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21:4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寻找意思相近的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通假字;形声字;以声求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92-01
在古文的阅读学习中,我们常遇到各种文言文字词语法现象,"通假字"就是其中之一。阅读文言文,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通",意思是通用;"假",意思是借用。作为古代的用字的现象,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独特的语法现象,从而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语服务。对于通假字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在读音中辨析
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例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zǎo)"字通"早"。本来表示"早晨"的zǎo应写作"早",但这里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为解决字少词多的问题,古人于是就用了这种同音假借的方法,类似的还有象"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o梁惠王上》),"板(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毕升《活板》),"被(披)明月兮宝璐。"(屈原《涉江》)等。所以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2.熟悉规律,掌握通假字
2.1读音相同或相近的通假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通假字在所有通假字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也是最能体现通假字本身特点的一部分。这部分通假字有的读音完全相同。例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惠"通"慧",《鱼我所欲也》中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通"德"等。当然也有些读音相近的字词,如《狼》中"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这些属于声母相同而读音相近的情况;也有一些韵母相同读音相近的字词,比如《望岳》中"荡胸生曾云"中"曾"通"曾",《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之"中的"简"通"拣","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通"伸"。这些字词因为在读音上的相同或者相近很容易被作者拿来作为通假字使用,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让学生仔细的辨别和阅读。
2.2相同声旁的通假字。通假字和形声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些字词就是根据各个字声旁相同而通假使用的,比如《十则》中的"不知为不知"中的"知"通"智",《伤仲永》中的"贤于材人远矣"中的"材"通"才",《木兰诗》中的"火伴皆惊忙"中的"火"通"伙",《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四支僵劲不能动"中的"支"通"肢"等都是利用形声字的声旁与某个字的读音相近通假的情况。当然我们所说的"同音相代"是从古音来讲的,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通假字的读音在现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们亦然把它们作为通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通"披",《孟子二章》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的"拂"通"弼"等字在古音中都是相近的,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中要尤其注意这些字的读音,让同学们多读多练。
3.中学阶段的通假字教学应坚持以下方法
3.1追溯历史,明白原因。中学生初次接触到通假字时,要做好引入工作。告诉学生,古人造字较少,口语中有了一个词,而文字里却没有表示该词意义的相应的字。当然一般多因为该词义较抽象,不易造字,只好用一个同音字代替。这样就出现了那些别字--通假字。且离我们时代愈远,字量就越少,通假的情况也就越多。
当然也有本身已有相应的字,作者仍写别字的情况。特别是上古时期,文字的使用还没有规范,所以当时允许同音代替。且汉代以前无字典,书写工具又落后,文章辗转相抄,人们也较易用同音代替的办法为文,多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繁多的字。后代作家为了仿古,也使用通假字。但相对来说随着历史发展,汉字的丰富,通假字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关键词:英语习语;来源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6-01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丰富汉语言知识,英语习语的翻译也是我们探讨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简单探讨一下我们日常翻译中经常会用到的几种翻译方法。
1.直译法
1.1 直译法主要用于翻译那类平铺直叙的、既无很深含义又无难解典故的、用词与搭配相对固定的英语习语。因为对这类习语采取直译法, 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 又可体现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特色。例如:
Knit one's brow. 皱眉头
Laugh in somebody's face. 当面嘲笑
Lay something to heart. 把某事放在心上
Have pity on sb. 同情某人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1.2 英语中另有一类习语, 看上去有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 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 不过由于使用范围广、历史也悠久, 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早已经被中国读者所接受, 对于这类英语习语, 我们也可采取直译法。例如:
An olive branch. 橄榄树枝――象征和平
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
The heel of Achilles. 阿基里斯的脚踵――比喻致命的弱点
The 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里斯头顶上的剑――比喻危险的局势
A Judas' kiss. 犹大之吻――比喻背叛行为
Tower of ivory. 象牙之塔――比喻世外桃源
Sour grapes. 酸葡萄――相当于阿Q精神
Sphinx? s riddle. 斯芬克斯之谜――比喻难解之谜
Crocodile tears. 鳄鱼眼泪――比喻假慈悲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旧瓶装新酒――比喻旧形式不适合新内容
2.汉语习语套用法
2.1 某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一致, 或基本一致, 翻译这些习语时, 可借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成语、谚语或俗语直接对译。这样既可较好地保持原文的压韵和形式, 又可使听者或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 知足常乐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2.2 有些英语习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与其相对的汉语习语之间存在差异, 比喻的事物也不相同,但它们的喻义相互比较吻合, 表达方式也比较相似, 翻译这些英语习语时, 我们也可以套用形象近似的汉语习语,以使译文既喻义明显, 又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例如: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说曹操, 曹操到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未倒置
Call a spade a spade. 直言不讳
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 九死一生
Have an axe to grind. 别有用心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牙齿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2.3 某些英语习语意在言外, 语意含蓄, 寓意深刻, 若直译则不能完全表达其意思, 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 在翻译时, 我们可以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 这样则会使译文形象更生动, 达意更准确。例如: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 纸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 初生牛犊不怕虎
One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有得必有失, 不破则不立
3.意译法
英语中有一部分习语, 由于文化背景的缘故, 我们用直译法根本无法传达原文的信息, 所以在翻译这类习语时我们就要仔细在汉语言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 有时还要配合英语上下文的含义, 作些必要的转化, 进而用恰当的汉语意思把英语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意译法。例如:
Cats? paw. 被别人当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
No respecter of person. 一视同仁
Rain cats and dogs. 大雨倾盆
Viper and File. 骗人者反受人骗
Swan song. 最后作品
A feather in your cap. 值得荣耀的事, 荣誉
The apple of discord. 争斗的原因或根源
In a pigs? whisper. 低声地, 顷刻间
Draw blood. 伤人感情, 惹人生气
Hang on somebody?s lips. 对某人言听计从
Blow hot and cold. 朝三暮四
【关键词】英语,英语名称,汉译方法
英语名称的汉译,有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音译(sound translation)、意译(sense translation)、音义结合(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sense)、以及音义巧合(coincidence of sound and sense)等五种方法。
一、英语名称的直译
直译是根据英语词汇意思寻找对应的汉语词汇直接表达出来。大量的译名都是直译的。直译构成了汉译英名称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处理英语词组的汉译时,字对字的、或逐字的直译,往往会产生误译,导致误解。原因在于:两个词组成的搭配有时会产生不同于文字的原来字面意义的新的伴随意义或隐含意义。例如:有些人看见child’s play,可能会望文生义将其译为“儿戏”,进而理解为“像小孩子闹着玩似的、不用负责任、无足轻重的事情”。其实这个词组的意思是:something very easily done(轻而易举所做的事情)。直译词组时,还要考虑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接受一种新事物,包括新事物时,往往根据其命名理据,尤其是其主要理据而望文生义或望形生义。由于动物,例如“狗”,在不同民族中常常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在上述“热狗”的例子里,将以动物名称命名的食物名称直译的做法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
二、英语名称的音译
一开始,英语名称的汉译,大都采用音译的方法。因为中国没有这种事物,找不到类似的命名理据,就直接将英语按照声音用相近的汉字表述出来,例如:三明治(sandwich)、摩托(motor)、吉普(jeep)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英语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术语,其中不少汉译采用“拿来主义”,直接音译,构成一批新的外来词,例如:克隆(cloning)。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习惯将有些外来词当作修饰词,再加上汉语固有的表示类别、功能或形状的基本词,变成修饰词+基本词的模式,例如:披萨饼(pizza)、威士忌酒、汉堡包(hamburg)等。
上述音译时所用的汉字没有什么语义的联想性。所构成的名词中的大多数已被汉语词汇接受和吸收,仍在使用。这些外来词,已成为汉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音译时所用的声音相近的汉字,如果在语义上具有联想性,可能会产生误导。
近年来,随着人们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和英语文化的提高,对那些大量的从国外引进我国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和事物,在一时难以找到合适译名的情况,就直接用英语原名表述,不必按照声音找相近的汉语音译,例如:MTV, VCD等,大都是英语字母组成的缩略词,容易读,容易记忆。不仅专业人员这样用,而且包括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也这样用,实际上起着一种推广的作用。人们都不同程度地会讲一些英语,表达和理解都不成问题,因而对此采取一种容纳的心态。当然,专业人员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合适的译名。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英语原名和汉语译名会并存共用的。
三、英语名称的意译
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独特的、丰富的文化,不但善于吸收反映外国文化的外来语汇,而且能把其中大部分消化、改造成符合汉语命名习惯的词汇。这就是意译的方法,即利用汉语固有的基本词,加上相应地修饰词,组成新的汉语词汇。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接受了从外国传入的事物,赋予了符合我们传统的命名,例如:西红柿、洋葱、胡椒等。近百年来,有些舶来品的译名,一开始曾采用音译的方法,例如:维他命、盘尼西林等。但是科学家们在利用这些外来事物的同时,又根据汉语传统的命名方法,利用意译的方法改造了它们名称,使之变为“维生素”和“青霉素”等符合汉语命名习惯的词汇。“素”是化学中表示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的基本词。
四、英语名称汉译的音义结合
有些英语名称的汉译方法是音义结合,即将英语按照声音用相近的汉字表述出来。结果是,产生的汉语名称与原来的英语名称声音有近似之处,但是语义上有不同的联想性。例如,下列外国肥皂品牌的汉译采用了音义结合的方法。Dove的原义是“鸽子”,具有“和平”(peaceful)与“温柔”(gentle)的含义。汉译为“多芬”,具有“富有芬芳”的新义。Safeguard的原义是to protect,具有“保护”的含义。汉译为“舒肤佳”,具有“使皮肤舒适”的新义。Lux的原义是“奢侈”(luxury)与“优雅”(elegance)。汉译为“力士”,具有“富有力量”的新义。又如,美国著名饮料品牌Coco Cola的汉译方法是音义结合的绝妙例子。“可口”(delicious)和“可口”构成汉语表示饮料的基本词。
五、英语名称汉译的音义巧合
理想的英语名称的汉译方法是音义巧合,即将英语按照声音用相近、而且语义上有联想性的汉字表述出来,达到声音和意义完全吻合的效果。当然,这样的音义巧合纯属偶然。例如:将laser(激光)译为“镭射”;基因(gene)是个绝妙的例子;港台将UFO(不明飞行体)译为“幽浮”,都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例子。
总之,英语名称的常见汉译方法有直译、音译、意译、音义结合以及音义巧合五种。掌握英语名称的汉译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专业人员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推动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的翻译工作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对英语的学习者有着理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广告翻译中的认知图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 职高英语 晨读效率
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职高英语继承了听说读写的一贯要求。其中的“读”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学生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模仿或基于原有经验进行的有声学习;另一层含义是利用学生在早晨记忆力相对较好的特点,让学生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之下,自主地通过有声语言进行英语知识的巩固,提高读的技能。在实际的职高英语教学中,晨读常常被说成是“早读”,这是一种语言习惯。事实上,晨读比早读更具科学含义,因为“早”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标准,而“晨”相对而言则更多的是一种绝对时刻,当然这并非本文的讨论重点,其与脑科学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兴趣的同行们不妨研究一下。
作为学生在职高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时光,晨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有意思的是,对于这段重要时光,我们却很难在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寻找到更多的成果,似乎因为过于寻常,反而成为英语同行甚至是课程专家们遗忘的角落。近年来,笔者对不同时间段的英语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并一直在思考应如何提高英语晨读的效率,希望自己所考虑的内容能对同行们有一些帮助,因此现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形成文字,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晨读的时间意义再探究
晨读的设置背景是什么?如果只是简单的“一日之际在于晨”,那是不足以反映这一看似简单实则极有道理的教学选择的。根据目前较为流行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我们注意到人的大脑重量虽然一般为1.5千克左右,但却控制着人的行动、语言、思想、记忆、情感等。我们只选其中的语言及其记忆知识,并通过目前的语言模型与记忆模型,来发现晨读这一日常设置背后的科学道理。
在这里,首先来普及一下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基本知识。从目前流行的趋势来看,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着重研究记忆的组成,努力通过常规方法来研究记忆的结构加工;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脑神经结构,通过对脑神经的研究试图去发现记忆的生理机制。这两个方面目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前者通过对外部条件的控制,例如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作用下,如呈现数量的不同、呈现方式的不同等,对记忆材料进行记忆,然后让其重现,从中得出许多记忆与控制条件的关系。后者则是从内部机制着手分析研究脑部结构与记忆的对应关系。
介绍以上一些知识的目的在于,让我们英语教学同行们明确晨读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心理学和神经学规律,因此晨读及其指导不只是一件经验性的事情,也是一件科学性的事情。学生在晨读中对单词或词组进行记忆时,会发现英语成绩好的学生除了记忆力比较强之外,往往还都有一套比较好的记忆方法,如将意义相近的单词或词组进行组合等。对这种学生自发生成的方法背后的心理学解释是:意义相近的单词或词组组合到一起之后,相当于增加了学生记忆对象的长度,而缩小了记忆的宽度,因而能够增大学生的记忆容量。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与学生记忆直接相关的脑部组成部分是大脑皮层、小脑和海马体等。目前有专家提出,在早晨的时间段里,人的大脑皮层、小脑和海马体的记忆功能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如果这一结论能够进一步得到脑神经科学家的证明,那对于注重晨读的做法将是一个更为有力的注解。
二、常规晨读指导措施背后的心理因素
在晨读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晨读的效率,英语教师往往都想出了不少措施,这些措施在经过实际检验之后,很多都成为了行之有效的“金点子”。那这些措施为什么会起作用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说不清也道不明,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有效就行,没有必要寻求其中的原因。但对笔者来说,如果能够寻找到其中的原因,那就有可能生成更多的“金点子”,因此笔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究。
以常见的任务驱动措施为例,为了让学生晨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常常在晨读开始之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晨读任务,在晨读结束之时通过测试等手段来检查学生的晨读效果。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一措施,我们会发现其确实存在着合理的心理学解释。在晨读之始,教师提出明确的内容和要求具有两个方面的心理促进作用,明确的内容有助于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明确的目标上来,而注意力的集中正是学习的基本要求。笔者曾经历过这样的早读课,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好多学生每次都读第一课,到最后也只记得第一课的内容。而有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在有了晨读动机和注意之后,学生还会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进行晨读,从而保证了读的过程的高效。而晨读最后的检测则可以保证学生的晨读过程带有适度的压力与期待,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而期待则更多地存在于那些认真晨读的学生,他们希望能够在最后的检测中得到较好的评价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而如果没有这一措施,那晨读往往会无果而终。如笔者上述的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由于最后没有检测,因此很多学生在读二十分钟后自然就是开始疲倦,从而降低了晨读效率。
三、基于心理学角度提高晨读效率的思考
(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隐喻在商务英语中非常普遍,对商务交流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对商务英语隐喻的特点及中英文化隐喻化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关联理论的翻译视角探讨了商务英语隐喻汉译方法,指出商务英语隐喻汉译可采用直译、意译和转喻法。
关键词 :隐喻;关联理论;商务英语;汉译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57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22—03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张秀梅(1962— ),女,江西黎川人。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隐喻认知
隐喻在传统语言研究中通常只被看成是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它是一种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因此隐喻式表达被认为是属于非常规语言范畴。而现代隐喻研究不仅将隐喻看成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认为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人们对事物、事物结构概念的形成和语言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因为隐喻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人类的认知系统是隐喻构造的。隐喻是从一个‘始发模型’(source model)向‘目的模型’(target model)的映射(mapping)。”[1]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往往把两种看上去根本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谈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此,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正感受,可以说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商务英语隐喻的特点
商务英语也被称作外贸英语,是经济生活顺利运行的媒介和载体。在商务活动中,人们为了更好地沟通、合作、协调,喜欢用相对为大家熟悉的经验去理解商务领域中不熟悉的概念、行为和理论。由于隐喻概括性较强,它的运用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简明扼要,强化了语言的表达。这种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且人们喜欢把两种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The electricity failure caused the train service paralysis.这句英文的中文意思为“断电致使火车运输处于瘫痪状态”,paralysis一般用来指人“瘫痪”,但在这句英语中比喻火车运输完全瘫痪。
商务英语隐喻可分为形象喻和概念喻。形象喻包括有生命的形象喻和无生命的形象喻,如blue chip(绩优股)为无生命的形象喻。概念喻包括实体隐喻和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指目的域和始源域都是实体,downstream (后续企业)为实体隐喻。概念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概念,如price war(价格战)。
商务英语中隐喻主要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方式表现。例如: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商务的行为、运作等,一些动词flow、shrink、sharpen等被运用于商务英语中。
商务英语隐喻有固化的特点,喜欢把经济喻人化,将商场比作战场、市场比作液体等,如economy recovery,trade war,currency float等,这类表达法已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的一部分。
三、中英商务隐喻化认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隐喻在英汉商务语言中的应用较为普遍。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由于隐喻普遍存在,人类认知活动来自于人们日常的身体体验,在本质上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是相似的,因此,各种语言间的隐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商务英语中,人们喜欢用另一个熟悉的结构概念来类比想要表达的商务概念。例如:对股票行情的隐喻,英语中用bear market(熊市)来比喻股票市场的萎靡不振。中英文化一般都喜欢用战争来形容经济活动,这是由于战争是人们普遍经历过的。例如:The cola wars in China are heating up.这句英文的中文意思为“在中国展开的这场可乐大战正日趋白热化”。
有的喻体相同,含义也相同。但是,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人类本身对世界的认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存环境、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标准的影响。各种语言的隐喻化系统并不完全对等。商务英语隐喻明显与中文商务语言存在差异性,它带有英美文化特征。有时喻体不同,含义相同。如表示某公司在各地纷纷建立子公司,英语用mushrooms 表达,而汉语用“雨后春笋”来表达;商务英语中用cash cow 表示挣钱的门路,而汉语中用“摇钱树”,两者虽然都是实体隐喻,但一个是动物实体隐喻,一个是植物实体隐喻。
鉴于商务英语领域隐喻的普遍性和中英文化对事物的隐喻化认知存在的差异性,在商务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翻译商务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关联理论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自然语言理论里的一种。1986年,法国学者D.Sperber和英国学者D.Wilson共同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关联。因为关联理论涉及的主要是语言交际的问题,所以,该理论的关注点是交际和认知,它的作用就在于对人类认知和交际的规律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听话人对话语有不同的理解可取决于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无论在任何场合听话人未必能理解话语所传达的所有意义;对于话语听话人所能做的只有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这个标准完全可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2]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强调:为了给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如果想把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表达给听话人,他就有必要给予一些明示行为;听话人进行推理主要靠对方的明示行为来寻找关联。听话人对话语里所暗含的意思,如隐喻和言外所含之意,主要通过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也等同于竭尽全力寻求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听话人为了达到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的目的,会不同程度地加以努力,力求在推理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语境,以达到话语与语境两者之间的最佳关联。[3]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是:译者要认真研究并分析语境,尽最大努力找出原文与语境两者之间存在的最佳关联,最终目的是要理解原文作者想向读者传达的意思。但是,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对交际双方来说,在文化背景和认知环境方面都可能不同,双方对于同一语境的理解和推理很有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即可能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企盼不相吻合。此时译者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想传达的意图,另一方面要认真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接收能力和习惯。译者不能完全受原文的词句和原文的内容的约束,而应把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在认知上的差异情况充分考虑进去,在仔细分析原文与译文语境后再确定最佳关联,并且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将原文的交际意图再现出来。
五、关联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隐喻汉译方法
依据关联理论的观点,商务英语隐喻汉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理所当然应对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企盼进行取舍,一些相关因素的趋同度可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好的译文应该是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与原语文本方面使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企盼取得最佳关联。在翻译时译者用译文读者熟悉的隐喻特征来达到顺利进行商务交易的目的,产生最佳相关性。依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和商务英语隐喻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商务英语隐喻的汉译:
(一)直译法
当商务英语隐喻和汉语的隐喻有相同之处时,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的映射方式相似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喻体形象和喻义。
例如:一些含隐喻的英语商标的汉译可以采用直译法,汽车“Blue Bird”可以译成 “蓝鸟”。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译者首先确认了原文作者的意图,想表达车子速度飞快的含义,同时,译者又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认知接收能力和习惯,找到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这里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企盼比较吻合。
又如:The price rocketed up.这句英文可以译为“价格像火箭一样飙升”。这个英语句子里rocket是喻体,表达价格像火箭一样快速上涨,汉语里也有这种比喻和喻义。该句翻译达到了原文和译文的关联。
(二)意译法
有时商务英语里的隐喻具有较深层的文化内涵,而汉语无法用相同或相近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时译者就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应保存原文的思想内容,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例如:baby bond,如果直译为“婴儿债劵”,与汉语读者的企盼不一致,会使人产生误会,以为是哪个机构发行的一种特殊债劵,而实际上英语里是指“面值小于1000美元的债劵”。所以,这时可采用意译法,翻译成“小额债劵”较为准确、合适。
又如:You will miss the boat if you consider much about your family.[4]这句中的miss the boat如果直译为汉语“搭不上这条船”或“误了上船的时间”,估计人们很难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意译为“坐失良机”,所以,此句可译为“过多地考虑你的家庭,你将坐失良机”。
再如:What foreign businessmen find encouraging is that ideology is no longer in the driver’s seat.这句英文可以翻译为“让外国商人感到令人鼓舞的是意识形态问题不再左右一切了”。在句中in the driver’s seat含有“控制”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坐在司机的座位”,不符合汉语读者的认知接收能力和习惯,为了使原文的意图和读者的企盼较为一致,翻译为“左右或控制”较好。
(三)转喻法
当商务英语隐喻和汉语的隐喻喻体不相同,但喻义一致时,翻译可采用转喻法。这种方法既能保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又能保留生动性,一举两得。
例如:blanket price译为“一揽子价格”。blanket的原义为“毛毯”,喻义为“总括”,为了使汉语译文和英语原文保持最大限度的契合,译文要尽最大可能靠近原文,译者可以用喻体“一揽子”来取代英语中的喻体“地毯”。
又如:在商务英语中经常用waterloo这一英语典故隐喻说明某个人或团体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在汉语中“走麦城”可以表达这个意思,所以译成汉语时可以采用借用法翻译为“走麦城”,这种翻译使译文达到了最佳关联。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中,译文表达了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译者先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然后根据汉语的文化背景,使文本和译文最终取得了最大关联。
在汉译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译者要切实把握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特点,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化、思维关联的相同、相似和不同性,尤其要特别关注一些英汉文化中不甚相关的隐喻。总之,在汉译商务英语隐喻时,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再现原文作者信息,译者务必要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并且做出较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要充分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企盼取得最佳关联,坚持对等、关联、相似的原则,用汉语读者熟悉的隐喻特征,采用适当方法把英语隐喻很好地用汉语翻译出来。
[
参考文献]
[1]Lakeoff George,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D.Sperber.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一、把握整体内容,从分析记叙的“六要素”入手,重点放在事情上。
二、分析文章结构,先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变、人物的行踪、事情的主次、作者感情的转变等方面切入,寻找文章线索,再结合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来思考,方可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
三、概括文章中心,或从标题着手挖掘,或从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中探寻,因为散文写作有“卒章显志”一法。当然,文中其他地方的议论抒情句也是不能随便放过的。
四、分析字词的语境含义,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阐释。
五、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要结合中心思想、人物情感、写作特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六、对于欣赏题,分析一要语言简洁,二要内容多而全(在没有文字量限制的情况下),三要有层次感,四要联系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时代语言。
【实战训练】
那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聊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母亲不在家,我想我们是没有机会这么聊天的。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父亲接到电话时,我有些诧异,因为父亲明显有些紧张,然后他说,你母亲不在家。我知道父亲的意思:每一次都是母亲先接上电话,就算是父亲接的,也会马上把话筒递给母亲。
我十五岁就离开家在外求学。父亲为了我的学费也一直在外打工,每一次回家,都难得见到父亲的身影。偶尔有几次碰见,父亲也很少跟我说话,只是提醒我早点休息。见我看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父亲会把我抱起来放到床上,盖好被子。到夜里小解时还会帮我掖掖被子。当然,这些都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父亲从未提及。
上初中时,我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别人的父亲都是开着小轿车到学校送菜送衣,而父亲只能在我看不见的土地里刨食,挣那点可怜的辛苦钱。有一次,父亲冒着雨给我送来了被子,父亲不认识路,只好一直打听到上课的教室。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的跑了。我没有去想身后的父亲是怎样的表情,在众目睽睽下,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在雨中走出学校的。
电话里,父亲的言语带着些歉疚和无奈,父亲说这些年你受苦了,从小就没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被宠过疼过。我说,爸,年轻人吃点苦未必不是好事,起码学会了独立。父亲又无语了。父亲永远是这样,从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算是对自己的儿子,他也只能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然后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消失在他的视线之外。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 在文中用横线标出与“表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 读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概括出父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3. 结合上下文,请探究一下“我”之所以“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的原因是什么(限20字内)。
4. 结合语境想一想,如果你当时是“冒雨送被”的父亲,面对儿子的一举一动,你会怎么想?请写出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30字)。
5. 比较:《表达》与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中的“父亲”,你喜欢哪一个“父亲”呢?请说出至少一条理由。
关键词:商标 信息对等 功能对等 翻译方法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标也不断全球化。如果一个公司要将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其商标的翻译,因为在商业中,这是仅次于产品质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给商标下的定义是: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标志。它具有吸引消费者、识别商品、联想产品、广告宣传等功能。成功的商标翻译不仅要求译语商标形式的得体,还要求其语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2.商标翻译的原则
2.1商标翻译的文化信息对等
商标是一种信息符号,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因此商标翻译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信息的对等。必须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信息误导,保证译语商标很好地发挥其语用功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余富林,2000)。一般来说,商标翻译涉及的英汉文化差异体现在对颜色、动物和数字的认知差异方面。
2.1.1对颜色的认知差异
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对颜色的认识也有所差异,因而颜色词在不同的国家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blue music(蓝调音乐,忧伤的音乐),blue sky(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翻译势必会影响销量。再者红色在英语国家象征着残暴、不吉利,而在中国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在西方文化里白色象征着纯洁、美好,而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因此我们在翻译含有颜色词的商标时不得不进行适当的调整。
2.1.2对动物的认知差异
很多中英文商标与动物密切相关。然而中英文商标互译时不能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因为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例如,dragon(龙)在中国人心中是吉祥动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表示邪恶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将含有龙这一动物的中文商标翻译成英语时需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则不妥。为了保持文化信息的对等,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则能避免对源语信息的扭曲,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文化中不是邪恶的象征。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虽保持了语义信息对等,却破坏了文化信息对等,因为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所以出口时我们将“白象”翻译为“Brown Lion”,表示电池的威力无比。
2.1.3对数字的认知差异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在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以七为商标的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只是个普通的数字。在汉语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常被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因此,我国有以“999”为商标名的药品。而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因此在翻译该商标名时有必要作出调整。
2.2商标翻译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意味着翻译商标时应首先考虑商标翻译之后能否具有源语商标的基本功能。根据美国翻译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论,译语信息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功能对等强调读者反应、追求等效原则的实现。商标翻译的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熟悉、接受商标所代表的商品。商标读者也即消费者从商标中获取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商品的销售。因此,在翻译商标时,翻译者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所翻译的商标是否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并且产生与源语商标一样的语用功能(贺川生1997)。这样一来,商标翻译的功能对等就优于了形式对等。例如,我国的“乐凯”牌胶卷翻译为“Lucky”,虽然形式上和汉语的意义有出入,但是译语商标有“好运气”这一含义,它所传达的商品信息能产生积极的语用功能,所以是成功的商标翻译。又如美国的一次成像照相机“Polaroid”翻译为“拍立得”。这个翻译能让人立即联想到这产品是照相机又
能知道其特点。
3.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在音韵语言体系和标识语言体系方面的转换。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这种转换: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
3.1音译
所谓音译是指在不背离汉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按照原商标名称的发音,找到与之语音相近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余富林(2003)指出,商标音译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译文富有异国情调,从而赋予产品吸引力。音译法被广泛采用是因为跨市场的商标语音统一性对全球性的营销和命名显得更具重要性。得益于声音上的一致性,这些音译的商标名和源语商标发音相近,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异域特色,使之与市场上的本土产品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然而,音译商标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弊端。按照发音翻译而成的汉字组合,如同那些在语音语言体系中组成单词的无意义的音节,没有实际意义或所指,所以无法提供任何有关产品或品牌的信息。这一类的商标数量不多,如Kodak(柯达胶卷)、Olympus(奥林巴斯)、Levi’s(李维斯)、Disney(迪斯尼)、McDonald’s(麦当劳)、Konica(柯尼卡)、Motorola摩托罗拉(手机)、Sasson(沙萱)。
3.2意译
意译是指不考虑发音而是根据商标的实际意义翻译出相对应的译文商标的一种翻译方法,如Apple苹果(computer)、PlayBoy花花公子(clothing)、Crown皇冠(automobile)。黄瑞红(2003)指出,意译能较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初衷和希冀,对一些形象鲜明、寓意优雅、词语华丽的商标可采用意译法。
3.3音意结合
所谓音意结合即在语音上和语义上与源商标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符号组成相应的商标,这就要选择发音上相对应并与产品的品牌或类别有一定联系的汉字组成相应的中文商标。一般认为音意共译的方式比纯音译或意译要好,因为由音意结合翻出的中文名在一定程度上与源名保持听觉上一致的同时,又使其具有传递重要品牌和类别特征信息的交际功能。可见,这种翻译方式兼具前两者的优点,保证了语音上的一致性,同时又给品牌一个具体的语义定位。以可口可乐为例,Coca和Cola本意是两种植物名,中文对应的表述是“可口可乐”,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在形和意上也和谐深远,“可口”的意思是味道好,“可乐”的意思是好玩、开心。“Pampers”是一个纸尿布品牌。Pampers一词在英语中是对待某人过分宠爱的意思,它的对应中文翻译是“帮宝适”,字面意思是帮助婴儿摆脱尿湿烦恼、享受干净舒爽的意思,这与纸尿布的功能联系甚密。而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之心轻易地就被这三个字唤起。在实践中,这种音意结合的商标翻译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部分翻译和整体翻译。
从上可知,一个商标翻译者很有必要对商标的各种属性像音、形、义,市场效应、美学标准等各方面做一个全面的考虑,在各个属性中求得一个平衡。翻译的商标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名字,它更是一个文化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产品在市场中的前景。因此我们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形和意两方面的因素,为产品的销售发挥积极的作用。
4.结论
产品的商标既象征着产品质量,也代表着产品形象,要消费者喜欢一个商品,商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东西方的地域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使得我们在商标翻译的时候就存在了许多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商标翻译时应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文化的切合点,使文化和功能更加对等。商标翻译应力求在音、义、形上与原语商标对等。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商品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商标翻译要贴近译入国文化,使消费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商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富林.外贸翻译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翁凤翔.国际商务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贺川生.商标英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5]余富林等.商务英语翻译.2003年12月.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91.
[6]黄瑞红.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江南大学学报出版社,2003,第2卷第6期,73.
【关 键 词】英语 听力 格式塔 研究
一、引言
格式塔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格式塔理论作为一个心理学理论,与语言学领域有着许多交叉,其中最为主要的交叉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本文主要研究外语听力理解测试对认知语言学中格式塔原则的应用,从而找到外语测试的规律用以指导外语听力教学。
二、理论背景
(一)格式塔理论与格式塔原则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格式塔被描述为“范畴化的基础”。Schmid(1987)首先针对典型理论提出了两个问题:人们判断物体时从一个完型(gestalt)开始的,还是将物体分解成一套属性?经过研究,Schmid得出结论:人们判断事物时分两个步骤,首先是完型感知,然后才是把物体分解成属性。由此可见,完型感知在范畴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Pragnanz提出过格式塔原则,其中几项重要原则对语言认知理解过程有着全面而深入的解释。除了语言范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之外,这一原则对我们视觉听觉的输入如何在我们大脑中组织,从而使我们产生相应的语言也有着合理的解释。图形背景理论对语言结构研究的指导就是格式塔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个重要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临近性原则,也就是单个的个体之间有着较小的距离通常会被感知为一个完型;二,相似性原则,相似的两个个体会被感知为一个完型;三,闭合性原则,轮廓闭合的几个个体通常会被感知为一个完型;四,连续性原则,一个连续的,不被打断的个体会被感知为一个完型。同样道理,在图形背景理论中,个体符合这些原则也就会相应的被选择为一个图形,不符合的就成为背景。
(二)听力理解与听力理解测试
听力理解测试是外语听力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听力测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辨音测试,一类是理解测试。本文主要侧重于听力理解测试。
在听力理解测试中,对整体感知能力的测试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这是因为,对语言内容形式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语言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听力测试学专家Buck认为:听力理解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检验听力理解,必须首先理解这一个过程时如何运作的。(Buck,2000:1)。根据Schmid的结论,我们在理解事物时,首先要整体感知然后才把事物分解成属性。本文基于格式塔理论的四条原则,总结出听力理解测试中的一个重要形式,以其给听力教学以启示。
三、格式塔原则在听力理解测试中的应用和体现
听力理解测试与格式塔原则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格式塔原则的运用,取决于这个缺口的设置方式,也就是说出题者在设置缺口时有意或者无意的遵循了格式塔原则,不同的题目体现不同的原则。
(一)临近性原则
格式塔原则中的临近性原则是指两个或多个距离相近的个体往往被感知为一个完型。这种临近性在语言理解中不仅体现在实际距离的相近,更体现在心理距离的相近,也就是说,多个个体中我们通常会把比较容易联想到一起的两个或多个个体理解为一个完型。在听力理解测试中,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出题者通常将问题设置为一个完整对话的缺口,学生如果听懂了关键的词语,那么就会自然的想到或者推测出整个对话的意思,从而选出一个正确的选项。
例1:
A:I have so much work to do tonight.
B:Why not ask your husband to help you.
A:Oh, he is a coach potato,you know.
Question:Will the woman’s husband help her to do her work?
从这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题考察了学习者对coach potato 这一个习语的理解,答案的选择首先要建立在听清楚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另外还要建立在于coach potato最为相近的人格属性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而coach potato这一习语就是形容一些懒惰的人整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无所事事。
(二)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是指通常我们会把具有相似特点的或者属性的两个或多个个体感知为一个完型。受试者要运用自己的整体感知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图画,感知这个画面的意境,然后在将这几个个体的属性分离出来,分析出出题者的用意。这个原则的体现通常是在听力理解测试中把几个有相同特点的个体放在一起让学习者自己去建立联系找到共同点。
例1:
A:Look,there,elephants.Can I feed them with these leaves?
B:No,these leaves are for the giraffes.You could give them a banana.
A:But,I want to save the banana for the monkeys there.
Question 1:Where are the two persons?
A、Zoo B、Farm C、Museum
Question 2:What did the boy want to save the banana for?
A elephant B monkey C giraffe
这个例子中,没有明确出现交谈发生的场所,但是从两个人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听到“elephant,giraffe,monkey”这样的单词。我们很容易在这三个单词中寻找到相似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动物,并且通常会在动物园才能看到。这几个共同点,让我们很容易在头脑中浮现出在动物园的场景,这样对话就可以很容易的被理解,题目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
(三)闭合性原则
格式塔原则中的闭合原则是指几个个体形成了一个完整闭合的轮廓,所以会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这一原则在对图形的感知中更加的明显,例如我们会自然的把一个轮廓闭合的图形以及图形之内的物体想象为一个整体,而在语言表达与语言理解过程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实际的轮廓,但是这一原则在语言表达中也有体现,那就是语义的闭合,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闭合,也就是说对后面内容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前面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例如语言表达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我们通常会把他们感知为一个整体。这种句义的闭合在日常中的表达也很常见,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上下文的语境。
例1:
A:I am a freeman from today on.Nobody will tell me what I should do or what I should not anymore.
B:You do not mean you quitted that well-paid job you have had so long.
Question:Which one describes the woman’s reaction best in the following?
A OverjoyedB ConfusedC SurprisedD Supportive
此例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语义闭合的例子,对话中B对A的回应,带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惊讶的语气,因此用了否定句式,但是这种情感色彩是在A的话的铺垫下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或者语义上的闭合建立一种完型。在这一例子中,出题者设置的缺口是让受试者自己去找到“语义轮廓”从而理解对话的意思。
(四)连续性原则
格式塔中的连续性原则是指几个个体之间是连续不被打断的,这样的几个个体通常会被感知为一个整体。这个原则在对图形的感知中最为直观,例如我们会自然的将一条连绵奔腾的江水想象为一个整体,或者一条长廊想象为一个整体。而在语言表达中这种联系性,体现为一种事件过程的连续性和顺序性。
例如:
John get out of the school,turn left,walk along the street,take the second turning on the left and get down the street till the end, then he turn left.
Question:Where does John go?
听力考试中常会出现用图片来示意路径的题目,而这这类题目,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他的顺序寻找方向,所以这也算是对一个过程的完型感知,因为在完成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整体感知整张地图,直到每个场所的具置,然后才能够根据顺序完成任务。
四、格式塔原则与听力理解测试及其对听力教学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心理学理论,格式塔原则可以很大程度应用于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听力理解测试中对格式塔原则的应用和体现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文章从四条原则的角度解释了听力理解测试,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能够穷尽所有的情况,因为这四条原则在听力理解测试中很多情况下是交叉体现和应用的,也就是说,一道听力理解测试题目可能会涉及多条格式塔原则,这也说明了完型感知在听力理解中存在的普遍性。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不难理解在我们平日的听力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一种整体感知能力。
五、结语
本文运用了格式塔原则探究了听力理解测试这一个重要的方面,旨在寻找一种听力教学的有效方法,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章中对格式塔原则的解释有不足之处,同时对格式塔原则在语言教学中的研究也有待扩展。
参考文献: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6
[2]Penny.Ur.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8
[3]Peter Robinson.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人物形象;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3-02
《红高粱家族》作为莫言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叙事结构、风格,还是在写作技巧、主题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创作特点。获得诺贝尔奖以来,这部作品就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学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其翻译的研究。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将《红高粱家族》中的人物形象从原文中剥离,并与其译作中的人物形象翻译的对比,研究人物形象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有改写,这种“重写”是否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再建,是否与“忠实”原则相悖。
一、女性主义翻译思想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也由单纯的政治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知识观念。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女性主义理论叩响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大门,性别意识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到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具体体现在:关注女性的存在,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推崇译文与原文平等,批判传统翻译理论中贬低女性、译者两个概念的看法;强调译者主体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
二、译本分析
1.从词汇层面进行分析。原文:罗汉大爷说:“弟兄们,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大个子伪军说:“老畜生,滚到一边去。”罗汉大爷说:“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伪军说:“再吵嚷就毙了你个小舅子!”译文:“Brothers,”he pleaded,“we can talk this over,we can talk it over.”“Get the hell out of here,you old bastard.”the taller soldier barked.“Those animals belong to the owner,”Uncle Arhat said.“You can’t take them.”The puppet soldier growled menacingly,“If I hear another word out of you,I’ll shoot your little prick off!”三个不同的“说”,译者没有按照原文直译为“said”或“cried,shouted”等意思相近的词,而是分别译成bark,pleaded,growled menacingly,译者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了褒贬爱憎,这显然是译者对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将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从内容层面进行分析。原文:父亲的双眼大睁,从那两粒钻石一样的瞳孔里,散射出本来属于我奶奶的那种英勇无畏、狂放不羁的响马精神,那种黑暗王国里的希望之光,照亮了我爷爷的心头。译文:The glare in his diamond like pupils embodied the heroic,unrestrained spirit of Grandma,a flicker of hope that shone and lit up Granddad’s heart.在翻译过程中,“glare”本意为“怒目而视”,而译者用“glare”来翻译“双眼大睁”,更能体现出奶奶的大无畏精神。同时,译者在此处使用了“a flicker of”和“shine”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强调奶奶的英勇无畏精神给爷爷带来了希望。另外,译者还用了“heroic”(有英雄气概的)、“unrestrained”(无拘束的)、“hope”(希望)等极具正面意义的词充分表现出了奶奶坚强无畏的女性形象。
3.从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原文: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译文:Ever since her marriage,Grandma had lived a life of ease and comfort and the carrying pole,with its heavy load of fist cakes,dug deeply into her delicate shoulder,leaving a dark-purple bruise ...would be the glorious symbol of a heroic figure from the war of resistance.原文中在描写奶奶出嫁前的生活状态时用到了“养尊处优”,而文中塑造的奶奶却是一个敢爱敢恨、不拘泥束缚的女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劫持(hyjacking)使译文中的“a life of ease and comfort”避免了这种歧义。此外,译者使用增补(supplementing)手法用“heroic figure”指代“奶奶”,实现了创造性改写,更好地突出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女性勇敢的形象。
4.小结。(1)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意识层面:从凸显女性地位的角度而言,作者使用了一些褒义词,如将“heroic figure”指代原文中的戴凤莲。译作在忠实的基础上拓展了原文生存空间。技巧层面:译者运用增补和劫持的手段对原文进行了再创造,这些都是译者基于自己的立场和意图,对原文进行的大胆重写,补偿了原文中的女性主义价值倾向,进一步凸显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2)从译作人物形象塑造角度。译作在对“奶奶”戴凤莲这一形象的塑造中使用极具正面意义的词汇,同时通过对父亲和爷爷的表情变化从侧面塑造出了奶奶追求自由、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另外,译者通过“增补”这一手法,塑造了一个积极寻找救赎与出路、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在译作中,译者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了人物,凭借各种翻译手段,既展现了人物言谈举止等外在形态,也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完整地展现了人物与红高粱这一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一系列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本定向研究和文本分析的结果表明: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译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干预。这种干预影响了人物形象的重建,在本例中尤其体现在对女主人公女性自我觉醒意识的歌颂和形象的凸显。《红高粱家族》作为女性主义者莫言的代表作,译者葛浩文在翻译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作品时“抹杀”其被听见和被看见的权利,而是凸现了女性主体,传达了原作的意图,表现了译者主体性,从而在翻译源语的过程中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译者基于自己的诠释重建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而且在翻译中彰显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使女性在文本中的存在方式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社会对女性及其存在的重新思考。
参考文献:
[1]Godard,Barbara.Theorizing Feminist Discourse/Translation[A].London:Pinter,1990.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预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我在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得到以下点滴经验:
一、 精选教材,指导学生用“情”朗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美语言、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学生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仅凭真切语言分析,悟出难以理解内涵,达到“语语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音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句子,而在体会作者感情上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既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寻找妙语,指导学生品味,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含义,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老师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是和原句相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仅表现了曲子弹得很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觉了文章中一词一句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觉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深深吸引学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
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真切语感
语感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离开了现实生活,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获得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多了,语言感悟也越见深切。如《草船借箭》,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指导学生拿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的事物做比照。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的情景,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的猫或狗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来作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再次,还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如观看斗牛的情景:“两头水牛恶狠狠地挣大眼睛瞪着对方,然后低着举起它们锋利的角双方奋力向对方猛冲过去,只见在两个牛相接处‘哐’的一声,那头战败的牛便扬长而去,不顾命的向前奔跑”,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四、巧妙设问,唤起学生想象,领悟语言魅力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到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涵的情感,走进作品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见声音,能辩出色彩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譬如我在讲《草原》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流,轻轻流如云际”,就抓住“欲流”和“流入”设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流入云际,这岂不是矛盾了吗?”,这就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说“翠流”是说那碧草绿得浓,绿色都快要溢出来了。那“流如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茫茫的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天而去,与天接近,学生从两个矛盾的词中想象出了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了那种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融为一体的草原美。通过设问,学生悟出了语感,这种语感的培养,不仅来自学生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于对表层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素质体现。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感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化妆品商标 翻译策略 最佳关联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众多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纷纷落户中国,占据了广泛而稳固的市场,深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在此过程中,化妆品生产商高度重视品牌商标的翻译,他们认识到化妆品商标是化妆品的独特标志,是沟通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化妆品商标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效益,因此化妆品商标的翻译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原则,以若干知名化妆品品牌为例,研究探讨几种基本的化妆品商标翻译策略,从而服务于探索化妆品商标的最佳翻译。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是由法国认知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在Grice的关联准则基础上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他们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即说话者示意,接受者推理。而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的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Gutt根据这一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他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读者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原文与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可以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追求的目标。国内的众多学者近年来也纷纷运用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关联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为翻译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三.化妆品商标翻译原则
早在1898年,美国广告大师E.S.路易斯就提出了商标翻译的AIDA原则,即Attention(引人注意),Interest(引起兴趣),Desire(引发欲望),Action(激发行动)。同时,也存在着商标翻译的Five I原则,即Idea(明确主题),Immediate Impact(深刻印象),Information(完满信息),Interest生动有趣,Impulsion(强烈的冲动)。这两种表述不同的观点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原则:化妆品商标的译名必须同原名一样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关注,从而引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为了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最佳信息,一个成功的商标翻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化妆品的特性与优势
化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片一样,对于商品来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只有在翻译时突出该化妆品的独特性能与卓越的优势,才能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Safeguard译为舒肤佳,Rejoice译为海飞丝。这些中文译名直观的突出了产品的特点与优势,令使用效果形象地呈现在消费者眼前。
(二)体现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
化妆品如何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与关注,从而使他们产生购买欲望?其商标的翻译应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风靡世界的品牌Chanel翻译成为香奈儿,积极创新,与众不同。大胆的开拓创新思维使其译名韵味悠长,独具一格。
(三)考虑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其产品在进入国外市场时应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文化。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该产品就很难打开销路。曾有译者将芳芳牌爽身粉译成FangFang Baby Talcum Powder,但是Fang这一汉语拼音在英文中本身是一个英文单词,意思为蛇的毒牙,而不是美妙的芳香。因此,有人建议翻译为Fragrance。由此可见,在翻译外国商标时,应更多地站在译入语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感情和思维角度上,才能遵循翻译原则。
(四)顺应消费者心理
中国的消费者偏爱“芳,兰,娜,姿,柔,娇,彩”等汉字作为化妆品,尤其是女性化妆品的译名,顺应了东方人审美的文化心理,满足中国女性的爱美需求。同样的,在英译的化妆品品名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在选词上也注重西方女性消费者喜爱的一些词语,如miss,baby,beauty,love,soft,me等。这些词语的使用顺应了西方女性追求美,注重理性的特点,恰当巧妙。
四.关联理论下的化妆品商标翻译策略
(一)语音最佳关联翻译策略―音译法
音译法是根据商标原文的发音特点,直接选取汉语中发音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文字作为译名。有些化妆品商标悦耳动听,宣传效果明显,在翻译时可以保留其语音上带来的听觉美感,通过语音上的最佳关联获得最佳译名。例如,美国化妆品品牌Maybelline,采用谐音译法,汉译名为美宝莲,“美”暗示其功能是使消费者变得更美丽,“莲”如同莲花一样清丽脱俗,既取其音,又取其义,英汉两种语言相辅相成,并且汉译名的发音响亮,意义美好,实属成功之作。又如洗发水产品Pantene,同样采用谐音音译法,汉译名为潘婷,“婷”在汉语中多表示亭亭玉立的美妙,深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译名为两个字,简洁明了,易读易记。同样译法也体现在法国著名品牌兰蔻的商标中。该品牌Lancome进入中国时音译为兰蔻。Lancome源于法国中部卢瓦河谷的兰可思姆城堡,该城堡被玫瑰环绕,因此Lancome这个名字创造出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而中国消费者看到“兰”字会想到中国的一种清幽高雅的花卉兰花,从而想到植物的自然纯洁;而“蔻”字代表着少女的活力与青春。因此兰蔻这一音译名传递出了迷人,优雅的韵味,令人陶醉其中。
(二)语义最佳关联翻译策略―直译法
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最佳关联,语义最佳关联是化妆品商标翻译中应遵循的策略之一。而语义最佳关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直译,即根据原词的含义在译入语汇总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直译法的优势是既保留了原商标的名称,传递了原名的信息及含义,意蕴上达到统一和谐。例如彩妆品牌Cover Girl直译为封面女郎,暗示使用了该化妆品的女孩像封面模特一样魅力四射,光彩亮丽。澳大利亚品牌Red Earth直译为红地球,与产品来源地的特征相呼应。Mini Nurse直译为小护士,委婉表达出该产品就像小护士一样,体贴关怀消费者的皮肤,给予其最细微的呵护。美国Swan牌香皂直译为天鹅,该译名简单鲜明,又蕴含了天鹅的优雅与白皙。口红品牌Up2U由于与“Up to you”发音一致,被直译为由你,体现出消费者自信自主的感彩,加入了网络时代的新元素,时尚而独特。
(三)功能最佳关联翻译策略―意译法
化妆品商标的主要功能就是吸引打动消费者,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购买消费欲望,所以商标的译名不仅需要提供通俗易懂的产品信息,而且需要具有与原名相同的感染力,使消费者获得同样的感受。意译法能够较好的表达化妆品商标创立者的用意,同时与商标图案保持一致,是实现功能最佳关联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商标翻译时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所谓意译法,就是根据原商标的含义,采用解释性翻译和一些灵活创新的方法,转化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语词汇。意译法简单直接,一般比较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意译法商标名称:Rejoice飘柔,Ascend润妍,Aquair水之密语,Moistia润哲,White-ST妍皙,H2O水之澳,Head&Shoulders海飞丝,Clarins娇韵诗,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等。其中,中国消费者喜爱的洗发水品牌Rejoice,愿意为快乐喜悦,而译为飘柔,既传达了商品的特性,又带给消费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其将产品与飘逸柔顺的秀发联系在一起,激发了购买欲。H20作为一个化学符号,代表的物质是水,显而易见这款产品是一种保湿护肤品。中文商标译作水之澳,充满创意的三个汉字直观的突显了水在该产品中的价值与地位。日本化妆品牌Shiseido资生堂,取名源自《易经》,含义为孕育新生命,创造新价值,这一名称体现了资生堂公司的形象。美国化妆品Revlon被译为露华浓,取自唐代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的作品“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揽露华浓”。此译名引经据典,极具汉语文化色彩,音义俱佳,给人高雅艳丽之美感。类似的还有韩国品牌Innisfree悦诗风吟,Innisfree是爱尔兰传说中的一个自由自在的湖岛,该品牌的理念也是致力于在自然中寻找和谐之美,追求健康安宁的生活方式。该商标译为悦诗风吟,饱含自由浪漫、洒脱惬意的独特韵味。
(四)情感最佳关联翻译策略―音意结合法
在注重语音、语义与功能最佳关联策略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情感最佳关联翻译策略。该策略要求译者应考虑到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不同心理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且充分注意到消费者的审美心理。音意结合法适用于这一翻译策略。翻译商标时,在原商标词语的基础上,将音译与意译相结合,译出既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习惯又富有中国文化情趣的汉语商标。音意结合法可以避免完全音译的莫名其妙,也克服了完全意译而导致的品牌模糊性。例如日本护肤品牌Clean&Clear,其汉译名为可伶可俐,利用了原名的谐音,读起来朗朗上口,恰似少女的活泼可爱, 伶俐俏丽。化妆品牌Dove译名为多芬,作为与肌肤亲密接触的产品,这个名字体现了产品的特性,而且读音相近,如果按照Dove的英语意思直译为“鸽子”,就会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了。类似的翻译佳作还有美国品牌Mentholatum曼秀雷敦,德国品牌Clinique倩碧等。Mentholatum如果直译为薄荷膏的话,虽然体现了产品的相关物质属性,但却缺乏美感,很难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共鸣。
除了以上常用的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以及音意结合法外,商标翻译中有时也会采用零翻译。零翻译法即不加翻译,维持原名。采用这一翻译法的化妆品商标相对较少,典型的例如SK-Ⅱ,DHC,VOV,CD,ZA等。这些商标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易读易记。
关键词: 英汉互译 语义比较 义素分析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音译结合的符号系统,为人类进行沟通交际所服务。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对这两种分别隶属于世界两大板块的语言来说,两者在其形态上没有相似之处,更找不到两者间语音上的对立规律(外来借词除外),但从语义上有其相似性。同义词的存在在英语和汉语中屡见不鲜,众多专家和学者也在英汉互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这一类研究大多是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方面入手的,成果丰富。
语言学规律告诉我们,在同一种语言范围内寻找概念完全对等的词是非常困难的。而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找概念完全相同的词,更是难上加难。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界定上虽有大量相似之处,但存在更多的是差异。所以,只有准确把握英汉语义上的异同性,才能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忠于原文。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科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范围除语言学外,还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本文主要运用义素分析法与语义比较对英汉语义进行微观层次的分析,分析难免带有主观色彩,没有音位分析那样精确、系统,仍有不完善之处,但我认为,要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关系,从语义上入手,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语义比较
(一)对英汉义素的分析比较
Hjelmslev和Jakonbson借鉴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理论,提出了义素(sememe)的概念,指出可以将语义成分,即义素作为语义学中说明词汇结构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义素是词义的最小语义构成成分,又叫做语义特征。一个词的词义由不同的义素组成,例如“man(男子)”是由“+human being(+人)”“+male(+男性)”“+adult(+成年)”等义素构成的,这些义素合起来,就是“成年男性”,是“男子”这个词的意义。
义素分析(sememe analysis)理论源于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丹麦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在1943年提出的词义可分的设想。很多学者认为“由于(义素分析)方法简单、直接,可以突出词义对立义素之间的区别性特征,易于发现词义之间的差别,因此对于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与确定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1]
通过英汉义素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分析英汉两种语言词义的异同,加深对语义的理解,提高翻译用词的准确性。以OX(牛)为例,在英汉字典中,我们发现OX(牛)一词有两部分内容的阐释,general name(总称)和classification(分类),在总称中,OX(牛)一词是这样解释的:animal(动物)mammal(哺乳)ruminant(反刍)。而OX(牛)细分下来,又分为ox/bullock(犍牛或阉牛)、bull(公牛)、steer(小公牛)、cow(奶牛)、heifer(母牛)、calf(小母牛),下面我们就用义素分析法来看一下英语和汉语在词义上的异同:(该分析素材来源于第四代英汉词典ox一词)
根据这几个英语单词的词义,我们用四对语义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区别开来,同时得出以下每个词的释义:
a.An ox or a bullock is male,grown and castrated.(ox或bullock是成熟、已阉的雄牛。)
b.A bull is male,grown and without being castrated.(bull是成熟未阉的雄牛。)
c.A steer is male and young.(steer是未成熟的雄牛。)
d.A cow is female,grown and with young.(cow是成熟、已育的雌牛。)
e.A heifer is female,grown and without young.(heifer是成熟、未育的雌牛。)
f.A calf is female and young.(calf是未成熟的雌牛。)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按照雄性/雌性、成熟/未成熟、已阉/未阉,以及已育/未育四对语义特征,可以明确ox,bullock,bull,steer,cow,heifer,calf这七个英语单词的词义。而汉语中的公牛、母牛和英语中的bull,heifer并不能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对应关系。汉语中的“公牛”一词,可明确其性别是雄性,但并不明确其成熟还是未成熟,已阉还是未阉。汉语中的“母牛”一词,也只获悉它是雌性的牛,至于它成熟还是未成熟,生育与否,则不得而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泛指牛这个概念,而忽略其属性时,我们常用ox或cattle来表示。如果明确牛的属性,就要选择与其相对应的英语单词,例如bullock—犍牛;steer—小公牛;cow—奶牛;calf—小母牛等。通过比较,我们还发现英语中关于牛的几个单词比汉语的语义范围要小,语义更为精确。
以上实例表明,不同语系的词义对比,可运用义素分析法进行义素对比,这样能清楚地表现出汉语和英语词义上的异同;也可以利用语义特征对词下定义,以便区分、识别不同词的含义。
(二)英语和汉语的一词多义比较
英语和汉语之间很难找到一一对应的词,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是指存在于同一词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而又有关联的意义。一般来说,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时大多是单义的。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因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不断增多,产生了用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在英汉或汉英翻译过程中,我们常常被一词多义所困扰。比如汉语“老”这个形容词,很多人看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英语单词是“old”,结果翻译“老领导”、“老闺女”、“老芹菜”等跟“老”有关的词时,感到无从下笔,因为“老”在这几个词中,和英语的“old”一词并无多大关联。所以,我们应从汉语的语义出发,再到英语词汇中寻找相近的词。“老领导”中的“老”不一定说这个领导岁数很大,而应理解成过去的领导或是级别比自己高,比自己年长的领导,我们可将其译为“a former leader或a senior leader”,(“senior”表示“较年长的;级别较高的;资格更老的”)。从词义层面上来看,“senior”和汉语的“老”有意思相近的地方,但“老闺女”中的“老”就不能理解成年龄最大的女儿。此时恰恰相反,这里的“老”表示为家中年龄最小的女儿,应译为“the youngest daughter”。还有“老芹菜”,如果真翻译成“old celery”就要闹笑话了。如果一个美国人在餐桌上听到有人抱怨“old celery”,他会百思不得其解,此时翻译成“overgrown celery”,(“overgrown”意思是生长过度的)则易于理解、贴切实际。
在英译汉时,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一个英语单词在不同词组中,翻译成对应的汉语也需灵活转化词义。例如“heavy”这个形容词,在和很多名词搭配时,不能都翻译成“硬的,重的,沉的东西”,下面我们针对“heavy”一词的翻译做一个归纳:heavy weather(恶劣的天气)、-crop(大丰收)、-fog(浓雾)、-traffic(拥挤的交通)、-soil(难耕种的土地)、-sky(阴沉的天空)、-storm(大风暴)、-ice(厚冰)、-road(泥泞的路)、-fire(猛烈的炮火)、-heart(沉重的心情)、-food(难消化的食物)、-sea(汹涌的大海)、-hand(严厉的手段)、-look(忧愁的面容)、-tongue(笨嘴笨舌)、-money(大笔的钱)、-drinking(狂饮)、-fighting(恶战)、-market(萧条的市场)、-sound(低沉的声音)、-bread(发酵不好的面包)、-offensive(猛烈的攻击)、-news(令人忧愁的消息)。
英语和汉语是词汇丰富且表达方法多样化的两种语言,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虽然,英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但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对英汉一词多义的比较分析能客观地反映人类在不同语言背景下认知和语义发展中的异同,有效地联系各义项,更好地掌握英汉多义词汇。
三、结语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汉语和英语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及建构,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对等是极为少见的。要搞清楚英语和汉语的对应关系,就要寻找更多具有代表性的词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中所列举的例子有限,旨在向大家介绍一种进行英汉语言比较研究的有效方法。
义素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使词义描写形式化,便于比较。运用义素分析法,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分析和比较双语词的概念语义成分和关联意义,以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词。但义素比较法的不足之处是没有音位分析法那样精确、系统,分析结果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常常有不同的归纳方法。
语义比较法侧重比较的是语言的相同性(sameness)和相异性(difference),语义的相同性是相对的、个别的;而语义的相异性则是绝对的、普遍的。所以,在研究语义时我们需注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参考文献:
[1]王东风.英汉词语翻译中的义素对比分析[J].现代外语,1997(2):28.
[2]李君丽.英汉动物类词汇的语义比较与翻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133-135.
[3]赵富春,范祥涛,吴鼎民等.义素分析与英汉互译用词的选择[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67-70.
[4]夏婕,邓小玲.语义成分分析法理论和词语的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