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2-02-06 15:1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他们在刚接触简单的数学知识。怎样让孩子们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和数学教学,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前班教育心得经验总结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学前班教育心得经验总结一

本学期我担任学前(2)班的数学老师,我对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特别是极个别差生,我总不放弃对他们的要求,总是耐心辅导,手把手的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进步。他们在刚接触简单的数学知识。怎样让孩子们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和数学教学,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

根据性格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并能掌握数学知识。在对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故事和游戏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在课堂中增加了以游戏和故事的形式来引入课堂中,并与课文中的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幼儿进学校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异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就会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又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可见孩子都有一定的问题意思和自我表现欲望。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幼儿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在活动中,教师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活动的主体,要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如:我在教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字后,为了帮助幼儿比较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准备了许多秋天的果实,首先我让小朋友进行分类,然后让孩子比较出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等。孩子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说出来,最重要的是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认真对待幼儿的每一个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对是错,我都要认真对待,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对他今后敢提问奠定一些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幼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幼儿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自己想要的果子”,尽量多给幼儿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幼儿!

学前班教育心得经验总结

在开学初,我根据学前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本班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努力钻研教材,并系统地、有目的地制定出各科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准备教具,让学生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一、为人师表树榜样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政治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我在政治思想上,一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遵守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并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幼儿园中的教育形式,关注每一个幼儿和幼儿的每一个细节,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幼儿应对。

二、精益求精为保教

在日常教学中,我能根据主题目标、幼儿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合的活动,制订周计划及日计划,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活动中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并对孩子的自主学xxx行了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孩子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条件和因素,总结教师在实践中,促进孩子自主学习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从而切切实实地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小组教学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让教师和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对话。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非常宠爱,养成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为此,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三、数学教学方面

了解到学生已经基本熟悉数字表示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加减计算法,根据本学期的课程要求,主要让学生懂得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多少,再进一步学习下数的加减,以及添加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课题,根据这些课题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探索在前讲解在后的教学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都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对极个别后进生,也能做到耐心辅导,手把手教。当然,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点,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正视这些缺点,争取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学前班教育心得经验总结三

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拓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数学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小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小同学们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同学们设计多种活动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分类、数的分解、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内的加减,(20以内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由于对同学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建议重点讲解暂时不将新课)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如认识钟表)、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小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地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来园学习时间及入园前的基础存在差异,孟凡越和常心怡两位小同学的数学基础与张零予相比要强些,所以老师准备对张零予同学在教学进度上稍微放慢一点,以便其能跟上前两位小同学,总之老师因材施教带领同学们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来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四、教学措施

学前班数学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准备让数学知识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创造和提供一定条件帮助他们合理的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五、综合计划

第2篇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于数学教育建构观,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

3.2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4.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

4.3  教育实验法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4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

4.5  案例研究法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5.1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派专人到上海、南京购买相关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我们以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不同课型设计了6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型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意向。又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出发设计了4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由这10个问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调查问卷”。对2004届高一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265份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分析所得结论请参看文「2

5.3  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之间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交流.除了平时的相互听课交流外,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在校内上公开课一次,课题组内上有关课题的研究课两次,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上研究课26节,无锡市公开课6节,外省、市公开课4节.

5.4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5.5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坚持了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主要研究结论

6.1  关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步骤(请参看文[1]一[4])

6.2  关于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一假设、猜测结论一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4)总结评价;(5)成果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3]、文[6.

6.3  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分小组实施方案;(4)小组讨论,探究结论,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具体操作过程见文[6.

6.4  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确定作业内容;(2)成立学习小组;(3)制定实习方案;(4)实施方案(调查、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5)小组交流;(6)形成成果(实习报告、小论文等).具体操作过程见文[4].

6.5  关于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6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7  探究牲学习的课寞教学特征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课题组成员中三名被评为惠山区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一名被评为江苏省待级教师.

7.2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特别是在2002年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参看文[5),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无锡市第二,名列原锡山市第一.

7.3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改善.

第3篇

《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研究》的实践意义,就是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只有课程多样化,才可能实现选择。从模块内容的组织来看,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从教学组织来看,模块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也能够相对减少学生所学科目,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创造出适合于商科中职数学教学模块。商科类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要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内容按模块式设置。教学要求分为认知要求和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商科类数学要求数学课程面向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使学生在全面认识数学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商科类中职数学一向是最重要而又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因为初中毕业选择就读商科类的学生多是由于讨厌数学或是数学程度差,抱有逃避数学科目的心态。近几年,我们一直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目的动机、意志品质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做跟踪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商科类专业一年级新生,在调查中反映出有63%的学生,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理解不充分,一知半解;占比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意识到学好数学是提高自身数学素质的需要;7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对其它的科目有帮助,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具有连贯性、抽象性,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掌握数学感到束手无策,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教材涉及到的抽象内容不感兴趣,遇到学习困难不愿意去攻克它。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有相当比例的认为数学难学枯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职业知识,短期内难以适应不同专业职业模块数学教学的需要,同时教师授课模式单一,语言平淡,不能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难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造成新旧知识难于衔接,认知过程的思维受阻,课堂知识无法内化,做作业只能敷衍了事,甚至养成抄袭作业的恶习。我们通过分析得到结论:

(1)对这类学生依他们现在的学习水平,按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授课,这些学生拿到数学学分是很困难的,以致于影响到他们领取毕业证。

(2)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来说,又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才能保证他们专业技能的顺利掌握。

(3)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来说,离不开数学知识的支持,只有具备一定专业数学知识,才能立足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

3、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研究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服务商科专业,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现行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商科各专业人才培养对数学课程需求定位来制定商科中职数学的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课程目标实施方案。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进岗位实践”为出发点,制定商科类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训模块的设计。

(2)在课改理念指引下,通过探讨适合商科类中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不断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贯彻课改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水平。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死板,毫无生机,学生厌学的局面。

4、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环节;文献法:主要用于资料查新;调查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经验总结法:用于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确定基础模块设计。

(2)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表,就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在专业课中的需要程度进行调研,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课程整合及确定课程内容提供参考,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程度适宜。

(3)开展教学调查,改革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的整合,研究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渗透以及运用。请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完善研究内容以及方案,深化研究进程。

(4)着力开展商科数学教育教学培训,积极拓展教师商业专业知识课程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商科专业信息素养,增强其教师教学能力。

5、商科类中职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1)商科学校数学模块的设计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的身边实例为切入点,引领出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再让数学知识服务于专业、服务于生活实际问题。为数学知识注入了生活的气息,少了很多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多了通俗易懂的实用性。希望通过实训模块的设计,让学生体验、领悟及欣赏数学在他们自己生活和将来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2)商科学校数学的模块设计广泛、实用,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里,基础的、实用的、学生又能接受的数学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做到低起点,也就是以宽基础、重实用、简单、够用为目标;叙述的方式尽量通俗、简洁、易懂、直白、形象;淡化形式化的推理论证,不过分强调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用性为目的,培养学生学好有用的数学。

第4篇

1.1 学习中的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主要记录学生在学数学、上数学课后或做数学作业时有什么想法、体会、启发、发现等;学生上课、作业、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数学考试前的应试情况,考试中的做题情况和考试后的经验总结情况;学生有关数学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实践创新的过程;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情感、建议等内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况。

1.2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

生活中的数学日记主要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有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景,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听到的一些数学小故事;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情况及存在问题和改正问题的过程等。

2.写“数学日记”的意义

2.1 数学日记加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我们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更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2.2 数学日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指导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解题的思路、推理过程、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还能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体验。

2.3 数学日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成绩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写数学日记,就是学生整理数学学习活动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把课堂学习的过程、思考问题的过程、观察现实的过程、体验生活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也正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现,就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回忆、归纳、总结、提高、反思和创新。

同时,数学日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平时就养成了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2.4 数学日记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扩大数学知识面,深化数学知识,并使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体味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日记使学生敞开了心扉,而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不仅能使教师更广泛地、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而且可以根据学生日记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帮助,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

3.数学日记对教与学的启示

3.1 数学日记要求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数学日记是一种数学交流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言,通过符号的、图形的、图表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数学的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认识。有助于师生之间加强对话,反映出教与学的动态关系。同时对学习行为的各个方面加以识别,能够使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支持和强化合适的学习行为,纠正和改善不合适的学习行为。数学日记包含的这种对学习与教学的有效管理、对学习行为的支持和纠正,正好体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3.2 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日记能使学生明确任务、调整期望水平,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情绪,并且能逐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倾吐数学学习的心声,展示数学学习成果。通过数学日记,学生和数学教师有了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保证了教学过程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数学日记既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又让学生喜爱数学

第5篇

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县城学校及其周边农村的学校,城区学生与乡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欢乐。防止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厌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分别到达其思维最近发展区,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探索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初中住校生和走读生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差异,对数学学习能力影响进行现状调查、成因分析和优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2)探求初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与个体差异的有效结合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之间的差异互补来促进合作学习数学的有效开展。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差异,探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创造出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此实践经验推广到学校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研究的准备阶段。

时间安排:2010.4—2010.8

(1)设计课题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数学影响的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集中讨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2)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3)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2、研究的实施阶段。

时间安排:2010.9—2011.6

(1)设计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调查问卷。三个小组分头在实验班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认真统计,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确定实验班学生的分组情况。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每组6人,每类学生两名。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等活动,发现问题,调整实验计划。

3、成果形成阶段。

时间安排:2011.7—2012.3

(1)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2)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3)完成实验研究报告。(4)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取样的方法,选取七年级11、12、13、14、15、16班,八年级9、10、13班、14班,九年级5、6班,作为研究对象,同年级其它班为对照班。

2、研究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2)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把我组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都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差异情况和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使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研究的过程。并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3)研究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的入门性、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分析、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引言

众所周知,由于小学教育的独特阶段,教育学家们普遍认为小学教育的教育任务与初、高中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初、高中教育普遍被认为是片断性课程与系统性课程的结合,即在完成其基本阶段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为后续教育阶段做好充分准备。而小学教育则在其基本阶段教育与后续阶段之间划了一条严格的界限,也就是把小学教育的入门性提到了首位(1)。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庞大、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高效率的教学速度,而是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能力。作为基础性学科的数学学科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中要培养的不仅仅包括计数、运算等外显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在的基本学习理念。接下来笔者将就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培养展开论述。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树立起合作理念的必要性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数学学科构建与发展,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2)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行下,随着对外教育研究交流的推进和我国少年学生在国际测试和竞赛中取得的不俗成绩,我国的数学教学经验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1.我国少年学生解题能力强:在小学数学常规教育训练下,我国小学生在有特定时间、情境压力的数学竞赛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巧并有其独特、高效的解题技巧。

2.我少年学生数学基本功扎实: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重视对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中国少年儿童的数学计算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3.学生具有严谨的数学素养:中国学生在经常性的课内课外数学训练中,对待数学态度严谨,可以按照其规范的思维模式进行数学学习。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局限

由于小学数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讨论研究的氛围与动力,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通过教师的单一传授获得,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活力,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受到教育界认识的普遍重视。

1.学生思维固化,缺少创造性思维:在长期以考试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下,学生解题模式常常有着格式化、规范化的倾向,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以及自主思考的发展。

2.对数学的应用停留在竞赛,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我国少年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出现学校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数学技巧解题,却缺乏对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少年学生缺乏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练习与学习多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对数学的魅力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自主性。

(三)新时期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大势(3)

21世纪是发展、改革的新时期,世界各国为获得期人才优势地位努力开展教育尝试与改革,世界小学数学教育的普遍倾向可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1.扩大数学的应用范围,丰富数学教学目标

2.更新数学教学反方法、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

3.多种途径考察数学学习效果,调整数学考试内容

4.鼓励数学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理念的经验总结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理念的培养不同于基本数学技能的培养,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的、有关潜意识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培养,是一种长期性的习惯培养。对如何切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作了如下整理与总结。

(一)校内合作学习训练

1.课堂合作:学生在课堂上可依据划分好的小组对老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采取合作方式,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合作分工,例如有人负责讨论观点、有人负责纪录要点、有人负责成果展示等等。小组可以每节课按照一定顺序交换分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训练学生倾听、讨论、记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课下合作:对于课上不清楚的问题,除了鼓励学生向老师求助外还要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倡导不同层次之间同学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杜绝小团体意识。

3.合作效果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统计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措施,对合作效果明显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帮助合作效果不明显的同学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校外合作学习拓展

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提供课外研究性课题,课题选择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既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也不能远远超出学生现有水平使学生丧失信心。课题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客观上便会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合作对象进行合作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家长发挥独特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合作中的问题困惑,既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功效,同时促使学生感受积极性学习的乐趣。

四.合作学习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过程,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因而要使合作学习不偏离初始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便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指导。

(一)合作组的人员构成要符合协调性原则:分组要避免同一水平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要合理分配学习成绩较好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得以弥补自身弱点,同时也可以使学习较好的同学多角度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在问题。

(二)避免刻板印象对交流合作的影响:老师要鼓励小组合作中学习不理想的同学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能仅仅是好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弱势学却只能在一旁倾听而不参与互动。

(三)合作过程要避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其创造力,因而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形式要相对自由而不能死板硬化。

五.总结

记得伟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学生外尔曾经这样描绘他的老师:“希尔伯特这位吹笛人所吹的甜蜜的芦笛声,诱惑着许多老鼠投入数学的深河。”希尔伯特所传授的内容不仅仅是数学,更是他对科学的信念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热爱。今天作为数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们是多么憧憬这样的境界啊,而要真正挖掘出数学的无穷魅力,便要从小抓起,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交流空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参考文献:

(1)参看B.F.安纳尼耶夫《儿童的初期教学和教育》,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出版社1956年版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类加法 分步乘法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选修2-3第一章第一节。分类加法和分步乘法这两个原理是本章内容的基础,是处理计数问题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工具,是后面排列组合公式推导及二项式公式推导的理论依据。这是两个人们长期经验总结得到的原理,教材从大量的例子出发,让学生经历原理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虽然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个新内容,但这是2-3第一章的第一节,学生刚开始这本书的学习,对于新领域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而且他们有从实际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的基本活动经验,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任务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顺利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数与生活的联系;(掌握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内容;综合应用两个计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大量具体例子中总结归纳发现两个计数原理的过程;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总结两个计数原理的联系与区别;学习计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不必通过“一个个数”的方法解决计数问题,感受数学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积极合作的意识,并在活动中数学地表达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两个计数原理的归纳和应用。

2.难点:“完成一件事情”的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区分。

3.关键点:两个原理区别与联系的总结、解决计数问题的步骤。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探究式、计算机辅助教学。

六、教学设计

思想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公理,所以本节课采用例子-原理的教授方法,提供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原理的发现和概括过程,并且类比学习两个计数原理,从而全面理解两个原理,为本章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问题一:同学们,老师最近准备去云南旅游,想把两张不同的明信片送给3位同学中任意两位,有多少种不同的送法呢?引导学生用枚举法得出答案,提出问题:若将四张不同的明信片送给我们班40位同学中任意四位有多少种情况?不需要枚举法就可以得到结果呢?进入新课学习――高级的数数方法。问题二:如果老师想乘飞机或火车去云南。一天中直达飞机有5班,直达火车有8班。那么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广州到云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问题三:现在有6条连衣长裙,8条连衣短裙,请问老师想挑一条连衣裙话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活动一:同学们观察上述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二:归纳得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数学表达。

3深化理解,推广应用:活动一:思考以下例题:A旅行社推荐:北京、上海、内蒙古、青海、凤凰这5个地方。B旅行社推荐:北京杭州、厦门、云南这4个地方。如果从中选择一个景点,总共有多少种选法?这道例题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用加法原理的时候,不同方案里的方法要符合不重不漏,继而也推广到多类方案的情况。活动二:思考类似问题。如果C旅行社又给老师推荐了5个与AB都不同的景点,这个时候老师再去选择一个,又会有多少种方法呢?推广:分类加法原理不仅适用于2类方案的情况,可以多类。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类不同方案,完成事情的总的方法数就是每类方案的方法相加。活动三:学生举例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4.类比归纳,自主探究:活动一:解决策划旅行过程中的两个实际问题。问题一:老师想先乘坐飞机到昆明,然后再从昆明乘坐火车到大理,一天中从广州到昆明的飞机有2班,从昆明到大理的火车有3班,在两天中,请问从广州到昆明再到大理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问题二:老师带了2件上衣,3条裤子,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戴方法?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树形图”并用以解决问题。观察类比加法计数原理归纳出此类问题要分步处理并用乘法解决,最终得出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数学表达及推广方式。

5.条分缕析,研发技术:活动一:分组讨论,思考两个计数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例子思考两个计数原理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教师给出总结表格。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情意特征

数学在整个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在数学水平中得到体现。初中数学的学习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开端,将初中数学学习好是为将来在社会中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对于数学的空间思维抽象能力得不到开发,学生问题老师找不到解决方法,农村和城市学生的水平逐渐拉大。因此,必须要求老师了解每位学困生的问题,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推动农村数学教学的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择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的初中同学,将学生在初中生活中的数学成绩做一个整合,挑选出每次数学成绩都在及格线以下的,经过智商测试,智商都没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将学生和老师分开进行调查,用问卷以及座谈会和调查人员走进课堂,了解被调查同学的真实情况等多种方法结合的调查方式。被调查同学的家长也开展交流工作,不同年级的同学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分人调查,最终整合出结果。

二、调查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这群数学成绩较低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上有许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在数学学习上没有兴趣

通过问卷的形式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困生都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没有自己的兴趣。座谈会中,专家会发现被调查的学生往往大部分时候都处在焦躁的状态,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劲头。在提到数学学习时,感受不到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他们把数学当做是讨厌的学科。

(二)不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

调查人员在座谈会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学困生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另外,大部分学困生注意力相较于成绩稍好的同学比较不集中,自觉性较差

(三)学习的耐久力差

在问卷调查中问到是否努力学习的问题时,大部分的学困生都选择“没有”,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较短。遇到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没有想钻研的精神。学习方法也常常用走马观花的方法,对于做错一次的数学问题不会主动寻找其原因,常常犯重复错误。

(四)学困生心理自卑

问卷调查表明,在问到自认为成绩差的原因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没有努力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紫的学习能力差,得不到老师的夸奖,恶心循环,学生的自信越来越少,更有同学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自暴自弃,放弃了这门学科的学习。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一)学困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学困生在平常人眼中都会认为是先天智力低下,老师就会直观的否定学生的能力。当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重复错误时得不到良好的反馈,老师也对这些学生没有期许。调查得知,初中数学课堂往往比较乏味,课堂模式较为古板,当学困生在学习难点中的不到透彻的教育,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其他学生,反复如此,数学学习越来越差。

(二)农村老师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农村的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知道,这就是教学目的了。他们习惯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的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备等方面,只有少数的辅助设备,学生的数学课堂都是在听,练,考中度过的。通过座谈会,研究人员发现,农村中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思想都很古板,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的不到开发,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大部分老师都会忽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三)学生得不到鼓励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打不到老师的要求,往往在自卑,苦恼中度过数学学习的课堂,老师在学困生有进步时不能及时鼓励,学困生就更加没有信心,从而自暴自弃,产生极大的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更有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

(四)学困生家庭学习气氛不浓烈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家庭的学习气氛不高,课后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学困生中,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一般与长辈生活,而长辈的观念落后,学生在长辈身上吸收不到知识,缺少父母的关心。

四、解决方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到部分因素都在老师。许多老师的课堂气氛严肃,学生不能在轻松地课堂气氛中学习。调查人员认为,老师应该试图改变教育模式,将先进的教育模式引入数学课堂中,提高老师自身素质的同时,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二)重视学生心理

心理学研究得出,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会形成一个回路,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成绩好坏离不开老师。老师期望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学生希望能够吸收老师所教的内容。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自信,心理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的鼓励,使这些学生能对学习有兴趣有自信。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不光要注意将知识让学生们接受,还要注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多与学生交流,缓和师生关系,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慢慢的提高,学习方法也能慢慢掌握,学习起来就更加轻松。

总结:帮助学困生学习室教师的责任,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气氛中,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来,我们国家的栋梁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美)Barry A.Farber等编,郑刚等译.罗杰斯心理治疗[M].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

[2]刘超.初中数学教法与学法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z2).

第9篇

关键词:数学能力;主动参与;乐于合作;独立思考;反思意识

G633.6

数学学习,应当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刚入初中的新生,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因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有趣、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要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必要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就必须要求自己亲身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而不是只是被动地听、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取知识,进而形成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学习中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思维能力,从而学数学爱数学。下面谈谈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与认识。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俗话说,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引入。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学习过程的心思,那么再简单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初中生好奇心强,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此,如何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首先从源头出发,要改变学生原先的一些固有想法,认为数学知识的枯燥无味;其次要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美、数学的有趣,可以从学生身边最熟知的事物中找到数学。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知识中,可以先演绎生活中许许多多对称美的图片(昆虫对称的美、动物对称的美、建筑物对称的美,以及大自然景色对称的美等等)。这些图片充分展示了数学轴对称美的神奇魅力,而图片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来,@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求知好奇心,生活中是存在许许多多数学的,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经常接触的许多事物本身就来源于数学,因而重新认识了数学。如果图片已直观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吸引他们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来是很简单的事了,鼓励他们只要有信心加入学习活动中来,一定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直面问题获取经验,只要学生有一小点体会这一活动就有收获。从刚开始的一小步,也是最艰难的一小步出发,从一步一步到一大步,不怕他做不好,只要他有参与就可以了。有参与就有体会,有体会就会有收获。

二、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生思想活泼,求知欲望盛,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而这种子能否萌芽,甚至开花结果,取决于能否有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会有问题。而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没有身入其中,就不知其中的奥秘,学生一定要有亲身动手体验的必要性。

例如,在学习“频率的稳定性”课题中,学生动手做“掷图钉”和“掷硬币”两个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实验次数较少时,会发现为什么实验频率波动很大?有疑就有问,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只要动手实验就会很容易提出。试验次数较少时为什么不同的人做同一个实验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随着一个个的质疑,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本节课的要求就达到了。紧接着,学生会有疑问,实验次数多时实验频率会怎么样?同学们继续实验,慢慢地实验目的也达到了。“当试验次数很大时,试验频率会稳定在一个常数的附近”,这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没有实验就没有体验,没有质疑也不会有问题,没有问题也不会深入解决问题。因此,隐藏在“是什么”后面的“那个为什么”是我们发展思维进而形成能力的动力之源。所以要多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实验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新知识,且更进一步,学生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升了一大步。

三、在学习中会乐于与他人合作

每个人在学习中有差异,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能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确立学习的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这过程中,深入其中,引导学生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地发挥合作的效能。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鼓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从四边形到八边形,再到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分成几个三角形并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这时,有的学生在画,有的学生在度量,有的学生在计算,还有的学生在与他人商量……这样的互动就成了学生内在的要求。通过这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不但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机会,也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学生通过合作探索,体会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实际上就不用死记硬背了,可通过分割为(n-2)个三角形,因此得到内角和等于(n-2)×180°。

合作学习,实现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质疑而有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则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而要真正长期获得学习数学的技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学生会独立思考是关键。初中学生已是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大略明白其中的内容,但并不一定理解得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抓住学习的要领,同时他们也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有一些学生一方面依辣教师的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时总是等着其它同学来回答解决,而不愿有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就慢慢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些指导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方式进行的。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引导学生独立地思维,而不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主要有两点:一是引导学生遇到新知识学习时,应在自主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相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新知识进行解决以此达到目的。因而学生独立思考应当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会检索与新知识相关联系的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来认识新知识的方法;二是当学生运用原有认知不能认识新知识时,这时应指导学生变化、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构造,以获取新知识,这时教师应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快速调整已有认知结构,并对新知识进行深入认识。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学生往往会获取一定的体会与经验,在这基础上,学生可以靠自己的经验总结与积累,更加深入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飞越。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中,指导学生检索出与新知识相关的信息――之前我们已知道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其为一个平角,依据平角的意义来解决问题;还可以只撕、拼一个角,依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如何运用平角以及平行线知识来解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从直观操作到推理思辨的转让与升华,并从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

五、在学习中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它可以弥补首次知识认知中的不足与缺陷;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也可以从首次学习中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学会反思是进步的根本,怎么反思是能力的表现。

首先,对练习中错误点的反思,这是最有效的反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反思的基础,而反思是质疑的深化。例如,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习题,由于学生思维的偏面性而导致回答不完整。如a?=4中,学生会只有一个答案2,而忽略了另一个结果-2;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求第三边,学生也只有一个答案5,又忽略了另一个结果 等等。学?生作业练习中经常会遇到错误,这时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为什么出错?在思考中出现了什么问题?知识点运用出错,还是思考不全面?错在哪儿?如何纠正,找错因反思。这样,教师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在练习、纠正中就能强化自已的反思意识。

其次,对具体知识点的反思,也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反思。在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对某一知识点或其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或回忆、总结与归纳。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知识后,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及比较它们间相互联系与区别;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后对三者的内在联系进行反思等等。这样的反思,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初步体验,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取更多体验,在学习中会乐于 与他人合作提高体验能力,进一步在学习中会独立思考获取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在学习中有反思自己的意识能力,从而在W习数学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有意义的发展。

第10篇

一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足

数学是侧重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学科。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对数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小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做得不到位,一开始数学学习不入门,导致对数学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学习自主性不大。再者,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水平的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能力低下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新教材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习兴趣,对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但调查显示,在新的计算教学中,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似乎并没有提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却呈下降势态,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学习中粗心问题严重

粗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种突出的、常见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见这种情形,家长们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家长相互见面后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粗心怎么办?每当我们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多半是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甚至做漏题。所以如何解决孩子的粗心问题是小学数学老师的一个难题。

4.不讲究学习方法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不足,加上老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足,使得学生学习不得法。比如: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

二 纠正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解决问题的对策,仅供参考。

1.将数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具体方法:(1)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坐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2)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制订一个购物计划。

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

2.严格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认真、严格地进行训练。首先,要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是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找准粗心原因,对症下药

首先找准孩子粗心的原因,一般小学生的粗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注意力不集中;(2)知识点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针对粗心原因,其对策如下:(1)培养集中精力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做事情时一心一意,不要一边做习题,一边做其他事。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心二用的不良习惯,这样作业出错的概率很大,效率也不高;另外,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游戏活动,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到劳逸结合。(2)充分掌握课本知识,教师要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弄清学生不懂的部分,有耐心地讲明白,使学生充分理解。

4.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1)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向老师请教;(2)帮助学生选一本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或练习册,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题,让学生与同学、老师交流,并把心得记在自习本上,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3)“温故而知新”,对一些比较经典的题布置学生多做几遍,把做错的题当做一面“镜子”进行自我反思,也是一种高效率的、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数学学习 自我效能感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这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意识。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学会处理问题。

一、自我效能感和数学学习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在执行某个动作前对自己的具有完成这个动作的信念和主观的自我感受,是社会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数学学习的自我感受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高低判断。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毅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有较大的毅力坚持下去。在较困难的任务面前,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有较高的热情,并能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学生心情及做出相应的反应。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取得的结果做出反思,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理智地面对问题。

最后,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学习兴趣、性格、情感等各个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具有较高的理智,面对学习任务时能够冷静并且乐观。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一定的胜利。

二、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原因

高中学习压力较大,自我效能高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克服学习和心理困难。但是,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不能很好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1.自身素质较低

学生自身对知识掌握情况不好,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更缺乏信心。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有所偏差,这种对于学习的错误认识及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不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这种不可控制的先天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外界因素影响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压力也会因为这些原因变得更大。学生的成绩不好会受到外界各个方面的责备,自我存在感会减弱,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深受影响。家人冷漠的态度,老师的责备甚至是冷漠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三、解决对策

1.体验成功

实际生活中成功的感受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体验成功能够让学生直接获得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可以确立这个人在面对困难,应对事件时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取得成功能够很好地激发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影响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自我总结反思

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都会感受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败和成功,每个人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找到其中的原因,自己仔细分析成功的关键和失败的原因,在对自身经验总结的过程中会逐步提升自身效能感。成功的经历会使得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逐步提升,失败的经历会一个人挫败,但是通过自身理智地分析,自己能够清晰地认识自身的问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同学,可以通过理智分析,找到其中的原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自身效能感。

3.建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能够对学生自身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激励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受到学生自身的素质的影响又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确定学习目标可以督促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刺激学生的内心,产生努力的动力。学生可以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学习目标时,学生的内心会有一定的满足感,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需要树立相应的学习榜样,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好的学习榜样帮助学生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同时能够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增强信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同学面前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取得自身的成功,自我效能感会随之增加。

四、结语

学生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生最终能够形成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 兴趣 训练 教育

一直以来在我国数学课堂上过分注重成绩,而不重视过程的现象还很严重,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要求数学教师重在研究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素质。

1、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学好知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他们才能发挥更好的聪明才智。所以每节课,教师都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趣,看他们是否对我对讲述的只是有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乐在其中,才能主动的地学习。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变换教学方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最重要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求知欲。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作出实践中的体会,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和经验总结加以总结,作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借鉴或者经验的发挥,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情趣的培养。进行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从而使课堂效果更加突出。

2、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的训练

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讲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过程,是一种劳动行为,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手段。不仅是如何让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再培养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自觉性和及时性。不断总结经验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

例如我再讲述《轴对称图形》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兴趣盎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分析对称轴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讲述什么是对称轴,而是给他们一些小的细节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归纳。在他们自己总结,归纳,补充完善的过程中,明白本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对于初中学生上课来说,注意力不能持久。学生们他们常常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去对待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作为非工具学科的历史学习,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会表现出漫不经心,散漫。因此注重趣味教学,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耐心和耐力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我再教学中点点滴滴的记录下来学生在哪些方面感兴趣,从兴趣点入手,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历史分析的能力。

3、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的提升

首先,师就应该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专业知识吃透吃好,这是一二名教师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一条功底。否则我们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就是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对其他相关学科有所涉猎,不一定多精深,但是懂得的一定要多。开阔视野,开发思维,能从多渠道做好课堂教学。例如我再讲毕达哥拉斯定理国的时候,就涉及了我们历史中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一些数学史的的发展。结合现代一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成绩,以及东西方数学教学成绩和个人发展的一些话题进行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讲的妙趣横生,教育学的完美结合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4、进行素质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培养学生学习情趣,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绝不是一种,或者一时的行为,具有持久性。通过对教学反思的整理,我认识到不能再死板严肃的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达到就某个知识应该教会学生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传授----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5、进行素质教育中要不断总结教学反思,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

5.1 我在教学反思中记录自己的不足,寻找改进的方法

比如我在讲述《全等三角形的判断》的时候,在指导学生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时候,我给出他们角边角,边角边,角角边,角角角,边边角,边边边,等多种条件无判断。让学生自己画图,找出错误的命题。让他们自己来实践讨论为什么角角角,边边角是错误的。我没有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两个命题是假命题,学生对此很困惑,他们没有兴趣进行枯燥的实践,所以教学效果不好,我在反思中记录下来,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就有经验和借鉴之心,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已达到最佳效果。培养学生学习情趣。

5.2 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每个学困生都有不同学困现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道道因材施教的目的。

我再教学反思中记录他们的点滴成绩,记录他们的不足。让他们伴我一起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十几年来我成功的帮助过几个个很没自信的孩子,他们最后的数学成绩都很理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