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4 20:4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场监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当前银监局的监管手段主要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管理、风险控制的逐步到位以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非现场监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银行非现场监管是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实施余融监管的基础方式之。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 发展 轨迹看,特别是在 金融 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之下,“风险监管”逐步成为当今监管主流理念,其大力倡导的监管手段便是非现场监管,亦即存在由现场监管为主向非现场监管为主的逐步过渡趋势。非现场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2003年,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接银行监管职责后,有必要针对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笔者一对非现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现场监管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非现场银行监管,是指监管当局运用 现代 化的监管工具,建立 科学 合理、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对银行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判断和预警,以及时掌握银行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风险因素和突出问题,并采取防范和纠正措施的监管行为。非现场监管作为一种事前监管,其目的在于认识、监测与控制银行业务的内在风险。通过非现场监测,阅读和分析审慎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包括公开信息在内的有关信息,审查和分析银行的财务状况等手段,监管当局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非现场监管常常能反映出银行潜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间隔时期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发现风险并在其恶化之前迅速要求银行拿出解决办法。由此可见,非现场监管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业监管流程的主线,也是构建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手段。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ls)《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有关内容和当前各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一个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应包含以下内容:具有通畅的渠道能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在单一合并表的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相关银行信息,并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审慎经营的指标监测体系,通过制定和利用审慎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具备非现场监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能运用统计监管信息,对银行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持续监控。2004年
1.明确非现场监管内容
就是建立起能及时、准确预测和预警 金融 机构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风险以及系统性与地区性风险的指标体系。根据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一)毕业实习不受重视
1.学生实习态度不认真,实习报告内容不实
实行三年制教学的高职院校通常规定毕业实习在学生在读期间的第六学期进行,通过要求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财务岗位参加实习工作,并将他们对专业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写成实习报告,上交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毕业实习的成果进行评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合格毕业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实际上,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少有学生重视此项工作,他们要么忙于准备4月份的公务员考试复习,要么忙于参加1、2月份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及往后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现场或网上招聘会,还有部分学生将该学期当作“苦读寒窗十五载”的最后一次放假,贪图玩乐。五月份结束后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其内容大多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部分参加实习工作和已经正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于实习报告的填写也不够认真或者感悟不深。
2.实习监管力度不强,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1)分散实习形式下,不便于教师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虽然学校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实习指导任务,但由于会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约束性,不像工科、医学专业一样能将学生按批量分派给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工厂、生产基地或医院进行集中实习和委托实习,现今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都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或社会关系寻找实习单位。在分散实习方式下,因学生实习地点分散,不便于教师顶着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在短期内全数走访,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来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实习情况,但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是无法验证的。同时,依靠通讯工具与学生联系的方式存在着弊端。当学生回到家乡或者到外地实习,他们有可能更换电话号码却不告知指导老师,中断联系。
(2)受“一次就业率”影响,学生实习岗位不一定与专业对口。由于就业是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标,“一次就业率”又是目前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学校对于毕业实习的质量也无暇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能在六月底之前找好工作,哪怕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相关。在这两大因素影响下,实习指导教师只要收到学生交来的实习报告都会按照政策给及格。
(3)实习单位不似学校那样从教学角度指导学生,指导积极性不高。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实习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学生的指导积极性不如过去学校委托单位指导实习般高了,除非学生与单位有一定的特殊关系,如,学生毕业后接替退休会计的岗位;学生是单位领导子弟,等等。很多学生在单位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业务,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也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导致实习报告无事可写。对于实习报告中的“单位评定”一栏,很多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加上他们不从事教学工作,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碍于情面,就让学生自己填写评语,成绩栏大多给“优秀”或“良好”,未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表现。
(二)毕业论文质量低,教学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给学生改论文的时候都会发现,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存在选题雷同、通篇照抄、整段照抄、层次结构混乱、字体格式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在论文写作态度方面,认真对待论文修改的学生少之又少,多数学生都有交稿拖沓、频繁更换题目、新题目论文仍旧通篇照抄等情况出现。面对问题如此之多的论文,老师们都很为难。若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规章进行,学生们就会不断地更换选题,花两分钟时间把新论文复制粘贴再交给老师,甚至置老师在文中的批注于不顾,仍旧把原文重新上交或者迟迟不见回复。到最后定稿期限到,只有老师急着催学生交论文,少有学生急着找老师交论文。长期如此,老师们只有不断降低要求,只要学生不通篇照抄,论文层次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写就不与学生计较太多,修改论文的过程变成检查格式的过程。而拿到毕业证的学生都会感受到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交上去的稿子总被退回修改,每次修改过的稿子感觉跟原稿没什么区别,但是到了最后竟能莫名其妙地及格了,说明其中必有“玄机”。于是“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的传说一届届地往下流传。如此情形导致了高职毕业论文环节完全背离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教育意义。高职毕业论文问题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本科教育不同。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理论性“通才”,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其知识能力体系呈现出纵向框架式,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在这样的教学知识结构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乏能将多学科结合研究的好成果。高职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够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对应专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呈现出横向职业岗位模块式,它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其课程设置对比本科教育来说,实训课的课程和学时就要多得多。对比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高职注重处理方法的传授而非理论研究。其次,高职学生受学习年限的限制,仅凭两年半的在校时间不易对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认识。专业教学计划中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开设短短十几个学时的讲座。一些课程以论文作为作业和考核方式,但很少有老师认真对待论文批改,使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错失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好机会。综上原因,高职学生不能写出达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规定标准的论文是情有可原的。从中可看出,毕业论文适合本科教育,不适合高职教育。
二、高职毕业环节应取消毕业论文,保留毕业实习
尽管高职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存在各种问题,但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课”,毕业环节仍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毕业论文不适合高职教育,应当取消
毕业论文理论性较强,它被写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犹如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的一个缩影,应当从高职毕业环节中取消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点与中专相似,但高职生应比中专生掌握更高的理论基础能力,更有利于完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论文写作在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应取消,但可以不放在毕业环节。
(二)毕业实习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应当保留并加以重视
为响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增加了校内实训课的开设,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模拟实习通常是在设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与复杂多变的单位实际会计环境还是有相当大差别;模拟实习中学生遇到的不确定情况比较少,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机会比较少。校内实训课只能强化学生的典型业务核算能力,其他会计技能的训练需在复杂多变的单位环境中进行。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后不能立即胜任所有的工作,毕业实习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积累经验的宝贵时期。简单业务可以自己处理,遇到难度大的业务,会计师父一般也不放心交给他们做,但可以在一旁观察学习。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一次就业率”仍可能是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无法取消。为使就业与实践教学两不误,从每年的11月份起,学校应鼓励学生应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就业率,二来学生能真正地从事本专业工作并保证实习报告有事可写。
三、规范毕业实习过程,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一)强调学生必须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适用于会计专业的实习方式仍然是分散实习,既可以减轻学校寻找实习合作单位的压力,又可以节省实习经费。但在第五学期的毕业实习动员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其实习报告成绩才可计入毕业环节成绩,否则另有其他考核办法。这么做才能使学生不枉所学,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方式下,老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实习所在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学生在单位中的负责指导人等。要细化实习报告的填写要求。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评定、教师指导情况和教师评定等。其中,实习单位评定部分必须由单位填写,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遵守纪律、待人处事、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严格地评价,如果单位评价部分由学生写入,则其实习成绩有所降低。
1组建一支专家级的最佳督导队伍
督导就是督察、导引,是以检查为出发点,但重在导引,并以推动为目标。检查要明查问题和不足,导引要提出建议和方法,推动要规范措施和提升,这就要求督导队伍应具有把握全局、综合运筹和具体指导工作的才能,以做出准确而有分析的“反馈”,所以组建一支专家级的督导队伍是督导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基本保证。最佳的督导队伍应该选拔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德高望重、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亲和力好的教师代表组成,要尽力将各级教学名师、各科教学课程带头人、各类教学改革带头人作为督导队伍的首选。这样最佳的督导队伍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榜样,才能传递着正能量;这样最佳的督导队伍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朋友,才能提供无私帮助;这样最佳的督导队伍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助手,才能推动决策实施。
2制订一套针对性的最佳督导方案
督导工作体系大致分为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定期督导与临时督导、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个人督导与组织督导、全面督导与重点督导。本科教学基层督导工作体系多以专项督导和重点督导为主,参考学期本科教学工作的重心,提前制订一套针对性的最佳督导方案,保证及时准确而有分析地“反馈”当前学期专项教学工作的信息;同时兼顾本科教学常规的重点督导,收集当前学期本科教学常规的重点信息。本科教学课程门类多、专业性强、涉及教师多,为了全面掌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基层督导可以分学期分批次地将教师全覆盖重点督导,这样基层教学单位就可以逐步掌握全体教师的教学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对于像春季学期的毕业论文工作,要针对性地专项进行督导,一般应该采取跟踪督导的方式贯穿到毕业论文每个环节,包括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督导的形式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如座谈、报告、实验室现场检查等,这样的专项督导会取得及时的实效。对于像有课程存在特别问题时,要及时制订一套针对性的最佳督导方案,并尽快采取措施治理特别问题,取得及时的实效。
3建立一种探讨式的最佳督导过程
高价值督导结论的获取固然重要,但取得老师们对督导结论的认可也同样不能忽视。这是因为督导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只是形成结论,而在于用结论去影响老师们,进而使老师们自觉珍重结论中的意见,认真完成教学改进。因此建立一种探讨式的最佳督导过程,消除老师们对督导的消极心理,让他们主动地配合参与督导活动才可能形成教学重量不断提高的良好平台。就如郭沫若《洪波曲》所言:“就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才有胆量,接受中制的业务督导。”这种督导与老师们面对面探讨式的方式,深受老师欢迎,不少老师还主动邀请督导走进自己的课堂,虚心接受督导的指导。5完善一套科学化的最佳督导指标本科教学中涉及课程类型比较多,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授课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完善一套科学化的最佳督导指标是准确评价本科教学质量的必需。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式对应课程内容娴熟,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表达清楚等是主要指标,讨论式中对应有启发性,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等是主要指标。在实验教学中对应有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步骤等的讲述,实验现场的组织能力等是主要指标。在实习教学中对应有实习单位联络、实习现场组织能力、实习工作应急处理等是主要指标。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对应有题目的选题、过程指导、实验数据、论文书写等是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的教学时段,督导指标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一套科学化的最佳督导指标应该是有灵气的。
4形成一个有成效的最佳督导体系
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学”、“管”三个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教中有学有管,教师的自我学习与督导的检查、学生的意见并存;学中有教有管、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课堂管理并存;管中有教和学,管理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全面评估、督导、教研、监管,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人才。高校发展日新月异,为提高基层督导的实效性,督导工作现在应该不局限于课堂听课,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有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堂授课、示范教学、教师培训、命题阅卷、实验实习、教学评奖等各个相关环节。可以通过检查授课计划、听课、座谈会、抽查试卷、谈心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一个有成效的分析、评价、反馈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督导反馈的信息应该得到相关领导的及时关注,特别是专项督导反馈的信息,因为教学日程存在时间限制,所以要求领导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履行好监管的职责。教务办公室或教务部门是督导体系的联络站,时时配合基层督导开展各项工作。教务办公室将及时收集来自学生、辅导员、教研室的反映情况,以及其他部门的要求,在初步调研后,经领导批示配合基层督导开展各项工作。本科教学基层督导工作体系应该是领导、督导、教务、教师的有机统一体,合理运用本科教学基层督导工作体系将使督导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作者:刘立章鹏单位: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论文摘要:当前银监局的监管手段主要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管理、风险控制的逐步到位以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非现场监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银行非现场监管是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实施余融监管的基础方式之。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发展轨迹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背景之下,“风险监管”逐步成为当今监管主流理念,其大力倡导的监管手段便是非现场监管,亦即存在由现场监管为主向非现场监管为主的逐步过渡趋势。非现场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2003年,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接银行监管职责后,有必要针对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笔者一对非现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非现场监管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非现场银行监管,是指监管当局运用现代化的监管工具,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对银行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判断和预警,以及时掌握银行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风险因素和突出问题,并采取防范和纠正措施的监管行为。非现场监管作为一种事前监管,其目的在于认识、监测与控制银行业务的内在风险。通过非现场监测,阅读和分析审慎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包括公开信息在内的有关信息,审查和分析银行的财务状况等手段,监管当局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非现场监管常常能反映出银行潜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间隔时期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发现风险并在其恶化之前迅速要求银行拿出解决办法。由此可见,非现场监管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业监管流程的主线,也是构建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手段。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LS)《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有关内容和当前各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一个完善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应包含以下内容:具有通畅的渠道能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在单一合并表的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相关银行信息,并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审慎经营的指标监测体系,通过制定和利用审慎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资产集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具备非现场监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能运用统计监管信息,对银行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持续监控。2004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着手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现场监管工作标准和程序,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功能。
二、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概况
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督,主要是银行机构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状况的资料和报表,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监管报告。
根据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现场稽核暂行规定》,我国的非现场监督制度主要包括风险性和合规性两个方面的内容。(1)风险性监督。主要考核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状况。(2)合规性监督,主要核查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额、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等。我国的非现场检查非常重视对银行的风险性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场监管在这方面的缺陷。
我国银行的非现场监督制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来分工实施的。现金和信贷计划统计分析报表是由调统部门负责收集、写出统计分析报告,资产负债比例执行情况、信贷质量、大额贷款风险等报表则由金融管理部门负责,并写出监管报告。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年度会计报表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因此,银行机构必须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分别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资料。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一些部门还会要求银行机构提交一些特别报表。
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非现场监督,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的附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实施监控和考核。这套指标借鉴了国际一般惯例和我国国情对比例管理指标的考核。其人民币主要监控指标有8项:(1)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净额和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100%。(2)存款比例指标: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之比不得超过75%。(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余期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与余期一年期以上的存款之比不得超过120%。(4)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各项流动性资产与各项流动性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5%。(5)备付金比例指标:在人民银行备付金存款和库存现金与各项存款之比不得低于5%。(6)单个存款比例指标:对同一借款客户的贷款余额与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7)拆借资金比例指标:拆入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8%。(8)贷款质量指标:逾期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8%,呆滞货款不得超过5%,呆帐贷款不得超过2%。此外还设置了6项检测性指标,即风险加权资产比例指标、股东贷款比例指标、外汇资产比例指标、利息回收率指标、资本利润率指标和资产利润率指标。
但是由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各业务职能部门都有专门的报表收集与分析功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体系,所以无法有效地发挥非现场监督的作用,突出表现在:(1)监管报表无统一标准的格式和要求。各部门的报表均有所不同,而且判断和评价标准各不一样,不够规范,这必然会影响监督的质量。(2)信息分散和割据。非现场监督电脑体系未联网,信息资料不能共享,部门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分散和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的效率,增加了银行重复报送的现象。(3)个别金融机构统计和会计监督报表不够真实和准确,还有粉饰经营的情况,严重影响非现场监督的准确性和预替性。各种报表信息资料的虚假性一直是我国非现场监管存在的一个难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监管的成败。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非现场监管体系
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非现场监管体系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内控制度,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金融监管当局有从事非现场监管的高素质人才,并具有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预警风险的现代化手段。当前,我国金融业在这两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因此,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构建应在我国金融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1.明确非现场监管内容
就是建立起能及时、准确预测和预警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风险以及系统性与地区性风险的指标体系。根据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在非现场监管内容设置上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风险性监管内容与合规性监管内容相结合
具体在非现场监管内容设置上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风险性监管,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风险集中程度及内控制度有效性;②效益性监管,包括对金融机构的损益情况的分析和对金融机构成长趋势的分析;③合规性监管,包括资金来源与运用是否符合监管当局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规定及业务行为是否合规等内容。
(2)明确对不同监管对象的监管重点
以银行为例,政策性银行实行规模管理,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因此监管工作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在风险性监管方面,要考核其信贷资产质量和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己经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并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出于历史原因,各项指标要达到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还要有一个过渡期。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应该是:资产质量、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合规性情况及管理水平:对其他商业银行则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财务状况、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经营的合规性、管理水平等进行全面监控。其中,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要特别关注其支付能力。
2.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和处理、分析系统
各监管当局应建立渠道畅通的非现场监管的信息采集制度,建立数据采集系统和处理、分析系统,各余融机构按指标体系向监管当局报送的金融统计数据,该系统提供的信息应能满足非现场监管的需要:监管当局要实现非现场数据源从手工报送到数据来源电子化的转换,对各金融机构报送非现场监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进行规范;监督当局在做好非现场监管软件开发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非现场监份电子监控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到风险预警整个非现场监管过程的电子化。
3.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基础建设
第一,在制定和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监管内容,可以用问卷、面谈、质询等方式收集信息。此外,还要建立并规范非现场监的基础档案。第二,加快非现场监管手段的开发。要加紧非现场监管软件的开发。要在监管当局系统内配备非现场所需设备。第三,完善监管当局的组织实施。要进一步落实监管当局非现场监管的分级责任制,明确监管当局各级机构的监管对象、监管内容和监管重点;要建立完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程序,对监管信息定期进行反馈和通报,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要加强各监管部门(特别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部门)的协调,保证监管政策的一致性、连续性,发挥金融监管的整体优势。第四,加紧非现场监管人员培训。非现场监管是一项技术性强、业务水平高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金融、财务、计算机等多种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第五,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在非现场监管工作步入正轨后,要建立金融业综合评级制度。
4.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监管水平
关键词:餐饮业; 监管;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6-01
1餐饮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餐饮业管理体制不顺,与《餐饮安全法》要求不相适应,影响餐饮业队伍建设。由于我国目前对市县级餐饮业监管局在餐饮监管机构设置上没有一个统一定性,模式多样,不少地方仍然停留在监管局内兼管,工作交叉,职责不清,监管工作上会形成难以落实的困惑,监管工作相互矛盾的问题比较明显。《餐饮安全法》出台后,明确是要加强餐饮业监管,但是基层现有监管体制对加强餐饮业监管工作无从谈起。
1.2餐饮业监管人员不足,业务素质还很低。 餐饮业安全监管科人少且大多数是兼职,面临的是全国无数多家的餐饮单位,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监管单位在乡镇无机构,乡镇餐饮业许可现场核查无法开展。监管队伍力量十分薄弱,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承担的监管任务与配备的人员不相适应,监督的力量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业数目的增加而得到加强,其日常监督执法工作很难开展,在基层餐饮业监管无法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更不能保证监管覆盖率的高要求,难以及时有效地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而且,没有执法服装,非常不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而且监管执法人员接受再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透,现场监督执法能力很低。
1.3餐饮业监管监督检测手段能力滞后。快检车辆、快检设备短缺,在餐饮业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无相关的检验检测设备,导致一些影响餐饮安全的产品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监管和处理。在检查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餐饮问题都是等待解决的问题。
2加强餐饮业监管的对策建议
2.1应当理顺体制,明确编制制度。根据目前层面机构改革、职能调整的格局,餐饮业监管部门将承担餐饮消费环节的全程监管工作。有关部门要履行好这些职责,当前首先要在机构改革中大胆的创新,统一组建餐饮业监督管理机构,划拨、公招人员编制,新监管机构、人员、经费等要得到全面的加强,监管职责、区域管理也要有明确的划分。同时,要明确编制数。建议省餐饮业编委出台有关文件规定,按科学标准对餐饮业监管队伍人数进行核定。从目前情况看,人数远远不够实际监管需求,监管力量明显不足。目前,大量的无证小餐饮店底数不清,取缔不力,餐饮管方面存在不少盲区。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监管人手不够,力量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今后由餐饮业监管部门来承担餐饮业监管任务,建议按餐饮业高标准核编和配备。
2.2应当践行科学餐饮业监管,加强培训,造就精干高素质的餐饮业监管队伍。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餐饮安全,要加快推进餐饮,监管依法行政,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成立餐饮监督大队以来,餐饮监督员中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不多,全凭自学和习惯技能开展监管工作,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工作程序的运作全凭自身的悟性。由于餐饮安全违法案件日趋复杂,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餐饮业监管干部只有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监管知识,掌握先进的高科技监管技术,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办案能力,才能够及时打击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餐饮业秩序。因此,要提高监管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餐饮业安全监管队伍。同时,要不断强化监管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做好餐饮业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监管队伍的学习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推进餐饮业监管系统依法行政;不断强化队伍的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2.3应当建立切实能适应当前餐饮业监管工作需要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餐饮业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基本配齐所有有关设备,能正常开展重要的检验检测项目,解决我国餐饮业执法无法支持的现状。 作为承担着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餐饮业监管部门,我们要深感任务的艰巨和责任的重大。我们将秉承“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创新和提升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创新的谋划餐饮业监管工作,抓好重点工作,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3结语
加强餐饮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餐饮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餐饮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睦农.我国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研究[J].科教文汇,2010(22).
[2]张淼,张振宇,贾洪峰等.我国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王世宏,王吉.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难点与对策[J].中外医疗,2009,28(34).
[4]李跃歌.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RFID 航道监控 数字监控 太阳能 风能
中图分类号:X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how to channel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navigation safety, improve waterway traffic speed and prevention channel along natural disasters has been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channel management, based on this demand design based on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video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f inland channel digital monitor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field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annel system method.
Keywords: RFID channel monitoring digital monitor solar wind power
引言
随着航运交通的发展,内河航道的管理成为我国内陆河道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根据《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内容,对航道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航行安全,提高航道通行速度,保护水域环境及预防航道沿线自然灾害等一直是航道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给航道管理带来了便利与效率,建立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了沿线监控管理,特别是重点区域的实时管理与保护。
一、总体介绍
某航道起于杭申线航道,止于长山河口,全长41.598km,采用四级航道标准建设,为了更好的保持航道有序、通畅,建立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特在整个重要航道点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覆盖整个航道全程线路。
本系统设计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内容包括:网络监控系统、电源供给系统、防雷接地系统、艇载视频监控系统、RFID读卡器系统、沿航道线路及管道建设等。
二、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数字网络模式和传统模拟视频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吸收数字与模拟的优点,由前端摄像机进行视频采集,采用视频光端机与光纤点对点相结合方式将图像传送至电信IDC机房内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图像存储,并接入港航局VPN网络(舰载监控系统通过VPDN接入市港航局内部网络),由综合监控平台软件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港航局(省局、市局、县处)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对航道视频监控图像进行监控、转发、市局指挥中心备份存储、历史记录查询等功能,其他授权用户根据不同的级别权限实现不同访问功能。
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共安装20个视频监控点位及1套艇载视频监控系统。并能与省港航管理局、市港航管理局设备相兼容,传输视频影像能够被省港航管理局、市港航管理局解码显示,可通过港航局内部网络系统进行24小时实时监视航道情况。
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结构图1
三、系统前端设计
航道改造工程航道监控管理系统工程需覆盖航道全程,共安装20个视频监控点及1套艇载视频监控系统。
监控点位
根据各系统现场实际情况,考虑系统的设备安装,通过对现场勘察及实体拍照,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设备安装,对信号通信、设备防雷接地及电源取电点进行合理的规划。
某大桥系统设备安装示意图2
前端监控点设备包括CCD透雾摄像机、日夜型长焦距变焦镜头、重型变速云台、室外一体化双视窗防护罩、防雷和电源供电系统。远端指挥监控中心,通过控制键盘对云台左右、上下旋转及镜头变倍、聚焦控制,可远距离大范围监控,也可通过调节集中进行近距离目标精细监控。
航道流量特别大的河域或河道岔口,前端摄像机搭配远红外热成像夜视仪,可实现黑暗无光、雨雾天气红外成像,任何视野内的目标都能清晰反应在视频画面上,且与CCD摄像系统实现白天夜间自动信号切换,白天后台监控显示CCD成像画面,夜间自动切换成红外热成像画面,并且CCD成像作为辅助视频叠加至红外执成像视频上以画中画显示。
监控系统正常工作状态在白天可对半径2-3公里范围、夜间1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做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及录像存储。
艇载视频监控系统
本次艇载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取证主机、目标摄像机、液晶屏幕、手控器等组成。由取证主机发射的3G无线信号通过VPDN接入市港航局内部网络,由综合监控平台软件对视频图像进行管理,本系统高度集成了视频监控系统、成像记录系统和高精度云台控制系统,实现现场指挥系统和远程调度系统等功能。
四、信号传输系统
信号传输系统是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外及远郊的信号传输一直是监控系统中一个比较难处理的环节,考虑多种传输方式,结合本项目的现场环境特点,本次信号传输部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电路租用传输系统、有线线缆传输系统、无线3G传输系统及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
4.1电路租用传输系统
光纤通信部分采用租用电信营运商光纤方式,租用期限为三年。通过市港航管理局已租用的20条中国电信VPN网络,实现省港航局、市港航局、处、站等多级网络互联,并纳入省交通厅内部网络规划。
4.2有线线缆传输系统
摄像机与光端机视频图像传输采用SYV75-5(128编)视频线;摄像机供电采用RVV2*1.0 电源线;球机控制信号采用RVSP2*1.0屏蔽线。通过光纤传输至控制中心。
4.3无线3G传输系统
基于3G网络传输、GPS卫星定位而设计的单卡4路无线视频服务器,采用先进的优化H.264视频压缩算法、超低码流视频处理技术,同时把4路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图像,经视频压缩编码,通过3G无线网络,把实时动态图像传输到远程客户端。通过计算机、PDA和监控中心监控实时图像,并可随意切换任一画面或多画面显示。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位置查询、实时监控、轨迹回放等功能,实现了视频数据的编解码、加解密、交互、发送/接收和实时位置跟踪、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省港航局、市港航局、处、站等多级网络互联,并纳入省交通厅内部网络规划。
南郊河口无线3G传输系统建设示意图3
4.4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
航道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严格按照《杭嘉湖船舶综合监管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系统采用航道一体化射频读卡器,配置一套RFID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采集过往船舶的ID信息,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服务器,完成数据采集全过程。系统由服务器、航道RFID读卡器(太阳能板、蓄电池、CDMA模块)、光端机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二大部分组成。
总体框架如图4
航道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航道RFID读卡器
航道读卡器作为船载电子标签的数据采集设备,采集过往船舶的ID信息,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上层数据采集服务器。
(2)数据采集服务器软件模块
航道读卡器通过VPN/VPDN接入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采集服务器子系统接收多个接入航道读卡器的数据,并可下发指令实现两者间双向通信。数据采集服务器子系统负责对接收数据的预处理、数据库存储和数据。
(3)航道读卡器管理模块
航道读卡器管理子系统负责航道读卡器基本信息和部署信息的手工录入、查询;航道读卡器在线/离线状态显示;航道读卡器设备故障诊断。
(4)数据库
包括:船舶动态数据库、航道读卡器数据库和船载电子标签数据库。
系统组成图5
(5)实时通航数据采集、传输功能
船舶通航数据的采集,基于RFID技术,通过航道读卡器和船载电子标签共同实现。RFID船载电子标签拥有唯一的ID号。在电子标签发放时,该ID通过RFID船载电子标签管理子系统与船舶名信息绑定。用户使用时,船载电子标签安装于船舶内,其ID号作为船舶身份证用于识别该船舶。航道读卡器通过对电子标签定时发送的ID信息进行识别,实时采集船舶数据。
考虑船舶密度带来的信号碰撞因素(假设10艘船舶同时航行,最大读取时间间隔为发射频率4倍,实验测试数据),则可以将电子标签在读卡器范围内的发射频率设为2-3秒之间。
航道读卡器通过VPN/VPDN网络接入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采集软件的数据接收组件完成多个接入航道读卡器的并发和双向通信。
航道读卡器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完成航道读卡器基本信息(例如:部署位置经度,纬度,类型,分配IP,所属航道,所在辖区等)的手工录入、修改、删除操作。
航道读卡器实时状态监管,通过航道读卡器心跳信息,实时监测航道读卡器的工作状态,并实时显示其在线/离线状态。
五、电源供给系统
现场监控管理系统设备前端设备电源供给在确保电压稳定的基础上,采用就近接入原则,建设单独的配电管理机柜,做好防水、防雷及防盗措施。
当周边无建筑及供电线路时,河岸监控点选择风能、太阳能供电系统。根据航道沿线的地理特点,系统共设置6套太阳能电池板,2套风力发电系统,4套蓄电池系统。根据电源的储能效果,每个太阳能电池板及风力发电设备配置一套蓄电池系统,用于储存电能,供设备24小时用电。
六、防雷接地系统
航道沿岸多为郊外,很多区域周边建筑物较少,由微电子器件构成的视频监控系统有可能遭到雷电的损坏,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防雷技术措施,以减少和避免航道视频监控设备遭受雷电的危害。
雷电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危害形式有直击雷、雷电电磁脉冲侵入、雷电侵入波、雷电感应、雷电反击、球形雷等多种形式。
防雷接地系统严格按照防雷规范设计要求,满足雷电防护分类、分区、分级的要求。立杆顶端架设避雷针,接地系统电阻应小于4欧,垂直接地体采用电铸铜专用接地棒,与设备连接采用BVR6线缆。在现场摄像机及监控总箱内分别安装浪涌保护器及信号保护器。
七、电信IDC机房
电信IDC机房主要用于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托管及网络硬盘录像机与市航港局VPN网络进行互联,现实数据交换和图像上传,传输方式采用光纤传输方式和3G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另外,每台网络硬盘录像机配4块2T容量的存储专用硬盘对前端摄像机采集的图像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为30天左右。后期航道监控线路的扩充,可采用大容量的磁盘阵列进行存储。
八、水上交通指挥中心
以市局水上交通指挥中心为核心,在航道沿线等地设水上交通指挥分控中心,市局水上交通指挥中心主要配备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一级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图片存储(对前端视频录像进行备份)和综合监控平台软件,管理中心对整个航道进行监控管理。在水上交通指挥各分中心配备应用服务器和综合监控平台软件,对各区域进行控制管理,软件管理通过权限设定管理级别。
指挥中心通过解码器将图像还原后显示于监视器,对航道所有前端动态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分中心对管辖范围内监控点进行监控。
融合RFID识别数据的大规模视频服务器平台软件图7
结束语
目前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已经成功在航线运行,在此基础上,“港航地理信息系统”、“航道360度全景摄像系统”等数十项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的软硬件信息成果应用于港航管理,实现全智能化“数字航道”,航道8小时以上堵塞时间由以前的每年约1000小时下降到目前已无8小时以上的堵航。
并以此系统为建设基础,可扩展建设航标动态、水位变化、水质情况、污染控制、应急救助等系统。
参考文献
[1]N.Bierbaum,“MPI and Embedded TCP/IPGigabit Ethemet Cluster Computing”,Proc.of the 27thAnnual LEEE Conference on Local Computer Networks2002,PP.733-734,Nov 2002.
[2]袁毅.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网络视频监控[J].电网技术,2000,24(5)
[3]官振伟.基于GPRS的数字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张晓东、马礼、高媛.基于视频服务器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 2008(1)
[5]彭懿涛、夏惊涛、穆道生.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期刊论文]-兵工自动化 2006(4)
[6]赵宝会.天津港集团视频监控系统改造[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
[7]李心益,裘正定.基于MPEG-4 标准和嵌入式技术的数字监控系统[J].中国多媒体视讯,2003,(l)
[8] William Gatliff.The Linux 2.4 Kernel`s Startup Procedure[M].2002 Embedded System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Mar.2002,56-89
[9] 胡杰.基于ARM 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终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余宁浙
出生年:1979年
籍贯:浙江慈溪
在公司职位:电气经理
专业系统:电气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49-03
在高等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中,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够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近两年以来,一些用人单位基于对引进人才的负责,提出了准毕业生(即临近毕业的学生)到该单位内部进行顶岗实习、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想法和要求。现将这种到用人单位实习一个学期(或一年),并在用人单位进行部分培养环节的培养方式叫做“订单式培养”。学生到用人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学校的指导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此类学生进行指导;用人单位对于此类学生的管理制度还尚空缺;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于这种“订单式培养”学生的考核体系还不健全。基于上述原因,这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处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重管理却双重不管下,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环节质量失控。本文主要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对于“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方法,这样可以加强“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解决可能发生的失控情况,使其能够真正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相促进,更快地融入到用人单位中。
一、“双导师制”在“订单式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引入“双导师制”是为了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能够更好地结合,学有所用,习有所长。在现有体制下,校内导师大多数来自教学和科研岗位,有着扎实的理论修养和熟练的培养技巧,但其立足于实践的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导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较高,能够以身示范、形象地展示抽象的原理。两类导师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共同推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双导师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或现场实验,这是广大毕业生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以此为契机,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兴趣,促进学习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校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沟通与融合,为本科生的顺利毕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便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单位中起到技术骨干的作用。
二、建立“双导师制”,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有效监督
导师指导是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实行“双导师制”模式,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各选派一名导师进行指导。校内导师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深度及理论上进行指导,主要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方案的制订、书写格式的规范等。校外导师对于生产装备、工艺流程十分熟悉,能够按照学校所提出的教学要求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指导。因此,“订单式培养”可以充分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指导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必须进行工作界面划分,并制订严谨有效的监督体系,以保证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进度和安全。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验方案制订、理论指导、论文格式方面的指导;企业导师负责按学校要求及既定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内容,并及时与校内导师沟通,以解决所负责的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双导师制”毕业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为了规范“订单式培养”的相关程序,更好地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分清各方责任,制定相关的实施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通常采用的是校内导师拟定多个课题,每个学生从这些课题中选择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对这些课题缺乏了解,选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学生在选题时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另外,由于导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等局限性,毕业课题一般以科研型为主,而产生于工作实际的工程设计类和生产管理类课题偏少。这种毕业设计课题的组织结构与工科本科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工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是矛盾的。“双导师制”能够缓解上述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期活跃在工作第一线,校外导师能够从自己工作出发,提供多方面的课题思路,每一方面又可以分出多个问题——新的程序、新工艺,新想法、以及企业面临的难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成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校内导师或学生在与校外导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能够列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选择可操作性强、短时间内(实习期内)能够完成的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这样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意义。
2.强化过程管理、过程监控,构建全程监控体系。①质量监控体系。导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前后的监控。“双导师制”下的开题内容,是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制订,最终由校内导师确定,所以,开题阶段的质量由校内导师负责。中期考核的重点之一即是由校内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构架、内容进行落实:对于存在错误的思路要进行纠正,对于有疑问的程序要进一步落实,对于初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判定,对于论文(设计)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进行评估,等等,并与校外导师沟通,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中期考核可以采取定期集中考核的方法,由学生做书面汇报资料,或召开考核会议,由每一个学生做PPT汇报。毕业答辩前,校内导师应全面检查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及其涉及的文献资料,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限期修改、补充、完善,综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专业技术能力和论文(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写出审查意见。毕业答辩过程中,应着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答辩结束后,院、系组织教学督导组对全院、系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同时,将抽查结果反馈给每位指导教师,使教师在今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②进度监控体系。开题阶段,尽早的开题有助于学生尽快投入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使其尽快熟悉所做的课题。在与校外导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校内导师重点要注意学生开题报告中的进度安排与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安排是否相符。在共同制订完进度计划后,各方均要严格遵守。实习阶段,校内导师依照事先制订的进度计划,落实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学院和校内导师要及时给予警示和帮助,分析存在的原因并调整计划,并重点督促其按期完成。毕业答辩前,校内导师应提前半月及以上检查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提前防范论文不能按期完成、貌似完成但实际质量远远不够等情况的出现。③沟通保障体系。开题阶段,校内导师应与校外导师密切沟通,有针对性地确定顶岗实习学生的开题内容。实习阶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积极与校外导师沟通。校内导师也应与校外导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沟通,就学生的表现、遇到的问题进行落实、解决。学生在实习阶段接受企业导师现场指导的同时,应主动与校内导师保持联系并寻求指导。校内导师应主动与企业导师沟通,以便就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编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快速解决。在毕业论文(设计)编制期间,学生应按计划以书面形式汇报毕业论文(设计)编制进展情况,并接受校内导师(或教学专家组)的审查。要充分发挥两类导师各自的优势——校内导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
3.综合确定“双导师制”学生的毕业答辩成绩。在学生进行毕业答辩的过程中,可以邀请校外导师参与,或将其所负责学生的答辩意见反馈给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可对所指导学生的完成工作量、目前技术(设计)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答辩委员会可参考校外导师的评价,结合被指导学生的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其答辩成绩。具体的评分办法应进行改革。由于校外导师在学生答辩过程中发表的意见或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作为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应派专人收集相关材料,组织人员进行分析、整理,以促进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加强对校外导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校外导师的工作成果和效果,院、系、导师三个层次均应作出相应的评价。一则可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二则可给予校外导师的工作以正确的评价,使其得到认同感和成就感;三则是引导校外导师在管理上更上一层,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辅助工作;四则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在发展“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毕业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订单式培养”能够将封闭的毕业论文编制阶段变成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变成在教学、科研、生产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制订完整、严密的“双导师制”教学制度,建立可行的工作管理流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订单式培养”的各个工作目标高效率地实现。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步态追踪;过程管理:
0.引言
2012年,国家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旨在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突出特征在于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形式,既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也不同于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而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一种竞争和优化配置的过程。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生培养要“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发掘研究生创新潜能,鼓励研究生自主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
1.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需求
1.1团队协作培养方式的要求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成为核心,弥补了过去单一导师指导带来的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学科不易交叉的缺陷。在该模式下,研究生导师之间必须经常沟通,以便于各位导师对学生情况实时掌握,但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导师容易忽视某些不活跃的学生。除此之外,研究生还经常被导师派往合作现场进行调研、数据采集、实验及实践、效果监控等一系列科研工作。离校期间,导师对其工作状态和每日进展不能做到实时指导,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导致科研工作低效。
在团队合作、联合培养等协同创新背景下,如何在管理上实现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及时掌握和跟踪?美国高校管理人员首先提出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9%的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平均两周与导师见面一次;而有15%的博士研究生平均三周以上才能与导师见面一次,这导致其在科研认知上的偏离得到纠正的周期被延长,创新成果进展缓慢。随之,美国高校开始通过项目投入,加大学生经费支持力度;在人员配比上,提升了指导教师的比例;在管理上,高校力争对联合培养方式的学生尽可能地统一管理。实际研究显示,联合培养的学生对高校导师进行定期工作汇报更有助于科研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导师与学生互动,关键是对该交互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德国为例,自1990年开始,由德国研究会(DFG)资助研究院项目,明确项目的科研定位、制度特色及规模限制。这一举措促使研究生培养同相关企业需求密切结合,集中了相关的研究课题和研究人员,容易统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估过程的标准,确保了导师对联培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把关。与之相应的,清华大学早在1985年便开始着手同企业、政府进行合作,目前清华大学90%的研究项目是业界需求或具有发展前景的前瞻性研究,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向国际靠拢,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也在学生研究计划和周期总结中有明确体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黑龙江省政府密切合作,为国家构建航天强国提供了大量基于实践培养的研究人才。北京交通大学在为铁路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服务过程中,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促使研究生进入铁路实践实验。南京农业大学许多研究生直接参与我国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1.2现阶段过程管理的缺陷
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多个周期,将整个培养期作为一个粒度较大的过程,如制订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课程学习、课题开题、论文送审评阅和论文答辩等活动环节,易形成共性特征,所以研究生培养非常适用过程管理。全美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根据院校、学科、种族、性别而统计的各类研究生学位授予数,完成相应学位的时间,获得的资助,就业类型等过程监控,’包含了研究生从人学到就业各个阶段的情况,非常全面地追踪了学生的表现,并反馈指导学生培养过程。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16个具体的环节,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研究生选题、选题后的论文阶段性成果存在空白。这些阶段处于科研工作展开时期,恰恰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美国哈佛大学施坦利・利特认为培养过程应为:“培养接受过广博的、高层次教育的,能够在接受相关培训后迅速学会某种特定工作并渴望继续接受教育和技能发展的学生,促使学生研究具有直接动力”。这就要求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细节控制上进行提升,如文献阅读、问题总结的细微步骤,但当前在管理上对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仍缺乏有效手段。目前,“卓越工程师计划”虽然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管理,但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细微过程没有明确体现,这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
2.“步态追踪”培养模式
“步态”原意是指人们行走时的姿态。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步态”用于设计机器人行走过程。“步态跟踪”技术是通过从序列状态中分析、检测出目标的特征,完成目标多个特征的匹配,并且对目标行为规律加以预测,实现对指定目标的准确且连续的跟踪,其研究过程重点突出了序列状态、特征匹配过程。将其引人管理过程控制,可以进一步弥补过程管理中目标状态和特征匹配的概念。过程管理是一种以过程为核心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所涉及的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和管理的方法,是人们为弥补目标管理不足而提出的一个管理学概念。在过程管理中,由于管理控制的粒度不同,常导致目标状态形式化描述与过程特征不匹配,这主要由完成目标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造成,在精细粒度的过程中尤为明显。“步态跟踪”则是利用精细化过程的步骤,寻找流程步骤特征,对过程进行形式化匹配,从而提高过程控制的精密度,这一改进非常契合信息化处理过程。
2.1研究生创新培养过程的“步态”提取
研究生创新培养过程属于知识创新活动。描述该活动的wiig模型将知识创新分为创造、显现、使用和转移4个过程,显现为4个知识创新活动,可将其设计为4个创新步骤。在协同创新环境下,这4个明确的步骤如果按照创新一个成果的基本过程来进行分解,可以将其分解为文献搜集与解读、问题与方法综述、新问题归纳与发现、新方法引入、解决方案设计、方案可行性团队讨论结果与改进、试验与仿真设计、原始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记录、实验影像、所遇困难与困惑、当日工作成果、试验结果分析、讨论交流所得、如何解决问题思路、不同导师交流结果、重要语音影像等数据特征。上述数据以多种形态呈现,不仅仅以单一的数值或是简单的文字进行体现,还将在日志记录中以照片、文档、OCR、源程序、影音等多种数据呈现。由于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经验和见识差距,学生有时不能理解这些数据蕴含的意义,但导师并不容易从大量的数据中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问题或停滞不前。这需要针对所可能获取的数据进行有意识的初步分类,归纳上述4个过程中涉及的数据模式,形成“步态”模式,从而促使导师针对创新成果不同阶段进行指导。
针对成果创新步骤中涉及的内容,分析每一步骤中的具体研究问题,对该细节中的归纳、分析、总结、讨论等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并根据特征研究的起始时间、人员、地点、事件、导师交流等状态进行特征描述,如图2所示。从三维结构上描述“步态”特征,形成“步态”跟踪基础矩阵,从而描述和展现“步态”。
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能力认知、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评估分析形成目标成果,结合学生学期目标,分析学生研究计划和解决方案设计,制定任务分解策略,将大目标首先通过研究任务的本体进行表示;建立每一个阶段任务完成时的内容要求,从而建立对研究生科研成果形成过程的形式化方法,促进研究生明确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并在相应时间点提交自我研究进展报告,形成跟踪数据。
2.2“步态”跟踪
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通常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创新,其成果形成的过程需要导师花费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育。受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进展等因素影响,该过程是一个以时间为轴线的随机过程。在获取“步态”模式后,对学生创新工作内容和数据进行分类,形成数据记录(日志、实验数据、声像等),并利用过程跟踪方法,追踪创新工作的进展。
针对学生“步态”数据,建立映射与匹配的评估方法;根据进展“步态”特征,匹配“步态”模式;根据进展推进情况和研究重要程度,提供师生交流推荐的优先次序,达到研究生科研培育“步态”跟踪,记录研究成果的进行步骤。首先,将项目研究的任务细化成可以形式化的目标,通过导师确认后下发给学生。在获得目标后,研究生根据创新工作推进过程,对实验、读书报告(篇数、收获)、交流讨论总结等信息进行日志记录。通过媒体数据库对学生科研工作过程进行识别、分类、记录和存储。然后,根据分类结果和可形式化成果进行判断,识别学生工作中是否偏离或进展缓慢,并根据重要程度提供给导师,便于导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指导,促使学生通过对设立目标的逐一解决来提高成果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上述跟踪为导师及时掌握学生研究“步态”、及时调整培养学生工作进度、促进师生交流时效提供了一个辅助模式。最终,工作中形成的数据日志将及时保存,提供团队共享,并为科研工作提供一个监管依据,上述过程如图3所示。
3.步态模式的应用
在应用过程中,步态跟踪模式充分发挥了个性化管理特性,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跟踪目标上进行有效分类,在指导过程中明确了学生的研究倾向。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学术指向,其培养过程要求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引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的学术交流能力。在引导过程中,理论基础学习过程反映在课题中的问题原理分析及其研究过程的跟踪,其步态体现在问题描述、基础原理、问题分析、原理应用根据等总结上,让学生每一天对自己在该方向的理解进行反思并得到加深。导师则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是否具有系统性、前瞻性,是否能使研究生形成纵向深化的递进知识结构,并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或思考。创新能力则通过解决方案阐述、模型抽象、验证方法、实验规划等步态进行跟踪。学生通过对建模的修正过程、验证的调整过程不断总结,形成研究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通过每天的研究修正和过程增补,可以跟踪学生的研究实验过程。据此,导师重点对学生在理论方法、模型建立与分析等方向上进行引导和指导。在学术交流能力评价层面,步态体现为现场问题研讨、解决过程讨论、现场工程师实际解决方案、可能提升的方案、会议论点、会议摘要等方面,促使研究生能够同工业现场人员、学术人员进行交流。导师考查研究生参与和组织不同学术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出的潜质、能力,对不同人员的学术交流形式进行引导。
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实践性,更注重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强调学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专业基础的步态体现在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上,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现,表现为利用原理分析问题、原理应用依据、可能的解决方案、备选方案等。导师从学生每天对问题拆解处理的情况跟踪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步态体现在学生总结问题、问题约束分析、方案实施方法等方面,需要学生仔细描述现场或课题实践问题、研究问题拆解和解决方法。导师通过上传的视频录像检查学生对现场问题的总结能力并给予相应指导,重点引导问题描述的正确、解决方案的可靠等。组织管理则是通过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研究问题的研讨组织、现场讨论组织进行体现,包括实施方案研讨总结、建议吸收过程、不同意见处理等。导师通过实施过程的照片、视频记录,对照学生研讨内容总结进行跟踪,引导学生对现场意外情况、实施步骤等内容进行思考。
通过软件实现步态跟踪的管理过程能及时对现场实际情况、实验过程、论文过程进行跟踪,特别是对研究生在3~5天毫无进展又没有请假的情况,软件会有效地进行甄别。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优秀学生的交流提示较少,但该部分学生一般会主动同教师交流,故影响不大。软件会督促学生每周都对工作进行推进,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有效辅助导师发现学生的游离状态并及时监管,特别是在学生外派需要异地指导时。平台中的研讨过程记录和评价能强制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之间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对相关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反思。平台收集实践中积累的视频、照片,形成实验数据和实践经验累积,能更好地为新生提供学习经验。针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时间轴分析,则能有效地帮助导师总结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n
bsp;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对于实体性消耗部分内容,项目部在接到企业投标部门的投标资料后,组织各专业人员进行了测算,工程量依据施工图纸进行计算、价格依据当前市场水平,形成项目部的内控成本;非实体消耗内容,主要包括临时设施、垂直运输机械、劳务费、周转材料、水电费、现场经费,项目主要负责人员经过多次讨论,对项目人员配置、现场临设布置、周转材料施工方案、机械配置等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测算,形成了项目部内部的内控成本目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虽然部分非实体性消耗指标突破了公司核算文件的规定,但实体性消耗市场价格较报价降低部分对此进行了弥亏,总体成本目标并没有突破公司核定的目标成本,这样就做到了指标分解的相对客观、公平。
2签订成本指标绩效责任书
项目部完成成本策划、指标分解后,与各指标责任人签订成本指标绩效责任书,落实责任人的责、权、利。例如要求项目总工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技术、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主持项目部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创优计划、环保计划、程序文件、CI创优实施计划的编制、监督每道工序的程序管理,要求总工负责的临时设施现场布置、垂直运输机械配置、模板支撑、脚手架方案要进行合理优化,务求该项成本控制在策划指标范围内。在战训楼工程进场前,原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设置两台36B60米臂塔吊,按月租价4.5万考虑,需27万元,后经过认真计算,在满足使用材料吊次的前提下,改为设置一台QTZ6021塔吊,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月租额3.3万元,总额21万元(其中重型吊车装拆使用费3.2万元),此项成本降低6万元。实践证明,只要项目全体成员都立足于节约成本,工程成本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在实体性消耗上不能偷工减料,在非实体性费用等软指标上应该做足文章,减少成本支出。
3过程评估和绩效考核
绩效责任书签订后,项目部对成本指标责任人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依据是:(1)公司和项目部签订的目标成本绩效责任书;(2)项目部的各类基础管理资料(主要是报表、台帐、凭证);(3)公司绩效考核委员会对项目部检查过程中的考核结论。项目部严格按照“PDCA”循环理论,检查指标执行落实情况,并通过项目成本分析会,对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如果出现突破指标的苗头,查清责任,制定纠偏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绩效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相挂钩
项目部根据集团公司新的薪酬管理办法,结合项目部具体情况,制定了新的工资奖金发放办法,实行定岗定薪。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根据项目部过程绩效考核办法,由项目部绩效考核委员会对项目所有成员进行月度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关人员每月相应金额的奖罚。对于集团公司给项目部核定的绩效奖金,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根据指标责任人的过程执行情况及所占项目成本的比例进行二次分配。另外,在工程整体竣工结算、成本核算完成后,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根据过程绩效考核结果汇总及项目盈利状况,对各指标责任人进行相应奖励。
5绩效考核过程中尚需探讨的问题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项目部在成本策划、指标分解、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程绩效考核的操作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项目部近期的执行情况看,在月度考核过程中对于目标成本指标分解的量化考核存在一定的滞后与考核困难。众所周知,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一个月度内对成本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决定,对成本指标的量化考核在成本核算结果出来后进行,过程中主要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结合指标责任人所负责的指标占项目成本的权重,在奖金分配中直接体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第二,成本指标的量化确定,对成本指标的量化分解,目的是给项目承包集团成员身上压担子,使指标责任人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促进项目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指标的责任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如何合理、公平的量化指标,牵扯到个人利益,可能会在制定人与责任人之间产生矛盾。因此,如何界定、厘清指标责任人各自的责任是项目绩效考核委员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6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推行过程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是市场的需要,成本策划、指标分解工作使得项目成本过程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项目成本事前规划有目标、过程控制有依据、绩效考核有标准,而且成本责任区域明晰后,便于落实分项成本的责任人和考核责任人的工作绩效。更重要的是,面对压价、让利等白热化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在企业内部挖潜,在项目部执行模拟股份制,推行成本策划、指标分解,有利于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把握项目投入产出的全局,有利于从机制上保证项目成本在过程中受控,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建筑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建设工程项目价值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毕业设计;螺旋模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84-02
一、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也是历时最长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阶段,也是学校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的各项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
近年来,由于高校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以及考研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的质量大打折扣。目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一些问题:(1)学校重视与学生轻视的矛盾。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一种形式,最终都可以通过,因而采取敷衍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就业上,还有部分找到工作的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在就业单位进行实习,部分考研的同学正处于研究生考试的复试阶段,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也明显减少,甚至有少数学生临阵磨枪,抄袭粘贴现象极为严重。(2)学校严格监管与教师放任自流的矛盾。部分指导教师一方面出于考虑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出于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想法,往往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加上学校缺乏对指导老师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到位。(3)成绩评定体系规范与论文答辩形式化的矛盾。学校虽然制定了较为健全的答辩规章制度,但在执行环节上却马马虎虎。一些指导老师出于学生毕业以及学校就业率等因素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把关不严,答辩及评审走过场。答辩时,非评阅教师事先并不审阅将要答辩的学生论文,往往在学生陈述论文时,才翻看论文的内容,从而导致答辩教师在对论文提出问题时不具有针对性,使得学生认为没有认真的必要。
因此,诸多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不断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螺旋模型的应用,正是这样一种毕业设计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尝试。
二、螺旋模型在毕业设计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螺旋模型最早是由Barry Boehm于1988年提出,主要用于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它将软件开发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价,螺旋模型每一轮都要经过这些环节,每经历一个周期系统就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1]。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根据不同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下一步计划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方案的合适选择,并对方案进行评估与分析,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2]。如此不断轮回重复,直到得到比较满意的产品。
毕业设计由论文选题、开题、过程指导、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成绩评定、抽查检查、材料归档等多个环节组成[3],其每一个过程都是相互衔接而不可分割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将影响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可以把毕业设计作为一个软件项目,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守螺旋模型的各个原则,进而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螺旋模型在毕业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毕业设计是由多项论文环节相互衔接组成的连续开发系统,螺旋模型的应用其主要的途径应是在每一项论文环节将螺旋模型所遵循的各项原则加以应用。
1.准确定位毕业设计的性质、任务。论文写作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专业教育有意识培养的结果。因此,应围绕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将毕业设计所要求的相关素质与能力融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毕业设计活动开展之前,学校相关院系,指导老师应就毕业设计的性质、目的提前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并进行毕业设计的动员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应在第7学期初完成。
2.选题与开题。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是指导老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自选选题,两者都必须遵循需求的有效性原则,即要注意毕业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以及选题的难易与可完成性。毕业生应按相应的要求填写选题审批表,并报指导老师与院系审定。只有通过审查的选题方可进入下一环节的论文开题流程,没有通过审查的选题,进行重新选题,直至进入开题环节。开题环节同样遵循相应的指导与审查原则,指导老师应负责指导学生的方案可行,院系应负责审查确认,没有通过审查的开题报告应反馈给学生与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督促学生进行修改完善,方可进入下一环节的毕业设计阶段。
3.设计与指导。毕业设计阶段是整个流程的核心环节,也是螺旋模型应用最为关键的阶段。过程管理是一项具体而琐碎的“生产建筑”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能否从最初的理念走向成品。在这一环节,我们应借鉴生产管理的任务导向性原则,严格日常管理,具体应加强三方的工作。
首先,对学生毕业设计活动投入时间的管理。应从制度与具体监管上确保学生每天投入充分的论文创作时间。有条件的学校应开放相应的计算机房,保证学生每天处于“上班”的状态,学生的离校应进行相应的审查与报备。其次,对指导老师投入指导时间的管理。指导老师指导应设置每周的最低指导时限、次数要求,填写相应的指导记录,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逾期未交的予以督促警告。第三,对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的要求。应遵循螺旋模型的风险控制和约束要求,严格制订并执行毕业设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指导意见(原型模型),全面领导毕业设计的各项活动。制定时间进度计划(预算),从严管理。审查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表格、记录、成品(开发与测试)。明确院系、教师职责与学生任务,监督与抽查指导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活动,强化质量控制,完成每一阶段任务(约束)。只有遵循严格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毕业设计才能按照预期的目标,依次递进顺序连接,共同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的定稿。
4.成绩的评定与约束。在进行论文答辩之前,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避免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随意性。答辩小组应依据对文本内容的评判和答辩现场情况经答辩小组成员集体研究后给出答辩成绩及评语,而毕业设计成绩,应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答辩小组分别提出评定成绩,各自的比例应为30%、30%、40%,由答辩秘书进行汇总,再报院答辩委员会审查通过。最后,形成毕业设计的档案材料,为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与经验。
四、结论
从螺旋模型的应用可以看出,毕业设计的难度与工作量有所增大,对毕业生的投入时间也有所要求,但这并没有妨碍毕业生就业考研等其他活动的开展,而是对现有毕业设计重就业轻管理的一种调整与回归。经过螺旋模型的增量提升,毕业设计的管理将更加规范,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成志,张华忠.螺旋模型在开发网络可存活性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