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7 01:03:42

牛郎织女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14个字,会读会写“亲密、稀罕”等词语。

3.从课文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4.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在深入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教学重点】

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时,合理加入自己的想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的意思。

2.从课文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3.感悟到牛郎的心地善良、纯真、朴实。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小组交流。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它们大都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设计意图:

由民间故事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1: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3.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

4.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介绍牛郎的身世;牛郎专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讲分家产,哥嫂只给了牛郎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便把他赶出了家门。

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老牛开口说话,告诉牛郎将会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14—21自然段):牛郎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复述课文做准备。

三、品读人物形象。

1.读1—4自然段,出示课件2:

牛郎与老牛是怎样相处的?能看出牛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圈画词句,感悟老牛与牛郎的亲密感情。

2.自学交流讨论。

3.说说牛郎与老牛是怎样相处的。

抓住中心句,“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这句话可以体现出牛郎对老牛的照料很细心。“挑很好的草地”“喝干净的水”“在树林里休息”“在山坡上晒太阳”“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读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4.牛郎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3。

(1)可怜、孤苦伶仃。孤儿,哥嫂待他不好,吃剩饭、穿破衣、天不亮就上山放牛;连名字都没有。

(2)心地善良、勤劳。照看老牛挺周到:总是挑很好的草地、吃嫩嫩的青草、喝干净的水。

①尽管只是一头牛,但牛郎把它当作亲人来细心照顾。

②放牛是哥哥嫂子派给他的活,他们对牛郎好吗?面对哥嫂的虐待,他不抱怨、不怀恨、不偷懒、吃苦耐劳、把活儿干得很出色。这也正是心地善良的表现。

设计意图:

抓住描写牛郎照看老牛的句子体会老牛与牛郎的亲密关系,同时品读牛郎的形象,为后面的表演做准备。

四、课堂小结。

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它是如何报答牛郎的?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明确牛郎与织女的相识,进一步品读人物形象。

2.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它是如何报答牛郎的?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既回忆了上节课的内容,又为下文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牛郎和织女相识的过程。

1.牛郎和织女是怎样相识的?你认为织女是一个怎样的人?

2.相识。

(1)老牛向牛郎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织女听得出了神,同情牛郎的悲惨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3.织女的人物形象。

(1)心灵手巧:织得一手好彩锦。

(2)美丽善良、不势利、不贪财:看见牛郎心地善良、又能吃苦……(她追求的是什么?)

引导提升,出示课件4:现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织女?

(追求自由,不畏天规,勇敢坚定、勤劳)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织女的人物形象,为下面的表演做准备。

三、复述故事。

1.说一说。

小组内复述故事,要求把课文中情节写的简略的地方,发挥想象说得具体些。

如: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仙女们商量着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2.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

学生说一说,演一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趣味性。

四、课堂小结。

1.牛郎和织女就这样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呢?(美满幸福)

2.小练笔: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将“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写得具体些。

【板书设计】

10 牛郎织女(一)

老牛(善解人意)

第2篇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什么样的问题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呢?

首先,既有思维高度,又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比如我在教学《白毛女》时,讲到杨白劳上场,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杨白劳在什么情况下上龅模渴奔浔砦什么安排在除夕之夜?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杨白劳是在除夕之夜、风雪之中上场的;第二个问题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同学们都知道除夕之夜是喜庆之时,可对于杨白劳来说是“年关”,应躲、该愁,这样就使“喜”与“愁”形成对比,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人物的悲惨遭遇做了铺垫。

其次,在学生思维梗阻时要能把它打通。《背影》中,父亲在送儿子的过程中,前后只说了四句话,都很简短,看来意思也平常。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只讲了四句话?”听到这个问题,同学们都不敢褒贬,思维梗阻,出现疑惑状。为此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父亲是不是不爱讲话?他与儿子是不是无话可说?如果有话说,该说些什么?为什么他只讲四句?朱自清的父亲原是徐州烟酒专卖局局长,擅长交际,不是一个不爱讲话的人;父子分别,不知何时相见,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此刻心情,怎能无话可说?通过深入讨论,学生感知:祖母去世,差事交卸,父子分别,话题很多;他只讲了短短四句话,可字字含情、句句蓄意,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二、问题要有定向性

提问要有目标,要考虑问题及发问时机,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何种方向?方向就是要有目标,每个问题的定向要在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小目标,小目标要为大目标服务。

如,《变色龙》这一课的大目标是要使学生弄清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为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即三个小目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一条狗咬伤一个人手指头“案子”的过程中一共几次变色,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变色的?为什么他身上的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统治时期的警官多次变色,身上穿得好好的大衣脱了又穿,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即三个小目标)渐渐向大目标靠拢,最后实现大目标:警官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的爪牙,见风使舵,狡诈多变,对平民百姓是一副嘴脸,对贵族老爷则是另一副嘴脸――对权贵表现得心惊胆战,丑态百出。在“变色”的背后,“不变”的是法律,他只是一块遮羞布,是完全维护权贵的法律,是为沙皇的专制统治服务的――“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

三、问题要有概括性

问题一定要有一定的容量,要有综合思维的余地,要突出重点,击中要害。如教《长征》“草地水塘旁边”时,为突出周团长光辉形象,感悟周团长为了革命的伟大牺牲精神,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红军过草地时,许多战士活活饿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粮食,粮食能保住他们的生命。周团长有吗? 他还有“所剩不多的炒面”。照理说,他有炒面,还有两位小战士抬着他, 完全可以活着走出草地去。可他在两个小战士晕倒时,却把“所剩不多的炒面”扔在小战士的面前,自己艰难地爬向水塘。这是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周团长只要吃点炒面,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只要等两个小战士醒过来,或等上级再派战士来抬他,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被抬出草地。但他为了战友的生命,能够轻装上阵,走出草地,继续革命,选择了“爬向水塘”,牺牲自己。这样一来,就能“击中要害”――周团长无限忠于党的事业,为了革命,为了战友的生命,宁愿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一下子跃然纸上。

四、问题要有系统性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诗,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结局如何?诗中牛郎织女命运又怎样?这几个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传统牛郎织女故事及其结局是――牛郎织女一个在天河之东,一个在天河之西,每年只有一次“鹊桥会”。解决了第个二问题才能知道诗中牛郎织女命运与传统故事的不同――诗中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过银河,游天街,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解决了第三个问题中的“作诗时的时代背景”,再联系前两个问题的答案,解决第三个问题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原来诗人借天街,借传统的对牛郎织女的说法来反衬人间的丑恶,抒发自己对理想中美好社会的追求,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憎恶,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地理;培养兴趣;方式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记得牢,掌握得住,收到预期的效果。根据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结合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精力投入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设计一些让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或根据教科书中的一些活动内容引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时季风环流之前,可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又如,讲自然灾害的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劫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也可用“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这时,同学们都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硬拍茉けǖ卣穑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再如讲必修2的人口合理容量,先让学生阅读人类的“空间”,人类本身所占有的空间并不算大,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上。请学生思考人类是否这样“零距离”生活?人类的生存空间到底需要多大?由此引入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

二、巧用古诗谚语,助长学习兴趣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讲大气散射作用时用“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古诗谚语犹如“味精”,使地理课堂好比一顿美味佳肴,增添了一番清香的风味。

三、运用趣味性教学,感召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利用漫画图片教学,启迪学习兴趣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五、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本图片、模型、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多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虽然是初中学生,他们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彩图。在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课本中的四幅图片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中心商务区的四大功能(商务枢纽职能,交通中心职能,房地产开发职能,旅游职能)。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像这样的插图在湘教版课本中几乎每节都有。

六、引用历史神话故事,提高学习兴趣

如讲密度流时,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艇守住海峡,用声纳盗听,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国潜艇竟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关闭所有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走了。这个故事,引入了课本要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到恒星特点时,引用每年农历的7月7日牛郎会织女的神话故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了6月底,牛郎因为事务缠身,无法准时赴约,就给织女拍了一份电报通知她,那么织女能否在7月7月前收到电报呢?恒星之间的距离很远,即便以光的速度从牛郎星到织女星也需16年的时间。在讲恒星的发光和质量时,告诉学生牛郎星和织女星是一对极不般配的夫妻,织女星亮度是太阳的48倍,而牛郎星仅为太阳的8倍,可以说织女是“明目皓齿”,而牛郎星在“她”面前则黯然失色。另一不般配的地方是织女决不是神话中杨柳细腰的苗条淑女,牛郎也不是身强力壮的钢铁汉子,织女星比牛郎星要大3倍以上。

第4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先和老师一起来听首儿歌,如果大家会唱的话可以一起唱

1.放音乐《满天都是小星星》

(师生一起唱)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优美。你们在唱歌时想到了什么?(相互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星空图画。

【利用媒体音像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件出示星空图,教师讲或引领学生讲《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是在夏季里的天空,在天空里群星璀璨,无数的星星组成了一条天河,叫什么河?(银河)在这银河里有两颗星特别明亮,你们知道是什么星?(牛郎星、织女星)牛郎星、织女星在我国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知道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上台讲故事)

3.引出主题

师:这个故事真感人,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给这两颗星星分别取了牛郎星、织女星这很好听的名字,当然,这是我们中国人对这两颗星星的称呼。古代希腊人通过长期对星星的观察,根据这颗星星以及周围的星星构成的图案,也给他们取了名字,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牛郎星图片。

师:“这就是牛郎星。”

“再观察一下,牛郎星和他周围的星星连起来,像个什么动物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二)了解星座的形成

师: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古代希腊人说,这些星星组合在一起特别像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所以就把他叫天鹰座。大家要注意,牛郎星是只指一颗星星,天鹰座呢,是一组星星的名字。古代希腊人还给很多星星都取了名字,叫什么什么星座,同学们知道哪些星座呢?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对星座掌握的不少,那我们就来看看大熊星座的样子。

课件出示大熊星座。

师:有七颗星星特别亮,我们把他叫……?(北斗星)

课件出示北斗星,与大熊星座比较。

学生观察生疑:这个北斗星与大熊星座怎么不一样呢?

师:有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1:照片拍下来后摆反了。

生2:我们看的地方不一样。……)

师: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变化的,我们的地球也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我们看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星星也就不一样。有一个词叫“斗转星移”就是这个意思。

师:人们常说北斗星挂在天空,特别像倒挂的勺子,那么,怎样才像勺子呢?老师用线连一连看像不象。课件出示。像吗?

师:其实,天空中的星星用不同的线连起来就会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连法,就有不同的效果。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带星的纸,你连一连看像什么。在连线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线,一根或几根线,还可以适当的添画。

学生简单连线练习。

师巡视,指导。选择部分作业讲解。

【连线练习,既是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又是对后面星座图像表现活动的一个预习】

由片段可以看出: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想象、创新的欲望,收到“课伊使,趣亦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再由大家熟知的牛郎星、织女星的故事,利用课件,自然过度,引出主题,把西方人熟悉中国人陌生的星座,通俗易懂的向学生介绍有关星座的知识,很好的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二、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

(一)教师示范

这些星座有的看起来和他的名字很相象,有的不太像。其实,这都是希腊人通过想象给这些星座取的名字,今天,也要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表现星座。在表现之前老师先给天蝎座的同学画一个星座。

示范一:用油画棒(或水粉)直接画,教师边画边讲解,提醒学生注意涂色方法。

学生提修改意见。

师:老师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来表现。

示范二:用橡皮泥制作星座。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做铺垫】

(二)学生自选材料,自主创新

师:当然还可以用剪纸来表现或其他的方法表现。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表现星座,可以是自己的星座,也可以是爸爸、妈妈的星座。

1.学生自选表现材料。

2.学生练习。

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象能力得到发挥】

(三)合作评价,总结延伸

完成的作业贴在黑板上。

1.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

2.欣赏评析别人的作品,在互评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作品,说出喜欢的作品。

【介绍自己的作品,提高自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潜力、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四)拓展

每个星座都有一个神话故事,课后找一找,讲给你的同学、朋友和家人听。

【一堂美术课结束之后,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第二课堂的开始】

第5篇

(第一课时)

执教:全椒县章辉小学

陈良付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3.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老师播放的是有关黄河的图片,欣赏了这组图片,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2.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起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二、回顾学法,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词语: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一)解题意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浪淘:波浪淘洗。题目的意思是大浪淘沙。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浪淘沙九首》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三)诵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示范朗读。

3.指导朗读节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5.齐读。

(四)明诗意

1.自读古诗,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2.逐句交流诗意。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挟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4.齐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五)品意境

1.出示图片,结合1、2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黄河九曲绵长的曲折和裹挟泥沙汹涌奔腾的气势。(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2.出示图片,结合3、4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诗人逆流而上、一往无前、直冲霄汉的豪迈气概。(诗人欲上九霄的气概)

(六)悟诗情

1.这首诗前两句歌咏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后两句诗人有景色联想到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自己的处境,进而驰骋想象。他想到了谁?为什么?

2.交流。牵牛织女是神话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此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拓展延伸

1.学习《浪淘沙》(其二)

2.总结积累: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感受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后请大家再收集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吧!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雄伟壮美的景象

第6篇

[关键词]四大民间故事;文学性;爱情;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2-0085-06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四则故事,以传说、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冲破封建束缚的勇气和对自由的向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爱情观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社会地位与价值观的认知,引导人们向文明社会不断进步。

一、四大民间故事的版本发展与定型

《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离不开故事本身所带有的生活气息,百姓喜闻乐见的背后是对真实生活的写照和超越。

(一)《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研究者一般认为早期的“牵牛”“织女”只是两个星宿名,一在银河东,一在银河西,两两相望,并没有人神化。不过有些学者根据这一史料推测牛女神话应该萌芽于先秦,如洪淑玲认为先秦时期已经含藏了牵牛织女神话的基因,应当是孕育牛女神话的胚胎期;李立也认为虽然牵牛与织女两者在先秦还没有联系起来,但牵牛、织女这两个符号形式已经包含着“人”的形象内涵,而且在《史记》中曾经记载:“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将。嫠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孙也。”此时牛郎与织女已经人神化,也就是说二者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形象,只是这个形象还不具体。

两汉期间关于织女、牵牛故事的线索很多,但都没有明确指出织女与牵牛的相恋关系。汉初《淮南子・真训》云:“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这里说的是真人与织女的婚姻,与牵牛无关。东汉班固的《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的《西京赋》中同样写道:“豫章珍馆揭马,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这也只是描写了西汉长安时的昆明池旁立有牵牛、织女两座石像。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到了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明确写出了牵牛、织女二人的相爱相思:“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出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在曹丕的《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的《九咏》:“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里,牵牛和织女已被传为夫妇。

由上可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大概成型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时间。

(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是杞梁妻哭夫。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齐侯(庄公)还自晋,不入。……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优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哭夫”情节的增加,是在《礼记・檀弓》,曾子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引淳于髡的话曰:“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曰:“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从古诗《西北有高楼》的“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我们可以看出,杞梁妻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哭的典型。

“崩城”情节的增加,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i。”这里说杞梁妻哭得城都为之“崩”“i”了。在《列女传》中,又添加了“投淄水”的情节:“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这样,到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到西晋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演变成“三分实七分虚”的文学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的故事逐渐变成孟姜女的传说。唐(佚名)《h玉集》:“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在《同贤记》中也曾经记载:“燕人杞良筑城而亡,其妻孟仲姿(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辨出夫骨回家安葬。”故事演变到这里,已经能清晰地寻找到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基本轮廓,也与现在已经成型的故事有很相近的情节。到了明代,故事又新增添了孟姜女与秦始皇做斗争的内容,增添了秦始皇逼婚与孟姜女投海殉情的情节。至此,近代版本的孟姜女的故事才真正定型并流传下来。

(三)《梁山伯与祝英台》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尤其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之后的清代《梁山伯宝卷》以及众多通俗文学的加工再创作,才使最后的故事具有了“楼台会”“十八相送”“化蝶双飞”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至此梁祝的故事才完全定型,一直流传至今。

(四)《白蛇传》

白蛇传说源远流长,但众说纷纭。最早的白蛇形象大概源于唐代《博异志》,《博异志》里已经出现了“白衣之姝”和“青衣老女郎”,这大概就是白蛇和青青的前身。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传说南宋绍兴年间,千年修为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白素贞,与其侍女青青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主管许宣(许仙),同舟避雨,白素贞与许仙一见钟情,白素贞逐生欲念,欲与书生缠绵,遂与许仙结为夫妻。婚后,经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许一钵盂,令罩其妻。白、青被钵盂罩后,显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鱼。法海遂携钵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镇白、青于塔中。清代初年黄图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该故事并进行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到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知道了《白蛇传》的故事。后嘉靖十一年(1532年),玉山主人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二、四大民间故事的文学性考察

本文选取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里的四大民间故事为最终版本,探究故事本身的文学性质。

(一)人文主题的“立与破”

四则故事的主题都是非常典型的关注生命、褒扬爱情、肯定人性的人文主题,这种主题寄托于民间故事,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感触与共鸣。四则故事的人文主题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等对人性束缚的外在社会秩序的突破。

《牛郎织女》中,牛郎的善良勤恳和织女的美丽贤惠,夫妻的福祸与共,成为爱情的楷模。牛郎、织女不受神权的束缚,为了爱情坚定地走到一起。织女身为王母娘娘的女儿,超凡脱俗的神仙,在情定牛郎之后甘愿为他留在凡间,甘愿为他生儿育女,并且为了保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天庭决裂,最后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成的天河与牛郎分离。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没能让她放弃爱情。她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天庭同意她与牛郎每年见一次面以解相思之情,让喜鹊搭成鹊桥让他们一家团聚。故事体现出对美好的人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

《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为了夫君不惜与朝廷为敌,女性的勇气刻画得到淋漓尽致。她忠贞于自己的丈夫,忠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在面对秦始皇王权的压迫时,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摆脱,最后宁可投河自杀也不嫁给秦始皇。故事表现了忠于婚姻、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主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对爱情的轰轰烈烈的追求表现得特别明显。自古以来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祝英台却假借九妹之口主动向梁山伯提起婚姻之事,且在表明自己女儿身之后,就秉持着非君不嫁的坚定决心;面对梁山伯去世的打击,同时自己又必须要嫁给马文才的情况下,经过梁山伯坟前的时候,祝英台毅然选择为他披孝,并且投坟殉情,最后两人虽然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却同穴化为蝴蝶。这一系列的举动都不得不让我们敬佩这位女子的勇气,对于爱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同时也看出父权社会下身不由己的悲苦命运,这也正是故事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打破门当户对的社会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

《白蛇传》男女主角更是突破了人与妖的界限,相爱在一起。白娘子为了能够与许仙在一起,甘愿冒着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的危险,多年后,上天为他们的爱情动容:雷峰塔倒掉。白娘子与许仙一个是妖,一个为人,但是他们两个为爱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了世人的眼光与偏见。白娘子虽然身为妖但却心地善良,从未伤害过人,还与许仙建药铺免费治病救人;法海虽然是人,但是却为了收妖善恶不分。故事表达了不向邪恶屈服,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维护“人”权的主题思想。

(二)人物背后的价值观

四大民间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无论是正反派人物的价值观对立,还是男女形象的反传统特点,都是围绕着显现故事的人文主题来精心设计的。其中,正面人物总是为了维护人性,不惜反抗强权(神权、王权、父权、“人”权)。女性形象则一反传统的柔弱被动,比同伴男性更加机智、更加勇敢、更加坚决甚至不畏牺牲生命地去追求、捍卫自己的人生。

1.正反派人物的形象塑造

在《牛郎织女》中,勤劳淳朴的牛郎和心地善良的织女作为男女主角是重点塑造的对象,他们是广大民众心中理想的男女形象和男女爱情婚姻的典范。而要拆散他们的王母娘娘,则心狠手辣,不顾骨肉亲情,蛮横又专制。正是这种正反派人物的对比,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以及对蛮横专制的反抗,传达了追求爱情自由的呼吁。

《孟姜女》故事中的突出人物是秦始皇和孟姜女。朝廷为修长城将新婚中的杞梁拉走,秦始皇不仅间接地毁了他们的婚姻,而且在得知孟姜女的美色后更是想强娶孟姜女,甚至不惜答应三个荒唐的条件。孟姜女是一位忠贞且聪明的女子,她假装答应嫁给秦始皇,却在完成丈夫的丧事后选择投河自尽。反派人物秦始皇与正派人物孟姜女对比,反衬出孟姜女对爱情婚姻的忠贞不渝,反映出王权社会对人性的忽视。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传统的家长制婚姻成了阻碍,酿成了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真心相爱,情深意切,但在父权社会下祝英台的婚姻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在门当户对观念下祝英台的父亲残忍地将他们分开,祝英台最后选择投坟殉情也是对这种父权的反抗,对自己爱情的坚守。

《白蛇传》中白娘子与法海的形象对比更为明显。什么是正,什么为邪?妖自古就被认为是邪恶的代表,佛家则是正义的化身。白素贞是妖,但她一生舍己为人,从未威胁过人类的生命,反而与许仙一起开药铺济世救人。法海身为人,是以普度众生形象存在的佛家代表,但是却因为执念,口中念佛不懂佛,只分人妖,不分善恶。他顽固地、毫无人性地拆散许仙和白蛇的幸福家庭,为了他所谓的“人伦”而恰恰破坏了最重要的“人伦”,这是故事最发人深省的地方。一个是有爱之妖,一个是无情之人,究竟谁对谁错?这种正反派人物的塑造生动又直白,颠覆常识,打破观念束缚,告诉人们明辨是非,不要被人或事的表面所迷惑,不要盲从那些维护“人”权的旗号做着违背“人”权的事情。

2.男女形象的塑造

母系社会之后,男性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女性一直处于被轻视、被忽视的被动、柔顺、跟从的社会地位。然而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一反常态,处于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风口浪尖,以一种远超过同伴男性的英勇姿态捍卫着自己的爱情和纯粹的自我。

《牛郎织女》中,牛郎是一个面对爱情家庭被阻挠而完全无力反抗、无可奈何的丈夫。而织女则为了自己的家庭积极反抗,不惜与天庭决裂,最后她的真诚感动了天庭,被允许与牛郎一年见一次。女性在这里一反以往的柔弱、退缩,展现出善良与勇敢。

《孟姜女哭长城》中,身为女性的孟姜女在面对男性社会下最高领导者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惧强权和聪明智慧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定义,也反映出女性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和反抗强权的勇气。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牛郎相较,除了无可奈何以外,还增加了反应迟钝、身体羸弱。祝英台虽然是女子,却敢于装扮成男子去读书,主动对心上人示爱,机智可爱地提醒梁山伯自己是女儿身,甚至直接安排他上门提亲等等,都表现出一个女性追求真爱、敢作敢为的勇气。

《白蛇传》中,许仙见到了白蛇的真身就晕倒,被法海教训就畏缩。身为女子的白娘子却在面对法海时毫不退步,直面反抗。相比之下,女性的形象在这里更加突出,故事所塑造的女子打破传统的柔弱的一面,具有了反传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了自我突破。

这些故事中的男性软弱、无奈、无计可施甚至自私愚蠢,和女子的智慧、独立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强权之下女性不畏惧、敢于反抗、积极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形象,女性形象的鲜明转变是故事人物形象塑造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3.特殊物象的象征意蕴

四大民间故事里分别有一个明显的物象,即鹊桥、长城、蝴蝶和雷峰塔。这四个物象都有独特的意义,生动地呼应了各自主题中对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突破。

古时有喜鹊报喜的说法,喜鹊有很强的筑巢能力,蕴意保卫家庭、守护幸福。《牛郎织女》故事里,牛郎与织女在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阻拦后,依然彼此相守,鹊鸟也被他们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趁天河风平浪静之时,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美好的结局是对他们爱情的肯定,鹊桥也就成了美好爱情的象征。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一开始就提到了修长城的事情,为了躲避修长城抓壮丁,孟姜女与杞梁相遇并相爱,但也是因为修长城被累死。长城是千古以来的战略要地,也是历经朝代更替耗尽劳动人民血汗的地方。千百年来长城屡次被修,因此也有数不尽的像孟姜女这样的家庭被拆散。孟姜女作为代表哭倒长城,蕴含着百姓想要推倒强权统治的愿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里,蝴蝶的出场场景优美。祝英台经过梁山伯坟前时,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挂,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翩跹起舞。彩虹高挂,风停雨霁,预示着一切的遭遇都过去,迎来了崭新的生活;蹁跹的蝴蝶双宿双飞,意味着美好爱情的自由与圆满。

雷峰塔是阻碍白娘子与许仙的障碍,是法海的武器,它所能困住的不是白娘子,而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昭示着世俗的眼光、人妖的身份差距。雷峰塔倒掉也预示着世人对他们爱情的承认,世俗眼光的打破,对“人”权的新定义,对人性的关爱,这是时代观念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4.情节构建的神奇色彩

四大民间故事中,“亦真亦幻”的情节构建,使人物和故事既显得真实可信,又有着神奇动人的色彩。

《牛郎织女》中的情节神奇色彩表现在:一是老黄牛不仅会说人类的语言,而且成就了一人一仙的美好姻缘。面对天庭的阻挠,牛郎披着牛皮追赶被天兵天将抓走的织女。二是神奇的人神结合。他们的遭遇符合了现实规范的逻辑,使得故事又真实又神奇。

《孟姜女哭长城》中,首先,孟姜女的出身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说是姜姓人家种了一棵葫芦,跑到孟家去了,结果打开葫芦里面出来一位貌美如仙的女子,就取名孟姜女。葫芦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这是对孟姜女或者女性幸福归宿的一种暗示和隐喻,也反衬出孟姜女失去丈夫后的巨大痛苦。其次,长城被哭倒。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故事中构建这样一个情节是对孟姜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她不幸的一种补偿。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私塾读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祝英台不仅成功地进入私塾读书三年,而且还假借兄长身份,为自己和梁山伯定下婚事。这是一个让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情节。最神奇的是化蝶,爱情在现实中被无情毁灭,只好以化蝶来实现涅重生,不得不说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很唯美而又浪漫的结局。正如古代诗词中,“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佳话成全了那些被俗世所扼杀的美好生命和爱情。这化蝶的结局不正是《牡丹亭》里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么?

《白蛇传》中白蛇化为人身本身就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虽然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的神话传奇,但大多是像《聊斋志异》里的鬼神故事,很少有动物尤其是蛇类动物化为人身的情节。白蛇与人类结为婚姻关系,更是旷世奇谈,奇思妙想的故事让读者眼前一亮。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形象,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似乎也映射着女娲造人的传说,具有传奇色彩。身为凡人的许仙生命垂危,白娘子冒死前往仙岛寻觅救命灵芝,这种仙岛以及救命灵芝在当时民间都是异常令人向往的神奇事物。白娘子为救被法海囚禁的许仙,水漫金山,最终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的雷峰塔,因为这则故事的传诵,被赋予了新的神秘色彩,让世人对其怀着好奇而又感慨和同情的心绪。

5.“类大团圆”结局的审美选择

中国传统故事大多以大团圆结尾,四大民间故事本都是悲剧,但是结尾却有意改做了一种在“虚幻”中圆满的结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

牛郎织女虽然被分隔在银河的两端,但却可以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是一种补偿与圆满。孟姜女前往长城千里送寒衣,最后哭倒长城,埋葬在长城下的夫君尸骨显现出来,是在给予她一定的情感补偿。梁祝死后同穴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最终的团圆。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最终倒了,也是在暗示她和许仙的感情感动了上天,给后世的人们一个聊以慰籍的结局。

这种“类大团圆”结局,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里对团圆的美好追求,悲剧性结尾被赋予了另一种形式,给予了故事主人公和读者情感补偿,表现出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渴望和祝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四大民间故事流传的价值与影响

(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与发展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中说:“民间故事与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时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益的。”由此可见民间故事有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首先,这四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坚守善良的品行。四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是善良、勤劳、智慧的代表,只有辛勤的努力才会换来理想中的圆满。生活的美好是需要我们一点点积累的,生活不是一枕黄粱的美梦。

其次,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精悍短小的故事,在娱乐人们的同时,也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尤其在爱情观的教育方面。教育女性要敢于追求自由,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价值追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着文明的前进。

再次,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精神也在民间故事里充分地体现出来。尤其是故事里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面对凶险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时的乐观精神,以及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勇气。

(二)女性的自主与爱情的自由

织女身为神仙原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她却为了牛郎甘心成为一个平凡的妇女,每天过着男耕女织、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生活,儿女相伴的世俗生活使他们感到非常幸福;孟姜女忠于爱情,敢于挑战权贵,敢于牺牲自我;祝英台为了追随梁山伯在自己新婚当天为他披麻戴孝,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白娘子追求爱情的自由,勇于反抗神权与“人”权。故事中的女主角追求自我、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女性的自主使她们具有了追求幸福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因此,在面对神权、王权、父权和“人”权的阻挠时,她们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而不是蝇营狗苟;能够正确区分是非,掌握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

李立.汉代牛女神话世俗化演变阐释[J].洛阳师专学报,1999(1):89-92.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7-51.

刘根生.团圆情结―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文化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06(2):46-49.

第7篇

一、在真诚对话中构建“绿色课堂”

真诚对话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它包含着教师高超的对话艺术、独特的人格魅力、灵活的教育方式等显性的东西。在师生对话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视角,把阅读教学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转化为学生的内心感悟,让生态课堂在自然状态中流淌。语文“绿色课堂”中的师生对话不应该是“秀”场,而应该是师生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智慧呈现,应该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优美境界。如教学《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当学生很难理解少年与“我”的情谊时,教师出示:“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展开了以下的教学。

师:不要钱,他是送给我的。真是奇怪啊!少年是干什么的?做生意的竟有不要钱的?少年说什么了?

师:少年和我远隔千里,为什么会如此用心对待我这个中国朋友?因为中国和非洲有过感人的故事。

(教师出示中国政府多次向非洲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等资料)

师:正是中国这种无私的援助,感动了所有的非洲人,感动了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所以“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好,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为了让学生理解少年对“我”的“慷慨”,感悟中非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师有意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提供了相应的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中非情谊,学生的情感自然会从心底涌出,与文本流淌的情感相交融。而此时,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就不再是简单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了。

二、在生态互动中构建“绿色课堂”

有的课堂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一知半解;有的课如一杯香茗,教师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刻感悟文本内涵,畅快淋漓地说出真实感受,真正感受到了课堂的美,获得了情感共鸣。所谓的语文“绿色课堂”,教学要时时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思维的火花,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教师可抓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情绪高昂的有利契机,找准切入点,通过质疑引发互动,引起学生共鸣,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如教学《生命?摇生命》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先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然后进行问题诱导,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之后,引导加深体会。当然,不管学生的表达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要适当鼓励,正确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文,引发对生命价值的真切感悟。

又如教学《果园机器人》一课,当学生自己读出机器人的有趣后,笔者安排了拓展延伸,和学生聊天:“果园机器人真有趣,可要是地上果子不够吃,只有摘树上果子吃,机器人可能需要许多果子才能转化出足够的电,那卖出去的果子不就变得少了吗,收入也就少了吗?”学生也觉得这种机器人还不够科学,笔者就顺势引导:“那你觉得怎样做才更科学?”话音刚落,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用风能做机器人的动力;有的说用太阳能让机器人动起来;有的说让机器人“吃草”,还有的说机器人“吃”泥土更方便……在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学生思维极其活跃,他们的不同说法无不闪耀着智慧和创新的火花。

三、在个性体验中构建“绿色课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鲜活个性、生活背景与知识经验千差万别,自然会对学习探究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绿色课堂”是让师生拥有积极情感的课堂,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是关注每一个人和谐发展的课堂;“绿色课堂”也是师生生命最真实、最精彩、最不可复制体验历程的课堂。在“绿色课堂”上,学生的个性体验偏离或超出教师预设和期望的轨道,屡见不鲜。我们应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的前提下,对于有悖于文本核心价值的观点,积极引导,顺势而教。总之,要让学生怀着一份快乐的心境,在情感交流中放飞自己的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怀,碰撞出幸福的火花。

如教学《乞巧》一诗,教师朗读诗文“牵牛织女渡河桥”后,出示画面“牛郎织女一家人在鹊桥上相会的情景”,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七夕鹊桥相会,牛郎和织女的心情会怎么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悄悄话呢?如果你是牛郎织女的儿子或女儿,你会对织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织女,我会对孩子说,在家里要听爸爸的话,认真学习,做个好孩子。”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对织女说,您在天上过得好吗?有机会要常回人间和我们相聚啊!”有的W生说:“如果我是牛郎,我会对织女说,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培养咱们的孩子,也会祈祷咱们一家人早日能团聚。”教师进行总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团聚的时刻,让他们说悄悄话吧,我们静静地读,别打扰他们。”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多元感悟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学生的个性得以放飞,情感得以丰富。一方面,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发展了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课堂提问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用高效地发问是我们很多从教者一直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下谈谈我的看法与做法。

一.精心设问。

课堂设计的问题要精。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闻“问”生畏,是不可能有效果的。若是问题太浅,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对答如流,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实际意义;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过易,要多提一些思考型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它的答案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而应该是需要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仔细探究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

二.灵活发问。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装满好奇的脑袋,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不能为了问而问,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充分思考、有所领悟的基础上再回答。如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最后一句话:“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提问: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女店主会对她深爱的丈夫说些什么呢?为什么会说这些?最后让学生讨论:课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尽量给予鼓励,而不是草率的评价,要善于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使课堂在教师引导下“活”起来。

三.合时适量。

提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问题的量,教师提出问题时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妙用悬念。提问要讲究时机,或在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处提问;或在知识异同处提问;或在知识的矛盾点处提问;或在学生思路不清晰的地方进行提问;或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未达到“愤悱”状态时,教师就不要发问点拨,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从不同角度抛出一些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顺利解决难题。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织女为什么会放弃天上的富贵生活而决定留在人间,下嫁牛郎这一个孤儿呢?学生刚开始可能不明白,想不通,无法理解这种“犯傻”的行为。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告诉学生答案,也不必多讲解,而应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见机会难得”等关键词语,对比阅读织女在天上生活、溜下人间戏耍,与牛郎婚后生活,以及王母得知消息后暴怒等的描写,思考织女这样选择的理由?这样阅读,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寻找到答案。课堂提问还要处理好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不要过多,切记满堂问或“连珠炮”式的发问。

四.提问有度

教师所提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接受水平,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善于选择最佳切入点,使提问更实在、更有意义。

1、广度。课堂提问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下手,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梯度。一是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使答案具有多元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获得收益。二是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对象,把握好难易尺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普通学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针对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第9篇

高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体验的生成,应建立在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悟生活的基础上,由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上,巧妙引导而生成。课堂上,笔者在紧扣关键词句,设计精准的、带有思辩性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方式进行了独特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即从巴峡穿巫峡――利用逻辑的力量

简单的逻辑推理学生都会,我们不防让学生的新发现“顺流”而下,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一旦学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受到阻碍或得到推进,就会激起一片思维的浪花,使学生调动起全部身心去体验。比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写道“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这里的“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很多学生认为索求剪纸的人一听到姥姥答应,便高兴地走了,因为事情定下来了,他为将会获得姥姥的剪纸而高兴,说明姥姥技艺高超。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是细读前文,往下推理,学生从“接着”一词读出姥姥肯定先剪了。而且课文一写完“姥姥答应剪”,接着就写“这人乐呵呵走了”,中间省略了文字,暗示着姥姥剪纸是那样地快。此时,姥姥的形象也更加丰富起来,学生的体验也变得更有深度。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借助感觉的力量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以已有的认知为基础不断建构的过程,而学生的体验,更加需要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情感理趣,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那种韵味。比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写海浪如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笔者让学生真切地做出面前一头大狮子扑过来的反应,学生刚做完避让动作,笔者又一次扮成狮子猛扑过去,这样循环数次并追问狮子有多少头,再让学生闭眼想象,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体验到千万头狮子扑过来的感觉。下文作者又把浪花比成小孩子,笔者又模拟可爱的小孩子,扑向学生,学生张开手臂拥抱我,与前者避让狮子的形象相对比,冬天海浪的汹涌和春天海浪的温馨给人的感觉更加深刻,读来更加入心,且课堂情趣盎然。语文的魅力就在这里,它可以令你神游万里,思接千载,浮想联翩。

三、风刀霜剑严相逼――强化激将的作用

有人说,一个艺术家的不幸,有可能是人类的大幸。这话讲出了大凡杰出的创造性的成就都是在一些特殊的人生逆境中激发出来的: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有时我们在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置学生于无退路之地,甚至“不义”之地,来挖掘学生的体验潜能和创造潜能呢?如《牛郎织女》中,王母娘娘是一个狠毒、奸诈且又强大的恶魔,如何从语言中深入体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于是笔者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但规定必须有十处发现,否则你就是一个内心不够善良的人。这样一下子“刺激”了学生,于是他们细读、交流、碰撞,发现了好多:她身为天母居然“暴跳如雷”,只为织女是“下”嫁人间,便发誓要“抓”回织女。她势力那么强大,偏要“趁牛郎不在家”去抓织女,而且“推”倒孩子,“拽“着织女,还有“一”划之下,“霎时间”就能划出“很宽”的,“波涛汹涌“的天河,并且她让牛郎织女相见却不能相逢……他们的发现远远超出教师预定的十处,并且课堂上群情沸腾,义愤填膺,议得热烈,读得深情。这样的方式,使教师的引导富有情趣,彰显力度。

四、且放白鹿青崖间――给予自主的空间

引导学生产生独特体验,要让学生思想的“白鹿”去游历名山。比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笔者精心扣住的“快开枪,你不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这一声血气方刚的怒吼设计了三个问题来教学:第一,他为什么要快开枪?第二,他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开枪?第三,副官长如果不开枪,他真的会向他开枪吗?带着三个问题,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内心,体验到了那份铁汉柔情。耐心地放白鹿于青崖之间,须行时即可游访名山。教学要多一点从容淡定,睿智、轻松、创造性的课堂,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更需要我们大胆放手,耐心等待。

五、直挂云帆济沧海――调动积累的故事

在充分品味文本时,学生的独特发现往往能给学生心灵以强烈震撼,此时,他们渴望超越文本,获得更多的心灵体验。他们的学识与积累有限,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一些故事、典故等来满足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即兴演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染,引领他们直挂云帆,乘风破浪,驶向思想的海洋,抹浓人生的底色。比如《真情的回报》一文,讲的是一个家境极其贫寒的小男孩在乡亲们的关心下,得到了一份送报的工作后,用劳动换来了乡亲们的回报和关爱。品读中学生发现,维护被关爱者的尊严是爱的最高原则。学生在感动之余,笔者即兴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的一个州,一年中最冷的天,大雪封门,但学校却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到校上课,包括穷孩子还有富孩子。穷孩子家冷,学校有暖气;但富孩子家要比学校暖和,还必须要来,为什么?尊严,为了穷孩子的尊严。笔者讲这个故事,因为隐约中记得笔者的教师曾经讲过,印象很深,那份感动还在,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每有所感动,定会联想起许多故事。

第10篇

摘 要:学生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高中地理内容多、难度大,尤其是必修一中的自然地理模块的学习更让他们感到困难。文章从注重故事日常积累、故事情境信手拈来,精心构思课堂环节、合理引入故事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布局、故事情境画龙点睛三方面,探讨运用故事情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易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故事情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82-02

好听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兴趣盎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可以运用有趣的故事情境,把故事引入课堂,使一个个地理知识变为一个个地理故事,从而使枯燥的地理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注重故事日常积累,故事情境信手拈来

在日常生活中,地理教师要注重故事积累,做个有心人,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

1. 神话故事引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天体系统”时,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情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可以请学生讲,也可以教师自己讲。牛郎织女真的有可能在七夕相会吗?用科学来解释的话,可以发现原来天上真有牛郎星和织女星(如图),它们是两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图中的牛郎星是天鹰座的α星,织女星是天琴座的α星。而“天河”里面没有一滴水,它其实就是“银河”,是恒星的密集区域,恒星发出的光连成一片,看起来像一条河。从我们的视角望过去,牛郎星和织女星确实天各一方,位于银河两侧,它们的距离十分遥远,是16.4光年,如果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2. 童话故事也是教学素材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极昼极夜”这节内容时,可以引入童话故事《阿凡提打赌》。这个故事说的是阿凡提和一个无恶不作的财主打赌,阿凡提问:“一昼夜是多少时间?”财主回答:“一昼夜就是一天。”于是阿凡提说:“你说的不完全正确。有些地方,一昼夜不是一天,而是一年。”财主不信,于是和阿凡提打赌。当他们一起走到了北极,发现一昼夜果然等于一年。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北极地区为什么一昼夜等于一年呢?地球上哪些区域一昼夜是一年?

3. 历史故事引入课堂

例如,1940年9月的一天晚上,大风席卷西欧,英国为干扰德军的飞机轰炸,释放了很多气球。结果这些气球被吹离泊位,飞抵瑞典,气球割断了很多电线,还撞到了瑞典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塔。英国人得到了灵感,1941年9月,英国海军和空军联盟用氢气球运载燃烧磷弹向德军发动进攻,并将该行动命名为“外向行动”,并屡次实施该行动。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42年7月12日,当天,一个气球造成了莱比锡附近一处电线短路,导致变电站起火,火势蔓延,德军调遣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支援,造成德国100多万英镑的损失,从而消耗了德军的大量战争资源,为英国实现诺曼底登陆计划奠定了基础。而德国人为什么不能用相同的方式报复呢?原因就是英国和德国虽同处北半球西风带,但英国却位于德国西部,具有天时之利。

4. 成语故事也可以引入课堂

例如,《杞人忧天》的故事说的是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会掉下来,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有一个好心人开导了他。虽然这个故事学生都知道,但教师可以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说:天真的可能会掉下来。各种天体在宇宙空间运行,看似相安无事,但地球上也总会有一些天外来客来访,如流星体。当流星体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未烧尽掉落在地上,就会形成陨石或陨铁。另外,也不能排除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所以,杞国人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也不需要像杞国人那样忧心忡忡,因为流星掉在人们头顶的几率非常小,而且科学家也一直在进行监测和预报,如果某一天真的有天体撞击地球,人类也是有一定能力保护地球的。

5. 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引入课堂

例如,在讲述必修二“环境问题”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发生在日本的骨痛病事件,患者全身关节疼痛,甚至出现自杀猫、自杀狗。后来人们才查寻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原来和当地一炼锌厂排放的污水有关。对于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教师应引导学生就“我们都该做些什么”进行深入思考。

二、精心构思课堂环节,合理引入故事情境

1. 故事导入,引发悬念

比如,在教学海陆风时,教师引用了这样一个侦探故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到了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去警察局问话。神探询问他们案发当晚在哪儿,张三说:“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海边散步,海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李四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只感觉风从后背袭来,凉飕飕的。”如果你是神探,你能马上指出谁是凶手吗?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但苦于无从下手。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这个悬念进入了海陆风的学习,学生学过了海陆风的知识后,个个成为了神探。

2. 故事设问,温故知新

在教学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后,教不妨用小故事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如图)哥伦布于1492年第一次沿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次年沿图中②线仅用20天到达美洲。请学生说明为什么。而我国郑和沿图中③线下西洋,相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该选择在哪个季节去好呢?通过这两个小小的问题,学生不仅复习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地理变得更实用,更贴近生活。

3. 故事结尾,引发联想

在讲解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教师还可以引用许多案例,如有人为了保护藏羚羊,提出组织力量消灭藏羚羊的天敌,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澳大利亚要从中国引进屎克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留给学生课后去联想和讨论。

三、优化课堂教学布局,故事情境画龙点睛

故事虽好,但也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在设置故事情境时,地理教师要注意突出重点,用对故事,用好故事,优化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 找到落脚点

一节地理课,故事不宜太多,要放在导入还是结尾,教师也要做好设计。故事的时间不能太长,应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展开。故事是个引子,重头戏在后头;故事是个契机,关键时候才能扔出来;故事是把锁,需要学生找对钥匙开对锁。

2. 调节兴奋点

故事人人爱听,里面涉及的地理知识更是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在,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同时,教师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表面的生动曲折上,而应设计出巧妙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地理的世界,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把握好节奏和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 留好空白点

空白指的是在讲完故事后要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进行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整节课围绕故事展开,也可将故事的结尾放在课后。教师要懂得“放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四、结束语

总之,地理学科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的特点,地理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地理故事这一有效资源,就能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感性经验,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在思考中释疑解惑,参与教学互动过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多凤翔.论地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01).

[2]高家宁.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蓝县华.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9).

[4]李红.地理教学论视角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12).

第11篇

举一反三一般是指教师“举一”之后学生很快就能“反三”,这其实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罢了。虽然举一反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举一”不“反三”却是教学常态。语文阅读教学尤为如此。对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举三反一”的思想准备,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启发,如果能够顺利获得“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这无疑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胜利。

一、拓展问题外延,展示教学宽度

“举”是因,“反”是果。不管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都是教师启发教学的成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阅读问题难度有差异、学生的学力有高低,这都为教师的启发带来了诸多变数,“一举”不启,就“二举”、“三举”,相信总有命中的机会。这体现的不仅是教学耐心,也是教学的策略。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考问题都是根据教材文本设计的,当然就有一定的思路可以追寻。我们可以根据问题设计的角度,从不同方向进行延伸,尽量增加问题的宽度,也许就可以找到突破口,最终达到“反一”的效果。

在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有一道阅读题难住了学生: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难度,但是很多学生都会陷入思想窠臼,总会从蔺相如、廉颇的人品方面去考虑,这样就难以获得理想的答题思路。找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真正答到点子上,于是,我开始启发:“蔺相如为什么要承让廉颇呢?”很多学生都能够答出:蔺相如以大局为重。我继续启发:“这大局又是什么呢?廉颇就不珍惜这大局吗?”学生也能知道这大局就是国家社稷。我最后说:“为国家社稷着想用现在的话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异口同声:“爱国!”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也许过程有些曲折,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能够在教师“举三”的情况下获得“反一”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而通过对问题的外延进行拓展,也让学生理顺了思路。

二、挖掘问题内涵,展示教学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阅读问题,学生苦于找不到突破角度,教师苦于找不到指导切入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考虑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对问题的实质内涵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些意象,获得启迪。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不是要将问题复杂化,而是通过教师对问题的深度解读,使学生获得认识的提升。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课文中好些句子都具有很深的内涵,由于课文写的是西北高原乡间的文化生活,这和小学生的生活认知有太大距离。要想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中,和那些小伙子同舞同欢,这当然是有很大难度的。像“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是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的”,这句话就让很多学生不解。为什么呢?江南怎么就成了“易碎的玻璃”了呢?为什么江南就打不得腰鼓呢?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特意剪辑了一些江南水乡的照片和安塞腰鼓的表演进行对比。我说:“同学们看这些照片都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从不同地域生活特征上来总结一下。江南水乡有什么特点?西北高原又有什么特点?”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学生明白,这江南为什么会成为“易碎的玻璃”。又如“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很多学生都不知其中包含了什么。我启发学生:“安塞腰鼓体现的是阳刚之美,表现的是生命的活力,这些西北的汉子身上,充满阳光和朝气。从这些地方来理解‘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就会感觉到这个‘好’有多么丰富的内容了。”学生这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我说了一大堆,学生最终理解到的答案也就两三个词语,这真是标准的“举三反一”。但我知道,我的这些“举三”是卓有成效的,虽然没有获得“反九”的奇效,但“反一”依然让我欣慰,毕竟学生需要从零点起跑。

三、激发学生思维,展示教学梯度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升对文本的认知能力。而这个阅读认知能力实际上就是在分析、归纳、整合等思维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积累和思维历练。由于学生个体思维存在很大差异,在阅读训练时,教师还得增加启发引导的“梯度”,针对不同群体给出不同的指导。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是要“举三”“举四”,争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反一”的效果。

像《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角度。这是一个民间传说,但它却又有现实意义。因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小学生自然没有太深刻的感知能力。如何引导才能更妥帖则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像“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呢”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我从反方向进行推演:假如没有王母这个人物出现,牛郎和织女顺顺利利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故事还有什么感染力呢?王母是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这样才能形成社会阶级的对立。因为有王母的存在,才会有牛郎织女的千年佳话。这王母的“功劳”当然是很大的。通过这样解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启发:王母就是黑暗势力的代表,是封建社会的缩影,牛郎织女就是劳苦大众的代表,这样,阶级斗争才会出现。

第12篇

对此我深有同感,并且觉得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状况亟待纠正,否则将贻害无穷,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的社会,人际交往是以语言为前提条件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进入到社会上去成为社会的公民,因而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人际交往,人的社会交际行为是以语言交际为基础的,而且以口头语言为核心。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口语交际已经超越了空间的限制,录音、录像、电话、计算机网络这些先进的交际方式,使人们的口语交际远远超过国界,将来也可能超越地球。语文教育的各个阶段,如果不强化和规范到学生的说话训练,势必造成学生在将来的社会交往时产生语言障碍,因此,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是未来社会人的生存能力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中的语言教育,对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规格、不同要求的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中还谈到:“语言的训练对于文字的学习不但没有妨害,而且大有帮助,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糟,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是一曝十寒,文字的提高也就不可能太快了,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个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应该认识到,说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一、对症下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与幼儿园小朋友相比,其个性和自我意识尚处于启蒙觉醒阶段,某些学生唯恐课堂上说得不对或不好引来同学的讥笑和老师的批评,因而每有说话机会,就畏手畏脚、欲言又止,心里想说又生怕老师“点将”。对此,我们应该以鼓励为主,不管说得好不好,都应给予适当表扬,让学生有成功感和自信心,丢掉思想包袱,从而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进步。还要让学生懂得说话的重要性,可用一些名言,如“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等,让学生对说话加以重视,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说话训练中来。

二、晓之以情,运用多种说话方式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说话训练有如下方法,朗读和诵读、口语和讲故事、会话和讨论、答问和辩论、口头作文和演讲等。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就要把朗读诵读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并进行经常性的活动和比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艺术,以读为本是我们新语文课标的精华,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要从诵读教学入手,朗读除了达到口语训练的一般要求,即拿捏好停顿、语气、节奏的控制和运用外,还应做到准确、生动、有感情。新教材选编了许多适于诵读的课文,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二泉映月》《安塞腰鼓》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在经常性的诵读训练中得到语言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由朗读进而达到诵读的程度,也是将书面语理解转化为口语的有效形式,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口语,提高表达能力。

复述和讲故事都是要离开文字材料,用口头语言将文字材料的内容陈述出来的一种说话训练,是一种理解和消化,并进行一定的再创造的说话训练,要求更高、更灵活。遇到一些篇幅长、头绪多的记叙文,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爱如茉莉》等,就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提高了说话能力。

答问和讨论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它涉及课堂上提问的设计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两方面。比如教学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时,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来问的: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4.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5.王母娘娘知道他们的事后会怎么做呢?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学生都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不去问:织女为什么来到人间呢?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织女呢?如果这些问题问出来,学生肯定会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形成激烈的讨论局面,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说话机会,教学任务也在讨论中完成。

口头作文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由打草稿、拟提纲到即兴口头作文。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如果能做到每一次大作文都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然后再写到作文本上去,肯定作文的效果会好得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演讲比赛和班级辩论赛,不仅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能够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即兴说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