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4 10:2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知识是有“形”的,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形”的。它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且不成体系,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才能领会、掌握。例如,七年级学生最初遇到的是分类思想,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把有理数的绝对值分为正数的绝对值、负数的绝对值和0的绝对值3种。在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时,把两个有理数分为同号、异号及两数中至少有一个是0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类,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易于解决。教师要准确、清晰地把握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讲清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分布在教材各个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出来,在学生求知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思维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概念生成过程,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概念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七年级苏科版教材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出现铺设了很好的台阶,用刚刚学过的数轴先揭示出绝对值概念,再利用数轴揭示相反数概念内涵,从而使学生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概念,并且为后继判断a,-a,b,-b的大小,找出绝对值小于3.2的整数解、非负整数解等问题铺设了台阶。
三、凸显数学规律的展示,适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结论的导出过程,不是简单的再现,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面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教学思想方法中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例如,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首先从数的运算特例中,抽象概括出幂的一般运算性质。先让学生计算10■×10■、2■×2■,底数一般化:a■×a■;指数再一般化:a■×a■,由此得法则:a■×a■=a■。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重要作用。再如,学习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时,用数的运算性质探索式的同类运算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实现数—式的转化,也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体现。
四、夯实数学解题过程,强化教学思想方法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中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的习惯。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够胸有成竹,从容对待。例如,七年级上册中若∠1和∠2互为余角,∠1和∠3互为补角,∠2和∠3的和等于平角的三分之二,求∠1、∠2和∠3的度数。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思想作答,帮助学生感悟:在问题背景中有几个未知量共存的前提下,设其中一个量是x,则其余的未知量就可以用x的代数式表示,再通过题中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求x,那么所有的未知量均得到解答。在七年级下册有关三角形内角的计算时,对于一些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如ABC中,AB=AC,D是边BC上一点,且满足BA=BD,DA=DC,求∠C的度数。没有一个角的度数已知,未知角太多。学生通过方程思想解决该问题,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阅读;统计图表;学习活动
一、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环节薄弱的原因
从笔者对本校乃至周边学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数学教研活动观察统计来看,教师注重数学情景的设计,进行新知的导入,注重数学例题的教学,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却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阅读技巧的引领和培养,并且我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数学阅读活动,教师脱离了教材,脱离了生本,以至于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而缺失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相当薄弱,在解题过程中无法正确领会题意,审题常常出现偏差,以至于数学成绩滞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把握数学特点,领会数学阅读的技巧
1.引导学生感知认读“数学语言符号”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公式、图表不仅具有精确的含义,而且有着特定的内涵与外延,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应注意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的感知与认读,领会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公式等独有的精确含义。
学生学习统计图表时,就要领会图表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根据图表的知识和图表所具有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这就是学生在感知和认读“数学语言符号”。
例如:果农老张进行杨梅科学管理实验,把一片梅林分成甲、乙两部分,甲地用新技术管理,乙地用老方法管理,管理成本相同,在甲、乙两块地上随机选取20棵杨梅树,把每棵杨梅树产量分成A、B、C、D、E五个等级,画出统计图。
■
(1)补齐直方图,求a的值及相应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2)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比较甲乙两地块的产量水平,并说明实验结果。
学生对于频数分布直方图的阅读,从频数、频率、组中值、样本容量等方面,从而掌握该地块的一些特征数据,进一步与乙地块进行比较。
2.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激发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心智和生理处于快速成长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选择的数学阅读材料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学会主动阅读,轻松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时,我采用了数学应用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我提出第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是8844.43米。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仅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可能超过珠穆朗玛峰。你相信吗?然后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把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并在每次对折的过程中进行记录。
然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上述算式中,同学们发现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明确地回答:它们都是乘法的运算,而且因数都是2!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出乘方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欲望。
(二)扶本固元,提升数学阅读的维度
1.把握概念内涵,巩固概念阅读
数学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阅读数学概念时,首先要把握好概念的内涵,才能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概念。
如,在执教浙教版七年级下册“1.5图形的平移”一节时,图形的平移源于物体的平移运动,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让学生搜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物体平移的特点:物体各个部分运动的方向相同,而且运动的距离也相同。这样,在概括图形平移这一概念时,学生就能深刻把握“图形平移”的内涵及特点,也为平移的作图和推出平移的性质做好铺垫。当概念生成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再举出更多物体平移的实际例子以巩固概念。
2.反思对比例题,引导深层阅读
学生对于教材例题的阅读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模仿,教师必须从初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例题阅读指导。例题阅读一方面要初步学会简单地模仿和操练,更要深层次地理解例题的设计意图和例题之间的比较。
在阅读例题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反思,老师要从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我执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课时的例题教学:
例题:解方程■-■=1
学生对于例题阅读往往都会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但是在实际求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错误:
■■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从等式性质2出发,让学生思考错误的原因。
3.动手操作,辅助阅读理解
浙教版教材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课题学习、合作学习、想一想、做一做、探究活动、设计题等单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合作探究、操作活动,切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阅读材料“机会均等”一节:甲和乙两人一起玩掷骰子游戏,游戏规则如下:若骰子朝上一面是数字是6,则甲得10分;若骰子朝上一面的数字不是6,则乙得10分。谁先得到100分,谁就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该项游戏不公平,从而进一步探究“为何此游戏不公平”的问题。这一“数学化”的活动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让学生体会活动给予阅读的辅助。
(三)数学思考,渗透数学阅读的思想性
1.培育学生数学建模的阅读能力
数学建模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它主要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得到解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式思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七年级上册“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全价票为每张18元,学生享受半价。某场演出共售出966张票,收入15480元,问这场演出共出售学生票多少张?
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不过当时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直接列出算式也比较容易。从七年级开始,学生所涉及应用题相对而言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对于问题中含有哪些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这些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样?这些问题学生在阅读时难以理解清楚。这样,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就产生畏难情绪了。
我引导学生阅读时,帮助学生理清各种数量关系语的切确含义,找出数量关系,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考虑设未知数、选择方程这一数学模型列出方程。
2.培育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阅读能力
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思想,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经常性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从七年级起初的数轴到到八年级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九年级的二次函数等等,都要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如:如图,在一面靠墙的空地上用长为24米的篱笆,围成中间隔有二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为x米,面积为S平方米。其中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8米。
(1)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围成花圃的最大面积。
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建立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列出函数解析式,并求出自变量取值范围S=x(24-4x)=-4x2+24x(4≤x<6);当x=3 m时,S最大值=36 m2。
此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让学生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分析“最大面积”,当x=4 m时,S有最大值为32 m2。
在上述问题解决中,一方面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具体函数问题的解决中,采用数形结合的办法,清晰地分析函数的变化特征,从而求出最大值。这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多种数学思想,进行数学阅读,更好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阅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活动之一,当然,阅读还涉及阅读具体方法、阅读时间安排、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对阅读后进行交流、反馈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数学特点、数学教材阅读、数学思想等方面阐述数学阅读活动采取的策略及方法。笔者以为,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阅读、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这也是教师转变教学手段、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很好途径,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6.
[2]邓涛.让学生爱上课堂:名师高效课堂的引领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