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技术论文

海洋技术论文

时间:2022-02-07 05:2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洋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专业实践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培养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创造转化能力的人才[1-3]。他们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参与相关科研,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的合格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中打破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地位;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方法尽量提高教学效率;在培养途径上强调与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4-6]。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一、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海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正确的海洋观,系统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海洋科学和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海洋、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地质、环境等相关领域从事遥感与信息的数据处理、系统开发集成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能在海洋和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国家机关,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海洋技术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海洋技术专业毕业学分要求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二、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课程体系[7-8],海洋技术专业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适度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课学时,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计划,构建“四层次”(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八模块”(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工程训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基本素质层次: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对实际社会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层次是基础技能层次:通过课程实验和实习、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第三层次是专业技能层次:通过课程训练、面向企业进行假期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层次是综合训练层次:通过科研训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如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挑战杯、科技竞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和提供学生创造性、探索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八模块”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是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及野外训练、文化艺术创造、安全防护能力训练等,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及基本生活能力。第二是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外语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训练、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学科基础课实验等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的应用技能,提高基础课程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第三是专业实验教学相关模块,包括与专业课程的各类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强学生课程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第四是综合能力模块,包括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能力训练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和学术训练的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第五是工程训练模块,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目的是为学生构建面向生产和应用的训练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六是综合实习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强化对专业综合知识的认识理解,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第七是科研能力培训模块,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科学研究训练。第八是科技创新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如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开展的有以下几个途径。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培养人才机制学校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9-11],海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已分别在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学校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职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事业单位服务,企事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岗位,并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指导。通过校企资源合力,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学生参加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时间为1个月;第二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的“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为1个月;第三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实习”,时间约为2个月;第四学年在学校和企业进行“专业方向的实习和毕业实习”,参加毕业教育,时间约为3个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建立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机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主进行实验研究,开展创新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校企联合,引进企业环境,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2006年以来,已经开展了10届,每年海洋学院均有6-8项项目得到资助,分别为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项目。通过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该项培养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和改进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等。该计划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产生了良好效果。4.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创新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的设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科技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第一,学校完善了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建立了开展创新竞赛的活动机制。第二,建立本科生导师制[12-15],在海洋技术专业中,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导师。针对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导师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转换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向学生介绍学校学分制教学体制,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针对二年级学生,本科生导师帮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帮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各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发展辅导学生选课,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针对三年级学生,导师针对学习突出和有专长的学生,提出个性化培养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向学院提出推荐免试研究生人选,并结合导师从事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针对四年级学生,导师应配合毕业设计导师工作,对学生就业提供帮扶。第三,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能力竞赛等,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第四,推进立足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科技创新训练,注重科技创新训练的应用性。如组织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等各类科技竞赛,以开放实验室为基地,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设计,学校安排教师负责指导,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从而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5.强化毕业论文管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力,学校成立了校级、院系级等不同的督导机构,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论文初稿、到最后定稿,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监控,进行了全过程管理,及时处理问题和纠正错误,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为了增强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学校和企业联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双导师”指导,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选题和设计,更侧重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侧重于增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四、结束语

鉴于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为了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重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实践教学的改进。一是推动校企合作,即产学合作,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采用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升级。三是采用科教结合的模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高校及研究所夏令营等,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将本科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学以致用,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因此科学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提高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和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小慎 李秀梅 李家星 李伟 李昭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李雨辰.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7-159.

[5]仝自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8):269-271.

[6]罗维平,刘素一,王东.自动化专业教育创新工程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80-83.

[7]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2-25.

[8]陈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实践教学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10-111.

[9]刘尧猛,丁忠林,畅卫功.面向市场的新型网络人才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124-127.

[10]安玉雁.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47-51.

[11]梁萍,程伟.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217-218.

[12]万丽丽.对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6(3):49-50.

[13]罗汀.试论建立中医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J].西北医学教育,2006(3):244-245.

第2篇

中图分类号:P71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60-01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出台海洋法规与政策,积极投入到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虽然我国在国家海洋中心建设、国家及地方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海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相比其他海洋大国和强国,我国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和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海洋对于经济发展和强国战略的支撑还十分有限,为了整合现有海洋科技资源,打通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和海洋研究开发的脉络,建立富有活力和路径创新突破能力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我们需要积极借鉴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建设经验。

1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海洋大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创新体系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并且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框架。澳大利亚海洋领域的创新驱动包括气候变化、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沿海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五个方面。当前专属经济区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的重点[1]。当前,澳大利亚海洋创新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海洋研发基础设施不足;体制的发展和演变有待加强;海洋人才供应不足;海洋产业面临调整和转变;海洋研发中的联网与合作。

为了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挑战并且保护其海洋领土日本,澳大利亚需要以连贯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方式进行海洋研发和创新。海洋研发和创新主要涉及知识生产、知识应用、扩散与吸收三方面。在澳大利亚创新周期的“知识生产”部门,发达的海洋研发占据重要一席。海洋研发主要通过政府资助的五个研究机构(AIMS, CSIRO, BOM, GA和AAD)进行,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也参与其中。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受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约束,海洋研发的效益正不断减少。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的海洋研发机构及成果应用者之间的协作已经卓有成效。在特定领域内(如政策、海洋预报、世界文物古迹区的管理和海洋资源的勘探等)海洋研发成果的吸收是非常高的,但是受到海洋环境的限制,很多仍处于未知或开发不佳状态。从海洋研发领域向其他组织和产业界进行创新扩散在某些领域是很普遍的,如海洋气候、海洋保护区与西北大陆架的探索等。然而,在其他领域(如旅游、航运、海洋休闲、海洋生物技术和海岸带发展)海洋部门的分散性限制了创新的传播与吸收。

2 美国

凭借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强大的综合国力,美国在海洋学、海洋政策和海洋管理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多次在海洋领域的创新发展中起到里程碑作用,为其海洋霸权战略奠定了可靠基础。美国著名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有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学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这些科研机构担负了美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为海洋科技创新贡献了巨大力量。

进入21世纪,美国加快了海洋开发与科技发展的步伐。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于2004年提交的《21世纪海洋蓝图》和接下来的实施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是对美国30多年海洋政策综合评价、经验教训的总结,尤其是在加强海洋管理,调整海洋管理体制,增设高层次的国家海洋委员会,加强海洋行政主观部门的职能;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大幅度增加对海洋的资金投入;以及加强政府人员和公众及学校的海洋意识教育等方面特别值得我国参考借鉴。2007年的“绘制美国未来10年海洋科学发展路线――海洋科学研究优先领域和实施战略”指出,未来10年海洋科学优先发展领域包括:自然和文化的海洋资源管理;对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海上作业;海洋气候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与人类健康[3]。

3 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专属经济区水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2倍。日本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海洋,海洋产业加上临海产业总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经过多年的积累,日本在海洋开发、科研和海上军事力量方面已经堪称海洋强国。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大,日本在创新海洋体系建设方面也面临巨大压力。日本政府在海洋创新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从沿海50米水深的海域到离岸10千米的陆域日本,日本海洋利用已经实现了空间集约发展,成为海洋空间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政策法规方面,“21世纪日本海洋政策”提倡要坚持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原则执行海洋政策。2004年日本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6年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和日本海洋法研究会提交了《日本海洋政策大纲:以新的海洋立国为目标》和《日本海洋基本法草案概要》,论述了在海洋问题上日本应选取的道路,提出海洋基本法的制定要以新的海洋立国为目标。2007年4月,日本国会审议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日本海洋法规的不断出善和政策上的衔接,为海洋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日本的海洋研究创新比以往任何时期进行着更为彻底的改变。在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研发资金的60%以上资助给非大学科研机构,而大学科研经费的百分之二十来自工业项目资助,产业研发的一小部分(2001年所占比例为1.4%)是由政府资助的,金融危机以后产业研发速度开始放缓[5]。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海洋科学研究由大学、政府部门及相关产业承担。其中政府部门科研主要集中于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该中心承担者研究开发、设施配给、知识培训和信息处理的职责。作为日本海洋领域的一个“问题解决型”科研机构,由日本国家财政支持建立的国家海洋研究所(NMRI)凭借在专业知识、研究设施和技术能力上的优势,为政府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包括拟定日本和国际的海洋技术标准、保护海洋环境、创新海洋技术、确保海洋运输安全等。2010年是NMRI实施第二个中期计划的最后一年(NMRI的中长期战略如图1所示),作为对政府政策的紧密配合,NMRI在2010年的关键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排放标准制定、海上事故的技术分析、日本专属经济区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转移方面[6]小论文。为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交流,日本政府在许多地区建立了“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创新集群”的设立旨在连接区域的创新参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做出了贡献。除了推动产学互动,“创新集群”也积极鼓励当地企业与分包商之间的合作。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模式的实施已经形成取得很好的效果。

4 总结

第3篇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麦康森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他说,人只有勤快才能做出点事情,绝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他看来,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何况自己的工作能够为国家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麦康森的科研成果创造出的直接产值已经超过40亿元。

1958年出生的他,幸运地赶上了恢复高考,1978年考上了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他到湛江水产学院任教。湛江海岸线较长,水产养殖企业很多,这为麦康森水产养殖及饲料开发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外在条件。

麦康森说:“养殖有三要素:水、种苗和饲料。其中饲料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从现代养殖业发展史来看,没有大规模的饲料工业化生产,就不可能有大规模养殖。那时国内的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尤其是水生动物营养的研究,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相当大,我们必须向国外学习。”

1990年,麦康森远渡重洋,到爱尔兰国立大学攻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博士。学习过程中,他不仅在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研究领域走到了前沿,而且在鲍鱼的比较营养学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回国后,麦康森选择了回母校――中国海洋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水生生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2001年,他作为4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学者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随后他辞去了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等行政职务,一心扑到了科研上,主持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鲍鱼配合饲料(20002242),共主持承担包括“863”、“97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学术大会,被国际鲍鱼学会授予青年科学家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要生产无公害水产品近年来,麦康森一直致力于水产养殖品种高效饲料的开发和研究,多年的研究工作使他深切感受到中国水产业存在养殖方式落后、水产品质量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去年欧盟一纸禁令,国内水产品药残、品质差的痼疾暴露无遗。因此麦康森提出:国家应该在水产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方面给予支持、示范和引导,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品种、分地域逐步使用优质的饲料,采用新的养殖模式。

麦康森说:“如果我们已经拥有一套完备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并将这些标准作为法律来执行的话,那么将会引导养殖者改变现有的养殖模式,引导经营者按国际标准办事,遵守有关条例,根据卫生安全标准引导市场。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们可以根据大城市推行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模式来运做,可以先从某些品种或某些地域开始着手做起,将其推广开来。最终引导所有养殖者按照这套标准来生产和经营,否则你就无法占领市场。同时,这样做还可以推动对环境的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麦康森说:“另一个和水产食品安全有关的关键环节,就是水产饲料问题。饲料本身是养殖对象的食品。如果没有饲料的安全就谈不上水产品的安全。无公害水产品要求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最后的认证都要符合无公害的标准,那么饲料的品质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2000多万吨的水产养殖产品。需要大量的饲料,但我国目前饲料工业所提供的饲料仅能供给几百万吨养殖对象食用,所以我们养殖的水产品要靠浪费大量的农副产品来提供食物,是靠耗费大量的资源养出来的。这种养殖模式是得不偿失的,而且,大量残留饲料的流失对我们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的,甚至很多的饲料残料已成为病原传播的途径,所以我们应尽早结束目前的这种养殖模式。

欧洲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从法律角度要求使用无公害饲料,而在我国至今推行无公害饲料仍较困难,但我们可以开始分品种、分地域,分步骤实施使用优质的饲料和引用新的养殖模式,这是逐步改变养殖观念的一种办法”。

麦康森围绕”无公害渔用饲料生产”这个核心,根据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水产饲料的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我国渔用饲料的生产实际,分析渔用饲料的有害物质的主要来源,结合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优质水产饲料生产实践技术指导,提出了我国水产饲料生产质量和有害物质控制良好操作规范及有关饲料成分与污染物分析方法,使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与渔用饲料生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年轻科技人才不能拔苗助长

谁业务冒尖,就给谁挂上一个“长”字,这到底是“得”大还是“失”大?一些人大代表批评时下颇有愈演愈烈趋势的拔苗助长现象,呼吁正确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解放人才。

过去的10年里,科技界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科技人才,这些45岁以下的科技捐英正担负着很多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国家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的重要职责。麦康森对一些人才使用上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示忧虑,他说:“现在,一些年轻人业务上稍微出点头,马上就给他带个‘长’字,这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一些好苗子,有了‘长’字,整天忙于琐碎的事务,哪有时间搞研究?”“搞研究的人不能太早离开实验室。如果让现在业务上的尖子都去当官,势必加剧我国人才短缺的状况。”曾经担任过4年行政职务的他,对行政事务和研究工作的冲突深有体会,他说:“当上官后,虽不是把时间100%地被挤掉,但会把你的时间分得支离破碎。搞科研,需要的是整块的时间。”

一些年轻科技人员出国之后,业务上的进步要比在国内工作时快得多。这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在国外能够潜心搞研究。麦康森提出.人才需要正确培养,正确使用。作为年轻的科学家,他呼吁社会解放人才。他说:“业务上好的人,不一定适合行政工作,要因人而宜,不能让有希望攀上科学高峰的人半途而废。”

重视海洋技术开发

为什么鲍鱼会这么贵,“当有人问及这一问题时,麦康森这位国际著名的鲍鱼专家显然早已思考过这一问题,从1990年开始,麦康森就一直坚持在做鲍鱼营养问题研究,十几年来不曾间断过。他说:“如果仅仅是因为物以稀为贵,那物稀的东西多着呢!为什么鲍鱼这么贵?海参也不好吃,为什么也那么贵,我不知道!中国人啊,有很多奇怪的事情。”他认为,今天世界上盛行吃鲍鱼,并且把鲍鱼的价格推得如此之高,都缘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他说,“在英国,一只鲍鱼就是一英镑,在法国是十个法郎。美国人原来根本就不吃鲍鱼,是日本和中国到旧金山的移民把鲍鱼的价格抬了起来,随着华人移民在世界各地的增多,现在全世界都在吃鲍鱼。”

尽管作为一位鲍鱼研究专家。麦康森对鲍鱼的价格之高不以为然,但他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有很深刻的认识。

麦康森曾经给大家讲述过自己的一次经历,颇发人深思。1994年,在夏威夷海滨,夏威夷大学一位教授对这位时年36岁的中国学者说,“麦先生,我们把海岸保护好,你们把海岸破坏掉,目的都是一样的,赚钱,但我赚的要比你赚的多得多。”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二疆土。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属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300万平方公里。中国沿海地区以13%国土,承担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水产品在动物蛋白质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五分之一,海洋已经成为人类蛋白质供应的重要来源。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蓝色农业”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成为一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4篇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论文百事通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营销,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原因

1.1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即涵盖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亦即世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日益兴趣。其主要表现,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包括了国际流通过程和国际生产过程的全球化。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出现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资本向全球扩张来推动和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和产业资本向全球扩张(其具体表现是工业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世界范围内便兴起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席卷全球的市场化改革和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

1.2现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推动现代生产力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进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随着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科学发明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中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即所谓“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表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极为迅速。有关资料表明毕业论文的格式,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在18世纪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初期为30年,20世纪中期为10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年以内。据发达国家的测算,手工业、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10:10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现代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散,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1.3国际水平分工深入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国际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国际水平分工。一般说来,当达国家之间、新兴工业国之间在工业生产上的分工,属于水平型国际分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也逐渐参与了工业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例如,现代波音客机(约有450万个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国际水平分工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有7个发达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分布更多国家的1.5万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参与协作制造龙源期刊。目前全球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水平分工是当代各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当代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和扩大的基础,它将各国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使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这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和坚实基础。

2.国际营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转移和扩散,会改造和优化生产力的各种要素,推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在今后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意味着世界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随之改革,使国际分工日趋合理,促进国际分工。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发展,优化世界资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还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

2.2推动世界经济有序运行。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国民再生产过程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从而要求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各国之间进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经济合理的的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要求有关国家协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在当代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这样,便产生了再生产国际化过程中的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正是为了缓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这种矛盾,于是,以国家和国际机构出面组织的国际经济协调便应运而生。在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国际市场活动受到3种机制的调节: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各国政府单独制定的自主经济政策和措施的调节;在国际协商基础上若干国家政府的联合调节,即国际经济协调。在这3种调节机制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在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毕业论文的格式,因为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矫正,而各国的调节政策也需要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协调(如关税政策的协调等)。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和目标,是要调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共同利益和民族国家利益的矛盾,实现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有序运行,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成功与否,则制约着各国经济的兴衰。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营销和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竞争。

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处在两大潮流之中。一是现代高科枝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显示出当代世界经济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世界各国,包括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适应前一个潮流即现代高科技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谋求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展开了一轮高科技发明权、领导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战。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卷入了争相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竞争的大潮之中。展望未来,21世纪上半叶这种国际竞争将会更加发展、深化和激烈。

3.2世界各国在竞争中求合作。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日趋增强。其根本原因是现代高科技、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产业的国际转移的迅速发展。在国际分工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基础上,各国民族再生产过程日益向着国际再生产过程发展;同时,任何一国都不可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也越来越难于垄断技术,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产要素配置越来越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来决定取舍,充分发挥国际分工和各国技术、经济互补性的国际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科技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同时矛盾和利益同在,竞争和合作并存,而国际协调的成败则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冲突和合作、停滞和发展。这可以说是当代和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

4.国际营销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4.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阶段和地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划分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不发达状态。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划分,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属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工业国)的仅有22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荷兰、新西兰、冰岛、挪威、卢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发达国家则是原来经济落后、现在正逐步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一般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过去受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龙源期刊。据世界银行有关资料统计,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16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在内)。

4.2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实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所以毕业论文的格式,从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经济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国共同发展的机遇。因为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和经济发展。第二,给各国提供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机遇。第三,给各国经济体制趋同带来了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建立能够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共同挑战主要有:第一,优胜劣败的挑战。既然全球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国卷入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必然存在优胜劣汰的法则。第二,金融动荡的挑战。金融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国间的金融活动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一旦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其他国家便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4.3 发达国家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协调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是由贸易、投资、货币金融领域的关系构成。

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日趋激烈,即所谓的“投资战”。发达国家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约占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而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9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投资领域的矛盾和竞争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财务与会计;管理;创新;新经济

论文摘要: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与会计正面临着挑战,本文对财务管理与会计创新的途径、会计手段、会计核算内容、财务报告等方面的创新进行了阐述。

一、“新经济”,狭义地说是包括生命科学、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广义地说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连接起来的一切经济活动。新经济是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因此它不仅具有高增长、高绩效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的特征。新经济促进了财务管理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财务”起着仓储的作用,任何创新资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财务。只有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它特有的作用,如果脱离了网络、信息技术,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将很难继续存在下去。不仅如此,在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模式也难以适应。人们知道,会计模式是会计主体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会计运行结构、功能、行为等会计实践的形式。传统会计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知识资本化、资产无形化的新经济时代,已显得相对落后。建立在借货记账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对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可以说是周密细致,但如何衡量知识资本、如何计量技术、如何列示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人力资源价值等无形资产却难于表现。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财务管理与会计需要有新的理念。

二、财务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之间的财务关系。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在这种趋势下,财务管理者应创立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理论,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理财要求,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要求,变革和转换财务管理研究方法,逐步建立起完整、适用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一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受制于不同的因素,从而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通用性,特别是随着数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广泛应用,使财务管理突破了原来意义上的科学属性的限制。再次,要创新和调整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把无形资产作为人们投资决策的重点之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无形资产成为重要的投资对象,财务管理者应该创新财务管理理论,改进和调整财务管理中被忽视的无形资产投资及其决策评价的内容,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最后,面向网络时代的新财务管理软件,应该实现功能的多样化。财务软件的功能不断扩大,软件在设计中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的计划和控制功能,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管理。基于互联网的全面应用,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移动办公、体系开放,支持电子商务,实现财务集中式管理、动态核算、实施监控、网上操作等。财务软件在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多种语言、多样币种的情况下要提供具有国际可比的会计信息,以满足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并最大限度地做到各种数据信息的共享。

此外,还应该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要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二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与无形资产上的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对那些技术进步快,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促进意义的无形资产,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摊销。四是财务人员在作出财务决策与日常管理中,既要善于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对风险的挑战,趋利避害;又要能灵活处理和协调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知识和智慧的竞争,善管理、懂科技的知识型人才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根基。在经济运行中,会计负有对经济要素进行分类、计量和报告的责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形态下的高科技生产过程更加复杂,会计人员要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就必须了解和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以及相应交叉产业的基本知识,不仅懂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还要利用计算机能作复杂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这就对会计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第一,会计手段上,新经济是全球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在新经济时代,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传输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完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得获取会计信息的渠道拓宽,速度加快。会计信息的载体由纸介质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从而保证同一基础数据可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的传输手段由纸介质的凭证、账簿、报表的人工递送变为电子网络传输。而且,运用高层次的财务管理核算软件成为必然的选择。在会计电算化全面普及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信息化,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

第二,会计核算的内容上,一是人力资源会计成为关键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经济要素,人力资源投资是新经济时资的重要形式,新经济通过智力开发,使工业时代业已短缺的自然资源为其它的新资源所取代,从而获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通过对人力资源获得的收益将大大超过自然资源投资的利益。人力资源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能够和物质资本一样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因此应计列为企业资产。新经济已将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竞争、资本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会计能否成功地反映经济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资料,关键是正确地认识人力资源会计,正确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传统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基本上是以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作为会计对象,把人力资源的耗费列作费用处理,其理论基础是源于“人力资源不是企业资产”的理由。但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理解,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能够用货币计量的资源。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是有价值的,可以用货币计量,必须被视为企业的资产。二是无形资产核算成为重点。在新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内容不仅有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在企业随着知识资本的不断扩张,必然出现企业资产结构的改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引进与开发等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大大增加,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服务品牌、企业信誉度等是否作价入账都应该进行探讨。三是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处理项目设置提上日程。新经济时代,随着研究与开发费用比例的提高,这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正确的、合理的计算研究与开发费用显得十分重要。超级秘书网

第三,财务报告的内容上,将呈现新的特点:一是报告的实时性。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广泛运用,书面报告被电子报告所代替。二是报告形式的多样性。随着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应是形式多样的报告,多样的报告仍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形、图像、声音等更生动活泼的形式,从各个角度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需要。三是报告信息的多元性。传统的财务报告仅仅提供经过会计人员加工处理后形成的综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会计信息。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快捷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单纯提供综合型信息,必然会影响用户对这些信息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会计部门的职责是提供各种事项的多种属性的报告:既包括原始信息,又包括综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又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又包括预测性信息。

第7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知识产业 指标体系

世界性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推动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经济既是经济增长的新方式,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现代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近年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全球悄然崛起,随着知识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对知识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水平的测度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主要基于知识经济研究量化的需要。

一、知识经济及其统计界定

知识经济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知识经济指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狭义的知识经济指知识产业的总和。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知识密集性技术为基础,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知识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中与知识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集合,可分为知识技术生产部门、直接知识部门和间接知识部门。知识技术生产部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生物技术六大技术领域和相关标志技术;直接知识部门是以生产知识载体――人才为主的文化产业群、咨询产业群,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教育、新闻传播、体育业、咨询业、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旅游业、会展业等;间接知识部门是指附属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知识生产部门。

目前,国外对知识经济的测度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最具权威性的是经合组织(OECD)在1996年建立起的度量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总体经济形势、迈进知识经济的进程、整体R&D投入、政府R&D与创新角色、企业在研究开发与创新中的角色、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国际化、生产力与收入水平、科学与技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等12个方面设置了44个指标来度量经合组织国家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对全球化挑战的应对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并对经合组织与欧盟许多国家有关知识经济的指标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该指标体系的鲜明特点是:它与其他国际标准有较强的兼容性,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国际标准教育分类》(ISCED)、《研究与发展(R&D)调查的推荐标准与规范》(弗拉斯卡蒂手册)、《技术创新数据收集和解释指南》(奥斯陆手册),正因为如此,分析与评价知识经济的相关数据可以直接从国际通用数据库中提取,而无需再通过专门调查收集,从而提高了定量测度的可操作性,测度结果的准确性也更有保证。另外,美国前瞻财政研究所的“新经济指标”、英国及爱尔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指标”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从这些指标体系的设计看,它们均以OECD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并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尤其像英国、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济指标体系时,还将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指标体系,这是在构建我国知识经济指标体系时值得借鉴的。

二、设计我国知识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建立我国的知识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可以从OECD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知识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得到两点有益的启示:第一,要明确知识经济的定义。前已述及,知识经济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在此,为了避免内容的过于宽泛,同时又考虑到实证分析中可操作性的要求,我们立足于狭义的知识经济概念即知识产业,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描述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知识的流量,反映知识存量及其变化,还要测度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衡量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第二,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符合我国国情,反映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同时又要兼顾国际比较,在衡量标准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具备可比性,为国家制定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知识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知识经济评价系统,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知识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会遇到如何确定适度、合理的指标数目的问题,指标数目过多,一方面指标之间信息重叠会加大相应的权重,另一方面又造成时间和费用的不必要浪费;而指标数目过少又会影响内容的全面和完整。

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描述型指标体系;二是评价型指标体系。描述型指标体系侧重于对知识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解释,它汇集知识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本数据,可以全面、翔实地反映知识经济的基本态势,是形成评价型指标体系的基础,同时又是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与描述型指标体系相比,评价型指标体系的作用相对单一,主要是对知识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指标是从描述型指标体系中筛选出来的,指标数目较少,但各项指标综合性强、代表性高,比较灵敏,并且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以便于精辟地洞察和把握知识经济的脉络和发展态势。

三、知识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1.知识经济描述型指标体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成为贯穿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线。从国内外发展知识经济的实践不难看出,在那些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国家,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的知识化、柔性化、高技术化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配置,都是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完善过程实现的。因此,建立知识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应按照知识的生产、传播与使用这一运动过程展开,同时又要反映知识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知识存量及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此,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遴选指标,形成知识经济描述型指标体系。

(1)知识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有机统一。知识的经济化指知识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并融入经济活动的过程,知识经济化的结果是知识产业化。经济知识化是指经济过程及其结果的知识取向愈益增强,从而知识含量愈益提高,经济愈来愈以知识为基础的历史趋势。

反映知识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①知识产业GDP;②知识产业GDP比重;③知识产业就业人数;④知识产业就业人数比重;⑤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GDP比重;⑥地区信息化水平;⑦知识产业出口总额;⑧知识产业出口产品销售收入比重;⑨知识产业技术贸易指数;⑩知识产业每万元资金所创利税额;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国际收支。

(2)知识存量

由于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关于知识存量的统计数据,对知识存量需要进行间接测算。知识积累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知识促进经济增长,人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增加了的知识存量又推进经济增长。

反映知识存量的主要指标有:①一般知识密集量;②劳动知识密集量;③知识丰裕度;④企业知识资本价值;⑤知识型无形资产价值;⑥知识资本净值;⑦R&D资本存量;⑧人力资本投资。

(3)知识的生产

知识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投入。但知识生产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不像其他生产过程那样明确,也就是很难确定其生产函数,但总体来看,知识生产的投入仍然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描述知识生产的主要指标有:①R&D人员人均科技经费支出;②R&D人员素质―数量强度;③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比重;④每万人发表科学论文的篇数;⑤论文引用率;⑥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⑦三种专利批准量;⑧利实施率;⑨每万人申请并获批准的专利数;⑩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技术开发项目中新产品项目比重;科技成果获奖数;知识生产力;外资企业占本国制造业比重;企业间跨国技术联合;技术国际合作。

(4)知识的传播

知识经济有其完整的再生产过程,即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其中,分配和流通就是知识产品的传播。知识产品的顺利传播是知识经济得以确定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知识传播主要包括以下指标:①教育的知识传播效率;②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③初等入学率;④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⑤每万人中中等学校在校生人数;⑥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⑦职工在职培训年人均费用;⑧年内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人次;⑨电话普及率;⑩每百人拥有电脑台数;拥有电脑者入网比例;人均年订阅报刊杂志数;年技术市场交易总额;年技术交易成本;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5)知识的使用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的作用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而日益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占世界的大多数,但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重视科技投入,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知识积累,在机制上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的话,就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

包括以下指标:①地区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②知识产业资金利税率;③R&D社会回报率;④R&D个人回报率;⑤知识产业GDP年增长率;⑥个人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⑦知识管理水平;⑧知识管理学科的社会认可程度;⑨知识资本年投资额。

(6)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对经济影响的最突出表现就是促进经济的知识化建设。在工业经济条件下,许多重要新技术是辅助于有形资本的,如,汽车的创新和大规模消费会刺激石油的开发、钢铁的生产等,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信息和通讯技术是与人力资本及技能相联系的,从而,它将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另外,由于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的现实加快了许多产业的技术扩散,缩短了产业的寿命,使知识在短时间内成为区域性、世界性的商品。所以,知识经济必然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当然,要全面考察经济增长的质量,还应纳入可持续发展因素,考察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与治理以及经环境因素调整的GDP(即EDP)指标。

描述知识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指标有:①GDP增长率;②人均EDP增长率;③科技进步贡献率;④工业投入产出率;⑤万元GDP综合能耗;⑥环境污染治理指数;⑦知识产业的前向效应;⑧知识产业的后向效应;⑨生产领域总体知识化程度;⑩产业结构优化评分;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2.知识经济评价型指标体系

上面所构建的知识经济描述型指标体系中,指标数目较多,而且多数指标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主观判断确定的,各项指标对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具有代表性,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是否重复,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需要从描述型指标体系中筛选出代表性高、综合性强的指标,构成评价型指标体系。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应尽可能的小,以保证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其评价结果值不会放大。按照这一思路,最终确定知识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上表所示。

参考文献:

[1]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丁溪:知识经济.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隗斌贤: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与管理模式.统计与决策,2000年第1期

[5]吴江著:知识创新运行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第8篇

【关键词】计划项目;科技;产出

0 引言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目标,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组织实施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引导科技活动走向、调配科技资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报告涉及的国家科技计划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地方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地方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科技工作以地方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为依托,围绕本区域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区域的科技能力建设。因此,地方单位是地方科技发展重要科技资源,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计划项目的能力及产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1 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情况

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是我国科技部发展规划的三类主体计划项目,五年为一个计划周期。从科技布局来看,北京作为首都,是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每年北京地区承担的科技部计划项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是全国第一大户。2011年和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支撑的角度出发,地方单位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了解和掌握“基层科技”力量的综合实力以及科技创新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1 规模及技术领域分布

据统计,2011-2012年北京地方单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累计承担项目总数占北京地区三类主体计划项目承担总数的7.6%;地方单位承担三类计划项目的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占北京地区三类主体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的7.9%。

2011-2012年,从北京地方单位累计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额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地方单位承担的各类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投资领域各有侧重,按各技术领域的科技部计划拨款额占该类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的比重10%及以上的标准来看,占首要地位的分别是:863计划重点投资于生物和医药技术、973计划重点投资于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投资于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如下表所示:

1.2 按执行部门分布

将项目数在各类承担单位之间的配置按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划分,在三个主体计划中,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以企业为主,占五成多;973计划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各占五成左右(见表所示)。承担项目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包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企业包括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1.3 产学研合作情况

国家科技计划在实施中积极鼓励产学研合作。①不同类型科技计划在科学探索研究、先进技术或新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等阶段所采取的布局和上下游关系,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三类主体计划中64.4%的项目有产学研合作。

根据参加单位在项目中的作用,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配合进行研发及技术攻关;二是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导进行研究,企业部门为辅;三是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的产学研合作。

据2011-2012年的国家计划项目统计数据,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产学研合作均以前两种方式为主,但略有不同。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半数以上产学研合作属于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为辅的研究项目,973计划则96.3%的产学研项目属于以科研院所或高校为主、企业参与的研究项目。

2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项目产出效果分析

根据2011-2012年国家计划项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项目的当年到位资金的人均分布来看,2011年和2012年人均到位资金略有波动,但从整体来看,地方单位的实力与中央单位的人均承担能力差距不大。

从三类主体计划累计到位资金中自有资金的占比情况看,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由地方单位承担的项目的累计到位资金中五成来源与自有资金,而自有资金中又有六成以上来自企业资金,数据表明地方单位中企业承担主体在高水平研究项目中的投资比重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支撑能力,相对比之下,中央单位承担的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自有资金比重较小,其中企业资金更显不足。973计划的研究中央和地方单位呈现出相同特点,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且以国家级政府资金为主,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较少,国家仍然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投资主体。

根据统计数据,2011-2012年期间,从人均数量来看,三类主体计划中地方单位承担的863计划人均要好于中央单位的人均量,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人均量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相比,差距在0.03-0.24之间,其中973计划人均论文产出量地方单位比中央单位差距稍大些。

从三类主体计划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比较,地方单位承担的科技支撑计划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要优于中央单位,高出0.02-0.03件,而863计划和973计划则稍逊于中央单位的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差距在0.01-0.04件之间,仍然可以看出,地方单位在承担973计划的人均发明专利产出量与中央单位的差距稍大些。

3 存在问题

3.1 地方政府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地方单位基础研究人均产出低于中央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是面向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的基础研究。从累计到位资金来看,973计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中基本全部来自政府资金,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对973计划项目的累计到位资金仅占全部政府资金的0.3%。虽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主要依赖国家支持,而地方政府的投入显然偏小。从中央、地方承担973计划项目产出效果来看,数据显示,地方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人均与中央单位相差0.24篇,人均申请发明专利与中央单位相差0.04件。地方单位承担基础研究的人均产出也明显低于中央单位。

3.2 中央与地方合作不足10%、地方依托中央占三成

在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45.8%的项目是与中央单位合作完成;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合作主要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部分院所为主。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合作项目占中央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的8.2%;与地方的合作单位中48.1%为企业,占到合作单位的近一半。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25.9%的项目与中央单位合作;与中央单位合作中的单位中,中科院部分院所、清华大学合作项目较多。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合作的项目占中央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的3.8%;与地方的合作单位中78.4%是北京地方高校,其余的21.6%的单位是科研院所。在合作的地方高校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合作较多。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39.7%的项目与中央单位合作;与中央单位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要合作对象。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其中与地方单位合作的项目占该类产学研合作项目的9.4%;在与地方合作的单位中企业占49.3%,其次是地方高校,占34.3%。

综上可见,第一承担单位为地方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中,与中央合作的项目比重占三成以上,而第一承担单位为中央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中,与地方单位的合作占比不到10%,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与地方单位合作较多的是企业单位,973计划与地方高校有较少合作。

3.3 地方单位承担项目技术领域研究不均衡

国家三大主体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基础研究、高技术领域和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863”计划的实施,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

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地方单位重点投入在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占43.7%,其次是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占22.6%;而中央单位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分布较均匀,与地方单位相比,在“海洋技术”领域也有研究,但未涉足“地球观测导航技术”领域。

通过“973”计划的实施,我国基础研究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以及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展开。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依然较均匀,与地方单位相比,地方单位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投入较大,占65.5%,而其他领域投入较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人口与健康、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材料、制造业、能源、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产业科技问题展开研究。

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投入都比较均匀,相对而言,中央单位投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领域,地方单位投入最高的是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4 建议

4.1 加强地方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地方基础研究发展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支撑国家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地方基础研究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地方单位作为北京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推动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十二五”北京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依托。

为扭转地方基础研究薄弱,地方政府应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壮大基础研究队伍,只有基础研究长期的积累并实现与多学科综合交叉,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地方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才会不断增强,更好的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改善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奠定科学基础。

4.2 促进央地单位合作、助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北京聚集了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计划项目也居全国首位。充分利用好中央在京资源,为推动地方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央单位承担的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中,与地方单位的合作不足10%,但在合作的单位中企业占近五成。众所周知,863计划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这些高水平领域的研究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依托企业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下,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必然更多的倾向于企业承担。中央和地方单位在科技支撑计划的结合,有益于地方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中央单位主导利用地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可以便于中央单位对地方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科技发展。目前看来,地方企业整体合作的项目绝对数量较小,因此就地转化效果不具明显优势。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央地单位资源有效对接,为促进地方科技快速发展。

4.3 扩展技术领域,增强区域科技支撑能力

中央单位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重要支撑单位,科技部计划拨款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发展比较均衡,研究领域较广,全面推动了国家的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相对比之下,北京地方单位作为北京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在技术领域的发展上略有侧重,例如,生物和医药技术、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等,在推动这些优势资源领域的发展上北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各种科研基地。但,依托首都中央资源优势,我们应更多的挖掘中央资源为北京地区所用,扩展地区科技研究领域,推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动产业发展。

4.4 依托中央优势资源、提升北京地方科技发展

在所调查的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地方企业的发展,多数是在中央单位高水平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北京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的合作,是提升地方单位科技实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德瑞,周贵生,顾全,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投入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1996(3).

[2]房卫东,等.面向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整合管理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05).

[3]吴育华,王凤鸣,等.星火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估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