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3-02-14 20:2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第1篇

毕业论文,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莠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

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入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

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莉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酉阳分校

第2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53-0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各高校纷纷恢复开办行政管理专业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行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本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探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嬗变

(一)知识结构目标嬗变: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总体上仍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是学生实践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普遍不足、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实际工作能力弱,部分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实践课程,或者虽有实践活动但却流于形式,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目标[1]。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呈现为理论型,在教学与实践环节理论知识的传授占绝大部分课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大量涌现。这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的部门增多,层级增加,需要规范的机关管理和控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也在逐渐增多。为保证管理指令的畅通,执行力提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大,而高校死守传统观念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不符合企业需求,使得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目标必须由传统的理论型向应用型及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

(二)就业结构目标嬗变:由公共部门转向私人部门

纵观国内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培养国家公务员为目标,培养在政府机关工作所需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面向教学与研究领域,培养在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从事学术性研究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就业结构目标主要是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等。2007年11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对公务员录用等做出了全面规定,这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要想成为公务员,必须通过人事部门的公开考试才能进入,任何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特权,而真正毕业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的学生非常少,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遭遇到就业危机。学生感到在学校学到的与走向社会工作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不一致,从而导致专业教学、专业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及时转变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结构目标,把就业重点转向私人部门,尤其是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

二、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分析

如前文所述,当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发生了根本转变,而现实专业建设中对这种变化却反应迟缓,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矛盾逐渐显现。

(一)学用脱节导致“纸上谈兵”

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教学实践环节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第二,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情景演练的方法与现实行政管理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生从课堂难以获得实际能力的提高,导致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一旦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所学的知识在企业工作无用武之地,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导致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感到不满意,认为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专业性工作,其他专业人才一样可以胜任。由此可见,学用脱节导致企业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不满意,学生也感到难以适应企业环境,人才培养的供需技能矛盾突出。

(二)“官本位”思想导致“杂念丛生”

一直以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这就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偏向行政部门,而行政领导则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追求目标,加之传统文化和现实体制因素,“官本位”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根深蒂固。根据近三年对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统计分析,75%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1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考取各类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还有15%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可见,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这些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怀揣各种心思,从根本上对企业工作岗位心理认同感较低,因而导致“杂念丛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根据对近三年安徽工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有50%的毕业生在一年内跳槽;近70%的毕业生表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考研;有近80%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工作难以安心或兴趣不大。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带着诸多“杂念”在企业参加工作,他们更多的只是把这一工作当做临时“跳板”,职业归属感较低。长此以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安心、不投入、不进取、不认真等行为表现越发突出,用人单位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企业缺乏认同感等,导致人才培养的供需理念矛盾越发突出。

(三)企业重视不够导致“自暴自弃”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在企业方面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偏见也导致人才浪费。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和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研发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协调的关键,是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企业活动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不像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直接涉及企业效益,这就导致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普遍不重视,因而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滞后。在企业管理中负责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的部门受到重视,业绩也容易量化考核,这些部门的管理者晋升机会也较多,而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部门往往围绕生产和营销部门开展工作,为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工作,加之企业行政工作绩效难以量化考核,导致企业行政工作往往不受重视,负责企业行政工作的员工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因此,在企业从事行政工作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么希望转到企业其他部门,要么“自暴自弃”无所作为。由此可见,由于企业对行政工作的不重视,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没有职业归属感,难以施展才能,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双方职业规划矛盾突出。

三、面向企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如前文所述,由于企业与公共部门性质不同,双方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双方产生诸多矛盾,这既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也是人才供需双方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以“客户”为导向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

面对各类企业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必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上进行培养流程再造。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由Hammer和Chapy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速度、质量、成本和服务等衡量企业业绩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在于:(1)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考核的准则;(2)强调打破部门界限,以流程为工作单位,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整合,重新构建工作及组织结构;(3)流程改进后绩效有明显提高,通过对原有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革和整合,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4)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是流程改造的重要手段,这能够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获取和使用信息,使流程中的信息流及物流迅速地传达到目标客户[2]。高校应该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1.打破校企割裂,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高校与企业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信息阻塞,缺乏沟通是当前人才供需矛盾的症结所在。然而流程再造理论要求必须要打破部门界限,以客户为导向,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必须意识到“客户”――企业需求的重要性,主动打破校企割裂的现状,积极建立校企信息共享机制,为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见图1):第一,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首先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发送给企业,这里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信息;第二,由企业结合自身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发送给高校相关人才需求信息,进而提出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方面的改进方案;第三,做好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对企业和高校间人才培养和需求信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显得格外重要。校企间可以通过定期座谈、调研以及其他形式活动,保证信息沟通,促进信息共享。

图1 校企信息、资源共享流程图

2.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以“客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除了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外,校企资源共享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人才培养也至关重要。如前文所述,信息的流转在校企之间不断往复,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无不涉及校企资源的调整和整合,而资源共享正是打破校企界限的关键。由此可见(见图1),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流程再造至关重要。校企应为资源共享分别进行内部组织管理设计:第一,高校应积极发挥知识资源优势,为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或解决方案,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企业薪酬管理、供应商(销售商)管理、管理层级设置以及行政效率提高问题等,从而使高校知识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资源;第二,企业应积极利用实践平台资源,一方面为高校提供教学实践的资源,另一方面,把企业的行政管理经验或困难转化为高校的教学案例资源,从而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二)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业务流程再造

前文所述以“客户”为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流程再造在宏观上为提高人才培养的绩效提供了组织管理保障,然而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企业需求,必须在微观上以“企业行政”为重心在具体教学实践业务方面进行流程再造。

1.课程体系设置围绕“企业行政管理”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秉持什么样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设置至关重要。许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依然偏重政治学理论,缺乏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企业行政管理”重新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为适应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应逐步减少政治学方面的课程设置,稳步增加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课程。另外,在师资配置方面,由行政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主讲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主讲实践技能类课程,例如人力资源规划、市场营销与策划等。

2.实践环节突出校企合作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针对的是与专业课程和技能相关的训练。校内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模拟实训、公文写作、秘书实务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流程中,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掌握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在校外实习期间,由实习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校外指导团队,监督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提供一些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业务给学生磨炼,诸如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员工日常考核等,在实践中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补充单纯理论学习的缺陷,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校企合作”,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变“理论学习型”为“问题解决运用型”。

3.毕业论文(设计)引入“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训练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论文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3],着力打造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项目化,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双导师制”,积极实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项目化、实践化、个性化。转变过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过于理论化的倾向,鼓励学生根据实习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实践应用型的毕业论文课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校内导师指导论文撰写,校外导师对具体业务问题给予指导,论文答辩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组成答辩专家组。将“双导师制”模式引进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克.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第3篇

一、药品商品名称与商标权的关系

(一)药品名称概念

药品名称包括通用名称及商品名称。由于药品的特殊性,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药品国际非专利名称(INN),即国际通用名称。无论各国的专利名称和商标名称如何,都可使全世界范围内一种药物只有一种名称。我国与之对应的中文通用名即法定名称,即药品的通用名称或称药品的法定名称。

药品商品名称是药品生产企业在申请注册药品时,根据自身需要而拟定的药品名称。06年药监局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商品名称的管理通知》中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对本企业生产的药品,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法定的通用名称之外,另行拟定商品名,报卫生部药政管理局批准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该商品名作为商标注册;药品商品名称须经药监局批准后方可在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上标注;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中标注的药品名称必须符合药监局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的命名原则,不得使用与他人使用的商品名称相同或近似的文字。药品商品名称的特殊性在于实行审批制度,由国家食品药品临督管理局负责。严格来说,药品商品名称并非是知识产权上的法律概念。在注册为商标之前,它仅是某个药品的通俗名称,不受法律保护;除非是知名药品的特有名称,才作为一种商业标识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而一旦成为注册商标受商标法保护后,实质上可以称之为药品商标名。所以,药品商品名并不应视为药品名称,而是定性为商业标识更加准确。

(二)与商标的比较

由于商标必须具有显着性特征,不能使用直接表示药品功能等特点的标志,但药品商品名称却可以体现其自身的特点和功用。

药品商标虽与药品名称同为使用在药品上的标记,但两者的功能有所区别:药品的商品名称不同,则意味着处方药名、赋形剂、原料质量、生产过程等不同;药品商标则用于识别不同药品生产厂商或药品品种、剂型,同时具有品质担保功能,保证药品的同等质量,维护其良好声誉;另外,还兼有广告性和宣传性。

药品名称和商标可能互相转化:药品商品名称通过使用获得显着性后可作为商标注册;而商标也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丧失显着性,从而演变为药品通用名称,如阿司匹林、仁丹等,都曾是注册商标,但最后丧失了显着性特征。已取得商标注册证的商标可以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药品商品名。

二、药品名称与商标权的冲突

(一)可立停案案情简析

原告为九龙公司生产的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液在1994年1月由原卫生部药政管理局批准其商品名为可立停。2003年2月,九龙公司重新申请并取得了药监局颁发的包括可立停商品名在内的新的药品登记证书。1999年至2005年期间,康宝公司就其可立停糖浆广告的画面及其文字内容多次向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批,并获得该局的广告投放批准。2000年6月6日,康宝公司提出争议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局对争议商标予以核准注册。本案经由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一审、二审判决及最高院驳回再审的申请后,终于落下帷幕。

(二)冲突表现

药品名称与商标权的冲突主要是药品商品名称与商标之间的混淆及纠纷,表现为:

1.在实际使用中,消费者极易混淆药品包装上的药品商品名称与商标,在发生侵权纠纷时,应如何断定文字标识所代表的内容是商标或药品商品名称?

第4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 课题实习 实习模式 改革启示

强化教学实习效果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在校本科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工作实践能力的有效举措。课题式实习模式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本科教学实习形式化、走过程,缺乏针对性的严峻现实,以实习课题遴选和优化为中心,通过强化实习过程监管,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着力于改善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效果。

课题实习模式改革的依据

实习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实习,使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熟悉国情、社情、民意,巩固与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时,实习对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快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格形象与人格魅力,减少企业与社会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提高学生的就业应聘成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课题实习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质量为目标,以实习课题遴选和优化为核心,通过强化实习过程监管,从而克服以往毕业教学实习形式化、走过程、缺乏针对性的严重弊端,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意在建立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实现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实习改革的目标定位

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任务指标模糊,特别是无法科学考量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客观效果,少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以实习为名,复习考研,找工作,甚至游玩。通过检查实习学生必须提交的实习作业发现,许多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不合格;实习鉴定意见、单位盖章不规范;实习日志、实结相互抄袭和网上下载较多。指导老师的职责难以检查,导致一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把精力放在其他事项上。上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使本来极为重要的本科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基于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大力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教学实习进行了初步改革,提出了课题毕业教学实习的新思路与方法。课题毕业教学实习模式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强毕业教学实习学生的自觉性和规范性,强化实习监管责任,防止毕业教学实习流于形式,克服在校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

课题实习模式的主要举措

1.科学设计和建设课题题库

双向建构实习题库是课题实习模式有效展开和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实习课题的范围、内容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好的选题既能为学生实习指明方向,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起来,使其不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深化理论思维,而且还将使其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我们首先通过到实务部门调研,广泛征集公共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实习课题的初选。实践是鲜活的,公共管理实践发展和客观要求、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永远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与政治学类专业毕业教学实习课题的真正源泉。在课题题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课题30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5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15个,行政管理专业12个。在92个课题库中,基础理论研究17个,约占总题库的18%左右,实证调查分析75个,约占82%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无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题构成中,都偏重和强化实践和实证研究。

2.不断丰富实习课题内容

在初选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我们要求各教研室对初次选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论证。讨论涉及各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围绕课题形成的设计方案、课题研究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展开,给每个课题进行打分和排序。实习学生在选题时还可以对这些题目进行细化,便于研究深层化和实习调研具体化。为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题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在各题目下配有课题简介,对各课题的主要内容、难点与焦点加以提示,使实习学生选题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选配和建设优秀课题指导团队

课题指导老师是保证课题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学院指导老师主要指导学生的专业调研和学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从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引导,侧重于理论的把关,侧重于从理论的前沿和理论的创新视角帮助实习学生。政管学院课题指导老师由23名专任教师组成,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15人,约占6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约占60%。此外,充分发挥实务部门指导老师的作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主要针对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侧重于实践的把关,侧重于从工作实践和职位角色定位来帮助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引导和双重养成,能够促进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4.推进和扩大课题实习专业范围

专业群推进与拓展是课题实习模式的重要特色。专业群建设是教育部主张和倡导的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构成。课题实习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为龙头,全面覆盖到整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继而成为整个学院固化和坚持的实习模式,形成了公共管理类各专业间、公共管理类专业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间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良好态势。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学科上具有同质性,在实践应用中具有相似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虽然属于法学门类,但在学理上能够厚化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拓展专业课题实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师资优势,便于实习过程的监管,实习学生间也容易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和提高。

5.全方位监控课题实习过程

实习要素主要包括学院、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过程和实习任务等六个方面。实习要素在实习过程中的强化是课题实习模式顺利实现的基本保障。过程监控是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和完善了由学院、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实习过程监控机制。其主要举措包括,解决学生课题实习中的困难,加强课题实习平台建设,注重细节管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学生自查的实习工作制度。我们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学院的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每天、每周对自己的实习工作真实记录,反思总结,查漏补缺,自我管理。同时积极撰写实结和实习调研报告,做到实习结束,任务完成。在学生自查的基础上,实习指导老师要认真抽查,为实习成绩的评定和实习工作评优活动积累素材,掌握信息,保证实习成绩的评定和优秀者的遴选客观公开。

课题实习模式的改革启示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教学实习模式改革经过五年多的周密计划和有效实施,大大增强了本科生毕业教学实习的真实性,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强化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普遍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1.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为了解和检验课题实习的效果,我们发放了实习情况调查问卷表,对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学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的实习成绩和调查问卷表的信息我们每年都要制作统计分析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我们对2008、2009、2010、2011、2012届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也大大提高。2008届毕业实习生267人,平均分77分,最高分93分,合格率100%,优秀率44.9%;2009届毕业实习生269人,平均分78.8分,最高分94分,合格率100%,优秀率50.2%;2010届毕业实习生271人,平均分79分,最高分94分,合格率100%,优秀率56.1%;2011届毕业实习生278人,平均分79.5分,最高分94分,合格率100%,优秀率60%;2012届毕业实习学生280人,平均分81分,最高分95分,合格率100%,优秀率66%。通过五届共1365名毕业实习生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课题式实习模式改革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有效地调动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带着课题实习,变过去的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变没有目的的实习为有任务的实习,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课题实习方式可以根据实习者的家庭背景,个体的知识储备,个体的研究兴趣,以及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灵活地选择,实习的行为是自觉的,克服了过去为实习而实习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

3.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

学生在大三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基本上掌握和了解了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要求。双导师制的制度安排为打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创造了制度平台。实习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的理论导引下,能够把握和选择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性、重要性和焦点性问题,为高起点地研究专业实际问题和深化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2008年以来,通过课题实习调研参加学院年度学生学术研讨会的本科学生102人,科研能力与水平大大提高。

4.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校学习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不可避免会与实践有些脱节,带着课题实习,既调动了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课题实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训练,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课题实习可以使学生与实务部门联合攻关,及时解决公共管理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5.为提高就业能力奠定了基础

第5篇

一、实习基本情况

实习时间××年月日—××年月日,共七周。

实习地点实习地点个。在自治区内个实习点,区外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原创: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实习人数

()实习学生。届三个毕业班的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实习指导教师。共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实习形式

根据学院教务处的要求,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都出具了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类型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种,毕业实习学生人(个实习点),毕业设计人(个实习点)。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选拔毕业设计学生,其他学生参加毕业设计。

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收到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

()收到学生实习报告份。其中毕业实习学生每人一份,共份;毕业设计每组份,共份。实习报告全部合格。

()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结报告,共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原创: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增加到。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承认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目前教师指导社会调查实习、毕业实习都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所以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出现了上面三番五次强调但总是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包括毕业论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到效果。总结经验可知,无论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是策划活动,每个好成绩的取得,都投入了指导教师大量的工作甚至个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同时,应该肯定教师的工作量,才能激励教师投入,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实践目的。而承认教师工作量最有效和透明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可是,我们的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的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研究营销人才的内涵,然后以此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知识和素质要求等。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就业率,就业率是学院生存的重要基础。

毕业实习规范化。以规范实习材料为重点,在实纲中明确要求,实结中落实到位。以严格实习成绩为切入点,强化实习效果。以计入教学工作量为动力,激励教师投入实习工作。

第6篇

一、实习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2004年3月22日—2004年5月9日,共七周。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4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4.实习人数

(1)实习学生。2004届三个毕业班的131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2)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5.实习形式

根据学院教务处的要求,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都出具了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类型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种,毕业实习学生107人(31个实习点),毕业设计24人(1个实习点)。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选拔毕业设计学生,其他学生参加毕业设计。

6.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1)收到32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131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

(2)收到学生实习报告112份。其中毕业实习学生每人一份,共107份;毕业设计每组1份,共5份。实习报告全部合格。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2.承认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目前教师指导社会调查实习、毕业实习都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所以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出现了上面三番五次强调但总是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包括毕业论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到效果。总结经验可知,无论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是策划活动,每个好成绩的取得,都投入了指导教师大量的工作甚至个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同时,应该肯定教师的工作量,才能激励教师投入,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实践目的。而承认教师工作量最有效和透明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

第7篇

二一三年十月,我省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有:

大学专科:金融、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法律、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义务教育、体育教育、秘书、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公共关系、新闻学、房屋建筑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园艺、护理学。

大学本科:金融、经济学、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物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法律、行政管理学、学前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学、义务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广告学、计算机信息管理。

教师类本科: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以下本科专业只面向高职高专在校生开考: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商务管理、现代商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数字媒体艺术、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造价管理、农学、园林。

二、报考对象及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年龄、民族、种族的限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并按我省开考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学完一门或数门课程的考生(根据开考各专业的报考条件),均可自愿选择专业报考。

提倡在职人员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选择专业报考。病残者应选报与自己身体情况相适应的专业。

医学类护理学专业将继续开考,但报考人员只能是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人员(报考时需出具相应证明),非在职人员不得报考。

报考大专文科的考生凡未取得高中、中专、中技、职高毕业文凭的,要加考“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科(若专业考试计划中已有该门课程的除外);报考大专理科的考生,凡未取得高中、中专、中技、职高毕业文凭的,要加考“大学语文”。

报考本科段的考生,须是国民教育系列(包括普通全日制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专科以上毕业生,办理自考本科毕业证书时须交验上述学历毕业证书(报名时不须验证),报考时按各专业要求分类报考。

三、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2013年6月24日至7月19日,考生自行上网录入报名信息。

报名确认时间及地点:具体确认时间由各州(市))、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的确认点通知。届时考生到确认点确认,办理验证、照像、交费等手续。

四、报名手续

考生根据所报专业的开考课程,报考本次开考课程的一门或数门,并按自学考试开考专业计划的有关规定参加考试。允许考生根据开考专业计划跨专业兼报同课程名称、同学分的考试科目,但考生必须注意不同专业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是否相同。

市场营销(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两个专业从2013年1月起停止新考生报名,已取得考籍的考生仍未毕业者,过渡一年,于2014年1月停考。

(一)报名考试费:根据云发改收费[2006]98号文批复,我省自学考试报名考试收费标准为每科32元(人民币)。

(二)考生须按《云南省自学考试 网上报名公告》规定程序进行报名,并特别注意报考部分专业和课程必备条件及报名确认点、考点设限情况。

(三)应考者的往返路费及食宿费自理。

五、考试

1.考场设置:由各州、市办考部门确定,需在县城以外设考场的,须报省招考院批准。“物流管理”(本、专科)、广告专科只在昆明设考点。

2.考生应试时,须带准考证、考试通知单和居民身份证(或其他能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三证不全者不得进入考场。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规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作弊。凡违反考场纪律者,按2011年教育部第33号令及我省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3.考试成绩以百分计,六十分为及格,及格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不及格者可参加该门课程的下一次考试。考试成绩公布在“云南招考频道”上,考生自行登录网站ynzk.cn查询。考生对成绩有质疑的可在成绩公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到各州(市)招生考试机构申请查分。由各州(市)招生考试机构汇总后统一到省招考院查分,查完后通知考生。省招考院不直接对考生查分。

4.考生考试时间及临考复习假的占用问题,按原省自考委、人事厅、财政厅、教育厅一九八七年发文《关于对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给应考假、复习假和发放自学考试奖学金的规定》执行。

5.考试时,除“高等数学”考生不得使用计算器外,其他科目的考生可携带使用计算器,但不能有程序存储功能,也不得互相借用。不准使用有存储、接收、发射功能的电子工具。考生进入考场考试严禁携带任何通讯工具,否则将视同作弊。

6.同一考试时间内,一名考生只能考一科,不得考两科。

7.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成绩在自考系统中的使用

根据全国考委办函[2004]148号文件规定:

(1)NCRE课程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部分专科课程进行衔接;

(2)凡获得NCRE一级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0018)或《计算机应用技术》(2316)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

(3)凡获得NCRE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笔试和上机)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0342)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4)凡获得NCRE三级PC技术(笔试和上机)合格证书者,可以免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2319)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2277)课程(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8.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在自考系统中的使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参加PETS二级或PETS三级考试,笔试合格者的成绩可直接替代自考有关专业大专或本科公共英语〈即英语(一)、英语(二)〉考试成绩,并可获得相应的学分(PETS二级替代大专公共英语成绩,PETS三级替代本科公共英语成绩,英语专业不能替代)。考生是否参加相应口试,则根据考生是否要求获得PETS等级证书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相关专业定。

9.中文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定于每年的5月和11月,分两次举行,考生可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联系进行答辩事宜。英语本科的“口译与听力”、专科的“听力”、“口语”考试时间由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安排,请考生与之联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综合作业”及上机考试请与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联系。

10.已取得本专业全部课程合格证书的考生,如该专业有实习、设计、毕业论文等考核要求的,应及时向当地县(市、区)考办或主考院校联系实习考核事宜,待取得合格成绩后,方可办理毕业证书。

六、学历及毕业生的使用待遇

我省自学考试的学历为大学专科和本科二种层次,应考者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或其他教学实践任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可以取得毕业证书。获得毕业证书者,国家承认其学历。毕业生的使用和待遇按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和云教自字(86)第10号《关于高等、中专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若干问题的通知》文件执行。

第8篇

【关键词】 外语专业学习;应用型;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5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引言

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尤其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一个重大负担,因为不知何时起,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因素之一。为了保证高就业率,各高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变出了花样百出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及方法。本文从百色学院外语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说起,谈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以期对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有新的启示。

二、外语系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率

经教育部审批,广西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外语系也于当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本科专业学生――英语专业本科,2010年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就业就逐渐成为外语系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完成。

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就业宣传的方式外,外语系先后祭出了几件“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法:一是“化整为零”,即把毕业生分到全系每个老师的人头上,每个老师负责10人左右的就业,并制定奖惩分明的方案。二是“指导教师与毕业生谈话制度”,即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个月至少跟自己指导的每一位毕业生谈话一次,并按时提交谈话记录。三是“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家长谈话制度”(2013年新出要求),即要求每位指导教师从(3-7月)每月至少跟自己指导的毕业生家长通电话1次,并按时提交谈话记录。

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指导教师千方百计完成任务,让学生“就业”,有的学生也能理解教师的难处,千方百计使自己“就业”,外语系的本专科毕业生几年来的初次就业率(7月1日前)和一次就业率(9月1日前)基本上都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学校的标准。

三、毕业生就业与就业指导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我国《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的第十条规定: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本条中的“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由此可见,“就业”首先是公民个人的意愿,也可以理解为是公民的一种自由权,有就不就业的自由,有何时就业的自由,有就什么也的自由。其次,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可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上班,或从事个体经营;可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再次,就业的方式非常灵活,只要是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互动均属就业,即使回到农村帮父母种田种地也属就业。

但是,在百色学院毕业生就业统计中,对学生就业的规定范围和方式却小得多(或者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其要求毕业生就业要以能够提交“劳动合同”、“双方就业协议”为准,必不得已也要提交“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换句话说,毕业生就业要以到某单位上班为准。因此,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大量水分存在,“超高”的就业率必不能保证招生的录取率和报到率。主要表现在:英语专业本科、泰语专业本科连续三年招生录取率降低,且报到人数逐年大幅萎缩,越南语专业专科连续两年招不到学生;学生的专业能力逐年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参加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的通过率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及上线率逐年下降。这应该让我们对这几年的就业统计、就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有所反思。

首先,应该从新审视毕业生“就业”的态度。但凡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都会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为荣,大学毕业生也不例外。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学生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经济条件厚实,不急于就业;

2.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后择机就业;

3.专心备考来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其他各种考试而暂不就业;

4.经结婚,成为专职太太而无需就业。

其次,学校尤其是就业行政管理部门改变对待“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统计”和“就业率”。

1.应该把初次就业率统计的时间推延到学生毕业当年的年底。因为,以广西为例,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录用考试等各种考试到8、9月份才陆续结束。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专心于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给他们一个就业期和就业准备期。最终就业率统计的时间应该在毕业生毕业两年后进行,以是否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登记失业为标准,没有登记“失业”的,说明该毕业生有能力以某种形式谋生,换言之,没有登记失业,领取失业救济金的,说明属于就业状态。

2.就业指导应该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何提高就业能力等为目的,而不是以催学生尽快就业、提交就业证明为目的。让教师每个月去跟毕业生及其家长谈话,那简直属于荒唐之举。因为这些谈话及其目的不外乎就是让学生在毕业离校前要完成就业,即强迫学生就业,从而完成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标。如果以让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为目的的就业指导其方式也应该可以是多样的,何必千遍一律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与学生谈话、与学生家长谈话呢?就好比去北京,可以走路去、跑步去、坐巴士、火车去等,也可以乘飞机去,何必要求必须得乘火车去才算呢?况且许多老师在分到任务之前并不认得这几个学生,更不知道他们的家长。

3.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均属于正常的成年人,否则就不能毕业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主决定自己就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教师过分的去关心学生就业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因为这种关心是带着某种功利的关心,会让学生觉得在就业上教师比自己还着急,过分的关心就是对他们自由权的干涉。

四、教学改革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高的就业率并不是招生录取率的保障,那我们就应该跳出“就业决定录取”的圈圈,思考我们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之根本,也是学校立校之根本。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就会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就有适应职业需要、社会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反之,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单薄,专业能力不强(从英语专业的角度看,就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及修辞的能力不强),学生就会害怕就业、害怕走上社会,即就业能力不强,容易被职业淘汰。用的话说就是“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型人才了,这不是我们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可见,国家意识到质量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在此精神的指导下,百色学院也开展了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从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来看,效果如何?我们先来看这几年来先后制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高职高专教学计划。

2006级和2007级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跟2008级的基本完全相同。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06、2007和2008级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专科教学计划中强调专业基础课程(即专业必修课),把他们放在首位,把专业拓展课程放在第二位。而10、11级的培养方案刚好相反,把专业拓展课程放在首位,或者说是把以前属于专业基础的一些课程,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划入了专业拓展课程,这就使这些课程的课时得不到保障。第二个现象是,2009级到2011级本科总课程呈减少的趋势,同时其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课时却呈增加,实践教学周数也增加,这意味着专业课程的课时不得不减少,即专业课程教学的时间在减少。第三个现象:这些总课时貌似在8个学期(专科6个学期)中来安排,其实不然。

《百色学院200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规定:

“每学年两学期,每学期约20周。具体教学活动安排详见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表二)。军事训练及入学教育安排在第一学期,时间共2.5周;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4~6周;毕业论文(设计)于第七学期末开题,第八学期末(5月底至6月初)进行答辩;专业见习(含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具体时间和方式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安排”。

“普通本科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人文社科类(不含艺术、外语类)控制在155~165学分、2500~2600学时范围;理工、外语、体育、艺术类控制在160-170学分,2700-2800学时范围。”

《百色学院关于修订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意见》中规定: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和总学时:人文社科类(不含艺术、体育)控制在155~165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600范围内。理工、体育、艺术类控制在160-170学分,总学时控制在2900范围内。”

“原则上,新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统一按14周安排;第2~7学期(专科第2~4学期)除考试周外课堂教学及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总周数最多按17周安排,机动1~2周。期间若安排有集中性实践教学活动,则减去相应实践周数方为该学期课堂教学周数。其中,本科第7学期(专科第5学期)若安排课堂教学,周数不宜超过10周;第8学期(专科第6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统一按总计19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其中按最多15周安排专业实践活动,毕业教育和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各1周,机动1~2周”。

以此同时,这几年外语系的师资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充实是指招录了一批硕士毕业生,加强是指有一批教师的职称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师资队伍逐年扩大,教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几年的教学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数据:

说明:1. 2010级本科专四只考了1次,其他年级均为两次考的总合格人数,但从历年情况来看,第二次的合格人数均少于第一次。2. 2006级本科上线的4人均为报考非外语类的研究生;2008级上线的5人中有3人为报考非外语类的研究生。

从此表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这几年我们的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但没有得到较大提高,反而出现滑坡的现象。我们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积极性不大,或者说他们不敢考、害怕考。

另外,笔者与其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老师交流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在逐级下降。说明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下降,也是专业基础在下滑的表现之一。

而与此同时,出现了两种“热”:“学工活动热”、“学生课外兼职工作热”。每个学期外语系的学工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连获学校嘉奖;外语系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开始就热衷于课外兼职,美名曰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实相当多参加课外兼职的学生并不差钱。这两种“热”带来的结果是,在教室自习的人数减少,也学习的时间减少。

四、改进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的一些建议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导致的学生就业能力没有提高,甚至滑坡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为首,切实保障它们的课堂授课时间。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专业能力为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现代社会中,从业人员要有专业技能、语言技能,还需要有从业资格。例如,公务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律师要取得律师资格证,外销员有外销员资格证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从业资格证。因此,在毕业年,尤其是第八学期,应该安排一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课程,增加学生考试的通过率,让他们在获取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也能取得1-2种职业资格证。目前,我们的情况是第八学期学生基本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有的甚至在家呆着,跟学校说的去找工作,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见习”及“学生顶岗实习”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三)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使他们更加能够专研教学及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现在,外语系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肩上的重任有:成家/养家、教学(包括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科研、就业指导等四座“大山”。如果能够把“就业指导”这座“大山”减掉,将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

(四)狠抓学生纪律,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兼职。除了狠抓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要狠抓学生的学习纪律。除了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活动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四以前学生不得在在校期间进行课外兼职,并加强自习节的考勤检查。通过一些制度,把学生请回教师、请回图书馆,同时,适当减少学工活动。从而保证他们专业学习的时间。

五、结论

何为“应用型”人才?“应”就是适应,即适应职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用”就是派上用场,就是让用人单位觉得你能用,敢用你。归根结底,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通过回顾外语系的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阐述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关系,笔者对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因为毕业是就业的伊始,而不是失业的开始,基础好、能力强的毕业生不愁找不到工作。

参考资料

1.《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

2.百色学院2008级教学指导书,http://:8172/jwweb/

3.百色学院2009级教学指导书,http://:8172/jwweb/

第9篇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青年教师 教学绩效考核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33

Abstract The main force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shares, is engaged in the mainstay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work.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teacher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ir own developmen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s lack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35岁及以下,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教师。他们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潜力股,承担着地方本科院校未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任。如何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热情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所谓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是指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是对其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其教学工作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和评估。①科学合理的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保证高校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从而进一步完善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

1 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与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最年轻的群体,有着自身的个性特点和群体特性,因此,能否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体系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虽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但针对于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制定有所欠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

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目标应该与各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与教学绩效考核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各高校仅仅把教学绩效考核作为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指挥棒”,比较注重绩效考核结果中教师的排名,追求一种量化的结果,这就导致教学绩效考核失去了方向,致使青年教师进入一种误区,把注意力放在打分排名上,一味地追求名次,无法潜下心来教学。②最终不仅造成各地方本科院校重科研、轻教学风气的滋生,而且导致各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目标与教学绩效考核的目标相背离、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相背离,不利于高校的长久发展。

1.2 绩效考核机构不健全

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机构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当前,各地本科院校在进行青年教师绩效考核前并没有把配套的考核机构建设完善。一方面,教学绩效考核培训机构建设不完善。培训机构的不健全,不仅会导致绩效考核主体不能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考核指标、考核方法等,而且容易造成教学考核主体不了解教学考核的真实价值和真正目的,在进行教学绩效考核时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学绩效考核监督机构不健全。公平、公正、有效的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需要监督机构来进行全程监督,以保证教学绩效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绩效考核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学考核过程和教学考核结果出现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教学热情。

1.3 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没有针对青年教师这一教师群体的特性给予特别的设计。首先,考核对象和层次划分不清。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大一统的教学考核指标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忽略了不同年龄层教师有不同的特性。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中最年轻的群体,他们具有入职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能力不高、专业知识不足等特点,因此,我们不能采取大一统的指标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考核,应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考核指标。其次,考核较重视定量指标忽视定性指标的重要性。各地方本科院校长期以来都以数量来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较为关注课堂教学课时数、指导毕业论文数、指导毕业实习数等定量指标的考核,忽略了教师基本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团队协作意识等定性指标的考核。最后,考核指标缺乏系统性和适用性。有的院校教师教学考核指标设计的比较简单,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青年教师教学的综合绩效;有的院校教师教学考核指标设计的比较繁杂,考核方向不明确,不利于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③

1.4 绩效考核方法不合理

地方本科院校在对青年教师实施教学绩效考核时方法使用不恰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青年教师教学考核的过程中,使用的考核方法比较单一,并没有把专家考核、同行考核、同事考核等有机结合,近几年流于考核形式,考核的表面,不注重考核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所付出的努力。第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比较注重定量考核,忽视定性考核的重要性。重量轻质的考核方法不仅不能真正考核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真正价值,而且会造成各地方本科院校重科研、轻教学风气的滋生,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三,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比较注重奖惩性考核,忽视发展性考核,注重对结果的考核,忽视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容易导致青年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工作结果,不注重教学过程,使青年教师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第四,对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周期较长。各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学工作只进行年底考核。考核周期较长,容易导致教学考核工作繁杂,难度加大,不利于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1.5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不理想

绩效结果的及时、准确反馈和使用是达到绩效考核目标的关键。当前,各地方本科院校在使用绩效考核结果时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及时反馈。这就导致青年教师无法及时、准确、全面了解自身的绩效水平,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及时寻求解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二,青年教师教学绩效结果使用不合理。各高校进行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为了给青年教师制定工资细则或者是为难青年教师而制定的,这种理解具有片面性,导致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合理使用。第三,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和沟通渠道不畅通。当前,部分高校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和沟通渠比较缺乏。一方面,反馈和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导致青年教师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上级不能及时给予青年教师改进意见,青年教师也不能及时获取考核结果,改进工作;另一方面,这种不畅通也会导致青年教师有苦难言,不能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上级,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 改进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对策

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群体有着自身的特性,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教学绩效考核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各高校应因校制宜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符合本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绩效考核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2.1 明确绩效考核目的

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一定要明确绩效考核目的。青年教师教学考核的目的不仅不是为了对青年教师进行奖励,也不是为了帮助各地方本科院校更好地进行行政管理,而是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发现教学工作的问题,分析教学不足之处,进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④一方面,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未来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和潜力股,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考核时要保证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与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地方本科院校的领导、教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目标的认识和宣传,全校上下团结协作,统一思想,为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营造良好的氛围,切实保障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目的。

2.2 健全绩效考核机构

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机构的建立健全,不仅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对青年教师教学情况的全面、准确考核,而且更加有利于各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获得公平、公正、有效的考核,从而进一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一方面,健全教学考核培训机构。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考核前,应加强对考核主体的培训,使各考核主体全面了解考核对象特点、考核具体内容、考核指标、考核分配权重、考核进度、考核目的等等,全面、有效地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考核。⑤另一方面,健全考核监督机构。各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对监督机构的建立,组成专门的教学考核监督小组,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以保证教学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3 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

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时,可以利用全视觉考核方法,来制定考核指标,它主要以定性评估为主,是一种全方位的、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⑥分别由上级、同级、下级、相关客户和本人按各个维度标准,进行评估。如表1所示,各地本科院校在设计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时,首先,设计一级指标,包括教学基本素质考核指标、教学内容考核指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工作量考核指标等。其次,在一级指标下面分别设计出二级指标。教学基本素质考核指标下设有师德品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二级指标;教学内容考核指标下设有内容的全面性、前瞻性、丰富性、易懂性等二级指标;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指标下设有教学进度的合理性、教学过程的衔接性、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学生态度等二级指标;教学工作量考核指标下设有理论教学课时数、实验教学课时数、课堂教学实习数、监考门次、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数、指导专科(高职)生毕业实习报告数、指导本科论文答辩数等二级指标。这样设计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有助于全面考核青年教师教学工作,协助青年教师改进工作,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表1 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览表

2.4 合理使用绩效考核方法

合理使用教学绩效考核方法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对青年教师实施教学绩效考核。针对当前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方法使用的不当之处,主要由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第一,在对青年教师教学考核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改进专家考核、同行考核、同事考核等考核方式,合理分配各种考核所占的比重,注重考核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所付出的努力。第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注重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只有同时注重量和质的考核才能全面、真实考核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价值,而且会避免高校重量轻质风气的滋生。第三,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应该同时注重奖惩性考核和发展性考核,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考核,避免青年教师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对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周期不宜过长。针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各高校可以实行定期与非定期的教学绩效考核,这样既避免了考核周期过长带来的工作繁杂,工作难度大等问题,又避免了工作简单,考核不全面的问题。

2.5 准确反馈绩效考核结果

及时、准确、全面反馈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结果是绩效考核的关键。青年教师绩效考核结果不是用来存档的,更不是仅仅用来评优评先的,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成长。一方面,各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大扩宽教学绩效考核反馈渠道,保证教学绩效考核主体和青年教师能够就教学考核结果达到双向或者多向沟通,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热情。另一方面,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绩效考核主体在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考核时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端正思想,并能正确利用沟通渠道及时、有效、全面地反馈教学考核结果,协助青年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制定教学改进计划,使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实现正强化作用。

总而言之,各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建立是一个长久且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有效的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更加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各地方本科院校应因校制宜,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以求不断改进青年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注释

① 潘洪冰.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设计[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② 靳晓熙.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5(8):160-161.

③ 陈佳.高校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合作,2015(9):48-49.

④ 杨良玖,金宏.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33):44-45.

第10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那时,中国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一方面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旅游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旅游业人才缺口日渐扩大,当前社会转型期这种旅游企业、院校规模和旅游教育质量的矛盾还有扩大的趋势,作为旅游教育主体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必需承担起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责任,也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层面加以分析,并创新高校旅游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

二、危机分析

(一)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及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随着高校扩招和旅游院校“专升本”政策调整,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已不再具备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办学专业优势。有数据显示,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招生因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和特殊性,应区别于其他专业,在对旅游业的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和自身旅游从业角色适应上,对生源应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中学与大学教育在课程教学上的割裂性,很多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知道旅游管理专业学些什么,且认为旅游业是个风风光光、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轻松行业。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具有依赖性强、怕吃苦、不愿进基层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等特点,学生入校后不知道如何学习,缺乏课堂外的自学和节假日的社会实践,也不考虑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因此,从进校前的专业基础到入校后的专业学习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

(二)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存在较大缺陷。从近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来看,地方旅游高校年年增加,这说明旅游优势产业下旅游教育的市场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旅游高校“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办学“质”量的提升,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讲理论功底,常常似懂非懂;谈专业技能,往往一知半解;做一线业务员,又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又难以胜任。

在课程体系上,首先,“大而全、小而全”的课程设置加上专业方向的分化有余、综合不足,使得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其次,专业主干课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往往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理论性较强,专业实践性较弱;第三,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最后,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质量不高。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系统性差,常常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往往纸上谈兵,理论性不强,或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三)学生就业观念落后致使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当前,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学四年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学习特长和优势缺乏,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加上旅游本科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使得学生毕业择业时问题较多。要么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等着毕业就失业;要么徘徊、观望,这山望着那山高,美其名曰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从而错过了好的就业机会;要么眼高手低,或觉得旅游企业待遇缺乏竞争力,或觉得自身能力远不止用人单位的薪酬,以致于有业不就或频频跳槽。

就业观念的传统和落后,使得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重庆各大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普遍看好,但行业内就业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30%;浙江工商大学旅游本科签约学生中,从事旅游业的只占30~40%,主要集中在旅行社、饭店管理、会展、规划等领域,而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行业。考虑到学校担心就业率统计过低影响来年招生的实际因素,旅游管理本科生实际就业率(含行业对口)比例可能会更低。

(四)面临企业在职员工后续教育与培训的冲击。由于旅游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不具体性,加上学生眼高手低导致的实践性不强、操作能力差,以及高校和企业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合作不稳定等综合因素,导致中国旅游业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于是,一些企业在接纳旅游管理本科生实习的同时,加大了对本企业在职员工的后续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与培训,一方面使企业员工觉得他们不是企业谋取利润的“机器”,而是学习福利的享受者,从而增强了员工企业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学生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形成了不利影响,高校在学生实践环节上与企业的合作更加被动。

三、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创新思路

(一)学生录取与职业规划创新

1、入校前把握好生源关。笔者因为曾兼职学生辅导员工作,对把握好生源关较有体会。

旅游业由于其行业服务性强,且多是面对面提供现场服务、临时、一次,因而无论外在形象、个人气质,还是言谈举止、服务态度,旅游从业人员上都应符合职业身份和行业标准,以达到知识、技能和形象的和谐统一,满足服务对象审美和愉悦的需要。因此,在招生阶段,高校主管部门完成网上录取后,应增加旅游院系招生面试环节。一是可以从学生形象气质、语言表达、专业爱好和综合素质上把好关;二是可以让学生入校前更好地了解学校所在地旅游业发展、区位条件、周边环境等基本情况,了解学校院系概况、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就业形式等切身相关信息。为不误学生填报其他院校或专业志愿,这种招生可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提前进行,从而做到针对性地录取与入学。

2、入校后加强

学生职业规划。由于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专业方向不同、学生专业兴趣爱好不一、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滞后性等综合原因,学生往往不会或不愿进行职业规划,这就要求院系积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搞好职业规划。有学者对韶关学院旅游系2006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超过80.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规划类课程或讲座。在具体操作上,大一时应给学生做职业规划的“定位”讲座,帮助他们通过心理学量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就业的大方向;大二时通过短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见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脑海中想象的工作有个更实际、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要求,了解自己当前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并就此制定长期职业规划和短期学习计划;大三时提供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职业的机会,培养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小范围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期间,则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比如简历的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

(二)院系办学理念创新

1、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在学生培养目标上,院系定位要具体、准确。那种“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定位较为模糊,看上去旅游业内的什么人才都培养了,但实际上是学生什么都学了的同时什么又都没学透,往往是什么都会做一点却又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院系必须明确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定位。开设什么专业,专业下分什么方向,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利用学校及周边优势资源,开设特色、对口专业或专业所分方向。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旅行社、酒店、景区、会展等应用型人才,然后按专业方向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习和就业各择其优、各尽其才和各显其能。

2、课程设计创新。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保证本科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综合性素质结构和创新型发展能力,需要构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7-3”模式和“3-5-2”模式。所谓“7-3”模式,是指把课程总体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块,其中理论课占70%,实践课占30%,扩大实践课的比例。而“3-5-2”模式则是指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教育课程群和创新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三大模块分别占总课时的30%、50%和20%。

在课程设计具体操作时,可考虑专业历史背景、学校所在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等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育部关于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一些特色化课程(如会展、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等)、本土化课程(如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民俗文化、景区景点导游、景区植物等),也可以专业细分为手段,突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如以地方经济见长的旅游院校突出旅游经济课程、以语言见长的旅游院校重视旅游英语和小语种课程、世界遗产所在地旅游院校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规划、遗产保护等课程。

3、师资力量创新。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是半路出家,毫无实践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实践经验缺乏。只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自身实践工作经验、兼顾学生课程实习或毕业实习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同时进企业兼职,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经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旅游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及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定期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4、教学大纲和计划创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准则,教学内容应规范在教学大纲内,教学进度应与教学计划同步。当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教学大纲和计划是摆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在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定上,不能是谁上课谁制定,而应是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与企业或实习基地联合制定。如东北财经大学抓住大连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渤海饭店集团联合办学起渤海酒店管理学院,学院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经过渤海集团的检验,不断得到修改和调整,尽显合理性和科学性。澳大利亚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教学大纲和计划,由学校教育专家和实业界专家(为主)共同商讨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一经通过并经社会检验,便可成为一种知识产权,有权提供给各有关院校使用。而且,其教学大纲和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业界的要求会发生一些变化,此时则要求大纲作出一些调整和变化,以更好地适应实业界的需要。

(三)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课程知识性、系统性的同时,更应突出实用性、技能性。创新教学方法应突出实践性教学,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是附属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在亚太地区颇具影响的旅游管理学校,该校教学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非常重视和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去火车上调查餐饮销售状况,分析销售好坏的原因,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应加以改进;学习《饭店培训》课程时,教师要求学生自选课题,对该校下属旅馆员工上一次培训课。此外,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以上“做中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应是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加以吸收、消化和推广的,并在结合我国实际中得到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与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是科研之本,科研夯实教学基础,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两条腿”,应齐头并进,缺一不可。按照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办学理念,高校在科研和教学上应同等重视,科研不应以牺牲学生教学质量为代价。当前包括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在内的高校办学较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高校抓科研重在提高学校在全国和同行院校中的排名,教师埋头科研则为晋升职称,学生做科研获奖以显示学校教学质量。

第11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美国“研究型”高校的旗帜

文・王常泰

在著名高校林立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可以说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优秀学府。这里不仅有风景如画的校园,还有数不胜数的学术大师。置身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图书馆和课堂,你一定会深刻感受到其中浓厚的学术气息,以及积极进取的治学精神。其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南京大学合作创建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是美国大学在中国唯一常设的教育机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约翰・霍普金斯,共同欣赏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魅力。

都市中的校园 繁华中的静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位于美国东海岸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1873年,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银行家、教友派教徒约翰・霍普金斯去世时,留下了一笔价值700万美元的巨额遗产。遵照他的遗嘱,其遗产分别捐赠给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学和医院。1875年,其财产托管人在巴尔的摩市中心的霍华德大街购买了第一块地皮,以此作为未来的大学校址。从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便在巴尔的摩市中心的土地上一点点地发展壮大起来。巴尔的摩是美国最大的都市之一,长期以来一直稳坐美国第十大城市的交椅,并有马里兰州的“精神首府”之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园正是有了这座都市的衬托,才显出其特有的无穷魅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于巴尔的摩市的北部,从该地坐火车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只需1小时。如果开车的话,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周围的旅游景点,如切萨皮克海湾(Chesapeake Bay)和大西洋海岸等。校址的地名为霍姆伍德,原是《独立宣言》签名人之一的查尔斯・卡罗尔之子的庄园。霍姆伍德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地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园设在这里既从霍姆伍德的秀丽景色中沾了不少自然风光,又为霍姆伍德的居民区增添了一道典雅的人文风景。

事实上,在霍姆伍德参天古树环抱之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是霍姆伍德地区的景中之景。整个校园占地面积140英亩,到处绿草如茵,树木成林,宛若一座天然公园。在这苍松翠柏交相掩映的校园里,一排排学生宿舍和教学大楼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红色砖墙和绿色树叶互相映衬,把整个校园点缀得美轮美奂。校园四通八达的小路把各幢大楼连成一片,使人们在行走方便的同时,又顿生行走在乡间小道般的亲切感。宁静安谧是许多校园的特点,但地处巴尔的摩大都市的约翰・霍普金斯校园之宁静却非同一般。它在四周喧嚣包围之下的这片宁静不啻似“世外桃源”般令人羡慕,令人神往。也许正是繁华和喧嚣的巴尔的摩大都市中有了这样一片净土,巴尔的摩才获得了“精神首府”的雅称。

“科研为本”的理念 卓越非凡的成果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之初就雄心勃勃,为自己设定了较高的起点。不同于哈佛、耶鲁和哥伦比亚等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起步阶段就把目标放在科学研究领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工作。19世纪中叶以前,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承袭英国的教育传统,注重教学,不搞研究工作,学位也只能停留在学士一级,没有高层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是德国的大学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积极鼓励大学教师从事研究工作。一些著名大学开设研究生院,专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一些美国大学生为了进一步深造,往往在美国读完本科之后去德国攻读更高一层的学位。面对这种局面,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考虑改进美国大学的办学方法,在从事教学的同时,再开展一些高层次的研究工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学校。作为一所注重研究的学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视。不像众多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只是在研究生阶段才要求学生搞研究项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要求学生在本科三年级就选择课题,从事研究工作。无论是文科生还是工科生,无论是商科生还是理科生,都被要求参加科研项目,学生较早就接触、了解和掌握前沿学科的最新动态。为确保学生有机会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项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采取了两条有力措施:一条是把各学科的班组的学生控制在50名之内,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便利。在师生人数比例1∶8的情况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有足够的一流教授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寻求真理。另一条是充分利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术威望和校友关系,为学生争取各种各样的科研实践机会,使其尽早知道现实世界对学生们的期望,同时又为学生们发挥潜能创造理想的条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工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商学院及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在这方面尤其受益。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办学思想指导之下,该校学生较早就养成了独立研究的习惯,其中很多人就此走上研究道路。据有关资料统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毕业之后不是进入研究生院进一步深造,就是考入医学和法律等专科学习。这一比例在全美大学中属最高之列。也许是基于这一原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长期以来不追求扩大学生人数,而是把在校学生人数限定在5000左右,(3600名本科生和1400名研究生),以真正做到突出研究,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研究型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因为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毕业生中有近20人摘取了诺贝尔奖桂冠。目前,有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四名麦克阿瑟奖获得者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

自创建以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直致力于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在美国高等院校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院和工学院长期以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它的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不仅建立的时间最悠久,而且在众多相关学科领域一直保持着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在美国历年进行的医学院评比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院始终名列前三名,1980年还曾被评为第一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院里,云集了许多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流医学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工学院也极为出色。自1913年建立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汀工程学院起,工程教学和研究一直在该校受到极大重视。在该工学院里,一位教授和学生曾一起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在最近进行的一次大学学科排行榜评比活动中,把霍普金大学工学院排在全美最好工学院之列。

除了在医科和工科方面享有盛誉之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以人文学科为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写作研讨班在全美可谓家喻户晓。在这个富有特色的“写作研讨班”里,学生们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认真研读古往今来的经典之作,寻求和探索他们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然后把名家的写作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练习之中,从中体悟艺术大师的创作灵感。在社会科学方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系的国际研究课程不仅在该校是最受欢迎、选修学生最多的课程,而且在全美高校的同类学科中属于佼佼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为美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培养了人数相当可观的外交人才。此外,为了扩大与国外大学的学术交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还与意大利的一所大学以及中国的南京大学合办跨文化研究中心,使美国学生有机会与欧洲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至今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外交等诸多领域的专门人才。

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技术进步的助推器

一所大学必须通过服务国家和社会来赢得自身的地位和评价。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马里兰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来源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由来已久的社会使命感。

与其他注重抽象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学有所不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侧重于应用性科学和技术研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教授和学者们都无一例外地强调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心理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教授们借助各自的学科知识,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对认识自己、互相沟通和促进了解的重要作用;工程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的教授们则在他们各自相关学科领域,向学生传授掌握技术知识的实际本领,帮助他们到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拼搏;国际问题和经济问题专家们通过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实例,让学生明白,世界上的许多争端和矛盾可能假借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智慧和经验得到妥善的解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宇宙到亚原子的各个层次进行了广泛探索。该校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正在努力探索大爆炸的即时后果,医学院的教授正在开启癌症遗传基础的秘密,而工学院的工程师则致力于解释怎样才能使房屋免遭飓风与地震的破坏。由于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学生们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到的东西相当实用,真正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颁发给学生的学位证书感到极为自豪,并自认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位证书的“含金量”很高。而一代又一代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的学生们,则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受到的训练和养成的习惯作为起点,在各自的岗位上尽情地发挥着才能,不断跻身美国社会杰出人物的榜单。

另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马里兰州创造了无数的工作岗位,并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了该地区企业的技术进步。该校医学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医生和科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马里兰州最大的私立用人机构。1999年,它总共提供了79250个新工作岗位。199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联邦经费近8.7亿美元,加上从病人、公司、基金会和慈善事业获得的外部经费大都注入到了马里兰州的经济活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科学和医学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支出大大超过任何一所美国大学。199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56项专利并提出了199项专利申请,马里兰州近期新开的14家公司正在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发明进行商业化运作。在1997年的最新排行榜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联邦科学与医学经费7.24亿美元,这比位居第二位的斯坦福大学(3.32亿美元)多出1倍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还在其他方面支持了马里兰州的经济建设。例如,它为该地区的商业、工程、生物技术、公共卫生、教学、环境科学、护士及其他很多领域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为巴尔的摩地区的发展研究与之相关的房地产项目;为不能支付费用的患者提供数以亿计的资金;为该地区提供文化和体育设施,以便吸引更多投资者来此定居。■

约翰・霍普金斯的创举:

“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机制

文・彭华安

作为美国第一所标榜“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绝不是徒有虚名的。其标志就是,这所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全美乃至整个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其中,“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就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先提出并积极推广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充分学习了德国大学“学徒制”研究生教育模式,并与早期的英国式学院制相结合,在美国首创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组织体系的“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专业式”研究生教育在借鉴“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一改“学徒制”教育手工作坊式、非正规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形成了大工厂式、正规化和规模化的研究生培养链条和固定化模式。“专业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程序和研究生管理层次两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生培养“三步走” 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研究生教育过程细化为三个具体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各个阶段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从打基础开始,逐级提升,形成了一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这套研究生培养体制强调的是教学和科研相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在具体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论文撰写,每个阶段都有专人负责,其教学任务和职责都很明确。研究生入学后第一阶段的任务是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一般将花费1-1.5年时间用于这个阶段的学习。其区别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设立有规范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学习模块化和正规化。而且学习非常重视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一般都会由相关专业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对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跟踪评价和指导。研究生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实践训练。这个阶段包括独立自由科研活动和参加导师课题两个部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零散的科研活动。但是在实践训练阶段,研究生个人可以单独进行一段时间的科研活动,然后再参加导师的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训练阶段结束后,研究生将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论文撰写。研究生的论文撰写的题目是研究生自己和其导师共同商定的,再经过研究生教师指导委员会最终确定,一般情况下就是研究生在课题组中所负责的项目。每个研究生在题目确定之后都要独立进行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困难,可以找到其导师寻求必要的指导,或者咨询导师组中的其他教师。毕业论文必须具有创新点,否则将很难通过最终的答辩。

研究生管理“三层次”

分级授权责任明确

此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实行的是以“校-院-系”为组织体系的三层纵向架构,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十分明确的管理职责,形成了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学校设有研究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并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宏观政策性管理起决定作用。同时,它还兼负着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作用,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学位评定工作。

研究生院则分为全校性研究生院和学院性研究生院两种形式,全校性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是具体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机构,对全体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起指导、管理和协调作用;其下设的学院性研究生院则进行相应的二级管理。全校性研究生院建立在本科学院之上,对整个研究生教育计划,如招生、学科建设、培养过程监控、导师遴选、奖助学金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同时通过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渠道提供各种帮助,解决研究生学习中的有关问题,维护研究生的利益。而在各个学院一级设立的学院性研究生院进则实施相应的二级管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要设立了医学研究生院、文理研究生院和工程研究生院三个学院性分院。它们主要负责教师聘任、课程讲授和教学科研活动安排等重要事宜。全校性研究生院对学院性研究生院实行考核和监控,并通过一定的评价体制对各院系的学术项目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以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基础。

第12篇

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科学发展

为深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学校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化生学院本着“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在全院教职工和学生党员中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发现了影响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统一了整改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为学院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将我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回顾

**师范大学作为辽宁省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学校党委对参加此次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专门组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精心设计并组织了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从10月15日于书记在全校做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开始,分别组织召开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工作会、专题调研、专题报告会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等会议,为基层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做出了表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1.落实“分类指导”意见,积极组织学习活动

化生学院高度重视学习实践活动,为使活动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先后组织召开了党政班子联席会议、全体教职工大会、学生党员动员大会、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学习讨论会、专题民主生活会等二十余次。活动中,坚持集中培训与专题辅导相结合,中心组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在党员领导干部、一线教工党员、行政管理队伍党员和学生党员四个不同群体中,设计开展内容各异的主题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期动员部署工作,使学院全体师生党员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为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活动中,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专题学习讨论会,不仅起到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的作用,还认识到影响学院科学发展的理念与目标问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扩大会议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化生学院在党总支的领导和组织下,以支部为单位,以专业为平台,以建设为主题,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分类指导”为原则,有计划的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

2.科学规划学习实践内容,设计开展“六个一”活动

“六个一”活动是学院开展学习调研活动的主题内容,即:组织一次对如何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思考;结合师生党员的思想实际,搞一次集中的教育培训;结合教学一线的实际,开展一次全员大听课活动;结合学院目前的办学理念,进行一次学习考察;组织一次学院的集中学习研讨;结合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召开一次以“构建和谐育人环境”为主题的研究生、本科生座谈会。

在“六个一”活动开展中,全院师生党员积极参与,支部活动丰富多彩,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问题与对策相伴而行的效果。特别是全员大听课活动,不仅实现了全员参与的目标,而且超额完成任务的教师达60%以上,听课总学时达到了296学时。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进一步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以专题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党员素质

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专题调研”、“专题教育”和“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四个专题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党员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活动,全体学生党员认真查找自身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言行举止、模范作用、全面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客观分析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党员成长成才,全面可持续发展。

4.把握主题活动契机,筑起特困学生成才路

根据省委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主题活动安排,化生学院的党员干部主动找和自己结对子的特困学生,送棉衣,谈人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帮扶对象及其家人接触,把这次活动当作筑起特困学生成才路的难得机遇。被帮扶学生倍受鼓舞,他们一方面对组织、对帮扶人的感激之情表示无法言表,一方面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务实所感动。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不辜负学校、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的殷切期望和真切关爱。

5.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强化科学发展意识

化生学院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扩大会议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会议不仅解决了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问题,还明晰了学院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提高了班子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坚强堡垒。生活会上,校长赵大宇教授从谋划、深化、文化三个方面提出详细、具体的发展建议,为调整办学理念、规划科学发展方向,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组织老教师联谊活动,谋求学院发展新 思路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院党总支注重发挥离退休教师的议政与参谋作用,专门组织召开了离退休教师新年联谊活动,向他们汇报化生学院现职人员情况、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院发展建设情况。离退休教师们认真倾听,兴致勃勃地就院长介绍的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以及国家农业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提出建议,并对我院的教学工作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和学生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他们希望在职的老师能够高瞻远瞩,追求卓越,结合学校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将化生学院的各项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按照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安排,化生学院在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思考并创新活动形式与载体,重点明确,层次清晰,各项活动顺利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定的学习计划,为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院领导班子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认识

化生学院是在**师范大学换建过程中,由化学系、生物系整合发展而成的二级学院。学院具有传统专业古老厚重、新办专业基础扎实等特点。随着20xx年学校关于加强内涵建设意见的提出,学院围绕发展建设这个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学院班子成员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和精神实质,还要用其作指导,结合工作实际,查问题,找差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与实践,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共识:

1.实现科学发展,是时代赋予班子成员的责任与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学校的办学实体,学院发展是学校生存永恒的基础。化生学院过去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还是在人才培养规模上都有长足进步。但是,纵观国内、省内同类、同层次高校相关领域办学实体的发展现状,给我们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是超乎寻常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与特长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国内高校未来将面临重大调整的严峻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到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这是历史和社会因素赋予我们这届班子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能够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在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即以组成教学单位的教师为本,以构成学院要素之一的培养对象——学生为本,努力营造和谐、规范的育人环境,抓住科学发展的根本,办出让社会、让学生满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领导班子的神圣使命。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学院的发展定位与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高校办学格局的流转和变化很快。为了适应这种调整变化,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与办法也正在做快速的调整:强化办学实体的管理职能,实施分层和分类管理。在分类管理中,化生学院如何定位,这是学院发展的方向问题,也是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假如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那么在学科建设的突破、学术成果的新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结构等系列问题中都要事前谋划好。在哪个角度,如何形成特色“高地”,学院的办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应该如何设置都应有配套措施。

3. 创新办学理念,凝练特有文化,传承化生精神

工作理念决定工作原则与方法,没有适应环境发展的新理念,就不可能建设特色鲜明的新团队。学院领导班子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总结过去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调整思维,探讨改善学院办学环境的新理念。我们知道,化生学院是学校具有悠久发展史的二级学院之一,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读书进修、奋发图强,学术创新、勇于挑战,严谨治教、稳定升学等方面具有传统特色。我们对这些特色的凝练与固化,缺少特有的文化制度给予培育,没有很好的物化载体予以传承,在广泛的自觉影响性和主动的传承性上需要必要的手段来熏陶,以传承这种化生精神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要创新办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学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1.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

动物学和应用化学是化生学院基础相对比较雄厚的两个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还有十几个共建学科。20xx年有三个共建学科获批硕士点,20xx年动物学被扶正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晋升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一些专业建设、创新性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提高内涵建设的学术活动都依托在学科建设中来完成,其已成为学院发展的软平台。

在校长赵大宇教授的关怀和指导下,我院与国家电站燃烧中心合作共同组建二氧化碳减排省级重点实验室,20xx年参与一项973项目,申请到一项863重点项目。在学校实验中心主任的支持、配合下,我院已成功申请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市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能够顺利晋升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也得益于这些重点实验室建设。

2.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强学院内涵建设

化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25人。专任教师中37人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有43人是20xx年以来引进的。这些高层次教师在学院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几个重点实验室都是他们在20xx年以后建设起来的。这些重点实验室建设不仅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也创造了硬件平台,许多教师能够有机会获得重点实验室支撑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科研项目。三年来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393 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73篇,出版著作7部,申请发明专利20项。在项目申请方面,共获得各类科研课题62项,课题经费总金额714万元。这些项目在专任教师中,人均占有课题量0.68项,人均课题经费11.3万元。大学生科研课题100项。这两年,化生学院的科研工作是学院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3.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我们响应学校关于加强内涵建设要求的中心工作。20xx年以来,我们分别组织召开了学院的发展建设研讨会、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研讨会,开展了研究生学术报展、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展和全员大听课活动。组织修订各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落实教师教学计划;把本科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学院的文化特色;遴选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学专家承担教学督导工作,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学评估,审查各类教改项目等工作。

在今年学校教改立项中,学院有10项获得立项,其中重大攻关1项,重点2项,一般8项;获得“百节精彩一课”1项,多媒体课件大赛2项,校级教改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重点课程1项。组织参加学校举办的第三批“百节精彩一课”评选活动,有两名教师参赛。有4门课程申报参加第八批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有6项教学成果参加校级教学成果评选。

这些教改成果的取得,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学院育人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xx年学院有1名本科生和1名硕士研究生打开了理科院系学生提前毕业的先河,20xx年又有2名本科生提前毕业生,20xx年还将有1-2名学生提前毕业。近几年,化生学院每年的300多名本科毕业生中,有50%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50%以上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4. 以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校办学实体中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根本之一。为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实践能力强的新型应用人才,学院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实施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的“1123”工程;着眼学生干部培养新模式,举办了以“榜样引领成长,共筑成材之路”为主题的学生干部培养系列活动,全面加强了学生党员干部素质培养;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凸显了素质教育“全程化、系列化“的培养理念,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探索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以构建大学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为着力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规划成长历程;以召开团代会为契机,举行迎奥运、赈灾系列活动,加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同时,通过开展优秀毕业论文展、组织大学生科研立项以及学子论坛等活动,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成才的意识;通过开展毕业典礼、师生联欢会和绿色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自我完善。

四、学院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就如何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思考,认识到学院近几年虽然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面临生源减少、就业形势严峻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生学院办学如何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为区域经济培养适用性人才,如何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总结起来,有这样几项重要工作需要我们解决。

1. 适应科学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需要加强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最高思想范畴,是一所大学逐步形成信任度、培养具有优化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学生的保证。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如何调整我们的办学理念,以适应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们还缺少相应的措施和应对策略。

2. 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学校的外部、内部环境都在快速变化。学院是学校的办学实体,化生学院的办学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的二级学院”办学目标经过论证也已经明确。尽管在学科建设上我们的重点学科上了台阶,二级硕士点增加了,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但还没有一级硕士点,距离博士点的目标还很遥远。

3. 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还不够鲜明

办学特色是学院发展的基础,专业特色是生存之本。化生学院在国内还不是一流的学院,现有专业也是基础性、传统的长线专业,非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行业需求不适应,学生就业难。如此下去,势必导致生源减少,危及学院的生存。

近几年我院的非师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改革,但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仍未摆脱“师范专业”的模式,特别是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专业特色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4. 教学研究与改革不够深入

近几年学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但高层次的教研项目与成果很少。其主要原因是政策导向问题,教师的考核与职务晋升对科研指标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倾心于专业学术研究,而不特别热心于教改立项。但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角度,面对当前办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专业特色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急需立项研究。

5. 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两年,受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虽然考研率(20%)和年终就业率(90%)保持一个相对稳定水平,但灵活就业率偏高(50%),协议就业率偏低(10%)。出口决定入口,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学院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亟待构建。

五、领导班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1.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深入

平时总是忙于日常工作,不注重系统理论学习,政策理论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缺少系统性的科学规划。例如,学院如何依据新的形势变化确定学院的发展定位;如何打造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专业;如何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质量工程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2.开拓创新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班子成员工作很投入,责任心也很强,但还是以传统的工作方式应付繁琐的事务管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例如,面对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新问题,如何根据人才的社会需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还需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意识。

3.工作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建设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但受学院经费所限,走出去搞调查研究不够,对社会人才需求了解的少,缺少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学院的特色建设不够突出。

4.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进一步加强

在管理工作中,通过党政领导班子周例会、学院教工大会以及班子成员间的日常工作沟通等方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和谐。但有时存在发现了问题,顾及“情面”、不能及时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象,不利于学院的发展。

六、学院发展主要思路和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

1. 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发展方向

教育观念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解决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构成省内、乃至国内同类高校领先的位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院继续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基本原则,以建设“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的二级学院”为目标,抓住机遇,凝聚力量,开拓进取,实现学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细化培养模式,凸显办学特色

结合当前用人体系的客观需求及化生学院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结构、知识结构,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一专多能的适应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本科生培养中,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方法,实现人才观、质量观的根本转变。

3. 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取有针对性的制约学院发展的教改课题,组织研究团队进行攻关。同时制定政策和运用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结合学院实际问题投入足够的精力开展教学研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专业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学到“生存”和“就业”的本领。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利用省、市、校三级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室、硕士点的平台,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学院文化制度建设、三级管理体制建设,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岗位规范,提高管理队伍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例如,学院计划每年从业务费中规划出部分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学术、科学管理和发展建设等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并开展教师、学生、校内外专家间经常性研讨与交流。

5. 开发办学资源,拓宽培养渠道

积极寻求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国内外资源,提高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能力。争取本科生联合培养新突破,加强研究生培养国际化,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6.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将招生和就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多个人才培养环节上进行全面规划。学院在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转变就业观念;要丰富宣传媒介,扩大对外影响;要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拓展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和水平。

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领导班子管理水平

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班子整体素质

思想政治建设是班子建设的前提和灵魂。学院班子成员要抓好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提高班子整体素质的契机。要继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师范大学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精神;结合我院实际,要深入思考发展建设问题,深入思考学习调研阶段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为解决学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寻找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

2. 突出学术权力,科学规划发展

教授委员会是化生学院的学术权力机构,是学院学术性事务的决策机构。只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才最了解学术事务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要把学院重大学术事务发展的决策,交给教授委员会,避免主观意志问题,避免外行决策问题,实现学院发展规划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