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时间:2022-09-03 04:0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刮痧》,中美文化,冲突,根源



国产电影《刮痧》以热门的移民文化主题、传统的叙述手法,引发了国内外对跨文化主题讨论的热潮。该影片展示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的一段插曲。许大同夫妇在美国奋斗八年,对美国文化甚是精通,不但事业小有成就,并决心融入美国生活。许大同之父,一位传统中国老人,在美国探亲期间替孙子用刮痧疗法治病,引发了一系列的中美文化冲突。



影片中,在亲情、友情、个体与群体、思维模式、人际关系、法律观念诸方面的中美文化冲突主题极为鲜明,受到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探讨和研究的角度也有诸多不同。本文主要分析《刮痧》中中美对“刮痧”理解的冲突,阐释导致这一冲突的根源,为进一步解读影片、研究中美文化差异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刮痧》中中美对“刮痧”理解的冲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学科。中医注重的是平衡气、血、阴、阳,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医的阴阳说、经络说注重整体观察,诊断的手法是望、闻、问、切、察言观色,临床经验口耳相传,师徒相授。



刮痧是中医中的一种辅助疗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1](P9)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功能和疗效,刮痧成为中国最常用的家庭疗法之一。电影《刮痧》中的小丹尼斯中暑了,来美国探亲的爷爷由于不懂西药上的英文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疗法刮痧为孙子治病,事后许大同知道后并不以为奇,其妻子则以默认的方式认同了。相信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在农村,如果中暑了,经常采用传统而常用的中医疗法—刮痧。



而西方医学注重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注重化验、透视、切片、照影等科学验证手段。因此,作为一种经验医学,中医对于只具有科学实证头脑的美国人来说,自然难于理解。



在《刮痧》中,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2]许大同基于人体生病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得过程,但美国人听了他的解释后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能被美国人所接受的、用现代科学话语解释的、刮痧的概念是“凡是针灸,按摩能治的,刮痧都能治。它应用的是热胀冷缩原理,通过刮痧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以增加血容量和血流量,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或重建人体自然生理循环系统。”[3](P159)中国人对丹尼斯背上因刮痧而留下的淤痕的解释是为了治病,这是美国人万万不能接受的。



在中医学中,刮痧这种经络学说实际上也是实证的科学,不过是一种阴性科学。而美国人觉得只能拿人体外部的仪器去观察、去做实验,从未想到过人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实验仪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来自于某种文化的人对另一种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差异,因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也是尖锐的。从表面上看,中美医学的不同成了产生整部电影中一系列误会和矛盾的根源。



二、中美对“刮痧”理解冲突的文化根源



电影《刮痧》中中美对“刮痧”理解的冲突显而易见,引起这一冲突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冲突实质上是哲学观点迥异的表现



从哲学层面上来看,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言行无不受到哲学观念的制约,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学观,因而文化差异实质上是哲学观点迥异的表现。



中国的哲学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孔孟哲学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寻求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规范与有序;而道家哲学则推崇“阴、阳、五行、八卦”,以天、地、人、物为研究对象,认为天地万物皆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4](P45-63)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即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朴素自然观。这充分显示了主客体认同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中国哲学思想。



美国人的哲学则注重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以自然为认知对象,力图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美国人的哲学重科学、重理性、重分析、重实证,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以及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思维能力,形成了美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基础。



西医正是建立在这种科学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如解剖学,把人每个部分肢解开来,用化验、透视、切片、造影、CT、同位素描等科学的验证手段和理论来逐个研究。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七经八脉是解释不了的,用中医的阴阳之说解释解剖学的方法也是解释不出来的。基于哲学思想观点的迥异以及美国人对中医疗法缺乏了解,中美双方对“刮痧”理解产生冲突就显得情有可原,影片中法庭上的激烈辩论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文化冲突本质上是思维方式差异的呈现



思维是人脑反应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意识活动,思维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可见,思维方式隶属于文化范畴,并体现于民族文化的一切领域。并且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都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以及社会状况。因此,文化差异本质上就是思维方式差异的呈现。



中国的传统思想不注重语言的逻辑分析,而注重语言所指称的抽象意义。汉语是意象性语言:以形表意,言简意赅,词汇没有形态变化,断句不严,句子结构没有焦点,但内容上自足,词义、语用因素大于语法因素。中国人注重“意在言外”,注重在语言背后的“象”和“意”,以形象符号隐藏意义,把意象看得比语言还重要。因此,中国人的思维具有形象和意象思维的特征,其思维方式定式为意象—联想—想象。



在《刮痧》影片中,控方律师竟不惜用许大同给儿子讲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偷吃蟠桃宴、打翻炼丹炉、大闹天宫的故事来证明许大同具有暴力倾向。这种莫名其妙的罪名无疑激怒了许大同,进而法律强行剥夺了许大同对儿子的监护权,由美国儿童福利局照看丹尼斯。控方律师这种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方式无疑给了许大同沉重一击,同时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也表现了淋漓尽致。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美国人的思维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认识世界、认识事物。他们对《西游记》的理解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去理解《西游记》故事背后所联想的言表之外的社会文化。影片中的控方律师采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来求证、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结论,使许大同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法庭辩论中充分地显示出来。



(三)文化冲突根本上是文化身份不同的体现



“集体身份”,根据哥劳斯伯格的理解,是指“人们属于某个单一群体的持久性标志”,包含“这样的一些共享的感情和价值观,认同于某个具有公共性记忆的延续性与共同的经历和文化特性的某个群体”。[5](P13)集体身份起源于对“我们”和“他们”之间差异的历史性认识,但作为对文化者的基本界定方式,这也是对文化差异的本质化结果。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同质效应的扩展尤其是移民群体的扩张,传统的地缘、血缘等身份传承模式几乎面临被颠覆的局面,国别身份、民族身份以及种族身份在某些移民国家已逐渐模糊和淡化,文化身份反而成为了归属感的最后家园。在身份建构中,文化不仅有其自身本体存在的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刮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代表着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质之处,其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身份的表征。对许大同这一代移民来说,在美国生活多年以后,对中国文化的记忆变得模糊,身份也变得游离,“他们只能生活在破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选择的交叉地,正在承受着被美国文化同化的‘身份危机’,而无法正确定位自身的文化身份与认同”。[6]刮痧冲突的发生,一方面彻底打破了许大同的美国梦,另一方面也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身份问题以及刮痧对在异国他乡回归文化身份的重要意义。在法庭上,他为刮痧做辩解,坚持刮痧的合法性,表明了自身向集体身份的回归以及中国文化的认同。



对于美国文化来说,刮痧对于集体身份的延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改变了国内的文化构成,造成了文化与身份的多样化现状。不同文化的和睦相处的理想可以实现,但“中心与边缘”的现实却无法改变。[6]换句话说,美国文化的纯洁性和统一性,也受到了多元化的威胁,同样存在多样化和碎片化的困扰。因此,对待刮痧疗法,美国文化固执地坚持其自身文化知识系统,断然拒绝接受这种异质文化。主流的美国文化竭力消除来自异国文化的威胁,暂时维持“文化熔炉”的现状,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同时对移民施加文化压力,迫使其放弃自身文化记忆,接受并认同美国文化身份。



总的来说,如果许大同能够突破对文化身份的理解,认识到移民身份中潜在的复杂性,相应地改变捍卫刮痧与中国文化的策略,从而文化冲突的发生以及文化身份的对立可能会避免。



中美两种文化身份的对立影响了中国移民身份的重构,并使其在两种文化身份的冲突中左右为难,无法维持平衡。



引起中美文化冲突的根源,不但体现了两国文化差异,也为我们解决这些文化冲突提供了思路。



四总结



文化因为差异的存在而碰撞,在碰撞中也会有融合。文化冲突在影片中算是一种瘀病,需要刮痧才能把经脉的两端连在一起。中美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分析它,更需要解决它。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美文化,吸收和利用两种文化的精髓,同时以积极的态度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信息误解,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架起一座桥梁,让异质文化中的人相互理解,从而实现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参考文献:

[1]王小平.A13155 中医书《刮痧》[M]现代出版社, 2001.

[2]梁家辉.《刮痧》letv.com/ptv/pplay/26506

[3]姚二龙译.民俗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

[4]吴康.孔孟荀哲学[M]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87.

第2篇

关键词:  文化意识;课堂活动;文化目标;文化超越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英语论文 作为语言的载体,文化始终在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十分活跃,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上。胡文仲(1997)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研究方向,建议从词汇、语篇结构、文体特点、语用规则、讲话顺序等九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何自然(1997) 就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离格”现象进行了细致科学的分析,提出语言教育者应对此予以宽容。以上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这种种差异在语言教学中反映。还有一批资深英语教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文化因素,其关键在于不理解两种文化在语用方面的差异,只从语言本身出发自然在使用时不知所措。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将语言文化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在她著名的《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语义、语法、语篇、语用、体态语和语言态度层面的文化差异,还倡导各方学者应该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仅要了解、接受、欣赏这样的差异,在头脑中首先建立逐渐清晰的文化定型,再在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中,产生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文化超越(高一虹,2000) 。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引起我对常规课堂教学的反思。诚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我们已经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文化必修课程(英美文化概况、中西文化对比等等) 来促进学生对文化主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差异意识。然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知不觉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同时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把文化和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增强语感,培养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文化内涵、制定文化教学目标之外,我还设计了任务型的教学任务来实现这些目标,并分析了活动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二、文化目标的制订与实现目标的途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观察到很多学生和外国人交流时产生的交际障碍以及随之出现的尴尬场面。(胡文仲,1994) 比如一次下课后在楼道碰巧听见一名我班学生(大二) 和外教的对话:

外教:Hey , Lucia , you look so pretty in the blue scarf !

学生:Thank you. My friend bought it for me from Shanghai . Do you like it ?

外教:Oh , yeah. I like it .

学生:Well , if you like , I can ask my friend to buy one for you.

看到外教脸上诧异的表情,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太欠缺文化意识的引导和输入,从而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这样问题。Seelye 在著名的“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书中讨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指导的意义和方法。他们提出了六个与此相关的具体目标:

Generating student interests ;

Probing the relevance of social variables ( age ,sex , social class , religion , race , or ethnicity) ;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s or reactions of the target culture ;

Exploring the situational variables and conventions that shape behavior ,

Understanding that people act the way they do because they are using options of behavior allowed by society ;

How to evaluate a generalization about a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evidence that sustains it . (Seelye , 1997)

借助于这六个基本目标,从专业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我观察到的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问题,我制定了适合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文化教学目标,涉及到了西方文化的多个层面。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可以在课堂上实施的文化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他们明确中西文化观念上的明显差异,以尽量避免在语用过程中应用不当的错误。

目标一: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特征。

在日常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到国外的某些著名城市,旅游景点等等。我发现对于这些地方的地理方位及特点等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有时即便是理解了,在运用时也不恰当。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等资料,然后设计以“旅游“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如“在纽约带团”) ,让学生分组在布置成各旅游景点的教室中进行“旅游”,各个“景点”还分别指定了“导游”给大家介绍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

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的人文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不够了解。体现在做活动的时候,总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虚构英语环境中模仿本族人处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弊端,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活动:一种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有关书籍,观看英文影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以编演短剧的方式让学生把了解到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比如编排一些体现文化冲突的小故事(见“示例一”) 。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选取了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的话题:英文歌曲。学生通常都喜欢唱英文歌,可经过调查发现,其实他们对歌曲并不很理解,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清楚歌曲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精选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文歌曲,设计有关的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挖掘歌词中隐藏的中美文化内涵,然后进行对比,从歌词的角度领悟不同文化所体现的不同的价值观(见“示例二”) 。

目标四: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Brown (1986) 指出: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应该是一名成功的文化学习者。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的,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硕士论文 我采取的方法是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切身感受外国人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在交流中加深彼此的了解。我利用曾在美国教授中文的便利条件,邀请一些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留学生来和学生们座谈,一起参加课堂文化活动。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英语文化教学。

目标五: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

我们的一些教学内容涉及到英美国家的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法律、商业、教育、宗教等等。我帮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影视手段使学生对这些社会结构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辩论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讨论中国在这些社会层面的不同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社会的认识,并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写出对他们触动最深的中外不同的社会现象。此外,还鼓励学生排演课本剧展示课文中出现的“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让学生们“自设法庭”模仿解决一个刑事案例,以此了解西方法律的相关知识。

目标六: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探讨并理解英语国家的教育观。

毫无疑问,作为各类文化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基于中外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我以小测验的形式(见附录一) 把这些差异展示给学生,然后启发他们思考不同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不同的教育效果,鼓励他们探讨各方面利弊,从而比较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教育观。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产生的不同教育结果。

三、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示例分析

如上所述,对于每个文化教学目标都有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下面将选取与“目标二”和“目标三”对应的教学活动加以分析,体现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

示例一

目标二: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预测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

有效活动设计:如何解决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

活动介绍

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文化而异。两个不同民

族的人在交流中很容易产生误解。这个活动的目

的就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

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美国人自主意识很

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

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

人。医学论文 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

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份热情帮助朋

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

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这些文化观念上的差异特

别容易引起文化冲突,我因此设计了两个相关场

景促使学生发现这些文化差异并思考如何避免这

样的冲突。

活动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美国人的待客方式。

2. 让学生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待客方式。

3. 使学生了解并体会美国人与朋友交往时

对朋友自主性的重视。

4. 帮助学生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一些文化差异。

活动步骤

1. 将活动指示页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完成任务。

2. 将学生分成4 - 5 组,讨论短文场景,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3. 引导学生讨论两则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

4. 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5. 让各组修改故事细节,使之符合各国文化习惯。

6.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活动指示页.

Task sheet 1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Why Not Let Me Serve Myself ?

Doreen , an American teacher who was working in a college in Beijing was invited to one of her Chinese colleagues’home to have dinner. In the dinner , the hostess frequently urged Doreen to eat more and drink more. Sometimes the hostess stood up and used a pair of ”public”chopstick to 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 to put in the guest’s plate. Gradually , Doreen felt bad because she actually couldn’t eat that much and some of the food she didn’t like at all ! Then she said politely , ”Thank you , I can serve myself. ”But the Chinese hostess never stopped. Doreen was confused and didn’t know why.

1. Why did the hostess frequently put food into her guest’s plate ?

She wanted her to eat in order to get some compliments about her cooking.

She wanted to show her hospitality in such common way as most Chinese do.

She didn’t want to see any food left .

She wanted to be polite by providing as much as

she could as a hostess.

2. Why was Doreen confused and felt uneasy ?

She hated some food in her plate.

She expected the hostess to let her serve herself .

She wanted to choose the food by herself .

She didn’t like the food the hostess cooked.

活动指示页2

Task sheet 2

Read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nd then choose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below. More than one answer is possible.

I Can Manage it Myself !

Sophia , a new foreign teacher in a college of Beijing , just finished marking of her students’final

paper. She was expected to fill in students’scores on another piece of paper provided by Chen , the department secretary , whom she had already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When she got to the office to ask for the sheet of paper to fill in the scores , there were many people there so she put the students’test paper on Chen’s table and decided to come over later. She met another American teach in the corridor and they talked for 10 minutes. And when she came back to the office , Chen smiled at her and said , ”Oh , Sophia , don’t worry , I have helped you fill in the students’scores here and you needn’t do that . You can go home now. ”Sophia felt not happy at all and she didn’t understand why Chen had done what was supposed to be her job.

1.Why was Sophia unhappy ?

A.Because Chen didn’t do it perfectly.

B.Because Chen did that without her permission.

C.Because she could do it herself and Chen’sbehavior may imply her incapability of her job.

C.Because Chen was not her friend.

2.Why did Chen do that for Sophia ?

A.Because she thought they were friends and she should help her with such a little thing.

B.Because she liked Sophia very much.

C.Because she had nothing to do at that moment .

D.Because she felt obliged to help friends when she could.

任务参考答案: Task 1 : 1. B , D 2. B , CTask 2 : 1. C 2. A , D

示例2

目标三: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英语词句中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有效活动设计:通过对中英文流行歌曲的歌词的分析探究不同的价值观。

活动介绍

不少中国学生喜欢美国流行歌曲。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歌曲时发现他们并不太理解大部分歌曲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诚然,作为音乐欣赏,对歌词的鉴赏也许并不很重要,然而同样作为音乐爱好者,我认为理解外语歌曲的深刻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欣赏水平,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尤其作为英语学习者,从歌词中挖掘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不同国家的流行歌曲往往传达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利用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启发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活动目的

1. 让学生欣赏他们喜欢的中英文流行歌曲。

2. 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歌曲的主题。

3. 帮助学生领会歌词所表达的不同生活价值观。

4. 启发学生对比歌词中传达的中美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中团体精神和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活动辅助材料和手段: 两首录制好的中文和英文歌:罗大佑的“黄色的脸”和Mariah Carey 的“Hero”。质量良好的放录机。

活动步骤

1. 将学生分成3 - 4 组。

2. 播放Mariah Carey 的“Hero”,让学生尽量写下他们听到的词句。

3. 再次播放“Hero”,让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内容,然后各组向全班报告讨论结果。

4. 播放两遍罗大佑的“黄色的脸”,让学生分组重复以上步骤。

5. 把准备好的歌词发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画线词句,再次讨论歌词内容。

6. 发给学生活动指示页,让他们讨论上面所提问题。

7. 再次播放两首歌曲,要求学生讨论出歌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8. 各组总结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 活动指示页

Read the questions below concerning the two songs you are listening and then discuss your answers in groups .

What are the themes of the two songs ? Whatdifferences have you found in these two songs ?

What do the words underlined mean to you ?

What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re showed there ?

What kind of the value do American people have ? How is it different from Chinese value showed

in“YELLOW FACE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values ?Do you agree ?Why or why not ?

歌词页

HERO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 know

Will melt away

And then a hero comes along

With the strength to carry on

And you cast your fears aside

And you know you can survive

So 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It’s a long road

黄色脸孔

词曲:罗大佑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情的人飘的云

HEI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TUMBA

LA LE TUMBA HEI

HEI TUMBA HEI TUMBA TUMBA TUMBA LA LE HO

一样的手, 一样的血,

一样在艳阳普照下点点生存

假如你张开的双眼

给我一点心照的诺言

给一张风吹雨淋后依然黄色的脸

眼睛内的心上的人飘的云

眼睛看的心心上人飘的云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梦

听说那是一个相同的心

文化教学实践活动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以上的“任务型文化教学活动”职称论文 深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文化导入,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吸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消化其文化内涵,最终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沟通中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而言,学生们的进步,以及对未来的教学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广泛汲取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通过结合教学的课堂互动活动,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各国的地理特征、社会政治结构、教育理念等基本知识,比如学生通过“纽约带团”的活动了解了纽约各地的风景及人口结构;通过“自设法庭”了解了美国陪审团的操作规程。课后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生动形象,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国家的文化知识。

2. 深入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了解各种文化内容只是文化教学的初级目标,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中还有一部分是启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挖掘语言之外的引申含义。“英语歌词探秘”(示例二)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讨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主题,并大呼这样的英语课“过瘾”。除此以外,由于很多学生都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因此,以了解西方国家的教育观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将来出国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便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一些刚刚出国留学回来的学生的反馈,也说明这样的教学使他们受益匪浅。

3. 利用跨文化比较的初步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利用掌握到的文化差异思考解决实际交际中的问题。示例一明显体现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此类教学活动,在启发学生探究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商讨解决交际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真正实现文化超越。学生们反映这样新颖的教学活动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让他们在发现文化奥秘的同时,锻炼了解决交际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说,他们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时候“心里有底了”。由于头脑中的文化意识增强了,与外国人交往时也更有信心了,学会了在交际中首先去了解人家对事情的观念和感受,不是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文化思维处理问题。这些令人欣慰的教学效果也使我对文化教学更加自信。

4. 文化教学和英语学习动机的相互影响效应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原来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变得爱发表意见了;原来稍显死板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活跃起来。几乎每一个单元的课学生们都会自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含义,积极讨论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由于英语学习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背景,语言技能的训练也有了更接近目的语的土壤,原来枯燥的学习变得智趣盎然。反过来,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提高也鼓舞着我更加深入地探索文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更加积极地有意识地导入文化知识,并启发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产生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经过详尽的思考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这些知识巩固、升华,实现真正的文化超越。

五、结语

毋庸置疑,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Brown 曾经指出, 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Brown ,1986)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的任务型的文化教学活动有效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各个目标,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正如高一虹分析的那样,我们还必须警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文化定型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交际中新的困难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片面吸收。文化超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未来的教学中,这将是我们下一个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 1 ] 胡文仲,1997 “,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 ] 何自然,1997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 外语与外语教学百期论文选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 高一虹,2000《,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 4 ] 胡文仲(主编) ,1994《, 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与教学出版社。

[ 5 ] Seelye , H. N. ( 1997 ) . Teaching Culture : Strateg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rd Edition Chicago :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第3篇

关键词: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美传统节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发展起来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将对中美传统节日进行了比较,以此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

1.1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首先,纪念意义,或纪念某些事,或纪念某些人。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为国而死的屈原。在美国,感恩节吃火鸡是为了纪念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其次,具有象征意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的月饼香又甜”。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人们边赏月品尝月饼,边思念亲人,圆圆的月饼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节的象征,也是家庭合乐,美满团圆的象征。在美国,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一提到情人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巧克力。在这一天,不论是恩爱的夫妻,甜蜜的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赠送巧克力,表示关怀。于是在美国人们的心里,巧克力当之无愧地就成为了幸福美满、温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饮食所占比重不同。“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反映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特别是节日的饮食,更是重中之重。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小年要吃灶糖等。饮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在美国传统节日中,庆祝、纪念的活动占比重较大,饮食习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相比较吃什么食物,圣诞节时,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贺卡则更具代表性;感恩节时,举行游行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中国人庆祝节日时,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国人庆祝节日时,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第三,节日食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在我国,传统的节日食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除夕夜吃饺子,意为财源广进;南方人过年吃年糕,意为年年高;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招财进宝等。而在美国,节日食品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节日通过庆祝的方式表达信仰,交流感情。

二、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比较

2.1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共性

第一,进行前期准备。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之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会提前进行购,准备好所需的食品。第二,庆祝活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人们都会在节日期间进行户外庆祝活动,如中国的舞龙、舞狮、闹花灯、猜灯谜等等,美国的复活节游行等。第三,聚会。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论是中国春节的年夜饭,还是美国万圣节的化妆舞会,人们都喜欢用聚会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2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上,中美两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人在庆祝节日时,往往表现的更为含蓄和内敛,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中秋节赏月以寄相思,重阳节登高望远等等。与美国人全民狂欢的活动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用静态的方式来庆祝节日,表达美好的愿望。其次,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庆祝节日,重视家的概念,讲究阖家团聚。特别是像春节和中秋节这样重要的节日,很少会邀请外人参加,大都是家庭内部成员,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佳节。然而,美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通常会把节日活动看作是是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最好平台。在节日期间,人们会打破社会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不分长幼,不论贫富,尽情狂欢。

三、中美传统节日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3.1集体主义和个性张扬

中国几千年来都处于封建农耕社会,而农耕劳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而且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儒家思想的统治之下,推崇社会有序和谐,提倡个人要对群体忠诚,因此形成了注重血缘和家庭、强调团圆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当中国的春节来临,人们不管离家多远,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与中国不同,美国的节日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贡献,崇尚和追求个体的价值。他们推崇“人性”和“自然”,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主义。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无所顾忌地疯狂唱歌、游行、跳舞,充分张扬自我,毫不在乎他人是否感同身受。

3.2 农耕思想与宗教思想

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因此直接决定农业生产状况的岁时节令自然格外受到重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土壤。例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来源于岁时节令。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便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逐渐形成了祭天、祭祖等节日活动,例如春节前的祭灶神;中秋节的祭月神等等。而美国的传统节日透露出一种浓浓的宗教文化色彩。无论是节日的饮食还是节日的活动,无不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例如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复活节是耶稣受难后重生的日子。人们在复活节互赠彩蛋,因为彩蛋象征着耶稣的重生。而复活节吃烤羊肉是为了纪念和感谢耶稣为洗刷人类的罪恶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3.3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现代思潮的显现

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传统的烙印。虽经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节日的传统性有所减小,但节日的骨血里仍然强调宗法、家族和集体等传统观念。“亲情”和“团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永恒的主题。相反,在美国,现代思潮则是影响美国节日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经过漫长的传统社会,人本主义对美国人民的影响较深。传统的节日文化更多地体现了现代思潮的特征,更注重挖掘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追求个性的张扬。“浪漫”、“狂欢”和“个性张扬”是美国传统节日的精神核心,体现了现代思潮对美国节日影响。

四、总结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内容和社会传统方面的不同,使得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节日文化作为中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中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能帮助中美两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友谊和建立互信。

参考文献:

[1]于桂敏,贺丽励.中美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深层文化内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2)

[1]李子银.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J],科教文汇.2007(4)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0日

一、文化差异分析

本文通过运用荷兰管理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1991)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中国与美国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霍夫斯泰德发现有五大因素可以用于区分民族文化对雇员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这五大因素如下: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是指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直系亲属的利益。集体主义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结构为特征,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希望群体中的其他人在他们有困难时帮助和保护他们,他们则以对群体的忠诚作为回报。

(二)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力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力距离小。

(三)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忍受模糊(低不确定性规避)或者感到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威胁(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特征是人们高度焦虑,具体表现为神经紧张、高度压力和进取性。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特征则相反,人们敢于冒险,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讨论不确定性规避时,一定要区分具体的领域,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

(四)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事业成功和生活质量指的是人们强调自信、竞争、物质主义(事业成功导向)还是强调人际关系和他人利益(生活质量导向)的程度。

(五)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表明一个民族持有的长期与近期利益的价值观。在长期导向的社会中,人们普遍面向未来并注重节俭和持久性,注重长期利益;在短期导向的社会中,人们注重过去和现在,注重尊重传统和承担社会义务,注重短期利益。

二、中美文化差异在联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一)联想集团背景介绍。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以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的12.5亿美元收购了业界鼻祖、蓝色巨人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联想与IBM的PC资源虽然合二为一,但不等于人才的融合。由于两家公司在地理上位于东西两半球,其企业文化、人才理念和管理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了联想与IBM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冲突,这一冲突的有效解决成为联想跨国并购成败的关键。正如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说“文化磨合到今天,最实质的问题就是中西方的人能不能在一起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冲突。本文从选、用、育、留四个方面来研究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联想与IBM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冲突,具体分析如下:

1、选人。联想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通常倾向于从其喜爱的群体或是庞大的家族体系等裙带关系中选聘。在高权利距离文化影响下,在选聘管理人员时注重的是学历、毕业院校、经验及所处的社会层级,认为这些特点注定他们具有先天的或内在的领导素质。在选人方面,联想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选聘注重经验、潜力以及对组织的长期承诺。在长期导向文化影响下,选聘注重的是候选人能否与公司的文化、价值观等相适应,能否满足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长期效忠于公司。

IBM在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选聘注重的是个人的能力而不是人际关系,认为公开竞争才会选聘到最优秀的人才。在低权力距离文化影响下,管理人员的选聘更多的依据他的个人能力及工作业绩。在选人方面,IBM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选聘主要是依据候选人过去的工作表现及其能力。在短期导向文化影响下,选聘注重的是候选人可直接运用的技能,要求招聘到的人才能够对企业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2、用人。联想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由组织进行决策,工作任务的下达对象通常是团体,“我们”出现频繁,鼓励员工集体奋斗,共同承担责任,以集体利益为重。在高权利距离文化的影响下,组织内部等级体制森严,上下级关系明确,采用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双向沟通较少。在用人方面,联想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偏重于人的作用,更多地采用“柔性管理”,即“人治”,而不是要求员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联想前高级副总裁马雪征将“柔性管理”视为“锋芒与优雅并存”。在事业成功文化影响下,企业注重的是高利润以使股东满意,会为企业及员工制定大量的目标,大多数员工为了事业成功,注重使领导满意,因此愿意为实现组织及自身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在长期导向文化影响下,联想会要求员工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并注重培养员工对组织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及员工对企业归属感的培养,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IBM在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工作任务的下达对象通常是个体,并由执行者做出决策,“我”出现频繁,承认个人价值,鼓励个人奋斗,表彰成绩突出的个体。在低权力距离文化影响下,采用扁平式组织结构,上下级之间关系平等,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注重授权,决策权分散在整个机构,以成果衡量目标,而不管实现目标的过程、方法和细节。在用人方面,IBM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严格的规章制度是美国企业的精髓,认为人是经济人,会受到诱惑而犯错,因此采用制度管理,即“法治”。一切都用外在的非人际关系的硬件力量——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在生活质量文化影响下,IBM会关心员工的生活,会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生活需求来安排工作,不影响员工的闲暇时间,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在短期文化影响下,注重的是对员工现有能力的利用和员工对企业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贡献,员工和企业之间是短期需求与利用关系。

3、育人。联想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培训着重于公司所需要的技能,着重于如何使集体利益最大化。在高权利距离文化影响下,培训的重点在于同一和服从,员工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命令的服从者,两者之间不存在互动关系。在员工培训方面,联想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培训会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培训内容、方法等通常按照过去的经验设计,不给员工提出需要和疑问的机会。在事业成功文化影响下,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员工会希望组织对其进行培训从而满足组织的需要以得到晋升,会服从组织的安排即使有时会影响闲暇时间。在长期导向文化影响下,组织会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会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以长期留住人才。

IBM在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培训着重于个人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着重与个人利益最大化。在低权力距离文化影响下,培训主要是针对自主能力,员工会充分参与到培训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服从,培训方式比较灵活。在员工培训方面,IBM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更强调适应培训,鼓励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训内容和方法多样化、新颖化。在享受生活文化影响下,工作并不构成人们生活的核心,人们愿意享受更多的闲暇,员工和组织都不会让培训影响到员工享受生活的时间。在短期导向文化影响下,培训内容则局限于公司目前的需要并在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员工技能并快速投入使用,以实现企业短期利益最大化。

4、留人

(1)绩效管理方面。联想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企业的管理目标倾向于提高员工整体工作绩效,往往以某个团队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工作绩效大小、合作程度制定团队的奖惩制度,激励团队的工作绩效,避免对个人进行评价。在高权力距离文化影响下,绩效考评指标和工作任务是由主管人员制定的,员工不参与制定过程,并且通常是由上级对下级进行考评。在绩效考评方面,联想的员工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他们不愿意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绩效考评指标设置困难,要能使员工跳一跳就能碰得着。在长期导向文化影响下,绩效考评的核心在于评价员工的知识技能等是否符合公司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评价工作业绩的同时会从诚实、忠诚和工作态度等多维度进行考评。

IBM在个体主义文化影响下,主要针对员工的职务、责任、工作能力和业绩等个人因素进行考核。在低权力距离文化影响下,绩效考评指标和工作任务是由主管人员和员工一起制定的,并且采用360°考评方式。在绩效考评方面,IBM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考评指标的设定主要依据个人表现及个人潜力的大小,具有一定挑战性。在短期导向文化影响下,绩效考评的核心是员工近期工作业绩是否为企业短期利润的实现做出贡献。

(2)薪酬管理。联想在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福利待遇往往与员工的资历、工龄相关,与实际能力、贡献大小联系较少。在高权力距离文化影响下,报酬体系体现着严格的等级观念,报酬的多少与职位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差距较大。在薪酬管理方面,联想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薪酬与资历、工龄、学历等紧密联系。在长期导向文化影响下,员工更重视工作保障、各种保险,而不是当前的薪酬,企业更重视薪酬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及忠诚度的建立,以留住人才。在事业成功文化影响下,企业更多地采取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物质、晋升等激励手段。

IBM在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薪酬直接与个人的能力、工作绩效挂钩。在低权力距离文化影响下,报酬与能力业绩挂钩,与职位高低联系较少,报酬体系比较平等化,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间差距较小。在薪酬管理方面,IBM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薪酬与个人表现、能力、业绩等紧密联系。在短期导向文化影响下,员工注重的是当前的、直接的、快速的与技能相挂钩的薪酬,企业注重的是薪酬对员工的短期快速激励效果。在生活质量文化影响下,企业会提供优厚的奖金和福利待遇,如带薪休假、免费旅游、各种完善的保险等来激励员工。

三、基于文化差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能否让IBM的员工认同和归属于联想,是联想这次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上述联想与IBM之间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双方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冲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实施本土化经营的同时,要找准“保持自我”与“适应他人”的平衡点。“适应他人”即要尊重、了解并且合理运用东道国文化,“保持自我”即在适应他人的同时,不能丢掉本国的优秀文化,要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取优去劣、优势互补,做到扬弃。

(二)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文化的优势互补。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会处于领先地位,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会受到威胁,加之双方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冲突,因此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要理解和尊重双方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优势互补,进而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确保并购的成功。

(三)高层管理人员母国化,中低层管理人员及员工本土化。实施高层管理人员母国化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对IBM PC事业部实施控制,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发挥纽带作用,使IBM PC事业部与总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文化实现交融,使母公司与子公司更加紧密的合作。同时,也有利于丰富这些高层管理人员的海外管理经验,为公司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实施中低层管理人员与员工本土化符合东道国保护当地劳工,增加就业机会的政策要求,同时东道国员工对本地的风俗习惯、政策法规比较了解,有利于与子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交流沟通,可以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有利于实现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抵制情绪。

(四)进行跨文化员工培训。跨文化培训是防治和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对外派高层管理人员主要进行以下培训:首先,让外派的高层管理人员了解东道国的文化背景和本质;其次,培养外派高层管理人员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对东道国员工主要进行以下培训:一是对母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掌握,以提高其业务能力;二是对母公司总部的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掌握,使其与母公司利益、目标保持一致。对两国员工进行语言培训并且建立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有形的、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以促进两国员工对双方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商业、法律环境和社会习俗等的了解。

(五)采用灵活的绩效考评制度。对联想总公司派遣的高层管理人员应主要从东道国员工的离职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团队领导与合作能力、文化适应和利用能力、沟通能力及东道国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等方面进行考核。对美国员工要进行一个人表现、业绩、能力等为主的考评,采取360°考评方式,具体考评标准见表1。(表1)

(六)建立能够体现文化差异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必须与当地的薪酬行情、相关法规、工会影响、子公司经济效益、文化偏好等因素相一致,同时又要与母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保持一致。美国员工的薪酬要保证公平并且要与个人业绩直接挂钩,薪酬差距要合理,要提供优厚的个性化的福利待遇以保证其生活质量。除了要根据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文化背景等建立薪酬体系外,子公司还必须保持母公司外派来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与其他海外子公司相一致。

四、结论

联想收购IBM PC事业部后,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冲突已成为棘手的难题,能否实施有效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此次并购成败的关键。本文在此背景下,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对联想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冲突相应地提出了几点建议。由于笔者对此领域的了解认知也只是停留在教科书和文献的层面上,因此提出的建议或许并不具有实践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朝晖.跨文化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2]马述忠,廖红.国际企业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3]余建年,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

[4]蔡震.TD公司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5]左慧玲.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5.

第5篇

    论文摘要:着名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描写了四个家庭母女间的故事。在当前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备受瞩目的美籍华裔小说家。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包括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体现了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从相互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家庭教育始终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本文分析作品中四位母亲的家庭教育观,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而有了众多冲突,但女儿们最终还是理解了母亲的爱,并从母亲那里获得了精神的力量。 

    一、望女成凤 

    吴宿愿相信自己的女儿能成为最优秀的人,最初她渴望女儿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美国女儿们在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中长大,无法理解父母的这种做法。因此吴晶妹一直不停地和父母作对以追求自己的个性。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吴晶妹开始逐渐理解母亲,明白母亲只是望女成凤心切,其实是真正爱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吴晶妹给钢琴正音后重新弹奏了天才表演会上的那个曲子——《求情的孩子》。最后,她带着母亲的希望去中国看望双胞胎姐妹,回归到母亲的道路上。 

    二、期待效应 

    钟林冬是一个聪明而又坚定的女人,她的个人经历让她明白女人必须学会运用无形的存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她巧妙地摆脱旧式婚姻的牢笼。她把这种力量教给女儿,而女儿钟韦弗利把母亲这种不露声色的战略运用在下棋中,结果屡战屡胜。但是当女儿最终失去母亲的期待,下棋时便“不再拥有那份极强的自信心”,母亲的言行犹如魔咒,失去母亲期望的韦弗利失去了下棋的天赋,变得平庸了。 

    这一现象可以用“期待效应”来解释。期待效应又可以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此效应源于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一个实验。他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实验,并告诉老师哪些学生的智商较高,潜力很大,而这只是随机的名单。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学生进行测验。测验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被告知智商高的孩子明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结果说明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和兴趣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这两者可以推动学习进程,从而产生神奇的效应。小小的插曲并未影响韦弗利,最终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税务经济人,并且收获了一段较为美好的爱情。

    三、主体意识觉醒 

    罗丝最初从母亲那儿学会的就是将一切放在心里。在婚姻生活中,罗丝最初习惯于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但是沉默的最终结果是丈夫看不到她的存在,甚至提出离婚。母亲希望能藉自己让女儿明白自己应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而罗丝最终也确实醒悟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拒绝从自己喜爱的房子中搬出去。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中国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当安梅发现女儿的沉默会让她无法得到应得的权利之时,马上给她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故事给予了罗丝力量,对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让她变得大胆和坚强。 

    四、中国式母爱 

    琳娜相信母亲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为母亲曾说:“你剩下一个饭粒,你将来的丈夫脸上就有一个麻点”。想起自己曾经在饭碗里剩下的众多饭粒,琳娜害怕极了。成年后,面对婚姻,琳娜最初是忍耐甚至放弃自我。女儿的软弱让母亲映映十分担心,因此她大胆掀翻摇摇晃晃的大理石茶几,鼓励女儿向丈夫要求平等的权利。映映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女儿的老虎气质,让女儿重新思考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映映爱女儿的一种方式,通常也是中国母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 

    总之中国母亲虽然和美国女儿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但中国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她们的爱意,虽然一开始美国女儿们无法理解甚至排斥母亲的教育,但是最终都从各自的母亲那里吸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勇敢和独立。随着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我们可以多多借鉴西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提高我们家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carlet Cheng. Your Mother is in Your Bones[J]. Belles Letters,1989,(4):4. 

第6篇

【关键词】《喜宴》 文化差异 移民

1 引语

在20世纪90年代,身份概念开始作为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题开始出现,一些学者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自然的,静止状态的反应,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反应,并且文化身份包含诸多的不同。多样的变动的碎片化的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结合在一起,正如bulter 在“identity: a reader”提到的那样:身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实现的。为了搞清楚移民身份的重要性,hall借用了derrida的文化区域的“差异和追踪”,被证实是在全球化和移民化过程中混杂形成的一个开创新的突破。

2 东西文化的不同

2.1中美对于家庭的不同态度

从古至今,中国将孝作为行动的评判标准。根据儒家名著《孝经》,年轻人应该尊敬长者,在家庭中顺从长者的一切。孝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遵从父母或长者。在电影“喜宴”中,伟同和毛小姐的对话清晰地显示出伟同家庭的期望。

毛小姐:你父亲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但是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

伟同:什么心愿?

毛小姐:抱孙子。

由此看出伟同父亲希望成为祖父,保持宗族的延续性。

2.2性取向的不同

研究表明人的性取向可分为四类:同性,异性,两性及无性恋。根据中国传统的婚姻观,正常的婚姻应该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构成。异性恋是主流,道家形容为“阴阳”。大部分中国人反对同性恋,甚至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众所周知,同性婚姻不会产生后代,这或许是为什么中国人反对同性恋的原因。

3 身份构建

3.1身份构建阶段

人在身份建立的时候不得不经历下面3个阶段:居家简出,离家在外和家庭重建。

在第一个阶段,儿童意识不到文化环境。身份是由那些接近并且影响儿童的人所建立的,例如其他的家庭成员或护婴员。

在这个最初阶段,儿童不清楚“其他”,包括文化,理智和逻辑,“其他”也起作用。本性、天真和想象力的自我特征会渐渐地于“其他”纠缠在一起,这会引导人们进入第二个阶段,离家在外。在成长的过程中,人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并且开始这个阶段产生最初的努力并且人开始努力去获得他的身份。离开以前的身份以为着对惯例的突围,这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当一个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他或许会感到困惑。然后,他会试图去找到别的方法去保持或者重新发现他的身份。

在第三个阶段,一个人的身份需要变得十分自然。在这个世界上后者的临时状态符合人类的生活。例如,会满足生涯的目标,行为时为了适合自身的知识背景。身份是在寻找的过程中,而不是在既定的结构中并且受到结构的限制。

除了政治和环境因素,在美籍华人必须面对二元文化环境的边缘困境。在“喜宴”中,看李安建立许多中国的身份,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年轻/年老,男人/女人和异性恋/同性恋。薇薇面临着身份建立的困境,努力地需要她自己的身份。薇薇并没有像伟同那样融入文化,她在躲避美国移民当局,不想被驱逐出境。在电影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薇薇的生活很窘迫,没有钱和绿卡。作为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薇薇在美国很难获得一个身份认同,因为她的性别认同受到大多数文化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而变得复杂。因此薇薇必须建立一个新的身份去适应野蛮的生存环境。

4 移民文化身份的定位

4.1中国移民身份的分裂和转化

当中国移民在国内,他们顺从于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个人身份和集体身份重合,并且远离文化身份问题。然而,他们移民到美国,远离他们出生开始就伴随他们的文化,个人身份开始在这个环境中开始凸显。主流的文化引导他们有一个新的生活,但是中国文化的碎片仍然停留在他们脑中。因此,这两种文化的彼此竞争的结果就是主观。

人们的身份受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且彼此竞争去控制个人主观。在电影的最初阶段,我们或许会认为伟同不是一个体贴的人,他尝试着接近美国文化。但是最终

,我们发现伟同成为一个更为成熟的男人,他准备承担他对家庭和西蒙的责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人成功地处理了遵从家庭的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忠心于他的爱的同性恋的结合。伟同实现了他的杂性文化的成型和意识的碎片的建立,意识碎片是他文化身份的苦恼的根源。

根据戈登马修理论,文化的自我塑造必须基本要通过意识的三中程度:深层塑造高于自我控制并且超出所有并且间接理解;中层塑造高于自我控制但是在理解之内;浅层塑造来自于自我控制并且完全可理解。

在这个电影中,在移民美国之前,伟同受中国文化影响,而且家庭的价值观已经根植于他潜意识的一部分。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逃离文化塑造是困难的。中层的文化塑造是关于“那是生活”,自我的建造顺从于言语的力量。作为一名中国移民,薇薇是一个独立的女性,通过兼职养活自己,她通过画家去实现她的美国梦。但是她除了婚姻之外,别无选择。只有通过这种转换,她才能得到绿卡和实现她的美国梦。第三种文化塑造就像置身于文化超级市场。在这个水平,任何的个人可以自在的行动并且选择他喜欢的方式。在这个电影的最后,伟同在中美文化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成为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忠诚的爱人。

4.2身份的超越——杂性

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杂性是现状的最佳描述。皮尔特斯这样描述文化的杂性过程:不同的文化相应范围内从分离的形式的同化到动摇和模糊文化界限的杂性。杂化指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因素的混合,但是它认同杂交并且暗示着下等。杂交最初用于植物学和生物学研究,但是现在是跨越种族的重要工具。伟同在父母的压力下不得不娶薇薇。实际上,他们有了一个小孩。这时伟同必须处理有两个妻子的特殊家庭来平衡中西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整合他的身份和实现文化杂交的概念以及加深他同他所爱的人的亲密行为,摆脱整个家庭的负担。

实际上,文化的杂交现实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因为太多的其他可见因素在真实的民族主题之下,但是不能完全保证他的可见性或真实性。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多种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人有性别身份,种族身份,宗教身份,阶级身份以及其他的地理身份,像邻居、城市、国家等。

在“喜宴”中,高先生可以说英语,通过伟同和西蒙的对话,他知道儿子是同性恋,最终,他接受了伟同的身份,因为他理解了儿子的问题。在离开美国以前,他和西蒙有一段对话,承认西蒙作为伟同的伴侣。换句话说,同性恋方式的生活风格已经正常化和被主流的传统接受了。

高夫人认为她的儿子在某一天会改变性定位,但是在薇薇告诉她,她最好接受事实。她回复说“她知道”,这也意味着高夫人通过接受同性恋也达到了文化的杂交。李安想要展示给我们只有经过传统文化对杂交的理解之后,才可以产生一种高于和积极的增值,正如高夫妇做的那样。杂交可能受到天生的文化控制和歧视的政治的影响。巴哈指出文化抵制并不一定意味着一种文化暴力抵制或者极其反对另一种文化;它意味着通过不可避免地变形和取代矛盾心理或者在主流文化框架下的模糊部署。

5. 结语

通过分析该电影,本论文旨在指出人身份的建立不应该依靠于否定其他而只坚持自我。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杂交不仅可以颠覆来自于主流文化的歧视,还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方式去释放文化混乱和身份碎片造成移民的痛苦。

【参考文献】

[1]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2000.

[2]陈平.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孙建军. 中西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辽宁经济管理学院学,2007(4).

第7篇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也反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会计是人造的信息系统,反过来又向社会提供经济信息。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国家的会计都是为适应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必然会受到该国文化的影响。为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是必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方面增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问责制原则,确保金融机构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完整、准确的披露。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报表编制者、投资者、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带来风险。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而言是作为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外来文明,对于外来文明,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一种文明系统一旦跳离其原有的框架去参与另一种文明的发展,就有可能对被渗透方产生致命的危害。”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时,还须考虑到我国特有的文化环境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影响。影响公允价值运用的因素有很多,就文化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见。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必将对一个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笔者就文化差异角度来探讨人类社会文化与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特色的儒家文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提出一些建议。

二、传统文化对会计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以资本民主共和政体为基础,实行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移民国家,其文化是高度多元化、自由化的,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制基础上的根植于土地、家族、国家的封闭儒家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影响到对会计准则的具体制定与应用。

(一)价值观念 世界观方面,在对自然的看法上西方世界一般认为是主客二分的,人与自然不断进行抗争,对世界的看法偏重客观、物质、理性,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境界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注重内在与外界的联系与融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方面,在对社会的看法上,西方尤其在美国把个人利益看的很重,认为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形成了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平天下作为最高追求,天下是整体概念,也即是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形成了一种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在对自我价值的评判上,西方注重自我奋斗,尤其在美国,民众对自我奋斗格外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敢于冒险、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生观;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强调“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为人民服务”,“政通人和”,侧重集体的义务与权力,形成了一种追求整体价值的人生观。

将中美的三观应用在中美会计制度与会计人员上,不难理解,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企业为主导型的,在谨慎性方面与别国比较相对弱化,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差异的容忍度高,愿意接受新事物,注重个人的专业判断。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会计准则较为保守谨慎,会计人员满足于按照有关规定完成本职工作,相对缺乏开拓精神和竞争精神。

(二)意识形态 方面,西方社会信仰基督教,主张性恶论,相信原罪的存在,认为通过不断地忏悔,可以进天堂。中国社会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中国人也从来没有过坚定的,对中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方式方面,古代中国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关系。古代中国将教育作为选拔人才的基地,教学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等传统人伦道德方面陈旧的知识,缺少带有创新思维的内容和与实践相关的内容。

由中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带来的会计教学、会计实践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以当前社会现实为例,西方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与生产力结合,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我国会计教学中对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实际采用远远低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认知水平,亟待需要推进各种创新性教育方法的实践应用,以提高会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根据一份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地位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用人单位认为会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善辩能力,只有32%的被调查单位比较看重会计人员的创造能力。这一调查结果与其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三)德法风俗 西方社会遵循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重法不重情。法律成为维护利益的最好手段,所以较早就形成了法治社会;西方社会崇尚功利,注重实用,尤其是美国,在为人处事上不喜欢拐弯抹角,处理问题态度坚决、敢冒风险,自我表现欲望强,以自我为中心。我国古代社会以宗族为根本,崇拜祖先,重视人伦感情,所以延续了几千年的的人治社会,以至于今天,人治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在处事风格上向来遵从中庸之道而不走极端,做事力求稳重,不偏不倚。

由道德风俗带来的中美会计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由于法律制度的完备,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历史较长、较完备,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起步相对较晚、较不完善。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观点的影响,我国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既定管理稳妥地进行工作,对一些激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的接受通常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较少根据新情况和新业务进行探索创新。

三、不同传统文化导致会计文化差异

荷兰学者Hofstede通过一项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余名在跨国公司工作的职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用统计方法归纳出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距大小、不确定性规避意识的强弱、阳刚和阴柔。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会计文化的明显差异。

(一)美国传统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 在价值观念方面,美国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偏重客观、物质、理性,以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为最高目标,形成了个人主义强的会计文化。在法治人情方面,重法不重情,较早就形成了法治社会,进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会计制度。在处事习惯方面,崇尚功利,注重实用,处理问题态度坚决、敢冒风险,较易形成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弱、阳性的会计文化。个人主义强,使得美国会计行业比较发达、自制程度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介入较少,容易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权距小,集权程度较低,分权较为普遍,上、下级之间协商共事,管理理论的重心在雇员,而非管理者,通过造就一种“公认”的途径,来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相对比较灵活。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弱,一般表现出较强的冒险主义和信息公开程度高。阳性,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财务揭示倾向于公开性,文化成员赞扬成就、雄心、物质、权力和决断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内在与外界的联系与融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较易形成阴柔的会计文化。同时中国文化追求集体利益至上,使得中国社会集体主义强,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并且有很高的权威性。在伦理道德方面,中国社会以宗族为根本,崇拜祖先,重视人伦感情,人治现象严重,形成了权距大,集权程度高的会计文化。在处事习惯方面,不走极端,做事力求稳重,在会计文化上一般表现为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强。在意识形态方面,受儒家哲学思想的熏陶,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会计文化。集体主义强,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并且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务中较少运用职业判断,会计职业作用相对较弱,容易形成有限市场。权距大,一般是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集权程度较高,等级结构严密,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管理理论的重心在管理者。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强,一般表现出较强的稳健主义和较强的保密倾向。阴柔,会计计量倾向于保守性、财务揭示倾向于保密性的会计亚文化观,阴柔型社会的文化成员则强调生活的质量、服务、关心他人和养育后代。

四、会计文化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影响:基于谨慎性角度

谨慎性主要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在计量资产和负债时,资产和负债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是作为一种或有事项而存在,根据市场现行价值,在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对资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谨慎性原则,对于收益部分的计量与谨慎性相矛盾。

(一)美国会计文化导致公允价值缺乏谨慎性 美国个人主义强、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弱的阳性会计文化导致了美国会计行业的谨慎性比较弱。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条件下,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公允价值会通过“顺周期效应”加大市场波动,加大潜在的系统风险性。Khan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会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金融资产,尤其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一旦发生变化,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地在利润表中反映这种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以次贷危机为例,其实质是恶性循环的过程。当与次贷相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下跌时,各金融机构立即在本财季的利润表中大幅撇账,大幅撇账形成巨额亏损,巨额亏损导致市场的恐慌,而市场恐慌又进一步引发金融资产的抛售,致使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资产的迅速减值导致权益的巨幅缩水,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用范德霍夫理论来解释:这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强、不确定规避意识弱的表现。在市场前景看好时,经营者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超额度使用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潜在收益粉饰会计报表。华尔街的众多金融机构滥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使金融资产严重偏离其原本的真实价值,从人性的角度说,他们有一颗“贪婪”之心,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这实质与美国历来的个人主义文化强、冒进意识强、不确定规避意识弱的会计文化有密切关系。

(二)中国会计文化下公允价值趋向谨慎性 我国的会计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强,偏向阴性主义文化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谨慎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较完全的市场条件,我国目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自由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新的会计准则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风险性,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规定。一方面公允价值只是作为计量属性的一种,与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并存;另一方面,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限制条件较多。如,《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指出:“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第二,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三)不同会计文化下公允价值的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对财务报告披露的可比性要求更加严格,既要满足本国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也要符合外国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趋同。伴随着人们对文化与会计关系的日益关注,基于各国财务计量地位及财务报表披露的相关性角度来研究会计文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

(1)美国会计文化下公允价值计量历史及计量地位。在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弱、阳性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早,并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计量方式。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历史已有四十多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已逐渐从仅限于某些金融工具扩大到针对大部分金融工具、某些投资性房地产甚至无形资产。目前,FASB已经提供了一个统一指导公允价值会计实务的理论框架 (SFAS 157和SFAS 159),充分指导公允价值的运用。阳性会计主导下的美国大范围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公允价值的披露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为投资决策和企业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一定参考价值。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公允价值是最相关、最有用的计价基础。因此,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所提供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2)中国会计文化下公允价值计量历史及计量地位。在不确定性规避意识强、阴柔性的中国会计文化中考虑到市场的局限性,公允价值计量引进较晚,1998~1999 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交易》准则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此后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的应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目前在应用上考虑到公允价值未能如实反映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在公布报表时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混合应用,大多数企业在披露报表时仍以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为主,以公允价值计量为辅,单独增加“公允价值”一列,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受市场环境波动影响比较大的资产和负债,我国采用了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阴柔型会计文化主导下的我国会计界较为谨慎的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倾向于保守性,财务揭示倾向于保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减弱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五、我国传统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公允价值应用

在2012年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提出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的目标,并强调“实现这一突破和跨越,必须以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为支撑,提升中国会计行业的精气神,要努力将会计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尊重的先进文化。”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历史、文化、道德风俗和个性,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养分。中国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其中以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其主要就是研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与会计教育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君子依靠自身修养,后天学习,施行仁政,造福百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目前全球范围来看,其对会计信息的计量也是有利有弊,很大一个弊端就在于识别市场中的非有序交易,需要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基于市场环境变化、交易规则和习惯、价格波动幅度、交易量波动幅度、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对手信息、交易原因、交易场所和其他能够获得的信息,运用专业判断对交易行为和交易价格进行分析。所以对非有序交易的确定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需要较多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天学习”、“慎独”思想不谋而合。在未来会计人才的培育和继续教育方面结合儒家文化,为提升会计人员的自我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提供了借鉴,从而有利于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估价做到更公允、公正、合理。主要教育途径可以通过:第一,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结合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修身,修身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从学生刚踏进会计专业学习时就对其进行儒家文化的引导,培养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会计人才。二是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成为专业化人才。只有通过道德素养的规范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才能达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第二,充分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这一强制性教育平台,向会计人员大力灌输传统道德观念,让传统道德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内心,使会计人员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作为约束、指导日常会计行为的规范。第三,加强会计道德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宣传活动。

“当前进行会计文化建设,会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讲授内容要动大手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研究所所长郭道扬将会计文化教育上升到“培养新一代人才,弥补会计断层”的高度。加大文化的教育力度,使新一代会计人员在具备先进的知识结构的同时,结合古今中外的传统文化和会计文化,从而积淀更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使理论研究建立在正确、坚实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结合本国自身特点将公允价值运用于会计理论和实务中。

(二)儒家的集权思想带来的公允价值应用冲突 “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模式,成了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这对现阶段的中国政治体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政治文化影响了当今中国的政治社会。政治文化决定经济文化,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了千余家上市公司,但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比较明显,因而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会计主要还是为国家服务。我国目前的市场特征包括:市场受到严格的管制;市场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全,交易品种有限;部分市场活跃度不高;市场参与者成熟度相对较低。因此中国政治主导下的市场必定是不完全、不自由的市场,公允价值作为自由政治文化下的市场经济产物,要求其运用环境是在较为自由而完全的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市场的广泛应用。

(三)儒家的中庸思想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积极影响 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且独具特色的观念。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儒家的中庸之道提倡“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过犹不及”。孟子也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其中的“当”有“适当”之意。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潜在的损益,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损益估计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有失分寸的“损”和“益”,用中庸之道的理论来解释就是“不及”和“过”,“不及”和“过”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最优先使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以生产性生物资产为例,生产性生物资产不存在市场活动或者市场活动很少导致其缺乏相关可观察输入值,因此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计价属于第三层级。生产性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借助于专业会计人员或是具有良好信誉、市场影响力较大的第三方报价机构。报价机构在报价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允,这也就符合朱熹对中庸之道的“中”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孟子所说的“当”,中庸提倡的“扣其两端,允执其中”这就给评估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提供了依据,即在估值中做到不过分高估收益,不低估风险,做到价格的公允。

六、结论

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在建设过程中将会出现许多自身特有的经济现象,也会相应产生许多新的会计问题。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会计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更好地解决中国自身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编号:2012FR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信息·文化》,《会计研究》2012年第8期。

[2]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3]秦玉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自基层单位会计的报告》,《会计研究》1996年第10期。

[4]杨敏、李玉环、陆建桥、朱琳、陈瑜:《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兴经济体中的应用:问题与对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综述》,《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5]潘爱玲、朱磊:《中美文化差异对两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及启示》,《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陈文、梁茂春:《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新加坡的实践》,《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

[7]赵乐秀:《基于中国会计文化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思考》,《审计月刊》2006年第23期。

[8]卢锐、胡鲜葵:《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文化相关性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4期。

[9]衷俊:《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