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2 14:5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心理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心理 教育
一、明确目标,是小学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前提
小学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有一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接着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二、确定主题,是教师组织心理活动课的本领
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因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存在或关心的问题开展。在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立主题:
1.问卷调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然后进行问卷分析确立主题。如调查到小学生中缺乏相互交往的技巧,可开设《架起友谊的桥梁》等课。
2.心理测量。通过对学生实施心理测量,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主题。如经测量小学生欠缺创造力,可开设《思维的“体操”――创造力训练》等课。
3.某一学段学生在某个时期存在的生理或心理困惑。如新生入学、青少年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困惑,可开设《我长大了》、《男女的性别角色》等课。
4.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针对“追星族”现象,开设《我最崇拜的人》等课。
5.班级或学校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根据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误会,开设《被人误解时》等课。
6.由多个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得出的共同问题。如根据同学们考试前易紧张的毛病,开设《放松助你成功》等课。
当然,仅仅设计一两节心理活动课是容易的,难的是一学期、一年、整个小学阶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从这一点来讲,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培训。
三、以体验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是实施好心理活动课的关键
“体验”是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触动,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有效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动课前,先让同学们在心灵日记中描绘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情绪,从中抽取一个事例准备让学生讨论。这个事例是这样的:小明的母亲因为担心他过于沉迷于养金鱼而影响学习,便将小明的金鱼全倒进厕所,小明一气之下,用铁钉扎破母亲的摩托车轮胎,导致母亲上班迟到。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要具体,不能太空泛,要避免学生“不配合”。如某位教师在开展《盲人旅行》活动时,学生在盲行后,被搀扶着的学生因教师问“你感觉怎么样”而愣住了。我想如果教师换一下提问方式,改为“你在蒙上眼睛后自己走和被他人搀扶着走时有什么感想”,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另外,心理活动课还须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如在《欣赏自我》这一活动课中,教师可这样引导:“‘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我很欣赏这一自信者的气魄。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成功者,自信是第一秘诀。也就是说,自信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小学阶段就要注意锻炼和培养,来吧!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真心英雄吧!”这段话会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使活动更便利地展开。
四、以训练为手段,以行为养成为目的,是实施心理活动课的最高境界
心理活动课要求不留痕迹地进行行为训练,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讲究方法。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规范要求,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得出并乐意接受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如克服嫉妒的方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优胜劣汰,归纳出原则和多种方式,教师予以肯定,形成学生自己的制约机制。
2.多种行为表现形式,如小品、情景剧,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
关键词: 小学心理活动课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资金建设了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教师岗位,多次派员外出学习培训,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开展心育工作。随着心理活动课的开设,学校师生及家长越来越深入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我结合自己在心理活动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
(一)问题一:资源不足
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如课程资源、场地资源、教学设备资源,等等,实现辅导效果的最优化。而目前学校团体辅导室的建设还无法一步到位,现有课程资源也非常有限,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二)思考与对策
有效整合资源。我校于去年引进一个教育慈善项目――梦想课程。它是一系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基于“全人教育”理念,融合问题探究、团队合作、创新创造、情绪智能等元素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课程;课程的设计以活动、游戏、心理训练为主,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体会;梦想课程关注的是自我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人实现内心的成长,塑造儿童有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明天。这和心理健康课程促使学生自我成长并最终学会自助的目标是一致的,连课程的活动形式也是相通的,两门课程之间有很多契合点。实践表明,梦想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通过尝试在一定范围内将二者整合,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梦想中心教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解决问题、探寻方法带来便捷和高效,优美温馨的室内环境,可以成为心理活动课堂绝好的场地资源;如游戏活动资源、各种图书、主题模块设计等都为心理活动课程的设计提供资源补给。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们喜欢梦想中心,喜欢到这儿上课、读书、上网……”心理活动课与梦想课程整合的尝试,有效解决了心理活动课程资源短缺的不足,极大地强化了心理辅导效果,使心理辅导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之一。
二
(一)问题二:课堂易乱
由于是活动课程,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插嘴、窃窃私语、不认真听同学发言,甚至故意哗众取宠等,存在“课上闹哄哄,课后早忘光”的现象,导致课堂失控,学生活动体验不深,影响深层次分享,消耗辅导老师的心理能量,无法顺利实现辅导目标,严重影响辅导效果。
(二)思考与对策
形成课堂失控的原因除了心理活动课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外,一方面是有部分学生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心理课上活动多、游戏多,很轻松可以玩,是副科而不重视,小学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弱,缺乏规则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心理老师经验不足,重气氛轻管理,对课堂缺乏有效管理的能力,或为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对学生比较宽容造成的。
在尝到了几次课堂失控的苦头后,我找到了几种有效管理课堂的方法:
1.有效语言。我深感心理教师要先把教师做好了,才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老师。因此,教师语言要生动精彩,深入浅出,清晰准确。同时运用一些非言语的眼神、动作,更能吸引学生。
2.约定。订立约定是指上课开始之前教师与学生约定达到的行为准则。下面是我课前常用的约定:
我们的约定
我愿用心投入本次活动,用心感受!
我愿说真话,克服害羞,不用担心会被笑话,就算说错,都会被理解!
我愿尊重同学,严守秘密,保证不在课后说事。
我愿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用掌声表示理解与支持!
我愿意遵守以上约定,若有违背,愿无条件接受自我检讨!
学生是讲信用的,有了课前约定在先,违约的学生来个“自我认错”,或者给予唱首歌、跳段舞的小惩罚,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3.竞争。课堂上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小组、个体进行合理竞争,采用财富积分的办法。学生座位是基本固定的,在课程开始就已完成了各小组的团队建设,每组设有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管理,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有扣分的权利,当然有很多加分的机会,形成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良性竞争,到期末时再统一评比,小学生好胜心较强,这一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音乐调控。学生在好玩有趣的活动中,经常处在手舞足蹈、大声讨论、兴奋不已的状态之中,如果此时需要终止活动,就算老师大声喊停也不能让学生很快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放一小段幽默诙谐的音乐,先大后小地控制音量,学生听到音乐觉得好玩、新鲜,很快能安静下来,达到调控课堂的目的。
5.个别辅导。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说怪话、做怪动作,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行为。他们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得到关注,引起别人注意,渴望展示自己。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可以通过课外同质小组或个别辅导,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总之,课堂上需要教师具备敏锐感觉和准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可能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以便有效处理课中的各种问题。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深感只要你能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不断反思课堂,不断改进课堂,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辅导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6-03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Xingy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摘要: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通俗性、广泛性、群众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集科学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智力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思考方式,日益受世人瞩目,可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教育界有关专家认为:“学习象棋是提高儿童全面发展的最佳捷径。”小学生在象棋活动过程中对自身智力的开拓和发展、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都具有良好的、显著地促进作用,因此中国象棋被誉为“培养智慧的体操、开拓大脑的钥匙”,是开发智力,对良好性格,思维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最佳途径。
关键词:象棋;小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8-01
中国象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它只是一种游戏,流行于上层社会之中,进而衍成一种艺术,普及于社会各阶层。古人早就把“琴棋书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艺术,在这“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中,琴棋相近,书画为邻。中国书画都是笔与纸的接触、水与墨的交融。而琴和棋,前者以几根丝玄,一段焦木,尽诉英雄抱负、高土情操、才子雅意、佳人心事;后者则以数枚棋子、尺许棋枰,挽狂澜于既倒,听惊雷于无声,演出一幕幕不闻呐喊的厮杀,没有硝烟的战争;斗到恶处,残阳滴血,鬼神失色,四座皆惊;弈至妙处,云开日出,柳暗花明。
“象棋是智慧的体操”,象棋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小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并且随着训练活动的不断延续,发展综合素质的效果也越好。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一、象棋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小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集中和转移,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门户。没有对外界的注意,人就无法感知和接收外界的信息,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了。每个人的注意力是不一样的,注意力好的人不但能以外界接受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进行长时间的思考,进行智慧创造。
由于小学生“兴奋强于抑制”和“好奇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注意力的不易集中。因此在象棋课中,我们非常注重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充分明确注意的目的性,发展有意注意。我们指导学生在每次学习的开始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的目的,主要学习什么,其次学习什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主要方面,在次要方面分配适当的精力。为了能达到明确注意中心的目的,教师让学生一边学一边出声地说出学习的目的,以此训练他们的有意注意。
二、训练能够培养小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俗语说无规则不成方圆,下棋要有棋规,愿意坐下来对弈的就要自觉遵守棋规,如摸子要走子,落子无悔等。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培养小学良好的行动方式,即对问题经过思考,自己作出决策才采取行动,防止鲁莽行事。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法规教育,让小学生知道同样的道理,在校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路上行走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只有这样,学校、社会才会有秩序,才会安定,从而切实提高小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训练能够培养小学生敢于面对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
棋手肯定是面对失败次数最多的人之一,没有未败过的棋手。一个好的棋手一定要有敢于面对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只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敢于屡败屡战,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胜者。我们进行中国象棋的辅导,首先应该让学生敢于面对失败,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良好心理素质后,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延伸,而这样的心理素质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必须具备的,试想,一个在一天中要面对几次失败的学生,他还会惧怕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生活中碰到的小挫折吗?通过中国象棋的辅导,培养了学生敢于面对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终身受益非浅。
四、训练能够培养小学生敢于在公平的竞争中胜出的心理素质
在象棋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两人对弈,各有布局相同的棋子,竞争是公平的,谁能最终胜出,一要看棋手的棋艺,二要看棋手的临场发挥。我们学生的学习不也同样如此吗?大家有平等的学习权利,在同一教室,有相同的教师与相同的教材,竞争是公平的,谁能最终胜出,关键要靠自己。要有敢于争先的意识、认真学习的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以有人说,棋弈活动就很像人生的模拟,有时逆水行舟,置于死地而后生;有时一帆风顺,s一时大意而失利。在比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下好每一步棋,每一盘棋。他们会充分体会到“行路难”的道理。在强手如林中要想脱颖而出,只能靠自身实力,顽强拼搏。即使一次或几次比赛失利了,回去后卧薪尝胆,下次还可以东山再起。
因此,在象棋课上,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对抗赛和趣味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比赛中,有的学生局势稍有不利,就认输,甚至把棋子弄乱,缺少在困境中拼搏的意志,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利用特定棋局的对抗,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五、训练能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自信心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自信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成为强者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象棋训练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才智充满自信,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他们常容易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学生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同时也为教师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提供了机会。如当学生大胆地走对一步棋,大胆地回答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口吻(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积极性评价都会使学生自己似的能力充满信心,从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象棋活动中去。
其次,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小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体验成功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小学生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来说,要求应有所不同,使他们经过努力后,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总之,象棋活动能够培养小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中良好的协调与自立能力。小学生通过学棋、弈棋不仅能从中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还能在弈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造思维,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银川,《象棋校本教材》
[2]《现代教育科学》
摘 要: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错误的情况虽然多种多样。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两个方面所造成的:一是知识方面的原因――任何数的计算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计算不准,计算时会错误百出。二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学生心理方面不容忽视,其中包括不良学习习惯,粗心所造成的错误以外,大多数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上原因。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错误;归因
作者简介:占和平(1962―),男,江西省鄱阳县人,本科,鄱阳县高家岭镇中心学校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错误的情况虽然多种多样。这些错误即使对学生再三叮咛,到时仍然会出现。作为教师应从学生计算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并从中分析造成计算错误的归因,便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大致是由知识和心理两个方面所造成的。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
任何数的计算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计算不准,计算时会错误百出。
1、概念不清、算理不明
如: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相加,“满十”、“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据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
例如:400-384=26 此题错在退位概念不清
2900÷700=4……2这道题反映了学生的数值概念比较模糊,应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除法时,对余数相应发生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
由此可见,要纠正计算中的错误一定要从弄清概念入手,循理入法,才能根治。
2、口算不熟、笔算不准
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乘除,口算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分数四则运算与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为任何运算都可以分成一些基本的口算,如果口算不熟,笔算时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造成计算错误,除了知识方面的原因外,学生心理方面不容忽视,其中包括不良学习习惯,粗心所造成的错误以外,大多数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上原因。
1、感知比较粗略
进行计算时,学生首先感知的是由数据与符号组成的算式,但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不够精细,比较笼统,而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那种视而不见的现象年级越低的学生越为严重,如把56抄成65、30003抄成3003,“-”号看成“+”。
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将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形成一种强制成分,而忽略计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如:25×4÷25×4
=100÷100此题“凑整”成了强制成分,
=1 忽略了运算顺序。
2、情感比较脆弱
学生计算时总希望很快得出结果。当遇到数据较大,外显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不认真审题,也不耐心地选择合适的算法,往往容易做错。
3、注意不够稳定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小学生注意稳定性较差,尤其面临单调乏味的内容,易产生疲劳,注意范围比较狭窄。如果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分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也往往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
4、思维定势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造成此题的错误原因是受整数减法计算法则干扰,不管题目中被减数分数部分的分母是几,一律是借“1”当“10”后进行计算。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是将小数点对齐,而是将上数的末位对齐,这是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5、短时记忆较弱
记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信息的储存更主要的是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提取在计算中经常需要发挥短时(或瞬时)记忆的功能,它们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由于学生短时瞬时记忆能力比较弱,不能准确地提取,储存信息,使计算出现差错。
关键词:心理;障碍;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03-01
小学的心理障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生理、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内部矛盾造成的。从人的性格心理和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可以看出,任何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某种心理变态。任何不良品德的产生都是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通过个体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由于小学生心理诸因素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在心理活动中会出现矛盾的现象,特别是不合实际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反常的情绪,导致心理上的某种不适应或某种心理变态。由于以上的种种心理矛盾,加之调整不好个人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就会产生矛盾的心态和不满的情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适应不良。这种适应不良就是心理障碍;如果这种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转化就会酿成心理疾病,就会影响着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会明显地阻碍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说,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把小学生品德心理障碍这一课题,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研究。
一、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客观原因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给社会经济注入了活力,但是黑社会势力、赌博、偷盗等丑恶现象有所抬头,这样的社会环境无不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和侵蚀。
(2)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少年儿童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形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家庭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
(3)学校教育不当。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是培养学生美好品质的地方,然而,有时由于教育观点错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如:学校“片追”现象严重,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对学生不能一分为二全面衡量,不能对有缺点或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关怀;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软弱、迁就,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随意体罚、变相体罚,使学生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主观原因。
(1)小学生身体发育提前。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少年儿童的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在这一矛盾作用下,往往产生心理和生理的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不稳定,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适应不良。
(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念,有时很容易被非礼的欲望所驱使,常常发生一些不考虑社会道德准则和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3)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不均衡,不稳定,意志力和自制力较差,不能通过意志和自制去战胜不合理需求。当需求不能实现时,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与转化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各自身心发育有差异,其心理矛盾是复杂的,其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仅就小学生中普遍性的现象谈一谈心理障碍的转化问题。
1、怯懦与恐惧。有些小学生学习不佳,面对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讽、父母的训斥、邻居的轻视,自己又难以改变落后的状况,于是抑郁、自卑、孤独之感就产生了,渐渐形成怯懦的心理障碍。情绪处于高度紧张,不敢大声说话,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对于这种障碍的转化,教师要多接近他们,密切与他们联系,交流师生之间的感情。发现他们的优点,教师及时表扬。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班级活动都要使他们锻炼,真正的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干好一件事的。这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2、护短说谎。护短不是小学生固有的心理现象,是后天形成的不健康的心理,是非常有害的。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是非观念不明确,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怕说自己的缺点。这样导致为自己或小团体掩饰、隐瞒、辩护,甚至抵赖缺点和错误。学校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的教育,勇于支持光明磊落、敢做敢为的正义行动,大力提倡诚实待人、敢于负责的精神。对于虽然犯了错误,却不护短,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说谎话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护短说谎都没有好处。勇于揭短“说真话”,才能得到真正的同情和帮助。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许你会问,小学生能够有什么心理问题,他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呀。但是,实际上,小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差,致使小学生因为一些心理问题自杀的人数在逐年上升。所以,作为一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认真聆听每一朵祖国花朵的声音,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是笔者针对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简单的介绍,仅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厌学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经常发现有学生厌烦学习。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问题,他们喜欢玩、喜欢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一般是引不起重视的。我们不否认这种观点,但是部分学生的这种行为却是一些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支配着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就去各种辅导班。一些为孩子将来好的想法,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现阶段该有的自由和快乐,导致学生开始厌学甚至逃学。久而久之,学生在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心理上开始出现困惑,再加上得不到调节,得不到及时的疏通,最后导致离家出走,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现象的出现。因此,作为心理教师要做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正确地去看待问题。同时,要提醒家长,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如果孩子对有些东西不感兴趣,还强迫他去学习的话,最终的结果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要转变家长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想法,归还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自卑胆怯
自卑胆怯现象的出现来源于许多方面,包括学习困难、外貌体型、家庭条件、性格等等,这些都易使学生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问题。他们缺乏自信、缺少主动性,他们喜欢和别人比较,喜欢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导致自卑胆怯。这种心理的出现使他们在考试中出现怯场,出现恐惧心理,不愿意主动和他人交往。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同时,和各任课教师沟通,在课堂上以及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除此以外,小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还有:意志障碍、人格问题、入学不适应、攻击等心理问题,作为教师要学会聆听这些花朵内心中真实的想法,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时期。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早春园小学)
一、转变学生作文的心理状态
从作文心理来说,作文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一般来说,主动作文,是学生出于自觉的要求,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这好写,也容易写得好些;而被动作文,是学生没有写作的要求,感到无材料可写,这就不好写,也不容易写好。有的学生说:“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还有的学生说:“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的各种考试都没作文这个项目就好了。”这些都是被动作文心理的反映。
为什么不少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呢?可以概括为“没有东西写”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过程,是要变学生被动写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
从客观方面来说,作文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与口头语言有很大不同。口头语言是在面对面的交际活动中进行的,可以借助于手势、语调、表情、动作等来补充其思维的不足,因此,允许简缩,逻辑顺序也不要求那么严格。而写文章是从小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接受成人语言(口头和文字)开始,按逻辑要求,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后,转化为自己的书面语言的复杂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作文比口头语言的要求高、难度大。从主观方面来说,低年级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还不充分,知识经验也很缺乏,掌握词汇还不多,思维的形象性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还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命题作文,而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口头造句、书面造句、看图说话、看图写话等的写作基础训练。因此,教师要掌握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十分重视对儿童口头叙述的训练,为他们将来进行命题作文作必要的准备。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较高的发展,相应地,写作活动也进入了命题作文的阶段,但是这阶段写作的各种水平还是不高的,需要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经过专门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而,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害怕作文,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心理。首先要解决教师的命题。小学生的作文是先有题目后写文章。理想的新颖的题目要从学生中来。来自小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爱好、心理活动内容都是命题的依据。对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就是说,让他们通过作文把自己的经历过的有意义的生活、思想,围绕着一个中心,按着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重现出来。
二、奠定写作基础,丰富写作的心理内容
从学生的作文实践来看,他们感到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无话可写,而且,最常见的毛病是内容空洞,写不具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缺乏观察力,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实,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细心观察应该是他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冲破学校课堂狭小的天地,在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鲜事物,从中丰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的知识。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较多是考虑 怎样写的指导,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小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教学偏于形式……是一种弊病。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并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才能丰富学生作文的心理内容。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学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心观察,如对象的形体、色调、质感、美感等都十分了解,动笔才有内容可写。因此,语文教师要像“有心人”,一方面要注意在语文分析中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领会优秀作品的写作,学习别人是怎样以观察各种人物、各种事物为基础,从而写成内容丰富的文章的。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创作活动,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课内容的模仿、借鉴范文学习写作。因此,作文教学时必须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切细心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的观察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并逐步形成较全面深刻的细致的良好观察力。教师应了解学生观察力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教学途径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三、重视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消除恐惧心理
文章是表达思想、表现感情的。刘勰说过,“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兴趣,没有领略到作文的乐趣,因被动写作而没有情感的投入。
学生作文,多喜抒情。尤其是记叙文,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且能动人以情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怎样才能使文章感人呢?很重要的是写出真情实感。小学生在《我童年的小屋》里写道:“搬进三室一厅的单元楼已一年多了,但我却依然留恋着那间只有15平方米的小屋,小屋摆满了家具,显得拥挤不堪;小屋只有两扇朝西开的窗户,显得昏昏暗暗;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在那里我度过了九个春秋,小屋留下了我童年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5-02
我们都知道,写作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生活的具体反映,是作者反映内心思想情感的一面镜子。因此,写作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作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其中“学会发展”就是要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和任务。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是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开拓创新、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
因此,“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点的提出,既着眼于当今学生的现状,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使学生写作文能够“有话可说”;还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灵性,使学生内心“有话要说”;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拓宽学生视野,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作文理念,让学生通过学写作文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小学生作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首先抓住生活这个“源”。这里所说的“生活”包括的面是非常广泛的。我们教师平时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观察“生活”;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团队活动是参与“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是接触“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教师倡导学生要“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要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都可以写。春风轻拂、阳光明媚可以写;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凡人轶事都可以写。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自身的感情体验,撞击出心灵的火花。总之,要写出他内心的自然而然的那些蓬勃而出的生活感受。
教师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做好。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教育和养成教育同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生作文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
学生健康心理与其他事物是一样的,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而不在事物的外部。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在于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就是学生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学生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那些比较稳定的旧有的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其主要包括下列组成部分:(1)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状况;(2)爱好、兴趣、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状况;(3)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的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状况;(4)心理、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状况;等等。这些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或有待进一步发展的一面。
学生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产生的种种需要用作文来表达的新需要,它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那一面。学生的这些新的作文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逐步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也是多层面的,其中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的内心需要;完成父母、老师或集体交给自己来调查、总结、汇报等任务的内心需要;渴望同伙伴、父母、老师等交流感受的内心需要;希望自己的作文优秀,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他人称赞,获得大家尊敬的内心需要等。
三、小学生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品质可以调节人的内心及其外部活动,从而推动一个人去实现一定的目的或者排除与其追求目标相矛盾的那种愿望和行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专心和恒心。要让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自己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要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微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微课”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微课”资源的选择和应用关乎语文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文时碰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这主要也源于小学生缺少对身边事和物的观察和领悟,因此在语文写作时觉得没有素材。“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2小学语文作文传统教学与微课模式分析
语文作文是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教学活动,它应该能体现出小学生的内心思想和自我。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通过优秀作文分析、写作技巧传授等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都缺少灵气,内容大多是陈词滥调,或由优秀范文语句堆砌而成,小学生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童趣无迹可寻。当写作时,小学生往往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凑字数。长此以往,小学生会觉得作文课枯燥无味,对语文作文的教学质量必定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语文作文微课,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确定好教学主旨,然后将教学内容与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等结合起来形成PPT或者微视频,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移动教学等方面。小学生语文作文微课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枯燥的语言以生动的图片、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现于小学生面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说,小学生语文作文微课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知道作文写什么”的难题。因此,教师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需要下足功夫,鉴于微课的时长有限制,其教学主旨必须明确,且能凸现重点和难点,一些综合素材要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3小学语文作文微课资源的开发
选择语文教材内容作为微课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精美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微课素材进行设计,不仅能够有益于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材有的语句生动地刻画出人的神态、动作,有的能深刻地反映出人的心理活动,有的是对环境、季节的形象描述。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这些素材进行归类设计,辅助以音乐、图片、情境模拟等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针对教材中一些比较好的课文,教师在进行完课文教学后可以把其设计成微课,让小学生根据原文续写、缩写等方式来加强他们的写作功底,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微课资源开发途径。将小学生活动视频作为微课素材小学生还处于爱玩的年纪,课间休息、活动课、体育课中,他们总是愿意投身到有趣的游戏中,尽情地展现他们的童真和欢声笑语。此外,学校也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如演讲比赛、运动会、歌唱比赛、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无疑是教会小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便携式的设备,将小学生参加活动的这些瞬间录制成视频,通过剪裁后作为微课的视频素材。在微课中将这些活动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此时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用语句进行适当的表达,锻炼他们的文笔。例如,在播放拔河比赛视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写获胜一方和失败一方的表情、动作和潜在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写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兴趣动笔。同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能仅局限于视频记录,更应当注重实际生活中点滴细节的观察。当然,为了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教师可以为视频适当地增添一些艺术文字、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结合小学生活动的视频微课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细心观察人物、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增强了课堂趣味性。为小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感受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不乏一些关乎自然美景、季节的题材,由于小学生的阅历还不够丰富,很多人对下雪的冬天、炎热的夏天观察不细致,他们在写作时的思维往往也只能局限于读到的范文、平常电视里的场景。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可以将每个季节的特点、季节的变换呈现在微课中,让学生对每个季节有切身的感受,包括:冬天飘落的雪花,结冰的河水,穿着厚衣服的行人;夏天的蝉鸣,炙热的太阳;秋天飘落满地的黄叶;春天清脆的鸟叫声,新鲜的种子在发芽……将这些场景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配上适当的音效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感觉在经历季节的变换。教师引导学生将每个季节的特点以及他们对每个季节的感受用文笔表达出来,学生在如身临其境后也更加愿意用文字来抒怀,表达出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将学生的实践经历作为微课资源素材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的年纪还小,他们的作文素材更应当从生活实践中获取。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多去亲身实践,如帮助妈妈做家务、扶老人过马路、多读些名人轶事等,并让学生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他们的感受。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就可以选择性地将学生的实践经历加进去,让一个人的素材成为共同学习的素材,这对于开拓小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具有很大帮助。
4小学生语文作文微课的前景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选择的微课资源不同,微课的类型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写作技巧微课、优秀范文欣赏微课、语文课文写作练习微课等。我国现阶段微课资源仍主要依赖微课比赛积累,与小学语文作文相关的微课非常少,因此可以说小学语文作文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人们去努力地探索。将微课视频与其他教学资源相结合,建设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数据库是将作文微课应用于实际的重要前提。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了解语文作文的重要性,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我,培养自己细心观察的能力;小学生通过作文教学应该能写出诸如叙事、想象、写景、写人等多种体裁的作文。小学生语文作文微课应该按照这个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制作,并做好资源归类。“人物描写技巧微课”“如何写好作文开头微课”“写一种动物微课”都是很好的微课教材。作文微课的适用性和互动性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在选择微课资源时,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的教学情况,比如学生的作文基础、班级的学习氛围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学生能够从作文微课中受益,提高其写作水平。其次,作文微课的在线互动性也非常重要,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是督促教师进行微课资源优化的重要力量。
5结语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微课作为可移动的课堂具有很广阔的发展与应用前景。由于小学语文作文微课资源较为稀缺,建立一个微课资源共享和应用平台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更需要注重微课资源的选择与应用,这样才能满足小学生在语文作文学习和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
作者:夏天 周绍刚 单位:临沂市郯城县泉源乡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 注意力 培养策略
一、前言
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决定了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于知识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越高,其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兴趣便越强,长时间注意力的集中,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断的学习中调动自身感知以及思维,从而加强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由于小学生自身固有的特点,对事情缺乏耐性和关注力,因此,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自我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二、注意力的基本内涵及小学低年级注意力的具体表现
注意力是一种心理活动,人们对一定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精神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开始,这种心理活动将伴随整个精神活动,指导人们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注意力的形成主要通过调动人们内在的思维、记忆以及想象能力以维持整个思维活动的进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注意力主要是其对课堂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以及注意品格的完善度,主要表现在有意注意的稳步发展以及兼顾无意注意的作用,还体现在其注意范围的有限性以及注意的集中性以及稳定性弱,对事件的注意分配以及转移能力较弱。
三、培养小学低年级注意力的方法
(一)整顿课堂纪律,增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课堂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作用却不能被忽略[1]。班主任要强化课堂的学习纪律管理,采取一些强制性手段,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集中,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加强管理的力度,规范其课堂行为,防止其扰乱课堂正常秩序、打断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集中学生注意力
班主任要在课前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靠近课堂的学习目标,从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入手,积极回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堂重点,促进学生对学习目的以及学习意义的理解,从而增强其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
(三)采用积极的正面鼓励方法,增强学生信心
小学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到教师的鼓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集中状态时,要重点表扬;对一些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要注意培养这些学生的耐心,要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注意力的要求,尽量提高其课堂回答问题的频率,从小问题入手,逐渐增强其对学习的信心,使这部分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其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要加以制止,不止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制止,还要对学生专心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整体注意力的提高。
(四)提高小学低年级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师高效利用课前两分钟
教师要在上课之前提前进入教室,对班级学生上课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解[2],并给同学们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方向和内容简介,引导学生做课前预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前两分钟针对即将要讲的课堂内容进行练习题的编写,让学生在准备两三分钟以内即可答出。最后一种较为有趣的方式是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要讲的课程内容,想一则与其相关的故事作为本节课的开场白。
2.讲课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
首先要观察神态,注意讲课信息的反馈。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并在抛出问题的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回答,并对于一些学生不能理解的词语给予重点解释,使学生的注意力时刻被教师的授课内容所牵引着,尽量全方位调节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讲课要有神色和语调的变化。教师讲课的过程中最忌讳的是以一种声音进行大量的课程内容的范读。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教师讲课过程中严重的背书现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进行语调和神色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品和相声在短短十几分钟能够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就是因为人的感官神经更敏锐,会对于一些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做出直接的反应[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训练,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综合运用心理培训与教师管理,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增强对知识的兴趣,从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吉林.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培养的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4(01):110-112.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理论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教师出于职业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2.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说明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自我成长和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心理功能的完满表现。学校作为育人的地方,应该成为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阵地,应该加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认识,加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二、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由于理论认识上的不清,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学校的开展,而且还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超越了学校和学生这个实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会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响,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的用成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去衡量学生;有的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去衡量小学生;有的目标制定得过高过大,脱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有的用心理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泛滥,缺乏针对性,学生了无兴趣。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围绕着学生已产生的或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而制定。有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不鲜明,缺乏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雷同;有些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二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够健全,缺乏具体的指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特别是缺少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效果不够明显。
目前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出身科班的还很少,大部分都是由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因而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思想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这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对于各校心理咨询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是凭个人热情而缺少一种科学精神,或是因为工作需要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那么心理咨询质量必然不高,甚至会因有些措施不当而可能带来严重的行为后果。
三、解决小学心里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此项工作并非只是闭门造车,自我禁锢。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起步相对较晚的情况下见效快,收益大,还必须吸纳它校的有效经验,以先进研究成果为参照系来发展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一是要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开展校际间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资源;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研究工作,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立足校本,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利用、区域合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进一步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