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

时间:2022-09-08 04:5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体系

第1篇

编者按

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是关键

云南省围绕健全机制、建立体系,以推动文化发展,抓住了关键。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激活发展内在动力;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牢发展基础;通过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发展内在实力。

强动力、打基础、升实力,定能实现云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让广大人民真正得到文化实惠。

党的十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云南省结合实际,进一步树立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努力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自强之路。

实现文化自强,就是对文化强国目标的不懈追求,表现为实干兴文的全部实践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云南文化发展的灵魂自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坚持不懈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之成为各族群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实现云南文化发展的动力自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云南文化发展的基础自强。坚持以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为重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建设符合云南实际、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加快推进省博物馆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乡村综合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让不同年龄、性别、民族、阶层、地区、的人们,都能在公共文化空间这一共有的精神家园里,接受陶冶教育,得到文化实惠。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云南文化发展的实力自强。立足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现代文化建设先进理念、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与工业设计、高原特色农业、城乡建设、旅游业等行业的融合,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培育影视、动漫、游戏、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优化产业布局,规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扩大文化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努力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云南新的重要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黄武)

第2篇

摘要: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政策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缓慢,文化科技和金融融合创新不够,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充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投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预计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将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债权市场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建议从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做强抓手、把握关键、营造氛围五个方面出发,采取组合出拳,体制机制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力兼顾,建立综合比较优势。

关键词:科技领域;投资市场;投融资体系

现代经济的发展与金融业息息相关,金融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各类资源有效配置以及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当前文化科技领域正面临着深刻变革,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新型产业建构,还是文化科技内部资源配置、外部结构重组,都离不开金融和资本的推动。深入研究一个区域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体系建设情况,对推动本地区文化科技产业转型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文章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对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体系建设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铜陵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体系建设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1研究基础

国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的研究较多,特别是对文化科技领域融资形态、趋势也作了深入研究。PatriciaAberdeen与JohanNesbit(2000)指出文化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具有乘数效应。金禅智(2006)提出基于营利与非营利角度分别制定扶持政策。Berger(1998)认为中小文化科技公司更适合采用债券融资模式,也需私募基金的支持。Riding(2001)提出健全担保体系,确保融资顺畅。Bink-man(2005)认为需要保险公司鼎力支持。我国学者高旸(2010)指出现阶段面临融资渠道窄、金融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葛欣航(2012)提出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两种作用的建议措施。钟韵(2011)、王颖(2014)提出加快知识产权证券化、上调文化科技企业外资投入规模等意见建议。黄玉波、刘欢(2014)对版权资产产权化、资本化、金融化进行探讨。张苏秋、顾江(2015)对文化科技金融风险及防范机制进行研究。在地方投融资体系研究方面,赵伟(2018)对北京,陈怡(2015)对浙江,霍明奎、张肃(2017)对吉林等地从资金来源、融资渠道、政策支持、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文化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逐步深化,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投融资渠道逐步走向多元,投融资主体结构趋向合理,金融对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据初步统计,目前,各类资本在铜陵市共设立产业基金36只,认缴规模179.35亿元,到位资金99.83亿元,投资项目96个、投资额90.83亿元,其中具有较强科技含量、主要投资科技领域的达21只,涵盖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先进结构性材料、半导体等方面,有效支持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发展。同时,铜陵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立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精心修订铜陵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业资金奖补政策,计划每年统筹政策资金870万元,推动原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重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扶持,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的“红利”。但也发现,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问题,需要着力解决。(1)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政策体系不健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存在,和其他领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突出。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方面政策文件不健全,至今尚未设立政府主导的市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各级财政资金多采用因素分配法或竞争性分配,“无偿变有偿、资金变基金”的改革尚未迈出实际步伐。大多数中小文化科技企业达不到银行对抵押物和风险控制的要求,或者难以获得融资,或者融资成本过高。(2)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缓慢,债权融资占比过高,以银行信贷、企业债券为主的债权融资仍然是文化科技领域融资的主渠道,现有投融资服务与文化科技领域改革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文化科技投融资生态仍需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投融资缺乏亮点,近年来没有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项目落地,在建项目资金短缺情况严重,如浮山风景区年年都列入省重点文化投资项目,年年都完不成投资计划。市文司没有发挥在建初期确定的文化项目实施平台、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文化投资运作平台、文化品牌战略平台“四大平台”职能作用。(3)文化科技和金融融合创新不够,文化科技产业众筹融资、投资基金市场持续趋冷。近年来,金融机构虽然在文化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力度不大,文化科技金融创新成果不足,成效不显著,个别领域、局部环节还比较保守。特别是“文化+金融”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各家银行为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文化企业服务意识还不够强,对文化小微企业惜贷恐贷现象存在,金融促进和调节文化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不明显。(4)文化科技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充分、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现阶段,各类评估、登记、质押、担保、托管和机构等相关文化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很不健全,难以发挥沟通桥梁作用。铜陵市所有中介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的价值评估、登记、质押等均缺乏成熟的评估方法,多数从没有接触过相关业务,更没有相关技术和手段。(5)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产业基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考验。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专业性强、风险大,对专业化投资管理人才的要求较高。铜陵市无论是外部环境、内部待遇还是成长空间对此类人才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从整体上看,铜陵市专业人才缺乏导致管理力量薄弱,跟不上基金发展壮大步伐,不能为“基金部落”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文化科技领域尤其如此。当下铜陵市产业基金筹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主要是市属国有企业自身发债或信贷融资,一旦资金链断裂,极易引发连锁反应,特别需要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在基金运作中发挥专业作用,防范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

3趋势判断

通过对现有政策分析和广泛调查研究,对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下一步的总体判断是,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募资放缓、资本市场退出预期降低的大环境下,投资机构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愈发谨慎,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将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科技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风险升高,资本将更加倾向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企业,特别是在企业信用要求较高的债权融资市场,预计债权市场对铜陵市文化科技产业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1)新增基金数量大幅下跌,文化科技领域股权融资或将相对低迷。一直以来,产业基金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银行理财,自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实施以来,“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等要求对银行理财、自营资金等通过嵌套资管计划进入产业基金的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加上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等多重因素作用,我国新设文化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数量及募资规模均出现大幅下滑,2018年分别同比下降70.87%、74.15%,2019年募资规模继续同比下滑23.34%,募资难度明显提升,2020年至今下降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经济下行、募资放缓、资本市场退出预期降低的大环境下,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行为愈发谨慎,而基金存续期限一般为5~10年,包括18个月至5年的投资期。预计未来几年内,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股权融资市场整体将处于相对低迷状态。(2)政策进入放松周期,文化科技领域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情况有望改善。2017年,为了抑制过度融资等不良行为,证监会提出了“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等要求。在严监管的市场环境下,2018年,全国上市文化科技企业再融资规模同比大幅下滑,上市文化科技企业融资行为愈发谨慎。2018年11月,证监会《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大幅调整再融资资金用于补流和偿债的限制,并将再融资间隔期限由2017年的18个月缩短为6个月,上市再融资政策开始松绑。2019年10月,证监会正式实施《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要求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进一步释放宽松信号,上市文化科技企业再融资政策进入放松周期。2019年科创板开板,2020年注册制落地,2021年专门为新三板精选层上市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在筹备之中,我国资本市场将迈入更加开放包容、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期来看,在政策环境影响下,铜陵市文化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情况或将有所改善。(3)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移动业态或成投资风口。自《“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列为“十三五”时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国家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设计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铜陵市也在2021年提出“大力推动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创意型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未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以网络游戏、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付费、网络音乐等为代表的数字创意产业仍将是文化科技企业的投资热点。特别是随着比4G更具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更高的连接能力的5G技术的普及,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开启,移动数字创意产业或将成为投资风口。(4)文化科技企业融资马太效应或将加剧,债权市场贡献率提升。纵观近年来铜陵市文化科技企业社会融资情况,受头部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明显,在当前经济下行、金融去杠杆、挤压泡沫的大环境下,文化科技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风险升高,企业间的融资竞争加剧,投融资市场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信用度较高、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文化科技企业将更易完成融资,业务发展更加快速,而相对优势不突出的文化企业融资将更加困难,发展缓慢。纵观整个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市场,资本将更加倾向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企业,特别是在企业信用要求较高的债权融资市场,这一现象将更加突出;预计未来债权市场对铜陵市文化科技产业融资贡献率或将进一步提升。4对策建议针对铜陵市文化科技领域投融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对下一步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建议铜陵市采取组合出拳,体制机制并重,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力兼顾,分兵合击,建立综合优势。(1)完善政策。按照“政府正向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专业平台管理、规范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直接投资变间接投资、资金无偿使用变有偿使用、资金变基金”的方式,积极推进文化科技领域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作用和增信作用,通过政府的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积极投资文化科技领域,发展文化科技组合投资,重点支持文化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推动建立文化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寻求金融投资领域与文化科技领域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文化科技产业、金融产业相融合的新型服务平台,促使金融机构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开拓新型服务模式。(2)突出重点。完善文化科技企业上市、挂牌、再融资扶持机制,提高文化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建立健全对文化科技领域企业上市、挂牌和再融资行为的扶持引导政策。适当引导创投、风投、私募等投资机构进入文化科技行业。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到科创板上市,并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鼓励文化科技领域中发展困难的中小企业实行重组并购策略,有助于实现企业间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所有制整合。(3)做强抓手。组建铜陵数字创意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数字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创意型文化强市。以铜陵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重点,优化国有文化科技资本布局,锻造1~2家推动铜陵市文化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有投资运营管理平台,推动文化科技领域资产整合和优化配置,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盘活现有资产,扩大资产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培育新型文化科技业态,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增强国有资本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成为铜陵市文化科技产业投资的放大器、新型业态的孵化器和产业发展的加速器。(4)把握关键。坚持产业发展导向,支持基金做优做强,打造一个布局合理、进退有序的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基金部落”。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政府产业基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长线基金的支持政策,解决基金长期投资与年度考核指标时间错配问题。制定基金人才专项行动,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在基金管理机构的制度设计中,通过引入管理层持股、绩效奖励等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全面落实基金管理人和金融产品备案登记制度,规范基金完善项目尽调、风险评估、投后管理制度和机制,做好投资项目常态化监控与投后事项的管理,全面防控风险隐患。(5)营造氛围。建立健全文化科技产业交易市场,培育文化科技金融中介组织。规范文化科技领域交易市场秩序,建立综合平台,(提供宣传推广服务、投融资咨询服务、文化科技相关产品产权交易服务以及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服务。推动发展文化科技产业中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权利登记、第三方托管、合法流转等服务。建立融资性担保体系,为文化科技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创造条件争取加入长三角文化科技金融合作服务平台,做好与长三角地区优质企业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安徽省属国有文化科技企业的直接投资、合作投资、股权投资,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曹多胜 单位: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

一、农村书屋现状

自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2007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2011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

(一)资金管理现状

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

(二)人员管理现状

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三)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

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

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

(一)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

三、建议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

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

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年度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

(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

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

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06).

第4篇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院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和医院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医院文化能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力。称为很多人关心的研究方面。

1当前医院文化面临的问题

医院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未放在首位;医院文化在推动医院发展、医务人员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医务工作者中存在不良思想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抬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导致当前医院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医改政策的落实,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医改也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缓慢,医患纠纷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减少,医患沟通渠道不畅,极少数医务人员漠视生命、缺少社会责任感、职业和道德底线丧失等等。导致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分析如下。首先,政府对医院投入比重不高,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政策导向使公立医院渐趋逐利性;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地方财政收入偏低,直接影响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医院为了生存,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导致社会效益并未放在首位。其次,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和培养的缺失。目前,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惯性导向下,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重理轻文,或限于师资力量,没有把人文科学纳入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继续教育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三基”培训,忽略人文教育,导致个别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差,收红包拿回扣,影响整个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

3构筑医院文化新体系

医院文化是医院总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和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不断进取的元素,对医务人员的发展也提供积极的动力,是新时期医院进步的优质土壤。

3.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使医院的微笑服务、优质服务深入人心,是医院健康发展的良好文化基础。医疗活动面对的群体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都被疾病所困扰,身体,心理都处于需要帮助的时期,医院要把他们当作整体的人对待,而不是单单的只面对疾病,医院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医院全体人员应该接受这种观念的转变,处处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这种转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改变,可以缓解当今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改变旧的不和事宜的医疗服务,让患者不仅得到医疗的诊治,还能得到相关疾病的知识,建立起一种“一切为患者、为患者一切、为一切患者”的新型医患关系。

3.2医院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医院文化要去的长足的进步,必须以人为本,采取人文关怀的措施,选准切入口,持之以恒地创建、拓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医务人员有主人翁的精神,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做好工作,不能应付对待,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医院要帮助医务人员理解践行主人翁精神。一是宣传“院兴我荣,院衰我辱”的理念;二是引导职工支持、理解、主动参与医院改革,不当“评论家”、观望者和牢骚者;三是让职工参与竞聘上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智。这样的调整让医务人员有主人翁的意识,能够把医院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做,可以在全院形成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新鲜活力,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翁态度调整自己的医疗行为,产生促进医院发展的动力,营造出医院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第5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创新

摘要: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

>>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 试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创新机制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改革创新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试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与服务方式的创新路径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以文化产业创新改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占请.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7):16-18.

[3]胡东平.实践文化强国战略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93-96.

[4]钟刚毅,程孝良,李勇.公共图书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5):78-81.

[5]郭桂英.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J].河北科技图苑,2008(5):61-63.

[6]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4-12.

(编校:徐黎娟)

第6篇

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介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大力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2、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文化发展为全民、文化成果惠全民、文化建设靠全民。

4、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5、举全县之力,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6、积极行动,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7、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8、学习宣传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第8篇

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相关法律和配套政策不完善。当前的文化管理格局仍是由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多部门组成,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各个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行专业的管理,但这种体制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重叠不利于对文化事业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文化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命令的传统办法来管理文化工作,致使文化管理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突出,不利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现实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所需要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财政,这就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还相当薄弱,投入保障的差距制约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其他的用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市场的培育等经常性的经费投入很少。

3、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消费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农民订阅书报刊的支出基本为零,乡镇、村图书室图书基本依靠捐赠。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甚至赌博依然是农民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4、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由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不准、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现实中一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设施,运营方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收益小的大众性公共文化娱乐项目设置极少,造成了设施社会效益属性的偏离。公共文化设施往往是“建设容易运行难”,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而运行则需要长期投入,没有稳定的长效监督评估机制很难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康持续的运行。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文化行政机构改革,整合职能,探索“大文化”管理体制,改变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实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只有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了,可操作性增强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理念转变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的执行也就顺畅了。

2、加大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用政策杠杆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以有效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

3、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首先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要确定统一的最低保障标准,财力较强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其次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省、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最后是工作评价的标准化,对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社会评价标准。

通过标准化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区域均等,通过转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使欠发达地区能够和发达地区一样平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城乡均等,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最后是人群均等,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等,推动弱势群体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第9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体现。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文化价值的创造和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展示。在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展示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当前,通过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中国梦”的宣传,传播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全面提升社会大众的文明素养,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思想保障,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同时,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下,也要看其国民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只有满足公民的文化权益,才能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而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大众文化在文化形态中日益显现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转变成文化消费的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对于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将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两大着力点

公共文化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主要体现在供给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诉求。究其原因,一是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到位,文化服务缺乏,产品单一且价格较高,不能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公共文化资源在管理中归属于不同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易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三是文化产品的分配不均衡,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口较大,容易出现文化反差。

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经费与资源的投入呈现出逐步上涨的态势。然而,因为历史遗留因素的长期影响,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增速依旧低于财政支出的速度。虽然中央与地方财政在每年的预算中都明确规定了经费的增长比例。但地方由于经费保障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配套很难落实。由于经费未落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依然相对薄弱,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迟缓。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遵循均等化和公益性两大原则

均等化原则。文化权益是公民的基本权益之一,均等化强调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加大人、财、物的投放力度,为社会大众最大程度地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保障其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提供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使之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同时,在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统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要,科学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对不同阶层与群体都要平等对待,确保其获得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益性原则。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将全面实现公民公共文化权益作为基本准则,强调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全面展示政府的公共利益。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将满足社会大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也充分表明公共文化和经营性文化的本质区别。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是强调政府主导效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为公民创造的文化福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政府需要全面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在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发展保障以及提升公民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全面可持续的视角,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内,着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水平。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为此,必须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整体规划,实现科学布局、合理统筹、全面推进。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要加强重点文化类项目的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专家展开深度调研,积极打造重点文化项目,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其次,要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整合相关优质资源,实现科学配置,将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文化体验中心,综合运用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三是创新投入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功能,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来全面发挥财政投入的最大效能。在全面增加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公益性事业投入的基础上,创新投入方式,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一方面,要采用间接投入的方式来代替直接投入,借助文化项目与文化机构,科学灵活运用公共文化资源。这需要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将文化事业推向市场,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自身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拓宽资金的投资路径,做到投资主体来源多元,提升文化体系的建设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借助法规与具体的制度,完善投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到文化资源的建设中。

四是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数量,提升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要将提升文化生产力作为提高文化质量的基础,创建适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满足人们的文化诉求,提高文化产品的占有率。首先,要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作,大力支持具有地域特点、重要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生产,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与思想底蕴,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其次,做好公益性大众文化的开展工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积极开展大众文化普及活动,打造高品位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公益文化演出、免费开放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等举措,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再次,要创新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打造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要善于从不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特点出发,实行不同的供给模式,对门槛较低的文化项目,应逐步向民间组织开放,鼓励民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而对那些经营性与公益性兼得的项目,既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门槛,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倡导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也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采用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始终明确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传播文化正能量,彰显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水平。

总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不仅要强调政府主导效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也要创新投入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作者分别为齐齐哈尔大学学院院长、教授;齐齐哈尔大学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耿达、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内涵与模式》,《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②程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③周海鸥:《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第10篇

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高度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构建积极、和谐、凝聚的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文化也有好与坏之分、积极与消极之分,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最终目标要与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实现企业良好社会利益以及信誉结合起来,并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经济利益与企业信誉中的作用;同时,企业构建企业文化评价体系,要努力同企业文化凝心聚力、尊重员工利益、推动企业实现良好氛围的这一目标结合起来,为推动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构成层次分析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构成元素可以从企业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以及深层精神文化来构建。

第一,企业文化中的表层物质文化。表层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各种物。质设施等外在的一些表现形式,是由企业员工通过创造各种有形产品和物质设施来构成的一种器物层面的文化。企业表层物质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科研能力提高、重视产品生产质量、开拓产品社会影响信誉等一些物质性的行为来体现的。

第二,企业文化中的浅层物质行为文化。这种层面的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全体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以及企业作风过程中来实现的,重点体现了企业外在的一种精神风貌、经营行为等,折射出企业素质的高低。浅层物质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评优评先等手段实现。

第三,企业中层制度文化。这里讲到的中层制度文化,并不是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层管理者的一种文化,而是在企业文化整个构成层次中处于中间环节的文化。这种层面上的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的,该种层面上的文化仍然是一种外显的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同外层的物质文化有机衔接的环节。

第四,深层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构成的最为核心层面,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是一种在企业长期生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通过提炼概括确立的精神支柱。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内在体现,反映了企业的追求目标和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功能分析

首先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描述功能。企业文化体系的描述功能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与日常管理的每个细节,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

其次是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评价功能。评价功能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度进行的评价,对构成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文化要素发挥的各自功能情况进行适当评价。

再次是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指导功能。构建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其指导功能主要是对企业在今后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进行有效引导。通过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实现各项战略目标。

四、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构成的基本类型

第一是调查式的评价。采用调查式的评价可以有效了解公司文化理念在企业中影响的深度和宽度;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查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并起到预知作用。对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调查式评价主要是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通过调查式评价对今后管理提出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是审计式评价。审计式评价的企业文化评价方法是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审计的方式来探寻出公司企业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探寻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向相悖的环节,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必要的政策和策略依据。这种审计式评价已经在很多公司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三是诊断式评价。该种企业文化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工作机构的形式,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开展大规模的企业文化诊断,基于企业员工在对企业文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整理出合理、科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提炼出一套适合企业服务的价值观。这种评价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得到充分的尊重,进而推动企业的深入发展。

第四是体验式的评价方法。体验式的评价方法就是通过让企业员工亲身体验到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实际效果,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体形员工加强身体方面的锻炼,保障企业员工重视起身体状况,使员工在为公司作出风险的同时在身体方面也能得到锻炼,为企业长久发展奠定必要的身体素质条件。

第五是照镜式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主要是对企业整体团队文化甚至是员工个体状况进行评价,在充分分析员工以及团队整体价值观、性格特征等,帮助企业员工和相关团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增强企业员工与团队之间的融洽接触和合作,彼此之间提供必要的重要信息和参考。

第11篇

关键词:点状历史文化资源 ;评价; 分类

Abstract:Historical heritage are precious nonrenewable resources for city, and giving them suitable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s the premise for further protection and reus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int historical heritage in Nanj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system for historical heritage from approach, assessment factor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Key words:Point Historical Heritage;Evaluation;Class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3-51(5)

1前言

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史和500多年的建都史。漫长的历史进程为南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为了有效地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市从2006年-2008年间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摸家底”,共普查出历史文化资源点2000余处,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些普查出的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年代跨度大、现存质量良莠不齐、文化价值可比性差,不同的价值取向常常会形成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理性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各项因素,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一标尺的价值认定和理性评价。所谓理性评价,即结合南京市实际,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来进行综合评定。

2007年开始,南京市开展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体系研究》,该评价体系包括点状、线状、面状以及混合遗产四类,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点状资源评价体系的建构。入选资源的年代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本次点状评估对象包括现存的尚未列入法定保护的历史建筑(群)、近现代建筑(群)、构筑物,以及古遗址,古、近代墓葬(群)等。

2相关案例研究

2.1木构与砖混建筑的评估

2000年,查群在《建筑学报》上发表《建筑遗产可利用性评估》一文,针对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和砖构建筑提出了可利用性的评估权重问卷表(表1、表2)。该评估表设置了结构安全性、环境状况、功能状况、道路状况和情感因素五大类指标,并紧扣“木构”和“砖混”的结构特征,在结构安全性一级指标下设置了细致且具有针对性的二级指标因子,如木构建筑评估表,设置了“檩”和“斗拱”等。

2.2民国建筑的评估

2004~2006年期间,南京大学建研所丁沃沃教授主持的“南京城市特色构成及表达策略研究”课题中,在对南京现存民国建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评估指标体系。按照权值大小关系,其设定指标包括:开放程度、建筑形式、建筑规模、外观质量、建筑功能、历史意义6项(表3)。该评估体系针对特定时期的建筑遗产而展开,采取了单级指标、分级打分的设定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3加拿大建筑遗产的评估

1970年代起,加拿大环境部为保护建筑遗产确立了统一评估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标准及相对稳定的评估人员:该体系设立了5项指标20项因子,评估人员则包括三大类:政府主管机构工作人员、建筑历史学者及其它技术人员、建筑物的使用者代表或是使用单位上级部门代表。该评估体系的应用对象主要为建筑遗产,设定的两级、五项指标和四级分值,兼顾了历史、环境、实用等多方价值,评估较为全面系统;相对稳定的受过训练的评估人员确保了建筑评估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4案例总结

总体而言,这些评估体系都采取了以公众参与、现场调查为基础的定量评估模式,在评估框架的设定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可以看到,评估目的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各级指标和因子,并影响到最后的得分和排序。例如查群的木构与砖混建筑的评估目的在于评估建筑的可利用性,因此其评估体系中建筑结构安全性和功能状况所占比重较大;丁沃沃的民国建筑评估是从城市特色塑造角度进行,因此建筑形式指标、外观质量指标和开放程度指标所占比重较大;相对而言,加拿大的建筑遗产评估是以全面保护各种类型的建筑遗产为目的,其指标和因子的设定考虑范围更广、更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3南京市点状历史文化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的建立

3.1原则与思路

3.1.1全面保护、整体保护

在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库工作的基础上,对调查出来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估。弥补现行保护规划体系的不足,对未列入法定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和保护。

3.1.2合理分类、科学分级

运用系统因子评估方法,确定资源的分类标准、分级标准、评估标准,通过计算得出分类型不同级别的保护对象体系。

3.1.3标准多元、措施多元

与规划编制工作和规划管理工作相衔接,提出标准多元的保护名录,在注重城市整体发展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多元保护措施。

3.2因子与权重设定

南京市点状历史文化资源涉及面较广,包括各个时期的建筑、构筑物、古墓葬等多种类型。因此,在因子遴选上,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设定适宜的一级指标体系及权重,并将一级指标分解成具有针对性的二级因子。例如: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估共分为4项指标15项因子(表4),古遗址、古、近代墓葬(群)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估共分为5项指标14项因子(表5)。两者比较,在一级指标中前者的建筑艺术与科学价值比重较大,而后者的历史价值所占比重更大,且特别添加了情感价值指标。在二级指标中,前者设定了与建筑相关的因子,如是否著名建筑师设计、建筑的再利用转换和发掘新功能的修缮成本等。

3.3级别设定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得出的每一个点状资源的评价结果,按照其价值高低分为三级:一级,总分≥75分,为重要点状历史文化资源;二级, 总分74~50分,为一般点状历史文化资源;三级,总分49分以下,为其它点状历史文化资源。

在分级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与保护要求,规划对策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吻合并弥补法规遗漏之处,同时与规划管理相衔接。

3.3.1重要点状历史文化资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对外公布名录,建立档案,竖立标志,原则上不得灭失。其中重要近现代建筑按照《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进行保护。一旦条件成熟也可以升级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3.3.2一般点状历史文化资源

实行规划控制管理。应作为城市历史信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记载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控制,一般不得灭失。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保留、局部保留和迁建等方式进行保护。鼓励对一般文物古迹进行多种方式的积极利用,可以结合现代生活需要进行必要的维修改善和整治改造。

3.3.3其它点状历史文化资源

可不予保护。鼓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历史信息牌、铺地变化、绿化小品等多种形式,提示历史信息。

3.4工作方法

3.4.1观察法与访谈法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因子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法,例如:建筑风貌、设计水准、连续性等因子以观察法为主,人物事件、建设年代等则以访谈为主。

3.4.2事先预评与事后补评相结合

部分因子可以在调研之前,结合地形底图等相关资料预先完成评估(如可达性与格局影响度),不但容易从宏观方面把握整体情况,还可减少现场评估的工作量;还有部分因子一时难以在现场评估,如建筑物的情感价值,可采取“现场记录,事后补评”的方式。

4结语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体系研究》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的一项专项研究,由南京市规划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历史系共同完成。本次评估体系的建构在概念上基于对国家和国际最新关于保护文件的理解,廓清了“文物”和“遗产”的概念,分清了法定遗产和非法定遗产的界限,特别重视对非法定保护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估与保护,并通过设定切合实际的指标因子体系加强了历史文化资源评估的可操作性。根据本评估体系,南京市目前已经完成了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估工作,并初步建立起分级、分类的保护名录,确定了重要点状历史文化资源509处(历史建筑314处、古墓葬与古遗址195处),一般点状历史文化资源697处,并纳入正在修编中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查群.建筑遗产可利用性评估[J].建筑学报,2000(11).

[2]陈伟.南京民国建筑的分布结构及其生存策略[J].南方建筑,2006(10).

第12篇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连网+“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似乎成为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灵丹妙药[1]。与之相呼应的举措就是进一步压缩大学英语学分,由16个学分缩减为4-8个学分,部分高校甚至将大学英语由必修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真的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困境吗?而现实挑战是“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应试教育倾向等顽疾一个也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和困惑又接踵而至。

二、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历经黑板+粉笔+挂图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特征的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模式以及以互连网+“慕课”、“微课”为标志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一方面,教学改革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而另一方面,诸多的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以及严峻的现实挑战日益突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MOOCS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并非解决问题的良方,也无法掩饰大学英语教学中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形式上和概念上不断变化和翻新只能解决浅层次的问题。教学和学习“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应试教育的魔咒始终困扰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

(一)大学英语学分缩减已是大势所趋大学英语学分权重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大学英语曾经是高校学分权重最大的必修基础课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不少高校采取渐进式压缩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直至由必修课程逐步转变为限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一些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减少为4-6个学分,甚至取消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直接进入专业英语教学模块。一些地方高校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忽略教学规律积极跟进效仿,大学英语课程形同“鸡肋”,缩减学分似乎成为首选应对之策[2]。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由学分比重最大的必修课程逐渐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而且越来越尖锐,大学英语课程学分的不断缩减换来的是专业类课程学分的日益增加。英语学习“无用论”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来中、小学的英语课程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MOOCS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采用课前视频学习与课堂讨论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大有颠覆传统课堂。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由黑板+粉笔+挂图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进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阶段。现阶段以互连网+“慕课”、“微课”为特征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推进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高校英语老师在不断反思近20年来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得与失的同时持保留意见甚至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把大学英语引入误区,后果不堪设想。折衷的结果是教学管理部门在面授学时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不减少甚至提高老师的综合学时数作为积极配合和支持教学改革的奖励。学生成为了最终的改革实验田,甚至是牺牲品。

(三)大学英语目标定位及功能定位模糊,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冲突大学英语目标定位及功能定位模糊,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固有矛盾不断发酵,以考代学为特点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3]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自本世纪初,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日益突显,专业英语课程异军突起,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技能性、工具性作用不断被放大和强调。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固有矛盾不断发酵,以考代学为特点的应试教育倾向日益严重。部分高校以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取代学业考试成绩。新生入学就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25分以上的学生可以教学选择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也可以放弃学学英语课程,似乎通过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成了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终极目标,英语四级的成绩可以按照相应的百分比折合为英语学业测试成绩。而且采取类似政策的高校不在少数且渐成趋势。

(四)语言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顾此失彼在当前高校的语言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中国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教学顾此失彼现象严重。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匮乏甚至“失语”。地方或民族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几乎空白,西方殖民文化和民族及宗教文化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值得高度警惕。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文化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甄别能力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截止上世纪末,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点始终围绕西方文化的导入和介绍,以一种欣赏甚至崇拜的心态模仿和学习西方文化思潮,部分保持头脑清醒和理智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对全面导入西方文化的教学模式持保留和批判态度。本世纪的前10年,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重点逐步转向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研究,突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升。借鉴西方文化精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成为研究的重点。最近五年,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培养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文化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甄别能力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西方极端文化、宗教极端文化及带有民族主义的形形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如何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成为外语教学工作证的新课题和新使命。

三、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

新时期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的新思路———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态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和文化教学生态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多元和谐的语言及文化生态体系涵盖语言生态体系和文化生态体系两个层面,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生态体系构建新型动态、开放、多元和谐的语言生态体系涉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功能目标定位、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群体系、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方面。1.明确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科专业对英语学习的客观需求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语言文化教学目标体系。制定分类、分级和分层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体系成为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然的选择。重新定位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和功能的新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向,即从灌输式的教化理念向发现探究理念的转向;从人文向技能性和工具的转向和从通用基础英语向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转向[5]。2.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群体系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优化和完善其课程群体系,使通识英语教育与专业英语教育之争迎刃而解。语言文化教学和学习的基础英语学习和后续提高课程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与技能性和工具的矛盾也不复存在,分别融入到通识英语教育与专业英语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区别。综合英语类课程群、语言技能类课程群、语言文化类课程群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群以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形式有机组合。学时和学分的分配比例根据学校具体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做相应增加。体现学校的特色。充分照顾到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及具体需求。通用英语、通识教育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三者比例科学[6]。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四个均衡,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均衡配置、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均衡发展、语言与文化素养均衡发展、人文素养教育与技能训练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