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02:2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操作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的一大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承的,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上机操作实践,可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解除理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技能训练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综合水平,下面就本人通过在职业学校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与大家一起探讨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实践课的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实践进度、实践次数等。以便任课教师和实验室(计算中心)能够很好的沟通配合,及早安排上机实践有关事宜。每一次上机实践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要指明实践目的和要求,布置实践内容和步骤,对于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实践后的思考题也要给予提示或指导。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要和实践计划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学生必须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实践,完成各项实践课业。教师也要按实践提纲的要求和布置来检查、评定学生上机实践成效。学生还要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书写实践报告。
总之,教师要认真编写上机实践提纲。教师对每次上机实践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二、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
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工作相对于其它实践课来说显得更加繁杂、细致和重要。一般来说,在计算机实践课之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硬件环境的准备
学生上机实践所用的各台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要功能完好、运行正常;学生实践所用磁盘及其它附件要配备齐全、合理分配;有关实践的环境设备,如辅助教学设备(投影仪等)、调控设备(空调器等)及桌椅灯具也要满足上机实践课的需要。
2、软件环境的准备
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需要,要选择好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系统软件、语言系统软件预先装备到实践所用各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用。辅助教学软件、各种检测软件及实践所用例题、习题程序根据需要选择装入。
3、安全环境的准备
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要放在首位,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要加强,实验室内安全设备(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等)要齐全完好。计算机内外设备检测系统软件要常备,尤其是计算机病毒检测和清除要经常进行(或定期进行),同时要备有功能强、效率高、版本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清除软件。
4、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准备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实践秩序,实验室实践守则,要严令学生遵守。
学生上机实践要组织好,最好有学生干部协助教师进行组织。实践学生众多时最好分设实践小组,以便管理和辅导。尤其是计算机少学生多时则要考虑分组分批安排实践。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理论课教学的继续,也是理论教学成效的初步体现。与其它实践课一样,上好计算机实践课必须注意唱好“三步曲”,即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在入门指导中,教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示或说明,对学生初次使用的软件或命令,教师要进行演示讲解。在巡回指导中,教师应把握整个实践进程,注意观察和检查各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错误,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结束指导时,应对本次实践课进行归纳小结,布置实践作业,明确撰写实践报告的有关要求。
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的特点,要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课开始,辅导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实践中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或说明。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亲自进行演示讲解。
2、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电化教育手段,协助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检测、评定和辅导。比如windows系统学习软件,中文输入和指法练习软件等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学生易于操作,教学效果不错。教师也可根据实践要求和学生上机情况,自己编写辅助教学程序在实践课中使用。
3、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要规范标准,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练好基本功。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自操作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步进行,课时比例搭配要合理,这也是提高实践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将每堂课都安排在微机房,有些课程也无需每堂课都到微机房去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在教室讲授或演示,然后安排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课程特点与微机房的接纳安排能力统筹安排,按照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象windows、word、excel等,此比例定在1:1为宜,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程序设计课,该比例可定在2:1。
四、计算机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程序都有了真切的体会、深刻的认识,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学生要写好实践报告就很重要。计算机实践报告,直接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情况。学生写实践报告,就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完成实践课业,写好实践报告都是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体要求。实践报告中的“上机题目”、“上机目的”和“上机要求”各项,基本与相对应的实践提纲相同。报告中的“上机步骤”,是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体现会要求学生如实地写。即使是错误的操作或运行失败,也不应回避或遗漏。要详而不繁,简而不缺。要多用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描述把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深刻认识都要写进去。这样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的实践状况和水平,总结出宝贵经验和教训。学生的要求、希望和建议,都可写入“上机总结”内,以便与教师相沟通。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我们把握住其特点和规律,努力抓好每一环节,计算机实践课就能够获得成功,搞好整个计算机课的教学,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是指除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和人文融合的课程。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通用技术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通用技术的课堂实践活动该如何实施呢?
一、配置合理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有技术原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有技术与设计的动手实践。而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以设备、工具和原材料为基础,所以,学校应配备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专用教室包括两类,一是通用技术试验室,需要配备若干工作台,基本的金工和木工工具、简单加工材料、简单加工设备(如教学用微型车床)等,主要用于学生在校内各种设计作品的制作,如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进行各种技术试验、技术操作、技术装配等;二是技术设计室,需要配备制图工具,若干台能够进行简单绘图或者辅助设计的电脑等,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当然,在浙江省通用技术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配备电子控制室,让学生能够对简单的数字控制电路进行设计和调试。
目前,对于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并没有统一装配标准,各学校可本着合理投入、充分利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配备。比如,我校在开设通用技术课同时,配备了两间实用的专用教室,工具材料有:金工工作台16张、大型台钻1台、金属锉刀(平锉和三角锉)各50把、木锉50把、手锯(锯金属用)50把、板锯(锯木料用)50把、手锯锯条100条、小锤40把、小手电钻20个、什锦锉20套、粘胶枪40把、与粘胶枪相配套的固体胶若干条、工具柜2个、消耗材料若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配备少量的微型车床、微型钻床、台式砂轮机等。这只是满足最一般的教学要求而配备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提高设备水准和增加设备数量。
二、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实践准备阶段、动手操作阶段、评价总结阶段。下面以“纸质小板凳的制作与承重能力试验”的实践活动为例,简单阐述技术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环节。
1.实践准备阶段
实践准备阶段是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动手前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决定着技术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实践活动准备先要确定下活动的目的,然后再准备实践过程中所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具体如下:
(1)教师在实践前的亲身体验
教师要事先做实验,求证该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教师要事先考虑好制作模型的原材料、所需要的工具、需要测量的数据、完成实践的时间、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等。
(2)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制定设计方案
学生应在动手实践前把收集好的信息整理出来,根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讨论出具体设计方案,画出草图和图样。然后准备好相关的原材料,如废报纸、废草稿纸、胶水、细绳等;准备好工具,如剪刀、小刀、直尺、彩色笔等。各小组应分工明确,并落实到具体成员。
(3)强调安全规范,做好防护措施
在模型制作时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使用小刀、剪刀等制作构件时的注意事项。教师还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准备好创可贴、纱布等常备的防护用品。
2.动手操作阶段
动手操作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阶段,即实施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技术活动中,并按要求和操作规程完成设计与制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小组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凳脚长短不一影响稳定性,马上用直尺测量后加以调整,从而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深入,小组成员通过检验、改进、装饰使板凳模型更加合理、美观。
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普遍问题,要突出强调。如怎样才能使纸质的凳脚和凳面更加牢固,这时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对纸张进行折叠等操作,改变纸张的结构造型。对于个性问题,可以个别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2)学生做好活动事项与注意事项的记录
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步骤及事项的记录,例如记录下具体操作细节、小板凳各构件的尺寸等数据。学生记录时要力求数据真实可靠。
(3)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及时反馈鼓励学生
教师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掌控课堂实践操作的步骤和环节。提醒学生注意课堂时间,保证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活动。及时反馈,鼓励学生要有耐心、要严谨,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小组和小组成员。
3.评价总结阶段
在评价总结阶段教师协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优化设计方案。此阶段的主要环节就是总结和评价。
(1)各小组完成技术评价表
每个小组要各自完成技术评价表,然后选派一名成员到讲台上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表述。技术评价表应包括设计方案、结构制作、稳定性测试、承重测试、结构总得分、改进意见等。另外告诉学生技术实践也有失败的可能,当出现失败时,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教师及时评价反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由教育部印发的《示范性综合性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中指出: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基地的教学模式能否相同,基地的教学之路该如何走下去呢?
一、探索之路
从2011年成立以来,我基地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适合实践课堂的教学模式(2010年―2012年),积极转变观念,借鉴先进地市的成功经验,开发设置实验项目;并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各个项目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呈现出教师个体、自觉探索的特点。2012年―2014年,各项目教师以实践为主,累计、总结,总结、讨论。各个教学组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有梯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调查学生掌握情况。2014年―2016年,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在对教学模式初步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基
地明确提出了建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工作目标,从实践课堂切入,经过教师个人总结反思、教研组题初步提炼、教学部归纳综合、基地完善提升等。
二、探究成果
1.“三段五环”思想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为三段,“活动引领、初步探究、实践创新、展示交流、综合评价”为五环,环环紧扣,段段相连。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
体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要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得直接经验来学习),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得到。
3.“三段五环”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
所谓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系统、有序、简明的形式,表达其结构、关系、状态和过程的教学行为范型。
三、模式内涵
1.活动引领
根据活动要点教师提供或是学生总结出参考主题。引导学生在本领域提出自己关心、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帮助澄清纠正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巧妙设疑顺势导入,确定探究实践方向,形成主题。
2.初步探究
实践主题生成后,因为不少实践操作都要依赖各种工具,需要借助技能技巧来实现,所以提供准确清晰的讲解和准确无误的示范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探究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3.实践创新
实践教学重在发展感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践创新是活动的主体部分。创新侧重强调动脑实践,实践侧重强调动手,两者相互结合才能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教师只在必要时作出指导。实践中,鼓励学生熟练操作技能,掌握技巧,逐步提高动作的自动化(以动觉控制操作过程为主而不是凭视觉控制)水平。
4.展示交流
创作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学生总结反思等,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将所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综合评价
多标准、多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评价是实践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时注重结果,更重过程。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态度、爱护公物、课堂表现、实验安全、技巧技术、探究创造、表达交流、合作协助、规整清理、习惯养成等方面。
四、取得效果
从教师层面看,“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及推广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实践(自发)―理论―实践(自觉)的飞跃,为教师的实践活动课堂提供了较为完善、便于操作的实施程序,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趋向科学、规范有序。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研究方向从“体系”为研究对象,细化到以“主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主}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模式示范指导作用的针对性,准备联合“互联网+实践”模式,筹备资源库,逐步研究形成适合该项目实践教学的“变式”。
参考文献:
根据学科特点,运用案例法教学
五官科疾病的特点是病变部位局限、症状突出,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与其他临床疾病大同小异。因此,局部治疗和护理是该学科的重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临床疾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说学生做,学生机械性的学习,乏味且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分析,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恰好锻炼学生们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相互讨论,大家取长补短,促进彼此间交流能力与团结精神。例如在讲白内障时,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个常见临床病例,学生在上课前查阅资料,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上课前学生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及手术护理措施及方法,讨论时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病案的分析和护理意见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病例的最终解决上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结台书本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法不仅能够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集思广益,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术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型学科,在教学中,学生实践技能和操作技术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内容。而我国三段式教学造成专业课程与临床脱节,护理教育应采用“渐进式”,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护士及早接触临床,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五官科特殊的护理操作,减少课堂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量,缩短了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实践操作,并对操作及结果进行总结。比如眼科的滴眼药水,冲洗结膜囊,耳鼻喉科的鼻部、耳部检查等操作完全实行真人真做,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方法,而且自己作为患者,切身体会了病人的心情,使学生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真谛。
教学评价
在五官科教学过程中,每结束一章,让学生们谈谈学习体会,可以事先准备好,包括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总结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完善,并提出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操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等。此外,适当增加见习课,在学期快结束时,可以带学生参观医院的五官科室,在科室里看老师给患者操作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五官科护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进一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作者:杨甜张卫玮徐颖颖作者单位: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低年级 动手操作 有序 活动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观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学得知识。因此,动手实践成为大多数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玩,自制力比较弱。面对各种各样的学具,总有一些学生在没得到指示之前忍不住偷偷玩了起来;操作时,总有一些学生不清楚如何操作而一脸茫然,或是胡乱操作;操作之后,总有一些学生仍然沉浸在有趣的操作环节中而对其他教学活动视而不见。有时候还会因为操作耗时过长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之,操作环节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失去了实践探索原本的意义。因此,活动有序性是一切操作活动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与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并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倾听他人的想法。
如何让低年级动手操作环节有序进行呢?本人通过对活动环节较多的《认识人民币》一课的多次试教,经历了由最初的“活动环节比较乱”,到最后的“活动环节有序进行”整个摸索过程,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学具要操作性强并简单。
所准备的学具要跟学习内容紧密联系,能够最大可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认识人民币》一课中,为学生准备各种人民币小样版,模拟购物,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还要考虑具体学生的群体特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采用安全性比较高的学具,减少事故发生。学具要操作简单,形象直观,可以节省操作时间。如很多老师喜欢用信封来装人民币,但我考虑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信封中把所有小样币取出来,如果方法不当也是一件费劲的事,故换成了用学具盒装小样币,一掀开盒盖就可以取出钱币,这样省去很多麻烦事,还节省了时间。
(二)明确活动要求。
要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得实践活动,就要在学生开始活动之前,对活动做必要的行动要求和指引。可是无论你的语言多么简洁,还是有部分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因为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没有办法一下子抽象理解活动要求一,二,三,四,怎么办呢?首先,活动规则的制定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通过与学生共同商定得出的,这样的规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学生行动起来就变得有条理,胸有成竹。其次,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活动规则不应该总结成一堆文字,应该总结成一些简单短句或者词语。对于复杂的行动要求,还可以请学生做必要的展示。如,《认识人民币》的最后环节“购物”要求学生通过计算,用小钱币去买东西,同时还要记录表格,行动指令比较复杂。可以这样组织活动:(1)谁来当顾客?谁来当售货员?(请两个学生上台)(2)你想买什么东西?在要买的东西下面打√(3)需要多少钱?你怎么付钱呀?(学生准备好钱)(4)我们把你准备的钱记录下来(展示如何填表格)(5)售货员,你卖给他吗?(6)你们能像他们一样,边买东西边记录表格吗?这个活动尽管对学生的行动要求多,但有两个学生做了示范,其他学生操作起来就井然有序。
(三)要带着问题进行活动。
实践活动是一种手段,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能自主探索,思考,更好的理解知识。但是低年级学生很少会主动把玩和思考结合在一起,一般只是单纯的玩。所以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指引,在活动开始之前给学生提一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玩。这样学生的活动就不是随心的活动,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思考有意义的活动。
(四)要有统一的行动指令。
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有些学生会没等你说完活动要求就忍不住开始活动,或者会玩得不愿收手,不愿思考问题,不听指挥。所以就必须有明确的统一的行动指令。如“听到我说‘开始’才能动你的学具!”,在日常的教学中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听到“开始”才能动手操作,而没有听到这两个字之前,无论多么想去碰学具,都必须忍住,专心听课。这为我们操作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很好的纪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起善.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若干反思[J].内蒙古教育
[2]谭兆亮.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制胜法宝”[J].考试周刊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设计;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教学由偏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技能,发展到现在普遍重视实践教学,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分强调实践技能而忽略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机械地重复老师的操作步骤,却不明白操作的原理,造成学生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将来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很难独立解决,难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需求。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我们对《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进行了改革。
二、教学任务设计理念与思路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及全面发展观系统设计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既关注职业岗位的现时需求,又注重未来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让学生在若干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任务中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发展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任务将知识点贯穿起来,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和系统专业知识的职业人。
三、教学实施设计思路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索理论——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先通过示范讲解告诉学生怎么做,再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最后通过分析讨论总结,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完整具体的工作活动从中获取系统知识,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教学任务实施过程
教学任务实施按照目前流行的六步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资讯:教师通过实操演示,边做边讲,布置任务(与演示任务相似),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及学习目标,即让学生知道需要做什么,明白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任务完成应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完成任务需要的相关知识。例如,在选取刀具时,学生通过手机查阅大量的关于刀具材料、型号规格及选取方法等资料,通过一个学习任务,学生既学会了如何选刀具,同时对刀具知识有了全面认识,另外,在查阅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资料选取分析能力。2.决策:各组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决定如何加工及所需的刀、夹、量、检具。学生充分讨论,对获取的咨询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消化、筛选组合,做出自己的判断与结论。3.计划: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图标、文件等表达决策结果。例如,制定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卡、刀具卡和工具量具卡。作为任务实践操作的依据。4.实施:通过教师任务示范,学生根据计划模仿教师操作步骤完成编写零件数控程序,程序仿真校验及零件自动加工过程。整个实施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起指导作用。5.检查:检查零件仿真加工轨迹是否正确,自动加工过程零件与刀具、夹具是否干涉,检测零件尺寸是否超差,分析影响加工结果的因素有哪些。6.评价与总结:教师对各组零件加工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总结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最后教师对教学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五、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经过理论(演示讲解)——实践(中间环节)——理论(评价总结)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锻炼了操作技能,掌握了系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寻找解决办法,制定实施计划等一系列职业素养。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完全理解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一步的原理。例如,在该课程中对刀操作的意义是个难点。大部分学生可以模仿老师顺利完成对刀操作,但不理解为什么要对刀。在演示对刀的过程中教师边做边讲,然后让学生逐一进行对刀操作,启动程序自动加工。然后,更换一个比较短的毛坯,不对刀执行原程序,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刀具的运动轨迹没变化,但由于工件长度发生了变化,即工件坐标原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刀具没有接触到工件在空走。这时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大家开始讨论分析,最终理解了对刀的意义。学生学会了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分析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小结
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课程改革,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教师总结归纳三个环节,学生锻炼了操作技能,掌握了课程系统知识,培养了自我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与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虹,周玉蓉.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设计[J].职教论坛,2011
论文摘要:通过医学检验专业五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基本技能是医学检验职业岗位重要的操作技能,课程设计为理论和实践同时并举。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检验基础》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初显成效。
1 实践前准备
1.1 教师方面
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学情等认真进行课堂设计,除此还要了解临床检验基础的新进展,因为检验发展的速度很快,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完成实践课的带教。[1]
1.2 学生方面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实验影响因素的设置、预实验等)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学生进实训室就是按照实验指导的要求操作和测定即可。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检验工作人员应该自己来完成这些。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每次实践课前让学生分组轮流参与准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试剂的用途、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每个实验的影响因素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配制等,而且让他们明确了作为检验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2]
1.3 实验设备与环境
为了与临床实现零距离接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仿真实训环境,我校加大了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购置了一些先进的仪器,并与迪安公司合作成立“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此中心为学生提供更贴近临床的专业实践培训基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熟悉了工作环境,操作技能得到规范化的训练。
2 实践教学过程
2.1 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灵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显微互动系统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实践课上,教师先通过多媒体从细胞的大小、核浆比例、核形状、胞浆及其内含颗粒对五种白细胞分别进行详细地讲解,接着让学生根据讲解用表格列出各种WBC形态特征,并用课件展示出典型的五种白细胞让学生辨认,讲解完毕,让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辨认细胞,教师通过显微互动系统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询问,以便了解学生对细胞掌握的情况。 转贴于
2.2 学生实践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不动脑筋完全按照实验指导的操作步骤完成,注意事项有教师告知。改革后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找出影响结果的因素,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出注意事项。如做尿液的化学成分检查,不同的影响因素会造成尿液化学成分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所以在课前准备时就准备三份标本,一份是正常标本,另两份标本分别贴上标签,告知加了哪些物质,让学生同时做这三份标本,做完分组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尿化学检查的影响因素。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报告要求
传统实践报告的书写包括实践目的、原理、步骤、结果、注意事项,学生大多是将实验指导的内容抄一遍;改革后添加了“实践体会”一栏,在这一栏里学生除了可以写出实践体会外,还可以对本次实践进行探讨性提问。教师进行详细地批注,比如第一次静脉采血后,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在操作时的心情,教师在批注时给予及时鼓励,使学生自信心增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学生觉得老师重视他,与老师的距离就会缩短,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有的放矢。
4 开放实验室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要突出技能的培养,在有限的实践学时中,学生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比较困难。况且,临床检验基础的多个操作是需要反复练习反复实践的。例如:采血技术、细胞计数、血涂片的制备、细胞形态辨认等,学生凭几次实践课是很难掌握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临检实验室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练习、多看、多体会、多比较,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而且老师也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3]
5 实验考核改革
传统实践考核是教师指定一个考核内容,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计入总评。这样不是很科学。现在我们实践成绩单列,从学生每个实验的准备、平时操作、实践报告书写、期末实践考核这几方面进行打分。期末实践考核学生抽签操作。这样学生会认真对待每个实践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发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PLC 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
PLC是一门综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领域、多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必须考虑各个学科的综合性,并突出PLC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开设的效果并不能满足社会对PLC人才的要求,原因在于学生只懂理论而不会实践操作;只懂指令,而不会完成工业中简单控制要求的编程,更不用说优化程序和设计大型工程项目了。这使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后对眼前的PLC控制设备不知所措。
因此,PLC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内容体现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学生由实践理论实践,通过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来学习其中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这样,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学习不再盲目,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实现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一、项目教学
教学应以项目任务(工作任务)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任务,巧妙地将课程所学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于各个项目之中,各个项目按照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要求,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编排。
现在学校广泛用于教学的PLC教材,在编写时一般是按照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基本应用、基本操作等分成各个独立的章节。如果我们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就是要先学完基本指令,再学指令的基本应用,应用学习完后再进行基本操作。这样,基本指令、指令的应用和基本操作都是分段学习的,每一条指令的学习、应用、操作学习不连贯,就容易造成指令间的相互混淆,在指令应用和操作学习时,还要返回来再学习这条指令,重复学习且效率不高。
因此经过研究探索,我们及时编制了适合本校学生的“PLC一体化项目”教材,采用项目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完成PLC课程的教学,真正做到了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了技能的提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多媒体的有效结合。由于学生对具体的车床和工厂流水线的工作过程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教学直观、形象、方便、生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PLC一体化项目”教材配套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从而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条件。
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我们将PLC的理论教学课件、实训教学课件、编程软件和仿真软件上传到校园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教学的引导
一体化教学以单独工作任务为一个教学课题。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做好引导,应预先分析好任务的难点所在,引导学生完成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难点被教师一一分解,学生就会清楚地知道课题的设计需要哪些知识,应做哪些设计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设计的思路、任务的实施等等。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分解好难度,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就会得心应手。
四、建立多元化的项目评价体系
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在项目实施的评价中应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评价。如在学习内容上分为理论、实践操作、概括总结和创新能力等,课堂表现分为工作态度、工作纪律、项目参与性等;在评价时间上,可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总结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总之,项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层次、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工作效果和差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学生还需要认真填写项目的训练报告,使项目的评价、总结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任职教育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是院校教育的永恒主题。2009年以来,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改理念对教学内容重新选取、序化,重新编写了教材;形成了具有电子技术课程特色的四步阶梯式教学组训模式。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学员的认可,后续专业课程任课教员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1、“认知-探索-实践-总结”四步阶梯式教学组训模式。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认知是学员接触新知识的第一个过程。对于新的器件,展示其外观,介绍其基本特点和基础知识;对于具有独立功能的电路,利用虚拟仿真或者实物电路实验的方式,展示电路的现象,让学员了解电路的功能;对于实际的电子产品,展示其外观,演示产品的功能等,让学员首先对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同时通过实物、现象、功能等激发学员对学习的兴趣。
2)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在认知阶段,学员必然会对各种现象、功能等产生疑问。在此基础之上,进入探索阶段。此阶段充分体现“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员的主要工作是介绍基本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员思考,解决学员自主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员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员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讨论并解决认知阶段产生的问题。
3)实践阶段
实践阶段,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认知与探索阶段,学员主要是听和想,没有真正动手去做,实践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对于器件,主要是外观识别与特性检测;对于电路,主要是测试电路的功能;对于产品,主要是进行焊接与组装。
首先,教员明确做什么,即布置具体的小任务。其次,教员简单示范演示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明确注意事项。然后,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教员进行检查指导。实践阶段,学员动手完成教员布置的任务,这既是一个知识的探索实践过程,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验证和总结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教材或资料;碰到新问题积极讨论,并在教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4)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解决“总结与提高”的问题
总结是一个归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思改进的过程。教员需要总结,学员同样需要总结。
(1)教员对教学效果的总结。通过练习、阶段考核等形式,检查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从而改进教法。
(2)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总结。总结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反思实践操作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通过该组训模式,将教、学、做三者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借助能反复拆装、不断变化的实训设备,以动手操作为载体,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员在“做”中教,学员在“做”中学,以此发挥学员各自的长处,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的任职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学员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2、“目标引领、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材。
充分调研学员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岗位任职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取和组织,打破了原学历教育中对知识的系统性和程序性的组织要求,按照“目标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具体任务为组织单元,形成了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材弱化了器件和电路的内部微观机理分析,注重其外特性,弱化定量计算,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实现了由理论教学为主向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化;以常用器件的测量和典型电路制作为具体的任务,使学员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形成操作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实践能力。
3、“注重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
根据任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将原来的教案改革为教学设计,并规范了教学设计的要素组成、组织架构,以及标准要求。
原来的教案主要是对“教员如何教”的构想,而教学设计则从设计的角度不仅对“教员如何教”进行构想和筹划,还对“学员如何学”进行通盘考虑。而且把重点放在围绕“学员如何学”来构建教学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方法、步骤、手段和目标要求等进行全面设计,重视教员的主导作用,突出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具体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更符合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4、“任务驱动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以“目标引领、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材为基础,针对本课程各模块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辅之以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对学员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员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5、“虚实结合”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平台。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研制了一系列“虚实结合”的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平台,这些教学平台包括:
1)实物实验教学平台。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台(含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等配套仪器)、便携式实验箱以及配电箱、室内照明实验电路板、实验教学模块电路板等实验示教器材2500多套(件)。
2)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依托EDA实验室和各教室、实验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开发了包含200多个电路的虚拟电路库,全面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3)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平台。在原教学网络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仪器设备和网络教学软件对EDA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实时互动。
6、“过程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式。
根据任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改革了原来主要通过课终考试评价学员学习成绩的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课终综合评价”的考核办法,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从学习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全程、全面考核学员的学习情况。
7、有力促进了“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形成
为更好的适应“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员不但要精通理论,更要能够熟练操作,尤其是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促使教员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目前,所有任课教员都具备了多种教学能力,例如基本的授课能力、灵活的课堂组织能力、电路设计能力、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能力、电路焊接组装能力、信息化适应能力等,有力的促进了“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形成。
二、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员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步阶梯式教学组训模式经过全面实践之后,学员普遍反映,该模式“理论与实践联系很紧密,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电路分析、测试、焊接、组装能力”。从学员考核成绩来看,合格率提高了20%以上,95%以上的学员能够独立完成电路测试,装配的实际电子产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
教员普遍感到,在该模式实施下,学员不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
2、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体化教材内容,不但适应了四步阶梯式教学组训模式,同时紧贴实际,紧贴装备应用。教材中很多电路都是实际武器装备中的小电路、子电路,同时打破电工电子技术的知识系统性,实现有针对性授课,即专业课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重点讲授什么知识,真正做到了为专业课打基础,为专业课服务。后续专业课教员认为与改革前相比,学员的基础技能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电路的测量和识别分析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虽然经过改革后,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发现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连接;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既能公正、公平合理的考核学员的全面素质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等等问题。都是需要在以后的改革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要达到该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作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专业的一门岗位核心课程,在提倡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演示、单一技能操作、参观等) 已不能适应行业现状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药材生产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针对行业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岗位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1]。鉴于此,笔者根据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途径并进行了实施,旨在提高该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1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依据药用植物栽培“选地—整地—选种—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初加工与利用—产品产销”的实际工作流程构建实践教学内容; 以药材生产为载体,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及 SOP 起草说明书为主线组织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制药企业拟生产药材品种进行基地地址选择的能力; 对药材种植公司已有基地进行生产品种选择的能力; 在药材生产基地及示范基地进行一线操作的技术能力;对企业签约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的能力; 针对具体生产品种,参与制订该品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及 SOP起草说明书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制药企业原料生产基地或中药材种植公司担任一线工人、技术员、签约农户生产监督员、培训员、生产主管、项目主管、质量检验员等。
2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2. 1 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针对生产类课程开展的必要外部条件,设计课程课时共 12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36 课时,实践教学88 学时( 表1) 。时间安排为从年初到年终,基本有一个完整的植物生长周期,有利于田间生产工作的开展; 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表1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课时安排的变化阶段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第1 学期课时安排第2 学期课时安排改革前 96 5442( 包括 1周实习)理论 54; 实际共 42( 包括1 周实习)无改革后 124 3688( 包括 2周实习)理论 24; 实践共 50( 包括1 周实习)理论 12; 实践 38( 包括1 周实习)注: 教学实习1 周为30 课时。
2. 2 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课程培养能力目标及面对岗位群,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由 4 个项目组成( 表 2) ,在模拟公司的背景下展开工作。学生角色为公司成员,教师为公司科技顾问。由表 2 可知,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包括中药材生产的全过程,从药材基地及生产品种选择到前处理车间的工作流程在教学中得到全面体现,更加贴近行业生产现状,同时避免了改革前与药用植物及组织培养课程的重复教学。就改革前后的针对岗位来说,改革前的针对岗位比较单一,未考 虑到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生涯的整体设计,而改革后针对岗位分布于企业的多个部门,包括药材基地公司的生产部、项目部、技术研发部,制药公司的采购部、前处理车间等多个岗位,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途径和职业远景。
制订 SOP 需要制订 SOP 的技术资料,包括引用文献、科学的实验设计、完整的原始记录和实验结果分析、评价等。
如,三七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见表 3。从第 1 学期开始,要求学生按时通过观察、测定、填写包括物候期、气象资料测定、田间生产记录等相关表格。在制订 SOP 起草说明书时,要求项目组给出制订 SOP 各条款的依据,提供相关文献,如属于无依据条款,则要求设计试验,对条款合理与否进行求证。同时,在实习周要求各项目组根据物候期表格及生产记录表格,做出已生产药材品种的栽培月历和对前期做出的 SOP 进行修订,栽培月历要结合气象资料表格进行。实习周最后一天上午参观区科技厅 GAP 基地,下午请基地公司部门技术人员举行相关讲座。
2. 3 改革教学方法
2. 3. 1 分组实施教学。对于表 1 中的项目 1“某药材品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SOP) 及生产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安排时间为第 1 学期第 2 周实习周开展并基本完成,后期进行修正和补充。将学生按 5 ~8 人/组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实施生产计划“选择一种拟生产药材”的供试药材为白花蛇舌草、千斤拔、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鸡血藤、一点红、鸡骨草、广金钱草等。在实施计划的同时,应该提前做出该品种药材生产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在校内苗圃地进行该品种栽培是否可行,繁殖材料是否充足,规模种植的技术是否可行及投资收益表。生产计划应该包括生产时间安排、生产所需物资表、预计产量等。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具备药材生产的整体技术思路,掌握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站在企业角度思考和实践药材生产后,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3. 2 及时巩固与总结。实践教学完成后进行年终生产总结,每个学生总结时间为5 min 左右,原则要求使用多媒体进行,对个人负责的项目任务进行总结,并介绍学习心得体会。
同时要求项目小组负责人进行项目评价,包括项目成果展示、学生讲述项目活动的过程,总结收获和学习体会,教师审阅项目成果,与学生进行交流并点评[10]。评价以学生自评为重点,学生通过参加评价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方式。从而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2. 4 完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偏重于单一知识点的考试,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创新能力考核得不够[11]。在课程考核中,以学生自我及相互评价、项目小结、项目成果为主,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这样的课程评定方式既注重了结果,又体现了教学过程,同时通过课程考核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
3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效果3. 1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各项目针对一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掌握多种岗位技能,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习动力。通过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每项目小组所选生产品种不同,每一生产品种又需要重点解决不同的技术难题,如鸡骨草重点需要解决种子萌发问题,而鸡血藤重点需要解决扦插育苗问题。通过各项目组定期进行项目小结制度,使各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上讲台进行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 2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教学中的四大教学项目复杂而系统,需要学生在项目组内进行分工,在组长督促和组织下进行,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观念。在项目小组的分工合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承担项目中的某些任务,而每部分工作都与其他成员有直接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成员间互相交流畅通,配合到位,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协调有序进行。
3. 3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数据库网络资源和相关专业书籍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消化。要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学生必须利用数据库搜集各种资料信息,与同学、教师交流心得等,不断汲取新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而极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通过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逻辑表达能力,所学知识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状况,实现了教学与行业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达到了该专业学生某些目标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行业企业的肯定,值得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血型鉴定;教学设计
中国分类号:R457.1+1
自从1900年Landsteiner先生发现血型系统,并将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至今输血已成为经典、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型与输血相关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重要内容。笔者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多年,通过教学及临床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教学效果良好。现以“血型鉴定”该部分内容为例加以介绍,同时提出在教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加强自我防护的意识。
1.概述
按照医学检验技术专科层次教学安排,血型与输血属于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理论实践共8~10学时。主要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采血、储血、输血。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鉴定及Rh血型鉴定,为临床应用输血的主要检验依据。血型虽然在生理学课程中有所介绍,但内容并不全面,比如没有介绍反定型及Rh血型,这就不能满足专业的理论及技术要求。因此,正确、全面、深刻的掌握血型鉴定的理论与实践技术,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关键。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前提是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本领。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安排学生实验操作的环节较多,并且笔者所在学校该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即在一次课中(2~4学时),理论内容和实验环节紧密相接,打破了以往讲完所有理论,再单独开设实验课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室亦选在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开展实验实训能力一体化教室进行。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掌握ABO血型正、反定型及Rh血型的原理、意义;了解红细胞其它的血型系统。
2.2技能目标掌握ABO血型正、反定型及Rh血型鉴定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熟悉实验中的影响因素及正、反定型不一致时的处理方法。
2.3素质目标通过血型鉴定的理论介绍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们收集与血型相关的知识,对已有基础知识进行扩展,比如血型的来源、家族血型的调查、血型与蚊虫叮咬的关系等国内外有关血型的报道。教师则准备教学课件、标准血清、血细胞等实验用品。
3.1联系血型与性格,引起关注多数学生已知自己的血型,引课时利用网络流行的血型小漫画,提出血型与性格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空房间,A、B、AB、O四种血型的人,分别喜欢处在什么位置。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请不同血型的同学发言,然后利用漫画做总结:A型人喜欢靠墙边、B型人喜欢在中间、AB型人觉得角落很舒服,而O型人则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最后学生们在笑声中发现,这些特点确实有和自己相似之处,引起思考,血型是否与性格有关?虽然影响个体性格的因素很多,但教师借此引出血型与遗传的关系,加以介绍。这部分内容仍以复习为主,加深印象,明确ABO血型的分型依据,作为学习血型鉴定技术的基础,3.2进一步深入,从已知到未知ABO型的鉴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通常人们做的都是血型的正定型,即用已知的血清抗体检验未知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临床上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对一份血液标本往往要进行ABO血型正定型、反定型两种方法检验,进行比对来确保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因此,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如果标本不是血细胞,而是血液分离出的血清,能不能测出血型?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再次观察ABO血型系统分型表,同学们很容易的发现,如果有已知血型的红细胞,就可以验证未知血清中的抗体,也可以得到血型的结果,这样学生就能自己推断出反定型的原理,产生学习的成就感。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请学生牢记这张看似简单的分型表,提示难点是在做完实验之后对结果的判断上,给学生适当的目标,提出挑战,引起重视。
3.3层层渗透,反复练习学生实验采取经典的生理盐水凝集法,结合正定型操作过程,介绍反定型操作,教师进行示教,并强调注意事项:①做好标记,避免张冠李戴;②理清思路,避免加错、漏加试剂、标本;③防止污染,包括混匀标本必须更换竹签、避免产生气泡、避免说话时唾液污染;④试剂、标本比例恰当,避免血细胞过多或过少;⑤仔细观察,反复验证,谨慎结论。临床输血关系到人的生命,不能有一丝的马虎、疏漏,所以,该实验实际操作时并非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学生在学习时就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并且树立危机感。通过反复的操作,熟练技术水平。
3.4寻找纰漏,分析问题在学生们的实验中,往往会发现一些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现象,将其专门提出来,请学生思考原因。进行讨论、总结。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再次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并梳理,反复寻找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除此之外,教师加以补充人群中确实存在一些个体会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新生儿血清抗体较弱、近期肠炎、自身免疫病及红细胞亚型等,如果重复实验依然无法定型,则需进行疑难血型的鉴定。
3.5设计情境,完善操作提出Rh血型,介绍特点。教师示意其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临床输血亦要相符。其操作同ABO正定型,所以往往同时进行检验。最后给出事先准备好的标本,一部分作为受血源,一部分作为献血源让学生分组进行检验,标记血型,挑出相同的血型,做输血前的准备。比对结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总结及反思
这部分内容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重视,扩展知识范围,提高实践能力。教学中以血型鉴定为主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及时梳理、加深印象。其中实验操作,尤其是Rh血型鉴定部分,学生兴趣很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本次课也有需要完善的方面,比如信息量较大,时间较紧,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不能一一举例、纠正。如果能适当延长学时,或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补充,增加临床见习机会,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项目驱动;计算机基础;教材研发
一、教学模式在教材编写中的基本要求
依照“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思路,以项目作品开发为教材框架,通过实践操作设计教材的编纂。项目驱动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和设计,需要遵循三个基本要求:第一:项目自身的主题内容必须适合学生专业知识和常识水平,方便学生理解,兼备实用性与强化实践性;第二,将各知识点合理融入到项目开发的子项目或分解任务中;第三;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应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全部覆盖。
二、项目选取原则
项目的选择是整个项目驱动教材能否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环节。项目的选择必须要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并以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准,让学生确实感受到他们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事务,从而激发他们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项目的选取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所选取的项目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excel章节中,选取“班主任委托自己设计班级期末成绩报表”作为整体项目,该项目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用性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选用项目时必须要考虑实用性,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例如:某人正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浏览网页,对该网页上的许多新闻标题感兴趣,想逐个点击阅读,这时,突然接到了马上出差的通知,你想带笔记本电脑在火车上继续浏览网页,而你的笔记本电脑没有无线上网的功能,你该如何达成目的?这个项目作为计算机网络中的项目是非常合适的。
(三)针对性
项目应融合专业知识和专业特色于一体,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专业项目,教学才更有针对性。例如:邻居请你为她组装一台计算机,以满足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这个项目就非常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
(四)层次性
项目所涵盖的知识点要做到由少及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循序渐进,这样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是先由学生搜集素材,分析该项目的特点,并对该项目进行子项目的划分,确定每一个环节的步骤,最后由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项目。
(五)广泛性
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教材编写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考视角,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启发他从更高的层次思考一些问题,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从较为简单的起点引导他进行讨论,这样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就同一个项目从不同层次与角度展开思考和研究。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项目就是基于项目教学编写教材的关键。
三、项目编写思路
教材编纂仍采用章节形式,在满足项目驱动的三个基本要求和五项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每章节将通过一个项目任务将知识点融入其中,达到寓教于行的目的。
(一)总体结构设想
总体编写思路是:以案例导入为主线,项目驱动为主体;“教”和 “导”相结合,重在引导;注重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动手能力;力求实用,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讲求项目任务的层次性,方便学习和提高。
本教材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方式,将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即每个章节完成一个案例,将每个章节的案例分解为多个主项目,然后再将每个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巧妙地融合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个子任务步骤要详细介绍,无间断点,直至完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excel章节为例,如下表所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章一个案例任务无法满足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材中以“练一练”的形式让学生加强操作练习,提高操作水平。
“练一练”包含三个层面,指导层次任务、引导层次任务、独立层次任务。指导层次任务:实操案例以较为简单的任务为主,并按步骤详细讲解;引导性层次:实操案例以综合程度较高的任务为主,间断性讲授操作步骤、即提供部分关键步骤,学生须加以补充,思考的余地较大。独立层次任务:实操案例综合性最强,一般做综合提高之用,操作步骤基本由学生独立制定并完成,独立层次任务一般都是教材中未讲解的内容。
(二)归纳总结和技巧总结
每个子项目完成后都应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应列出子任务操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在技巧总结中列出。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以提高操作效率。
(三)习题和答案
该部分教材主要针对等级考试而设置,题型与等级考试中的部分题型相关度高,有助于学生通过等级考试。
四、总结语
教材是教育实施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把项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旨在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能力,以及协作、探索、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盛希希.项目教学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与职业.2013.8.
[2] 郭锂等.基于“双层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立体教材开发与应用.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3] 张春英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五位一体的教材建设.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11.
作者简介:
韩晶晶(1983年11月),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山西工商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030006,山西省太原市,硕士(2012届在读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