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床维修实训总结

机床维修实训总结

时间:2023-02-23 11:3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床维修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床维修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修;教学方法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NC machine diagnosis and maintenance

Guan Wei

Dali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alian, 116033,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NC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 course approaches, the author explores some new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maximize teaching effects in NC manufacturing and maintenance class.

Key words: NC machine tool; fault diagnosis; maintenance; teaching method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普及和数控设备的大量应用,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或机电专业都开设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在本课程教学中主要面临的困难有如下两方面:(1)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知识较多,如机械结构、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动、数控编程与工艺等,而高职学生底子薄,课程教学安排时间又有限,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2)数控机床维修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故障判断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培养出来。因此如何保证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该课程学习方法,提高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加强现场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1 教学内容选取

作为教师,只有了解现场维修人员的工作,才能知道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是什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数控维修人员要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有较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电烙铁、万用表、示波器修理损坏的电路板。但今天的数控技术紧随IT技术发展,电路板已被专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所取代,数据传送也由“并行传送”为主改为“串行传送”为主,目前示波器、万用表仅作为一些并行信号或静态信号的检测工具,对于CNC本身和数字伺服部分维修帮助非常有限。可以这样认为,今后现场维修人员能够处理的硬件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借助各类软件及相关技术资料(厂家和数控系统提供),及时准确判断故障类型,确定维修方法。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注重数控机床结构和数控系统的多样性,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应用,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跟上现代数控机床的发展。为了体现这一思路,可以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如下:

(1)注重3个层面训练:即学生阅读电气图纸的训练;查阅相关维修资料的训练;故障检测与排除的训练。(2)6个教学内容模块:即数控机床低压电器部分的故障分析;数控系统的硬件装接;数控机床机械拆装及故障;可编控制器的应用;数控机床机电联调;数控机床常见故障排除。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维修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 做好相关知识拓展的教学

笔者总结自己多年数控机床调试维修的经验,认为要想快速准确地判断故障,适应数控技术的发展,必须拓展相关知识,加强理论基础。如本课程所需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包含在计算机原理、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数控原理、液压原理、数控机床结构等课程中。学生如果在学习数控机床维修之前,对上述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或者遗忘,在上课时会感到很吃力,听不懂,更谈不上有自己对故障现象的分析理解,在实践中无从下手,逐渐丧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缺乏专业知识,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典型故障分析过程中,对所涉及的有关专业知识,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所学内容,拓宽维修思路。如在讲解数控机床回参考点故障时,就必须增加数控原理中光电编码器的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回参考点工作原理。而讲解电动刀架常见故障分析时,需补充霍尔开关的相关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刀架转不停的故障检测方法。有理论做基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控机床故障才能快速准确地定位,增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信心和兴趣。在数控故障中,往往是同一现象,原因却很多,没有理论作基础,光靠经验是不行的,这也是目前部分企业在岗电工,至今仍无法承担数控维修的原因。

3 教学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由于数控机床采用的数控系统专业性非常强,不同品牌数控系统,其结构、诊断方法、参数设置差异非常大,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数控维修授课及实训设备应该有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实训设备不能完全跟上数控系统的更新,因此很难培养走出校门就基本满足企业需要的数控维修调试人员,在教学环节中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数控维修仿真─数控系统连接调试─数控机床整机故障维修。

第2篇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宜兴214206

摘要:本文结合“爱他的”教学理论,探索“爱他的”教学法在数控维修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爱他的”教学法的原则与要求。论文大体分为“爱他的”教学法理论介绍、引导性行动的设计和“爱他的”教学法的实施等几个部分。

关键词 :“ 爱他的”教学法;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引导性行动

1 概述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类企业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企业对数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来大,尤其缺乏数控维修调试类人才,因为维修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这就需要各类院校培养大量的合格的数控维修类人才,而数控维修与调试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尤其是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非常强,而现有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理论为主+实验为辅”“讲解为主+学生为辅”的学科体系式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职业教育领域就提出了行动导向教学。我国的许多职业院校对这种教学模式加以吸收发展,使教学改革获得重大突破。特别是上海厚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吉连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行动导向教学法———AITUD(中文简称“爱他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恰恰突出了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特征,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符合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需要。

2 野爱他的冶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爱他的”教学法主要有五个教学环节:引导性行动、知识点归纳、知识点讲解、举一反三、主题讨论。首先通过精心设计把每个知识点都通过行动来导入,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知识点;然后由老师进行讲解,或者由老师引导学生讲解;讲解完之后立即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训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最后再进行分组讨论,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以便下次更好的应用。

“爱他的”教学法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的职业教学理念,在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数控维修实训教学。

3 野爱他的冶教学法的应用

3.1 设计合理的引导性行动

要在数控维修实训教学中成功地运用“爱他的”教学法,首先就要结合“爱他的”教学法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引导性行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自主的探索和学习。

在设计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引导性行动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难度适中,以确保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开展活动。(2)结合数控机床维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解决常见的数控机床故障设计引导性行动。(3)按照数控机床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引导性行动。从机床上电启动到最后加工出零件,针对每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故障,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故障进行教学设计。(4)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引导性行动。将数控机床常见的故障进行归类,构建出若干个典型的项目任务,每个项目用多个小的故障作为引入,突出排故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5)兼顾数控机床的参数设置、PLC 调试和机械精度调试。虽然数控机床调试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也应该选取一些必备的简单的内容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全面一些。(6)每个大的项目任务应是一个完整的排故或调试过程。

按照以上原则可以把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分成以下9 个主要的项目实施教学:机床机械精度调试;强电故障维修;数控系统故障维修;机床软硬限位的调试;回参考点故障维修;主轴故障维修;刀架故障维修;主轴故障维修;工作方式转换故障维修。这9 个项目涵盖了PLC 技术、变频技术、伺服技术、数控系统技术、数控编程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

3.2“爱他的”教学法的实施

把制订好的数控维修实训教学项目再进行细化,根据故障维修的一般步骤设计出适合该实训的“爱他的”教学程序。

(1)引导性行动(Act)。各小组学生根据老师和教材的引导,通过查看故障现象、组内讨论,合理运用维修工具,广泛收集故障信息。通过引导性行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知识点归纳(Induce)。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自己分析归纳出产生故障的原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知识点讲解(Teach)。知识点的讲解也尽可能的由学生自己进行,在此过程中老师加以引导,小组成员共同制订出故障排除计划。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使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死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效得提高了教学效果。(4)举一反三(Utilize)。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每个小组成员合理运用维修工具,根据故障排除计划解决相应的故障,教师在一边巡回指导,确保维修正确、顺利进行。(5)主题讨论(Discuss)。在完成一个项目任务之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评价完成的效果,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一个项目包含的知识点较多,那么前4 个环节可以分多次循序渐进,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确保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很好的适应了职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4 结论与分析

笔者在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过程中研究性的使用了“爱他的”教学法,教学效果良好。“爱他的”教学法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思想,做到了让“教”“学”“做”合理有机的结合。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比较适合数控维修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春生.动导向教学法在《数控机床故障维修》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2]时振伟《.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J].网友世界,2013(12).

第3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国内《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建设的概况

(一)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有为数不多的职业院校把数控维修作为一门专业来建设。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是相当多职业院校的做法,他们并没有把这门课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上,这使众多数控专业的学生仅仅懂得机床操作,而对维修仍然一无所知,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数控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有关该课程的研究很少

不少学校在安排《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时主要还是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安排的课时很少,也没有非常优秀实用的教材,更缺乏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非常不利于学生掌握数控维修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环节脱离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是理论知识难度大、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都应该重视。长期以来,《数控机床故障与维修》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分开,教学内容不能紧跟市场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背离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特点,不能适应当前制造业对数控人才所需技能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学校环境和工厂环境反差大,所培养学生的维修技能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转变观念,积极开展《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建设

(一)转变观念,适应市场需要

课程建设应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宗旨,以服务就业岗位为目标。课程建设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这个目的,学校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我所在的学院以示范性建设为契机,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建立产业、学校、行业一体的产教融合的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建设

随着《中国制造2015》计划的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企业生产中使用数控设备越来越普遍,数控设备的维护维修人员需求将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根据市场调研,企业所需数控专业人才岗位(群)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数控设备的操作人员、数控设备的装调人员、数控设备的维护维修人员以及其他工作岗位。数控专业主要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有: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数控机床的安装、检测、验收;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普通设备的数控化改造。推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建设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人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推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数控维修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和研究队伍,从教学人员上保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2.继续完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的修订,使之更能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需要,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符合就业导向。3.教材建设(1)推进项目化教学和案例教学内容。以具体的案例或任务为载体编写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建设立体化教材,把实践性强的内容视频化,知识点微课化。(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市场需求。(4)适应学生需求,力求教材知识与趣味性一体。4.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应从过去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方法过渡到传统方法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方法,力争开展多媒体授课。(2)建设课程资源库,开发微课资源。(3)建设信息化资源课,使教学资源上网,充分发挥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以数控维修实验台的研究应用为契机,推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建设

笔者所在学校配合数控专业的示范性建设,投资60余万元用于数控维修实训中心建设。在数控维修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由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结合企业对数控专业学生的要求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实训中心,不但使学校的数控维修实训教学条件大大改观,也锻炼了教师的能力。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故障维修能力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的能力之一,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以下理念: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与实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师生互动的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工作岗位一致的能力,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嵌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理论联系实际,以任务为学习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与维修的过程为主线,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内学生完成安装调试与维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上述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全部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任务二和任务三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可以查阅故障诊断手册,可以通过手机APP上网查看知识点微课,学生完成任务书要由小组一起进行PPT汇报,对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汇报总结。以其中任务三中的一个子任务为例,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加以引导,报告完成后仔细进行讨论、分析,目的是学生掌握技能。

五、结论

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既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获取理论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道林,朱秀琳.机械制造基础.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建设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78-79.

[2]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l-8.

第4篇

关键词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法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数控机床的推广应用,数控系统功能不断地增强,机械制造行业对数控机床维修及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能否学好“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数控机床维修理论和实用的维修技术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1 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与先修课程(如典型数控系统、机电设备的控制技术等)与本课程的整合,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以及培养目标,对教材中较繁琐和难懂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调整或删减,与实际维修应用技术相结合。笔者采用专题教学,将课程划分为回参考点故障、拉刀故障、主轴传动故障、主轴驱动故障、进给传动故障、回转刀架故障、刀库换刀故障八个课题,每个课题下设与课题相关的任务,如回参考点故障课题设任务一加工中心返回时未找到参考点和任务二数控车床X轴返回参考点时发生漂移,结合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期初,将专题学习任务计划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主要教学内容及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做到教与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课题开始时,教师对整个课题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梳理、穿插典型故障维修案例进行讲解。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至实训车间完成。课题结束后,学生提交任务完成报告书。

2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是检验课程理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因数控机床设备有限,实践教学过程要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

2.1 科学分组,有序组织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水平综合性格等因素,将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每组一台数控电气控制与故障维修实训台。预先根据课题设置不同的任务,人为设置不同的故障现象。组内再分批次,承担不同的角色:故障分析员、故障排除员、任务报告员协同工作:从故障现象入手,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查找资料,确定故障,排除故障,整理完成任务报告书。第一轮结束,由上一批次的故障排除员设置还原初始故障状态,由下一批组员至故障台实践。数控车床故障维修室设有准备室。准备室中由班委成员轮流管理,负责播放相应专题的常见故障现象及排除的案例,为实践操作做好理论准备。

2.2 统筹管理,关注实践过程

在整个实践过程,教师是教学有序进行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应及时关注每组学生实践操作的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任务的成功完成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之则会让他们对课程心生畏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除了自身巡视辅导外,还可任用一些理论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帮助各小组顺利排除故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同时对各组故障排除的结果进行评定,对承担各个角色的组员的工作进行确认,并在任务报告书上给定成绩。

3 运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借助数控电气控制与故障维修实训台,学生只是在模拟环境下排除故障,而且因任务相对独立,专题性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提高。所以,引用项目教学法作为补充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笔者的项目教学,一般是与一些中小型数控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项目教学以平常实践活动课的大组为单位,对实际数控车床所存在的真实故障进行维修。三人合作组为行动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完成故障排除。首先各小组通过故障勘探,综合故障现象、报警信息、硬件模块的指示灯状态等各方面信息,罗列出各种可能引起故障的因素,然后确定故障出现在电气、机械、液压等系统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确定故障点,形成小组故障排除方案。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最优故障排除方案,并按方案对数控机床进行维修。因为是真实的情境并且维修有着现实的意义,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综合应用了所学过的知识,有竞争有合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 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全面、细致的评价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导纠正学生学习方向上的偏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一张试卷定成绩”,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所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笔者以“任务完成报告书”为日常学习考核的主要依据,结合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本学科的成绩。共8个专题,每个专题10分按70%计入期末总评,每个专题凡承担过三种角色能独立完成报告书者可拿10分。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4%,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30%。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平时实践学习的过程及结果,同时兼顾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每一个专题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承担不同角色的任务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中需要动脑、要动手,而且还要会总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而且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40%,也避免了学生陷入“重实践而轻理论”的误区。

5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做“双师型”教师

“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对整个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多到数控机床厂家、权威机构进行实践、培训,扩展知识层面,增加实践阅历。阅历丰富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主动思考、学动学习的习惯。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随着数控车床及系统的发展,新的故障现象及故障排除方法层出不穷。只有在日常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江,蒋庆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03(12).

第5篇

一、企业数控技术人才需求层次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把数控技术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1.“蓝领层”——“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

数控编程工艺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能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金领层”人员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7.89%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职及以下学历,63.16%为高职学历,仅有13.16%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占15%。可以看出,企业对中职和高职学

历的人才需求量最大,故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从人才市场招聘的员工的占18.42%,网上招聘占13.1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55.26%,通过中介机构招聘的占13.16%。这说明:

1. 职业院校是企业招收对口专业员工的主要渠道,所以职业院校应该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也要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2.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四、对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关注度为60.53%,对职业素养的关注度为65.79%,对学习能力的关注度为60.53%,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关注度为21%,对创新能力的关注度为50%,数据表明,企业最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在业务方面和专业技术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具体而言要思想积极,政治素质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造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善于钻研,谦虚谨慎,勤学好问,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业务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生活作风正派,人格健全,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整体观念强,有团队协作精神。

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准确了解我校往届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利用此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整体情况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综合评价为60.53%满意,34.21%一般,5.26%不满意。数据说明数控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反应良好,基本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较为认可,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数控专业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总体来讲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企业的要求有距离;

3、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距离;

4、学生专业面不宽,造成就业口径过窄。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紧扣两个环节。要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决定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架构必须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把岗位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充分“对接”。

2、完善和加强数控专业的实训室建设

我校数控专业虽然有了多个实训室,但是在设备数量上和设备先进性上还有差距。还应该建立数控综合实训室,包括数控线切割机、数控雕铣机、快速成型机等设备,以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体系,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 虽然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实训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实训设备条件也相对较好,但是和企业的真实环境总是有距离的,作为学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我们可以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中坚持学校走出去,老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课程要走出去。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作高层次的学术报告,也可以请有公司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我们的学生讲学,一些课程也请外面工程师来上,甚至可以让企业办到学校来。

4、推行“一专多能、一生多证”

第6篇

关键词:数控加工;实训;模式;体系

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制造业基础,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强化,同时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制造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我校模具数控专业学制三年,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到实训车间接受实训。我校模具数控专业特开设了《钳工》 《车工加工工艺学 》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公差测量与技术》《机械制图》 《CAD》《UG》《Mastercam》等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编程理论及有关方面的知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每周六进行全天的实训操作,掌握数控加工的实际操作技术,每个学期要进行三个月的实训,为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做准备,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为企业输送“血液”,学生才能学以致用,更好的就业。为了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本人将实训课的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步骤,也做实训五步教学法。

1 钳工实训课:基础性技能

随着我国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位的凸显,机械制造领域中技能型人才愈显紧缺,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我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各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19世纪以后,各种机床的发展和普及,虽然逐步使大部分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

钳工的主要任务是使用钳工工具,钻床等,按技木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等工作。钳工主要用在机械加工方法不适宜或难以解决的场合。其特点是灵活性强,工作范围广,技术性强,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直接决定工件的加工质量。国民经济建设中,钳工工种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装配、调式、安装、维修、工具 制造等都离开钳。

钳工基本内容划线、錾削、锯削、钻孔、扩孔、铰孔、锪孔、攻螺纹、套螺纹、刮削、研磨、技术测量、简单的热处理、并能部件机械进行配调试等。

钳工实训课的开设使学生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常用设备,了解钳工安全操作技术及所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车间(实训室)安全文明生产管理规定。熟悉钳工的基本知识,了解钳工工艺范围,掌握钳工常用设备、工具的结构、用途及正确使用、维护保养方法。熟悉钳工常用量具的基本知识,掌握钳工常用量具使用和维护保养方法。掌握钳工常用刃具的使用和刃磨方法。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按图样独立加工工件,达到中级钳工考核标准。培养勤学苦练精神,养成遵纪守规、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职业习惯。并能使学生合理选择主轴转速切削用量、刀具的装夹方式等,能够根据零件的技术要求编制加工工艺。通过钳工 的实训使学生理解尺寸连接的概念,常用尺寸连接的基本方法,掌握尺寸定位、装夹的概念方法,和典型结构的装配工艺过程,并懂得机床的维修常识。

2 普车实训课:苦练基本功

普车加工是模具数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只有苦练好车工技术,才能为将来的数控车加工扫平困难。

磨刀是车工基础当中的基础,只要刀具能够磨对磨好,加工就能很顺畅的进行,如果刀具磨不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外圆车削不光滑,车削不动铁,并出现很大的响声;切断刀磨不好,就会出现崩刀和车不了槽的现象等等。

一个合格的车工必须学会磨刀,装刀,熟练操作机床,他们掌握工件的端面车削、内外外圆车削、槽车削、内外螺纹车削,以及更加复杂的细长轴车削、蜗杆蜗轮车削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摸索出各种切削用量的最佳选择,并且制定出最好的机械加工工艺,为后面的数控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从各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组成结构来看,具有年龄小、个头低、农村学生多,这就给普车实训课安全操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从心理上对车床操作具有畏惧感,经常表现出不敢大胆上车床操作的情绪,就是勉强上去,也是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事故,因而造成心理的过度紧张或焦虑。当一旦发生小事故时,他们就惊慌失措,不是果断地压下安全按钮或采取停车等措施,而是手足无措大喊大叫,或者逃离操作平台,头脑迷蒙误操作,往往将一个小事故演变为一个大事故。这就要求实训指导老师要多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因人施教,进行差别化指导,除了多对他们手把手地传授操作技能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训练与指导,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镇静和有必胜的意志品质。

3 数控仿真课:模拟数控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普通加工设备难以适应市场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多元化的要求,而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在制造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制造技术是集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 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于一身的多学科高新制造技术。数 控技术水平的高低、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 标 志。

数控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开实践,就谈不上素质,实践是知识转化并升华为素质的根本条件。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仅在课堂上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但是大部分农村中职学校设备不足,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机床跟着教师操作练习很困难,而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既能解决实训设备不足,学生实习时间少的问题,又能加强学生对数控系统操作及控制面板的熟悉度,还能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及对加工工艺安排的能力。

数控仿真是对数控加工零件的走刀路线的模拟,通过计算机仿真练习,可以验证程序 编写的准确程度,防止试加工时撞刀,及时对加工程序给予修正。仿真练习中使学生熟悉仿真机床的操作面板和录入面板,明确每个按键的功能,掌握建立工件坐标系,选择刀具集合度,设置刀偏、刀位的方法。正确灵活地选用切削指令,制定加工程序加工出符合要求 的零件。

4 数控实训课:增强综合素质

近年来,数控机床以其加工精度高、柔性好、适应中批量生产而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数 控机床是通过数控程序完成加工循环的,无需人工操作,调试方便,适应灵活多变的产品,使得中小批生产自动化成为可能。目前国内市场需要大批数控人才,急需大批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维护的一线工人,所以中职学校加强数控实训,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 生成为企业生产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基予数控仿真的练习,同学把仿真后的程 序输 数控机床上进行实操练习。由于仿真软件和数控车床按键功能,车削的方法,刀具的 选择等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学生短时间内可以熟练操作机床。数控机床练习时,除了严格按操作规执行外,遇到具体问题,能够正确解决,具体在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操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选择刀具及切削参数,工件的材质不同,所用的刀具几何角度不同。

(2)数控加工之前,要根据工件的图形编制好程序。模拟加工,确认无误后把程序传送到数控机床上。

(3)进行数控机床的对刀工作,这一项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工件的好坏。

(4)精加工前使用MO0指令使机床暂停测量后,重新检查是否需要调整刀补,再继续精车,要保质保量地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5)加工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加工。加工之前对零件进行加工工艺分析,确定装夹方法、切削用量等,做到万无一失,从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6)认真填写好实验报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加工出来的零件互评、自评。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选出优秀的零件放到展柜里展览,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中职学校 实训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掌握加工常用工件的工艺分析方法,编程方法和机床的实际操 作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5 探究提高:优化实训效果“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相互总结提高,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数控实训的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明确实训目的,安排数控实训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基本手工编程方法,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操作方法,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精度检验和维护技能。

(2)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实习教学。在零件车削的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训的教学内容,机床的种类,合理的安排加工工艺和准确的编写加工程序,实践中优化实训效果,在 数控专业的实训课中,钳工―― 普车加工―― 数控仿真―― 数控加工,充分的利用了教 学资源,避免了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

(3)实训教学取得的成果实训是职业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环节,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在实训课程之后,绝大多数学基本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且通过具体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 兴趣,并且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今后自身的就业及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现在学校一直进行“校企合作”,教学和生产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4)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①我校数控设备不足,影响学生的正常实训,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②大部分年轻专业教师实际操作水平较低,需要多进行培训和下厂实践,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能力。

③以后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胜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l]王锦亚.数控加工技术【M1.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

[2]孙建东,袁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高枫,肖卫宁.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训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O 4 .

第7篇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 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

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是在我院机电设备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针对企业对机械设备维修岗位的要求,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机修钳工的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原有课程《金属切削机床》、《钳工工艺学》、《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有机的融合,融合后的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结构。

1.1 校企共建,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建”:在本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与地方企业——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全程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建设工作,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共建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依据专业工作分析所确定的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参与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序化,制定考核标准等。

共建师资队伍:与企业合作,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增加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企业实践经历,构建“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教学。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主动融入地方制造工业产业链,在“双赢”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营造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的氛围,创设生产与教学相一致的场景,用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的“产品”。

1.2 工学结合,促进职业能力培养

强调“工作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课程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完成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还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需求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之中。

强调“技能和素养统一”:本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具有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 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生产两大功能,让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设备维修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实际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通过与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任教师,针对企业机电设备维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讨,确立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本课程教学目标突出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专业能力目标:

(1)能执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

(2)能看懂机械设备技术文献、设备主要部件功能及装配图;

(3)能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制定机械设备拆卸与装配工艺规程,选择正确的拆装方法,对固定机构、传动机构、轴承和轴组机构进行正确的拆卸与装配;

(4)能进行零件测绘,并根据零件的损坏程度重新设计,绘制标准零件图;

(5)能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机械设备、拆装和维修工量器具,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些方便实用的拆装、维修工具;

(6)能根据设备状况和修理要求,编写修理工艺,确定修理方法,对机械设备典型零部件进行修理;

(7)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精度检验设备、仪器和工具及保养方法;

(8)能对机械设备进行总装配、调整、试车及精度检验;

(9)能根据设备安装要求,设计安装方案,制定安装工艺规程,合理选择和使用安装设备和工具,正确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

(10)能正确诊断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故障;

第8篇

【关键词】实训 考核 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83-01

一、“示范-实训-考核”教学法产生背景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课程特点:《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课程是辽宁装备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维修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开设在第3学期。主要讲授数控机床的电气结构,电器元件原理及结构,数控机床的电气原理图识读,数控机床的常见接触继电器控制电路,数控机床PLC编程,数控机床主轴驱动系统和进给驱动系统的原理等内容。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理论课和实训课由同一名老师担任,学生都是由高考统招来的,作为高职的学生,高考成绩都不高,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强,但是缺乏学习方法,容易半途而废。《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这门课程有大量的实训课程,学生上实训课程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强,但是在做实训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何入手,老师讲解多遍也是无济于事,听不懂。让学生自己做实训的时候,只有少数的同学可以完成实训,多数的学生干坐了一节课。

根据这种现象我校经过不断思索、论证、实践,总结出了这套“示范-实训-考核”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证明,这套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很好的组织起来,降低了理解实训的难度,通过这套方法可以使学生百分之百的完成实训。由于实训课和理论课是相关的,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好了,理论课的授课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二、“示范-实训-考核”教学法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有机的整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考虑学生有没有兴趣,如何使学生保持并引导好这种兴趣。 “示范-实训-考核”教学法就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又顾及了其它的因素,因而它符合观代教育观的要求。首先,实训课的项目本身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学生在上实训课的时候都是兴趣很高的,但是由于对于学生来说实训项目入门很难,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做实训的兴趣就减弱了,最后干脆不做了,说说话,玩玩手机白过了一节课。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影响着人们所从事活动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示范-实训-考核”教学法,一开始便注重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它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示范入手,让所有的学生在老师示范的带领下,从容的跨过了实训入门的门槛,让实训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赋予它新的内容,使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示范-实训-考核”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实施过程

“示范-实训-考核”教学法,是基于课堂组织基础上,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注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实训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把考核贯串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实施过程分三步完成,即“示范降低门槛,实训融会贯通,考核点燃激情”。具体实施就是在实训课一开始,先由老师来讲解和实训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实训项目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由于自身的基础比较差,对于电路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没有老师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接下来是示范,可以教师自己演示,也可以老师在旁边指导请两名同学来为大家演示。这样学生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上,又看到了同学的演示,自己在做实训的时候就没有问题了。第三步是让学生自己做实训,装备学院的实训设备在辽宁省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多的了,但是也不能保证每名同学一台实训设备,上实训课的时候一般是两名学生一台设备,这样一名同学做另一名同学就容易偷懒,因此在做实训前要做好分工,一名同学在做实训的时候,另一名同学要完成实训报告册,这样两名同学都有事情可以做。第四步就是要做好考核,考核即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检测,也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完成实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在做下一次的实训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没有通过考核的学生,也知道了自己错在哪儿,下次也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第9篇

【关键词】技术院校 电气技术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8-01

电气设备包括了以生产、传输、分配和使用为主的电能的应用和电工装备等,是电能和电工装备制造学科及工程领域内的总称。电气技术是一门通过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等手段实现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学科,电气技术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涵盖了电能的转换与利用、研究,电气技术的教学包括了基础理论的教学、设施设备的教学、技术的应用和实训的教学等。本文主要以电工的实训教学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电气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分别从电工的实训、电子技术的实训、电气工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实训教学的分析、阐述和探究,从而提高电气技术在实训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作为以电子电气类专业为主的高职技术院校而言,提高学生的电气技术在实训方面是保证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于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子技术的实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电气技术是以电气为主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电工装备和工程领域之内具有重要作用,电气技术所应用到的范围十分广泛。

随着电气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伴随着数字化、模块化、智能化及软件化的各种电工和电子仪器及设备的发展,使得业内对电气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气技术中包括的电工实训、电子技术实训和电气工程设计的实训等都是电气技术实训的关键实践环节,这些环节对学生充分获取学科知识、掌握学科技能,从理论转向实际的应用和操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工的实训

作为电气技术实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工实训是电子技术实训中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电工技术的熟练运用为电气技术的实践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学生适应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因此在电工的实训方面,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有以下几点:一是熟练掌握常用的机床电气的工作原理,正确并快速选择常用的电工元件;二是熟练掌握典型机床电气中故障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三是设计比较复杂的接触器电气控制系统型继电器;四是能够熟练操作和调节变频器控制下的电动机的无级调速;五是会进行简单的控制器(PLG)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技术的编程;能够通过利用控制器完成常用机床电气线路控制的线路的改造,掌握相对复杂的控制技术,在控制技术方面,必须掌握的是关于MCS-5I单片机的原理、结构、指令系统、功能扩展及接口等各种控制技术;六是理解单片机在机床控制系统中的简单应用;七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支持,熟练掌握现代化电子技术对电工、单片机等方面的控制和分析及其设计;八是借助和通过各种高科技软件技术,包括CAPTURE、LAYOUT和PROTELL等软件,在电子线路原理图和印刷线路电板设计达到高度成熟的地步;九是能够轻松运用PSPICE、EWB、MATLAB等软件在电工实践中进行电子线路的仿真设计[2]。

二、电子技术的实训

通过电子技术的实训,能够提高学生在测试电子电路和电子仪器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性能测试和多种电子电路性能指标的检测等,得以强化和巩固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熟练掌握电子技术的各种技术,为彻底掌握电气技术的实践,从事各种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在高职技术类院校当中,电子技术的实训对电气技术的实训教学起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具体的说,在电子技术的实训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较为熟练的拆接焊的能力;二是熟练快速的选择常用的元器件、并对其进行检测和筛选的能力;三是对简单的装配工艺进行编制、熟练安装小型的电子电器元件;四是能够正确使用和读取仪器设备上的参数;五是能够对电子电路和小型的电子产品进行控制和调节;六是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七是能够熟练检验和校正小型的电子电气产品;八是对常见的电子电路故障能够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电气工程设计的实训

电气工程的设计在电气技术的实训方面,主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电气工程的设计方面,需要对所设计的电气工程进行资料的查阅、选择合适的方案、设计电路、进行安装并调试,经过这些具体的设计实训,能够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和实践可以证明,通过电工实训、电子技术的实训和电气工程的设计,能够联合多方面的综合实践,最终提高电气技术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电气技术的教学实训[3]。

要提高电气技术的实训,首先要理清实训教学的思路,再按照清晰的思路一步步的进行教学,方能达到最好的实训效果,一般普遍的实训教学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预习、理论的教学、实训教学、撰写总结报告。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学好基本的工艺知识,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训报告的总结等。

总之,只有把理论和实践良好的结合起来,熟练的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当中,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成为顶尖级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建专委会会议报道[J].电气工程应用.2011,02(02)

第10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37-02

课程改革背景

近年来,数控加工已成为制造加工业的主要力量。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本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我国数控机床年消费超过60亿美元,台数超过10万台。进口和消费机床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生产和操作所占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使得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目前,国内数控人才缺口率高达65%,缺口量达200万人,尤其缺乏数控机床操作等高技能人才。因此,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零件的程序编制、工艺处理等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基础厚,实践技能强”的高技能人才。面对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一边是工厂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却招聘不到的市场现状,如何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不仅能用,而且好用”的期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课程组成员通过对相关数控企业进行调研得知,数控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加工工艺员、数控编程员以及数控操作工等。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过硬的实操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厚基础,强技能”的综合水平,将数控编程理论课程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践课程合二为一,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一门培养数控机床操作、维护、程序编制、产品检验、车间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基础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实施地点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课程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课程的实施过程即产品的生产流程。

(二)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虽较完善,但综合性生产实训场地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要求,并且运行模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为行业企业服务的需要。因此,须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形式,即按照一个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实际生产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建成设施完善,工位充足,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与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形成“专业+企业+师生员工”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可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载体,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事煤矿机械零件工艺编制、加工、产品检验、机床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质。还可以解决企业加工设备、操作技术工人有限的问题,降低产品订单的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在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学校创造效益,最终实现校企双赢。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如图1所示。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高职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高职教师的特点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而高职的就业特点是“双证”毕业,直接上岗。

教学内容按照“真设备、真标准、真项目、真生产”的四真原则设计。真设备即教学条件为真实并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真标准即课程教学标准依照真实的职业标准;真项目即教学项目采用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真生产即教学过程按照真实产品的生产流程(教学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采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师、双真、双证”,融“教学做”于一体

“双师”执教,即教师队伍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双真”运行,即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融“教学做”为一体;获得“双证”,即通过实施“双师”执教,“双真”运行,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最后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实现校企共赢

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订单。实训内容采用真实的生产订单,实现来料加工、效益型实训。(2)生产人员。实训指导教师为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实训学生为企业的“准员工”。(3)生产设备。实训加工设备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生产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以及加工中心。(4)生产流程。实训流程按照企业产品真实的生产流程进行组织。

(三)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

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达任务。学生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召开班前会,传达学习及操作任务、要求、劳动分工及安全注意事项,劳动监管与检查、考评等。(2)任务讨论。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任务单,分析所需知识与技能以及任务分配。(3)任务指导。在各组进行任务分析与实施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讲解及答疑。(4)任务实施。各生产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夹、刀具的选用、零件的加工等相关工作任务。(5)总结任务。召开班后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总结当日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四)实施“三按四检”考核方案

总体考核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考核思路摒弃了传统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形式单一化、缺乏创新的平面考核,改为产品设计、现场演示、产品加工、取证、答辩等形式多样的立体考核;摒弃了考试时间静止不变、考试环境静止不变、考试过程静止不动的静态考核,不仅使学生手动、大脑动,还要身体动(进行实操)、嘴动(进行答辩)、环境动(从教室到实训车间)、时间动(从学期末变为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体实现动态考核。

具体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参照企业“三按四检”的质量检测标准,考核标准依据企业按图纸、按工艺、按技术的“三按”要求,考核形式遵循企业自检、首检、巡检、终检的“四检”形式(具体如图3所示)。

实施效果

以“四真”原则为基本依据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改革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名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教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取证率高达96%以上。

同时,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围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技术等应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课程实施,为中平能化集团、平高集团等煤矿设备生产企业加工零部件,缓解了企业订单交付时间紧、加工设备及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真正起到了“取之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江波,章继涛.数控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0(1).

[2]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葛卫国.数控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3).

[4]丁刚.《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9).

[5]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第11篇

关键词:数控设备与维护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急需具有一定职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力量。2006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课程建设与改革已经成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面对着日益增加的毕业生数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的矛盾,我们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在学院创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本专业领域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各核心课程团队围绕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教改思路,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行动过程为导向,将核心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学习情境,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程改革思路见图1。

新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理论知识,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学习领域的设计都以典型产品、部件、设备等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职业工作岗位分析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结果显示,我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在数控技术领域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工、数控机床维维修工、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与管理员等,前几年就业岗位虽仍以数控机床操作工为主,但近两年,绝大多数毕业生从较低层次的数控机床操作工岗位向较高层次的数控机床装调工、数控机床维修工和数控机床管理员等岗位迁移。

2.行动领域分析

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与岗位职业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再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这些职业能力就是学习领域中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表1)。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学科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便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实际上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

学习领域可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进行排序,我们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学习领域参照职业行动领域的难易程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组织:第一阶段以数控机床使用与日常维护内容为主,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演示指导学生操作,对本专业和对应的就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阶段以数控机床设计、装配、机电联调内容为主,教学方法上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边学边做训练,对本专业所涉及的各行动领域深入学习;第三阶段以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修为主,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根据学习领域,全面整合课程内容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各核心课程打破章节的界限和原有知识链,以简单到复杂能力的构建为线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归并、整合,使课程内容项目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各核心课程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均以典型产品、部件、设备等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来实施教学活动。

例如,《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装调》学习领域课程以数控装调工典型工作任务、数维大赛的项目为引领,选取普通机床、数控机床为载体,将普通机床继电器控制系统、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装配、调试等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分若干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基于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小项目或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实施上,合理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考核上采用过程考性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效果

1.学习目标明确化

原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往往感到不具体、抽象化,而学习领域课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典型产品、部件、设备为载体,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明了,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训练,兴趣大大提高。

2.学生学习主动化

原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理论课堂满堂灌、实训课堂搞验证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边学边做,探索、讨论、研究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由新手变为专家,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普遍提高,教学效率得到根本改善。

3.学习成果具体化

原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纸上谈兵、空讲理论,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体现在试卷上,而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成果具体体现为实际产品,把生产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学生真刀实枪做产品,动手能力明显加强。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学生课外参与开放实训、综合设计开发产品的主动性增强,自发组织的各类技能竞赛丰富多彩,学生创造能力得到极大开发,在竞聘岗位时突显优势。

四、课程体系改革中应关注的问题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要熟悉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熟悉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划、实施、控制、评价,从而胜任新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

2.典型工作任务实施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设备或仿真软件,这必然对实验实训基地有较高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要求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这也需要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

3.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需要有配套的教材、教学课件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作为其有力的支撑。

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构建工程,只有深入、及时、动态地进行岗位群能力需求调查,广泛地与企业合作,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建设,才能培养出胜任特定岗位受市场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芬(1981-),女,山东临沂人,山东英才学院机械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10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75-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鲜明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将最新的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引入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均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一、“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概述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是山东英才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职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基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电工学、液压技术、机械CAD等多门先修课程知识,同时,也为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随着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应用的普及,社会对于数控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已是迫在眉睫。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初期首先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能力和数控编程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数控编程、操作、维修、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数控人才。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了“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着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应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充分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考察,从数控机床操作实际应用出发,并结合本校的教学现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的设计和调整,如图1所示。

首先,根据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数控车床操作、数控车床程序编制、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操作、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程序编制等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学,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的典型零件为载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对每个教学模块进行具体项目的设计,保证每个项目都来源于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在数控车床程序编制模块中包含有外圆柱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外圆锥面、圆弧面及沟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外螺纹面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套类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典型回转体零件的加工、非圆曲线零件的加工等六个项目。针对每个项目,首先提出拟实现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然后围绕如何顺利地实施该项目展开教学,包括所需理论知识的归纳、讲解和实践技能的示范、指导。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该项目,并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同类型的其他产品的加工。

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控编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掌握企业典型零件数控编程及加工的方法,并达到高级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为了将理论知识和数控加工生产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笔者采用理论讲授、仿真模拟和加工实训并行、并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从“抽象的编程加工―半抽象的仿真加工―实际的操作加工”的思维转变。

其中,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片、视频的辅助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仿真教学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强化理论知识,熟悉机床操作,提高实训效率,降低实训危险;实训教学中由指导教师示范操作,边讲边练,通过典型零件的加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面对面引导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针对课程中所设计的每个项目,采用了教学过程五步法,具体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在这其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现场示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类比法、分组教学、“一帮一”教学等。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另外,笔者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书以及拓展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建立了精品课程网页,将优质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共享,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材建设

教材的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之后,选用或编写合适的教材就成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更高层次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

目前,我国有关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方面的统编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章节顺序编写,没有把编程、工艺和加工操作有机融合,也没有体现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无法满足项目化教学方法的需求;第二,不同学校对于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所不同,具体的教学条件、实训设施也均不相同,教学内容重点的选取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而现有的多数教材都是概括性地讲解数控编程的相关概念和方法,针对性相对较弱。

因此,课程组成员在完成了实训教材《机械工程实训教程》、校本《数控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和出版后,又积极开展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材的编写工作。在该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重点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已经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方式进行编写,每个项目均由学习目标、任务导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能力拓展五个部分组成。

(2)综合考虑本地区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中高级数控机床操作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以及本校现有的实训设备等各方面因素,按照“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易学够用”的原则进行编写。

(3)作为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型教材,教材内容应围绕职业活动,突出岗位操作技能,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保障。为了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于2007年开始建设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不断扩建和更新,已建设成为一个具备真实生产环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功能的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拥有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等主要教学设备,并配置了FANUC、广州数控等多种数控系统。同时,还建设了多个数控加工仿真实验室和CAD/CAM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内均配置60台电脑,并安装了AutoCAD、UG、CAXA、上海宇龙数控仿真系统等多种专业软件。

另外,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学院积极开发了一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环境良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协议,如皇明太阳能集团、青岛海信集团等。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充分满足我院学生的专业认知参观、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就业等需求。

5.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将课程建设的成果的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充分提高课程的竞争力。为此我院开展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以及课程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2)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

(3)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通过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外派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各种校内外的师资培训班等形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4)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能力。或者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鼓励教师通过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证书。

(5)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的编写、论文的撰写以及教研、科研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

目前,“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课程的主讲教师均达到研究生以上学历,并具备了“双师素质”,全程参与了该课程的理论、仿真和实训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同时,还参与并完成了多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多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实训指导教师也均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建设,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三、结语

“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得该课程的软、硬件教学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经过了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作为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探索和研究也带动了专业内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在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顾京.数控编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25).

[2]屠春娟.《数控机床与编程》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