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21:0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印刷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1.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2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2.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2.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2.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3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4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5]刘全香.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
[6]任云.数字印刷中的成像技术[J].今日印刷,2006(3)
一、敦煌版画研究方兴未艾
进入本世纪,敦煌学各学科的研究向专题化、纵深化方向,随着俄藏、全国散藏敦煌文献的刊布,敦煌版画资料进一步扩充,对敦煌版画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2002年敦煌研究院将“敦煌版画研究”立项为院级课题,马德博士任课题组负责人,组织敦煌研究院和兰州部分高校从事美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8 人组成课题组。本课题分为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研究,课题组成员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就敦煌版画的价值与性质、版画对印刷术的、版画与民间美术、版画的制作与制作者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雕板复制试验,依照现存版画作品的尺寸,原大复制模板。
2004年8月,理论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组8篇论文以“敦煌版画研究”专题发表在2005年第2期《敦煌研究》上。马德在《敦煌版画的背景意义》中指出,敦煌出土的佛教版画表现了佛教信仰的一种新方式,它与敦煌石窟艺术一脉相承,是敦煌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技术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印刷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邰惠莉《敦煌版画叙录》对版画材料进行全部普查,普查包括法藏(法国图书馆、法国集美博物馆)、英藏、俄藏、日藏(天理图书馆、龙谷大学图书馆、滕井有邻馆、唐招提寺、国会图书馆)、北图、上博、上图、津艺、北大、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等国内外十几个单位所公布的敦煌文献材料。收录版画作品种类超过120种,数量约250件。以馆藏发表号依次排列,每条列卷号、名称、说明(尺寸、内容、题记、印章)等项著录。所著录的条目内容绝大多数为佛教题材,仅见一幅历日十二生肖图。
余义虎《敦煌版画的性质与用途》一文,首先探讨敦煌版画的佛教属性是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反映了对佛教的需要和佛教对社会的适应,显示了佛教社会化的性质和佛教艺术大众化的形式。其次探讨了敦煌版画的二种用途,第一类为施主们根据版画内容,通过悬挂念诵或携带的方式表达对佛教的信仰。第二类反映了佛教信众在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也希望国家平安和社会稳定。再次探讨了敦煌版画的传播学意义,敦煌版画具备了传播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敦煌版画是当时最先进的传播方式;敦煌版画艺术所具有的民间性;敦煌版画传播的地域、内容、形式的局限性;敦煌版画作为最早的印刷品,在中国传播史乃至人类传播史上,都具有变革性、转折性、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吴荣鉴《敦煌版画制作的几个》重点讨论敦煌版画的作者、制作材料、版式。从现存敦煌版画的发愿文、雕版匠人题记上所反映的信息推测,版画制作者有官有民,有僧有俗,有官府所为,亦有个人行为。制作材料,推测或为敦煌地区常见的木材所制。敦煌版画捺印品的版式,大致为多方连续式、田相式、立轴式、供养式、扉页式、插图式、边饰尾花式、经变式、曼荼罗式9种。作者亦归纳了雕版捺印品的几种构图形式。
王怡,邹晓萍《敦煌版画艺术的风格特点》一文从绘画艺术角度解读敦煌版画构图布局和技法。将版画分为佛经扉画、单叶佛像、陀罗尼经咒、捺印佛像4类,不同类型所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对传达绘画内容的作用,注意到版画和绢画、壁画的关系。认为敦煌版画体现了自由奔放、大胆随意的艺术风格;内容题材在创新基础上对壁画、绢画的继承;多样艺术手法在处理繁简不同作品时的灵活使用;印制方式的多样性,套色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版画艺术的表现效果。
周安平《由敦煌雕版佛画管窥中国古代版画的美术作用》一文,首先指出,雕版绘画形式是对其前的古代美术的继承,是在古代、异域美术及相关工艺上,与本土文化的浸润而衍生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双重意义。第二,雕版佛画对佛教美术发展的影响。晚唐五代的敦煌,稳定,佛教信仰昌盛,雕版印刷是当时最先进的传播工具,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佛教信仰形式和教义的传播。第三,雕版佛画影响到后世木刻年画。敦煌五代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民间活动中,几经演变成为多种民间美术形式。从纸马、门神,发展到木版年画,从中皆可看出敦煌版画对其的影响。第四,中国古代雕版佛画对亚洲及世界美术的影响。日本最早接触中国雕版印刷技术,北宋初年来华的日本僧人带回日本的三幅雕版佛画,均保存完好。中国木刻佛画、民间年画以及明代小说插图、水墨画,为浮世绘画风提供了大量的艺术技巧,对浮世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章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展示雕版印刷技术对欧洲木刻宗教画版式和构图的影响。作者指出,中国古代雕版佛画,作为一种方便传播、适合群众从事简化佛事活动的宗教工具,以其生动,简便的可视形象宣传佛教,对后世的版画及年画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原动力,在与亚洲、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甚至影响到日本版画及西方近代美术,在美术发展史上有着不朽的价值和地位。
王锡臻《敦煌版画与民间美术研究》一文侧重敦煌版画的民间性质。敦煌版画最初是作为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信众的精神需求,选择佛教与民众生存有关联的内容为题材,变早期佛教美术的偶像崇拜为具有功利性很强的实用美术,选取具有求生、祈福、攘灾除祸的佛教义理制作版画,含有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民间艺人是敦煌版画的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民间艺人来自于民间,他们在版画的创作中往往把民众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以及民众自身的需求等主体因素注入作品之中。民间美术有一定的区域封闭性质,具有本乡本土的特点。敦煌版画实用民间美术象征性的图形语言,画面中的桃、鱼、童子、金山、银山等,传达民众对美满生活的祈盼与向往。不同的使用目的,决定了敦煌版画不同的艺术形式。作品质量的精美与简率的差异性,反映出当时不同阶层喜好差别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要求。敦煌版画作为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在敦煌地区的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布,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怀抱感恩之心的李莉董事长总是不忘各级领导、行业协会、新老客户和合作伙伴对长荣股份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为此,2011年12月7~9日,由长荣股份精心策划的以“新空间 新发展”为主题的2011智胜未来“长荣杯”纸包装精品大赛颁奖盛典暨客户答谢年会在万丽天津宾馆隆重拉开帷幕。在此次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长荣股份用户不仅全面展示了其采用长荣股份印后设备制作的纸包装精品,还共同探讨了我国包装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空间 新发展
2011年3月29日,长荣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码:300195),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上市的过程是长荣股份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完美体现,而上市的成功标志着长荣股份的新征途即将启程,与此同时长荣股份也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2011年12月8日上午,长荣股份新工厂全面运行暨长荣印刷包装艺术展馆剪彩仪式的成功举行,意味着长荣股份在新的起跑线上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新工厂的全面运行将大大提高长荣股份的设备产能,从而满足更多海内外用户的需求,而长荣印刷包装艺术展馆则将进一步向业界传递最新的包装印刷理念、技术和产品。
剪彩仪式上,李莉董事长、中国印刷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连章、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武文祥、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文慧分别致辞。李莉董事长表示,创建16年以来,长荣股份始终以“诚信有恒 品质有恒 服务有恒 创新有恒”为宗旨,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长荣印刷包装艺术展馆旨在面向客户、面向行业、面向社会,普及印刷知识,宣传行业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其中,2011首届“长荣杯”纸包装精品大赛的参赛精品是展馆的一大亮点,希望这些作品的展出能推动业内更多纸包装精品的问世。武文祥名誉理事长指出,长荣印刷包装艺术展馆可谓企业展馆的后起之秀,展馆以中国四大发明为起点,以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长荣的发展为主体,力求突破传统方式,融入时代元素,应用数字技术,在有限的时空里展现包装印刷先进技术,特别是展馆与生产车间相连接,大大提升了展示效果。
剪彩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长荣股份新工厂和长荣印刷包装艺术展馆。新建的生产车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宽敞、明亮、干净,这种整齐有序的车间环境正是领导者高管理水平的有力印证。走进展馆,一股人文气息便扑面而来,令参观者仿佛徜徉于历史长河之中,参观路线就是一条印刷业发展轨迹,从古到今,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同时也记录着长荣股份的发展历程――从初建的名片机制造小厂到上市的中国印后设备领跑者,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长荣股份从此在业内树起了一面旗帜。
新平台 新承诺
新工厂和长荣印刷包装艺术展馆可谓长荣股份在未来持续领跑包装印刷行业的“硬实力”,而长荣股份的“软实力”也毫不逊色。“2012年,长荣股份将践行‘365’服务新标准的承诺,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生产、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李莉董事长如是说。在承担企业责任的同时,长荣股份也一直将行业责任视为己任。2011年12月8日下午,以“新空间 新发展”为主题的2011智胜未来“长荣杯”纸包装精品大赛颁奖盛典暨客户答谢年会在一片欢歌笑语声中正式开始,8个奖项、75个奖杯和证书花落各家,这些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正是长荣股份履行行业责任的最佳见证,而此次大赛也将成为众多包装印刷企业探讨包装印后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交流平台。
颁奖盛典上,李莉董事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双儒、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褚庭亮分别致辞。张双儒常务副理事长指出,长荣股份举办“长荣杯”纸包装精品大赛,为促进包装从业人员的设计水平、后加工的技能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此次大赛也为2012年第三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印后整饰工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众多获奖用户中,有这样一群用户,他们伴随着长荣股份前进的脚步而成长,同时也见证了长荣股份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作为此次大赛组委会的代表,北京金鹰包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陵发表了公正的讲话:“此次大赛共有70多家用户参加,选送作品共计几百件,从数量上可以看出,此次大赛获得了业内同行的热烈响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实也证明,配备长荣股份的印后设备使众多用户的包装产品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伟说道:“深圳劲嘉集团与长荣股份拥有共同的企业发展理念和创新理念,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截至目前,深圳劲嘉集团共采购了长荣股份的印后设备超过100台(套),采购资金超过1.3亿元。可以说,我们与长荣股份共同成长,未来也将与其继续携手共进。”优秀论文奖获奖者――陕西金叶印务有限公司王志宇感慨道:“长荣股份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点:诚信,即实事求是,不浮夸;创新,即基于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并与用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长荣股份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大用户的发展。”
颁奖盛典尾声,长荣股份监事会主席、客户关系经理巴崇昌揭晓了长荣股份“365”服务新标准,这是长荣股份在这新旧交替之际给予客户的一份新承诺:2012年凡符合公司VIP标准客户新购设备均实行3年免费保修服务;全国主要市场陆续投资设立6S服务中心;服务人员5小时内到达(主要市场),紧急维修配件24小时到达,常用备件5天内准时到达。“365”服务新标准也将引领行业服务新标准,使长荣股份的售后服务迈向一个新台阶。
包装印刷课程的开设以理工科包装设计相关专业为主。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包装印刷课程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忽视印刷的工艺性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提高。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实践课程授课时间明显少于理论授课时间。并且专业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基于包装印刷专业的教学现状,项目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发展性特征使其适用于高校的包装印刷课程教学。引入项目化教学具有必要性,其具体改革思路应从理论改革、实践改革以及教学考核改革三个方面入手。
1.改革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包装印刷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在尊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入项目化思想,以对现有的教学提供一种灵活的和必要的支撑。根据目前高校教学特点,我们将包装印刷理论课程分为三个方面。即印刷基础知识与理论、包装印刷技术基础以及包装印刷综合应用。三个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呈递进式的发展关系。此阶段应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但依然要采用必要的项目教学法,尤其是在综合应用环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三个层面的相互组合。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包装印刷专业的核心,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其职业化水平。这环节中,教学改革要从师生之间关系的转变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此阶段,项目教学可与普通教学方法并行存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实验教学并获得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尽量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者项目的某方面。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需要将项目教学内容有机的串联在起。导入项目教学方法的实验流程主要是从印刷要素的设计出发的,其中主要是指纸张、油墨的检测、照排版面的知识以及相关实验;图文信息处理及组版,包含版面、照排和出片的知识和相关实验。在出片环节,主要的工艺流程为胶片照排以及质量控制,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印刷工艺和印刷方式。使印刷包装专业教学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发挥教学实践的积极意义。
3.改革成绩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包装印刷教学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对学生正确的评价,使人才的输送受阻。因此教学改革思路应从学生的评价人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笔试表现、实践环节的参与度以及实验完成效果,尤其是对其所表现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总之,考核过程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也确保评价的合理性。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1.实施方案
可将项目化教学法作为高校包装印刷课程的一个环节,使其与包装工艺保持一致。从产品选材、包装装潢、结构到包装实现的综合角度来实施包装印刷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此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法实施包括设计与项目教学具体方法的引入;将课程基础理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对相关知识进行项目设定;在实践教学环节将项目具体化,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或独立完成项目内容,掌握教学技巧,并了解教学中的问题;最后对项目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实施方法
项目的实施需要多种方法的支撑,如项目题目、项目设置技术要素以及项目目标完成以及项目的考核方法。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下发每个小组的项目任务。在任务内容的选择上,最好是对知识点相似而完成的过程稍具差别。安排小组组长负责任务的组织以及成绩汇报,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组问讨论。教师在这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指导并合理控制项目完成进度。
3.实施实例
包装印刷课程教学中,凸、凹、平、孔类型印刷方式的制版工艺和具体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教学内容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使教学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过程为设计一个“制版工艺流程和应用研究”的项目。其研究要求包括制版的设备型号选择、制作原理、流程及工艺、制版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并将研究成果以PPT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对PPT课程进行预习,并以凸、凹、平、孔四种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小组以及小组成员的任务。合理设计时间节点,注意学生完成任务的节奏和效果。研究结果汇报采取集中汇报的方式,教师要做好相关的答疑工作,内容的选择要与企业之间保持一致。可以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加深对制版的了解,实验过程结束后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并且要加强认知。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也可以掌握学生之间的知识差别,从而合理的安排下一阶段教学任务。
总结
[关键词]PDF417条码 条码隐形 条码加密 药品防伪
中图分类号:TD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006-01
目前国内外条码技术的发展,各种成熟的二维条码技术等用于药品防伪,其中PDF417条码应用最为广泛。虽然PDF417条码有这么多年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但PDF417条码需要占据商品包装上一块专门的区域,且其视觉效果不太理想,影响包装装潢。同时其容易伪造,防伪效果不太乐观。而隐形条码技术是直接将条码以不可见的形式,藏于图片(可以是商标)或照片上,既不破坏包装装潢整体效果,也不影响条码特性的目的,同样隐形条码由于其不可见性,一般制假者难以仿制,其伪装效果很好。[1]
1.隐形红外油墨的配制
1.1 油墨的构成要素[2]
①颜料(色料)
无机颜料具有遮盖力大、比重大、吸油墨量小、着色力低、价格便宜的优点,但其色彩的鲜艳度、耐光、耐酸碱性都不如有机颜料,所以仅在非彩色油墨中使用。
②连接料
连接料是油墨中的流体组成部分,颜料颗粒均匀地分散在连接料中成为浆状胶体,印刷后在承印物表面干燥并固定下来,形成油墨,并使印刷制品有一定的光泽度。
③充填料
充填料是白色、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粉状物质,是油墨中的固体组成部分。它的使用是为了降低一些颜色的饱和度,减少颜色的用量,降低油墨的成本。同时,调节油墨的性质,如流动性、粘度等。常用的填充料有:氢氧化铝、硫酸钡、碳酸镁、碳酸钙、铝钡白等。
④辅加剂
辅加剂的种类很多,加入辅加剂主要是为了改善油墨的印刷适应性。常用的辅加剂有干燥剂、调油墨、冲淡剂、撤粘剂、提色剂等。隐形油墨的核心技术是油墨中的染料(或颜料)。本论文采用化学燃烧法制备的稀土离子 Er3+/Yb3+ 共掺杂 ZnO 粉末作为隐形油墨的染料(或颜料)。
1.2 制作工艺
首先将选好的比重为10-15% 红外上转换材料比重为10-20% 白色蜂蜡、比重为5-10% 乙基纤维素、比重为1-3% 抗氧化剂按所述重量比备好,置于球磨机中球磨至纳米级,再将比重为40-60% 透明植物油、比重为1-3% 抗氧化剂与上述纳米级粉末混合研磨,将其密封包装即为成品油墨。
2.条码的隐形
隐形条形码有以下特点:
①隐形条形码是用一种特殊的油墨印制的条形码,它的印迹无色、透明,覆盖在印刷品上不影响原件的外观效果;
②由于人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条形码,所以不易被仿冒,也不可复印或复制。其高保密性实现了自我保护的防伪功能;
③隐形条形码识读系统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半导体激光技术和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条形码智能化识读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
3.防伪条码在防伪包装盒中的应用
首先,可以将隐形条码印刷于包装盒外,以防止产品在流通时出现窜货的现象,保证条码与产品唯一对应。其次,还可以在摇盖与包装盒开启处用印有隐形商标的标签封连,这样的设计就可以达到开启需破坏标签的作用,从而既可以可防止产品在运输、销售时,被倒货的现象,又可以杜绝条码被再次使用。第三,为了保证条形码与商标在运输,销售时受污损,可在印刷好的条码与商标上涂覆一层塑料透明薄膜以保证条形码与商标在运输,销售时不致污。[3]
如图1所示的防伪防窜货包装盒。首先,包括盒体1,包装盒体1至少一侧设置有隐形防伪条码2。该条码可以是一维条码,或二维条码。其次,这种防伪防窜货包装盒,盒盖开启处设有连接摇盖与盒体的防伪标签3,防伪标签上印刷有厂家商标。第三,为保证查伪的准确性与灵敏度,整个商标4均在摇盖或盒体那一面的标签上。
如图2所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隐形防伪条码和厂家商标均由隐形油墨a直接印刷于基材b上。隐形油墨可以选择隐形红外油墨,隐形紫外油墨等。其中隐形红外油墨为最优选,原因是隐形红外油墨才在研究的起步阶段,用隐形油墨印刷的图文目前不易被仿制,并且用隐形红外油墨印刷的条码识读主要依靠红外识读设备,而这类设备目前已经很成熟了,易于制造。此外,红外线比紫外线安全性更高。为进一步保护条码在运输、销售时不致污损,防伪标签与盒体上的条码均覆有透明塑料薄膜c。将塑料薄膜涂上粘合剂,与印刷品经加热、加压后粘合在一起。[4]
该设计在传统的包装盒生产结构上增加了防伪标签设计,在包装盒生产工艺上增加了防伪印刷,实现了条码隐形,商标隐形等技术。首先,每一包装盒都有自己唯一编码,其次,装入其中的产品与包装盒之间形成了一种开启包装必须破坏防伪标签的关系,从而,产品与包装盒唯一对应,保证产品与编码唯一对应,既有防伪作用又有防窜货作用。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保证商家利益,保持市场稳定。
这种防伪包装盒可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烟、酒以及各类化妆品等包装并实现其在物流运输、销售中防伪防窜货的功能。
结语
本文提出采用市场上还很少使用的红外上转换材料作为颜料。原因有三。第一,红外上转换材料发光特性好。第二,红外上转换材料有好的理化特性。第三,红外激发光光源、发光材料以及检测器(人眼)能够达到良好的匹配。使用合适的配方来配制隐形红外油墨,用这种油墨可印刷条码、商标,就可做到使所印制的图案一般情况不可见,在红外激发光照射下方可显现出来,用这种技术设计的防伪防窜货包装盒就能很好的解决上述三点不足。
参考文献
[1] 李维安.国外药品包装情况.食品包装技术.2007,6:54.
[2] 朱崇恩.隐形红外油墨的配制和应用.化工进展.2002,21(11):851.
[3] 陈伊凡.隐形红外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印刷技术.2010,17:78.
关键词:环保型;水性油墨;配制
中图分类号:TS802.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水性油墨是以水作为溶剂的,油墨转印到承印物后,水分挥发到环境中或者渗入到承印物中,油墨随水分的挥发而干燥,具有无毒、无刺激气味、无腐蚀性的优良特性 ,可广泛应用于卫生条件要求严格的包装印刷产品,水性油墨因为具有环保的优势,被称为“绿色”印刷油墨。由于水墨具有不易燃的特点,还可消除印刷车间内易燃易爆的隐患,有利于安全生产。据统计在网版印刷中,国外水性印墨的使用率巳占50%以上,国内水性油墨的应用也呈逐年较大幅度上升趋势。由于水性油墨使用的溶剂是水和少量乙醇,与传统的有机溶剂有较大区别。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区别其与传统油墨的异同点,充分掌握水性油墨的网版印刷特点及印刷适性,以保证印刷产品的质量。
1.水性油墨的成分与结构
近年来,随着树脂的不断改性,涂料、油墨类新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为考虑环保的要求,已经开发出诸多的水性油墨,我国水性油墨的年产量大约为十万吨。水性油墨印刷适性好,四色套印及专色印刷均可使用,可印刷多种承印物对于织物、无纺布塑料、硬膜铝箔、真空镀铝膜等的印刷多数水性油墨,均可通用并可进行表印、里印,复合印刷,不像溶剂型油墨需要多种油墨和相配套的溶剂。在网版印刷中要求油墨必须具有良好的透过性,与传统油墨相比水性油墨的颗粒更细,其透过性更好。因此,十分适合高网目的精细网版印刷。目前超微粒水性油墨可以用500目丝网进行印刷颜色可印8色,用电脑可配出6000色。水性油墨的耗墨量低,每平方米满版印刷的用墨量大约只有溶剂型油墨50%,每公斤水性油墨大约可印刷50m2的图文。
目前,用于水性油墨的成膜物主要是丙烯酸树脂类,这是由于水性聚丙烯酸酯类具有稳定性高、光泽性好、流变性能和表面吸附性能好的优点。水溶性树脂能使颜料颗粒均匀分散,使油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流平性;产生与承印材料的黏附力,使油墨在印刷后形成均匀的膜层。本实验运用溶液聚合法,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a一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乙酸乙烯酯、氨水、三乙胺作为主要反应试剂,并添加过硫酸铵(引发剂)、亚硫酸氢钠(还原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制取丙烯酸类树脂。将上述树脂加入颜料、消泡剂、分散剂等制成水性油墨,经测定其成膜性、干燥时间、耐水性、耐磨性能,达到了水性油墨在印刷上所要求的标准。
2.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2.1基本单体的配制:将甲基丙烯酸甲酯150g,a一甲基丙烯酸75g,丙烯酸75g,丙烯酸丁酯30g,乙酸乙烯酯试剂(30g乙酸乙烯酯,20g丙烯酰胺)混合均匀;
2.2将混合均匀的基本单体取1/3量加入至2000mL三颈烧瓶中,然后加入水220g和异丙醇150g,加热,搅拌至回流(约80℃左右),加入还原剂0.7 g、引发剂1.1g,同时开始滴加剩余2/3量的单体和乙酸乙烯酯试剂,滴定时间约1 h:
2.3.当全部单体滴完毕,约85℃左右保温2 h并加入阻聚剂,2 h后降低温度至60℃,加入氨水进行中和,同时用水进行稀释,并调节PH值为8~9左右,继续搅拌0.5 h后,将其冷却至室温后再倒出。制备的水性树脂的性能如表l所示;
2.4.将制备好的树脂加入240 mL的水/醇混合液(4份水和1份醇),搅拌均匀,再加入到具有剪切、搅拌、乳化功能的SFJ容器中,然后再加入分散颜料(W一45色素碳或卡博-400R碳黑,即CB-400)100 g、消泡剂10mL、分散剂10mL及其他添加剂;
2.5.将其在SFJ容器中高速剪切、乳化、分散,再经砂磨,然后再加500 mL水/醇混合液,继续搅拌30min,产品倒入过滤器皿中,抽滤,得油墨成品,使用时继续加水或醇调节至所需的黏度。制备的水性油墨的性能如表2所示。
表1 制备的水性树脂的性能
注:黏度依据GBl723―9。
表2制备的水性油墨的性能
注:性能测试都是在塑料薄膜上进行的印刷试验,膜的溶解性是指在水中浸渍60 h、4%醋酸中浸45 h,膜的颜色不脱落。
3.网版印刷中水性油墨所耍注意的事项
3.1.黏度直接影响着油墨的转移性和印品质量。因此对油墨黏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印刷过程中水性油墨的黏度过低,会造成色浅网点扩大,传墨不均匀等弊病;黏度过高则油墨的转移性能较差,易出现脏版、糊版等弊病。与同类产品相比,本实验得出的产品有较好的固含率和黏度,实验测试表明由丙烯酸树脂配制的水性油墨,其性能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要求;
3.2.pH值也是水性油墨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水基油墨的pH值控制呈碱性主要靠胺类物质来维持,本实验采用氨水+三乙胺来调节pH值。pH值太高会影响油墨的干燥速度,pH值太低则油墨的黏度升高,干燥速度变快容易造成印版堵塞引起脏版;
3.3.在聚合的过程中分批加入烯酸可以提高产品的亲水性,可以使聚合反应更加充分。聚合温度不要超过90℃,聚合时间以4 h为宜,中和液选用氨水+三乙胺比较稳定;
3.4.使用水性油墨时应将其搅拌均匀,测量黏度合适后倒入墨槽,若黏度不合适可用稀释剂或增稠剂进行调节,并注意控制油墨的pH值,一般掌握在8~9.5。印刷过程中由于氨水的挥发性,PH值下降导致黏度会升高,所以要经常观察油墨的使用情况。发现油墨黏度升高或pH超出控制范围时,应及时采用稀释剂和pH稳定剂进行调节以保证黏度和pH值的稳定,实验经检测证明油墨的pH值控制在8~9较好3.5.由于水性油墨为纯水性体系,因此使用中要注意不要将水性油墨与醇性墨和溶剂型油墨混合使用,或在墨中加入有机溶剂,以免出现印刷质量问题。
3.6.性能测试表明,加入聚乙烯醇以及乙酸乙烯酯改性后的丙烯酸树脂对PE薄膜的印刷比较适合,其各方面的性能都较优。与同类产品相比,其性能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要求;
3.7.油墨细度在网版印刷中至关重要,不仅会对油墨的着色力、色相等性能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影响到油墨的流变性,油墨颗粒太粗容易引起网点边缘发毛、印刷图文不清晰、糊版等弊病。但是如果油墨颗粒太细则油墨的流动性太大,易造成网点扩大,影响印品质量。因此要根据承印物特点和印刷设备等选择合适细度的水性油墨。
4.水性油墨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水性油墨所具有的优良环保特性,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开发和使用水性油墨,以逐步取代溶剂型油墨。以水性油墨印刷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包装印刷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从国际包装印刷的发展趋势来看,水性油墨已从单一的纸箱墨向各种基材、多套色印刷发展。
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已禁止使用含苯的溶剂型油墨,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环保型油墨。目前,美国塑料印刷中有40%采用水性油墨。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塑料薄膜印刷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水性油墨,英国巳立法禁止使用溶剂型油墨印刷包装食品用的薄膜。近年来,我国对食品的包装也做出了一些规定,水性油墨印刷的地位在我国正得到不断提高,而且受到更多的关注,市场份额正在日益扩大,前景看好。
参考文献
[1]董明达,王城.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7.
[2]杨勇.水基油墨稳定性、抗水性和光泽度的机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2.3.
关键词:平面广告;招贴;边缘学科;经济学;传播学;艺术学;信息学
现代广告作为当代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形象化的趋势尤为明显,成为当代广告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中,众多的产品已经大大的超过了社会大众的需要,为了推销过剩的“人造物”,只有利用“形象”的魔力来撑大消费者的胃口,以便创造更多的商业利益。而在这个过程中,广告形象的魔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广告世界是一个完全视听化的世界,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形象世界,广告形象的煽情无时不在,我们正生活在被广告形象包围的世界当中。
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的革新,广告设计的空间正由二维向着三维扩展,现代广告运动正以“广告策划为生命,广告创意为灵魂,广告文化为躯体”的大趋势迈进。广告活动伴随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因此广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中外社会发展的轨迹、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所以各国广告的发展史也具有不同的特色,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形态:广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洞穴壁画不仅是为了记录而创作的。也兼有“公告”的效果。原始人岩画中的动物形象,造型简练,富于标志化,是最早用于视觉传达的图形。人类早期文字——象形文字,是最早的图形符号。文字的应用使传达方式走向发达。距今约10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大分工已经出现,比如这一时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便出现了农业,制陶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生产的分工,出现了新兴产业——制酒业。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形成,产品交换逐渐形成,黄帝时代出现了货币交换形式。奴隶社会,商品进一步发展,城市和集市开始出现。在早期的商业活动中实物陈列和叫喊是最早的广告形式。据记载古代地中海地区曾有繁荣的商业贸易活动,雅典人曾在大街小巷以顺口流的形式叫卖化装品。所有这些古老的广告形式都是利用听觉和视觉扩大商品宣传,招徕顾客。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原始形式的广告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繁荣程度,幌子,招牌,旗帜,门匾,电堂等都是沿用于各朝代的广告形式。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木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广告也出现于商业广告之中。印刷述的发明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国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到北宋毕发明活字印刷术,先有刻印的佛经、佛像,后来又有印刷用的历书、文算、医书、书籍。随着印刷品的产生,文字、插图和版面设计的雏形也就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招贴出现于11世纪(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的广告),是功能和形式完备的真正意义上的广告。广告媒介大众化时期,近代广告——以印刷报刊为主要载体,1450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一新的科学技术在广告传媒上的应用使人类的广告活动由“原始状态”的准广告行为挺进到印刷广告的新时代。论文毕业论文
广告媒介的大众化时期是随着现代形式的广告媒介——报纸的出现而到来的。西方的第一份印刷报纸是1609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发刊的,这一年里,这份报纸载有一份书籍广告。杂志也陆续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杂志是创刊于1731年的英国杂志《绅士杂志》,同一时期的1706年,在德国也出现了印刷招贴广告的形式。
报纸在我国的问世也比较早,唐代初期便诞生了最早的报纸《邸报》。宋代《邸报》开始定期发行,明朝使用活字排版,清朝被改为京报。但这份报纸只在宫廷和官僚中流传,不允许刊登广告。首开中文刊物刊登广告之先河是1853年由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中文杂志。到了1922年我国的中外文报纸达1000多种。报刊广告的发展使广告传媒介迅速走向大众化。“广告经纪人”最早出现于英国,但广告经纪人组织最早创建却最早始于美国。当时,广告经纪人全权为客户购买版面。现代广告时期的重要标志:电子广告问世,媒体多样化。
进入20世纪以后,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使现代广告进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时代,由于行销市场的激烈的竞争,世界广告必将向着电子化、现代化、艺术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
美国人认为在信息社会,新的权利的来源不仅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1945年美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信息时代的起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又首创了彩色电视机,使电视广告又获重大突破。而后,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形成了网络,使得广告业如鱼得水。当代广告信息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的信息量,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20世纪90年代,除了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仍然在传播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外,电子广告、激光广告、飞船广告、卫星广告外,网络广告已经在当代社会上亮相。
广告一词在现代生活的使用率及高,几乎尽人皆知。所谓广告从汉语上理解就是广而告之,就是把某一项信息向公众广泛传达。具体的说:“广告”是一种由某个特定的出资人发起的,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非个人化的有偿沟通方式,其目的是说服或影响某类受众。
广告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称边缘学科,它所涉及的学科跨越了经济学、传播学、艺术学和信息学等领域。所以,从不同的学科的属性来看它,具有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意义。历史环境、地域差异、经济条件及传统文化观念等不同,各国在广告设计方面必然要形成各自的特色。德国招贴作为世界招贴的重要学派之一,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如德国包豪斯的主要教授纳基的组合照片形式的招贴设计,强调功能性和构成主义风格,应用象征意义的手法,使人产生新的联想。
美国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世界头号广告大国的地位,并以纽约为中心,其招贴也是世界招贴的重要学派之一。美国人较少的传统束缚,其招贴设计注重商业功利性,讲求实际,追求功能第一的原则。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广告不以商业为目的,而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得形式出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世界广告招贴的重要流派之一。法国平面广告设计则较注重优雅和自由的表达,设计语言的探索从属于美术范畴的探索,有时则注重古典主义,人文注意的表达。英国在二战后,开创一种合理主义图形设计风格,其创作注重哲理的分析,他们认为一切为人的需要服务,风格是次要的。英国的设计形式的表现具有国际影响力。总的看来欧洲的招贴比较注重人情味和文化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全球广告对话时代的到来,平面广告正超越国家的界限,各国的平面广告设计师正在取长补短,比如,20世纪50年代占优势的招贴四大学派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国家属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看到,美国的随心所欲的自由设计对欧洲的影响,欧洲的纯粹的几何构成及有人情味的设计文化已经渗透到五洲诸国。而亚洲特有的东方色彩,构图也被美国设计师所接受。
试想一下,如果广告设计遭禁,或者一夜间突然消失。没有了书写的文字,没有了报纸,没有了杂志,没有了互联网,没有了科学可以谈论,没有了设计的过程与要素——结构与组织,语汇与图像,差异性,那我们只有靠口语来接受所有信息,我们将进入一个无知、偏见、迷信而人生极其短暂的千年。广告设计绝不是琐碎无用的多余之物,它的运用与目标对现代世界即文明社会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董春晓.现代设计[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李巍.广告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Abstrac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cal journal printing is little printing, many formulas and high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of paper materials. Because there are a lot of imported versions, the specifications are diverse, so printing personnel should master plate making, printing, book printing wages standard, understand the specifications of the paper and the printing factory production capacity, so as to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direct cost of books. This article seeks the key links where cost can be reduced from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printing, and focuses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printing process design to reduce cost of technical journal printing.
关键词: 科技期刊;印刷工艺;印制成本
Key words: technical journal;printing process;printing cos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82-04
0 引言
印刷企业成本管理是对印刷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所形成的产品成本进行组织预测、计划和控制,将成本活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中,旨在减少成本浪费,提高生产利润。而大部分成本消耗主要取决于印刷工艺设计,因此,对印刷工艺的调整与把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在印刷出版科技期刊的整套生产流程中,印刷工艺是出版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期刊进行“三校一读”的校对环节,有的单位采取人机配合的工作模式,既能保证准确率,又可适当减少一个较次,从而节省一部分校对成本。在印刷过程中,可通过印刷工艺的优化调整,适当精简冗余环节,以缩短印刷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1 印刷企业印刷产品的成本组成分析
印刷业与服务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会用到印刷品,其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因此印刷厂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合理区间内最大限度压缩成本是所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是企业延续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在竞争激烈的印刷行业,企业如何在保证印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印刷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印刷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构成。生产成本由印刷车间的印刷工艺和过程控制决定,非生产成本主要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管理费用。
1.1 生产部门成本
从印刷工艺来区分,印刷生产主要分为印前车间、印刷车间、印后加工车间。生产部门负责整个生产流程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主要是根据各车间的生产流程制定成本计划,按人工、材料、机械等类别对总成本进行细分,并监督落实成本计划。
①人工成本。电脑制作和制版工作由印前车间承担。电脑制作主要是图片扫描、文字录入、排版输出等;制版主要是拼版、晒蓝图纸、晒版、跟版、改版等等。
②材料成本。电脑制作环节用到的纸张、胶片、打样墨水,制版环节用到的PS版、PS版显影液、清版液、消版膏、蓝图纸、白电油、各种笔等,都应计入材料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电脑制作环节所用的工具软件、传真机、打样机、苹果机、照排机、空调机、密度计和电子分色扫描设备,制版环节用到的空调机、手工打孔机、拼版台、PS版显影机、PS版打孔机、晒版机、软片复片机、软片存放柜等,其使用和维护费用全部计入机器折旧成本项。
④费用成本。 制版成本主要是制版、晒版人员的薪资。选定基月,将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中,费用项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费用成本=车间月费用/基月产量
产品费用成本=产量×单位产品费用成本
⑤对印前车间的分析。电脑制作环节大部分工作靠人工操作,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该环节的生产周期和人力成本息息相关。通常来说,电脑操作人员的工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操作就越熟练,出错率低,成本浪费量更少。印刷企业应该对这部分员工给予丰厚的工资待遇,尽全力留住技术骨干,在对新入职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提高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
1.2 印刷车间成本
印刷车间主要从事领纸、调墨、装版等工作。印刷前要切纸,印刷后要检查印张质量。为了便于统筹计算车间生产成本,切纸和印张检查所发生的费用一并计入印刷车间成本项。
①人工成本。印刷车间的工作主要分为切纸、印刷和印张检查三个环节,人工成本可根据生产环节逐项计算。印刷前,施工单中已明确版面和相应纸张的类别、数目、印刷色数等参数,各工序的计件单价只需根据纸数量和印刷色数选择计算。
②材料成本。印刷车间所用材料主要是纸张、油墨、喷粉、辅料酒精和洗车水。纸张成本和辅料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项,油墨成本要根据印刷的专色面积和油墨用量,逐项分摊至基月各产品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印刷车间的机械设备主要是空调机、切纸机、印刷机等。切纸操作大多在物控部、装订部的切纸机上进行,这些切纸机同时进行印后加工操作。
1.3 印后加工车间部分
印后加工是将印刷完毕的承印物加工成客户要求的样式,主要包括书刊装订和印刷品表面整饰两道工序,成本方面也按上述流程分别计入相应的成本项。
2 印刷工艺设计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印刷机操作员在机台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工况:活件已备齐,但纸张、印版未到位;印刷工单中常常插入临时活件,打乱了原定的工序;印后加工跟不上生产进度,拖延交货时间。这些问题都是印刷工艺设计不合理所致。
印刷工艺对于整套印刷生产流程具有指导作用。工艺设计要科学地调配色彩、纸张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讲,工艺设计就是基于企业现有设备和生产水平,设定一套严谨而科学的工艺参数,合理调配人员、工序、材料、机械设备等各部分资源,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佳生产状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实现盈利。印刷品成品的质量、成本和印刷效率主要取决于工艺设计。本文现针对行业要求和企业实际,对工艺设计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工艺设计人员编制施工单时,应结合印刷和装订技术规范和客户要求尽可能剔除冗杂项,使工单简单明了,防止操作时因工序混乱耽误生产进度。
②在印刷工单中,印量应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工单印量均为1万~2万,按印量从大到小印刷,中间改单不必清洗压印滚筒。另外,车间配有多台印刷机,同等规格的活件应该放在同一台印刷机上完成这样就节省了工时。
③油墨的控制应该按照“小大”的顺序依次排列。若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的,印刷工单应按照墨量由小到大安排。如果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量的,只能停机卷墨,待墨量减少至符合小墨量工单要求时再开机印刷,这样非常浪费工时。
④胶版纸与铜版纸应该分开安排。如果用同一台机子先印胶版纸再印铜版纸,中间必须停机更换红、青两块橡皮布,如果先印完铜版纸再印胶版纸,为避免橡胶皮布报废,也必须停机更换橡皮布。频繁的更换橡胶皮布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⑤印刷时可能出现“鬼影”现象,其原因是版面设计不合理。版面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质量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因此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⑥针对来样稿是小样的特殊印品,比如无页码标记的书页,时常出现暗码顺序错乱、正反面颠倒等问题,印刷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审核,以免出错。从机台操作人员的角度来看,只需在小样上标注序号和部分内容摘要,就能缩短印刷准备时间,从而提高印刷效率。
⑦贴色标: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若是操作不当,就会对后续工作产生联锁影响。
具体来讲,贴色标操作不当的情况主要有:色标贴的太靠近成品无法裁切掉,贴得太靠外超出了印刷范围,不利于印品检验,操作员不得不放缓印刷速度逐一进行检验。另外笔者要指出一点:合理的工艺设计仅仅是保证印品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流程控制和过程监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执行。
3 针对不同图书,合理确定印刷工艺
在图书印制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针对具体图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印刷工艺,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印制成本。
第一,用720mm×1000mm规格纸黑白印刷的图书,选用全开机对开印刷,可节省30%的印刷费用。
第二,系列套书,通常情况下印数相同,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封面尺寸,尽量做到几本书的封面拼成一个版面套印,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使封面颜色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和美观程度。
第三,科技图书一般印量较少,可根据印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印刷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下的宜选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上、1000册以下的宜选用轻印刷的方式。这样可以规避用大机器印刷起印量不足带来的拼版费用和印装费用。
4 确定工艺和机器
科技期刊的印刷量一般较少,用大机器印刷时往往浪费设备资源,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有的企业会根据图书的印量合理选择印刷方式,以节省拼版费。选择方案详见表1。
在印刷过程中,开本尺寸不合理将引起边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纸张的有效利用面积。如短行较多的科技辞典书,用787×1092/32开本,其切口和订口有许多空白区域,存在纸张浪费的情况。假设用狭长形的720×1000,不仅能减少空白,而且适用于全开机印刷,至少能降低30%的印刷费用。科技期刊一般有很多彩色插页,刊印量少,封面和8面以下的可采用四开机印刷,印刷成本就至少能降低25%。另外,合理设计插页位置能够降低装订成本。比如套书可进行封面拼版印刷,根据封面开数和印刷机的型号、印量等参数设计好封面数量,以提高版面利用率,缩减印制成本。
5 案例分析
某出版社出版一本约220千字的博士论文专著。正文开本为大32开,封面勒口有作者简介,正文排5号字,正文用纸为70克合资胶版纸单色印刷,封面用纸为200克铜版纸,覆光膜,印数为1000册(经测算直接成本约为9720元)。对成本进行分析,并对可控制成本进行控制。
5.1 进行工艺设计降低图书成本
该书作者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打印原稿和一份电子稿。该稿先由作者进行一校,再由出版社进行终校加计算机校对。校对费用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终校加计算机校对”的稿件,在保证校对准确率的同时,减少了7.7%的校对成本,约为748元。
经过排版,该书正文为246面,辅文为6面,该书的正文印张为7.876。本书稿不是整印张,印刷、装订时流程繁琐,成本较高。增加4面(8×32-7.876×32=4),调整为8印张,以降低成本。
该书把版权放在文后(增加两面),同时在文前加一白页(两面)。通过表4看出:印张化零为整后,图书工序操作更为便捷,印制周期大大缩短,印制成本降低了6.2%。,约为600元。
从表4可以看出:该书封面转为小机器印刷后,纸张和印制两项成本降低了4%,约为392元。
综上所述,通过工艺设计图书成本共减少1740元,减幅达17.9%。
5.2 总结
通过印刷工艺设计的技术保证和质量保证,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提高了产品质量,会相应地减少损失(费用),如废品率降低,次品减少,但是,加强了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会相应增加质量管理、控制的费用,即质量成本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质量成本一味去追求质量,也不能只考虑质量成本而放弃质量,而应该在企业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之间选择产品的高质量(如若产品质量实行优质优价的印刷加工工价的政策,那是另当别论了)。
6 建议措施
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图书印装质量,有效降低图书印制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是提升出版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图书的印制成本提出一些建议:
6.1 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强化图书印制成本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出版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模式粗放,甚至忽略对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日趋完善,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业,虽然其产品――图书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但同样具备一般商品的商业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出版企业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因此,牢固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印制成本控制,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6.2 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
当前,国内印刷业发展迅猛,印刷企业相对较多,这无疑给出版企业选择承印厂带来较为宽松的选择空间,但印刷企业层次大多参差不齐。一本书如果选择层次较低的印厂承印,价格肯定较低,但质量难以保证;如果选择层次较高的印刷企业承印,质量容易保证,但价格无疑偏高。要实现“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的和谐统一,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印制成本。换句话说,降低印制成本绝不能以牺牲印装质量为代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是寻求“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和谐统一的最有效方式。
排印装工价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通常参照所在地区印刷行业的平均工价水平,结合出版企业自生实际,确定合理的工价标准。工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一年调整一次。
定点印刷企业的选择一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为了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参与投标的印刷企业必须具备“相当资质和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信程度好、管理规范、工艺水平高”等条件。投标的标的就是排印装工价。出版企业在愿意以排印装工价承印的印刷企业中按照“资质、规模、资信、管理、工艺水平”等条件择优选择印刷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定点印刷企业。
定点印刷企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采用“末位淘汰制”对定点印厂实施考核,以形成竞争的格局,考核周期通常为一年。出版企业的印制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所有定点印厂一年的资信档案,详细记录定点厂的“承印质量、承印周期、服务意识以及发展后劲”等考核要素。年末对所有定点印厂实施考核,排名最后的淘汰。
6.3 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合理安排图书设计
图书印制成本的高低与图书的规格尺寸和版面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对图书的尺寸规格及版面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
首先,编辑要合理确定开本,要尽量使用常规开本,避免异形开本。常规开本不但能提高纸张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纸张浪费,而且还利于机器折页,减少手工劳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第二,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可根据开本尺寸,对书稿内容做适当删减,进行恰当的技术处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0.125、0.375……的零印张数,造成没必要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编辑从一开始就要具备成本意识。
第三,封面设计人员,要根据图书的成品尺寸和书脊厚度合理设计封面的勒口大小,特别要注意纸张的开数,尽量将勒口的范围控制在合适的纸张规格范围内,防止因为几毫米的勒口差距不得不放大封面的纸张规格,导致封面纸张材料费、印刷费及覆膜费的不必要增加。
第四,设计人员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插页位置。由于插页通常需要单独印刷,后期装订也极不方便,基本上属于手工操作,既难以保证质量,又增加印装成本。如果必须要做插页,设计人员最好根据插页内容的印刷工艺要求,确定合适的正文用纸,连同正文按代设计,降低后期的装订难度,以确保图书的装订质量。
第五,系列套书的封面设计尽量避免采用不同专色反白的形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面的设计费用,但提高了后期的封面印刷费用,甚至费用比四色印刷还要高,因为专色每本书都需单独印刷,而套书封面可以拼版套印,这样印几本书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印刷费。
7 结束语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业的企业化进程已全面铺开,大型出版集团不断重组,出版航母纷纷面世。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谋求生成和发展,是摆在每位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在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前提下,将图书印制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降低印制成本”与“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和谐统一,寻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海昕.期刊印刷成本控制的途径与方法[J].印刷技术,2010(15).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学范畴的确定以及物质和精神层面文学生产可能性的探讨,最终说明:文学生产是可能的。
关键词:精神 物质 文学工业化大生产
作者简介:吕佳音(1981― ),女,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晏青(1984― ),男,汉族,四川大学文新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小说。
在工业化大生产模式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被高调提出,作为其中一支的文学是否也可以像其他产业那样找到生产优质产品的技术和模式,然后关闭小作坊,开设大工厂进行批量化生产销售,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要进行工业化生产,首先要确定生产的对象范畴和生产的方法,本文就从这两方面探讨文学工业化大生产的可能性。
一、 文学的范畴
我们首先尝试是否可以找到一个可以不变的文学范畴:
传统的文学定义为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主要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大类。
口头文学出现较早,主要是一些短小的民歌还有神话、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尚书》出现,到战国,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出现大量代表作。《诗》和《楚辞》作为贵族教育里非常重要的板块,也以诗乐舞一体的形态出现。
汉代骈文大盛,乐府出现,《古诗十九首》标志五言诗体基本成熟。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
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力倡古文。宋代出现宋诗和宋词辉煌。南宋后期,“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形成了散曲。
至明清,小品文、小说大盛。
至近代新闻稿、广播、网络作品稿随着新媒体出现,连环画使图画也作为文学的一部分特殊表达出现。至影视文学(所谓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兴起,传统意义的文学与音乐舞蹈图画均作为文学的一部分为人们所接受。
可见,文学生产的对象呈不断扩大趋势,每种新文体出现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寻找一种适合所有文学类型的万金油式的生产模式有一定困难,但就其中的某个门类进行生产是否可行,我们可以从生产模式的探索得到答案。
二、 文学生产模式的探索
如果把文学作为某种商品进行生产,至少要考虑到2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
1、物质层面
从文学的发展史看,物质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以中国为例。口头文学之所以最先出现,是因为这种口耳相传的形式非常适应当时的生产条件。在纸张发明之前,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竹简(周代出现)等自然材料上,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口头文学包括民歌和传说等样式更为普及。
当造纸术成熟,晋代起书法家大量出现是文字普及的标志,而当时文字的普及与文学的普及几乎是同步的。
到唐代雕版印刷出现,书面文学进一步普及。
清末,当西方现代化印刷技术引进中国,书面文学传播进一步推广。
到近代印刷业开始进行工业化大生产,报刊应运而生,新闻稿出现,文学作品也得以普及。到电影电视、网络、有看电子文档或可播放多媒体的手机出现,文学进一步普及,并结合这些新媒体出现了很多新的文学门类。
由此可见,物质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形式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量成功的文学物质层面的生产(如目前非常受欢迎的报刊、影视、手机电视)说明,找到一些规律进行文学的物质层面生产是完全可能的。
2、精神层面
如果要生产出畅销的文学产品,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口味,关于这点,伊格尔顿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以英国为例说明了这一问题。
(1)文学在英国十八世纪是全部受社会重视的写作:诗、哲学、书信、论文、历史这种看作文学的标准显然是思想意识上的。而街头民谣,流行传奇,甚至也许还有戏剧,都不可以算作文学。因此,按照这种历史观点,文学概念的“充满价值”可以说不言自明。(《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第35页)
(2) 关于“文学”这个词的现代看法只有在十九世纪才真正流行。最初出现的是把文学范畴缩小到所谓的“创造性的”或者“想象性的”作品。(《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第36页)
(3)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作用是三方面的:1给人们以享受和教育2更重要的.它拯救人们的灵魂3治愈这个国家。(《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第44页)
(4)当美国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超过英国,于是开始用强调英国文学而非英语文学的方式加强民族统一性。(《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第51页)
(5)利维斯提出可以脱离历史与文化去评价文学,而且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原文上。理查兹则提出文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一种自觉的思想意识。(《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第71-73页)
可见,不同时代,甚至同一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看法都存在分歧,所以要找出一个可以满足所有人口味的恒定标准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就满足其中的某一种标准是否可以总结出一个可供生产的模板,应该说,从当前的一些成功的商业运作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范例。
琼瑶的火鸟公司和巨星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小说影视改编在8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是典型的成功商业运作,而她所用的典型模式就是苦苦相恋的男女与可恶的婆婆之间的纠葛,这个模板抓住了一般很多家庭都会面临婆媳关系问题,赢得广泛共鸣。
当然,琼瑶小说的影视改编不具备经典性,那么文化生产是否可以生产出精品,我们可以参考诸多名著改编的成功范例,比如《特洛伊》《红楼梦(旧版连续剧)》都取得了不错的观众认同度和商业效益,同时《红楼梦(旧版连续剧)》制作过程采用了很多红学经典研究成果(如秦可卿之死),《特洛伊》对历史和史诗的高度尊重具备经典性。
三、 小结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可能性,而文学属于艺术的一支。
从前文的分析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文学样式既促进相应载体的产生,又受载体的影响,呈不断发展的状态,而受众的口味也会随历史、经济、个人喜好、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而不同,因此找一种适合所有文学类型生产模式几乎不具备可行性,但就其中的某个门类进行针对特定时期的某些人群的生产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一、“临川四梦”文本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
文献交流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对文献的利用,并使文献的内涵价值实现转换。 “临川四梦”文本的印刷、出版、流传和保存,对于满足明清读者的阅读需要,繁荣明清的戏剧创作,扩大“临川四梦”的社会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所收集的资料,明清时期书坊主对“临川四梦”的刊刻都集中在《牡丹亭》上,《牡丹亭》的单刻本有16个,而其他三梦的单刻本总共也只有6个,从数据上来看,《牡丹亭》一书的单刻本是其他三梦单刻本总和的两倍半,这就说明“临川四梦”的印刷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另外,由于《牡丹亭》的单刻本在明清两代传播频率高,为各个时期的书商所刊印,还衍生出两个新的评点本:《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和《才子牡丹亭》,这两个评点本在女性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看“临川四梦”的题跋情况,《牡丹亭》不仅题跋者众多,而且题跋的水平高,思想丰富。《牡丹亭》一书的题跋多达25篇,而《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三本书的题跋加起来也才只有22篇;参与《牡丹亭》题跋的作者多达23人,而参与三梦题跋的作者总和也仅仅为11人,两者的差距十分悬殊。再者,“临川四梦”题跋的创作中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我们对“临川四梦”题跋作者进行分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参与《牡丹亭》题跋的有林以宁、吴人、谈则、钱宜、李淑、顾姒、洪之则、程琼等八位女性,而三梦题跋作者中没有一位女性,看来《牡丹亭》题跋之多与这部分女性读者的积极参与有关。
除了题跋这种完整的评论文童外,还有许多零散的评语。“临川四梦”大部分评语都散见于各类史料之中,有的伴随着戏曲文本而生存。我们仅仅对《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中的评语进行统计,发现有关《牡丹亭》零散评语的文献资料有92个,作者有75位,而有关三梦零散评语的文献资料总共只有31个,作者18位。看来“临川四梦”的评语一样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也正是这种文本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影响了人们对“临川四梦”的理解与认识,进而也影响了日后“临川四梦”的传播。
二、从文本传播系统看不均衡现象产生的原因
首先,剧作的文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能否广泛流传,“临川四梦”文本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四部剧作的文学价值所决定的。相比较而言,《牡丹亭》无论是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在四部剧作中都是最好的。张岱对四部剧作进行了比较:“汤海若初作《紫钗》,尚多痕迹;及作《还魂》,灵奇高妙,已到极处。《蚁梦》、《邯郸》,比之前剧,更能脱化一番,学问较前更进,而词学较前反为削色。盖《紫钗》则不及,而‘二梦’则太过,过犹不及,故总于《还魂》逊美也。”(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671页、第698页)张岱认为《紫钗记》还有匠人之气,而《牡丹亭》的艺术构思进八了“灵奇高妙”的境界,达到戏剧创作的极致。后“二梦”虽然革除追求辞藻的通病,融入作者的哲学思考,但文词上比《牡丹亭》稍逊一筹。梁廷则将四部剧作进行了排座:“《牡丹亭》最佳,《邯郸》次之,《南柯》又次之,《紫钗》则强弩之末耳。”(同上)他们的这一看法基本上得到后人的肯定,尤其是把《牡丹亭》放在最前面,还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异议。由于《牡丹亭》为各个时代的读者所喜欢,而其他三梦则常常为人所诟病,因而出版商较少刊刻,文人的评点、题跋也少。所以,四部剧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的差距,导致了四部剧作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均衡现象。
其次,戏曲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与其文本传播系统有关。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刊刻 评点一阅读刊刻是戏剧文本传播的内循环系统。刊刻是由读者的兴趣所决定的,大凡有阅读的需要,就会有书坊为之刊刻。而且,每一次刊刻都要为之作序、写题跋,刊刻次数越多,所作的序文、题跋也就越多。序文、题跋是一种导向性、总结性评论文章,它会影响到后面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如果要对戏剧文本进行评点,更需要从序文、题跋中了解刻家及前人对戏剧文本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刊本和序文、题跋是会共同影响到人们对戏剧文本评点的。而评点是人们表达戏剧欣赏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它以其独特的批评视角引导戏剧文本传播的走向,培养了更多或隐或显的接受者,扩大了戏剧文本在社会上的影响。所以说,刊刻、题跋与评点共同形成了一种合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读者加入到阅读队伍中来,促进了戏曲文本的广泛传播。然后随着阅读队伍的扩大,阅读兴趣的增加,又反过来促使书坊主更多地刊刻戏剧文本,就这样,由刊刻到题跋到评点到阅读又回到刊刻,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假如刊刻得越少,作序、题跋和其他各种评点也就相应地减少,后面的读者就会慢慢地失去阅读的兴趣,戏剧文本的传播也就有可能随之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戏曲文献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消失。
试想,如果前人对一些戏剧文本的刊刻、题跋和评点越来越少,后面的读者就会越来越少,因此涉及这些戏剧文本的文字也就越来越少,直至没有,这就是文献传播系统中的“沉默的螺旋”(郭庆光: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20―224页),加上原有的文献又不可能长期保存下来,自然就会导致一些文献逐渐退出文献传播的系统。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在刊刻、题跋和评点中尚且都会出现如此不均衡的现象,那么,其他一般作家的戏剧作品在刊刻、题跋和评点中的情况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推而广之,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也同样存在于整个文学史中,这也许就是历史上许多文学家的文学作品遭到散佚厄运的一个重要原
因吧。
三、对文本传播中不均衡现象的多维观照
无论在什么时期,戏剧名著总是更容易引起轰动效应,并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所关注,而一般的戏剧作品却常常被埋没。由于出版商、评点者和研究者的这种选择特点,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以此造成了戏剧传播中的不均衡,即产生强者益强,弱者益弱的现象,这就是大家所讲的戏剧文本传播中的马太效应。“临川四梦”文本传播中也出现了这种马太效应,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临川四梦”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定,影响到“临川四梦”在文本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在“临川四梦”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与接受者所形成的偏爱心理,《牡丹亭》在古代社会得以广泛传播,并通过累积效果,使其在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得到了较大的发挥。而其他三梦则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也就阻碍了它们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技术;教学;技术促进的学习
一 引言
近10多年来,数字技术已经融入了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建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工作、交流和娱乐。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冲击更是有目共睹,电子白板、智能操作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教育等已经走进校园,促使传统的教学转变为特征更为鲜明的“数字技术的”教学。然而,许多教育研究者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数字技术促进的教学,已经与电子时代的大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在技术前进的每一次浪潮中都会出现,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在教育史上,技术的进步对各个时代的教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郭提出的“媒介技术史”框架为基础,分析了5个媒介技术时代教学要素的演变,试图从中找到“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二 本研究中“技术”的含义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技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哪一类技术与教育密切牵涉?这类技术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以往的“教育技术”视角存在很多争议。比如,这一术语到从引进国内之初到现在,引起不少人对教育技术是定位于“教育”,还是定位于“技术”的曲解,甚至误解。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哪一类技术会对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产生影响呢?北京大学郭…从技术哲学、传播学的视角而非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对人类历史上有关教育的技术史资料进行了梳理,提出媒介技术的定义,强调媒介技术是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她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媒介技术包括:口头语言、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简、木牍、羊皮纸、活字印刷、造纸术、黑板、粉笔、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带、计算机、互联网、平板电脑等等。媒介技术支持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具有符号表达、载体运输、复制方式和传播方式等4个关键特征。
我们在本文中采用了郭的媒介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将媒介技术发展史划分为口传时期、书写文字时代、印刷文字时代、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5个阶段(图1)。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三 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迄今为止,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经历了5个阶段,下面我们将梳理这5个阶段中技术发展促进教学的史实,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 口传时期
在口传时期,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口头语言为符号,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口述、记忆等方式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同步的、双向的。口传时期最初可以追溯到哪里?从一些现存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材料中,可以找到一些我们先民在口传时代的影子。个别学者认为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但是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时期,人类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已经非常娴熟。这一时期延续到历史哪一个阶段?在古代中国,在象形文字产生的最初期,文字被掌握和使用的范围是极有限的,掌握起来也极为困难,学习的人少之又少,无论是甲骨、兽骨还是后来的竹简、木牍,都是不易书写的材料,而且甲兽之骨、竹木笨重且难以制作,凡此种种原因,使得口传时期至少延续到公元后3或4世纪。
2 手写时代
在手写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通过手工抄写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口传时期相比,手写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产生了文字。首先,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保存在时间上的局限,使信息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较为长久的保存,使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文字产生之前,前人的知识只能靠口教心受、代代相传,后人不可能直接了解和感受,很多历史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变异,成了“传说”、“神话故事”。文字产生以后,前人的知识可以通过书籍的形式世代相传,使得后代能直接与前人进行知识学习和思想交流。其次,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在空间上的局限,使知识得以传到远处,使社会群体的活动范围和交往飞跃性的增大,异地人们之间的交际成为可能。
3 印刷时代
在印刷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人造纸为载体,通过印刷机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书写时代相比,印刷时代有两项技术突破: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文字产生后,方便、耐用、材料易得的载体就显得极为重要。纸草、羊皮、甲骨、竹简、木牍和绢帛曾是手写时代主要的文字载体。但是纸草、羊皮取材受到限制;甲骨、竹简比较笨重: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我国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受拘泥,迅速传播开来。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有了充足的可供阅读的书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空前暴涨。
4 电子时代
在电子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模电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录像带、唱片、电视等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印刷时代相比,电子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信息传输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2)声音和影像可以被长久地保存。电子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传播手段十分简单,只要有一台接收装置,即可得到电台或电视台发出的信号;信息的内容大大丰富,种类也大大增加了,人们不仅可用听觉代替视觉,而且用视觉可以看到真实的画面。
5 数字时代
在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电子脉冲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硬盘、光盘、移动设备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或同步的、双向的。数字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用01数字信号代替了模电信号;(2)用开放的互联网代替了封闭的电视网络。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几乎集中了所有媒介技术的优点,强有力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四 技术何以促进教学
在梳理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我们时时会窥见技术促进教学的影子。下面将重点考察教学系统的几个核心要素随着技术进步的演进历程,从中找寻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1 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人体本身就是技术。教师不仅要见多识广,还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加工能力,他们通常采用有韵律、有节奏的韵文形式来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易于记忆,易于传诵,易于传播,可以弥补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口耳相传容易走样和淡忘的不足。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记诵为主,师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与学生是不分离的。师生的交流是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师生间少有互动。
在手写时代,文字的产生使教学活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进入手写时代的很长时间内,口述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但是因为文字的出现,羊皮纸、竹简、木牍等可将教学内容较长久的保存,教学的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教与学的方式丰富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面对面学习,演变为既有面对面学习,也有自学的方式。学习者学习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口传时期的强调吟诵、记忆,到手写时代的死记硬背为主,并开始重视阅读和理解。师生间双向交流多了起来,演讲、问答、论辩成为主要的教与学的方式。
在印刷时代,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原来由教师独占的、稀缺资源的教材,变为学生可以拥有的学习资源。书写资料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教师开始考虑如何有效地教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成为教师考虑的一个突出问题。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成为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量书籍的出现,为学生的自学创造了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初步分离成为现实。
在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发明,除了面对面学习,远程学习成为另外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磁带或录像带上,学生在家通过电视机、录音机等就可以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丰富。在这一阶段,师生彻底地分离。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远程教学各自难以克服的缺点,使得混合学习作为新兴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技术引发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由此而生。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柯蒂斯·邦克在其编著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中曾对混合学习作过一个界定: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与学方式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面对面教学一远程教学一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
(2)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发展趋势
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美国教育技术学教授罗塞尔(Russell)对远程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考察了时间跨度为70年(1928-1998年)的355篇远程教育比较领域的论文、号题报告和教学试验总结。通过对学生的测验分数、等级、学业表现以及学生满意程度的比较,罗塞尔发现所有这些研究几乎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接受远程教育课程的学生和课堂面授的学生相比较,其学习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在2009年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公开了一项大型调查报告《对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评价:对在线学习的元分析与评论》。这份报告报告对1996-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有关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是在线学习;而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一种。有学者预言,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技术和教学内容将越来越好地融合在一起;混合学习的不断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地区有着相同兴趣的学习者交流互动;混合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可以以任何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师是“知识的仓库”、“知识的集大成者”,教师拥有的这些知识的类型可以称之为“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在手写时代,文字的诞生随之出现了教材。教师是教材的拥有者,同时他们还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文字书写技术的熟练人员。教师拥有的知识的类型仍然为“内容知识”,但是相比口传时期,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为丰富。在印刷时代,大量书籍的出现,使得教材已经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手中也可以拥有教材。在这一时期,显然,教师不再完全是知识的权威,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知识”需要教师思考教学的效率问题,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自然实物、图片、模型等实物教材,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旅行等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取知识。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多了“怎样教学的知识”,也就是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在电子时代,视听技术融入教学,技术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潜在”变为“显在”,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教师开始运用包括视听技术在内的电子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知识,即“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在数字时代,互联网集中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技术的优点,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更深的层次思考技术,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教师要适应数字时代,其的知识体系就不仅仅是“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或者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而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对TPACK给出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框架;该框架建立在舒尔曼(Shulman.L)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并加入了技术知识:它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潜在的”技术知识一“显在的技术”知识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2)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
从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进路,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增加对技术的关注程度。由技术的“日用不知”、“习焉不察”到觉察到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再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乃至将其作为教师知识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在国际范围内探索TPACK已经形成一种热潮,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研究。其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丰富TPACK的内涵,将更多新兴的技术以技术知识、技术教学法的性质融入TPACK中。就像电子时代的人们不再将写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人们不再将打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的技术知识也会不断更新,人们已经掌握娴熟的技术会被人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新的技术会不断融入TPACK中。
其次,探索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中有效形成TPACK的途径。TPACK实际上包含了具体教学情景定的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与技术之间复杂的关系,具有情景依赖性。因此,TPACK不能脱离学科情景、采用孤立的技术课程来传授。由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主编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一书,详细地介绍了TPCK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外语、艺术和体育等学科领域的运用。该书指出,TPCK框架的构建,将有助于我们融合教与学中大量的复杂性和张力,以共同发展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进而改变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和教师的培养方式,促进从技术中心的视点转向真正的、针对每一个学科内容领域的技术整合。
3 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学内容几乎全部保存在教师的大脑中,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教材。在手写时代,人们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刻在金石、龟壳、竹简、木牍等载体上面,产生了最初的教材。最初的教材已经具备了现代教材几乎所有的性质,通过教材人类的知识得以长久保存,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教材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简牍、金石等都是笨重的东西,不易携带,不易在上面做笔记;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教材内容的更新更是较难的事情。在印刷时代,教材可以批量印制,而且携带方便,在纸质教材上很容易做笔记,所承载的信息容量也大增,更新也变不再那么难。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手写时代,还是印刷时代,教材还只能储存抽象的文字信息。到了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提升,使得知识的储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象的、生动的影音教学内容开始进入课堂。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给传统教材带给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教材已经进入世界各地的课堂,云书包也将在不久后诞生。电子教材把文本、学习资源、虚拟教具、虚拟学具、学习服务、学习终端等几个方面有机的融成一个教学系统来满足无所不在的学习需要,支持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而且具有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特点。在媒体资源方面,它把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媒介进行整合,并且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材演变的进路:
教材的重量:笨重的——轻便的——没有重量的
教材的数量:数量极少——数量较多——数量丰富
教材的容量:容量小——容量较大——容量极大
内容的更新:极其缓慢——更新较快——即时更新
(2)技术促进教材的发展趋势
与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的优势巨大。电子教材的优势体现在:它突破了纸质教材只有文字、图片的限制,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从视觉、听觉、动态等方面将信息充分传达给学生。它突破了纸质教材无法更新信息的限制,利用存储技术可以随时更新、自主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利用链接技术随时随地从网络平台上寻找学习所需要或感兴趣的知识。电子教材还具有交互性,电子教材具有笔记功能和作业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教师、家长可以通过电子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电子教材还具有携带轻便、环保、节能等优点。电子教材的信息容量前所未有的大增、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加快、教材更容易携带。
在电子教材未来发展中,随着云教育技术的推广,云书包有望问世。这种书包将各类教材汇入其中,这种未来的云书包不需要携带,只要有个账号,在可以上网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教材和完成作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持式智能终端的性能必定更加优化,会使得电子书呈现出新的优势:电子教材内容制作趋于简单,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更新方式快捷,出版周期缩短:呈现内容多媒体化,且媒体具有可操控性;阅读软件提供笔记、书签、查询、分享等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互动式的电子阅读等:阅读内容可在不同设备之间同步。
4 技术改善学习环境
(1)学习环境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山川湖畔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学习的空间范围狭小、时间范围有限。在手写时代,古代学校渐次诞生,并经历了庠序、私塾、太学、国子监、书院等形态。教学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这些“学校”里。在前两个阶段,包括文字的发明等技术对于学习环境的支持是“潜在的”,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印刷时代,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教学活动变得秩序化,教学场所变得“标准化”;由于大量书籍的出现,学生可以脱离教师进行自学,学习的时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在这一阶段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电子时代,学习环境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延,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远距离的形式进行,师生可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学习。现在技术的概念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数字时代,电子书、网络技术和云书包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学习环境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智慧型学习环境。
(2)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
在不远的将来,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型学习环境成为可能。智慧学习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智慧学习环境可望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更好地顺应个性化的学习理念;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支持混合学习。从技术支持学习的视角来看,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过程记录、情景识别、社群联接、环境感知等四个方面,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轻松、专注和有效的学习。
黄荣怀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目前,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和技术还远未成熟。技术的发展将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可望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学习情景的识别,传感器技术可望实现对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的感知,通信技术可望实现学习者的有效联接,网络普及可望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群众基础,富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会强有力地支持智慧学习环境。
技术的发展除了对教学系统的4个核心要素产生影响外,还影响了教学模式的形态、学习评价的走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态,翻转的课堂成为全球教育者讨论的热点话题。翻转的课堂是在强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正在有力的挑战传统课堂。
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学习评价的改进,学习分析引起大家的关注。学习分析是指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智能数据、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模型的应用,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解释与数据建模的优势来改善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以及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智能学习平台技术支持的、即时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正在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五 “技术促进的教学”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
我国当前教学领域存在的诸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都可望通过“技术促进教学”来解决。
1 利用技术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在学校的主观、客观条件,将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融合在更多的课程中,充分的挖掘技术优化教学方式的各个层面,最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可以以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增强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当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应及时将新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胜任新的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资源
通过网络技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技术支持的在线课程、电子教材,已经突破了“弱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种种限制,已经可以实现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就可以随处、随时进行。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应积极探索微型课程、在线课程、电子教材的使用与研发,处理好电子教材、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计算机排版;排版技术;编排
中图分类号:TP311.13
在现代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式采用计算机编辑排版,这种科技融入工作的新型工作方式早已屡见不鲜,与此同时,我国还在继续研究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来提高出版效率,增加出版单位的竞争力。传统的出版工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大力度的改革。计算机排版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即批处理和交互式。非专业人员也能很好的使用,但由于新型技术的改变,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端,本研究结合这些内容作出了相应的分析讨论。
1 现代计算机排版技术的特点及其优势
与传统的排版技术相比,计算机排版技术有很多优势。在排版技术上,排版的速度、版式的字体等都大大的提高了排版的速率,印刷技术使我国从手工劳动改进成自动化劳动,不仅减轻了劳动的强度,还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劳动效率,最终使图书的整体质量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在书籍的编辑上,录入也变得方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作者用电脑创作,这种计算机编写,方便修改和补充,交稿时也可以交磁盘。在交稿后,编辑加以设计修改时也变得更加容易。计算机排版技术在排序速度上大大优于人工排序,也加大了排序的精确度。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电子计算机的自动化校对。而在文字录入和排版加入注解时,还可以将两项工作同时进行,一箭双雕,减轻了工作量。由于电子计算机采用批量的处理方式,因此排版极为方便,节省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在打印方面,也有多种打印选项可供选择,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相信在今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排版技术也会不断的发展和改善,为排版工作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
2 现代计算机排版技术存在的常见问题探讨
2.1 排版格式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排版的格式样式有很多种,在编排规范中有着严格的规定,然而,不同的输入者会采用各自不同的版式,因此,很多出版的样式不统一,这种错误在数字、公式符号等字节上更为明显。有些编辑稿仍然采用铅排的批注方法,在排版过程中工作人员未理解或者转换相应命令,因此会出现很多空位不一的情况。还有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编辑的认真度不高,操作不当、校对不认真,有些字符极为相似的时候,稍不留心就会弄错,这些错误在科技期刊中常常出现。有时还会出现序数断码的情况。
2.2 图及表格的安排上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排版技术中,是将铜或锌版直接排版而成,而计算机排版技术是在校样中预留一定的空白处,付印时才将插图制成的胶片插入版型中,所以造成了很多插图的位置不合适,有时不匹配的程度特别明显。如果预留面积过大,则版面显得松散,预留面积过小,则胶片无法装进去,加之一般的编辑部没有配备扫描仪,因此常有不匹配的状况发生。科技期刊一般表格都是三线表,尽量不拆开转页,但有时避免不了出现拆开转页排的情况,文字的删减和增加都会造成版面改变,常常有表题和表格分开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2.3 数学符号、化学式等存在的问题
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都是比较难控制的,在编排中需要额外注意,但是一些细节仍然会被编校人员疏忽,造成了很多不当和错误。如,数学式中有很多字符字号不匹配,角标字号也不相称,在化学键上,也经常出现这类错误,有些时候甚至用等号来代替化学键,编校人员对于这类问题不重视,且缺乏相应的知识。
组版和校对是计算机排版中的收尾环节,同时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不认真对待,则前面的很多工作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期刊的整体质量。组版之前有很多校对的工序,因此很多人员在组版时放松了戒备,没有进行认真的校对,形成了很多错误。在稿件校对的过程中还常常出现较次不清和稿件去向不明等问题。对于稿件的管理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3 对现代计算机排版技术常见问题的改进措施研究
3.1 注意排版格式的统一
排版格式上出现的问题较多,针对上述问题的出现,计算机排版工作对编辑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能够在写作上满足工作的需要,还要熟练的使用计算机,从文字型向计算机型转变,如果不懂得计算机排版技术或者排版的时候不认真不熟练,都会产生错误,加强对排版人员的培训,熟练使用字符库等计算机排版软件的各种功能,可以大大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工作人员应当提高对这类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编辑完成后认真校对,就能减少问题的产生。
3.2 留心插图及表格的位置的大小
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插图的位置不合适,但是如果多数的编辑部都配备相应的扫描设备时,这类问题就很好解决了,可以将插图一次扫描进版样中,调整好距离再出版,如果没有扫描设备,也可以将插图按比例贴到校样上,可以大体上计算出插图所需要的空间,就可以预留出相应的大小,同时,还要注意打印机与激光机的版样的字型大小。在计算机排版技术的时代,工作人员不能对终校改后的版面疏忽大意,根据版面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距离,使得表格的位置得体,尽量在同一页面上,控制表格的跨页情况,如果实在不能避免跨页,也要选用合适的参数来注解一下,保证拆开后的表格在两个页码中都有完整的顶线和底线,这是要值得特别注意的。
3.3 加强对数学符号及化学式的校对
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是比较难校对的,这就要求校对人员要更加认真的对待,很多数学符号数学式都有很多不常见的字符,校对人员要扩大知识面,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尽量不弄错相似的字符,在化学结构式上也要认真,像等于号和化学键这种弄混的情况一定不能再次发生。
组版就是把平时分散存入计算机硬盘中符合这一期出版要求的文章全部找到,按照这一期栏目的顺序把论文编排起来,构成这一期的具体内容。组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以保证期刊能够顺利的出刊,也要保证期刊的质量。期刊的内容版式要统一,虽然之前有很多校对的工序,但是在组版时仍然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还要进行全面的校对检查后方可出版,有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尽量不露白。计算机排版的同时也改变了校对模式,由一期校对变为分散校对,为了防止出现较次不清和稿件丢失的情况,各单位部门要积极制定校对单,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轻松的了解到稿件的去向和进程,计算机的积极利用还可以使校对好的稿子在计算机中存档,方便后续的相关工作查阅。
4 结束语
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发展,科技不断创新,还会有更多新的排版技术出现和更新,面对这些新型技术,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学习,有充分的准备,对其有正确的认识,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同时,针对科技带来的一些问题,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及时改进。除了工作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些相关人员还要加强意识的提高,认真对待排版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排版技术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国剑.计算机排版技术条件下的编校问题[J].编辑学报,2004 (12):14-15.
[2]陈佳萍.浅谈计算机排版中的编校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