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时间:2022-04-24 16:0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就业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就业观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扩招,越来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逐年涌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随形势,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就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则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有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有关研究预计,包括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

除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这一因素之外小论文,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用人单位人才需要倾向、社会就业和失业比重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个体能否就业与其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个人因素关系密切。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大环境和个体之间的沟通工作,它们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业指导。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学、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就业指导一方面能通过介绍就业形势,使就业大环境能够深刻、准确地为大学生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调整就业观念。虽然就业指导不能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主体,化解或缓和了就业主体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尖锐矛盾,相对地削弱了就业形势的严酷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因此,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处困境而思有为,大力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赢得大学生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动局面。

二、观念树立: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此仅把发展当做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发展的目的。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服务的首要对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学生的发展。

就高校而言,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率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此外,就业率还是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的就业评价标准,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而这个就业的“质”,意味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工作岗位是否为毕业生所满意、能否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平台等等。换句话说,学校只重视了就业率的统计数字,忽视了就业率数字背后毕业生的前途和幸福。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忽略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标,转而追逐高校的高就业率小论文,甚至工作的开展完全围绕着就业率来进行。就业指导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而是想方设法让毕业生参加工作了事,将之尽快推向工作岗位,不论其就业层次是否合理。国家大力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口号,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借口。就业指导目标出现了偏差,指向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拉拢说合,这样的就业指导,或许称之为“就业说媒”更加合适。背离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就业指导,往往会造成毕业生违约多、跳槽勤,既有损学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更让毕业生本人的未来大走弯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

就业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将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安置,它不单纯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自主进行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一定的就业方法,实现自主择业,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要。

三、内容更新: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求职技巧,更需要侧重于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和职位的协调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受就业指导目标功利性的影响,以往的就业指导内容只注重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观念教育是为了让毕业生承担一定的就业压力,带着紧迫感尽快找到工作,求职技巧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短时间内学到能让用人单位相中的“一招鲜”。这些内容并不能让毕业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更承载了过多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旦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即可被毕业生抛至九霄云外,就业指导遂“功成身退”小论文,再无意义可言。理所当然,对大学生而言,找到工作相当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是对于就业指导来说,职业生涯开始阶段怎能作为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就业指导,应该包括长达四十年的整个职业生涯。

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除了求职技巧之外,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倾向和兴趣志向,寻求到与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职位,并以此有目的地进行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个体特征和职业的协调匹配,促进大学生和职业的协调发展。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职业理念,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使之在职业中完成自我实现,促进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实现谋生与追求人生理想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还要实现适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与此同时,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如职场处事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内容,也需要给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四、形式创新:建立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顺序进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过程,不仅遵循课程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还得综合考虑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

以前的就业指导一般都安排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或临近毕业的前一个学期,以帮助毕业生能“现学现卖”地运用“一招鲜”,顺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毕业生在离校前的一段时间(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左右),专门用来上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就业指导的本意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际效果只能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往往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门课,也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离校而另一部分学生仍在求职时可上可不上的课。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升学、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课堂之外小论文,很难认真学习课程。况且学生就业技能的获得、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都应该有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的过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间速成?突击的速成式就业指导根本无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关注面,因时制宜地制定过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离校阶段。在适应阶段,大学生较多地关注环境的适应和学业的规划,就业指导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在职业生涯的框架内规划他们的大学生涯;在发展阶段,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项能力方面获得提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离校阶段,大学生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则可以开设就业技巧等课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必须考虑到人主观的接受意愿和客观的接受能力,而通过全程性就业指导的就业模式,真正做到就业指导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全面开展。

总之,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紧随时代,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就业指导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秀,罗国荣.高校就业指导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学毕业生将增30万人660万学“抢饭碗”[N].京华时报.2010-11-27.

[3]郑虹.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7,(3).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职业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惑和难题。职业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职业导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业难的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职业导向应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职业导向目标的重要途径。职业导向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具备就业必须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创新的载体等优势,促进职业导向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导向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明显的叠合。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问题突出。

1.就业理想目标的缺乏: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期望,不是主动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平台,积极准备材料并参加供需见面会,而是过多依赖父母和社会关系,坐享其成,甚至部分学生因害怕激烈的竞争,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抱负,刚大学毕业就成为失业人员。

2.就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性: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功利化,盲目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等酬薪和待遇高的地方就业,以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标准,片面地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脱离开来。

3.就业诚信意识的淡薄: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企图通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可和赞同,出现严重的诚信意识危机。比如,虚假填写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更改个人履历等。同时,部分学生在签约后随意违约或毁约,不履行协议或合同,缺乏应有的诚信意识,影响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

4.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急功近利、虚荣、冷漠、失落等负面情绪,失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态,严重影响和阻碍大学生正常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导向缺失。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重视,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于就业教育往往更多地流于形式,在外界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工作,缺乏对就业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忽视就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推动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意义,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无法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缺乏了解就业工作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专业队伍,无法满足就业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偏重单一的择业技巧,忽视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课程形式不规范,缺乏个性化指导,课程设置不科学,没有将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单一,信息传递局限于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等。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比较薄弱,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明显不足,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主要是归属于学校,由学校来负责完成,欠缺政府、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没有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界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性举措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内在动机和动力缺乏、学校就业教育合力体系的缺乏、政府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举措缺乏、社会容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家庭开展就业教育意识缺乏等。大学生就业教育合力的不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欠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无法解决。 转贴于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各高校要坚持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理念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知自我和社会,科学进行就业定位,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相结合,将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锤炼自己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高校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j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的诚信意识教育,将诚信作为重要的内容,始终贯穿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诚信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就业心理讲座、心理咨询门诊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消除就业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实现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努力优化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丰富和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职业素养、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为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优化就业指导课载体,通过丰富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法、视像教学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了解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技巧等;优化专业课载体,深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优化社会实践载体,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价值,锤炼意志,深化对社会发展形势、就业趋势和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高校发展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贵州省省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大学生就业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由此可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程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所谓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未来职业的期待及愿望。大学生就业意向是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考虑和选择职业,选择工作条件和就业地域的一种职业倾向性态度。因此,本文就新时期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现状,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提供参考;为学校指导学生成才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多个角度设计《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全部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遵义师范学院14个系本科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达91.14%。采用整体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将遵义师范学院四年级14个系各本科专业学生编成序号,采用Excel随机抽样产生各专业名额分配总数。学生自愿参与测试,填写书面调查问卷。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重测信度为0.921)。问卷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主要包括调查的年级、专业及性别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意向、职业规划、创业和学校就业指导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就业形势的调查(表1)

表1就业形势的调查

您觉得现在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非常乐观

5.33%

能找到工作,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5.08%

很难找到工作

25.55%

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就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作用等问题作了相应阐述.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准确了解自身的前提下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的特殊群体.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的事,一些低年级辅导员对就业工作甚至不关心。即使有的辅导员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而忽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较为简单。

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会开展就业指导,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单一、针对性差;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协助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优势,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进行生涯规划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全程化意识薄弱。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很难有大量时间花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所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诚然,出现以上现象与辅导员事务繁杂的工作性质和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等自身特性不无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不明晰、认识不到位。如果说整个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网络的话.那么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就是这个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找准结点、准确定位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道德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了新要求,就业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指导学生了解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另外,辅导员应强调就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避免违约、毁约、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

(二)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者。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服务办法和程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等也需要毕业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如有疏忽,将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错。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直接责任人,应该做好有关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四)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El趋激烈,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焦虑、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

(五)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包括: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及时调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其他相关渠道为学生采集有用的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本人的有效沟通:为毕业生做好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的材料:帮助学生策划面试:开展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活动。等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一)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丰富就业指导知识。

辅导员要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就业指导知识.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求职择业技巧及相关心理知识等。要做到这些,就应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努力做到以下“三多”:一是多培训,即多听取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的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特别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争取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多实践,即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的同时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多思考,要把思考贯穿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树立全程化意识,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一应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大二应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大三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应侧重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多渠道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第5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49-02

引言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概念,远见卓识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不断深入时期,不同社会思潮的洗礼与浸染,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加之家庭环境、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使得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中国梦视域下,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抓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而且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大学生就业是青年一代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就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自觉地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与职业选择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对职业的认识以及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就业价值观与人生观、世界观紧密相连,与理想、信念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理想状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应当既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又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和社会发展需求。就业价值观引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引导教育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时下谈论的热点话题,“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一,是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正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大学生是实现 “中国梦” 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迫切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统一的关系。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就业期望值偏高。大学生应根据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选择就业岗位。但当前的现实情况是,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着一定脱离实际的倾向,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就业期望值偏高。他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趋向于高薪资水平、高社会地位(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工作环境好的热门工作,而不愿意从事那些脏、累、苦、险以及被认为有失体面的普通、低工资岗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果大学生不能给自身一个准确定位,就业必然会陷入一定的困境。

2.功利化倾向严重。随着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时,过于注重自我价值与自我发展的实现,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拜金主义盛行,将薪酬高低作为求职的首要因素,只考虑自我需要和未来发展,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多数毕业生还是向往在大中城市就业,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人才难招、难留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实现,更可能影响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3.存在较强的盲目从众和攀比心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多数大学生仍缺乏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就业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对未来比较茫然,就业目标模糊不清。这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较强的盲目从众和攀比心理,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以及自身能力和兴趣,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就业方向和求职目标。盲目以“大家认可”为标准,而非以“适合自己”为标准,最终将导致以后的发展受限,制约大学生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有些大学生看到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心理不平衡,自己就非得找一个更好的单位不可,否则就会觉得很没面子。“高不成低不就”,往往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

4.依赖性强,缺乏诚信。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希望依靠学校或家庭以及社会关系实现就业。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首先不是自主就业,而是依靠学校和家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借助学校和老师的推荐,通过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有40%左右的学生最终通过学校实现就业。与此同时,靠拉关系走后门就业已成为一种影响就业公平的不良途径,这将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此外,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通过虚构学生干部和社会实践经历,伪造各类等级考试证书和荣誉证书,篡改学生成绩和排名等手段以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很多学生求职心切且缺乏必要的职业定位思考,在签署就业协议时缺乏信用意识,在遇到更好就业单位后随意违约,丝毫不考虑用人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使后续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既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也制约了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

三、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的对策建议

就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进而影响其以后的发展道路。要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变化的特点,在中国梦思想指引下,积极探索采取多种措施,发挥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家庭的合力作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1.政府加强宏观指导,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府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另一方面,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就业环境,扫除就业障碍,促进就业公平,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高校加强思想引导,把中国梦伟大理想作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承担大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应顺应时代变化,不断丰富两课内容,把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作为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通过开展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秉承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主动投身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就业创业主体意识的培养;高年级学生侧重于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就业及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传授面试技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除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家庭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也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负担。部分家长靠找关系等非正常化渠道帮助子女就业,则会导致大学生独立意识缺失以及错误就业价值观的产生。因此,家庭一方面要关注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降低对子女的就业期望,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家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对子女情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培养其服务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子女的就业少干预、多指导,不当“保姆”,鼓励子女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4.大学生加强自我调适,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就业主体,大学生要努力加强自我调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转变就业观念,摒弃攀比、从众心理,合理确立就业期望。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个人发展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心理素质,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昌伟,高亮,马晓君.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核心与基础[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2-14.

[2] 刘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研究与对策[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对策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我们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兴国的根本目标。如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将会导致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也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突出表现为:供求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共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金融危机、高等教育制度、就业指导跟不上及毕业生自身原因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1.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相应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在近年来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失业群体再就业以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背景下,宏观就业形势日渐突出。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微观主体,其劳动力需求状况从微观上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状况。当前,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企业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出口贸易型企业影响更大,致使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业倒闭,劳动用工减少,现有岗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高校毕业生面临下降的企业用工需求状况,这对本来已经较为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2.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差距。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难觅就业机会。部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难与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匹配。另外,高校某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与市场就业所需的知识相距甚远,很多毕业生努力学习了几年,却发现学非所用,所学知识很多过时,不能赶上市场的需求,毕业生难以按照所学知识找到工作。高校没有认真研究就业市场,招生与就业严重脱节,造成就业困难。一些专业,市场需求量不大,招生时却大量招收。或者是一看到某专业好就业,各高校便纷纷开设此专业,到了毕业生时,却发现已大大地饱和。

3.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未能实现好就业指导功能。目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内容大多是浅层次,内容无非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观念,面试技巧以及就业心理调适。课程的开设也仅仅针对毕业生,属于临阵抱佛脚,不能对毕业生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内容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收集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提供办理离校手续的浅层次上,不能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和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意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无法有针对性安排自己的学习。

4.毕业生个人原因。高校学生花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在减少,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就业困难,很多在校大学生在毕业那一年基本没什么时间学习。还有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前没有很好的自我评估,过于自信,期望工作一步到位,工资、待遇和福利样样都要好;部分大学生面试技巧缺乏,在面试前对用人单位了解不够,在用人单位的文化核心、公司业务等方面无法做出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回答;更有高校毕业生连面试的基本礼仪都不懂,骄傲浮躁,对考官不够谦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就应从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方面下功夫,政府、高等院校、社会、高校毕业生自身共同努力。

1.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各级政府应继续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创造条件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有机会就业。高校毕业生既是承载家庭高期望值和高投入的特殊群体,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现实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高校毕业生和家长无法接受,心理极不平衡,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处理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之策。院校不应不分院校特色而设置某些实用性不强、社会需求不多甚至目前热门的专业,同时应根据对专业需求量的预测及已毕业学生的流向等情况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并及时修正学生的课程安排,在重基础、重专业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3. 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指导功能,努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越是就业形势严峻,越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要注重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强化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组织好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引导其通过见习实现就业。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正确的就业观是指导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该根据个人实力来选择岗位,不应对工作岗位和待遇抱过高期望。用人单位的工资待遇等一般来讲是根据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价值来决定的,高校毕业生不应盲目向往高工资高待遇,而应更着重地考虑个人能力能否得到发挥,个人能否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机会。高校毕业生要接受就业难这个事实,主动抛弃精英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实事求是,降低就业薪金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

第7篇

【论文摘要】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提高。就业难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干预,了解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重大抉择,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作为高智商、高文化、高自我价值的群体,其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而也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 

1、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竞争加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据全国就业会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2、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不均,结构性失业加剧 

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毕业生择业往往集中于这些地区。据《2010年中国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届毕业生中,“211”院校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比例为44%;非“211”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首选主要是副省级市,比例为45%。 

我国产业转型,技术更新,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与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 

1、高校毕业生面临沉重的物质压力 

伴随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费用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工作找寻”理论,大学生求职成本逐年增加。据《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比08年上升约1/10。这对于还是纯消费者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压力。 

2、高校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精神压力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适度压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就业进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对社会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使期望的就业城市、工作薪酬、就业单位等与现实不符,产生心理落差;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性质不对口;一些毕业生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选择把握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心理。 

二、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源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一)社会背景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 

1、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现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健全。地区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对就业地的选择,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 

从国内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提高。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影响程度加深。 

2、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一方面,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存在诸多偏见和歧视,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名牌效应、户籍制度限制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等,这些因素都减少了毕业生择业机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二)家庭过度干预致使压力增加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思想引导者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毕业生职业素质、心理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统计,多数毕业生认为,父母过度干预就业会致使其心理负担增加。同时由于毕业生无独立经济能力,择业物质压力转移到家庭,易发生家庭冲突。 

(三)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 

1、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近年快速发展,但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市场化就业模式产生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仅从招生角度出发,冷热专业迅速转换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专业过于细化,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整体教学模式相脱离。就业指导教材缺乏、指导方法单一,信息落后,从业人员非专业化,使得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指导层面,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就业心理的指导,就业渠道的开辟仍不能满足市场化择业所需。 

(四)大学生自身能力和心理素质差 

1、大学生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据新华社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当代大学生普遍年龄偏低,社会阅历少,学习知识过于理论化,思维模式化,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欠缺。 

2、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差 

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经历、性格等因素,工作缺乏耐力,情绪易波动,不能客观冷静分析问题,使其处于极度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抑制了大学生自身潜力的发挥,对择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一)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1、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改革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使其与市场就业机制相适应,消除地区间流动限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服务管理提供便利。政府加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引导大学生深入欠发达地区,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2、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保证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挖掘创业信息,建设创业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形成高校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小额贷款担保程序,解决毕业生创业技能和资金问题。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针对性的法律规范人才市场、中介等服务体系和秩序。对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政府制定援助政策给予扶助。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信息反馈,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极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建设;优化新型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建立统一评价制度,将各项素质纳入大学生评价范围;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 

2、就业指导力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辅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客观的评估自己,深入分析职业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特点,使大学生明确长短期职业目标,做出科学的职业规划;提高从事就业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指导讲座。 

(三)注重家庭教育影响 

就业不仅是毕业生个人问题,也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在精神上,一方面父母要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不要给学生提超出其能力之外的目标;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充分的理解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教会学生合理释放压力,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自我调试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毕业生自我调适的作用 

1、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备 

科学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对未来社会的洞察力,从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善自己。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面对现实,坚持以贡献社会为导向,将个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积极主动地位。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将在校学习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创造价值,提高职业素养。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2、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职业规划上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一是要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做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二是要考虑自己择业是否符合所学专业;三是要考虑专业在社会的需求量;四是要考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大学生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心理健康指导课程、讲座,提前做好对社会就业的心理认知,提高综合素质,减轻就业压力。毕业生结合自身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面对现实,不断历练自己,增强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1]王伯庆.大学生求职决胜宝典[r].北京:麦可思研究院,2010(1). 

[2]付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干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12).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到2011年的650余万,十年时间增加了465%,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中国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猛增到650余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存在“一步到位”“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等思想,热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4.用人单位选材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国家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在西部等基层、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工作。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3.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大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既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

第9篇

农村生源就业心理思想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农村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他们面对就业压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背景

农村生源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都需要他们的贡献智慧和才干。本论文针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从就业观念与期望值等因素对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6份,收回率98%。

二、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值得肯定的就业心理

(1)怀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心理

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受到社会的正面影响后,更立志在学成之后回报社会,不计较个人得失,有的愿意到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如“三支一扶”、弃笔从戎,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有较浓的乡土情节,造福家乡的心理

中国人传统的乡土情节对农村大学生们的影响颇深,基于这种现实情感,农村大学生往往愿意返回家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为农民同胞提供培训,咨询等技术服务,立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

(3)乐观自信,积极求职的心理

农村生源大学生大学期间受到良好的教育,熟练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立志在大学毕业之后运用自己的所学及才智,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

(4)坚韧自立,敢于竞争的心理

农村生源大学生因家庭的原因造就了不屈的精神,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把求职时的压力变成求知的动力,遇到用人单位拒绝的时候,也会毫不退却,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准确地做好职业生源规划,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始终保持主动。

2.心理失衡方面

(1)功利心理

每一个农村生源大学生得身上都寄托着父母亲人的希望和期盼,代表着农民对“读书有用论”信念的坚守和追求。正因如此,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求职就业的时候除了有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之外,更多注重功效和实惠,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高收入、高职位和生活条件好的单位,对现实需要较高,当现实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容易生心理问题。

(2)焦虑心理

面对就业,农村生源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就业目标都会产生的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适当的焦虑可以使农村大学生产生压力感,促使他们积极努力;但农村生源大学生们通常夸大求职困难,反复考虑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感到迷茫。许多学生在苦苦等待中形成了焦虑的就业心理,并且干扰了他们的正常求职

(3)依赖心理

大多数农村生源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向家长或高中老师征求意见,有的甚至由师长做主。在大学毕业前求职时,缺乏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依赖性强缺少主见。在经过多次碰壁后,对择业失去信心,把择业自推给他人,依赖导师、家人和他人。沮丧地呆在学校里等待着学校推荐或回原籍二次分配。

(4)“怀才不遇”心理

农村生源大学生曾经在学校期间成绩相对优异,并且获得师长亲朋的认可以及尊敬。在求职时,认为自己应该是社会精英,过高估计自己,只看自己的优点,看不到缺点,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求职失败后就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产生失落、抑郁等消极心理现象。

(5)怨恨心理

对于经历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农村大学生们,在大学中依旧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但往往在求职中优异的在校成绩不敌强大的人情关系。再加上缘自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很多就业单位同等条件下,不选择农村大学生。这农村生源大学生对周边的一切看不惯,充满敌意。

(6)自卑心理

一些农村生源大学生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害怕挫折,对自身缺乏正确评价,自认素质不理想,缺乏自信心,悲观失望,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胆小畏缩,不敢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招聘中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给人以无能的印象,阻碍了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使求职不易成功。

三、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心理失衡的成因

1.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新毕业生队伍不断壮大,压力也逐渐加大。社会上求职中也多少存在不公平竞争或某些阴暗交易,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失衡而蒙上了阴影。

2.就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攀升,就业成本也连年上涨。农村生源大学生相对缺乏社会资本,与城市生源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能够得到的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援助较少,普遍缺失社会支持。很少有熟人为他们向用人单位引荐。再加上他们没有经济实力进行创业。在这样不公平的就业环境下,农村大学生职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

3.高校因素

目前高校在学科结构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高校专业设置盲目追求变化趋势,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缺乏对学生就业负责的精神,造成专业结构与和劳动力需求结构脱节。在人才培养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为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采取有效的措施,没有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很少留意他们的就业思想动态,使得他们在就业方面的困惑不能及时解答。

4.自身因素

大多数农民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社会也没有给予农村生源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他们从小学起,读的学校大多是非重点,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较差。即使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如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较城市大学生差。部分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得过起过,在求职时,后悔莫及。

四、应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心理失衡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应从法律上明确农村生源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制定和完善相关就业和职业培训法律。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除对他们的就业权利进行保护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出台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由政府出面组织到用人单位实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以帮助他们获得就业机会。

2.加强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培训

政府和高校应加大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培训力度,提高对培训机构的投入和补贴。并使培训的内容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需求相一致,充分利用一切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传授谋生的本领,使得农村大学生们顺利找到适合的工作。

3.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平台

在毕业生求职竞争中,尽量减少社会资本的影响,杜绝不正风气,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政府在维护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主导作用。使农村生源大学生能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4.帮助农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农村大学生要实现充分就业最重要的是转变就业观念。教育他们择业时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鼓励其到基层单位,返乡就业,把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对自己得出实际的评判,把自己摆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

5.协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农村生源大学生一入校开始,就要让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并协助农村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职业测评或其他途径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正确认识他们的职业取向。在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帮助他们不断总结、反思,并及时修正。

6.提高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应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帮助解决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以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为今后的求职奠定良好的基础。情况允许下,可以预防为主,尝试将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提前演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促进对其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效能。

参考文献:

[1]白延泉.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新思考.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3):20.

[2]杨立功.生源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1.

[3]赵显伟.高校农村籍贫困大学生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9,(12):1.

[4]车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迈的“三重门”.工人日报,2009,(4):13.

第10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就业指导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指导

1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加上近五、六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145万人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611万人,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然而,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8年仅为不到70%。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2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等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分析明确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成因,便于寻求积极的应对措施。

2.1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2.1.1高校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的教育体系着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基本功扎实,但是缺乏创新能力。我国的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社会情况,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市场供过于求,造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巨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1.2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没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的指导,而更多的是毕业之前开办几场讲座的突击指导,这些应付式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忽视把职业生涯设计和自主创业结合在一起的全程化指导,缺乏层次感。有时,反而会使学生就业思维紊乱。此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非常紧缺。

2.1.3用人单位的人才准入体制脱离实际

在我国高校连年持续扩招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呈现出“供过于求”态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用人单位盲目地提高录用标准,对毕业生提出许多超越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准入条件,普遍把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读期间获奖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都列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中极为普遍。此外,有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高效率的利益回报,往往在招聘时只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而把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忽视了大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2.1.4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较高

一名大学毕业生,经过十五、六学习,家庭对其的投入巨大,对于学生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能够在学生大学毕业时候得到可观回报,以及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大的城市、大的单位找到一份收入又稳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希望。但是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但是这样岗位能吸纳的大学毕业生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锁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2.2大学生自身内在因素

2.2.1大学生落后的职业生涯观

我校对2009届2200名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向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显示:85.12%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就业;10.25%的学业生希望去北京、上海等地;只有4.63%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地区就业,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畸形聚集现象比较明显。毕业生之所以就业压力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一句话,问题出在“职业生涯观念”上。

2.2.2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待遇;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多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的要求较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由于他们不能恰当的给自己定位,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状。

2.2.3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社会对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能力有着一定的期望要求,大学生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求得一席之地。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因为自身的就业能力不够所致。

3就业指导对策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高校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笔者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的学科结构。在专业设置方面,要避免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的缺陷。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往那种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仿真训练、参观、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3.2建立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高校既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也要通过多方面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就业困难。首先,高校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目标中,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该与用人部门联动互惠的方式积极有效地拓展就业市场。再次,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使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耐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态去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

3.3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全程化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全程化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以专科生为例,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日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自主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就业途径

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富有激情,思想解放,是时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个体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所以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加大自主创业教育,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加强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过程模式、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教育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展示出当今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5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应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准确定位,以进取的姿态主动适应社会。首先大学生不能只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大单位,而应放眼世界,结合自身特点,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新的突破点,其次,大学生所在家庭的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认为自家小孩在西部地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就认为小孩没有出息,这几年培养付诸东流。而是多鼓励,让大学生有一种强大的家庭支持感,使他们青春散发出灿烂光芒。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离校大学生,就业,对策,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社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统筹解决。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就业问题持续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00万,按照近年来离校前平均72%的就业率估算,未就业毕业生将达180余万,再加上上一年度未能落实就业的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的总数将达200余万。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经济领先的地区,毕业生就业具有其代表性和特殊性。由于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需要毕业生的绝对数比较多,同时,全国各地毕业生选择到珠三角就业的数量也大,以至于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经常会有许多毕业离校但是未就业的毕业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受过高等教育,自我期望值比较高,社会参与能力较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结构上来看,未就业毕业生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就业意向和现实需求不仅关系着这部分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利益链,成为了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民生”问题。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部分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学校)2009届和2010届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调查人数一共100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具体分类如下表。

选项内容

比例

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57

专业成绩或专业能力原因

50

自身定位尚不明确

43

所学专业市场需求少

40

对就业地域的要求(大多侧重于在深圳等珠三角)

38

自身期望值过高

35

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原因

29

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27

缺乏用人单位看重的实习实践经历

26

用人单位门槛高

24

缺乏求职的主动性,有点悲观

20

缺乏求职技巧

18

获取就业信息不通畅、不充分

16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方向 就业指导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常卫恒(1980- ),男,山西原平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JDSZ3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8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高校以及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招聘单位和应聘学生的观念不统一,从而导致供求无法达到平衡,这就使得市场上经常出现有职无人和有人无职的现象。具体来看,多数大学生对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都缺乏合理的认识,在面对招聘企业以及工作岗位时往往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不足、成效不高。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象仅仅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内容只停留在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就业政策的大致解读上,方式以召开大学生就业动员大会和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为主,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的引导以及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力度明显不够。因此,我们要从以上问题出发,立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以合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作为出发点,将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相结合,在参与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

一、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教育

大学生需要结合自身条件与所处的环境条件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要树立明确的观念,作出合理的规划,从而促进自身的合理与全面发展。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人生奋斗目标的规划、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规划和大学生就业选择方面的规划。职业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企业和工作岗位,并且通过合理的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职业规划涉及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专业知识、就业方向、择业技巧、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在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把职业规划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保障工作。

(一)职业规划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一定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职业规划道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摆正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在高校教育中合理地融入大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章节,能够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为大学生获得成功开辟有效途径。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应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将职业规划合理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同时,接受到对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正确指引。由于所选择的专业不同,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也不尽相同。在职业选择方面,并没有三六九等的贵贱之分,只不过是分工不同、岗位不同而已,但是,由于职业选择不同,职业规划道路也就有所区别。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教导大学生做到爱岗敬业、互帮互助。这样一来,大学生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真真正正地实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校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让大学生对自己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性地对待就业压力。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来合理地引领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这也是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紧扣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这样能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社会阅历较浅,视野不开阔,对他们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深刻,对所学专业与从事行业的关系性认识并不清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也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往往意识不到将来面对的就业压力,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既不能深入地研究,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指导。要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制定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适应的课程,在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能力、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将来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将职业规划课程合理有效地融入日常专业教育中;要以客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整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三)职业规划教育要与群体性教育相结合

在群体性教育中融入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就业思路,与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相结合,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取得优秀的业绩成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优越感。因此,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群体性的正面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帮助他们科学地设计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做好择业的准备,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与指导。

二、明确职业规划教育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要求

大学生的择业主要就是临毕业的一年,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应该对大学生的自身职业规划方面、就业政策制度方面、职业道德操守方面、求职技巧方面进行综合性培养。我们应该把职业规划作为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良好切入点。高校需要把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估、外部综合环境分析、工作目标确定、工作策略途径、反馈评估等能力,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培养,最终使就业指导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刚进入高校的时候,应着重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为大学生日后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高校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国家的就业政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作出初步的职业规划。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证书等,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大二、大三阶段,高校应当结合学期专业学习的特点,开展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入大二、大三后,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加重,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对于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并不是很重视,这会造成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脱节。高校应该重视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服务意识、交际意识、沟通意识和团队意识,普及我国当前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职业规划道路。在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专业老师也要合理地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所以,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大四阶段,学校要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把关,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基本结束,重点在于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进入社会实践。该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实践,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面试求职的基本技巧和途径,明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最后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可以顺利地实现。

三、调动高校各个部门,全面统一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高校就业工作指导的最根本任务是以顺利就业为目的,构建系统、全面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作好职业规划,摆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教育人员的投入,全方位地建立起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地深化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学校的名气和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应当将各个部门统一起来,使全体的教师都充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观。

首先,引导大学生摆正就业观,把顺利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途径。全体教师都要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与专业课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作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教学思路,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竞争力。

其次,要抓紧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各项建设工作,形成专业化、完整化、规范化的就业工作指导体系。要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就业咨询、择业推荐等进行系统化服务。加强高校软硬件的建设,运用高科技搞好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职业规划合理地结合起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体制。

最后,要把职业规划课程融入高校的教学课程体系中,把职业规划教育放在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提高指导老师的素质,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符合我国当代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文学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9).

[2]潘新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