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马拉松训练计划

马拉松训练计划

时间:2022-08-07 17:1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马拉松训练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马拉松训练计划

第1篇

关键词:罗萨;马拉松训练理念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39-03

Inquisition Training Idea of Foreign Coach Rosa for China National Women's Marathon Team

TONG Sheng-Zhi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Rosa's training mentality and the training idea have obtained the huge success in Kenya's marathon. He arranges the minor cycle training of nine days and focuses on the marathon athlete's key link.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four load intensity region, he urges the marathon athlete to develop the specialendurance, the special speed and the special strength level so as to enabl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 athletics ability of the marathon runners. This kind of training idea, training method and training mentality can be referenced by China’s marathon athletes to promoted China’s marathon projectdevelopment and the athletic level of the runners.

Key words: Rosa; Marathon; training idea

投稿日期:2011-06-07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田径耐力项目高水平人才高原开发计划的研究”(项目编号10A074)。

作者简介:佟胜志,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999年,外教罗萨前往肯尼亚,尝试从事马拉松的训练。他采取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心理辅导,并从中改变运动员对马拉松项目的思维方式和训练理念。第二步才是安排训练,制定训练计划。经过短短几年,肯尼亚运动员在马拉松项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包括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创造者。2002年曾被邀请训练我国男子马拉松运动员,2009年正式聘请他为国家女子马拉松队主教练。对罗萨训练理念进行训练学探究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水平,创新训练思路,改进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系统跟踪测试方法,在朱晓琳等6名运动员参加2010年马拉松训练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对训练方法与手段、负荷安排进行归纳和分析,为进一步加强马拉松科学训练进行探索,从而揭示罗萨的训练思路和训练理念。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2 结果与分析

国家女子马拉松队于2010年初赴肯尼亚接受罗萨教练的训练,肯尼亚训练的海拔在2 100~2 700 m。训练的路面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塑胶场,场地就是黄土跑道,雨天训练鞋底粘的全是黄泥,晴天训练跑过去黄土飞扬,训练的路面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石头土块到处都是。肯尼亚训练共45 d(1月24日-3月10日),在这45 d的训练总量945.4 km、平均每周150.5 km、平均日训练量21.5 km。

2.1 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变化 罗萨安排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大致分为五种:1)长距离持续跑:(距离为25 km、30 km、35 km、38 km或2个半小时跑,一般这种训练都是由5 min/km开始逐渐提速,这种训练就是练习马拉松运动员的长时间腿的支撑能力,路面不平更增加了难度。2)场地间歇跑:(1 000 m×12、2 000 m×6、3 000 m×3、5 000 m×3)间歇2~3 min。这种训练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耐力,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能力。3)法特莱克训练(耐乳酸):(1 min快跑+1min慢跑×20~25组40~50 min),这种训练是马拉松运动员速度练习。1 min快跑距离最快328 m,1 min慢跑280 m左右。4)持续上坡跑:距离在15 km,全部都是上坡,没有下坡,难度很大,这种训练对队员的下肢力量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身体训练的一部分。5)匀速慢跑:12~15 km或50 min左右,最后2 km加速跑。这种训练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脂肪阈供能能力和促进身体的恢复能力。

2.2 我国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2010年在肯尼亚高原训练的训练学分析 外教罗萨在经过厦门和北京等多次马拉松比赛的观察,选拔出6名高水平马拉松选手,组成国家女子马拉松队外教组,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女子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基本情况(n6)

表2为外教罗萨对我国女子国家马拉松队员的形态和机能测试情况,他主要测试了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和有氧阈值所对应的每km速度及无氧阈值所对应的每km速度,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表2)。

表2 我国女子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形态和机能状态

(n6)

常2316652.019.131753:321863:14陈2216345.518.571553:481653:20贾X2216550.022.201534:001683:20孙2515752.725.931643:521783:13张2117649.020.481783:251973:01朱2617159.523.021693:251803:042.2.1 肯尼亚高原训练的训练学分析 队伍组成后立即前往肯尼亚进行为期45 d的高原训练,在高原训练期间罗萨教练制定了周密的训练计划,同时,还聘请了一名肯尼亚男选手专门领跑,以便能够按照计划执行。2010年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肯尼亚高原的训练负荷节奏安排见图1所示。

本阶段共45 d,两周的高原适应期中有两次100%及以上强度的训练,其他主要以一般的有氧适应性训练为主。高原强化期主要是以两天为一个小周期进行半程以内90%以上强度的训练课,在强化期的前期和后期进行了三次强度在85%~95%目标强度、量在32~35 km的训练课。

开始8 d为适应性训练,这8 d的运动量为176.2 km;第二周开始训练走上了正轨,每周三次重点课,有长距离(25 km),上坡跑15.5 km,场地间歇跑1 000 m×10次组成,周运动量为140 km;第三周训练在第二周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训练量和强度,30 km、法特莱克跑、15 km上坡跑(海拔从2 100 m跑到2 700 m)、场地间歇跑(2 000 m×5次)运动量为145.5 km;第四周训练有些变化,这周就注重了能力的训练,两次长距离课(一次2 h30 min,一次35 km),一次法特莱克,这周也是在肯期间运动量最大的一周,运动量为169 km;第五周训练加大了难度四次重点课,长距离38 km、法特莱克20组、上坡跑15 km(海拔2 100~2 700 m)场地间歇跑(3 000 m×4次)运动量为162.8 km。最后10 d的训练共四次重点课,两次长距离课(一次2 h30 min、一次25 km)一次场地课1 000 m×12次、一次法特莱克。 从以上的训练来看,外教的高原训练安排特点是:第一周适应,第二周和第三周加大训练负荷,第四周专项能力强化训练,最后一周进行加大难度训练。

2.3 我国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和2010年在意大利平原训练的训练学分析 本阶段共27 d,下高原后的前两周,每周进行一次100%目标强度以上的训练,每周进行一次80%目标强度以上且30 km以上的大运动量的训练课。而后两周以2 d为一个小周期进行一次半程以内目标强度96%~106%的训练课,其中仅有一次训练量为25 km、强度为91%的训练课,见图2所示。

2.4 高原与平原的负荷强度对比分析 2010年上半年朱晓琳等7名运动员在肯尼亚高原、意大利平原阶段训练负荷的安排情况,如(图3-4)中通过外教训练安排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阶段训练安排的一些训练规律和特点。

高原训练阶段,朱晓琳等运动员的周平均训练量是150.5 km,其中100%目标强度以上的训练课为4%;90%~100%的目标强度为13%;80%~90%的目标强度为29%;80%以下的目标强度为54%。

平原训练阶段,朱晓琳等6名运动员的周平均训练量126.7km,平原训练量均低于高原训练量,这与平原训练强度大于高原训练强度有关,赛前训练平原训练已经把提高强度作为重要方面。赛前期平原训练,100%以上强度的训练达到8%,90%~100%强度的训练课为13%,80%~90%的目标强度占22%,80%以下的目标强度为57%。

罗萨的训练思路是马拉松项目在训练强度上,应根据不同的负荷强度安排的负荷比例应为:100%以上目标强度10%;90%~100%目标强度15%;80%~90%目标强度占25%;80%以下目标强度占50%左右。现将朱晓琳等运动员在高原和平原完成的负荷情况进行对比(表3)。

表4 马拉松项目的各项负荷强度比例与朱晓琳等

完成情况对比分析

从表3中看出运动员在高原阶段训练中1-2级强度均超额完成;但3-4级强度有差距。在平原阶段2-4级强度均未完成。说明总体强度没有达到负荷要求。

2.5 罗萨的训练思路和训练理念分析

2.5.1 负荷结构特点的训练思路 1)周三场地重复跑训练极限有氧训练以1~5 km的间歇训练来提高阈值速度、强化有氧代谢能力;

2)周五法特莱克跑最大摄氧量和抗乳酸的速度训练,以法特莱克跑来改善运动员的肌肉末梢状况、提高骨骼肌细胞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肌肉的有氧百分利用率和跑的经济性和协调性;

3)周日长距离训练课:随着训练的展开,负荷量由25 km逐渐至38 km,再降量升强度,由38 km降到赛前的25 km,以提高脂肪供能能力为主;糖脂协调供能能力主要以半程以内的量来实现,强调最后2 km的目标强度。

2.5.2 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理念 根据马拉松项目特点,最大有氧能力训练需要围绕无氧阈速度进行,不断提高运动员专项训练水平。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速度是无氧阈速度的98%~102%,罗萨计划用上述三种训练手段解决这个重要问题,一是重复训练,二是法特莱克跑,三是半程以上的接近阈值速度的持续跑,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能力。

3 结 论

从罗萨训练的特点可以看出:通过无氧阈速度的重复训练(强化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心肺功能,使血乳酸的产生和弥散达到最大化,利用此种手段提高无氧阈速度;通过法特莱克跑等训练手段进行超无氧阈速度(抗乳酸能力)的训练,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和跑的经济型;通过长距离训练提高脂肪供能能力,使运动员在前半程参与供能节省大量的肌糖原,避免运动员后程降速。上述计划的正确实施要靠精确地划分出各阶段的负荷性质,教练员掌控好训练负荷量和强度,以便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宗芳.长跑、马拉松有氧与混氧训练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9-71.

[2] 孙晓东,谭智平.现代中长跑运动科学训练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

[3] 林祖明.对充分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进一步提高女子田径耐力项目竞技水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58-1559.

[4] 李老民.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5.

[5] 翟丰,张艳平.现代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趋势――以“赛”代“练”,以“调”带“训”[J].辽宁体育科技,2003(1):1-2.

[6]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7] 王林.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及训练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6(5):44-46.

[8] 焦芳钱,刘大庆.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08(4):36-39.

第2篇

2016年12月17日,云南昆明。

26岁的肯尼亚姑娘瑞德(Rodah Jepkorir tanui),瘦削的身体前倾,奋力冲过红线,将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女子项目的冠军荣誉和4万美元奖金收入囊中。

除去15%的经纪人抽成以及税费,她剩下的收入超过2.5万美元。这个数字几乎是她在肯尼亚裂谷省的家乡普通家庭年收入的20多倍。

她仍然记得小时候家里穷得没有鞋穿,每天光脚跑去上学的日子。“10公里的路程往往40分钟跑到。”瑞德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道。

过往交学费的煎熬不再,如今她“很快就要买一辆轿车了”,同时也承担起了给弟弟妹妹们交学费的重任。

瑞德的教练是陶绍明――中国国家女子长跑马拉松队前教练。

瑞德,是中国马拉松井喷背景下一个特殊群体的代表。陶绍明告诉《t望东方周刊》,2016年在中国举办的超过300场马拉松比赛中,几乎90%以上都有非洲运动员的身影。

带着妹妹,来中国“跑马”

在瑞德的家乡,家庭月收入约为100美元。

“挣得太少了,不够养家糊口”,2012年瑞德辞去教职,成为全职长跑运动员。

2013年,瑞德开始与陶绍明运营的经纪公司签约,来中国参加马拉松比赛,公司负责她的训练,为其提供装备,并帮助她筛选和报名参加比赛,她的收入则取决于比赛表现――获奖金额扣除税费和公司抽成即为个人所得。

“通常公司抽成为运动员比赛奖金的10%或15%。”陶绍明介绍。

现在陶绍明签约的非洲运动员大概有300名,其公司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有多个训练营。

瑞德在中国各大马拉松赛事上都取得过不错的成绩。2014年,她获得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亚军;2015年,她获得了义乌国际马拉松赛女子组冠军、宁波国际马拉松女子组半程冠军;2016年,她获得了天津武清开发区杯国际马拉松赛女子组冠军、昆明上合国际马拉松获得女子组冠军。

“年平均收入大概有3万美元。”瑞德说,“跑步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我的家人靠我养活,弟弟妹妹的学费也由我承担。”

现在,瑞德正在读高中的妹妹也要开始跑步训练了,“她也很有天分。”

在肯尼亚,兄弟姐妹一起以跑步为生的现象很普遍。

28岁的伊曼纽尔(Emmanuel plilan samal)是瑞德的朋友。最近几年,他也经常往返于中国与肯尼亚参加马拉松比赛。2016年,他获得深圳宝安国际马拉松比赛男子组亚军,2016年贵阳马拉松比赛中,他跑出了第二名的成绩。

伊曼纽尔告诉《t望东方周刊》,还在上小学时,他就跟着做运动员的哥哥后面晨跑,后来经常在校际跑步比赛中拿到名次,选择跑步作为职业也就水到渠成。

瑞德说:“在肯尼亚,很多年轻人会以成功改变家庭命运的运动员为榜样。”

伊曼纽尔现在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承担着家里弟弟妹妹的学费。“我的生活因跑步而变得更好,”他说。

与陶绍明签约的非洲运动员并非都年轻且专业。“我签约的一位非洲选手是警察,他坚持练习跑步,偶尔会参加一些比赛,挣钱补贴家用。”陶绍明说。

很多非洲运动员家庭条件都不太好,“有时运动员需要预支一两百美元过节或者带家人看病,这种情况非常多。”陶绍明告诉本刊记者。

不是在“跑马”,就是在去“跑马”的路上

2012年,伊曼纽尔和一位欧洲经纪人解约后加入了陶绍明的团队。2014年起,伊曼纽尔发现他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一年我在中国跑了三场马拉松,现在我每个赛季的安排都是满的。”

伊曼纽尔的感觉很准。从2015年开始,国内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之势。由2011年的22场、2012年的33场、2013年的39场、2014年的51场、2015年的134场到2016年的328场,赛事数量年均增长率约30%。

除了往返于中国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专业运动员,一些在华非洲留学生的身影也出现在各大城市的马拉松赛场上。比如,宁波大学的肯尼亚留学生尼古拉斯(Sang Nicholas Kiprotich)和威尔弗雷德(Cherunot Wifred Kiptum),他们曾参加全国各地数十场马拉松比赛,并在一些比赛中获得冠军。

从2015年开始,尼古拉斯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大多跟”跑马”有关:“在去跑马拉松的路上”,“跑马拉松的现场和颁奖环节”……他会给自己加油打气,比如发句“流血流汗不流I”配上训练时的图片,或者“继续前进,永不止步”的“心灵鸡汤”。

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参加马拉松比赛,有时候因为比赛时间“撞车”,他还不得不作出取舍。比如,有一天,宁波和合肥同时举行马拉松比赛,他最终选择合肥。

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获得可观的收入,非洲运动员需要坚持训练。

瑞德说,她的日常训练安排在海拔高达2400米的地方,她每天都会按计划进行训练,比如,周一晨跑80分钟,傍晚跑50分钟。

陶绍明告诉本刊记者,他会为运动员安排科学的训练项目,但不会强迫其训练,全凭自觉。运动员的成绩无所谓“为国争光”,而是直接与收入挂钩,没有好成绩就没有奖金。

有的运动员在收到一笔可观的赛事收入后懈怠训练,他也不会干涉,因为等到钱包见底,对方便会恢复加强训练。

一门特殊的生意

陶绍明介绍,马拉松运动员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比赛奖金;第二,顶级运动员获邀参赛,主办方可能会支付一定费用;第三,品牌赞助。

公开报道中不乏赛事主办方依靠高水平外籍选手提升“国际化”的案例。比如,2015年宁波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宣传资料显示,“本次比赛组委会还特别邀请了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厄立特里亚等国家32名世界级优秀运动员”。

“外籍高水平跑者的到来,就像一块出炉的糕,多少要撒些芝麻。”有业内人士如此评论道。

“为非洲运动员支付出场费以及往返机票的比赛数量并不多,所以为运动员报名参加比赛需要认真筛选,要预估其能否获得名次,考虑奖金能否覆盖食宿、机票。”陶绍明说,“奖金减去支出,是否有盈利,这就是生意。”

2017年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协副主席杜兆才在“2017中国马拉松产业风云会”发表演讲时表示:“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328场,其中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122场,参赛人次超过280万,再创历史新高。”

陶绍明签约的运动员参加了约30场,“这个市场足够大,每个经纪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同定位的选手可以参加不同档次的比赛。”陶绍明说。

事实上,与非洲运动员相关的马拉松经济由来已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人开始进入非洲培训运动员,并将其带到世界马拉松赛事中。”他估计现在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欧美经纪人经纪的马拉松运动员人数能达到三四千人以上。2014年曾有媒体报道称,2011年以来肯尼亚选手获得全球马拉松赛事冠军的比例接近85%。

陶绍明预计未来非洲运动员的机会更多。因为,对“北马”“上马”“厦马”等金标赛事来说,一定要用高水平的外籍选手来提升影响力。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变化是,不少赛事组委会开始专门为中国选手设置特别奖,甚至以“不邀请国外高水平运动员”为宣传亮点,带动和鼓励本土跑友参与比赛。

第3篇

――这是2014年的“上马”,资深跑步爱好者kaka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跑进全程3小时后的感慨。无论是“菜鸟”还是“骨灰”,无论起因如何、过程怎样,热爱跑步的人们都觉得:一旦开跑,就有一种力量驱使着自己永不止步。

跑出新生活

对于kaka来说,开始跑步源于5年前自己30岁时的生活状态。那时,他和朋友共同创业的公司进入第二年,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余波未散,为公司事务在上海市区内奔波,每天开车的路程都有200公里。过度疲劳,身体每况愈下,根本没时间参与群体运动;而跑步所需条件特别简单,从家门口的马路就可以开始。

身体的好转、对生活节奏和情绪的控制,是跑步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他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跑步训练计划,每天的生活必须过得有秩序,吃饭、休息都是定时的。当然,跑步对意志的磨练、性格的塑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现。在长跑的过程中,身体免不了遇到很多个“崩溃点”,而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常有这种时刻,坚持下来的精神收获、激情的燃烧,打磨出人性坚韧的力量,是可以在各个层面互相传递的。跑步,帮助他走出了低谷。他认为:“跑步是中年人战胜危机的一剂‘良药’,我‘服药’的时间较早。”

48岁的卢剑华正处于kaka所指的年龄段,但他的看法与之不同。在卢剑华眼里,跑步是一种调剂工作的休闲方式。担任中信泰富副总经理职务的他,无论到哪里出差,都要随身带着跑步装备,上马作为“主场”,他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定要参加;国内的北京、厦门、香港,国外的东京、首尔等地的马拉松,他也常常上阵。在工作和跑步之间的切换,让他觉得充实。虽然作为企业高管,工作常常很忙,但他坚持每一两天就要跑上10-20公里。最近几次马拉松赛,他的成绩保持在3小时45分左右。圈内跑友评价,以他的年龄和职务,这个成绩很不错;同为地产公司高管,同为“65后”,万科公司的“运动总裁”郁亮去年完成北京马拉松的成绩也差不多如此。

和万科一样,在中信泰富,跑步也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30余人组成了长跑兴趣小组,除了平时一起训练、一起比赛,还会共同交流关于跑步的心得。“虽然我们不像万科那样强制管理团队要跑马拉松,但我们追求的精神是一样的:房地产项目从立项开始一直到结束,中途要经历许多年、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个过程就如同马拉松一样,必须有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勇气才能达到目标。”中信泰富投资计划部总经理吴军这样说。

吴军比卢剑华年轻10岁,是中信泰富跑步兴趣小组的组长。他的第一场全程马拉松完成于2002年,那时这项运动在国内还相当冷门。凭着一直以来喜爱运动打下的身体素质基础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绩目前已经跨入3小时以内,2014年柏林马拉松的成绩是2小时54分。而他参与的长跑团体“土人登山”,几乎每次组团出战都能拿下国内长跑赛事的前三名。

“我现在一拿到新年的日历,就要以跑步比赛的时间点来规划全年的日程。”吴军说。因为工作的特点,晚上的应酬比较多,工作日他都在清晨跑步;而到了周末,常去参加朋友们组织的各种跑步活动,跑完大家聚聚吃个饭聊个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连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都没有;在妻子的“强烈抗议”下,他现在每周末的跑步活动时间压缩到了两个半天,终于能在跑步和家庭上取得平衡了。同事评价他是个“跑步疯子”,一到了跑道上就如鱼得水。跑步已经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坚持就有奇迹”

“在跑步这件事上,我是个缺乏天赋的人。”kaka这样评价自己。跑步8个月后,他的第一次全程马拉松在厦门以4小时36分完赛。这次比赛前他做了最周全的准备,结果证明,认真的态度让结果不会太差。他评价自己具有典型的“理工男”气质,喜欢有序的规划、严格的执行、有把握的必然结果。

在开始马拉松的前2年时间内,他的生活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每周按时跑步,成绩也缓慢地提升。2010年的上海马拉松,他以4小时18分完赛。

2011年的夏天他下决心要参加第二年在北京的TNF100越野赛。那场比赛是当时全国最顶级的越野赛,100公里组只有200个精英名额,报名要求是必须有3场3小时45分以内的全程马拉松成绩,而在计划参赛时他刚刚能跑进4小时。整个夏天他都在世纪公园苦练,无论高温还是暴雨,他从未懈怠。他回忆,当时没有好的训练方法,只是想去参加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比赛,只想看看在天赋和努力的较量中,老天是否会给努力留个位子。

与训练相配合的就是减重。在“每轻1公斤,马拉松比赛成绩提高3分钟”的“理论诱惑”下,kaka计划把体重从84公斤减到74公斤。整整10公斤的减重,在三个月高强度的训练和饮食控制下,他成功了,而当年的北马他也真的跑出了3小时29分。

2011年的上马,他跑出3小时26分。赛后聚会时,一位跑友当面问他最终究竟能跑多快,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至少跑进3小时。其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跑进3小时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去年上马之后有人问我是不是努力就能跑进3小时,我说是的。他说要多努力,我说不知道,只能告诉你我的情况:在过去3年时间内,每年我的跑量都在4000公里左右。包括春节在内的所有假期都没有停止过训练,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训练了。”

有很多人都向kaka提出质疑:一个业余跑者追求更快的成绩到底有什么意义?快10分钟、3分钟、1分钟有什么价值?他的回答是:为了能看一下更好的自己。

2013年,他的成绩到了3小时5分。以跑进3小时为目标,在他眼里这5分钟其实是一个不同的自己。为了这5分钟的进步,他对自我又整整打磨了一年。“对我来说,这一年的路、这一年的时光、这一年的汗水让我更有效率,更勇敢也更坚强。为了这5分钟的进步,我找到更好的训练方法,在更匆忙中建立工作、生活与训练的平衡。曾经的门槛,变成了现在的正常水平。有什么比在生活面前游刃有余更好的选择么?”

他做到了。“看见更好的自己”,这样的目标是不是有些抽象?“当你没有达到目标时,你永远不会知道那时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的;只要你坚持,时间一定会给你一个答案。”kaka说。

吴军也在坚持。12年前一次跑全程时,他对马拉松完全没有概念,以为就是“10公里乘以4”,结果跑了1个多小时之后,从上到下全身抽筋,后面一直是在走,收容车紧紧跟在他后面,随时准备载上他。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退赛,最终花了5小时26分,在比赛关门前4分钟完成了比赛。后来他的成绩一路提升到3小时以内。

在一次北京100公里越野跑比赛中,跑到十几公里时他就开始呕吐,一路吐得“连胆汁都出来了”。当爬上山顶时,他坐下来休息,“思考人生”:究竟为什么不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躺着晒太阳,而要来跑这个比赛、这样自虐?!后来一想,“反正跑不死”,于是继续。下山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超越其他人,也不断地互相鼓励,“那感觉太爽了”。最终他以13小时56分完赛。

“在跑步的过程中,想要放弃,你会有一万个理由;但坚持就只有一个理由。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吴军说。

跑出事业来

对kaka来说,全马成绩从3小时30分到3小时的这3年时间里,“运动和生活都进行了急剧的转向”。运动的转向自然指的是更快更好的成绩、更专业的训练方式;而生活的转向,则是离开原先自己的公司,从2013年开始至今他的又一次创业。第一次创业的行业,是大学所学专业和自己工作的对口;而第二次,则是把自己跑步的兴趣变成了事业:创立了互联网运动社区“爱燃烧”。

有人质疑:把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会毁了你的兴趣!kaka回答:这么说的人,不能算真正热爱你的兴趣。“每一件事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两面,如果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消费者,那当然只会愿意去享受它带来的美好舒适;但如果你愿意更进一步,不只消费,还愿意做一个生产者、建设者、执行者的话,那就你就能同时接受它带来的艰难困苦。”他在做的就是这么一个生产者。

kaka表示,他目前的团队成员都是跑步爱好者,而短期内他招聘的条件也必须有“热爱运动”这一条。实际上,像kaka这样从资深跑者转为投身跑步相关行业的创业人士还有不少。近几年来,马拉松等长跑赛事在国内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热门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卢剑华看来,跑步运动的兴起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进步的标志。参加过柏林、波士顿等世界经典马拉松赛事的吴军告诉记者,相比庞大的运动人群,国内的赛事供给量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美国每年的马拉松有700多场,日本也有200多场,而我国去年只有50场不到。因此,组织赛事是跑步创业者的一个方向。他举例说,知名跑友“大宝”就成为UTMF(环富士山越野跑)和UTMB(环勃朗峰越野跑)的协办方,除此之外还主办了国内的一些越野跑赛事,可以从赞助费用中分成。另外,还有资深跑友组织铁人三项赛,不从赛事本身盈利,但可以凭借出售比赛用的自行车打开商业之路。

kaka以他的“理工男”思维认为,要做好一件事,关键在于创造完善的体制。因而,他的创业目标是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例如,平时训练该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装备、从哪里召集伙伴,这是他为用户提供的资讯;想参加比赛了,他也能帮你搞定从报名到注意事项、参赛提醒等一系列环节。

kaka坦言,无论是产业还是赛事本身,欧美的马拉松要普遍优于国内。吴军在亲身体验了国外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后,认为国内马拉松与之最大的差距在于,成熟的马拉松赛事是以运动员为本的,从整体组织到细节都非常注重运动员的体验;“而在国内的赛事里,运动员更像是背景。”另外,在氛围上,成熟的马拉松赛事也远超国内。他亲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波士顿马拉松,2014年已经是第118届,“比赛那一天,真正是整个城市的节日。全程都有市民自发为运动员呐喊助威,许多乐队想要申请在赛道边演出都排不上。在临近终点时,只要你一挥手,欢呼鼓掌声震耳欲聋,那感觉实在太妙了。”相比之下,以上马为例,吴军发现观众有不少是被组织前来的,而且多数只分布在比赛的开始路段,到了后面就看不见了。

第4篇

“跑步就像一扇门,打开这扇门是另外一个世界。”

P1

对于一个从小热爱体育的人来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毕业于体育大学,专业是体育新闻。对于一个体育记者来说,我也是幸运的,因为2004年还未毕业的我就开始在北京电台实习,并逐渐成长为一名记者。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体育是因为喜欢NBA,当时我打开电视看着场上十个人抱着一个球跑,觉得特别刺激。相比乔丹,我更喜欢皮蓬,因为他是在一个人的光环下永远当着补给,皮蓬的这种情怀让我特别感动,我最喜欢的数字永远是33号。体育是身体的,但更是精神的。当我大学毕业后真正作为一名体育记者,近距离地看体育比赛时,整个人都激情澎湃。记者的身份让我有充足的理由见证运动员们的酸甜苦辣,并记录着他们的成长与蜕变,我的成长好像是浓缩了很多的人生一样。

从记录者到跑者

我最初做马拉松的专题同样收获的也是运动带来的精神感动。做全民健身和田径记者很多年,我2011年开始全面报道北京马拉松(简称北马)。2012年我做了一个专题叫做“生命的马拉松”,采访了3位马拉松选手:第一位是个70多岁的老大爷,他用“跑马拉松+旅游”的方式看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说:虽然我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努力拓宽了生命的宽度;第二位是我在终点采访的,他哭着跑过了终点,之后他告诉我自己是一名肿瘤患者,希望能用跑马拉松的方式超越自我;第三位是个圈内有名的女跑者叫珊瑚,她当时想做一个关于马拉松的电影,马拉松对于她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实际上,每年对北马的报道都需要不一样,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深挖。2013年我另辟了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就是在终点等6个小时(一般采访都是3小时内结束),记录从第一个冲刺的冠军选手到最后一个跑到终点的选手,我想记录这些跑者从生理到心理上的状态。6小时后,我等到了第一个被“关门”(全程马拉松规定6小时内完成比赛的人有成绩和奖牌)的人,我就到赛道上陪着他跑,并录到了在闸门关上后他跑到终点的瞬间。

也是在2013年,在报道北马并与节目进行连线时,我告诉了大家很多第一次跑马拉松选手的故事,包括一位为了给自己钢琴考级的女儿加油鼓劲来挑战马拉松的爸爸。我讲完故事后,主持人就说:听众说,你年年忽悠人跑马拉松,什么时候自己跑一次马拉松?我当时就打哈哈过去了,但是隔天我就越想越不对劲,我怎么就不能跑马拉松呢?

其实,我是一个有健身习惯的人,3年来每周都会跳西班牙弗拉明戈和探戈舞。很多人对马拉松都持有一种神秘感,很好奇人类怎么可能跑完40多公里。我就想:好吧,我来揭秘,告诉大家到底马拉松是怎么练的。我以前是记录终点,记录表象,那么我现在需要记录过程,而这个过程再没有比我自己亲自完成更具有说服力了。于是我开始做自己的节目――健身日记,之所以叫健身日记,是我希望不局限于跑步,我希望通过跑步发现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

P2

陈的健身日记

跑步就像一个门,打开这道门就是另一个世界。本着媒体专业指导的原则,我请了一个健身教练和一个跑步教练来辅助完成跑步计划。

疑惑

说起来汗颜的是,我作为跑奥运和田径的记者,从2008年到2013年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采访过大大小小的跑步赛事,但从来没有在那儿跑过步。当我终于于年初在奥森开始跑步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太没脸了。我那期的节目第一句话就是:如果说我的第一次奥森跑步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的话,那就是――濉

逡唬闹钟响后没起来床(体育记者经常熬夜,早上9点到10点起床是非常早的了)。当然我比较欣慰的是自己当天还真出去跑步了。下午终于晃晃悠悠来到奥森,新计划是:看到奥森的夕阳!

宥,装备。虽然是冬天,人家都是专业的跑步衣好么,而我呢,就像一样穿了件羽绒服,还背了个包,要不热了衣服放哪啊?

迦,逼上梁山。第一次跑奥森,兴奋啊,想着怎么也要绕大圈跑,结果在从没去过的北园迷路了。开始我还一边跑一边东看看西瞅瞅,感慨着天色渐晚时高楼映衬下奥森美丽的建筑~一门心思想看奥森夕阳的我在潇洒地抄了个近道儿后终于彻底迷路了。在GPS帮助下找到路的我在寒冷的天气下终于受不住要感冒了,于是放弃折返,悻悻而归。当时表上显示我跑了8公里,1小时多一点。

出了奥森大门,我满脑子想着吃点什么――糖葫芦、褡裢火烧、爆肚……

蜜月

刚开始练跑步,头两周是感情蜜月期。那时我对跑步简直达到狂热的地步――从家到单位三四公里,跑!必须在微博和朋友圈晒各种跑步的照片,感觉身体越来越健康,精神状态也很满血。一次滑冰摔了后腰后,就算在静养中还在进行上肢练习。身体恢复后的大年初一就迫不及待地到奥森跑步了。

为什么大年初一去呢,其实我也是想看看大年初一到底有没有人跑步(记者角色回归),没想到还真有和我一样狂热的人在跑步:有个人竟然夜里3点睡早上7点过来跑步;还有人每年的大年初一都会来奥森跑个马拉松,算是送自己的新年礼物;也有人更实在,准备为过节的大吃大喝先“腾出点地方”。大年初一跑步真有意思,而对于我,最有意义之处在于:天呐,我终于能早起了!

懈怠

体验和记录让跑步变得更加真实。

之前的蜜月期是真实的,2月开始的懈怠期也同样真实。我在健身房跑步,辅助进行单车训练。除了第一次在奥森跑8公里,之后的每次都能跑10公里。2月份,我产生一个念头:挑战一下15公里。

于是上了跑步机,在坚持到12公里的时候,整个人就特别烦躁,不累但就是不想跑了。突发事件往往会记录你性格中的弱点,比如通过这次放弃我就暴露出了性格中的惰性。怎么办呢?我准备用外力介入攻克我这个弱点,跟别人一起跑!我加入了跑团,我的健身教练也来到节目中,指导大家在家怎么进行锻炼,平时怎么锻炼膝盖和脚踝。

当了这么多年的体育记者,真正在跑步过程中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热身:在最先开始的前2公里是最累的,特别累。教练形象地说:你的细胞知道你在休息,但突然跑起来,细胞却不能马上进入跑步状态,得让它们慢慢适应,这个适应的过程就是热身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跑了2公里就放弃了,其实那个时候运动细胞和休息细胞正在打架呢。3公里后,运动细胞才会赢,这时你就全身舒服了。

进步

4月底,在我30岁生日的头一天,我参加了一个10公里的比赛,在西安。那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正式比赛。出发前,我因为紧张,一直不停地咳嗽,上了三趟厕所。2公里的时候甚至都不想跑了,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么艰难。结果3公里过后,缓过来了,也不咳嗽了,终于开始进入正常的跑步节奏中,也开始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更有意思的是,跑步真的是一次旅行,会遇到各种各样一起跑步的人,我跑着跑着就有人上来跟我聊天。有两个男生和我一起跑,还夸我跑得快。跑过终点后,两个男生就开始谢我,说如果没有我他们都完不成这10公里。其实我也挺感谢他们的,因为我了解自己特别需要陪伴。这次比赛我跑了57分钟,是我10公里最好的成绩――这个30岁的生日礼物太好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进步的自己,一个超越的自己!

超越

我参加了2014年北京马拉松全程比赛。实际上,赛前我中断训练1个月,并且因为工作身体比较疲惫,由此我预估自己并不可能完赛。

我报道了8次北马,那是我第一次站在赛道上。在鸣枪的那一刻,我简直热血沸腾,太激动了!跑过天安门广场后,我就开始一边跑一边采访,结果没跑10公里我就有些累了。后来一想,不行,还是得先关闭采访机,大概跑了三四公里,我又把采访机打开了,因为当时我看见了一个穿美猴王服装的选手。我问他:“您穿这个衣服,成绩是不是会比日常差很多。”他说:“是啊,我平常最好成绩是3个半小时,现在怎么也要4个多小时了。孙悟空去西天取经克服了千难万险,马拉松的精神是一样的。我希望用这种精神带动大家,鼓舞大家。”

过了半程,我采访了一个穿着国安队服的人,他说这是他第12个马拉松。我问他为什么要坚持跑完全程,他说:“你别笑话我,我跑马拉松是因为我之前追过12个姑娘都失败了,我就要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希望马拉松能带给我下一个爱情。”30公里过后我遇到一个姑娘,她腿上绑着沙袋,我问她腿有没有问题?她说:“之前遇到的一场车祸让我有了坚持的理由。这是我第二次跑马拉松,完赛就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当时跑完半程,成绩已经有突破,30公里3个多小时,状态不错,心情也放松。唯有一点失望是:到了第一个补给站发现香蕉没有了!难道只有向助威的观众要了?正在我因面薄而内心挣扎时,路边一个我采访过的志愿者认出了我,并向我伸出援手,哈哈,刷脸成功,香蕉面包随便选!

进了奥森,我终于要散架了,一绷劲儿就要抽筋。于是我赶紧停下来做拉伸,然后拖着腿走。当时我前面正好有一对情侣在拉着手走,我就给自己一个暗示:我跑到他们身边也可以开始走了,因为我要采访,顺理成章。但是,天啊,我真的跑了,但是跑到他们身边他们就开始跑。瞬间,我的精神崩溃了,开始想哭。我就像打了败仗拖着腿走的伤兵一样。慢慢地,周围聚集了像我一样状态的跑友,我问其中一个人:你想过你现在的样子么?他说:一定是最帅的。

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虽然每一个脚尖都疼,但我终于又开始跑了。我对着采访机描述我的状态时都在哽咽,恨不得坐在地上抱头痛哭。远远听到终点摇铃声时,我发现自己又有动力了,举着话筒对自己说:你已经练了一年,就是为了这一天。说完这句话,我就说不出话了,眼泪往下掉。看到计时牌时,我死死盯住它,开始给自己数秒,迈着大步冲刺,完赛。这次北马的终点是对我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终点,是我竭尽全力高举着双臂冲刺的终点。这一刻我真的等了太久了。我采访了这么多届马拉松选手,经常问的就是:你跑完马拉松的感受是什么?马拉松是什么?但只有当我真的跑完全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这种感受――马拉松就是了解自己和超越自己的过程。

我超越自己,但跑不过时间,之后的两天我只能在家躺着,还好拥有太多难忘的回忆。

反思

跑马拉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跑的时候常对自己说――打死都不跑第二回,跑完又对自己说――我的下一个马拉松在哪儿?

马拉松上瘾,我也不例外。我还贪心地想:如果前半程不采访肯定能跑得更快,不行我得再报一个!

于是有了今年我第二个全程马拉松。同样没有系统的训练,这次我准备当6小时的兔子(马拉松中的兔子是指那些控制速度节奏能力强的人在赛程中做移动时间点)。

不知为何,这次在15公里的时候我腿就开始疼,20公里时如果不是因为当兔子我绝对会退赛的,因为当时我走的时候右腿只能是直的,要靠左腿带着一蹦一跳地跑。从20公里坚持到30公里,完全没有力量了,开始反思:第一次跑马拉松侥幸完赛的心理终于让我这次得到了教训。

第5篇

2000年,陈盆滨参加了地方上组织一次群众趣味赛,21岁的陈盆滨报名参加了俯卧撑比赛。比赛时,乡里派出所的两位民警做了150个俯卧撑,正当裁判认定他俩是冠军时,陈盆滨还没有半点停下来的意思,等他累了停下来抬头一看,周围全都是张大了嘴望着他的人,裁判报成绩,438个!就这样,陈盆滨的名字从此传开了。

从2001年开始,陈盆滨参加了各种电视吉尼斯挑战赛。扛75公斤沙包走220个台阶、扛五加仑太空水暴走14小时、“水上轮胎竞跑赛”、“穿皮鞋”全程马拉松比赛……2003年之后是接连不断的各种国际、国内山地户外挑战赛、铁人赛、耐力赛。在越来越多的比赛中,陈盆滨的超强耐力一次次得到展现。仅在2009年,陈盆滨就在各种户外耐力赛上拿到了30个冠军。

2010年,陈盆滨开始挑战七大洲超级耐力跑,比如徒步250公里,新疆戈壁;2011年4月,在摩洛哥地狱超级马拉松比赛中他穿越了撒哈拉大沙漠,仅仅两个月后,陈盆滨更是以28小时33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美国西部100英里长跑步。进入2012年,陈盆滨的赛事行程更是惊人:在短短的20天之内,他陆续参加了澳大利亚241公里耐力赛以及希腊246公里斯巴达松超马耐力赛,令人可喜的是陈盆滨在巴西亚马逊丛林超级马拉松赛中还创造性取得了亚军的成绩,这也是中国选手参加世界级超级马拉松取得的最好成绩。

这些年来,陈盆滨一直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此前陈盆滨已经参加了六大洲的顶级超级马拉松赛事,只要完成明年南极洲100公里越野赛事,他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七大洲顶级超级马拉松赛事的中国人。谈及完成跑遍七大洲之后的计划,陈盆滨说希望自己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跑步的理念,希望跑步在给他自己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也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健康的身体和坚毅的内心。

与梦想同行

——陈盆滨访谈

对于喜欢挑战极限的人来说,42.195公里实在不过瘾,跑上24小时、48小时甚至是六七天,那才叫真正的马拉松。

OUTDOOR:你在什么时候萌发了参加各种耐力比赛的念头?

陈盆滨:以前是在2001年第一次参加穿皮鞋马拉松,当时在朋友的支持下去参加了这个比赛,在第一次的比赛之中,我就跑了3小时零9分,对于当时只临时准备十几天的我这样的成绩已经让我的朋友们感到吃惊,他们都认为我能在跑步上有所作为,本身我对跑步也特别喜欢,然后就不断去参加各种比赛。

OUTDOOR:最初的几年你是如何训练的呢?

陈盆滨:最初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教练,都是自己在那里练习,当时也很年轻气盛,所以当时更多的优势是自己比较有体力,在训练上不是很系统。当时我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都是跑步上下班,每天大约的训练量会接近30公里的样子,但是我也在不断进行总结,没有好的指导者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OUTDOOR:这次您在巴西亚马逊丛林超级马拉松上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有没有觉得特别困难的时候?

陈盆滨:对我来说,巴西亚马逊超级马拉松的比赛在我这么多年参加的比赛中难度可以说是最大的,它的难度主要是体现在地形的复杂性上面,在亚马逊整个的赛程设计中,包括了原始雨林、沼泽、沙丘、河流以及数不胜数的一些奇特的地形,这个对我的挑战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我没有想过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雨林中我们跑步会穿过很多人迹罕至的丛林,难度不仅仅是跑步带给自己身体超强的负荷,而更多的是你可以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另一面。在开赛之初,组委会就告诉我们所有的运动员,要注意丛林中的野生动物,比如蛇的咬伤,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还没出发的时候一个运动员就被蛇咬了,幸好医治及时,但我们都知道在雨林中被毒蛇咬伤谁都不可能获得及时的救治,组委会有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是被蛇咬伤只能打死咬你的蛇,这样才能知道该使用何种血清。这只是来自丛林中的一种野生动物,在亚马逊的丛林中还有美洲豹出没,所以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整个大自然。

OUTDOOR:你认为中国在超级耐力跑的发展上还需要一些什么改进的地方?

陈盆滨:我希望有更多的厂商能够去支持这些运动员参赛,让他们能够去出成绩,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对于运动员的一些支持,我觉得力度应该更大一些,毕竟出去参赛的运动员,都是代表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一个形象。也许在中国我们看到五星红旗没有太多的感觉,但当你在国外看到我们自己国家的国旗的时候,那种国家归属感是很强的。

OUTDOOR:中国有很多跑步爱好者,你觉得他们要是去参加超级马拉松需要自己努力做到哪些必备条件呢?

陈盆滨:我觉得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跑步要循序渐进地来,不能盲目冒进,现在国内也有很多越野跑比赛,可以从短一点的赛程开始尝试,包括较长的比赛,国内也有100公里的越野跑。对于跑步来说,较为重要的就是前期科学的训练以及合理搭配饮食,到参赛的时候合理补充能量也是很讲究的,还有就是使用适合自己的装备,对我来说没有最好的装备,只有最合适的。

OUTDOOR:在完成跑遍七大洲以后,你接下来努力的目标又会是什么呢?

陈盆滨:明年我会去参加南极100公里的比赛,等这个比赛结束之后,我就完成了跑遍七大洲的计划。接下来我会把一些时间花在对跑步文化的推广上,希望我可以作为一个窗口让大家来了解国外的一些超级马拉松,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国际赛事,我还会继续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期望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第6篇

罗杰斯、休特、本诺特·撒母尔森、科比特是上述四位选手的姓——跑步工业以及跑步运动在美国繁荣的景象造就了他们,当然,他们也值得获取这样的荣誉。对于纽约路跑赛而言,将荣誉授予新的长跑选手,并将他们载入史册是无法避免的趋势。

比尔·罗杰斯是世界上最平易近人的长跑名人。他花费大量时间,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弥合着世界顶级跑者与普通爱好者之间的鸿沟。弗兰克·休特则是奥运会马拉松金牌和银牌得主,这一成绩仅次于传奇跑者贝基拉。目前,休特从多方面发挥着自己的才智,推动着长跑运动的发展。而当乔安·撒母尔森从黑暗的体育馆隧道入口跑进田径场时,她就已经重新定义了女子马拉松选手的生理极限。泰德·科比特则依靠马拉松选手持久的毅力成为了奥运马拉松选手、美国路跑俱乐部发起者和物理治疗师。科比特也许是推动二十世纪末非洲裔美国人全方位发展——包括智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马拉松运动是一个整体,那么,每个比赛评选他们自己的名人堂名单时,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如果评选的标准包括了选手们在长跑运动意外的贡献,那么,这项运动本身的意义是否会被异化。“我认为,如果这项运动本身以外的评判标准过多的话,会淡化评奖的意义,”蒂姆·里德说,他是尤迪卡长跑名人堂的执行主任。据说,尤迪卡名人堂奖项也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它现在每到两至三年才评选一次。而且他们也发现近年来很难吸引媒体和跑者的视线了,但是当名字被刻在这个奖项上的时候,还是值得获奖者高兴的。

问题在于,美国跑步运动的历史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尤迪卡和美国路跑俱乐部虽然建立了名人堂网站,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影响力。尤迪卡有纪念品展出,传言波士顿赛也将设立类似的展出。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太多的历史意义。

跑步是一项不断发展的运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创造性,这也决定了这项运动不被重视历史的缺点。美国著名长跑学者大卫·马丁博士将其一生精力都放在了收集与马拉松有关的书籍、杂志及各种物品上,他将搜寻的重点放在了柏林的马拉松博物馆里,而不是其家乡美国。这是一个超赞的博物馆,也是唯一一个能满足研究者搜集素材的博物馆。

科比特在2007年时去世了。他的儿子加里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存放父亲海量的收藏品,这些藏品里包括了大量重要的私人信件。1970年代,长跑运动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高峰期,科比特不可避免地拥有了数量众多的追随者。他们的剪贴簿、训练日志、信件、照片等一切物品,无疑是研究长跑历史珍贵的素材,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人为这些宝贝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进行展览收藏。将这些东西分类收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着眼当下的颁奖活动和回首过去的历史纪念之间的矛盾,看来无法在短期内解决。

名人堂到底是举行庆典的地方,所以,我最后还是得到了三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锡拉邱茨大学与它的飞鸟图书馆收藏了斯威瑟的藏品,这一举动极大地夯实了我们的婚姻基础,也铺垫了未来的道路。

美国路跑俱乐部创立了一个关于长跑历史的网站。这个网站三位一体式的创立意向非常棒,它聚焦于美国路跑俱乐部的历史、涵盖了名人堂的内容、还追溯了1950年代至70年代早期长跑杂志的介绍。而网站的创立者,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汤姆·奥斯勒。

最让人期待的是计划在马萨诸塞州霍普金顿建立的国际马拉松中心,这里预计将建成马拉松博物馆和名人堂相结合的综合场馆。这个场馆的建造将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而不会脱离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另外寻求支持,这个即将建成的马拉松中心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间的合作,尤其是与希腊方面的合作。波士顿马拉松赛执行主任蒂姆·基尔杜夫是该项目的主要支持者,因此注定了霍普金顿马拉松中心的国际化视野。

第7篇

顾名思义,“极限运动”指的是那些远远超过人类体能极限的运动。而在一些“极限运动”开展十分普遍的国家,“极限运动”又被称作“极端运动”,他们的豪言壮语是:马拉松跑是“小菜一碟”,铁人三项也是“小意思”。

近些年来,“极限运动”因越来越多女好者的加入而变得更为气壮山河。而在世界各国女性中,对“极限运动”最为钟情的首推德国女性。

尽管在 1977年美国夏威夷举办的首届世界女子铁人三项大赛上只有寥寥无几的德国选手亮了相,而且她们也并未取得骄人的战绩,然而在 90年代的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上,最出风头的无疑是德国女性。

三年前,在墨西哥蒙特雷举行的世界女子超级铁人赛上,竟有多达 6名德国女选手参加角逐。据悉“超级铁人”比起“铁人三项”来体能消耗还要大 10倍,即游泳 38公里、骑自行车 1800公里和越野跑 440公里 !来自德国贝吉斯的 41岁的女选手阿斯特里德・贝内尔一马当先,在经过 180小时的角逐后已领先暂时名列第二的法国女选手居易・路丝 30小时。此时不幸发生了:由于参赛者中有一半因体力消耗殆尽而出现休克,组办者不得不临时宣布停止比赛,但贝内尔和另外两名德国女选手咬牙坚持到底,终于完成了“超级铁人”的全程。据介绍,贝内尔是 3个孩子的母亲,自 1984年起先后参加过 100余次“铁人三项”赛,累计游泳 380公里、骑车 1.8万公里和越野跑 4220公里,而这些年来的训练量比此还要大 50倍左右。贝内尔还透露,她每年因训练和比赛要穿坏 300双运动鞋,几乎每天都要换上新鞋 !

汉堡女士让涅娜・拉脱耶已参加过 60次正式的马拉松赛。如果这在今日德国体坛算不了什么,那么今夏她完成了总长 133公里、高度 1600米的 24小时“登高超级马拉松”则让人不得不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特别是得知 33岁的她两年前还因车祸而小腿麻痹以至难以走完 1公里路时 !

今年 56岁的柏林“准老太”希戈里特・罗姆斯基已当上了祖母,但居然在摩洛哥的“沙漠马拉松”国际赛上战胜了另 50名比她年轻得多的各国巾帼,夺得了冠军。“沙漠马拉松”不仅赛程长 (为 220公里,约是传统马拉松的 5倍之多 ),而且环境险恶:除了须战胜 40℃的高温外,还须对付复杂又陌生的地形、干渴以及严重的睡眠不足 (每天只能在睡袋里打盹 40分钟 )。此外, 1993年她还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上,跑出了“沙漠二日跑”的世界最好成绩: 243.659公里。在实现了自己的“沙漠梦”之后,她又决心进军高原――时下她正计划组织在海拔 5000米以上的中国的极限越野跑。

以 20岁的巴伐利亚姑娘亚娜・古希特为首、由 4名队员组成的第一支德国女魔冒险队参加了首届在摩洛哥举行的国际女魔冒险挑战赛,结果压倒“群魔”,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据介绍,女魔挑战赛的赛程包括:长 15公里的骑骆驼赛,在风力 6级、海浪高达 4― 6米的大西洋上的 80公里划船赛,距离为 11公里的登高赛以及 180公里山地车赛。这些“德国女魔”们经历了沙漠中的一次食物中毒,在水温仅 14℃的大西洋中接连两次翻船,一次在山中迷了路以及登上海拔 4000余米的 3座高峰,最后还是不漏一人地顺利到达了比赛终点。

同样艰难的还有穿越美洲赛。 3名德国妇女 (年龄分别为 28岁、 31岁和 39岁 )和另外 12名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女选手一起,骑车用 8― 10天完成了从北美洲东海岸至西海岸总长 4700公里的,结果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三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按照计划,她们每天须行进至少 570公里,睡眠每天则不能超过 90分钟。与此相比,能得到充分休息的环法自行车大赛就轻松得犹如一次“郊游”了。尽管在头 48小时里,就有五分之一的选手因体力不济而退出了比赛,而且途经的莫哈维沙漠气温高达 45℃,翻越克罗拉多南部海拔 3600余米的沃尔夫・克里克峰后已筋疲力尽,以及阿巴拉契山漫长的山坡十分陡峭,但德国的 3名女将却无一人掉队,由此德国成了参赛国中唯一全体队员均到达终点的国家。(题图 /孟石初)

第8篇

Running Times

《跑步时代》

期别:Jul/2012

炎炎夏日已经近在眼前,跑步计划依然要一如既往地进行,如何抵抗热浪、预 防高温危险就成为夏季跑步的重头戏。那么高温到底会对跑步者带来哪些威胁?会影响我们的表现吗?我们该做些什么来预防和应对?奥运会长跑运动员Alan Culpepper将在《汗洒五环》中给我们支招降温。

学校都放暑假了,教练给你布置暑假作业了吧?但你往往因为这事那事而把跑步排在了最后,拖到秋季才开始训练有木有啊?但你知道这一个暑假本来可以和别人拉开多大距离吗?本期《肯尼亚的夏天》就将督促你给自己制定一个完美的暑假训练计划,练得像个肯尼亚人那样能跑。

北京时间6月23日,美国田径选拔赛男子10000米的冠军被Galen Rupp获得,成绩为27分25秒33。尽管与他在去年9月所创造的全美纪录相比仍有差距,但已足够确保其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对此,Rupp觉得自己很幸运,他的人生处处充满际遇与挑战,本期《幸运儿Galen Rupp》讲述他的跑步故事。

Runner's World

《跑步者世界》

期别:Aug/2012

初级跑者大多不清楚该怎样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期封面《量身定制》给出专业意见帮助初跑者如何制定最好的锻炼计划、如何完成第一次长距离跑步、怎样在长跑中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并且及时补充能量,以及怎样跑进两小时。文中详细列出了最初12个星期的跑步计划表,新手们有福了。

早餐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餐,《八款营养早餐》由来自宾州州立大学的运动营养学主任克里斯蒂·克拉克博士,来介绍如何准备各种简易但营养均衡的早餐。无论你是喜欢汉堡、鸡蛋,还是其他配料,这里都有提供相应的建议。同时如何制作和饮用果汁也是一门学问,不重视早餐的人们该警醒了。

如何有效地锻炼腿部肌肉的协调性、力量和耐力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期的杂志中详细介绍了四种锻炼腿部肌肉的方法。这四种方法都非常实用,不需要任何的辅助器械和重物,简单有效。

Marathon & Beyond

《马拉松与超越》

期别:Jul/Aug/ 2012

Kathrine Switzer是世界女子马拉松比赛的先锋选手,在那个女子被限赛、被看低的年代,她用假名K. V. Switzer混进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组委会发现后试图让她停下来并扯下她的号码布,但是没有成功。她以4小时20分的成绩完成了比赛。这次本刊编辑Rich Benyo与她一起跑在路上将有何收获?

从事大学体育教练的Mark Yost也是个跑步爱好者,2011年,他参加了第49届JFK 50英里耐力赛,成为他今生《最难忘的极限马拉松》。JFK 50 Mile始于1963年,在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推动下把全民健身带回了正轨,后来为了纪念肯尼迪就把这项赛事路线设在了从Alternate 40 路附近到Boonsboro市中心。

本期还推荐了位于缅因州的MDI(Mount Desert Island)马拉松,MDI举办至今已有11年,这对跑友来说既是一次冒险又是一个挑战。MDI马拉松路线拥有无与伦比的壮美海岸线。跑友们表示任你山丘起伏也不能阻挡他们追求绝美一跑的决心。

Trail Runner

《越野跑者》

期别:Jul/2012

地震灾害频发的海地举办了其首场多天越野跑接力赛,同时让人亲自体验到海地充满生机的文化和大美的乡村风景。作者兼摄影师Ben Depp《跑有目标》,带着他的一双寻找美与刺激的眼睛直奔海地,现场观摩了这场盛大越野跑比赛,不料赛事之外,还有迷人的风景令他满载而归。

第9篇

陈盆滨,浙江玉环人,今年32岁。这些年,他的人生就和比赛联系在一起。他参加了环勃朗峰106公里耐力赛,是丹麦100英里莫斯岛环跑赛中的亚洲第一人,获得“戈壁”总成绩第三名。他也是登上美国《户外》杂志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

征战地狱马拉松

2011年4月9日,当陈盆滨冲过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地狱马拉松第六赛段的终点线,他知道自己已经实现了这项世界上最艰难马拉松赛事的新突破,来自中国大陆选手首次出现在这样的赛场并完成了全程比赛。

摩洛哥时间4月3日早上9点30分,比赛正式开始。陈盆滨的所有装备有9公斤左右,为了在比赛中发挥轻装优势,他“研究”了几种在沙漠中吃饭的新方式,比如把脱水蔬菜装进塑料容器里,避免在高温下被烤焦;他不带炉子,沙漠中用3块被烈日烤烫的石头,配合固体汽油就能做饭。

考验,从比赛第二天开始。沙漠里,一会儿是沙地,一会儿又是戈壁,陈盆滨很不适应。由于拼得太凶,腿上的旧伤复发,此赛段只跑了10公里就跑不动了。“我不断告诉自己,好不容易来了,不能在第二天就退出。”就这样,陈盆滨凭着毅力,坚持走完那天的比赛。

4月6日,进行的是第四赛段比赛,这一赛段长达82公里,被称为地狱里的魔鬼赛段。因为怕影响成绩,经验不足的陈盆滨吃的东西带得不多。外国选手带的都是高热量的专用食品,而陈盆滨背包中带的大都是些牛肉干之类,这些东西转换成热量太慢。

能量跟不上,使他长时间处于头昏眼花状态。到70公里左右时,陈盆滨已经把食物吃完了,他无数次地摔倒在沙地上,又无数次地爬起来。“当时感觉很奇怪,不渴也不饿,但就是走不动,头晕晕的。我当时就在想,‘我不会是要死了吧?’最后自己是怎么走完的也不知道,反正到了终点我就已经虚脱了,现在想起来都后怕。”最后10公里,他花了两个半小时走完。

虽然名次与预定的进前10名目标有差距,陈盆滨不甚满意,但他为中国的“极限耐力跑”树立了一个“勇往直前”的榜样。

“哑巴运动员” 独闯国际大赛

在丹麦参加比赛的时候,周围满眼都是老外,陈盆滨一个人参加完比赛,赛后他心血来潮想庆祝一番,吃不起国外的餐厅,陈盆滨只好到超市买些东西回去加工。可是每件商品上都没有中国字,鱼、虾、菜、肉类还好买,可调料就麻烦了。包装精致的调料和调味瓶,是不允许闻味或品尝的,他只好根据颜色判断,或是乱买一堆,做饭时才发现没有盐、味精,其他调料也不对味儿。没办法,他只好把东西扔在锅里一起煮,最后享受了一顿让他终身难忘的“大杂烩”。

不过相比刚出去参加比赛的前些年,从2010年开始这些问题有所缓解了。2010年,陈盆滨所在的公司,为他招聘了一位会英文的兼职私人助理。每次出国比赛,都提前帮他订好酒店,写好各种纸条,以便他在需要时寻求帮助。这一次,陈盆滨只身前往摩洛哥参赛,他的助理在后方为他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助理写好了10多张中英文小纸条,到宾馆开房间,中途转车,及到超市购物遇到问题时,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小纸条打着简单的手势,为自己解围。

生活拮据,没有动摇比赛决心

陈盆滨第一次参加运动比赛,是在2000年乡团委组织的俯卧撑比赛。

陈盆滨一上场就做了438个,第二名是位受过特殊训练的民警,做了150多个。陈盆滨的成绩令对手和观看者目瞪口呆,他成了当之无愧的冠军。这一次,他得了600元奖金。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告知他在温州有一个电视吉尼斯挑战赛。陈盆滨想去参加。不过,那时他连路费都没有。陈盆滨悄悄去了县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在县城工作的叔叔。叔叔借了200元路费给他,实现他第一次去外地参加体育大赛的梦想。

这是陈盆滨第一次出玉环县,母亲不放心,就陪着儿子一起去了。而这第一次比赛,陈盆滨却失败而归。擂台赛是让参赛者扛75公斤重的沙包走220个台阶,当陈盆滨扛上沙包冲到最后5个台阶时,摔倒了。他当时很受打击,母亲劝他说:这个是不务正业,该回去好好找份工作。

当年5月12日,电视吉尼斯有一个项目挑战赛,是扛20公斤的矿泉水,陈盆滨又去参加了。

“当时感觉肩上扛的不是水,而是一座山。但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夺冠。”毅力支撑着他继续迈着脚步,当走了70公里左右时,赛场上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个选手。走到75公里时,另外一位选手也放弃了,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陈盆滨创下该项目新的电视吉尼斯纪录。

2003年,陈盆滨报名参加上海铁人三项国际积分赛暨全国锦标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家级规格的体育比赛。

“当时没有自行车,我借了一辆500元的车就去比赛了。其他参赛人员的自行车,都是好几万元的。比赛中,才发现设备的好坏对成绩影响有多大。”凭借丰富的挑战经验与良好的身体素质,陈盆滨获得第八名。

此后,陈盆滨不断挑战自我,拿下了多个比赛奖项。

2004年,陈盆滨来到苏泊尔有限公司,老板苏显泽欣然答应赞助他。双方约定,陈盆滨平时在公司上班,外出参加体育比赛,公司给报销路费、住宿费,每年增发体育训练营养费,比赛获得名次,公司根据比赛档次,再给予经济奖励。

公司的支持,对陈盆滨来说是雪中送炭,他再也不为拮据的经济而担忧,决心把自己从一名业余体育爱好者,训练成为半职业化的体育挑战者,为家乡争光。

他的目标:跑遍七大洲

陈盆滨说,如果认为选手参加世界上最艰苦的马拉松,会有丰厚的奖金,那就错了。

组委会就明确告诉参赛选手:忘记奖金这回事!过去几年,这项比赛的奖金只能用少得可怜来形容,男子冠军仅获得4600欧元,女子冠军也只有2800欧元,而团队第一名奖金为3200欧元。这笔奖金与众多选手训练、交通、装备以及报名费等总开支近万欧元的投入相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这次比赛,陈盆滨的报名费就花了3050欧元(约合27000元人民币),包括来往巴黎到摩洛哥的机票、赛事当地的交通、两天的酒店和餐饮等。需要一提的是,报名费里面还包含了选手的尸体遣送费。

2011年初,陈盆滨就透露了自己的野心:他要在一年时间内,跑遍七大洲。据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完成。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地狱马拉松结束后,陈盆滨开始备战他的“七大洲极限耐力跑大满贯”第二站―美国西部100英里24小时耐力赛,这项始于1977年的赛事,是北美地区历史最悠久和水平最高的超级耐力跑。6月22日,他启程参加这项比赛。

第10篇

烈日照在陈盆滨身上,流了一路的汗,但此刻的衣服干得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鼻腔中隐约嗅到一丝血腥味,被太阳烤得几乎崩溃的神经,仿佛随时都会坍塌掉。冲过终点,陈盆滨抓过一瓶水浇在脑门上,没带来什么凉意,但心中的燥热退去了很多。今天22公里的第六赛段,他花了1小时41分42秒完成,尽管是第35个到达终点,但相比前五天的赛程,陈盆滨觉得,只有在今天的这段硬戈壁上,自己才算找到了感觉。

精神放松,之前没有知觉的右腿膝伤,疼痛也一点一点清晰起来,六天的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马拉松,陈盆滨以总成绩32小时02分26秒,跑完了250公里的六个赛程,排在第56名,平均速度为7.83公里/小时,而这场赛事冠军的成绩是20小时56分19秒,平均速度为11.99公里/小时。

距离冠军尽管还有如此大的差距,但对于这个自小长在海边极少经历干旱环境的渔民小伙来说,挑战摩洛哥不仅是他个人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更是中国人在这个号称世界最艰难的极限马拉松赛事项目上的首次亮相。然而没有人想到,就在首战撒哈拉之前,这个拥有一大堆国内冠军头衔的中国小伙子,竟然连名都报不上。

“耐力王”的比赛瘾

陈盆滨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海边个叫“ 鸡山”的渔村小岛上,渔民们忙于生计,无暇顾及那些与生活不沾边的事儿,惟独陈盆滨天生喜欢跑步,小时候,家到码头的这段距离,成了他与小伙伴

比高下的地方,当然,最终的赢家总会是他。

2000年,乡团委组织了~次春节群众趣味赛,21岁的陈盆滨报名参加了俯卧撑比赛。比赛时,乡里派出所的两位民警做了150个俯卧撑,正当裁判认定他俩是冠军时,陈盆滨还没有半点停下来的意思,等他累了停下来抬头看,周围全都是张大了嘴望着他的人,裁判报成绩,438个!陈盆滨的名字从此传开了。

2001年起,陈盆滨开始参加各类电视吉尼斯挑战。有扛75公斤沙包走220个台阶、水上轮胎竞跑赛。“穿皮鞋”全程马拉松比赛等,其中在项“扛五加仑太空水距离持久赛”中,他扛着矿泉水暴走14小时,击败所有的挑战者拿到了中国电视吉尼斯证书,也得到了一个“耐力王”的绰号。

在朋友的怂恿下,2003年起,陈盆滨转向了山地户外挑战赛、铁人赛以及耐力赛。几项比赛下来,没有人料到他的运动天赋竟也是天生的。2006年8月,陈盆滨首战嘉峪关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夺得了业余组第三名。之后,他在2008年海口举办的中国超级铁人三项赛上,轻松斩获了国内第二名。这场比赛也是世界“铁联”每年在全球举行的22站比赛之一,参赛选手水平都相当高。

就在人们为他的这种超人能力费解时,陈盆滨自己却是把这次比赛当做是为自己积累经验,“通过这次比赛,我认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这之后在训练时就有针对性了。”

仅2006年,陈盆滨就参加了20场国内团体及个人户外挑战赛,平均九天场,最高纪录一周三场。

自从21岁那年从第一次比赛上拿到600元奖金后,这个渔民小伙子才知道,比赛还可以赚钱,之后几年,他像职业运动员一样全身心投入比赛,也挣到了一些奖金。

虽然不能挣多少钱,但当你把它当做个养家糊口的事业时,你就会更加卖力,更加认真。当然,毕竟不是每场比赛都能拿到奖金,而报名费却是一分不得少交。那时的陈盆滨在温洲边打工边参加比赛,因为想多挣些报名费,他常常加班至晚上10点,晚上是没法训练了,他就改在早上。陈盆滨的住地距离单位大约有九公里,他每天6点从宿舍出发,跑上半小时到达厂里,再接着干活。

2006年浙江苏泊尔有限公司的老板得知他的事后,觉得他挺忠厚,便将其招至麾下,包吃包住不说,还给他报销参加比赛的往返机票住宿,报名费等,而挣到的奖金则全归陈盆滨自己。尽管老板没有在公司里公开宣布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知道他是个老板支持的运动员。

陈盆滨为此很感动,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信念:“我不需要太多的钱,觉得能养活自己就够了,想去参加比赛时可以去,那种约束我的地方,再拿多少钱给我我也不愿意,”

魔鬼马拉松上的中国面孔

一心想要在国际赛事上崭露头角的陈盆滨开始朝着下个目标,超长距离马拉松迈近。

般的铁人三项几个小时结束,而超长距离马拉松一个比赛下来就是二百多公里

有时一天赛程要二十几个小时才完成,相比常规马拉松,这种超长距离马拉松首先在距离上就至少得跑上个100公里;其次,它完全考验参加者控制自我、向大自然挑战的能力,这与常规马拉松注重速度和成绩大相径庭。从2002年参赛至今,陈盆滨已获得50个奖项,其中包括26个全国冠军头衔,不过这么多的奖项竟没能通过2009The North Face环勃朗峰耐力跑赛事组委会的报名资格审查,对方给出的理由是

除非是参加他们在世界上举办的60个赛事之

的比赛才能认可,而在中国,只有北京TNF 100公里耐力赛和新疆(戈壁)世界顶尖沙漠赛,这两项赛事组委会才认可,但报名之前陈盆滨一场都没参加过。

最终还是在中国登协朋友的帮助下,费尽周折,组委会才破例同意他报了名,但却明确表示,是怕他完不成比赛。等真正进入比赛那天,陈盆滨才明白,原来,这种比赛跟以往他参加过的比赛都不同,“需要选手在山峰间呈坡浪形地来回奔跑,落差很大,有些地方是悬崖,根本跑不起来。“那天凌晨5点出发后,看着别的选手都拿着手杖,陈盆滨有些不解,平时他参加比赛从来不拿手杖的。赛场上的亚洲面孔多是日本选手,一路上,很多日本选手友好地同他打招呼,反正自己也不会说日语和英语,陈盆滨随便糊弄下,干脆闷着头一个人跑。开始的几个小时,他一直处于第一阵营的四五名位置,与领先的选手离得并不远。

尽管已是8月,阿尔卑斯山上还是皑皑白雪,三个小时后,陈盆滨感到右腿膝盖有点疼,“一跑快就钻心地疼,是冻伤了!”六小时后,他撑不住停下来休息,可眼见外国选手们一个个从他身边超过去,一股倔劲上来,他咬着牙愣是坚持跑完了后面的赛程,等到达终点时,已是晚上11点,距离出发已17个小时。那次比赛有七百多人参赛,最终只有440人跑完106公里的全程,陈盆滨带伤还拿了个第27名。

从法国回国后,仗着自己天生强健的体质,陈盆滨治完腿伤还没等到痊愈,就匆匆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另一项100公里的耐力赛。缺乏经验的他,也没有专业的教练和营养师指导,那次比赛因为日伤复发导致退赛。同样,去年6月的新疆(戈壁)世界顶尖沙漠赛上,因为吃了块包装上没有标识热量的牛肉干,陈盆滨被扣罚80分钟:而比赛第四天,就在距离赛段终点还有五公里

时,陈盆斌因为大量脱水导致虚脱,晕倒在沙丘上。尽管一路险情频发,陈盆滨仍然在99公里的第五赛段获得赛段冠军。

2011年4月3日,陈盆滨参加的第一项超长距离马拉松大赛就是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极限耐力跑,这是七大洲耐力跑大满贯赛事其中的

场,也是国际上极限马拉松项目最高极别的赛事。它需要参赛队员们在先后的270天中,经历严寒酷暑各种气候,穿越七大洲的丘陵、山脉和冰川等不同地貌,完成总距离为1250公里的赛程。沙地和沙丘爬升,对他都是个全新的挑战。摩洛哥沙漠马拉松的前50名,历来被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选手和以摩洛哥,约旦为代表的北非选手所垄断,陈盆滨的出现使得他们好奇地打听着这个中国选手的各种事情。

为了节省费用,陈盆滨没有提前到达摩洛哥进行场地适应,“就算多待几天,不会英文总是件麻烦事吧。”事后陈盆滨和记者打趣。七天六个赛段的比赛,第一天33公里赛段,他跑了个第33名。第二天的赛段是38公里,陈盆滨想拼一下,一直跑在前10位,跑着跑着,就感觉自己越来越虚脱,连拿吃的力气也没有了,这时很后悔没带些能量转化快的东西来吃。最糟糕的是,随着体能的下降,脚也开始曲崴了,旧伤复发,陈盆滨脑子里很混乱,这一回是不是又要退赛了?这时距离终点还有七八公里,陈盆滨边走边想,是否要坚持呢7还有四天的比赛,难道摩洛哥之行就这样真的败北了?

起伏的沙丘、黑色的沙漠、忽软忽硬的路面,沙尘暴,炎热、干燥、这样的比赛实在是让人窒息,选手们的水平都非常接近,排着长队在奔跑,

旦谁身体出现问题,瞬间就会被拉下来。陈盆滨决定走到终点,头很蒙,实在不知道此后几天的比赛该如何进行。

陈盆滨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没法跟组委会交流,好在参赛队员中有几个香港人,在他们的陪同下,陈盆滨到队医那里作了简单处理,到了第三天,一路担心旧伤还会不会发作的陈盆滨,还是把这个赛段撑了下来,并跑出了第28名。最终陈盆滨排在第56名。

摩洛哥归来,陈盆滨在比赛上又积累了些经验,比如:只要别受伤就好,训练还得加强,营养调养得跟上,别盲目用自己的体能坚持……同时,他也得出了

第11篇

与菲鱼和朴泰桓形成鲜明对照的例子发生在中国。今年7月1日,2012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落幕,中国女排1胜4负,仅名列第五。在媒体的追问下,主教练俞觉敏脱口道出了一个“秘密”――因为害怕“瘦肉精”,姑娘们已经3个星期没吃猪肉了,缺少营养,所以成绩不好。

这并不是中国人头一次将竞技赛事的胜负与“吃”联系到一起。晋江籍的李世侨和蔡文华是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中国男篮运动员,他们回忆说,当时到伦敦后,中国队员伙食很差,没有鸡蛋,“饭是发霉大米煮的”。按他们的说法,那一年,中国男篮因此无法适应高强度的比赛,很快败阵回家了。

这几个例子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吃好了”还是“没吃好”,对成绩的影响很大。

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似乎就是“超人”的化身,博尔特可以挑战9秒2的人体极限,举重运动员只要身体允许可以一直加码,跳水运动员试图在10米的空中多翻几个跟头。不过,在跑道下,在跳台背后,在泳池外,他们可不是什么“超人”,食物就是他们这些“机车”的燃料。

虽然菲尔普斯自己觉得吃得“舒服、健康”,甚至也有运动员去挖掘其中的合理性,但营养专家对这份特别的“运动员食谱”并不怎么看得上。

从事运动营养研究20余年的专家芭芭拉・列文曾为众多著名运动员提供饮食方面的专业咨询。列文女士表示,菲尔普斯的食谱看起来不像是营养学家为其设计的,“虽然多摄入食物确实可以保证碳水化合物的补给,但如果他长期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将来很可能会出现心脏方面的问题。菲尔普斯应该尽量少摄入蛋黄,在食谱中加入一些蔬菜和水果,并把三餐进一步划分。”

美国联邦运动营养协会主席杰夫・科特曼称:“脂肪含量为8%的菲尔普斯在训练中每小时要消耗1000卡路里,而常人相同的运动量只消耗170~240卡路里。”因此,如果盲目模仿菲尔普斯每天摄入1.2万卡路里以获得像菲鱼一样的体格,那无疑会产生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韩国艺术体操运动员孙妍所恪守的饮食计划可谓在众多竞争对手里最为严格的。她每天练习7个小时,早餐午餐吃得和麻雀一样少,晚餐则直接不吃,摄取热量不足1000卡路里。

“从1000到1.2万卡路里,一定有其中的道理。”中国花样滑冰国家队的一位教练解释,“菲尔普斯所在的游泳项目是速度型项目,需要运动员摄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他吃得多也是应该的,而艺术体操和我在的花滑项目一样,是灵巧类运动,比赛时也不需要太多的能量,只需要身材苗条保持身体平衡度。而举重是典型的力量型项目,队员身材较大,肌肉粗壮,消耗能量大,这类项目都是平时注重营养补充,如吃鸡蛋增加肌肉,但赛前却要求减肥。”

第12篇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气温;适应

中图分类号:G81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19~03

投稿日期:2005―03―22

作者简介:高可丽(1982-),女,河南邓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

考虑到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举办期间巨大的社会效应和商业价值,以及8月份中下旬正好与欧美的假期时间和美国网球公开赛、职业棒球联赛等重要国际赛事的撞车,国际奥委会决定把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8月15日提前至8月8日举行。然而,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且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的温度逐年升高,届时北京的气温有所上升也将是在所难免。基于此,探讨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气候条件,参照2004年雅典高温比赛环境对于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之影响,为备战奥运做出积极准备、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5―2004年北京8月份的气温状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有关北京地理、气候等方面的资料以及1995―2004年8月份北京的气象资料。

1.2.2数理统计法对所查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并运用Microsoft Word数据处理软件对2008年8月1-25日北京的气温状况进行了趋势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8月1―25日北京的气温将持续偏高北京地处亚洲大陆东岸,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东南面与华北大平原和海洋连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气候受蒙古高压的影响,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1995―2004年8月份前25 d白天的气温,北京一般可以达到33℃以上(表1,查阅北京日报的天气预报,处理所搜集的数据绘制)。

由表1可见,1995―2004年8月1―25日北京的最高温度、日平均最高温度在总体上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只有2004年的气温略有降低),超过30℃的天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1997―2003年,在所研究的25 d时间内,都至少有15 d温度达到30℃以上,2002年、2003年甚至都有超过20 d持续高温,最高温度分别达到37℃、36℃。

见图1:8月1-25日北京日平均最高气温走向(依表1的数据运用Microsoft Word数据处理软件绘制),其趋势线呈上升的态势,预计到2008年会高于31℃;同样地,从图2可看出8月1-至25日不低于30%的天数也是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到2008年有可能出现超出20 d持续高温的态势。

据此,预计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的日气温仍将保持持续高温。

2.2适宜温度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的运动成绩 研究表明,基础状态下,机体的热量(来源于环境热和代谢热)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皮肤、呼吸道的水分蒸发的途径实现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平衡。然而当肌肉做剧烈运动时,机体的产热量可增至正常量的10倍以上,散热虽已加强,但是机体的产热量仍然明显高于散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失掉,有可能造成体内热的潴留从而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因而机体在运动状态下所要求的适宜气温条件会相对更低一些。

有关研究认为,15―25℃是生命适宜的温度,此时肌肉工作的效率高,而温度太低时肌肉的粘滞性高弹性小不利于其能量的发挥,35℃以上时则会因酶的活性受到影响而使生命活动“钝化”。但是,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运动强度、能量供给方式的不同要求不同的适宜温度。资料显示,17~20~C是径赛运动员发挥水平的最适宜温度;体操新手17℃合适,而训练有素的老运动员则以13―14℃为宜;马拉松比赛在12―14~C进行最为理想;20-22℃是田赛运动员发挥水平的最适宜温度;而在室内进行的射箭、拳击、网球、柔道、射击等项目的适宜温度是13―16℃;篮球为10~13℃,羽毛球仅7℃。

2.3高温比赛环境对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有着不良影响 与适宜气温相比,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比赛,如果事先没有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热适应训练,对高温比赛环境缺乏足够的生理、心理及技、战术准备,势必会影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挥。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最好的佐证。

从图3可以看出,雅典奥运会期间每天的最高气温都在29℃以上,除了第4、5、6这3天的温度稍有降低之外,共有10d的最高温度不低于32℃。

如此炎热的比赛环境,再加上雅典多坡的地势特征,中国队由于受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和人员在赛前未到雅典进行实地训练和有针对性的训练,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准备不充分,导致技战术安排不当和体力不支等情况的频频发生,以至于丧失了不少争金夺银的机会。其中竞走是最突出的项目。

在2004年5月份的第21届世界杯竞走赛中(赛间天气阴冷,比赛路线平坦),中国队获得了团体冠军,20 km赛中,女子运动员姜静获亚军、宋红娟第6名、王丽萍第10名。而在3个月之后的奥运会上,3人都感到身体没有处在最佳状态,均未发挥出理想的运动水平,只有王丽萍获第8名;男子竞走运动员开始就冲在前面,在高温酷暑而又激烈紧张的竞赛中,刘云峰几乎中暑,朱和韩玉成也几乎虚脱,结果是朱获第8名,而赛前最为看好的“头牌”运动员韩玉成竟名列第40!这些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亦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拉德克里夫,她同样是由于赛前没有体验赛道和炎热天气,在比赛中途就痛苦地退出了比赛!而与此相反的是,女子马拉松冠军野口水木、男子马拉松冠军巴尔蒂尼和男子20 km竞走冠军布鲁戈内蒂等,因在赛前进行了针对性适应训练,都如愿以偿地夺得金牌!

再回顾1904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马拉松赛安排在气温是32℃的盛夏的中午举行,当时选择的路线又差:运动员要绕过7座小山,并跑过长长的泥土路,且一路上没有茶水供应,结果32名参赛选手有一大半中途弃赛,只有14人跑完全程,第一名的成绩仅3h28 min52s。1985年举行的香港国际马拉松赛中,中国选手朱树春在最后400m处还跑在最前面,将法国选手拉萨甩开十几米,但在终点冲刺时,却以半步之差落后于拉萨。朱树春事后也不得不承认,因为天气太热,他不适应这种气候,成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沉痛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了解北京奥运会举行期间的气温状况,及早采取必要的对策,是保证中国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争金夺银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2.4 应注意加强运动员的热适应训练

2.4.1热适应性训练的必要性不间断或反复居留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抗热应激的稳定性得到发展,对炎热的耐受能力提高,出现热适应状态为热习服。

在炎热环境中运动时,体温会明显升高,机体散热明显加强,血管普遍舒张,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增多,致使肌肉的循环血量减少,影响肌肉运输氧的能力。而且由于此时的代谢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机制散失掉,会造成水分和无机盐在短时间内大量丢失,体内的水盐平衡受到破坏,会造成内环境紊乱,影响骨骼肌和心肌的工作能力,严重的还会发生脱水、热痉挛、热衰竭、中暑等热疾病,甚至会导致死亡。

而对炎热环境习服的人运动时,皮肤上出汗点的分布范围扩大,排汗的阈值降低,出汗和蒸发散热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随着大量的血液流向皮肤血管,代谢热由中枢转移至外周,中枢温度的降低可以使较少的血液流向外周,保证了运动集的血液供给。血浆量的增加有助于保证每搏输出量、保存中央循环血量。此外还能使身体容纳更多的热。

2.4.2热适应性训练的不可替代性 Gisolel(1973)曾对年轻男性分别进行21℃温度条件下的间歇训练11周和高温适应8日,结果测得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心率都有明显的下降(表2):前者的直肠温度从39.2℃降至38.8℃,平均皮肤温度由38.2℃降至37.8℃,心率从186次/min减少到142次,min;后者的3项相应指标分别降至38.0℃、36.2℃、124次,min。但是用直肠温度和运动时间之比来估算耐热效果时发现,适宜温度下的训练使耐热性的提高仅相当于高温适应使耐热性提高的50%。Cohbn(1982)以女性为对象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果。可见,舒适环境下的热适应训练不可替代专门的热适应训练,用常温环境中的热适应去炎热环境中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避免如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在一些项目上失利的悲剧重演,确保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发挥出最高的运动水平,中国的教练员、运动员从现在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安排高温环境中的热适应性训练,使运动员习服炎热的比赛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