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02:2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师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中小学教师 自学活动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农远工程”以及“校校通”工程等项目课题的实施及推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操作,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化设施,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环境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一、转变学习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自学是在职人员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面对工作压力和家庭繁杂事务的同时,当代中小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教育事业对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出的要求。
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自学活动,教师必须树立主动的、有主见的学习意识,做好准备工作,主动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首先以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为学习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对自身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接着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带着自己的目的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
二、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
详实的学习计划是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教师自学活动应充分重视学习计划的制订。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自身就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给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学习活动。学习计划的制订可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自学活动的设计大致分为需求分析、选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或者学习策略、进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评价等。同时教师的自学必须事先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即处理好工作、家庭、学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习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实际,学习计划的执行更要严格。
三、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
当代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学习资源主要是以网络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所以,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环境下自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师不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必备的现代信息知识,即使学习资源再丰富,现代远程教学也不会成功。因此,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windows基本操作,会上网搜索必要的学习资料并进行浏览或下载,会收发E-mail,会点播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对于年龄稍大的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工作迅速发展的今天,务必要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这样才能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为信息化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应该时刻检查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较为前沿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主动参与协作学习。
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师德素质,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本学期,制定自己的个人学习计划如下:
1、深入学习学校《师德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习并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十不准》、《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3、读好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认识。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4、工作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5.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爱心育人,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辱骂,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6.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形象,衣着、举止、行为都做到为人师表,与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事与大家商量体现团结协作精神。注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7.规范收费,严格执行有关教育法规。不擅自收费。不搞有偿家教,不向家长索要或暗示馈赠钱物。
8、认真做好家访工作,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尊重家长,做到和气、平等友善,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网,达到教育的目的。对班级中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双差生必访。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学校满意,家长和学生都欢迎的教师。
20xx师德师风学习计划书(一)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和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优争先为统领,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教职工中继续开展以塑党性,铸师魂,创造人民满意学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要求
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中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业行为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理念先进,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
三、活动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师德建设观念。
1、学校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活动效率。
2、做到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集中学习与平时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每学期保证安排集中学习不少于八次主要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3、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分层管理,抓两头带中间,确保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对于工作热情高,爱岗敬业、爱校胜家、爱生如子的教师要适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于性情急躁、工作尚缺乏经验的教师,经常过问、指导、提醒,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4、注重师德建设工作的过程性管理。
(二)加强学习,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1、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全面实质和根本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着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共谋学校的发展。学习十一届五中全会文件。
2、认真组织学习xx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准确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同时还学习我区法规科规定的法律文件。深入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习内容,每学期每位教师要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3、引导全体教师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除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4、认真开展读教育名篇,学习先进理念活动。
5、结合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在教师中认真开展好岗位争先活动,强化师德教育培养,要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宣传校内先进,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动和影响身边的人,大力弘扬正气,让师德优秀的教师扬眉吐气,是全体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大力培养我校重师德和强师德的浓厚氛围。评选XX年教师区先进,评选校区优秀党员。召开师德总结表彰大会。
6、开展问卷调查,根据教师的工作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写出学生的反馈意见。 7,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主要通过家长开放日要求家长对教师进行评价。写好反馈意见。
四、学习纪律
1、实行校长负责制。
2、认真学习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自觉遵守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考核小组名单
六,时间安排:
3月19日教学开放日
学习人大报告
4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5月;学习法规科规定的法律条文。
20xx师德师风学习计划书(二)教师为人师表,其道德品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使其成长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为了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特制定如下学习计划: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否则,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工作中,我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课外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我还利用各种案例来警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责。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德修养。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辩别善与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沧桑,才能真正锤炼师德。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活到老,学到老。
四、注重德育培养,构建和谐课堂。
关键词:中小学 青年教师 职业成长 有效途径
深入研究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带来独特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管理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进一步提升中小学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强教师合作交流,发挥导师带教功能
中小学校有必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且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有必要安排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优秀教师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工作,并且在每学期都安排一次示范课,要求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去听课。尤其重要的是,要安排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结对师徒关系。结对教师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主要涵盖怎样和导师联系、每月听课、邀请导师听课指导、期末写出学结等等。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这样的导师带教的良好机会,积极参与听课,积极向老教师进行学习,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导师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始终秉承谦虚谨慎的精神,必须尊重导师,从而促使导师能够向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另外,中小学校必须转变以往那种担心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不放心的错误认识,而应该让青年教师放手大胆地去进行教学。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在校内展示一次公开课,邀请学校内部甚至是本区县其他学校的教师听课,从而得到其他教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中小学青年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聆听优秀老教师的公开课,并且总结出详细的课评,写出心得体会。
二、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心下移,强调中小学校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校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渐扎根并且形成。中小学校必须更加强调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载体。
组织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学校必须做到每月开展两次校本培训,引导广大的青年教师观看名师的教学方法,学习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体验优秀教师的讲堂。与此同时,中小学校也应该每月下发两次有关教学的优秀文章,引导学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中小学校有必要在每周五举办学校例会,在例会上安排优秀教师讲授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能够为优秀教师展现他们的特长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
制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将其灵活有效地运用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有了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才会形成良好的可延续的学校规范。在中小学校当前已经存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下,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学校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制度、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等。
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中小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变得更加细化,教师也能够逐渐地从以往的被动工作到自觉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特别是每周必须真正贯彻好教案检査签字制度,要求教导主任认真细致地检查教研组长的教案,而教研组长则认真细致地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教案,更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对于其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详细地检查。通过这种方式,促使青年教师认真地进行备课和书写教案,为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必须保证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制度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中小学教师是成年学习者,其学习的可能性已经被教育学者的研究所证实,但其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影响。之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为了完成学历提升,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已经转变为侧重专业化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这种培训强调参与性,但没有强制性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和明确的考试导向,所以受训教师容易产生懈怠和对立情绪,从而影响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和培训活动组织的严肃性。同时,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深受外部动机的约束,常常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决定参加某个层次或类别的继续教育。针对成年人参加培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动机,既包括外在动机,也包括内在动机。从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来看,主要侧重于外部动机,教育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而对于继续教育活动的效果却没有什么实际的约束。即使采用评估的形式,也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作为成人学习者,中小学教师学习动机的形成,特别是要转化成为改进自身的行动,还与其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期待,以及学成之后的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提升有关。因此,端正受训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和明确专业化成长的方向。
二、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
原有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是由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设计。这种培训内容的设计并非一无是处,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借助培训授课专家和培训管理专家,了解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但由于直接听取和吸纳一线教师的需求较少,常常让教师觉得参加的学习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吻合,影响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软抵抗”。针对这一问题,需要继续教育组织者和管理者注重增加和吸纳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科研工作者参加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的研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也势在必行,应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掌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设计,提升培训内容的适切性和实效性。除此之外,应发挥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在培训项目内容设计中的作用和主动性,赋予中小学教师在适当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参加继续教育项目和内容的权利。
三、创新继续教育(授课)的组织形式
中小学教师对于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产生“软抵抗”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训组织形式不合理,而这种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培训授课组织形式的单一性,及培训班级组成人员的混杂上。中小学继续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授课形式是讲座,这种形式的培训可以接受的参与人数多,成本低,组织工作便捷,讲座授课的培训形式在学历教育提升阶段面向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面向专业成长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讲座授课的不足日益显现,如授课教师水平直接决定了讲座效果,授课教师与参训中小学教师互动较少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沉闷与单一等等。所以,引入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反思与分享、工作坊等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体验的授课形式是现实的需要。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中,通常是以学科、专业来编制培训班级(项目),造成了不同年级、不同从教年限、不同类别学校的教师混合在同一个集体中。实际上,不同类别的中小学教师除了共通的需求之外,在面临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专业发展的个性需要方面都不尽相同,中小学教师复杂的需要无法直接获得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以个人的方式展现的“软抵抗”便出现了。显然,考量更深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创新培训项目设置,可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和提高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四、推进继续教育管理的转型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我国一出现就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特别在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阶段,这种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非脱岗的继续教育目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主流。从培训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一直都采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设定项目,师范大学、各级政府直属的教师培训中心来实施继续教育的传统。随着继续教育活动的侧重点从学历提升向服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变,由政府单一机构管理束缚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也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软抵抗”。所以,继续教育管理转型势在必行。除了培训组织机构的单一性和封闭性,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体制也是中小学教师产生“软抵抗”的现实诱因。因此,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扩大参与提供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机构,改变主要由师范大学和教师培训中心独占的局面,吸引社会培训机构根据自身优势提供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参与竞争。同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能力,让校本培训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起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考查(考核)遴选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专项培训。在中小学继续教育进入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阶段之时,应尝试赋予中小学教师一定的学习选择权力。原有的提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机构由于一直持续提供培训,给参训的中小学教师带来学习倦怠。所以,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共同对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改变只能参加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培训项目的传统,让中小学教师通过个人申请、学校审批,自我选择相关机构去学习一定学时数的课程,最后以课程结业证书的方式来证明和评价参加培训学习的效果。这不仅可以调动中小学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给提供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院校(机构)带来良性竞争,从而为继续教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改革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方式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福利。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活动基本是不用交费的,越是级别高的继续教育项目越是如此,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成了福利。正是因为继续教育活动成了福利,由此,享受这项福利的不均衡性也就显现无遗。越是高职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越是重点学校的重点教师越容易获得参加高层次继续教育项目的机会。这造成了继续教育优质资源流向的不均衡,让较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一再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项目是一种浪费,这种不均衡会造成非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和非重点中小学校发展的双重困难。显然,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继续教育项目中对于参训中小学教师的遴选,应当体现“弱势教师和弱势学校”补偿原则,让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项目确保普通中小学和中小学教师参与的比例。此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拨付,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也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包办。如果能够在拨付时专门以“人头费”的形式落实到中小学教师个人,单列为个人可以申请使用的继续教育专项费用,而不局限于教育主管部门包办设置的培训项目,那么中小学教师自主选择并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便会增强。继续教育经费拨付可以尝试由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教师和任职学校三方合理配置,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个人,中小学校获得的经费应当固定为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专项费用。只有充足而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使中小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活动的稳定性、高质量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
六、善用中小学教师已有的经验
关键词: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相互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37-02
"小学考一百,初中不及格,有很多小学数学一直在95分以上的孩子,一上初一就会初次尝到只有80分甚至不及格的滋味,对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都是一个严重打击。"作为一名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深深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脱节环节能,小学教师认为这是中学教师放手太多,没有抓紧学生;而中学教师则说这些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基础没打好或死学的结果。不少小学生进入初一后,开始接触解题新方法时,还是习惯用小学时的方式来求解,无法适应新方法的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一学期结束了还弄不明白新的解题思路。如何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的思维,结合自己小学教学体会谈谈心得。
1.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1.1 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上衔接不够。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每天的数学课多,书面作业大多数是抄写的或是简单计算的内容,需要动脑思考解决的问题有,但多数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年龄限制很难发挥。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数学课仅为一节或两节,教学进度较快,难度加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了学习的基本能力,很多问题无法从书本找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和懒于动脑的学生就无法完成作业。初中数学知识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知识更加强调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1.2 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机械记忆,很多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的。初中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当然仍有一些机械性的记忆。目前的小学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直观,语言通俗、易懂,很多知识是通过卡片、表格来给出的,趣味性强,结论也很容易记忆。而初中教材的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有些知识往往通过类比归纳给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要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深入探究,对七年级新生而言,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1.3 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在小学里,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取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活动,会尽可能地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感知、直接地获取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对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言要求比较高、信息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初中教师除了重视直观、形象教学外,更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例如: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而到了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知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说明"、"证明"等逻辑论证过渡。
1.4 中、小学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很少有初中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因而常常埋怨:"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扭转都不行;有些知识初中还要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等等。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而总是认为: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从而导致了"衔接"的问题。
2.如何有效地衔接
2.1 知识点的衔接。
2.1.1 算术数和有理数的衔接。在小学阶段,学生基本接触的是算术数(正整数、分数、小数、负数),这些数都是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进了初中后,把数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域,同时数的运算也相应的从小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上升到了乘方、开方运算。这是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复习时应利用实际的例子对初中的知识进行延伸。对于算术方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师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算顺序和计算的正确率;到了初中,只要弄懂符号法则,那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也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1.2 数与代数式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数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他们的印象中,数是一个具体的、能代表多少的表示符号,而在初中"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式"的概念,从而研究式的运算。这是从"数"到"一段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一大转折点,实现从具体到一般再到抽象的飞跃,也是对刚入初中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其实数与式的主要变化就是从数字的具体运算到代数式的形式化运算的转变。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转变,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尝试运用"半代数式运算"的方法进行教学渗透。
2.1.3 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人教版第9册安排了解方程的内容。小学生所接触的方程比较简单,加上受算术思维的影响,列出的这些方程,思维方式实质上还是算术的。为了让学生后续方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列方程过程中,重要的是未知数要参与运算,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从算术思维逐步向代数思维转变,无疑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内容。教过浙教版和人教版的教师不难发现,以前解方程,都按四则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现在都是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可以肯定地说,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解方程的正途。加强这一方面的教学,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初中在阶段能更好地学习稍复杂的方程。
2.2 学法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老师安排的,学生自己不做计划。而到了初中,学习时间紧、课程多,如果时间安排不合理,计划不周密,就会出现打乱仗的情况。所以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给自己的学习做出计划,教师督促完成。
2.2.1 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2.2 专心听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习惯。小学毕业班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提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乐意去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2.3 强化训练,拓展练习。在毕业班教学中要多预设些拓展性练习,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初中生角色,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2.2.4 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要精心布局。例题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基础性、典型性、示范性、层次性,老师的讲解要清晰、流畅、科学,书写要规范,设问要恰当,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小结,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适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教师要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教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教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小学、初中教师可相
[关键词]远程教育 继续教育模式 农村教师
[作者简介]卢秀萍(1959-),女,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来宾市分校来宾校区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继续教育。(广西 来宾 54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C168)
[中图分类号]13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69-02
广西自2003年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以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西部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中。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远程教育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今后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模式,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西部农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是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为促进西部农村及贫困地区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2002年,教育部投资近100亿元人民币实施了“农远工程”;2003年。启动实施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05年,教育部提出了用远程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2009年。教育部组织实施“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2010年中央财政部投入5.5亿元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的“国培计划”。这些措施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学校的远程继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西部农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电化教学设备匮乏。在个别农村学校中,多媒体课件很少,课堂教学的音像资料相对匮乏,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电子材料,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教师的教学现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称。
第二,信息资源应用较少。“农远工程”在西部农村实施以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这些应用还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未能实现多学科的综合,还有不少教师尚不知道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师培训、自主学习和农村教师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教育技术的水平较低,不少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能恰当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
第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低。当前,“农远工程”仍存在着设备故障维修不及时、教学资源整合不够、教学网络不健全等问题,农村教师感觉在运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费时费力,学校对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媒体进行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第四,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员的引领,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进行学习;有的虽然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开展远程继续教育活动,但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很多“农远”设备闲置,使得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农远工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极大地浪费了国家优质教育资源。
二、西部农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问题思考
我国农村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质量,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教师的素质。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西部农村学校位置偏远、经费有限,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培训经费非常紧张,西部农村教师所能获得的外出学习机会也非常有限,即使有机会出去参加培训,也多数是以集中面授的形式进行培训,这就太大地降低了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效率。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尤其是继第二代远程教育之后的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规模太,成本低,具有优化和共享教育资源的优势,为教师进修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充分应用“农远”信息技术和资源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
三、西部农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模式探索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远程教育环境下,西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应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1+3”培训模式是一种适合西部农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1+3”中的“1”是指“学员自学”,“3”是指教师“引领、解难和考评”。其中,“学员自学”是指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订专业和课程学习计划,利用媒体资源和交互手段,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主动自学、小组交流、选择助学方式等。“引领”是指培训教师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的指导,倾向于对学员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包含着学员的咨询和探讨。“解难”是指培训者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的帮助,倾向于解决学习者的困难和疑问。“考评”是指教师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倾向于对学习者学习动力的调控和学习过程的监控,以维持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行为。具体来说,“1+3”培训模式包括以下要点:
1 大力发挥“农远”优势,在培训中“引领”。知识经济时代,农村教师若不及时更新知识,就无法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来实施教学,更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农村教师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活动中,培训教师要充分发挥“农远工程”优势,通过教学资源设计、网络交互等活动对学员进行“课程内容”的导学和“平台活动”的导学,以期激发农村教师网络学习的潜能,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网上学习,使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真正发挥作用。要积极引导他们结合卫星数字资源,在远程教育环境中理解新课程的理论、更新学科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引领学员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促使其能力不断提高。
2 全面整合“农远”资源,在培训中“解难”。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培训教师应帮助农村教师按照章节或专题梳理知识
点,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相关内容和内涵,培训l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理论,选择、整合、运用光盘及卫星数字资源,把相关的最新热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将学科课程数字资源整合成丰富的思考练习和阅读资料,并把这些练习和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使他们的所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巩同和拓展,从而促使他们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充分利用“农远”平台,进行科学的考评。“考评”是督促学习者自觉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手段,应该贯穿于自主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农远”教学平台的作用,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提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效果,培训者应根据各学科的实际需要,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督促他们完成在线“自学测试”。自主检验学习效果,反思存在的不足;培训者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跟踪、观察他们学习的动态,并在教学平台上不间断地与他们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四、西部农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1+3”模式的实践效果
1 促进了农村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的学习。依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从感觉开始,并经过知觉、记忆上升到思维层次,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远程继续教育中,通过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获得的知识经过精心选择、设计和技术处理,整合并制作成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形象化教学,可以呈现文字教材难以展现的知识内容,并配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直接作用于农村教师的视觉和听觉,引起他们的思想情感变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产生衔接不当的主要原因:
1.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上衔接不够
小学的课程内容较少,要求掌握的程度较低,而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较快,学习时间延长,难度加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了学习的基本能力,很多问题无法从书本找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和懒于动脑的学生就无法完成作业。例如: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增加了初中数学的抽象性.有些同学觉得难以理解。
2.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在小学里,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来获取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活动,会尽可能地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感知、直接地获取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对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言要求比较高、信息比较广、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初中教师除了重视直观、形象教学外,更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
3.中、小学老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中小学之间相对封闭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具体工作,很少有初中教师主动去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也不会主动去了解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中也很少去想我目前教什么,学生以后会学什么?而是总是以为: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有问必答,我们都是他们心目中的知心人。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试想在这种状况下,“衔接”的问题又从何谈起?
(二)抓好衔接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
(1)在学生刚升入初中的头几个月,学校要注重创设宽松的班级环境,建立和睦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要注重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在衔接教学中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使他们懂得自己长大了,成为中学生了,认识的朋友更多了,学习的知识更丰富了,自己的眼界也将变得更为开阔了。再次,要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为今后持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刚入初中的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学习往往仍是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便成了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再次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按时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一些课外读物、报刊,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特别是在老师对概念的讲解、例题分析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在课堂上既要独立思考,也要懂得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要及时总结解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一些解题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智慧,必要的时候还要记一些课堂笔记、心得体会。
2.抓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数学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初中新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学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吸取其优点,抓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比较顺利、自然、快捷地完成由小学向初中的衔接。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中数学是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各章内容又是从初中学习的客观需求出发是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提高,因此,在初中学习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重对初中与小学、前一节与后一节中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区别。
(2)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
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对将要学习内容做个全面的了解—--从哪一点切入,包含哪些知识、各知识点间有何联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轮廓,事先明确明天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将产生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的主动性必将增强,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待到正式上课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构建认知的支持者、导引者.为此,需要创建一个以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要精心布局。
3.改变教学观念,明确育人目标
关键词 C-UGS 教师教育 小学教师培养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29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actice Based on "C-UGS"
――Tak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U Jingbiao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To adjust to new circumstance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current reform of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train students out of college, "ivory tower" and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guidance and value the pursuit of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school "Trinity "(C-UGS) to develop new mechanisms for collabor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has made social recognition, in the creation of "national specialty" and other projec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Trinity"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 forming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C-UGS; teachers'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教师教育模式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价值,才能不断地获得调整、充实与完善。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南京晓庄学院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坚持实践取向、使教师教育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师教育的历程贯穿职前职后一体化、使教师教育的路径从单一大学课堂走向小学生的生活。
C-UGS(Coordination - University, Government, School首字母简写),即“协同―大学、政府、小学”培养模式,该模式基于融合协同的理念指导与价值追求,大学、政府和小学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力量,将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多个阶段相贯通,将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形成多主体、多因素合力协作的格局。在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这种基于、面向、服务教师教育实践的系列举措,将全面促进和整体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1 基于“C-UGS”,进一步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
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着“立足地方、辐射江苏”的合作理念,先后与以下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2006年起与南京市教育局及各区教育局合作“顶岗实习・置换研修”项目;2010年与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签订了《南京晓庄学院与南京市江宁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基地协议书》;2012年与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合作申报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创新基地”;2013年与苏州市昆山教育局签订了《南京晓庄学院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协议书》;2014年与栖霞区政府签订了《南京晓庄学院与栖霞区政府教育合作框架协议》。这种 “C-UGS”模式强调“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完善“C-UGS”机构的职能,依托师范院校的人力和科研资源,地方教育行政的管理财力和管理资源,辖区内的各类小学的人才和教育实践资源,统筹兼顾,协同培育小学师资(见图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意在将培养模式上由 “大类招生、方向分流、专业培养”到“分类招生、综合培养、专业强化”,将教师培养的“2+2”模式拓展为“0.5+2.5+1+X”人才培养模式(“0.5”是指第一学期的通识教育,“2.5”是指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的专业基础教育,“1”是指第七、八两学期的专业方向教育,“X”是指大学四年每年的寒暑假陆续开展的支教和游学等拓展实践教育),建立面向基础教育的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回归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拟联合校外基地共同建设,彼此共享资源,实现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小教学生合作学习与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平台提供大学与小学共同协作,围绕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联手协作、共同研究,为师资培养、地方政府和小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智力支持。教育资源开发平台是指在分析高校与小学教育信息相互隔离、教育资源各有局限与缺失的基础上,彼此在考察与交流中明确对方的资源或信息优势,基于共建、共享区域教育资源与信息的整体考虑,而建立的大学与小学的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机制(如表1)。将根据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重点开发教育课程资源、培训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形成适应培养小学教师需要的精品资源库。
图1 小学教师培养的“C-UGS”机制
“协同培养是造就卓越小学教师的根本途径。”晓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旨在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和创新人才。形成一个目标、三个面向、五个结合的人才素质拓展模式。一个目标:以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打造为小学教育服务的卓越教师为目标。三个面向:面向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素质的要求综合化的现实(见表2),面向国际化小学教师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五个结合:多学科优势与教育研究优势相结合,校内培养机构与校外教育基地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自我专业成长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表2 小学教师素质结构
2 基于“C-UGS”,建立“五三一”小教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宽厚基础,强化核心,拓展口径,加强实践”思路,将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划分为五个类别: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拓展课、职业生涯课。三个层次即以公共基础课与职业生涯课为塔基,以学科专业课与综合实践课为塔身,以研究拓展课为塔尖。一条主线即实践技能课贯穿四年学程始终。这种方法类、交叉学科类、通识类、综合类等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系列化特别课程,将学生宏观思维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紧紧围绕“课程要素”开发课程,从“课程本体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学主体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保障要素”(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课程管理要素”等方面,研制“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见表3)。
表3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类型结构
3 基于“C-UGS”,建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课内”的技能训练体系
教师职业技能就是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整体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前提)、完善训练内容(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关键)、评价指标科学化(保证)等几个方面做起(如表4所示)。
施行“课内打基础、课外强能力、校内增知识、校外扩视野”循环交叉上升训练的“双主线、多平台、同层递进”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以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双主线,通过课程、技能测评、活动、竞赛和校外实践等学习平台,构建教师教育生态场,实现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和教学智慧的同层递进。
(1)“技能训练营”社团制: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思想,聘请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优秀的学生担任技能课程任课老师的助教,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社团性质的“技能训练营”,促进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图2 学生技能训练流程关系
(2)“双师”跟师制:校内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外教师发展导师双向指导,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跟师学习计划”。学生在每周有一天时间集中进入小学,在导师指导下学习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作业批改、辅导谈心的技能技巧等。
(3)“联赛”轮次制:结合政府部门组织的师范生技能大赛及师范生技能达标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在训练中明确技能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以“训”达“赛”与以“赛”促“训”相结合。
(4)“小先生”体验制:校内、外个人体验与集体智慧相结合,开展反思性学习。在第二至第五学期开展的每学期一周时间教育见习活动,每次教育见习划分成循序渐进的主题,分别见习校园空间布局、学生生活、教师生活、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等。为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学院和小学实习基地共同制定教育实习计划、考核、评价等规章制度,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实行以实习基地导师为主,学院导师为辅从实习态度、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个人素质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师范生全面考核。
(5)“临床”诊断制:教师教育横向机构一体化,如教师双向挂职(学院教师到小学挂职、小学优秀教师受聘到学院任教)、师生送课下乡、微格教学、区域远程互动等。在保障实验和实训师资专业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和实训教室,开展专业学习、课题研究和技能训练,实验实训室增加开放时间,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6)“合作”互利制:职前与职后一体培养,小教生培养档案与入职、职后追踪服务,顶岗实习与置换研修等。其中“顶岗实习、置换研修”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大三本科生被安排到农村小学,按照2:1比例将农村小学教师从岗位上置换出来,被顶替出来的小学教师到教科院接受三周的脱产培训,学院以“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的模式为置换出来的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实习生吃、住在实习单位,承担小学教师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班主任、课间操、课外活动等,同时,还独立承担教师责任并参加学校一切教育活动,如校本教研和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处理等,该模式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有益尝试,自2006年始已经进行了五届。“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模式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得到了教育部师范司的充分肯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构建动态评价体系, 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根据实践摸索确立系列化、分阶段、递进发展的考核模式,将技能评价动态地分为三个阶段:
(1)基本功考核。着重在一、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主要内容为小教生的 “读”、“说”、“写”、“书”、“画”、“弹”、“唱”、“跳”等教师基本技能。技能的考核单列打分, 并按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总成绩。并以此为起点, 建立每位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档案”, 作为以后技能考核的基础。
(2)教学能力测评。在二、三年级学生教育实习前分项进行, 其内容主要为“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和“片段教学”等。要求学生生在实习之前必须通过相应技能的考核测试, 否则暂缓实习。以此督促小教生坚持不懈地训练,从而达到教学技能的综合提高,更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3)专业能力评价。在三年级完成教育实习之后进行。测评内容主要包含两项:一是结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与认定。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组织与施教能力、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能力和对小学生的思品教育与心理教育能力。二是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的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测评。通过撰写评课报告或教育研究论文,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院对各项考核测评合格者颁发《教师职业技能证书》。
4 基于“C-UGS”,创新小教专业学生培养管理制度
学生选拔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政策,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生选拔制度,对进入小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公开选拔,选拔方式包括考试和面试,考试偏重于专业知识评测,占考核比重的40%;面试偏重于从教意愿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占考核比重的60%。
教师选聘制度。承担小教班级课程授课任务的校内、外教师由“C-UGS”领导小组考核聘任,优先选聘责任心强、学术素养高的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每学期结束,“C-UGS”领导小组根据学生评教成绩、专家评教成绩和日常教学考核情况,决定聘任与否。
导师管理制度。“C-UGS”机构制订《小教班级学生导师管理办法》,明确导师的责任分工和指导要求。校内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八人,优质实习基地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四人。同时,规定校内、外导师每学期固定指导每位学生的次数不应少于八次。
见实习制度。“C-UGS”运行机制为小教生提供更为有效的课程见习和跟班实习的机会。“C-UGS”机构制定《教育实习工作条例》,规范实习生的行为和工作程序。制订《教育实习评分标准》,从实习态度、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个人素质等评价指标体系对小教生实习成绩进行全面考核。
社会实践制度。制定合理、科学的假期社会实践制度,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小教生专业能力并拓展就业渠道。在社会实践内容上,包括思想政治、国情民情、社会规范与角色教育,劳动与专业技能学习、励志与个性养成等;在方法上,依靠“C-UGS”的公共资源、教育基地,进行志愿者服务、参与管理和社会调查、游学等实践活动。
多元发展评价制度。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多元性发展活动。“C-UGS”组织通过综合评价机制对学生实行退出与优补,学业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将实施退出机制,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可通过申请、考核等环节优补进入小教班。 “C-UGS”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并为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鼓励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展演活动,鼓励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进行学习交流,为学生提供机会赴境外教育大学、境内重点大学学习深造、参观考察等游学活动,优秀者可获得“C-UGS”组织资助。
教师教育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开放的、动态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地方政府、小学基地必须参与其中。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上为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互动做保障,促使高师院校主动走进基础教育一线,走进基础教育课堂,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小学师资。
参考文献
[1] 刘益春.协同创新,培养优秀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23).
[2] 窦坤,龙宝新.论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动力、主题与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3] 叶泽滨.高师院校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关系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4] 吴旭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改革[J].科教导刊,2010(2).
关键词 英语教学;过渡;衔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小学三年级起便开设了英语课。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的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脱节现象,往往是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和联系。小学教师很少会去了解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了小学和初中教学的层次脱离。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脱节的原因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在教材内容编排上,无论是知识的深广度还是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模式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
小学英语教材知识点少而简单,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其教材生动唯美,书中配有大量富有情趣、色彩丰富的图画。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围绕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来进行设置,与一般的传统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是教材配有游戏、表演、图画等环节,学生毫无学习负担,真可谓是快乐学习。
中学英语教材的知识点增多,同时需要大量记忆。内容加深,且需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初中教材由于要考虑到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整套教材除了要延续小学英语的基本内容设置外,还增加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等内容。同时,每隔三个单元,还会有一个Project,它是对前述单元的一个综合,用于提高学生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口头交际的能力。由于教学要求和任务的提高,导致中学生会认为小学的课堂更具吸引力,而无论中学教师采用何种教学辅助手段。
2.教学难度和方法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而不太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长久学习能力的。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新奇的教学教法,而把对小学英语教育的终极教学目标则置之一旁。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性的参加小组活动,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调动,但实际上这种兴趣不能持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势必制约学生的发展。
初中英语对读和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适应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由于小学英语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的形式上,过分强调快乐学习的结果将导致学生在小学阶段,英语基础没打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久而久之,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将随着课程难度、词汇量的增加以及教学目标的提高而锐减。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学习难度的加强,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和不学。换句话说,小学英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为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做准备。
3.学科门类的突然增多
随着初中阶段课程科目的增多,几乎占用了全部的在校时间。于是学习英语的时间就被压缩了。由于学习习惯的影响,往往导致学习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综上所述,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小升初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会感到难以适应,而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上的脱节状况,教师们应该及时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有效改善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无论是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都应该同时熟悉中、小学双方的英语教材,把握教材体系,理清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把这种联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作好衔接和铺垫。例如:中学英语和小学英语在词汇、语法等知识点方面都有一定的重复,教学中若能注意到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新的知识进行强调,从而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有所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着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我们首先应该客观、理性的对待这些差异。例如:小学英语课堂,往往单纯的以教材为主,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训下教学形式上,课堂上一般都设有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设计这种教学方式是应该被初中的英语教学所接收和采纳的,这样可以维持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由于中学英语课堂容量较大,小学阶段机械模仿式的教学方法是应该摒弃的,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了实现两种课堂的合理衔接,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的教学形式可以稍微简化,而把一部分精力放到如何把课上扎实上面,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相关知识,并且要加强课堂交流,实现有效资源共享,同时致力于学生词汇量、语感和阅读视野的拓展。而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师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进行小学知识的梳理和复习,同时在起初的时候适当的放慢学习进度,从而较好的和小学阶段进行衔接。另外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和研讨,或是互相听课,从而把握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将其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衔接;改变;培养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部分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不像小学那么优秀,久而久之,在数学上掉下队来,尤其到了八年级情况更是严重。有些家长和小学老师都反映说:“有些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很优秀的,到初中怎么下滑那么快呀?”初中老师更是迷茫:现在的小学生数学基础怎么这么弱?进入初中以后根本就不会学习。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
在学生刚升入初中的头几个月,学校要注重创设宽松的班级环境,建立和睦的师生、生生关系,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同时要注重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在衔接教学中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使他们懂得自己长大了,成为中学生了,认识的朋友更多了,学习的知识更丰富了,自己的眼界也将变得更为开阔了。另外还要加强班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为今后持久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刚入初中的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学习往往仍是听完课做完作业便了事。因此,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习惯便成了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其次是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按时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一些课外读物、报刊,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特别是在老师对概念的讲解、例题分析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在课堂上既要独立思考,也要懂得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最后,要及时总结解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解题经验,形成自己的智慧,必要的时候还要记一些课堂笔记和心得体会。
二、抓好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初中新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学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吸取其优点,抓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比较顺利、自然、快捷地完成由小学向初中的衔接。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中数学是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各章内容又是从初中学习的客观需求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提高。因此,在初中学习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注重对初中与小学、前一节与后一节中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区别。
2.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
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哪一点切入,包含哪些知识、各知识点间有何联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轮廓,事先明确明天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将产生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的主动性必将增强,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待到正式上课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而教师是学生构建认知的支持者、导引者。为此,需要创建一个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要精心布局。
三、改变教学观念,明确育人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教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此,小学教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初中、小学教师可走进对方的课堂,互相听课、评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协调的、合作的伙伴关系,为以后的衔接教学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合理衔接和过渡是教师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要求,理解新教材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编写理念,掌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根据小学、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尽快完成过渡,尽快适应学习。要想在数学上取得成功并不是采用题海战术,往往是紧紧抓住了数学的本质和灵魂――思想方法。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逐步地达到用有限的模型解决变化多端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举一反三,这就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海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简介.
一、思想方面
1、本人在思想、学习、工作上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严格按照教育方针指导自己日常工作及言行。认真领会教育思想,与时俱进。
2、学生的思想方面:虽然自己是数学老师,但是在教育学生方面自己的担子不比班主任差。今后,要在数学课堂上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教育。
二、行为习惯
1、教师本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正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因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注意。
2、学生方面。俗语说的好,“趁树小好修剪”。教育学生也是如此。从他们的日常行为开始,一点一滴,天长日久,就会有进步。举个例子:学生进办公室要喊报告等等。
三、教学工作安排
本册书共有九个单元。二、四单元,表内除法,是本册难点。解决问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是本册的重点。还有其他的一些小单元,如,图形与变换,统计,找规律,也很重要。也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的。虽然本学期是时间短,任务重。但是,也要力争夯实基础。
四、关怀、激励学生
今天的孩子们,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县城。自尊心,虚荣感都是极强的。总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学习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赏。不同的学生,在表扬、批评的方式和语气上也要不同。如,学习差贪玩,评价方式要具有提示性;马虎不认真的学生,评价方式要具有指导性,建设性。关心学生是好心,但是不要操之过急。切记:严格不是厉害。
五、个人成长
学习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现根据自身实际做如下学习计划
1、向优秀教师学习。在与同伴交流、互学中。激发灵感,体验成功,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