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时间:2022-05-17 07:2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第1篇

昝。中国汉字,上下结构,部首为日,总笔画数为9。主要释义有:同“咱”;姓氏;表示时间的模糊位置。汉字,是中文的记录符号,也在日文、朝鲜文等文字中使用。与英文、俄文、印地文、阿拉伯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单词的单音或多音表义不同,汉字一般单字单音表义。

汉字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经历阶段: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都在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自从学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个单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伟大。

汉字起源于五千多年前,从仓颉造字到如今,它们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样子。经过这次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了解了许多关于汉字的字谜、谐音歇后语、汉字的演变等知识,汉字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写作文的时候,它们在我的笔尖下,或嬉戏,或玩笑,或唱歌……让我不禁感觉到汉字的神奇,它不仅能精确地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还能让前辈的成果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我爱你,汉字》这课的“一点值万金”小节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细心,不能写错别字,你看,因为挂面厂和进出口公司没有认真检查,使乌鲁木齐的“乌”变成了“鸟”,让十八万元付之东流。还认识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王懿荣,是他让沉默了几千年的文字浮出水面。

看着这些有色彩,有气味、有灵魂的小精灵们,你会为它们动情。我坚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汉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珍爱。

五年级:向天歌

第3篇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等形体的演变,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同时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使汉字具有音、形、意兼美的特点,因而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本课的编者着意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汉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造、文化等知识。所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拓展眼界,激发兴趣,在听、看、读、品、练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就成了我们教学的重点。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从襁褓时的牙牙学语到孩提、小学、初中时的识字、读书、写字,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学习汉字,但能真正热爱汉字、体会汉字的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的学生在今天这样一个“言必称英语”的时代几乎少之又少。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推广,许多学生已都不愿再用笔书写,导致认字能力的减弱。如何传承汉字,弘扬我们民族文化,提高国人的国学文化素养,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题“优美的汉字”的提示,体会汉字的“三美” ,激发兴趣,拓展视野,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及构造,培养学生因形推义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中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讲练结合——讲以激趣,练以启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扣紧“优美”二字,以欣赏与猜字谜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汉字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方法

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启发,帮助学生总结。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书法展示,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汉字的艺术和文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深刻理解汉字的美。

2.能力目标: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自觉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3.情感目标: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梳理有关汉字的知识,探知汉字构字规律,总结正确识、写汉字的方法。

2.探究汉字文化,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美,激发对汉字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

3.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汉字中包含的古人的智慧,怎样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七、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汉字的几种构字方法,并收集自己认为有趣的汉字。

2.ppt课件制作。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生听唱解晓东的歌《中国娃》,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热情,引出鲁迅先生概括汉字的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二)自主学习——形美感目

1.汉字的起源:学生齐读课本“汉字的起源”部分。请一两个学生谈谈他对甲骨文的了解。

2.汉字的演变之美

学生通过预习以及看课本,了解汉字的形体,总结汉字的字形特点及演变规律。先请学生起来归纳。教师给予补充和总结,通过课件展示结论。

明确:汉字演变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1)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条化、平直化。

(2)笔画由多到少,结构由复杂到简单;书写更快捷,更规范。

3.汉字的构成之美

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掌握汉字“六书”的概念和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

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形声字表格。有的学生不会写,引出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

通过以上理解及练习,让同学们试试说出以下汉字的造字法:武、射、门、衣、云、鼠、龟、凶,同时学生可以举其它字例加以说明。

教师根据情况补充归纳。

4.书法、印章、字画之美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各种字体的书法、印章和字画。

教师总结: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种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它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奇与正,其意境无限、美妙无比。可以说,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唐代涌现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他们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链接高考:注意书写,卷面整齐。

(三)合作、探究学习

1.音美感耳

(1)展示赵元任《石室诗士施氏》,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感受汉字音节的奇妙。

(2)学生齐背戴望舒《雨巷》,感受汉字的音韵美。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欣赏的作品如涓涓细流,其声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还有些读来如奔放的大海,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通过以上感受和体验,学生分小组讨论,汉字音美感耳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字正腔圆,一字一音,一音多意;②四声平仄,起伏相间,抑扬顿挫,铿锵有力;③短音促而平,长音舒而缓,轻重缓急,各有变化。④诗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意美感心

(1)字形的意蕴美

①课件展示几个字的巧妙解释提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大”对“爽”说:就四道题,你怎么全做错了?

课件展示:“选”“劣”两个字,让学生仿照上面例子根据字的意思给以解释。

②让学生举一反三,分小组把收集的有趣的汉字及字谜写在黑板上,互相交流。

链接高考:拆字作文。“尖”:一、自己从点滴做起,慢慢地得到认可,才能成为拔尖的人才;二、小处是焦点,大是基础,干一件事情只有专心,找准关键,着重使力才能成功。

(2)神智体诗的意蕴美:展示坡神智体诗《晚眺》。欣赏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首神智体诗,让同学们试着欣赏。

(3)对联的意蕴美:展示一幅祝寿对联

花甲重开,更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

学生体会其意蕴美。学生展示,课下收集对联,共同欣赏。

(4)字画的意蕴美:展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会徽,小组探究它所蕴涵的深意,互相交流体会汉字的意蕴美。

教师明确: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充分显示了汉字“入画”的美感。

她像一个“人” ,又像一个“京”,还像一个“文”,预示着我们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链接高考:图文转换

(5)汉字动画欣赏:播放汉字音、形、意结合动画视频,体会汉字“字画交织,形意结合”的美。

(四)课堂总结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汉民族存在的根据,是我们不可割断的文化血脉。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来维护汉字,热爱汉字。

(五)作业设计

1.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2.有人认为繁体字很漂亮,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请用优美的文字来说说自己名字的意义,并设计一个艺术签名或印章。

4.简述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基本实现以下几个新课改的“新”:

1.观念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我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猜字谜、欣赏书法等环节;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养成。

2.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对话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3.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学生从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第4篇

一、基于儿童:历史题材教学的奠基石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视角,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此组织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历史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

1.基于儿童立目标

鲁洁教授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品德教育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世界出发,实现课堂生活化。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尽管学生随处可见,但往往感受不到汉字的珍贵,具体表现为:对汉字的态度漠然,作业中错别字、用词不规范、书写潦草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汉字学习兴趣不大。因此,笔者将《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祖先的高度智慧,认识千年不衰的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公民。

2.基于儿童定内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主题教学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学生经验的拓展,才能实现历史事实向现实的回归。只有当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价值,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历史素材中所蕴含的价值才能够深入人心。课初始,笔者以“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话语创设情境,引出了探究话题。然后立足儿童立场,围绕主题设计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魅力”和“永远不衰的汉字”四大教学板块,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

3.基于儿童选策略

历史因离学生遥远而难以理解,如何让他们走进历史呢?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汉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明理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处于“愤”“悱”之中,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走进历史,了解史实。如此,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汉字来之不易,感动于祖先的智慧和不懈努力,让历史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内心。

二、活化历史:历史题材教学的敲门砖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因此,笔者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活着的历史”,把历史学习作为一个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感受祖先的智慧

鲁洁教授曾说:“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的往往是对某个独立历史事实客观、直观的描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寻求这些知识中隐藏着的道德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中的人物,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汉字的演变规律对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仅学习演变规律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于是,笔者从小处入手,以点带面,设计了“猜汉字”的教学活动。从“马”字的演变带领学生探究汉字的演变规律,引导他们在“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中自主发现,感受祖先的智慧。学生在猜汉字的过程中,笔者巧妙地把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秦始皇统一规范汉字等小故事整合进课堂,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站出来,从幕后转到台前,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这样,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活”起来了。学生由此近距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奋斗与追求,体验到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喜。

2.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探究身边的历史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觉得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汉字,在汉字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而萌发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汉字的魅力”教学板块,笔者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制作汉字魅力名片。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找出了汉字的魅力:字形漂亮、字音优美、组合能力强、包容性强、有情趣、富有意蕴、表意清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体会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真切感受到了汉字背后所凝聚的祖先智慧。

3.在古今联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历史往往能够折射出现实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历史内容的现代意义,教育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在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后,笔者提供了以下材料,用中国的统一与欧洲的分化相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公元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上,腓尼基人发明的拼音字母和各民族语言相结合,陆续形成了40多种文字。由于文化上互相不认同,最终导致这片并不大的区域分化出了45个国家。而与此相对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尽管经历了无数的王朝更迭,但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风俗习惯,甚至血统都不同的人们缝合在一起,让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吗?”学生积极讨论,感悟到正是由于祖先热爱汉字、坚持使用汉字、改进汉字,才能让汉字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如今,汉字已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更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学生的情感由此得以升华。

三、回归生活:历史题材教学的指南针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脱离现实,就历史讲历史,只会违背品德课程历史教学的初衷。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镜子”,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即要使学生把所学到的一切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鲁洁教授所指出的“二次回归”。

1.在情境中启迪意识

笔者设计了“永远不衰的汉字”教学板块,有效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展示“汉语桥”世界留学生汉语大赛的风靡、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中国规范字书写大赛风行全国等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从而倍感自豪。尤其当播放“汉语桥”外国留学生中文大赛视频时,外国留学生清晰悦耳的语音、诙谐流利的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学生激情荡漾,他们都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而骄傲自豪,也从心底萌发了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的信念。

2.在思辨中指导行为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汉字书写越来越不受学生重视。据此,笔者在课堂中安排了一个情境讨论:“古人对汉字的热爱让汉字传用至今,王选发明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让汉字在信息时代获得新生。而在信息时代,有人说电脑打字又方便又整洁,不需要练字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有的学生说,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不能让它消失;有的说,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二张名片,代表个人的文化修养;还有的说,电脑打字缺乏个性,练字还可以修身养性……讨论中,学生明确认识到:作为小学生应写端端正正的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教学回归生活、指导生活,德育的指向性更明确了。

第5篇

一、扎实搞好汉语拼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基础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识字的作用是重要的,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对于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在“树”字的讲解中可以制作一张卡片,用卡通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树的拼音“shu”,把h画成大树,s、u分别画成树旁的小草,这样把生活中的实景与拼音和认字相结合,方便联想,利于记忆。

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

二、指导学生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学习汉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理应承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责任,通过学国文字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方块的汉字,既是单音节,又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字与字连结成词语的方法比较灵活自由。因此,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汉字形体演变,自身表意特点以及优美的外形、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质量,为学好母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懂一点汉字的演变历程,这有助于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起源于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用于记载历史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文字,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和铜器文字。今天通行的汉字便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地发展演变而来的,在这个渐变过程中,汉字从甲骨文向篆、隶、行、楷逐渐变化。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识字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及游戏活动

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其一,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 其二,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展示。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教师可以自制教学课件资源或者查找教学短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演示编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戏、识字大赛、汉字组词接龙、汉字肢体语言展示,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课堂汉字的学习中来,让趣味性充分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能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与热情。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中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教学地位。时刻记住,多媒体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模式,要完全地运用于全部的教学中是不实际的,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第6篇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识字教学提出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能工整地书写汉字。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不仅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要求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是识字、写字的愿望。低年级的识字量占小学总识字量的45%左右,学生的识字任务相当的大。但面对如此繁重的识字任务,我们的小学生识字的效率却比较低,学生普遍觉得学习汉字枯燥乏味。

那么,在识字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汉字、喜欢汉字呢?我们认为部首识字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过追根溯源,利用汉字部首的表意功能学习部首所代表的含义,向学生展示汉字的起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复习巩固熟字,认识了解生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识字。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速度和猜字能力,而且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

1 部首识字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部首识字教学,就是利用部首进行识字教学。也就是地说,通过学习部首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对学生进行语文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汉字的造字规律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因义赋形”,据此造字规律和汉字“见形知义”的表意特点应用到我们辨析字形、字义的识字教学过程中;另外,形声字表形又具有表音的特点,适合于字音的学习。所以,抓住汉字字形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是符合汉字本身构字特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已经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而且这一阶段的思维是可逆的,能够进行逻辑推理,那么在进行识字教学中就可以向学生展现部首字的演变,这样学生对部首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小学高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儿童开始逐渐摆脱具体现实的影响,对于逻辑推理具有了进一步的创造性。[2]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则持续时间的时间较短。[3]p129-130显然,这些理论为部首识字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部首识字其实就是立足汉字的构造,通过部首揭示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对单独的汉字进行深加工,以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汉字,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识字效果。不仅如此,部首教学识字既能让学生高效率地认识生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S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学习部首的文化含义就是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利用部首进行识字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毋庸置疑,部首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不甚了解部首的具体含义,只是就字讲字,重在会认会写而轻视理解与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1]其实,学汉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汉字应用到学习生活中,而通过部首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更重要的是字义的理解与记忆,把其学到的汉字知识迁移运用到阅读、写作以及其他的生活学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 部首识字教学的方法

汉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字,它具有较为严密而完整的体系,结构读音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构字的笔画、部件或偏旁不是任意的,而有其中的道理和依据,从而部分以形示义,部分以形示音,音、形、义之间构成内在、有机的联系。这是汉字的主要特征。”[4]重要的是,汉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尤其是部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通过部首进行识字教学一方面可以经由部首的表意功能探讨汉字的本义,以及利用汉字字体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及规律等来研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通过汉字的部首以及字形、字义帮助学生对汉字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达到整体记忆、融会贯通,加深对汉字字义的理解;不仅如此,部首识字又能帮助学生纠正别字、辨别形近字,从而减少错字、别字,进而促进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1 部首分类法

汉字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利用部首及部首字所表示的含义进行分类就是部首分类法。在学生学习相关部首之后,教师可以借鉴已有的部首分类的原则,结合实际的教学要求科学的对常用的部首进行合理的分类,促使学生对所学部首有清晰的认识,帮助记忆汉字,减轻记忆负担。通过对部首分类的学习,学生在遇到生字时就会有意识的在大脑中对相关部首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调动大脑中原有的汉字知识来了解所遇生字的含义,发挥其猜词和想象能力进而对生词的含义也会有大概的了解,进一步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如如植物种类的:艹、木、丬、片、米、瓜、谷、禾、麻;表示与动物有关的:犬、犭、豸、虫、角、毛、羽、韦、豕、??、羊、鸟、龙、龟、黾、鱼、虍、鹿、隹;表示房屋建筑:宀、广、厂、户、门、石、土。在学习《葡萄沟》中“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对文中“碉堡”这个词语,学生看见“碉”的部首是“石”就会把这个生字分类到与房屋建筑有关的生字里,就会联想到用石头做的屋子。那么“碉”是是从石,周声。本意是石屋。同样的方法“堡”部首是“土”也与房屋有关,那么“堡”学生就会联想到用土建造的房屋。进而理解“碉堡”坚固的房屋。对“碉堡”的理解学生就会想象到葡萄沟里描述的阴房大概的样子,经过老师在课堂上的展示和讲解学生就会对晾晒葡萄的阴房有真实的认识。

2.2 据形识义法

通过学习部首所就代表的含义对汉字的字义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了汉字部首之后就可以根据部首所表示的含义来理解生字的含义。也即是,帮助学生把汉字拆分为以部首为单位的部件,然后寻找到每个部首所表示的相关含义,再来理解整字的含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区分形近字减少错别字。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对部首进行替换,这对与学生辨析字义改正错别字有重要的作用。如苏教版语文《识字4》“庄”时往往会有学生把“广”写成“厂”。在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这两个部首的区别。“厂”像山崖边的形状,带有厂字头的字大都和山崖山石有关系。如:“原”字是厂(山崖)+泉(泉水)=山崖下的泉水;“仄”字是厂(山崖)+人=人在低矮的山崖洞穴下神坛倾斜不能伸直;“广”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有广字头的字大都和山崖房屋有关,不过这种房屋大多是简陋的房屋。如的“庐”字是由广(简陋的房屋)+户(栅栏门)=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库”字是由广(简陋的房屋)+车=储存东西的建筑物。再如,根据部首的含义,就可以轻易区分“蓝天”的“蓝”和“花篮”的“篮”,不致于张冠李戴,把它们两的部首写反。因为,艹字头的蓝的形旁是草,它原来是一种可以做颜料的草,所以凡是与颜料有关的词都是“蓝”。 字头的篮形旁是竹,古时候常用竹子或木头做物品,所以与物件有关的就是“篮”。

2.3 溯源联想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部首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把汉字部首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把静态的汉字部首演变成动态的形象图画,从而帮助学生了解部首及汉字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汉字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想象及联想,利用用自己的思维联想来识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提升识字的整体效率。如“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就有一些难度,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虎”字的部首“虍”的演变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虎”汉字的来龙去脉,形象地记忆汉字。再如,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己区分“兔”和“免”,善于观察和联想的小朋友就会发现,因为兔子有个短短的尾巴,所以“兔”有比“免”多了一点;在学习《春到梅花山》中的“休”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休”的演变过程,发现“休”时人倚靠在树旁,就是“休息”的休,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联想来比较“休”和“体”的区别。

3 部首识字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汉字与其他语言区别的重要一点就是它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中表意功能就表现得十分明显。自从许慎首创部首分析汉字,汉字的表意功能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与运用。象形文字以形传义,指事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增加了指事的符号,会意是以象形为基础,形声文字中的意符是它专职的表意成分。而部首作为组成汉字的结构成分,它保持有自己一贯表意特点。因此,在汉字的识字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汉字部首的表意功能来拆分整字,帮助区分形近字、错别字、辨析词义,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运用部首识字教学是要在保证学生拥有一定识字量的前提下,教授相关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在高段识字教学教学时可以把汉字部首作为线索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习俗、文化、制度进行全面的展示,尽可能使汉字的起源及发展演变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我们可以就一个汉字展开来讲,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游戏、小视频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汉字的兴趣,使得部首识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有利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将来学生会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识字学习,也会喜欢学习汉字,有愿望去读、写,渐渐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便会提高。

第7篇

[摘要]从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的必要性、汉字词的起源和成因以及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异同等,对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的韩国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同形异义 汉字词 汉语词 意义

一、对韩国语汉字词研究的必要性

在多年的韩国语学习和应用中,对于韩国语构词方式感触最深的就是汉字词。汉字词是指起源于汉字的韩国语词汇。汉字词从广义上讲属于借用语范畴,语感、语言学的特征和固有词(韩国语固有的词汇)完全不同,但从它流入韩国到现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以深入到韩国语的体系中,形成了根基坚固的规范化语言。汉字词在韩国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汉字词在韩国文学语言中约占百分之三十;在政论性的语言里约占百分之五十;在应用文中几乎占百分之八十到九十左右。这些汉字词对学习者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无论是对学习韩国语的中国人还是对学习汉语的韩国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扰。这是因为两国学习者以本国词汇意义为基础,来理解对象国的汉字词。因此很容易出现错误。笔者认为,对于中国人学习韩国语来说,因为韩国语有很多汉字词词汇,在构筑语言信息时,我们不能只是为了相对地节约时间把词汇的学习单纯停留在量的概念上,而应及时的把握词汇的正确意义以及词汇的其它的相关信息。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应该是韩中同形异义的汉字词部分,因为韩中同形异义汉字词容易造成韩国语学习困难,所以有必要进行探讨研究。

二、汉字词的起源

1.汉语界的汉字词词汇 

这类词是韩国语汉字词最多的一种,是直接从中国借用汉语词构成或借用以后稍加变动的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以《四书五经》为首,《孝经》《礼记》《左氏春秋》等从中国的传统古典作品为原始的材料形成的汉字词,如父母、春秋等;二是以贸易或经济的方式与中国人相接触,在口语上产生的汉字词,如进口、运送等;三是通过中国的书籍传过来的,但书籍不是中国原有的,是传入中国的佛教用语,如观音、慈悲。

2.韩国人独创的

在长时间使用汉字作书面语的过程中,韩民族不仅输入中国和日本的汉字词,而且以其深厚的汉字素养为基础,创制了韩国固有的汉字词。这些词中,有以中国汉字组成的,也有由韩国创造的特殊汉字组成的,都用韩国读音读,这些词虽然是韩国创造,但是从用汉字构成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汉字词的一种。如内外(汉语是夫妇,夫妻)、妹夫(汉语是妹夫或姐夫)、放送(汉语是广播的意思)。

3.借用日语汉字词

日本人借用汉字的音、形、意、字创制的汉字词,不仅词汇量大,而且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医学、法学、文化、军事等几乎所有的领域。这些汉字词传到韩国和中国,形成中韩的汉字词(这个词语模糊)。移入韩国语的日本汉字词有音读、训读、音读和训读混合三种类型。如同志(日本音读汉字)、广场(日本训读汉字)、本质(日本音读和训读混合)等。

三、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成因

韩国语中现在使用的汉字词大部分都起源于中国,但中韩两国的汉字词在音韵方面、形态方面、意义方面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究其形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韩国语的汉字词多用汉字的本义或古义

现代韩国语中使用的汉字词,仍然保存着汉字刚传入韩国时候的汉字的本义或古义,而汉语词汇的意思因时代的变迁或词汇本身内部的转变和调整,在词的词性、色彩意义、搭配意义以及语法功能上引申出很多的意义,然而在韩国却保持着当时借词时的原来意思。例如,韩国语中的汉字词(野菜),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蔬菜,韩国语的汉字词(颜色),在韩国语中保留着古义,翻译成汉语是脸色之意。

2.演变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变化。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传入韩国时是单个的字,然后形成短语,而汉语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演变发展渐渐地都形成了双音节的白话文,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意思。例如,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结实),词性为名词,意思是结和实合成的意思,即为结果实、成果的意思。而汉语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形容词,意思为“健壮、结实”之意。词性词义都发生了改变。

3.民族思维习惯对词义引申特点的影响。

词义引申,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心理认知和思维模式。即使是相同的语素义,也有不同的联想方向。例如,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代”在两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按照韩国人的心理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推敲,具体的使用上年龄范围不同。韩国语30是指从30岁到39岁的人,而汉语的一代是指一辈分的人。并且汉语的“代”有“替代”这一动词的用法,韩国语却没有这种用法。

4.因为词性的变化而产生了单词意义的不同

这种情况是属于词的基本意义相同,但是由于汉语是孤立语,形态上的变化甚少,多是兼类词,同时由于词性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意思。有些词在汉语词里是一种词性,而作为汉字词进入韩国语里就变为另一种词性。例如,汉语词里的“提高”是动词,而韩国语里的汉字词(提高)是名词。汉语词里的“奔走”是动词,而韩国语里的汉字词(奔走)是形容词。

四、中韩同形异义汉字词的异同

1.意义缩小

意义缩小是指汉语中的多种含义在韩国语中减少甚至消失,只剩下最基本或最常用的含义。这种现象大部分是在意义的特殊化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一个单词所包含的许多意义当中,有一个被指定为基本意义的话,那么,意义的特殊化就产生了,其结果就是使这个单词原来的意思范围缩小了。例如,汉语词汇“心思”的意思是不管好的想法还是不好的想法都可以用,但是与之相对应的韩国语汉字词心思只能用于不太好的想法,其意义范围缩小。

2.意义扩大

意义扩大,是指在通用意义的基础上赋予该词新的含义,使其在作用范围上变大。意义范围扩大的原因,有的是当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不去造一个新词,而是用已经存在的单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或者是一些作为特殊用语的单词一般化之后,变成了一般大众都可以接受的单词。比如,汉语中的“江”原来只是指“长江”,后来意义范围扩大,一般的江河也可以用“江”来表示。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对比时也有这样意义扩大的情况。

3.意义转移

意义的转移,是指某个单词失去其本来的意思,转换成别的意思。韩国语的汉字词经过历史的变迁,有的单词虽然形态依旧保留下来,意思却发生很大的改变,失去了原来的意思,又添加了新的意思。

4.词义感彩的不同 

即使是同一种客观事物,赋予它的感情、情绪,每个民族都不一样。因此,表明客观事物的词汇意义虽然一样,但是感彩却不一样。例如,煽动、彻头彻尾,在汉语里是贬义词,但在韩国语里它是中性词,没有感彩。反省汉语的语感很强,但韩国语的语感很弱。

五、结论

汉字词有较强的构词能力,简练,表意准确等特点。汉字词大体上有固定对译法、音译法、音借法、音意兼译法等四种形式。在汉韩或韩汉翻译过程中避开滥用词汇或文字去解释词汇意思的错误的做法。韩国语汉字词如果只是按对应汉字的意思去随意地理解一定会导致误译,所以对于韩国语的汉字词不能望文生义或盲目的照搬使用。这是因为汉字词和其它的词汇一样,也有其产生、发展、消失的过程。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或尽量少用生僻难懂的汉字词,避免生造汉字词的现象。

以上是笔者长期学习和应用韩国语过程中对汉字词的浅见,如果能对韩国语学习者有所帮助,感到十分欣慰。并且,笔者认为,在韩国语汉字词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异形同义汉字词、中韩汉字词的词性变化等,以后会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金圭哲.关于汉字词的形成[J].国语学,1997. 

第8篇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amination Mode Reform

LI 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angchun University, 130022)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is a basic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utline of "ancient Chinese" Curriculum in grades, final exam scores were 20%, the proportion of 80% to adjust the assessment reform after 50%, the proportion of 50%, increased the classical recitation and common word writing, dictation, writing classroom courseware exchange exhibition, attendance observation point. Through a semester of teaching work and the end of the assessment, reached the expected goal of teaching.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course; examination method; reform; teaching

“古代?h语”课程是高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此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语言类课程,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及古白话,为阅读古文献打下坚实基础。现有“古代汉语”课程采用的教材是中华书局出版、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全四册),此教材将古代汉语知识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个部分,兼顾到了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相应知识点。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知识讲授,将文选、常用词、通论进行课时分布。笔者所在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2016学年第1学期针对“古代汉语”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将原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80%,调整为平时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均占总成绩的50%。所以在本轮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将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布局。

1 课程内容设置紧密联系平时成绩考核

针对《古代汉语》教材中的文选、常用词、通论,在本轮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如下的课程设计:

1.1 课上精读与课下自学结合,掌握文选篇章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段于鄢》《?之战》等篇章,要求学生背诵精读篇章,并将背诵篇章的成绩作为一个10%的考察点,计入平时成绩。

除去精读篇章,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掌握一系列文选,如《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庄辛说楚襄王》《触?说赵太后》《齐桓晋文之事》《许行》等篇章。

1.2 学生课下书写与教师课堂集中讲授常用词相结合

古代汉语的问题很大一个方面是词汇的问题。在本轮讲授过程中,针对常用词部分,我们做了相应的布置:(1)依据教材中常用词的分节设计,要求学生每次课后用繁体字书写5个常用词的词条解释,每个月为一个时间节点,由学委统一收齐集中检查,并将此项作为平时成绩的1个10%的考查点。(2)期末考试中有解释加点词意义的一题,也是针对常用词的词义进行的考查。

1.3 不拘泥于教材,综合讲授通论内容

我们综合多本古代汉语教材,整合、提炼知识点,进行授课。讲授的通论内容,一部分作为平时考查的10%,如进行随堂小测验,要求学生默写“文、字、盥、从、夹、亦、本、末、朱、隹、元、车、行、豕、刃、朝、牧、及、寸、??”等字的古文字字形;一部分作为期末笔试内容。

1.4 学生课下阅读相关文章,以寝室为单位完成课件

教师在讲授相应知识前,在学生群中布置学生需阅读的论文篇目,学生循序渐进理解论文的内容、论文的表述语言和结构。如针对“汉字的起源”,在学生群中布置《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试论》《汉字的起源和形成》《试论汉字起源的探索》等文章,学生阅读后,进行讨论,以寝室为小组完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10%的分数计入平时成绩。

2 课程成绩展现

2.1 “古代汉语”课程平时成绩展现

在平时成绩设定时,我们将原有占总成绩20%的考核内容,调整为常用词考核、文选背诵、课堂古文字形默写、课件交流展示、出勤各占10%的五个方面。

增加了常用词考核项后,学生通过用繁体字书写常用词内容,提高了学生认识、书写繁体字的能力。在课下增加此内容,既不占用课堂授课时间,又增加了学生书写繁体字的能力。

古代汉语的学习,古文背诵能力也不可忽视,在要求学生背诵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检查也是查看反馈效果的必要条件。但如果通过课堂时间检查,会更多地占用课堂时间而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完成,本轮教学中,采用学生课下背诵,学委与每个寝室的寝室长组成考查小组,定时检查,满分为10分,最后核定分数。

在教师讲授完“汉字形体构造”内容后,提醒学生下次课要默写一些汉字的古文字字形,要认真复习。通过此项考察,又可以指导教师下一步教学工作,例如“文、从、盥、牧”等字形,学生书写效果较好,错误较少,“夹、亦”书写较易混淆,“车、??、文、豕”书写局部字形易出错。

通过布置相关期刊论文阅读,设置开放性问题讨论,完成课件等考核内容,学生能够充分阅读期刊文献,掌握论文语言,并逐步领会论文综述、学年论文的写作。

本轮教学采用了“蓝墨云班课”手机APP考察学生出勤情况,节省了课堂时间,并且事假、病假记录准确。

2.2 “古代汉语”课程期末笔试成绩展现

期末笔试考查的知识点涉及: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分歧、常用词词义、《段于鄢》《?之战》《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冯谖客孟尝君》《触?说赵太后》《许行》等。知识点覆盖到了“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常用词、文选。对于文选阅读的考察,学生能够比较流畅地书写答题。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构造、汉字的形体演变、常用词词义的解释等内容,难度适中。汉字的形?w分歧内容,设置的问题有难度。

期末试卷共分为八个大题。选择题10分,多数学生能够达到7分,错误主要在于对汉字形体分歧中的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辨识不清。填空题10分,多数学生能达到7分,错误点主要集中在对《尔雅》和《说文解字》定位的混淆。名词解释15分,很多学生对“约定论”没有正确作答。解释句中加点词含义15分,学生基本能得到8分,“访”“图”“族”“辞”“谢”“措”都是学生容易丢分的词。分析汉字形体构造10分,学生基本能得到5分,对于“笞”“宫”“迈”“归”字的六书归类,还有认识不清的情况。

3 教学过程、考核效果反思

本学期实行考核方式改革后,期末总成绩以百分计算,具体折算为50%平时成绩与50%期末笔试成绩之和。73名学生期末笔试成绩分布如表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调整了平时成绩百分比后,学生期末总成绩普遍提高,这样既避免了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高低的弊端,又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良性效果显著。

通过对本轮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学工作反思:(1)加大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知识的记忆以及与相关案例的联系。(2)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更多留于课堂时间。(3)本学期“古代汉语”课程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平时成绩涉及到出勤、常用词、古文字字形测试、背诵等环节,效果较好。今后教学过程中,会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9篇

摘 要:中华汉字形态优美,韵律和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关键词:汉字起源;汉字形体;音韵;优点;文化内涵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中国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汉字虽为方块之形,但形体活泼灵动;虽为点画组合,但组合错落有致。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文学史纲要》)这里所说的“感目”的“形美”,就是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仔细端详我国的汉字,有的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汉字优美的形态,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马”像骏马在奋蹄奔驰,“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鸟儿在树上依偎栖息;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

汉字的音节是简单的,而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刻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使汉字轻重有序、错落有致、铿锵有声。汉字本身的读者就具有音韵之美,而汉字里的音韵之美,就更是妙不可言。汉字音韵和谐。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复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整齐。汉语的音节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且,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音节乐音成分比例大。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许多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把这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听好记。

汉字的最大优点,是它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记录语言的字符和构字的符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表意文字,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具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素有历史文化“化石”之称。中国古代把研究汉字的学科称之为“小学”,汉字在形、音、义等诸方面的历史演变之中,每每透视出文化变化的信息。张斌指出:“汉字的理据性透露出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通过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知水平等。”比如:古人非常喜欢和使用数字三、六、九,在古人心里和思维意识中“三”是吉祥之表象,常用于表数量之多、之大、之盛、之精细的历史文化信息,而非一定的确数。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这种表象在古人造字时也有所体现。

从世界文字发展轨迹来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汉字现在仅停留在“表意兼表音”的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表音化似乎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种推断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汉字本身的特性。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力的日益强大,汉字的优越性越来越被其他国家所认识,汉语也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他们往往在大学乃至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研究汉语的机构在不断建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后,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要为我们的汉字而自豪,努力学好汉字,用好汉字。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2]王显春.汉字的起源[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第10篇

【关键词】 文字画;史前图象符号;契刻;八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当我们的祖先用原始工具在树枝上刻下历史性的一笔时,这便是文化最初的足迹,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记录了原始人类的生活起居及从事的社会活动,例如打猎,祭祀,很好地传承了古国文明,可以说文字的产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虽然是夸张的描述,但也可见文字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关于文字的起源,历年来各家众说纷纭,据《易系辞》、《老子八十》、《庄子胠箧》、《说文解字序》,在仓颉造字之前我们的祖先曾用结绳记事。此后,“太昊 ,伏羲氏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然后是“仓颉作书”,即有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图画说,原始意象说等,且各说法具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图画说以其形式上的象形和内容上的丰富含义得到文字学家们的普遍认可,并命名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裘锡圭先生赞同“文字画”),唐兰先生用“文字等于图画加上语言”支持图画说。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文字画”说包含的信息量明显大于其他表现手段。著名的人射鹿图是个强有力的证据。图画给人的直观感受即是弯弓搭射箭去射,这是显性的信息量;隐性的信息量是该图以直观形式作用于人的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联想与想象,得出“射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不论是射人,射马,还是射虎,”,这是结绳,契刻所不能做到的。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图画是原始文字的“源”,而忽略了其他的史前文字的存在形态。我认为,图画是作为汉字的主要起源的,结绳,契刻,八卦可认为是次要起源,为研究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古代社会,原始记事主要可以归纳为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三种方式各施其职,实物记事与符号记事可以说是原始人类为帮助记忆的最初尝试。郭沫若先生的“文字的发生和发展 ,在结构上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刻划系统 ,另一个是图形系统。”“刻划系统应在图形系统之前 ,“因为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 ,即描画客观形象而要能象 ,那还需要一段发展过程。” 等系列观点的提出和史前刻划符号的发掘极大地震撼了“人类文字起源于图画”的理论。首先,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刻划,记号,图画等视觉符号形式的存在状态都是以“原始人类”的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客体,它们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之所以使用不同的表达工具,都是满足使用主体不同的需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次,从主体行为的主动性来说,远古人类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很简单的,更不带政治色彩——将主流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人之上,也就是说,选择结绳,刻划或图画是有相对自由的,虽然有些学者根据汪宁生先生的《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一文的调查得出了“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只是一种“随意的刻划记号”的结论 ,认为它们既“没有社会性”、“本身也没有自我说明的作用”、“任何信息也传达不了”, 这种说法未免太绝对化和武断了,图画以其象事物的型和表意得到认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结绳记号同样也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远古人类用随意的结绳动作有意识地保存记忆,避免遗忘。我们说“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结绳也是作为原始交际工具在帮助记忆的同时,也作为相互交际往来的凭证,“工具”性质是可以肯定的,从这点上足以说明结绳与文字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排斥结绳起源说可以说是否定结绳记事的这段历史。结绳的方式虽然简单,但足以表达简单的意思,例如记忆与盟约,而且在后代结绳方式亦有遗迹,如朱熹记述的苗民不知文字,仍以结绳记事,并父子相传,林胜邦亦考证过硫球结绳法分指事会意两类,凡物品交换,租税赋纳,用以记数者,则为指事类;结绳记事也成为后来有些汉字的取象之源,如汉字中的 、 、 等字即取象于结绳,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认为,在声符文字未发生以前,图画文字里只有极少数的象形,此外,就完全是象意字了。即图画文字演化为象形字和象意字,而据上所证,象形字与会意也可以在结绳记事上找到一点证据,可见,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前奏和预演,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准备。

契刻是远古人类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创造的用于帮助记忆数字的一种方法,契字做动词,《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由于数目记忆的困难,所以刻木来作为一种信约,由于古代文献的大量记载,如《管子轻重甲》、《列子说符》、《易林》、《曲礼》等,文字家们对契刻说给予了适当肯定,认为契刻的“约定俗成”的性质已经十分接近文字,已经带有书写的性质,然而仍不承认它是文字的起源,虽然有人推测汉字的一到八数目字来源于契刻,但不能作为有力证据。我认为,契刻的符号与汉字是相当接近的,服从于交际需要,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服务于小地区,小范围人们的交际圈,从认知学的角度,远古人类的简单思维已经创造了奇迹。刻划符号与人类思维具有直接的关系。为使对事物的直观认识能够保存,于是借助一定的形式(刻划)来实现,刻划的符号即代表现实中的事物,若我们把远古人类为保存原始记忆的意图叫做“意”的话,通过心理加工,其生成的图象即刻划的符号可以叫做“象”,即原始心理图式,可见远古人类有了“我手写我口”的可能,虽然这些刻划符号并没有语音形式,但无语音并不妨碍小范围的交流,并不影响突破时空限制的记忆,虽然所记忆的内容十分有限,只限于简单的具体的事物,但“约定俗成”的性质和工具的职能足以证明它在文字产生之前的重要性,作为次要来源来说,并不过分。

由于各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赞同一种起源说而排斥另一种起源说显得太主观化,还有学者折衷一说,认为结绳和象形汉字之间有个中间环节,即是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原始“数字卦”,阐述思路是结绳主要是用以记数的,实际上结绳是原始的数字形式,先民用这种原始的结绳数字进行占卜,“河图洛书”正是这种原始结绳数字排列而成的数字卦图式,这些图式可以排演出众多的数字卦,不同的数字卦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说数字卦粗略地具备了文字的功能,但这些数字卦所代表的内容毕竟让人难以把握,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记录数字卦所蕴含的内容,掌管卜筮的巫师们才逐步地发明、创造了象形汉字。

实际上,各种起源说法都有其理论基础,然而我要说的是,人们在重视事实考证的同时,忽视了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文字学家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审视中国古文字时,怀的是探求“文字”的目的,何谓文字成为衡量的标准,裘锡圭认为,语言文字学者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派。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叫做文字。裘先生认为这种分歧只是使用术语的不同,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绝对的是非。然而实际上,文字的定义却成为探索文字起源的关键。也就是说文字学家对文字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由此导致了探求文字起源时的理论基础不同,验证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才会有各种文字起源说。狭义派的观点是:“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这句话道出文字的性质。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中国的文字是方块汉字,自然,狭义派文字学家以这定义做衡量标准,以古推今,进行严格的一一对照的研究,文字和非文字的符号界限分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很容易找到不符合的条件,如不代表语音,只是远古人类随意做的记号,一个个绳结并没有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建立起固定的联系,认为汉字是高级的符号体系,其复杂的构形是不可能从简单的契刻演变而来的。从固有的文字构形来判断史前符号,根据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距汉字发生的源头较近,绝大多数文字个体是通过象形的诱导产生的图形式文字,文字符号与它所代表的词之间的联系,很明确地表现了汉字与图画的渊源关系,“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广义派文字学家在“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的理论指导下,支持图画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从宏观角度来说,只要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本身具有一定意义,都可以作为探索文字起源的材料和证据。根据目前考古工作的进展,我们没有有力的证据非常肯定地说图画说就是文字的唯一起源,恰当的说,这是主流观点,也有人持否定意见,认为以指示性的图案作叙事型的描绘的“图画文字”在中国尚未发现任何痕迹,而古埃及前王朝时代的象形字,其文字本身就是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示的。不能因为甲骨文中象形字数量众多而断定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大部分文字学家如唐兰,裘锡圭还是持肯定意见,我认为,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可以像广义派的做法,认为图画说是主要起源,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丰富文字起源说的理论,形成多元化的观点,但其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在文字定义做广义和狭义区分的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对文字起源说也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在远古人类时代,结绳,契刻,八卦,图画作为符号形式,依表达者的需要来选择,处于一个较自由选择的阶段。图画符号以其整体的优势(象形,象意)奠定了起源说的基础,但从广义上来说,可以把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和发展汉字起源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第11篇

那么,本期了解满族姓氏尊贵排名。

起源:

一个民族的姓氏,原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符号,或者说是这个民族中一个家庭系统的符号。满族姓氏即是构成满族某家族血缘团体的符号。姓氏在满语中称"哈拉",家族称"穆昆"。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

再到后来一些分化出来的远亲支系与原始的宗亲已经相当疏远,于是自行更改创造出新的姓氏。有的是以地名为姓,如:宁古塔;哈达;等。有的是以图腾动物为姓,如:钮祜禄;尼玛察;尼莽古;等。有的是以天象季节为姓,如:阿克占;乌席哈齐;等。也有的是模仿汉族姓氏,如:马佳;章佳;松佳;等。

还有随名姓如顾八代之顾氏、尹继善之尹氏、宁安之宁氏等。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姓指的是大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分别是仝(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俗呼"满洲姓"。现今俗称谓姓的满族着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而历史上,满洲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入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满族的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辽东的满族姓氏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养吉斋丛录》记有:“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着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满族各氏族在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惊,不得不下达如下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即如钮钴禄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当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饬,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

然而,统治阶级的震惊与整饬,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氏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一时期,有一族支竟取汉字溥字为姓,一直沿用至今。

第12篇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它所记载的内容不仅包含卜辞,还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内容,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商朝时期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极富戏剧性,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也是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具有传奇性的篇章。甲骨文的发现缘于一味药材――龙骨。清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出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王懿荣学识渊博,广涉书史,对金石、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1899年秋天,王懿荣得了疟疾,一位老中医诊治后开了一剂药方,方子上的一味中药引起了他的注意:龙骨?这是什么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懿荣让仆人把龙骨拿给他。龙骨上的花纹激起了王懿荣的兴趣。经过反复观察和琢磨,王懿荣识读出其中某些文字。王懿荣先后收集了一千五百多片龙骨。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典籍,通过研究推断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隶属于商代,是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字。王懿荣的发现令世界震惊,作为鉴定出甲骨文的第一人,他被后人尊为“甲骨文之父”。

二、金文

金文是比甲骨文出现年代稍晚的汉字体系。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做“金”,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就称为“金文”或“吉金文字”。“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此金文又叫“钟鼎文”。

金文早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金文的使用自商周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多年。

金文的内容大多歌颂祖先及王侯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铭文是现存最长的青铜器铭文,计有金文四百九十七字。毛公鼎出土于清朝道光年间,几经周转,时至今日,国宝毛公鼎依然完好保存在台湾“故宫博

物院”。

三、大篆

大篆是秦系古文字。它是在西周晚期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约在春秋初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延续至战国早期。它的笔画较金文更均匀,结构更工整。大篆又叫籀文,是因周宣王时期太史籀用大篆字体所著蒙学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四、小篆和隶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大大影响到秦朝法令的推行和政策的实施,因此秦始皇的主要改革措施之一就是“书同文”。“书同文”即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在全国推行。

小篆是战国末年文字,在西周文字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李斯等人用省改简化的方式对小篆进行了一次系统地整理来统一全国的文字。小篆比大篆更匀称整齐,更简化和定型。

虽然小篆书写美观,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因此在非正式场合人们更喜欢使用另外一种字体,它实际上是写得不够规范的小篆,后世把字体的这一演变趋势叫做“隶变”,即将篆书进行改写,使其更加简化便捷,这样演化形成的字体就是隶书。

隶书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朝,自它出现后汉字的形体结构基本固定下来。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五、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它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最早通用的是草隶,即书写潦草的隶书。由汉至唐,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先为章草,后为今草,再为狂草。狂草笔势放荡不羁、恣肆流畅,已经完全脱离实用,而成为极具艺术价值的书法创作。

六、楷书

隶书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到汉末魏初在其基础上又产生了楷书。楷书也称“正书”,或称“真书”,它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线条平直,书写具有严格的法则,如讲究“永字八法”,因其字形十分规范,可做习字的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国时期的钟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他在加工整理楷书书体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楷书在唐代极其兴盛,历来有“汉隶唐楷”的说法。

七、行书

行书产生于楷书之后,魏晋时期开始流行。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行书比楷书书写速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备,直到今天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字体。

历代行书法帖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它的作者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后为唐太宗所得。唐太宗对《兰亭序》喜爱有加,临终前甚至命人将《兰亭序》作为陪葬品殉葬,从此这件稀世杰作永诀于人,后人无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