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课程总结

管理课程总结

时间:2022-09-02 23:05:55

管理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 课程改革 实施与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75-01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教师在开展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越发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改变大大提升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的创新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结合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措施展开总结探讨。

一 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医药生产、医药批发、医药商品零售等企业的人员管理,其教学目标便是向医药企业输送具有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全方位管理人才。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学校已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要点以及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设计成了相应的实训操作模块,与传统对医药企业管理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的教学模式不同,改革后的课程主要将实训模块作为教学中心,教师围绕实训内容展开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此外,学校还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及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等编写成讲义,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实际紧密相连。

二 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培养阵地。为实现教学创新,教师就要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但需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应对课堂的引导及讨论给予高度重视,进而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与看法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让学生深入探究医药企业相关热点问题的实质,提升学生对社会时事的参与度。第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布置案例分析及讨论等作业,并让其以书面形式完成。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做出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演示出来;此外,还可针对虚拟的医药企业,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撰写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案例教学的目的便是对学生理解、应用课程理论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第三,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校实际资源以及课堂内容的设置,为学生创设模拟的实验课堂,学生可实地开展招商洽谈、谈判、物流配送、零售药店销售技巧等活动,进而在切身体会工作意境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开展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角色模拟法及小组学习法等对教学进行设计与组织。

三 加大教学手段的创新力度

先进教学手段的不断引进与运用,为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协调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众多院校加大了对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及多媒体设备等的投入力度,为课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与条件。而教师同样应加大多媒体教学的改革力度,在开发网络资源库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教学。

此外,医药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软件的引进与应用也促进了课程改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计算机模拟实验中成立一个模拟公司,并分别扮演药品采购员、验收员及销售员等角色。在模拟分析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对变化情况进行判断,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合作的形式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从而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努力。在这一模拟过程中,小组成员可清晰地看到自己决策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而培养其敢于承担风险、以正确心态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即为学校教学目标,这也决定了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为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协调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综合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基于此,学校为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就需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现实中,学校可采取以下方式对实践教学进行完善。

第一,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充分满足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需求,学校建立了商务谈判室、营销模拟实训室、药店零售模拟实训室等一系列实训室,并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实践技能为依据编写了相应的实训手册,以实训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形成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第二,与医药企业取得广泛关系,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在教学及课余期间,选派学生进入医药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通过校外资源来对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同时也弥补自身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第三,学校定期邀请成功且有经验的营销管理人才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营销策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五 结束语

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趣味性,在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得到了众多医药企业的肯定与好评。可见,开展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活动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培养医药企业所需的高质素应用型管理人才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CDIO理念;项目管理;三维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82-02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后由华罗庚教授在50年代引进中国。20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还只是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但因为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项目管理开始全面得到应用。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学科地位获得国内外的普遍认可。为了适应现代项目管理在各领域、各行业深入应用的需要,目前我国财经类、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大都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它以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以不同领域行业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或行业背景为基础,培养将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本领域、本行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和方法,还应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实务工作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多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仅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未能达到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为了能更好地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CDIO教育理念,简要分析《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措施。

二、CDIO教育理念

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缩写,即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协作进行,基于项目实际运作的,项目成员之间互相协作和交流,一起通过完成项目实现知识的学习的方式。CDIO教育理念是典型的“干中学”模式,以学生的团队合作为中心,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围绕项目的实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促使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1]。

这种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存在明显差异。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的方式,通过项目的实施,促使和带动学生主动的学习,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模拟真实项目管理,锻炼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课程所需教授的基本技能,完成《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管理》课程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是以项目及其资源为对象,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管理方法体系[2]。《项目管理》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并重实践,是偏技术型和操作型的课程。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包括项目概述、项目管理概述、项目组织、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以及Project 2007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指南等内容。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制作PPT,大量给学生灌输课程概念和理论,少量运用相关案例和提问进行教学,内容多而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效果也不好。同时,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一般以闭卷为主,考核内容一般是概念性和理论性的题目,考试卷面成绩占到最后总评的70%左右。学生只要把课本知识突击记忆,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最终成绩,并且对课堂教学不重视,逃课率较高。导致课堂教学环节不活跃,课终考核失去约束和激励作用。

四、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以及相关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借鉴,基于CDIO理念,从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考核环节三维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协作学习相结合,实现一种学生主动的、可操作的和实践的课程教学方式。教师在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及答疑者[3,4]。

1.理论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理论教学可让学生获知《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打好理论基础。理论教学环节教师传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要求教师把握《项目管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基于传统口述和提问教学方式,引入并合理使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内交流的方式对《项目管理》课程理论知识难点进行讨论学习,老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答疑。具体做法是:①课堂教学之前由老师布置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目来引导学生作好课前准备。②课堂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由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前准备情况,以组内交流的形式开展对疑难知识点的学习。③对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分析[3]。

案例分析: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管理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点,并理清在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①教师选择若干项目管理案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并分析。项目管理案例紧密结合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点,偏向学生熟悉的案例,例如讲授“项目的团队建设”知识点时,可以以唐僧师徒为案例。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教师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和引导。③做好案例分析点评和疑难讲解,以及评价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案例中项目管理知识点的理解。

情景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情景教学,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寓教于乐,活泛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项目管理知识点有深刻的体会。具体做法是:①在《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借助一些优秀案例,精心设计若干场景。例如讲授“项目沟通的管理”知识点时,设计一个沟通训练项目让学生完成。②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角色在特定场景的演绎和互动。③做好情景互动的点评、评价和总结,归纳项目管理过程中相关问题、难点的解决技巧,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在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

2.协作教学环节。该环节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提升环节,通过协作教学培养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协作教学环节以学生项目讨论与模拟决策论证为主,教师引导和答疑为辅。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单元,以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将每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项目团队中,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计划、分析和模拟实施,从而达到让学生以“干中学”的方式对项目知识点可以活学活用的目的。这种实战演练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掌握良好的项目管理方法、规范的适用环境。学生通过逼真的演练过程,掌握面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是:①开课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两个寝室为单位,男女寝室各一个,形成男女基本各半、10人左右的项目团队。各团队选出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核心模块如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负责人。②项目团队自主选择一个可行的模拟项目,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主线,围绕项目管理的核心模块,穿插项目管理实战演练,比如项目计划与章程的制订,项目启动大会的召开,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的创建,项目进度和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等。有序模拟实施项目管理全过程。③各个“项目经理”进行项目推进阶段性小结和汇报,以便及时了解和协调各模拟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以让学生交流经验和体会。同时,各项目经理和任课教师分别对阶段性小结和汇报打分,从而形成各项目管理团队的阶段性评价[5-7]。

3.课程考核环节。《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一套注重实践的考核方式,侧重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过去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60%。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考核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课程评分标准及各项权重在第一堂课时就应公布。

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做法:①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得分和课堂表现得分加总获得。学生出勤情况得分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给出,占总评成绩的10%;学生课堂表现得分可以围绕课堂综合表现、平时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10%。②项目团队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由项目团队整体得分和项目成员得分加总获得。项目整体得分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经理互评和任课教师给分,占总评成绩的20%。项目成员得分由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互评获得,占总评成绩的20%。③期终课程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通过闭卷考试得分。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重视课堂表现以及学习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最终达到使学生将课本知识深度消化、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可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基于CDIO理念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环节、协作教学环节和课程考核环节进行优化改进,突出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导向的教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改善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理解上、方法技能的掌握上、团队的分工和合作意识上都得到了强化。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三维优化是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进,但在实际课堂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不完善、教师的项目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仍需在今后教学改革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保婵.基于CDIO理念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12):195-196.

[2]骆,等.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涛.三阶段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94-196.

[4]孟曙艳.高校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1,(02):36-37.

[5]赵志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211-212.

[6]甘大力.“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06):116-119.

[7]吴瑛.以项目为导向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04):81-82.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控制;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6日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管理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均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考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专业培养质量,企业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性质、学习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考试路径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强化专业意识教育,为学生适应实际岗位创造条件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对社会了解甚少,无法正确判断未来就业前景,片面地认为就业率低、收入低等。因此,学校要通过专业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不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可以通过成功毕业生的案例讲座、企业家进校座谈、客观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美国学者乌尔里奇(Ulrich,1997)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角色均作了较为系统的界定。首先,他明确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归纳为四种类型,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管理组织的机制架构)、员工贡献管理(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以及变革推动者(管理转型和变化);其次,他将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定位为同时还扮演四种角色,即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及变革推动者。基于这些职能和角色的分析,一些基本胜任特征,如战略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辅导能力、善于激励他人、敏锐的洞察力及学习能力则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习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就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得到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能力上的准备。为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课程考试作为测定和检验教学质量,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革课程考试路径,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二者兼顾,既注重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又能增进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和技术技能的运用,才能达到完成课程教学的目的。

1、实施全过程考试控制,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考核改革的重点是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目标一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70%。过程性考核由平时考核和其中考核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核则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低于60分的,该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总成绩为期末卷面的成绩,不累加平时成绩与期中成绩。如果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高于60分的,该课程总成绩按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计算累计之和;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内容和学习上表现为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难度较大,而要掌握本课程的精髓,必须将课程的原理教学与实践应用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在“学习全过程”上下工夫,特别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过程学习”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因此,作为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考核方式,也应体现这一教学要求,突出其过程性控制与可接受性,这就是考试改革要突出的重点。

2、创新考试形式,增加综合实务技能测试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中可以适度增加综合案例设计内容,将本门课程学过的知识,特别是与本课程且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原理”等几门课程知识综合在一起,应用在设计中。答辩中的提问可以涉及到以上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面回答。同时,也可以采用综合案例测试方式。该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在综合案例设计和选择中要特别注意对实际管理情景的模拟,要考试对象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的背景、材料、数据之中,能够系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这种考试题型的设计和选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3、做好考试改革结果评估,注重课程考试质量分析。从教育测量学的观点来看,只有合乎质量指标(一般指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要求的考试,才是合格考试,才能正确评估教学质量、较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任何一个正式的考试都要报告考试质量指标,可按照《考试质量分析》软件的程序录入数据,就能得出整个考试的信息,如总平均分、总标准差、总难度、区分度、信度等;也可以得出各道试题的信息,包括每题的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题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另外,通过考试质量分析,还可以达到使教师逐渐树立明确的考试质量观,改变以往不了解、也不重视考试质量的习惯。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改进命题和改进教学的信息,帮助教师掌握和提高命题的技巧。

4、采用半开放或开放考试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然是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为此,建议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属专业的不同采用半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半开卷和开卷考试形式的优劣亦如此。但只要做好过程管理,这种开卷或者半开卷的形式对师生还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出题质量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步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10.

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教学

1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优势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工作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以课堂中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与项目管理课程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其次,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师生交流沟通匮乏,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而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则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符合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而且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项目管理的经验。因此,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效率。第二,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项目变得更加复杂,人员管理、项目内容管理、资源协调等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锻炼,进一步挖掘人才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

2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总结

2.1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习以外项目管理的案例,借鉴成功案例中的先进经验,然后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和交流。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选择,案例的经验或者内容需要与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存在较大关联,难度需要适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案例后,可以掌握部分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也对学生有较大的启发意义;然后,教师在确定案例后,需要制作案例相关的预习内容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提前预习;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小组内部的讨论,得出案例的多角度分析结论;最后,教师需要收集不同小组的学习效果,对这些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巩固项目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

2.2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

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合作,能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真正放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等有非常大的优势。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课程的主要讲解者变为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使得关联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充分了解,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色、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后续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分析、思考、总结等。

2.3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亲自实践某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到参与项目,然后形成总结项目经验,巩固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的项目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项目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难度需要适中,对学生的某一项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好项目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项目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上学到的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将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首先尝试利用自身能力进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课堂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请教;最后,学生需要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且在项目完成后,对学生的总结内容进行展示,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学生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后续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3结束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目前项目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总结和论述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优势,然后介绍了项目管理课程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论述了其特点和优势,然后对其实施步骤进行了总结,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健.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探索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01):89+93.

第5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与市教委《*市学前教育纲要》精神,全面贯彻“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和《*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要求,努力实施《指导意见》,增强我区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意识,明确园长课程管理的基本职责,提升园长的课程管理能力,确保课程管理的实效性。

二、实施方针

园长负责,全员参与;研学引领,全面推动;基地表率,全力辐射。

三、实施目标

1、进一步增强幼儿园园长的课程管理意识,明确课程管理的基本职责,确立园长是课程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2、提高园长课程管理的能力,提升课程管理的实效。

3、总结和提炼基地园、示范园的经验,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

4、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师的参与力和执行力。

四、实施策略

(一)注重管理,建立组织机构

1、成立区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学前教育科、区督导室、区教研室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研究、指导与总结园长课程管理的推进,过程管理和监控,包括组织专题培训、聘请专家指导、开展交流研讨、组织督导评估等。

2、各幼儿园要建立幼儿园课程管理的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健全与完善课程管理的制度,形成适合本园和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运作流程和管理机制。领导小组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制定和完善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方案,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与监控,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

3、以课改园和示范性园为龙头,成立园长课程管理学习研讨基地。园长分别加入幼儿园所在区域的基地,形成课程管理能力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定期开展活动,分享、沟通、交流各自在课程管理工作的经验、困惑和反思。共设立三个基地。

(二)强化培训,提升意识和理念

启动区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能力培养工程。组织全体园长培训,解读《指导意见》开展研讨活动,深刻理解《指导意见》等行动纲领的精神,使园长增强课程管理意识,明确职责,革新理念。培训形式包括组织专题讲座和报告,以及依托基地、渗透融合的日常研讨、反思等。

(三)明确任务,把握课程管理的要点

各园要从园情出发,组织编制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一个有完整结构体系、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加强对课程教材的管理,严格执行市教委课程教材管理的有关规定;特色课程教材的开发与选用,必须符合课程定位与办园理念,避免学科化、随意性。加强对保教计划和“一日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及保教效果的分析与指导。

(四)发动全员,以园长成长促教师发展

保教人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化作具体的操作行为的实施者,要重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确保教师的参与力和执行力。以提升园长课程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发动全体教师关注课程管理和建设,激发与调动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区教研室的作用,以提高教师的执行力为目的,加强对园所和基地的指导和帮助,带动园所主动实践,坚持以园本教研为抓手,进行听课、评课、研讨交流等,以课程管理深化园本教研,以园本教研提升课程管理水平。

(五)加强辐射,积累经验和资源

发挥课改园、示范园以及园长课程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幼儿园园长的辐射作用,将增加对其扶持力度,指导其在不同层面上总结经验和成果,并加以推广。

1、展示交流,宣传推广。由课程管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园长及园所分阶段、分类型地进行展示交流。

2、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全体园长注意收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资料和案例,经筛选后整理成册,集成光盘资料等,分发给面上园所供广大园长参考、借鉴。

第6篇

关键词:PBL;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23-0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专业方向都要求培养能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具备信息管理网站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课程以计算机应用为辅助手段,结合系统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等研究方法的一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操作性强等特点,主要提供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对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九大知识领域进行分析。

本文旨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1 PBL概述

PBL,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m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美国医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领域提出了此教学方法,并不断被推广。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引入了PBL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后该教学方法被不断推广到其它教育领域中去,如数学教育、计算机教育等。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习的过程。

2 PBL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总共64课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经过一线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 教学案例和项目较缺乏。《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这门课旨在教授学生理解项目管理技术的运用对成功推进一个信息系统项目的重要性,并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或项目。但就目前而言,相关案例或项目,特别是针对特定知识模块的案例和项目比较少。

2) 教学方法较单一。目前,大部分院校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是课堂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法。尽管在演示教学过程中会适当添加一定的相关案例,但总体上讲,这种教学方法,主角还是教师,学生还是配角,基本上知识还是单向地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3) 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实验的重视不够。目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实验课基本是以案例为主,教师通过一些途径收集案例,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设计若干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尽管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学习理论知识,但缺乏利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并没有提高利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遇到的问题。

2.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1) 分组:由于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依靠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准确答案很困难,因此,PBL教学模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首先根据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将班级划分成6-7人的小组若干,并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必要时组长可轮流;其次,为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责任到人,如资料搜集、资料整理等。

2) 课前问题准备: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基础,所有环节均是围绕问题进行展开。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甚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一般,准备的问题在前一次课结束时发给学生,以让学生开始下面的步骤。以课程第五章《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为例,该章主要介绍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项目质量控制工具及技术。在课前给出案例:某公司执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及发生的质量问题,最后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质量管理、为何进行质量管理及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等。

3) 搜集资料: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质量管理问题,在教材、网络等各种媒介上找寻相关质量管理的支撑资料,并自行归纳、整理。

4) 小组讨论:各小组成员将搜集、归纳、整理的质量管理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后,由组长针对各个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在课上发言。经过讨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可提出质量控制技术之一――因果图的雏形。

5) 教师总结:首先,教师再次强调了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因果图进行完善,借此引出其它几种质量控制技术:帕累托分析、统计抽样和标准误差、七点运行法则等;然后,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表扬学生在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点,如团队合作、大胆交流等;同时也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如问题的重点是否找准等。

3 PBL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

3.1 问题设计方面

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所有学习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这就决定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复杂,过于复杂的问题会让学生有怯步的感觉;也不能太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会失去教学意义;问题难度要做到循序渐进。因此,如何设计问题,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3.2 学生方面

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会跟不上教学;此外,由于该课程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的,此学期后半段学生面临着工学结合,因此在后半学期学生的流失将会很严重,这给小组讨论带来一定的冲击。

3.3 教室方面

为了便于小组讨论,教室中的桌椅尽量组成一个环形,但这一点在我校桌椅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4 总结

总之,PBL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应用,增强学生沟通、团队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章节、所有知识点都适合此种教学方法,还需与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相关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该课程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革英.“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多种案例教学模式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9(7).

[2] 凯西施瓦尔贝.IT项目管理[M].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符长青,明仲.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7篇

[关键词]连锁企业 营运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是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连锁营运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连锁营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实践性指导书,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来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的相结合起来,将是十分必要的。

二、实践教学目标及关键点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体现在:通过对连锁营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将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提高连锁管理的整体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连锁情景模拟和企业调查访谈的方法,期望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使学生能够对企业连锁企业营运管理理论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和认识;二是能够使学生 全面了解与掌握连锁企业营运管理中计划、组织与控制的方法;三是能将这些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企业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实践课程体系研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商科院校在连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比较其它院校在连锁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探讨和构建连锁营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设计连锁营运管理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并应用于连锁营运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

实践课程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借鉴国内外其它院校在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基础上,研究和构建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设计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并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之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为连锁营运管理的实践性教学提供完整的方案。

三、研究实施方案及落实措施

(一)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调查研究国内外商科院校在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中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析和比较其它院校在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探讨和构建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方法,

(二)网上资源研究法

过网上查阅和研究国家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分析和比较其在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面的特点和成果,改革和完善我院连锁营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三)实践探索与验证法

项目的研究成果分别应用于连锁营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追踪研究,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实施效果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以实践验证课题的研究成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方法运用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性,这既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连锁企业营运管理实践教学,应与连锁企业的实际营运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根据连锁企业具体营运管理工作的项目与任务,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组织学生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并指导学生实施完成。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连锁企业营运实际工作,又可使学生学习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实际应用性,一方面应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加连锁企业实际运作的某个工作环节,进行上岗实际培训,这样效果要好。

(二)实践教学的体系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让学生了解连锁运营管理的概念内涵,明确运营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定位。

第二、从“总部-门店”维度训练学生对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第三、从“采购-促销”维度训练学生对连锁企业的运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为五个模块进行,内含不同的具体的训练项目,在每个项目上明确规定要训练的学生能力。

【模块一】连锁营运认知模块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一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认识能力;

能力二 连锁企业运营管理研究能力;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一 连锁营运体系认知训练

【模块二】连锁采购管理模块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三 采购计划与谈判能力

能力四 供应商管理能力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二 连锁采购流程调查训练

项目三 商品采购谈判情景模拟

【模块三】连锁企业总部营运管理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五 组织结构设计方法

能力六 连锁营运标准订立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四 连锁总部结构调查与营运标准设计

【模块四】连锁企业促销管理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七 促销策划与方案能力

能力八 消费者行为分析能力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五 顾客购买心理行为分析

项目六 连锁企业促销方案设计

【模块五】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

1.能力训练要点:

能力九 门店作业流程及质量改进方法

能力十 门店价格管理及经营业绩控制

2.实践训练方式:

项目七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调查与分析

如图所示: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运用

本课程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案例教学、团队练习、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为学生们创设高度拟真的管理情景,使他们处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调动自身的所有知识和潜能解决问题,获得未来企业环境中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五、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实施建议

(一)考核方式的基本思路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以运营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核为主线,采取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运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企业实践策划活动等灵活形式。

(二)考核方式及标准

《连锁企业营运管理》是一门考试课,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最后按理论60%、实践40%比例计入该课程最终成绩。实践考核实行百分制,每一次实践活动给出具体的成绩,最后给出平均成绩。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1.实践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职业行为养成等(15分);

2.各学习小组对本次实践的组织、分配、管理等过程(20分);

3.各学习小组提交调查分析报告,并进行汇报;(35分)

4.学习小组的协作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20分);

5.同学互评,教师点评(10分)。

(三)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建议

1.本课程整体设计贯彻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活动为导向,进行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

2.教学内容安排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处理

3.本课程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课外拓展,将一部分技能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实战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最后按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40%的比例计入该课程最后的课业成绩

5.为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可根据上课情况灵活调整安排,以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

六、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决策判断、设计组织与计划、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协调等素质能力,加深了对课程中理论、概念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强化了职业管理者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等非智力因素得以激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主动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也得以培养。

本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方法在上海商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051班、052班、053班、054班171个学生进行组织教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了案例教学、多媒体技术、情境模拟练习、无领导小组讨论、指导式自学、角色扮演、现场考察、课堂讲授等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显著。使学生对连锁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采购计划和采购组织,采购谈判和采购合同,采购控制和供应商管理;促销管理和促销策略及促销办法连锁企业总部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程序,以及连锁企业总部营运标准;连锁门店的质量管理,作业管理和价格及经营绩效管理等环节不仅有了理论体系上的框架理解,更有了实践的丰富认知。教学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课程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同学们认为,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上“这门课程有利于我们学习掌握有关领域的理论”,使“我们基本掌握了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训有指导,操作要求规范;实训与理论衔接。操作示范熟练、明了,注重与学生互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操作机会”。教学中老师“灵活使用论述、举例和设问、提问等方法,鼓励我们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能很好地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注重了我们的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认真组织课题评审立项工作,确保课题研究方向

在学校总课题的设计中,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质量,我们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课题必须具备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支柱条件,确实有助于学校改革与发展,成为动力;二是课题必须科学地体现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贯穿校长的办学思路与理念。成为决策;三是课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能够使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成为特色。

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好坏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质量,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全市基层学校总课题在正式开展研究前,我们都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开题论证会,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答辩指导,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增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科研兴校”意识。开题论证主要搞好“三个论证”与“三个设计”,即研究目的论证、研究背景论证、研究基础论证;研究目标设计、研究内容设计、研究过程设计。确保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与计划的切实可行。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对所有立项课题的开题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督促和检查,促使每个课题都按期开题。

二、完善课题管理办法,规范课题管理过程

为加强和完善课题管理,我们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方针和基本任务,明确了全市以及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责、科研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工作重点等基本问题。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制度和方案,对全市教育科研课题从选题、申报、评审、立项、阶段检查到鉴定验收等整个工作环节进行了规范。由此,更好地发挥了教育科学研究对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

三、加强课题主持人培训,提升课题研究水平

课题主持人的研究素质高低,决定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因此,必须把提高课题主持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性工作来落实。几年来,我们把课题主持人能力建设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建立课题负责人工作会议制度。每年的3月和9月召开培训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总结交流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情况;布置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与任务;做好课题负责人培训。培训充分考虑课题研究阶段性特点,坚持课题评审立项前对拟申报“十一五”课题的科研主任进行培训,使其明确图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重点研究范围、课题申报程序以及如何编制课题研究方案等。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对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管理方法、课题研究资料建设、课题研究步骤、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内容进行培训。课题结题与鉴定前,对结题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结题鉴定程序等内容进行培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注意不断总结经验,采用理论学习与参观交流结合的培训方式,增强了每个阶段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了课题主持人的课题研究意识与研究水平。

四、加大指导检查力度,强化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对课题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是课题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切实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我们每年组织力量对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提高各基层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各课题单位认真执行研究计划,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为建设精品课题奠定基础,使课题研究在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档案建设、课题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主要经验和问题等。检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是审查学校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二是检查课题研究过程性、成果性等五大块研究资料:三是听取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汇报;四是座谈与反馈。在检查中,坚持自评与督评相结合,检查与指导相结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以过程管理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检查结束后,我们“图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阶段性检查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课题研究及课题管理的好经验、好典型及时进行表扬,对检查中查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

五、规范课题结题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实效性

规范课题结题工作是保障课题研究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在抓好科研规划与立项,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落实的同时,也必须组织好课题的结题与鉴定工作。每个课题研究工作结束以后,我们按照省、州科研部门有关科研课题结题鉴定办法,做到“三注重”,规范结题工作,即注重规范的课题结题资料;注重有效的结题方式;注重严格的结题程序。我们聘请相关专家按照省、州、市级课题分层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信与现场、会议相结合、鉴定与推广相结合的方法,确保结题质量和实效,为以后继续深入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六、注重优秀研究成果推广,充分发挥课题研究效益

科研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是实现“科研兴教(校)”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把尽早发现、培植和推广优秀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尽快发挥效益作为推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切实落实好。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开展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工作,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为鼓励教育科学研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以及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我们根据《图们市优秀科研课题评选奖励办法》,每3年组织开展一次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一方面编印《图们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汇编》,发到全市教育系统;另一方面运用《图们教育信息网》,及时介绍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以便全市教育工作者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第9篇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给学生上课,放松了对到课率、课堂秩序的管控,从而导致随着课程的进行课堂秩序混乱、失控。作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疏于课堂管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秩序沉闷,学生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反之有的教师对于课堂管理过于严格,导致课堂花过多的时间进行管理,而且容易导致少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产生课堂违纪现象。

二、基础课程教师课堂管理可采取的措施

(一)从自身出发,提高课堂教学与管理能力。

教师常用的管理行为有课堂纪律、说服教育、形象感染、感情投入、激励鼓动、表扬肯定、批评否定、重视个体等方面,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的个人形象、素质修养、日常穿着、感情投入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对一名教师的评价,进而影响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以及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基础课程教师对这些方面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懂教学,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充实内涵,及时对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克服只管给学生上课的懈怠思想,灵活多样的运用各种管理行为,管理好自己的每堂课,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课堂的违纪行为多数因为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而引发。基础课程中教授的知识应该说多数都是抽象难懂的知识,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以学生为本,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与生活或工程中的实例相结合,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克服基础课程中容易出现的课堂秩序沉闷,学生不听课的问题。此外,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对课堂的问题行为及时发现、分析、调节和矫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课程管理跟不上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因此要搭好“沟通”这座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基础课程教师尤其需要注意课堂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学生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及逆反心理,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和配合,做好课堂管理。对于个别难以直接沟通的学生,可以通过课代表、班干部或者辅导员进行间接沟通、说服教育,不能放任自流导致影响整体的课堂管理。

三、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选修课;教学质量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而选课制的完善程度主要看学生学课的自由度和大小,尤其要看选修课[1]。选修课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元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对扩充学生视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安徽医科大学自2013年开设病案信息管理选修课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累计1320人,选修同学在同年级总人数的占比在逐年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在逐年扩大。为了解教学质量,教研组每学期都采用定量方法,以发放问卷表形式进行调查。本文简要汇总介绍调查的情况,并就如何提高选修课质量做一些分析探讨。

1学生问卷对课程质量的总体评价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工作都于2016年5月完成,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024份,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为避免学生答卷的顾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见,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通过调查首先获得了对该选修课的总体评价。学生认为选修课总体质量优秀和良好分别为30.75%和39.92%,优良率为70.67%,学生对选修课的满意度回答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为2.3%和77.6%,由此可见选修课的总体质量基本上得到学生的认可。

2选课学生专业情况

本选修课开设以来,选课学生共有1320名,其中2012级占总人数的5%;2013级占总人数的28%;2014级占总人数的34%;2015级占总人数的33%。所有学生来自15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72.36%。见表1。经了解,学生选课时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个人的兴趣,其次是学分易得情况及专业需要,再次是就业需要或其他因素等.

3教师教学质量分析

教师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教案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师生互动是否通畅等10个方面予以优秀(10分)、良好(8分)、合格(6分)、较差(4分)四个等级的考核;第二部分调查学生感兴趣的章节;第三部分为开放性的,征求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3.1教师教学质量考评总分数

在评价等级的10个分项中,分别为:①教案规范、内容充实;②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排除、思路清晰;③基本功扎实、讲课精练、深入浅出、环节紧凑、时间安排合理;④了解本学科和学生特点、对问题阐述简练准确;⑤教材娴熟、运用自如、信息量大、反映学科新成果;⑥教学方法恰当、能充分运用教学媒体;⑦注意学生状态、善于课堂管理;⑧表达清楚、语言精练流畅;⑨教学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⑩课堂纪律好、教学秩序井然。

3.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级

在收到的所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7.2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可评100分;40.49%认为可评90~99分;23.14%认为可评80~89分;8.26%认为可评为70~79分;0.82%认为可评为60~69分。平均分数最高的为“1、教案规范、内容充实”,分数为9.55;平均分数最低的为“7、注意学生状态、善于课堂管理”

3.3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感兴趣的章节排序依次为病案管理绪论、手术分类概述、医疗信息化、病案统计绪论、疾病分类概述、病案的法律法规。

3.4学生意见及相关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多维度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对课程质量较为满意,认为授课组态度认真、准备充分,教学内容丰富充实、重点突出,教学方式新颖多样,注重与时俱进,尽量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课程主讲老师生动风趣,课程精彩,大量介绍了国内外病案管理的历史及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选修的兴趣;其余老师不断摸索授课方法,逐步在课堂中增设了观看视频、师生互动环节,比如集体讨论《滚蛋吧肿瘤君》中的女主角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例、《急诊科故事》中的农民工被钢筋穿刺伤的病例,课程同时围绕身边的先进人物如观看《最美乡村医生》方晓美专辑,学习她在艰苦环境中的助人为乐及开展健康档案管理一丝不苟的精神,宣传正能量;课程还向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观看医疗纠纷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到病案书写的严肃性及客观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互联网+时代,紧扣医院电子病历的实施,满足学生了解医疗信息化的需求。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病案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质量得到肯定的同时,也注意到因病案管理课程的相对抽象,有时也存在枯燥和不易系统把握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今后的课题教学中将引入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简化课程,深入浅出的目的。此外,由于选修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于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不同,如何尽可能兼顾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求,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教学品质是下一步的探讨重点。课题组计划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论坛,邀请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担任客座讲师等方式,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将本课程打造为一个精品课程。

4结语

从理论上讲,病案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医院从事疾病分类、病案信息管理服务以及健康档案管理;但由于兼顾到更多的就业面,病案管理的工作岗位已扩大到医药卫生信息采集与处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资料统计、分析文秘、行政事务等辅助工作[3]。鉴于选修同学来源的多样性,通过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见要适应学生的选课兴趣,应充分把握学生特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了解病案管理的发展方向,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完善工作中,切实提高《病案信息管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鹏,黄德生,杨晶.研究生选修课”医学数据处理与SPSS实用技术”考试质量解析及思考[J].中国卫生统计,2015,32(5):810.

[2]叶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选修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127.

第11篇

美国学者费里蒙特・E・卡斯特在其《组织与管理》一书中指出,“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内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学校组织结构是指学校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新课程改革从组织变革的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引导学校从执行性准行政组织向创造性的专业组织转型。当学校的组织使命由执行转为创造时,原有的组织结构很可能就会出现与其不匹配和对其不支持的情况,甚至阻碍课程改革进程。这样一来,改革的必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一、城市大规模小学学校传统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城市较大规模小学基本组织结构大致上都采用以下模式(如图1)。

近10年来,很多学校根据课改的要求增设了科研室(科研处)或心理健康工作室,各地各校的组织结构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近似的,仍是体现官僚制特性的直线职能型结构。

在上述直线职能型结构中,校级组织是决策层,职能处室等是管理层;以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基层组织是执行层。这样的组织形式体现着传统科层制下的行政等级和职能分工特征:一是层次分明,组织结构刚性强,适应性较差;二是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但除最高层党政领导有横向沟通外,中层管理者之间缺乏横向交流与协作,易产生冲突、矛盾与隔阂;三是以行政事务为主,易忽视教学事务;四是权力、知识、信息集中在上层,大部分信息流向从上至下,反馈少、速度慢。

这样的行政运作具有稳定性、封闭性和强执行性,但由于纵向管理层级较多、等级森严,横向分工过死,沟通协作不足,造成了组织成员间相互依存性低,组织灵活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缺乏,柔性特征明显不足。

二、新课改对小学学校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程在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对学校课程领导体制、课程管理过程(含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适应性的变革要求。学校是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最具推进力的基本因子,学校内部的各种元素,特别是健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新课改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1.新课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研究与实践表明,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新课程基础教育目标的转变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方式的指导,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设定要求教师们打破传统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主、各自为战、追求考试成绩的“惯例”,要求教师们重视对学生人格、个性、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新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探讨,这对教师发展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样的发展,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需要教师们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学校的组织结构改变封闭、刻板、线性的旧模式,变得更具开放性、灵动性和交互性。

2.新课程的管理体制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课程体制从集权逐步走向了分权,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地要求地方、学校从过去的“被动承受型”向现在的“主动开发型”转变。因此课程管理就毋庸置疑地成为了现代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之一。

首先,新课程要求学校摆脱传统的官僚体制下自上而下的“层层监控”“层层管制”“壁垒森严”的“管理主义”思想和组织结构模式,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学校即研究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培育组织的研究特质。同时利用环境资源,发掘学术的力量,重视跨层级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提高学校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课程创意和创造力,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建设,自律自主地驱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

其次,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是一项具有相当复杂性和持久性的专业活动,需要专业指导、理论建构、资源整合、共享合作等一系列支持,体现着对专业性、合作性和资源性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以常规组织结构为基础,集合各领域、各层次的优质资源,构成新的专门组织节点,或者在原有组织机构中增加新的组织职能,以强大的阵容和全面的保障为课程管理、开发、实施和评价服务。

3.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课程结构从学科本位转变为整合课程。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下,学科之间的分立、割裂会逐步地融合、统整。这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每名教师都能够兼有多种特长,在多个领域都具备相当的素养和教学能力。它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团队化教学、进行合作教学、进行跨学科和跨级部的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项目团队等形式开展教学与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组织结构也就必然需要具备适应这种跨级部、跨学科、跨空间的管理、统筹与协调的功能,具备适应级部、教研组、教研和教务互相联通、互相协调的功能,具备适应并保障各类非正式组织节点网状化工作的功能。因此我们说,新课程的组织结构须具有整合性、联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特点。

4.新课程的质量监管理念变迁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别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评价和质量监测理念,新课程更加突出了质量管理和评价的改进功能。这就要求学校把教育、教学的管理权更多地下放到年级组、教研组,由年级组或教研组来统筹本年级或本学科的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以及学生发展的评价,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纠正以往重主科、轻副科,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端。这就要求学校采取扁平化、授权式的管理机制。

三、对组织结构设计及运行机制建设的建议

在学校管理中,课程是学生发展与一切教学的唯一载体,因此,围绕新课程改革研究组织结构设计就成为组织结构变革的关键所在。但是,良好的组织结构并不意味着有效能的管理。因此,促使组织建设中的各因素协调起作用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关键所在。

1.较大规模学校可采用混合型结构模式

学校是一个双重系统,行政系统与教学系统同时存在并同时发生作用。行政系统宜具有与科层体制紧密结合的特性,而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则应较为松散。学校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行政系统中要以“尊重个人”的科层体制风格来运作,以便于学校管理的条理化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学校教学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环境支持与资源保障;而教学系统应维持其本身的松散特性,从而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自主空间,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氛围。

对新课改背景下城市较大规模的小学来说,组织结构变革的关键在于根据学校不同的办学规模、内外部环境,围绕学校核心技术(即教学和研究),朝向学校目标和战略(关注课程实现、学术和成绩目标),以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为基础,找到纵向控制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比如:结构设计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取决于本校的人力资源水平,人力资源整体专业化水平高,就适合分权与授权,相反,则适合集权式管理。在如何确定教研组和级部何为行政实体的问题上,规模较大、平行班较多的学校宜把级部作为行政实体机构,相反,则宜采取设置学科教研组为行政实体的组织结构。

2.不同学校可依据校情采取二级管理或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模式

为保障教学和研究的最大效果,学校可以尽量减少管理层级,大胆实行结构的扁平化。根据校情,学校可以不设副校长这一管理层级,而由1~2名校长助理来协助校长工作。同时提高级部和教研组的管理地位,将其设置为与职能处室平行的二级管理单位,向上对校长报告,向下组织教师开展具体工作,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能。

如果学校设有副校长职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其采用“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模式。“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是指学校的组织结构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级。决策层由校长和副校长组成;管理层由副校长、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组成;执行层由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教师组成。“交叉”是指三层级中人员的交叉,具体地说,就是副校长兼任中层正职,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教务主任,同时分管教研处、电教室等职能处室;分管政教的副校长兼任政教处主任,同时分管团委、少先队等;分管总务的副校长兼任总务主任,以此类推,副校长交叉参与决策和管理,既减少了管理层级,精简了管理人员,又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减少推诿扯皮,防止职责不明,同时也落实了年级组的职能和地位。此外,由中层兼任年级组长,使年级组长加入学校管理层,也对管理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能有着积极的意义,也能解决长期困扰学校管理者的对年级组的建制地位不明、身份不清、责权不符的矛盾。

3.学校应最大程度地精简、合并中层职能部门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学校应尽量减少横向组织节点,缩短管理链条,实行功能整合,弱化组织的行政职能,强化其专业和学术职能,以强调学生发展和教学的统整性以及管理的协调性。学校中层职能部门一般不要超过三个,最好是一个。学校可以通过内设和外设管理岗位来解决中层的专业分工与工作协调问题。

比如,把原来介于校长室和级部、教研组之间的中层管理机构(包括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合并为一个综合服务机构,作为校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校务、总务、信息技术等问题的办事机构。内设办公室文员、财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主要为学校常规教学提供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建立校长对级部、教研组等的直接领导关系。

又比如,合并教务处、教研处、政教处的部分职能,使三者形成一个综合业务机构。处室内可设诸如学籍管理员、质量管理组长、综合实践课程管理人员的管理岗位,处室外可设课题组长、课程评议组组长、项目组长等管理岗位,以这样的形式来促使各处室能围绕新课程来行使各自的职能(业务为主)。

学校要以“减少职能部门,因事因人设立管理岗位”为操作要点,以“弱化行政职能,缩小横向管理幅度,增强专业特性”为操作理念,靠非正式组织和项目团队来完成专业活动的评价、考核、管理,从而实现学术引领、专家治校。(如图2)。

4.学校可通过分权、授权来进行项目管理

在外部环境支持和人力资源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取消固定的中层职能管理部门,以年度为单位,以竞争为前提,以项目为核心,以项目召集人的形式进行年度或临时的工作组织与协调。这样既便于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型组织的建设,也增强了干部使用的灵活性,同时也革除了困扰新课改的传统行政体制下的干部使用的弊端。

首先,校长需要分权、授权,把权力分布于学校组织的各个层面,依靠专家和团队治理学校;其次,校长应学会培育学校的领导团队,栽培领导者;最后,校长须增强核心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以课程领导为载体,建设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实现办学品质的不断超越。

5.学校的部门命名要体现新课改的核心价值取向

部门命名应体现教育现代化要求和新课改理念,体现部门职能和核心价值。当前,“教导处”以教育和训导为内涵,“政教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内涵,总务处以总揽勤杂事物为内涵等,我们应大胆去除机构命名的不适应因素,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命名,诠释新课程下的组织文化与管理内涵,比如“学生发展处”“教学科研部”等。

6.学校应建设开放性结构系统

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应顺应大环境的要求,通过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制度来进行校外分权。比如可建立家长委员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等校外机构,利用社会资源来监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管理张力和整体调控能力,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7.学校应加强非正式组织的相关制度建设

首先,建设适量的非正式组织,形成组织“网”。如“课程文化研究组”“教学评估组”“教师发展指导中心”“班组联席会议”等,又如“教师组织”“学生组织”“师生组织”“家校组织”等。

其次,建设适量的团队。如“学科团队”“级部团队”“项目团队”等。尤其要重视对各教研团队中领军人物的培养,同时注重建立结构合理的教研团队。

再次,要形成适当的机制。如通过校务委员会制度、听证会制度、公示制度、专业委员会制度、科研制度、述职制度等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可设置“教研室”来满足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8.学校应加强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

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决策行为常常存在着“监督缺席”的情况,同时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在行政管理责任缺位的体制里,校长很难对上一届决策者的行为追究责任。权责不清、责任不明、后果不顾,这是有限理性决策中的“泛化”的危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组织监督和法律监督――通过教代会、工会建立制衡和督导机制,对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实行短期、近期和中长期的行政问责,对决策的风险、效率和后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这样既能保证决策的民主、透明,又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还能有效杜绝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不当行为。

总的说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在推进组织结构变革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与制度更新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因此需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

第二,学校组织结构变革要讲究策略,要建立在校长与师生共识的基础上,这需要决策者的运筹智慧。

第三,学校组织结构变革要重视对过程的管理,要有针对性地改进薄弱环节。

第12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差异小,缺乏特色。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均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目标不明确,脱离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

(2) 课程体系不科学。按照高等院校教育规律,有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于各高校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过于概念化、抽象化和无差异化,使得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由于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从原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中分离出来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始终摆脱不了原专业的模板,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被动而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压缩基础课程,增加专业课程,从而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存在专业课程繁多、基础课程太少的情况,致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可见,我国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

2.1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整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总结已有的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指出各种观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重新定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具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总体目标。它统领各类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一个高级目标和终级目标。它的实现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第二层是类别目标。它体现了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如财经类、理工类、综合类、农业类等院校的目标有所不同。第三层次是校级目标。这一层结合了各类高等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确立。作为统领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的总体目标应是最高层次的、适应面最广的、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应确立为“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相关各方的需求,具有以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为主体,同时具备经济、法律、金融等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目标反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发展需要,满足相关需求,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特色。复合型专门人才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务实兼备”要求,并同时也包含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要求。结合各类高等院校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各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别目标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而且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等。另外,还要注重数学、英语、计算机、法律、写作能力、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如参加各种社团、知识竞赛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因各类高等院校在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方面各有不同,各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级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校级目标既强调了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般性,又突出了结合自身优势的特点。上述目标体系既有高层次的、广泛性的总体目标,又有特色化的、针对性的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

2.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提倡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课程体系应包括4个层次:

(1) 公共基础课。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公共基础课应该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学,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打造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掌握相关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科基础课应该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现代经济学、运筹学、应用统计、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税法与纳税筹划等课程。

(3) 专业课。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内容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现代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以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② 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③ 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根据上述特征,目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致有4种方式: ① 按照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宏观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优点是主体鲜明,缺点是课程之间的教学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差别大,不利于教学组织。② 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利润管理和财务管理专题(特殊业务的财务问题)等课程,其优点是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缺点是系统性不强,且不能体现不同类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③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学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优点是层次感强,缺点是可能形成“大杂烩”。④ 按多元标准设置。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应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注重该专业的前瞻性和国际性。

  (4) 实践环节。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

2.3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

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培养能力以为主。

(1) 在教学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协作、专题讨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案例研究法应用比较少。各高等院校在采用案例研究法时应注意:第一,选取高质量案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本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 第二,设计高效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思考,使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其次,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总结不是给出某个案例的标准答案,况且很多案例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与不足。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引导学生由口头表达上升为文字表达,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特点,采用实验、实训、实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其中,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erp实验室;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校邀请企业家、财务总监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同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总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包括总体目标、类别目标和校级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要符合高等院校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主。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 会计研究,1999(3).

[2] 符刚,蒋远胜,钟秀玲. 浅析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 现代农业科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