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时间:2022-10-11 14:2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管理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管理创新

第1篇

1.1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这里是把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看,并且指出了社会管理的主体不只有政府还包括社会组织,也强调了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讲民主和法制”又是一个“讲管理和自由”的过程。其中,社会管理是一个对“上”侧重讲法制和对“下”侧重讲民主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上”主要讲“管”和对“下”主要讲“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对“外”更多要讲“管”和对“内”更多要讲“理”的过程,其实主要的对政府讲法制和对个人讲民主。而且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社会成员的自由和进步,为了社会成员的幸福和尊严,为了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

1.2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指“在一定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以及社会效率,社会管理的对象是社会事业、社会事务和社会价值,社会管理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和政府,他们通过综合决策建立社会管理模式。”这是比较完整的社会管理的定义,它着重指出了社会管理强调共同价值观等社会共识和集体良知,而且社会管理旨在保卫社会、建设社会甚至重建社会,即改善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来建设一个好的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管理要实现的目标。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管理是服务而不是控制。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人类的本质是管理,社会的本质就是管理。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类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满足人类的各种合理需求。其中,衡量社会管理的标准就是“三权”(权力、权利和权益),即是否有利于保证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力,是否有利于保卫社会成员的合法权利,是否有利于保障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其主要通过“放权”、“强权”和“增权”来实现。其中,“放权”就是权力向社会开放,即政府“平放”权力于社会,政府赋权力于社会,政府还权力于社会,就是政府退出对市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过度干预和不当干预,政府不“越位”、不“失位”,让公民、社会组织等真正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与主体,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建设与自我保卫。“强权”即发展、维护、保卫公民的合法权利,就是让公民、社会组织等真正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实现社会的自我治理;作为个体的公民,真正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保障权利”的目标。“增权”即增加社会成员的各项正当权益,当然“增权”是以社会成员的既得权益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增加;不过,这是权利和权益的目的和归宿,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3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协同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也就是通常讲的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而通力合作对社会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组织和协调的过程,它以合作精神和现代公共规则的确立为价值取向”。因此,只有三者整合于一个中心时,才能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发挥群力,社会稳定与结构平衡才能成为可能。如果政府过分地干预市场,则可能存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市场失灵”等效率问题;如果政府过度地放任市场,则可能出现不平等甚至出现“社会失灵”等公平问题;如果政府和市场都没有也不能还无力触及的一些领域,则需要社会中介组织依靠自身的“身份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灵活的体制与充分的资源优势进而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进而弥补政府与市场的不足。社会管理的概念既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又有顶层、中层和底层之别。在宏观(即顶层)层面是指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在中观(即中层)层面是指对经济之外而且与经济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管理,即通过政党政治等一般规则和程序来实现国家社会管理的;在微观(即底层)层面则是指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领域的管理与调整,主要通过宪法制度与产权制度等既是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其中,“社会管理”既不是对社会问题进行的管理,又不是对社会危机进行的管理,也不是社会控制与社会统治,而是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就是对“私域”、“公域”和“第三域”(既不是“公域”,也不是“私域”,而是二者之外的)进行的调适与规范,实现“私域”、“公域”和“第三域”的均衡发展、和谐整合与动态平衡。而且社会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和内涵:社会自我管理、社会他管理(被管理)、社会共同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即主动管理、被动管理、合作管理和公共管理,自“下”而“上”的管理、自“上”而“下”的管理、自“左”到“右”及自“右”而“左”相结合的管理和超越“上下与左右”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社会自组织、社会他组织(被组织)和社会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来实现,因为社会既是一个自组织又是需要组织的,其中既有自组性又有他组性,通过自组实现自主和自治。

2管理失灵,以致导向不适和管理无力

当下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政府管理,或者说是行政管理、上下管理、“金字塔式”管理。但它已经出现了一些“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即管理的“缺位”、“失位”、“错位”与“越位”的现象,由此还形成了一些侵犯公民的私人空间,剥夺公民自由的问题。其实,政府管理更多地强调通过权力、外力、强力、强化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引导、鼓励、内化、感化、教化来实现的。此外,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民主化、法制化、合法化、人性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暴力管理”,比如“城管”暴力执法的现象。而如今的管理就有一些倾向于“暴力管理”,是“自上而下”的,是依据权力或权威来推行的,刚性有余,弹性(柔性)不足;限制、制约和约束有余,而自由、导向和激励不足、不适和无力;男性有余,女性不足;简单地把“管理”看成了一门技术,而不是一种艺术。“管理”在更多的时候是在追求效率、效益与经济,而忽视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也在过分地强调了效益的最大化,过分地限制了人的自由与个性,而不关心也不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人权、需要与愿望。其实,管理的核心是“管人”,不仅管理的客体是人,最主要是管理的主体也是人。这就需要文明管理,即管理过程不能没有“人性化”的因素,不能不考虑被管理者的适应感,以及管理者的轻松感;文明管理的核心是管理文明,而管理文明最基本的就是要关心和尊重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保证其合法的权力,保卫其合法的权利,保障其合法的权益。其中,理想中的管理应该坚持以下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保卫少数的合理的话语权,保护少数的正当的权益,保障少数的合法权利;满足少数和多数的合理需求,尊重的少数和多数的意愿选择,发挥少数和多数的能动作用,促进少数和多数共同发展。

3管理转型需要管理创新

21世纪是现代化的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新一轮的转型时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开始转变、转折和转型。因此,社会管理也开始了“大转型”,社会管理已经通过创新悄然从传统进入到了现代,即社会管理的运行状态由“单向”进入“双向”,途径手段由“管”进入到“既管又理”,目的由“控制”进入“建设”。

3.1“管理转型”的核心就是“双向运动”

“管理转型”就是管理者的无限扩张、不受规范与节制与被管理者的被迫自卫、自我保护的“双向运动”,并不是管理者应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管理难度所做出的被动调整,而是被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反向运动”对管理者进行节制与制衡来进行自我保护的过程。其中,“管理转型”的核心是“双向运动”;而“管理”已经或者正在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单向运动”到“双向运动”、从“重‘管’轻‘理’、先‘管’后‘理’、有‘管’不‘理’、有‘管’无‘理’”到“既‘管’又‘理’、‘管’‘理’并重、以‘管’为辅,以‘理’主”、从“一人管理”到“两人管理”、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从“暴力管理”到“人性管理”、从“强制管理”到“文明管理”、从“技术管理”到“艺术管理”的转型,即管理的理念、主体、过程、手段的转型。而“管理”已不再是“单向运动”,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互动,是“管”和“理”的互动,是“外”与“内”的互动,是“感化”与“强化”的互动,是“男性”与“女性”的互动,而且是力量对等方向相反但不对立的“双向运动”。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言,“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将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3.2现代管理:既管又理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管理既需要创新,又需要系统创新,还需要与时俱进。现代管理就是既管又理的实践过程,其核心理念就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节约成本,提供服务,致力建设。管理创新,首先是创新理念,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即“管理文明”;其次是“人”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即“文明管理者”。“谁是管理者,谁是被管理者”,以及“谁来管理和谁被管理”,即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而且二者是互为主体、互为客体并且是统一于管理过程的、地位对等的有机体,也就是说,管理过程中的“人”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管理者的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再次是“技术”的创新,手段和途径的创新,“如何来管理”,即“文明管理”,包括“管”创新与“理”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机理创新。具体而言,现代管理就是“既管又理”,即是“外管行为”和“内理机理”相统一的过程,是通过“管”的手段和方法而达到“理”的境界的一种状态,以寻求内部秩序与外部环境的均衡和发展,实现“对内稳定,对外发展”。而从机理的角度看,是既需要约束又需要引导的,是既需要限制又需要放纵的,是既需要压抑又需要激励的,既追求效率又充满人文情怀。现代管理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不仅要通过“外力”来管,更需要通过“内化”来理,即内外并重,内外共同作用,形成合力。

3.3管理创新:更好地管理与建设

第2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社会管理;协同治理

一、从协同治理的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

“治理”一词最初的含义是指控制、操纵和引导,基本上与“统治”同义,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该词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起来,如民主、参与、自治、协商等涵义的纳入,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治理理念。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此处的“治理”落脚点在于增进公共利益。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涵义

“现在的社会管理已经不是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四方共治的‘群英会’。”[2]协同治理理论就是为了改善治理的效果,用自然科学领域中协同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来重新检视社会科学领域的治理理论,其核心内容在于强调治理权威的多元化,政府在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政府不是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其他社会主体是社会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主动性并体现其权威性,众多社会主体有机配合,实现有效治理。协同治理过程中,政府不再仅仅依靠强制力,而是注重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协商对话、相互合作等方式增强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并在一个持续的过程中不断沟通,引导其他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积极作为,协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1.治理权威的多元化。源于民主和法治思想的有限政府理论表明,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个人可转让的那部分自然权利,其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协同治理理论将自然科学的理性因素引入社会治理范畴,主张政府、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都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符合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3]2.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协同治理就是从治理的内在本质出发,强调主体间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而形成的良性互动。“协同治理就是强调政府不再仅仅依靠强制力,而更多的是通过政府与民间组织、企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商对话、相互合作等方式建立伙伴关系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同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分担相应的责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减少矛盾冲突,从而达到提高治理效果的目的,这也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3.善治规则的形成。无规矩不成方圆,秩序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协调各方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实现良序社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5]协同治理强调多元化主体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目的是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建立伙伴关系,同样是以秩序价值为基础的。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应当在承认社会分工和社会差别的基础上,对社会利益进行有效协调,形成各类利益主体统一遵循的基本规则,从而确保社会的有序发展。张文显教授在《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文中指出,中国语境下的善治包含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和公共治理三个方面的内容。[6]因此,协同治理理论下的善治规则也应当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以人为本即要求社会管理创新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发挥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上的自主作用,优化社会管理的效果。依法治理即要求社会管理创新以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为目标,通过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基于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协同性,增强其自律性或者说是守法的自觉性,提升法治效果,共同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公共治理,就是让公众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既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又对自身事务实行高度自治。”[6]以最优的方式凝聚共识、化解分歧和冲突,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理念和思想。

(二)协同治理视野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

1.坚持法治化的发展方向。依法治国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必然要坚持法治化的发展方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华东政法大学刘松山教授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是在依法治国大方略之下的创新。”[7]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坚持法治化发展方向,就要发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促使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既确保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又保障主体权利的充分行使,从而有效缓解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冲突,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鼓励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政治权威自上而下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单向管理,其他各类社会主体作为被管理者,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难以被充分激发。协同治理理论倡导管理对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强调通过政府与其他各类社会自治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商,使整个社会系统内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增进管理的效用。“社会治理必须要将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结合起来,在底层社会力量的自发努力和国家权威性资源的合法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迁的合力。”[8]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为了实现管理过程的上下互动,客观上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3.培植各类社会自治主体。治理的目的在于以公众需求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在现代社会,从本质上讲,无论是政府、个人还是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主体,都有共同利益和目的,因此他们参与社会活动都应当围绕增进公共利益这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只有了解公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增进社会管理的效用,增进公共利益。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是准确地了解公众需求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各类社会自治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则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基础。而且,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也要以各类社会自治主体自身得到充分发展为基础。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培植各类社会主体。4.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社会治理体制能否得到创新,其创新的成果能否得到认可,其重要的一点是要具有各种必要的制度滋生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公民对它的认同感。”[9]社会公众对社会管理的理念、制度、运作方式等的认同是取得社会管理实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法治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对社会制度的认同。

二、社区教育在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上的独特价值

开展社区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与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各种类型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相比,社区教育形式多样,面向的对象广泛,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和谐、维护基层稳定等方面,也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彰显着独特的价值。

(一)化解社会矛盾

社区本是一定区域的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它扎根于社会基层,能及时发现并密切关注基层冲突的产生根源、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并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扎实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服务居民的场所,可以采取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措施消减负面情绪,缓和矛盾冲突,释放社会张力。社区教育以专题讲座、送教进社区、知识竞赛等活动为载体,将法治思想、传统文化、文明知识、生活常识等向基层居民普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

(二)形成价值共识,增进基层民主

“行政民主强调行政过程中的平等相处和选择自由,呼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自主管理提供更多选择机会。”[10]社区应当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体,但是,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居住现状表明,以行政区域划分出来的社区、小区实际上只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陌生人群体。在这种状况下,居民们缺乏一种归宿感,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很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对社区事务、政府决策等大多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在这种状况下,很难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共识,基层民主也没有牢固基础。而社区教育的出现却能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社区教育丰富多彩的教育学习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共同活动的平台,在活动的互动中,原本处于零散状态的社区居民开始转变为社区学习团队中的成员,随着持续的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团队成员间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社区共同体由此形成。”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提升,无形之中提高了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也相应地被激发。

(三)促进社会公平

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受教育权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根本原因。社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向社区全员、指向社区成员的终身发展的全程、满足居民全方位的教育需求,是缓解传统的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方式,其着眼点在于使教育更好地为建设和发展社区服务,也可以说,社区教育通过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方式追求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

三、社区教育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

基于社区教育的独特价值,通过社区教育这个平台,发挥各类社会主体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不失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可行途径。

(一)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合理规划社区教育计划

终身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社区教育,在本质上应当积极地关注教育均衡,最大限度地运用公共资源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教育公平。“非正规的社会教育,要走上现代化的发展之路,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必须走专业化道路。”[11]因此,一方面,社区教育要根据终身教育、教育社会学等理论,以居民学习和社区发展为目标加强社区教育的专属性和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要在实施全民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底层群众、社区老年人、外来务工等群体,着眼于就近、方便、参与的原则,立足于满足这些群体急需的、非正规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制定社区教育教学计划,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必要的学习平台。尤其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从关注就业、提高居民素质等方面着手,安排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促进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二)树立全民教育的视野,构建社区教育资源体系

丰富、实用的资源体系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必备条件。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不仅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互相交往提供了一种教育和沟通的平台,还能通过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管理目标等正能量的课程内容,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全民教育视野下建设社区教育资源,不仅要考虑不同区域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实际,实行差别对待、特殊策划、特色发展,还要将民主、平等、和谐、法治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融入进去,发挥社区教育的教化功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加强既有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共享。根据居民学习的需求建设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搭建完善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同时采取妥善的措施,稳步推进优质科学、文化、教育资源向公众开放,充分利用各类学校、医院、图书馆、公园、博物馆等优质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特点推进特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如为提升市民素质,衡阳市社区大学组建讲师团队,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向全市居民推出“相约文明”系列讲座课程。

(三)维护利益均衡,建构参与式的社区教育

协同治理理念下的社会管理必然要求居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人”,从而建构参与式的社区教育。1.立足市民生活区域,挖掘社区教育的潜在价值,搭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一是开设民情专题讲座,针对社区居民关注度比较高的民生问题,邀请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兼备的基层干部担任主讲,为居民宣讲相关的知识和政策,并当场快速地反馈问题,提供解决办法,有效化解矛盾,同时实地听取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从社区居民中选拔威信较高的居民到社区学校定期进行主题培训,然后由这些居民到其所在社区去宣讲相关的政策及知识。三是将时事政治、法律知识、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知识纳入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2.立足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文体活动、主题讲座、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构筑社区人际关系新平台,促进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通过社区教育平台,社区居民之间的熟识度增加,对社区公共事务也更加关心。同时,在社区教育各种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注重适当融入公德教育、普法教育、市民教育等内容,培植以平等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文化,能有效地激发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从而为实现法治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打下牢固基础。3.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与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的融合。以重大创建活动为契机,如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承担市民素质提升项目,通过社区教育平台的优秀课程,充分展示出社区教育在提升市民素质和参与意识方面的独特功能,促进社会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和参与的同时,彰显社区教育服务于社会管理的独特价值。

四、结语

第3篇

柔肩挑重担 服务赢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在座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李敏,现任来龙镇龙西居委会妇代会主任,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柔肩挑重担 服务赢发展》。

碧空万里江如练,雏雁初飞天;农村家园谱新篇,涉世做妇联。两年前的盛夏,我带着希望,满怀憧憬,肩负使命,幸运地走上了扎根农村,服务妇儿的村官旅程,从此,我站在了妇儿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份神圣的职业。二年的妇联工作,有平淡、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快乐和满足。作为一名生活和工作在农村环境中的妇联干部,我时常在想,“如何才能在农村挑起发展的重担?”、“如何才能在农村创新妇儿管理工作?”“如何才能在农村给妇儿们一个温暖的家”。 如今,这些问题,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中,在“创先争优,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的积极氛围中,我找到了答案。要想履行好职责,成为一名优秀的村级妇联干部,就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就要想妇儿之所想、急妇儿之所急、解妇儿之所忧、排妇儿之所难;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好、服务好妇女和儿童,这才能彰显妇联的魅力!

现在,村里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有大量的儿童远离父母;有大量的妇女远离丈夫。村留守儿童,陈菊,13岁,11岁时父亲在外打工不幸死亡,母亲随即改嫁他乡,她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靠年迈的奶奶抚养。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奶奶又体弱多病,一做重活就会发玻奶奶靠捡废品和政府的救济维持着生活,小陈菊也非常的懂事、乖巧,成绩也很优异。今年暑假,小陈菊顺利的考上初中,但却无钱入学,她一找到我就急得直掉眼泪。看着小陈菊,从贫乏的物质生活,到亲情的缺失;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到与年龄不相符的坚强,顿生辛酸。我立即利用村妇代会主任的身份积极与上级妇联联系,申请救助;同时,发动村“两委”干部捐款、捐物,使小陈菊顺利的进入中学学习。村留守妇女,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在农村的许多地方,留守妇女用她们柔弱的肩膀顶起了多半天,她们默默挑起生活重担的同时,还忍受着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情感上的孤寂。她们坚强、隐忍的背后,饱含着浓浓的辛酸。看着她们被生活的重担压的无法呼吸,我组织成立了妇女协会,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教妇女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利用村里的文化大院教妇女们学唱歌、跳舞,这些活动大大的丰富了留守妇女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经过学习和引导,她们逐渐认识到,女人也能做成事。村里有几名留守妇女自信满满,说“现在农村里都比着挣钱。女人有本事了,男人就不敢欺负。俺们现在有的挣得比男人还多呢。谁说女子不如男!”看着这些,我非常的欣慰。

回顾两年多的妇联工作,每一步都是成功夹杂着挫折,欢笑伴着泪光。我经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经历的是摸爬、滚打,付出的是青春、汗水,收获的是经验、财富。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是的,我怀着诗人般的感情投身到农村妇联这片热土中,我爱这片土地,我愿意在“村官”的履历中,用勤劳和实干写下妇联的华丽篇章。

农村,是村官历练人生的一所特殊大学;农村妇联,便是女村官施展才华的一个七彩舞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基层的妇儿事业,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站高一些,看远一些,想深一些,做实一些,我要用特殊的身份吸引妇儿,用真情打动妇儿,用服务感染妇儿。让自己的青春之花在广袤的农村大地美丽绽放,并以其独特的姿态向世人宣布:柔肩挑重担,服务赢发展!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4篇

一、当前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强调源于特殊的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公民对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国家面临着体制和结构的双重转型,因此,社会管理必须创新。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这显示出中央政府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二、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检察机关能否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否属于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首先要厘清的认识问题。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概括起来说,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的条件下,对现行社会管理理念、方法和机制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以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及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符合检察权的内在属性

从广义的社会管理职能来讲,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我国属于司法机关范畴,检察机关是国家政权架构与社会治理格局中存在的一条救济权利、保障安全、稳定秩序的制度通道,人民的法律要求可以进入这条通道获得救济,各种冲突也可以融入其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检察权同时也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通过向社会拓展正义促进社会秩序及其变迁的张力结构。作为政治系统中发展着的一个部分,检察权随着社会秩序的生成和变迁,已经不仅仅是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使公民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的内在机制,而且已成为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主导性变量和动力资源,影响和决定着社会政治的实际进程和方式。从狭义上的社会管理职能上来讲,检察机关不是社会管理的直接主体,但是,检察机关在我国的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有相对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公诉部门可以对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侦查监督部门可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所检察部门可以对刑罚执行活动以及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监督,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可以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及其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反贪污贿赂部门、反渎职侵权部门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还可以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被监督者中除人民法院属于司法机关外,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和行政机关还都具有明确的社会管理职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相对于被监督对象而言是具有一定法律强力的外部监督,对于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规范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管理。所以无论是从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社会管理来讲,检察机关都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十报告中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检察机关虽然并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者,必然有责任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主动应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以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检察监督与社会公共管理具有价值上的趋同性

良好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以法律秩序和规范为支持,以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主体的行动井然有序。法律是社会公共管理的载体也是客体,使社会公共管理在法律领域的表现,必须通过立法赋予司法机关的权力对涉及规范法律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的目的和法律的价值。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和必要保障,检察机关自产生之日起就作为广义的政府范畴参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为整个社会运行提供法制,秩序和公正的保障。应该说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方式,从管理的本质而言,是一种间接的方式。它是通过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来间接地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不断强化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功能,是法治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检察制度和社会公共管理制度共同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内涵虽然不同,但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共同的追求 。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上文中论述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检察机关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如何才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管理格局,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关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表述。党委统领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法治的保障这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哪些事情要加强政府监管,哪些事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降低管理成本,哪些事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自治,哪些事情要引入市场机制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诸此等等,都需要在理论上弄清楚、在实践中落实到位。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许就是所谓“顶层设计”。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也要在这个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

(一)立足检察职能,依托依法办案,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打好基础

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执法办案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检察机关只有在立足检察职能的基础上,依托依法办案,不断创新服务人民群众的体制机制,才能使其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是侦查批捕、审查、民行检察等检察职能领域,通过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风险化解机制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长效机制来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加大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风险预警评估,通过评估,对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案件要提前提出风险化解的预案,明确风险化解主体的职责,风险化解的流程和风险化解的后续保障。对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案件,要完善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相互衔接、协作配合的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对在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青少年犯罪、老年人犯罪等其他轻度危害社会的人和行为要在不立案、不批捕、不、刑事和解、青少年前科消灭方面做出优先考虑。

二是在刑罚执行检察职能领域,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在押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体制机制来助推社会管理。加大对减刑、假释等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检察,通过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督促监管民警依法规范执法,促进监管场所秩序稳定;积极探索参与社区矫正监督的新模式。尤其要注意未成年人矫正对象的监督教育和管理,要积极与社区组织、家庭成员、学校、司法、公安、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加强协调配合,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中来。

三是在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的检察职能领域,通过不断完善创新严厉打击腐败犯罪、渎职犯罪、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助推社会管理创新。要大力推进“侦查一体化”建设,使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在执法办案中都能把挖掘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作为自己应有的职责。通过整合侦查力量,加大职务犯罪侦查力度,为督促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即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进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做出贡献。在预防职能领域,通过职务犯罪检察宣传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有效纠正社会管理部门履职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堵塞漏洞、健全管理制度的建议,推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进而促进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

(二)延伸检察职能,服务地区发展,找准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一是将检察职能延伸到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创新。其一是参与社区矫正对象服务管理。检察官要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办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服务管理,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上的困难,通过温和说理感化的方式加强管理;其二是参与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管理;其三是推进社区法律服务与咨询活动。通过对房屋拆迁、旧房改造、拖欠工资等危害民生的法律诉求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二是将检察职能延伸到企业,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手段。其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坚持走访辖区内的重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讲授法律知识,对合同诈骗、侵害商业秘密等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案释法,引导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合法竞争。其二是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促进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检察机关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等职能作用,优化案件审理资源,设立审理涉企案件专案组,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重拳打击侵财性犯罪,为企业建设提供健康环境。其三是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为地方企业发展营造健康、清廉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力度,在履行好检察职能的同时要主动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发案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活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企业内部经济犯罪案件的产生。

三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创新。互联网不仅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媒体,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三)拓展新型监督职能,为推动检察监督从诉讼监督向社会监督转变

一是要积极服务于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检察院应通过诉讼监督,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致力于推动各行各业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目前正在构建的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大调解体系中,检察机关不仅要通过检察和解、服判息诉等监督行为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应积极延伸职能,多种形式地发挥制度构建作用,推动大调解体系的建设步伐。

二是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应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注重突出民生重点,密切关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国有资产流失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大调查力度,提出解决方案,并持续跟踪调查报告的落实情况,使相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推动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当然,在开展社会调查中,为避免检察权代替行政权,或对当事方的权利过分干涉,检察机关应注意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的方式方法,属于检察职能范畴的,以督促、支持民事或行政诉讼来保护公共利益,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属于检察职能之外的,则通过与相关权力部门或职能部门的交接或转换,间接发挥社会调查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行政法视野;社会管理创新;分析研究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联系

(一)社会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如果从本质上对社会管理相关概念进行阐述,那么从政府角度来说,其属于政府职责内一部分,但是并未完全在政府职责范围内,而只作为政府职责中重要组成内容。社会管理本身包含较多内容,不单单会按照国内相关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会通过大众认可的社会管理方式对自身进行管理。并且,在社会管理的基础之上,各个地方政府也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定制和执行相应的规范。尤其是在国家法制机构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将其所具有的民主化、社会公平化等的特点彰显出来,以确保所有公民的诉求能够得到回应,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果从狭义上对社会管理形式进行理解,那么其包含的概念较多。如从管理主体上进行阐述,那么政府除了对社会大众给予应有重视和关注之外,对一些社会特殊群体也会给予一定关心,以促进社会共同发展和进步。如果要从创新角度对社会管理进行分析,那么则是国家在现有的管理基础上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以此使社会各项资源和权利得到公平应用和发展[1]。并且,社会管理的创新不单单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需要社会大众与政府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完成。

(二)社会管理的创新

社会管理的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首先,社会管理的创新着重在“管理”和“创新”上给予转变,也就是说国家在现有管理方法基础上进行一定补充和完善,以提出更加有效、合理的管理措施用以改变。一般而言,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的创新会从政治、经济以及相关法律等角度进行转变,且在国家经济体系和国情的基础上来逐渐进行创新。所以,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理解可认为其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改革的必要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并且,社会管理的创新并不是亘古不变,而是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作出相应改变。所以也可以说社会管理是一项长久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的努力来创新,而同时也需要相关法律的辅助才能保障社会管理创新能更加稳定进行。

二、促进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建议

(一)在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转变条件下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

虽然以上所述社会管理的创新要在政府和人民大众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创新,但是现今国内社会管理的主体仍是以政府为主,所以在管理主体上进行适当转变是非常必要的[2]。首先,要建立法治政府,在国家法治背景下对社会各项工作进行管理,但是又必须要将政府部门权利下放,让社会公众参与进去,以此来共同对社会进行管理。其次,要完善社会组织相关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完善社会组织相关法律制度不但可以促进社会组织更加规范发展,还能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法律制度来维护自身权益,且对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沟通。所以,针对社会组织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问题要给予重视,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使社会组织法律更加健全,才能使社会大众在社会活动中更加安全和稳定,促进社会规范化发展。最后,要采取合理的社会管理形式来对公民进行相应法治宣传。因社会管理中包含社会大众的付出,所以在社会管理进程中也要加强公民的参与。而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也要将一些行政管理事件告知公民,使之能够积极参与到决策中来,使行政决策管理上更加公平化、民主化、透明化。除此之外,公民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参与到行政管理中去,以此对政府一些行政事件进行监督,以促进社会管理更加完善。

(二)从源头解决社会矛盾问题

现今,国内经济市场体系趋于完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对于利益分配方面仍存在较大矛盾。如弱势群体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缺乏保护能力,且在经济发展中无法寻得更好发展[3]。而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社会民生矛盾越来越大,进而对社会管理创新产生严重影响,对社会稳定发展也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如果想要社会管理得到良好创新,就要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就要从源头将这些社会矛盾所解决。而针对存在的民生问题则可以从弱化贫富差距方面入手,从利益分配方面进行合理分配。如对于弱势群体,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或者针对一些中小创业者为其提供专项基金;对于城镇存在的差距,则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进行转变,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

三、结论

在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必然要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制度来进行,在这些因素完善和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龙.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7(07):78-79.

[2]李思雯.关于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法制博览,2016(14):231.

第6篇

(昆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昆明 650021)

(Kunming Academy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Kunming 650021,China)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背景下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hina´s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o perfect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关键词 : 信息化;社会管理;对策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social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02-02

1 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利条件

首先我国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而且在某些领域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展了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其次我国也加强了对人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了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具有通过应用网络了解各种信息的技能,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每个生活细节中,并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最后信息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网络购物的出现,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终产物,它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大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基于信息技术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成本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的缓解人工劳动的局面。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发展与转变空间,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2 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社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成效 信息化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化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比如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社会动态信息;其次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有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为农村地区安装电话、网络等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了解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农村进行社会管理。

2.2 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2.2.1 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资源共享性差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员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信息资源透明度不高,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相应的信息,影响人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以最近网络中出现的“多地车主向31市申请公开停车收费依据及钱款去向”为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给与不答复或者模糊回答的方式应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政府信息需求的要求;二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基础部门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工作模式,比如对当地居民信息的登记管理仍然是采取手写记录,纸质档案保存的形式,这样的方式存在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2.2.2 政府工作人员的水平与业务能力障碍 造成政府部门缺乏信息化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缺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应用能力不足产生的: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认为信息化工作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将自己的工作暴露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中,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益,甚至一些政府管理者为了获取灰色收入而不愿意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次对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一些人员却意识不到信息化的社会价值;最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懒政现象,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学习信息化知识。

2.2.3 安全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问题,基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渠道窃取国家重要机密或者给政府部门制造消极的影响。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专业的人员与技能,因此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 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对策

3.1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综合数据平台 政府机构要紧紧围绕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一是要站在全局角度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论证,认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并且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从而形成科学的社会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设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农村)”的四级联网,并针对当前社会基础信息与上级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要积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间的相互传输;三是扩大政府资源的共享,避免出现资源的充分建设。当前社会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格化”管理,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大数据的集中管理,有效解决重复建设的社会管理模式。

3.2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完善互动沟通渠道 随着人们应用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网民数量逐渐递增,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通过公开信息不仅可以缓解民政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人们对政府工作的误解,还可以实现公民参政问政,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并且为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政府公众决策的科学性与利民性。具体措施:一是推行电子政务。政府部门要大力构建“网络政务大厅”,实现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站式办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益,比如内蒙古通过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政府多职能业务事项集中到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扩大社区的代办事项,大大获得群众的赞许;二是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党务信息网上公开、项目投资网上公开、群众诉求网络上访等,实现社会管理的网络化管理。

3.3 健全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社会管理效率 基于当前政府信息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政府部门要从加强信息安全环节入手,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制度方式构建文明、健康的虚拟社会,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制定完善的网络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整个社会要充分以“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为契机,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中心的建设,对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基础信息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并且提高安全监管部门的设备与技术,防止被不法分子所侵入破坏;最后多渠道培养懂信息化技术的社会管理人才。高校要加强对社会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化教育,提高他们应用信息化进行社会管理的技能,同时政府部门在招录公务员时也要加强对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考核,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同时要侧重考量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4 建设法治政府 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依法治国,构建法制政府,因为法制政府是实现政府电子化的制度保障,法治政府的构建促使政府遵行法律规范,抑制政府权力使用的任意性,减少人治的盲目性,增强公共决策的理性。首先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政府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在观念上形成行政决策法律责任意识;其次完我国现代行政决策的法律责任制,进一步制订完善法律、法规,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关原则相一致,使公共权力的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即由政策作为向程序作为转化;最后要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结合不同岗位性质,加强公务员的技术要求,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潇辰.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唯实(现代管理),2012(11).

第7篇

维度一:在更新观念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树立社会化的理念,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涉及面广,要突出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性、服务性、窗口定位,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服务平台创新,充分发挥群众的社会管理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平等型、主动型、开放型的社会管理模式。

树立柔性化的理念,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司法行政部门肩负着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矫安帮、法律服务等大量群众工作职能,在社会管理中承担柔性管理、教育疏导和人性关怀的职责,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把司法行政工作从“管”中解放出来,让服务理念融入到司法行政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树立人本化的理念,实现由治理向自治的转变。要树立民生司法理念,将依法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管理服务对象和社会大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评价和感受。以特殊人群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行社区矫正“绿洲计划”,试点开通服刑人员亲情电话,推出视屏问候短片,加强心理层面的矫治帮扶。积极发挥新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群体在普法、矫治、法援中的作用,强化“参与型”管理理念,实现从单一的行政型管理向综合参与型管理的转变。

维度二:在拓展功能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司法引导的功能。建立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帮办指导。提供法律风险评估和法律咨询意见,通过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案例宣传和风险提示等,帮助企业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能力。针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法律风险增大的情况,建立涉企普法讲师团、律师服务团等,组织挂钩联系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问题。

发挥司法服务的功能。加强与企业经常性的交流互动,建立涉企法律服务工作规范,不断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用工荒”、特殊人群“就业荒”的局面,围绕以“扶心、扶困、扶技、扶业、扶学、促转变”为主要内容的“五扶一促”模式,实施社区矫治对象“基地计划”和“储岗计划”,搭建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推介三个平台,促进特殊人群和用工企业的“双赢”。依托南通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供用工单位诚信记录查询,增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信任,同时对五年内频发工伤、欠薪等案件的企业进行红灯预警,构建诚信用工、诚信劳务的环境。

发挥司法保障的功能。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的作用,加强市、县、镇、村法律顾问团的建设,为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调整和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法律论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做好参谋。发挥公证的源头性保障作用,拓宽公证范围,融入新型领域,认真办理重点工程项目招投标、企业并购、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破产清算、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公证事项,切实起到维护社会诚信、防范经济风险的作用。

维度三:在完善机制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按照“上下联动、职责分明、充满活力、运转高效”的总体要求,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司法局机关整合内部管理资源,成立新闻信息、法宣研发、维稳管控、法律服务、综合保障“五大中心”,强化工作的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人员配置到位,规范管理到位,资金投入到位,责、权、利统一的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措施到位、责任明确、监督有力的督察落实机制,构建高效团队多轮驱动模式,形成创新内部管理――增添活力动力――推动工作创新的良好态势。

建立“梯次式”推进机制。按照“梯次式”推进的工作思路,探索性地提出打造司法行政社会管理创新“智慧阶梯”、“亲民阶梯”、“能动阶梯”、“和谐阶梯”、“阳光阶梯”和“效能阶梯”的“六大阶梯”总要求,做到既全面总体规划,又突出阶段重点,从多个层面展开,循序渐进,整体联动,不断创新突破,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进展。同时,以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来促进司法行政工作的提档升级。

建立“项目化”推进机制。通过上下多轮讨论、多方调研,确定市司法局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法制宣教工程、法律服务工程、社矫安帮工程、大调解深化工程、法律援助工程、基层基础工程、信息网络工程、素质提升工程,编印司法行政系统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项目书,明确项目牵头人、责任人、推进措施和目标要求,到轧时点、挂图作战,周汇总、月考核、季点评,加大跟踪督查力度,确保按照规定序时进度推进。在系统内推行“创新奖”评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激发基层单位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意思考、大胆探索,从点到面,从面至全,推动工作不断进步。

维度四:在服务群众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主动征询社会司法关切。要始终真诚关注民生,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紧扣打造群众工作品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基层基础投入、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六个主题,要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问需于基层、问计于专家、问政于民众、问教于领导”的“四问”活动,开设南通司法微博,加强与网民沟通交流,与网民一起探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边调研、边立项、边推进,积极构建贴近群众的司法为民机制。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围绕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满意率不断提升,民转刑案件发生率、越级上访率和发生率有效减控的目标,加强专业化调处机制建设,要主动介入重大矛盾纠纷、重大的调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作用,在源头治理、妥善处置、活化形式、注重实效上下功夫,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排查分析机制,不断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

第8篇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鼓楼区水部街道组织全体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管理创新”培训,先后邀请东街街道军门社区书记林丹、南街街道杨桥河南社区书记崔蕊芬、温泉街道河东社区书记黄永凡、鼓西街道后县社区书记章欢芳、鼓东街道庆城社区书记何窦灵前来授课。通过本次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

林丹书记讲述了“深化‘135’党建工作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创建宜居宜业社区”的先进经验。在坚持结合实际,创新载体,科学发展,全面落实“三有一化四服务”,着力在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和加强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出实据,求突破,探索出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乐天泉社区党委于11年7月1日被水部街道党工委命名为“红旗社区党委”,说明我社区在党建工作方面的成绩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然而我社区并未能做出类似“135”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说明在理论综合归纳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2012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一方面我社区应当继续深化“135党建工作模式”,着力强化党委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核心地位,发挥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三支队伍的作用,以“五在”活动为载体,夯实社区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综合归纳,创出有我社区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

崔蕊芬书记以“拓展社区文化内涵,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为主题,讲述了杨桥河南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2012年是中国文化建设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昂扬进军号。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人民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就不可能兴旺发达。乐天泉社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社区文化发展,先后建有社区文明图书室、数字电影广场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并于日前同福州市图书馆结成共建单位,成立福州市图书馆水部街道乐天泉社区图书流通点,让文化惠民,让广大居民享受文化书籍大餐。我社区还要借鉴学习杨桥河南社区先进工作经验,多开展带有我社区特色的文化工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

黄永凡书记以“发展社区服务,提升幸福指数”为主题,谈了河东社区在加强社区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传统的社区服务只局限于“互助、自助”,而现代社区服务是在社区内,由于居民生活需要,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由政府提供,社区组织或承办、配合的一项公共服务。乐天泉社区全面施行“一站式综合服务”,上月初搬迁新会址后,社区综合服务站场所有了明显的改善,立足服务于民的宗旨,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如今,水部街道在全力推进“网格化社区管理”建设,我社区在施行一站式服务的同时,着力实现让社区成员分工不分家,以便在为“网格”配备“一格三员”时,让管理员、综合协管员都能做到对所管辖“网格”内的情况做到全面了解,做到迅速反应并加以解决。

章欢芳书记向我们传授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到香港学习“社会管理创新”的心得体会。香港的社区主要是为促进居民交流而成立,并不承担政府职能,这和我们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我社区在吸取香港社区管理的先进经验时,应该因地制宜的加以转化。其中,香港的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让我感受良多。我国的慈善机构还是以政府成立为主的,我社区曾发起为辖区一位困难党员的精神病患女儿募捐,数次送她前往医院治疗,关心她的病情,在人、事、物上都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她能尽快恢复健康。

何窦灵书记围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书记,用行动服务辖区居民群众”的主题,讲述了她从事社区工作数十年来一些工作经验。何窦灵书记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区干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要求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加敏锐的政治敏感度,更加迅速的掌握近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心任务。虽然我不是一名社区书记,但我会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努力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

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第9篇

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而行业商会是同行业内企业基于行业利益自发组成的互益型非营利社会经济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该重视商会这一个特殊的角色。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需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商会能够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满足企业多样性的需求,有效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单纯的政府管理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转移,也要求政府将大量微观的、技术性和事务性的职能交由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来承担。

发挥商会独特作用,强化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利用商会自律功能,创造性做好维权工作,在社会管理的创新上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模式转变,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管理主要是管人,人群若按行业划分,上到500强,下到洗脚房都有行业组织,且商会除行业以外,还有乡镇、街道等基层商会和异地商会,把流动人口也囊括进来了,如果由商协会来管理更多社会事务,覆盖面较广,管理成本也低。政府在社会管理上完全可以主动让渡部分职能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制定鼓励政策,激励商会等组织更多参与社会管理。要由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要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社会管理评价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的即时型向长效型转变。现在对行业协会商会的管理法规性文件仍停留在1998年颁发的社团管理条例,所以在立法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晰社会组织功能定位,引导商会等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职能。并同时出台社会管理目标评价体系,使社会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长效的制度体系。

总之,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从以政府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转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行业组织和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商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薛志连 湖北省工商联调研室主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种市场要素也应运而生,商会就是其中之一。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商会的发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商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相比,商会建设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商会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商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商会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上有了较好保障,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各地商会较快发展。但由于各地落实政策的情况不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商会发展也有差异。另一方面,行业商会和异地商会发展不平衡,异地商会发展迅速,而行业商会发展相对较慢,还有许多行业没有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商会组织,尤其是新兴的产业领域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成立行业商会较少。异地商会之所以发展迅速,一是各地企业家以乡情为纽带,容易组织和团结在一起;二是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的需要,更加重视和支持成立异地商会。行业商会发展较慢的原因,一是“一业一会”等规定制约了行业商会的发展;二是“行业领军人物”较少,缺少组建商会的带头人;三是受“同行是冤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企业对成立行业商会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参加行业商会组织。

商会建设存在问题。商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一些商会会长缺乏管理经验,不会管和不善于管理商会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有的商会领导班子没有形成领导商会的合力。商会班子成员之间合作共事不够,集体凝聚力不强。三是会员队伍建设不够。只注重发展会员,忽视对会员的管理。四是商会开展活动少,为会员服务少。有的商会长期不开展活动,缺少为会员服务的平台和手段,在会员中失去威信和影响力。

第10篇

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其成效

2、无缝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3、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治安重点地

区排查整治,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优化

4、压缩整合,强化管理,网吧监督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石城县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模式,以压缩整合城区网吧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压减网吧数量,规范 二、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难点问题,服务措施也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底数难以掌握。二是大部乡镇和部门单位及接纳流入人口的企业、场所和个人对流动人口管理支持不够,配合不力,造成清查困难,信息变换不及时。三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仍有不便,城区三所小学在加收借读费的情况下仍然全部爆满,每班人均基本达到了70—80人,容

纳能力达到极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已非常困难,只好挤往较为偏远的郊区学校。

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又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再就业非常艰难,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或报复社会情绪,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在校“留守孩”大量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近期石城县公安局等部门在学校周边就排查出9名高危精神病人(其中丰山4人、屏山2人、高田1人、大由1人、珠坑1人),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

3、社会治安防范方面。治安薄弱地区仍然较多,防控能力有待提升。一是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状况亟待改变。近期调查发现,全县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专业的安保人员,难以有效防范意外突发治安事故;部分处在县乡道的学校没有交通警示牌和缓冲带,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部分校园周边存在社会青年敲诈、抢劫学生现象;私立幼儿园还存在校车超员超载现象。二是城区四个治安重点地区(莲花万景城商贸娱乐区、白莲城农贸市场、琴江镇商贸城、东城新车站)整治成果主要来自临时突击整治,缺乏长期有效地管控机制,各种治安案件时有发生,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三是城区视频监控探头分布太少,仅分布于主要交通路口,而且老化损坏现象严重,监控效果不甚理想,还有众多治安重点部位和治安状况复杂地区处于视频监控盲区。

4、网吧监管方面。一是个别网吧制度不够健全,甚至没有按规定悬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警示牌和举报电话,群众反映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二是乡镇网吧均未安装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监管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三是 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研究制定刑释解教人员失业、就业援助办法,将其列为再就业重点扶持对象,由政府部门出资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发展小额担保贷款,出台从事个体工商经营或种养殖业给予工商税

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还应当考虑给予临时困难救济或由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确保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稳定、有事做、有饭吃,以求最大限度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二是要对在校“留守孩”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组织学校老师定期做好“留守孩”家访,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留守孩”结对帮扶活动,招募社会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关爱“留守孩”,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要在学校普遍设立专门电话或网络视频通话平台,加强学校老师和“留守孩”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让学生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小孩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让“留守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到父母亲的关爱。要从政法干警、法律工作者或退休老干部中招聘法制副校长配备到每一个学校,并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道德教育,增强“留守孩”法制意识,避免“留守孩”参与社会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公安部门要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全部强制性进行收治管理,对分布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要落实派出所民警、社区街道干部、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管控责任,民政部门要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防止特殊人群意外伤害正常社会群体。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民办高校;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理念是我们党针对时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形式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全新社会管理理念[1]。社会各界各行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寻找发展的新思路新思想。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发展的基础工程,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和人才培养的源泉,因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进行教育思路的创新成为十分紧迫的事情。

1.民办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的崛起的新群体,民办高校按照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管理方式比较自由,民办高校实行管理创新可以使校园氛围更加和谐。民办高校实行管理创新过程中既要发挥好自身的教育职能,又要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办学道路。

2.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工作

将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创新管理工作,首先使得高校明确自身定位,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为全面、市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高校对于人才模式的培养只是简单要素的堆叠,未实现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内容。而顶层设计理念运用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就是学校规划自身发展方向,从学校整体层面上综合考虑。民高校在进行自身定位后,针对当前教育现状进行发展过程中必须集中力量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打造良好教育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最后顶层设计理念有助于民办高校的改革工作。教学改革工作包含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的等多方面的改革[2]。顶层设计理念与用于教学改革过程就是站在整体角度,摒弃直接具体化改革理念的制定,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宗旨和教学框架,进一步进行层次化的方案制定。

3.民办高校的管理创新工作

3.1建立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责任制绩效评估作为现代有效的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民办高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通过各教学单位进行任务划分,按照教学任务、各级工作安排、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教学指标。传统的高校绩效责任制评估指标是由学校制定,各部门的指标相同,指标内容偏重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学任务等的完成[3]。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具有灵活性强,具有弥补传统绩效评估的不足。在进行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需要全员参与,学校行政机构要针对指标内容的评估过程将教学对象的评估引入评估过程,学生的反馈结果直接反映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责任制绩效评估。

3.2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各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应加强自身夜色文化的建设,将其作为学校的形象进行宣传[4]。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民办高校,他们针对自身的优势进行教学工作,注重某一方向的人才的培养,例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等学校都是针对学校的某一特色专业进行办学。对于综合性的民办高校,专业众多,涉及各个方面人才的培养。特色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针对优势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更加注重某一方向的发展,利用自身优势树立教育品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5]。

3.3教学过程管理创新。教学过程是学校实现自身教育职能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负责知识的吸收和消化[6]。教学过程管理创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学准备工作。学期结束之前,要安排好下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第二,教学初期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工作是指针对开学初期教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教学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教学情况的开展做出相应调整。第三,教学中期的检查工作,加强中期检查工作主要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听课、学生学习情况检查的形式开展,旨在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结束语

民办高校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这项伟大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学校加强自身的工作模式的创新,还需要注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和学校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形成一种由整体到层次的逐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促进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刚.创新社会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22-124.

[2]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89-90.

[3]丁晶.论我国民办高校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231-232.

[4]唐志强,李晓东.甘肃省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与人才,2010(12):46-49.

[5]吴丹,郝帅.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下民办高校管理创新问题初探[J].学校管理研究,2012(12):241-241.

第12篇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深沪镇私营经济发达、渔业捕捞产业兴盛、人财物流动密集,近年来治安状况日趋复杂。福建省泉州支队深沪边防派出所认真贯彻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实施爱民固边战略,深化应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一体化管控、精确化执法和人性化服务,取得了成效,为打造“平安深沪”作出了贡献。

一、抓技术手段,实施一体化管控。该所针对辖区治安热点分布情况,建立了监控指挥室―摄像探头―街面巡警“三级一体化”管控模式。一是集约指挥。为实时掌握辖区治安动态、船舶渔船民情况、收集信息、指挥警务活动,该所将值班室改建成治安管控指挥室,设立“电视墙”及对讲机基地台,24小时值守,对接处警、路面巡逻、案件办理、案件监督、治安监控等工作进行集约调度、指挥。充分应用船舶渔船民管理系统,将所有安装AIS系统的船舶数据信息导入,接收辖区进出港船舶、渔船民信息,从而实现出海船舶及渔船民动态管理,有效提升海上治安管控能力。该所还在镇直机关、金融单位、行业场所内部安装动态监控系统和远红外自动报警“商铺管理”系统,建立以派出所指挥使为信息枢纽的协作联动机制。二是实时监控。为提高辖区管控能力,该所对辖区内的监控系统进行了更新和扩建,将小倍率摄像头跟换成大倍率摄像头,在辖区内主要街道路面、复杂路段和重点部位安装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还增加远红外夜视功能。为进一步强化沿海管防和船舶动态管理,该所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在港区码头安装了三路视频远程实时海防监控系统,在港区和交通出口安装3个红外线云台电子监控,对沿海一线和海域实行不间断监控。初步形成了辖区口岸监控网络,24小时对发生在辖区及口岸进行巡防监控,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共协破故意杀人案件1起,破获其他案件65起。

二、抓科技监督,实施精确化执法。该所注重提高执法办案科技含量,狠抓执法监督环节,先后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执法示范科所队、全省公安边防部队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一是技术手段“还原现场”。为进一步监督民警执勤执法过程,规范民警执勤执法行为,该所配备了3台 “数码鹰”多功能执法记录仪。每次出警时,民警随身携带“数码鹰”,全程记录接处警现场情况,从办案源头抓起,规范了执法执勤行为。二是办案场所“全程监控”。为确保执法办案场所整洁有序、规范统一,该所合理规划,将营区划分为办案区、办事区、办公区、生活区四大区域,在重要部位安装门禁系统。在办案区内设立了物证室、信息采集室、人身安全检查室、待审室、法制室等五大库室,率先建成了集民警办公、信息采集、讯(询)问、辨认为一体的“数字讯问室”,并安装6个带夜视功能的监控探头,实现案件审讯全程录像录音,所领导可以通过网络对审讯和办案工作视频指挥。

三、抓细节管理,实施人性化服务。针对群众需求,该所建立了智能排队管理系统、船舶渔船民电子签证系统和网上社区警务室等,使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一是建立智能排队管理系统。为方便群众来所办理户籍业务,该所率先在户籍室安装了智能排队管理系统,做到了“三个一”(“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综合受理、“一次性”快捷服务)、“五个公开”(公开办理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办结时间和办事结果),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办事效率。该系统运行以来,共接受群众评价6000余次,满意率达95%以上。二是建立船舶渔船民电子签证系统。为克服警力不足、方便船舶渔船民出入港签证,该所研发应用了全省首个集船舶自动识别、报警、进出港签证三大功能于一体的船舶渔船民电子签证系统,对出海船舶及渔船民实行动态管理,并全面简化渔船民办证手续,大力推行外来渔船民证件“一站式”办理等便民利民措施,提升渔船民服务管理水平。该所还在深沪船管站安装了LED显示屏,及时向群众天气预报、台风警报和办证指南等信息1150条,提高了渔船民自我防范能力,该站被总队、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评为“先进船管站”。三是建立“网上警务室”。该所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公共资源,开通“网上警务室”、创建警民QQ群。并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群众网上求助、报警等事务,第一时间出警解决,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馈”。同时将“网上警务室”主页设为网吧电脑的主页,方便了群众浏览。“网上警务室”开通以来,总点击率达到47万次,受理群众咨询服务58人次、警情线索提供24人次、网上互动240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条、网上为群众提供服务36人次,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查处治安案件8起。 (肖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