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07:4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开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审查范围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上(含600公顷)从事种植业、林业(不含专门营造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以及沙化土地的治理活动)、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
二、审查原则
(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依据规划,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三)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四)依照规定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三、审查依据
(一)《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二)国家有关经济政策。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专项规划。
四、审查内容
(一)土地开发用地是否在需报国务院批准的范围之内。
(二)土地开发用地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评估。
(三)土地开发用地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四)土地开发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专项规划。
(五)土地开发用地权属是否清楚、有无争议,地类是否正确,面积是否准确。
(六)土地开发用地是否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环保、林业等有关问题;如涉及,是否征求了省级有关部门意见。
(七)土地开发措施是否可行。
(八)土地开发后有关土地使用政策是否明确并符合有关规定。
五、审查程序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拟定土地开发用地请示,并附对土地开发用地申请单位提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书面审查意见,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将土地开发用地请示呈报国务院,同时抄报国土资源部(抄报时附资料二套、图件一套,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环保、林业等有关问题的,应增报有关资料和图件)。
(二)国土资源部收到国务院转来的省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开发用地请示转办单后,对报批资料、图件进行初审。如土地开发用地涉及农(牧、渔)业、水利、环保、林业等有关问题,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自收到征求意见函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意见书面反馈国土资源部。逾期未反馈意见又未说明情况的,按无意见处理。如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不同意见,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协调。
(三)在综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采用会审办法,对土地开发用地提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建议。对建议批准的,形成审查报告,呈报国务院审批;对不予批准的,由国土资源部行文将土地开发用地请示退回报文的省级人民政府,并报国务院备案。
(四)土地开发用地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办理土地开发用地批复文件,批复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复文件中注明“经国务院批准”字样。
六、其他事项
(一)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开发用地报批资料、图件进行初审时,认为资料不齐全或内容不符合要求的,应通知其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并不能说明原因的,可以将土地开发用地请示退回报文的省级人民政府。
(二)土地开发必须依法进行。凡未经批准开发用地的,必须依法查处。查处后方可依法办理土地开发用地手续。
(三)经国务院批准的土地开发用地,凡不违反保密规定的,由国土资源部通过报刊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公告工作不收取任何费用。
(四)按照有关规定须经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批准立项的建设项目,涉及土地开发用地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批前,项目建设单位应报国土资源部预审。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开发用地有关事项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项目可行性研究批准后,按本规定办理土地开发用地审批手续。
借款单位: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贷款单位: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担保单位: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甲方经_________批准,开发_________,面积_________平方米,工作量_________元,因资金不足,经向乙方申请,同意给予贷款。现经双方商定,根据《城镇土地开发和商品房贷款办法》(以下简称《贷款办法》的规定,特签订借款合同,共同遵守。
一、甲方向乙方借款(大写)_________元,用作开发_________的周转金。附用款计划。
二、借款期限为_________,即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三、借款利率定为月息_________‰,每季结算一次。贷款利息按实际支用数计息,甲方不能按期支付利息时,计算复利。
四、逾期贷款,加计利息_________%,挪用贷款加罚利息_________%。
五、甲方以_________和其它资金作为还款来源,在贷款到期前还清贷款本息(附还款计划)。
六、甲方用_________人为借款的保证。全部贷款到期,贷款方发出逾期通知三个月后,仍未归还,贷款方可以直接从借款方或担保方的各项投资和存款中扣收。
七、甲方应用自有财产或开发产品作为贷款的抵押。借款企业无力偿还本息时,乙方有权依照法律程序处理作为贷款保证的财产或开发产品。
八、甲方出现《贷款办法》中第十七条所述情形之一者,乙方有权从借款方或担保方的各项投资和存款中扣收部分或全部贷款。
九、乙方由于自身的原因影响甲方用款时,按照《贷款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付给甲方违约金。
十、其他事项,按照《贷款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本合同经甲乙双方及担保单位签章后生效,贷款全部还清后失效。本合同正本签章方各执一份,副本报各自主管上级一份。
十二、如遇国家调整利率,按国家规定执行。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担保单位(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注意事项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约定,但一般包括以下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标的;标的是一个常用的法学术语,是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标的物可以是物,如借款合同的标的是货币,买卖合同的标的是出卖物。标的也可以是行为,如货物运输合同中的劳务。也可以是智力成果等。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方式包括交货方式、验收方式、付款方式、结算方式等。
法定代表人 ,执行董事。 乙方 县 乡 村 村民小组。
负责人 为发展林业生产,培育和合理使用林木资源,加快荒山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作用,促进鲁山经济发展,根据上级开发荒山精神,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便双方共同遵守。
一、乙方将自己所有的坐落在 的荒山 亩发包给甲方从业种植等农业生产经营,地块南北长 米,东西长 米,四至为南至 ,北至 ,东至 ,西至(大 沟、小 沟堰滩的栗子树 亩除外,土地示意图见本合同书附件一)。
二、承包期限为 年,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三、承包费用为每亩每年 元,共计 元(大写: )。
四、合同签字当日甲方向乙方预付 年承包费用 元(含其中一次性补偿毁掉原荒山杂树款),以后每年12月31日前付清当年承包款项。
五、对本合同条款,乙方已于 年 月 日召集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获得村民代表会议全票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见本合同书附件二)。乙方依据该决议并根据该次村民代表会议的授权与甲方签订本合同书。
六、甲方在开发承包荒山期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乙方所属村民,报酬由甲方承担。
七、甲方因植树需架设管道从河中取水,乙方不得干涉及收取任何款项,发生纠纷由乙方负责解决。
八、甲方在荒山承包荒山期间,所规划树木株距之间原先种植的树木,可随时采伐;行距之间原先种植的树木在新栽树木成活率达到60%以上后再采伐,所采伐树木由甲方自行处理。
九、乙方人员在采摘大南沟、小南沟堰滩栗子时,不得破坏甲方承包范围内的树木,造成损失的由乙方承担赔偿责任。
十、甲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只能用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农业用途;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甲方拥有原承包荒山范围内的一切使用权,乙方不得干涉。
十一、乙方同意甲方在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采取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的收入全部归甲方享有,乙方不得对此主张任何权利。
十二、在本合同有效期间,甲乙任何一方不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十三、本合同履行期间,不因下列情形发生改变,甲乙双方仍应按本合同书约定内容履行各自义务:
1、甲方或乙方的负责人、经办人变更;
2、甲乙双方名称改变;
3、乙方分离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或者乙方与其他村民委员会合并为一个村民委员会。
十四、本合同书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予以补充;补充合同视为本合同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五、如因本合同发生纠纷,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予以解决;协商不成或者不愿协商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六、本合同书自双方当事人签章之日起生效。
十七、本合同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 县 养殖有限公司(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乙方 县 乡 村 村民小组(签章)
【关键词】领导重视;科学规划;优质高效
松滋市地处湖北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人口56.88万人,土地总面积1433.18平方公里,属低山丘陵区,山区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40.9%和43.3%,土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多年来,松滋市把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在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努力搞好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山、水、林、村土地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自2001年以来松滋市实施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0个,累计投入2.1亿元,项目总规模0.913万hm2,新增耕地0.10万hm2,确保了全市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为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松滋市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效及经验
松滋市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社会效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耕地,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也保障了全市城市化、工业化用地,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二是经济效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如毕郭镇近年来共组织土地开发整理2390hm2,新增耕地面积达333.3hm2,全部用于发展高效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甜瓜生产基地,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三是生态效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干旱问题,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林木覆盖率。
1.1 几点经验
1.1.1 提高认识领导高度重视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关键。松滋市委、市政府对土地开发整理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开展。
1.1.2 多方筹措加大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保障。目前,松滋市在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投入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后备资源潜力较大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二是严格按标准收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地方返成部分和耕地开垦费,全部用于土地开发整理。
1.1.3 完善制度规范化管理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松滋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松滋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松滋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和《招远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出台,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工程质量,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 松滋市强化土地开发整理的对策
2.1 进一步强化领导,完善目标责任。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单靠哪一个部门难以为继,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争取多渠道投资,加大项目投入力度。项目所在镇相应成立镇长任组长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督促检查和协调,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质量保障。健全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市和镇、镇和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的职责和任务,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造福子孙后代。
2.2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随着实践的深入,土地开发整理从立项到实施,从项目管理到资金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国家、各省投资的重点项目要全面实行公告制、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五制”管理方式,项目库项目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平衡推进,稳步发展。要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引导和调动集体和个人投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方集资搞开发整理。相应完善提高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土地开发整理与建设用地审批挂钩制度、异地占补平衡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竣工项目奖励制度、镇村干部责任考核制度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康、良性的运作机制,实现项目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开发整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面很广,因而土地开发整理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而所有工作开展的前提则是精确的测绘数据。为了保证土地整理能够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必须对测绘水平予以提高。
1、土地开发整理概述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土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指在一定区域中,通过总体规划以及转向规划和城市规划等,以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作为用途和目标确定的基础,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法律技术手段以及经济和行政技术手段改造、整治以及调查和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产出率的过程,从而有效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条件。
当前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内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用地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对土地的平整,其主是以土地集约利用率的提高作为主要目的;再次,则是建设林网、沟渠以及道路,从而方便该区域中土地的使用;第四,则是对分散化的农村居民点进行集中归并;第五,对废弃用地予以恢复,从而有效提高利用率;第六,通过地界地划定,对区域土地的权属予以确定;最后则是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以保护改善环境作为前提,通过适度地开发储备农业土地资源。
2、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之中的应用
2.1、工程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需要仔细的评估需要进行改造以及复垦的区域,并对人口的搬迁状况以及旧城区的底线管线、道路等进行了解。尤其需要详细描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受到破坏的地形地貌,而在这些信息中,农林设施以及区域分布和坟墓分布状况在准确性上要求较高,并且还需要具有现势性。
在实施开发整理过程中,测量工作主要用来提供必要的工程数据,而数据的提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项目监督控制部门如城管部门、水利部门等。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制度的日渐成熟,这项控制及协调工作可由统一的工程监理部门代替完成。二是工程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只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和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测控即可。
2.2、在施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测绘工作主要起到了控制作用。随着项目成熟度的增加,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项目监督控制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均需要可靠的数据供给作为基础。而这一阶段的控制以及协调随着开发整理工作发展成熟,均能够通过工程监理予以完成,而施工单位则需要依照专业的测绘数据所提供的测绘成果在该阶段中,对审批方案予以设计,从而达到测控工程施工即可。
2.3、在项目竣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工程进行验收,这一阶段测绘主要针对项目工程的成果进行展示,测绘数据体现的是成活图,而测量成果是作为后期的工程管理以及相关部门的资料管理,同开发管理中期相比较,工程后期的测绘工作的精度要求相对较高。
在土地测量中关键点测量是最重要的。在地形测量中通常都有一定的顺序,通常采用的方式都是先整体测量后局部测量的方式,并且以为了保证测量效率,测量形式一般采用网格式,而高程测点的布置一般都要以比例要求为前提,从整体向局部展开,对预先定点进行测量,而其余点需要使用内插法。当测绘图完成后,需要依照测量点,将等高线勾绘出来。而讲网格画密可以增加测量精度。这种方式主要被应用在开发整理工作的前期,其关键是测量点的确定,不需要事先进行网格的画定。而关键点主要是高程变化的趋势点,而关键点对于旧村复垦的测量意义重大。
2.4、细部测量注明
所谓的细部测量注明与平常所说的细部测量不同。平常的细部测量是指局部区域中详细的测量,仅仅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
结束语
在整个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都会伴随测绘工作,从开始的预测到后期的结束,测绘工作会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并且依照勘测图的差异,测绘方式也是不同的,它能够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为项目开展提供帮助,使得每一阶段的决策都能够科学合理,最大程度压缩投资成本,使得工程作业更加地规范。作为设计规划以及工程施工、竣工的基础,测绘工作具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琳,刘洪志.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117.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思路;对策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土地作为发展的资本越来越少,也影响着发展的进程,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下土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做法
根据国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搞好土地复垦、科学适度地开发”的原则,首先摸清可用土地现状,其次理清并制定出具体工作思路和做法,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合理规划为指导,强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1)领导重视。土地政策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开发项目再多,也要保护土地,合理开发,这是领导坚持的原则。本地区领导以基本国策作为上方保剑,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把保护基本农田做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在保护的同时,以开发利用作为强大的发展基石,储备强大可利用资源。以宣传政策作为手段,使政策入万家,家家知政策,人人知法律,法律人人懂。各乡镇政府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走街入巷的宣传各种有关法规政策以及本地区的开发项目及土地开发整理情况,提高农民对开展土地整理的好处及必要性的认识。
(2)科学规划,合理整治开发。在现阶段,本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种类型,而且资源不多。农用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急需增加,但根据现有的土地资源,以利行节约,合理开发,保护生态作为出发点,编制出符合发展的土地整理规划,明确“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改变农村生活环境为目标的土地开发”的指导原则。以长远发展为依据,保证基本农田不受侵占,加大可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土地、荒山荒地的复垦和农村村貌的综合整治,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力度,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作为本地区的生存之基。
(3)加大投入土地整理力度。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土地整理资金的收、管、用3个环节。一是把好收入关。对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情况,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规的标准收取各项费用,不能因为招商,以优惠或者减免形式变项少收或者不收。二是管好资金关。收取的各项资金由县国土局设立了专户,严格管理,每支出一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有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使用,而且每笔钱都要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
(4)集约利用,全面开发一切土地。本地区是山区,可利用土地少,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开发整理,可以通过对山沟及慌地的综合治理,利用科学种田,使的土地亩产增加,使用小型机器化生产,改善农民生产能力;在山区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农民使用耕种工具的先进化、科学化,让农民真正的做到科学种田,机器化种田,实现土地利用向集约型发展的目标。
2、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的对策
本地区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首要工作和长期任务。根据以往工作总结的经验,针对以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工作,作为应对困难的对策:
(1)进一步强化领导,完善目标责任。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全面工作,要求政策性强,技术性高,责任性重。现阶段领导虽然很重视,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制,单靠国土部门难以为继,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组。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有关各部门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争取多渠道投资,加大项目投入力度。项目所在乡镇的主要领导为项目的主要责任人,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督促检查和关系协调,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的质量。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防止推诿扯皮,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造福子孙后代。
(2)进一步理顺程序,完善管理制度。随着工作实践的深入,在工作中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有些程序不顺的情况。土地开发整理立项是关键,首先要把好立项关,以制度做监管。实施是重点,只要以制度管人、管事才能使项目朝着正确方面发展。从项目管理到资金管理,我们都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国家、省投资的重点项目要全面实行“五制”管理方式,要建立重点建立起资金的管理制度,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导和调动集体和个人投资积极性,使国家、集体、个人资金一起上,多方集资搞开发整理,在资金多渠道的情况下,管理制度一定要跟上。
(3)进一步实地调研,完善开发原则。本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实际以开发新土地和林地为主,对现有耕地并没有进行综合整治,也没有进行综合开发。本地区是山区,可用资源多是山沟、荒山等地区,开发面积小,分布比较分散。相关部门要进行一次全县范围内的可用土地大调查,彻底摸清可利用土地的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查清本地区现有土地资源可开发的潜力,并以此确定开发的方向。通过调查分析,进一步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原则。
(4)进一步注重长效,完善科学规划。土地整理是为子孙造福的大事,所以必须在上项目的时候要经过科学的论证,使项目真正的利民、蕙民,保证项目开发一个、繁荣一片。土地开发整理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具体发展要求,以土地利用的长期效益为先导,以农民能够得到最大利益为基本前提,通过采取科学、法律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对土地的全面整理,最终达到土地的最优配制,使现有的土地资源按科学合理的用途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要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将一切工作重心和目标都紧紧围绕在可持续发展上,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整理土地。要打造精品,凡是本地区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并由省政府支持的项目,要组建一支有各相关行业部门股干参加的项目组,编制项目实施规划方案,上报审评,使项目发展成为本地区的标治性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都使大大提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本地区开发项目多,土地利用率高,但领导重视土地整理工作情况,做到以科学发展为依据,以长远发展是基础,合理使用土地,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保证土地开发整理资金落实到位,工作紧紧相连,大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土地使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徐翠兰.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03)
保定市地处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异明显,山地、丘陵、山麓平原、交接洼地和冲积平原自西向东依次排列;东部平原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下辖25个县(市、区),2009年总人口1101.66万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1保定市土地利用现状
2009年末保定市土地总面积为2218495.48hm,其中,农用地1169189.42hm,占土地总面积的52.70%;建设用地293374.93hm,占土地总面积的13.22%;未利用地755931.13hm,占土地总面积的34.08%(表1)。保定市土地开发潜力巨大。
2保定市未利用地分布现状
保定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山区和平原2大类。山区按高程与地貌分为中山区、低山区和丘陵区3类。保定市未利用地中荒草地面积为320533.50hm,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2.40%;荒地面积为365528.61hm,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8.35%;滩涂面积为29740.64hm,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3.93%;河流湖泊水面面积为40128.38hm,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5.31%。其中荒地中,盐碱地面积为250.16hm,占荒地总面积的0.07%;沼泽地面积为57.95hm,占荒地总面积的0.02%;沙地面积为3841.31hm,占荒地总面积的1.05%;裸地面积为361379.19hm,占荒地总面积的98.86%保定市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北市区、满城县、清苑县、阜平县和蠡县,面积均在73000hm以上,分别占全市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4.95%、23.10%、14.59%、9.73%和18.34%;其次是徐水县、新市区、唐县和涞源县;安国市、定州市、涿州市、雄县和博野县的未利用地面积比例均未超过0.10%。从未利用地类型分类来看,保定市各类未利用地的资源量排序为荒地>荒草地>荒水>荒滩,其中,荒草地和荒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满城县、蠡县、北市区、清苑县和阜平县,荒滩主要集中于新市区、顺平县和蠡县,荒水则主要集中分布于新市区
3保定市土地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开发难度大近年来,保定市本着“先易后难、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已先后对各类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的利用。目前未利用地中的荒地和荒草地主要分布在阜平、唐县、涞源、易县等山区县市,基本上是一些土壤立地条件差、养分含量低、水资源缺乏、坡度较大、自然灾害频发、污染严重、交通不便、分布零散的土地。这些土地在开发利用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
3.2水资源与水利设施缺乏保定市处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能否保障充足的水分供给是进行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水资源短缺属于长期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缺乏,为土地开发工程的顺利开展带来很大的困扰,比如,土地开发工程涉及到的林业工程、农田改造工程都需要充足的水源作保障,而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短缺的现实使得保定市山区荒山丘陵植树造林成活率低,平原区荒地种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给后备农用土地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的困难。
3.3土地开发资金缺乏土地开发资金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2方面:(1)土地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整体上看,土地开发资金投入较少,致使土地开发工程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2)土地开发融资困难。土地开发经济效益较低,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投资主体积极性较低,融资困难;另外,土地开发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为政府投入,单一的投资主体难于为土地开发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
3.4土地开发技术落后土地开发工程作为1项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重要途径,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支持。土地开发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土地开发技术缺乏对生态工程的综合技术研究,多偏重于工程技术,致使开发后的土地生产力低下、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较弱,土地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微,土地开发工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2)土地开发缺乏精通先进技术的综合人才。土地开发工程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人员,能否拥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综合人才是关系到土地开发工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土地开发工作中综合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土地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3.5土地开发参与主体单一土地开发参与者主要是政府部门,而公众参与不充分,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对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价值、作用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广大群众对其缺乏相应的认识。(2)各级政府之间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机制,同时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责任界定不明确。(3)土地开发的后备资源的开发难度大、投入资金多,但见效慢、效益低,对社会公众缺乏吸引力。(4)各类后备农用土地基本上是农村集体所有,没有承包到户,缺乏必要的开发资金。(5)由于公众参与开发后的土地产权不清晰等问题,打击了公众开发土地的积极性。
4对策与建议
4.1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开发融资渠道对于土地开发,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投资要体现公益性,其他社会投资要坚持有偿性。政府投资主要来源于土地的各种税费,包括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复垦费、水利基金和水土保持基金;个人、集体和外商以入股方式募集的资金或承包经营方式收取的承包费。在不损害长远利益的前提下,运用优惠鼓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群众、个人或集体踊跃开发、积极投资。
4.2培养土地开发需要的综合人才土地开发作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重要途径,需要大量的具有先进技术的人才,因此培养土地开发需要的综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土地开发生态工程的综合技术研究,改变以往单纯的研究某一方面的片面思想,以提高土地开发整体效益为目标,提高开发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恢复能力;同时加大对土地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会议以及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土地开发工程中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影响
前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有限性与其供给上的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经济地使用土地,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其创造的效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土地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对土地利用的效率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发展
1.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
政府统包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政府型企业作为土地的一级开发商。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有三个方面:①政府型企业对贯彻实施政府的规划意图和调控目的有利。②有利于政府的财政保障和利用。③能有力的保证土地开发品质。相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政府型企业一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同时与政府的价值观同步,能确保土地开发的整体品质。
2.用地单位自行进行土地开发的模式
这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是指由用地单位向政府申请用地,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向用地单位供地,至于具体的开发由用地单位自行解决。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融资渠道广泛,利用了大量的民间资金,能够有力的促进城市的土地开发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该模式虽然灵活性较大,但带来的问题也较多,主要原因是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引导,不能有力的体现政府的价值观,难以做到统筹兼顾。
3.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指政府采取招拍挂出让土地,政府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管、统筹方面的作用。在该种土地开发的模式下,政府以促进集聚、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等作为基本原则,与开发商合作进行土地开发。
二、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促使房地产业的繁荣
房地产的繁荣需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技术条件的支持,开发模式的发展恰好提供了这两方面的支持。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综合开发模式,其开发过程中的科学、可持续性解决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其与环境更相容,这给房地产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目前土地开发模式主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即结合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主要是经济和技术方面),进行共同开发,极大的优化了房地产产业结构,为房地产的繁荣创造了内部条件。
2.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1)通货膨胀。地产的开发能有力推动城市发展,有力的拉动GDP增长,但是政府在对地产开发时不能过于盲目。为了拉动GDP增长,政府将资金投资地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而没有流入社会,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这就有可能导致房价下降,而投入到地产的资金将纷纷撤出,转而投向其他行业,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开发地产时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加强对地产开发的监控,在充分发挥地产开发的经济效应的同时努力降低其在通货膨胀方面的负面影响。
(2)贫富差距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地产的开发没有做到合理有序,容易导致地产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直接导致贫富差距增大,使得富人和穷人增多,而处于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却少得可怜。由于富人想拥有的基本上都已经拥有了,购买需求不高,购买力相对较低。与此相反,穷人虽然有很高的购买需求,但却不能够形成购买力,购买力差距非常明显。既有购买需求同时又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非常少,直接导致购买力的下降。
三、城市土地管理模式对宏观调控的深远影响
两种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选择会对宏观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土地批租模式下,不管是否进行拍卖,土地的供应量是有限的,对土地的初始价格有很大影响,如果供应量把握失当而把初始价格搞高了,可能直接就会引起资产泡沫。这是宏观经济政策非常担心的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批租制度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个地方政府财政都争取自求平衡,地方政府是否有主力税种来获得收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财产税能较好地与地方政府职能相匹配;如果没有财产税这个税种,地方政府就会过分注重其它税种,甚至产生行为偏差。在中国,地方政府会过分依赖于增值税的分享。那么,为了开辟税源,地方政府就会倾向于发展加工业,导致大家都抢着上汽车、上钢铁等项目,有可能造成扭曲。反之,如果财产税成为城市级政府的主力税种,就使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环境和投资条件,也有利于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对宏观调控会有重要的影响
四、对融资模式的影响
实行财产税制度对融资模式也会有影响,比如刚才提到的市政债券。发行市政债券是为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但市政基础设施是公共产品,往往收费有困难。然而,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整个城市土地的价值,因此,就可以设计出用未来财产税增长带来的现金流为担保发行市政债券的资本市场融资模式,同时,又应引入评级公司进行债券评级,加大透明度和公众监督,这对城市发展是一种比较有效、规范的融资方式。否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么靠批租土地收费,要么靠吸引私人投资(包括外资)和银行贷款,之后又要想办法收费,因为用的是借来的钱或投资者的钱,要偿还、要分红就得收费。比如道路,设卡收费既不便于市民,又增加了不必要的交通拥堵。最近,中国有不少城市都倾向于逐渐地取消市区道路收费关卡。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测绘数据是决策正确的最基本保证。提高测绘水平,更有利于土地整理。
一、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根据测绘内容的不同及服务的时间段,可以把它细分为地籍测绘和工程测绘两个方面。
地籍测绘主要服务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前期和后期。对一些不规则的界线进行裁弯取直,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详细的地籍测量,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准确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包括地块界)的平面位置和面积。地籍图,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和补测、修测后编绘的。详细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必须让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甚至是四邻参加,取得他们的确认、签字,以免日后产生纠纷。
工程的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对项目区地形地貌,旧村复垦、旧城改造涉及的搬迁人口以及损失评估,旧城镇的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林地、坟墓的分布、面积等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涉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建设计划的审查审批、前期工程方案的优劣判断、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分别为环境管理部门、工程设计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等提供不同的属性信息,供其决策、协调,作出最准确的反应。
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提供数据给两个方面:一是项目监督控制部门如城管部门、水利部门等。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制度的日渐成熟,这项控制及协调工作可由统一的工程监理部门代替完成。二是工程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只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和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测控即可。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这一阶段的测绘数据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中期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
土地开发整理中,对测量提出最高要求的是在工程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下面以该阶段为重点分析测量的特点。
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通常地形测量中,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画成网格式测量,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由整体到局部展开,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他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在成图后,依据测点,勾绘出等高线。为了追求精度,往往可取的措施是画密网格。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测量也采取这种方式,它主要是测量关键点,不事先画定网格。关键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如坡顶、边坎边。旧村复垦的测量关键点尤为重要。
坎上坎下均测。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标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以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笔者特别强调对各种土坎要细分,注明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特别对于缓坡坎,注明坎顶线与坎底线的位置和标高,因为这影响土方计算的准确性。
细部测量注明。所谓的细部测量注明与平常所说的细部测量不同。平常的细部测量是指局部区域中详细的测量,仅仅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包括坟穴、树木、房层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细部测量在旧村复垦、旧城镇改造中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准确记录树木包括果树的种类、年龄,坟穴、房屋的位置与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2)准确记录水塔、管线的长度及使用年限;(3)特别是对学校、庙宇及旧村委会等要作详细记录,这有利于以后的设计方案的选择。
二、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基础作用
1.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依据和支持条件就是资源、环境、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理想的测绘成果上应该附加这些要素,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关键词:土地;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所以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一项战略目标。土地的开发利用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而且可以种植的耕地数量更是有限,土地资源分布还存在不均衡性,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更是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土地利用就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所以需要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加快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确保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自土地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不断激化,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土地资源存在着不合理开发利用情况,不仅土地污染加剧,而且土地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较大的威胁,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1.1 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无论是土地管理还是土地规划都缺乏健全的协调机制,土地管理内容较为分散,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再加之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进行拓展,从而导致大量耕地被占有,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同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征收和征用土地,同时补偿和配套政策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农民陷入到无耕地可种的境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较大的不安全隐患。
1.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当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存在超负荷利用的现象,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上的树木和植被过度砍伐和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土质减退等各种生态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而且其发展趋势不断加剧,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这不仅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导致我国大量耕地土地地力减退,耕地数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1.3 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当前导致我国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因素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和建设占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量耕地开始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同时一些不当耕作行为也导致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从而导致耕地数量锐减。另外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导致大量耕地被占有,导致这些耕地永久性流失。
2 加快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土地管理法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现有耕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我国需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各地区需要针对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不断调整,采取切实可行的合理措施来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1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土地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土地进行利用,同时还要开发好土地后备资源。严禁在土地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发生,一旦发现要坚决制止,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2.2 规范管理土地开发用地
对于土地开发用地需要依法履行审查报批手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确保土地开发用地管理的规范性,同时还能够为合理进行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建立土地规划许可制度
针对用地的不同,来对各类用地的规划许可制度细则进行制定和落实,从而确保各个区域内都能够按规划用途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加强对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保护责任人,从而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不断扩大,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强化土地资源管量,采用经济管理手段来强化土地利用合理化,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确保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实现。
2.4 科学合理实施土地的开发利用
根据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条件发展水平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差异性,实事求是地体现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因需地制定出其各自的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不仅要进行外延的开发利用,而且要进行内涵的开发利用,不仅要把土地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面且要作为资产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对农用地进行开发,而且要对城镇用地进行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高效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2.5 做好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管理
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定的收入,积极支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开发经营、兴办企业和农民自主创业。要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兴办实体,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确保失地农民能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才能妥善安置好失地农民。
结语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由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需要强化我们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快推动土地制度的改革,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磊,雷国平,张小虎.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0(02).
论文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丘陵山区;湖南张家界
论文摘要 丘陵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灾害频发,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国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张家界市部分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区的调查,总结了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效、值得推广的经验,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区余脉,有典型的丘陵地貌特怔,这里不但拥有绝美的风景,而且还具备农作物的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是长江中下游柑橘、油菜等作物优势产业区。随着耕地资源的日趋紧缺,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为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效益,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笔者对张家界市2003~2004年2年实施的部分土地整理建设项目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涉及8个建设项目,投资幅度3535.06万元,分布全市4县区9乡镇23个行政村,整理面积2 414hm2。调查区内累计搬填土方61万立方米,搬迁坟墓28余穴,修筑各类沟渠192.8km,修筑田间道路60.44km,新植绿化、防护树木6 680棵,修建防洪堤22km,修建泵站4座,项目的实施使2 414hm2土地得到了整治、改造和升级,实现净增耕地264.5hm2,年经济效益达2 590.45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2 381户。
1 成效显著
1.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
项目实施区道路与水利排灌系统得到改善,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道路绿化、防护林网的建设,增加了项目区内生态系统的容量;土地的局部平整和土壤的改良,增加了土壤的孔隙,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增殖。由于立地条件的改良,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耕地质量的提升,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燕窝、肖家峪项目区通过农田整治,全区167.13hm2稻田耕地地力由4级上升为3级。慈利县苗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区239.73hm2稻田,其耕地地力分别由原来的5级、6级上升为4级、5级(分级标准依据NY/T309—1996《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丘陵冲垅稻田亚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2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的建成,耕地地力的提高,使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种植业结构得到了到合理调整,农作物产量随之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慈利县象市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后,粮食平均单产增加8%左右,直接生产成本降低10%左右。永定区沙堤项目区通过对99.2hm2农地的连片整理,当地农民利用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大面积种植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等,平均产值由原11 250元/hm2左右增加到45 000元/hm2以上,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3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环境改善
工程与生物措施的综合实施,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了土壤侵蚀、风蚀、水土流失的可能,起到了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而达到项目区内生态良性循环,环境逐步改善的效果。 如桑植县瑞塔铺乡项目区,溪河沿岸曾屡遭洪水侵犯,大片耕地被冲洗荒芜,沿河耕地逐年被浸蚀减少。国土部门利用土地整理项目投入资金建起15 720m长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大堤,为项目区内111.53hm2耕地筑起了安全屏障。桑植县官地坪项目区修筑排灌水沟渠8 558m,自车尔溪等水库引水,改变了历史以来该区农田缺水、人畜缺饮的局面,与此同时栽植防护林木1 670棵,既起到防风护土作用,又达到美化环境效果。
1.4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
项目区通过土地整理,大面积的未利用土地、河滩地得到开发利用,坡耕地梯改,山地截高填低,平地切弯拉直,实现了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如慈利县2个整理项目实现净增耕地121.6hm2,新增耕地率11%;桑植县2个整理项目净增耕地48.6hm2,新增耕地率10.9%,其中官地坪项目区土地整理面积162hm2,新增耕地26hm2,新增耕地率达16.05%。由于基础设施的加强,人居环境的改良,不仅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粮食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持续发展。
2 工作经验
2.1领导重视是关键
按照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求,市、县区政府分别成立了以分管市、县(区)长为组长,国土、农业、水利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市、县区土地整理管理部门成立了项目实施与监督班子。各项目各区段都有专门机构和责任人监管、督促。由于领导重视,指导具体,管理到位,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与进度。
2.2科学规划是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2.3机制创新是出路
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探索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具体工作中应根据项目区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等进行土地整理分区,如河谷平地整理区、山丘岗地整理区、村镇用地整理区等,然后按照各区特点确定整理模式,选择相应的土地整理技术。
2.4强化管理是保证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范围宽、环节多、内容广,强化管理是实现项目顺利完工的保证。在选址立项、规划设计、可行听证、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决算、竣工后续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只有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操作规程要求实施,才能达到用最经济的成本换取最可观的收益的效果。
3 存在的问题
3.1生物措施不到位,耕地地力偏低
桑植县澧源镇长潭村河滩开发项目,永定区槟榔坪河滩开发项目等,因后续培肥措施不到位,开发的耕地土层薄(有的虽较厚但全是新土)、耕层浅、质地非砂即粘,有机质含量低,未经培肥无法耕种,长期抛荒又将导致土壤板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地块虽已耕种,但肥水管理没到位,作物长势差,这样不但没有收成,还会导致土地更加贫瘠,有违土地开发整理的初衷。 转贴于
3.2项目选址欠科学,投资分散,示范作用不强
慈利县高峰坡耕地改良项目区地方偏僻,修路工程量高于整理工程量,项目区耕地坡度较大,坡改效果不佳。大多项目受投资规模限制,而建设范围延伸,造成部分土地整理内容难以完善,工程示范作用不好。
3.3工程措施不配套,防灾控灾效果欠佳
部分坡改梯工程中,存在土地平整不够标准,梯壁、排灌沟渠、沉砂井、蓄水池等设备欠配套,将会影响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3.4工艺程序不够完善,工程质量欠牢固
部分坡改梯工程的梯壁为易滑坡的土坎,缺乏加固措施;部分干砌石工程砌筑的护坡,表面和边缘没有达到顺直、整齐、牢固要求,砌缝不紧密,有的宽度甚至超过25mm;有的排灌水沟未浆瓷或清缝等,达不到要求效果。
3.5耕作层遭破坏土壤和剥离耕作层利用不够现象
某些施工现场遭破坏的耕作层没用采取剥离措施,或剥离耕作层再利用不合理。
4 应对策略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思想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家耕地质量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在耕地质量管理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宣传上,一是加强对管理部门自身的宣传力度,树立依法规、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二是强化对领导的宣传力度,增强领导干部对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意识,从而重视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三是要强化对社会的宣传力度,造就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全民对土地开发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
4.2加强横向联系,建立部门合作机制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电力、财政、城镇建设、乡镇企业等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些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积极行动,合力参与,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功能。
4.3搞好规划设计,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编制规划时,必须围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通盘考虑各种工程、生物措施,确保各项措施按规划、有步骤地落实。在山区集镇土地整理上,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原分散的、自然的村镇规划进行修订,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镇界线,绘制村庄和乡镇驻地规划图。逐步做到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中,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流域内,对田、水、路、林、村全面衡量,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4加强整理土地质量监测,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通过开展整理耕地质量监测,能够充分了解整理项目工程指标、布局规格以及相关效率模数是否合理、科学,耕层剖面构型、耕地物理参数和生化指标是否符合耕种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促进生物配套措施落实,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4.5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4.5.1建立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土地整理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对完成土地整理任务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给予黄牌警告,并在评选先进时要实行“一票否决”。
4.5.2制定和完善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如规划设计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审查要点、项目现状图测绘技术规范、项目预算定额标准、项目实施管理规范、项目验收规范、项目工程建设标准、工程监理规范等。
4.5.3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缓解土地瓶颈制约,促进集约用地,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
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种类型。
(一)土地开发。将未利用但具有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改造成可利用的土地。
(二)土地整理。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运用工程建设措施,对农村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用地实施调整、开发、利用。
(三)土地复垦。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而废弃的土地,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况。
二、关于项目组织实施
土地开发整理采用项目建设方式运行,市政府成立土地开发整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市国土局和项目所在地的镇(区、场、处)村联合组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班,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地政府给予支持协调。
(一)项目设计。项目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田、水、路、林、村规划布局,严格控制村庄用地规模,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确定地块规模和农田水利布局,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二)立项申请。每块开发整理的土地,净增耕地不得少于15亩。项目区域只涉及一个区镇处场的,经可行性论证后,由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共同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书面申请;项目区域涉及两个以上地方的,由所在地联合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书面立项申请。立项申请必须附可行性报告。
(三)项目初审。市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实地踏勘论证。对可行的项目,进行现状地形图的测量和规划的设计。项目实施者应填报《土地整理项目呈报表》。
(四)项目审批。通过初审的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向省国土资源厅申报后,下达立项通知书。
(五)项目实施。项目经批准立项后,采用公开招标和业主建设的方式进行建设。项目施工单位与当地国土部门签订《土地开发整理合同书》,按项目设计规划和合同要求组织实施,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六)竣工验收。项目竣工后,由市国土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到实地验收,并报请省验收,核定新增有效耕地面积。
三、关于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资金管理
(一)市国土局设立专帐,统一管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项目验收后,根据省批复向各地批复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二)各地政府使用在当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由当地政府向市国土局支付土地整理成本。
(三)对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由市国土局向开发整理土地的所在地政府支付土地开发整理成本,同时对开发整理土地所在地政府给予500元/亩的奖励。
(四)对调剂使用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实行有偿使用。属园林、泽口、张金工业园区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园区管委会向市国土局所支付的有偿使用费(包括土地整理成本在内)不超过2800元/亩。
(五)市财政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有缺口的镇处的补贴与土地整理任务挂钩。按亩平1000元的标准,以全市完成当年土地整理的平均数为基准,完成了平均数而仍不能补齐的收支缺口,由市财政补足;因未完成平均数而导致不能补齐的收支缺口,由镇处自行消化;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平均数,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补齐后的超出部分,转到下年度结算。
(六)市政府从每年耕地开垦费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有偿使用费中列支,设立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专户,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偿使用资金统一进入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专户。资金管理由市国土局拟定方案,市财政局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国库集中支付。
四、关于整理后的土地使用
开发整理后的土地,可由土地所有者进行发包管理,其收益可用于弥补土地开发整理费用。
五、关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一)市土地开发整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市国土局负责具体开发整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编制全市年度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报市政府批准下达各地年度计划并组织考核;2、对全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统一组织实施;3、统一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管理;4、按市政府的要求,配合市财政部门进行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工作。
(二)各地政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督促当地国土部门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方案,并协调支持相关部门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
(三)市财政部门负责按文件规定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和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