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9 23:1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中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关键词]医学;中医药;教育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099-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最具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2002年4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Medical Teacher》杂志上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是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这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同样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于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十分必要。
1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Medical Teacher》杂志上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内容包括7个方面60条具体要求,主要内容如下:
1.1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该方面共设11条具体标准,提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医学职业的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卓越追求,而且更加重视对责任感、同情心、诚信、正直和严谨等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将该方面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可见其特别重要。
1.2医学科学基础
该方面共设10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熟悉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急、慢性疾病的病因学,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等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懂得医疗决定和医疗行为的各种原则,能够因时因人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应。
1.3交流与沟通技能
该方面共设9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会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亲属、同事、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众媒体等进行有效交流,以提高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1.4 临床技能
该方面共设10条具体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应该掌握较全面的临床技能。其中包括书写病历,进行体检、诊断、急救,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导患者重视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能合理利用诊疗资源,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患者。
1.5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
该方面共设9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毕业生应当知道自己在预防疾病、伤害和意外事故中,以及在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和应能采取的行为。应当了解国际、国内卫生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卫生系统的组织原则及其经济和立法的基础,对卫生保健的有效果和有效率的管理有基本的了解。
1.6信息管理
该方面共设5条具体标准,提出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医学毕业生有必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以便能够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1.7批判性思维
该方面共设6条具体标准,提出医学职业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因此,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分析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精神。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敢于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能科学地评判资料和信息,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全球范围内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给予了详尽的规定,充分揭示了当代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这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主动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对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如下方面亟待加强:
2.1人文素质教育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药学,是科学和人文相融的知识体系[1]。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特别重视“人文关怀”,不仅将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列为整个标准体系之首,强调其重要性,而且在整个60条具体要求中,都体现出了医学科学应“以人为本”的理念。反观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重医轻文”,重视中医药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极其不重视。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结构不清晰、与医学特性结合不强,没有协调好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学科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2]。这些因素导致中医药大学生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实践证明学好中医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作基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告诉我们,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是违背国际医学教育规律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2人际沟通教育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生的人际交流技能培养,提出9条具体要求。医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在医患交流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实情况是,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对学生人际交流技能的培养完全是个空白,几乎没有一门这方面的课程,老师只讲专业知识,不训练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患者,这些人由于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与正常人相比,更易失去理智、情绪失控,其亲属往往也会因为着急而言行粗暴。医生缺乏正确的交流与沟通技巧,生硬地对待患者,或表达不当,往往会引起患者的误解、引起医患冲突,甚至会出现流血事件。因此,医生与患者及其亲属的和谐相处,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相应的“交流与沟通技能”,训练学生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医学被认为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人际交流与沟通技能的培育,增加必要的课程和教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沟通技能,以便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3信息技术教育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对医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5条具体要求。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技在卫生和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自然》和《科学》这两个高水平的著名学术刊物里,生命科学的论文占到56%,可以说生命科学已成为新世纪第一生产力的前沿和主流。西医院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相比较而言,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普遍还没有重视对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不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更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由于现代医学信息的大量、快速增多,中医院校应该教育学生抛弃传统中落后的诊疗方式,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中医药学生必须与西医学生一样,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和贡献率。
以上只是论及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亟待改进的几个方面,当然,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医学教育必然会出现建立和执行共同教育标准的新趋势。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按照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1):3-4.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 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 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 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转贴于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做法应进一步改进,在一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共同去完成,每个人完成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的论述。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温病学》实验设计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布置大作业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自发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系统。每个组的学生再进行分工,每个人具体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设计一个项目.而一个项目内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组的学生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任务,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协作。
论文摘要:21世纪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将用于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为此,人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促进中医药教育系统的自身进化和中医药现代化的角度,探索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能途径和外部条件。如此,将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更为开放、更高质量、更具创造性的高等中医药教育。
1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环境与自身的不适应性
人们有理由预料,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人类将逐渐突破工业经济百年来不断完善所形成的各种“成规”,借助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等生产力发展内部要素,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特征的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也应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变更自身的社会定位,在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布局结构、办学模式等层面全方位走向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保障,同时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高等中医药教育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的重任,其改革与发展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21世纪也将为中医药产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们对疾病的无毒(少毒)、无创(少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日渐重视,对保健强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中医药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学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术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在国际间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中医药将更广泛地介人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深人将对医学科学产生深刻影响;中药学的研究将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全面进展。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显著提高;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21世纪的新科技改革的六大趋势中,把生物技术放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21世纪将开创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将不断形成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和深人,群体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自然医学的崛起和发展,生命科学正朝着定量、理性、数学模拟、综合的方向前进,一个新的综合科学的正在酝酿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医学模式及医学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后20年,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迫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超生物模式转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新型模式,医疗活动也从单纯治疗拓展为以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环境、社会良好适应性为目标的综合态势。
面对机遇,中医药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但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
其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中医药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其二,中医药单一职业教育的局面仍未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操、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非智力因素对中医药人才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人才适应性、针对性与超前性关系未能理顺,严重削弱了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普遍适应性。
其三,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及优化群体知识结构的组合效应方面还不成熟,人才的通用性和专一性关系有待处理,人才多样化成长所相应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有待建立。
其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人WTO,中医药无论在货物贸易亦或在服务贸易领域都将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制度等变化将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国际化也将促使中医药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国际医学教育相接轨,加快其走向世界的进程。
其五,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仍未成熟,教育的层次性不够,前期教育所承受的负荷过重。
其六,学科体系分散并缺乏开放性,多学科交又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哲学、自然科学与中医学共同发展的平台尚未建立,使传统与创新这一对矛盾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七,高等中医院校的发展模式仍未走出单一性,办学体制与机制,质量、效益与规模,政府投资与多元融资等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中医药教育的产业性存在片面理解。
2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可能途径
以上诸种不适应性并非高等中医药教育所独有,这也是长期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围绕中医药自身特点,其改革和发展的切人点必然有其特殊性。综观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重点主要在于对其系统内部的自我稳定上,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继承与创新、中医与西医的相互关系层面,其目的是求得中医药系统自我的完整性。这些争论在一定范围、时限内有其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必须在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去完成其更高层次的稳态。因此,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探求一个全新的轨迹。我们应该尝试以系统进化的观点来处理目前面临的十分复杂的环境与问题。进化科学先驱者埃里克·贾菲什注意到:系统进化不仅能够从学术上增进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各个层面如何与进化动力学相联系,而且还是指导人们在一个多变失衡的状态下和一个人类面临着重新抉择的时代如何规范自己、发展自己的非常现实的实践哲学。
高等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然而这其中又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高等中医药发展系统要获得进化与发展的自由能就必须对所处的环境和现实世界进行全新的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催生出的现代混沌理论告诉我们,要在如此非稳定环境下谋求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制定出与新知识、新经济、新观念和新行为方式相同步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同时应注重对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调整。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矛盾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系统发展滞后性的一种反映。要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新 路,也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
2.1“以人为本”,重新审视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
2.1.l努力打浩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本质不是物质生产活功,而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和创新。中医药教育也不例外,应试图通过其培养的“人”来为中医药乃至社会这个大系统服务,也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养成其健全的且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1995〕年后WF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首次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提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必须包含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把对医学生决策技能、批判精神、交际能力和医学伦理等全面素质作为培养高水平的执业医生所必备的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价值的核心不应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程的数量上面。徐大椿先生倡言‘.医者,非圣贤莫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关键还在于其人才是否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科学的精神。因此,在人才的规格上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进行知识构架,努力突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特色,这已经不仅是专业上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实现其人才的社会普遍适应性所必需的条件。从这一核心出发,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不应限于一个狭小的专业空间,必须创造有利于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其教育目标也必将更加呈现出可持续性,其内部的稳定性也将进一步加强。
2.1.2充分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厚基础主要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教育重在打基础。中医药学科的教育基础应包含中医基础、中医专业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文化基础等多方面,厚基础应成为强能力、高素质的前提条件。注重强能力是指在诸多能力中要强调的是实践能力,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能力,追踪、开拓、占领中医药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潜在能力和对社会的主动适应能力等。高素质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品格,是一个人文化积淀的结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应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和切人点,培养对象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比起专业知识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质量上的差别性。要做到上述几个方面,目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综合及自主设计实验课的改革、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融性)、信息技能的培养。同时,应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构建新的培养模式。
2.1.3张扬个性,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不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不是科学的教育,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应该认识到,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发展也必须具备个性特征。应该把个性发展看成是群体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提高群体创新能力的基础。中医药历来强调各家学说与流派的形成,说到底也是个性张扬的问题。在现阶段落实个性教育,不仅要在中医药专业角度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下,从中医药现代化的高度探索拓宽个性发展的途径。要在夯实中医药学基础、充分继承其精华的同时,将人才放在更为宽松和多学科的环境下进行“孵化”。保证个性发展,中医药学校教育要突破计划教育模式,大力推进和研究适合中医药教育特点的学分制改革,发展个性教育,尤其要研究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提倡以“鼓励”教育为出发点,围绕兴趣培养,探索个性评价的多种实现方式,理顺“通才”与“专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力避学习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做到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的统一性。
2.1.4提高继续教育层次,促进人才队伍建设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通过素质教育提升人才超前性的同时,必须有目的地做好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工作,要着力改变继续教育的低层次状态,其职责不应局限在解决中医药队伍中存在的低学历问题,应建立起与长学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新体系,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从前期学校教育向继续教育转移,不断优化中医药教育的层次结构,理顺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继续教育也应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要与研究生培养相协调、相呼应,吸引文、理、工、农等各学科人才相互交叉、渗透,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同时也应成为及时传播中医药学科技进步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2.2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打造高等中医药教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立足市场、不断壮大的重要支柱。高等中医药教育在适度扩张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保证质量与效益,其实质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学科建设不仅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更是中医药教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医药教育有其独特性,但其独特性要内化为中医药教育的核心专长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其发展进化并不与投人存在必然的线性关系。因此,学科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努力改善学科生存发展的“软环境”。与此同时,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学科群体仍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其功能定位和所依赖的基础仍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单纯依赖学科内部力量并不能保证学科建设上等级、上水平。现阶段要利用联合办学的资源充实和提升中医药教育学科的品质。近年来,我们通过与国外联合办学、联合办实验室等形式,不仅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借此引进和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一方面,应强调现有学科的有机融合,要有形成大学科的概念;另一方面,要努力创建一批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如中医药工程与信息、中医药管理、中医外语等,尤其是外语与信息学科,应该把它看作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加以重视。
2.3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改革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投入机制
高等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性的专门教育,从经济学上讲,它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中医药教育也同样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和“私人性”双重特点。“公共性”指高等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从根本上说其受益者是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但其“私人性”又预示着高等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教育消费和需求市场。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理论为现阶段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缴费标准提供了依据。但经过一阶段的规模扩张,普通高校生均缴费收人占经常性成本的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25 %,达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立高等学校的水平,其上升空间日趋有限,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单纯规模增长对中医药教育投人的贡献率将保持稳定水平。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利用其科技和学科优势,打破原来“封闭高校”的观念,改变资源内取为主的办学方式,积极发展资源外取和共享,寻求新的投入途径和机制。随着知识和信息已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高等中医药教育不仅要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而且应直接参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途径。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办学体制的挑战。产学研一体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单纯以兴办校办企业和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单一种增长模式,其内涵是指以政府必要投人与吸纳社会资金相结合的依托市场的办学机制,以编制管理为要素的自我约束与调控机制、教学质量和学术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等。产学研一体化过程更强调在互动过程中产学研三方合作的信任度、有效度和保持长期合作的稳定度。
从世界范围看,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据统计,1983年全美还只有十几个产学研联合体,但仅过了3年,就迅速上升到80多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与社会企业之间实施的合作教育提供实践场所以及资金支持,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的重要途径,将大大推进大学多学科与人才优势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必须寻求提高现代大学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应积极引进企业经营的理念和模式。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和规模效益,尤其关注和保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如何改善学校内部的经营管理却有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倾向,尤其是对如何开发、经营学校的科技产业缺乏经验。正因为如此,有必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全面借鉴企业中全面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委员会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决策研究和战略规划研究,防范决策风险。
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与信息化相结合。为此,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引人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具有不同学科、不同技术背景、不同领域的人员按照一定目标和方式组成虚拟研究和转化组织,以实现资源的快速共享,形成一批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中心。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幕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何使高等中医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医药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是中医教育学界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本文通过时现行中医药教育进行思考,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高等中医药教育50余年来进行了很多适应社会变革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群体和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人数为80,637人,至2005年达到303,075人(《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办学规模翻了两番;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由原来的6一7个增加到20个左右。但是受现代大学制度和西医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中医药教育仅仅依赖单一的院校教育模式,并且根据临床实际要求,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两套理论都要学。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培养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思维和中医实践能力不尽如人意,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上也显得不足,部分学生甚至面临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尴尬局面。
1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
院校教育往往只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完整、没有依据完整的中医学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经典医学文献学习不够,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程、临床课程、毕业实习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医学人才成长缓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使得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临床中医技能不足,更缺乏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从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弱化,纯正中医后继乏人。作为中医院校,临床实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由于扩招、培养目标不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临床实习基地西医化等因素,临床实践中中医比例过少,缺乏纯正的中医治疗,教师和学生都偏于西医知识的深化学习,或者西医诊疗操作的锻炼,忽视中医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忽视锻炼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渐渐弱化,中医临床基本功逐渐减弱,中医思维慢慢被西医的思维模式所取代,不能处理好中西医的关系,使中医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临床中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中医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培养过程来看,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比较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度却显得不足。
中医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离不开科研。目前的中医教育既要有中医的创新性,又要凸现出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从科研中领会中医理论的奥妙。然而,部分高等中医院校不注重锻炼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科研技能,许多中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室技能十分差,中医毕业生缺乏基本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具备科研优势。
2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思考
如何使身处21世纪的高等中医教育和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相得益彰,既传承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又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不断进步的中医药教育规律和培养方式,中医院校必须进行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的思考,还必须在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临床教学中保持和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套用西医办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从中西医学发展规律的差异进行反思。
2.1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定位
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照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中医药不同于西医学的学科体系和思维方法,决定了中医院校应该努力探索办学道路,开展试点,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深刻思索中医教育的主要任务,继承中医药传统思维和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医传统文化基础和具有在中医领域进一步深造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目标,跳出固有的中医教育体制,顺应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思路,敢于开展并确立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
2.2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几点思考
(1)系统学习中医课程,早期建立中医知识架构
多年来,各界对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争论一直未有定论,普遍认同的是要遵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和自然知识以形成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药的经典医著以确立中医药学的概念和体系;学习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食疗等疗法。
对于西医知识的学习,各界也持有不同观点,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贾谦教授的《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总报告概要》中提出:“能否不要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和外语课程,将来工作需要西医知识和外语时,可以再脱产学习。起码应允许一半中医药院校以纯中医药院校方式存在,同时,应允许师徒传承方式的存在,并给师带徒出身的人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培养兼具中西医知识的人才应该由西医院校承担此项工作”。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学习西医基础课程的现状下,培养中医药学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中医药知识结构,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加大中医经典的学习深化,扩大中医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比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了中医药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知识。中西思维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医内涵和确立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那么,中医药学生也会更加客观深人地看待中西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的区别。
(2)重视中医临床技能的早期培养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但其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学习和体会。因此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医的院校教育应以中医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内容为重点,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中医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中医的临床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
因此,应该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同时,进行临床跟诊、见习,也就是在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见习的同步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临床典型病例中医讨论、临床见习、中医门诊跟诊,或者经典与临床的讲座等多种形式,在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理论课程的同时,接触实际病例,在临床上培养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经典并及时深化理解经典、运用经典的能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本科教育和七年制教育中,以医学知识基础为根基,加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训练。为了巩固中医学生的基础知识,从学生人学的第二个学期起,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诊断学基础》五门课为主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历年的考试成绩将作为进人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实践课的比例,规定实践教学应占整门课程的30 %。实践学习时间的增加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知识。70%的理论学习时间基本保证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也为提炼实践知识留下了足够时间。
(3)继承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现今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采用院校教育的形式,具有传播知识的信息量大,传授的知识标准、统一、规范,受教育的普及率高等特点。相对于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注重传统文化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继承教师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将中医药教育的师承教育和现代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适当的方式是在学生的临床课和临床实习中实行导师制。这样,可以使医有专长的教师培养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师带徒和高层次的师承教育,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从业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增强人才队伍对中医的信心。
针对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师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代带二代”、“跨学院、跨医院、跨地区”的模式进行师承,甚至可以试行优秀的中医药博、硕士研究生辅导本、专科中医药学生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成果,不断的修正培养方法。
根据邓铁涛等巧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试点,创新传统“师带徒”模式,发挥“集体带集体”的优势,全国名老中医带徒中青年骨干,由中青年骨干带徒学生,师生定时见面,进行生动的授业解惑,并且实行定期的不同的名老中医跟诊制度。该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均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拥有开阔的思维,在掌握自己导师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还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其他老中医的医学思想。
(4)中医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中医药的基础是继承,但是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中医院校也应担负起培养中医药科研人才的重任。中医药学生也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了解统计学、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学,以便于能够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同时要避免一律以西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进行中医药的研究。
论文摘要:体文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概况,现状,分别阐述了质量工程在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全社会质量息识方面的积作用。
一、质量工程建设的概况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上升至2009年的629万人,目前,加上成人和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突破3 0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极度紧缺,教学条件严重滞后,高等教学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年初接连下发了1号和2号文件,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决心。
二、质量工程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大力提升了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增强了质量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贯彻落实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最直接、最关键、最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一项工程。
1.强化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质量工程”强化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这个理念。突出了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有力的引导和促使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教育,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
2.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建立健全了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以课程(群)及专业为建设平台,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
3.开展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启动了高等学校专业规范与专业认证项目,通过建立具有指导性的专业规范和认证办法,特别是加快工程、医学教育等领域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医学人才,使我国培养的工程师、医师得到国际认可的状况得到尽快改变。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校坚定信念,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三、质量工程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1.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教职员工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以教育教学研究基金为平台,推进研究型教学与学习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注重教学相长;设立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基金,由学生和导师共同拟定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的研究课题;加强新教材、特色教材、创新教材建设;推进和实施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为载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等。
2.以精品课程为先导,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深化了课程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课程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名师、名课”为主导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扩大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自主选择权利,拓宽自主学习空间。增开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课程,建成了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3.积极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推进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推行以多媒体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
4.带动了各地的改革试点。“质量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度重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
四、质量工程提升全社会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1.质量工程建设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意识有效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强调质量、高等学校重视质量、社会各界关注质量,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和“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质量工程”建设产生了多重效应,引起了各高校的强烈共鸣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中医药院校 医学英语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背景
1.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虽然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医学之外。中医药海外发展和文化传播面临许多困难,既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科包含了与其内容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中医文献的翻译难度更大。就中医药文化的输出而言,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对其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2.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中医英译主要由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中医医生或中医类教师构成,英语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但缺乏临床经验。中医医生和教师且有一定英语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译技巧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主席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列为重要项目加以推介。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潮流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任务完全依赖英语教师,很明显满足不了实际交际的需要。而缺乏翻译和语言学知识的中医医生也无法翻译大量的教科书和中医文献。但是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目前,仅有一部分的中医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而招收中医英语翻译与教学硕士的学校仅有几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医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自学的方法完成医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中医学术论文。这才能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中医学术论文打下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中医药相关的英文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写的中医学术论文语法错误百出,不符合科技论文语篇表达习惯,使国外的编辑和读者难以理解,那发表的几率就会减少。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医传播交流。
二、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模式下应用于医学英语课堂
1.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衔接。事实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应用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和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技能。顺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更紧密。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双语教学已应用于许多医学专业。而学生良好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医学英语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和和语篇分析。尤其是中医英语,它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和篇章框架,涉及许多玄妙深奥的中医概念和理论。中医院校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成熟,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还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的教材还有待改善,师资队伍也不稳定。
2. CBI教学理念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创新。医学英语教学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有适应其特点的理论指导。从目前中国知网检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文献来看,应用到医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这些研究对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学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创新。在医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医学词汇的识别和医学文章的阅读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对新的医学词汇介绍完之后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这样一般来说比较枯燥,难以完成对学生医学文献英语阅读及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是指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80年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来增强和发展语言能力。在国内,CBI的应用范围从大学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目前,有些医学院校对此已经展开了研究,用其指导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中医院校将其运用于双语教学。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临床康复学为例,展开了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参考CBI倡导的教学方法,将秉承学科知识和目标语言学者结合起来。
3. CBI主题模式及其应用。CBI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称保护模式)、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笔者重点论述在主题模式下的应用。
CBI主题模式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论性,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用目标语获取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医学或者中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难度或题材可以给学生做测试之后再定。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确定主题之后,还可以应用PBL教学法选择相关视频或案例导入主题,从而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习成果展示时,也能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以作文或是主题陈述来表达,并作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在这N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中,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教师认可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five elements theory),相关的主题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诊断方面的应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针灸治疗的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用作导入的话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课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彩色流线图,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为教学进展做铺垫。确定主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五组讨论,每组同学分别负责五行当中的一种,并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结合教材展开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更有效的分析重点难点。至于五行理论在诊断和临床方面的应用这两个主题,教师可以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主题陈述。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中医药院校用CBI主题模式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中医和西医的题材都适用,主题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条,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4-265.
[2]赖月珍,丁年青.中医院校特色英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6.
[3]贺月月,徐海女.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402.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7―02
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1]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面对大学扩招的现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学好中医基础,加强经典研读
1.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科研的起步需要奠基石,即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强化学生中医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科研来源于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实施于科研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中医入门的引导,使其打好基础,走出中医科研的第一步。
2.加强经典研读。中医科研入门除打好中医基础之外,还须加强四大经典的研读。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能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源于他对中医坚定的信念及对经典的熟读,即其所提倡的做一名“铁杆中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快速扩招,随之带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相对滞后等问题。[2]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由于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能潜心研读经典课程并讲好经典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加上现阶段90后学生古文基础较差,学习困难,部分院校已经将经典课程设为选修课。中医四大经典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必读之书,四大经典通读熟读,诸书合一,才可清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之全貌。所以,必须确立经典课程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设立经典课程为必修课,加大经典课程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其课时,培养中医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倡导晨读中医经典及举办中医经典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以点带面,形成个人―班级―社团的科研组织系统
1.树立个人典型。大学生需要榜样和引导,在科研方面亦是。我们的校园不乏文艺、体育先进分子,但在科研方面的先进分子就相对较少。我们要抓住典型,尤其是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发动号召学生学习科研先进分子的成功之道。
2.成立班级科研小组。以3~5人为单位,成立班级科研小组,定期进行科研知识学习及讨论。在班团活动、假期实践活动时,可以班级科研小组为单位,结合团日主题、三下乡指导思想等进行社会实践及调查,如对农村医疗、中医生存现状等的调查,进而形成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在活动之余,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将活动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
3.建设学生科研型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建设科研型社团力度,这与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发展趋势。[3]科研型社团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早期接触科研、创新实践及交流探讨的平台,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可以激发和培养中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能力,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营造更加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氛围,邀请高校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及青年教师等担任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等,开展常规的科研培训,为学生的科研开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及支撑。[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学求益社即科研型社团,致力于中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收效甚佳。总之,应在中医药院校内形成个人―班级―社团不同层次的学生科研组织,培养其科研兴趣,发掘其潜能,促使其在低年级之后向科研领域发展。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日益增多。目前,到我国学习自然学科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居第一位,在校留学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1000多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Victory University ofTechnology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Middlesex U-nive}ity联合创办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合作。合作项目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并由所在国政府下拨教育经费。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第一次向中医药学开放。
6.台、港、澳地区中医药教育长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台、港、澳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教育,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澳门,在2003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澳门大学更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强强合作,联合培养中药学专业、医药管理专业研究生,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开设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宗旨,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
二、国外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多个国家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但发展并不均衡。
1.中医药教育的地位
目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除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导致从事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位并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即使在日本,传统医药学教育也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而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
因此国外中医药教育多是以民间办学的形式,工作条件艰苦,教育运行远不如国内规范。
2.办学模式
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成立中医系或开设中医专业,二是民办的中医药专业学院,采取学历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教育。但大多采取与国内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或聘请国内师资来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3.课程设置系统化
不论是正规学历教育还是进修、普及类教育,国外的大部分中医院校都有相应的较系统的课程安排,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重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并围绕不同的培养方向,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减少了以往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
中医药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办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中医药教育必然要树立全球观念、市场观念、人本观念、信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发展优势,扩大留学生的招收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教育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中医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习,所以应当强化留学生的教育。
3.走出去,在境外合作办学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样中医药教育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本地化,这样才能很好的与所在国、地区的文化、经济、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对中医药的认同,同时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4.控制中医药本科招生比例,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1.1以科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任何知识只有经历过,才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中药学的学习也同样,尤其中药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下整合思维和再创造进程。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新思维且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验证新思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深化理解、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大胆创新;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不懂的地方及时主动反问与质疑又可使教师吸取新思想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来探索科研规律,提高科研水平,这是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主旨所在,即使双方都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药学的教学内容,逐渐产生兴趣,有目的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为以后找实践工作及为社会服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互动教学为中药学教学的目标实现提供一新的必要教学平台与必要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地学习科研资源在与教师互动的环境中学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探究解决科研的各种问题。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要在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教学内容的优良改革方面下功夫,以建立能培养满足社会及企业需要的中药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1.2形成以中药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并且适当的加大实践课时,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刻板教学模式,重视见习和实践,保障见习和实践效果,借鉴国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同时,结合中药学应用学人才培养,在整体课程设计的时候,不能以所修学分多少为评判唯一标准,学生会为学分甚至选修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好,也耽误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结合教学课程设置,明确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导向,根据学生自己志向与爱好,选择课程,保护学生的专业个性,加大实践见习课比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尤其在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关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加强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的是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切实落实和保障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和质量。
2满足社会需求
传统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课程设置的缺陷在于重化学轻医学,重实验轻实践,重技术轻人文,使中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中药学实践领域对中药学生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不高,适应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中药教学体系中,设置课程的教授内容不但要以中药材体系为主,更应对中药的应用及适应症加强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做到一个合格的中药学人才,一个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才能逐步与国内的就业机会接轨。
以往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及教育理念时,往往就其表面不问实质,就药学教育而言,国外的药学工作者体现应用型培养,是能根据患者症状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而国内药学或中药学教育则是更注重药物的基本知识和生产,至于适不适合病人,却一无所知;这样造成了医生与药师间的完全分开,尽管最近几年,开展了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专业来加强医生与药学人才联系,加强了制药工程,但是现有教育体系下往往缺乏实践,所学与所用脱节;因而当今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医疗中的技能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其具体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高、大、空”的研究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技能,面对具体的问题能够具体分析灵活解决,逐步过渡为研究创新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知识结构多样化、较强的实践能力、灵活应对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3注重教育内容人文化
药物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倘若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对药物的研制、生产和营销,忽视对药物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美、英、加、澳大利亚及日本药学学生开设的课程中都有涉及到人文科学。我们时常听到人性化,真正的人性化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方面,尤其应该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中医药行业,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模式的探索必须要注重人文科学的探索。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 中医教育;中医学;国际交流;综述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以其特色的理论体系、独特而安全的疗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1]。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教育在国际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现将近15年中医学在中日韩及其它国家的教育情况概述如下。
1 中医教育在国内
国内院校式中医教育至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学者认为,中医现代教育史的研究须大力加强[2]。
建立超前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中医理论得以发展乃至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
存在与临床严重脱节,课程体系重复繁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模式单一等问题[4]。
中医教育一方面要抓住中医特色不放松;另一方面要通过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中医教育的前进[5]。
民办中医药院校将成为中医药教育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6]。师承教育是弥补院校教育临床实践学习薄弱的重要途径[7]。
重视和加强正规中医人才培养是医药教育部门不可忽视的大事[8]。
中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尚存在不足[9]。
必须研究中医教育特色,使中医教育走上自己的发展轨道[10]。要进行中医药教育模式的改革,如课程整合优化等[11]。中医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国外教学法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汲取[12]。台湾中医教育底蕴虽没有大陆深厚,但中西医并举、理论课程设置细化、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颇为可取[13]。香港中医教育存在有规模小、学制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差等问题。中医药在香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14]。
2 中医教育在日本
中国医学进入日本的确切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5世纪由朝鲜传入,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但从名称到内涵也不断体现出日益日本化的转变[15]。由于是以中国汉代建立起来的医学和方术为基础,所以称之“汉方医学”。它与中国中医学在医学体系形成、指导临床的方式、理论体系、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认识等方面存在不同[16]。近年,汉方医学在日本的地位逐渐升高[17]。近100多年东方医学在日本没有正规的学校式教育[18]。长期以来是以师承教育和民间团体教育作为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却代表着未来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趋势[19]。在日本,汉方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和汉药概论》[20]。将古经典作为教学第一源泉,几乎所有学校均设《黄帝内经素问概论》及《伤寒论》课程[19]。目前日本以各种形式开设汉方医学课程的大学有59所,在80所医学院校中占相当的比重,加速了汉方医学的普及[21]。在日本中医研究部门几乎没有专业汉方医生。研究题目多致力于从植物药中寻找有效成分或汉方的作用[22]。江户时代的日本汉方医学教育主要是模仿、学习中国的传统医学教育方法,私塾教育、藩县教育及规范的官办医学教育在日本医学教育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23]。江户时代的医学校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已与现今的医科学校相差无几,学校设有内科、外科、眼科等细致分科,课程以《素问》、《灵枢》、《金匮要略》等为基础必修课。
3 中医教育在韩国
韩国的“韩医”也源自我国的中医。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与本国传统经验疗法相结合而作为独立医学发展起来,形成了特色和优势[19]。韩医学教育得到了政府的认可[24]。韩医重视基础教育[19],《难经》、《温病学》、《周易》、《各家学说》、《东医宝鉴》、药针疗法、贴带疗法等都是医学生的选修内容。《内经》研究以训诂为主,《伤寒论》研究并行训诂和临床两方面[25]。
转贴于 4 中医教育在其它国家
中澳两国在历史进程中存在差异,但中医教育的本质在两国是统一的[26]。针灸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艾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取得合法地位。加拿大的正规大学开设了部分中医课程,还有私人开设的中医院校[27]。英国中医高等教育由私立教育、文凭教育向高等院校学位教育转化[28]。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中医师培训以往以祖传师授为主,近半个世纪开展了中医药针灸的学校教育。1997年,欧洲成立了跨国性的欧洲中医大学。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俄罗斯等其他欧洲国家,中医药针灸教育均有不同程度地展开[24]。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外短期教育为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 000多名的外国医生,为中医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29]。目前,针灸、中草药的运用及中医医师执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取得合法地位[30]。中医药教育与科研也应从高起点高层次与国外合作[27]。但是,国内中医院校对外教育授课语言均采用汉语[30]。语言问题是我国中医院校接受欧洲医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困难[31]。
综上,不仅中医逐渐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的中医教育都有所差异,各有利弊,对于其研究还有待深入,进一步对其差异性的比较研究对于今后中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 水,王立子.中医国际化与中医国际出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6):1112.
[2]盛亦如.中国中医教育史研究60年[J].中华医史杂志,1996,26(3):170178.
[3]刘桂荣.中医教育模式与理论发展[J].中医教育,1997,4(16):2325.
[4]宿荣秦.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纵横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1):1315.
[5]文玉玲,杨晨霞,何梅霞.浅谈中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6(2):45.
[6]孙国华.我国中医教育发展概况及趋势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8990.
[7]张云鹏,杨悦娅.中医教育之思考[J].中医药导报,2006,12(3):8890.
[8]蔡英剑.浅谈今日中医教育[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5,5(5):40.
[9]程春彬.探寻中医现代化发展之路[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2):13.
[10]刘桂荣,米 鹂.中医教育特色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7):23.
[11]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2):8991.
[12]崔勿骄,张立侠.中医高等教育也应汲取国外教学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2(58):10.
[13]唐德才.台湾中医本科教育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48.
[14]刘春元.香港的中医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1997(4):1117.
[15]杨晶鑫.近世日本汉方医学的变迁[J].日本学术论坛,2006(3).
[16]张小燕.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国中医学之不同[J].福建中医药,1997,28(5):1213.
[17]陈二员,刘 敏.中医在日本的兴衰与现状[J].新中医,2008,40(2):108109.
[18]胡艳敏.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新进展[J].中医药国际参考,2006,9(9):1013.
[19]陈 蕾.韩日传统医学教育给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启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5(2):7879.
[20]郭恒岳.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期望[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1):5556.
[21](日)井形昭弘.医学教育中的汉方医学[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2):9293.
[22]汤岳龙,吕志平.当前中医药在日本面临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9):8384.
[23]陶惠宁,神津忠彦.江户时代的日本汉方医学教育[J].北京针灸骨伤医院学报,1997,31(2).
[24]范为宇.国外中医药教育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7):9092.
[25]丁彰炫.韩国韩医学教育概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7):4041.
[26]童元元.中医教育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对比研究[J].中医药国际参考,2007(1):2324.
[27]李 彦.中医药在加拿大[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9596.
[28]张立平,张丹英.国外中医教育本土化的观察与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6):381383.
[29]林长兴.中医药在国外[J].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6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