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00:3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会看病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第1篇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忽视学段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忽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与联系,中段和高段教学模式一样;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明确,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粗浅理解就课教课。随意性很强。导致课时任务无法完成;有的教师没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或理解)的问题,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有的变略读为泛读,放任学生自读,最终了无实效;有的“精”“略”不分,对略读课文过度精雕细琢,教师的强势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细碎频繁的问答,制约了学生活泼的个性、生命独特感知、体验和解悟。

那么,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设计,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领会内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参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一;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制定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二、注重预习 历练自学

教师的预习引导应体现梯度:三年级起可设计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然后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四年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质疑问难、领会表达方法,初期教师宜多方启发,注重示范,还可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预习;五六年级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画生词(关键旬)、质疑解难(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查阅相关知识、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缩减课堂读文时间,赢得“精讲品读、适度拓展、积累运用”的良机,形成良性循环。

三、板块推进 因文而异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崔峦语)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说明:一是略读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只是作为教学“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简化结构,板块推进。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将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一自读自悟一交流点拨一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2、因文而异,选择教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第三学段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文三种文体教学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点词句,体会其感彩和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4)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落实到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3)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4)注意读写迁移,学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较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组中《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其写法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和《自公鹅》同写鹅,各写了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人教版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人手,温敬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如果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阅读提示(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设计教学目标,选好切入口,给学生指明自主学习课文的途径,将能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文,《慈母情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无私的爱,同时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这篇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辛劳、深情和对“我”的支持的;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写作形式。《学会看病》是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母亲鼓励“我”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带着“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这个问题去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着力点。教学内容宜少而精,教师应选准训练的者力点(结构、语言、情感、方法),精讲品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王春燕老师执教《猴王出世》时从“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将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感悟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读交流,多元解读。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来看,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教师可设计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让学生畅所

欲言,唤起他们阅读的心理体验,同时要善于捕捉真切的个性体验,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四、适度拓展 积累运用

一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上)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可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课后让学生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虫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下《水浒传》、《西游记》;六下《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可采用定时、随机指导两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要求。

二是拓展实践。略读课文教学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注意叙述和心理活动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欣赏(或学唱)带藏族民歌风味的《天路》;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改为剧本,小组合作表演;学完《大瀑布的葬礼》,让学生参照资料将课文改写成演说稿,进行演讲;模仿《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一幅名画……教师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是积累语言。纵观人教版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于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绝佳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四是积累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肖川)。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环节,一课一得,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又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如《秦兵马俑》可以“保存世界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秦兵马俑基本资料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计时训练),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也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五、及时评价 激励巩固

课标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内容、过程及效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激励、巩固阅读兴趣。香港教师非常重视设计课堂阅读练习和及时评价反馈,他们的相关阅读练习有填空、选择、简答三种类型的题目。填空题,往往要求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文中的词语;选择题,大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语段检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简答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现象作出判断和阐释。另外,教师也应对教与学目标有效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采取何种补救措施来继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第2篇

赵旭东教授, 1993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德友好医院筹备工作组组长、香港理工大学名誉教授、世界精神病学会跨文化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常委、中华精神病学会常委、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主席等职。

从事神经内科、精神科、心理治疗工作20多年。主要涉及心理治疗学、心身医学、跨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教学和实践。是我国心理治疗学的学术带头人、著名精神卫生专家。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事把我气得肚子疼”,“某人把我气得头疼”。疼痛,很多情况下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内涵。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人的“躯体化倾向”较为明显,心理矛盾和痛苦往往不直接表达出来,很多的躯体症状、躯体疾病实际上可能是心理问题的结果或是心理问题的表达形式。

什么是心身疾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流行和受欢迎,在德国率先发展成了相对独立于精神科的专科领域――心身医学。

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和躯体功能(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广义的理解,则强调任何疾病过程都要重视心身两方面因素,不管它有没有明显的前因后果关系(附图)。

祖国传统医学也有“情志致病”、“情志治病”的论述。我们认为,心身疾病的概念是双向的,身体与心理之间有交互的影响。可以是躯体疾病引起心理障碍,也可以是心理障碍引起躯体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疾病定义为身体上的毛病,把其他的社会心理因素当作外在的影响因子。现在提倡把社会心理因素、躯体因素导致疾病综合起来考虑,这些因素在一种“循环因果”的关系中交互作用。这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最具体体现。

哪些是心身疾病

最早,有学者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并认为它们与特定的或非特异性的心理冲突有关。现在则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均有作用。

随着心身医学研究的发展,以前不认为是经典的心身疾病,现在也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譬如,现在认为糖尿病是非常典型的心身疾病。虽然它的遗传倾向非常明显,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不能拿一两代人中基因出现问题来解释,显然促使遗传基因表达的环境因素改变起了重要作用,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大、生活理化环境的改变等。

临床研究还发现,糖尿病人合并抑郁的比例非常高,有脑功能改变方面的作用,也有并发症的影响,处方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等。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病人,比单纯的抑郁症更难治。另外,心肌梗死病人有没有抑郁障碍,是预测病人18个月存活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像对待感冒一样”

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失眠、头痛、心悸、胃痛、消化不良,甚至是障碍等躯体不适,人们首先会想到去找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科、男科或不孕不育科医生,较少会想到找精神科医生,或是主动去心身医学科就诊。

以抑郁症为例。有统计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就诊其他科的机会,在所有精神科疾病里占第一二位。大多数情况下抑郁症患者是以身体疾病求诊求助:睡眠障碍,会去神经内科、内科看病;食欲紊乱,多数是食欲下降导致消瘦,也有少数可能是贪吃,常常被当作消化方面的问题来处理;很多的抑郁症还合并有焦虑、惊恐发作,心血管症状非常明显,如心慌、心悸、濒死感等,又会被当作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来处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心血管病门诊就诊的病人,40.4%伴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即是例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起心身医学的思想方法,真正地把病人当成一个完整的病人来对待,这就是心身医学的魅力和好处。

怎样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健康、理性的做法是,就像对待感冒咳嗽一样。看精神科医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见不得人的事,是平常的事,消除有心理问题以后的“病耻感”至关重要。

做心身健康“双面佳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面对生老病死,遭遇被偷、车祸、意外伤害、亲人离去等“飞来横祸”。老年化,独生子女,升学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复杂,贫富差距加大,现代情感危机如婚外恋、包二奶、离婚、再婚,甚至环境污染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似乎都在逼着人们抓狂。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对多数人来讲,用不着看医生。心身医学保健方面的科普书报刊很多,感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这方面的书,进行心理的自我检测、自我修正。如果需要专业的咨询诊治,可以去看精神医学科医生,或是挂牌各种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门诊等。应对之策还包括:

1. 建立“健康新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完好。尽量学会识别自己头脑中不太有利于健康的信念,学会识别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比较极端的消极情绪,注意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一些心理的动机在驱使,生活习惯对健康有没有害处,能不能把它替换掉。

2.了解疾病与性格的关系易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竞争性强,性格比较压抑内敛,不太善于或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比较典型的A型性格。心理学家研究发现,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性格有关,像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也有这方面的影响因素。而83%的长寿老人属于遇事想得开的B型性格。B型性格的特征是,容易相处、不易激动,社交适应性较好,遇事想得开,不耿耿于怀。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则可有意识地修正不利于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一个人遇到“刺激”、“烦恼”之后,选择什么方式去解决,也与健康密切相关。譬如抽烟、喝酒,是最常见的减压方式,但却是有害健康的应对之法。有的人没日没夜拼命地干工作,实际上生活中可能遇到了“麻烦”。健康的做法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而不是像“鸵鸟”一样刻意回避矛盾。

4.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资源”如果健康出了问题,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最近生活中有没有相关的心理应激因素,有什么“烦恼”需要正确处理。遇到心情郁闷,可以找亲朋好友倾诉,寻找情感的支持,找心理治疗师帮助。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要及时把自己情感上的压力舒缓掉宣泄掉。

5.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很多疾病与家庭中沟通、交流的关系模式有关。例如在门诊经常会看到动不动就头痛、肚子疼,这儿不好那儿不好,不想上学不想上班的人,若问“你跟妈妈睡觉睡到几岁”,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少年期,甚至成年了还跟妈妈睡觉。这些人多是比较软弱、没有主见,实际上也标志着心理分化程度很低下。这种情况最容易产生心身疾病,不管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疾病。

健康,可以让我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要想身体健康,就要保持心理的和谐!

(赵旭东教授每周六全天在上海东方医院有特需门诊,预约电话:021-58822171)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