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时间:2022-07-13 12:38: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际贸易热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第1篇

一“、国际贸易”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法的优势

教学实践表明,专题式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专题式教学法有以下主要优势:(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国际分工理论部分强调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未突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大多数同学对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缺乏了解或一知半解。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组织研究讨论,以及运用模型分析现实问题,加深了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并能运用理论模型解释现实现象。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作专题研究、分析、讨论,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加结合实际。(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基本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由于缺乏主动性的学习,答辩时写论文只是为了应付,造成结果基本上是复制粘贴而成,而非凭兴趣认真写成,这与上课的学习态度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一定关系。(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猎取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比如,教材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未突出目前的一些新内容,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EPA、欧盟东扩的内容、有些国家如美国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情况、中国正在积极筹备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情况。对WTO的具体协议的教材未涉及,面对这种教材滞后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等各种渠道如商务部很多服务网,国际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海关组织、我国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组织和部门的网站,学生可以从中知道中国与他国的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情况,中国外资的利用情况等,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还有WTO等英文网站,都是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知识的窗口。(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专题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国际经贸问题。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对案例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深入分析,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更能深刻地理解其实践意义;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题式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实施

专题式教学方法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专题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专题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专题教学手段与考核评价方式五个内容。下面笔者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作具体阐述。第一,以课程体系为主线,抓好专题化设计。为保证授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根据课时的要求、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在凸现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反映热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要讲授的内容融合到几个专题的理论框架中。所以,根据学生对专业课掌握情况,我们对该课进行了调整、充实和优化,《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丰富,章节较多。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国际贸易发展史、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发展战略等8个专题,这些专题涵盖了该课程的所有主要内容。在这8个专题下,又根据每个专题具体内容、结合国际贸易发展的热点内容设立了一些子专题……比如在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专题下又设计了几个子专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CEPA、欧盟东扩的内容、中国已经参加的和正在积极筹备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新情况。这些专题的设立,一方面深化了教材内容,拓展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深度,同时又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使这门课的内容在变薄、变精的同时,又厚重了。第二,站在学科的前沿,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实施专题式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且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而且教师要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抽象能力。教师应该增加对国际贸易新理论的讲解,增加对各国如中国、美国与他国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讲解,对WTO协定及WTO动态的了解。教师应根据时政热点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国际经贸发展动态,并及时把这些内容充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并能用已经学过的理论来对所发生的经贸现象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如用“经济新闻播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焦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如,中美经贸战略对话、反倾销问题、贸易摩擦问题、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等等。第三,针对不同的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使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辩论法、讨论法。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应根据不同专题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讲授方式,如国际贸易发展史、国际贸易理论专题这两个专题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相对较为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事先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文献、书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阅读内容,并进行重点讲解。古典的和新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抽象,授课中教师应对各个模型作对比分析,同时补充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专题,这两个专题与实践结合较紧密,因此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搜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新情况,并进行讨论。例如,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专题,国际贸易发展迅速,新的政策不断出现,教材滞后现象突出。因此,教师应关注时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问题、保障措施等用案例进行教学,同时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分析讨论,作为成绩记录,给学生学习的动力。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专题,采用“专题报告互动教学法”授课。做法是:a、把学生分成几组;b、课堂上安排各小组做专题报告;c、同学和教师对专题报告涉及的内容进行互动性提问,同时阐述各自的观点或互相补充;d、最后对专题内容进行重点概括、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第四,采用新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音画形式表达出来,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丰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五,改革考试制度,鼓励学生和参与课题,切实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以免流于形式。其考核方法有:布置作业或进行专题研讨,每位学生事前都要准备好发言提纲;出小专题写短小案例,寻求解决良策;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自行择题,撰写论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撰写文章的能力,这正是大学生毕业和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

三、教学效果

由于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形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新颖的形式获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与此同时,专题式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明显增强。对授课教师来说,有着更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可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当中,激发教师不断攻克新的研究领域,与学生共同进步。当然,要保证和不断提高专题化教学质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首先,专题的选择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应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或者具有切身感受,通过努力能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所感悟、认识和创新的问题;其次,专题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对所需讨论的专题要进行事先分析和研究。同时,开展专题式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还必须具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最后,学校在教学资源上要提供图书资料、报刊、电子阅览室等良好的硬件条件。

作者:郭丽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32-03

一、引言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又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和结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外贸企业招人难。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较高。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等。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还是有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泛而不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教学过程与国际接轨不够等问题。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需求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国际经济往来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其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美国,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性质类似的专业有“国际商务”或“国际经济”,这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使商务教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3.要求学生将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给学生以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4.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跨学科、宽领域的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其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

为了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及热情,美国商科教育采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环节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选定的案例每年都不同,但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容易激起学生共鸣。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实习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这是美国商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学生应尽量多接触实际,如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各种国际组织等的运作,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独立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

4.模拟企业运作。由学生创建与真正公司、企业十分相似的特殊机构,即“模拟企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些院校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专业性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涵盖面较广,涉及经济、贸易、金融等一系列学科,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的定位不同,课程体系不尽相同,采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所以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偏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相差甚远的局面。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经验,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尤其是为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建设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工科院校想要在人才培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形 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办学思想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技能”的原则。基于我校修订的 “08版培养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点突出外语能力的专业特点和国际贸易与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去6年的改革和实践中,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英语能力培养

根据我校定位和生源特点,我们以“夯实英语读、写、听、说基础”为突破口,通过“基础英语+全英语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模式达到“适应英语环境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英语听说课程,删除了大学英语五、大学英语六,并调整了专业英语课程,加强了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修订后的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课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们增加了有关英语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了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特点,新增或者加大了这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一方面,我们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修订专业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行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为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分量,我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习软件,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业务流程。同时,我们新开设了金融方向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业务实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们新增加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建立天津新港校外认识实习基地,积极开拓首都国际机场航空空港等见习基地。通过这些,使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直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观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6周,实习基地可以吸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学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效果

2009年以来,我们实施了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明显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6.55%;2013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8%。其次,出国留学学生增多。随着学生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并且出国学生呈现出从优秀生扩展到普通学生的趋势。最后,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提高。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签约机会,安排学生暑假期间进入公司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上,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教师在业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

2.进一步建设课群组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研讨,分享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引进外教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水平。

4.加强专业业务模拟实习,建立培养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的长效机制。利用教师、校友、兄弟院校的资源,开拓具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就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大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国际经济学学习计划

一、项目教学的提出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三大模块,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模型,探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目前,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大多为单一的讲授、问答和案例等传统式教学,其教学方法未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研究和探索一种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近几年,项目教学法成为高校教育的热门话题。所谓项目教学是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法非常适合工作体系下的课程教学,而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我们要有所借鉴的引入项目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教学的实施流程包括任务目标、计划、实施、评价四阶段,现结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一)引入项目任务,明确项目框架

引入项目任务,明确项目框架是项目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在第一堂课向学生介绍项目教学法时,应引导学生把学习整门课程当成是企业要做的一个大项目,把国际经济学课程涉及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政策三大模块看成是三个分项目。同时帮助学生划分各个分项目所包含的章节(各章可视为子项目),并根据教学计划分配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二)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学生相应地制定学习计划是项目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时间节点图的基础上,教师要事先发给学生教学计划书,其主要包括各个子项目(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课前课后要查询的资料等。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分小组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分配小组时,教师根据班级的人数和实际情况,规定形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和男女比例,小组成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同时推举和轮换小组组长。

学生在根据教学计划制作自己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学习计划的内容设计,如,计划完成项目内容应列出组成员提出预习中的问题、讨论后解决的问题答案及有哪些问题仍未解决等。项目进行时,应记录课堂布置的项目任务。如: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PPT演示、课堂讨论、辩论热点问题,课后作业等。同时列出小组提出的与分项目相关的热点问题。实际完成项目内容应列出课堂讲解中没有理解的部分及课后预习中仍未解决的部分。项目自我评价部分,可以分四个等级打分,A(90分-100分)、B(80分-90分)、C(70分-80分)、D(60分-70分),同时说明其理由(可从优缺点两方面谈)。了解了学习计划的制定方法,将会对第三阶段的具体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计划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完成各个子项目是项目教学的第三阶段。首先,教师根据各个分项目(三大模块)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如,国际贸易理论政策这个分项目,与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原理有交叉的内容,教师在实施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积极引导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辅助补充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避免了交叉内容的重复介绍,同时也在学生的角度再现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其次,为使教学内容鲜活,应实施多种教学方法的混搭,学生课堂PPT制作及演示,案例教学,小论文和热点讨论及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实施完成宏观经济政策这个分项目时,由于该部分涉及的社会热点较多,教师可设计多个讨论方案来让学生实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步骤1学生分小组制作PPT;步骤2 PPT上传邮箱,每个小组根据PPT评分表给其他小组打分;步骤3课堂陈述、小组答辩;步骤4学生和教师总结评分;步骤5教师总结。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在课堂陈述和小组答辩环节,真正展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极大兴趣。

(四)项目评价

师生评价交流是项目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中包括学生完成每一个子项目的自我评价、其它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完成项目的情况,其它小组评价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评价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整个项目教学就此达成。然而项目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的完成整个项目流程,尤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完成每个子项目的学习计划是整个项目教学进行中最难把握的一环。因此,项目教学的实施推广,在教师提升自我的基础上,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三、结束语

项目教学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每个学生以协作的方式参与项目实施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应变、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实用型高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宇静.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的思考.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3)

[2]章辉.《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商业经济,2009(12)

[3]方晓莹.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实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作者简介:

第4篇

论文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二重社会功能,它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另一方面又会损害社会公平,成为一些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我们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一、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尤其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之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趋增多。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和法规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tbt形式繁多,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即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已经遭遇了多次商品出口被拒的事件,给我国造成了很大损失,国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多是持一种批判态度。事实上,在国际分工格局变化的今天,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起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及促进技术进步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又可能会引发贸易争端,封闭市场,阻碍经济增长。因此,不同利益主体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甚至会出现激烈的冲突。客观理性地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功能,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态度,进而影响有关决策。本文主要讨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社会功能,以期有助于人们更为准确地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社会进步 

 

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在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便利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物过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技术壁垒之所以能在wto规则体系下存在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技术标准体现了对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怀,因此,也体现了对人类的福利和动植物的安全的终极关怀。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威胁而制定的。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食品卫生的要求正成为国际贸易的热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和动植物却面临着更多的安全挑战。有些病虫如松树线虫,一旦由出口产品带入进口国,很容易在进口国领土上“定居”繁衍,造成危害。于是目的明确、用意良好的食品检验检疫和食品标准措施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 

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开始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尤其在发达国家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和需求促进了国际贸易中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为发达国家制定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提供了市场基础,使某些国家可以借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提高环境水平、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环保技术落后,过于追求低成本等原因,采用的环境标准低于发达国家,这就为发达国家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商品进口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如不安全家电、不安全儿童玩具、含汞化妆品、假药、旧服装、未经过安全证明的转基因食品、农药含量超标的食品等。如果不对这些商品的国际贸易严加限制,就会危害进口国国民的健康,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健康,在贸易中加强检验、检疫措施极为重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完全有必要就各种商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章、技术标准、认证程序、包装与标签的要求等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旦这些措施超出wto有关协议的规定与约束,就成为阻碍商品贸易的壁垒。 

日趋成熟的消费群体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对消费的产品质量和档次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产生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应用。同时,随着新化学物质不断增多,导致近十多年以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温室效应、越界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海洋污染、有毒有害与危险废物的处理,以及包括干旱和沙漠化在内的土地资源退化、森林破坏、酸雨沉降、物种灭绝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地破坏。对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保护健康与安全,促进公共目标的实现。技术法规与标准吸引着一个面临相似问题并能产生共同的消费利益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标准与技术法规本身就是公共产品。比如制定有关废气排放量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有助于保持清洁空气;可以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如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一国建立有效的tbt体系可以帮助其维护基本的安全。在国际贸易领域,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即绿色壁垒,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又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些产业将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会损害社会公平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保护环境和健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往往在环保绿色、安全卫生等名义的掩护下,打着合法的外衣行贸易保护之实。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制定标准法规,为技术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通过其数量控制机制的作用将外国产品阻挡在国门之外;或者通过价格控制机制,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出口方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出口方往往会对对方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从而引起贸易纠纷和贸易战。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中,技术贸易壁垒就占据了28个,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争端更是层出不穷。 

技术性贸易壁垒经常会被用为经济制裁的手段。在国际社会中常常会出现某些国家由于一些政治原因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例如发展中国家就是发达国家制裁的主要对象。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然与发达国家控制的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冲突。而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寻找各种借口对不合他们胃口的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制裁或禁运。这种强权政治的行径遭到了发展中国家日益强烈的反对和抵制,效果越来越差。这时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广泛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及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而常被使用。 

根据wto有关协定要求,在运用tbt时,不得任意采取不合理的歧视手段。但实际上,由于很难界定合法性和歧视性,加上tbt涉及面广,有关风险评估、科学论证及合理保护水平等常常引起争议,tbt较易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发达国家利用tbt的合法性,变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其直接影响,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劳工等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法规、法令等方式设置的技术壁垒的程度非常高,其中美国有2.5万个,英国有2.2万个,法国有1.6万个,日本仅在农残量方面的技术标准就达6000多个,这样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种产品无法进入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比如在肉类生产上我国一直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美国检验局采用拖延方式拒绝接受我国企业进行有关检验、审查申请,使我国对美国的肉类出口仍是空白;在机电产品方面,由于欧美等国严格规定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可回收率、节能性等,给发展中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带来了许多障碍;在纺织品方面,欧美调整了原产地规则,轻而易举地就达到了限制的目的;在化工产品、药品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给市场准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二是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达到;三是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 

 

四、简要结论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有助于环境、健康等社会目标的实现,并具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一面,但同时会损害社会公平,成为一些国家变相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大国,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不是只停留在一般的应对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我们必须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热潮,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以正确的态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06) 

2.卢明袆.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d].外交学院,2006 

3.柯大钢,冯宗宪.技术壁垒及其跨越方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高浏琛.tbt发展动态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4(04) 

5.周正祥,周建华.技术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出口的原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6.白雪华.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 

7.刘映华,马晓峰.sps协议下的国际贸易[j].辽宁经济,2006(08) 

8.洪金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12) 

9.邢健.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构建贸易防护体系[j].北京观察,2004(05) 

第5篇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

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在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之余,还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研究者做出更为具体而实际的理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下国家贸易理论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将目光延伸到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新发展这一领域,以共同探讨贸易理论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曲建忠;张战梅;国际贸易问题2008-01-15

2、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怀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0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变革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谋面,通过电子交易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它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全球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目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中,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电子商务将交易各方连成一体,把原来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各项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如下基本应用:

1.选定贸易伙伴。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市场自己的产品广告和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各种各样的经贸信息,在互联网上与客户咨询洽商贸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2.便捷贸易磋商。

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各个交易方可通过互联网这个电子平台来了解其所关注的商品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也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交互工具进行跨地咨询、交易谈判,既突破了面对面洽谈的限制,又能够使贸易业务的咨询及洽谈变得更加便捷、成本变得更加低廉。

3.网签与支付。

贸易双方运用电子商务,可以在建立的网站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彼此沟通,实现各种交易信息的传输。若想达成交易可以签订电子合同,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在网上进行的这些业务,过程快捷方便、节省开销,有专门的电子加密等技术保证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致泄露。

4.网上交易管理。

国际间贸易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会涉及到政府、银行、保险、税务、运输等众多部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纸化,外贸企业可在网上与这些部门办理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业务,及时高效、轻而易举地完成相关的结算及后续工作。

三、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生变革

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传统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电子化的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业务运行环境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开展交互式的商业活动,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商务信息的传递被高速流转,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商务交易的时空限制被突破,商务交易的范围被全球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交易各方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中网上的咨询、订货、促销与谈判也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但另一方面,有时交易者本身的直觉会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样会使交易出现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网上交易风险也要引起重视,如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人侵。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贸易中介在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到国际贸易实践,会引发贸易主体发生变化,随之催生了众多向全球市场提品或服务的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联为一体,利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网络上高效、快捷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和产品,实现过去由单一公司或者企业无法承担的市场职责。同时,电子商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让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轻松地进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3.创新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把一些经济信息如订单、发票、报关单等,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不仅速度提高,而且传送成本与差错都大幅度降低,在网上做广告代替了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EDI的使用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更加简捷。新型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上采用电子支付系统,传统的纸质货币被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信用证结算速度高效,使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交付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两种形式,一些无形产品,如电子书刊与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贸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超越了地理空间障碍,已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完善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展销等传统贸易方式可融为一体,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引人报关、商检、营销等主要进出口业务流程,由此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互动的全面的服务,消除了传统贸易中时空对各个交易方的局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合作研讨;三环联动;实践

本文为2011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课题“高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的结项成果;课题编号:20111015;课题主持人:边丽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29日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为分析国际贸易现象与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支持,有助于培养“了解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体制规则,从事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和研究”的人才。所以,总体而言,该课程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更加侧重于“操作性”技能,因此他们常常会对该课程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了钻研的动力,也就无法实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最终目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亟待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使之既适合高职教育,又适合本门课程。为此,笔者引用并探索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引用与探索

(一)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含义。合作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真正的信息交流、沟通和合作,最后形成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产品。它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和目标导向活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模式,创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其实施步骤是:教学目标呈现――集体讲授(课堂教学)――研讨小组合作活动――教师总结和评价。

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合作讨论问题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的提出。针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和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笔者引入了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也普遍反映收获更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也处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合作研讨式教学更好地适用于本课程,进一步彰显课程特色,笔者在传统合作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了实践调研的作用与比重,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

本课程所适用的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是在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合作研讨”、“实践调研”三个环节统一起来,做到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研统一,真正授人以渔。为了使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还专门编写了《学习指导书》。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实施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实践

本课程按照基础项目、理论与政策项目、措施项目和趋势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实施了具有课程特色的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

(一)教师导学――三环之一。在“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导学为32个学时。根据课程的四大项目,教师讲授与国际贸易实践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当今国际贸易最新成果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与合作完成的任务,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等。

当然,在“教师导学”中,也必须引入与《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有关资格证书(如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和高级国际贸易业务员)考试的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同时,在“教师导学”中,我们也安排了“国际贸易新闻一刻”环节,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互联网资源和报纸刊物上寻找“国际贸易新闻”,透过新闻所揭示的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通过增设此环节,能够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分析各种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合作研讨――三环之二。根据教师导学的内容,开展合作研讨,共计8个学时。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主要担任研讨活动组织者的角色,确保研讨活动的每一步骤都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并通过举办辩论赛等各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这一环节是通过师生、生生彼此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策划研讨的方式和主题。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领域内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策划座谈、辩论等多种研讨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性。

研讨主题的设置,首先要适度,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应选择与国际贸易实践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当今国际贸易最新成果的主题。例如,我们曾设置的研讨和辩论主题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等等。

第二,组建合理的研讨小组。研讨小组区别于传统小组,他的组成更为科学和周细,主要以异质为主,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成绩水平、性格特点、能力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合作。从总体上看,各研讨小组的总体水平又是基本相一致的。组内异质的差异可以为小组成员进行优势互补。小组成员一般7~8人为宜,其中包括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为了使小组成员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笔者编写了《合作研讨角色定位规则》。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研讨小组也可以模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学到“世界贸易组织”内容时,不同的研讨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仿国际政务来进行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不同小组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角色的地位与作用,产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对相关知识的学习。

第三,研讨小组的自主学习。根据研讨主题,各研讨小组在课下首先要自主学习。在组长的指挥下,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学习能力强的成员负责利用网络对新知识点进行查询,然后传授给其他成员;其余成员负责收集报刊上的新闻报导和评论。小组记录员要将研讨小组自主学习的情况写到事先制作好的《合作研讨记录表》中。合作式学习强调组员间的相互合作,互通有无。组员之间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组的学习效果。

第四,研讨小组的汇报与交流。在研讨小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设立了专门的研讨课,并举办了多场辩论赛,实现了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研讨的程序按照事先制作好的《小组研讨规则》来进行。各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合作研讨的成果(要求学生通过PPT的方式演示),记录员要做好研讨记录,教师可根据《〈国际贸易理论〉PPT汇报量化评分表》进行现场打分。

经过精心组织,我们举办了多场辩论赛,根据不同辩题,分别设置了正、反方辩论小组,双方在一系列的辩论环节中围绕辩题,结合专业知识、大量举例,展开精彩辩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每个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第五,教师的总结评价。教师在合作学习后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对合作内容作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性的总结,给出研讨小组成绩和组员成绩。

(三)实践调研――三环之三。在合作研讨环节完成之后,随之而进行的便是实践调研环节,共计8个学时。当然,在调研之前,教师要设置任务或问题,例如我们曾设置的任务有“调查该公司曾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情况”、“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等等,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前往海关、外贸公司等地进行实践调研。通过调研,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了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合作研讨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调研报告,并将其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便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为了推进三环联动合作研讨式教学,我们也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注重了过程化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改变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做法。学生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卷面成绩(50%)组成,平时成绩由研讨课成绩或研讨论文、课堂表现以及调研报告或实训作业共同组成,即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改变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结语

实践证明,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合作研讨式教学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扭转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平等、宽松、和谐的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表现才能,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闫国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10.

第7篇

一、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一)由于外贸增长带动外贸人才的就业岗位增加1.近几年外贸从业人员将增加10万人。近几年来,我国外贸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按照每增加100万美元进出口额要增加一位外贸人才,那么从2012年起每年就需要增加人业人员10万以上。2.外贸结构的增长同时影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9.2%,达到19245.9亿美元,远远高于加工贸易的增加。出口工作要比进口工作涉及环节多而复杂,所以要求的国际贸易知识更多;同样,一般贸易要比加工贸易复杂,所以要求外贸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所以,外贸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人才的需求。

(二)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提出了层次化的要求1.企业需要精通小语种人才。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才的时候,希望应聘者须具备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还希望应聘者懂2种以上外语。这是由于与非洲、中东的贸易增加,所以精通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日渐紧俏。2.企业需要精通国际法律和具备商务谈判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和知识产权的指控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行业发展,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信息技术、医药、环保、现代农业等方面,对企业来说,企业需要熟知国际商法WTO规划和具备良好商务谈判的人才。3.企业仍然看重外贸人员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通过业务考核来决定是否录用,例如要求应聘者撰写函电或指出信用证的错误等问题,如果应聘者通过这一考试,企业就当即录用。由此看来企业还是喜欢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员。4.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人才。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易已走进千家万户。全球最大阿里巴巴外贸网促成网上销售、支付、制单电子商务一体化,由此看来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的外贸人才。

(三)外贸工作岗位规范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根据一份人才网络的调查分析,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还表现在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外贸人才需求岗位的单证员、跟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贷员等,都要求持证上岗。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定位

(一)单证员是每个毕业生初次就业都要能胜任的岗位刚毕业的学生不论进入何种类型的外贸企业,不论是物流公司,货代公司,报关行,每一个岗位都涉及到单据的制作。因此,我们应当明确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初次的基层岗位,如外贸助理跟单员、货运等岗位目标就是跟各种单据打交道。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任务是注重单据制作的能力训练1.制单是否规范和准确影响企业结算。不同的结算方式都规定了交单的时期,如果迟了交单日交单,很有可能无法收回货款。在整个外贸流程中,外贸人员必须考虑不同单据之间生成的先后顺序,所以为了在指定日交单,几时安排生产,几时交付货物,几时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申领各种证件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并保证按时交货,这样确保各种单据的生成。2.单据制作需要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单据的制作、申领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进口国家不同、贸易习惯、交易政策,就需要从业人员区别对待和灵活处理。3.在校内强化单据处理能力训练,实现个性化教育。学生掌握了单据制作之后,发挥特长可以择长就业。例如,文静、细致的学生可以从事外贸文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事跟单;熟练报关或货运单据的学生可以从事报关或货运。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使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捕捉就业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二)学习家商城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家商城与广东省电子商务学院和广东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家商城采取校企互动式模式,这种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原料、设备,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老师给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商城做到了:电话订购、货到付款、任意商品全场免邮。这种校企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该模式相继与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

(三)外贸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近2年中,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3项国际交流活动。1.大学生暑期赴美国社会实践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是一个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属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主办的非常成熟的美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该项目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并肩工作的机会,此外,J-1签证让每个实习生在完善的美国劳动制度保障下进行实习工作,与美国同事同工同酬,给予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也减轻赴美实习生的经济负担。2.赴日本大同国际学院30天短期游学培训。大同学院培训教学以日本语、日本风俗及日本文化为主。并且增加让学生和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进行交流的机会,注重体验教学,从而学到真正的日本语;在日本的培训期间,大同国际学院依托协同组合及周边的社会关系,可以让培训学员免费参观一些工厂、公司,和日本人进行直接交流,体验日本的团体意识及高质量的服务意识3.赴德国F+U培训项目。学习内容:德国及欧盟市场、经济、文化历史与现状;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关税合同;国际营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物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沟通技巧,礼仪、语言培训等。

(四)改革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国际文化知识、国际经济、法律等课程的地位。目前高职的课程以报关、报检、单证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增加法律、国际文化知识、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2.使用考证教材。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了考证课程,例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并且使用考证教材,提高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3.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例举如下:××企业通关流程分析与解决方案、对××公司出口单证制作的分析及对策。

(五)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技能,每学期的《国际市场营销》都举办市场调研大赛,大赛的内容主要包括撰写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做调研总结等。以2010年《肇庆市端州区牙膏零售业市场调研》为例,通过对零售药市场调查与分析,明确营销策划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策划,进一步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与方法;另外展示师生风采和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协助能力。另外《国际商务谈判》的授课中举办《商务谈判比赛》,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并通过摄像机将模拟谈判过程拍摄下来,老师和学生课后进行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模拟谈判报告,包括谈判前的方案及谈判过程中的不足、谈判结束后的总结。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谈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学会谈判方案的制定。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一方面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教师“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数字鸿沟。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和商务理念,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而且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重大影响。电子商务促进了贸易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贸易成本,简化了交易过程,但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对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挑战。

1 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冲击。

1.1 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冲击。

传统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流贯穿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始终,信息是电子商务重要构成要素,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信息比较优势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之一。信息比较优势是指国与国之间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与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信息技术因素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和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这种情况也使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动的自由贸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少好处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对赫———俄新古典理论的冲击。

赫———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各国的要素丰裕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要素价格的差异,结论是一国利用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生产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该理论主要侧重从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电子商务的交易迅捷性和网络互动性使需求成为一种主动创造性的行为,电子商务更加强调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满足,企业的生产成为按需生产,定制生产,即可以根据网络汇总的需求和市场信息的变化来迅速调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需求对国际贸易生产和流向起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修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流向应当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 数字鸿沟可能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加深的“数字鸿沟”。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 /5的发达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 ,而收入最低的1 /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 2%。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领域的差距远远大于目前南北经济总量的差距。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技术发达,电脑普及率高,企业人员素质高,而且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制高点,也必将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尚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而在新一轮的电子商务竞争中,信息、人才、技术等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这客观上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普通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优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电子商务,在前期需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高投入,背负重债和财政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与信息秩序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规则制定中几乎无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发达国家制定的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中,发展国家容易被边缘化,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

这对原本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导致在新一轮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拉大,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扩大“南北差距”。[ ]

3 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影响。

当前的有关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大多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电子商务大多应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交易媒介,突破了传统的有纸贸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规很多已经与这种贸易方式不合拍,这必然对原有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形成挑战。

3.1 电子合同的法律规范问题。

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贸易合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是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是不见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被数字签名所代替;三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合同形式的变化,给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都出了一个难题,而且容易被改变和伪造。不仅如此,除了修改并完善现有合同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外,世界各国还面临着制定电子合同法,对电子合同的要约与承诺、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的方式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中的验收、网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规范等作出规定。

3.2 电子商务中的管辖权问题。

管辖权是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在电子商务参与国际贸易后,由于其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的特性,管辖权的冲突会更加普遍,如果管辖权得不到解决,会极大的影响诉讼效率。

3.3 知识产权问题。

1994年GATT/WTO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新问题随之出现。(1)版权问题。如何解决网上版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WTO的注意。( 2)域名和商标的关系问题。(3)出版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电子商务领域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临的政策挑战主要有:如何修订TR IPS协议,使之能够全面陈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如何和W IPO合作,对电子商务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 、新问题进行统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国际通行的准则来保护知识产权。

3.4 其他问题。

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市场的法律规范问题、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等都是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不容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强立法,才能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4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现行的税收在很多方面都无法适应于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尤其是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之后,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烦琐,引发了现行税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加剧。

国家税收管辖权的问题是国际税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税收管辖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体有按照税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机构、收入来源实行三种或两种管辖权的,也有实行一种的。但不管实行怎样的管辖权,大多坚持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优先的原则。但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地域的界限,商业交易已经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难确定,大大加剧了跨国家、跨地区交易的发生。但是税收还是必须由特定的国家主体来征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收入来源地和住所来源税收,因此会引发一些冲突,例如重复征税的问题。假设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上订购货物,而且要求将货物发往法国,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该公民将同时得到三个国家的税单。首先,按照住所税收管辖权,中国政府将有权向该公民征收所得税;按照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话,法国政府也有权向其征收流转税;而美国政府有可能以交易发生地为依据,也可根据来源地,有权向其征税。在传统贸易中,可通过双边税收协定来解决,而在电子商务中,由于来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难以判定,从而增加了解决国与国税收冲突的难度。

4.2 传统贸易与网上贸易赋税不公。

首先,电子商务是虚拟的网络交易,网络贸易与服务经营往往比较隐蔽,一般税务机关很难得到交易信息,因此难以对网上交易进行稽查,导致以有形交易为基础的现行税制难以对网上交易征税,使得从事网络交易的企业可以轻易避税。其次,有些国家比如美国等国家为了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在线交易免税或者实行较低的税率。上述情形导致即使相同性质的交易,由于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后承担了轻重不同的赋税,有悖税收中性和平等原则。

4.3 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转移问题。

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原来由人进行的商业活动更多依赖于软件、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来进行,这样必然增强了商业的流动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税国或低税国的站点轻易避税,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对高税率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而言,会促使他们通过互联网,从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购买商品,此外电子商务加速了跨国公司的一体化,鼠标一点即可将其在高税收国家和地区的利润转到低税区。综上,电子商务对不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产生了影响,使得不少国家国际贸易税款流失,电子商务导致的国际贸易中的税收转移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4 国家之间尤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税收征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于电子商务能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已经在未来的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了比较有利的位置。

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坚决主张电子商务免税。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免税区存有戒心,因为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税基的大幅缩小,税收流失增加,财政实力大为削弱,从而南北经济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5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是国际贸易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它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有关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的事件层出不穷,给各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Internet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商务活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保障体系,来规避信息传输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满足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机密性、认证性、完整性、可访问性、防御性、不可否认性和合法性等安全性要求。

只要能满足这些条件,电子商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与此相关的贸易活动才得以顺利展开,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 1 ]  周升起等著:《国际电子商务》[M ] .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2年版。

[ 2 ]  娄策群,王伟军著:《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导论》[M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3 ]  刘刚著:《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4 ]  齐玲:《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立法的影响》[ J ].《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 5 ]  王有刚,龚应梅:《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J ] .《商业研究》2004年第18期。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碳足迹,碳标签,低碳经济,持续发展



一、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



(一)碳标签的定义



所谓碳标签(Carbon Labeling)是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该产品的碳信息。也就是说,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在英国的超市内,货架上的每件商品都有一个特殊的标签,这个标签显示的是生产此种商品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数量。在一瓶易拉罐啤酒的外包装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听啤酒的碳消耗量是120克;一盒250毫升牛奶的排碳量是360克,这就是“碳标签”。



(二)碳标签与碳足迹的关系



“碳足迹”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这个概念缘起于“生态足迹”。一是指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到生产、分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叫做产品碳足迹;二是仅指公司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公司碳足迹。



“碳标签”,也就是是“碳足迹计算”,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分析,企业可将其产品的碳足迹以贴上“碳标签”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从而引导消费者的市场购买行为。所以说,碳标签就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标注,“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标注在产品上的碳标签也就越大;反之,碳标签就小。



二、碳标签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情况



较成熟的碳标签是由英国发起的。从2007年起,英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成立了碳基金,向英国中小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法国国民议会也于今年7月12日通过了一项名为新环保法的环境法案,其中第85条强调,应通过标记、标签、张贴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告知消费者产品及其包装的碳含量,以及这些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该法案将于明年7月1日开始试运行,期限至少一年。亚洲方面,日本农林水产省同样于今年7月宣布将于2011年4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摆放在商店的农产品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显示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除此以外,在国内推广使用碳标签的国家还有法国、美国、瑞典、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国通过推行碳标签制度表示要求公司要有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像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



具体而言,从2007年1月开始,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Tesco)就表示将来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要求加注碳标签,并已在空运的商品上加注飞机小标识,表明空运在商品的生命周期中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法国超市巨头卡西诺(Casino)采用食物里程的概念来表述碳排放量,并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时标注环境友好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标识。日本的碳标签系统会详细标示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的碳足迹。以薯片为例,从马铃薯的种植、加工、装配、运送到上架,甚至包装回收或垃圾处理过程,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说明清楚,让消费者了解到底哪些商品对环境的影响最严重,并在环保理念的驱动下做出购买低碳产品的选择。美国目前大概有20多家厂商生产的75种商品已经加注了碳标签。百事生产的Walkers奶酪洋葱薯片是最先加注碳标签的商品,GM、Dell、Home Depot等美国跨国公司都表示要在公司生产的商品上加注碳标签,体现缓解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象关注价格和品质一样关心商品的碳足迹指数。瑞典经过研究得出,瑞典25%的人均碳排放最终归因于食品生产。为此政府提出要求给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明示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台湾也已于2010年3月起启动碳标签制度,鼓励业者申请标示碳标签,以方便民众选购低碳产品。



如果这些计划得到实施,将带动商品生产供应链发生重大变化。碳标签会对整个产品制造与供应链形成巨大压力。成熟的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碳足迹较小的产品,这会迫使生产企业降低碳排放以适应市场压力,进而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形成推力。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出口方会要求对方提供其组织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碳足迹”指标,而显示碳足迹,加注了碳标签的商品更易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被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接受。同时以上种种迹象也都表明,碳标签也正从一个公益性的标志变成一个商品的国际通行证。



三、碳标签的应用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这个通行证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出口国,一旦“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我国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强制要求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较强,许多国家设置了广泛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一方面,他们有可能率先建立一个碳标签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贴上碳标签,披露其碳足迹,其中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商品。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出口商品时加注体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而我国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较低,使用的商品生产和加工方法很有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被赶出发达国家的市场;另一方面,目前发达国家不但掌握着低碳核心技术,还控制着碳足迹测算标准,他们一旦设定或抬高这个标准,他们的国内企业只需要花费较低的成本,较容易地实现碳减排,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型企业则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发达国家购买低碳技术。我国的商品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并且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的微薄利润的国内厂商难以承担的,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新型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引进和采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承接了大部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高碳排放生产线。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大约有7%~14%是为生产出口美国的产品而产生的。在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中,机电、建材、化工、钢铁、塑料制品等传统高碳产品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而这类高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对这类产业进行全面低碳化升级改造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约束,短期内无法实现。如果这类出口产品受到碳标签的限制,那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都受到冲击。



四、我国的应对措施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依赖劳动力资源禀赋,吸引FDI,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劳动力密集和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产品带动的结果,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巨大。一旦碳标签制度开始普及,商品出口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碳标签的限制,从而影响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提前做出政策的调整,推动碳标签的推广运用,在保障我国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环境作出努力。



第一,加强推广环保理念,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推行低碳消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付出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惨重代价。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对环保的关注程度不够。所以需要媒体舆论、NGO、政府组织甚至是企业的大力宣传,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传播到所有生产者、消费者的观念中。这样在国际贸易商品推广碳标签才会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能真正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公众对碳足迹、碳标签还不熟悉,更不要说推行低碳消费。相比之下,英国公众的碳足迹意识就很强,英国连锁超市中的商品贴上了碳足迹标签,大部分是应消费者的要求实施的。因此增强我国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低碳消费才能使碳标签制度的实施有广泛的消费基础。



第二,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推进环保技术的研发



从企业层面看,目前出口利润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传统的数量增长, 凭借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把竞争优势转变到依靠高新技术层次上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各国政府都认为下一轮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绿色能源和技术。所以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和气候友好技术,降低碳排放,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中国的企业要想开拓国际市场,必须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研发投入,减少产品碳足迹,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第三,引入国际碳足迹认证标准,建立碳标签制度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碳足迹标准是2008年英国标准协会(BSI)等部门联合的PAS2050标准(《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该标准已在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法国达能等多家企业约75种产品中试行。按照该标准,企业除了测定和降低产品的碳足迹之外,还可以针对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选择、使用和处理产品提供建议。而另一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14067已处于草案拟定阶段,计划于2011年。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上加注碳标签将成为发展趋势。



2009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PAS2050中文版会,以此来推动建立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试点工作。2009年11月,在江西南昌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高层论坛上,环保部表示将以中国环境标志为基础,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2010年1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表明,2010年,我国将围绕低碳经济发展,大力加强食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低碳认证工作。同时,积极推动认证认可多边和双边的国际互认。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确定实施方案和标准,以保障碳标签制度的顺利推行。



第四,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先在外贸商品推行碳标签制度



我国可以通过转变外贸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低碳生产。我国目前已取消 “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对一些重点的“两高一资”产品还加征出口关税,以此来引导这些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更为节能的方向发展。我国可以优先在外贸商品试行碳足迹认证、碳标签制度,虽然短时间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外贸企业通过碳足迹评估、认证,加注碳标签等这些“可视化”的方法来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最终不但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使企业处于环境领先地位。同时对于这些节能减排企业或者碳足迹低的产品,我国政府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第五,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国外新兴市场



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调整。国际贸易将越发集中于各种贸易集团内部和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市场过分依赖将难以为继。为此,我国必须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市场的依赖,以争取更多的有利时间和回旋的余地,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碳标签制度争取有利的机会。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形成了我国在短期内出口商品结构的刚性约束,因此,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涉外企业本身只有国外一个市场,如果放弃国外的业务,势必面临破产的威胁。因此,积极开拓国外的新兴市场势在必行。尤其是那些与我国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低碳技术水平也不发达,对于进口产品的低碳技术的“门槛”较低,这就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曲如晓,贸易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的新热点[J].国际贸易,2009(7).



2. 王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之路[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 (6).



3. 于小迪、董大海、张晓飞,产品碳足迹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地方性高校;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雪青(1982-),女,陕西延安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教育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GJ13060)、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44-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备受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次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这是教育体制改革跨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经济社会变化所面临的战略性课题。

地方性高校大多为教学或教学服务型大学,吸收了大部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源,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服务面向地方社会经济的双重责任。同时,地方性高校对当地市场需求信息掌握较全面,对人才需求变化也更为敏感。因此,地方性高校找准定位,依托特色,积极灵活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培养适应本地区需求的国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浙江省对外贸人才培养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94年浙江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外贸人才培养,并采取一定的办法同商务厅研究出台促进外贸发展政策,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等配套扶持政策。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市场对国贸人才的需求无论从质量、结构、数量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地方性高校处于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性高校的立足之本,地方性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向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周远清,1998)具体来说,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钟秉林,1999)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将若干要素有机组合的标准构造过程及运行方式。

在国外,国际贸易一般归于国际商务或应用经济学门类,同时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二是学位教育,推行产学研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通过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实行多循环的终身教育体系。Leslie Ye(2001)勾画了“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简称WIL)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即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合作。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国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陈晋(2002)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国际贸易是“跨学科、实践性强”的专业,并具有“地域性”特征。陈解放(2005)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指出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

冯春华(2009)分析了“实践技能型”、“专业核心型”等培养模式,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能力发展、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但没有提出具体的构建模式。吴勤(2009)以宁波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查为依据,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在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张宇馨(2008) 以英国大学商学院为例,从其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角度研究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并加强实践环节。张纪凤(2010)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新的国贸人才培养模式。

三、地方性高校国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高校本科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方面参差不齐,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浙江省为例,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数量、规模、资源等制约以及国际贸易发展重点的迁移使得地方高校培养的国贸人才已不能满足需求,供求矛盾进一步扩大。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

1.培养方案滞后,未凸显地方特色

海洋经济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亮点,进口贸易人才、国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分工专业化使得在物流、港口、金融等服务于国际贸易的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更为突出。同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贸易结构、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发生变化都需要高校及时调整国贸人才培养内容和规格。目前,地方性高校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借鉴综合性、研究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上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比较低,不能适应行业、职业发展的需要。

2.课程设置缺乏兼容性和前瞻性

国际贸易活动的复杂性、多变性,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而目前以经济、管理、营销、财会为主,忽视拓展理工科知识的传统课程体系实际上割裂了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学生难以获得宽泛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在特定区域中,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如果缺乏对行业的深入了解,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及长远职业要求。因此,除主干课程以外,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以及理工科等多学科课程内容设置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在课程设置形式方面大多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或“平台+模块”模式,没有通盘考虑细化到学时配比、课程性质、前后衔接等。

3.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讲授、理论教学仍占绝对比例,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没有得到切实推广。传统的填灌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忽视,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没有紧扣培养目标和要求,实习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流于形式。总体上,“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应用”。同时,“以教为主”短期内难以向“以学为主”转变,课程难以用过程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唯考试论”仍为主要的衡量标准。

四、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1.培养目标

地方性高校大部分生源来自本省,目标就业岗位分布也立足于省内。因此,“服务地方、教学为主、应用型”是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性高校国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创新精神的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可以概括为: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

2.培养特色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和本校办学优势,紧密联系政府、行业、企业,推行“产、学、研、政”相结合,使学生初步具备熟练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对本行业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同时,开设与地方强势产业、特色产业,相关的课程及专题讲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特色行业背景。

3.能力结构

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了应用型国贸人才的能力结构。其中基本能力体现为学生已有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对国际贸易惯例、新的贸易方式和新的贸易规则准确、迅速掌握的能力;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各贸易环节的具体操作,能恰当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解决贸易争端。创新能力则要求学生能熟悉国际市场环境,敏锐捕捉商机、创造商机,开拓市场。

五、构建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

(1)整合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此类课程学时占到前两学年约一半学时以上,且课程间联系不强,侧重理论讲述,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学习兴趣。一方面应加大多元文化、自然科学等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将工具课程的比重适度降低,或以变换课程教学方式等途径渗透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

(2)拓展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开放性和认知开放性。课程内容不局限于贸易领域,将其延展至金融、营销、商业策略、法律、国际事务、西方文化等领域,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商务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

(3)强化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结合地方对外贸易发展重点及主要合作伙伴状况,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设置专业方向课。对本地区、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及经济环境、时事热点问题以专题讲座、研讨等形式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等地域性较强的相关知识的关注。同时增加选修课所占比例,提高课程设置弹性,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

2.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过程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感、职业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梳理,教师主要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其余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方法有结合实际案例创设贸易情境,提供参考资料,采用分组讨论、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提高学生分析与创新能力。

同时,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考核。通过撰写小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利用资源对一些课程采取网络考试试点,丰富考查学生能力的手段。

3.构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参考国外国际贸易领域的行业操作规范、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结合当地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对不同性质课程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进行调整。例如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增加校内外的实践环节学时。将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分成课内、课外及校内、校外不同层次。课内、课外实践部分主要借助经管类综合实训平台,针对知识点进行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并采用开放性实验平台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上答疑、作业布置、参考资料、视频等方式实现对贸易环节的仿真模拟与强化训练,使学生有效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学习成果,继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训通过共建基地、轮岗实习、校外导师制等方式将企业作为学习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获取实践经验。

(1)创新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整合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面向的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性专业课程、跨专业综合性课程面向的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实验教学。对毕业论文(设计)、学院科研任务、创业创新项目、实训基地项目进行分解,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立项目小组,互相启发、自主学习,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实验。

(2)分层次实验教学平台。构建4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即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和开放研究教学平台。其中,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可按照课程独立开展教学实验,旨在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和开放研究教学平台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结合设计性、研究性项目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设置外事部门,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实习机会,安排学生到进出口企业、海关、航运等部门实践锻炼,给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之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环境适应能力、职业素养等。

拓展校外课堂,积极开展校企实训基地共建,培育校企间结构化的关系链,建立学校、行业间的人员流动机制,使合作贯穿到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在教学、实践环节邀请企业参与,制订实训、实习方案,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业务流程,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优势。同时,在教学、科研、创业创新等不同层次开展合作教学,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不具备条件进行校外实践的教学环节采取模拟仿真实践,增加实践教学的可控性,降低教学实践的成本。

(4)产学研政多元化结合。积极推行学产研政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促成学校与科研机构、物流企业、大型超市、配送中心、贸易公司、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修,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合作开展项目,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建立校外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实践;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学生论文、竞赛、科研选题可与校外科研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相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合作。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2]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2011,(4).

第11篇

论文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欧盟(EU)是极具吸引力的发达经济市场,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地。EU近年来出于产业市场保护等多方面的考虑,了“绿色”系列指令,构筑起“合法”的“绿色屏障”,即绿色贸易壁垒(GBT,GreenBarrierstoTrade)以限制进口。我国出口因之损失巨大,对EU的出口在成本、技术方面,遭遇到严峻的挑战与考验。要保持我国对EU的出口优势,需要多方联合行动、多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国际趋势,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使关税的贸易保护作用变得极其有限,传统的非关税政策也仅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于是,因技术体制、经济技术水平差异等产生的技术性措施以其“合法性”、隐蔽和灵活性演变成贸易壁垒,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TechnicalBarrierstoTrade)将成为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而“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维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共同目标使得以环保标准支撑的GBT成为了TBT的核心。

近年来,欧盟了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绿色指令”,包括:PPW指令,《包装及包装废弃物指令》(DirectiveonPackagingandPackagingWaste);WEEE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DirectiveonWaste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RoHS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DirectiveontheRestrictionoftheUseofCertainHazardousSubstancesin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ELV指令,《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End-ofLifeVehicle);REACH法规,《化学品登记,评估及授权法规》(RegulationCoveringtheRegistration,EvaluationandAuthorizationofChemicals);EuP指令,《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DirectiveonEnergy-usingProductDesign),这些指令构成了EU整合性产品政策的基础,对外形成了GBT。

一、欧盟系列绿色指令的动机

1、利用WTO协议绿色规则缺口构筑贸易壁垒

WTO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其一系列的相关协定中,虽然这些协定规定“不得妨碍正常国际贸易”,但另一方面却肯定各国的“环保例外权”,而在行使此种权力时,WTO有关环境贸易规范一般都比较概括和抽象,含混其词、模棱两可,缺乏有效和明确的约束性,导致了GBT在世界范围内盛行。

EU正是利用这点,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繁多、苛刻的绿色环保标准,构筑起“绿色贸易壁垒”,名正言顺地达到既有利于EU商品出口,又有利于限制别国商品进口的目的。

2、出于产业保护,培养竞争力的考虑

EU现有25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5亿,是极具吸引力而有价值的市场。EU担心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力量出口迅速增长,连年对其巨额贸易顺差,2006年高达916.6亿美元,会挤占了其市场并对当地经济产生冲击。而EU东扩后,新进成员竞争力还很弱,加之近年EU经济增长乏力,为保护对国民经济、国际贸易、就业综合影响大的相关产业,培养和提升竞争力,需要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TBT。如REACH法规的立论之一就是为了提高EU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化学工业是eU的三大产业之一,直接雇工超170万人,年产值约5000亿欧元(高全德,2003),显然EU要极力保护这个重点产业和市场,保持自己在该行业的优势地位。

3、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环境问题已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EU等发达国家的环保组织、消费者尤其关注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动植物健康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性能。

二、欧盟最新系列绿色指令解析及影响

1.EU最新绿色系列指令内容概要

EU是最先意识到国际贸易中的TBT问题,早在1985年就批准实施了《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方法》,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到技术领域,强化了对其他国家产品进入EU市场的限制,进入EU市场的产品必须:(1)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2)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EU安全认证标志CE;(3)进入EU市场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同时,EU还明确要求进入EU市场的产品凡涉及EU指令的,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EU市场流通。EU对产品的环境标准尤其严格,近年了一系列环保指令,并将今后的立法重点放在强化监管上,特别是加强安全、环保、质量、绿色生态等方面的监管。要应对这些绿色壁垒,就必须对这些“绿色指令”有所了解,下表对系列指令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以这些指令形成的环保壁垒正在或将对我国机电、石化、纺织、制药等众多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我国对欧盟贸易所受的影响

TBT对贸易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对进口产品形成数量和价格控制。

(1)数量控制作用

进口国通过对进口商品是否达到其规定的“绿色”技术法规、指令、标准进行合格评定,符合要求的产品允许进口,不符合的禁止进口,从而对进口产品产生数量上的控制。

据商务部2006年12月25日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指出:2005年我国出口因TBT而导致的直接损失达691亿美元和贸易机会损失达1470亿美元,分别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和19.29%。

自2004年以来,EU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地,对EU出口稳定在占总贸易额的15%左右,EU东扩后我对EU贸易急增,2004年贸易顺差达370.4亿美元,同比增长48.5%,2005年分别为701.1亿美元和42.7%,2006年虽然顺差总量有增加为916.6亿美元,但是环比从47.2%下降到23.5%,显示出EU新壁垒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2)对我国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当进口商品达不到技术要求而受到市场准入限制时,为维持出口机会、获得利润,出口方必然努力设法跨越EBT/GBT以进入进口国市场。而跨越EBT/GBT,就要按进口国的技术要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这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导致成本与价格提高,出口竞争力降低,于是通过价格限制起到了限制进口的壁垒作用。

据欧洲家电协会测算,EU的WEEE系统的整个WEEE管理费中,WEEE的运输和处理费占75%,注册费占5%,行政管理费20%,废弃成本每公斤0.41欧元。而RollS指令虽然是自愿性的,只需提供符合性自我声明,但企业也需支出一些费用:如部件组份材料定性、定量分析的经费;替代品的开发及技术引进的经费、试用和检测费;生产设备改进的经费;合格评定与认证的经费;环保培训、环保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调查分析及广告宣传的经费等。REACH则将EU市场上3万多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轻纺、制药等500多万种制成品全部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管理监控系统。涉及的成本费用甚为昂贵。完成注册所需的评估测试,一项既有化学品的基础配套测试就需8.5万欧元。EU市场现有的3万多种化学品仅完成注册的直接费用就达约26亿欧元。

EuP指令则比WEEE和RollS的要求更多。要求企业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都要依照规定参数评估相关环境因素,使得产品在前期获取信息阶段、设计阶段、制作阶段、后期认证阶段都要承担不少的额外费用,大大增加了产品输往EU的成本。

本来我国打开EU市场靠的就是价格优势,而这些指令使我国出口到EU的产品成本普遍上涨6%~20%,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使我国出口EU的产品竞争力大大降低,如不采取相应对策,我国许多相关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退出EU市场。

三、积极应对欧盟GBT

应对EU的GBT需要充分熟悉EU市场的规则、加大绿色系列指令的宣传,同时,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合行动,从标准国际化、信息交换、市场通行等多方面入手。

1.制定中国的标准化战略,推行中国标准国际化

美、欧、日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的共同特点:强化各自标准化的作用,争取对国际标准化产生更大的影响,财力上大力支持IS活动,更多地参与承担ISO、IEC等的技术秘书处工作,从而争取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例如,按承担ISO技术秘书处工作数量和资助额计算,各国在ISO中的贡献率:德国为(DIN)19%,英国(SBI)为17%,美国(ANSI)为15%,法国(AFNOR)为12%,EU总计50%以上(占正军,2005:P225)。而我国仅承担一个技术秘书处和五个分技术委员工作,截至2005年1月,仅国际标准5项,且都是非关键标准,显然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国际参与交流。

中国要有自己的标准化战略,并积极推行中国标准国际化,这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国家要为改革现有标准创造体制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首先,人才是关键。要培养熟练掌握外语、又熟知ISO/IEC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和国际标准化的专家。

其次,企业要和研究机构形成合力,积极以生态设计理念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产业化,注意与现有国际标准的兼容,在创造标准的过程中塑造品牌。例如,高通公司,作为一家出售知识产权的公司,他们将自己1400多项技术全部申请专利,然后将这一套解决方案申请为国际标准,通过标准许可费用、产品专利费用、芯片等多种形式获得巨额利润。

再次,开展GLP实验室认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检测检验体系,形成权威性的检验机构。

目前,我国建立的10个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尚未取得GLP标准认证,所出具的检测结果EU不予承认,往往被要求重新提供通过GLP认证的实验室报告,这大大增加了我国产品在EU登记注册的费用。我国应当尽快组建符合GLP标准的实验室,并做好与其他国家实验数据的互认工作。

2.互动信息交换机制

很多企业感到应对EU系列指令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信息滞后不灵通。应该建立产品生产使用物料中心数据库,形成企业(厂)集团产业协会专门的国家信息中心一条龙符合性物料的数据中心,让上下游产品公司分享使用,并及时环保符合物料,为企业节省重复检测认证成本;及时相关环保法规的动态进展、企业通报出口中所遇到的壁垒困境,通过互动沟通与创新突破GBT。

3.主动获得市场通行证——“绿色护照”

绿色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出口EU的企业应自始至终本着生态、环保的观念,在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前提下,主动获得相应的“绿色认证”,即获得通行EU市场的绿色护照,以表明产品符合EU规定的环保标准,是EU认可和鼓励消费者购买的“绿色产品”。获得EU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获得ISO14001或EMAS认证

环境管理体系质量认证或EU生态管理及审计体系认证,要求组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来达到支持环境保护、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目的,并可通过取得和经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形式,向外界证明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环境管理水平。

例如,上海ABB跃进电机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使其各类电机噪声指标降低到34分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得ISO14001认证后,顺利进入欧美市场,外销产品的比重由35%,猛增到60%。

(2)获得ELAS(Eco-labelAwardScheme)欧盟生态标签体系认证

EU通过EEC880/92、1980/2000条例出台了生态标签体系,对除食品、药品外的所有消费品进行该体系认证,并于2005年9月进一步完善。获得生态标签的产品可贴上一朵绿色小花,常被称为“贴花产品”,EU的消费者能够识别官方认可的“绿花产品”,如今“贴花产品”在EU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3)获得IECQQC080000—HSPM,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