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系建设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24 03:5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系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系建设论文

第1篇

1.1农业科技成果供给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供给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大部分学者在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转化渠道、资金的投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且有人提出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上述几方面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我个人认为农业科技成果在供给问题上还主要有科技人员的素质问题,如果科技人员没有相应的科技素质,科技成果的质量、转化和应用将也成为空谈。农业科技人员主要包括科技研发者和农业推广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都离不开科技研发者和推广人员。

1.2农业科技成果需求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还有相当部分的小农生产存在。最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农业生产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西北和西南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这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小农生产在农业经营规模上达不到一定的标准,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科技成果。而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农业专业教育,农业技术教育,再加上农民长期在饮食结构方面不注重营养,身体素质也较差,这就形成了农民的主体素质比较低,对农业科技没有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科技成果有效的需求。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是阻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我们的高度关注。

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需的建议

2.1加强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转化的支持

农业科技的转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策方面,政府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的转化。例如对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科技推广者和对农民素质的提高有相应的政策,从政策抓起,在西北和西南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便有利于农业科技的转化。在资金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的匮乏严重影响农业科研的发展滞后农业实际的生产,也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这样才有保障农业科技成果有效的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政府的出现也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容易导致“搭便车”以及“市场失灵”的现象的出现有了一定的保障,能最大限度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2.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2.2.1加大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也只能将永远陈列在实验室或冰柜中,失去农业科技研究的实际意义。在农业的科技推广过程中,政府也要承担一部分的推广任务。

2.2.2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建设

要提高整体农业科研水平,除了投入大量的资金外,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求做到科研、开发、推广的有机结合。

2.2.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说过“人才是关键”。当务之急必须把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

2.3加强农、科、教的有机结合

要加强农、科、教的有机结合,这是农业科技转化的有力支撑。不管是科研还是教学要根据农业实际生产的需要来进行,若研究出来的成果如果没有农业实际生产意义或无法转化,那么它就失去其研究的价值。因此,科研部门应当深入了解当前现代农业实际需要,结合这一事实进行有效研发;农业高等院校也要尽量根据现实的农业生产需要来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践。这3者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有效途径。

3结语

第2篇

1.1动物标识质量存在瑕疵昭阳区2013年以前使用的动物标识牲畜佩戴后脱落、掉标严重,造成部分农户产生抵触情绪,拒绝对免疫后的牲畜佩戴动物标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牲畜挂标工作的开展。再就是动物标识识读率低,特别是牲畜佩戴一段时间后,动物标识经摩擦识读率就更差了。

1.2动物标识生产供应不及时最近两年昭阳区申购的动物标识要到春防结束时才能收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牲畜动物标识的佩戴率。

1.3动物标识和耳标钳、针不配套不同厂家生产的动物标识使用的耳标钳、针型号不统一,一旦更换动物标识生产厂家,就要更新耳标钳、针。目前昭阳区每年除厂家配给的耳标钳外,还要购买150~200把耳标钳,方能满足全区动物标识佩戴工作的开展。

1.4养殖户不愿意挂标昭阳区牛、羊多数在山区灌木林区进行放牧,动物标识容易被挂掉,甚至造成牲畜受伤,农户不愿对其进行挂标。

1.5识读器数量较少只能在少数乡(镇)开展溯源信息录入上传工作,大部分乡(镇)没有实现溯源信息录入上传,一旦出现动物疫病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能进行追踪溯源。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施至今只是开展防疫环节的试点,即使开展溯源信息录入的乡(镇)也只停留在饲养和防疫环节的追溯,牲畜虽然加挂了耳标,但牲畜出栏并没有实现网络检疫信息录入,即在检疫环节就中断了可追溯。

1.6村级防疫员未掌握识读器的使用村级防疫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文化程度低,不会使用识读器进行溯源信息的录入上传,对全区全面开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造成一定困难。再就是识读器对网络和版本要求高,有的防疫员在录入上传溯源信息过程中,一旦出现因网络或识读器未升级更新版本造成信息不能上传,就停止使用识读器。

1.7屠宰场准入制度还未建立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动物标识佩戴工作的开展。

2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实施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畜禽饲养者、加工、经营者进行宣传。具体介绍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意义以及实施过程的相关事项,让群众清楚明白,为项目建设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增加投入,尽快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从饲养、防疫、检疫、运输、屠宰加工、经营的全程监管。目前昭阳区可用的识读器有32台,远远不能满足追溯体系建设的需要,全区如果在防疫、检疫和监督上全面开展工作需300台左右,而识读器每台需3000多元,再加上检疫打印设备,需资金150万元左右,区级财政是不能解决的。因此,建议国家、省、市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配备齐全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尽快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从饲养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3)加强动物标识生产厂家的管理,确保动物标识质量。农业部应加强动物标识生产厂家的监督抽查力度,凡出现3次以上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就应取缔其生产资格。同时还要统一各生产厂家生产动物标识的型号,达到使用同一型号耳标钳、针都能进行佩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确保动物标识的及时供给。建议省、市每年10月份就下达下一年度动物标识佩戴任务,确保县级能尽早申购,厂家能及时生产,不错过春防佩戴时间,提高牲畜动物标识佩戴率。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识读器生产厂家应加大各级师资力量培训,县级应对乡、村防检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指导,提高全体人员素质,强化责任意识,做到会操作,会上传,确保上传信息的真实性。

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的1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从理论到实践,它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以消除社会公共需求日益增长与当前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缓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紧张关系。

1、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市场化进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带来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伴生出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社会贫困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然严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大量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保问题等日趋突出。诸如此类的社会不和谐问题犹如病灶1般侵入并损害了我国社会机体,给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分析上述这些侵害我国社会机体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备所致。总理曾经指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这不仅给“公共服务”下了1个权威性定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公共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确,在新形势下,我国公共需求呈现出增长迅速、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结构正逐步由消费型向发展型升级。具体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长。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体增幅,并且近两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3是公共需求的结构变化迅速,除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利益表达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长,另1方面则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甚至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不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无从谈起。因此,从1定意义上说,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建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快速、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须1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所要面临的1大基本国情。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受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说,当前我国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是1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否则,这种和谐社会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党也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发展状况,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九大目标包含了我国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务、道德文化、社会创新、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方位的内容,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1定时期内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1现实。也就是说,1方面,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1个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但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要有条件的、分步骤的。那种脱离现实国情、好高骛远式的盲目建设难免要遭致失败。我国仍是1个发展中大国,在当前条件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就会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完备,就能安全地度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危险期。唐铁汉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据国外经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分为3个基本阶段:1是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左右的阶段。在该阶段,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否则,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中断与停滞。2是人均GDP处于1000~8000美元的社会经济增长阶段。这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增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控制社会福利的增长水平。3是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这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发展阶段,要注意稳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会福利的过快增长。在该阶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务的数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比较国外经验而言,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说仅仅处在第1阶段(即“必须全面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阶段)向第2阶段(即“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平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时期。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般说来,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1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1政府主导。有学者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这种政府主导的特质,首先表现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之1就是公共服务。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和国防安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主导的特征还表现为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政府根据国情和本区域内的人口资源和财政能力来确定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水平、策略、原则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经同级权力部门机构批准实施。从公共服务过程来看,无论从目标设定到组织设计再到公共服务的机理运作,还是最终输出公共产品到收集社会反馈再到修正输入,政府始终是其中的主导者。换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务制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维护者。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意愿与政府能力。

2社会参与。和谐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1个社会公众、政府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首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公共服务需求信息与持续不断的支持。这不仅需要政府设置畅通的公共需求的表达渠道,而且更需要社会公众需求表达的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因而在公共服务的需求等方面最有发言权。如平新乔、赵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作了1项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并对公共服务需求事项作了1个排序。结果表明,解决户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种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治安、卫生及其他。该项调研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某部分人群的社会需求。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是不1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畅通的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来自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心声。当前全国各地的献计献策行动即是1个很好的佐证。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失去方向。不仅如此,社会公众的合法性支持与资源性支持无疑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美国的慈善捐助每年达6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9%;我国香港地区的慈善捐助每年也达60亿港元。我国内地目前每年仅有10多亿元,只相当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扩大第3次分配的规模,这样既可弥补国家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门和第3部门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认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2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门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不得进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门的力量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门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3部门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门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1种前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产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共产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其次则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上。政府职能外包理论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可借鉴经济部门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这样,政府通过职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务交易成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甚至精简了政府机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大胆地借鉴了国外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比如,在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政府就已经借鉴并摸索出了许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资模式、直接购并、纯民营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第4篇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开放,这对我国保险业将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我国保险机构监管体系,为我国保险业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和环境保证,是我国保险监管部门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应由政府监管为主导、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为依托和社会监督为补充三位一体的立体监管层次组成。只有让每一个层次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我们的保险监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保险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建设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完善保险监管中政府监管组织体系

要强化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系统,进一步树立风险监管为本的监管理念。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专业保险监管机构,肩负着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任,强化保监会监管地位是新时期强化保险监管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保险监管系统存在的问题

1.存在无监督的真空地带。如对保险公司利润有很大影响的准备金项目缺乏审计。目前,多家保险公司都在积极准备上市,投资者会极为关注其经营成果即利润情况。而对利润数字存在极大影响的因素——准备金项目数额是否真实、准确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状况是准备金数字由各家保险公司精算部门自己提供,鉴于准备金需要精算师根据一定方法评估算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人为调节,从而调节利润,影响损益的真实性,有可能对投资者的判断产生影响,并且各保险公司准备金是否充足,影响未来的偿付能力,对利益相关者,即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的另一方——保户也有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准备金精算方法较为专业,国际上是由获得资格认证的专业精算师提供的,而目前国内的相关人才紧缺,政府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很少涉及对其进行审计。

2.监管方式、手段尚需改进。目前保监会的监管工作依然主要是靠手工操作,有关信息依然是通过现场收集和保险机构填报报表两条渠道获得,这显然与目前保险业相当程度的电子操作的现实不相适应,开发保险监管报表的电子报送系统成为必需。

(二)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承担的三大监管任务

1.制订资本金监管机制

充分认识到资本是防范风险、弥补风险损失的防线,将其与风险的载体(即资产)有机相联,确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资本金监管的生命力在于突破了单纯追求资本金数量规模的限制,建立资本与风险两位一体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以不同的风险权重将不同风险的资产加以区分,资本的保障能力随资产风险权重的不同而异,使得同样规模的资产可以对应不同的资本量,或者说同样的资本量可以保障不同规模的资产,达到对资本金进行动态管理的目的。在这个机制中,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资产的风险权重,其次确定每项资产对应的最低资本金规模,最后得出总的所需资本量。

2.监督检查

强化监管当局的职责,制订较为详尽的配套措施,增强监管效能。重视保险公司作为利益主体,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做出违背监管规则的逆选择,并由此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监管机构应担当起三大职责:一是全面监管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状况。可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判断保险公司是否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判断的依据主要有公司所处市场的性质、收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以往的风险化解记录;其次是根据保险公司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提出高于最低限度的资本金要求;最后在资本规模低于最低要求时,适当进行必要的干预。二是培育保险公司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三是加快制度化进程。如要求各保险公司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安排,内部风险评估制度安排等,从而使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证。至于监管方法,应该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二者并用的方法。

3.市场约束

信息的不对称应该是保险公司可能损害社会利益从而需要监管的重要原因,而市场是一股强大的推动保险公司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并全面控制经营风险的外在力量,具有内部改善经营、外部加强监管所发挥不了的作用。作为公众公司,只有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顺委托关系、确立了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匹配关系,从而在接受市场约束的同时赢得市场。资本充足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及控制记录良好的保险公司能以更优惠的价格和条件从市场上获取资源,而风险程度偏高的保险公司则往往要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保全措施。

市场约束方法是以推进信息披露来确保市场对保险公司的约束效果。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是指认为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定性的信息,而且要披露定量的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其次是对信息披露本身也要求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并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体系进行评估。

二、强化保险公司的内控机制

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注重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的有机统一。入世后,在不断完善国家保险监管机构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各商业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机制。

(一)解决商业保险公司强化内控机制的动力问题。要使保险公司所有者真正具有强化内部风险控制的内在动力,就必须积极推进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使保险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所有者;而保险管理者和员工重视内部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将由于内控不力给保险公司造成的风险损失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建立一种直接关联。

(二)进一步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监管中的职能定位。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明确哪些是商业保险公司自己要管好的事情;明确在经营中的风险情况怎样,应当承担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职责。

(三)法律和政策上的有效支持。国家应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商业保险公司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经营风险的大力支持;还要求监管机构在监管方式和手段上予以配合,逐步减少行政干预。

三、社会监督是保险监管的潜在力量

社会监督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舆论监督、公众监管等等。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职能,社会监督可以成为金融监管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发挥好社会监督力量,保险监管机关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保险监管机构以外的独立第三方(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的专业力量进行监管

随着保险经营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的保险品种如分红型产品、投资连结产品等不断推出,有效的监管必须随之加强,而加强管理的要求又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上有经验、有能力的从业人员的稀缺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在一些特定的适合的技术领域向注册会计师寻求帮助已经成为必然。

在过去的监管工作中,监管者的管理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各家保险公司上报的各种财务信息进行规范性分析,以确定其是否合理、谨慎地确认收入,是否遵循各项比率规定等。然而,随着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监管的范围也在不断延展,监管机构越来越感到只完成基础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仅仅坐在办公室里进行比率分析,难以探知各保险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潜力发展业务、跟上变革速度;难以了解各公司是否具备可以信赖的公司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聘请外部审计针对监管的具体需要采取必要行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此外,由于可以将审计费用直接与被审计的保险公司挂钩,聘请外部审计的做法也是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第5篇

1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乡镇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更谈不上先进的工作方案、完善的管理机制;另外技术人才队伍匮乏,导致农机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具体问题为以下几点。

1.1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国部分基层区域的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且由于人才与技术的缺乏,经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缺乏足够依据,无法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开展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1];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不重视,相关部门未能积极建设相关机构。且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机构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等制定完善的推广制度。

1.2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

基层面广,人员不足,宣传工作不到位。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者没有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无法聘用专业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难以提升乡镇农机管理工作可靠性[2]。在聘用工作人员之后,没有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的培训,无法利用创新教育与经费支持方式提高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同时,相关机构还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与培训手段开展相关工作,无法提升农机使用安全性,也难以优化乡镇农机管理工作体系[3]。

1.3推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在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发展中,还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资金短缺导致乡镇农机管理机构的经费不足,且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甚至会影响整体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成效。且政府部门无法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不能利用优惠政策等,影响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速度,导致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措施

2.1完善农机推广系统

在建设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后,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和完善的系统建设体系,可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科学对每个农村区域的农机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做好数据信息记录工作,并建设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还有利于对其进行监督,逐渐提升评价工作成效,做好事故防控活动。第一,相关机构需要在道路两旁设置悬挂警示语,要求机构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走访调查工作,在基层农机使用中,加强安全专业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其工作质量。相关管理机构可以利用电视等媒体开展安全知识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机使用的法律法规,利用安全讲座等形式,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性,为其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优化其发展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巡查工作力度,利用科学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提升其工作质量。需要加大处罚与打击力度,对于农机使用中出现安全问题与管理问题的,需要对其进行惩罚,以免日后出现问题[4]。第二,创新工作形式,提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相关机构需要树立创新观念,根据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满足农机管理机构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农机管理机构的工作特征,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科学开发各类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各个机构的工作职责,提高其工作可靠性与先进性,优化其发展体系,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乡镇部门需要建设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逐渐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农户投诉。

2.2引进专技人才队伍

乡镇农机管理者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农机管理工作质量。首先,相关机构可以与农机技校、各机构等开展培训活动,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制定完善的农机操作培训方案,将考试与培训结合在一起,经过专门考核之后,才能为其发放证书,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工作质量。其次,需要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农机管理工作人员,使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掌握先进的农机管理技能,落实管理制度,在认真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身工作效果。最后,需要对农机驾驶者进行驾驶技术的培训,使其了解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树立安全操作观念,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减少其中存在的农机管理问题。需要针对新形势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特点与要求,制定完善的专技人才培养战略方案,培养现代化技术型人才,如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人才期间,根据基层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建设完善的知识框架结构,以便于开展相关培训与管理工作。

2.3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投入

针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建设完善的管控方案,针对我国新形势下对于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要求,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一,在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需要保证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建设成效,全面分析其发展需求与特点,与企业相互合作,在全面合作的情况下,企业应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便于开展农机管理工作[5]。一些中小型企业可以参与到农机管理工作中,积极建设各类工程项目,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第二,政府部门需要予以资金扶持,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建设相关的优惠项目,给予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一定的资金奖励,保证可以优化其发展体系,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技术结构与推广结构,例如: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可以为基层农机管理部门提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其在推广的过程中减少资金的支出,提高推广宣传工作质量。同时,可以利用农机购进补贴的方式,积极开展乡镇农机管理等工作,保证可以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的积极性,以此支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

3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机管理工作受到广泛重视,相关机构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农机管理工作职责,优化其发展体系,增强农机管理工作效果,保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的完善性与优越性,发挥其在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机管理机构的工作体系,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推广技术,做好培训与管控等工作,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廖献华 单位:广西北海市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屈宝玲.加强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措施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3):87-88.

[2]魏凤传.新形势下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改革及创新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35.

[3]陆慧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乡镇农机管理工作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223.

第6篇

关键词:个人信贷业务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守信意识

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中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个贷业务在刺激需求、稳定经济等方面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信贷工作者,每当想起不良贷款给国家造成的损失都十分痛心,深究其中的种种原因,诚然有银行产品设计不合理、抵押屋贬值等原因,但这都不是主要因素——个人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公民守信意识薄弱才是根本原因,笔者就此谈一下如何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个人信用制度的定义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经济生活中管理、监督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则、政策和法律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为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信用情况提供依据,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

个人征信是指征信机构通过合法渠道采集、调查、分析消费者个人的资信,以信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个人信用信息使用者,作为其授信决策的参考依据。

二、个人信用体系薄弱的原因

1.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政府一道命令银行就要贷出“工资贷”“福利贷”(往往无法收回),使国有企业把银行贷款当作“第二财政”,借银行钱不还的风气日益浓重。

2.受多年来拖欠银行贷款风气的影响,我国公民的守信意识普遍不强。笔者在车贷工作中就遇到类似情况:一旦借款人手头资金紧张首先想到的便是拖欠贷款,好些的几月后一起还上,而有的客户索性就不还了;更有甚者冒用他人证件贷款。

3.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违约借款人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建立法制社会最重要的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的《刑法》《民事诉讼法》已日渐完备、但是对处理借款人拖欠、骗用银行贷款的相关法律还较薄弱,拖欠贷款银行只能后执行抵押物,可是车贷中汽车贬值快很难足额抵偿贷款,而房贷中只要户主不搬出贷款住房银行最终也没什么办法,而且我国对于恶意拖欠银行贷款者也无法进行刑事诉讼,这些都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就银行方面而言,个人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可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风险防范与处理几个部分,风险识别排在首位,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又是识别客户质量的首要条件。

从社会意义来讲:(1)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2)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3)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扩大内需的迫切要求;(4)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效率;(5)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我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6)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适应我国个贷事业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对策

1.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立法步伐

首先,要完善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在我国,个人信用数据源至少与10个以上的政府部门有关,或者由这些部门负责管理。除国家《保密法》、《商业银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数据有限制规定以外,目前尚没有其他对个人信用数据进行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对某些不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个人征信数据进行严格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在许多政府部门管理的数据中,只有部分工商数据向社会开放。修改后的法律应明确规定何种个人数据可以向社会开放、开放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以及时限等等。

其次,尽快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规范使用征信数据的法律法规。一是应该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二是应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经营和传播的方式。

再次,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如进一步完善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保证个人的财务数据完整;建立个人基本帐户制度,保障个人征信能及时与主动进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破产程序,豁免其剩余债务,保障个人信用制度良好运行。

2.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个人征信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必须由政府来建立并管理,这样可以减少欺诈、舞弊等不实行为;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中所有市场要素和体系的建立都有赖于市场行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发形成信用的供需机制。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最佳模式。

3.建立最广泛的数据采集机制

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也只是实现了国内银行的内部征信(即便这样各银行之前也存在壁垒),即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可以获悉客户在2000年后在本人在国内银行的贷款和信用卡还款情况——可这样的数据采集广度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贷款或持有信用卡。人行征信系统对那些信用卡有过违约记录的客户打分不高,但仔细分析,那些经常使用信用卡的客户往往是有较好超前消费意识并且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而系统对那些不曾有过任何贷款和信用卡记录的人打分往往比这些有逾期记录的客户更高。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征信系统仅仅通过这些信息判断借款人守信程度很容易会“盲人摸象”似的得出错误结论,甚至会导致优质客户被拒贷而漏掉坏人的结果。

同时,笔者通过总结实际工作经验,认为人行征信系统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数据更新较慢:一般客户信用卡和贷款信息往往3-4个月才更新一次,这给需要申请新贷款的人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对于逾期记录的保存时间问题——对于人行征信系统中的贷款逾期记录到底保存多长至今没有明确说法,使那些有过非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有违约记录的人再申请贷款很困难。三是对于违约金额计算过于苛刻:建议征信部门把小额欠款的客户不纳入逾期贷款管理,使信用管理更具有人性化。

第7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

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

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

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

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

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

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8篇

依托网络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师生英语学习互动与交流,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从课堂教学模式向网络平台教学模式转换的重要内容。然而,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英语网络平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建立大学英语网络平台体系不仅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要手段,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英语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大学英语;体系建设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教育部于2004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已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为英语交际实践提供的教学手段也是丰富多彩、日益先进。不仅如此,为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不断进行调整与改革,在不同地区及不同院校中出现了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精通外语技能、通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大专院校办学理念。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一方面,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许多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授课时数一再压缩,尤其是听说课更是被压缩到平均每周一节课(50分钟),而且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听说课最终会被取消,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将由统一的课堂授课模式转为分散的学生自我修炼模式。另一方面,虽然在现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各院校都已建有并已开通各自的访问网站,但由于学校在网上英语平台体系建设方面意识的缺失,无法实现师生英语互动,除每周极为有限的课堂教学外,师生间便再也没有见面或联系的机会和场合,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急需网络学习模式的加入与补充。网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自主学习。学习者自行、主动利用网络,运用元认知知识和能力,调控个人动机和行为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这一定义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语言水平和学习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从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中挑选合适的学习内容,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一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要求其有效地发挥学习自主性。但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无从着手,无法判断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权威,无法选择合适的材料。刘金侠(2009)认为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合理、正确地指导、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师职能的转换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不介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依托网络资源构筑大学英语导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相关理论阐释

众所周知,认知科学的学习观与自主外语学习理论是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注的是“如何教”,教师们的中心任务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而认知科学的学习观则更多地关注学习行为本身,认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施助者、监督者、咨询者、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者与传授者。认知科学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全过程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管理学习过程的目的。自主性理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欧洲提出。Holec(1981:3)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具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Little(1991:4)认为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刘欣2013)。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即元认知策略的应用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网络环境中的评价体系是教师在信息网络环境中不断学习先进网络技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管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调整激发主动学习欲望、建构学习策略、选择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探索网络环境中的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一)网络师生同步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网络环境中动态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和指导,因此,网络辅助评价体系特别重视并体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互动的过程性评价。网络环境中的异步教学将教师和学生置于最新的信息资源之中,教师在网络中需要特别熟悉网络科技的特点,学会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向学生布置作业、收集并分享资料、监控学生学习进度并参与问题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反馈,据此调整教学进度与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网络评价过程的互动,在此过程中,不仅教师需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也对授课教师做出主观评价,这样的师生互评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

(二)网络平台辅评价体系的建立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突出特征是班大,人多,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齐。网络平台辅助异步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大大增加教师工作量。如果每个教师都做详细的教学记录,并对每次活动都以传统方式记分造册,不仅会耗时耗力,而且统计效果也无法做到准确无误。为此,开发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平台辅助系统评价方式将会缓解广大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无益烦琐,而且该评价体系会做到更为科学化、更为人性化。网络辅助平台体系不完全等同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英语网络辅助型评价平台建立与运行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在班级层网络中收集问题、做出反馈和进行指导,参与评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为监控者,而是指导者和参与者,并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

(三)有效采纳慕课等先进的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还要合理利用慕课评价体系,充分学习精英教育模式。目前,全球最受欢迎的慕课网站宣称:“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允许任何人学习世界专家的课程来扰乱传统教育和实现民主化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免费注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四、英语网络平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听说方面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英语广播电台、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都建有英文网站,如BeijingReview、ChinaDaily、CRI以及CCTV9等等。美国之音VOA和英国BBC的特别英语节目都可以在一些网站的下载中心免费下载,这就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国内外新闻广播音频、视频以及文稿资料。这些紧跟时代的英语听力材料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非常有学习和实用价值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利用网站上的图片、声像、影视等实用性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记述故事、听写新闻来提高听力水平。同时,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可以边听边看字幕提示或下载与语音文件配套的英语文本文档,进行反复练习,在欣赏故事情节和了解国内国际要闻中提高英语水平。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聊天室和MSN等网络社交工具进行网上会话,从而避免了面对面交流带来心理压力,同时可以结识英语国家的朋友,和一些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在线交流,从中学到地道的语音、语调,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地域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二)在读写方面的应用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最需要的是丰富、多样和及时的信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上,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依靠各种英语教材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一些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有可能会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或小说,用英语写写作文,他们接触英语最多的时间也是在英语课堂上。但在丰富的英语网络平台上,英语网络资源的特性,使它成为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极有帮助的教学平台和学生练习平台,成为广大师生交流的桥梁。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直接阅读大量的英文材料,阅读资源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丰富的英语网络平台资源,一方面拓展了学生接触英语的视野,拓展了教材、教参的讲授内容,使英语学习更具情趣,丰富多彩,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留言板、BBS、E-mail、聊天室等网络服务平台,在网上练习写作,利用教学平台的信息共享特性和论坛交互功能进行英语写作的讲评、例文示范等,这有利于写作提高环节的练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老师示范性的评讲等环节对于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非常重要。有了英语网络平台资源,学生便可通过BBS发表作文,并可任意浏览同学的作文,发帖对别人的作文进行讨论、点评、打分。英语教师也可选出质量不同的作文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议,并给出理由,并与自己的作文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加以纠正,在线学生通过接触更多的写作信息资源,从而使英语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结束语

基于网络为外语教学打开了一扇大门,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平台的设计关系着网络教学优势的发挥,用先进的技术和积极的心态推进网络外语教学平台的发展,是每一个网络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的重要步骤。健全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内容,还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通过基础知识夯实和表达技巧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结合大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应该包括课外辅导、互动交流、课程学习、考试训练等模块,各个模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为学生构建一个网络英语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作者:李云川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金侠.网络教学环境中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外语学刊,2009(4).

[2]刘欣.论网络依托型ESP教学模式对学习自主性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3(2).

[3]熊苏春.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06).

[4]郑伟,沈丛,杜光明.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1).

第9篇

(一)市场流通主体百花齐放,但是流通秩序很乱

一是他们大多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机构较松散,而且,大很多农产品市场季节性都十分明显,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什么时候进入农产品市场交易,导致农产品市场作为市场主要功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由于市场的主体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民生产者组成,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实际运行中,成交规模小,交易方式落后;三是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很难形成合力,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缺失

农产品流通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装备水平高,所采用的组织方式较为先进,是面向全球的农产品交易的平台,可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广西在这方面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

1.农产品物流信息闭塞,对市场指导作用有限。广西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相对发达地区是非常落后的,体现在没有一个功能强大,连接广泛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造成农民市场信息贫乏,当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时,农民抗衡市场的能力有限,只有盲目跟风交易,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话语权,常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基础设施不足。广西的农产品市场大多处于非常简陋的状态,基础设施落十分薄弱,许多地方达不到现代批发市场功能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二是政府部门扶持市场的方式、方法单调,手法单一,基本上是行政管理为主,很少有咨询服务和市场指导的作用,对市场调节的功能有限。

3.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方式。广西大部分地区农产品销售仍以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主要承担农产品集散功能的各种专业批发市场也没有摆脱传统的交易方式。交易手段相对落后,不能承担起广西农产品在全区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对区域外的流通组织吸引力不大。

(三)市场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布局

市场建设是与城市(小城镇)建设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建设市场之初,把绿色环保的城市资源考虑进来但是,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布局不是很合理。其表现:一是集中在传统的闹市区,使原来拥挤的交通更加严重,所产生的噪声、垃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二是农产品物流市场占地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混乱的现象更为严重,市场监管和规划能力薄弱。

二、建设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广西的农产品物流必须着眼于全球国际竞争的高起点,定位要高,要从宏观角度综合思考问题,把提高广西农民的经营收入放在首要位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壮大流通主体,提高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

国内外的市场建设实践证明,简单依赖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国内外大市场、大流通进行竞争和对话,我国农民的合理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农民单打独斗进入市场,在时间上、人力资本上和财力上都是很不经济的,尤其农民在休息和运输等方面更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农民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反对销售体系,建立起自己的流通组织,以公司的面貌进行市场交易,达到摆脱各种中间商的剥削的痼疾,获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当农民流通组织实力壮大后,可以进入农产品批发和期货买卖交易,提高农村流通组织博击市场的能力,使农民获得产业链条上最高的利益。

(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主要措施有:通过优惠的条件吸引城市的超市和连锁组织在农村建立一批协议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由基地向城市提供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等。选择一批有实力的农村流通组织,逐渐向直营销售配送转型,也可以把他们培育成农村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一他们头联系生产基地,一头联系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与管理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加强管理,具体做法是,把每年的建设任务细分落实到人,有专人负责,来推进项目建设。在政策上要重视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升级,要制定出有关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要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四)全力以赴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框架

到2015年,新建和改造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功能,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到2015年,建设、培育10个国家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自治区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重点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展示功能

让物流配送、冷链系统、电子信息、质量检测、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形成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辐射范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广西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和广西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养生、绿色、长寿的主题和形象联系在一起,进行国际宣传和营销。

(六)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冷链配送设施

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支持有条件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冷藏运输,逐步提高农产品冷藏运输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第10篇

1.1内部审计不到位

检测实验室是服务于社会、企业、大众的重要组织,应严格控制检测质量,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反复的确认,才可下定论。但是,由于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审计不到位,并没有对检测的各个环节、流程、检测系数进行确认,仅凭检测人员的一面之词就下结论,对检测的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1.2质量控制意识低

质量检测数据是由检测人员得出的,由于检测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失误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由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疏忽,在质量检测时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为了简化操作流程,过早的下结论,最终由于质量超标而导致社会损失巨大。此类现象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归咎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低,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最为重点项目来抓。

1.3检测数据不真实

检测数据的不真实主要取决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上。部分质量检测人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在记录检测数据时发生书写上的错误,是个人态度和素质缺失的重要表现;企业为了获得卫生许可,对质量检测人员进行贿赂,质量检测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做出了不真实的检测报告,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2加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加大审计与监督力度,以加强对质量的全面控制

由于检测实验室检测的对象都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像食品、化工、环境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由此可知,更要加强监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内部审计与现场监督力度,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对实验室现场进行监督,严格监督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检测人员的行为、操作流程、检测手段等内容,以保证检测的规范性,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检测实验室中,应建立实验室审计与监督小组,对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进行跟踪性审核与监督,随时掌握检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对日常的检验工作的质量数据进行抽查,可有效调动质量检测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检测质量,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升级保障。

2.2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

食品检测、化工检测、环境监测等对检测质量的要求很高,可能一个小数点之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加强质量检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能意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的职业态度,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检测实验室的检测中,检测数据出错、不真实的现象叠出,制约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检测人员应认真对待工作,严格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对产生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此同时,要提升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被利益所诱惑,刚正不阿,都有利于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和个人素质,能以更专业性的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将真实的检测数据进行上报,杜绝出现数据不真实、假报、误报的现象。

2.3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

质量检测是一项复杂、难度系数大的工作,会随着被检测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难度,也就意味着检测质量会相对受到影响,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尽量避免检测错误或风险的出现,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对存在异议、难度大的检测物质要进行小组讨论或有更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并进行反复的确认,一旦发现问题或错误判断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目前,潜在的质量风险问题颇受关注,只是通过相应的数据或客户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并没有具体的科学资料予以支持,会存在潜在质量风险,要对潜在质量进行预防,实现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3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污水;曝气技术;工程设计

水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有限的资源。大气中的水分变成雨水降到地表,其中一部分蒸发或者渗入地下,而大部分泄入江河,流到大海,再通过江、海、河、湖返回大气中,形成完整的大自然水循环体系。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人类所利用的水被污染,而被污染的水只有经过处理得到净化,才能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水循环体系中。因此,污水处理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是保护人类水环境,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及作为资源有效利用所必须的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1.1污水管网设计

城市污水管网担负着城市污水的收集和输送,是连接污水产生源和污水处理厂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说,凡在新建市、区或扩建新区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时,宜采用分流制;在已建成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旧城区、小城镇等,宜将原合流制直泄式排水系统改造成截流式合流系统;在雨量稀少地区,如我国西北的部分地区或者边远小城镇,由于污水处理规模小,街道狭窄,两侧建筑密集,施工复杂,无条件修建分流制排水系统,也可考虑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当截流倍数较大时,旱季和雨季污水量相差较大,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量及水质都随之发生相应波动,造成冲击负荷,因此在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设计和设计参数选择时应对该水量、水质变化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核,保证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

1.2垃圾渗滤液对污水处理厂的影响

国内一些城市,特别是中小城镇,当垃圾处理规模不大,且距城市污水处理厂较近时,往往将垃圾渗滤液经预处理或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这种情况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时,需十分注意由于垃圾渗滤液高浓度废水的进入而给处理厂进水带来的水质变化。处理厂规模越小,其影响越大,渗滤液处理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的比值越大,对设计参数选择、设备选型及工程费、运行费等影响越大。

1.3除臭技术

随着我国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在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考虑除臭设施已提到议事日程。除臭方法常用有活性炭吸附法、化学药剂吸收法、土壤法及生物法。由于活性炭吸附法去除高浓度臭气效率低且价格高;化学药剂吸收法臭气去除效率低且操作管理复杂;土壤法则适合低浓度臭气去除及占地面积大等不足,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生物除臭法,即利用微生物除臭。该法具有适合于各种臭气浓度的脱除,且具有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因此,在我国建议采用生物除臭更为经济合理。

2影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城市污水属于可生化处理的中性污水,工艺技术要求并不太复杂,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曝气技术的选用。

2.1曝气技术的重要地位

城市污水主要污染物成份基本都是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中,采用曝气充氧培养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分解,这一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一般都是采取初沉、曝气、二沉、回流或排出的工艺流程;近年来还出现了曝气、二沉、回流或排出的三合一体间歇式曝气工艺。

曝气充氧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运行中最重要的技术保障手段,也是工艺运行的动态控制核心;在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费用中,动力消耗所占比例约为80%,而曝气充氧能耗又要占装置总动力消耗的约80%;由此可见,所选用的曝气形式及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2.2曝气技术的基本分类

①传统的分类曝气技术传统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设备性质区分的,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表面曝气—采用机械运动的方法,使水体表面不断更新与空气接触;表面曝气分为叶轮表面曝气与转刷(盘)表面曝气两种。

射流自吸—利用水体的射流作用吸入空气。

鼓风曝气—风机鼓风经曝气器扩散向水体中输入空气(或纯氧)。

②按照流体运动性质的新分类曝气技术的实质就是使气相中的氧向液相中转移,传统的分类方法难以反映曝气技术的实质问题。使气相中的氧转移为液相中的溶解氧,是通过流体运动形成气液接触界面而完成的。

2.3鼓风曝气是曝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中,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到了鼓风曝气技术具有动能消耗合理和充氧效率高的优点,因此鼓风曝气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中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应用。

2.4终端设备是鼓风曝气技术的关键

鼓风曝气技术的终端是关键设备气流扩散装置——曝气器。鼓风机经管道鼓入曝气池的气相流体,最终是由曝气器对气流的扩散而产生起氧传递作用的气液接触界面;曝气充氧效率、曝气运行可靠程度的长久性、氧传递均衡性与氧供给长期稳定性等等曝气技术性能如何,完全是要取决于曝气终端设备(曝气器)的功能作用。

2.5旋混曝气器

本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就开始着手研究曝气器的气流扩散问题,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与运行实践经验的总结,确立了采用阻力小且无堵塞的大孔排气结构,经旋流、旋混与倒齿等多种结构扩散作用产生细泡的曝气技术,生产制造了“旋混曝气器”。从近年在湖南与广东两地的应用情况来看,旋混曝气器突出表现了效率高、可靠性好、对长期稳定运行有保障的优点,深得用户的好评。

3结语

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相结合的系统叫复合系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的复合系统。所谓开放的复合系统,是指这个复合系统,还与外界环境中的种种系统进行着交换。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导、治结合,实现污水处理“四化”。“四化”——一是减量化,即污水、能耗、物耗的减小;二是无害化,即污水处理的过程与结果对人及受纳水体无害;三是资源化,即污水处理后的循环回用;四是产业化,即污水处理按市场机制形成产业。

参考文献:

[1]徐志嫱,魏红,黄廷林.污水采用集中或分散处理再生回用的经济比较[J].中国给水排水,2007.

[2]张丽丽,徐得潜.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优化的经济性判据[J].山西建筑,2009.

[3]王文雯.城市河流治理生态效应优化模式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4

第12篇

论文摘要: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将成为社会统计的重要工具,有待于取代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方法。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作为其子体系,也将成为社会统计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统计,得出的统计结果必须以简明的指标向社会展示或颁布。针对“新兴”统计工具的内部结构,研究探讨了其应该配备的指标体系—由过程性指标和结论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并指出绿色GDP(EDP)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指标将有待于进入指标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针对经济流量和存量进行核算的一种传统统计方法,在全球内得到应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面临的考验,其弊端逐渐显现,其核心指标GDP只能反映经济结果,没有计人资源和环境代价,因而不能回答资源、环境能否持续支撑经济发展问题。为此,联合国等5家国际组织共同研发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

SEEA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理论,在SNA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人核算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全面刻画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众多资源之一,水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正在研究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的核算体系也在同步研究。

SEEAW将以怎样的指标描述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核算结果又以怎样的指标简明地向社会展示或颁布,最终形成怎样的指标体系加人到核算体系之中,是目前鱼待探讨的重要内容。

二、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及其核算账户

水资源核算体系(SEEAW)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的卫星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核算体系。SEEAW由5个账户组成,主要包括水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混合经济账户、水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前3个属于“流量”账户,后2个属于“存量”账户。流量账户中的供给使用账户、排放账户,主要描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水有关的实物流量在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流动情况,如水生产供应业(经济体)向其他经济体—造纸行业(或纺织行业或电力行业)流人了多少水;再如,服务业、建筑业、食品生产业等各个经济体,当年向废污水处理业流入了多少废污水量。水资产账户、水质账户,主要描述特定时间点的实物存量,如核算年的年底地表水存量、地下水存量以及存量的质量等。但是,供给使用账户和排放账户描述的仅仅是实物量,没有经济价值量,而混合经济账户重点反映了价值量。

三、SEEAW的指标体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5个账户构成SEEAW核算体系的总体框架。但是,框架不能构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必须要在框架之下以5个账户为基础,设置一系列必要的指标,才能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并具备实用性。

通过对海河流域试点进行2005年度的具体核算,认为SEEAW作为统计核算工具,应该配备由两类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一类是过程性指标,另一类是结论性指标。

3.1过程性指标

过程性指标大都出现在5个账户之中。

所谓过程性指标,是指按照核算基本框架要求,针对5个账户在核算全程中不同环节上所涉及到的各个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使用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去向。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水资源进人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各个经济体的数量指标,进人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城镇环境、农村环境各个部门的水量指标。更细致的指标还包括以上各个经济行业年度使用的河流水量、水库水量、湖泊水量、浅层地下水量、深层地下水量、自来水量、废污水回用量等指标。

供给使用账户的供给表,主要描述水实物的来源。表中所涉及的过程性指标包括:自来水、再生水来源于哪些行业及数量指标。自来水来源于水的生产企业(自来水公司),其指标为年供自来水量。再生水也单一,来源于废污水处理业,指标为年供再生水量。复杂的过程指标是进人环境的废污水,其来源于农业、渔业、牲畜饲养业、发电业、食品业、服务业等,其指标来源于这些经济体多少水量。排放账户涉及的指标除了水的排放以外,还包括各经济体的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还包括以上各类实物排放于水域(内陆水域、海域)指标以及排人污水厂指标和人河量指标等。

混合账户所涉及的指标与供给使用账户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供给使用表的指标反映的是实物量,而混合账户指标反映的是经济价值量。

两个存量账户包括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涉及的过程性指标相对于3个流量账户比较简单,包括山区、平原等不同类型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也包括河流水、水库水、湖泊水、地下水的水质指标等。

3.2结论性指标

(1)账户内的结论性指标:供给使用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地下水资源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量指标,以及各类水总的实物中间使用量、最终使用量和总产出指标。如,海河流域2005年核算后该类结论性指标的具体数据。

排放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括农业退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以及以上3个门类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海河流域2005年这些指标的具体数值。

混合账户中的结论性指标包含总产出、GDP以及水行业所产生的GDP等指标。比如,2005年海河流域经济总产出57138亿元,GDP25750亿元。另外,还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GDP指标。从海河流域2005年水行业产生GDP看,数值相对很小,证明水利提供的水产品大部分充当了经济生产过程里的中间投入,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水利属于公益性事业的特征。

资产账户和水质账户也存在相应的结论性指标。

(2)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账户外的结论性指标是指在账户核算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而得出的概括性指标,目的在于简明地为水资源管理者和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3.3指标体系

过程性指标与结论性指标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SEEAW的指标体系,过程性指标主要作用是建立水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为纽带,建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描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结论性指标的作用是为决策部门提供综合结论数据。

四、有待于引入的核心指标

正如前面所说,SNA的核心指标GDP不能回答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发了SEEA的诞生和SEEAW的出现。SEEA的宗旨是核算环保型的绿色经济指标,需要从纯经济的GDP中扣除资源减少价值量和环境退化价值量,形成绿色GDP,即EDP。

由GDP推求EDP,不是简单地单一扣减水资源减少价值量和水环境退化价值量,而是要扣除所有自然资源减少价值量和各类环境退化价值量。因而,暂时还不能计算出EDP。只有利用SEEA体系将各类资源和环境统一核算以后,才能得出EDP这一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