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理论论文

物理理论论文

时间:2022-03-18 21:0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理论论文

第1篇

(一)阶段性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正是一种阶段性总结,它可以将那些很多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已经复现在课堂上的所学物理理论知识的原理与结果再一次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实现自我分析和思考的目的,这是一种深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很多物理知识得到了最为直观的展示和呈现,增加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进行及时的阶段总结式的论文撰写可以使得学生将实验中的种种物理实验现象进行纪录和分析,加深其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给出一个相对来说是客观和真实的总结。

(二)阶段成果固定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可以使得其阶段性成果得到巩固。大学物理实验不应该只是按知识分类简单串联起来构成的一系列的实验,而是一个有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能力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物理实验来感知物理知识的应用并亲身操作和体验,此后,学生需要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到解决的问题都得以记录和反思。这就是一个阶段成果固定的过程。在此阶段,学生可以将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反映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并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三)阶段性修正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也是一种阶段性修正。在物理实验中,为了实验结果的客观和准确,往往会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许多干扰或是影响因素,突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其目的是使得物理知识的获取既要源于实践又要高于实践,可以说,它是一种发现物理学理论而又检验物理学理论的标准且具有唯一性。然而,在物理实验中,学生会发现自身在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即是对于物理知识本身的理解或是对于实验中各种结果的分析等,这些都可以在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中得到修正。

二、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形式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形式因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下面就其中的方法性论文、反思性论文以及结论性论文进行介绍,希望对于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有所帮助。

(一)方法性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是以方法性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大学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客观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通过某些方法来加以实验和研究,从而撰写出最后的阶段性论文。通过方法性论文,可以将大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和调查应用其中,以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重新认识和检验对于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理论知识。由于物理实验会在实际操纵中受到实验条件等限制,或是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等,都会使得实验结果产生差异性,所以,一定要使得物理实验符合科学认识的需要,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观和方法论,将论文撰写之前的基础———科学实验按照要求和研究需要来操作和实践,借助各种可行性的方法技术来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性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展开实验和对比,从而完成最后的论文撰写。

(二)反思性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是以反思性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的。如前所述,由于物理实验会在实际操纵中受到实验条件等限制,或是人为地改变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等,都会使得实验结果产生差异性,这就需要在论文撰写中得到体现,从而有了反思性。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中,学生可以将物理理论知识得以验证和检验,使得很多平时难于理解或是不好理解的物理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可以说,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许多理论就是多次实验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操作之后,必须要进行反思和深度思考,并将其展现在论文撰写之中,从而达到物理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在撰写中体现反思,凸显出实验者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误差分析时,论文中需要将其中的各种条件所限进行反思,例如,“为何每一次的测量值与真值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就会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并在之后的论文撰写过程中进行诸如实验方案、测量技术以及实验条件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探索。

(三)结论性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是以结论性论文的形式进行撰写。大学物理实验通过总结性的方法对于物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上升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其撰写为结论性论文。需要做到:第一,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可以进行探讨性研究,然后进行讨论内容的最后归纳、总结,从而形成新的发现或是新的认识或是新的观点;第二,结论性论文中的对于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和理论可以进行具有科学性和高度性的总结和概括;第三,总结性论文中还需要指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今后的应用意义;第四,在总结性的论文中还需要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可以深化的课题等。总之,结论性论文是以“讨论”为前提的,是对包括在整个讨论中所有研究内容的总结,具有确定性和概括性,给出最终的结论。

三、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内驱引领作用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内驱引领作用是指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会起到发现性引领、启发性引领和阶段成果驱动性引领作用。对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一个阶段的学结,也是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媒介。这种内驱动性引领,可以推动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快速的成长。具体到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的撰写来说,它可以起到帮助大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进行内省化,从而实现其内驱引领作用。

(一)发现性引领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具有发现性引领作用,这是指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对于大学物理理论以及知识在实验中的重现和检验,对于这种物理知识和理论由客观事物到人的主观认识的“意化”并到最后的书面表达的“物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的发现或是新的认识或是新的观点会随之出现,这就是发现性引领作用的体现。在大学物理实验中,通常某一物理现象被作为基本的探究内容并最终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完善,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完成对于新发现或是新认识或是新观点的发现,从而最终使得学生得到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可以说,当物理实验中有新的发现、出现新的结果时,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就会得到新的灵感和动力,以此来促进其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向广深推进。

(二)启发性引领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具有启发性引领作用,这是指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实验性的操作,很多物理理论和知识会重新给予论文撰写者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认识,启发他们进行研究和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是科学实验能力的基础和最终目标。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可以不断地促进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理论进行崭新的认识和思考,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启发并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其启发性引领作用。

(三)阶段成果驱动性引领

大学物理实验中阶段性论文撰写具有阶段性成果驱动性质的引领作用。通过每一次的物理实验,物理知识可以在有效的实践内得到检验和巩固,并使得其中的那些较为抽象或是晦涩的内容给以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得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中尽快形成自己的学习观点并取得一些成果性收获。大学物理实验中的阶段性论文可以有助于学生在接受物理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物理科学的研究工作,从而促进其物理学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扩充和增加,从而在某一阶段中形成具有成果性的研究论文,并将其中的物理学具有崭新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研究成就得到体现和归纳总结。

四、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农科类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的发展,从教学的几个环节,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想法,提出建议,以促进农科类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农科类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目的。

大学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它包含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各专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今后从事各种工作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因此,它是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1]。

在农科类各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的素质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更高、更全面,这对我们的大学物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目前以农科类大学物理教学为例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中,以经典物理为主,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内容各自独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统一的物理系统。教学内容大部分标题与中学类似,学生看到目录后学习热情和兴趣锐减。

(2)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比例极不平衡,经典物理部分占物理教学内容的80%以上,而且基本上都是20世纪以前的成果,没有站在近代物理学发展的高度,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的教学内容。同时近代物理的内容非常少,特别是没有反映20世纪后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飞速发展的现代物理思想,使学生对近代物理知识知之甚少,与现代物理严重脱节,因此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教学手段落后,虽说现在有些老师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总体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还远远不够,未能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对教学手段的改进也期待着进一步探索。

二、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想法

(1)从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出发,对农科类各专业采取不同侧重点的教学,现在所用的教材,或是适合我们的短学时,又无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是对农科类相关教学内容不足,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注重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为主导,完整而系统的讲述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教研室可以准备组织力量编写一本少学时且适合农科类各专业学习用的大学物理教学参考书,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把物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2)添加近代物理内容,介绍当今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如量子理论、相对论的时空观等,启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把近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前沿课题的内容融入教材中,补充一些物理学与相关专业的交叉或补充的前沿的新发展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

(3)对经典物理部分进行处理,精选与现代科技、现代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的内容,删去陈旧部分,避免和中学物理的内容重复,将经典物理延伸至近代物理,增添新意。

(4)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纳入教材。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向交叉学科发展。因此,针对农科类各专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增加农业应用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专业进行因材施教。

三、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想法

(1)注重应用,弱化计算。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是以物理理论和计算公式为主,要求学生会解题,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则一掠而过。其实,学生对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不适应,导致对解题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做题为目的,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而是要着重应用方面的教学,适当进行习题练习,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媒体电子课件中,加入动画、演示实验、图示说明和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模型等,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对学生动态认识和掌握物理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2]。

(3)在考试方面,可改变现在的考试模式,采用多种考试方法结合。一方面闭卷笔试,采用试题库考试,另一方面,采取书写小论文、新想法等方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减轻学生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所以大学物理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学生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实验素质。根据物理实验室开放实验的实践经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观看和操作实验,从中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奥秘。

第3篇

1.1评价方式方面

大学物理考核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以最后期末考试的卷面考分成绩为最终评定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学科式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视分数为区别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唯一的标准,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反而忽视了千差万别的个性发展。

1.2评价功能方面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考核评价,其对教学活动的结果非常关注,相反,却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努力的程度,对学生的变化、发展等忽视了。

2构建大学物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评价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每一次评价一定要有具体的目的,不能为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目标目的决定着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也决定着评价的具体做法。因此,评价应该遵循目的性原则。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每一次评价就是对教育系统进行一次调控。

2.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于事物的质的方面。而定量分析是对于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于事物的量的方面。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定。它既需要定性分析,又需要定量分析,而且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3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它的特点是在评价时不考虑评价对象的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是考虑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的现实状态。单纯的静态评价不利于教育改革。而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动态评价的特点是着重纵向比较,考察其历史情况,注意其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但是该种评价不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所以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3大学物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评价内容丰富化

大学物理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扎实的物理理论知识外,还包括实践环节即讨论课。扎实的物理理论知识主要是指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大家对物理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和掌握等情况。实践环节主要是讨论课。对我院来说,讨论课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期末。在力学、电磁学、电学、热学、振动与波等这几部分中选出相应的版块作为讨论的内容,每个版块都有3—5个参考题目。把全班学生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7个学生,每个小组必须制作PPT进行发言,发言人轮流担任,每次发言时间限定在5分钟内,提问或被质疑的时间为3分钟。讨论课的成绩由以学生为主的评委来打分,评委随机抽出共10人组成。评分标准分为5个方面:观点与思路、说理与材料、语言与手段、分工与协作、提问与解答。在讨论课过程中,教师担任引导的角色,随时纠正讨论中的明显错误并积极鼓动和引导讨论的深入进行。如果发言人介绍的讨论结果与其他组的有分歧,其他同学可提出质疑,进而展开全班性的讨论。最后在讨论结束之前,老师用5—8分钟的时间对整个讨论作个总结。实践证明,学生对讨论课非常感兴趣,一部分学生的讲解口才提高不少,语言提炼能力也进步很快,同时,提高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3.2评价方式多元化

(1)随堂考核。老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随堂对学生进行测验或要求学生随堂完成某些作业题进行考核,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与重视性,让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平时学习不认真,到了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而且还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评价体系的重过程性的特点,为了更能体现出学生平时学习的认真情况,在相应的章节结束后就会举行一次测验来检验其学习情况,这样学生也愿意接受。(2)能力考核。为了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运用等能力,在有些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结和梳理,对某个重点的知识点或概念等,要求知道它们的应用。例如:可以将教学内容“第13章磁场中的磁介质”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并上交“章节小节”。包括本章所讲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内容是什么,一些重要知识点或概念的应用。以检验学生自学该章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论文考核。论文考核主要是以小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某个重要物理概念的应用,包括在工程技术或生活中的应用等。

3.3评价主体多元化

主体多元化有利于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反馈,有利于体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平等地位,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发展功能。大学物理课程考核要建立由学生和任课教师等构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会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和有信服力。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物理教师职业发展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实际操作运用到课堂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现代化教学理念。该教学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性,也就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必须要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其目的是将职业发展作为教学方向,将学校课堂教育和具有实际实践效应的校外工作进行紧密联系。在形式上,该种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技能能力等等实际性能力培养。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导向,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为切合高职能力培养方向的,充分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教学和实践资源也是该种模式的一大特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积极将学习固有方式和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高职物理教学作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高职物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中去,如何培养教师队伍“工学结合”理念,如何让教学课堂充满“实践操作性”。这些都是高职物理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让学生身历其境地感受工作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这些都是高职物理教师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高职物理工学结合教学的关键是建立一批具有“工学结合化”的现代化物理教师队伍。物理教师作为工学结合管理模式的先驱者,物理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物理人才培养大发展。高职院校物理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物理教学的实际操作性为理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确方向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些方向对物理教师的“工程化”和“职业化”背景提出了新要求,缺少“工程化”背景的师资难以将物理课堂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案例中,难以将实际工程和实际施工操作与课堂物理教学紧密联系;缺少“职业化”背景的师资,难以进行行之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

2 高职物理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高职物理教师队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从个体情况分析,我国高职物理教师物理理论知识扎实、创造性强、思维敏捷;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受过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物理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实践素质较强,现代化物理操作意识较强,有干劲有希望,在高职的物理教学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高职物理教师整体队伍来看,高职物理教师整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教师职称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中青年物理教师成为高职物理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然而,我国高职物理教师队伍建设虽然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与高职学生出现越来越多的物理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反差。只有从物理教师队伍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来进行职业能力发展,才能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从个体角度分析,高职物理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程度首先体现在物理教师个体素质水平上。物理教师素质是教师完成物理教学,力学、光学、电磁学等等一系列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所必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它是高职物理教师的职业品质。总体来讲,高职物理教师个体素质“工学化”水平可以从教学观念的工学化,教学能力工学化和学术科研水平工学化,实际工作工学化四个方面体现。一个高职物理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能力,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工学结合的能力。然而通过抽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却反映出高职物理教师队伍与工学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教育教学理念没有达到高度和谐,工学化观念没有达到认知的高度;教育教学能力工学化水平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落后;企业操作型教师人数过于贫乏,没有形成企业工程人员的学术梯队;物理教师课时较多,无法形成将工作联系到实际中去的“一线生产教学”机会;教师所教物理知识内容和实际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无法切实形成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这些都是个体角度高职物理教师工学化管理要求方面的缺陷。

从整体要求分析,当前,高职物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这并没有消解我国高职物理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掩盖不了高职物理教师队伍出现的问题。长期以来,高职物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建设总是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物理教师职称考评制度。高职院校与其他学术型院校,科研型院校不同,但是评定的职称标准却和普通高校保持一致,这些都是极其不合理的。应该将切实抓好物理教师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作为职称评定标准而不是将论文科研学术成果作为评定标准,这点需要切实改变,并从政策中给以支持。

3 物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举措

高职院校想要加强物理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要完善物理教师机制,切实摆脱科研型物理教师固有枷锁,不断提高工学化能力。

进行高职物理教师能力培养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物理教师职业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化院校,物理学科教学的职业化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教学的实践性的存在对于物理教师大发展指明方向,能否解决实际性问题则是物理教师的职业化“标签”。为了实现教学职业化,高职物理教师必须多思考,多学习,多将实际教学联系到实际工作中去,身历其境地考虑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考,对物理教学目标、手段、多媒体技术等等充分结合运用,力争职业化物理教学目标。

其次,提高物理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物理作为高职院校一门极具实践操作性学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将“工学结合”理念结合。高职院校教改的重要目标是实行工学结合,将物理教学的目标、内容、职业能力训练的项目和考察素材、教学考核和企业职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将学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因此,高职物理教师必须深入教学实践领域,切实做好教学职业调研活动。随着新时代下科研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先进的科研技术、科研材料、科研素材、科研方法、科研工艺越来越需要高职物理教师具备相匹配的职业实践能力。高职物理教师应该将最新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展现。

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去企业进行现代化设备研究,并将研究的现代化设备充分运用到课堂教育上去,多进行现代化物理素材收集,切实培养教师职业化技能。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投入,充分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建设工作,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物理教师长期实践管理制度,切实为高职物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打下时间和经费基础。

第三,强化重实践能力的升级评职称制度。学术性、科研型高校将论文著作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理论性成果被认可,而实践性成果却不易得到公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物理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将实践评定也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部分,多从操作研究成果入手,切实公平评定。

第四,“校企融合、双岗双能”专业物理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的关键因素。为适应物理工学课程需求,一方面要建设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物理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是努力提高物理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也就是加强 “双岗双能”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等等方式切实运作。

4 结语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高职物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一定要和“工学结合”的宏观主题紧密结合,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充分联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物理教师的能力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

/OL].

[2]刘彩琴,刘庆华,路建彩.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物理课堂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3]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30).

第5篇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1 增加实践体验。丰富感性认识

1.1 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物理实验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物理学习状态。其次,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价值。

1.2 积极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物理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不是仅仅来自于课堂之上,课外也是学生积累经验,增加体验的广阔天地,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等手段外,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的物理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到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从而获取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并且在获得直接知识经验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会获得较大提高。

1.3 用多媒体手段强化感性认识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呈现手段组合起来构成综合的信息系统,改变了以往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环境,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 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认知结构

2.1 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应用性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对原始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宥于教材,应当对所教内容作适当地扩展和延伸,多介绍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应用性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教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

2.2 渗透物理学史教学,提高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从物理史实出发充分展某个物理概念或理论产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并能加强生对物理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能力。而科学家们历史上对这些原始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探索并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解决原始问题的思维方法的教育。

2.3 渗透现代科技成就,拓宽学生视野

提到拓宽学生知识面,一定要涉及到现代科技成就,因为学生生活中到处能感受到现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新闻中天天能听到新的科技成就,这里边有不少是和物理学相关的。利用现代科技成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从而增加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抽象和转化能力

3.1 提高对复杂问题分解化简能力

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时,可以设法使问题更原始化、更情境化,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对原始物理问题情境的抽象和转化能力的训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训练学生这种能力,比如可以要求学生讲述问题有哪几个环节组成,或教师在分析问题时进行逐步将复杂问题分解的具体示范。

第6篇

1.1重理论知识理解与验证,轻实验实践能力培养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将重心放在大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取与验证,忽视大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1.2实验教材偏理论性,实验思想和方法不足

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工具,直接影响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大多理论性偏强,物理实验思想和物理实验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大学物理实验更应注重物理实验思想和物理实验方法的教育.

1.3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辅

目前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相对于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类型的实验更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氛围会比较呆板沉闷,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测出所需的实验数据,完成格式化的实验报告.

1.4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验较为被动

目前我国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形式相对固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忽视各学科之间的兼容性和互补性.由于教学形式的固定,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大学生做大学物理实验时比较被动消极.

1.5强调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忽视灵活性与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应适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应不断求思、求变和求新,要给大学生营造和创设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比较强调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严重忽视大学生灵活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五维一体改革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五维一体综合改革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理念改革维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维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维度、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改革维度和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改革维度这五个维度构建形成一个综合改革体.

2.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理念改革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要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从传统的学生接受性学习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大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彻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理念,使大学生能够将大学物理实验中学习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能等运用于其专业领域,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低,探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少,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通过学习、反思与讨论,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报告撰写及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等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和帮助,减少实验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束缚,以提高大学生做大学物理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2.2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改变目前我国大学物理实验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辅的局面,过多的验证性实验会束缚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发探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例,提高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质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及其兴趣特长选择实验,切实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开展调研,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方式向实验教师和实验学生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调研,以更好的设计并确定适合本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开设了尊重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设计研究实验”课程体系.开设的压力传感器实验、半导体温度传感器实验、电表的设计和改装等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改变了学生实验热情不高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很多学生还将大学物理实验与自己的专业背景结合,深入研究探索,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与设计性实验相关的研究论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效果显著.

2.3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更多的采用教师讲解→教师演示示范→学生自己操作→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固定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特别不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更多的采用实验探究法、提问解问法、小组研讨法、课题引领法、课内课外融合法、师生团队法和设计创新法等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具有创新因子,有效地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教学方法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建立了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实验教师及实验内容;其次,教师实现了网上评定成绩、网上教学质量分析;另外,针对创新意识及能力较强,且对科研具有较高热情的学生选择性地开设与目前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相关的研究性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学科前沿实验内容,展示物理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并为学生将来走上其专业相关的研究领域及研发岗位培养浓厚的兴趣,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通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切实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4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改革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报告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能够通过大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也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目前,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传统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相对固定,都是格式化的模板,大学生依次填入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处理、误差分析与讨论以及对实验的体会就完成了实验报告的撰写.有特色、有创新的实验报告很难见到,很难体现出学生的探究与创新,面对雷同的实验报告,实验教师也很难给出科学恰当的评定成绩.要结合本校的条件和特色,对具体形式不做过多固定要求,不采用格式化的实验报告模板,采用形式多样化的开放式实验报告形式,增加实验探究、实验发现、实验提问、实验扩展、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和实验创新等板块,还可设置一定比例的按照科技小论文写作格式与写作方法来完成实验报告.目前对于少部分设计性实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采用开放式实验报告.以硅光电池特性研究实验及核磁共振实验为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最终以小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这和传统的实验报告撰写方式相比,能够更多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目前,这种实验报告完成方式有必要进一步推广扩大,但这必须建立在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和数量的扩充上.

2.5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改革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考核参考出勤、预习报告等情况给出成绩;实验成绩的评定则根据实验操作、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撰写等给出.这往往使大部分学生忽视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成绩的评定要增加以下内容:(1)要求学生在预习报告中写出自己对于本实验的理解,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2)实验中可以4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每位学生都有一套完整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每位学生都要完成整个实验),针对不同实验,学生轮流进行实验讲解,并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实验讨论的情况判断学生对于实验的预习程度及学习积极性,据此给出相应成绩;(3)实验完成后,激励学生把实验改进、实验与自己专业的联系、实际应用链接、实验设计及实验创新等写入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已进行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相适应的成绩评定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方式评定成绩.基础实验仍根据预习、操作和报告三个模块评定成绩;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则通过实验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和简短答辩方式综合评定实验成绩.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打好基础,又能够进一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小论文和答辩方式成绩评定的进一步大范围推广也有赖于实验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充.从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报告撰写和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方面全面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并通过反馈信息进一步进行改革——实践——再改革的循环,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经验进行推广,对其他专业课实验课教学改革起到辐射和推动作用.

3结论

第7篇

高分子物理实验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实验课,是本科生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基础训练。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的良好开展可以强化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加深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联系,为后续的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和科研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的操作训练,强化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建立起分层次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对高分子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本文研究,明确分层次实验教学在高分子物理课程中的具体作用,为实验在理论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国内高分子物理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很强的学科。如何通过高分子物理平台实验课程的改革,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以往的高分子物理实验通常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某一种性能的课堂教学后安排相应的实验测试,写出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教学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今材料科学“宽基础、多方向、重实践”的培养人才模式,也不符合高分子物理平台实验课程的目标。

实验课程的改革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让学生从材料的设计入手,制备出具有某种特殊性能得材料,再对所设计的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检测。因此这种分层次的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性的研究材料,在实践中获得高分子物理性能知识,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因此将专业实验课从专业理论课中剥离出来,重新整合,形成分层次实验教学,将有助于使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熟悉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同时也使学生对即将从事的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的学习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利于学生择业。通过专业实验的改革,有计划地推进实验室开放,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总方针。

二、现在高分子物理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必要开设一定的实验课程,我们开设这些基础性的高分子物理实验是否缺乏趣味型,启发性。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高分子物理实验是单独开设的,往往学生做完了高分子物理实验,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样品是如何制备的,不能评价制备条件对性能的影响,这些不足是我们不希望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媒介,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一般说来,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无论对于教材的知识、经验,还是兴趣和目标,都是大相径庭的。教师不能不以拥有这些差异的学生为对象,尽管采用同样的教材却要求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而这种过程是不可能刻板划一地按照教师预设好的计划展开的。它是不断流动的、“混沌”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重吃透教材、轻吃透学生”,恰恰是轻重颠倒了。其典型表现是,在日常的备课中,许多教师往往全神贯注地准备教材和教法,却把“为学生做准备”置之脑后。或者说,往往采取了“以教定学”的备课路径,而不是“以学定教”。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措施

为了新的课堂文化的创造,我们需要采取针锋相对的举措。课堂教学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为目标,那么,对学生观察的视点就是:是否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展开学习活动;是否展开了逼近学科本质的探究活动或是声情并茂的表达活动;是否作为学习集体的一员深化了合作性的学习活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差异,但这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恰恰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如何以学生既有知识为媒介引领学习的动机、诱发不同解读方式的提问;教师如何以欣赏旁生枝节的姿态,作出巧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的努力;教师如何包容“走调”“越轨”的思路等,都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

学习课题的提出(设定)必须恰到好处,难易适中。在课题的设定中,学生需要按照设计要求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完善实验方案。设计研究性实验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设定的实验,而是自己设计并完善新的实验,更多的是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效

(1)通过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在两届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而且,通过教学激发了大学生参与业余科研活动的热情。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淡化教育科研的功利性,以学生为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倡教学互动,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 高分子物理实验课程的单独设立,有利于学生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工程应用知识的完善,有利于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时,有利于促进实验课程教学和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G2013042)

参考文献:

[1]王继虎, 甘文君,温绍国,等. 《高分子物

理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

[J].高分子通报,2012,5:119-121.

[2]白利斌, 田月兰,闫明涛.高分子物理实

验教学教改模式的探索[J].科学时代,

2010,3:8-9.

[3]华道本.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

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2,1:89-91.

[4]喻湘华,鄢国平,李亮,等.高分子化学与

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

工时刊, 2011,25(3):68-70.

第8篇

摘要:追求以世界和谐为前提的科学理论的统一性,正是历代物理学家高尚的动机与力量的源泉。他们以宇宙的合理性,世界的和谐、自然的秩序、事物的统一性、实在的理性本质等言词,来描述他们关于世界的认识,这是他们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根本信念。数学对于科学家来说,在其所有的语言传达中,不只是最有效的而且也是最美的传达。

关键词:统一性;科学理论;臻美原则

统一性思想,是人类思想领域里最早萌芽、经久不衰并最富有魅力的思想之一。它不仅是哲学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古希腊早期的原始唯物主义思想,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的统一性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我国古代的元气等,都曾被当作物理世界的统一本原而令人激动。

一、科学理论统一性预设

所谓科学统一性原则,就是指科学家在构建科学理论体系时,除了确保其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性和逻辑性以外,还必须追求理论体系是以—定的结构形式而成的合规律的系统,其组成要素都应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从而使诸要素以其不同作用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不管它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都应符合事物自身的内在逻辑。

世界的统一性思想,对于富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来说几乎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早就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既有质的统一性,又有质的差异性。统一和差异是客观事物内在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两个重要侧面。统一性思想的哲学依据即是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认为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不可穷尽。正是这个统一性思想,数千年来激励着无数的自然科学家去探索那隐蔽在纷繁复杂、干变万比的现象世界背后的壮丽统一,渴望着用数学的语言、逻辑的体系,完备而统一地构造出整个和谐的宇宙图景。如物理学家们在探索物质结构与物质运动形式过程中,总是力图揭示物理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力图揭示物理现象之间的同一性、统一性或共同性,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现物理学的综合,即科学的综合。物理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无一不是科学综合的结果。每一次科学综合的实现,都使物理学理论达到新的水平。一部物理学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部科学的综合史。从古代物理学到经典物理学再到现代物理学,就是通过科学综合走过来的。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推崇统—性思想物理学巨匠。在科学史上高度赞美统—性思想,并在科学研究中自觉而卓有成效地运用统一性思想的物理学家当首推爱因斯坦。他在统一性思想指引下所创造的科学奇迹,使统一性思想在科学界获得广泛的重视和声誉。统一性思想所以能在今天广大自然科学家心目中,成为一个普通的科学思想和准美学方法论原则,爱因斯坦的倡导和榜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探索自然界的统一性,曾给爱因斯坦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感受到“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1]

二、逻辑统一性原则

所谓逻辑上的统一性原则,就是科学家在构建理论体系时,必须将客观物理世界中的不同事物、不同层次按照逻辑规律集合到物理科学理论形态之中,从而使理论显示出和谐与统一的美。爱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就是在统一性这个准美学原则指导下,在科学理论的构建中获得物理内容逻辑上的统一性的。

众所周知,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的“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个启发性观点”论文,开创了辐射量子论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基本定律。文章一开篇,爱因斯坦就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作基础,高屋建瓴,以逻辑统一性原则分析了物理学当时所面临的某些基本情况:“在物理学家关于气体或其他有重物体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同麦克斯韦关于所谓虚空空间中的电磁过程的理论之间,有着深刻的形式上的分歧。这就是,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状态是由数目很大但还是有限个数的原子和电子的坐标和速度来完全确定的;与此相反,为了确定—个空间的电磁状态,我们就需要用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为了完全确定一个空间的电磁状态,就不能认为有限个数的物理量就足够了。”[2]这段话表达了爱因斯坦当时研究辐射问题的思想的出发点,即用逻辑统一性原则来改造物理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着的各种不统一现象。也就是,实物理论与场理论在间断性与连续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方面的内在形式上的对立性。按照传统的牛顿经典力学观点,一切物体都由数目有限的原子和电子组成,这些原子和电子在空间的分布是间断的。然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却告诉物理学家们,电磁波在空间是连续分布的,确定一个空间中的电磁状态,需要有无限多个物理量。爱因斯坦以其敏锐的科学眼光审视出存在于物理理论体系中的这种逻辑上的非统一性,这正是物理理论的缺陷所在。在爱因斯坦看来,克服物理理论上的逻辑不统一性,构建具有更高统一性的新理论,是物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原有理论的内在不统一性,爱因斯坦大胆假设,在经典电磁理论看来是连续的光辐射,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有限的间断的光量子组成。这一光量子概念,直接导致了光电效应基本定律的发现。这一创造性的光量子概念,使物理学理论内容获得了新的更高程度的统一。

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基于人类的本性,它是哲学的永恒目标,是自古希腊以来物理学的梦想。科学家们渴望在千变万化的各种物中发现最基本的构成模块,达到世界的统一。在运动形式上,努力追求相互作用的统一,从而使各种运动规律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弱电统一规范理论、强弱电大统一规范理论已部分地实现了这一理想,超统一理论和超弦理论的研究把物质结构的统一和相互作用的统一,视为物理学统一理论的终极接近。统一性思想是一种深深刻在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科学与哲学信念。作为科学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统一性思想,广泛地贯穿于许多著名科学家一生的科学探索之中。莫兰在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一书中指认:“伟大的发现、伟大的理论,都是在人们看到异质性的地方加入了统一性。科学一方面是分隔的、箱格化、划分的、割裂的;另一方面又是重新综合的、产生统一性的。只看到这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一个错误。科学是这两种观点的辩证法和对话,在这里面也形成科学活动的生命力。科学被对立的力量所推动和摇动,而事实上这些力量给它以活力。”[3]诸多科学家从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开始,就已接受了自古希腊以来的世界统一性的认知模式,甚至作为一种来规范自己的科学假设。

第9篇

1.1学生基础差,不重视作为本三院校的学生,高中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许多同学基础概念及定律不清楚,给大学物理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另外,学生的高数基础不扎实,无法在物理模型建立中灵活应用微积分等高数知识.再次,现在的学生学习功利性比较强,学生们主要把精力放在英语、计算机等考证科目,甚至一些校外的考证上,而对大学物理这门课程重视不够.

1.2教师教学模式固定化教师上课大部分还是采用老式的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照本宣科,致使学生觉得课上枯燥无味.另外,教师教学中教学大纲统一化,不同专业采用同一教学大纲,没有专业特色,与学生专业课课程结合不够紧密和充实,因此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兴趣不够.

1.3考评方式单一本校大学物理的考评方式基本是采用期末成绩为主,平时出勤和作业为辅的的方式.学生学部分还是以应试为向导,学习被动,没有深入领会到物理的奥妙.

2改革方向

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针对独立学院特色,大学物理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不同专业区分对待,应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大学物理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等五篇,如果要全部授予学生,学时往往不够,而且只授予学生点滴皮毛知识而已.教师应该深入各系进行调研,了解不同专业的需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授课.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学物理有本专业的特色,为他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以及之后的工作有所准备.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跟物理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有“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对于他们大学物理教授时应重点放在力学和热学篇章,如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动量、刚体定轴转动、机械振动、热学等.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多注重力学的分析和计算,并且多举一些跟专业相关的例子,如飞轮、皮带轮、滑轮的转动问题,桥梁结构的承重、钢架的频率和周期等.而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里“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跟物理关联较大,对于他们大学物理教授时应重点放在电磁学篇章,并多介绍相关的科研新进展,以增强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兴趣.同时,增设电磁波的知识点并将其作为重点介绍,为后续专业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做好准备.

2.2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结合大学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都是实验总结得到的.但是很多学校的大学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设置的两门课,由不同的教研室不同的老师教授.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使得理论和实验相脱节.应该加强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统一,或者直接由同一部门来授课.有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在实验室操作,而有些仪器比较简单的实验可以直接搬到教室穿插在理论课上进行演示.建议可以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的WalterLewin教授在公开课《电和磁》课上的的授课方式,用直观的实验来演示复杂深刻的物理原理,使得课程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比如,静电屏蔽、光的偏振、驻波等都可以穿插在理论课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学生亲眼看到,甚至亲自参与验证,对定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2.3将物理理论和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物理学并不是一堆枯燥的定理和公式堆砌起来的学科,它反映的是自然界万物的规律,是一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物理课程改革要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注重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而物理教师就可以起到这个桥梁的作用,教师在上课时,要特别注意将物理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应用联系起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到涡流时,就可以举电磁炉、涡流探伤、探测金属(安检、扫雷)等例子;讲到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就可以举跳水运动员空中翻转、花样滑冰运动员旋转、舞蹈演员旋转等例子;讲到热学循环时,就可以介绍冰箱、空调的工作原理等.把物理理论知识跟生活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2.4考评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对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考评单纯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形式的话,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种考核方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比较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教师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设其他比较开放、灵活的考核方式,比如李元杰推荐的数字物理教学方法。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开学初开设一些小课题或者小应用公布给学生选做,学生可以自由组队选题,也可以个人单独选题.让学生自己检索资料、分析原理,并以科技论文或课件的形式在课上跟大家回报分享和讨论,有些模型还可以做成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给大家看.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也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还可以让师生很好的互动起来,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课题的成果最终计入本门课程总成绩中,教师评价的话也可以灵活一点,直接让全班学生现场评分.

2.5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公共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很多学生有问题也很难全部在课上反应给老师,师生互动也会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班里或者整个学校内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也可以建立相关的物理网站和论坛,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或者在论坛上讨论问题,各抒己见.老师可以定期参与到兴趣小组的讨论中,并随时到物理论坛上跟同学交流讨论.同时还可以把课件、题库、演示实验、上课视频、物理学史介绍等资料上传到网上,还可以设置网上辅导、在线提问等模块,以弥补课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同时扩充大家的视野,拉近师生距离.只有当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个人的直接联系的情况下———这时学生可以讨论概念、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6承上启下大学物理教学要做到承上启下.所谓的承上,指的是要结合中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的基础.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大学物理不是中学物理的简单重复,大学物理比中学物理要更加广博,内容也更加深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与已经学过的中学物理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区别,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采用新的方法来解决大学物理问题.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的密切联系,在大学物理授课之前,都要先了解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对于高数基础比较薄弱的,还要适当的给他们补习高数的知识,特别是矢量代数和微积分运算.大学物理教学也要做到启下,即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的意义所在.

3结束语

第10篇

论文摘要:针对郑州轻工业学院量子力学教学现状,结合“量子力学”的课程特点,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改革尝试。

论文关键词:量子力学;教学改革;物理思想

“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对科学研究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标志性贡献之一,已经成为物理学专业及部分工科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激光原理”等课程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具备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量子力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众多学生谈“量子”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量子力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学实际,在“量子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量子力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量子力学理论与学生长期以来接触到的经典物理体系相去甚远,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手段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又不无关联,许多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类比经典物理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的。因此,在“量子力学”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学生摒弃在经典物理学习中形成的固有观念和认识,另一方面在学习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又要求学生建立起与经典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较为直观的物理图像,这种思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困惑不堪。此外,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众多学生陷于烦琐的数学推导之中,导致学习兴趣缺失。针对以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对“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有益的调整。

1.理清脉络,强化知识背景

从经典物理所面临的困难出发,到半经典半量子理论的形成,最终到量子理论的建立,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细致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是对量子理论早期的概念发展有一个准确清晰的理解,弄清楚到底哪些概念和原理是已经证明为正确并得到公认的,还存在哪些不完善的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对量子力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建立的科学历史背景有一深刻了解,有助于学生理清经典物理与量子理论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加深他们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蕴藏在这一历程中的智慧火花和科学思维方法有一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素养。比如:对于玻尔理论,由于对量子化假设很难用已经成形的经典理论来解释,学生往往会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为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很有必要介绍一下玻尔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在玻尔的量子化假设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且大量关于原子光谱的实验数据也已经被掌握,之前卢瑟福提出的简单行星模型却与经典物理理论及实验事实存在严重背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玻尔理论才应运而生。在用量子力学求解氢原子定态波函数时,还可以通过定态波函数的概率分布图,向学生介绍所谓的玻尔轨道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电子出现几率比较大的区域。通过这样讲述,学生可以清晰地体会到玻尔理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又不至于将其与量子力学中的概念混为一谈。

2.重在物理思想,压缩数学推导

在物理学研究中,数学只是用来表述物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算的工具,教师不能将深刻的物理思想淹没在复杂的数学形式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授,把握这些概念和理论中所蕴含的物理实质。对一些涉及繁难数学推导的内容,在教学中刻意忽略具体数学推导过程,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在一维线性谐振子问题的教学中,对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薛定谔方程、记住其结论即可,重点放在该类问题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及对现成结论的应用上。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把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十分不利于知识的获取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培养。而且,“量子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实验基础薄弱、理论性较强,物理图像不够直观,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长期以往,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除却必要的教学内容讲解外,每节课都留出一定的师生互动时间。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或者针对已讲授内容,使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复习、总结、辨析,以加深理解;或者针对未讲授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完一维无限深方势阱和一维线性谐振子这两个典型的束缚态问题后就可引导学生思考“非束缚态下微观粒子又将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预习下节内容;或者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等寻求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此外,还可使学生自由组合,挑选他们感兴趣的与课程有关的题目进行讨论、调研并完成小组论文,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其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一举两得。 转贴于

2.注重构建物理图像

在实际教学中着重注意物理图像的构建,使学生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借助电子束衍射实验,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过程(强电子束、弱电子束及弱电子束长时间曝光),即可为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构建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像;借助电子束衍射实验图像,再以光波类比电子波,即可凝练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借助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图像,可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态叠加原理;借助解析几何中的坐标系,可很好地为学生建立起表象的物理图像。尽管这其中光波和电子波、坐标系和表象这些概念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借助这些学生已经熟知和深刻理解的概念,可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接受和理解量子力学中难以言明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可使学生掌握这种物理图像的构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积极地作用。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改革

1.课程教学采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

如安排小组讨论课,对难于理解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先是各小组内讨论,再是小组间辩论,最后老师对各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指正。例如,在讲到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全部粒子组成波函数,有的学生认为是经典物理学的波。这些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和量子原理进行深入理解,直至最后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另外课程作业布置小论文,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系列量子力学讲座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2.坚持研究型教学方式

把课程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吸取科研中的研究成果,通过结合最新的科研动态,向学生讲授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量子力学诞生后,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现代物理学的每一个分支及相关的边缘学科都离不开量子力学这个基础,量子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例如: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凝聚态物理到中子星、黑洞各个层次的研究以量子力学为基础;量子力学在通信和纳米技术中的应用;量子理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量子力学与正在研究的量子计算机的关系等,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学生对量子力学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利用量子力学课程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量子力学从诞生到发展的物理学史所包含的创新思维是迄今为止哪一门学科都难以比拟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晴空万里,然而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物理现象的实验结果严重冲击经典物理学理论,让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造性地引入了能量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量子概念诞生。1905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完善了量子化观念,指出能量不仅在吸收和辐射时是不连续的(普朗克假设),而且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也是不连续的。1913年,玻尔将量子化概念引入到原子中,成功解释了有近30年历史的巴尔末经验光谱公式。泡利突破玻尔半经典、半量子论的局限,给予了令玻尔理论不安的反常塞曼效应以合理解释。1924年,德布罗意突破普朗克能量子观念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开始与经典理论分庭抗礼。和学生一起重温量子力学史的发展之路,在教学过程中展现量子力学数学形式之美,使学生在科学海洋中得到美的享受,从精神上熏陶他们的创新精神。

4.考试方式改革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教考分离,通过小考题的形式复习章节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辅导答疑,注重学生对量子力学基础知识理解的考核。对于评价系统的建立,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讨论、综合表现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从实施的效果来看,督促了学生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11篇

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程以学生学习为本,既能实现物理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些,我认为物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正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

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具有目标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物理教师应当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技能和掌握方法上,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树立思想、形成品质、发展智力上,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建立民生、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还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只有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三、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课程的物理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具有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明显地出现在教科书的文字与插图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去诠释,也需要学生去体会、去遐想。

教科书中又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文字叙述少了,而插图多了。显然,对插图的不同理解会给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在教科书传递的信息中蕴涵着很多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去开发。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能将知识作为“绝对客观的真理”强加给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寻求证据、论证结论,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广阔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空间。

四、教学评估不应该以纯粹的笔试为准则

传统的评价中,笔试的指导作用几乎左右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把笔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没有根据评价的目的、性质、对象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因此教师要会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可以把观察、操作、制作、研究、设计、应用等,作为初中物理的具体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入笔试,其指向和导向符合总的教育目标,因而能收到促进教学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

五、把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的确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等都是概括了大量实验的结果,物理理论正确与否必须由实验来验证。实验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师应在编制实验考题、组织实验考核、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及实验水平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评估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水平应从“报告”评估和“操作”评估两个方面着手。只有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水平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六、教师要把课外活动作为重要的阵地

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是课外活动的依据和指导,两者应该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

课外活动要坚持“四动”“五联系”的原则(“四动”即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五联系”即联系生活、联系生产、联系科技、联系自然、联系社会),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技能性为一体,真正地把教学的理论融合于课外活动当中,让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巩固和深化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目的。

七、把学生写小论文、小设计等作为物理教学的要求

物理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

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学生写小论文,实际是学会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在小论文的写作中,学生可以将难懂的物理概念及公式融入实践,便于更清楚地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小设计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一个内容,它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更高一些,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多点拨,少灌输,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学来的知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遗忘的。

第12篇

【关键词】物理;分层次;教学改革

物理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理论知识与提高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物理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强调经典物理知识的掌握,又结合近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既保障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效果的完成,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既保证大多数同学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调动部分成绩偏差,基础较薄弱同学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引导部分基础好,对物理兴趣浓厚的同学对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探索,又保证一般学生课时压缩大背景下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关键点,在于如何运用“多层面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完善人才培养中的“厚基础、重创新、求质量、高素质”的基本要求.

1.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差别较大.由于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由昔日的“精英教育”实现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同时也使得学生生源分布差异、学生入学水平差异等问题日渐突出.

1.2学时压缩与学习内容膨胀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个学科对专业课程设置与各个课程的学时

安排做出不断的调整.如何利用最少的课时,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好本学科基础知识与不断更新的学科前沿的关系都为物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多层面、分层次物理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分层次物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本着“厚基础、重创新、求质量、高素质”的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实际状况,提出了多层面、分层次物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和推进物理教学的改革探索.

2.1依据不同学科专业采用分类指导原则

在物理的教学学时数、指导学生的原则定位、不同学科学生的教材的选取、实验的安排等方面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

2.2针对不同的学科设置及专业特点增加专题讲座

在物理的教学中,采用增加专题讲座的形式,便于教师在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及所教授的学生的专业开展物理的前沿课题的讲座,这些讲座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更能使同学在大学物理学习中体会到与专业知识的相关特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选讲题目的选取上,既可偏向工程实际应用,也可以偏向近代物理的理论进展.由于物理学与多个学科之问的紧密关系,还可以是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领域问题.这些选讲内容,涉及近代物理中许多重要的专题,跨越了不同的学科.这些内容的讲解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即使对同一个专题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科专业,也采用了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2.3同堂教学中的分类指导原则的运用

即使采用了分学科、分专业的分类指导原则,但实际上,由于目前大学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在入学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最大限度地引导不同特点的学生在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学习能

力.以突出大学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和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总原则,还需要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环节中,不断灵活运用分类指导的原则.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黑板板书+多媒体课件+课程思考题和选作课外论文”的方式,针对不同特点及学习习惯和学习程度的同学展开分层次教学指导的教学工作.充分满足各层次人才的科学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朝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让优秀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其中每节课的黑板板书是针对教学中的最基本要求,是大学物理该节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包括本节课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主要公式,重要定理定律.这些内容是保留在板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基本层面,我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基本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教

学课件学生可以直接从老师处拷贝或者从学校网站上下载.提高层面中我们主要采用布置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展开更深入的关于干涉问题的思考.比如在等厚干涉中的劈尖干涉问题中,一般教学中都会举肥皂泡表面由于薄膜的反射所引起的彩色干涉现象.例如铁丝圆环上沾了肥皂水再竖直放置起来之后的肥皂膜照片.由于肥皂薄膜自身的自重影响,薄膜会形成顶部薄,而底部渐厚的楔形分布.因此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平行状条纹,由于是白光入射,条纹呈彩色分布.针对这个大学物理中经常提及的实验现象,我们提出思考问题:①薄膜上部较暗区域中为什么没有干涉条纹.如何解释这个区域中暗区域现象.②当干涉条纹在薄膜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干涉现象不再明显,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如何定量给出薄膜厚度达到什么程度将不能再观察到明显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判据.③如果人射角度发生变化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条纹变化,如何解释这些现象?④薄膜干涉的成像区域具体在哪里等.这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在课题上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地去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本要求以外的内容,如厚度特别小的薄膜的干涉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进一步还可以对其中涉及的相位突变理论展开讨论.而这部分的思考与讨论我们将指导学生采用课下讨论,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图书馆检索的方式完成课业论文,课业论文的成绩记人物理考评最终总成绩.有时课程进度紧张,这部分思考问题就作为课堂幻灯片的一部分,请感兴趣的同学在课下思考完成.这些思考题目涉及大学物理教学的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义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群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喀蔚波.医学物理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Ⅲ医学物理学杂志,2002,19(4):l98~199

[3]童家明,刘成乇,周晓彬等.普通高等学校医药类擘业物理理论课教学现状涮查[J].大学物理,2005,24(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