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07:42: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大自然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冰心繁星春水读后感
作者:谈南路小学 吴小静
课余时间,我阅读了《繁星春水》,感触颇深。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冰心,她的原名叫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冰心是一个满富文学的爱国才女。《繁星春水》是她将平时所写的一些小诗收集而编成的诗集。
热诚之爱
此诗集中,冰心以母爱、童真和对大自然的歌颂为主题。女作家杏林子曾经说过:“除了爱我什么都没有!”的确,当你拥有爱就不需要别的什么东西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切。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
冰心的诗句,(读后感 )是那样简朴,但是每一个字眼都蕴含着那样深的含义,许多诗句还透入着对母爱的深深的赞誉。从冰心的诗句中,我悟道:一个人爱万物,她(他)是美丽而快乐的;一个人被万物爱着,她(他)过得会安逸舒适。而同时为这两者,她(他)就是快乐的。
冰心之理
“冰心”这个词就是像她的人一般典雅清丽,超凡脱俗,也正如她所写的诗句,在淡淡的优雅的文笔中,还有着许多的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告诉我们小草虽然渺小,但世界却需要你的点缀。又一句“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去做该做的,在时间的书上写下你的成绩与辉煌。总之,在冰心的诗句中,我们总能学到很多。
纯静之美
读这些小诗,似乎很亲切,因为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东西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现出来,不加以任何人为的修饰,不添以任何华美的词句,带着一丝温柔的忧悠,或一些深深的内在美:明目下,绿叶如云,白衣如雪。怎样的感人呵!又况是别离之夜。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冰清玉洁之心的再现。
读完这本诗集,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诗下,一个多么美的世界!
第一节 如何把握古诗的意象
技术点拨
“意象”中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的意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蕴涵诗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主要指要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应注意两点:
(1)单项思考。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写作意图,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志”联系起来,两者之间总有某种联系,或命运不济,或遭受打击,或不被重用,写物实则写人,物不过是诗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诗歌也不例外。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诗句“何处深春好,春深稚子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诗人写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来是在儿童嬉戏的庭院里。你看他们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写孩子的,暗示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茁壮成长。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表现描写对象。通过侧面烘托、映衬,含蓄地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一诗:“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镜湖方圆三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来采莲。若是在若耶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的手法从侧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只字未写西施的外貌,但是这种婉转表意的手法却言已尽而意无穷,足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远。
二、物象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习惯性的。简要举几例:冰雪的晶莹象征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梧桐、杜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鸟是离愁别绪的象征;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兰竹菊松和蝉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因此,在古诗阅读中,学生应抓物象的内涵。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同是《卜算子咏梅》,在笔下,梅是不畏严寒、凌霜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他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在陆游笔下则是孤高清绝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悲怜与同情。
三、景象
写景诗中的景象最集中,鉴赏时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除了诗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外,大多数的写景诗寄寓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怀。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有的在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中感悟人生哲理。当然穷山恶水也会引发诗人凄凉的身世之感,异地山水会让人有思乡之念。中国诗人历来有伤春悲秋的情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被迫隐居,景物之乐,虽然能感受到,但诗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以南宋诗人居多,学生鉴赏这些诗歌时应结合诗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论世。
2.关注诗人写景时的表现手法。大致说来有几下几种:
(1)对比衬托。如唐求的诗句“岩间松桂秋烟白,江上楼台晚日红”中“秋烟白”与“晚日红”色彩对比鲜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画。
(2)动静结合。如孟浩然的诗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天开”“出山”是静景,意象开阔;“斜景遍”“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新、明。
(3)虚实结合,即将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绘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声响。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诗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红”二色,令人觉得花红欲燃,柳青如碧。
(5)观察角度的变化。①远近高低变化角度。如杜甫的诗句“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团”,描绘的是月隐云端后的景象。银河不因月出月隐而改变其明暗,关山也如往常一样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觉中挂满了露珠。河汉、关山写远景,庭露、言近景,远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绘出月隐云端后的一幅朦胧夜景图。②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变化。如晏殊的诗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描写的是一处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流露出词人闲适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阁楼,低垂的层层帘幕,轻盈的娇燕在堂间来回穿梭。片片落红飘洒在庭院中,犹如散在绿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鲜艳。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多么悠闲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依据时间的先后,采用视转景移的方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诗人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使诗显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6)侧面烘托。如王勃的诗句“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诗人写山中春兰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庄园中桃李争艳,绚丽多彩。面对这样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间俗事都不愿过问,内心无比宁静,就连鸟的吵叫,也没发觉。诗人正是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描绘出醉人的风光。
3.掌握写景诗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陶潜丰富的田园诗篇堪称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古典诗歌境界,使山水田园诗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主流,对后世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中的语言虽然看起来只是极为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在非常精炼的语言中又都含有十分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风光,都蕴藏着极其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陶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自然的田园景色,或者是朴素真实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的恬静心境。比如《读山海经》的第一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完全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非常朴素,使人读起来毫不吃力,仿佛身临其境,而这些生活、情景以及诗人的心境和志趣,无一不是诗人最真实的感受,因此读起来十分亲切自然。又如《归园田居》的第一首“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首诗是他从彭泽归隐后的第二年写下的,主要表现他辞官归田后的乐趣和愉悦的心情。再如《饮酒》的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歌咏了他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而在《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真切地描写了自己参与劳作的感受和希望庄稼顺应天时生长的意愿。《桃花源记》是他晚年对田园诗的一个新的发展。从仕途到山水田园,再从山水田园到桃园,是他对人生理想的进一步追求,早年“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在仕途上破灭了,他便把这一理想寄托在山水竹林,隐居躬耕,独善其身的田园生活上。
在自然田园经历了长期的劳作,生活愈加贫困,日常生活越来越难以维持,诗人也更多地了解到广大农民的愿望与想法。就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就逐渐形成了,桃花源的社会十分简单,就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给自足的社会,也是一个安定、祥和、自由、和谐的社会。在《桃花源记》里,诗人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自然环境到人们的精神面貌,都进行了非常全面地描绘。盛唐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孟浩然就是其中之一。他继承了陶潜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精华,在研习借鉴中创新发展了陶潜与谢灵运的诗歌,把写景和抒情、山水与田园进行了有机结合,创作出大量意境高远、风格各异的诗篇,使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孟浩然与陶潜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之处,重点体现在意境上。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侧重于表现布衣之士的情操与志趣,生活在田园山水中的舒适恬淡以及田园山水的天然和谐,表达出仕的心愿,抒发没有出仕的忧愁;陶潜的诗则侧重于表现生活在政务繁忙与斗争激烈的仕途上的官吏的性情志趣和他喜爱农村生活的平淡安宁与田园风光的清净美妙。两者虽然都呈现山水田园的美好风光与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调,但是孟浩然的诗篇里多是布衣的人物形象和农家小院,门庭的影子以及高洁之士的进取思想。而陶潜的诗作背后总有官吏的背景,总能够看到豪华大院和府邸的影子,还有官吏的恬退隐忍。两者的异同十分显明。
孟浩然和陶潜在创作手法上的最大相同之处就是他们写诗都是采用一种叙述的笔调,鲜有穷形尽相的描述,正是这些独特的因素构成了他们平淡的诗风。两者的诗作相比较而言,孟浩然的诗有故事性和情节性,叙述性要强一些,陶潜的诗具有画面性和风景性,描写意味更浓。陶潜写景根据事物的远近、高低、大小等因素,能够有声有色地描写出事物的形似,尤其注重人物行动和事件过程。与孟浩然相比较,陶潜更精于局部描摹,在诗句的艺术点染上也就更高一筹。孟浩然写景喜欢运用白描的手法,只作纯粹的勾勒描画,没有对景物的远近、高低、大小进行细致的描绘,也没有形象化的刻画。他在描写景物时,侧重于表现它们的内在特质,求得神似。所以他描写景物着重站在人文的角度写,用历史典故、传说想象去写。
陶潜在抒写自然景物、田园风光的诗歌作品里,采用描绘不同层面的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来与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腐败形成强烈的反差。陶潜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中最能体现这一创作特点的,当属他于永初二年所作的《桃花源记》了。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给自足、恬静安宁,人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面貌。这是一个作者和广大劳苦大众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是一种超脱于社会现实的崭新天地和世外桃源。美丽而丰满的理想与当时残酷的现实和黑暗的社会形成强烈地反差和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美好境界的赞美和热爱有力地否定了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
综上所述,陶潜的诗篇风格独特、造诣极高,诗歌的内容推陈出新、风格淳朴自然,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明显特点是平淡自然、朴素纯真、亲切淳朴的风格;白描的手法;高远入化、浑融完整的意境;本色自然、精工凝练的语言;真淳隽永的理趣;自然率真的流露;没有一点儿斧凿的痕迹,使人感到真的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他的诗句虽平淡自然但却不显得浅薄,细品则更加淳厚有味。
(刘海东 江苏徐州工程学院 220009)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德育
古人云“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理”就是德,良好的品德。有了良好的品德,我们才能浩然正气,有了浩然正气我们才能顶天立地,我们才能行走于天下。可见一个的人的良好的品德在他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可一个人的良好的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修养。是在学习、生活中点滴的积累,防微杜渐而慢慢养成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我曾亲眼目睹一个学生与其母亲在老师办公室里大声争吵,我也曾听闻一个初一的学生挥拳打向教他的老师,我沉思,这些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虽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养成只是一个方面,但我想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修养肯定能起很大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物教育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意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古人在诠释“人”字时讲得很好,那“一撇”就是德,那“一捺”就是一个人的才,只有这两笔都丰满有力,“人”字才不会歪,才能站得直,站得正。这种诠释是多么的形象生动,一个人要是只有才而没有德,怎么算得上是人呢?我国在重难轻女的旧时代更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对女子的要求是德在先,有了德,无才能才学也没关系。对男子的要求是“谦谦君子”,意思是“谦逊,文质彬彬又有才”的才称得上君子,只有才学而没有德行也不能被称作君子,而在当今、,我们的教育常常忽略了这些。
生物学虽然是理科教育,说它是理科是因为它与物理、化学联系颇多,“理、化、生”三门学科被看做一家。但新教材中也有很多渗透着情感教育,品德养成的良好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适时、适地的进行品德教育的正面诱导,犹如春雨润万物般的,无声无息地潜移默化的诱导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而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想应该有很大的收获。我常常从以下几个方法去入手。
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材中这些美妙的诗句,让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的美景跃然纸上。我与学生的心已然不在教室,这些诗句牵着我与学生的手,共同走进大自然,共同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品味大自然给予我与学生的无限的情趣,陶冶着我与学生的情操。激发着学生与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再看,教材七年级下册开头,“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郭沫若这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让学生感动。在此我不会蜻蜓点水而过,而是先让学生饱含感情地大声地读三遍,然后让学生来讲自己的感想。有一个学生讲得好,我的母亲哺育了我,我觉得她很伟大,大地母亲更伟大,因为它养育了所有的生灵,我们都应该爱自己的母亲――地球。此时,学生与我对大自然的爱更上一层楼,我们不仅热爱她,更想保护她,我们的地球――母亲。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在学生了解了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实际行动上热爱祖国,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再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阐明,一棵树,能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制造O2、消耗CO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为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
二、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中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教材中唐代诗人白居易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虽是描写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但人同此鸟,正是我们父母的真实写照。又有孟郊所写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每读到这些诗句,我必然会讲给学生,目的就是一个,激起学生对父母之爱,激起学生报恩父母之心,其实我们怎能报答得了父母的深恩呢。
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难折断”,“孤木难成林,”“孤掌难鸣”,是太明白不过的道理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集体就是我们的祖国。想那八年抗战,团结一切抗战力量经历了无数次与侵略者的较量,面对侵略者的刺刀不惧,面对侵略者的细菌战不惧,面对着死不惧,最后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如果不是依靠爱国者一颗颗爱国的心,不是依靠集体的团队的力量,怎么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呢?在学习细菌的知识时,我会用细菌战引入这段历史的回顾,对学生的爱国之心进行培养。
四,培养学生勤劳节约,勇敢的品德与坚忍不拔的精神
蜜蜂是勤劳的象征,我们常看见蜜蜂忙碌地飞舞在花丛中,采集花粉与花蜜带回家然后又出来采集,勤勤恳恳不怕辛苦。蜜蜂群体中的保卫蜂更是勇士的象征,当有外来的敌人侵犯到它们时,这些保卫蜂奉献上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它们的群体,真是歌可泣。我在与学生们学习时,我会大势宣染蜜蜂勤劳与勇敢的场景,使之对学生有所启迪,来培养它们这方面的品德。
水何詹詹,绿水迢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闻到墨绿的清香,牧笛的优雅。
感受大自然给我的清新。
青山隐逸,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清新宁静。我没有李白的豪放,洒脱,但我有王维的向往自然的趣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哪种宁静的飘逸,淡雅的生活,怎能不让我留念了。
古筝的悠长,古琴的优雅,自然那涓涓流水的淡雅,怎能不让我思念,那一刻,我化作一江春水,流入理想的境界,与大地,阳光,风,雨,肩并肩的舞动我身边热情,燃烧我心中的激情。
李商隐,意味深长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入暖玉生烟。的情怀荡漾。让我流入诗的世界。那一种,情意绵绵,含义深阔的托物传情,一往深情的追求。
苏轼,以为山动,情为水发的豪放与旷达乐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旷达的宏伟。
就让我与书为友,与诗为伴吧,我欣赏苏轼的乐观,我喜欢李白的豪情,我迷恋李商隐的托物传情,一往深情的追求。我向往自然的平凡淡雅。我思念诗中有画的山居秋暝,一个王维创造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丽,将无生命的月,松,泉,石,写得活灵活现,‘活’得如此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淡淡几笔勾勒,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描写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王维。
如果你向往大自然,请你也不要拒绝诗的魅力,谁愿意与我一起品味诗深长,如果你热爱生活,但愿你有苏轼的乐观,如果你品味人生路,希望你有李白的豪情与洒脱。
绽放你我魅力,去追逐理想彼岸吧。无论你是否喜欢诗的人生,不要把爱情成为你生命的主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一起笑对人生,品味无法解释的爱情吧!
英德市第二中学高二:黄春谊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变革;价值取向
生物是一门现代自然科学,其基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基本概念很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复杂,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生物的时代感较其他学科相比更强一些,而古诗词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如果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中国脍炙人口的诗词,挖掘这些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并且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心理学测验表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正有以上的特点。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在很多的诗词中正蕴含了很多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诗词佳句适时适当地应用于课堂,创设优美的生物情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生物的畏难情绪,使其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断高涨,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可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等优美的诗词,较好地描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分布、开花及生活等的影响,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在讲授“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时,在描述青蛙生殖求偶的过程时可以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生就会迅速联想到在池塘边大群的雄蛙通过鸣叫来吸引雌蛙的场面,用学生所亲身经历的事情来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知识的接受。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学疑难点或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这时,如果适当运用一些诗歌,既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讲授“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时,可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句有什么科学性的错误?能不能只更改一个字就改正这个错误那?让学生迅速的进入课堂产生疑问,自己经常念到的诗句到底哪里错了,然后在教师的讲课中自己得出答案,哦,原来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到蛹丝方尽才对啊。讲授“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时,可以运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提出疑问,为什么山上桃花开放比较晚呢?让学生在思考以后自己悟出山上温度较低,是影响桃花迟开的主要生态因子,说明环境可以影响生物。在讲授“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中蝗虫对农作物危害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经常发生的蝗灾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可巧妙地运用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首描写蝗虫的诗:“蝗虫飞呀飞,飞来就落定。落定一切都吃光,从此飞去无影踪。”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蝗灾发生时的景象,通过对该诗歌的适时运用,加深了学生对蝗灾的进一步了解。如:在讲述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时,引用的《沁园春》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竞自由”,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运动和行为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此外,在生物课堂中适当穿插运用一些诗词,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讲授“鸟类生殖与发育”时,可运用诗人白居易的“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这些诗句不仅描写了燕子的繁殖行为,而且还把燕子的勤劳、韧性、母爱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赞颂了伟大的母爱。再比如,在讲鸟类的保护这部分内容时亦可借用白居易的另一句诗“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些人性化的描写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再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有人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在吐丝,可能是重点通过这个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可是现在我们知道,家蚕并非一生都在吐丝,而是只在幼虫时期吐丝,虽然相对于它的一生来说,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在此间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掉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一样。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蜡烛”让学生想到做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
综上所述,形象生动,隽永幽长的诗词,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生命科学知识和结果的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学生从中既获得了一份生物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在生物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使生物课堂光彩照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最终达到“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这也是生物科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佳境界和最高宗旨。
参考文献:
[1]卓承因.浅谈唐诗在生物教学中的美学价值[J]中学生物教学,2002.1-2:21
[2]殷庆明等.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J]中学生物教学,2006.10:31―32
[3]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6.10:36―37
[4]杨守菊等.生物课堂教学应“五味”俱全[J]中学生物教学,2008.3:36―40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现在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提笔无言”,学生感到无话可写,写作素材极度贫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没有素材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那么好的素材从哪里来?我认为:一是书本知识,一是生活知识。
先说书本知识:目前我们学校缺乏图书馆,电视又看不成,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几乎被堵死,写作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阅读也仅限于现有的课本。针对这种状况,我让学生利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记一些历史事件,政治课本上的关于友情、亲情的章节让学生重点掌握。比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积累,记忆后也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比如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色,“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季美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秋季特色,“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日雪景,还有有关花鸟虫鱼的诗句。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古诗词我都让学生有意的去积累。
课外读物的阅读。仅利用各科课本知识的积累毕竟有限,还需要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也不失为一种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凡是作文内容丰富的学生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如初二(2)班的梁建、王笑,他们的作文写得都很流畅,文章中引用的资料大都是平时积累的。在濮阳市举行的“首届快速作文竞赛”中两人都获得了一等奖。
怎样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采取了以下多种方法:一是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二是订阅《中学生阅读》,三是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如《阅读与写作》中就有很多精彩描写,句句深入人心。刘心武说道:“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在长期积累中学生也有了读好书的愿望。
再说生活积累,这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身边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向我们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春夏秋冬,我们虽然体会不到城市的喧嚣和眩目,但农村特有的景色也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打开学生封闭的“天眼”,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带给我们的天然之美,风雨雷电将在学生笔下生辉,花鸟虫鱼会成为学生文章的点睛之笔。
让学生走入社会,收看新闻节目、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了解实时动态,提醒他们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让学生在农忙季节帮家长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体验生活,积累人间情感。
就这样,循序渐进,阅读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使我们营造了一个个书香班级,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不断丰富着学生的写作素材,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范县中小学教研室)
我是教室走廊的一盆植物
我本来是在广阔的草木园里,但主人把我拿到市场里卖。当主人把我卖到新主人那里时,我已睡着了,当我睡醒时我已来到了新主人的学校了,在我眼前出现了一栋栋高大的教学楼。主人把我带到604教室门外,我一年四季都挺拔地站着,不管刮风下雨。
有时,我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真让人羡慕啊!真想也跟他们一起读书。一次,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很口渴,小主人立刻把我抱回教室,马上给水我喝,我大口大口地喝着。我被太阳晒得头发由绿变黄,主人马上拿剪刀精心地帮我设计发型。我在课室外听到同学们的:议论声、读书声和抢答声。同学们学习我也学习,我还学会了描写大自然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有时还看到主人和同学们到那玩耍。一次,一个捣蛋鬼把一个纸团扔到我的身上,把我的手脚都弄疼了,又把我的头发拔掉,好心的同学帮我把打伤我的纸团拿掉。我希望这些捣蛋鬼不要再伤害我们这些为他们美化环境的小植物。
我在604班这个温馨的小家里,我感觉到很幸福、很快乐、很自由。
一、从古诗词中培养学生审美
古代诗歌描写自然景物或即景抒情的成份较多,此类诗词具有深蕴的意境,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美而体会其深刻的含义。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的雅趣,“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清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清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少女情怀等,一旦纳入了诗人的诗句中,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彩,透过文学的鉴赏,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者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的激发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
二、从现代散文中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现代散文,大多即景而发,笔调流畅,景物鲜活生动,美丽怡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朱自清的散文中较多地方表露出自己对美学问题的见解,如他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水的描写就富于变化之美。天未断黑时,“秦淮河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等到灯火明时,阴沉沉的变为深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河水又“绿如陈酒”,同时秦淮河由于天黑,灯光、月色不同,水面显现出异彩,真是“一眨眼一个样,层出不穷。”在教学散文中,多引导学生分析此类活泼多变,而无板滞之感的文章,其美感而得以体现出来。
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群山环绕之形象美,无不透露出作者诗人般的笔触。而王蒙、张爱玲等的作品里,更体现出作家们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情怀。所以,通过对现代名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美景,从而培养学生观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诗歌,通过描绘景物,表现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观察和体会。行行诗歌,除了具体的景物对象,更多的是作者们思想感情深沉的流露。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云彩”“晚霞”“康桥”“河水”等无不寄托诗人深深的惜别之情,一行行诗里,无论从节奏美、音乐美,还是描绘的情景美,都展现给读者一幅美丽而遥远的映像,同时那一份忧郁的情绪给全诗罩上一层浓浓的感彩。除开名篇现代诗,更多的小诗中还描绘出许多清新秀丽的意象,给人以明丽空灵的境界。
四、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审美
大自然可说是一部永远看不完的美丽画册,学生的观察、掌握知识的角度等方面的能力毕竟有限, 需要我们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欣赏自然的美景。当然在教室里凭着自己的想象,远远没有亲自走到山间、田野、溪流、河畔观察而得的生动形象。在教学中,大胆的鼓励学生对照书本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会提高;在作文时鼓励学生大胆描绘,久之,则能培养学生自由的个性,以及对美的观察和热爱,从而与日俱增地去创造美。
关键词: 古诗词; 熏陶作用;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89-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认为学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二)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二)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三)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古诗二首》是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8课的内容,其中收录了《村居》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浅显易懂,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贴近孩子的生活,学生爱读、易懂。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2.能读、背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和童真童趣。
3.感受古诗的魅力,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背古诗,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寄语,初尝诗味
教师寄语:(出示幻灯片,教师诵读并伴唱《新学堂歌》)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3)“多熟悉一些古诗词,你将终生受益。多听一听为古诗词谱写的歌曲,你将会熟悉更多的古诗词。”(汪国真)
师:《新学堂歌》已经将20首优秀的古诗谱成音符,供我们边哼着曲调娱乐,边轻松地背诵古诗。(大屏幕出示: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二)诵读感悟,读准背通
1.认识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8课《古诗二首》(板书,仍伴唱《新学堂歌》)继续用古诗来美化我们的心灵!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预习作业(幻灯片)。
预习作业:(1)网上查找关于两位诗人的信息及关于风筝的信息。(2)读这两首古诗,尽量把字音读准,查找相关词语的解释。(3)有能力背诵的,就把这两首古诗背下来。(4)试着用“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或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理解诗意。(5)想办法弄清楚“鼎”和“垂”的书写笔顺。
师:老师要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过程中检查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是:读――背――问――诵――唱 (幻灯片)。
师:谁能把古诗的题目和诗作者书写到黑板上?(学生板书的同时,老师问:谁来介绍你掌握的诗人信息)。
2.读准诗句,读出诗韵
(1)指名读,教师指导,使其明白:会读,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有节奏、不唱读,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配乐范读。(3)学生试读。(4)学生配乐表演读,教师评价。
3.循序渐进,背诵诗文
进入古诗学习的第二步――背。
(1)看着这些词试着背诵:(课件出示)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蓬头稚子、路人、鱼……(2)分行背(看哪行背得又正确、又整齐、又有节奏)、(两行,每行一首)。(3)接力背(看哪位同学声音洪亮、有节奏)、(老师指定诗题,一对一句背)。(4)指名背。
(三)问读理解,融情于景
下面我们继续古诗学习的第三步――问。
以《村居》为例。
一问:这首诗高鼎描绘的是江南春景,那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知道春天的?说明理由。
二问:如果为《村居》这首诗题画,你会画些什么?怎样表现“草长”?(草尖上的新绿)说说你的理由。
师:江南的早春二月,小草、黄莺、杨柳、儿童都精精神神的,谁来精神十足地读出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读:生机勃勃)
三问:“醉”是什么意思?(沉迷,过分喜爱)高鼎“醉”了还是杨柳“醉”了?
师:这迷人的春景,谁人不醉?何物不醉呢?高鼎沉醉,醉得把“杨柳”看作了能传情达意的人,并把这份“醉”的情绪赋予了杨柳。怎样读,才能把高鼎这份特别喜爱春天美景的情绪表达出来!(自己试试)(二读:特别喜爱)
四问:“纸鸢”指什么?(风筝)“鸢”是什么?(老鹰)关于风筝,你知道哪些信息?
幻灯片出示风筝简介。(略)
师:这该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呀,纸鸢天上飞,儿童地下跑;纸鸢天上唱,儿童地上喊。请把这种热闹、欢快的场面读出来。(同桌互读)(三读:热闹、欢快)
五问:你们读得很投入!欢快、热闹之后,老师要问个深奥的问题,看看谁特别聪明!认真听:
草长莺飞、杨柳醉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
其实人生也有春、夏、秋、冬四季: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放纸鸢的儿童就是人生的春天,你们也正处在人生的春天。
高鼎在诗中描写儿童放风筝,有什么用意?再欣赏这幅画,再品味这首诗,思考一会儿。
老师引导:
儿童――人生的春天;这幅图、这首诗描绘的是大自然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融入了大自然的春天――
就更让这幅迷人的春景图,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生机)、无限的(活力)!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希望,我们一起齐读全诗!(四读:激昂、希望)
(四)诵读感悟,体悟情境
下面我们进入古诗学习的第四步――诵。
(1)自由“诵”
诵是“熟读成诵”,诵是“背诵”;更重要的,诵是像“念”一样的背,就像眼前有这首诗的文字;就像眼前有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试着诵一诵)。
(2)指名“诵”
自然哼唱,享受古诗
猜猜下面我们该进入哪一步了?(唱)(放歌曲:《小儿垂钓》、《村居》重复播放)学生自然跟唱。
(五)灵活选择,乐在学中
1.推荐书目:《小学古诗词70首》
2.作业:选择自己想做的
画:画出你喜欢的诗句,并将这句诗写在上面。
唱:自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古诗或者学唱作曲家谱曲的古诗歌曲。
编:把这两首诗编成小故事讲给亲人、朋友听。
背:背诵这两首古诗的同时,自己归类查找其他的古诗背诵,如风筝类、春景类、小儿生活类等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人生的春天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放风筝,也可以去学垂钓;更要怀抱诗书润泽心灵,以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生!
年幼的惠特曼只读过五六年书,十一岁就外出谋生。他当过排字工人、木工、泥水匠、农村教师和编辑等。惠特曼勤奋好学,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他从小热爱民主和自由,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开始写诗,于1855年出版了《草叶集》的第一版。他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说:“记着,这本书是我从1838年至1853年间在布鲁克林的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其中吸进了千百万个人和十五年的生活;那种亲密,那种热烈,那种陶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全集从惠特曼1855年初版的十二首诗发展到1892年的四百零一首诗,诗集得名源于这样的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生气勃勃的精神。他的创作风格对欧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草叶集》问世前,在浪漫主义运动和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美国文学呈现繁荣景象,但主要还是英国文学传统移植到新大陆的产物。尤其是诗歌界,因循守旧的势力依然居上。这与当时美国日新月异的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很不协调。以爱默生为代表的革新派思想家和作家一再提出要建立美国自己的民族民主的新文学。例如爱默生1842年在《论诗人》的演讲中表示,希望美国诗坛上将出现那种“有专断的眼光,认识我们的无与伦比的物质世界”,并歌唱“我们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以及北部企业、南部种植业和西部开发”的歌手。
惠特曼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脱颖而出,他以崭新的姿态和高昂的声调歌唱。因此,《草叶集》的出版不仅是惠特曼个人文学生涯的真正开端,而且是美国文学史上光辉的里程碑。由于它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语言,都与当时流行的美国诗歌和整个英语诗学传统大不相同,因此它的面世受到美国文学界的无情冷落、嘲讽和谩骂。爱默生慧眼识才,立即给惠特曼发出贺信,称赞它是“美国迄今作出的最不平凡的一个机智而明睿的贡献”。
《草叶集》这部以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遍而密密成群、生生不息之物命名,面向人类社会芸芸众生的诗集,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代表诗作集,内涵丰富。他开创了新的诗风,对美国乃至世界诗坛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体现和它的作者呼吸与共、生死相连的典范。正如惠特曼在诗集(正编)结尾的《再见!》中向我们招唤的:“同志,这不是书本,/谁接触它,就是接触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诗人自己。
在艺术风格上,惠特曼彻底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用自由体的形式抒发自由的思想。惠特曼创造了一种新型诗体:,即不受格律、韵脚的限制和束缚,人的思想和语言自由自在的发挥,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草叶集》是覆盖美国大地的芳草,永远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他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挥洒自如,具有无所不包的容量和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草叶集》奠定了美国诗歌的基础,并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诗歌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写意上,他受当时刚发明的摄影技术的影响,除了追求写真外,一行诗句捕捉一刹即遁的时刻,静态中表现出动感。
《草叶集》反映了美国在内战前后从农业经济发展到一个工业大国的进程,他用新的乐观自信的声音来歌颂赞美一个新民族的崛起。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他歌颂自由和民主,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描写大自然和人。惠特曼是土生土长的美国诗人,他歌颂的对象都是处于社会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如车夫、矿工和农民等,并对美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诗人。如《我听见美洲在歌唱》,节奏欢快如流,热情高歌赞美美国普通大众的劳动场面和百姓喜悦的情怀。在这首欢快的抒情诗里,可以感受美国人民生活欢乐的脉搏:
我听见美洲在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
机器匠在唱着,他们每人歌唱着他的愉快而强健的歌,
木匠歌唱着,一边比量着他的木板或梁木,
泥瓦匠在歌唱着,当他准备工作或停止工作的时候,
船家歌唱着他船里所有的一切,水手在汽艇的甲板上歌唱着,
鞋匠坐在他的工作凳上歌唱,帽匠歌唱着,站在那里工作,
伐木者、犁田青年们歌唱着,当他们每天早晨走在路上,或者午间歇息
或到了日落的时候,……
《草叶集》中对大自然、对自我有着泛神主义的歌颂。泛神主义是崇拜大自然,以自然万物为神的;诗中极力赞美大自然的壮丽、神奇和伟大:
攀登高山,我自己小心地爬上,握持着抵桠的细瘦的小枝,
行走过长满青草,树叶轻拂着的小径,
那里鹌鹑在麦田与树林之间鸣叫,
那里蝙蝠在七月的黄昏中飞翔,那里巨大的金甲虫在黑夜中降落,
那里溪水从老树根涌出流到草地上去。
当英美诗人们纷纷逃离城市时,沃尔特・惠特曼却在钢铁时代的纽约纵情高歌,他歌唱高山、大海、草原、火车头、电缆、脱粒机,这些都是新大陆、新时代的产物,他把它们一起拥抱。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惠特曼骄傲地宣称:他的诗中没有了“旧世界赞歌中高大突出的人物”,而有的是“作为整个事业及未来主要成就的最大因素的各地普通农民和机械工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他既是自然的诗人也是城市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作品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的时代精神。这部诗集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所以说这部诗集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史诗,更是十九世纪美国的史诗。他创作的《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