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15:0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睡眠质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智能手机 睡眠质量 大学生 调查问卷
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 亿,已超越传统个人电脑的网民规模,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18―25 岁的手机上网用户。[1]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平民化、通讯商各种流量优惠套餐的推出以及高校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智能手机迅速进入校园,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智能手机的重要群体。在享受智能手机带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方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在睡前都会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或浏览一些信息。睡前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都会减少人生成约22%的褪黑激素,这将减少人的深度睡眠时间和降低睡眠的质量[2]。
所以到底大学生睡前玩手机是否是一个普遍现象?睡前玩手机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相对睡前不玩手机的大学生是否有明显的降低?大学生睡前玩手机,玩什么?大学生睡前玩手机的内容是否会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别,如看新闻和聊天;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睡前玩手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明显不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其睡前玩手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等等,对上述问题的阐述和回答,将直接影响后续高校和国家对大学生管理条例的制定。作者设计调查问卷,基于在校大学生为抽样样本,展开如下研究:先描述调查的基本结果,然后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最后陈述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调查结果的统计描述
本文一共发放了106份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国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地点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第三教学楼,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20.5岁,其中男性62人,女性44人,性别比为1.4:1。大一学生44人,大二学生18人,大三学生13人,大四学生9人,研究生22人,其中本科学生总共84人,占总人数的80%,研究生占20%左右,低年级的本科生同学占比49%左右。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其中85%的样本开始入睡的时间集中在11:00点到1:00点之间,平均入睡时间为12:00点,12:00点之前的样本占一半,12:00点之后样本占一半。95%的样本起床时间在7:00点到9:00点之间,当然平均起床时间是7:30左右。所以根据平均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间是7.5个小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睡前玩手机的人数为94人,占总样本的89%左右,不玩手机的12个人左右,占总样本的比例为11%左右,说明中国大学生整体上在睡前会玩手机;26个样本认为玩手机不影响睡眠,20个样本不确定玩手机是否影响睡眠,60个样本或者57%的样本认为睡前玩手机影响睡眠,说明过半大学生认为睡前玩手机会影响睡眠。整体上44%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睡眠是不错的,睡眠一般和不错的占总样本的比例为86%,说明中国大学生整体睡眠质量还好。如果玩手机的话,整体是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是聊天,一半是看新闻,睡前用手机打游戏的不多;在玩手机的人群中,男大学生聊天的比例为43%左右,女性聊天的比例为44%,男大学生看新闻的(视频和新闻)54%,女大学生的是51%看新闻,说明女大学轻微关注聊天,男大学生轻微关注新闻。同时数据显示大学生玩手机大多在一个小时之内,其占比83%,并且以3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的居多,占比46%左右。
通过样本调查发现,上午犯困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60%左右;中午睡午觉的样本占总样本比例为79%左右,说明中国大学生整体上有睡午觉的习惯;同时91%的大学生午休时间在1个小时以内。在上午犯困的64人中,也有不玩手机的占比11%,占不玩手机总数的59%左右,等等。
二、大学生睡前玩手机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一)睡前玩手机时间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睡眠质量的好与坏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在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S大学成立“早睡早起小组”,希望以此探究小组工作方法在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中的作用,并为促进大学生提高睡眠质量贡献力量。
1 小组背景
笔者首先在本班同学中展开了“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初步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得到访谈个案15个。其中,平均入睡时间在10点左右的有1人,11点左右的有5人,12点左右的有9人;平均起床时间在6点左右的有1人,7点左右的有3人,8点左右的6人,9点及以后的有5人;有3人抱怨自己睡眠质量极差,常常会被杂乱声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梦现象,有7人表示自己睡觉感觉不踏实,处于“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状态”,有6人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状态比较满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这项简单的调查虽然只在一个班级内部进行,但却是当代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缩影,仍然反映出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差的事实,因而笔者借由本学期的小组工作课程,开展了“早睡早起小组”,希望可以对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2 小组活动计划与过程
2.1 活动目标
2.1.1 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找到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帮助改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和水平,以改善亚健康的身体素质。
表1
2.1.2 具体目标
①帮助成员在小组中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探求个人睡眠质量不高的原因;
②改善睡眠环境,改变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2.2 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应用小组
(2)聚会次数:5次
(3)活动日期: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4)时间安排:每周六14:30至15:30(可随时调整)
(5)活动地点:小组活动室
(6)计划招募人数:8至12人
2.3 招募方法
(1)于B楼、H楼门口、各个寝室楼下张贴海报
(2)于人口密集处发放宣传单
(3)发动已报名的成员进行宣传,针对特殊情况工作员可亲自要求招募对象参加
2.4 活动内容设计(如表1)
2.5 活动过程(如表2)
3 评估与总结
表3
小组基本在每周六下午进行活动,每节活动约为60-90分钟。工作者1人,组员9人,志愿者1人。其中,第3节活动SM缺席、第四节活动PXQ缺席,其他三节均是全勤。小组活动一直在小组活动室开展,10位成员围坐成一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小组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小组成员的睡眠情况均有所改善,最后大家都认真填写了小组反馈表,具体评估和分析如下:
3.1 小组过程评析
3.1.1 小组早期(第一节)
小组的开始阶段是小组生命的重要时段。第一节活动中,组员的任务是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的、建立共同目标和规范、分享表层性感受等。由于是第一次的小组活动,各位组员在开始的阶段比较陌生和拘谨,比较被动。但是随着热身游戏的开展,各位组员消除了隔阂,打破先前比较拘谨的氛围,变得放松起来,组员之间也互相认识,逐渐加深了解。成员有被动的参与小组活动渐渐的变为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3.1.2 小组形成期(第二节)
第二节活动的目的是确定小组规范,了解小组成员存在的问题。经过了一次的小组活动,在本次的小组活动中,虽然气氛没有非常的活跃,每个人都主动参与进来,但是一些平日比较外向的,比较的小组成员已经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一些平日比较内向的小组成员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之下,也有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倾向。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多。
3.1.3 小组工作期(第三、四节)
小组进入这个阶段,凝聚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组员对小组产生了依恋,形成了轻松、快乐、温馨的活动氛围。
在第三节活动中,工作者做一项关于小组成员睡眠情况的调查,并进行了逐一分析和讨论,强调了音乐疗法和自我暗示的有效性,通过第四节活动的反馈来看,改善睡眠环境的方法是有成效的。
在第四次活动中,组员分享了关于食物影响睡眠的小知识,并请来“饮食营养与健康”小组组长WML同学担任嘉宾,为小组成员讲述饮食不正确对睡眠乃至身体健康的影响,小组成员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深化了以上知识,最后大家一起跟随视频做睡眠操。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互动,情景剧表演为部分。
3.1.4 小组结束期(第五节)
第五节活动是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离别的伤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组员的活动情绪。在临近结束阶段尤其是最后一期活动中,组员们纷纷表达了对小组活动的浓厚兴趣和依恋之情,表达了关于小组主题内容的收获,并认真填写了小组活动反馈表。由此,组员与工作者之间以及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转化为社会关系。
3.2 小组反馈
根据小组成员所填写的“小组活动反馈表”可以看出,小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目标基本实现。
如表3数据显示,小组活动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效果较好。成员经过参与小组活动,在认识自己睡眠状况、改善自身睡眠质量以及表达自我、挖掘自身潜力、面对未来发展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可见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3 成功与不足
在对小组记录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整体评价很高,成员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一是,组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改善。三位大一的组员睡眠一直保持有规律,SWL同学晚睡情况有所改善;四位大三的组员,LH同学晚睡的情况有所改善,DY和WJH为同寝室友,彼此又互相监督,睡眠环境有所改善,AQ夜里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也有相应改善;三位研一的组员,其中PXQ和JYY为同寝室友,彼此监督、提醒,LP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二是,小组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组员普遍对小组的形式及内容感到有兴趣,在每次的小组意见反馈中,组员们一致认为小组的活动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改善睡眠的方法和影响睡眠质量的小知识,较有效的改善了睡眠状况。
但是,本次小组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改善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帮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小组前期(第一次活动)组员拘禁、不想说话,对工作者有抵触心理。对此工作者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地采用游戏来缓解紧张气氛。
(2)组员参与游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而失落。对这些工作者要及时组织反馈。(3)沟通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组员介于年级和学习时间等的差异而不愿意与其他年级的组员沟通,这样的情况,工作者应该对讨论作充分的调动。
4 结论
本次小组工作的实践可以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通过调节音乐、光线等外部环境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通过调节饮食与适量增加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入睡速度、改善睡眠质量;通过闹钟设定、生物钟调节等方式,可以改进大学生“起床难”的问题。同时,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小组活动结束时,组内成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了改善,同时身体状况也得到相应改善,成员对小组参与小组的效果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明珠.学校小组工作活动的设计[J].社会工作,2010,5.
[3]刘崇俊,仇丽,郭治谦.论高校小组工作的应用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关键词】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睡眠状况
人的一生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使机体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维系机体健康的保证。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活动。广大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肩负重任,更应该在学习阶段有一个好的睡眠 来迎接新的挑战和冲击[1]。为了解延边大学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我们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对延边大学10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延边大学文理科学生,1024人,其中理科生754人,文科生270人。
1.2方法
采用PSQI评价睡眠状况,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7个成分,每个等分按0-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趋势检验采用线性回归。
2 结果
文科生的PSQI总评分(5.39±2.50)高于理科生的总评分(4.7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生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附表)。
附表:理科生和文科生睡眠状况的比较
理科 文科 T(Z) P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
PSQI 1(0-1)
1(0-1)
0.79±0.65
0.62±0.05
0.79±0.54
0(0-0)
1.34±0.92
4.73±2.60 1(0-1)
1(0-2)
0.74±0.62
0.27±0.05
0.93±0.52
0(0-0)
1.73±0.93
5.39±2.50 -1.694
-2.189
-1.17
-0.12
-3.76
-1.174
-6.09
-3.62 0.148
0.017
0.244
0.902
<0.001
0.094
<0.001
<0.001
3讨论
PSQI理科生和文科生总平均分分别为4.73±2.60和5.39±2.50,低于嘉兴学院低年级学生及海南省3所高校大学生的PSQI总平均分[2,3]。本次调查结果延边大学学生有15.23%(156/1024 )的同学在近一个月内睡眠状况差,基本类似于同一判定标准的其他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13.93%D19.10%)[4,5,6]。
在本次调查中文科生的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得分高于理科生。说明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睡眠障碍导致的日间功能障碍包括白天乏力、困倦、打盹、精力差、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精神紊乱等明显高于理科生。文科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进入睡眠状态的具体原因值得有待研究。
大学生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压力、上课时的注意力睡眠环境、睡眠习惯、健康状况、焦虑感、作息规律、运动锻炼、经济情况、应对能力、人际关系等因素[7,8]。
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尤其重要, 大学生经常采取的失眠应对方式是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调整作息等。其中排名前3位的是调整作息,加强运动锻炼、听音乐。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失眠现象并给予有效干预,开展科学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让学生了解关于改善睡眠状况的知识和方法。学生自己应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宣泄调节法、幽默调节法、转移调节法、换位思考法等。还可通过放松调节心情来让自己快速入睡[9]。
参考文献:
[1]毛洪祥.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33(1):1-4.
[2]黄健中,姜肖明.嘉兴学院低年级学生睡眠质量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660-1662.
[3]王小丹,郭玉燕,李巧,等.海南省3所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75-1677.
[4]刘贤臣,唐茂琴,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5]肖南.大学生睡眠质量与人格类型和情绪障碍的关系.中国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50-251.
[6]王玲,叶明志,陶炯,等.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医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国校医,2002,16(1):13-15.
[7]章劲松.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硕士论文,2012.
睡眠是高等颈椎动物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周期性出现的静息状态,它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人一生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众多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睡眠障碍的高危人群[1]。排除躯体和精神疾病外,个体睡眠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睡眠卫生意识低下和睡眠卫生习惯不良所致[2] 。Esposito研究表明,对睡眠的不良认知本身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压力源。霍建勋等研究发现,睡眠卫生信念和行为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显著,睡眠卫生信念和行为越好,睡眠质量越高[3]。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现状如何?这在国内少有人涉足,笔者对此展开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云南民族大学4年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汉族大学生265人(56.9%)、少数民族大学生201人(43.1%);平均年龄(20.27±1.39)岁。
2、方法
问卷调查法。所用量表是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量表,该表包含了睡眠限制、饮食、刺激性和精神活性物质摄入、运动、焦虑情绪、睡眠环境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外源性因素。该表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Lacks & Roter 编制,能够客观评价环境因素对睡眠的破坏程度,了解患者对于睡眠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所存在的不良睡眠卫生习惯[4]。
二、结果
1、睡眠卫生意识现状
①睡眠卫生意识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均值为(3.65±0.62),民族差异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6,P
2、睡眠卫生习惯现状
①睡眠卫生习惯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习惯均值为(1.56±0.80);大学生群体睡眠卫生习惯在民族、专业、年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睡眠卫生习惯均值显著高于女生(t=3.113,P
②睡眠卫生习惯各项最高频率(表3)
三、讨论
[关键词] 睡眠质量 使用电脑频率 大学生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配备了电脑,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电脑的使用带来很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恰当的使用电脑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使用电脑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呢?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究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
2研究内容
2.1 对象
从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随机选取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95份,其中非计算机系108份,计算机系8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65%。
2.2 工具和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1](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调查。PSQI测试由23 道题目组成,内容包括7 个成份: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份按0、1、2、3 计分,累计各成份得出PSQI 总分,总分值在0~21之间。所得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以PSQI≥8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差的参考值,PSQI8,则认为睡眠质量较好,PSQI≥8,认为睡眠质量差。
设计电脑使用频率调查问卷,内容包括8个部分:最近一个月每天使用时数、每周使用天数、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除用每天使用时数和每周使用天数计算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的总时数,其他6个部分按0、1、2、3、4计分,程度越高、分数越高。每次使用强度分为5个等级:弱(如短时间浏览网页)、较弱、中等、较强、强(如长时间游戏),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也分为5个等级:轻、较轻、中等、较严重、严重。
问卷随机发放,调查对象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数据按照计分方法量化,使用SPSS13.0录入建档,使用统计描述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将非计算机系学生和计算机系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果,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与个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使用电脑频率得分情况
计算机系学生跟非计算机系的学生相比,除在课余时间使用电脑,在课堂也会使用电脑,更由于专业的性质,计算机系学生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使用电脑。
3.1.1电脑使用水平得分
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对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不同的调查对象群体进行比较,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632±0.977,由表1可知,计算机系学生群的电脑使用水平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水平。
3.1.2电脑使用程度得分
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学生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65人(74.71%),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87人(80.56%),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使用电脑月总时数在120小时以上的学生在计算机系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他们平均每天使用电脑4小时。在每次使用强度上,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得分也稍有差别(见表2)。
3.2 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情况
3.2.1匹兹堡睡眠指数(PQSI总分)得分
在国内睡眠研究的常模下,调查对象总体PSQI8的有169人(86.67%),PSQI≥8(即存在睡眠问题)的有26人(13.33%),最低分0分有9人,最高分15分有1人。其中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4.94%),最低分0分有4人,最高分15分有1人;非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2.04%),最低分0分有5人,最高分14分有1人。计算机系学生群中有睡眠问题的人数比例和PSQI最高分都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情况。
3.2.2匹兹堡睡眠指数各成份得分
根据表3,计算机系学生群相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得分都较高,睡眠质量比较差,睡眠时间比较短,睡眠效率比较低,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存在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日常的功能障碍也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在入睡时间上,计算机系学生比非计算机系学生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夜间易醒或早醒、夜间去厕所、呼吸不畅、咳嗽或鼾声高、感觉冷、感觉热、做噩梦、疼痛不适和其他影响睡眠的事情)相对较少出现。
3.2.3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和各成份得分的相关分析
调查表明,PSQI总分和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
3.3 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系别学生群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可见,调查对象总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和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总体的影响睡眠程度和每次使用强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相关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调查对象总体的睡前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是有影响的。
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和体育锻炼程度呈负相关,说明计算机系学生的睡眠质量不但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而且受每次使用强度影响,并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计算机系学生的每次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都没有相关性。
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其睡眠质量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但受每次使用强度关系不大。该群体的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强度和影响身体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他们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对身体的影响,同时身体的变化又影响睡眠,与之相反,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没有这种感受,这和计算机系学生因为长期适应使用电脑的环境所以不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己的影响有关系,另一方面,非计算机系学生主观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和身体及睡眠有相关性和PSQI总分与每次使用强度无相关性不一致,说明非计算机系学生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身的影响。
4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时间长。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平均得分为1.632±0.977,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强度大。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每天使用电脑4 小时的学生占总体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在电脑使用水平和电脑使用程度的水平上都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调查对象总体的水平处于两者之间,所以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高频率的群体,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低频率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比较PSQI总分,调查对象总体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3.33%,与刘贤臣等的研究结果(13.93%)相似[2],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差,有睡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更高。同时为提高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中存在服用催眠药物的现象,而且计算机系学生服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情况更严重,一方面,这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另一方面,引起社会的注意,尤其是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念和意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去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比较分析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匹兹堡睡眠指数及各成份得分发现:使用电脑高频率的群体与低频率的群体相比,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睡眠时间相对较短,睡眠效率相对较低,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相对严重,日常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对较重,但是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较少。针对这些差异性,我们访谈个别调查对象并查阅资料,发现使用电脑对睡眠的影响是通过多方面实现的:
首先,使用电脑影响电脑使用者,因为使用电脑使人保持固定的姿势,易造成身体疲劳和病痛,同时左右电脑使用者的情绪,造成脑力劳动的压力,此外最隐形的杀手――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更是不断在吞噬人的健康。有关研究表明移动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失眠发生率的增加,而电脑射频微波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失眠、食欲减退、胸闷、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并引起脱发、眼晶体混浊等 [3]。随着使用电脑的时间的增长,强度的增强,身体的不适、精神的压力和辐射的影响,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都会成为睡眠障碍,影响睡眠质量。
其次,电脑使用者的心态影响睡眠质量,因为电脑使用者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会造成大脑的疲惫和心情的焦虑,而自我焦虑水平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障碍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在临床特征上的表现之一就是睡眠障碍 [4],带有类似焦虑的消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睡眠问题。大学生承受来自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个体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本身就很容易消极情绪,例如忧郁、焦虑、沉闷等,加之在使用电脑产生的不良情绪与自身潜意识的消极情绪相结合,影响睡眠。
再次,使用电脑的不良习惯影响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也是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的,因为睡前剧烈运动或活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精神兴奋,提高大脑的觉醒状态,对当晚的睡眠不利[5-6],睡前使用电脑,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使得入睡时间、睡眠效率都受到影响,耽误了正常的生物钟时间,或是错过稳定的休息时间,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都直接可以影响到睡眠质量。
最后分析得出,由于计算机学生相对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生理的疲劳程度和心理的紧张程度更高,导致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更少,这与服用催眠药物有关系。
调查结果还显示,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可以主观感觉到使用强度、睡前使用、体育锻炼、白日活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研究可知:
第一,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不大,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没有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电脑对身体产生影响,身体的变化又对睡眠产生影响。经过访谈了解到,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使用电脑更多是进行学习研究等脑力劳动,承受压力,强度较大,而给计算机系学生更多是基本功能的使用,几乎没有承受压力,强度较小,所以使用强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上有差异。另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适应了长时间使用电脑甚至一直从事脑力活动,习惯于用平静的心情去面对使用电脑,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跟着使用电脑带来的负荷或者压力走,让他们主观不会感知到高频率使用将使自己身体疲劳和睡眠质量降低,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很敏感,他们的情绪易随着自己使用电脑强度而波动,例如玩网游的同学当然会比浏览网页的同学更容易劳累和疲惫,但总体上他们几乎没有承受向计算机系学生那样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脑力劳动,所以即使他们觉得很疲惫,实际上睡眠质量受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高频率群体不可避免地使用电脑频率达到一定水平和程度,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但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低频率群体,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改变睡眠质量的成效却不大。针对这个问题,对个别调查对象访谈了解到,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会进行篮球、跑步、乒乓球等体育锻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差别,计算机系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兴趣爱好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较多的人把花较长的课余时间研究电脑或者使用电脑进行娱乐活动,而非计算系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体育锻炼、看书、出行等,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或较少倾向花时间在使用电脑上,时间安排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程度产生了差异。查阅资料发现,高频率使用电脑的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是因为适量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降低因使用电脑导致大脑兴奋的程度,使加快入睡和促进睡眠深度 [5-6],所以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因此,针对大学生时间自由,自制力不强,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学校一方面应健全体育锻炼设施设备,创造体育锻炼的良好环境,宣传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加大良好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力度,必要时采取宿舍熄灯等管理措施去帮助学生合理作息,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3 月21 日定为“世界睡眠日”,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现在,一些自制力不够的大学生不能把握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加上不良使用习惯,例如沉迷网游、通宵使用等,对睡眠影响都产生了强或弱的影响,鉴于这种不容乐观的局面,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立足研究结果,对使用电脑频率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应对措施:使用频率高的人群,应该尽量提高使用电脑的效率,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电脑的使用,然后尽快让身心得到放松;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人群,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避免刺激地使用电脑操作。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对电脑的特殊需求,就要合理地控制好电脑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希望学校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和上机操作,采用分时段使用电脑,避免聚集性、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减轻学习的压力和疲惫。
总而言之,要努力合理地使用电脑,使之对睡眠的影响尽量减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合理安排使用电脑的时间,减少生理和心理的疲惫,避免辐射;第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使用电脑的强度,避免高强度或情绪化地使用电脑;第三,加强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第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使用催眠药物。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8 (2):105-107.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3] 曹兆进,陶勇,张洪桥等.移动手机电话对睡眠质量及抑郁影响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5):264-267.
[4] 廖婷婷,邹枝玲,杨勋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830-2832.
关键词:大学生 失眠 相关原因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45-01
失眠是指经常入睡不够,或睡眠不熟,轻者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眠[1]。睡眠是人类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当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能使精神和体力得以恢复,进而使机体各系统趋于平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刘贤臣等报道[2],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生活满意感、焦虑等多种因素有关。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生活这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失眠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有失眠症的大学生起床后易疲劳、不安、无精打采、全身酸痛、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等,而且长期失眠还会造成神经衰弱甚至诱发抑郁症。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失眠的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和采取积极地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1 影响因素
1.1 饮食习惯
大学生的饮食习惯与睡眠质量息息相关,许多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引起失眠。睡前:(1)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如浓茶、咖啡、可乐容易刺激神经系统,使人兴奋;(2)辛辣油腻的食物吃多了会加重胰、肝、胆、肠、胃的负担,刺激神经中枢,使其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导致失眠;(3)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也能起到破坏睡眠的作用;(4)辣椒、大蒜、洋葱等则会造成胃中的烧灼感和消化不良,进而影响睡眠。
1.2 手机辐射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人手一部手机,有不少大学生喜欢熄灯之后窝在被窝里用手机上网,看小说,电影,聊天或者玩游戏。这都容易导致大脑神经过于兴奋,该睡觉时大脑还在高速运转,受闪烁屏幕的影响更难以入睡。关闭手机一个是避免辐射,另一个也是避免半夜被骚扰电话吵醒,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睡眠。
1.3 心理压力
85%以上的失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3]。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学习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交往朋友的压力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主观愿望难免会和现实冲突。人际关系的矛盾,生活中繁杂琐碎的事情都会无形的造成心理压力。长期的社会因素影响与个体的心里应对方式共同作用促使大学生过度劳累,焦虑,精神紧张而导致精神系统功能异常,造成大脑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失眠。
1.4 情绪压力
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中的种种矛盾和挫折,有的人会有很多思绪,考虑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完美得当。这样紧张抑郁的情绪长期积压在一起,就会使大学生躺在床上也苦思冥想,辗转反侧,以至于也不成眠。另外,烦躁、喜悦、激动、兴奋、焦虑、伤心、愤怒、惊恐、悲痛等各种各样强烈的情绪变化会引发人的机体失调、心神不安等症状,从而引起失眠。
1.5 失眠恐惧
害怕失眠的心态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有些大学生偶尔遇到失眠的情况,就极度担心,疑神疑鬼,认为自己患上失眠症,导致其情绪的压抑,刺激其大脑皮层由抑制进入兴奋状态,造成失眠。
1.6 环境因素
大学生主要以住校为主,寝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的高低。同寝人员打电话,看电影,过亮的灯光都会影响其他人的睡眠。同时,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较多,这些学生在家大都有自己的房间,因而难以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入睡时难以很快安静下来,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2 干预对策
2.1 规律作息
人体是有一定的生物钟的。失眠患者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人体是有一定的生物钟的,不规律的生活和睡眠习惯会破坏这种生物钟导致睡眠障碍,所以日常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睡眠时间在六小时以上最佳。
2.2 适当运动
精神健康网睡眠专家指出,每天运动三十分钟,可以帮助提高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促进大家的健康睡眠。不过要注意,睡前尽量避免做运动,睡前运动会干扰你的睡眠,运动时间最好是在睡前6小时左右进行。
2.3 调节心理
当大学生面临睡眠障碍的威胁时,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过分重视睡眠和对失眠有顾虑,睡不着时心里烦躁不安都是有害的态度和不健康的心理。能够做到听其自然,失眠便不足为害。对生活中偶尔遇到的失眠经验,不必过分忧虑。相信自己的身体自然会调节适应。人的身心弹性很大,偶尔一两夜失眠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偶尔失眠之后,如不担心失眠的痛苦,困倦时自然就会有睡眠。当代大学生要有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压力大时,要找到自己合理的解压方式,要将压力合理的转化为动力。
2.4 合理饮食
在每天三餐的基础上,晚餐要少吃,避免大鱼大肉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中医有句名言:“胃不和,而卧不安。”吃得不舒服很容易导致失眠。
2.5 注意睡眠卫生
注意睡眠卫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的发生。(1)每晚用温水泡脚,并用手按摩,不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2)科学的睡觉姿势。由于心脏在左边的位置,右侧卧可以使心脏受压力小。同时也有利于事物的消化,血液循环。另外要避免趴着睡,这种睡姿太过压迫心脏,容易呼吸不畅;(3)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通风透气,环境静谧,灯光柔和,适当的枕头高度,都有助于安心入睡;(4)睡前洗漱能够保持皮肤的清洁,洗去一天工作学习,奔波劳碌的辛苦,使大学生睡得香甜;(5)入睡前,听听音乐是一件身心舒畅的事,特别是舒缓的轻音乐和催眠乐,在柔美的音乐中,可以让白天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有助于睡得轻松,舒适。
3 结语
失眠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睡眠卫生教育,适当的调整作息,运动锻炼以及心理上的调节和饮食上的规律进行干预,解决大学生睡眠障碍,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为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做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彩娥.失眠治疗原则[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3):82.
摘 要 文章通过女大学生练习瑜伽,发现女大学生在瑜伽的练习中对休息术不重视,不能很好的练习。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解决的方法,旨在更好的为瑜伽课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休息术 大学生 瑜伽课教学
“瑜伽”一词,来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译。此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中。瑜伽古老梵文意义把马套到车上,意为联系结合[1],现理解为“身心合一”。作为一项时尚的运动走向校园,已成为众多女大学生喜欢的健身方式,但学生不注重对休息术的练习。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健身方式的运用及瑜伽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西学院第一学期上瑜伽选修课的30名学生,为对照组;第二学期上瑜伽选修课的30名学生为实验组对象。实验从2010年8月到2011年6月,时间为8个月。第一学期为2010年8月到2010年12月,第二学期为2011年2月到2011年6月。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所有参与实验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2.访谈法:在2010年2月—2011年8月,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
二、分析与结果
实验组通过每节练习后对休息术的认真练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出现显著差异。
(一)由表1发现,对照组痛经的改善有8人,15人记忆、注意力提高,24人睡眠质量提高,20人情绪比以前好。说明瑜伽练习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瑜伽练习成为学生的心理疗法,值得教育者去研究。
(二)由表2得知,练习瑜伽后有12人痛经得到改善,22人记忆、注意力提高,28人睡眠质量提高,24人情绪比以前好。说明对瑜伽休息术的认真练习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对缓解大学生的紧张与心理压力很有效果。不失为高校心理教育的又一途径。
(三)通过对照得知,实验组痛经的改善比对照组多4人,记忆、注意力提高多7人,睡眠多6人,情绪多4人。这些说明瑜伽练习加上认真的休息术的配合练习,瑜伽的健身、健心效果十分显著。学生在练习时一定要态度端正,认真对待。
(四)改善失眠。瑜伽休息术,使人体的各个神经、血管、淋巴细胞都打开,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刺激这些器官,有效打开人体的各个器官,使人体的压力紧张随之释放,久而久之,人体达到平衡。心理压力减少,睡眠就好了。
三、讨论
(一)瑜伽休息术的概念
瑜伽休息术是完全集中意识时导致的休息,更是一种颇具效果的放松艺术[2]。对匆匆忙忙的,生活在紧张压力之中缺乏睡眠的现代人,不失是一种有效的调理方式。15分钟的瑜伽休息术就等于3小时的睡眠。
(二)瑜伽休息术的作用
长时间练习,会使人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精神焕发,心情舒畅。提高睡眠质量,对治疗失眠有很好的作用。还能延缓衰老,使人心态坦然、随和,安详。
四、结论
通过4个月的瑜伽选修课练习,学生精力充沛,活力增加,心情愉悦。尤其是睡眠质量提高。建议学生每天在睡前练习至自然睡眠。瑜伽休息术,是一个很好的健身方法。尤其对处在各种压力下的大学生,掌握此种健身方法,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自我调节身心健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西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编号Qn201122)。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体质健康
一、选题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一再下降,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国家也出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各个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已检验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并且将其划入到成绩中来,以天津市高校为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改变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决心。
二、大学生生活方式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一)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总体睡眠时间比较充裕,76.4%的学生睡眠时间大于7小时,总体情况是良好的,但大一年级睡眠时间情况低于大四年级;而大一和大四年级熬夜人数分别为42.3%和57.1%,说明有一半的学生在熬夜,相关数据显示,人体在23点以后,体内的器官会在睡眠状况下进行修复,而熬夜却阻止了各功能器官的恢复;在睡眠质量上,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睡眠质量不好,并且大四年级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在失眠问题中,大四年级经常失眠比例为23.1%,大一年级为16.7%,说明部分学生睡眠情况不佳,没有良好的睡眠状态,且大四比例高于大一年级;因此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睡眠时间上较为合理。但在熬夜问题上,大一和大四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熬夜的比例明显逐渐上升,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1.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天津市高校大学生经常锻炼和偶尔锻炼的比例相差不大,但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将近一半,很少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为14%,说明一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运动锻炼意识;从年级上看,大一经常锻炼的比例为62%,而大四的比例为38%,大一明显高于大四,而大四从不锻炼的比例却高于大一,说明大一体育锻炼情况相对大四较好,这可能与大四即将毕业和选择就业等一系列原因有关。
2.参与锻炼强度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天津市高校大学生身体运动强度较不理想,心率无明显变化的学生将近占40%,说明有40%的学生没有达到锻炼的效果;从年级上看,大一心率没有产生变化的为37.4%,大四比例为43.2%,说明大四没有达到锻炼效果的人数相对大一而言较多,在适宜运动强度中,大一心率有增加的的比例为52.4%,而大四为28.9%,说明大一在运动强度方面要优于大四学生,这可能与大四没有体育课程或者面临毕业压力较大没有精力有一定的关系。
3.大学生休闲时间活动现状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天津市大学生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上网、睡眠、学习、逛街聚会和旅行游玩五大项。其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上网,网络成为了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方式,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上网比例(29.5%)明显低于大四W生(52.3%),这可能与大四学生没有课程有直接关系;而在睡眠、逛街聚会、旅行游玩三个项目中,大一学生的比例均高于大四,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刚从高中阶段则转入大学,课余时间较多,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有一定的联系。
4.大学生不良嗜好现状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天津市大一新生从不吸烟的比例为87.8%,表明大一新生大多数没有吸烟的不良嗜好,而大四学生,偶尔吸烟和经常吸烟的比例为46.5%,低于大一新生,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吸烟人数呈上升趋势,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为压力大、随从感、无聊;从性别方面来看,94%的女生没有吸烟的行为,男性经常和偶尔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说明女生在吸烟问题上明显好于男生。但是吸烟的危害对于身体是不可恢复的,尤其在心肺功能上,近年来的体质测试数据也表明,肺活量的指数是随着年纪的升高呈现负增长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睡眠时间对于天津市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影响较大,保持合理的睡眠时间学生体质优于失眠和熬夜的学生,因此学校应加强作息时间管理,采取相关措施,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其保持合理的睡眠。
第二,体育锻炼对于天津市大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影响,参加锻炼并且有心率变化的学生体质优于其他学生,学校应该加强终身体育的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指引学生健康锻炼。
第三,加强对于学生课余文化的指导,让学生远离手机,正确地使用网络,尽可能的走出宿舍。
第四,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不良嗜好的监督,从宣传上也要加大不良嗜好的危害,引导学生远离不良嗜好。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Z].2002:171-176.
关键词:作息;睡眠;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72-01
0引言
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将会毁坏身体免疫系统,肥胖、高血压、心情抑郁等多种身心疾病和意外伤害事故也将伴随身边。并对其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全国大学生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其中男生300名,女生300名。
1.2 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法。高校中男女生分别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589份,有效问卷560份,无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95%。②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大学生睡眠状况由图1可以看出,现今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睡眠情况女生明显优于男生,女生的睡眠相对比较稳定,但男女生睡眠时间不确定的学生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规律。
由图2可以看出,在22:00以前睡觉的学生少于在22:00-24:00睡觉的学生。从整体情况看女生就寝情况明显好于男生。
通过图1和图2的分析看出大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睡眠不规律的学生比例大,虽然女生的睡眠情况好于男生,但是熬夜是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造成睡眠不规律的原因是:准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与我们的教育系统的供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一毕业就失业”的社会现象,无形中影响了在校大学生,这使他们学习生活没有目标,失去自信心;另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家庭条件在逐步变好,家长都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学校也都从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埋下很多无形的安全隐患,不仅影响自己的睡眠状况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同宿舍同学的休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不良的睡眠环境;在这信息时代需要学生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排除不良因素为自己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否则就会严重的影响到自己目前的生活学习,甚至自己的美好前途。
2.2 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时间情况分析在调查中发现,每天学习时间不足4个小时的学生是属于厌烦学习,没有目标的一种;每天学习时间是在4-6小时的基本上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一名大学生当天的任务从表中看出女生做得要比男生好;在每天学习时间多以6小时的学生是除了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外还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当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喜欢本专业,要把自己的专业学好学精,还有一本分学生就是入学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往高层次的发展——考研。
2.3 普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多岁的学生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段,应该是身体强壮,朝气蓬勃的时期,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是最健康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都是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习惯。患有慢性疾病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压力大,长期处于自我压抑状态。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①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睡眠时间和就寝时间非常不规律,熬夜的学生比例最大,说明大学生的的生活是昼夜倒置,昼息夜作;女生的睡眠状况显著好于男生。②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学习时间女生每天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稳定,男生不学习的比较多,男女生还有相当多得人学习时间不稳定。压力大学习时间过长的女生多于男生。③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身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慢性疾病的威胁,不健康的人数占有一定的比例。
3.2 建议①要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首先要让家长、辅导员、任课教师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和意义,睡眠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议学校开设与睡眠相关的课程,通过各种渠道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到睡眠的重要性,意识到睡眠不足的危害,教会学生睡眠。②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人生规划,树立学习目标,充分利用时间。③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教育,倡导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尽量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遵循人类的“生物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103-107.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6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41-02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睡眠;娱乐;学生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夜晚课余活动占很大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为了解地处广州市中心地带、港澳台和华侨学生占50%以上的高校学生夜晚课余活动情况,以便学校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10月至11月对广州某高校1 419名在校生的夜晚课余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市某高校1 419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12名,女生807名;内招生622名,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华侨生和其他留学生)797名。
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到班级教室或宿舍发放问卷,要求当场填写并立即收回。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夜晚课余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和消费金额,活动内容包括休息、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4个方面。共发出1 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419份,有效率为94.6%。
原始数据用SPSS 11.5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夜晚睡眠情况 被调查大学生夜晚平均睡眠时间为(7.5±1.4)h。25%的大学生0:00以前睡觉,25%的大学生1:00以后睡觉,50%的大学生在0:00-1:00之间睡觉;早上25%的大学生7:00以前起床,25%的大学生9:00以后起床,50%的大学生在7:00-9:00之间起床。
非医药专业和医药专业学生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7.8±1.5)h和(7.2±1.2)h;不同年级学生中,五年级学生夜晚平均睡眠时间最短。见表1。
此外,该校每晚平均有11.4%的大学生通宵不睡。表现为星期一通宵率(6.2%)最低,星期三通宵率(15.3%)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10)。
2.2 大学生夜晚课余活动内容 该校大学生夜晚除睡觉外,参与最多的前5项课余活动依次是上网、自习、用餐、与同学或朋友聊天以及看影视剧,活动地点主要在宿舍。23:00~1:00有40.7%的大学生在上网,16.0%的学生在自习,11.0%的学生在看影视剧,10.2%的学生聊天,8.0%的学生玩计算机游戏;1:00以后仍有7.9%和3.2%的大学生在上网和看影视剧。
进一步分析显示,23:00以后高年级(三~五年级)学生上网率比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高,外招生上网率比内招生高,见表2,3。
3 讨论
被调查大学生夜晚平均睡眠时间为7.5 h,基本达到了人体所需。但25%的大学生1:00以后才睡觉,25%9:00以后才起床,这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不利于身心健康。低年级学生由于课程相对轻松,23:00以后上网率也较低,因此其夜晚平均睡眠时间稍长。另外,每晚平均有11.4%的大学生通宵上网和看影视剧等,特别是有较多人将星期三晚上当作一周的中期放松时间,通宵率较高。
网络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技术,可以供大学生娱乐,也能辅助其学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上网、看影视剧和玩计算机游戏是该校大学生夜晚主要的娱乐活动。女生喜欢上网聊天,男生喜欢玩计算机游戏。调查还显示,23:00以后高年级学生上网率明显高于低年级,这与谭三勤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适应了大学环境和学习方式,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有关,而且高年级学生也经常需要在网络上查询资料帮助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由于目前国内就业形式严峻,内招生在专业学习方面更努力;外招生压力相对较小,空闲时间较多,他们也经常利用网络与家人联系,所以外招生上网率较高。该校地处广州市区繁华地段,学校周围环境复杂,所以部分学生选择晚上在宿舍看影视剧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安全方便且花费不多。
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经常因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经济困难等感到烦恼[2],更迫切需要与别人沟通交流,所以部分学生晚上喜欢与同学或朋友聊天,帮助舒缓压力,同时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针对大学生夜晚课余活动情况,建议学校有效引导,促使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要合理安排时间,规律作息,特别是大学生通宵玩乐的现象比较普遍[3-4],必须予以禁止,以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过度上网容易造成网络成瘾,出现视力减退、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甚至患上“信息焦虑综合征”[5],多人联机玩游戏可诱发癫痫发作[6],这些都需要引起学生和师长的注意,指导大学生适量上网,正确使用网络。
另外,调查还显示,该校只有8.2%的学生在晚上参加体育锻炼,可见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多以静态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与其他相关研究一致[7-8]。晚上相对空闲,应倡导大学生多锻炼身体,可提高睡眠质量[9],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致谢: 暨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2级陈文兴、蒋晶、刘方以、张凯翔、林浩霆5位同学参加了部分调研工作,谨致谢意!)
4 参考文献
[1] 谭三勤,李增庆,曾腊初,等.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0-21.
[2] 吴雅文.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的多视角研究. 肇庆学院学报,2004,25(4):55-58.
[3] 李广宇,张宝荣,张会来,等.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体育学刊,2003,10(5):30-32.
[4] 胡利人,孔丹莉,陈观进,等.某医学院学生健康危害行为描述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20-21.
[5] 刘琪,张平,李瑞普,等.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5):18-19.
[6] Chuang YC. Massively multiplayer online role-playing game-induced seizures:A neglected health problem in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 Behav,2006,9(4):451-456.
[7] 朱海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健康教育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10):215-218.
[8] 李江,吴宝利.大学生课余时间支配与身体素质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8(1):53-55.
【关键词】 脑卒中;睡眠障碍;心理干预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517%[1],且多数睡眠障碍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这种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导致睡眠障碍迁延而形成慢性失眠[2]。因此心理因素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给予了心理治疗,旨在观察其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5月~2006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入组标准:(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3)无严重心、肝、肾疾病;(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7分。共入选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51 a~82 a;脑梗死29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52 a~80 a;脑梗死31例,脑出血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18个自评条目参与记分,组成7个成分,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判断标准: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
1.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心理治疗,1次·d-1,疗程4 w。方法:(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主要对患者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利的应付方式从心理上给予疏导、安慰、支持、鼓励等,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信心;(2)渐进性放松训练(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RT):包括抗阻等张收缩、无张力活动和等长收缩,使患者感知到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向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并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3]。
1.2.3 睡眠监测
采用美国AmblagaTM60多功能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第1、2导为眼动图,左/右眼外眦向上/下外各1 cm处分别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均为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第3导为肌电图(EMC),与颌中线旁开各1.5 cm处相导联,时间常数0.1 s,关闭滤波,增益25 μV·cm-1。第4导为脑电图(EEG),左(或右)中央(C3或C4)与右耳垂相导联,时间常数0.3 s,滤波30 Hz,增益50 μV·cm-1。总增益1,纸速15 mm·s-1。各电极部位用丙酮脱脂后火棉胶及2 cm×2 cm胶布固定电极,两电极间阻抗在100 Ω~5000 Ω之间。受试者夜间睡在遮光、隔音、无干扰的屏蔽睡眠室,实验前3 d停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并于实验前试睡一晚。总描记时间430 min~470 min,平均(452.5±20.4) min。将睡眠分为非快眼动相(nREM)和快眼动相(REM)。其中nREM又分为S1、S2、S3和S4睡眠阶段。用目测法分析:(1)睡眠进程:①睡眠潜伏期(SL):熄灯至S1出现之间的时间;②总睡眠时间(TST):从入睡(S1)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减去总觉醒时间;③觉醒次数(AT):从入睡至最后觉醒这段时间中途醒转的次数;④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与总描记时间的百分比。(2)睡眠结构:包括nREM睡眠的S1~S4期以及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3)REM测量值:①REM睡眠潜伏期(RL):从S1开始至REM睡眠出现的这段时间;②REM时间(Rt):在整夜睡眠中各REM睡眠阶段的时间总和;③REM睡眠活动度(RA):把每分钟REM睡眠划分为0~8共9个单位,计算每个REM睡眠阶段中快速眼球运动时间为多少单位,再将每个阶段中的单位数相加,即为REM活动度;④REM密度(RD):为REM活动度与REM时间之比。
1.2.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11.5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睡眠参数比较(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表1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睡眠参数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
3 讨论
脑卒中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脑卒中损害的部位有关。目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如病变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述结构即可出现睡眠障碍;(2)脑卒中后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或其受体的功能下降[4]。(3)社会心理因素。脑卒中并发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症状,脑卒中后伴发的抑郁情绪与睡眠有较大的关系[5]。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PSG测定提示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表现为醒觉时间增加,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均下降,第三、四阶段睡眠百分比改变和REM潜伏期缩短,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PSG改变相似,提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后抑郁有关。认知理论认为,造成人类情绪困扰的来源并非事件或刺激本身,而是人体的认知历程如何来解释这个刺激或事件。每个人的情感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认知世界以及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内心的体验和反应,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6]。认知疗法就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行为和理论的假设,改善不良认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心理疗法[7],其目的是协助患者找出僵化、偏颇、悲观的思考方式,提供多样性的、较为切合逻辑的思考方式来处理事件、改变情绪,进而消除情绪的困扰[8]。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是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程序[9]。为了改变患者“只要一躺床上就想事情、情绪低落”这一程序性知识,就需要运用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技术由J acobson发明,放松反应是下丘脑的基本反应,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10,11]。本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后,PSG中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指标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李峰,张冬霞,张贵芳.脑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碍36例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50
[2]赵新喜,李煜,赵兰青,等.失眠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4):205
[3]张亚林.行为疗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90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94:1125
[5]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86
[6]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8):63
[7]杨漠.解决大学生性心理困扰的有效方法-认知疗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54
[8]唐肖彦.认知理论在失眠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55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6
[10]吴军发,白玉龙,吴毅,等.放松技术[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21(2):67
[11]王彦玲,范立枝.综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21(2):67
[12]Edinger JD,Wohlgemuth WK,Radtke RA,et al.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primary insomn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1,285(14):1856
[13]游国雄.失眠与睡眠障碍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
[14]李敬阳,刘畅,栾树鑫,等.认知治疗结合刺激限制与放松训练治疗失眠症[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5):797
[15]Richardson S.Effects of relaxation and imagery on the sleep of critically ill adults.Dimensions of Critical[J].Care Nursing,2003,22(4):182
[16]Waters WF,Adams SG,Brinks J R,et al.Attention,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 in persistent sleep onset and sleep maintenance insomnia[J].Sleep,1993,16(2):128
减肥与牙齿健康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据《印度时报》报道,减轻体重有助于抗击牙周疾病,让牙齿更健康。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当易导致肥胖的脂肪细胞消失时,人体抗击牙病的能力就会变强。研究人员调查了31名有牙病的肥胖参试者,其中一半患者接受了减肥手术,两组参试者都接受同样的牙病治疗。结果发现,两组参试者牙病情况都有改善,但是减肥手术组参试者在牙周附着、牙龈出血和牙菌斑治疗等方面,效果更为明显。研究人员表示,牙龈炎会侵蚀骨质导致牙齿脱落,而减肥则减少了这种风险。(摘自《生命时报》)
走路姿势泄露你的秘密
嘴巴可以说谎,眼睛也可以说谎,但屁股不会。来自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科研团队称,走路时几乎察觉不到的姿势变化可能会泄露很多细节,包括一个人的情绪、健康状况甚至有没有撒谎。
领导这个团队的是罗里・威尔逊教授,他们研制出一种大小和手表差不多的仪器,只要戴在腰带上或踝关节处,就能以每秒100次的频率记录下佩戴人的动作。目前的测谎技术主要依赖于测定心跳的变化、是否出汗和大脑活动,以及血液中压力激素水平的变化,但这些都有可能给说谎者以可乘之机。而现在,走路时姿势的微小变化便可以出卖你的所思所想。如果你心情愉快,走路的时候步伐轻盈有弹性;如果你处于烦躁恼怒中,就会步履沉重;而当你说谎时,步伐则会联动着屁股和肩膀往下耷拉。(摘自《中国青年报》)
孤独感影响睡眠质量
孤独不仅令人难以忍受,还会干扰你的正常睡眠。研究人员称,受损的睡眠还可能会反过来加剧孤独感,进而影响健康。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John T. Cacioppo及其同事对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孤独感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有16人被诊断为孤独,17人为一般,只有21人没有孤独感。实验室观察显示,有孤独感的受试者缺乏足够的睡眠,他们睡眠时间较短,而且经常会醒来。“这个结果显示,社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Cacioppo说,“如果我们缺乏良好的社会交往,经常有孤独感,我们的健康将会受到负面影响。”(摘自东方网)
吃鸡蛋能醒脑
如果下午你在办公桌边犯困了,不要吃甜点,来点儿鸡蛋吧。科学家发现,鸡蛋里的蛋白质,特别是蛋清部分,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大脑清醒。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鸡蛋能够通过影响脑细胞中的营养成分,激活这些细胞,达到让人保持清醒并燃烧热量的作用。而且,相比于巧克力、饼干和糖果中碳水化合物提升身体能量的作用,鸡蛋中的蛋白质更具优势。所以,午餐时,最好选择些含鸡蛋蛋白丰富的食物,为你下午的工作补充足够能量。(摘自中新网)
化妆有助女性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