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教师工作总结

乡村教师工作总结

时间:2022-11-11 06:47:49

乡村教师工作总结

第1篇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通称赣南,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农业大市;地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辖1区2市15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有877.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占总人口的79.36%。全市现有小学2336所,乡村小学教学点1006个,在校小学生93.04万人,专任教师3.88万人;初中38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初中生41.31万人,专任教师2.17万人。由于诸多原因,赣州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占有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快速发展,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危机现象日益明显,亟待有效化解。

1.教师编制紧缺,工作超负荷

现行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小学师生之比为1:23.5,初中为1:18。乡村学校由于教学网点分散,成班率较低,教师普遍显得严重不足。以某县乡村小学为例,全县共有乡村小学383所,其中初小、教学点就有150多个,并有40个学生以下的校点22个,占全县小学总数的14.67%。显然,如果按1:23.5的比例配置教师是极其不合理的。调查表明,乡村中心小学教师每周课时普遍为16~20节,村小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教学点教师实行包班包课,每周都有30节。而且大多数教师都跨科目、跨年级任课。在偏远村小,不少学校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位教师,有的甚至几个年级一个班一个教师,教师既是教员,又是炊事员,身兼多职。此外,他们还要承担学生的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

特别是“打工潮”以来,乡村学校留守孩子逐年增加,有的学校留守孩子占到学校学生总数的91%,少的也达到了70%多。由于留守儿童的迅猛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大量增加。很多教师不仅要当教师,还要当“爹”当“娘”。我们在走访中,得知村小大部分教师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一村小负责人说:“我们学校1~4年级,71名学生,只有2名教师,只好实行复式班教学,我包二年级和四年级,另一位教师包一年级和三年级。我们不仅要管好孩子学习,还要管孩子生活,冬天还要帮学生热饭菜,自己还要买菜、做饭,这之前的备课全都是头天晚上在家进行。双休日也常常被全乡统一的新课改培训、教研活动占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教师收入水平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辛

现在,赣州市乡村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全部是由县级财政拨付的职称工资和绩效工资,除此之外无任何补贴收入。笔者调查发现,赣州市乡村学校高级职称(小学特高级教师)教师的月收入一般为2500-2800元,但小学特高级教师在乡村学校比例不到1%,中级职称教师的月收入为2000-2500元,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月收入水平大都在2000元以下,代课教师的月收入为400~700元。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是造成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乡村学校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

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辛,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很难与城市教师相比。以住房为例,不少地方乡村教师住房仍然存在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乡村教师;多数乡村教师既无建房的宅基地,又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房改优惠政策;绝大部分乡村学校无力建设教师“周转房”,给青年教师及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由于乡村教师不能像城里教师那样,享受优厚的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为应付子女就学、婚娶、建房、住院治病之类的支出,薄薪的教师常常是节衣缩食。调查显示,教师在寒暑假及“五一”、“十一”长假及双休日的闲暇生活,选择的结果依次是:在家里干活、看电视、完成教学任务、学习,几乎没有人选择到外地旅游休假。

乡村教师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造成当前乡村学校教师“留不住、进不去”的根本原因。

3.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滋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文化的缺失

第2篇

关键词: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改革

分析了解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可寻求到适合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改革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队伍的整体医疗水平及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

1.1缺乏适宜的继续教育形式

目前乡村医师学历相对较低,一些地区仅为中专以下学历,因此中专学历教育是当前乡村医师主要继续教育模式,以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实用知识、医疗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主,结合乡村医师的自身特点,实行半工半读,采用集中面授、课堂教学和个人自学等多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对于已取得中专学历的乡村医师,通过宣传、引导进行专科层次的继续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在各地均分布了若干教学点,由高校制定教学计划,各教学点负责乡村医师日常的教学安排及管理实施。主要学习形式包括2年全脱产及业余函授学习,但由于乡村医师学习时间难以统一、半医半农的双重身份、经济不宽裕、缺乏规范化要求、医务繁忙无时间和精力等因素,这种现有的普通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模式不适合乡村卫生人员的教学特点,影响了乡村医师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在为乡村医师制定教学计划时已经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难度高低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以便乡村医师进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偏重于理论知识,而乡村医师的工作偏重于实践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资格考试时出现了较大偏差。目前一些学校以及一些办学机构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了适合乡村医师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培训,因此这也成为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在由学校承担的培训中由于师资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不足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比较讲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技能培训则重视程度有所不足而由医院承担的培训中由于医院工作重心在于医疗加之学员自身重视不足等因素因此学员得到的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机会并不多。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第三种重要形式是短期培训,目的是针对性提高乡村医师的业务水平和拓宽知识领域。乡镇卫生院是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通常以例会的形式进行,很少有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函授和远程教育的形式[1]。由此可见,继续医学教育虽然有了长效化机制,但教育形式还是比较单一。

1.2乡村医师继续教育进程缓慢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涵盖了从乡村医师的职责、管理、惠医政策、健全培养培训制度和建设队伍质量等多方面内容,全国各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乡村医师培训规划,通过在岗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来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资料显示,2008-2013年乡村医师人员逐年增加,数量增长了23.79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总数和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分别增长了143.56%和98.76%,表明乡村医师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队伍的总体素质得到了提升[2]。然而,乡村医师继续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虽然2008年至2013年期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2013年乡村医师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占比为22.48%,甚至还未达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师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这项要求,这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乡村医师总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这一目标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1.3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继续教育是乡村医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培训完成指标明确指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执业乡村医师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然而,各地对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一,培训考核机制也不完善[3]。个别教学点只顾完成培训指标而忽略了培训过程的管理使得管理不规范流于形式,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的形式内容均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对乡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和其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没有全面考虑农村居民和医师的需求以及农村环境现状,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1]。这些问题致使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成效不佳,流于形式。

2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改革方案

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更新医学理论知识以提高医师业务水平、研修学历以便于获取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资格,这对提高我国农村卫生队伍质量、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革:

2.1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继续教育师资水平

乡村医师培训教育的核心是构建培养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教育方案。优秀的师资是实施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提高乡医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国家正规高等医学院校应成为承接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以其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医疗设备、完善的实习基地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为培养乡村医师的主要基地。通过打造一支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以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为重点、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为目标,在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案,为农村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比较完整的教育模式,使乡村医师的培训教育更加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

2.2使培训内容切合实际,按需培训

在培训需求方面,应更重视获得实际的医疗技能,例如可以将一些专项技术、急救技术纳入培训内容以增强教育实用性,培训内容要涉及多个医学学科,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乡村医师的理论培训重点内容应有别于其它全科医师的通识培训,制定的教育计划应针对所在地的地方病防治和乡村医师自身的薄弱专科知识,丰富教育课程培训内容,涵盖农村常见问题、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和社区预防等多方面内容。在设置乡村基层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时,不仅要注重学历提高和职业资格的培训,还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新知识的教育,例如可以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穿插开设常见病、多发病的最新诊断治疗知识、医学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药理知识、中医知识等方面的讲座,有助于实现由临床医学知识培训为主向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转化。结合乡村医师的培训需求,分批进行培训,避免培训期间空岗现象的发生。此外,为了使培训内容更加切合实际,应定期对乡村医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以期提高继续教育的实用性。

2.3改革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多样化

除了教学内容上合乎乡村医师的实际需要外,教学安排上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人性化设计,应当结合乡村医师特点设计、丰富培训方式,形成以一、两种形式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教育模式。例如针对乡村医师比较分散的特点,可以统一建立适宜的培训课件、视频网站和培训大纲、规划教材等,通过网络远程授课,供乡村医师学习,远程网络教学时间较为自由,对工作与生活影响较小,可减少对开门行医的影响,有助于减少工学矛盾。定期集中面授并安排相关临床实习,既可以有效减少乡村医师集中学习时间,又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培训费用,表现出教育的应用性和灵活性。这种模式将自学与面授相结合,化繁为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实现由注重数量培养向注重质量提高的转化,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

2.4规范培训考核制度,并建立奖惩机制

对乡村医师的培养,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应进行大胆的改革,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等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培训考核是在受训者完成相应的培训后涉及变量的测定和总结,结合全科医生的培养特点,通过理论测试、实践技能考核及综合素质评定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察受训者对训练内容的学习、掌握程度,是否能够记忆并熟练操作技能。此外考察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培训之后是否对培训和岗位工作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规范,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解决乡村医师工与学之间的矛盾,构建较为灵活的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和部分课程免修制等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奖惩机制,定期对乡村医师进行卷面考试与技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执业注册挂钩,对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乡村医师给与政策和资金倾斜。这样可以督促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保证培训效果。扩大乡村医师教育成果、不断提高乡村医师卫生服务水平,促进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是新形势下乡村医师教育的主要任务。只有大力推动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乡村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为广大农村疾病患者提供医疗保障,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缓解城市医疗资源紧张,均衡和促进我国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冯宪敏 刘迪 孙宏宇 时文艳 马爱新 王柳行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病原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杨佳,吕兆丰,王晓燕.我国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6):90-93.

第3篇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乡村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当前,我国35%的幼儿园、35%的初中和66%的小学在乡村。长期以来,数百万乡村教师坚守在最边远、最偏僻、最贫困的地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支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让每个乡村孩子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两基”攻坚目标的顺利实现,乡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后劲、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社会的愿望更加迫切,“上好学”、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是让乡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发展乡村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教育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硬件条件的现代化,更要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乡村教师强,则乡村教育强;乡村教育强,则中国教育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证乡村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减贫脱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治贫先重教,扶贫先启智。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广大乡村教师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乡村,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白人”,是防止乡村衰落与“空心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大计。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更多社会急需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当前,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我国有数千万乡村孩子,他们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把乡村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保证的重要支撑。

二、近年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就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强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9月9日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时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希望广大教师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总理2013年9月9日在看望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师生时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特别是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从教;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9月8日在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优秀乡村教师代表时指出,乡村教师无怨无悔的坚持和付出,使知识的甘露遍泽祖国的每个角落,这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要使广大执教农村的教师受尊重、有回报、得发展。刘延东副总理2013年9月9日在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强调,要依法维护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地位与合法权益,落实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5年9月10日在看望自治区昌都市中小学教师代表时强调,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让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在全社会更有光彩、更有地位、更有吸引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近些年来在稳定和扩大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为乡村教师办了很多大事实事好事,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乡村教育事业焕发了生机活力。

抓培养补充,吸引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一是大力实施特岗计划。特岗计划自2006年启动至今,累计招聘约50万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0000多所农村学校,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留任率超过90%。据最新统计,目前在岗的特岗教师(2012年至2014年入岗)18.4万人,其中到县以下(不含县)学校任教17.1万人,占92.6%;到村小、教学点任教4.5万人,占24.7%。在中央政策的示范引领下,各省市积极推进地方特岗计划,招聘录用数万名地方特岗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特岗计划已经成为中西部省份补充乡村教师的重要渠道,极大改善了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素质。二是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2007年国务院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在中央政策的示范引领下,目前全国有24个省份采取在学免费、学费返还等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约有3.4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为基层学校特别是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了一批高素质教师。

抓待遇改善,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为改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经国务院同意,2013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2013年9月至今,中央财政下达综合奖励补助资金43.92亿元,惠及22个省份60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其中补助标准较高的湖南泸溪、凤凰等地,最高标准达1400元,部分地区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可喜局面。2015年,该项政策将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99个县全覆盖,惠及118万乡村教师。这一政策推动了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对于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调动广大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抓交流轮岗,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一是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校长补充配备,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各地实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流动。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截至目前,全国有19个省(区、市)出台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政策文件,交流轮岗改革正由点到面迅速推开。同时,教育部组织首批19个示范区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尽快破解制度瓶颈,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探索推进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2012年启动,截至2014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省份,设置支教点3521个。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1.9亿元,招募高素质的志愿者7081人,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乡村幼儿园教师缺口,解决了部分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

抓编制统一,保证乡村学校开设国家规定课程。为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4年,印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城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农村、县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编制,确保基本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等课程,以保障当地教育需要。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山西、辽宁、上海、福建、山东、青海、新疆等省份实行了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其余各省份编办、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正在按照文件精神,研究具体实施办法。

抓持续发展,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扩大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为宗旨,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开展大规模专项培训。到2014年,培训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00多万人次,完成了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一轮培训。一大批乡村教师走出大山、走出乡村,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对“国培计划”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称其为中西部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二是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该工程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大举措,计划到2017年完成对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一轮培训,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4年共培训乡村教师约40万人。三是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政策向乡村倾斜。2008年开展试点以来,除外,全国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6个地级市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办法评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806人,其中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教师有240多人,约占总数的30%。2015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开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在肯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然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去年教师节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启动研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4年12月26日,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计划》。2015年4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计划》。2015年6月1日,国办正式印发该《计划》。

制定实施《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计划》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组合拳,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切实做到支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补强成效精准,通过实施八方面政策举措,为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学校解决后顾之忧,让广大乡村教师切实感受到乡村教育温暖、踏实而有尊严的未来,到2017年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畅通源头活水,让乡村教师下得去。补充难、补充质量不高,是乡村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计划》紧紧抓住这一问题,提出了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三方面政策举措,激活乡村教师补充配备的源头活水。一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吸引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建立“省级统筹、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严格用人标准程序,提高乡村教师入职门槛,从源头上保证乡村教师质量。扩大特岗计划覆盖面,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外的省贫县列入支持范围,加大向村小、教学点的支持力度,使特岗计划成为中西部乡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加强师范生本土化培养,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不仅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而且解决薄弱学科教师短缺问题。二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破解影响交流轮岗的瓶颈问题。三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为乡村教师补充留下空间。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乡村学校编制,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推动编制配备向乡村学校倾斜。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提高地位待遇,让乡村教师留得住。长期以来,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计划》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两方面政策举措,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待遇,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任教、安心从教。一是提高生活待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依法依规保障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重大疾病救助等。二是建立荣誉表彰制度,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突出“长期坚守”,首次建立专门面向乡村教师的荣誉表彰制度,由国家、省、县分别对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或给予鼓励。

提升素质能力,让乡村教师教得好。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计划》提出了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三方面政策举措,努力提升乡村教师素质能力。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发挥以德化人的教化作用。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职称(职务)评审向乡村学校倾斜,拓宽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研究完善针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改进乡村教师评审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注重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明确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目标,到2020年完成全员360学时培训。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和支持全员培训,市、县政府履行实施主体责任。明确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明确改革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四、切实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地生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们要多措并举,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让《计划》落地生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是实施的责任主体,相关支持政策不仅要在省市县具体化,还要往下更具体化,并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促使扶持政策公开化。各省(区、市)要于2015年年底前,将本省(区、市)的实施办法报教育部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提倡因地制宜。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立足省情、市情、县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切实摸清当地乡村教师队伍基本状况,准确把握当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政策诉求,把准支持重点,提出有针对性、差别化的推进举措,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三是加强经费保障。中央财政将通过相关政策和资金渠道,重点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不要在锦上添花的事上浪费资源。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国家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计划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追究相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同时地方教育督导机构要加强专项督导,及时向社会公布督导情况。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确保计划各项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计划》出台后,教育部通过召开新闻会、协调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家撰写文章等,阐释《计划》背景意义,解读《计划》政策举措。研究制定相关部门分工方案,明确了任务责任分工表,制作了工作台账。举办高级研究班,对《计划》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通过实地调研和集中调研的方式,分赴有关省份了解推进《计划》实施办法的制定工作。

各地抓紧行动,加快推进,当前特别围绕《计划》实施办法的制定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快进展。截至目前,湖北、贵州已经正式印发了实施办法,其他各地也都形成了实施办法初稿,提出了很多有亮点的创新举措。例如,贵州省建立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选拔、任命、培养、考核乡村学校校长制度;每年重点遴选培育10名乡村教育家和300名乡村名师。湖北省对师范生从原来按专业系数1.0生均拨款,提高到按2.0系数拨款;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省级补助。湖南省拟改革免费师范生制度,由“县来县去”,改为“县来乡去”“乡来乡去”“乡来点去”。云南省拟在全省实施每人每月500元乡镇工作津贴的基础上,对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根据艰苦边远程度进行补助,省级财政对实施“500+X”差别化政策的县市进行综合奖补等。

第4篇

(1.怀化学院成教处,湖南 怀化 418000;2.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湖南 沅陵 419600)

【摘 要】通过对沅陵县52所乡村园校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发现当前乡村教育中存在: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骨干力量薄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乡村教师专项培训项目过少、培训经费欠缺等问题。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针对问题,科学解决;内外结合,系统建设;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关键词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系统建设;引领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3419)与怀化学院重点教改项目(201308)“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实施调查与发展思考——以怀化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斌(1972—),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培研究、文化传播与乡村政治传播。

李枝红(1967—),高级讲师,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站站长,研究方向为教师培训。

准确的需求调研是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制订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训管理和实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2015年,在上一轮“国培计划”成功实施基础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明确提出“各省要根据本地乡村教师培训整体需求,合理确定本年度项目区县覆盖范围及支持年限。”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和“国培计划”项目县申报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表示,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主要面向乡村教师。在此背景下,沅陵县教育局委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52所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1 调研基本情况

沅陵县是湖南省县域面积最大的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是湘、鄂、渝、黔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县。全县人口67万,有乡村中小学 52 所,农村专任教师 3162 人。为了全面了解全县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5月13~16日,县教育局委托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外地专家组织了10个调研小组,在网络调研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形式,深入乡村调研,这次调研共发放《乡村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2896份,回收2875份,1051位教师参与了座谈。具体情况如下:

1.1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与分析

与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紧密相关的几大问题调研情况如下:

培训时间:你最愿意在哪个时段参加乡村教师培训?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以安排在寒暑假为最佳。

培训方式:最适合你的乡村教师培训方式是什么?

图表显示“送教下乡”是最适合乡村教师的培训方式。

培训天数:一次培训的合适时限是什么?

图表显示乡村教师培训训期需求为5~7天为宜。

培训内容:你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可多选)

图表显示培训内容需求首为“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培训形式:你最期待的培训形式(可多选)

图表显示当前乡村教师最期待的培训形式是“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

专家团队:你最喜欢的培训教师(可多选)

图表显示最受欢迎的专家团队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

问卷19 您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乡村教师培训?

送教下乡首选、网络远程培训次之。

问卷20 您希望乡村教师培训为您解决哪些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技能技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卷21 您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为您参加乡村教师培训提供哪些支持和保障?

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实现培训资源和机会均衡,提供培训时间和经费保障,完善网络远程学习的硬件设备。

1.2 教师座谈情况分析

根据学科、年龄结构、技术职称、性别、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等按校教师总数1/3的比例确定座谈对象,共与1051位教师进行了座谈。主要围绕乡村教师整体状况、乡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和乡村教师培训条件保障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以“乡村教师对项目设置、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专家团队、培训保障等方面的需求情况”为重点开展工作。座谈情况与问卷调查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项目设置。村小教学点偏远落后,年轻教师不肯去,本土老龄教师又难以“出来”, 应针对此类乡村教师设置村小教学点教师专项培训;同时,希望多增加乡村教师培训项目,使更多的乡村教师能有培训机会,实现培训机会与培训资源均衡;在项目设置时多考虑乡村区域间协作培训;针对乡村教师一人多头、专业不对口现象可设置适刚培训;针对当今留守儿童、独生子女问题较多应设置留守儿童教育培训。

2)培训时间。绝大部分乡村教师希望能够安排在寒暑假期培训,这样可以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培训期限以5~7天为佳。

3)培训内容。乡村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方法优化和班级管理等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培训内容需求上,首要的是课堂教学指导,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专家团队。乡村教师对授课专家要求有:专家的思想理念、学科理论应立足乡村教育发展,针对乡村教育教学现状和特点;培训课程既要有经验介绍、还要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演示、具体问题的解决技法传授。因此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成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专家。

5)培训方式。送教下乡是乡村教师培训的首选方式、名校跟岗观摩次之。其原因之一是乡村学校远离县城,交通落后,部分教师身体状况欠佳,外出培训困难,此类教师渴望通过送教下乡的培训方式来获取新理念、新知识、新模式和新技能;原因之二是年轻的乡村教师长年工作在乡村教育的最前沿,希望到名校跟岗观摩培训,通过外出学习考察和现场观摩感受名校氛围、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2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及存在问题

2.1 乡村教师培训需求

根据对52所乡村园校的实地调研,综合问卷和座谈信息,结合网络调查情况,沅陵县乡村教师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

1)项目设置应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凸显乡村教师主题,突出实效性。

2)培训时间安排:集中培训安排以寒暑假为佳、期限为5~7天;送教下乡以安排在工作期间为佳、期限以3~5天为宜。

3)培训内容应围绕乡村课堂教学主题,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突出问题,其次是班级管理技能和教学方法指导。

4)乡村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团队以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为主。

5)乡村教师培训方式首选送教下乡,次选名校跟岗观摩。网络研修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2.2 当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问题

一是教师资源分布不合理。全县教职工总量富余,城郊学校教师超编,但边远学校师资缺乏,留存的村教学点存在无师愿教的现象;另外,乡村教师中年龄段35岁以下为727人,36~45岁为998人,46~56岁1416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45.06%,年龄结构层次存在老化问题。

二是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教师富余,英语及音体美和学前教师严重欠缺。一些乡村学校部分教师是学非所教,急待转岗培训;全县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仅18人(其余均为聘请或兼职)。

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任教师虽然学历结构基本达标,但原始学历达标率偏低,高级职称比例少,高水平师资偏少,缺乏名优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严重,知识性错误发生率偏高。

四是乡村教师参训机会少。国培、省市培训、县培指标都有限制,无法满足教师培训需要,教师能力提升平台缺乏。

五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缺乏。现场调研发现,乡村学校基本上只有1~2间多媒体教室,结果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达到新课改预期目标。

六是乡村教师参培积极性非常高,但培训机会少,尤其是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项目过少。数据显示,全县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1140人次,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36.28%;参加市培的396人次,平均8人才有一次机会;参加县培3668人次,从未参加过培训的250人。5年来完成全员培训,修满学分的只有387人,占全县乡村教师比例12.3%。

七是交通经费问题严重制约培训的开展。从调查的沅陵县情况看,最边远的乡村学校到县城都要4个小时的车程;交通不便,给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影响了教师参培的积极性。另外,作为国家贫困县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县,沅陵县县域经济欠发达,师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师训工作的开展。

3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则离不开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培养。如何借助当前“国培计划”大好环境做好乡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3.1 针对问题,科学解决

一是,针对边远山区乡村需求,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培训方式,积极改善网络平台运行条件,加大远程培训力度。

二是,项目设置应体现乡村教师培训的特点,做到学科齐全、兼顾年龄、层次分明,设置项目应把师德、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纳入培训内容。

三是,增设培训项目,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平台,创设培训机会。

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学校应该提高培训经费预算,加强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及其他硬件建设。

3.2 内外结合,系统建设

乡村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需要加强系统的协同合作。虽然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培计划”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从根本来看,还需加强乡村自身的内部建设。

一是,地方行政部门和乡村学校要努力克服困难,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二是,乡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山村的老龄乡村教师要提高认识,增强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参培学习的有效性。

3.3 高屋建瓴,引领发展

国家实施“国培计划”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目的是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同时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从“国培计划”的宗旨来看,重点是促进教育改革,培训一批“种子”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从调研情况看,“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能力”是广大乡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最大需求。

第5篇

一、“五定式”补充,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针对农村学校师资引进难、结构性缺乏等问题,长沙市通过建立健全“五定”机制,拓宽师资渠道,较好地保障了农村学校师资需求,优化了农村师资结构。

一是定教补充。根据学校的具体需求,确立教师补充方式。先后出台的《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长沙市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均规定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并对乡村学校编制适当倾斜。在此基础上,改进农村学校教师招聘方式,采取“专业对口、定校引进”的办法,根据学科教师的缺编情况,将招聘计划、指标按需分配到校,从源头上充实、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

二是定点支教。根据不同农村学校教师的需求缺口,确立年度支教教师专业及具体帮扶点。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制,建立健全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任职机制,每年选派100名市直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带教,并选派一批优质学校的优秀中层骨干到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同时,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接受专业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城乡学校的教学交流。在此基础上,为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促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定期交流。采取政策引导、统筹调配、岗位设置、走岗任教等方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根据区域实际,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意见》,规定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9年以上的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每次交流期限为3年,以引导骨干教师向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

四是定向培养。大力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每年选招100名左右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到师范院校攻读五年制专科和六年制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各区县(市)农村乡镇小学、幼儿园任教,选招人数可根据实际需求作相应的调整。同时,规定省级公费定向师范生须按计划作为全市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的储备力量。

五是定量配置。为了使农村学校的师资有所保障,长沙市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招聘人数须有30%以上是定向乡村学校,服务年限一般不得低于5年,并按照《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贫困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管理办法》对其实施学费补偿。

二、“一体化”培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长沙市坚持统筹推进,以“订单服务,送培上门”为主要方式,建立了“一网、两站、三平台”的师训体系,提高了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网”即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联校”,实现“三同”(同堂听课、同时备课、同步研训)目标,架设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的桥梁。同堂听课就是通过网络搭桥、师生同听、有效示范、定期交流,加强市内优质学校名师与乡村学校同学科、同年级、同一教学内容的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备课就是组织城l学校结成教学合作体,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视频进行互动,同备一节课,解决乡村学校备课组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步研训就是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网络联校等平台,实行乡村教师全员远程培训。

“两站”即围绕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依托省会城市的师资优势,建立名师工作站和特级教师工作站,引领、帮助农村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为发挥名优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搭建农村教师快速成长平台,长沙市区、县(市)农村中小学建立了11个市级名师工作站,工作周期为3年。名师工作站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每个工作站由2个城区名师工作室驻点开展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优秀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平台”即建立健全了面向农村教师的三大培训平台。一是送教下乡。每年由长沙市教育局、市教育学会、市特级教师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学前教育、小学、中学3个学段,每学段3堂以上优质课程,分3批次开展大型送教到乡活动。送教形式包括专家授课、同课异构等。二是结对帮扶。组织安排15所城区优质学校“一对一”帮扶15个中心镇的农村学校。同时,通过捆绑发展、委托管理等集团发展模式,有效加强了农村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建设,扩充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还通过资源共享、教研同步等方式,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研教改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原野行动。由长沙教育学院在农村地区设置“原野行动”基地学校,让师训骨干工作团队定期深入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教育教学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

三、“多方位”保障,提高乡村教师幸福指数

针对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艰苦等情况,长沙市大力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及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有效地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一是提高福利待遇。长沙市政府发文明确:全市农村区、县(市)的乡镇及以下学校在职在岗教师,要按照学校所在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类情况,分别按每人每月不低于900元、700元、5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校长在发放标准上可提高100~300元。农村区、县(市)在制订实施方案时,在落实上述政策的基础上,有的区、县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扩大了补贴范围,加大了补贴力度,使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得到了落实。

二是改善工作环境。长沙市通过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式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所有学校已全部建成省合格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教师周转房5000多套。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条件。加大培训经费保障力度,要求区、县(市)按照不低于所属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的2%安排培训经费。同时,还建立了“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让农村学校教师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

三是注重人文关怀。实施教师幸福工程,制订《对长期扎根农村教育人员奖励办法》,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倡导教师“每天锻炼一小时”, 每年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体检、阳光心态教育等活动,引导农村学校教师安心工作、健康生活。成立困难教师帮扶中心,实施农村教师精准扶贫,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增进教师职业认同感。

四、“多途径”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途径着力,有效巩固和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

一是浓厚尊师氛围。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与教师工作的重视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当代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师,构建新时期尊师重教文化,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体系,加大对优秀乡村教师的支持、倾斜和奖励力度,广泛宣传乡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基层光荣、吃苦光荣、乡村教师光荣”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越往基层,地位、待遇越高,政策越优惠,荣誉越高尚”的激励机制,让广大乡村教师安心执教、安居乐业。

二是完善惠师措施。全面实施幸福教师推进工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的乡村教师。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高度关注教师健康,推进教职工精准扶贫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师走出困境,让乡村教师健康工作、幸福生活。逐步加大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投入,樗们提供更好的专业成长机会。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工作特点,减少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有效开展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第6篇

【关键词】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城乡教师流动 单向流动

城乡教师单向流动是指教师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单一方向的流动,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严重缺乏城市到农村的逆向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流向城市、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低的地区流向教育水平高的地区等。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城市教师资源却被大量浪费,拉大了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不公的鸿沟,制约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平衡城乡教育发展还是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来说,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局面都是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一、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

国家强盛在教育,教育发达在教师,因此,要想实现国家强盛的伟大目标,必须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壮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流动特别是城乡教师流动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颁布了许多文件与规定,推动建立了一系列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如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12月31日颁布的《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教师的地区所属性,促进中小学教师在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师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但我国当前教师流动更多地表现为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据江汉大学高双桂教授等人在22个省区中选择了47个县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涉及的553个农村小学中,每年新补充的教师一共只有200多人,而在215所农村中学中,由高等学校毕业新补充的教师每年平均只有1人。在教育部组织的对艰苦地区的调查中,有74.6%的校长反映近三年内流失的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有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这种不合理的城乡教师单向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缺乏大量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也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基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

1、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1)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含义。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efe矩阵),是一种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找出在机会与挑战方面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再按照企业对各个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最后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2)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分析步骤。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建立。

①列出企业在外部分析中所确认的关键因素。首先,列举的全部因素总数应保持在10—20个之间;其次,因素应包括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最后,先列举机会,后列举挑战。

②对每个因素赋予权重。首先,权重在0(不重要)到1(非常重要)之间变动,所有因素权重之和等于1;其次,权重反映了该因素对企业在行业中取得成功影响的相对性大小。

③按当前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首先,分值范围为1—4分,4分代表反应很好,1分代表反应很差,平均分为2.5分,高于2.5分说明企业对外部影响因素能做出有效反应,低于2.5分则说明企业对外部因素反应较差;其次,企业对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越好,评分越高,反之亦然;最后,分值是以公司本身为依据的。

④用每个因素的评分乘以权重,得出每个因素的加权分数,并把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2、基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

虽然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主要是针对企业而建立的分析模型,是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的分析方法,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影响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因素之中,外部因素如工资、工作环境、保险、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但农村学校在这些关键因素上的反应是严重滞后的。

(1)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关键外部因素分析——以农村学校为例。①机会(o)。第一,离家较近,便于帮扶家庭。这可能是吸引能够流向城市学校却没有选择流向城市学校教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地处边疆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农村家庭、家族观念较浓,在当地教书可以就近帮扶家庭。第二,生活花费较少。这也是吸引农村教师选择留在农村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城市生活的高房价、高生活消费,农村生活则相对便宜很多。第三,压力较小。相对于在城市学校教书,在农村学校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小。相关抽样调查显示,有55.1%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有32.4%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过大,且城市比例高于农村;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第四,地位相对较高。在城市,教师无论从工资水平还是社会地位来说仅仅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地位不高,但在农村,数量稀少的教师是当地教育的根本维系,奠定了教师在当地农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②挑战(t)。第一,工资水平低。这是城乡教师单向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据报载,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这种巨大的现实收入水平与对未来潜在的收入水平增长预测的差距,决定了城乡教师大规模的单向流动。第二,福利待遇差。福利待遇差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缺失。城市教师不仅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种类,还享有各种福利津贴,但是农村教师在这些福利待遇方面则是一片空白。在教育部的相关调查中,63.7%的农村教师反映“多年没有”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活动。第三,工作条件艰苦。在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但在1985年,这笔拨款取消了,改由农民自己办教育,农村学校改扩建也由农民自己集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到300—500亿元。农民自己办教育直接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平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平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如此艰苦的条件造成了大量农村教师选择流向城市,追求更高的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第四,精神生活匮乏。在城市生活,教师下班后可以选择和朋友吃饭、听音乐、看书、看电视、上网、进行体育锻炼,但在农村,因缺少这些基本生活设施,农村教师精神生活严重匮乏。第五,晋升空间较小。晋升是许多教师的追求,晋升不仅可以带来收入水平上的增加,更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但是,晋升大多数是建立在教学成果之上。由于农村学校大量优秀生源被更高一级的城市学校招去,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没有了优秀生源作为支撑,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成果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六,住房条件差。在我国农村教师住房上存在着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反映无自有住房的比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7.8%、48.0%、63.1%,在农村46岁及以上教师中没有自有住房的比例达到32%。

(2)外部因素权重的确定。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外部因素的权重。

①层次分析法的含义。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最早提出的,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②建立层次结构。本文目标层是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单向流动分析,准则层是农村教师在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方案层是已经确定的各种外部关键因素。

③建立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中,用1—9标度法来表示重要性,通过对级别进行专家打分。1—9标度法是指把目标作成对比较,第i个目标对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值记为aij,aij的取值方式按表1中的规定进行。取aij为目标i和j的权重wi和wj之比wi/wj,决策问题中n个目标成对比较结果可用判断矩阵a来表示,由此得出的结论如图1、表1所示。

④权重的计算方法。将判断矩阵a的各个列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然后将所有几何平均数相加,再分别用每一个因素的几何平均数除以总的几何平均数得到每个外部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⑤确定各外部因素的权重。根据以上所描述的计算方式,我们可以得到各外部因素的权重,如表2、表3、表4所示。

(3)各因素评分的确定。为了确定各外部因素在影响教师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运用了实地调查法与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对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狮子山村小学教师的实地调查为口径,并结合专家评分,对分数进行处理,最终得出了各关键外部因素评分。

(4)建立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根据对农村学校面临的外部机会与挑战中的关键因素论述,并依据层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评分法,建立了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如表5所示。

通过对农村学校关键外部因素的加权分数加总,我们得到了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分数:2.1817分,小于平均分数2.5分。这说明农村学校在面临外部机会与挑战时反应不足,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住房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就造成了农村教师大量流向城市学校,形成严重的城乡教师单向流动。

三、改变影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外部因素策略

要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现状,就必须要改变当前影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外部因素,实现城乡教师双向流动。

1、增加工资收入

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偏低、收入不高是大多数城市教师不愿意流向农村教书的最重要原因,要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局面,首先必须要增加教师的工资收入。工资的增加不仅仅是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能力,更能够提升教师的安全感、自信心、工作效率和社会地位。相应合理的工资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借助于市场机制,利用价格信号建立起教师工资动态变化机制,不仅要使教师工资每年保持上升的趋势,更要使教师工资增长幅度大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幅度,国家还要对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工资给予补助,使城乡教师工资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但在农村教师内部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工资制度,在不同等级之间拉开差距,改变分配方式,实行差别薪金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育成本投入与教师的劳动量计酬。

2、完善与农村教师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这种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促使大量农村教师流向城市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量城市教师流向农村。完善与农村教师相关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从住房、养老、医疗、生育等方面来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与工作条件,同时还要将农村教师的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及定期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之中。在住房条件方面,应当由政府出资建立较高标准的教师住宿楼,同时配以相关的生活服务区。在工作条件方面,建立教学楼与教师办公楼。同时,要想实现城乡教师真正的双向流动,就必须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不至于使教师因为工作地的变换而失去部分保障制度,影响到他们退休后的生活。

3、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

在制度经济学中我们知道一种制度可以依据外部强制力来建立,但要想很好地实施,达到制度设计者起初的目的,则需要制度真正成为一种人们愿意去履行的制度,通过履行这项制度,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励机制。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之中,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激励机制,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教书。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人事管理制度与薪金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求城市学校给予那些到农村教书的教师更大的晋升空间,另一方面要求农村学校改革晋升制度,让更多做出过真正贡献的农村教师能得到晋升,在薪金管理制度上要求城市学校提高自愿到农村学校教书的教师工资。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教书,使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成为一种在城乡教育公平方面发挥良好作用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吴克明:教育与劳动力流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刁爱华:试论efe矩阵在物业管理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7(7).

[3] 李森、杨正强:关于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与管理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

[4] 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 郭文婧:教师流动需制度保障[j].山东教育,2010(10).

[6] 承英:城乡教师流动谈[j].信息专递,2007(4).

[7] 李飞:追求基础教育的师资均衡发展[j].现代教育论坛,2009(9).

[8] 徐敏:从“流失”到“流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0(5).

[9] 贾建国: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制约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第7篇

在第二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表达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对常年辛勤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为我县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谢意,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教师节庆祝暨表彰大会。今天大会主要有四项议程:一是由副县长王飞同志回顾总结一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安排部署下一步的全县教育工作。二是由县委副书记孔繁旭同志宣读《中共获嘉县委、获嘉县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尊师重教先进乡(镇)、模范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先进个人暨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的决定》。三是为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颁奖。四是由郜县长重要讲话。参加今天会议的人员有:各乡镇党委书记、主管教育的副乡镇长、县直部分单位一把手、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各乡镇中心校、县直学校校长、教育局部分工作人员等。

今天的会议很重要,参加的人员也很多,希望大家遵守会场纪律,不要来回走动,保持会场秩序。

下面会议正式开始,大会进行第一项:鸣炮奏乐。

大会进行第二项:请县政府副县长王飞同志回顾总结一年来教育战线取得的成绩,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大会进行第三项:请县委副书记孔繁旭同志宣读《中共获嘉县委、获嘉县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尊师重教先进乡镇、模范村、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先进个人暨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的决定》。

大会进行第四项:颁奖,共分十二组进行。

第一组:城关镇照镜镇史庄镇黄堤镇亢村镇大呈乡

请以上六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二组:

城关镇东关村城关镇小络纣村

城关镇南关村城关镇大西关村

城关镇小西关村照镜镇照镜村

请以上六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三组:

照镜镇楼村照镜镇后李村

位庄乡陈位庄村位庄乡苏章营村

位庄乡大位庄村黄堤镇黄堤村

请以上六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四组:

黄堤镇刘桥村黄堤镇安仪村

黄堤镇北马厂村丁村乡王庄村

太山乡辛章村史庄镇岳庄村

请以上六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五组:

史庄镇十里铺村中和镇大官庄村

亢村镇亢北村亢村镇亢西村

亢村镇亢南村亢村镇夹河村

请以上六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六组:

亢村镇王官营村亢村镇李道堤村

冯庄镇忠义村徐营镇东浮庄村

请以上四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七组:

徐营镇北庄村徐营镇狮口村

大辛庄乡东辛庄村大辛庄乡西刘村

请以上四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八组:

财政局公安局

县编办物价局

审计局发展计划委员会

请以上六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九组:

新华书店中国人寿保险获嘉支公司

亢村信用社亢村镇卫生院

请以上四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十组:

培志学校宏峰中学

请以上两个单位上台领奖。

第十一组:

岳学同王贻学谢宏杰秦向林

王宗斌王国业

请以上六人上台领奖。

第十二组:

王光栋娄季清李全升职永昌

职保昌职永钊

请以上六人上台领奖。

由于时间关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品不在会上颁发,会后到教育局领取,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

大会进行第五项,请县长郜建军同志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已完成了预定的议程。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县一年来的教育工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对去年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同时,对下一步的教育工作也做了安排部署,特别是陈书记对全县教育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就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是要认真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今天的会议规格很高,说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很重视,希望各乡镇、教育局要尽快召开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陈书记的讲话,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加大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全县教育工作水平。

二是教育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理清工作思路,制订出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狠抓落实,并进一步完善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8篇

【关键词】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城乡教师流动单向流动

城乡教师单向流动是指教师资源在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单一方向的流动,以农村流向城市为主,严重缺乏城市到农村的逆向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流向城市、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低的地区流向教育水平高的地区等。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城市教师资源却被大量浪费,拉大了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不公的鸿沟,制约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平衡城乡教育发展还是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来说,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局面都是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一、我国城乡教师流动的现状

国家强盛在教育,教育发达在教师,因此,要想实现国家强盛的伟大目标,必须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壮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流动特别是城乡教师流动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颁布了许多文件与规定,推动建立了一系列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如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12月31日颁布的《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教师定期交流,打破教师的地区所属性,促进中小学教师在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师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但我国当前教师流动更多地表现为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据江汉大学高双桂教授等人在22个省区中选择了47个县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涉及的553个农村小学中,每年新补充的教师一共只有200多人,而在215所农村中学中,由高等学校毕业新补充的教师每年平均只有1人。在教育部组织的对艰苦地区的调查中,有74.6%的校长反映近三年内流失的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有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这种不合理的城乡教师单向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缺乏大量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也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基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

1、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1)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含义。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FactorEvaluationMatrix,EFE矩阵),是一种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找出在机会与挑战方面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再按照企业对各个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最后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2)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分析步骤。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建立。

①列出企业在外部分析中所确认的关键因素。首先,列举的全部因素总数应保持在10—20个之间;其次,因素应包括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最后,先列举机会,后列举挑战。

②对每个因素赋予权重。首先,权重在0(不重要)到1(非常重要)之间变动,所有因素权重之和等于1;其次,权重反映了该因素对企业在行业中取得成功影响的相对性大小。

③按当前企业对各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首先,分值范围为1—4分,4分代表反应很好,1分代表反应很差,平均分为2.5分,高于2.5分说明企业对外部影响因素能做出有效反应,低于2.5分则说明企业对外部因素反应较差;其次,企业对关键因素的反应程度越好,评分越高,反之亦然;最后,分值是以公司本身为依据的。

④用每个因素的评分乘以权重,得出每个因素的加权分数,并把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出企业的总加权分数。

2、基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

虽然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主要是针对企业而建立的分析模型,是为企业管理提供建议的分析方法,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影响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因素之中,外部因素如工资、工作环境、保险、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但农村学校在这些关键因素上的反应是严重滞后的。

(1)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关键外部因素分析——以农村学校为例。①机会(O)。第一,离家较近,便于帮扶家庭。这可能是吸引能够流向城市学校却没有选择流向城市学校教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地处边疆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农村家庭、家族观念较浓,在当地教书可以就近帮扶家庭。第二,生活花费较少。这也是吸引农村教师选择留在农村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城市生活的高房价、高生活消费,农村生活则相对便宜很多。第三,压力较小。相对于在城市学校教书,在农村学校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小。相关抽样调查显示,有55.1%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有32.4%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过大,且城市比例高于农村;睡眠质量较差和非常差的教师为21.5%,经常感到精神疲惫的为28.4%,其中城市为36.5%,高出农村12个百分点。第四,地位相对较高。在城市,教师无论从工资水平还是社会地位来说仅仅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地位不高,但在农村,数量稀少的教师是当地教育的根本维系,奠定了教师在当地农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②挑战(T)。第一,工资水平低。这是城乡教师单向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据报载,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这种巨大的现实收入水平与对未来潜在的收入水平增长预测的差距,决定了城乡教师大规模的单向流动。第二,福利待遇差。福利待遇差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社会保障的缺失。城市教师不仅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种类,还享有各种福利津贴,但是农村教师在这些福利待遇方面则是一片空白。在教育部的相关调查中,63.7%的农村教师反映“多年没有”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统一组织的体检活动。第三,工作条件艰苦。在1985年以前,国家财政每年还有对农村每个中学生31.5元、小学生22.5元的教育拨款,但在1985年,这笔拨款取消了,改由农民自己办教育,农村学校改扩建也由农民自己集资,仅农民每年负担的教育经费就达到300—500亿元。农民自己办教育直接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2006年,全国城市小学平均拥有计算机7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平均拥有计算机102台,而农村初中平均只有38台。如此艰苦的条件造成了大量农村教师选择流向城市,追求更高的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第四,精神生活匮乏。在城市生活,教师下班后可以选择和朋友吃饭、听音乐、看书、看电视、上网、进行体育锻炼,但在农村,因缺少这些基本生活设施,农村教师精神生活严重匮乏。第五,晋升空间较小。晋升是许多教师的追求,晋升不仅可以带来收入水平上的增加,更可以提高社会地位,但是,晋升大多数是建立在教学成果之上。由于农村学校大量优秀生源被更高一级的城市学校招去,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的矛盾,没有了优秀生源作为支撑,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成果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六,住房条件差。在我国农村教师住房上存在着政策盲点,国家现行住房改革政策未能惠及农村中小学教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反映无自有住房的比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7.8%、48.0%、63.1%,在农村46岁及以上教师中没有自有住房的比例达到32%。

(2)外部因素权重的确定。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外部因素的权重。

①层次分析法的含义。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最早提出的,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②建立层次结构。本文目标层是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单向流动分析,准则层是农村教师在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方案层是已经确定的各种外部关键因素。

③建立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中,用1—9标度法来表示重要性,通过对级别进行专家打分。1—9标度法是指把目标作成对比较,第i个目标对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的估计值记为aij,aij的取值方式按表1中的规定进行。取aij为目标i和j的权重wi和wj之比wi/wj,决策问题中n个目标成对比较结果可用判断矩阵A来表示,由此得出的结论如图1、表1所示。

④权重的计算方法。将判断矩阵A的各个列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然后将所有几何平均数相加,再分别用每一个因素的几何平均数除以总的几何平均数得到每个外部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⑤确定各外部因素的权重。根据以上所描述的计算方式,我们可以得到各外部因素的权重,如表2、表3、表4所示。

(3)各因素评分的确定。为了确定各外部因素在影响教师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运用了实地调查法与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对玉溪市易门县小街乡狮子山村小学教师的实地调查为口径,并结合专家评分,对分数进行处理,最终得出了各关键外部因素评分。

(4)建立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根据对农村学校面临的外部机会与挑战中的关键

因素论述,并依据层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评分法,建立了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如表5所示。

通过对农村学校关键外部因素的加权分数加总,我们得到了农村学校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分数:2.1817分,小于平均分数2.5分。这说明农村学校在面临外部机会与挑战时反应不足,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住房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就造成了农村教师大量流向城市学校,形成严重的城乡教师单向流动。

三、改变影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外部因素策略

要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现状,就必须要改变当前影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外部因素,实现城乡教师双向流动。

1、增加工资收入

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偏低、收入不高是大多数城市教师不愿意流向农村教书的最重要原因,要改变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的局面,首先必须要增加教师的工资收入。工资的增加不仅仅是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能力,更能够提升教师的安全感、自信心、工作效率和社会地位。相应合理的工资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借助于市场机制,利用价格信号建立起教师工资动态变化机制,不仅要使教师工资每年保持上升的趋势,更要使教师工资增长幅度大于通货膨胀的增长幅度,国家还要对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工资给予补助,使城乡教师工资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但在农村教师内部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工资制度,在不同等级之间拉开差距,改变分配方式,实行差别薪金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育成本投入与教师的劳动量计酬。

2、完善与农村教师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这种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促使大量农村教师流向城市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量城市教师流向农村。完善与农村教师相关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从住房、养老、医疗、生育等方面来改善农村教师的居住与工作条件,同时还要将农村教师的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险费用及定期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之中。在住房条件方面,应当由政府出资建立较高标准的教师住宿楼,同时配以相关的生活服务区。在工作条件方面,建立教学楼与教师办公楼。同时,要想实现城乡教师真正的双向流动,就必须要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不至于使教师因为工作地的变换而失去部分保障制度,影响到他们退休后的生活。

第9篇

问:为什么要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答: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归纳起来,有三个背景。

一是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的明确要求。《教师法》《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都有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的要求。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二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1亿多学生,620万专任教师,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总数的7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发展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教师。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交通、通讯等生活成本较高,生活压力较大,难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这些地区任教。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农村教师的关心,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各地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全国有600多个县积极探索对农村教师发放补助,受益教师达100万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情况,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教师到农村任教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标准越高的地区成效越明显。例如,湖南省泸溪县对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发放岗位津贴最高达1200元,出现了每年有近200名城镇学校教师自愿申请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喜人局面。各地的探索实践方向对、效果好,但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需要将分散的探索整合成制度安排。考虑到该项工作所需资金投入较大,地方财力有限,特别是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单靠地方财政推动这项工作难度较大。为鼓励地方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需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和引导。

问: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从何时开始实施?哪些人员可以享受?补助标准具体是多少?

答:考虑到各地情况复杂,差异性较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不宜制定统一的标准,而是按照 “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实施。按照这一原则,地方是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责任主体,自主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具体实施时间、补助范围和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等,均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问: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来源是什么?

答: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实施原则,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从2013年开始,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中增列综合奖补资金,将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奖补因素之一,对已经实施这一政策的地方给予奖补。综合奖补资金可以由省级财政统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机制改革的相关支出。

问:中央财政综合奖补资金如何拨付?

答:对于2012年已经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省份,财政部、教育部日前已下发通知拨付了综合奖补资金。以后年度,各实施省份需于每年3月31日前,将本省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和综合奖补资金安排使用情况一并报送财政部和教育部,两部门将根据各地落实情况等因素逐年核定综合奖补总金。

问:生活补助将来是否可以计入退休费基数?

答:生活补助是针对乡村教师工作岗位的补助,不计入五险一金和退休费的计算基数,教师在岗时享有,离岗后自然取消。

问:连片特困地区已经实施的补助政策是否需要调整?

答:此前地方已经实施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继续实施,是否调整补助范围和标准等,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符合条件的纳入中央财政奖补范围。

问:如何确保补助发放公开、公平、公正?

答:为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乡村教师办的又一件实事、好事。为保证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公开、公平、公正,保证符合条件的教师能够按时、足额地拿到补助,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冒领补助,下一步,教育部将专门下发通知,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组织实施、奖补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等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地方责任,实行实名制管理,坚持阳光操作,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将这件惠及广大乡村教师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问: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后,预计有何效果?

答:预计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后,将会产生如下成效:

一是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随着补助政策逐步实施,农村教师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师收入水平将高于城镇教师,十报告提出的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显著增强,优秀人才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流动机制将初步形成。

第10篇

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是当前增强乡村教员队伍建设的一项主要办法。为切实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的主要意义

1.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是贯实“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主要方针的详细行动,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员资源装备、处理乡村师资力量单薄问题的严重行动,也是顺应乡村城镇化历程加速、乡村学龄人口和教员供求关系转变的必定要求,关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任务教育平衡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2.各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充分认识组织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的主要意义,在本地党委、县政府指导下,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把这项工作归入乡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并摆在突出地位。要进一步增强县政府对乡村教育服务的主要责任,采取有力办法,坚持长效扶持机制,探究有用路子,因地制宜、发明性地组织开展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逐渐构成准则,长期坚持,切实增强乡村师资力量,为乡村教育发展供应人才保证。

二、以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提高乡村教员队伍的构造和本质

3.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员到乡村支教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增强统筹协调,依据乡村学校实践需求,制定当地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员到乡村支教方案,并负责组织施行,重点充分遥远贫穷地域教员资源单薄学校的师资力量。要加大对口援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不变的“校正校”对口援助关系,鼓舞和支持城镇办学程度高的中小学与乡村学校坚持办学一起体,经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有用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继续施行“东部地域学校对口援助西部贫穷地域学校工程”,援助省份和受援省份要不断总结经历,稳固支教效果,进一步加大东部对西部的教育支持力度。

4.认真组织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员按期到乡村任教。县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在县委、县县政府的指导下,增强教员统筹治理工作,合理装备城乡教员资源,认真做好县域内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的规划;严厉节制城镇中小学教员编制,恰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员职务的构造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员向乡村学校活动,按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员到乡村学校交流任教,并统筹安排落实好其他城市的教员到本地乡村支教的工作。各地要严把教员“进口关”,对急需增补的新教员,应坚持高规范、高起点的准则,严厉执行公开雇用准则,优先知足乡村中小学的需求。

5.探究施行乡村教员特设岗位方案。要抓住坚持和完善乡村任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的契机,针对当前乡村学校及格教员紧缺的突出矛盾,省级教育行政部分要争夺相关部分支持,因地制宜地探究乡村学校教员增补的新机制,可在乡村遥远贫穷地域师资紧缺的任务教育学校设立必然数目的教员岗位,公开招募大学毕业生到岗任教,逐渐改善乡村教员队伍构造,加强教员队伍生机,提高乡村教员队伍全体本质。关于在创新教员增补机制,改善乡村教员队伍构造方面做得好的地域,教育部在施行严重项目方案时,将优先予以奖励支持。

6.积极鼓舞并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援助乡村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分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指导和鼓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采取有力办法,积极共同有关方面,施行“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服务方案”和“大学生意愿服务西部方案”,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援助乡村教育,鼓舞支持新任公事员和被招募的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支教。还,选派必然数目的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新聘青年教员到乡村学校支教,并作为培育磨炼高校青年教员的主要路子。其中,中心部委直属高校新聘青年教员支教工作按属地化准则和教育对口援助关系由地点省统筹安排。

7.组织师范生练习支教。师范院校和其他举行教员教育的高校要组织高年级师范生练习支教。在乡村学校坚持练习基地,选派教员带队组织练习指导。在保证师范生培育质量和练习支教延续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究练习支教的多种有用路子。参与过乡村学校练习支教的学生在就业时优先引荐、优先录用。

8.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智力支教活动。在做好选派城镇教员长期支教工作的还,各地要因地制宜拓宽支教渠道,组织开展短期支教、兼职支教等方式多样、灵敏有用的智力支教活动。经过组织“特级教员讲学团”巡回下乡送教,城镇主干教员到乡村学校支教带教或“走教”、“联聘”等方式,缓解乡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各地也要结合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乡村学校教员到城镇办学程度高的学校跟岗学习、学习提高。要积极开发优异教员示范课长途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学校。

三、增强指导,保证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获得实效

9.切实增强支教工作的组织指导。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主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在本地党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努力争夺有关部分的支持,依照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准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要坚持支教员资供求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机制,增强组织协谐和督导检查。要把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评价的主要内容,督导评价后果要作为今后评价当地教育平衡发展情况和审核首要指导工作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

10、认真落实支教的相关政策。参与支教的教员,只转暂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员职务任职年限延续核算,生活费和交通费补助要有专项经费予以保证。选派到乡村学校支教的高校毕业生支教时期的待遇依照中办发〔〕18号文件规则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员和高校新聘青年教员支教期限应不少于一年。各地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员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准则。城镇中小学教员提升高级教员职务以及参评优异教员和特级教员应有在乡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阅历。选派城镇中小学教员支教,其中主干教员应占必然比例。

第11篇

现在,乡村小学学生学业基础差,学前教育尤为滞后,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师资力量弱,教学开展不科学,缺乏教学艺术,教研薄弱,课堂开设不齐,学校管理水平低。学校薄弱的表现很多,最终都反映在教学质量的低劣上,教学质量差,导致学生就学不积极,转学现象严重。

一、乡村小学落伍的原因

乡村小学的生源,由于学前教育的缺失,刚进校时各方面的学习习惯,都得从头做起,在起点上便输给城里的孩子一大截。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便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就读,剩下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才把孩子送到学校,这部分孩子的家长多数为了生存进城务工,孩子自然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缺乏了家长监督和引导,学习由此受到了很大影响。爷爷奶奶教育孩子的那套方法仍停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很多孩子回家后就放任自流;有的孩子甚至四处游荡,无人问津学习问题。过上一两年,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有点天赋的,一想到在村小读书会耽误前程,就想办法送进城了,最后就剩下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这样的现实是教师所无法改变的。

乡村小学师资之弱是针对低学历而言的。而随着近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现,不合格的民办、代课教师已全部消失,剩下的都是清一色的师范生。有的教师还自考取得了大专及以上文凭。而学历本身说明不了一切,为什么同班的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其教学成果会有天壤之别呢?可见,师资队伍如何使用很关键。教师的合理流动是积极的用人机制,那些被视为“骨干”的教师如果没有流动机制未必会成为“骨干”。不用担心人去楼空,不管怎样,走不光人,走不垮学校。我个人赞成部分地区,在同一县城(区域)形成的人才流动机制,让部分“骨干”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教学是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工作开展中的所有问题归结起来,症结无非只是一个:教师素质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思想素质。一位教师在任何一方面不合格,都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大部分地区教师流动机制缺乏,而乡村教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无论是在个人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都少有进修,思想上总觉得“天高皇帝远”,谁还会来这破地方管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总是随意化。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乡村教师生活条件恶劣,心理存在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工作不过是在给校长打工,要看校长的脸色行事,责怪他们觉悟低并没有用。在乡村,要好好工作,三分靠自觉,七分靠管理,越是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提高工作积极性越是要靠管理。乡村学校的一切薄弱点说严重一点,都可以归结到管理上。我对整个乡村小学教师作了简单统计,在大部分学校,校长的作用只发挥了三分之一,老师的干劲最多也使出了20%~30%。很多教师在闲聊时表示自己会教书,且同样的学生是可以教出不同的成绩的。可努力了几年也没被人发现。可以理解,人都有被别人理解、认可的需要,可因管理原因,我们可爱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竟失去了最基本的为师标准――育人为本。

二、治理落后的建议

1.认清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从头扎实做起

乡村小学在短期内想要迎头赶上城市发达学校是不切实际的。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乡村孩子的学习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孩子,师资力量的配备更是不足。我们不能与城市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价,再好的选手也有落后者,更何况我们的起跑线总是比别人落后一大截,再去和别人比就会显得更加落后了。课程结构必须合理,课程设置要适合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和生存需要,突破单纯的精英课程模式,办学要有个性、有特色,量其所能、各显神通,要办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至于用“就近入学”“划分片区”的方式来平衡生源,我们认为很难实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人为地剥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我们只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们应苦练内功、提高质量,以自身的质量吸引学生,和其他学校相互竞争,形成学校间高质量的良性循环。

2.教师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必须下死功夫武装教师,否则教育就没有希望。当好教师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文化知识,对所教学科知识要懂深、懂透;对教材要吃通;二是专业技能条件,包括教学思想先进、能管理、善表达、言行富有激励性;三是态度条件,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无私奉献。武装教师,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抓出成效,要严格执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以此保证继续教育出成效,不走过场。要把岗位读书和教学反思、教学问题作为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技能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将这些活动和每年成绩考核评优晋级利益挂钩。

3.管好管理者

(1)组建高水平的管理班子。村级学校管理班子较为随意,许多都没有正规管理方法,上级管理者在考虑这一问题时也没有全盘考虑,都是在学校一班子人中选一位适合的人便了事,至于能否胜任管理工作则不闻不问了。我认为片区领导应做全盘统筹安排,将有管理水平的教师派到合适的地方管理,既实现了个人价值,又让学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管理好班子的作风。管理者务必要深入教学一线,多上课、多听课,不断总结升华为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主张,用以对教学做切实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领导和管理。要把校长和其他管理职位当做一个大事业来干,不能当“官”来做,更不能毫无作为。

(3)管好学校的会议。学校的教师大会,不能只是传达文件、通知、讲讲纪律或者布置清洁卫生,而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大会是专门管理与教学业务和政治思想的相关内容。否则,干部、教师提高业务的风气就不容易树立起来。

4.开展帮扶,共享资源

在同一片区内要实行教师定期对流,乡村小学的教师要向好的学校学习好的方法和经验。条件好、业务强的教师也要下乡支教两三个月,体验生活,给乡村教师做业务指导。

5.强化质量意识,抓好基础知识,搞好过程管理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为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今后三年我县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任务

2、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把成技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并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到20*年,全县各乡镇(街道)均要建成省三级标准以上的成技校,其中省示范性成技校1所以上,省一级成技校达到6所以上,省二级成技校达到5所以上。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到2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提高到30%以上,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进行就业前培训。

三、进一步明确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职责

4、成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协调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领导任组长,教育局、经贸局、财政局、人劳社保局、农业局、民政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协调小组负责全县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统筹协调全县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其他各项重要工作。

5、乡镇(街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当地成人教育的统筹规划、服务协调,保证上级关于成人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把办好成技校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加强对成技校的领导,负责办好乡镇(街道)成技校,统筹安排各类培训任务;每年要从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6、县教育局负责统筹管理全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对乡镇(街道)成技校办学进行检查、指导、考核和奖惩,并协调有关部门完成相关培训任务。县财政局负责安排成人教育专项经费,用于乡镇(街道)成技校的硬件建设、培训补助和成技校上等级的奖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会同教育部门研究提出乡镇(街道)成技校专职教师人员配备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县农业、林业、科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负责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合乡镇(街道)成技校做好培训授课和业务指导等工作。

7、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制订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开展以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培训,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技校开展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做好青壮年非盲率的巩固和提高;年终做好培训材料的档案整理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各项保障制度

8、理顺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乡镇(街道)成技校建立校务委员会,由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兼任校长,由教育局选任常务副校长,工业、农业、劳动、科技、财政、武装、共青团、妇联、文化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乡镇(街道)统筹下的联建、共管、共用的体制。校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原则,制定教育培训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对口办班;聘用教师;筹措办学经费并监督经费的合理使用;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重大问题等。

9、明确成技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省示范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1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教学仪器(含教学设备)总值15万元以上,并要有双证制学历教育。省一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省二级成技校要求单门独院,占地面积2.5亩以上,校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省三级成技校要求在同一建筑物内有两个以上固定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一个图书资料室。各乡镇(街道)要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契机,利用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改建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改善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

1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乡镇(街道)成人学校的师资和待遇问题,专职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其标准是:8个建制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配备2名专职教师,7个乡配备1名专职教师,其待遇与同级学校教师同等对待。专职教师具体负责教务工作和日常事务,协调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兼职教师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由乡镇(街道)选聘有一定技术专长、经验丰富又善于教学的各部门人员及学校教师担任,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

11、保障乡镇(街道)成技校的基本办学经费。县政府在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20万元用于乡镇(街道)成技校建设和培训补助经费。乡镇(街道)要按总人口数不少于人均1.5元安排成教经费,成教经费列入乡镇(街道)教育财政专户单独核算。

12、加强实验实习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采取校内校外并举,自建联建结合等途径和办法建设实验实习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把基地建成具有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经营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实体。

13、规范成技校的教学与管理。乡镇(街道)化技术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年初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员守则、图书档案等各类规章制度,按规范建立校务日记和各类培训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