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物化学论文

医学生物化学论文

时间:2022-04-01 08:4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物化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生物化学论文

第1篇

一、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把握好教学的客观规律,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点上,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的就是把握生物化学的整体知识结构。例如,临床和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就必须掌握人体的代谢特点,还要将由于代谢而导致的疾病产生与生物化学上的知识点进行结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就比较简单,启发学生的诊断疾病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授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时,主要是关于生物化学中与疾病相关的检测项目和指标的讲解,比如糖尿病患者的检测项目,像这样的临床医学生化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强化,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临床专业人才。通过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巩固旧知识体系,加强两者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病例式教学法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切临床学科的基础专业源头,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是在完全的脱离临床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才能够进行临床实验,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临床的熟练度,但是却降低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在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消磨了对医学生物化学学习的热情。而病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病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其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主要是通过将病例的分析加入到教学当中,从而更加全面的对当时病例发生的情景进行描述,学生就要融入到当时的医生的角色中,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师生间和生生间进行激烈的讨论。例如,在发生糖尿病的过程中,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由于其中的葡萄糖分子不能及时的进入细胞内,发生氧化分解,而导致了血糖增加,胰岛素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学生在得知问题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最为简单的就是让患者不适用高糖分的食品,控制饮食;而也有学生认为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方法,由于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就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改造胰岛细胞基因,恢复其功能,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在学生们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新课改出台后,各个教育层次的教学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改进,多媒体教学法作为最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受到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在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法的作用更为突出。就现阶段的生物化学技术发展速度来看,生物化学作为高等专科学校中的必修专业课程,若是仍然使用原有的传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是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的,在课本、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辅助用具的教学下,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在面对生物化学中繁杂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的方式不利于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能够节省大部分的板书时间,更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帮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等专科的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还要进行忙碌的临床实验操作,若是在高度的精神集中后再进行枯燥的知识点学习的话,无法最大限度的吸收知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操作模拟,局部细节放大等方式来记忆学生的注意力,将文字难以表述的细节运用动画展示出来,使得知识点不再抽象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结束语

从以上描述的教学方法看,教师主要是要在教学当中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不断实践总结,从而提高高等专科学习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马强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

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评价

教育部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实行双语教学 ,并提出今后本科教育课程的20%以上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 打破了学科的界线,把各学科联系在一起。当今,生物化学及其相关学科迅猛发展,生物化学新的术语和概念层出不穷,作为医学、生物学和农学等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所触及的学科前沿广而深、其发展也为生物产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技术原理。相对国外的生物类学科,我国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为赶上国外的科研水平,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先后展开了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成绩。在医学类大学,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与药学等课程设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生入学的重点必考课程。为适应时代要求,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试行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然而真正实现医学生化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师资问题、学生接受能力问题、教材合理化问题等【2】。由于我们现在还处于医学生化双语教学模式的摸索阶段,所以完善的反馈评价体系是进一步做好双语教学的有力支持。

各大院校大多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查法来得到教学反馈信息【1】。这种方法直接、简单,易执行。但不利于老师及时得到学生学习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进度,造成某些同学因为一时的语言障碍,损坏了学习生化知识积极性;而且医学生化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学术交流,单纯的试卷考查,不能更全面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度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的医学生化双语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措施,拟建立较完善的医学生化双语教学评价平台:

1选择合适的教学阶段授课,有针对性的教学。

由于英语教学费时较多,如果生化所有内容一开始就采用双语教学,难以保证按时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上学期刚上完生物化学的学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医学生化双语专题》。主要讲述生物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如常令学生头痛的生物体内几大分子的物质代谢、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和生化学科前沿知识(如分子克隆技术、人造儿“辛西娅”的相关知识等)。由于学生先期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略去或简单介绍涉及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体内物质代谢、调节及了解生化的进展,同时掌握生物化学领域的主要专业英语词汇和写作方法,能够初步地运用英文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通过使用“原汁原味”的英语原版教材,学习了解国外的科研文章写作形式,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思维方式。

2建设网络课程平台,形成教学互动

由于大学教学的特点――流动的学生,流动的教师,使得课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变得很困难,同学们课上的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老师的教学实时监控也不能做到。但网络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生化双语网站大家可以把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不仅老师可以解答,同学们之间也可以解决。而且学生也可以把老师上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网络来传递,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化外文的网站、外文教学动画或外国知名大学的生化网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化的国际化氛围;学生也可通过注册进入网站把自己找到的相关外文资料上传、共享;也可以在网站上以英文形式发问,讨论。当然对于同学的种种“作为”会成为他们该学科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样,通过网络平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建立了一个教与学反馈评价的窗口。

3进行全面的学习考核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都离不开高超的专业英语水平。过去人们常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人们常说“掌握英语和计算机,走遍天下都不怕。”尽管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精通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已经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医学高校教学方式需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变革,强调学生应在巩固专业基础的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科发展,激发和提高创新能力。但如何来考查教学效果呢,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考核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结束时的考查,主要采用卷面答题与小组讨论两种形式。卷面为全英文试题,80%-90%为客观性的选择题,剩余的则为主观性问答题。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生化知识和基本的专业英文阅读能力。主观题,可英文作答也可汉语作答(专业词汇必须英文),当然根据语言的运用情况不同,成绩是不同的;也提倡在试卷中有开放性的问答题,这种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英文生化专业的写作能力。这是因为大学生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具备牢固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学术交流能力是必要条件之一当前学术交流多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要途径,因此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另外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全英语小组讨论。由于我国外语教育一度培养了那么多的“英语哑巴”和“英语聋子”, 随着科学发展的需要,学术交流的形式越来越多,国际间的学术互访面对面的交流和学术讲座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一般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官方语言,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能为学术交流提供极为方便有利的条件。如果从大学开始,让学生耳濡目染专业英语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有效地把握科研动态,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展开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全英语小组讨论考查。考查时,由老师给出某一命题,并给出一定的评分标准,由4-6人组成小组进行全英文的讨论,由小组成员最终给每位成员评定打分。最后该学科的成绩由平时成绩(网络课堂成绩)、卷面分、讨论小组得分,按一定比例给出。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摸索的一套医学生化双语教学评价平台。当然,该平台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还没找到较好的符合我国升学情况的“原汁原味”的生化英文教材;还有某些较好的外国网站属收费网站;等等。希望广大同仁能够多多提出更好更完善的意见,真正的把该平台搭建的更完美,更结实!

参考文献

[1]李晓韬. 关于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7;24:161~162

[2]熊静,黎宇宁.双语教学实践初探.咸宁学院学报,2005;4:149~150.

第3篇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b)-131-02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SHANG Wenjing, XIE Shuyang, YUE Zhen, MA Ying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Binzhou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Binzhou 256603, China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a required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s of our nation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dical basic curriculums. Because biochemistry is a systematic, abstract and rapidly developing course, which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clinical problem scenario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many colleges, does not motivate medical students to study biochemistry. Hence, how to wak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ir motivation, and how to make them master the theories of biochemistry so deeply that they can use freely, are the important procedures in the reform of medical basic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would like to mainly talk about the reform of theory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s through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which may be helpful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reform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这些物质在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和其他基础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的联系性较强,并且该学科的发展比较快,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不能真正理解该学科的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及“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受制于教师,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为改善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及研究,初步讨论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方向及方法。

1 理论授课方式的改革

1.1 PBL教学法

目前很多国家的教育家主张在医学教育的各阶段采取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理念是用问题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较,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1]。我国一些医学院校正在逐步地引用PBL教学法,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且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生物化学的PBL教学可采用基础问题为引导,组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学习。8~10名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一定的临床指标检测,就某一常见事件――如“土豆在人体内代谢”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的逻辑过程获取知识。使学习者在自学、讨论过程中获得广博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并且提高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在PBL实施过程中,学生由原来传统教学法中的被动变为为主动,在具体问题中学习相应的医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对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较好的理解。经过PBL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较快地学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但对于医学基础课程而言,PBL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PBL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要求较多的课时,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将班级分小组讨论学习,对师资有较高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科院校的课程教学不能满足以上的需求,因此PBL模式不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需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补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病例教学法

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3],它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广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是传统教学不能做到的[4]。

该教学法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具体的案例将看似琐碎、无逻辑性、抽象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临床疾病的理解。对生物化学而言,代谢篇的教学尤其适合病例教学法。代谢篇的内容繁杂、抽象,涉及很多生物分子、生化反应和代谢途径,并且代谢途径间具有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网络,学生很难将其融会贯通。可在此篇章引入病例,如糖尿病,充分利用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加入一些与临床联系密切的生化问题,使生化理论在临床实际中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5-6]。

1.3 网状式教学法

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网状式”教学方法贯彻“纵讲途径、横讲联系、穿插调节、复习测试”16字方针,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本科目的物质代谢篇章为例,可引导学生以各类物质代谢途径为“经”,以各类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为“纬”,将各物质的代谢反应式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物质代谢网,从而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状式”教学法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穿插使用,使看似琐碎、杂乱无章的内容完整紧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供选择,每种教学方法均有其不足之处,亦有其最适合使用的篇章,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的篇章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每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列举的适用于本科目的几种教学法,可在各篇章中穿插使用。

2 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

2.1 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7]。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相应产生了多媒体辅助教学(muti-media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M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可使得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其中课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可通过课件的制作,将图片、动画、视频等插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逼真,便于理解与掌握。而这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而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抽象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并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

2.2 试题库和自测教学系统的使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设计一套网络试题库和学生自测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互动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主地学习。学生可通过本校访问生物化学网络试题库,教师则可以根据自主测试的结果来分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课程教授内容和难易程度,学生在可以根据自主测试结果明确自身对相应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有重点地加强对特定内容的复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8]。

3 实验课授课形式的改革

3.1 多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课的授课模式是将实验目的、内容、步骤、条件详尽地告知学生,学生“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验与学习平台,在进行设计综合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自行立题,设计实验方案,指导老师对设计思路、实验技术方案等提出建议、修改。通过报告会,学生修改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然后进入预实验和正式实验。最后进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还要联系实验场地、设施、实验动物等。在实验中,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主动思考,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3.2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学生在课堂及实验课上所学的毕竟是一些已被大家所共同认知的知识,但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的实验技术,尤其是分子实验技术发展迅速,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师生一起探讨、解决科学问题,一起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这样学生不但接触和了解了更多的生物化学相关知识,更是对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可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正确的认识,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对科研执着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Mu JQ.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BL in medical education [J]. 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2004,12(3):170-173.

[2] Michel MC, Bischoff A, Jakobs KH. Comparison of problem-and lecture-based pharmacology teaching [J]. Trends Pharmacol Sci,2002,23(4):168-170.

[3] 江渝,钟小林,康运生,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1,9(2):221-222.

[4] 陈再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 25(11):1031-1032.

[5] 宋志宏,任明.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621-623.

[6] 胡晓燕.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医药创新,2011,8(5):146-147.

[7] 王华强,李成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8:96-98.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

一、 前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都是现代科学的代表性学科,其高速发展直接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时代之后注定是生物工程的时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重视。

二、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其目的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研究构成生命体的生物大分子―――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功能及代谢。而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化学的延伸学科,主要研究基因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以及调控的科学,借此为基因的检测和制备、基因诊断和治疗、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果。所以教师应努力提高自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提高思想素养来提升教学成果。如果一个老师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永远停滞不动,那么任他有多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经验,其教学将是一潭死水,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兴趣。比如老师在讲授基因工程一章时,如果老师自己实际操作过,那么他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把理论知识讲授得更加具体。涉及表达体系时,阐明载体多样性,并结合各自特点以及自己的经验将它们的优缺点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展示给学生。尤其是给研究生授课时,这些内容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较为全面和具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对他们课题的设计和完成都能够给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指导,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

当然,如果老师只有完善的知识体系,而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那么他就会失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影响,而这种思想的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格和专业精神尤为重要。因为医生永远面对的都是痛苦的病人,都是生活中最需要关注的患者,如果医生没有舍己为人的情操,没有对病人的爱心和怜悯之情,那么他将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还必须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有意无意地将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贯穿于教学中,积极而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中, 教学模式比较程序化, 即教师讲解- 学生操作-预期结果- 实验报告。很明显,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 学生往往上完一个学期的实验课了, 仍不知道这个学期的实验课上了什么内容。事实上, 教师最重要的讲解内容就是实验的要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 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例如, 在讲解质粒DNA 的制备实验中, 碱裂解法提取DNA 质粒要用到三种溶液: 溶液I、II和III。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这三种溶液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可以把同为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组DNA 和质粒DNA 分开? 等等。通过提问, 使学生把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共同讨论, 激起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着主导作用, 教师准备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3 ]。因此, 教师在课前除了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写好实验教学教案, 并且还要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改革传统课程、开设设计性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对于科研工作大有裨益。因此,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 除要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外, 还应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的内容, 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更加符合培养新型人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介于基本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研究实验之间, 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的教学实验。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段和实验方法,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的仪器设备, 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数据, 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乃至学术论文。

设计性实验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此外, 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精神, 是培养学生终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设, 不仅使实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五、讨论型教学

专题讨论教学,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除厌学心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容庞大, 理论复杂而抽象。众多的结构式、反应式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使学生眼花缭乱。多数学生反映打开生化书就感到头疼, 愿意学习生理课不愿学习生化课, 感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好像对临床用处不大。针对这种情况, 联系临床和实际的讨论题或病例能极大地引起大二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不愿学到愿学, 从强迫学到主动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加强思维, 增强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往往带有章节的独立性, 尽管授课教师对相关章节做了一些联系, 但学生缺乏将相关内容横向联系的能力, 分析问题时往往带有思维局限性。按系统、跨章节的讨论题或病例可引导学生加强思维, 全面分析, 从相关章节内容的相互联系中找到答案, 自觉地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活跃了思维, 提高了综合知识的能力, 也为将来临床分析病例打下基础。

六、结束语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进行自我提高,其次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善,只有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果宇;冯维杨;李树德.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13年3月,第2期,166-168.

第5篇

关键词 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自主学习;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48-0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各行业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用人单位对于就业者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不再一味注重学历,而更青睐于选择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毕业生[1]。而培养适应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实践型医护人才,对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医疗战略的实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广大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基层护理人员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主力军和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护理教育改革的着眼点[3]。为了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优秀护理人才,从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开展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课程和专业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指导方案,是引导教学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指挥棒”[4]。为了突出体现护理专业人才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特征,培养实践型护理专业人才,增强其岗位胜任力,教研室与护理专业负责人经反复沟通及研讨,重新制定护理学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在新修订的大纲中,从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胜任基层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已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新制定的教学大纲更侧重于基础知识与临床病理现象的关系以及生物化学基本原理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夯实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新版教学大纲从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缩减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等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不大的分子生物学内容;删减和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相重叠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此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大幅增加实验学时比例,切实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生物化学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及形式片面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实践型护理人才的要求。为了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将护理专业的职业特性与生物化学知识相融合,对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并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及平时学习能力的考核。

在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中,根据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专业特点,以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增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此外,对平时成绩的考核制定量化标准,从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及听讲情况、平时作业和专题讲座等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既往实验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为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轻过程、重结果的实验习惯;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项目更为全面,包括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书写、主动实践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

3 理论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内容抽象繁杂,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研组从护理学专业角度出发,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会,确定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1)问题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5]。如在讲解维生素D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儿童佝偻病及成人软骨病的临床实例,然后引入问题:“佝偻病及软骨病和维生素D有什么关系?对于佝偻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有什么样的特殊性?”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相应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护理要点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能够在课后主动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性学习法,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自主分析、寻找研究性问题的答案[6]。例如:在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后,确定研究专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在讲解完糖、脂类及蛋白质代谢后,启发学生将胰岛素代谢异常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使学生全面复习三大物质代谢及调节过程,同时对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机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小组合作式学习法,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学习及讨论[7]。如在讲解完蛋白质构象病后,让学生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护理要点、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文献查阅,形成论文综述,小组成员集体学习讨论,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分析及应对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实行教学改革后,为了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各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经常通过课代表及班级干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力争解决问题。同时,教研室建立生物化学师生学习QQ群、微信群、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及Web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图片、视频、PPT等资源共享。并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及时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多种渠道的努力,加强师生交流,使教师同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4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巩固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规范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重要意义[8]。实施教学改革后,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生物化学课程需要,课程组精选与临床联系较密切的“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及“血清胆固醇测定”等实验。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转氨酶”“胆固醇”等检测指标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书写学习报告,将枯燥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与生动的临床生化指标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为教师讲解及示范―学生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后,增加学生的实验预习任务,强调预习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实验涉及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及原理、临床意义进行总结,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整体上认识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并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验结束后重新回顾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教师难以对每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全面指导。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先由实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当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或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时,教师并不马上给出答案,而是逐步引导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最终自主完成实验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但又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难课”。护理学专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要想切实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护理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挖掘生物化学理论、实验与护理学专业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以“朋友”的身份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合格、胜任的基层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丹丹.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问题与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6):46-47.

[2]王黄磊,毛乐乐,卢星星.医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需求[J].西北医学教育,22(3):432-434.

[3]吴小飞,王莹.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3(1):159.

[4]邢红.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4):46-47.

[5]崔波.“问题式”教学法在一体化课程中运用的探讨[J].职业,2014(6):97-98.

[6]朱学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76-178.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 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 优化医学课程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大学临床检验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方法:调研郑州大学各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临床检验课程新的教学改革模式。结果:老教学模式各院系重复设置检验课程,教学设备和实验室均没有最大程度发挥作用。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实验室和教学工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合校后的综合大学应尽快整合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统一安排和管理医学检验课程。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1 前言

实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医院的医疗、科研和教学水平密切相关[1]。实验诊断学是医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重要的桥梁课之一,涉及基础课知识又直接与临床课程相关,也被比喻为医学生步入临床医学殿堂的阶梯。因此,搞好实验诊断课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3]。

近几年,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国内许多知名大学和医学院校之间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所可能据有的优势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增强国内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不可否认,大学合并后,如何重组相同或相近的教学课程,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发挥合校后的综合优势,是合校后的综合大学面临的重要教学改革任务。

本研究针对郑州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重组教学资源、集中临床检验系诊断学实验设备及相关经费,建立一个高效率、高质量和节约性统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2 方法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4,5]。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组合包含了课程的层次和类别,学科的门类和系列,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主要课程与各课程的比重和序列,组合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结构[6]。对郑州大学各个医学院系(包括临床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每年不同专业设置的与临床检验诊断学有关课程(1525学时)设置进行调查,召开部分代教老师和医学生座谈会,分析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在进行医学检验系本科学生、成教部医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统一排课的基础上,提出医学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成立郑州大学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研究中心,配置相关医学检验课程教学设备,搭建医学检验专业学平台。

3 结果

3.1 临床检验实验诊断课教学现状

3.1.1 医学检验系教学的师资力量

郑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为全国硕士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主要由郑州大学五个附属医院的检验科工作人员组成。医学检验系医学检验课程均为医学检验专业人员承担。 以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为例,近几年随着学科建设的重视,引进了不少博士等高级人员。但在某些程度上,这些资源没有合理利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1.2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的师资力量

其它医学院系医学检验课多为非实验检验专业人员承担,主要靠内科临床医生或临时聘用人员进行实验检验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师资力量无法保证。在教学评估和要求提高医学生教学质量的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提高医学生专业教学水平的要求。

3.1.3 医学检验课面临的问题

教学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大学医学院系每年不同专业共设置临床检验诊断学课程1525学时,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理论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17人),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理论课68学时、实验课44学时(学生148人);医学检验专业理论课357学时,实验课326学时(学生37人);预防医学专业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40学时(学生120人);口腔医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80人);麻醉学专业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37人);医学影像学专业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5学时(学生40人);护理学院检验专科理论课132学时、实验课216学时(学生60人)。仅医学检验系全年两个学期均有医学检验课,其他院系均为半年课程。

随着学校实质性合并的深入,各医学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专业设置增多,招生规模扩大。但合校初期学校未给各医学院系(专业)学生提供后期医学检验课的公共教学平台,各院系只能对医学检验课程的安排上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重复设置,教学所用实验设备重复购买,实验室重复开设,教师总需求人数增加,教学资源严重浪费,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试剂和实验设备的重复购买加重了学校的教学负担。

3.2 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成果

3.2.1 对医学检验系实验室进行扩建和改造

根据教学需要,郑州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扩大了医学检验系各个实验室(临床免疫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学)的面积,设置了3个实验准备室(微生物和免疫学、临床基础检验和血液细胞学、生物化学)。

3.2.2 统一排课的教学模式

利用医学检验系实验教学的优势,进行了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小规模医学检验系本科和成教部学生以及部分护理学院学生的统一排课,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校有关医学检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了作用。

4 讨论

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后都面临着如何将医学课程重组和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问题。国内整体水平较高的医学院校大多实施统一化管理,形成了规模化、统一化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模式,实验课教学达到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合校后,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更有必要,能更大程度地节省教学资源和发挥综合大学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方法、技能,逐渐与诊断疾病进行联系,使实验诊断学成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7,8]。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整合医学系、检验系、预防医学系、药学系、影像专业、麻醉专业等专业学生的实验诊断课资源,改变老的教学模式,统筹安排不同专业的实验课,提高实验诊断的开出数和开出率,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杜绝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实验诊断教学的质量。本研究通过调查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提出了进行进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总结出了综合大学医学检验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这不仅对综合大学优化教学资源有益,也有利于医学院校各院系公共课程的优化组合,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本研究通过小规模的教学改革运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综合教学实力成立统一的检验教学平台,根据各个医学院系检验教学的需要,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室、教师和教学实验设备,由检验教学实力最强的医学检验系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详细建议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临床医学实验检验中心的作用,实现实验课的合理安排,统一使用医学检验实验研究中心的实验室和教学工具。

调整课程设置、统一安排教师和教室: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统一安排;另一方面,合理利用了教师资源,不同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既可以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又可以减少教师教学安排的不合理现象,减少了教师的闲置。

解决仪器设备分散的问题: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合理利用、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

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实验诊断是检验系的宗旨和根本。如果检验系老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则建议以检验系为主,整合和吸纳其他专业的优秀实验教学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完成教学。

改革授课内容:培养学生不仅会看检验结果,还要懂得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地分析,这就需要授课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检验原理,特别是那些对临床密切相关的检验项目。另外,实验诊断课程实践内容偏少,学生缺乏对实验整体过程的了解。调整以后的实验教学,将会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实验项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检验教学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合理的良性运转机制,使实验诊断实验室步入有序运作的轨道。

通过进行检验专业课教学改革与探讨,对实验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检验了理论授课的效果,为今后的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内容和方向,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给检验专业课程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检验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丁,陈伟.从实验医学的发展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J].重庆医学,2006,35(9):856-857.

[2] 吴建民.关于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5):463-464.

[3] 刘丹丹,袁宏,孟秀香.浅谈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8-159.

[4] 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OO1,22(2):86.

[5] 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6] 达建,马艳,陆桂平,等.整体优化医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3-165.

第7篇

目前,我国各院校检验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的学院式管理方法,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由系负责实施和完成;二是“系科合一”管理方式,即检验教学与附属医院为一个机构,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三是前四年的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共同完成基础课学习,第五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践环节。虽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则大致相同。要求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检验医学操作技能的系统训练。其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检验仪器学、分析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血液学及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实践教学一般为48~56周,用于完成课间实习、检验技能训练实习以及毕业论文。

高校检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1)改进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不仅要把科学知识传达给教学对象,同时教学也应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更是把教学目的、重点突出显现,不断培养学生联想与思考能力的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陆续走进我们的课堂。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把我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学知识展现出来,就要求我们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不断地利用好高科技手段,更加生动形象作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教育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并且是自我,自觉不断地完善与追求的过程。提高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是头等大事,因为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并且这种观念与行为同样也表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科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了适应这种发展与前进,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贯彻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去。在医学科学的领域里,存在着许多的奥秘。有许多的已知,同时也有许多的未知。既像人们与生俱来就生长着五脏六腑一样的持久恒定,又像人们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在悄悄地变化着,但是又像突然到来的SARS病毒。科学不能不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求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并尽可能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去[3]。

(2)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新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包括:注重打牢基础,较好地反映现代检验医学、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强调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素质教育思想,尤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英语口语训练与提高[4]。经过这临床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了扎实、丰厚的知识,无疑为将来的工作、科研奠定了基础。高校检验教育是医学检验专业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必然性产物。对全方位医疗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医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医学教育必须要顺应这样的发展形式,不断培养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大学阶段不是学习的终点,只是职业学习生涯的起点。要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同时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知识经济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需要,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习惯。在知识经济浪潮迎面袭来的时候,更新学习观念有其重要的意义。要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在基本技能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模式,注意学生反馈信息等几个方面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思考性的培养。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选择新颖、适用的教学内容,目的提高检验教学的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前提。目前的检验课主要由教师逐项讲解教学内容,而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造成学生不动脑,不理解,听完课仍印象不深。

学生对教学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独立思考,教学效果自然不好。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我们开辟了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将部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实验中早已定好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为了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可采取定期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意见与信息要进行认真分析、筛选,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寻找最佳教学方案,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5]。

培养高素质检验人才是时展的要求,同时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工作观、先进的教育观、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再也不能只重知识的灌输、临床意义及结果的传授,忽视方法及过程的探究。提高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是重中之重,因为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和结果,并且这种观念与行为同样也表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目前高校检验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改进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检验教学体制,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华欣,傅桂莲.检验医学教育现状与改革.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24(2):122~123

2 朱玉珍.检验医学高职教育的探讨与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359~360

3 史富丽,检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56~57

第8篇

(一)医学实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的大多数实验课程是按照苏联的模式,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这种实验课程设置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自成体系,相互脱节: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自成体系,相互封闭,造成相互脱节,资源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内容重复开设,造成实验耗材的浪费;相近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互不交流,重复配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长远规划,实验教学搞小生产,小作坊,小而全,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一方面是临床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老化过时,其结果是造成教学内容设置更不合理。

(二)医学实验课程内容简单重复

长期以来,实验课的目的只是对理论课的验证,这样对实验课的要求很低,只是简单的重复,实验课内容模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缺乏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医学实验课程对科学素质培养重视不够,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对科研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能力训练有明确要求。但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科研训练要求较低,课程数量少,学时比例低。

(三)医学实验课程内容相互脱节

由于医学各专业分工细、口径窄,附属于各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就显得零乱,各自为政,主要问题表现为相互脱节和重复设置。例如,组胚学安排在第二学期,病理学安排在第四学期,使得相互需要支撑的学科脱节。最简单的显微镜使用方法,在生物、组胚、病理、病原和检验等不同专业的实验课中都要重复;动物实验方法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和外科等不同的专业中也要重复。这样一来既不能使医学实验课自成体系,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与理论课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临床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医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改革的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引入国际标准,深化医学实验课程改革

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建立新的比较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按器官系统为核心设计实验课程体系,由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向多样化模块课程体系转变,改变我国医学实验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的现状。

3.完善和优化新的医学实验课程内容

打破学科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功能性相近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按照器官系统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逐步完成基础医学课程综合化,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一,最终,构建以系统模块为中心的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1.有机整合医学主干学科,交叉融合相关学科,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2门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将实验动物学、实验技术学和统计学等的部分内容有机的结合到实验设计中,改善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形成具有基础联系临床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课程的融合。

2.以系统器官设置模式为主线,建立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在目前医学教育总体模式不变的条件下,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模式,制定和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组织学和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按照系统和器官为主线的模式,安排与相互衔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联系临床的实验教学体系。

3.以培养卓越医师为核心,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

以培养卓越医师为核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完善医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展创新实验的基本方法,探索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课程管理上,进行实验教学项目菜单化、教学内容层次化和选课项目自主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4.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实验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通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统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论文的撰写等实践过程,完成科学实验设计,使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同时,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师队伍。

三、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

从2008年3月开始,研究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及条件成熟程度,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2010年3月,初步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具体的成果内容是:

(1)把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重组融合,形成医学形态学和医学形态实验学两门课程。

(2)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重组融合,形成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实验学两门课程。(3)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融合,形成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把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课程融合,形成医学生物实验学。

(3)把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实验课程融合,形成免疫和微生物实验学。因此,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将实践特征强和实验内容多的理论课携实验课的模式改变为实验课主导的模式,改变传统模式中实验课程对理论课程的依附性质,代之以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兼容相关理论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根据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要求,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1)医学形态学,医学形态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生理与病理生理学,医学机能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3)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医学生物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4)免疫和微生物实验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把握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教学大纲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以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基础结合临床,以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通过教学结合科研,以培养科学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

在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的结构,实验内容体系包括:

(1)实验基础理论教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

(2)基础性实验教学。教学目的着重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实验报告规范写作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综合性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设计性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和应用医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5)创新探索型实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和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接触学科前沿。

(四)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实验课程教材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将知识建构和创新能力培养观念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平台,教材的创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具体的成果内容是编写了:(1)医学形态实验学;(2)医学机能实验学;(3)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4)医学生物实验学。因此,编写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中继承并发展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建立基础医学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材体系。

(五)研究基础医学课程的相互衔接

第9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小莉,女,1978-09生,在读博士,副教授

1背景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同样如此。医学生在结束基础课程学习、转向临床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学科知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很容易产生遗忘,不利于临床课程教学的开展[1]。近年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不断兴起,特别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以来,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改革出现综合化考试改革倾向。如第二军医大学从1996年起就开始进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考核范围涵盖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及病理生理学6门课程。第三军医大学从2007年起开始实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就基础医学课程考试现状而言,我校依然采用按课程体系分课程进行基础医学课程考核,提出推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而如何搞好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施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掌握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利于临床学科的学习。

2实施

2.1实施情况我校在2014年6月18日实施了第一届基础医学综合考试。

2.2具体做法实施对象及安排: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对象为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共288人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5门学科: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涵盖了医学基础主干课程。题型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包括名词解释(2分)、填空题(3分)、简答题(5分)、单选题(10分),每门课程20分,分别由各个教研室命题,后由学院教务办汇总后形成综合考试试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10%。考试结束后分别由各教研室批改汇总后形成总成绩。虽然基础综合考试没有单独的学分,但总成绩列入毕业考试中总成绩中,占毕业总成绩的20%。最终考试不合格者参加毕业时补考,其成绩影响学生学位的评定。

2.3成绩分析从本次考试所含5门课程的成绩来看,学生对基础医学主干课程的掌握欠佳,在知识掌握的准确和牢固程度、综合及灵活运用程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对于间隔时间长、知识点多,课程难点多、逻辑相关性不够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偏低,见表1和表2。

3存在的问题

3.1考核方式本次考核为闭卷考试,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诸如口试、讨论、论文报告等多种考核手段。闭卷考核方式就是一张试卷、多种题型、标准答案,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卷定乾坤”。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就使得一些能力性考核的内容受到了限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或不重视实践部分的考核。

3.2命题情况试卷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推敲的细节问题。1在题型的设计上,首次采用了常规题型,选择题只有单项选择,没有A2、B型及X型题,与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衔接不够紧密;2每门课程的分数设定过于平均,5门课程每门20分,没有其侧重点,联系临床知识不够紧密,与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吻合度不高;3在命题上基本属于教研室单干,彼此没有共同研讨,课程之间内容有些脱节,基础课程之间衔接不够完善。

3.3学生答题总体而言,学生成绩不理想。首先,学生考试目的不明确,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大多数同学是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导致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基础知识得分率不高,名词解释、填空题得分较低。其次,考试内容受限于教材,致使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而忽视对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欠佳,综合分析题得分率不高,如论述题得分较低。最后,学生的生源基础对成绩有一定影响。

3.4组织管理首次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没有制定关于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主要由学院经教学委员会讨论决定,学校没有参与,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没有很好地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2,3]。学院尚未形成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模式和长效机制,学生参加综合考试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考试前的复习工作不够重视,造成成绩普遍偏低。

4对策

4.1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1笔试改革:首先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增加病例分析,从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加大考试难度。2增加口试考试:首先设置口试题目的内容及数量,学生抽取口试题目后查找文献、综合分析、设计答案内容,一周后与教师面对面进行汇报。口试题目注重突出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达到多学科综合的目的。3增加实验技能考核:增设医学形态实验学、分子医学技能、机能实验技能考核,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安排完成。

4.2构建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试题库的构建依据临床医学教学大纲,包括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5门课程的试题。试题库命题方案要求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8%,超大纲的内容试题量占2%。试题的题型采用客观题型中的A1型(最佳选择题肯定型)、A2(最佳选择题否定型)、B1型(配伍题)和主观题型的填空题、名词解释、分析题等题型。要求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两者比例约为7∶3。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题量适中。考试内容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减少机械记忆和知识再现形式的客观性题目所占的比重,提升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主观题的比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增加综合性知识和能力测试的考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建立十套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试题库,每次考试由学校考试中心随机抽取。

4.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作用的认识,以综合考试的平台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中,应逐渐转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将基础医学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逐步形成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结构,构建新的基础医学课程群;再次,教师不断改革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及方法。基础医学课程远比临床课程抽象、枯燥、繁琐,又是最初接触学科,学生很容易因理解障碍造成畏难情绪,忽略基础医学的重要性,致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脱节严重。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如针对难教、难学的特点推广临床知识与病例分析法综合教学模式[4],在教学中密切结合临床应用展开论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将基础医学应用在实际的临床中;可适当推行PBL教学法、病例讨论法、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教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在查阅文献、分组讨论、探讨分析病例的活动中,了解基础知识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性,从而拓宽了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融合,提高综合素质,也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应加强知识的学习,通过课程进修、教学竞赛等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基础医学教学质量。

第10篇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基础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医学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基础医学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解剖学等,学好他们不仅能为学好临床医学理论打下基础,而且也为将来科研工作打下理论和技术基础。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水平,及对基础医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诱导着学习”。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它,积极地钻研它,这种投入巨大热情所产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是无法估量的。在医学生中成立基础医学专业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兴趣及技能培养途径,但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活动如何开展。

1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及目的要求

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有的独立性较强,有的联系则较紧密,在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时可根据各教研室人员、实验设施以及学生报名等具体情况单独成立或联合成立。比如属于形态学相关学科的生物、组胚等联合成立形态学兴趣小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则可以联合成立机能小组,而解剖、病理等重点学科则宜单独成立。

对于科研兴趣小组的对象选择最好是在学生完成本学科理论课及实验课课程以后自愿报名参加,这样的学生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具备一定实验操作技能。在此之前还可根据需要做一定的宣传,既可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提高他们的信心。小组人数应根据本科室具体情况进行控制,以1位教师带领10位左右的学生为宜。由于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都应安排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每周或每两周1次,理论和操作交替进行,并避开学生考试及复习时间,可持续1年以上。每学期活动结束后应检查学生的学习收获,可以是论文形式,也可以是实验设计、综述等。

2 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中心开展活动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的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拓展,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来体现其价值取向。“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并非完全是依靠教育培养出来,而是时代和社会的双重造化,是个体潜能的深层激活。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创新能力是当今医学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而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评价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把握创新教育理念,在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组建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之一。创新的基本内涵包括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激情,坚韧不拔的攻关热忱,勇于挑战的开拓意识,积极进取的奉献精神,高超卓越的业务能力,聪敏睿哲的超常才能等[1]。组织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调动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地科学思考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医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不仅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而且能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锻炼思维的敏锐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健康、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求索心理,从而达到培养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标新立异,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创一个宽松活泼的心理空间。在开展讲座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发挥教师的导向功能,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创造性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行为习惯,如在每次讲座之前告知讲座内容及观点,内容须是相关领域的当前热点、前沿或者是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克隆、干细胞、基因工程等,鼓励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讲座后增加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该领域存在问题及未来进展展开讨论,并提出新颖的探索途径及观点;在实验性质活动开展时应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放手让学生们大胆去想去试,让他们逐步领悟到不唯师,不唯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任何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开展活动

高等学校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由此,现阶段许多高校倡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并相应地使研究意识、能力和精神得到提高。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为本位的学习活动,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善于实践、自主学习、勇于创造的适应新型学习社会的人。通过实践证明,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强化了研究性学习的种种优势,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比较适合的组织形式。

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科研活动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医学领域里,仍存在着许多疑难杂症,病因不明的各种疾病,有待人们去探索;而在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界也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值得人们去研究,而基础医学专业的科研价值正在于此。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均是在老师准备好现成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教程的前提下,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做实验,为了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个别学生甚至篡改原始数据。这样学生仅是掌握、了解本实验操作程序,却不知为何要做该实验,该实验又是如何设计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肃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谈不上科研能力的提高了。科研兴趣实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操作技能,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素质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 “三严”作风,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谨的作风,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因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而在开展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营造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资料、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通力协作,并自己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相似,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从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和成果获得后的成就感。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是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第11篇

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医学专业人员中选择:(1)五年制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本硕连读的研究生;(2)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并通过复试录取的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家庭和社区住院医师。

2老年医学临床教学课程设置

2.1老年基础医学

衰老的生物学包括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

2.2老年心理医学

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在衰老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和规律。

2.3老年病学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

老年病的临床特点:①多病共存、病因复杂、长期积累;②发病隐匿、缓慢,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生理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③多种器官处于临界功能状态、病情变化突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包括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感染性疾病、老年肿瘤等。

2.4老年康复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谱、疾病谱的明显变化,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的康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特别是对老年病的康复医疗尤为重要。老年康复医疗内容主要分3大类:即预防性康复处理、一般性治疗措施和有目的的恢复已丧失的功能。

2.5老年预防医学

是老年医学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应包括老年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养生学、保健医学、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营养饮食。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保健制度和体系,将老年保健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2.6老年医学研究

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的研究,提高对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3提高带教老师素质,打造先进教学团队

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但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高质量老年医学人才的关键。带教老师首先需加强内在修养,重视自身品行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也要不断督促自己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疗法,提高临床教学水平。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科根据科室人员结构成立以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负责的带教治疗组,每个治疗组包含各级职称的带教老师,各个治疗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充分发挥治疗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特长,构建和谐氛围,打造先进教学团队。另外根据皖南医学院的统一要求选择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或已经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医师申报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学院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人选,并负责对新上任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做好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动态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作为治疗组长和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

4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探索老年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4.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1)理论知识准备:要求进入临床科室之前,认真复习老年常见病诊疗和危急重症抢救措施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室指定一位高年资医师担任教学干事,按照《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负责安排临床技能的学习及值班工作。先在本专业科室学习工作9~12个月,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门急诊处理、接诊病人、危重病人抢救并能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4]。由导师、治疗组长及教学干事组成考核小组分阶段进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答辩考试。

(3)以心血管专业为基础,树立全科意识: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疾病可能涵盖了多系统功能障碍,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与普通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需要特殊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培养能给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的现在及未来的临床医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性临床技能,根据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的轮转科室,进入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科室轮转,要求包括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至少六个以上专科,每个专科1~3个月时间,各轮转科室专门安排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安排在该科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值班。由带教科室组织专家进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需继续在该专科轮转直到合格为止,要求学生掌握轮转各专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轮转结束后再回到本专业科室继续强化临床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4.2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老年患者年高体衰,听力、语言、肢体功能甚至认知能力都有下降甚至缺失,关注、真诚、尊重、同情、爱心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再通过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可使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获得满意的诊疗服务,使病人满意率提高。在临床培训过程中需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如:①和病人及家属交流时能自然地展开和终止话题;②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③了解病人的所需所想;④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⑤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

(2)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通过患者或模拟情景进行阶段测试,评估学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展示交流的能力[5]①包括自我介绍和角色介绍;说明访问的原因;倾听病人的诉说,不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事先准备好和病人交谈的若干事宜;②自如地展开或终止话题;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反应;观察细致,关注病人的明显不适,获得有关病人疾病状况的所有信息,以帮助正确诊断;③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如家族、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情况,了解病人的恐惧、担心和期望;④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可能需要的医疗措施解释应清楚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用语;⑤鼓励病人参与诊疗方案的确定,分析疾病诊治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和病人或家属持不同意见时,协调解决;⑥帮助病人区分鉴别蜂拥而至的因特网、报纸、杂志上的医药介绍或广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导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引入主动服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5规范科研训练,提高科研水平

老年医学专业的科研能力训练要突出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主要让学生参加临床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导师和治疗组长应有专门的临床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了解自己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学会总结研究结果,重点探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不影响临床实践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基础实验研究的方法,参与部分基础实验的课题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学生阅读指定专题的中外文献,并书写医学综述,反复修改,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工作的良好素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专业的网站和学术论坛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6完善奖学金和岗位津贴

为促使广大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从事老年医学专业或报考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设立相应激励机制:(1)医院应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医学生从事临床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学金;(2)通过参与临床住院医师工作与值班,医院和科室应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并随物价上涨进行适当调整。

7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直接与老年患者接触,学生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与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培养并以身作则展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摈弃浮躁思想,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疾病缠身、身体衰竭的老年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思政教育;学生主体性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开设的专业范围很广,例如我校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卫生检验与检疫、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专业都开设了有机化学。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同一所医学院校,文化课成绩相差不多,但经过一学期的有机化学课程学习,部分学生因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成为有机化学学困生。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培养药学人才的重要必修课程,为后期学习生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学困生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分析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研究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刻不容缓。

1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

1.1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延伸,但是两者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高中化学强调理论学习,学生对化学知识是填鸭式学习,每节课都有大量的习题,高三更是刷题无数,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教,习惯于通过大量的背诵和习题强化巩固化学理论知识,这就造成学生发散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内容多、课时少、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教师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教授如何应用,而且讲授进度较快,有时一节课会讲解教材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此外,高中化学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相对薄弱[1],而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研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1.2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

高中学习的动力多来源于高考压力,学生废寝忘食的学习,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很多家长与老师为了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常常将“大学不挂科就好”“大学可以谈恋爱”“大学可以打游戏”等思想传递给学生。部分学生信以为真,来到大学后,在社交、恋爱、游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迷失了方向,导致学业变差。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俗话说积极的文化思想使人奋进,消极不良的文化思想使人堕落,初入大学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产生功利、任性攀比、不劳而获等消极思想,失去了学习动力,严重的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例如大学生被人哄骗参加传销组织、为了攀比陷入网贷泥潭等事件。因此,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是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之一。

1.3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成绩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成为有机化学学困生,与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高中时代,学生接受的是固定几十人的小课堂教学,固定的教室、座位,固定的教师、同学,与老师距离感小,与同学亲和力强,家长更是对他们的生活照顾周到,饮食作息非常规律,这些容易造成学生对外界环境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3]。大学课堂动辄几个班的百人大合堂,不固定的教室、位子和同学,与教师距离感强,与同学亲和力差,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更是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萎靡,无力应对学习。面对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记忆过程痛苦且效率低,遇到应用型或开放式的问题依旧不会作答,部分学生便对自己降低要求,只求及格,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2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对有机化学学困生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知识繁杂、枯燥无味的课程,因此,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没有太大兴趣。而且大部分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化学基础较差,想要学好有机化学,相较于其他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往往使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甚至还出现厌恶、恐惧等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乐趣,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主动学习,爱上学习[4]。2.1.1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有机化学发展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每类有机化合物的发现与合成都离不开化学家的努力,我们在对化合物讲解时,不仅要讲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发展历史,还要讲解相关结构的临床药物案例,包括药物的制备、用途、对人类的贡献、副作用等。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发散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有机化学[5]。例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让学生查找青霉素、头孢类抗菌素和阿司匹林等常见药物的结构,分析以上各类药物有哪些特征官能团、归属哪类有机化合物、此类有机化合物具有的化学性质,进而思考以上各类药物的合成制备以及影响这些药物储存、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教学重心从掌握知识转向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1.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针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复杂、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抽象、有机反应历程难懂等问题,我们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例如卤代烃SN1反应的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中的难点,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花费很多时间讲解,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在学习此内容时,我们展示卤代烃及亲核试剂的的结构模型,同时动画演示反应历程、产物形成过程,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学得懂、学得轻松,增强学生知识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的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综合自身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知识渊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的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学生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并且整体成绩好[6]。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发挥有机化学学困生的主体性

科技正在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法正在离我们远去。科技使枯燥难懂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智能设备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通过检索查阅获得学术前沿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传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做好引导者,给学困生更多的空间,教会学困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2.2.1改变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困生,鼓励学困生质疑,尊重学困生的想法,以讨论或谈话等形式解决问题,保护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们还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团队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T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7-9]。例如,课前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分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学习,增强协同合作意识。课上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并作适当延伸拓展。此外,老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尽可能发现每个小组成员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针对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10]。2.2.2作业形式多样化学习是知识获得与内化的过程,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是强化内化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背诵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类型等记忆型作业,不能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增加开放式作业,例如采取思维导图总结章节内容[11],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所学内容,迅速回忆和提取章节知识,进一步查漏补缺,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撰写课程论文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老师可以给学生题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选题目完成课程论文,这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2.2.3引入线上答疑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经常会出现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无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答疑是学困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部分学困生的心理或性格等因素,不愿面对面地与教师交流,为此我们引入线上答疑平台。线上答疑平台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壁垒,让教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分析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教师针对其个人做出有效的解答,而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及时反思,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12]。另外,利用线上答疑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在网上互助答疑,在班级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3结语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有机化学学困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研究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刻不容缓。转化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过程,不只是帮助他们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重要的是激发学困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体性,渗透思政教育,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最终帮助有机化学学困生从“因为考试要学习”转变为“因为爱学要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娟.试析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2019,1(4):57-57.

[2]申权威.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校园心理,2019,17(2):143-145.

[3]王艺璇,颜琬华.在校护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元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81-83.

[4]王玉杰,陈文,王湘君.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8,1(39):59-60.

[5]李沛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J].科技风,2019,369(1):49-49.

[6]石芳.爱学生必须爱之有道[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24):37-37.

[7]田飞,高岩冰,唐丽玮,等.TBL联合CBL+情景教学法在超声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14-17.

[8]贾尧玲,孟祥国,姜智腾,等.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磺胺醋酰钠合成中的探索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9):8-10.

[9]赵继敏,路静,陈新焕,等.大班授课中实施PBL的方法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17-18.

[10]王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新西部,2020,5(6):163-164.

[11]孙莲,海尼木·夏木西.思维导图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8):175-177.

[12]梁涛,时乐,袁冬平.药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37-39.

[13]刘锦琳,赵艳,张猎.全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