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9:0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生主体、多样化教学、高效教学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规范和高效,追求完成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学中应该有更高一层的目标――打造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转识为智,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打造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智慧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它才是推动学习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作为教师,应该要牢牢把握这一点。要想方设法使英语课堂激情四射,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在课堂开始时就吸引学生进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那么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导入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来定:例如,动情的导语引入、传奇的故事感染、漂亮的示范演示、美妙的音乐渲染、直观的实物展示、灵活的过渡诱导等等.
二、智慧课堂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有一桶水而给学生一杯水,而是应该带领学生找到水源!另外教师不要吝啬赞美,学会夸奖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看重他们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
三、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几乎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要下一番功夫。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所以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向往新事物的孩子,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四、智慧课堂应以高效教学为目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目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得平时一点就是学生能当堂学会、当堂应用。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实施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精心策划课堂管理行为,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并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情感上,知识上的渴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制订好教学目标。而准确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保障。在课堂上,要做到“活而不乱”“控而不死”,做到适控而不失控。要有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进行学法指导、精讲精评课堂训练、追求精致,有效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智慧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在教学环节中相当重要。一名教师的成长和进步,需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它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打造智慧课堂。所以在上完每一堂课,或是听完每一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的成功这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根本,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打造智慧课堂的方法,做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娟.打造智慧课堂,做智慧教师.文理导航.2012,5.
[2]吴志宏.呼唤有智慧的教育.载《教育参考》.2007,(4).
生成智慧的课堂应该有一个智慧的导入环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动的导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将原本安排在课尾的“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重新整合,调整到课前的导入。告诉学生“从古到今,人们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的每一次改进就预示着科学的每一次进步。从水钟、影钟、沙漏一直到我们现在所发明的钟表,计时越来越准确。”在解说时,我随机利用钟表引出本节课学习要用到的钟面。整个过程细腻、流畅,犹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课堂导入环节上,学习兴趣的火花立即被点燃。
二、创造使用教材——超前生成智慧
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只是一个学习的素材,我们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我在教学“口诀求商”一课时,课前播放乒乓球比赛的录像,有单打和双打两种不同比赛场景。上课时出示例题场景图:
师:2人一组,12个小朋友打球,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列式?
生:12÷2=
师: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圆片摆一摆。
……
师:现在将他们改成双打比赛,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生:12÷4=3(组)。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将教材中例题的10个小朋友打球改编成12个小朋友打球,这一微小变化看似简单,对例题的学习并无大的影响。但其改编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接下来的“试一试”的学习,将原本进行单打训练的学生改换成双打训练,这样一来就可以巧妙地变化成另一道习题。
三、有效预设课堂——促进智慧生成
有效地课堂预设与学生的生成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己的预设,在课堂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住学生的精彩之处,有效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夜里11时用24时计时法如何表示?
生1:时针先走了1圈,也就是12大格,又走了11大格,一共是23大格,就是23时。
生2:夜里11时,也就是时针走了2圈还差1大格,用24-1=23,也就是23时。
生2的回答真的是太精彩了,其运用了逆向思维进行分析解答了这个问题,这不正是课堂预设中学生智慧生成的最佳点吗?学生经常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他能不充满智慧吗?
四、合理选择练习——保证智慧生成
课堂练习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如何科学地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练习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学生获得智慧提供了有力保证。
还是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几道练习:
(1)为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2周年,学校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活动安排表如下:
师:你觉得这张安排表有问题吗?
生:有问题。时间那一栏,他所使用的计时法不一致。
师:你能将它用同一种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有用普通计时法也有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
(2)创意卡:设计一个钟面,一下子就能看出一天中的24小时。
学生的想法很多,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我相信学生经常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他们定会收获得更多。这样智慧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智慧的形成都大有益处。
一、自主预习(先学)我能行
预习是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预习方案招标会”,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的预习方案进行评比,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佳预习方案。学生按自己设计评选出的预习方案从朗读课文,到掌握字词,感知文意,我有疑问等一步步自主先学,有效的完成预习。
二、质疑探究我更棒
在课堂中,要讲什么呢?也由学生定。孙绍振先生说:“应该有一种自觉,老师的任务,就是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是再望也还是无知。”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先学中自主反思,自己找出“一望无知”处。并且课前让每个小组组长将自主先学中提出的疑问写在黑板的“我有疑问”栏。课堂上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合作探究,自主解答。当然,老师还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学生质疑探索如未能很好解决重难点,怎么办?别担心,继续“示弱”。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索,在小组互助,师生合作中探寻答案。例如:在学习《春酒》一课时:1、学生先展示自主学习成果:①什么是春酒?②字词读音及运用;③感知文意:文中写了那些人?那些事?④感知人物:我喜欢文中的 ,因为从文中 词句中,我感受到了 。2、“质疑问难”:各小组质疑问难的问题也比较集中,大致归为两个问题:①探究主旨:想一想,作者仅仅在怀念春酒吗?②探究写法:作者为何能将多年之前的“春酒”如此醉人呢?学生很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难点,小组在质疑探究中把握了文章主旨,赏析了传神语言。我就进一步“示弱”:你了解琦君吗?她为何会对故乡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深情?引导学生联系作者人生经历,进一步理解作者思家之情怀。这样学生在质疑探究中问学、互学,相互“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了。
三、课堂作业我布置
作业的布置,我也放手学生,做什么学生定。当然我们先进行“作业招标”,各小组集思广益,制定作业方案,如练字(每天30字)、美文推荐(每周3篇)、每课学习中的字词、阅读训练。内容的选择与数量全由学生自主选择,由各学习小组轮流布置,学生自主检查评议。学生对自己布置的作业内容更易接受。而学习小组间的互批评比积分又激发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大家都比着谁完成的最好,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四、活力作文我做主
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是教师学生所“惧怕”的内容。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教师批改作文忙得要命,累得要命,可学生并无多大长进。作文着实让语文教师头疼了。如何有效激活作文课堂?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水平呢?深思熟虑之后,我再次“示弱”,交出作文批改的大权,让学生自己互批互议。为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角度及方法,制定批改方案。引导学生从审题、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角度先小组内互批互评,然后选出小组优秀习作。各小组将本组的优秀习作再次进行讨论修改,修改提升后打印成稿,发至班级周报编辑部,由学生自己编辑成报,并在下次作文课之前印发给每一位同学。方案一实施,学生们立刻被激活了。每一位学生都仔细阅读批改着同学的作文,发现亮点,指出不足,小组内讨论及时修改。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了什么样的作文好,好在哪里;什么样的作文不好,如何修改。因为每周每组都有至少一位同学作文登报,这使同学们信心大增,热情大增。每一位同学都想成为班级周报上的一员,看到自己作文上了报,感受那成功的喜悦。学生再也不怕作文了,而是盼望着写,盼望着批改,盼望着见报。我呢,作文批改再无负担了,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在作文课中开展“周报展风采”活动。学生们各抒己见,再次赏析评议优秀作文,品亮点,议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同伴的优秀习作引领学生感受写作的魅力,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大有长进。
本学期,我将班级学生的优秀习作汇编成班级文集《蔷薇花开》。学生们见到自己的文章印刷成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写作兴趣愈加浓厚。
关键词: 智慧课堂 课堂环境 学习习惯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理念,可见,教育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因此,课堂教学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校课堂教学以“让每一位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合理”、“有用有效”为原则,积极创造“关爱为本、尊重生命”的环境,努力追求“超越文本、生成智慧”的境界,用智慧撑起课堂的脊梁。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主要从“打造智慧的课堂环境、培养智慧的学习习惯、实施智慧的课堂引领”三个方面构建智慧课堂,让课堂张扬个性,展示生命历程、体现人生价值;让课堂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一、打造智慧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人性化
智慧课堂从大的角度看,是注重实践、张扬个性、讲求效率而又崇尚民主的课堂;从小的角度看,是注重策略、关注细节、展现技巧和灵活机智的课堂。它不是一种具体操作模式,而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境界,以提升生命价值为主要目标。因此,我校各科教学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打造人性化课堂环境。
在总体要求上,体现四个“实”:平实、朴实、扎实、真实,实现平平淡淡教、简简单单教、扎扎实实学、轻轻松松学。
在年级段要求上,体现三个“字”:低年级教学体现一个“活”字。课堂教学重视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力求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中年级教学体现一个“实”字,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训练上,坚持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检测,抓好两头促中间;高年级教学体现一个“养”字。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文本为中心,注重向前、后延伸,向课外拓展,涵养素质,增强后劲。
在具体实践上,实行集体化备课,个性化操作,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经过不断实践、论证、提炼,创设了体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创新”的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校本化和学科化的教学方法模式,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体现。
英语学科:“听说领先、交际为主、情景教学”,变过去知识化、书本化英语为生活英语,变过去以考试为目标的英语为以交际为目标的英语。
语文学科:“扩大阅读,注重积累强化写作”。树立大语文观,建立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语文体系,注重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的有机结合,强调“三多”,即多读、多写、多记,以读带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养成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数学学科:“情景探究,问题教学,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和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学生活数学,学问题数学,重视数学实验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使学数学成为做数学和思维训练的体操。
生物学科:“做中学、学中做和学会做”。强调自然学科的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注重多观察、多动手、多探究,关注学科间的整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品质和素养。
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学科:“交流思想、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突出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现代社会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身心健全的人、遵纪守法的人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
在考查评价上,试行“笔试+口语”、“基础+拓展”、“单项+综合”、“过关+能力”等多元考评机制,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分层要求、促进学生科学发展。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成为学生生成独立个性和独到见解的重要场所,成为师生传递人类关爱、提升品德的圣殿,成为师生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创造的过程。
二、培养智慧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自主化
智慧课堂以尊重生命、召唤智慧为价值取向。智慧课堂展示的是教的智慧、学的智慧、教学互动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预设教案就能形成,必须在课堂上不断组织、重新生成。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唯有从容迎变、应变、敢变、善变,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观,以培养“礼智行善和美”的现代绅士、淑女为主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德育新体系,培养学生“规范+活泼”的行为习惯,实现“优秀+特长”的发展目标。
课堂教学力求六个“度”、七个“尽量”。
六个“度”:一是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三是自由度。课堂氛围充满自由轻松,有幽默,有欢声笑语,亦有神采飞扬;四是整合度。不把完整的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注重整合、感悟;五是练习度。真正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使之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发现体验实践;六是延展度。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七个“尽量”: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内容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开掘,规律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探究,收获尽量由学生自己去运用,学法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创造,能力尽量由学生自己去发展;把教师的讲台变小,把学习的空间变大,把学习的方式变多,把评价的方式变活……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挑战的勇敢、成功的愉悦,领略到学习的使命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让课堂学习过程成为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三、实施智慧的课堂引领――教育机智多元化
智慧课堂是始终充盈着生命灵气的课堂,在追寻智慧探险的路上,教师无疑是这支团队的向导。作为向导,教师只有用智慧才能激起整个课堂的一个个涟漪,才能在碰撞中产生一个个疑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不断的探讨、寻根溯源式的研究之中,最后达到在多样化的方法中,获取科学而又合理的结果。因此,我校积极指导教师发挥多元化教学机智,实施智慧的课堂引领,成为懂得把握时机的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海纳百川的接受者――接受学生所有合理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积极而灵活的判断者――处理好课堂内随时、生成性的问题。在教学机智上努力体现四个“引导”、五个“尽可能”,把握五个“策略”。
四个“引导”: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人的无知,宽容幼稚;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引导甚至鼓励儿童“犯错误”;引导学生活动、游戏,开发、放飞想象力。
五个“尽可能”: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难度。设计有层次、有差异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评价学习结果。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智慧解读;探究学习;留白思维;数学文化
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是多元立体的,不仅要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要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因此,全面打造智慧课堂教学,关注差异、关注过程、关注细节、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塑造真智品质,是我们对教育卓越品质的追求,更是一种原则与态度。
一、智慧解读教材,探寻数学之“根”
拿到一节课,我们关注的是怎么上这节课,缺乏的是对文本高屋建瓴的认识。如,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多元思考,真正智慧课本,才能找到数学教学的“根”,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解决“数学教什么”的问题。
1.读厚教材,建立完整立体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材是一座矿藏无限的资源库,一座贯通联系的桥梁。要读厚教材,进行立体解读: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解读、教材的整体解读、教材的单元解读、教学内容的文本解读以及相关知识材料的解读等,其价值将决定后续教学的高度和厚度。
2.读薄教材,提炼挖掘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
读薄教材是在读厚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提炼和浓缩,是一种认识上的质变,是一种大气,更是一种智慧。如,对于“1-5的认识”的几幅主题图的理解,在张齐华老师深度解读之后,你会发现:这五幅集合图,不但相互联系,而且蕴含着从不同角度对数进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从集合的观点出发来解释怎样从自然界中抽象出自然数,渗透了自然数的特点。
二、智慧精选探究素材,建构学习之“法”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不同的素材,甚至相同素材的不同呈现方式,都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精选素材,巧用素材,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
1.提供的素材,应切合学生的实际起点
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教师在教学预设时,选择学习素材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最近认知发展区。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可让孩子回忆已认识的平面图形;接着在情景图中找三角形;然后凭借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来做三角形,学生不但做出了各种三角形,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到了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2.提供的素材,应考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角度
对于提供的素材,我们应时刻站在学生角度,充分考虑这些材料所带来的可能性,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我在探究比较两个平面图形大小方法后,设计了比较长宽都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原意是想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但结果,由于提供的素材探究角度设计得不够完善,给探究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无形中削弱了重难点的突破。
3.提供的素材,要能照顾学生探究广度,引领学生深度探究
教师提供的素材,要尽可能涵盖知识点的各个方面,必须具备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既照顾学生探究广度,又引领学生深度探究,开展起实效的研究。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因考虑到量角除了准确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到量角与边长的关系。因此,我先设计了三个层次教学:(1)测量两条边足够长的50°、120°的角;(2)量两条边足够长的55°的角;(3)利用想想做做3,解决多角度测量和延长边来测量,体验灵活测量角的方法。
三、智慧使用留白艺术,提升思维之“质”
灵动的教学不在于试图去填满,而在于通过必要的留白,给课堂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感悟和探索中,获得对数学必要的建构和思维质的提升,划亮学生的智慧光点。
1.以静心思考给各类学生留点“时间”,激发智慧的火花
课堂应该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常常出现:个别优秀学生替代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老师等不及,替代了学生的思考与繁衍。我们应留一点空白给学生静心思考,“等”上几秒,让大多数学生能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增加学生信心及回答的多样性,或许会闪现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也给教师留下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2.用诱导语言给知识的学习留下“空间”,激起思维的浪花
教材中的大量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为教师的教学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不但要读懂教材,还要能悟透教材的生长点,从中寻觅补白的策略。可以在环节、关键点上设计,也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进行诱导:问到该问处,止于该止时;该扶即扶、当放则放,剩下的就留给学生去填补、完善及引申。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思维张力下,沿着语言留白,主动向未知进发。
3.用肯定、点拨给学生的情感留下“空间”,使之鼓而舞之
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我们教师除了需要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化解数学本身的抽象外,更应通过鼓励、肯定等积极正面的评价,营造向上的情感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强大的张力。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耐心的等待、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巧妙的设疑激趣以及举个例子等,都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四、智慧渗透数学文化,彰显数学之“真”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出示问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师: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1:全班共42人,有10只船,知道大船坐5人,小船坐3人。
生2:要求的问题就是“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1.猜想法
师:大船和小船各租几只呢?我们不妨猜猜看。
生3:3只大船,7只小船。
生4:5只大船,5只小船。
生5:7只大船,3只小船。
……
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同学们猜得对不对,不妨验证一下。
生6:一只大船坐5人,3只大船坐3×5=15(人);一只小船坐3人,7只小船坐3×7=21(人),共坐36人,没有猜对。
生7:5只大船坐5×5=25(人),5只小船坐5×3=15(人),共坐40人,也不对。
生8:4只大船坐4×5=20(人),6只小船坐6×3=18(人),共坐38人,也不对。
生9:6只大船坐5×5=30(人),4只小船坐4×3=12(人),共坐42人,猜对了。
师:如果人数多了,船只多了,就不容易猜出来,需要研究新的方法。
2.列表法
师:刚才只是我们的随意猜测,其实,还可以有顺序地来猜。
(课件出示下面的空白表格)
[大船只数\&0\&1\&2\&3\&4\&5\&6\&7\&8\&9\&10\&小船只数\&10\&9\&8\&7\&6\&5\&4\&3\&2\&1\&0\&合计人数\&30\&32\&34\&36\&38\&40\&42\&44\&46\&48\&50\&]
师:先猜有0只大船、10只小船,不够坐;接着猜1只大船、9只小船,也不够坐……按这样的顺序下去,就可以猜出来。
师:按顺序列表的方法,也就是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请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生10:我发现大船只数增加,小船只数减少,人数也在增加。
生11:我发现每增加1只大船,减少1只小船,人数增加2人。
生12:我发现船的总只数没有变。
……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都发现在船只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只大船,减少1只小船,人数增加2人;每减少1只大船,增加1只小船,人数减少2人。可这2人是怎样来的呢?
生13:1只大船坐5人,1只小船坐3人,1只大船换1只小船,人数减少2人;1只小船换1只大船,人数多坐2人。
师:看来,大家还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通过列表,你们觉得用列表解决问题好吗?
生14:当人数、船只较多时,用列表法还是不容易找出答案,我们还要研究新的方法。
3.假设法
(1)假设全是大船
师:从表格中右边起的第一列思考,10和0是什么意思?
生15:就是有10只大船和0只小船,也就是全是大船,这样就能坐50人。
师:我们的实际人数只有42人,这时就多出了8人,该怎么办呢?
生16:从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可知,在船只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减少1只大船,增加1只小船,人数就减少2人,一共要减少8人,所以要减少4只大船。因为8÷2=4,所以要增加4只小船。
师: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生17:假设全租大船,就能坐10×5=50(人),这样就多出了50-42=8(人),而1只大船比1只小船多坐2人,这样就有8÷2=4(只)小船,有10-4=6(只)大船。
师: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得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2)师:假设全是小船,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
4.小结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以上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18:猜想法、列表法和假设法。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现在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生19:我选择假设法,因为假设法比较简便。
生20:我也选择假设法,因为假设法比较容易求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
思考: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猜测和假设比较复杂的问题都是运用列表的策略进行问题表征,从而获得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假设法),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方法,然后从中挑选出最恰当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呈现一个较复杂的数学策略时,现有信息的结论指向与问题所需信息之间存在思维障碍,教师可引发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来表征问题。只有把握问题的关键和思路指向,有效突破思维过程中的关键点,思路才会畅通,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策略才能从特殊到一般得以形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教师需要对学情进行辨析和判断,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灵活调整教学预案。因此,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智慧的课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创造一切有利因素,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学生认知的实际起点,动态真实地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并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发生。
叶澜教授说过:“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深有感悟。回想听过的优质品德课,其鲜明的共同点皆是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将课堂演变为师生共生共荣的载体,焕发出生命的璀璨。
曾听过一堂显示智慧追问的品德课,课题是《孝敬父母》。在组织学生交流父母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后,老师对同学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小明家境一般,但勤学懂事,酷爱艺术。他非常喜欢弹钢琴,很渴望能够拥有一架钢琴,但钢琴价格太贵,而且学习费用也很高,爸爸妈妈难以承担。
讲到此,老师戛然而止。在学生们探寻的注视中,老师抛出问题:“小明是否应该向父母提出购买钢琴的要求呢?”
学生们立时分成“赞成”“反对”两派。老师依据原生态分为正方和反方,让学生们各自陈述理由。双方孩子都说得有理有据,谁也难以说服谁。
坐在教室后面的我,既为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感到十分欣慰,同时,又不由得为执教老师捏一把汗:这个辩题该如何收尾呢?如果说“应该提出购买钢琴的要求”,是因为小明酷爱艺术,这属于合理要求;如果说“不应该提出购买钢琴的要求”,是因为小明的父母经济上有困难,小明有体念父母之情。“情”与“理”的纠结,真是令人难以取舍!
学生们在激烈辩论中都感觉到各有道理,渐渐安静下来,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
只见这位老师面带从容的微笑,成竹在胸地开口了:“同学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你们知道小明是怎样做的吗?”这一问,绕过辩题,回马枪般地将学生们带回到先前的事件中。“知道吗?小明终于没忍住钢琴对他的吸引,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了妈妈。他的爸爸妈妈经过商量,答应了小明的要求。”
此时,学生们从刚才的激辩中走了出来,个个陷入对事件的深思。这位执教老师环顾学生,再一次追问:“你怎么看待小明父母的决定呢?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经此一问,孩子们纷纷谈观点,说心情,不知不觉地已成为事件中的人物,体谅着父母的苦心,诉说着自己的决心。有不少孩子说,父母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决定给自己买钢琴是对自己的爱心,自己一定要学好钢琴,同时,在各方面应该更加节俭,回报父母。就此,“孝敬父母”要从“理解和体谅父母”做起,这一思想情感已渐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原本难以搭建的孩子与父母间的体谅,用这样的一件小事,用这样的寥寥数问,通过“面对矛盾”、“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的师生互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尤其是在辩论之后的“回笔”,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令我大为折服。
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个“巧”字在上述课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教师充满智慧的问题引导,才吸引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互动角色,在体验别人的事件中丰富了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教育智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带给我许多思考。
一、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哪些生成性问题是资源,需要渲染和放大?哪些问题具有引发讨论的价值?怎样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时做出理性的判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机智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
为什么要学习估算?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学得最多的是准确计算。计算就需要准确!这个意识经过多年的学校学习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俨然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那么此时学习“估算”,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上课伊始,吴老师向学生询问:“同学们,有关估算的知识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接触过。关于估算,你在学习过程中碰到过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估算呢?”
生:“估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生:“估算是什么人发明的?”
生:“估算有方法吗?如果有的话,能把它们分类吗?”
吴老师:“大家提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问题。还有一个同学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吴老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估一估?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精确计算啊?’同学们,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
学生立刻回应:“遇到过!”
吴老师笑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
为什么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正好就是吴老师为本课学习预设的问题呢?答案就是吴老师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她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审视――什么是估算?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使用估算?――能够读懂学生的教师,才能预设到学生想要研究的真问题,而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二、创设灵动的学习情境
读懂学生,不仅要读懂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还要体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已经对精确计算有了较深情感的学生,此时面对“估算”会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呢?
青青购物
吴老师创设了“青青购物”的情境,如果你是青青,在下面这几种情况下,什么时候使用估算呢?
①当青青想确认200元钱是不是够用时;
②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时;
③当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多数学生选择①,但有几位学生选择③。
吴老师马上追问:“假如你们买东西时花了168元,收银员估了估告诉你,就交200元吧,你交吗?”
几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交!付钱时,花多少就得付多少,是精确计算。”
吴老师赞赏道:“对啊,当收银员告诉顾客要付多少钱时,一定是个很准确的数,而要确认带200元钱够不够时,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知道五种商品大约花了多少钱就可以了。同学们,是这样吗? ”
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青青购物”多么亲切的场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此时以生活数学的模样出现在课堂上,正好解决了学生学习估算的困惑点――为什么学习了计算还要学习估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可见吴老师正是依据学生的经验、知识基础和学生与估算的心理距离,为学生精心预设了这一灵动的学习情境。
又如“乘车”也是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吴老师让学生通过面对“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以及如何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在应用中,将学到的估算方法内化。
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提出问题:350位同学要外出参观, 有7辆车, 每辆车56个座位, 估一估, 够不够坐?
有的学生认为:“太够了!”
吴老师立即追问:“‘太够了’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回答道:“我是把56个座位看成50个,一共是350个。可实际上每辆车有56 个座位呢, 所以太够了。”还有的学生补充道:“我是‘大估’的,把56 看成了60, 60×7=420, 所以够用。”还有的说:“我觉得可以把56 看成55,然后55 再乘以7。”
吴老师再次抓住学生的回答追问:“好!既然有这么多估算的方法,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 你们认为‘小估’好一点, 还是‘大估’好一点?”学生认为“小估”好。吴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不选择大估呢?”学生解释说:“本来每辆车只有56 个座位,你估成60 个了, 万一来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不够。”
吴老师立即抓住“万一”这个词,向其他学生提问:“这位同学说的‘万一’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看似简单的提问,却逼近了问题的实质,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就是这个“太够了”和“万一”,让学生体会到要恰当选择和使用估算方法,“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教师不能只是传授一种知识、表达一种形式,而应该重视数学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去经历一些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与修正中发展数学思考。
三、构建灵动的学习机遇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资源产生于学生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一瞬间。教师要把握住这意外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有效地加以反馈和利用,构建和谐灵动的学习机遇。
吴老师认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首先是一名组织者, 组织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研究问题;其次是一名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分享彼此的知识、智慧和思想;还要是一名指导者,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增长智慧。
精算好还是估算好?
“估算”一课就要结束了,吴老师询问学生们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今天学了估算,使很多问题都变简单了。”有的说:“我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估算,而且用的时候还得特别恰当。”吴老师追问了:“你的‘恰当’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该大估的时候就大估,该小估的时候就小估,要选择合理的方法。”
此时的吴老师没有忘记班上还有一个坚持“精算”的学生呢!“精”同学会有什么想法呢?“精”同学回答道:“估算有好处,但是也不能什么事都估算,该精算的必须精算。”吴老师赞同道:“该‘精算’必须精算,不需要准确计算时‘估一估’就可以了,要学会选择和调整,经验需要慢慢地积累。”“精”同学得到吴老师的认可后,也不忘“认可”一下老师:“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吴老师终于等到了期待的“花开”!由衷地称赞:“你真棒!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多么深刻的感悟啊!”
借助“精”同学的这一结论,全体学生对“估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不其然的学习机遇中,生成的是方法,更是智慧。
四、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激活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自主经历探究与体验,从而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形成方法、意识和思想,而这样的课堂也才是真正灵动起来的课堂。
“凑调估”的诞生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看看“凑调估”是怎样诞生的。
吴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曹冲称象》中六次称石头的数据: 328 、346、 307、 377、 398、 352(单位:千克),请学生估计大象有多重。
在反馈学生的估算方法时,吴老师看着黑板上“300×7=2100”的估算结果,一边露出琢磨的神态,一边自言自语道:“这是谁写的?人家明明是6个数,你怎么整出来7个数呢?”顺着话音,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特殊”的方法。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想来解释这种方法了。此时的吴老师已经把充满信任的目光投向了“创造者”,并以坚定的口吻说道:“还是请我们的创造者自己来说一说吧!”
再看“创造者”早就已经抑制不住兴奋的神情,开始侃侃而谈了:“表面上看有6个数,但是我把每个数取走300后,又把剩余的部分凑在了一起,像28、46、77…‘凑着凑着’差不多又是1个300。我想,7个300一定比6个300更接近准确值吧!”
欣赏、赞同的掌声自发地响起。
吴老师用红色粉笔在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方法边画了个大大的“”,这是对“与众不同”的奖赏,因为这种“与众不同”延伸出来就是“创造”和“创新”。
吴老师用假装疑惑,探寻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用诚恳的感叹“这整出来的第7个300真是与众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数学内涵。吴老师为什么能抓住这与众不同的“第7个300”,引导学生思考方法背后的数学内涵呢?这正是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真正的研读。看似“随机”的“第7个300”其实是吴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是“大估”“小估”“四舍五入估”等之后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课前预设 文本解读 教师引导 人格培养
课堂生成就像是一朵神秘的花,它悄悄地开放,带着浅浅的幽香和淡淡的光泽,让你敬畏,又想探知这种未知的奥秘。若处理得当,课堂就会绽放魅力,反之则会使课堂毫无生机。所以,教师要善于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不唯教案是尊,适当引导,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课前预设是课堂生成的“空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就好比为课堂生成提供了可以呼吸的空气。它为课堂生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力,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可能是盲目的、没有价值的。教师只有在备课中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引导课堂的动态生成,让课堂生成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最终形成有效性。
首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智慧,选取更有学习价值和思考价值的内容,从而形成有特色和有个性的教案。
其次,教师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但又立足个体,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有效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应设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并在可能出现的问题上多下工夫考虑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必须结合本班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发问题、思考和解读。
例如我们在学习关于这一单元的文章时,就要想到这样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真实生活遥远,他们肯定会对文章的思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就注意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和问题,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探讨,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尽管中吃的苦我们没有体验过,但我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一定的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你是怎么思考的?解决之后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这样的预设,就把课文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够认识到: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想办法去克服,发扬不怕难的精神。
二、文本解读是课堂生成的“土壤”
语文课本中的一切文本内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编辑的,遵循了学生的成长和思维规律。要想获得有效的课堂生成,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能够开花结果,就必须重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文本内容是催生一切思想的宝贵的土壤资源,为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供了一切可能性,既包括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又包括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比如学习《安恩和奶牛》一文时,我在认真解读之后,有了新的感受。作者不仅仅通过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安恩的朴素勤劳,后面几个买牛人的描写实际也起到了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一个牲易市场,毫无疑问,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故事的场景是有他的用意的,在这样的地方,人们想的念的无非就是“交易”二字,所以尽管那几个买牛人的形象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每个人都想买到最好的奶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市场上,人们几乎是拿金钱引诱着安恩这位看起来并不富裕的老太太。可是安恩每次都是坚定的,毫无商量余地、没有丝毫动心地重复一句话:“它是不卖的。”这句话既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同时是安恩内心的真实写照。当她诚恳地解释了不卖奶牛的原因之后,我们不由得为她高尚的人格而鼓掌。一个几乎是贫穷的老太太,只为给自己孤独的奶牛散散心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理由,就能坚守自己的信条,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这该让那些交易场的人们何等地羞愧啊!这该让我们这些现实社会中只为利益而驱动的人们何等地无地自容啊!作者不只是在讲述一个人与奶牛的故事,更是在讴歌一种世间博大的爱,一种珍贵的人性的美。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去感染学生。
三、教师引导是课堂生成的“阳光”
教师是不能照搬一切现成的经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应对一切问题的经验和勇气。比如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与众不同的问题,甚至有学生坚持自己错误的认知的时候,教师要善于从这些问题中,捕捉有价值的,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高超的评价激励艺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掌握,并让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因此,老师在课堂的正确和有效的引导是课堂生成的阳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能收获丰富的知识,又能培养正确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首先,巧用问题。在授课中,教师首先需要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但不能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他们有问题、有思考、有疑惑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去捕捉,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营造一个动态的语文课堂。如果老师一味地压制学生的问题,那么课堂必将成为一潭死水。
其次,妙用学生的错误。托兰斯说:“要尊重儿童出现的任何问题,甚至是幼稚、荒诞的问题。”课堂上,一位有素养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展示学生优秀的一面,更要懂得巧妙处理学生犯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错误,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影响的不仅是犯错的这位同学,整个班级都会形成一种正确的共识;如果教师仅是简单的、粗暴的批评,那么结果可能会很糟糕,既损伤了犯错同学的自尊心,同时会抑制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课堂必然沉闷。
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笔者将“五律”板书在黑板上,等讲到“风烟望五津”这一句的时候,一位同学抬头看了一会黑板,突然对笔者说:“老师,你的‘津’写错了,应该是三点水旁的。”笔者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他刚才没有认真听讲,现在才回过神来,其他同学也是一阵轻笑。这位同学平时基础比较薄弱,经常有默写不过关的情况,如果这时笔者忽略他这句话,或者批评他不认真听讲,他自己跟其他同学都可以接受,但笔者觉得这是一次非常棒的契机。于是,笔者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微笑着表示认可:“大家看,顾露露同学基础掌握得很牢固。确实,如果是‘五津’的话,就一定要写成三点水了。不过这里我写的‘五律’是指――”笔者停顿了一下,示意大家回答,“这首诗是五言律诗。”这样的处理,让同学们在辨错、改错中获得了知识,同时,没有伤害犯错同学的尊严,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具有一种人性之美。
四、人格培养是课堂生成的“花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是叫人变的,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叫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关注课堂生成并灵活处理的课堂即是这种“活教育”。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对话、互动,并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有效活动。语文课堂,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文本进行生成性的解读。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一个活的、流动的、充满灵性的“新鲜世界”,是一个充满人的情感,有着独特审美情趣的,有时会“出人意料”的探险过程。这样的课堂,因为关注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形象、变通等因素,而变得充满生命的活力。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必然会培养出健康的人格。有效的课堂生成,让语文课堂上开出了美丽的智慧花朵。
首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课堂上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生成性的问题,除了教师的课前预设之外,学生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是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思考。所以,教师重视了课堂生成,再加上有效指导,必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培养了学生勇于表达的习惯。语文课堂上,往往学生积极发言的不多,这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往往强调的是学生的书写、思考习惯,却经常忽略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如果教师讲得多,或者忽略课堂生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自由表达的机会就不多。教师一旦重视了课堂的许多生成性的东西,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势必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说话,勇于表达的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捕捉课堂生成,催生智慧花朵、课前下足研究的工夫,课堂上才能不拘泥于形式,把握课堂中的闪光点,灵活调整,形成灵动的课堂,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追求生成性的课堂,使语文课堂迸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和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大放异彩,用他们的智慧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怎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8-80,170-172.
[2]万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J].江苏教育研究,2003,(4).
【关键词】动态生成 初中 历史课堂 研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动态生成是重要理念,既发挥教师作用,也尊重学生生命发展、自由发展,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精彩纷呈。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笔者具体分述如下。
一、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营造民主氛围
在动态生成教学中,少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索。而对于学生而言,当他们感觉安全与自由时,才会主动融入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创造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营造和谐、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主体,大胆表述见解,共同探讨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从“师道尊严”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并尊重学生个人想法,即便是一些看似荒谬的、与预设相矛盾的、与众不同的观点。而后根据具体实际,通过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解决问题,保持学生提问积极性,形成求异思维,打造动态课堂。其次,巧设教学情境,尤其是问题情景,使学生生疑,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表达,给动态生成奠定良好基础。如教学《大一统的汉朝》时,有的同学阅读过相关书籍,或看过与该朝代有关的电视剧,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历史情境,大胆说说自己的认识。比如投影《大汉天子》中汉武帝的剧照,提问这是哪个朝代的皇帝,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那么多,为何拍他,你们知道汉武帝的哪些故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看所闻,说说汉武帝的故事。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加深认识。而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针对性的分析补充,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汉武帝雄才大略,让汉家声威震慑欧亚大陆,使西汉处于鼎盛时期,但这位大汉天子内心却烦恼不已?(投影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何烦恼?你们能帮助他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二、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保障:注意弹性预设
课堂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却不能脱离课前预设,包括课程标准的领悟、教材内容的研读、课堂目标的设定,加上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该选用哪些教具,该设置怎样的教学情境,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又会提出哪些问题,该怎样启发引导等等。如果教师不能事先综合考虑,课堂上会束手无策,不能准确判断课堂中的生成信息,这样,课堂怎会精彩,怎会绽放智慧火花,怎会迭起?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预设,而需要预留弹性成分,让课堂有发展空间。
首先,目标预设。在课程教学中,该如何有效达到预期目标,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并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部分目标。譬如:倘若学生能力较高,表现好,可以适当提高目标要求;反之,如果感觉学生整体水平较差,学习显得有些“吃力”,则需要降低学习要求。其次,学情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水平不同,课堂活动也需有所不同。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动态课堂,教师需要预设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可能会出现怎样的问题,以便能从容应对课堂“意外”。另外,需要预设好各教学环节与步骤,何时讲解分析、何时交流讨论等,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预设教学手段,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给师生互动交流奠定基础。如教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资源组织教学,设置活泼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述;设计多类问题,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描述、总结归纳、合作交流。
三、课堂动态生成的关键:捕捉生成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即便教师课前充分预设,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可能就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节奏。而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灵活应对这些“意外”,尤其是学生的突发质疑、突然提问等,动态精彩生成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同学们所提的“意外问题”,通常说到“点”上。对于教师而言,有时候这些点并非“重点”,甚至扰乱了课堂秩序,给教师带来了一些教学尴尬。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点就是他们的思维“疑点”或者“难点”,是点燃智慧的“燃点”,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起点”。因为当同学们真正思索时,他们才会质疑,才会提出问题,给课堂教学提供生成信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判断课堂“意外”,有效应对,因势利导,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让学生更深刻、全面的认知知识。
所谓“课堂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应答,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智慧应答像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又像火把,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更精彩。
1 适时等待,愤悱促主动
“等待、延迟判断”是一种重要的应答方式。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作为老师要善于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笔者让学生计算“在某小学新校区的规划图上,操场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比例尺是
1:400,这个操场实际占地面积多少平方米?”
生1:实际长为20÷(1:400)=8000厘米=80米,宽为15÷
(1:400)=6000厘米=60米,面积为80×60=4800平方米。
同学们都认同这种算法,笔者正想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生2迫不及待地说: “我有更简单的算法:20×15÷(1:4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用“图上面积÷比例尺”算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都说生2不对。这时,生2有些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师:你们分析得很透彻!生2虽然做错了,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在笔者的“点拨”下,生2马上恍然大悟。
生2:我明白了,正确答案是“实际面积=图上面积÷比例尺的平方”,因为[20÷(1:400)]×[15÷(1:400)]=(20×15)÷[(1:400)×
(1:400)]=4800平方米。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一种这么简便的好方法。
听了笔者的夸奖,生2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更需要耐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愤悱中自省,等待他们自信地抬头。这里的等待是唤醒,更是一种尊重。从尊重学生出发,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鼓励性为主,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氛围,建立愉快和谐、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学习求知心态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中。
2 适时转问,互动促自主
“转问”是一种扩大参与回答问题学生数量的有效技术。通过“转问”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变为一对多的交流,同时它也是创设良好的课堂研讨氛围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一下《摆一摆 想一想》时,有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用四颗珠子摆数的活动。师:请大家拿出4颗珠子和一张数位表,小朋友们自己试试看用这4颗珠子在数位表中摆数。要求:这4颗珠子都要用上,你可以表示出哪些不同的数呢?生独立操作后师组织汇报交流:师:你们都摆出了哪些数呢?第一个学生无序地摆出了4个,当第二个学生有序地摆出后,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出了方法。师生对话看似流畅,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回答做出了回应、评价,也强调了有序摆放的方法和优势,但在后面的课堂进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用更多的珠子摆数时,出现了很多的错误,没有达成预计的教学目标。当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被第二个资优生完美地回答后,老师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而对此问题是否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有没有明白,教师却没有放在心上。这样做会使一些学生失去了进一步主动思考的机会,被动接受资优生的观点。要是老师能抓住一二两生的区别,适时转问:“为什么第二个孩子能写得全,有什么好方法?”引导孩子在互动中主动去探索摆数的规律,而非直接揭示方法,可能效果会好得多。
3 适时追问,思维挖深度
“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还不太理解,教师要继续追问学生,让其阐述清自己的意见,给其他人以启迪。例如在《圆的周长和面积练习课》时,有这样一道练习:计算下面各圆的周长和面积。①r=3厘米②d=4分米。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直径4分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赞同。老师没有否定,却表扬他很善于观察。而后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诉大家吗?”孩子高兴地在黑板上画了个圆,边说边比划起周长、面积。短暂的沉默,学生马上发现了:“周长和面积根本无法比较。”经过追问、思辨,明确了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量,无法比较大小,周长和面积“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里,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直接做出正误判断,而是通过追问“你能到黑板上画草图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诉大家吗?”在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时,促进学生更为主动思考,从而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应答中善用“探问和追问”是老师教学机智、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往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能起到一个刨根究底,明晰思路的作用,实现有限课堂里的无限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
4 适时启发,思维提效度
应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手段。有时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打破原有思维惯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出示两个木框,告诉学生用同样长的木条做了两个框架,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在相同数据信息的强烈暗示下,学生觉得面积相等;教师又拿出一个与第二个木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框,示意同学拉得很扁。学生有点为难:“好像不相等了?”教师边拿第三个木框跟前两个比划,边说:“真的好像不相等了。奇怪了?怎么回事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解答,而是又把皮球踢给了学生,教师里一片静默。学生观察着三个木框,比划着、认真思考着……一会,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生回答:“虽然木条的长度没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高变矮了,面积也小了。”教师适时转问:“谁明白他的意思?”有的学生重复了刚才的回答;还有的学生说:“看样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要看他的高的大小。”生:“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他的底和高有关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始于问题。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而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阐述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他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探究“设疑式”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让问题成为知识和教学的纽带,通过师生的设疑探航,促进智慧课堂的产生。
“设疑式”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学生通过问题预设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师生、生生释疑质疑,并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又会创生新疑和产生新问题的知识建构和教学活动过程。
“设疑式”教学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该教学倡导数学问题意识,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认知冲突,着力点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先有“疑”,后有“释”,再有“疑”。它强调“问题”在前,“学习知识”在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思想。它突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释疑”“质疑”和“解决问题”是课堂的主旋律。
“设疑式”数学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是思想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传统教学是先掌握知识,再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决定解决问题,学习围绕知识转;“设疑式”数学教学是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思想方法,以学生学习需要决定数学教学,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通过设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生成课堂智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建构认知体系,并探讨“设疑式”数学教学的历史渊源,对其在教学中的继承意义和实践策略作阐述,以期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在导入中设疑,产生认知冲突,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中的导入部分,不可忽视。导入的功能是大家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如何在导入的环节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下面就通过案例来说明笔者在这个方面是如何理解和操作的。
案例1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的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盒,请看。
点击课件:一个数是1.5,进入魔盒,出来的是15。
师:这个魔盒有什么功能?
师:魔盒在发生变化。
点击课件:一个数是36,进入魔盒,出来的是3.6。
师:这个魔盒呢?
师:看来,大家对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引起小数点位置的变化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五年级《小数乘小数》一课主要是在整数乘整数与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引起小数点位置的变化这两个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了让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有趣,我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这样一个“魔术”表演,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巩固了旧知,达到了导入的目的。
案例2 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导入部分
游戏:上课前,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好吗?想赢老师吗?
那你在玩的时候就要观察老师每次出什么?(师生活动3次,师按剪刀、石头、布的顺序出手),第四次学生大部分都赢了。
师:为什么这次赢的人数这么多?
生:老师是按剪刀、石头、布的顺序出手的。
师:对,这是一个周期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隐藏着这些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抓住孩子的好胜心理,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并初步感知规律,达到了激趣引入,又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新课导入目的。
二、在新授中设疑,架设自学桥梁,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教材所提供的图文并茂的学习素材(一般例题均提供一幅情境图,配上小卡通的一句问题呈现),通过怎样的转化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备课时应思考的现实问题。教师对教材的深加工,使图文并茂的例题转化成三至四个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对知识的一个设疑过程。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下面就通过一些案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收获。
案例3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的例题教学
教材上的例题如下图:
我是通过如下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问题一:怎样计算房间的面积?算式是什么?
问题二: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并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问题三:看书第86页例1的计算过程,试着说一说: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通过对照三个问题和例题的学习,让学生在估算的基础上获得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达到了知识正迁移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计算教学的课堂效率。
案例4 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例题教学
教材上的例题如下图:
我将教材中的例题图转化成如下三个问题:
1.图中有哪些物体?它们按什么规律排列?
2.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3.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通过学生自学,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基本能理解与掌握这道例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为了凸显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全班学生对第三种用算式解答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教师安排了一个质疑的环节,通过学生审视自己的认知而提出的一些困惑,逐步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