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

时间:2022-10-07 23:59:59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

(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本论文分析了BIM的四大特点,探讨了BIM的核心理念以及IFC标准与BIM的关系,对BIM定义给出了个人看法。逐一分析了BIM在成本控制方面,精细化程度不高;在进度方面,BIM缺乏深入应用;在质量控制方面,BIM并不能适应现有的管理模式;在协同管理方面,信息传递受到各方关系的限制。最后展望了BIM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BIM;工程项目管理;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77-03

1 前言

AEC行业设计理念从建筑信息单一化到信息多元化、复杂化,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是二维设计理念,单一可视化三维设计理念,综合建筑参数信息的BIM模型,加入时间和成本估算的协同工作理念(5D设计理念)。[1]协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最佳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减少了沟通的障碍。

2 BIM的定义与特点

BIM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BIM是以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项目各阶段、多专业之间协同工作的一种信息集成的管理模式。

在众多BIM的介绍中,我将BIM的特征归纳如下:

(1)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项目参与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解决了两个突出问题即“信息孤岛”与各方协调困难。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可以通过图1表示出来

(2)文件整合统一,信息都由建筑模型管理。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所有信息都将在建筑模型中存储,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数据库。

(3)面向对象化的信息模型。BIM采用三维方式来传递信息,利用IFC标准确定几何参数和约束,完成面向对象化的模型搭建。在模型中,我们将用数字化对象来代表建筑构件的基本元素,在这些建筑构件中可以完全反应出相应的物理属性和功能特性,同时具有互动能力。

(4)真实的建筑元素构件,并且在修改中可以不断优化,达到最佳性能。在BIM建筑模型中我们可以直观地获取建筑元素构件的全部信息,元素构件中包含了诸如建筑材料特性(例如PE管道的拉伸性能、玻璃幕墙的水密性能等)、数量、体积、价格以及特定元素的专有值(钢筋的屈服强度、混凝土的水灰比等)。

BIM建模的核心理念即参数化的思想。就传统的设计而言,BIM参数化设计避免了概念性建模语言,而是对构件设置相应的参数,生成所需要的构件,并且此构件是智能化的,当你对构件的参数进行调节时,将会驱动构件的形体和性能改变。参数化设计可以对模型进行结构、经济、节能快速统计和对建造过程、运营、人流疏散进行模拟计算,实现虚拟建造。

3 BIM在项目建造阶段的应用分析

3.1 BIM在成本、资源控制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的BIM建造阶段软件可以准确计算工程的定额量,但是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并不是仅仅控制工程量,目前软件在实际损耗量方面还无法准确计算,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因素。通过软件进行预算并不能控制成本,只有明白资金流的路径才能知道如何控制成本,节约费用。

BIM 5D软件系统想要更好的控制成本,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调配、工程材料的采购、大型机械的进场等工作资源分配,必须做到自动计算任意 WBS 节点的日、周、月各项施工资源计划用量。动态计算任意 WBS 节点任意时间段内的人力、材料、机械资源对于计划进度的预算用量、对于实际进度的预算用量以及实际消耗量,并对 3 项用量进行对比和计算,才可以知道任意时间段各项工作量,可以核算该时间段的造价,可以更加准确地制定派工计划和资金计划。

3.2 BIM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将BIM 技术与进度管理相结合是通过在3D模型中加入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实现4D 虚拟施工,具体步骤如图2

目前的BIM进度控制软件大部分是在按照上述方法引入进度,但是这样简单应用并不能达到控制进度目的,多数软件系统都还是依靠简单的计划和实际进度横道图进行对比分析,只能反映出当前的项目进展状况。车谦利用蒙特卡洛仿真模型结合navisworks API建立进度预警系统软件,根据既有的项目资料,采用CBR(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分析当前项目存在的风险,预测未来项目进展的延误并提出改进方法。[4]但是目前,在合理选用预测模型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可,清华大学开发的4D-GCPSU 2006的系统中采用了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5]在未来的BIM进度管理方面,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根据项目进行定制的软件系统出现.开发合适的BIM项目管理软件系统更有利于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

3.3 BIM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BIM并不能直接提高工程的质量,质量管理仍然在于人的管理,BIM只能做为辅助人员管理的手段,创新的、符合BIM技术的管理模式、工程项目承包模式才能从根本提高项目质量。BIM是一个技术手段更是一个管理手段。

目前的BIM质量控制多是从技术手段出发,开发出新的软件功能,利用互联网促进工程信息的传递,例如鲁班的IBan软件,蓝色星球的BIM公共平台等等。BIM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对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运用4D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的提前演示,通过反复多次模拟,能够查找出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调整改善,以解决实际施工时的问题。在事后控制方面,BIM技术可以将已出现问题的部位标注,采取补救措施。BIM技术应用于项目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一味追求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生产关系的改善,无法真正实现BIM的价值,相反,现有的生产关系将会阻碍BIM的发展。国内,上海建工采用了EPC(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模式对BIM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帮助作用,同样国外广泛采用的IPD模式应通过改善引进国内。[6]

3.4 BIM实现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国内BIM协同管理,目前还只限于全生命周期的两三个阶段,还没有达到从纵、横向阶段的全面协同管理。更多的是团队内部的协同管理,蓝色星球BIM公共平台的建立将有利于协同管理的发展。目前国内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首,对基于BIM技术建筑协同平台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为(1)对基于 BIM 技术建筑协同平台所应具备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对基于 BIM 技术建筑协同平台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设计。(3)对基于 BIM 技术建筑协同平台各个模块的基本功能进行了简要介绍。[7]

目前协同管理在软件方面还存在着数据信息标准不统一,IFC标准并没有被所有BIM软件商采用,在多软件数据转换之间还存在着问题,或是数据转换发生丢失。

由于国内的大部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不是扁平化的模式,信息传递不能畅通无阻,虽然现在的互联网能够促进信息传递,但是层级阻碍仍然会导致协同工作无法进展,各方转变思想,突破传统管理思维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1] 徐韫玺,王要武,姚 兵.基于BIM的建设项目IPD协同管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44(12):138-143.

第2篇

近年来,在由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发起设立的21世纪促进发展的统计伙伴关系(PARIS21)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倡导下,旨在提升统计能力的国家统计发展战略(NSDS)问题备受关注,成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平台,制定和实施NSDS已成为各国政府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政策。陈梦根(2008)从设计的角度对NSDS的内涵、基本原则、核心要素和工作步骤等内容作了系统阐述[1]。本文将从实施的角度进一步探讨NSDS的实施模式、实践进展和国际经验,评估中国开展NSDS工作的行动进展,并对中国加快实施NSDS和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NSDS实施模式

NSDS旨在设计与实施一个发展统计的国家战略,以提高统计能力,改进统计体系的绩效。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遵循战略管理和公共统计的通用原则,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是一国为发展统计所实施的未来4-5年的一整套战略举措和一系列行动计划[2]。各国在创建和实施NSDS时应对战略过程进行细致周密的计划和管理,如图1所示,完整的NSDS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创建NSDS、制定路线图;(2)国家统计能力评估;(3)提出国家统计体系发展的愿景、使命;(4)制定NSDS实施的行动计划;(5)战略实施、监控和评价。NSDS每一个阶段都包含大量的细致工作,创建和实施NSDS必须高度重视过程管理。好的战略关键在于执行,通过采纳相应的行动计划以实现战略规划目标,并确保这些改进的可持续性,战略实施是NSDS过程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1]。实施NSDS一般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来加以推动,动员更多的资源支持,才能取得最大成效。从实践上看,实施NSDS主要有两种模式:

1.单部门模式

所谓单部门模式(sector-wideapproach),是指特定部门为了提升能力和改善服务供给,在本系统整体或局部领域实施发展战略规划的一种形式。在该模式下,发展战略规划一般由本部门统一领导,包括经费收支和政策部署,教育、医疗卫生和农业等领域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时常常采用单部门模式[3]。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有:(1)战略规划仅限于覆盖本部门,政策框架保持前后一致;(2)本部门最高行政机关领导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3)利益相关者和捐助方纳入本部门战略规划体系;(4)部门内采用统一的战略实施机制和行动计划。

2.全系统模式

所谓全系统模式(system-wideapproach),是按一定程序以跨部门的综合、协调的方式实施某项战略规划的形式。在全系统模式下,NSDS一般从国家(统计委员会)的层面来开展相关工作。全系统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1)制定了一个清晰的NSDS规划文本,并获得强大的政治支持,由国家层面的机构领导实施;(2)跨部门对话协调机制,增进各部门统计工作的共识和一致行动;(3)与利益相关者的磋商机制,包括用户、捐赠者、独立研究机构等;(4)组织保证,包括人员培训和机构调整方案、组织结构与制度框架(法律、政策、制度文化、管理变化的能力);(5)绩效监测系统,测度、评估与报告统计系统进步(强化可计量性);(6)与战略规划对应的中长期预算方案,对战略资源做出系统安排,包括融资机制、政府预算及会计审计系统。从目标上看,所有关键要素旨在可持续地提升国家统计能力,改善本国统计产品与服务(见图2)。在全系统模式下,NSDS高度重视监测、评估和报告工作,以便及时了解战略实施的动态进展[3]。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战略规划与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统计协调机制的功能发挥状况);(2)(统计局之外的)其他部门统计发展战略实施的效果;(3)投入、行动和产出;(4)财务管理系统;(5)统计能力建设的结果;(6)最终结果或影响(如减贫目标是否实现或国家发展规划实施状况以及社会影响等)。

3.优劣比较

一般地,采用单部门模式实施发展战略的好处在于:(1)规划实施具有强有力的行政控制,战略成功的概率更大;(2)便于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降低协调成本;(3)战略实施报告与反馈路径明确,减少多头报告和部门协调工作,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重复劳动;(4)便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增加改革的动能和政策砝码。若一国统计行政部门涵盖了本国统计体系的主体或绝大部分业务,实施NSDS可以采用单部门模式,或者是针对某个统计项目的改进方案(如房价统计改进项目、CPI统计改革方案等),也可以采用这一模式[3]。

对多数国家而言,统计系统不同于教育、医疗卫生和农业等部门,这些部门业务更多地局限于本部门之内,而统计工作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更紧密,财政、金融、教育、农业、医疗卫生等部门一般都有相对独立的统计业务和机构[3]。NSDS采用单部门实施模式缺点明显:其一,规划方案仅从本部门出发,未能考虑其他部门统计需求,对统计发展(包括愿景、目标、产品、服务等)不易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其二,缺乏与其他部门统计工作的协调,难以建立一致性框架来指导统计工作,易造成重复建设;其三,单部门模式下NSDS可能与国家其他发展规划、其他部门统计发展方案脱节或步调不一致,可持续性较差。全系统模式着眼于一国整个统计体系,不仅包括以国家统计局或统计办公室形式存在的综合统计系统,也包括存在于金融、财政、海关、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或专业领域中的统计工作系统,通过实施协调一致的战略规划,全面提升本国统计能力。在国际实践中,多数国家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NSDS[2]。其优点在于:第一,由于统计工作分散于不同部门,各部门独立、分散地采取不同行动方案改进统计产品与服务,彼此缺乏沟通与协调,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全系统模式将国家统计体系纳入统一战略框架,有助于协调各部门行动,以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统计发展,提高统计资源利用效率;第二,全系统模式高度重视战略协调机制,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共识,调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更妥善地确定、安排统计改革的优先次序,寻求最大公约数,实现统计能力建设的最优化发展;第三,全系统模式获得的认可度高于独立方案,有助于扩大(部门间)协同效应,确保NSDS与政府其他政策相一致,增强改革持续动力;第四,全系统模式着眼于从整体上提升一国统计能力,有助于提升统计改进行动的公众关注度,确保统计系统绩效改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NSDS国际实践

(一)历程回顾

1.早期发展阶段为了帮助各国开展统计能力建设,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委员会于1999年11月18-19日在巴黎联合举办了一次会议,发起建立了21世纪促进发展的统计伙伴关系(PARIS21)。此后,PARIS21与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一起倡导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创建和实施NSDS,以改善本国统计体系的绩效。2004年2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发展成果管理圆桌会议通过了《马拉喀什统计行动计划(MAPS)》,呼吁各国制定统计发展战略,为加强国家统计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平台。#p#分页标题#e#

2.快速推进阶段2004年11月,PARIS21秘书处编制了《国家统计发展战略设计指引》,为各国制定和实施NSDS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由此带动发展中国家进入设计与实施NSDS的高潮。PARIS21曾经提出的一个目标是要帮助所有低收入国家在2006年底之前设计NSDS,从2007年开始实施NSDS,到2010年能够生产千年发展目标(MDG)所涵盖的各种指标[4]。与此同时,世界银行、IMF、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亚太经社理事会、欧盟统计局等机构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各国政府改善统计系统的状况[5]。目前,多数欠发达国家都已积极开展NSDS规划工作,部分行动较早的国家已完成首期战略并着手准备下一期规划,如不丹、尼泊尔、汤加、萨尔瓦多、安哥拉、苏丹等,实施NSDS对提升本国统计能力成效显著[6]。在2008年世界银行针对《马拉喀什统计行动计划》开展的一项独立评估中,高度评价了NSDS在改进监测MDG所需数据和提高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方面的作用。2009年11月16-18日,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的PARIS21专题研讨会通过了《达喀尔宣言》,认为2000年以来的NSDS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仍有不少工作有待推进,并呼吁各国在2014年前应注重从制定战略规划转到执行这些计划。

(二)最新进展

PARIS21一直定期或不定期地统计、报告国际NSDS工作的进展状况,观察国主要包括国际开发协会(IDA)借款国(相对贫困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与部分上中等收入国家。统计表明,世界各国对NSDS工作普遍非常重视,非洲、亚太地区总体实施情况较好,涉及国家也较多,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进展较慢,欧洲涉及国家较少[6]。其中,亚太地区多数国家都积极支持NSDS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42个观察国中多数都已开展或计划开展NSDS工作,仅土库曼斯坦、朝鲜两国尚无制定NSDS的计划,占比为4.8%;非洲53个国家大多已开展NSDS工作,进展也较快,仅索马里因战乱和政局不稳尚无开展NSDS工作的计划;拉美与加勒比地区NSDS工作进展相对较慢,16个观察国中有5个国家尚无计划开展NSDS工作,占比为31.3%;欧洲各国普遍经济发达,统计体系发展水平较高,少数相对落后国家也积极开展NSDS工作,在PARIS21的统计中欧洲包括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乌克兰、波黑、科索沃和摩尔多瓦等6个国家,都已实施NSDS。

根据PARIS21的最新统计,截止2010年11月,国际开发协会(IDA)79个借款国中有35个国家正在实施NSDS,占比为44.3%;28个国家正在设计或等待实施,占比为35.4%;战略到期或没有但正计划制定战略的国家有9个,占比为11.4%;尚无计划开展该战略的国家仅7个,占比为8.9%(见表1)。其中,亚太地区27个观察国中有11个正在实施NSDS,占比达40.7%;8个国家正在设计或已设计完成、正等待实施,占比为29.6%;战略到期或没有制定战略但计划制定的国家有6个,占比为22.2%;没有实施NSDS且尚无制定战略计划的国家仅2个,占比不到10%。欧洲3个观察国均已设计或实施NSDS。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9个观察国中,5个已正式开展NSDS相关工作,占比为55.6%;而另外4个国家尚无开展该战略的计划,占比为44.4%。在非洲40个观察国中,仅1个国家没有开展NSDS的计划,占比仅为2.5%;而有36个国家已经实施和正在设计或等待实施NS-DS,占比高达90%。总的来看,IDA借款国NSDS工作自2004年以来进展明显加快,特别是非洲和亚太地区实施情况较好,成效也最为明显,不少国家已完成首期战略并着手下一期规划。

在PARIS21观察的38个中低收入国家中,共有20个国家已实施NSDS,占比为52.6%;9个国家正在设计或等待实施,占比为23.7%;战略已到期或没有但正计划制定的国家有5个,占比为13.2%;而尚无计划开展该战略的国家仅4个,占比为10.5%(见表2)。从分地区情况来看,亚太地区15个观察国中有3个尚无开展NSDS的计划,1个国家战略到期或没有战略但计划开展,11个国家处于开展NSDS的不同工作阶段,已开展或计划开展NSDS工作的国家占比达80%;欧洲3个观察国都正在实施NSDS;拉美和加勒比地区7个观察国中有1个尚无计划开展NSDS,另外6个国家已开展相关工作,占比为85.7%;非洲开展NS-DS工作的总体情况较好,13个观察国中9个已开展相关工作,另外4个战略已到期或正计划制定。根据表1和2来看,IDA借款国(相对贫困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NSDS实施情况大体差不多,前者中无开展NSDS工作计划的国家占比略低于后者。

(三)经验分析

纵观NSDS的国际实践,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NSDS已成为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成为各国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SDS作为统计系统发展的长期规划,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NSDS有效提升了本国统计能力,统计系统的实际工作绩效明显改善。以非洲为例,该地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一直是PARIS21、世界银行等机构推广NSDS工作的重点区域,起步较早[5]。2004年5月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一届非洲统计发展论坛呼吁各国加强信息交流,通过技术与财政合作、协调来支持非洲国家制定NSDS。2005年,PAR-IS21与非洲开发银行、非洲经委会、IMF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了“促进非洲统计能力建设参考性区域战略框架”,旨在帮助非洲各国开展统计能力建设。目前,98%的非洲国家已开展NSDS工作,对改进非洲国家统计工作效果极其显著。

第二,全系统模式是实施NSDS的基本模式。大多数国家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体系。例如,个别国家如塔吉克斯坦和肯尼亚早期在实施统计发展方案过程中某种程度上接近单部门模式,后来在PARIS21、世界银行等的帮助下也转而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NSDS。为了支持各国更好地运用全系统模式开展统计能力建设,PARIS21专门制定了《采用全系统模式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指引》,为各国政府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PARIS21还指出,实施NSDS应积极与其他统计发展过程或框架结合,如2008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执行、国际比较项目(ICP)活动、联合国农业与农村统计项目等,统筹安排,共同推动统计体系的整体发展[5]。一个成功的案例是老挝,在PARIS21的支持下,老挝2010年将不同部门所实施的三个独立统计发展计划统一纳入NSDS框架,为了帮助老挝改进农业与农村统计工作,PARIS21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一起将农业统计发展规划也纳入NSDS过程,重新确定优先需求和安排要素投入,从全系统的角度来促进老挝国家统计能力建设,目前这些行动已初见成效[6]。#p#分页标题#e#

第三,实施NSDS应以机构调整与功能实现并重。统计体系应不断改进统计的生产、编制、传输、、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运转状况,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理论上,统计体系在机构配置上的固有缺陷势必弱化统计体系的协调性,进而影响统计政策的执行力与统计工作的效率,阻碍统计能力的提升。PARIS21在全系统模式实施指南中强调,一国实施NSDS应通过机构调整、完善来促进功能实现,全方位地提高统计体系的总体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服务于社会。从国际范围来看,主要发达国家统计机构一般按统计业务、工作流程、管理服务进行分划,建立与所承担特定功能相对应的机构设置。在功能分工的模式下,统计体系能采用矩阵管理,更好地整合统计工作,各机构分工明确,避免交叉重叠。一些转型经济体传统的统计系统采用按专业划分来设置机构,实施NSDS时纷纷转而采用按功能分划或以专业和职能相结合的机构设置模式,如塔吉克斯坦设立国家统计委员会协调各部门统计工作,对原有机构设置进行了全面改革与重组,确立功能分划的机构设置模式[5]。中国目前的统计机构设置仍接近于专业分工模式,国家统计局对其他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统计工作的协调能力较弱,而综合统计系统与部门统计系统之间的协调障碍极易导致统计工作的重复和不一致,并增加基层单位的负担。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应采用按功能分划的思路进行机构重组与职能调整,克服现行统计体系所存在的部门分割、职能重复等弊端,加强国家统计体系的协调能力和工作效率。

第四,实施NSDS应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都为创建和实施NSDS提供经费、人员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同时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以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技术与智力支持。例如,非洲国家在创建和实施NSDS过程中,多数都得到国际组织或多边/双边合作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并通过非洲统计机构(AFRISTAT)加强地区统计发展合作[7]。目前,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PAR-IS21、联合国等机构提供多种项目支持欠发达国家促进统计发展,诸如:(1)世界银行统计能力建设信托基金(TFSCB),由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多个捐助方出资,为受援国(特别是IDA成员国)提供小额赠款,实施期最长为三年,截至2008年该基金已批准为100多个统计项目提供资金,阿富汗、不丹、波利维亚、加纳等数十个国家(包括中国)开展NSDS工作都获得了该项目支持;(2)统计能力建设规划贷款项目(STATCAP),布基纳法索、乌克兰、肯尼亚和塔吉克斯坦是该项目第一批受惠国,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印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斯里兰卡、乌干达等许多国家都获得过此项目支持;(3)国际开发协会优惠贷款;(4)地区性开发银行、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以及多边/双边援助等也是获得国际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第五,实施NSDS应高度重视可持续性问题。实践当中,少数国家在统计发展规划完成后,短期内实现了某些进步,但在接续的时间里可能由于人员、经费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使得改革成效丧失。以塔吉克斯坦为例,在1997年重获和平之后不久,国家统计委员会即着手制定了为期3年的综合改革方案(2000-2002),但由于缺乏经费支持,不少目标根本没有实现,一些可贵的统计改进后来也复归原状,后来在世界银行等的援助下重新开展NSDS工作。因此,实施NSDS应高度重视可持续性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统计产品与服务的改进具有持续性[6]。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是非洲地区实施的同行评审,在PARIS21的支持下,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布基纳法索、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尔等先后开展了同行评审行动,通过对NSDS不同阶段的主要行动、成效、经验与问题开展外部评估,不仅有助于不同国家交流和学习经验,而且通过同行评审得到更为客观的意见反馈和增加透明度,有助于确保NSDS中统计进步的可持续性发展[7]。

三、中国的行动及评估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也先后多次对统计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为制定和实施NSDS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于是,国家统计局开始加快采纳国际标准,推进统计现代化,筹划国家统计发展战略工作。2004年11月,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合作开展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科学、可靠、高效的统计体系目标模式。从2004年开始,世界银行通过统计能力建设信托基金(TFSCB)对中国开展国家统计发展战略工作提供资金支持。2005年初,世界银行课题组运用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数据通用系统(GDDS)等框架,对中国统计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估。同年7月,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讨会,就中国统计改革的总体发展战略、实现途径、组织体系、调查体系、调查方法、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8]。2005年11月,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课题组《中国统计体系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评估中国统计体系现状,并就中长期战略规划进行深入研究,正式启动了国家统计发展战略设计工作。

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与论证,中国目前已经完成国家统计发展战略的编制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SMP)的文本,规划草案已经初步通过审查[6]。但是,从行动上看,相对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而言,统计总体规划的工作进度已然落后。正如世界银行课题组(2005)所指出,中国政府统计部门在将战略目标付诸行动与将战略转为工作计划时迈步较为谨慎,尚未做出系统性的总体部署与安排[8]。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NSDS需要强大的政治支持来推动,统计系统在中国属于相对弱势部门,对NSDS的社会关注与政治支持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统计体系不仅包括统计局主导的综合统计体系,还包括不同职能部门中的专业统计体系,NSDS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由国家统计局主导来设计和制定NSDS比较容易,但国家统计局作为一个副部级单位,对其他部委统计部门的协调能力较弱,若要其他部委与国家统计局共同行动将规划方案付诸实施则较为困难。

中国实施NSDS旨在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能健全、高效的现代统计体系,统计总体规划对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组成部分的统计制度改革做了详细描述,要点涉及:(1)统计基础设施建设;(2)组织开发;(3)数据建设;(4)物质条件和装备;(5)人力资源开发[6]。但规划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其一,尚未制定具体的战略实施计划,统计总体规划主要涉及统计发展目标、愿景、使命、原则等较为宏观的问题和发展蓝图,在付诸实施时需要一个更为具体、详细的行动计划支持,提出明确的行动方案与日程,确保统计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其二,统计总体规划提出了中国统计发展的科学思路,但未明确战略实施的重点以及有针对性的改进举措;其三,NSDS强调应与其他统计发展过程充分协调,但规划草案相关论述较为笼统,并未针对NSDS实施与SNA(2008)执行、ICP项目等过程的结合与协调做出具体安排,有待在实施行动计划中加以明确。#p#分页标题#e#

为此,中国开展NSDS工作的下一步重点是尽快制定战略实施行动计划[6]。一般而言,战略实施行动计划应覆盖全系统模式的关键要素(除战略规划文本之外),内容包括:一是加强组织保证,设立国家统计委员会,统一领导和部署NSDS实施,协调不同部门的统计发展行动;二是建立良好的跨部门对话机制与利益相关者蹉商机制,以便有效沟通和协调不同部门间、统计生产者与用户、国际机构、捐赠方等之间的关系和行动,确保各方利益共享,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对统计总体方案实施的支持;三是制定实施NSDS的资源动员与财务预算方案,确保NSDS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以跨部门合作的方式建立绩效监测系统,以及外部同行评估机制,加强NSDS实施的过程监测与绩效管理。

战略实施行动计划的关键在于明确战略实施重点,采取适当、有效的改进举措[8]。针对中国统计体系的现状,战略实施的重点主要在于:(1)从机构观的视角出发,对现行统计机构进行重组与整合,如设立国家统计委员会,调整与协调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与部门统计系统的关系与职责,调整中央统计系统与地方统计机构的关系,完善县乡级统计机构;(2)从功能观的视角出发,对统计系统各部门进行职能调整,按功能分划的思路改造和重组现行的统计体系,提高系统工作效率与政策执行力;(3)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加强对SNA(2008)的研究、开发和执行,作为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的中心内容之一,促进国民账户体系与最新国际标准相一致,提高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4)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与方法,如修订《统计法》与其它统计制度,加强国家统计的治理、管理、协调和筹资的法律框架,为国民统计和指标建立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数据、调查方法等[9];(5)实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统计生产、传播、和使用等整个过程改进工作效率,提高统计系统的运作能力,包括现场调查、数据加工、数据与数据使用等方面;(6)建立统计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识别用户的优先需求,建立超前、准确、高效的统计咨询服务体系,增加对用户使用统计(数据)的指导,积极培育与支持统计分析、创新和实验的发展,特别是对微观数据的开发与利用[8];(7)加强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发展综合信息技术,包括计算中心、统计信息网络与数据库、企业名录库、样本框、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设与完善;(8)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力资源投资,包括职员技能开发、职业培训等。

四、政策建议

(1)积极推动统计总体规划的采纳和实施,全面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正如TENDULKAR(2009)所指出的,统计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有形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一样,都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10]。NSDS已成为国家统计能力建设的助推器,中国应将创建和实施NSDS作为国家统计能力建设的核心政策,从国家战略的层面、高度全面推动统计能力建设。统计部门在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统计总体规划迟迟未能实施,某种程度上也是受此影响。统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务必加大宣传和呼吁力度,为统计发展争取更广泛的公众支持、舆论支持和政治支持,决策层尽快正式批准、采纳和实施统计总体方案,动员更多资源支持NSDS实施。

(2)按全系统模式制定NSDS实施行动计划,协调不同部门的统计发展行动。中国统计体系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实施国家统计发展战略[6]。中国已完成NS-DS设计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文本,但行动进展缓慢,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尽快推动统计总体规划的采纳和正式实施,按照全系统模式要求制定统一的战略实施行动计划,明确实施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和具体的日程表。根据总体行动方案和实施重点任务进行分解,厘清不同部门统计体系的NSDS行动和职责、任务,推动不同部门加强统计协调与合作,加快统计总体规划的整体实施步伐,确保统计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持续推进统计能力建设。

(3)NSDS实施应与SNA(2008)执行结合,统一部署。SNA作为世界主流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在一国统计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SNA(2008)是在SNA(1993)基础上修订形成的最新版本,维持了原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但在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修订,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形势的主要变化以及统计业务和研究的新进展,集中体现在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等五大领域。中国应将SNA(2008)实施纳入NSDS过程,首先,在NSDS实施行动计划中将SNA(2008)的研究、开发和执行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统筹考虑,加强SNA(2008)的研究开发,作为提升统计能力建设的基础;其次,应尽快设计和制定SNA(2008)实施战略,作为NSDS的一个子战略,加快SNA(2008)的采纳实施,改革和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推动中国统计体系的现代化,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3篇

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NIST-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2005年初的一份报告指出,仅仅由于项目成员之间数据互通性的要求而产生的成本就使建设项目效率降低6%左右。BIM采用的是服务建设项目“从摇篮到坟墓”的思想方法[4]。BIM服务于项目完整的生命周期:把整个项目从概念到施工到运营到改建拆除的整个过程作为服务对象。而CAD只提供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的文档。BIM产生的二维和三维图形是真正智能化的。BIM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为开发商带来极大的效率和效益:设计师可以像用GIS那样查询BIM模型中的信息。BIM模型元素知道自己是什么,知道自己有哪些特性,同时能够模拟自己真实的状态。建筑师和工程师可以在一个真实的虚拟环境中进行设计以及看到各种设计成功地集成在一起。设计师是在真正地设计那些建筑系统和组装支持这些系统的数字,而不是仅仅放置图形。这些数据是在项目生命周期的过程中慢慢生长起来的,这些信息在其他系统(例如项目交付给客户)上的组织和繁殖也将是BIM组织的一个重要部分。把BIM模型和进度计划软件的数据集成,让业主及团队能利用三维的直观优势,可以按月、按周、按天看到项目的施工进度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分析不同施工方案的优劣,从而得到最佳施工方案[11]。把BIM模型和施工方案利用虚拟环境作数据集成,便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作施工仿真,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全面的可建性(Constructibility可施工性)模拟以及安全、施工空间、对环境影响等等分析,优化施工安装方案。BIM的应用结合BIM模型、施工计划和工程量造价于一体,可以实现建筑业的“零库存”(限额领料)施工,最大程度发挥业主资金的效益[11]。近十年世界各地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信息有效互用是BIM给建筑业带来的主要价值之一,应用BIM可以帮助消除上述额外成本的发生。BIM应用为建筑业工业化不但解决了信息创建、管理、传递的问题,而且BIM模型、三维图纸、装配模拟、采购制造运输存放安装的全程跟踪等手段为工业化建造方法的普及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项目的产业链包括业主、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监理、供应商、销售、运营商等,一般的项目都有数十个参与方,大型项目的参与方可以达到几百个甚至更多。对工程的各个参与方来说,减少错误对降低成本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因此减少建造所需要的时间,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工程的成本。应用欧特克建筑资讯模型著名成功案例有德国慕尼黑的宝马世界(BMWWelt)、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Mercedes-BenzMuseum),以及位于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博物馆等许多世界知名案例,均为使用该项技术来完成整个设计项目[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即采用了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为基础的数据信息管理。设计师将奥运村空间规划及设施以三维图形方式处理并创建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在完成奥运村空间规划的同时,就自动产生与奥运村三维图形对应的奥运村物资、设施数据库,这确保了奥运村的资产管理、物流服务直观、准确、高效。该信息管理系统以BIM为基础,同时配合专业的协同作业软件,使得奥运村的空间规划、物流服务可以实现在线设计与管理。目前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BIM标准或者制度了。

2铁路设计与BIM

2.1应用BIM的必要性

设计单位用BIM的目的是从业主那里拿到设计项目,然后又好又快地把设计任务完成。实际上,BIM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座虚拟建筑,一个建筑信息模型就是提供了一个单一的、完整一致的、逻辑的建筑信息库。BIM不仅仅是另外一个工具或者甚至就是另外一套CAD软件,事实上BIM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包含信息的模型,用来回答生命周期中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问题。BIM数据超越了设计过程,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不断壮大,特别是在运营和维护阶段。因此,设计单位应用BIM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提高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如,方案设计阶段,使用BIM技术能进行造型、体量和空间分析外,还可以同时进行能耗分析和建造成本分析等,使得初期方案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初步设计阶段,建筑、结构、机电各专业建立BIM模型,利用模型信息进行能耗、结构、信息流变化等分析,进行各种干涉检查和规范检查,以及进行工程量统计;施工图阶段,各种平面、立面、剖面图纸和统计报表都可从BIM模型中得到。(2)提高协同作业能力。设计需要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协调,包括设计计划、互提资料、校对审核、版本控制等;BIM主要协调不同专业设计师的情况,包括建筑、结构、机电、造价、绿色、数据、通讯、安全等,保障高质高效提供各类设计图纸,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和业主的沟通交流,和承包商的施工配合等。(3)设计工作重心前移。目前设计师50%以上的工作量用在施工图阶段,以至于设计师得到了一个无奈的但又名副其实的称号———“画图匠”,BIM可以帮助设计师把主要工作放到方案和扩初阶段,恢复设计师的本来面目。(4)提高市场竞争力。工程总承包是建设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我国绝大多数勘察设计与施工集团企业不具备完善的总承包管理体制和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在咨询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支持能力、合约管理能力、专业施工协调能力以及相应的资金运作能力和融资能力等关键能力与国际工程总承包商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2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领导重视,没有领导的重视,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要组建好团队。合适的团队是保证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战术关键,通常需要BIM经理、技术主管和设计师。BIM经理不能承担具体的生产任务。技术主管不能同时是BIM经理。设计师也不能承担技术主管的职责,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做设计。设计师是指设计BIM模型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必须是承担具体的生产任务的那些人。第三要明确目标。为BIM项目模型定义实际的目标,然后在以后的项目中逐步提高目标。最最重要的是要定义清楚客户从BIM流程中需要的东西,每个项目结束以后,和客户讨论分析成功和问题,要做好逐步积累。BIM是一个逐步累进提高的过程,不能指望第一个项目就有一个完全成熟的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使用,对于任何新流程和新技术来说,都得先学会爬,再学会走。第四要做好协同设计。协同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统一标准,否则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国外,一些大型设计公司都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CAD制图标准。而我国目前只有手工绘图时代的制图标准,缺少行业统一的制图标准或者制图规则,不仅导致设计公司之间难以交流,而且由于基于CAD的二次开发软件公司没有统一的标准,设计单位在使用这些二次开发软件绘图时更造成了标准在公司内部的不统一,最后导致在项目中图层、字体、色彩、工作方式、精度等很难统一。国外早已实现了协同设计,现在只是从二维转向三维,而我国则要同时完成从二维向三维及协同设计的升级。

2.3铁路信号与BIM

目前国内铁路信号设计仅限于二维的CAD设计模式,并且行业特点突出:(1)专业性强,局限性大;设计软件少,适用范围小;(2)协调性差,资源共享度低;(3)强、弱电信号信息瞬时动态变化,系统及场景模拟非常困难;(4)系统直接涉及行车安全;(5)系统复杂,信息量大。根据国情与行业实际,结合专业领域现状与特点,提出铁路信号领域项目设计应用BIM的基本思路:转变传统设计思路,应用BIM技术和方法建立信号专业信息模型,实现从二维图纸到三维图纸的设计转型;建立、完善相应的标准和制度。铁路信号设计应用BIM应从行业和专业两个层面、分多个阶段逐步实施考虑。(1)明确认识,转变思想。一要清醒的认识到BIM在国内外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更要看到国内铁路行业的应用几乎为零的现状。二要清醒地认识到BIM是从二维图纸到三维设计和建造的信息革命,为工程设计领域带来了第二次革命。因此,一定要从传统设计思想中跳出来,尽早完成从信号专业传统设计思想向BIM思想的转变。(2)建立专业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建筑信息模型十分丰富,国外很多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BIM标准或者制度,机电专业的信息模型也有不少,但铁路信号专业的信息模型目前还是空白。首先应组建好模型设计团队。然后做好总体规划,制定计划,明确目标。既考虑专业与行业对接,也要考虑行业与国内国际对接。由于行业和专业特点,铁路信号专业的信息模型的建立任重道远。应该奋起直追,尽早着手基础性工作,学习借鉴建筑信息模型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专业信息模型建立。(3)逐步实现设计转型。以新的平台和手段,为业主、勘察、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监理、供应商、销售、运营商等,提供服务于项目完整的生命周期的有效信息。具体目标如下。第一步,完成设计转型。应用BIM技术和方法,完成铁路信号设计从二维转向三维的转型;将专业设计融入项目设计,实现协同设计。完成铁路信号设计从专业到行业的协同设计转型。第二步,实现信息共享。对专业之间的协调问题、设计施工之间的协调问题和业主由于理解偏差等问题进行协调,生成协调数据,以便共享,解决掉这些问题。减少甚至消除因信息不共享造成的额外成本发生。第三步,做好优化方案。在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中更好地优化项目方案。第四步,实现专业信息模型可视化。第一阶段,使信号项目设计与建设、施工、监理及运营维护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在设计阶段的模拟实验设备布置安装、系统运行。减少以至于消除“差、错、漏、碰”,提高设计质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设计成本。第二阶段,实现专业信息模型与实际应用系统瞬时动态信息的结合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信息模型的可视化。第五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工程建设与管理活动中应用4D(3D+时间)及5D(3D+时间+成本)技术和方法,协助行业由经验管理方法提升为科学化管理方法:如为施工方提供模拟服务,也就是根据施工的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来指导施工,减少窝工及返工等,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等;为业主提供模拟服务,减少工期延误,降低人、财、物的浪费,合理控制投资,提高工程质量。(4)制度建立。逐步积累过程经验与教训,建立、完善制度,规范行为。(5)完成工程设计、咨询的国际对接。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

3结语

第4篇

针对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普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协同创新思维融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多主体协同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对教学活动中诸多主体间协同创新的实施形式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1背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飞速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概念和技术的提出与普及,为提升在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上的竞争力,我们提出“互联网+行运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信息战略计划。可以预见,无论是从技术发展层面还是从产业需求角度看,IT技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会保持高速的发展态势,对人才储备的需求也将继续扩大。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开设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高校教学本身存在知识和技能的滞后性,而相对于IT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大多数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愈发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IT人才的培养需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理论和实践需要深度结合,只有多方教学主、客体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才能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IT人才。协同创新这一新的概念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即“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1]。这一概念突出团队协作的本质,强调配合协同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2]。将协同创新理念引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重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办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设计切实可行的协同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产生合作协同的聚力效用。

2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2.1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普遍问题(1)IT行业创新范例和创新需求巨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型应用的不断涌现和融合,加大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的难度。(2)依托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培养模式效果欠佳,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流向分散,IT行业就业率低,难以形成社会影响,不利于提升专业竞争力。(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无法发挥双方优势资源的聚合力;在单一层面的合作过程中并没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融合。(4)教师依托于所承担的专业课各自为战,缺少合作动机和合作渠道,导致专业课程群建设徒有其表,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及专业技能培养过程。(5)跨专业乃至本专业跨年级学生之间、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较少,无法形成“传、帮、带”的学生课外自主创新实践机制。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束缚的角度出发,还是为培养计划能够行之有效的落实提供生态平台和可操作性,乃至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执行层面的可行性,实施协同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均势在必行。

2.2相关研究近年来,各高校和学者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作出大量尝试[3]。文献[4]提出以特色课程体系为基础,以ACM竞赛结合、强化实践环节为具体改革措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献[5]则确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然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2条编程主线和4个训练途径,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人才模式改革实践的推进,大量学者认识到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作用。文献[6]提出以协同创新思想指导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但并没有提及具体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文献[7]则重点阐述校企协同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上述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协同创新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既需完善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多元化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3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思路

3.1融合思路协同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令各个创新主体要素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互惠、知识共享。将协同创新这一理念引入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围绕计算机专业教学这一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地完成专业学生的培养。创新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内涵是构建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各主、客体协同创新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为这一模式定义和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手段及平台,使其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新范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的各方主体包括专业学生、专业教师、合作企业、行业组织及校内学生组织,而专业学生又包括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校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3.2可行性分析目前,各高校均设置多种类型的学生能力建设、课堂及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项目,结合校区整体搬迁过程完成硬件资源建设,可以说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培养模式的建设和优化是长效工程,在学院后续的不断投入下,该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时,各地各单位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策略,IT又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创新土壤的专业,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企业之间均在寻求广泛的合作创新机会和平台,因此该项目具备政策可行性。合理的专业课程群模块划分以及知识点技能考核指标分解与分配,使得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有据可依;不同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毕业生反哺机制既使得毕业生具有成就感,又令在校生提升归属感;学校对行业软、硬资源的需求与企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双方互惠互利的空间,网络应用安全离开软件设计与实施是无源之水,而离开安全的软件项目则成为无根之木,两个方向交融互补,多方合作互不冲突。综上所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内容

我们确立了各方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角色和定位,围绕特色专业建设所确定的路线和方针为开展各类主体间的交叉协同,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和手段。各协同创新主体的落实情况大致如图1所示,其中,师生之间的协同主要落实为“教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同主要落实于专业课程群建设;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协同主要着手于多元化校企合作;学生之间的协同主要着眼于形成以老带新、毕业生反哺的“传、帮、带”机制。

4.1师生协同师生协同又称为教学一体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研和讨论,划分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不同难度和应用层次的实践性模块,让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学习和讲解,营造一种面对快速发展的IT技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氛围,既有利于过程性学习的实施,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遴选若干专业技能实践类课程(如数据库应用、移动互联网开发)进行上述工作的试点和示范,并申报若干院级、校级课程实践类教学改革项目。另一方面是由校企联合共建IT协同创新中心并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中心的工作,承接企业项目或自主创新性项目的开发,既有利于校企的深入合作,又有利于学科竞赛的开展。

4.2校企多元合作协同我们围绕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应用安全两个方向,错位开展多元校企合作,包括与浙江安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网络应用安全学院以及专业课程企业资源植入与师资培训;联合安恒信息与浙江电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基地,建立IT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文化周等校企合作范式,形成多方合作上的广度与深度双向扩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合理地将企业文化和资源持续性地引入4年制本科教学的各阶段,切忌集中式、高强度的技能和文化输入。结合计算机专业这方面的实践过程,校企多元合作可以将大一的始业教育、大二结束时的专业认知实习、大三结束时的专项技能培养夏令营与传统的工程师讲堂、校聘企业专家授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分年实施。

4.3课程群建设根据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划分专业课程群,明确各课程群的实施教师团队(可人员交叉),按课程分配知识点和技能模块,明确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指标,在达成一致共识的前提下,课程群负责教师完成资源共建和教学互补,定义可引入的企业资源(人力资源、项目案例等软资源),实现课程群内容建设的多方协同。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协同效用,教师应以课程群为模块,明确课程群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识别模块中各知识点生成树,然后按拓扑关系落实于各专业课讲授过程;定制每个能力模块(课程群)的技能考核目标和考核方法,倒逼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的落实。

4.4课外学习机制建立学生之间的协同主要是建立灵活的课外学习机制和组织形式,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设计切实可行的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跨专业合作完成企业或自主项目的设计,进入IT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IT创新工作室(可以是逻辑概念)进行项目培育。教师可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工作激发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定期邀请在该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返校进行技术指导,增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有引导、有帮助、有支持的闭环模式学生自主专业成长体系。

4.5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模型构建经过上述4方面内容的建设,教师可逐步定义协同工作落脚点,使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各主体形成图2所示纵横交错的又具备可行性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组织模型。

5结语

笔者以协同创新为视角,设计了IT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客体对象的协同方式,提出符合IT人才培养需求的多元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于2013年开始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实践,学生的专业应用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升,专业课程平均绩点由2.8分提高至3.2分,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由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5名学生组成的团队获得2015年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类命题)全国1等奖,表明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一对多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流程。

参考文献:

[1]杨静.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1):152-154.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6-11.

[3]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82-84.

[4]俞鹤伟,牟艳华.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增刊2):1-5.

[5]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等.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7):94-98.

[6]应祥岳,王晓东,陈芬,等.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5(2):5-7.

第5篇

一、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的原因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是指工程的建设活动或工作的进行速度。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1. 业主方

主要包括:①工程开工前的准备不足,不能及时开工,②工程进度款项拨付不及时,导致工程资金难以落实;③对工期提出要求,压缩工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设计变更,影响工程的进展。

2. 承包方

承包方是水利工程项目的直接实施者,对于水利工程进度的实施影响最深。主要包括:①承包人的投入不足,设备老化,人员水平不高;②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期计划编制不合理,缺乏优化工期的经验;③项目经理缺乏工期控制的意识与经验。

3. 监理方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方与施工方的纽带,监理的作用不容小视。监理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监理业务水平不高,对工程建设不能很好地监督,导致工程延期.对已完成的项目不能及时进行验收交接,导致工程的延误。

4. 其他

主要包括①政府的指令丨②施工环境的变化;③发生地震、台风等不可抗力。

    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传统方法

1. 通过进度表进行进度控制

进度表是承包人每月按实际完成的工程进度和现金流动情况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的报表。这种报表由两项资料组成:一是工程现金流动计划图,并附上已付款项曲线;二是工程实施计划条形图,并附上已完成工程条形图。监理工程师根据月进度表,判断工程进展是否与计划进度相符合。若有背离,监理工程师通知承包人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按照计划执行。

2. 通过网络计划图进行进度控制

与传统的条形图相比,网络计划图把施工过程中的各有关工作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全面而明确地表达出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并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依赖关系,可通过计算找出决定工程进度的关键环节,提高工程进度管理的效率。

3. 通过多层次模糊控制进行进度控制

在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烈的模糊性。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计算出每道工序的持续时间,并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计算出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与网络计划技术相结合,找出关键路线,计算出关键工序的工期,以调整进度,提高管理水平。

三、混沌理论相关知识

混沌是一种貌似无规则的运动,指在确定性非线性系统能够不需附加任何随机因素亦可出现类似随机的行为(内在随机性)。混沌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系统的演化对初始条件十分敏感’因此从长期意义上来说,系统的未来行为是可预测的。

1.“混沌”概念的演化

“混沌”_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和希腊神话故事中,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宇宙起源的重要概念。到了近代,混沌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演化,其最为深刻的演化与进展发生在研究宏观世界的动力学中。由于牛顿理论的巨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仍普遍认为,确定性系统的行为是完全确定的,是可以预言的。然而,近30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绝大多数确定性系统都会发生奇怪的、复杂的、随机的行为。随着对这类现象的深入了解,人们与古代的混沌概念相联系,就把确定系统的这类复杂随机行为称为混沌。1975年,李天岩和他的导师Yorke提出了着名的Li-Yorke定理,至此,混沌有了专门的定义。

2.“混沌”的有关理论

混沌理论主要包括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分形几何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建立在系统动力学方程组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混沌的普适性及数理机制。耗散结构指在开放和远距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宏观时空有序结构。耗散结构揭示了有序结构可能是系统在平衡的条件下产生,也可能是系统在原理平衡的非线性区由耗散结构有序原理产生。分形几何理论认为混沌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分形结构,其空间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即分维。从几何的角度看,就是具有不规则形状,内部具有层次结构和不均匀性。

四、混沌理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借鉴

混沌理论中的初值敏感性特性、蝴蝶效应、奇怪吸引子、虫口模型等理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基于初值敏感性特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

混沌理论指出:初始条件微小的工程建设与管理2009.14中国水利变化都可能造成结果的巨大差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对于一个特定的工程项目来说,要处理的事情和协调的部门比较多,这就意味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需要考虑的初始条件很多且很复杂。要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较好地按照进度计划进行,就必须稳定好各初始条件,协调好与各初始条件相关的方方面面。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主体主要有建设方(业主施工方、咨询方(设计、监理等)和政府主管部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初始阶段,应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由于各方涉及的利益主体及方向不同,在协调中应尽量制定一个各方利益都能达到最优的目标。目前,国际上通用的DAB/DRB(争端协调小组)的方法,值得推广。

2.基于“蝴蝶效应”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

关于“蝴蝶效应”,形象地说就是“得克萨斯州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在一个星期以后会影响到海地的一场暴风雨的方向”。这种效应要说明的问题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敏感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微小的不可预测性不会总是微小的。在适当的条件下,最小的不确定性可以发展到令整个系统的前景完全不可预测。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内部充满了非线性的关系,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人员之间、各施工工序之间等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非线性关系的存在使工程建设进度的可影响性较强。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工程的完成情况可能会因为微小的激励而得到较好的回报,也可能会因为较小的失误而导致工程进度的拖延或者是费用的增加。因此,项目的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项目的非线性特性以及“蝴蝶效应”的作用机制,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同一层面以及不同层面之间的交流,增加对系统有利的反馈,同时减弱对系统不利的反馈,通过沟通交流来达到对“蝴蝶效应”趋利避害的效果。

3. 基于“奇怪吸引子”理论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

混沌理论指出:混沌只不过是运动现象表面呈现出来的无序状态,在混沌运动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确定的秩序。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奇怪吸引子”的作用机理。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随机过程,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工期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目的性,即计划工期。实现工期目标的关键在人,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和谐统一是最佳的理想状态。计划工期的实现程度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可以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奇怪吸引子”。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诸多因素的驱动下,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不能够精确地按照计划工期所制定的目标来完成,但其总是在这—目标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进行的。项目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人”这一因素,在项目部形成和谐的氛围,适当采取激励措施,以达到工程进度的目标要求。

4. 基于虫口模型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

虫口模型是早期混沌理论探索在生态领域的最突出成果。关于虫口模型可作如下描述:

1976年美国数学生态学家MayR在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具有极复杂的动力学的简单数学模型》的文章中指出,在生态学中一些非常简单的确定性的数学模型却能产生看似随机的行为,可用方程表述为:X;+i=UXi(1-Xi) (1)式中,x,为第i年的虫子数,xM为第i+1年的虫子数,xM受到两种情况制约,一是因繁殖而导致的自然增长,它与Xi有关;二是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的有限性,导致了竞争和相互残杀,使得虫子数相应减少,这与Xj2成正比,为综合影响因素。

这个方程就是着名的Logistic模型,也就是虫口模型,它又被称为Lo?gistic差分方程。该模型中,参数p在一定范围变化时,其具有极为复杂的动力学行为。

在水利工程实践中,由于工序间共同因素的影响或人为的控制,各工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依性,而这种相互依赖性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莫俊文、尹赔林在《工程项目的工时相依性度量及调查分析》一文中介绍,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工时变化协调度、并行工时协调度、序列工时协调度和负相依度等指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工时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的并行工序、序列工序之间存在较强的工时相依性,受共同因素影响的多个工序间、关键工序间的相依性尤为普遍。

为了能够较好地运用虫口模型,本文引入工序优度(人)这一概念。其与工时成反向变化关系,工时越长,工序优度就越小,反之,工序优度就越大。本文认为,工序优度受到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上一级工序的完成情况,二是资源和人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竞争。参照Lo-gistic差分方程,针对工序优度,建立如下数学模型:AM=yAi(1-Ai) (2)式中,A;为第i个工序的工序优度,Am为第i+1个工序的工序优度,y为影响系数。

运用该模型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时,重点是对影响系数Y的分析。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分析其在一维方向上的拓扑变化,能够很好地控制工期。

五、结语

第6篇

[关键词]BIM技术大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编制与管理在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施工进度计划可以使项目各参与方达到“协调一致”。因此,不管是从业主方还是从施工方,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做好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多数项目进度计划多是对设计方设计出的图纸用专门的进度计划软件编制,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的相关信息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增多,但是由于项目各方不能很好的传递信息,以及相关的设计变更,致使进度计划编制的工作量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02年Autodesk公司首先提出将所有建设工程信息放在一个平台上,这样,建设项目中的所有相关人员都可以从这个平台中获取信息,保证协同工作,增强工作效率。这个平台就是BIM,自2002年后,Autodesk公司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BIM。在其的《Autodesk BIM白皮书》对BIM进行了如下定义:BIM是一种用于设计、施工、管理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及时并持久地获得高质量、可靠性好、集成度高、协作充分的项目信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s an approach to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t supports the continuous and immediate availability of project design scope, schedule, and cost information that is high quality, reliable, integrated, and fully coordinated.)。

本文结合大型机场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对BIM应用于进度计划编制的贡献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BIM的进度计划编制过程,构建了基于BIM的进度计划编制模型。

一、建筑信息模型及应用现状分析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这项被众多国内外设计师称之为“革命性”的技术,最早是由美国乔治亚技术学院(Georgia Tech College)建筑与计算机专业的查克•伊斯曼(Chuck Eastman)博士于30年前提出的一个概念:“建筑信息模型综合了所有的几何模型信息、功能要求和构件性能,将一个建筑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信息整合到一个单独的建筑模型中,而且还包括施工进度、建造过程、维护管理等的过程信息。”

自2002年BIM被提出以来,BIM的涉及面已十分广。目前来说主要被应用于设计阶段。除此之外还被人们应用到建筑业的多个方面,包括:建筑结构设计、文档管理、成本估算、施工管理、项目管理、可视化等(如图1所示)。

从众多相关资料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建筑信息模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BIM是对建筑构件数据化或智能数字化的表述;第二,BIM是一种协作过程,它包含自动化的处理能力,和维护信息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第三,BIM可用于信息交换,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提供可重复、可验证、可维持的明晰的信息环境;第四,可以产生完整的非图形数据的报告,可以持续、即时地提供可靠、高质的项目设计规模、进度和成本信息。同时,BIM能够在综合数字环境中保持信息不断更新并可提供访问,使建筑师、工程师、施工人员以及业主可以清楚全面地了解项目。这些信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过程中能促使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从而使项目质量提高,收益增加。

在BIM中涉及了多个专业的多个数据,为此,建立了开放的建筑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的国际标准IFC(工业基础类别,IndustryFoundation Class)。最新的IFC标准包含了以下9个方面的建筑实务:建筑、结构分析、结构构件、电气、管道与消防、暖通空调、建筑控制、施工管理、物业管理。将来,IFC还会扩充到施工图审批、GIS等的领域。

二、应用BIM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可行性

BIM从3D模型发展出4D(3D+时间或进度)建造模拟功能[3],让项目相关人员都能够更加轻松地预见到施工建设的进度计划。Innovaya是最早推出BIM施工进度软件的公司之一,支持Autodesk公司的Primavera及Microsoft Project施工进度软件[4]。Visual Simulation这个新型的进度计划和施工分析工具可将MS Project或者Primavera的施工计划与3D BIM模型关联起来。那么,项目进度计划便通过3D构件在进度计划安排下的施工过程表现出来――这便是4D(3D+时间) 施工模拟的含义(如图2所示)。由此方式产生的相关任务可以自动地关联到BIM软件上,调整施工进度图后,进度安排也会自动变化,并在4D施工模拟时体现。该模型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可以形成可视化的进度信息、可视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以及可视化的施工过程模拟,在建设过程中可将工程变更结果及风险事件结果进行模拟。类似软件还有Navisworks公司的Timeliner。

对比建设行业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横道图、网络图,4D模型的优点显而易见。传统的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应用多适用于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人员,不能被参与工程的各级各类人员广泛理解和接受,而4D模型将施工中每一个工作以可视化形象的建筑构件虚拟建造过程来显示,使建筑工程的信息交流层次提高了。

在工程施工中,利用4D模型可以使全体参建人员很快理解进度计划的重要节点;同时进度计划通过实体模型的对应表示,可有利于发现施工差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调整;即使我们遇到设计变更、施工图更改,也可以很快速的联动修改进度计划。另外,在项目评标过程中,4D模型可以使专家从模型中很快地了解投标单位对工程施工组织的编排情况、主要的施工方法、总体计划等,从而对投标单位的施工经验和实力做出初步评估。

需要指出的是,4D软件所承担的分析推理工作其实离不开使用者的介入,这就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操作经验和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应介入施工人员,才能更好的依靠4D模型来调整方案,进行进度编排,使设计更具备可施工性。

4D模型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应用到进度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多个方面,主要表现为进度管理的可视化功能、监控功能、记录功能、进度状态报告功能和计划的调整预测功能,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策划可视化功能、辅助施工总平面管理功能、辅助环境保护功能、辅助防火保安功能。同时还可以应用到物资采购管理方面,表现为辅助编制物资采购计划功能、物资现场管理功能及物资仓储可视化管理功能。

通过4D模型的应用,可以在项目建设整个建设过程中实现工程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可视化减少了进度计划编制人员翻阅图纸的工作量,缩短了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时间,提高了编制效率和准确性。还可帮助施工人员更深层次的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方案要求,减少因信息传达错误而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问题,提高施工进度和质量,保证项目决策尽快执行。

三、BIM在某机场进度计划编制过程中的应用构想

1.项目概况

某机场工程是一个以机场建设指挥部为主要投资单位,同时有其他多家投资单位同时并存的大型复杂项目群,它所包含的实施项目多并且范围广。其中建设指挥部投资的工程项目包括:地基处理与土石方工程、航站区工程、飞行区工程、货运区工程和综合配套工程;非建设指挥部投资的工程项目包括:航管工程、航空公司基地工程、供油工程、场外综合配套工程(场外道路及轨道交通工程、场外供电工程、场外供水工程、场外排水工程、场外燃气工程、场外消防工程、场外通信工程、场外环卫工程、场外邮政设施)和其他项目。

该工程中的航站区工程、飞行区工程、综合配套工程和驻场单位工程相互之间有大量的工作界面, 需紧密配合协调解决之外, 还有许多驻场单位生产生活设施和场外配套工程需要机场建设指挥部协调配合。因此该机场总进度计划覆盖所有与此机场工程有关的项目,包括建设指挥部投资的工程项目和非建设指挥部投资的工程项目。目前采取的进度计划编制方法如图3所示。

该机场建设项目总进度计划先由总进度计划编制小组编制,并采取由总进度计划编制小组通过定期的专题调研会议沟通不同部门的进度实施近况,并指导各部门在统一的总进度计划控制下逐层编制分层进度计划。通过总进度计划逐一细化、分层计划, 直至月或旬、周进度计划, 及时地采用循环模式预测可能产生的偏差并做出提前预警、提出产生偏差后的纠偏措施,使实际的工程进度不影响关键性节点控制, 按计划完成工程任务。

项目总进度计划编制小组是直属于机场指挥部领导的独立课题组,在施工过程中不跟随施工队伍进行现场追踪,对施工的进程情况只能从各阶段的专题研讨会中获得。进度课题组的成员在编制进度计划的前期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如项目可研报告、设计文件、施工图纸、不同专业施工措施要求等,然后借助相关软件对进度计划进行编制,尽量从实质上把握各单位的实施情况,编制可行性的进度计划。同时,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也要对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重新整理,输入到进度计划编制软件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进度计划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对设计资料进行整理,出现了重复性工作;另外,进度计划编制人员还需阶段性的组织相关部门对目前的实施情况做汇报总结,根据汇报结果重新组织面向指挥部的汇报文件,这样使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任务量加大。

2.BIM的实现方案

要将BIM应用到该机场项目中应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建立一个BIM信息平台,使机场项目相关人员可在同一时间看到相关资料;第二,结合时间进度,借助BIM软件编制机场的进度计划;第三,机场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跟踪检查;第四,根据实际资料鉴别偏差,实施过程诊断(如图4所示)。

图4 某机场项目基于BIM编制进度计划步骤示意图

(1)建立一个BIM信息平台。为保证项目信息在实施阶段能够在各参建主体之间顺畅地传递,并为各管理职能部门所调用,需要建立机场项目集成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以机场项目为管理基本对象,构建协同管控的业务处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域的协同管理,达到信息资源共享。① 机场指挥部不管在指挥部投资的项目上还是非指挥部投资的项目上都需要信息的及时交换、传递和共享。包括领导决策层和业务执行层(各职能部门) 以及各现场项目部之间都需要流畅的信息传递途径与方式,使执行层内部实现信息共享, 保证有工作面交接的相关部门得到协作信息,发挥协同效应。②BIM 还能提高机场所有建设文档质量,改善施工规划,实现施工模拟,从而节省施工中在过程与管理环节上投入的时间与资金。最终结果就是,能将业主更多的施工资金投入到建造,而不是行政和管理中。

(2)借助4D模型编制机场进度计划。①利用常规软件形成机场项目的3D建筑模型。②利用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的相关软件产生机场施工进度,应首先用WBS的分解模式将项目目标进行分解,判断并输入工期的估值,创建时间列表并按大纲的形式将其组织起来,给各个任务配置资源,决定这些任务之间的关系并指定日期,然后检查项目甘特图是否符合要求。③将3D模型的构件与进度表联系,形成4D模型以直观展示施工进程。

目前应用4D模型实践大型建筑工程的不多,主要是一些工程数量巨大的项目,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盖里事务所最新完成的迪斯尼音乐厅建筑群。

(3)收集机场项目施工信息资料,实施跟踪检查。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的过程主要是收集项目进展信息资料的过程。项目施工各有关控制部门和控制人员,应当视控制内容和控制目的的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跟踪检查。不同部门的实施情况等相关内容应及时在BIM信息模型上,保证其他工程人员查阅。

(4)鉴别机场项目施工偏差、实施过程诊断。这个阶段由机场指挥部进行,在对相关信息的反馈中鉴别进度偏差,发现和揭示项目施工中的问题,执行相关控制职能。

四、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管理集成的思想,研究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原理,并结合工程实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集成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借助具有多维化、可视化基本特征的BIM工具,构建基于BIM的进度计划编制方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迎丁烈云:地铁工程建设集成控制系统研究[J].施工技术,2009(10).116-118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论建筑行业信息化及其相关标准发展[R]

[3]陈建国周兴: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多维集成管理的实现基础[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0).150-153

[4]丁杰:建设工程项目4D模型实现方法的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2008,11.21-25

[5]刘爽: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J]. 数字学报,2008.2,100-101

[6]Rob Howard, Bo-Christer Bjork.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Experts’viewson standardisation and industry deployment[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2 (2008) 271280

[7]Bilal Succa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ramework: A research and delivery foundation for industry stakeholder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18 (2009) 357375

[8]C. Eastman, P. Teicholz, R. Sacks, and K. Liston.BIM Handbook: 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 Managers, Designers, Engineers and Contractors[M], NY:John Wiley and Sons, 2008.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心,坚持“四个重在”,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协会组织建设,促进协会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双争”活动,着力解决协会组织建设和协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各级计生协会创先争优意识,在全系统营造“有第一必争,有先进必当,有红旗必扛,有标杆必超”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有作为”协会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促进协会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计生协的生力军作用,推动计生协事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内容

围绕实现计生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双争”活动内容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草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市计生协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为基本依据。

乡、村两级争创先进计生协会,要努力做到“六个好”:

1、组织建设好。党委、政府,村(社区)“两委”重视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乡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专人负责计生协会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组织数量稳定,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普遍建立协会组织,做到“组织健全、结构优化、素质提高、活力增强”。各项组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会员之家”,有专人负责并能正常开展协会工作,协会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队伍建设好。大力推进协会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方法,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使组织动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好。科技骨干、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在会员队伍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会员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五支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计生协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协会活力不断增强。

3、工作机制好。乡、村工作制度完善,生育关怀行动、村级计生协规范化建设、计生保险、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计生协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企业协会建设、协会组织形式创新等相关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科学有序。

4、工作保障好。党委、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和村(社区)“两委”把计生协建设和发挥计生协作用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整体规划。经费投入在同级人口计生事业费中占有一定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协会机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基层协会“会员之家”普遍建立,多数“会员之家”做到“五有”,即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有服务计划和记录。人口文化大院活动富有特色。

5、工作业绩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乡、村两级在推动计生协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上取得新成效。拓展协会服务领域,在建立专项基(资)金、创办“生育关怀”项目基地、争取政府资助、协调社会参与、组织会员带动和开展家政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遵循“三自”方针,认真开展村(社区)示范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一公约五服务、一建议四参与、一监督三评议”计生协参与群众自治的科学运作模式,深化宣传教育、反映群众诉求、维护妇女权益,在推进自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新成效。生育关怀行动领导有力,生育关怀资金形成规模,项目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生育关怀品牌特色鲜明,生育关怀行动广泛深入、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保险工作的意见》及平顶山市人口计生委、平顶山市计生协《关于在全市建立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和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计划生育保险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计划生育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宣传倡导工作富有成效。

6、民主评议好。

四、组织方法

2、乡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负责组织,村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参照市里的做法负责组织。

五、评选表彰

1、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每年对各乡镇、街道的“双争”活动进行一次评估表彰。

2、评选工作程序:一是单位申报;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推荐;三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组织评估;四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领导班子研究确定表彰单位;五是在市人口计生委网站公示。

3、每年评选表彰4个乡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20个村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对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的单位授予“优秀计生协”称号。

六、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双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成立“双争”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争创活动的组织实施。

2、严格创建标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把争创工作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有效形式,要严格按照市里制定的争创标准,实事求是地上报创建单位,真正把那些工作基础扎实、成绩突出、在当地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单位推荐上来,保证评选工作的公正、公平。

第8篇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一项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在借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实际情况,按照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层次性、逻辑性等原则,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和日常评价4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绩效评定提供了依据。最后,从项目实施与管理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可为提高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影响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社会认识过程,需要基础设施及能力的支持[1]。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为了更好地将产、学、研、政、用相结合,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教育部及财政部推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计划对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加强互动,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重要条件[3]。2015年10月19日,总理在北京出席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年10月26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十三五”规划等重要议题,对创新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创新”放在实现“十三五”规划需要树立并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明确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高等院校以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实践经验,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65年安索夫(Ansoff)在研究企业多元化问题时首次提出“协同”这一概念,它主要是指组织内各事业部之间的协同[4]。协同创新涉及人才、知识、技术、行为等多方面的整合[5]。本文所说的协同创新是指突破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使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需求导向、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发展模式,产生协同创新效应。

Spanos[3]对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参与协同创新主要源于产品和工艺形成背后的技术难以模仿。协同创新中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自身能力和项目本身特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协同创新已成为提高各组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组织模式,能够更好地将科研与经济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同步提升。自“2011计划”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诸多研究。冯春贵[6]提出,行业特色型高校可结合行业产业特点,基于不同的协同创新目标,采取不同创新模式。邵云飞[7]结合国内现实背景及研究现状,运用共生理论探讨了高校、企业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特征及作用方式,构建了高校协同创新一体化体系。孙艳华[8]在把握协同创新中心激励机制构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建立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虽然前人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丰富,但在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体系构建方面尚属空白。谷俊涛[9]基于合同对标思想构建了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Lee[10]就各类公共研发支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分为4种,分别为技术能力提升效应、需求创造效应、研发成本降低效应以及项目复制效应,但评价公共研发支出对企业激励的总体效应仍存在一定困难。刘洋[11]设计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建立了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王洁芳[12]剖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侧重点,构建了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但在没有考虑资金要素的情况下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片面性。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的特点,建立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协同创新整个过程的实施、监督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评价体系变量选取

在以往有关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孟祥芳[14]、李超[15]等从财务、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日常管理和验收情况等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在参考前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项目的特点,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日常评价4个维度选取18个变量构建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1.1项目决策(1)项目目标。项目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容易细化操作是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目标太宽泛或主题不鲜明,可能造成项目后期执行失去参照标准。因此,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需要对项目内容进行明确并细化,为项目实施以及资金绩效评价提供一定依据。项目目标可用内容明确程度来衡量,项目内容明确程度可分为非常明确、较为明确、一般、模糊、非常模糊5个级别。(2)项目设计。协同创新计划是整合资源、多方合作的项目,项目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与承担的任务,以及不同类型项目的分布情况。以项目层次分布情况来反映项目设计情况,作为衡量项目决策绩效的变量之一,项目层次分布情况可分为非常合理、较为合理、一般、不太合理、不合理5个级别。(3)决策程序。协同创新项目的申报、审核、批准需要遵循一定程序,根据已有规定、牵头高校的优势及协同创新能力,确定是否批准项目,以及项目研究主体、划拨资金和预期收益。以申报条件符合规定的程度体现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检验项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申报条件符合程度分为非常符合、较为符合、一般、不太符合、不符合5个级别。(4)分配依据。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有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等不同类型,且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科技含量的目标,要想高效合理利用资金需要有一定分配依据。通过综合考虑资金分配因素,制定项目资金分配比例,确定如何分配资金,资金分配比例计算方式为:项目拨付资金/项目总体拨付资金。(5)分配结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最终成果好坏与投入大小密切相关。要合理安排高校科研人员的岗位,发挥科研人员的专业优势;完善研究设施,尤其是硬件设备;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选择科研人员及设备比重来体现项目决策分配结果。科研人员及设备比重计算方式为:项目科研人员及设备数量/项目总体科研人员及设备数量。

1.2项目管理(1)资金支持情况。在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资金支持是一个关键环节。不管项目发展姜道奎: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研究前景是否光明、研究科研团队是否强大,一旦资金链断裂,研究工作将无法进行,研究计划也难以继续。资金到位率可以很好地反映项目受到的资金支持情况,其计算方式为:资金拨付实际到位金额/资金计划拨付金额。(2)资金到位及时程度。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资金得到批准后,相关配套资金何时到达项目组影响着项目进度。资金及时到位有助于促进项目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有步骤、按进度完成相应工作;若资金到位不及时,则可能造成人员和设备浪费,加大项目开支。选用资金到位时效反映资金到位及时程度,以资金实际到位天数来评价。(3)资金利用水平。项目承担者得到资金后,如何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创造更大价值是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资金利用水平来检查有无支出依据不合规、虚列项目支出、挪用、挤占项目资金的情况,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可选用资金使用率反映资金利用水平,资金使用率计算方式为:用于科研的项目资金/实际拨付的项目资金。(4)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可对协同创新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很好的规范,是资金管理规范的重要体现。通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水平,在出现资金问题时做到有章可循,较好地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可选用财务制度执行程度反映资金绩效,分为非常严格、较为严格、一般、宽松、非常宽松5个级别。(5)组织实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资金需要组织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开展协同创新项目管理工作需要组织机构健全、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人员统一安排工作。各事业部存在权责关系、“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分歧时,需要高校管理委员会积极协调。选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程度来体现组织实施的水平,分为非常明确、较为明确、一般、模糊、非常模糊5个级别。(6)管理制度。高校协同创新项目进行过程、资金使用过程要遵循相关管理制度。有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才能使相关措施切实可行。用管理制度健全程度作为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之一,分为非常健全、较为健全、一般、不太健全、不健全5个层次。

1.3项目绩效(1)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完成情况是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项目指标完成是项目产生绩效的基础。项目任务完成率能直接反映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及资金利用效率,是检验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指标。选用项目任务完成率衡量项目指标完成情况,计算方式为:实际完成项目任务数/计划完成项目任务数。(2)科技进步情况。高校协同创新项目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研人才的参与,形成的科研成果也会促进项目的完成,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映科技进步的形式有很多,如科技数量、新产品研发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这里用科技成果转化率来表示科技进步情况。科技成果转化率计算公式为:高新技术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3)行业产业发展情况。面向地区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强强联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会对行业产业聚集度产生积极影响。选用地区产业聚集度反映行业产业发展情况,评价项目资金绩效。地区产业聚集度采用地区规模最大的某一行业产值占整个地区的比例来衡量。(4)经济发展情况。高校协同创新可以实现多学科联合攻关,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灵活的创新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发展。选用地区GDP增长率反映创新项目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间接考核项目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GDP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后一年GDP指标-前一年GDP指标)/前一年GDP指标。(5)人才建设情况。推进协同创新可以较大限度地利用创新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人才是强国的动力,人才建设是绩效评价又一重要指标。高校是知识输出、人才输出的基地。才培养比例是项目在人才建设方面的评价指标,其计算方式为:取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人数/参与项目的总人数。

1.4日常评价(1)项目实施进程。项目实施进程反映了协同创新项目进度,能够反映有关机构是否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加强管理,以及项目工作人员是否各司其职,有助于及时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将项目实施进度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之一,分为非常合理、较为合理、一般、不太合理、不合理5个级别。(2)社会发展。协同创新重在创新,注重以科技解决重大民生问题,不可片面以经济发展程度作为单一指标,还应考虑社会发展状况。选用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评价项目资金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资金利用情况,可持续发展水平具体分为非常好、较好、一般、不太好、不好5个级别。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

2.1层次递阶结构建立层次分析法的目标层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即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依次将准则层和指标层分解开来,如表1所示。

2.2判断矩阵构建在表1的层次结构下,运用专家意见法,根据各指标相对于统一准则的重要性不同,构造对于同一准则各个指标的两两比较矩阵。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到一个判断值。为了使判断量化,定义1~9为判断标度。具体评定方式为,设a和b为两个评价指标,其重要性之比记为a/b,并给以数值记作a/b,其分值说明如下:①Ai与Aj同等重要,量化值为1;②Ai比Aj稍微重要,量化值为3;③Ai比Aj重要,量化值为5;④Ai比Aj强烈重要,量化值为7;⑤Ai比Aj极端重要,量化值为9;⑥介于上述相邻判断标度的中值,量化值为2、4、6、8;⑦Ai*Aj=1。得出判断矩阵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标准为: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0.1,则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比较矩阵,直至达到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2.3指标权重计算及排序评价一个指标的好坏,不仅需要构建指标,还需要考虑指标在该体系中的权重,即相对重要程度[16]。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利用层次分析软件计算每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同理,也要计算出各指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计算可得各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指标层指标对应的准则层影响程度,其中,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日常评价对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评价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3098、0.1663、0.3576、0.1663(见表3)。

2.4具体评价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各指标权重后,可根据数学模型对项目进行评估。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协同创新项目的内容差异以及地区实际情况,聘请多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打分评估,具体步骤如下:(1)专家根据高校递交的总结报告,严格审查各项标准,对于某些指标严重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通过。(2)专家对于高校递交的协同创新项目总结报告,根据项目相关特点,单独对每个指标打分,为了便于计算整体分值,每个指标满分定为10分。(3)根据专家打分和相应指标权重,计算该项目总体得分情况,满分定为100分,计算方法如下。

3结论及建议

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协调管理;管理工作;采取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modern project tends to large-scale, complex, to mee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must be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plan, organize,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gave a brief summary of the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to take measures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and management;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程项目越来越趋向大型化、复杂化,由于建筑工程是由多工种、多系统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致使项目的管理工作非常繁杂,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理念已逐渐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迫切需求一种新的方法和思想来实现工程项目的高效运转,因此,工程项目协调管理应运而生,而工程项目协调管理的实现依赖于协调管理机制的建立。然而如何做好建筑工程协调管理工作,下面结合某工程实例作简要的阐述。

2建筑工程协调管理工作

本工程为珠海市斗门区某城市商业广场工程,占地面积约为7531.76m2,总建筑面积约为35316.24m2。

为作好对各专业施工队之间的组织协调管理,对整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进度、和谐统一负有协调管理的责任,确保各专业施工队完成各自的施工任务,进而为工程的圆满竣工奠定基础,向业主交付一个满意的工程。为此,我们将做好如下工作:

(1)积极主动地为业主的服务,有效协调工程各方的工作关系,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

(2)时刻以项目管理者的身份全面管理本工程的施工,同时也要以服务者的身份积极为各分包单位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提供尽量多的帮助。

(3)对工程质量严格管理,确保工程实现过程精品;

(4)对工程进度进行科学和有效控制,在业主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工程施工,对安全和文明施工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并达到预定的验收目标。

(5)在施工和管理方面大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运用计算机技术;

(6)对工程实施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和有效策划、组织与协调,合理安排各专业施工顺序,确保关键线路和主导工期。

3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措施

3.1组织措施

3.1.1项目经理负责对各专业施工队的全权管理,并对各专业施工队负责人具有人事任免权,项目部设各职能部门负责对各专业施工队的对口业务管理。

3.1.2建立工程例会制度

结构施工阶段项目部每周召开一次工程协调会,解决土建施工、预留、预埋部位施工中的协调问题,装饰、安装施工阶段每日早8:30召开经理部部长以上人员会议,协调内部管理事务;每日下午7:00召开包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各个专业施工队负责人共同参加的生产例会,总结日计划完成情况,次日计划;分析工程进展形势,互通信息,协调各方关系,制定工作对策。通过例会制度,使施工各方信息交流渠道通畅,问题解决及时,减少中间间断环节,提高效率。及时分析、协调、平衡和调整工程进度,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3.1.3建立紧急召集会议制度,各个专业施工队负责人不得随意离开施工现场,当工程发生紧急情况,项目部发出紧急召集的指令,各个相关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处理特发事件。

3.1.4建立严格的现场审批制度,各个专业施工队均不得擅自组织材料设备的进场,不得擅自组织人员进入现场施工。任何专业施工队如需组织材料进场或者需要展开工程的施工,都必须由项目部统一协调,并必须按照项目部发出的指令,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区域内组织材料设备的进场,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施工区域展开工程的施工并在规定的施工周期内完成施工。

3.1.5工序交接检查制度,项目部组织各个专业施工队进行交接检查验收,解决好界面协调的问题。

3.1.6实行技术总交底制度,各个分部展开施工之前,由项目总工组织各相关专业施工队参加交底会,明确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配合问题。

3.1.7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协调。在施工过程中,影响生产的因素很多,将加强对消防、交通、市政、供电供水、环保市容等单位的协调,进一步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进行。

3.2技术措施

3.2.1充分运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

(1)通过计算机网络计划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方案,建立完善的计划保证体系。

建立完善的计划体系是掌握施工管理主动权、控制施工生产局面,保证工程进度的关键一环。本项目的计划体系将采用科学的三级网络编制施工总控计划,一级网络根据工程总工期控制工程各阶段里程碑目标;二级网络根据各阶段分项工程的工期目标控制分解成分部的目标;三级网络控制指导每日主要工序生产,利用三日前锋计划控制日计划和周计划。以日、周、月、年和总控计划构成的工期计划为主线,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技术保障计划、商务保障计划、物资保障计划、质量检验与控制计划、安全防护计划及后勤保障计划,在各项工作中作到未雨绸缪,使进度管理形成了层次分明、深入全面、贯彻始终的特色。

(2)网络计划和计算机的应用

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是一个循环渐进的动态控制过程,施工现场的条件和情况千变万化,项目部通过计划协调部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施工进度有关的各种信息,不断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通过网络软件可以很方便的实现进度计划的动态调整。

(3)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局域网的应用及其它信息沟通的渠道

要保证各专业协调管理的顺利实施,建立顺畅可靠的联系沟通渠道,保证各种指令和信息的迅速传达到位,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工作。除了前述的各种会议制度之外,项目部还将建立以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综合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局域网和数据库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信息的横向交流和数据共享,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10篇

我个人认为做好施工现场协调管理应着重从以下一个管理方面着手,即:施工前的管理、范围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费用管理、采购与合同管理,以这些内容为主导,指导施工中协调管理工作。

第一、首先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任何的建筑工程都要按照施工图纸准备好材料,工程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如果没有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建造出优良工程。从材料计划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规定和控制才能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因此,必须在施工材料的采购、运输、验收、使用上都进行严格的跟踪管理。除了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之外,还要选择适合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并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合理的施工计划。另外,在施工前将需要的机械设备配备齐全、必须有专人操作、专人维修与保养,尽量减少机械磨损和故障对工期的影响。施工现场由于施工材料众多,必须做好防盗、防火、防电等事故。这些工作都必须在施工前进行严格管理和加强防范意识,为以后施工节约时间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第二、做好范围时间管理。恰当的范围界定对于项目的成功来讲十分关键,如果项目范围界定不明确,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变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而变更的出现通常会破坏项目节奏的进程,造成返工、延长施工工期、降低施工人员的生产效率。因此项目范围的界定要准确、细致,尽量避免超出预算的现象发生。

其次是严格时间管理,也就是进度管理。对进度管理最常用的方式是编制总进度计划、年进度、季进度、月进度、周进度计划等相互进行对比控制。一般来讲,编制进度计划工作很重要,所有工程开工前均要编制单位工程总体施工进度计划,以指导整个工程完工的时间目标。要掌握编制进度计划的方法,如横道图、网络图、时间网络图等,要能够独立做出项目施工计划,这也是对施工管理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对进度计划进行控制,主要是定期观测、跟踪。通过定期观测、跟踪,通过计划与实际进度的比较,适当调整进度计划,施工中应设专门进度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落实进度偏差纠正,确保进度跟踪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这是平时工作中不易引起重视的工作,实际上非常重要。这里面有一项主要工作,即团队建设要着重培养全体人员为实现工程目标所需要的同心协力、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通过组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学习,持证上岗,合理授权等方式来提升团队能力,激发大家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四、施工中的沟通协调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施工中的协调管理是进行项目各方面管理的纽带,施工中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因为大多数施工项目组织是在施工中形成的,项目成员彼此不了解,相互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调。如果在工程施工中,人与人之间协调工作不到位,工作岗位不明确,就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人员的安全问题。土建施工现场工作危险系数较高,大多数都是高空作业或是露天工作,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意外事故(物体打击、高空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等),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所以强调施工中的协调管理的重要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要做到施工前的工作明确安排,要责任到人,做好每个施工人员的协调安排。加强现场的质量控制,严格要求、监督管理都可以控制安全隐患,杜绝、减少事故的发生。

第五、质量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质量意识,坚持“三全”管理,即要求全员、全过程、全到位管理。对全过程管理就是对每一工序都要有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更要细致到每一检验批中,因为现在施工人员整体水平比较低,涉及的管理、技术、施工等工作人员比较多,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与整个工程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施工项目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施工人员具有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质量管理不到位,随着建筑行业的升温,很多建筑企业为了在建筑业中拥有竞争优势,过分的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质量的控制、管理,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实际施工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很多。所使用的物料面广量大,很难对物料进行全面的控制。

安全生产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施工中每个施工作业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明确安全责任制,始终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管理思想与意识。始终要明白安全无小事,不发生安全事故就是最大的效益。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消除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第六、注重费用管理。现场职工中重点应重视材料的管理,如支模工人往往图施工方便,不计成本,施工中不注意对已拆模板及边角料的利用,对已具备拆模条件的模板不拆除直接用新模板,即加大了资金压力,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作为工程管理人员应加深一下费用方面的学习和认识。使在整个工程中节省施工成本费用。

第七、重视采购合同管理,采购管理也需要编制采购计划,提前决定采购时间、品种、数量级采购方式。通过事先询价了解市场行情,并与其进行合同谈判、签约。还要加强分包队伍合同管理意识,不要总是出现合同签订时一切承诺都挺好,实际执行中落实不到位,现场急用的材料、成品及半成品等迟迟不到位,造成人员窝工,工期延误及费用增加等。

第11篇

一、项目背景

为了积极探索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学习国外的先进职教办学经验,本项目在现有数控专业的基础上,经过调查和论证,引入了德国相关专业――切削机械师(Zerspannungs-mechaniker)的培养计划。参照德国双元制模式,组织教师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工具和方法来开展相应学习领域的教学工作,根据培养模块的要求配合相应的企业培训。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培养计划调整、双元制模式落地、一体化考核实施以及师资教育理念、工具和方法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从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中没有一种特殊的、普遍适用的文化。取代一种统一社会价值观的是每一个社会系统单独具有的功能。卢曼的理论视角下,社会结构的存在是由于社会结构所完成的功能所决定的,而不是源于某一个普适的文化背景,而且这种社会结构的存在将创造出与之适配的文化[1]。从这个角度看,将德国切削机械师引入高职数控专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要探讨的就不再是他国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教育模式移植到本国文化背景下时如何寻求适配的问题,而首先应探讨数控人才培养面临什么问题,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和政治、经济等并列的子系统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什么解决方案,在该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尝试将德国切削机械师专业引入高职数控专业。

本文将整个项目归纳成四大要素及相关环节:培养计划;培养实施、考核实施、师资培养。以下将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描述,最后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图1所示。

二、培养计划

(一)培养计划的制定

我国数控专业以培养学生使用和维修机床为主线,传授给学生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学校实训中心和企业实践练习操作技能,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从培养计划的制定来看,原数控专业的培养计划内容集中于如何满足企业对学生就业技能的需求。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打造系统的知识基础,配备了相关的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

德国切削机械师专业以培养学生完成制造型企业中金属加工任务(使用各种工具、机床进行加工生产)为线索,贯穿教育和培训组织介绍,涉及到就业后企业的组织、工作任务、客户服务、成本预算、设备准备、订单加工流程等,整个计划着重强调工作安全、健康保护和环保要求。

该培养计划的制定如图1所示,通过政府部门的组织,行业协会和教育专家协同工作,以客户订单为线索提取典型工作过程,以计划、实施和监控三个步骤为一个循环对工作过程进行解构,形成该职业的能力清单,以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划分组成培训模块、培训计划,围绕完成职业行为能力的知识理论,划分学习领域,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的培训模块部分由企业或者企业委托跨企业培训中心完成,学习领域部分由各职业学校完成。

该培养计划的制定是由国家对93个职业大类和371个职业进行划分[2],在德国行业协会、文化教育部和经济部的协同下对该职业应该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清单化的制定,以形成法律文本到各个州统一执行。因此,从职业能力的角度看,调研范围并没有局限于少数企业。此外,职业能力以培养成熟社会人为目标,重视在相应的职业活动背景下,以学校和企业为场所,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该职业为身份完成与社会的互动。

(二)培养计划内容比较

我国高职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使用和维修机床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市场对数控技术应用方面人才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主要的专业课程:现代工程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制造工程学、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数控机床、典型数控系统、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

切削机械师是德国职业教育制造型企业的五大职业之一,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时间为3年半,学生毕业后从事制造型企业中与金属加工相关的工作。学习内容包括:职业教育、劳动法和劳资协议;培训企业的组成和结构;工作安全和健康保护;环保;企业和技术交流;工作的计划、组织以及工作成果的评价;分类、分配和处理原料和辅料;加工零部件;生产资料的维护保养;控制技术;张贴、固定和运输;面向客户;加工过程的计划;数控加工机床和加工系统的编程;机床和加工系统的调试;加工工件;监控和优化加工工艺;应用领域的经营过程和质量保障系统。另外,学生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之一进行深造:自动车床系统;车床系统;铣床系统;磨床系统[3]。

三、培养实施

我国数控专业整个培养计划的安排以授课结合校内实训,以及学习结束前的企业实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组织中,理论课程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实训课程以围绕从一种加工方法的训练到小型零部件的加工装配来进行组织。培养实施采用授课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通过辅导班等形式帮助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切削机械师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学习情境要求来源于具体的职业行为情境。因此,如果要以职业行为情境为背景和线索,而非完整的学科体系,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对学科化的知识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和扬弃,又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学完成信息搜集整理。此外,以学习情境为单元展开的课程无法完全使用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必须穿插必要的实验和实训操作,讲解才能向下推进。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学习领域中的学习情境来完成理论教学,以培训模块来完成实训教学,学习领域和培训模块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两种课程交替进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放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之下(学习领域)进行传授,从知识传递的角度减少了“惰性知识”的传递,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将实践技能编织进由简入繁的来源于企业的项目加工当中,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完成从计划到监控的全过程学习[4]。学生的整个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既代表了学历又代表了职业技能水平,为所有德国企业用工认可。

四、考核实施

我国数控专业的考核方法是采用笔试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通过对加工产品精度等各方面的达标程度评分来进行技能考核。从考核实施来看,采用的笔试和对实训结果评价的方法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德国数控切削机械师专业的大量非操作性技能的学习内容无法通过笔试和对加工结果的测量进行评价。例如,企业和技术交流、工作计划、组织以及工作结果评价的能力等。因此,在平常的学习当中采用笔试、口试、工作日志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考核,期中和期末考试采用一体化考试的方法,通过给定加工任务,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进行加工任务过程中的技术交流、安全防护以及对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测量和自我评价等环节的行为来考核学生的过程能力。

五、师资培养

我国数控专业教师的背景基本上为两类:一类是进行知识能力教学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机械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应聘后通过国家组织的教师培训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另一类实训教师主要来源于企业或者职业学校,应聘之前就具备了技师和工程师资格。

在德国,培训师需要在培训计划的指导下开展培训,在企业或者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的工作环境中通过任务、项目等实战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得到建构。而职业学校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以学习情境为单元逐步重构整个工作过程,在学习情境中将非系统化但实用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这对师资的职业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就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整个双元制培养计划由企业里实施培训模块的培训师(Ausbilder)和职业学校里实施学习领域的理论课教师(Lehrer)、实践课教师(Lehrer)共同完成。培训师除了具备本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企业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良好考核之外,还需要参加教育学方面的进修培训,并通过国家的相关培训师资格考试;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工科专业的高等教育文凭,再经过1~2年的教育学进修取得相应进修文凭,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后可以进入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实践,期间进行教育学相关课程的进修,毕业时需要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学校实践课教师要求在本职业的职业资格证基础上进修师傅职业资格证,同时还需要再进修1~2年的教育学课程并取得文凭。从业之后,根据法律规定,所有的教师必须不断参加各类技术的继续教育[5]。

从师资培养来看,目前引入德国切削机械师专业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培养和进修体系的不完善。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到培养实施以及考核的各个环节由教师团队来完成。但是,由于相关教育背景的缺失,教师的着眼点基本上仍停留在对技术和教育内容的考量上,相比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更加关注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和技术的前沿发展等问题。

六、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 云计算; Openstack; 建筑项目管理系统; 多租户; SSH框架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M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19?0120?05

Abstract: It i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common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in virtue of the current popular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his system adopts the multi?tenant design pattern. The independent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the architecture companies by means of registering and ren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an avoid buying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again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project. The Openstack cloud platform is used to provid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in the system. The administrator allocates the infrastructure ela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change of tenants, which can utilize the input infrastructure to the maximum extent, and avoid the waste and insufficient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one?time hardware input. The project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opular open?source integrated framework SSH of Web application program, takes advant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xible and extensible framework, can adapt to the future requirement change of the project, and is beneficial to later project maintenance.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Openstack;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multi?tenant; SSH framework

0 引 言

目前,各行各业都争相使用云计算技术以达到自己的产业优势,也逐渐出现了基于云平台的各种应用。但针对建筑项目的云计算应用却很少。建筑项目管理软件能够为建筑业自身的专业化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以达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节约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人们可以租用远程计算资源,企业再也不用为了购买硬件、构建数据中心做大量的前期投入,也不用为软件安装、系统维护投入人力、物力[1]。这种计算模式是一种创新,对于无论多大的计算能力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用户都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同时它也是对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对于计算和服务,用户可以取用自由、按量付费[2]。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可行性分析

在经济方面,项目开发完成后需要的云平台有两台IBMx3650服务器;开发使用Eclipse作为IDE,使用TortoiseSVN进行代码管理,使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所以开发中基本不存在软件方面的成本;OpenStack是个开源的项目,部署云平台时可以充分利用开源优势,免费使用OpenStack项目。在技术方面,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云平台采用OpenStack开源项目搭建;整个项目开发采用SSH框架,而SSH在企业级开发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综上,从经济上考虑成本是可以接受的,从技术上考虑,使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完成项目开发[3]。

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基于云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面向的是所有参与建筑项目的用户,做为一个多租户的系统要保证租户的数据安全,要有很好的数据隔离性,项目投入使用后要求项目在软件上也能够扩展[4]。

(1) 管理员

具有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最高权限,具体体现在能够对用户、企业、项目进行管理,以及负责整个项目的运维。管理员用户包括的功能模块为:首页管理、系统管理、账号管理、业务功能模块、移动端管理、规范管理。管理员用例图如图1所示。

其中,基于云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首页经常更新,将本产品的最新消息显示在页面上,公告列表要能够添加、编辑、查找、删除公告。默认PMC列表的企业会显示在页面上,方便客户了解现有的PMC合作单位。管理员应该能够添加、删除PMC合作单位,当PMC单位较多时要能够通过公司名称查询对应的单位。页面上显示的PMC合作单位的顺序有时要调整,在PMC列表中管理员要通过上移、下移操作调整PMC合作单位的顺序。产品介绍在产品介绍标签页中能够编辑产品介绍信息、更改产品的使用价格,保存编辑内容,确保再次打开首页能够看到编辑过的信息。

(2) 甲方用户

甲方用户根据岗位不同对应的权限也会不同,图2为甲方拥有最高权限岗位的用户对应的用例。甲方用户登录账号后会进入我的工作门户页面,在该页面能够显示我的本周任务、负责项目的概况、接收的资料、共享的资料。报批报建是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报批报建流程,用户可以查看工程项目的报批情况[5]。资金管理用来管理各个阶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资金计划。进度管理用来查看工程各部分的进度情况。资料管理分为分类管理、我的资料、共享资料三个部分。

(3) PMC用户

PMC用户的权限和甲方用户的权限是基本一样的,只是PMC不负责项目的报批报建,所以也就没有报批报建模块。PMC用户资金管理分为资金计划和资金支付,资金计划模块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计划并向甲方提出申请,资金支付查看甲方资金的支付情况。PMC负责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是PMC管理的重点,分为进度计划、本周任务、形象进度、分析汇报。进度计划用来对整个工程进行计划,可以编制计划;本周任务显示本周的任务;形象进度可以新增、删除形象进度,并对已有的形象进度进行修改;分析汇报分析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向甲方、协作方做汇报,以掌握整个项目的进度。PMC用户用例图如图3所示。

(4) 协作方用户

协作方包括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三个功能模块。进度管理模块协作方主要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度,并能够编制进度计划;资料管理可以查看工程相关的资料文档[6]。

2 系统设计

系统云平台是在三台IBMSystemx3550M4(7914I01)上运行OpenStack云平台实现的,OpenStack云平台在IBM服务器上搭建成功后,可以享用云平台提供的IaaS,本系统要用到的四类服务器都运行在OpenStack云平台提供的云主机上,租户访问系统时首先会通过Nginx服务器,在系统中使用Nginx服务器做负载均衡。系统使用Squid作为缓存服务器,Squid是一个缓存internet数据的一个软件,它接收用户的下载申请,并自动处理下载的数据,Web 服务器使用 Jboss。

系统的软件架构分层包括实体层、DAO层、服务层、Web层。首先是实体层,根据系统各模块需要的表编写实体并通过hibernate注解创建持久对象,由于实体层是在系统开始创建的且不需要经常变化,将实体层打成jar包,系统开发过程中只需引用包中的持久化对象。其次是DAO层对数据库表的操作基本上是增、删、改、查,将对数据库表各表的操作抽象出来,通过一个CommonDao类实现对底层数据库的访问。第三层是服务层,服务层通过对DAO的操作实现系统业务逻辑[7]。第四层是Web层,后台通过编写Action类的方法处理页面和业务的交互,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velocity页面对业务数据进行呈现,并对用户的非法操作进行适当的控制[8]。

3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3.1 多租户系统登录

作为一个多租户系统,所有的用户都从首页的登录窗口进入系统,为了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要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过滤,以区分不同用户的权限。

系统首页将一个友好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对该系统进行介绍,公告等。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是提供用户登录系统的接口,用户点击首页左上角的登录按钮弹出登录框,输入账号、密码即可登录系统,如若忘记密码还可以通过验证找回密码。在首页登录时首先判断用户是否是管理员用户,如果是管理员就会进入广联达运营平台,在该页面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能够对使用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企业、项目、账号、移动端的产品进行管理。当非管理员用户登录时就会根据用户管理的业务进行判断,如果用户没有管理项目就会根据是否是企业管理员直接进入普通用户管理页面和企业管理员管理页面。当用户有管辖的项目时,如果只有一个管理的项目就会进入对应项目的岗位门户,如果有多个管理的项目就会进入工程项目选择页面。

3.2 管理员

管理员具有对整个系统最高权限的操作,负责管理的功能模块也最多,考虑篇幅问题,下面选择几个功能模块展示管理员页面的实现。

(1) 企业管理

管理员登录后界面如图4所示。页面头部统一显示欢迎信息和glodoncloud图标,左侧部分为功能栏,点击左侧功能栏选项,右侧显示对应的功能模块,登录后默认显示企业管理模块。在切换功能模块过程中页面头部和左侧保持不变只有右侧功能模块发生变化。

(2) 项目管理

管理员通过项目管理模块进行项目管理,首先管理员可以通过查询找到自己想要管理的项目,也可新增项目;其次对要管理的项目,管理员可以分配用户对项目的权限、岗位管理、协作企业;最后管理员可以编辑、删除项目。

(3) 公告管理

公告管理用于编辑、管理、显示在首页的公告,首先管理员可以通过公告标题、时间查询要管理的公告,还可以新添加公告;其次管理员可以对公告进行编辑、批量删除选定的公告。公告管理界面如图5所示。

3.3 甲方用户

(1) 我的工作门户

当普通用户第一次登陆系统时,无论是甲方用户、PMC用户,第一次登陆后都会进入如图6所示的我的项目页面,以后再登陆时就会默认进入用户上次管理的项目页面。在我的项目页面分两列显示我的项目,主负责项目列显示甲方、PMC角色管理的项目,协作项目显示以协作方角色管理的项目。当用户点击管理的项目时就会进入对应的项目管理页面。甲方可最多拥有的功能模块有:我的工作门户、报批报建、资金管理、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我的工作门户显示我的本周任务、项目概况、接收资料、共享资料,让用户进入项目后能够直接了解自己的工作、项目进行情况及要查看的资料。

(2) 报批报建

报批报建是甲方用户独有的功能模块,在该模块能够显示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报批报建流程图,当点击流程图中的节点时能够对该审批步骤进行编辑,当该节点完成时节点显示为蓝色,当节点工作正在进行中时显示为红色,当节点工作还未进行时显示为白色,灰色的节点不能进行操作。

(3) 资金管理

甲方的资金管理页面只有资金计划页面,在该页面甲方对PMC用户提交的资金计划进行审批,同意资金计划点击确认本月计划,否则取消确认。

(4) 资料管理

资料管理用来管理自己的工程资料,还可通过共享、分发等方式传递给他人查看以实现项目相关人员间的资料信息的传递。资料管理有三个标签页,分类管理页对分类进行添加、删除、编辑;我的资料页显示已的文档、已接收的文档、我的文档,可对文件进行下载、查看、分发、共享等操作;在共享资料页面,如果文件是本人共享的,可以对文件执行下载、查看、更新、删除操作,如果不是本人共享的文件则只能下载、查看。

(5) 后台管理

如果用户是企业管理员,后台管理页面有6个页签:在个人资料页签,显示、修改个人基本资料,更改密码以及设置密保问题;在企业基本信息页签,显示修改企业的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等;在账号添加页签,为本企业添加用户账号;在账号维护页签,维护本企业的账号分配,可以编辑、删除账号;在项目维护页签,对项目执行分配权限,岗位管理,选择协作企业,编辑项目;在协作项目页签,对协作的项目进行管理。如果用户不是企业管理员则只有个人资料页签。

3.4 PMC用户

PMC用户的功能模块除了没有报批报建,其他功能模块和甲方功能模块基本项目相同,在此不再说明。但是PMC用户的进度管理模块有四个标签页,在进度计划标签页,可以查看、编制进度计划;在本周任务页签,可以查看本周的任务情况,包括本周共有任务、正常执行任务、等待执行任务、可能延误任务、按时完成任务、已延误任务;在形象进度标签页,可以新增、删除、编辑形象,在这部分新增的形象进度会显示在甲方和PMC的首页以及甲方的进度管理模块。

协作方用户的功能列只有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三个模块。其中资料管理、后台管理模块和甲方、PMC用户的功能完全相同。进度管理模块只有进度计划、本周任务两个标签页,具有和PMC用户项相同的功能。

4 系统测试

4.1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主要验证系统是否能够达到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中的要求。本节功能测试选择黑盒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内容包括登录、管理员功能模块、甲方用户功能模块、PMC用户功能模块、协作方用户的功能模块。由于系统功能多,模块功能也多,选取管理员的项目管理模块、普通用户的资料管理模块进行测试说明。

管理员的功能模块最多,选取管理员用户的项目管理模块进行测试说明。项目管理测试部分试用例如表1所示,经测试项目管理模块的各功能能够与需求分析相符合,达到系统目标。

甲方用户、PMC用户、协作方用户的功能模块非常相似,经测试资料管理模块和需求分析部分相符,能够达到系统的功能要求。

4.2 性能测试

测试中使用ApacheJMeter进行压力测试,由于性能测试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和当时的网络情况,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可靠,采用多次测量进行数据统计。在本次测试中,选择4个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页面进行测试,对这些页面发送400次并发请求,实验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以上测试数据表明,本系统能够响应高并发请求,并且平均访问时间没有超过5 s,能够满足用户基本的体验需求。

5 结 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对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强大需求。根据实际的建筑项目一般管理模式对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以SSH框架为基础结合sitemesh框架、Velocity模板语言、Memcache缓存技术实现了大型的面向多租户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并通过图解方式展示了系统的部分主要功能模块,从展示中可以看出系统是一个强大的、功能完善的项目管理系统,同时保证了用户之间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尹楠,陈操.基于B/S和C/S架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信息工程,2012(7):65?67.

[2] 李欣琪.云计算中虚拟化管理方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 王庆波.云计算宝典技术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9?90.

[4] 杨梅,李宏波.浅谈云计算在企业IT架构的应用[J].科技风,2012(11):90.

[5] 李知杰,赵健飞.OpenStack 开源云计算平台[J].软件导刊,2012,11(12):10?11.

[6] 周婧.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应用软件商店开发者社区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