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12:52: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造业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Manufactur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hina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江苏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1616
国内刊号:11-4974/TH
邮发代号:28-22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MES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工序详细调度,资源分配和状态管理,生产单元分配,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维护管理,质量管理,文档控制,产品跟踪和清单管理,性能分析和数据采集等。
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
为了实现“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追求目标,机械制造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差异化的企业价值定位和竞争战略。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演变为快速、高品质、低成本和优质服务这四个方面。制造企业要建立和培育这些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以产品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技术、加工设备等工程技术为保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制度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一是通过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信息化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水平。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实现集中管理。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和OA自动化管理系统,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以流程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能力。三是要通过协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三、MES项目的现状和应用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中起呈上启下作用的MES主要停留在MES思想、内涵以及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上,软件开发和应用还比较薄弱。我国对车间层、单元层的研究大都偏重控制模型的研究,很少从MES角度研究开发面向制造过程的集成化管理和控制软件。在MES技术研究上,国内外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在应用上大多还停留在制造设备的集成、状态监督和控制阶段,MES产品开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MES主要应用在电子、汽车、食品及医药加工等离散制造企业。国内MES市场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用面窄量少。通常制造执行系统是以ERP与企业自动化设备集成为主要目标的。
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从工艺控制、制造过程控制向信息化与全面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之路。现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已从初级的MIS发展到以生产控制、调度、优化、营销、经营和决策等为一体的企业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企业的框架结构由经营层ERP系统、生产层MES系统及控制层PCS系统组成。MES作为执行机构,对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信息反馈给上层系统,其时间维度主要集中在班组和生产执行部门。
四、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
制造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以及信息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在制造企业行业里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集成和共享,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转,从而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制造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在制造业中融入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功能层次、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2)在制造业行业企业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产;
(3)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综合利用,实现管理信息化;
(4)建设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营销,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
(5)供应链信息化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打造一个基于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平台,将会是重中之重。
五、制造业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1)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问题管理规则,范围变更管理程序,项目监控程序,测试程序,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遵从共同的期限。
(2)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3)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开发应用系统;系统测试,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4)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上线演习。
(5)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进行操作规程设计,并制定出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用户人员定岗,分岗培训。
(6)第六阶段:持续改进。长期运行支持和系统升级服务,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相关操作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运行过程中带来的新的问题点进行持续改进,达到创造更大的收益。
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是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而且跟随着企业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在不断的发展。
2006年是经济全球化、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制造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合作的全球化和跨区域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向支持企业间协同、资源计划与制造执行协同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深入发展,IT系统和技术服务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启动“十一五”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年,也是实现未来15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起步年,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以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是2006年的重头戏。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正式启动,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新的里程碑。同“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将更加强调科技对推动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将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制造强国的战略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协同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主体是“两甩”,即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 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从技术层面上讲,“甩图纸”是指应用以三维产品模型为核心,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分析仿真、工艺规划、数控加工以及质量检测的集成技术; “甩帐表”是指应用针对企业内部生产、销售、成本、采购等业务集成需求,开发以数字化综合资源模型为核心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集成技术。
除了“两甩”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重点还包括共性集成技术的研究、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局的系统工程,对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整个行业影响深远。
可以看到,通过“两甩”工程的实施,将会极大带动国内三维软件产品的产业化以及ERP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普及。另外,“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还将引导和推动行业应用的专业化软件开发,形成一批产品化和商品化的专业软件。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自2000年以后,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加快,5年平均增速为18%。截止到2005年,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8%,产值占工业的25%,出口占全国的14%,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关于加快重点装备制造领域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加快重点装备制造领域发展作为国家意志得到进一步体现。国家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加上全球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内在旺盛需求,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包括电力设备、机床、农业机械、纺织机械、重型机械、石油化工机械、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铁路设备、重型卡车等子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未来的5~10年,装备制造业将是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由此产生的信息化需求也将随之急剧增长,将给制造业信息化带来新的增长点。
装备制造业的共同特点是产品工艺复杂、制造过程长、产品及物料品种规格多、分工协作度高。其信息流量和信息应用的侧重点与消费品制造业有很大差异,导致管理困难而复杂,故在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呈现出与消费品制造业不同的信息化需求,比如高度重视生产现场执行情况、关注产品信息化、依赖内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等。
IT服务更加专业化
据调查,2004年行业信息化IT投入中,软件与IT服务的投入比例为37%,2005年则升至38.3%。未来3年,制造业信息化IT投入中的软件和IT服务投入的比例将逐步上升; 2007年,两者投入所占的比例将达43%。在2006年,企业由于成本降低、维护条件限制、深化应用等因素,需要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信息化领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专业IT服务商,软件供应商在发展渠道时,也大都加上了“服务合作伙伴”这一类别。专业的IT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专业IT服务受到重视,标志着信息化进入了深化应用的阶段。特别是随着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涉及的业务范围包括了设计、管理、生产、决策、办公自动化等各个领域,这时企业就需要专业的咨询和深厚的技术实力来支撑。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复杂性,企业很难配备全面的专业人员从事自身的IT工作; 再加上节省软件服务年费、降低管理成本等需要,都拉动了专业IT服务的发展。未来的信息化发展中,将会有更多这样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向中高级应用水平跨越。
MES持续升温
在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是“执行”,填补生产现场底层控制和企业管理上层计划(ERP)之间空白的MES开始广受关注。在国家“十一五”的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和市场营销变革; 提高机电装备信息化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生产; 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的实施路线。无论从政策导向上看,还是从各种统计数据来看,一直稳步发展的MES开始持续升温。
MES与ERP、自动化控制、CRM、SCM、PDM等系统充分集成,才能够使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闭合信息链,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的协同作用。MES尤其适用于复杂制造业,例如机车、化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制药等行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将是MES的主要应用群体。(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1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内涵
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1]。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各种软硬件和计算机网络。IT设施是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是各种软件和管理系统运行的支撑。
(2)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系统功能的大幅提升。企业信息化不是简单地抛弃原来的手工作业,而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
(3)实现企业信息化需循序渐进。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制定战略目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能一蹴而就,随大流。要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效益,保证制造业信息化的成功实现。综上所述,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论。
2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现状
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工业工程起步较晚,早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并未被广大企业所重视,而我国多数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更加落后,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极其严重,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IE技术是着眼于现有生产系统,改善操作,不断探索减少现有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现在,一系列的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业工程,完善了工业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特别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等武装了工业工程后,使其应用范围从微观到宏观,从制造业到其他行业得到了大范围扩展。工业工程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中也形成了具有种特色的工业工程理念,如图1所示。在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趋势下,制造系统也日趋系统化、复杂化和集成化[2]。在此环境下,集工程背景与管理技术与一身的工业工程将迎来新的挑战。
3工业工程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
信息化的核心是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3]。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要从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客观地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现在和未来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对信息化工程进行总体规划。而对信息项目的规划,信息系统的设计和总体规划是IE的基本职能。同时,IE之于信息化还有着更多的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撑:
(1)信息化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相互支撑,而软件的更是企业流程的直接抽象,其设计不能脱离企业实际闭门造车。例如ERP软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也有多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这款优秀的软件在我国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但无论该软件是否进行过二次开发,其原理都属于IE范畴。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都是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之间的脱节、交货期准时性等问题。而制定合理的生产作业计划,作业能力平衡和物料库存等,又是IE的经典内容。
(2)制造业信息化依赖于IE提供的基础的信息。信息化企业生产所需基础数据(如生产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BOM表等),实施软件管理的理想环境(如设备的可靠性、人员的素质等)都需要IE进行基础方面的支持。基础IE是数据准确、及时的可靠保证。
(3)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业务流程重组(BPR)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最现代化的工具来重新分析与构置原有的业务流程,以达到原来所达不到的性能[4]。BPR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队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在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4)现代IE带动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采用先进制造模式引入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在IE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理念的指导下加快了企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在IE集成思想下,实现了CAD/CAE/CAPP/CAM的高度集成,IE与先进制造模式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先进制造模式与工业工程技术之间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解决先进制造系统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如何分析企业现状,制定发展战略;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效益;如何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等,均是IE技术的用武之地。IE将为实现先进制造模式提供更具体、更工程化、更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优化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确保企业不断提高效益。
4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创新思路
管理理论的进步和长远未来在于创新,工业工程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强调不断创新与改进,在处理各种矛盾的事务中谋求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工程人的不懈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再进行本土化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基本上已经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与竞争需要的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对于管理模式,不能照搬照抄。例如,从时间上来讲,中国是最早开始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TPS)。我们应意识到,对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技术,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它的理念,在这个核心的理念的基础上再进行管理的本土化。同样的,工业工程与信息化相集成,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一种创新思路。企业的信息化,乃至整个社会的信息化都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势必带动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创新,而信息化也必须得到工业工程的支持,二者相得益彰。
5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思想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并且现阶段,我们在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阶段[6]。因此,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制造业的信息化不能孤立存在,要以工业工程和信息化集成的方式进行。首先,这种创新的思路打破了以往工业工程管理应用改善大多是局部应用单项技术的局限,从整体上对企业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即在理清了企业未来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客观分析了企业现状,以及与将来之间的差距,再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路线和方针,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其次,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而非目的,促进企业生产的高效,获得最大效益的手段。这种手段需要用到许多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来满足其对基础数据的需求。而这些又是工业工程的最擅长的工作,可见工业工程与信息化的集成是一种必然。再次,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还应不断引入更多工业工程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确保信息化得以实现。
关键词:信息化;异构;数据集成;XML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659-03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变为管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其信息化的建设已由单元系统应用逐步转向集成化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技术基本上解决了企业内部CAD/CAPP/CAM等系统的集成问题,但在动态联盟环境下,要实现企业之间不同应用系统的动态集成和产品协同设计,需要建立一个支持公共数据模型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
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可以为用户屏蔽已有的各种异构数据系统不同的访问方法,给用户提供一个访问多种异构数据源的公共接口和一个集成处理多种数据源的信息交互处理平台[1]。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新的数据类型也不断出现,异构数据集成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地推进。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在异构数据集成方面已开展了相关研究。BEA公司推出BEA WebLogic Enterprise Platform集成平台,支持将各种应用扩展和集成为端到端的业务流程[2],微软推出了BizTak Server应用集成平台[3],东南大学研究的Versatile[4]在虚拟数据集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赵毅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数据集成系统框架XDIFrame[5],刘辉提出基于PDM系统的CAD集成系统的集成框架[6],解决了PDM与CAD数据同时更新。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数据集成模型追求的集成目标不尽相同,立足具体的应用领域,开发适合其业务需求的数据集成模型,为异构数据集成的标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异构数据集成方面,成熟的中间集成平台软件还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采用XML Schema模型作为集成系统框架,可以集成制造业流水线上包括关系数据库系统、Web信息系统、文件系统等多种异构数据。
1 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
为消除数据源在数据模式上的差异,采用中间件模式来表示不同信息源的数据,不需改变原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利用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模式,可以屏蔽后台的多种数据源及用简洁的方式描述复杂数据,改善软件的互通性。
基于XML中间件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采用XML Schema描述每个局部数据源的模式信息及全局模式信息,使用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细化的查询方式对各关系型数据源进行数据查询,利用XQuery、SOAP等XML技术对异构数据的不同格式进行集成,实现多个客户端通过统一接口进行通信。整个体系结构分三层:应用层、集成中间件层、数据服务层。
1)应用层:提供用户接口,根据具体的应用和用户计算环境,使用专用的客户端或Web浏览器对应用服务层进行数据访问,并且可以把集成中间层返回的XML格式数据转化为相应的显示格式展示给用户。不管应用是B/S还是C/S模式,只要遵循接口层的接口规范,就可以透明而有效地操作底层各类数据源。
2)集成中间件层:该层位于应用层和数据服务层之间,是实现异构数据集成的关键,向上为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模式和数据访问通用接口, 向下协调各独立数据库的信息查询,同时还可进行数据与XML格式的转换,将数据存储到XML数据空间,并且维持XML数据空间与各异构数据源间的映射关系。
3)数据服务层:是系统数据的提供者,数据源包括各种结构化数据源如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半结构化数据源XML文档等信息。
2 制造业信息化中异构数据集成框架
制造业信息化中的数据集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CAD/CAM/CAPP系统之间的几何数据集成,此类数据可以通过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等来实现,且早已解决,另一种是非图形数据集成,如零部件属性及之相关联的其它文档数据[7]。
根据基于XML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结合制造行业异构数据环境,制造业信息化中异构数据集成框架如图1所示。其结构采用中间件架构,由数据资源层、集成数据层和应用层组成。
图1 制造业信息化异构数据集成框架
1)集成数据层:位于应用程序(应用层)与数据资源层之间,是实现异构数据集成的关键,主要负责数据集成与查询处理。其中包装器负责和各数据源交互,中介器将全局查询映射到每一个局部模块,查询处理器主要负责接受用户的查询请求,先把基于全局视图的查询转化为对各个局部视图的子查询,再将子查询交给每个包装器执行,最后把查询结果返回并整合反馈给用户。集成管理器一方面负责对分布局部数据的增、删管理操作,通过全局映射管理每一个数据源,实现数据集成管理,另一方面负责局部数据到全局数据的集成,并将局部视图映射到全局视图中。根据制造行业数据异构性较强的特点,本系统采用LAV(Local-As-View)的数据集成映射方法[8]。此映射方法在局部模式和全局模式间建立映射关系,当数据源发生变化时,只需改变相应的映射关系;当增加数据源时,只需添加局部模式的视图,且和全局视图匹配。
2)应用层:是平台入口,根据具体应用及用户计算环境,采用合适的应用软件或信息访问技术,主要实现企业各种应用的再利用和整合及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逻辑表示。
3)数据资源层:处于最低层,主要包含与设计相关的各类类型数据资源,如文档库、结构件库、零件库、流式数据文件、半结构化数据等。
3 数据集成实现中关键技术
3.1 关系数据库与XML的数据转换
关系数据库是结构化数据,通过表的形式来表示的,而XML文档属于半结构化数据,依据是XML Schmema或DTD,两者数据结构不同,是不能直接进行相互访问和存储的。在数据库结构和文档结构之间进行数据转换时,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关系数据库表达的结构及约束映射为XML。本系统中采用基于对象映射机制由数据库模式生成XML模式,其映射规则为:对应每一个数据库建立一个XML Schema文件,且在文件中建立与数据库同名的根元素,在根元素下创建Complextype类型元素,并把数据库中各个表作为子元素加入到该元素中,同时为表元素创建Complextype类型元素,把表中各字段作为其子元素。
在以上映射规则基础上,关系数据库与XML之间的数据转换实现如图2所示,数据转换分为由XML数据导入数据库和从数据库导出生成XML文档两个过程[9]。
图2 关系数据库与XML的数据转换
XML数据导入数据库时,根据上述提供的映射规则和XML DTD文档建立映射文件,将XML DTD文档映射为数据库中表结构,然后采用XML转换器对XML文档解析,提取其中相应节点的数据,再通过数据库访问接口导入到关系数据库中。
反之,从关系数据库导出数据时,先根据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结构生成映射文件,再根据映射文件,XML转换器从关系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XML文档对象模型DOM,最后序列化为XML文档。
3.2 数据查询处理
查询处理是异构数据集成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包含查询预处理、查询分解和查询结果整合3个步骤。
1)查询预处理:用户发出查询请求时,查询处理器收到后首先检查语义是否合法,若有错则返回错误信息并停止查询,否则系统会在全局视图中为其生成XQuery查询语句,包含了全局模式的具体信息,并且进行查询逻辑的检查。
2)查询分解:XQuery语句通过验证并获得安全控制器的认可后,由查询解析器将其发送到查询分解器。首先对全局查询语句进行分析,再根据数据源的描述信息、模式间的映射规则和全局模式建立查询分解树,将用户查询分解为针对每个数据源输出模式的局部多个子查询形式,通过统一接口发送到包装器。
3)查询数据整合:将来自各个包装器分散的XML文档进行整合,采用XML Schema进行有效性验证,消除重复和无用的信息,提取用户需求的数据,合并为一个符合全局模式的XML文档,最后提供给用户。
4 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XML的异构数据集成方案,采用XML Schema模型作为集成系统框架,结合制造行业异构数据环境,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该方案较好地解决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中的异构数据源集成问题,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由于制造业涉及数据的复杂性,有很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昭原,罗晓沛.数据库技术新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5-93.
[2] BEA.BEAWebLogic Enterprise Platform技术解决方案[EB/OL].[2005-01-23].,http://www,bea. /solutions/techsolu/beawebenterplat/index. Jsp.
[3] Microsoft企业应用集成服务平台白皮书[EB/OL].[2005-10-21]. /china/technet/prodtechnol/ biztak/ roadshow/Product/at.sap.
[4] 刘科研,万丽荣,曾庆良.基于XML的信息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4):149-154.
[5] 赵毅.一种基于XML的数据集成系统框架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5(26):181-183.
[6] 刘辉.基于PDM系统的CAD集成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9(1):28-32.
[7] 郭钢,沈磊.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数据集成应用的中间集成平台技术[J].四川兵工学报,2008(1).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信息工程
1、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实践目标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同业务开展实践规划包含良好的协同一致性,也就是说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广泛服务的。为科学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我们应明确相关企业的实际发展战略与目标,各个部门基于总体目标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等。我们可以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推进国际化市场竞争等层面展开深入分析。
科学化管理主要应借助ERP核心系统,将开展的各项业务所应用的系统软件数据进行有效集成,并通过各项数据的分析挖掘,为制造企业决策管理层清晰提供运行经济状况、生产运营状态、各类财、人、物资源的历史信息与实时状态,进而对企业的整体运作实现监控。同时我们可通过再处理各项经营、管理、生产的重要基础信息,为制造业决策层、管理层领导创造有效的决策辅助信息,提升智能化系统综合水平,令其成为重要的制造业科学经营辅助手段,保障各项管理经营目标的良好实现。为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借助条形码、监控系统技术、一卡通体系令企业各类资源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进而有效集成各类人员、物资、资金与信息重要资源,令其处于可控、共享的优质状态。为提升工作效率,我们可借助信息化互联网络系统、视频会议技术、自动化办公软件,令企业员工与部门、内部与外部、生产一线与管理层的信息资源与数据实现全面的共享与交换,针对制造业实际生产现场,我们则可借助设备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技术令部分生产主体过程实现自动化统计分析,进而有效提升工作生产实践效率。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取主动,制造业企业应广泛应用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络技术,令国内外采购、营销目标科学实现,扩充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至海外市场,进而良好的参与国际化市场的良性竞争。
2、制造业信息工程模型规划
2.1信息工程科学理论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实践中应科学基于信息理论知识,因此,信息工程学科原理尤为重要。该理论为制造企业创建了科学数据模型、企业模型与过程模型,相比于传统工程系统软件,信息工程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综合了多学科技术。本文基于信息工程学科理论探讨了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科学数据与业务模型,明确了应用与数据系统的实际分布,对企业优质信息资源进行了统一的利用开发。
2.2制造业信息化框架体系
系统功能体系架构即各类系统功能的整体,其是信息化系统在制造业经营生产中各个层次领域发挥的功能。信息体系架构则主要由各个信息子系统构成。基于应用与数据的分离,该体系架构还可划分为资源架构、应用架构等。应用系统即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其对制造企业应用体系所有基本框架进行了描述,主体由应用系统及其相应关系构成。信息资源体系架构核心为数据建模,主要通过设计数据库与建模对各类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维护与组织,并为各类应用体系供给良好的需求资源信息。基础信息设施架构影响着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及信息应用能力,其由软件、硬件与网络体系构成,硬件涵盖各类网络、计算机设备与通信设备、自动化办公设备与生产设备等。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硬件是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主要的企业有形信息化投入,软件则涵盖各类系统专业的应用工具以及各类面向企业应用的综合信息系统。
2.3制造业信息工程规划内容
制造业实施信息工程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应用系统信息联系、功能关系等事项,具体涉及到信息化管理、生产、办公、集成化控制、基础硬件建设等。信息化生产过程涵盖计算机技术辅助工程、设计系统、制造系统以及柔性系统等。通过上述方式可令制造业生产过程由分析设计直至生产、工艺、仓储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流程化及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涵盖条形码系统、资源计划与一卡通系统等,由提升制造企业管理层面出发,实现准确、透明与及时的操作,并促进资金流、物流、人力资源与信息流的可视化、协作化实践管理,令企业发展上升到高效有序的综合管理高度。信息化办公涵盖视频会议、办公自动化、监控及IP通话,该类手段技术可促进内外企业的高效联系并全面提升生产工作效率。集成化管理体系由内部主页与数据中心系统组成,为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汇集数据平台,并为决策层的准确、快速、理性调整制定经营政策方针提供了一手信息数据支持。基础硬件建设涵盖网络安全、网络基础、互联网体系、配置软硬件等内容,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必备的系统平台。
3、制造业信息化规划中信息工程应用实践
基于制造业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及技术状况,我们就信息工程应用实践做进一步探讨。首先由内外企业层面对实施信息化规划条件展开分析。企业整体则应具备管理的先进意识,逐步提升投入资金力度。同时外部企业条件层面,其硬件软件资源技术条件逐步成熟,应用互联网络信息工程广泛深入,相关国家政府单位应更加注重对各类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笔者结合制造企业实践发展规划战略及信息化模型,创建了信息工程体系模型,涵盖硬件扩展层、基础层、应用核心软件层、辅助管理软件与他类应用层等。依据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设规模我们应用分阶段逐步实施模型方式,可促进自动化办公,全面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基于第一阶段ERP体系的成功实施,科学结合管理企业流程重组与制度完善,令其竞争能力与应变能力良好提升,并科学实现上下游供应链部门与企业数据的良好共享,令业务人员对相关数据的获取准确性、效率性与及时性显著强化,促进生产现场各项事务的信息化,大大提升了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产品综合管理水平。
4、结语
总之,为提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水平,我们只有明晰其实践发展目标,科学实施信息工程模型规划、总结信息工程应用实践,才能激发信息工程理论科学优势,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之路的顺畅、有序、健康、持续,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 制造业 管理
我国的制造业现场一般是指车间现场,而车间现场的流水化作业模式使得工人的个人素养要求相对较低,且员工数量庞大,这就对于制造业车间现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现场管理人员普遍呈现出的文化素质低,管理知识溃乏,缺少管理方法技巧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的维护现场生产的有序进行,是很多转型中的制造业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如何更优化的提升现场管理水平,以获得更大的制造业利润空间,这些发展现状使得移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的现场管理中得以应用提供了可能。
1 移动信息化技术的概述
移动信息化技术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运用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为典型的移动信息化技术运用平台,企业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正呈现出云计算、物联网、多终端协同应用的新应用模式,大平台、海量用户、大服务模式逐渐占据主体。其对于企业在下单查账交易数据、生产信息的管理、制造业现场的管理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
2 制造业现场管理的常见问题
2.1 现场管理的概述
制造业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均衡、低耗、高效、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其主要包括工艺管理、定置管理和质量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2.2 现场管理的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现场来说,生产效率依然是着重关注的焦点,对生产资源的使用却关注不够,这造成生产各种资源的浪费,比如: 成品过量,工时浪费,重复搬运,返工频出,物料储存的浪费等等。而有些制造业由于规模不是很大,其现场生产流程相对不规范,使得现场生产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生产,造成生产秩序换乱,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在制造业现场有个重要的管理问题便是生产物料的管理,其采购、存储及生产量一直是目前现场管理的基本问题,而员工纪律散漫,积极性低下,团队意识淡薄,上下工序衔接配合不到位在我国很多制造业现场频繁可见。而现场管理意识。管理组织、管理执行和管理监督也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现场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3 移动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现场管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如今,可以应用于制造业现场管理的移动信息化技术首先有掌中宽带、企业短信等基础产品,也有基于WAP的移动OA,基于VPDN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基于GPSOne的位置服务和基于流媒体的视频传输与监控的特定管理技术。首先基于移动运营商的信息技术能为制造业现场管理用户提供高速、安全和移动性强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信息共享技术服务。比如,车间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平台向领导或者管理者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的的问题,照片、文字、甚至语音视频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其次,生产产品的移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记录产品的生产数量,种类,成品率,以及相应的生产工人,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及时的从移动信息管理平台上获取相应的信息。
而现场管理过程中的工艺管理非常适合移动信息化技术,各种制造标准、工艺、图纸,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与技术要求等可以储存于移动信息平台,而标准、图纸或者工艺配方的修改或变更申请,也可以通过移动信息平台来完成,这对于优化管理效率非常有帮助,并且各种工艺台账,办理领出、维修、报废等手续,即可以随时通过移动信息平台进行记录,也可以通过其进行具体的申请操作。
4 如何规避移动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移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首先需要移动终端,而在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难免会分散使用的注意力,这对于复杂的制造业现场环境来说是一个可能的危险存在,因此,在使用移动信息化技术进行现场管理的时候需要认清周围的生产环境,以免出现不注意的意外。同时,移动信息化技术需要网络支持,而车间现场复杂的环境可能使得网络信息出现故障,如果在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现场管理的过程中,信息不能及时发出或者接受,这将非常影响现场的管理执行情况,因此优化网络运行环境将是确保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中得以应用的有效保障。
5 总结
由于移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简洁,使得其在制造业的现场管理中存在可行性,且由于现场管理问题频发,且管理水平较低,移动信息化技术在数据收集、监控、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应用会很好的优化现场管理水平,降低制造业管理成本。但如何更好的安全使用移动信息化技术终端、如何更有效的保障现场网络环境将是阻碍移动信息化技术在现场管理中应用的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黄松,杨超.随机需求下联合选址――库存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 (5):96-103.
[2]郑,刘志学,徐彬彬.确定需求下 VMI-TPL 分销供应链集成库存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4):76-83.
[3]周惠兴,杨荫环.企业生产现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 制造业信息化 ASP 信息化门户 e-works
ASP (Application Services Provider)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日益发达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ASP具有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成本低等优势,特别适合中小企业。据美国对6个行业的165个企业的调查表明,通过实施ASP模式供应链管理,企业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提前期缩短25%~35%,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资产效益提高15%~20%,库存降低15%~30%,现金流周转期减少40天~65天,供应链总成本降低10%以上。
近年来,我国ASP平台四处开花,参差不齐,一些互联网服务商借着这个机会炒概念,争取政府经费支持,但实际上,企业对这些服务认可度很低,形成了新的泡沫。本文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出发,从中小制造企业的本质需求出发,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 提出基于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的ASP平台的建设的一些思路。
一、系统的需求概述
本项目的目标是深入行业典型企业,总结行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形成行业共性,使平台能够满足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需要。结合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建立ASP模式的基础平台,集成ASP模式专业应用软件,实现整个平台的单点登陆、统一结算、统一管理,建立起基于制造企业价值链的ASP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IT外包服务。
1.系统的功能需求
(1)建立ASP基础平台:行业资讯、展示软件,提供搜索查询、技术支持。
(2)部署多种ASP模式应用软件:根据前期市场调研的情况,从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出发,初期考虑部署以下系统:即时通讯系统、OA系统、CRM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竞争情报系统、机械零件设计系统、信息化网博会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企业可以按需定制多种应用。
(3)实现ASP应用软件的集成:解决各单元ASP系统与整个系统的无缝衔接,通过统一的ASP应用软件接口规范,实现“热插拔式”的集成与应用方式,平台用户要实现统一注册、单点登陆,统一结算,统一支付,并统一权限管理。
(4)支持两种计费方式:一是按时间租赁,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应用比较频繁、应用量比较大的软件系统或者是需要多个服务环节组成的服务系统;二是按次数租赁,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使用频率不高的应用软件,或者是一些单独的应用服务。定价规则体系可以灵活配置,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
(5)提供会员制的服务模式:会员登陆后能够进行信息维护,技术咨询、费用查询等。
2.系统的角色
本系统的角色,主要包括制造企业、ASP模式软件开发商、ASP平台集成商、ASP平台运营商、ASP平台二级商、其他相关服务机构。
二、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的框架结构
基于分布式数据库,集成多种专业的ASP应用软件,实现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集成。为企业提供后台系统,可以进行技术咨询、费用查询、信息定制等;为软件开发商提供后台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查阅企业使用情况,软件产品资料等;ASP总控系统对整个平台的信息、会员注册、软件部署、广告管理、权限配置进行统一管理。
图1 ASP系统结构
2.企业使用ASP服务的流程
会员登录时,采用单点登录方式,一次登录、全网通行。各个ASP应用程序均将从中心用户信息库统一获取用户权限,判断用户身份,从而调用其相关信息和属性,赋予登陆和操作各个应用系统的权限,系统将自动记录会员使用的功能节点和时间、次数,并结算相关费用。系统通过调用银行支付的端口,进行会员账户的充值和转账。
图2 企业使用ASP系统的流程图
三、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ASP基础平台建设
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有着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拥有企业会员20多万。因此,考虑ASP系统以后品牌推广运营的需要,本项目将基于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建立ASP服务基础平台,确保ASP平台在起步阶段就拥有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基础。
2.ASP模式的应用软件
(1)即时通讯系统:目前全球即时通信的用户已经超过电子邮件,许多企业员工都在使用QQ、MSN等个人通讯平台,不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也无法和企业关键应用系统实现集成。企业需要面向商业应用的即时通信软件来加强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其主要功能包括企业内部实时信息交互、视频语音网络会议、企业短信中心等。该服务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易用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2)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的发展使办公自动化内涵及外延都在发生改变,已经不仅仅是打字录入、编辑排版、公文收转这样的作业。网络时代的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一种跨部门、跨区域运作的基础信息系统,通过ASP模式的OA系统,企业可实现跨地区的各部门、岗位的信息互通互联,并可有效挖掘企业的信息资源。
(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适合于移动办公需求量大、在各地拥有众多分支机构且不希望维护复杂的信息系统的企业。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完整客户生命周期过程,采用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精细营销的模式量化管理企业市场、销售及服务过程,实现企业员工、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合作伙伴的协同工作,建立科学的价值管理及决策支持体系,帮助企业更好的获取客户、提升客户价值。
(4)机械零件设计系统:机械设计是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生产环节。ASP机械零件设计系统主要提供机械零件设计和钣金设计两大类服务,以国家有关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了企业常用设计工作的复杂计算,服务涵盖了从最初的零件设计、校核直到最终生成设计报告,企业可自行定制其需要使用的服务,低投入,低风险,功能强大、服务灵活,使用方便。
(5)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企业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对手信息、把握行业趋势。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日益以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搜索和鉴别信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竞争情报系统与专业商情研究机构合作,让企业通过自定义信息来源和关键词,采用结构化搜索技术,将信息集中推送给用户。
(6)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以e-works网站为基础,建立信息化知识的数仓库,建立信息的多维属性,实现灵活的组合搜索和模糊搜索。企业的咨询问题由系统根据行业、领域、技术和内容等属性自动匹配给相应专家解答。对于复杂问题,企业可在网上发起项目组,与专家进行协同研究。
(7)信息化产品网博会系统:采用网络、多媒体、动画技术,建立信息化产品的网上博览。可以按照企业、产品、功能模块、行业、价格、性能参数等多种属性来查询查询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网上比价排名。可以在线浏览各产品的案例、企业评价、下载资料等。参展厂商可以自助维护、信息,查阅需求内容和访问者信息,在线交流。
(8)供应链管理系统:解决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采购、销售和产品信息共享。数据查询可以将本系统产生的业务过程数据(或从其他系统获得的业务数据)通过WEB方式向特定权限用户。订单管理包括供应商查询、发货确认、订单查询、生产计划查询、库存报表输入、询价单查询、报价单建立等。
3.应用软件的集成
ASP模式的应用软件,来自于多个软件开发商,因此,集成要实现软件之间的无缝融合,解决用户的统一注册、单点登陆、统一权限管理、统一计费、统一支付等问题,实现数据级的集成。系统基于开放的体系架构,建立分布式数据库,将应用集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作为多种ASP业务应用的中间层,通过统一接口,供各ASP应用程序调用,并确保拓展的其他应用软件能够共用平台的相关用户资源和数据资源。系统将提供灵活的权限配置和管理功能,解决一个应用在同一企业中存在多个不同权限用户的问题。
图3 ASP系统集成框架示意图
四、系统的技术路线
近日,《经济学人》撰文称“数字化生产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文章指出,在不远的将来,借助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数产品都可以经过计算机设计,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一个不限地点、不需工人、真正实现个性定制化的时代即将降临。
这样的判断,对中国企业来说,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它意味着长期以来我们凭恃的低成本优势将在未来荡然无存。一些学者据此宣称建立在“中国制造”基础上的“中国崛起”或许将更早走向终结。
提升管理才是最终目的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前途就一片黑暗了呢?也不见得。当外贸的出路被堵上之后,很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举措。这两年来,常常有企业家语带兴奋地告诉我,现在他们最好的产品不是拿到国外去销售,而是在国内。从外贸回归内贸,方可真正启动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很显然,很多人已经对此达成共识——“中国制造”转变为“为中国制造”,是未来中国企业继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接下来,“如何实现转变”便成了一个非常急迫的话题。
记得在一次论坛上,一位企业经营者很困惑地问我:现在,大家都在谈如何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改造,这是不是说在网上开个店,然后把以前的实体店面销售搬到网上去?或者花钱引进一套ERP系统?他语带踌躇地表达着顾虑:听其它企业讲,这种改造不仅要花很多钱,而且实施时间也很长,也不能马上见到效益……
我想,这种思维代表了很多传统企业在面临信息化技术时的一个误区或者困惑。他们不知道信息化改造的目标是什么,只觉得这是潮流而应该跟随,因此湮没在众说纷纭之中,不知如何着手。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和加强管理,如果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出发点上,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只能是一句空话。
信息化改造,需渐次升级
管理学者严卫国对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实施信息化改造,提出了五条升级路径,层层递进,倒是颇为中肯。
一、扎实做好原始数据积累,理顺管理流程。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理顺管理流程,确保数据统计真实有效。
二、系统规划,分布实施,分阶段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在基础数据统计清楚、企业管理流程清晰、物料清单分解到位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系统规划,分阶段、分模块推进内部信息化建设。开始阶段可以着重于生产制造、工艺设计、成本控制环节,然后再深入到企业日常管理。
三、上下游整合协同,借助信息技术,强化供应链竞争优势。内部信息化建设好了,再考虑上下游整合协同。上游建立供应商管理和询价系统,下游建立客户关系管理、销售过程管理系统,构建完善的ERP。
Abstract: Eighteen big reports of the party put forward clearly, "adhere to the road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pth fusi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terac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represen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llowing an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fusion of subordinate enterprises talks about bit of superficial view.
中图分类号:F279.23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国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目前,信息化对于国外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上升到一级战略的高度。无论是从宏观经济、企业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足以制胜的必要手段。最为明显的就是一个全新管理职位首席信息官(CIO)的诞生,改善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了企业市场需求分析的能力,优化了工艺和生产流程,保证了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的协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通过网上采购,使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下降了30%,通用电气公司借助供应链管理手段,2000年节省成本16亿美元;美国的飞利浦·莫利斯公司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了拥有2.6亿烟民的个人档案数据库;卡夫通用食品公司建立了3000万顾客的个人档案了数据库;从最初成为该产品或服务商的客户开始,通过档案管理产品和客户生命周期,分析客户使用产品周期和制定新产品开发周期,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仅占总资产比例的0.3%,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10%。
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建设了企业内部网、财务管理软件、企业外部网站、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客服中心系统,但仍存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高,应用系统独立性强,信息整合能力差,不能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而中小型企业甚至还没有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ERP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更低。目前在国内各种规模的企业中,信息化普及率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除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问题外,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经验主义,不能与时俱进的以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信息化的作用,直接导致科学的管理方法不能应用。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甚微,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比例的水平相距甚远,在规模、层次和总体水平上也都存在很大差距。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状态
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不过仍存在设备落后、管理方式陈旧,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企业资源不能共享。即使信息化建设较好的企业,也存在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小,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程度低问题,急需优化升级。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制造车间数字化严重脱节,基本对立的发展模式,缺乏整体规划,设计研发加工本应连续的业务链,断点比比皆是。对于新技术盲目追求,没有从成本、产品和人员等多个方面考证新技术的有效性,造成新技术在使用中的名存实亡。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加快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统一企业网络基础平台,建立网络系统建设标准;信息管理代码标准;网络系统运行管理标准;制造与管理的数据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标准;软件应用评测标准;信息资源整合规范;ERP应用规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加快基础网路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网路平台,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设计与生产之间、生产与经营之间、经营与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纵向互通、横向互联,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企业基础网络平台的建设
加快企业信息化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应用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企业协同设计、制造与管理集成化建设
积极推进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强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协同设计和制造一体化的工作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营销的信息共享。完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营销数据管理系统,加快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试验测试等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研制过程协同、工作流程集成,促进产品研制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数字化综合的集成应用。加快以设计制造集成、制造单元集成、企业资源管理集成、试验测试集成等为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科研、生产和管理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新工业体系的形成,促进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积极推进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积极的推进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提高企业综合设计能力、制造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方法。加快CAD/CAM/CAPP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促进CAM/CAPP技术应用于数控编程及工艺设计上,提高数控机床(CNC)设备的应用水平,提高工艺设计及工艺管理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快完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系统,使该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集成起来,统一管理,建立企业快速、敏捷、灵活地响应客户的需求体系,系统的分析、预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为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工作,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供技术支持。加快ERP与PDM、SCM、CRM的整合;加快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两个纵向垂直的(公司到成员单位)应用系统整合,实现内部结算和内部资金有偿调剂,人力资源合理配备。
加快工程设计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融合
工程的设计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要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与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关系,工程设计与利用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工程设计与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加快工程设计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融合。
建设工程设计信息化平台。
建设工程设计信息化平台及企业信息化管理模拟平台,可以促进工程设计人员掌握现有工程设计的前沿技术和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程度,模拟企业信息化管理状态,实现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工程验收后顺利的加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工程运行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无缝连接,提高设计水平、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建立工程设计项目数据库。
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建立工程设计项目数据库,推进工程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项目主体数据库,方便工程设计者的查询;建立项目需求管理数据库,解决系统的分析项目需求、科学地分析项目需求,保证项目的科学实施;建立项目模型和项目功能模型数据库,要从项目的实际出发,对项目结构和项目功能等进行分析,要认真的描述业务过程、业务活动和层次结构,根据现行项目的中、长远目标,建立其逻辑关系,建立项目模型和项目功能模型支持项目设计和实施;建立项目元素数据库,明细项目单元,明确项目责任;建立项目设计指标体系数据库等,促进项目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000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大型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度,这次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上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从娃娃学起,也不是90年代的财务电算化和办公自动化,也不是制造业的计算机辅助自动化,而是企业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
过去,多数冶金制造业靠自身技术队伍开发应用软件,研发周期长,维护量大,令企业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成品软件尤其是进口软件,由于实施商水平的局限,不肯为中国企业做适应性改动,建设了一些水土不服的项目,上信息化等于找死的结论应运而生。而今,随着国内软件的逐渐成熟、实施商逐渐对国外套装软件内核技术的掌握,尤其在冶金制造业进行适应性开发经验的积累,以及企业对先进管理模式认知的提高,套装软件加适量定制开发的技术路线使信息化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冶金制造业选择信息化建设技术路线的原则是建立面向业务流程的组织体系,在统一的软件平台上实现产销一体、财务集中。通过软件将一贯的质量管理、一贯的计划管理、一贯的材料管理思想固化下来。实现整个合同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缩短成品出厂周期以及生产周期、加快货款回收、提高产品质量。
二、冶金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蒂森克虏伯集团(德国最大的钢铁集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冶金制造业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认为:对于一个冶金制造业来说,五层系统的技术架构是一个最佳的也是最先进的企业信息化体系。这五级系统分别为:
一级系统:设备控制系统(PLC)
二级系统:过程控制系统(PCS)
三级系统:车间级制造执行系统 (即MES)
四级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即ERP)
五级系统:企业间管理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DDS、CRM、SRM、SCM)
目前,这五层系统架构已在中国的冶金制造业(特别是钢铁业)广泛使用。
一般来说,四级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包括市场预测和商业合同)形成综合的生产和管理计划;三级系统根据这些计划产生详细生产排序和最优调度安排,最后启动生产设备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同时,生产过程的实际信息,汇总到三级系统,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形成信息的交互。这样,各层次功能衔接紧密,信息实时沟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级系统和五级系统,将使企业对供应及销售两个市场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并能同供应链上、下游的伙伴协同工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实现真正的协同电子商务。
近两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ERP系统和MES系统。根据不同软件和不同实施商,使ERP和MES产生不同的功能分担,形成厚四薄三模式和厚三薄四模式。
三、冶金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技术路线主要模式
目前,冶金制造业信息化对于一、二级系统的技术路线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选择重点在于三、四、五级系统。
(一)国外冶金制造业主要模式
1、美钢联模式(定制开发)。根据钢铁行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以产品规范码及冶金规范码为核心的产销系统。管理的范围主要从订单开始一直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生产管理。没有明显的三、四级之分。这种技术路线的特点是系统适用性强,专业性能较好,具有企业自身业务运营特点,用户操作性强。但从设计到实施周期长,资源投入大,实施成本高,版本及技术升级比较困难,系统扩展性差。更主要的是,系统的维护、升级、扩展、技术更新全靠企业自已的队伍。因此,企业需要维持一个庞大的高素质的IT队伍。
2、 浦项模式。浦项走的是一条大规模集成通用商业软件+大量开发的道路。采用的商业软件是 Oracle ERP中的40个模块, Maximo 中12个模块,i2 SCP中 11个模块, 并自开发了称为 Steel Package的生产管理三级计算机管理系统。浦项试图利用先进的商业软件来构筑统一的信息平台,采用了一个大规模集成的方式来利用各种商业软件的优点,对于核心的产销及质量管理这块进行了大量的自行开发。由于在商业软件之间进行集成非常复杂,同时还要投入大量人员进行开发,浦项也不得不建立起自已庞大的IT队伍。其系统的维护、升级、扩展、技术更新对自身队伍的依赖是比较大的。
3、蒂森模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蒂森走的也是定制开发的道路。当时,市场上也没有什么成型的商业软件可供利用。到八十年代中期时,除财务系统外全部自已开发,并产生了不错的效益。与此同时,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形成了1000人的庞大IT队伍,公司在IT这个非核心领域投入过大,并且还在不断膨胀;其次,系统开发的速度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这一时期正是集团业务飞速发展的阶段,定制开发的长周期、高投入已经无法满足集团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还有,集团在不断进行兼并、重组,并且不断向其它非钢铁业务领域延伸。定制系统的灵活性差、适应性差的缺点越来越突出。此时,德国市场上出现了SAP商业软件,可以解决一些通用的管理问题。既能控制IT的投入,加快信息化速度,并能不断跟上IT技术的发展潮流,集团改变了信息化总体技术路线,决定充分利用商业软件SAP。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钢铁行业最佳业务实践并溶入软件,得到国际普遍认可的钢铁行业模式。
(二)国内冶金制造业主要模式
1、SAP钢铁版软件平台+钢铁行业实施顾问(典型的厚四薄三模式)。该模式可使企业快速与世界先进管理模式实现对接,业务流程重组越彻底,软件的优势发挥的越好。通过配置各模块参数,来满足不同业务流程需求,能适应业务流程不断改进的变化,上线快,适合与薄的MES系统结合。目前在中国已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实施案例。
2、ORACLE软件平台+钢铁行业实施顾问(属于厚四薄三模式)。用ORACLE软件平台构建ERP系统相对灵活,易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人机界面友好,对MES的薄厚无苛刻要求,也可以按MES的要求配接口。但需要实施顾问和企业自身掌握流程优化思路(基本思路也是建立面向流程的组织体系)。目前在中国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实施案例。
3、美钢联基础软件平台+功能强大的MES(属于厚三薄四模式)。强大的MES系统拥有完善的行业解决方案, MES系统的功能与SAP或ORACLE的ERP套件有重叠,此模式对生产线的依赖性强,二次开发量大,适合产线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目前在中国已有较多的成功实施案例。
4、国内ERP成品软件+软件实施团队。业界普遍认为,国内ERP成品软件主要擅长财务管理及进销存管理,针对制造业的产销一体化及复杂的物料管理需求,缺少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需要大量的定制开发。目前在中国已有几个成功的实施案例。
5、管理咨询(信息资源规划)+定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规划”技术虽可以消除信息孤岛,但对于大型的冶金制造业,定制开发的弊端十分明显,既软件的定制开发周期长、维护负担重、不利于后续的升级和发展。
四、结束语
引言
一般说来,模具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甚至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是作坊式的的管理,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的控制方面问题层出不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有疲于奔命,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模具企业实际的案例,讨论分析了信息化对提高模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深圳市伟博思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化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inteMoldMakingManagement),给出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
模具是典型的按定单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定单都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模具企业与客户信息沟通不充分的两个实例:
案例1.某大型模具厂承接了一个日本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这个日本客户习惯定单下达后,就与模具厂的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对模具提出很细致的设计要求,模具厂按此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确认设计图纸。而模具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后,却仍按以往接美国客户定单的习惯,等待客户确认设计后再订购模架和材料,一直等了10天,才知道客户不需要确认图纸。结果,该套模具延期10天,客户很不满意,从此不再下定单,为此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
案例2.某模具工厂承接了一个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该客户的注塑工厂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多少吨的模具必须使用多大的吊环。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沟通,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模具设计人员按照本工厂的习惯选用吊环,结果比客户的标准小了一个规格,致使模具交付客户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把模具运回,重新加工吊环孔,整个过程的费用就超过万元,同时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与客户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纰漏,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解决好沟通问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尽量一次把客户业务与技术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避免多次反复,从而节省费用和时间。
详细了解客户的模具技术要求,避免在试模后修改和返工。
对每一次沟通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针对每个客户逐步建立客户业务和技术资料知识库,在公司内部共享,以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错误。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帮助模具企业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例如,在iM3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具技术沟通模板,模板整合了国内外多家优秀模具企业的经验,完全与国际模具行业接轨。通过该模板,方便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而且通过系统记录的与客户沟通信息,可以总结客户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习惯,分享给公司内部相关人员,避免犯重复的错误。
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模具进度
客户非常关注模具的试模及交付日期,往往根据模具的试模时间安排试产及生产计划,尤其是海外客户,往往把模具的交付期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因此,控制模具的生产制作工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的案例可能是许多模具厂都出现过的问题。
案例.某大型模具工厂承接了美国客户的模具定单,由于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和管理手段,不能按期试模。生产部门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海外的市场人员,但市场人员由于不能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担心不按期试模客户会不高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认为生产部门能够加班加点抢回时间,仍然承诺客户的既定试模日期。当客户从万里之外来看试模时,发现模具在一周内根本不能试模。客户非常失望,从此不再下定单。
对模具进程监控不力的根源在于:
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模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模具生产过程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和记录,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模具的进程,习惯用“差不多、差很远、很快做完”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进度,数据不准确及时,往往产生侥幸心理。
公司内部缺乏信息共享的环境与平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套模具的实际生产进程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通过台阶式的层层信息反馈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问题就出来了。
人们往往比较注意重要和难的问题,忽视小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同时有数十或上百套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制模具时,管理人员很难坚持每天不厌其烦地检查每一套模具的每一个任务进程是否在计划之内。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例如,在iM3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控制,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定单确定—设计—采购—生产—首次试模—模具修改—交付)进行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在系统中反馈模具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
三、有效的模具成本控制利不开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模具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模具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模具行业面临着模具价格越来越低的沉重压力,模具增加几次修改,模具利润就消耗干净,甚至要赔本。企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专业化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中,将通过如下途径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在公司内部下达定单时,以报价的成本估算为基础,为模具制定计划成本;系统中设置成本预警,对模具生产中的成本要素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确保利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模具BOM下达时,比较设计物料总成本与计划材料成本的差异,决定是否下达。在采购材料收货时,比较交货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决定是否收货,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系统记录和统计每一工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产生的加工工时,自动比较实际加工费用与计划费用的差异,监控制造费用。当实际费用超过计划费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案例.某模具厂在设计某客户的电视机前壳模具时,采用四块价格昂贵的铍铜。供应商供货时,将四块铍铜的边角料也一起计价,送货价格超出计划价格6000多元,仓库管理人员在为该物料收货入库时,模具公司采用的iM3管理系统警告此物料入库价格严重超出计划费用,拒绝入库。经过采购主管与供应商交涉后,剔除不合理的6000元费用后,才收货。
四、信息化有助于车间监控和管理
实时车间监控可以帮助生产主管监控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及模具的加工进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控制工件的生产进度。
例如,当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检查生产车间情况时,可以通过iM3系统查看各加工设备和工作组的的实时生产情况,系统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记,清晰反映各设备及加工组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待加工工件的状态,包括每台机床正在干什么,机床目前的负荷情况,正在加工的工件是否延期,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移交本工序,上道工序是否延期,物料是否到位等,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管理人员需要检查某套模具的生产情况时,可以查看以甘特图形式展示出来的模具加工进度,并通过各工序的计划时间和实际的进程的对比,帮助管理人员跟踪模具的生产进度。
而以往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模具进度时,要到车间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去看,而且只能看到主要的部件,小零件完成情况可能根本无法了解,甚至连车间的班组长也不知道小零件在哪里。或者召开生产会议,把各班组长全部召集起来,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一汇报模具的进度。由于班组长还不是第一线的加工人员,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模具的进度,具有很大误差。对于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说,可能判断准确点,但一个工厂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工人都是很有经验、每时每刻都很有责任心。而只要一个定单中有一套模具不能按期完成,整个定单的交付就有问题,这也是许多模具厂在试模前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加班赶制模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CAD工程数据在企业内部共享
由于工期短,模具企业的设计图纸很难象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一样做得很精细,而且由于更改频繁、图纸量大,也不可能把图纸发给许多非生产部门,这为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共享带来了障碍。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有时希望能够测量一下图纸中未标注的尺寸,有时需要查看一下3D模型以便对复杂的结构有更清楚地了解,这些需求都没必要为此购买昂贵的CAD设计软件,而且对非设计部门的人员来说,使用专业化的CAD软件在操作和查找相关文件方面也很不方便。如果把管理系统与CAD工程数据链接,则会极大地方便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使设计信息真正在全企业共享。
在iM3系统中,根据模具企业的运作特点,集成了设计模型浏览工具,可以在系统中方便浏览2D/3D文档(包括AutoCAD、Pro/E、UG等)。这样,可以在公司内部任何一台电脑中查看CAD模型。例如,工艺人员制订某个工件的生产工艺路线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3D图形按钮,借助浏览工具可以旋转、检查尺寸、做各种剖切面等操作,方便工艺人员制订合理完整的工艺流程;车间工人在加工某一工件时,借助车间生产终端,可以方便浏览正在加工零件的3D图形,通过对比加工工件与3D图形,检查是否加工正确,判断加工是否完全,避免返工和报废。而以往数控和电火花加工操作人员只看2D图形,很难判别工件的最终形状,经常由于CNC程序遗漏或电极漏做而造成工件的返工,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模具工期。此外,这一功能对于市场报价、采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是非常有用的。
六、信息化在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的其他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出错,有效的保证模具质量和工期。
案例1.某厂模具装配前,装配钳工经常因外购顶针到货不及时,需要电话询问仓库和采购部门,甚至打电话给供应商,才能确认交付时间,非常麻烦。如果中间某个环节信息出现断路,就无法确定准确的交付日期,那么模具试模时间则因此不能确定。
案例2.某大型模具企业,每天晚上7:30—9:00要召开生产管理骨干人员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讨模具的生产情况(进度、质量),当某套模具出现问题时,再研讨如何改进。管理规范的模具企业都会定期组织类似的会议,但这需要很多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模具的生产状况,查询和记录全部模具的生产信息,从中筛选出非正常的模具。这样做,无疑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压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信息的统计和收集方面,且往往因收集的信息不准确而影响决策。
在一个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具企业,通过系统与管理流程密切结合,将会为企业的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带来信息查询和统计的方便,使其准确的掌握最及时、最准确的各种信息。例如,在iM3系统中,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生产或采购物料目前所处的实际状态,不必一个一个部门电话查询;当需要了解模具的进度时,除了系统可以自动为异常发出警告外,管理人员也可以主动进入系统,统计其关注的异常问题,如,统计截止目前设计拖期的模具或采购拖期的物料、统计计划下周试模的模具、统计尚未按期付款的客户、统计本月某供应商的应付帐等,这不但可以极大地减轻模具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决策。
当然,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模具企业改进管理,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