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社发言稿

文学社发言稿

时间:2022-08-14 21:5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社发言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社发言稿

第1篇

“蓓蕾”文学社简介

湖南永兴县高亭中学“蓓蕾”文学社,社刊《蓓蕾》。多年来,文学社秉承“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现实人生,构建校园风景,创建文学校园”的宗旨,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他们在多家省级以上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100余篇(首),有160多人在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社员们清新的文风,活泼的文笔,吸引了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目光,得到了他们的好评。由文学社指导老师与语文组合作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规划重点课题“文学教育研究”的子课题《校园文学创作研究》于2008年9月立项,2010年7月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二等奖。在高亭中学一千余名师生的精心培植和呵护下,我们相信,“蓓蕾”一定会在文学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开得更艳,长得更壮,为培养文学新苗,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村庄卧在宁静的乡野,虫儿低吟着夜曲,她嘴角挂着笑容,安然入梦了。

徜徉在梦海里,她又回到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季。那一天,校门前的标语“爱心浇灌幼苗,真情培养栋梁”十分醒目,上级领导来校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这是无数爱心人士对贫困生的关怀,是爱的呼吁,是人间的温情!这意味着环境艰苦的人也能在激励中继续走下去,条件再差的孩子也不会没有书读。这一天,她很兴奋,也很感动,眼眶总是热热的。阳光照耀在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领导的到来又将给她困窘的家庭减轻一些负担。

今天她将代表学校所有受资助的贫困生发言,向那些爱心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达衷心的感谢。发言稿已经拟好,改了又改,她还是觉得心中万般感恩之情无以言表,似乎那已经超出了文字所能承载的极限。

活动在操场上举行。她站在主席台上那一刻,全场一片寂静,离主席台近些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拿着发言稿的双手在抖,声音也因感动而哽咽。虽然整个发言因为哽咽而不那么流畅,但是大家都看到了她的认真准备,看到了她懂得感恩的心。发言结束了,随着她的鞠躬,和一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谢谢!”赢来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她回到了座位上。这时,那位资助她上学的伯伯轻轻地来到她身后,微笑着递给她一瓶矿泉水,并且竖起大拇指坚定地说:“好样的,你真棒!”面对热心伯伯的鼓励,她会心地笑了。

“你真棒!”一句多么普通的话,可她永远地记住了。从那以后,失意的时候她总会想起那位伯伯和蔼可亲的微笑和那句“你真棒!”原来,那位伯伯的关爱无形中已化成一股无尽的力量,让她大胆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前行。

梦中,她咯咯地笑着……

点评:

文章很有时代特色,以爱心资助为主线,写到了“一对一”帮扶活动给贫困学子带来的巨大的动力。注重细节描写,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回味无穷。文笔酣畅淋漓,感情真挚,于朴实的语言中见真功夫。

(指导老师:李桂女)

第2篇

一、巧妙创设授课情境

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最有效地接受信息。

1.创设自由、民主、和谐且有序的授课情境

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特点、课程需要等因素去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在不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坐着回答问题。笔者引进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一定规则下抢答问题,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答不出时还可以找“亲友团”求助。当笔者在无法确定作业形式、课代表的人选等问题时,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及理由,由学生投票表决。

2.创设“意识流”授课情境

意识流是指辐射型的思维方式。通过“意识流”创设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名家的写景作品?”,学生可能会想起朱自清的《春》,也可能会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可能会想起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此时,学生的意识会被激活,趁此时机,教师带领学生对学过的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当总结,并与本文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一堂课中就收获了众文所长。

3.创设“多元智能”授课情境

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将笔记与课文注释相结合,教师的板书以授课梗概为主,讲课时间尽量只占用一半的课堂时间,挖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笔者尝试将多元智能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文教学,在讲解相关背景及作者之后,鼓励学生以绘画智能来感受诗歌中的图画美;以音乐智能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以写作智能来拓展诗歌的内涵。创设“多元智能”情境,就会使拥有不同特长及能力的学生找到自己理解教材的角度。

二、多方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热情,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1.利用“小时间”,组织延续型语文活动

“小时间”是指早读时间、课前预备时间、上课前两分钟、中午“午检”时间以及放学前的总结时间等。教师可利用此时间组织活动。如早读时间由课代表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表演、小测试等)回顾最近学过或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课前预备时间以朗诵、背诵经典名篇(段)的形式迎接教师的到来;坚持利用上课的前两分钟每天背诵一句名言警句;还可以用“午检”时间选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或组织辩论……实践证明,这些“小活动”若能延续下去,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2.引入争及评比机制,组织选拔型语文活动

在班中或年级举办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选拔型活动,并选出一些书法、演讲、辩论明星,展示他们的作品,发放证书、奖励等。不仅能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会塑造学生身边的榜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竞赛也可以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荣誉感等,进行良性竞争及评比。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自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设置角色扮演平台,组织体验型语文活动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语文、提高素养。最常见的角色扮演是分角色朗读或演出课本剧,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这需要教师善于组织。例如,教师从演员选取时就开始组织相关活动,确定时间、地点去展示。中间环节可发现和培养出一系列善于导演、化妆、舞美等工作的学生。被赋予了新角色的学生们为了完成好工作,会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仔细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剧本或评审方案、组织好发言稿等,听、说、读、写等素养不断提高。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班级文学社、班级网络;结合班级教育工作设置“班级法庭”“焦点访谈”栏目;结合语文学习活动设置图书角等角色扮演平台,文学社长、文学社记者、办刊总编等角色相应产生,让学生们在充分展示自我魅力的同时,提高语文能力。

三、合理利用教材外的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吸取教材精髓的同时,积极挖掘课外促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源。

一是利用校内各项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并推荐自己的学生参与学校文学社、广播站、校园网等部门的工作,让学生主动写作投稿,积极应聘岗位,关注出刊、播放、更新的时间,感受身边同学的语文素养。

如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以及图书馆。学校文化长廊展示了中华传统典故,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关注这些典故,从中汲取营养。图书馆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下资源库。教师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定期去图书馆“充电”。利用好学校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空间。

二是利用名著、报刊等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阅读取向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在鼓励学生从教材延伸开去拓宽阅读面的同时,还为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作品,设置了“读书计划”作业,即按自己所选的名著作品以一个月为期限制定每天的阅读量,记录阅读时间并附上阅读体会。

第3篇

历年的考试大都偏向于对考生求同思维的考查,但同时也鼓励考生运用求异思维。只有敢于求异,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真正有所创造。

题型1: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题型解析:此题在思维的求异与发散上,给了考生极大的发挥空间。要求阐述对现象的看法,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必须对“现象是什么”“对此现象的看法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阐述、对这一现象的点评”等给出答案。考生只有在思维上,思考多方面原因,才能答好此题。

创新特色2:突出辩证

突出辩证思考,一直是高考试卷命题倡导的积极思维方式。近年高考试卷中,有很多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的试题。

题型2:《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题型解析:本题以国学素材设题,要求考生根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围绕“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辩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正确想法和做法。

创新特色3:描述图像

这是一个读图时代。图形,意味着形象;读图,意味着高效理解。有时,因为有了图形,文字显得黯淡无力;有时,因为有了图形,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考生答题时要紧扣题干要求及构图要素,具体描述图像。

题型3:下面三幅劝阻吸烟的手势图,你认为哪一幅最好?请结合图像说明理由。要求70字左右。

题型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在读图中领悟理由,并诉诸文字。考生首先要确定最好的一幅,然后根据构图要素描述图像,可从人物表情、动作等方面阐述。

题型4:根据你对图文材料相应信息的理解,对丰子恺的这幅漫画加以描述介绍。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70字。

题型解析:本题要求对漫画进行描绘,因此就要注意画面介绍要完整,要了解作者绘画的意图,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幅漫画也是充满了温馨感觉的,画面中妈妈在削瓜,孩子给妈妈扇扇。一幅其乐融融的“母慈子孝”图。考生只要能体会到丰子恺漫画的温馨特点,并对漫画进行有条理的介绍,加上自己对这个场面的想象,即可做出生动的回答。

创新特色4:延伸教材

命题直接选取教材中的某些元素或整体内容,比如一些简单的课文意象、一个故事片段、某位作者或文章主人公、某类精神品格或价值取向、某部或某类文学作品等,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句段写作。要想做好这类试题,首先必须熟悉教材相关内容,否则就会张冠李戴或失之浅陋;其次要仔细研读题干或例句,真正吃透它的要求,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句段。

题型5: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康桥”“边城”“雨巷”“蜀道”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题型解析:题干给定的四个意象皆出自教材,熟悉教材、了解意象特征是写好句子的第一步,康桥的柔、蜀道的险、边城的清丽、雨巷的悠寂的意象特征应抓住。就句式来说,例句是以描述的意象开头,接着是三个以“你的”开头的描述意象特征的句子,描写意象特征的都是四字短语,有拟人也暗含排比;最后是“不正好”带出的陈述此意象对自己影响的反问句。

第12期 2016年9月24日

创新特色5:应用生活

此类试题形式多样,大多结合生活虚构情景设置任务,与各类实用文体结合,比如写颁奖词、宣传语、发言稿、节目串词等,或是设定场景要求展示情景、抒发感想等,变换演绎的空间极大,但本质上大同小异。近年来部分省市新出现的微写作稍作变动亦与此类试题近似。实用文体的写作,要熟悉相应文体的基本格式;虚设情景的写作,要结合要求合理虚构、内容集中、特征鲜明。主体内容完成后再精确地调整修剪,以符合相关的修辞和字数等要求。

题型6: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题型解析:平时生活、学习中,需要考生对每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多积累、领悟。颁奖词对人物生平事迹不需要作详细介绍,但精炼概括必不可少,因而对相应人物的言行品格、事E贡献还是要有基本的了解,没有了相应事实作依托,颁奖词就会变得空泛。此外,精要的叙述之后要有一定的抒情或议论以表达感想。

题型7: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题型解析:这是一道语言分析综合能力考查题。既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去揣摩文章的内容和含义,又要对各组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然后准确分类。第一组《看见〈看见〉》写的应该是读后感,《书虫诞生记》写的应该是因为自己爱看书而成了书虫,《对话坡》写的应该是自己读了苏轼作品后的心得,《家有书窝》写的应该是对自己书屋的喜爱之情。因此,用“悦读生活”比较恰当。第二组《同桌的你》写的应该是同学之情,《伴我同行》和《奔跑吧,兄弟》写的应该是朋友之情,《没有麦田的守望者》写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守望”。因而不能用表达对父母报恩之情的“寸草春晖”,而适合用“那些花儿”。第三组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写的应该是自己的思想和领悟,所以该用“我思故我在”,而不能用意思为针砭时弊的“指点江山”。

题型8: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题型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系列演出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宣传标语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目的,往往用通俗的话语诠释重要的观念,传递最新的信息,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另外,拟写时还要注意能体现活动的宗旨、富有创意等。

题型9: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l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生倡议: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XX中学学生会

第4篇

(一)教材选编要考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差的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入学成绩来看,基本属于中学生当中的差等生,其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欠缺。因此,在选编高职《大学语文》教材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这种实际状况。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为全国统一的大学本专科教材。这类教材的特点是:古典文学内容较多,现代文内容不足;泛读作品较多,缺少精美文章的精读;重视作品欣赏,忽视了学生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等等。面对这样的教材,学生会感到学习困难,有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现象,导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材的选编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关注焦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办法应该是多考虑篇幅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尤其应选编一些影视资料的作品。另外,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将荣辱观、人生观、自强不息、自重自爱、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并兼顾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

(二)教学目标与观念应依照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而大胆调整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更新教学观念,调整定位教学目标: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应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体现出强烈的人文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的难度水平应介于本科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者之间,因为它包含了本科大学语文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性)和中学语文培养“应用能力”(工具性)的双高校论坛27重功能。因此,高职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大学语文的“作品导读课”,也不能讲成类似中学语文的“高四语文课”。(四)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高职院校为争夺就业市场,往往忽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而片面强调技能培养。为培养合格的人才,高职《大学语文》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写作等能力之外,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以下的教学内容。

1.将课文逐篇讲解的方式改为选取重点篇目深入讲解的方式。传统的大学语文课一般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安排,逐篇讲解课文。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不可能深入讲解每篇课文,也使得学生感兴趣的许多问题不能展开,只能一带而过,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精选一部分篇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讲解,包含文史哲相结合的综合讲解方式。教师还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加入学生想了解的内容,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获得相关的文学知识。

2.为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泛读两部分。泛读课文可以是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家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是精讲课文的补充,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培养了所有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又可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

3.加强名家名篇的赏析,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不少文章的思想内容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寓意深远,艺术独到,在潜移默化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诗经》中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的关注国民性改造,当代作家关注社会现实、干预社会现实的勇气和责任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名篇的同时,会对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根据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改进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切教学过程的落实最终都是要落脚到考评制度上来。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阶段,教师完全有能力和可能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在保证教学目标达到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口头面试法、开卷考试法、小论文形式、调查报告形式等,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作等等。这些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其中的几种,规定好分数比例,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性学习过程中来,同时可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读、说、听、写等语言应用能力,达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的。

二、方法创新

创新性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结合,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运作这一复杂过程的科学方法,就是普通高中新增的通用技术课程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1]和《技术与设计2》[2]中所含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所以,它是一个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程序,既包含具体技术———发现和明确问题、构思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方案、检测评价方案(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改进优化方案和总结交流经验等技能技巧,又包含一般技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是一个典型的技术设计过程。这一交织着具体技术和一般技术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因此,要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我们必须从选定教材、设计教案、实施教学、考试测评到优化教案、总结交流,都要运用“以创新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通用技术的“技术设计”方法。“技术设计”方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用神奇的技术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忽略了这点。因此,我们要遵照实际情况,采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采用鼓励学生朗诵、辩论及讨论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进行教学

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形态,对此,教师可预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查找资料,写成发言稿。上课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就能达到加深、增强记忆的效果。再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学习,就会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还有一些课文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可让学生在辩论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使用电子白板辅助进行多媒体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中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教学方式,一种是“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只能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其教学效果比较受限;另一种是完全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文字内容全盘电子化,变成文字教材的翻版,这样也会使学生疲于应付不断闪烁的画面,从而产生厌倦感,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将白板和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将一些必要的资料和视频采用多媒体演示,而常规的教学内容脱离多媒体,以免造成学生的视疲劳,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推荐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

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所以,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简单讲解名著名篇的特点,最好留下悬念,然后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寻找答案,课堂上再来讨论。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去阅读,不但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

(四)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