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2:0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书,伴我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色彩斑斓的东西;但其中书是最美好的。它可以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有多少人渴望读书学知识,因为他们明书的力量是无穷的,书是最好的良药,它是我们的朋友,可以陪伴我们终生。
从古至今,名著、古诗、童话一直是人们家喻户晓;孙悟空的机智,白雪公主的善良,古诗中的情意一直让人们看不厌;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听故事,童话、名著,它们实在太精彩了,不管是恶毒的还是善良的,到了故事的末尾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小,《十万个为什么》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里面都为你解答了关于大自然的问题,让你明白大自然的神秘,让你更能体会大自然的亲近。你知道为什么说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类就不能生存了吗?那我告诉你吧,是因为:植物通过自己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光能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分解出大量的氧气,合成氧水化合物,加工转化成为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等。这些物质是人和动物,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不能须臾离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这些你知道吗?
渐渐地大了,我便喜欢上了动漫,其中《名侦探柯南》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柯南本来叫工藤新一,原来是有名的高中侦探;有一次因为被黑衣男子在交易被他看见,为了封住柯南的嘴,给他灌了一种药,等他醒来时已身子经缩小了。他为了不被别人认出他,就改名为江户川柯南并还上小学。柯南寄宿在了毛利事务所,一边帮助毛利小五郎,一边寻找黑衣男子的下落......
柯南虽然是漫画中的虚拟人物,但他的精神:机智勇敢,敢于拼搏,坚强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我,生活中它就像个引我前进的航标,让我学会了坚强,机智勇敢,敢于拼搏。
书中竟有黄金屋,书中竟有言如玉,我坚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苦口良药。
一、和谐社会的理想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们把他们理想的社会蓝图述著以文章,如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它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任人唯贤、讲求诚信、团结和睦、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私欲、没有奸邪、没有祸乱,连门都不用关的一个“大同”社会。
二、和谐优美的自然描绘
欣赏和谐美好的事物,能让人消除烦恼,变得心平气静,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如此,正如南朝著名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所载: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其主色调,碧玉般的江水清澈得连游鱼细石也历历可见,水流如奔腾的骏马,时而泛起灿烂的水花,夹岸青山重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这又是一部和谐的多重唱:泉水“泠泠作响”、百鸟“嘤嘤成韵”、蝉儿“千转不穷”、猿猴“百叫无绝”,我想一定还能听见嘹亮婉转的民歌吧?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伟大的大自然孕育了人类文明,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文人墨客们饱受人生的苦患,遍尝社会的冷酷,壮志难酬、抑郁不平之时,是广袤无垠的大自然无私地接纳了他们,给他们以慰安,为他们抚平创伤,并无限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于是就产生了无比深厚的自然情结。其中以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具代表: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远弃世俗归耕后,诗人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躬耕龚亩,身自稼,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归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也有困厄,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化的洒脱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自然中去。
四、人与人的和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儒家文化的理想人生,深深地影响了古代的文人才士,他们“先天下之忧而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体恤民生疾苦,其中不少文人入仕后,奉公守法,勤政爱民,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崇敬和爱戴,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西地平线上》一文属于“像山那样思考”中“谛听天籁”这个板块,这个专题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西地平线上》以壮美的风景体现了崇高美,而崇高美就富有启示性和震撼性,它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对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和内容必须找到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而不是对文章内容平铺直叙的梳理,这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从而达到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片段
对于第一次落日的解读我采取了这样的问题设计: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落日时,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齐答):惊呆了。
师:惊叹于落日的什么?
生:惊叹于落日的颜色,是柔和的,美丽的,安谧的,像写春联的红纸;惊叹于落日的大,像车轮。
师:这种颜色难道少见吗,竞让作者如此惊叹,难道仅仅是因为落日的颜色和大小的关系,作者才这样的惊叹吗?
生:(沉默,思考)
师:请大家换个思路,思考一下甘肃定西高原的环境特点。
生:这是一个黄土高原。
师:由黄土高原,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1:气候干旱,黄尘飞扬,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景观。
生2:那里一片浑黄,缺少植被,色彩单一,并且辽阔。
生3:那里的人朴实、勤劳,但是受到自然环境等一些条件的制约,那里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加之人口稀疏,黄土高原给人一种苍凉的感受。
师:请大家看一段关于定西高原地貌的描述(投影):这里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北部高丘陵沟壑区,沟壑残塬地貌,塬面狭小,沟壑纵横,土壤储水条件差,地下水资源匮乏且开采难度大,是标准的黄土高原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在346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全村28户,大约100人左右。群众分散居住在沟畔梁峁上,过去村民用水需到距离村庄4公里外的白崖子沟去驼水或挑水,往返需4小时左右,渴极了的鸟儿也在天空盘旋着,一旦发现拉水的队伍,便朝着驴背上的水囊俯冲而去。特别是下了大雪之后,路滑,只能把雪盛到锅里,融化了之后做饭用。
(作者高建群是一位善于描写西部风光的作家,其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因此,他关注的绝不只是自然风景,肯定糅合了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观照,这里的定西高原落日让他惊呆了,也应该是在对当地风土民情的观照的心理背景之下产生的。所以这段背景的呈现是力图给学生创设一个客观的和心理的背景,以拉近和作者的距离。)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谈谈作者为什么惊叹于定西高原那柔和、美丽、安谧和像春联的红纸一样颜色的落日了吗?
生1:像红纸一样喜庆的颜色为单调、苍凉的黄土高原涂抹了鲜艳、喜庆的色彩,就像是为高原穿上了过年的红棉袄。
生2:那柔和、美丽、安谧的情调使得身处黄土高原苍凉、干旱、寒冷环境中的人感到了温暖、安宁,这样的落日拂去了此地人们的艰辛和疲惫,呈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温馨和安适。
生3:文中有描写“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释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或者不愿离开正在注视它的我们。”,我认为,这是写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落日以它的慈爱观照着人间,当地的人们从落日得到启示、温暖和力量,这样的景象不仅让我们惊叹,更让我们感动。
师:是的,定西高原落日的柔和、静谧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它充满慈爱和力量。
三、反思和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进行文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而要达到能与作者对话的要求就要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这种距离包括年代上和心理上的,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就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年代和那个时代的特征,尤其是作者在写作这篇古诗文时的生活和情感状况,然后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文本解读,这种思路就是要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能带着古典的情感来理解作者,从而进入他的文学世界。
在上《春天在哪里》这课时,我注重了诗歌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唱春天,用歌声激发孩子们去探究春天,学唱了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而且举办了一次唱春天“小百灵歌会”,并评出“最佳小百灵”。回忆了两首古诗《春雨》和《春晓》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课有关春天的古诗,在诗中让学生体会春光的美好。
二、注重作品的积累
在上《春天的种植》这课时,我注重了学生作品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种瓜种豆,鼓励学生也去动手种一种。我让学生回家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并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布置教室“植物角”,一方面美化了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产生“我能行”“我最棒”的愉快体验。第二天孩子就带来了自己种植的植物,令我欣慰的是品种很多,有油菜,有青菜,有芦荟,有吊兰,还有黄豆和黑豆的种子……我赶紧用相机把孩子的作品记录下来。
三、注重活动的积累
在上《我和春天一起玩》这课时,有一个活动是玩中探趣,教孩子们做一个风车。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做的风车,有很简单的纸风车,也有彩纸做的风车,还有在自己买的风车基础上重新又做了一个风车安在了上面。我很开心,在课上,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风车出去玩。玩风车的过程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也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常识。使孩子们的玩和兴趣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能在玩中探趣,能在玩中探知。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我当然也没放过这个开心的时刻,用我手中的手机记录下孩子快乐的时光。
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在上《我心目中的春天》时,我就很轻松地上完新课。平时一滴水,用时太平洋。由学生种植的植物导入,在观赏自己玩风车的情景进入新课,再由小百灵唱春天这个活动深入,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音乐《春天在哪里》欣赏美丽的春天。在课堂上我专门用一个版面记录课上做好的春光图,有红花绿草,有柳枝小燕,有诗歌,有蝴蝶。因为下个课时就有一个活动是把春天留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自编一份“手抄报”,这样我就可以直接用这节课的版面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一份“手抄报”
也不用花心思去寻找素材了,多好啊!看来平时的不断积累,真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教学流程完成比较顺利,因为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歌曲,熟悉的画面,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与老师配合比较默契。正因为此,教学流程比较顺畅,没有停留的时间,也就没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慢下来,让学生好好回味。这是专家给我的建议,我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课堂不应该是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脚步,完成教学流程,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回味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案: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我心中的春天》
(一)本课活动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描绘心中的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趣及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行为和习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增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二)活动准备
课件,有关春天的诗歌,KT板,学生带好画画用的学具。
(三)活动过程
活动①――小百灵唱春天
1.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种下了一盆盆植物,学生观看自己种植的芦荟、油菜、青菜、吊兰;春天到了,我们制作了一只只风车。(课件出示同学们课间玩自己制作的风车照片);春天到了,我们教室门前金黄的迎春花就是我心中的春天,出示课题《我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KT板上贴上柳树、绿草、小燕子……)
2.是啊,我们眼中的春天是红的花,是绿的草,现在我们跟随着歌曲《春天在哪里》来欣赏这美丽的春天。出示春景图,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3.小结:大家唱得真好!从歌声中我体会到了小朋友对春天的喜爱,体会到了春天给每一个小朋友带来了欢乐。
4.春天到了,刮起了柔和的春风,下起了淅沥的春雨,让我们跟春风和春雨一起玩吧!打开书26页,先自己读然后配乐朗诵这首诗歌――《春风和春雨》。
5.春天到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一支歌《小燕子》
活动②――小诗人颂春天
1.我们大家都爱春天,我们还学过了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和与春天有关的成语,课前我们也搜集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我们来开一个朗诵会,好吗?
2.学生上台朗诵,相机出示孟浩然《春晓》,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分别写了春天的早晨,春天的雨和春天的柳树。诗歌《春天来了》《春天的脚印》《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学生朗诵完就贴在KT板上。
活动③――小彩笔画春天
1.我们喜爱春天,春天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让我们用画笔把心中的春天画下来吧!这是我搜集其他同学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打开书27页,把春天画下来。
2.伴随着钢琴曲,学生画画,教师适当指点。
(可画自然风光,也可画活动的情况;可单幅呈现,也可多幅展示。)
3.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每幅作品的独到之处。
4.大家画得真好,我真想和同学们出去看看,出去走走,一起去郊游吧!在歌曲《郊游》中结束。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常会采用生动的画面或景物描写的方式对其中心思想进行表达。然而情境教学法主要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从而形成视觉化的转变,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尽快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就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还不完善,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情境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解知识时,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些包含生动形象以及情绪色彩的现实场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教材知识,并能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1]。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教学领域,其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生动形象的言语描述、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扩展,并达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 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2.1 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不够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逐渐浮出水面,所以教师是否全面了解情境教学法,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具有直接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情境教学法只是将有关课本知识的图片向学生进行展示,这种情况只能将情境教学法流于形式,无法让小学生体会到情境教学的快乐,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许多教师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是学生参与的环节不多,主要还是由教师进行展示和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3 没有适当应用情境教学法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境教学法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如果应用的不正确,就会降低其教学效果,影响教师教学质量。从目前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正确应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是许多教师过于重视情境创设;另一方面是许多教师并没有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审美特点,从而导致情境教学法应用不当。
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3.1 阅读古诗时需要重视意境
每首古诗都包含了一定的意境,其意境主要是诗人内在情感与外界景物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含义的生活画面或是人物形象。所以,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古诗含义,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抓住意境。通常情况下,古诗意境都是通过一些词汇进行表达,因此在阅读古诗时,需要从重要的词汇入手。例如,在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时,需要注意“萧萧、挑、促织、篱落”等词汇,此首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外思念家乡之前,并借助夜间小景,回忆儿时乐趣,体现出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感。从表面的意境来看,诗人主要是对秋天景色描写,实际是在抒感。学生只有抓住意境,才能了解古诗的含义,并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2 领会古诗时体会其节奏音律
由于古诗具有音乐美的特点,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朗朗上口,扣人心弦。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音律,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此诗所押“an”韵,音调交替抑扬,平仄错落,给学生一种音乐之感,通过反复的阅读后,能够体会到诗人夸张又自然的表现手法,从而使整个形象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身处庐山,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3.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形象美是古诗的另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象美,需要将古诗文字内容转变成视觉化内容,从而有效展开学生的想象力[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涉及到的场景图片或是音乐等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例如:在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关于西湖美景的视频,有晴天也有阴雨天的,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出西湖美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更快的理解古诗内容。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2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
通过古诗进行美育,笔者有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从古诗的形象性切入,是进行美育的基础。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第八册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的柳树的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春风)的形象,显得很柔美。作者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可见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古诗教学,总是从直觉的形象切入的。
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从形象性切入,就要充分注意到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形象画面。第七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从“望”字展开的。“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第七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从形象性切入,必须注意古诗的白描、比喻、夸张、衬托、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表现方法。第五册李白的《夜宿山寺》是夸张的写法:“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第九册王安石的《梅花》是衬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来衬托报春的白梅。白雪是高洁的,但白梅凌寒而开,冒雪而放,又有幽香透出,比白雪更加高洁。第十册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随心而作,信手拈来,追求自然,线条简练。古诗有一种写法,即为了增强形象,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如第六册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情景。“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赋予生命,化无情为有情。泉眼似乎在怜惜涓涓细流的柔弱,树阴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柔和,这相怜相爱,又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非常和谐,给学生和谐美的感觉和享受。
第二,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是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德育中关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关于大公无私、正直诚实、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等道德品质的教育,都包含了美育的内容。而美育也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发展。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就是所谓“人化的自然”或“自然化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第五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登高望远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作者意犹未尽,还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向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学生读到这里,就会随着作者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阔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另一首第八册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一番境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观察点不同,角度不同,庐山的局部面目也不同。只有跳出庐山外,不在此山中,才能纵览庐山的全貌和真面目。这虽然是在讲道理,但可以触发学生游山的兴趣,让学生去认识大自然的伟大,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因此,美育的情感教育,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
第三,寓教于乐,是进行美育的独特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中处处蕴含着意境之美,常令人沉吟玩味,留连忘返。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出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这两种不同的审美观点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都创造了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但不管是哪种观点,意境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所谓“境中有情、情中有境”的境界,也是不同的观点同样追求的。意境固然重要,但作为我们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诗歌之美绝不仅仅如此。作为教师,我们教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直观上的诗歌,而是应该通过诗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于是,带领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美,教会学生如何审美,成了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千掏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自主求知,品味语言
古诗语言有其自己的特点,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中一、二、四句的“齐”、“啼”、“堤”押韵,诗句内平仄交错,诗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古诗语言的音韵美。其次要品味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得当,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风拂千条柳,雨润万朵花”中的“拂”和“润”二字就充分显示了风的轻细,雨的温柔,给人以动态美。再次要教学生读懂语言,交给学习方法。如果用多音词的词音变化,省略部分补充,词序的调整等对比方法与学生一同来比较学习,会对学生正确理解有帮助。
二、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感悟,挖掘情感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之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怀伤世;“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快乐洒脱。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的最强者,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古诗四声的抑扬顿挫,连绵词的回环响亮,叠音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如我在指导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朗读的方式来感悟,背诵,体会诗的涵义。在汇报交流中,有的在轻重音上面做文章,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飞流直下”是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吐字要紧凑,强劲,响亮,而“疑”是诗人大胆新奇的想象,应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也有的小组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应该重读、慢读,以突出香炉峰烟雾袅袅,延绵不断,慢慢升腾的景象;甚至有学生认为“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是错别字,应该为“升”,于是我就学生们汇报上来的意见一一作出解释。关于轻重音我叫了几个学生试读几遍学生们自己就发现了正确的读法,关于像“生”这样关键字眼的拿捏,我便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说香炉峰的烟雾上升,其实是瀑布落差很大,水珠在下落过程中碰到岩石,激起的水雾像烟一样,再者如果是“升”上去的烟到上面就会变的稀薄甚至没有了,而庐山瀑布不断的雾气用“生”更为恰当。经过讨论,学生都认识到正是“生”字把瀑布的磅礴的气势和仙境般的景象写活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自己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通过感悟来尽情挖掘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怀。引导学生通过范读、跟读、听读、朗读,读出乐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拓宽意境,激趣引情
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由此可见,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应以多种方式,拓宽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的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我在教学《赠汪伦》中用故事引入的方法,先讲述“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再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境。在学习《题西林壁》时,我借助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更直白的感受庐山的峰峦叠嶂,丘壑纵横,然后再与诗联系,引导学生“横”、“侧”、“远”、“近”、“高”、“低”的去想像诗人在诗中架设的景象,体会其当时游庐山的心境及诗的意境。其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亦很重要,如学习《静夜思》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窗前明月光,为何会疑似地上霜呢?正确的引导加合理的方法会激起学生的畅想。首先我们不要去否认一些学生的想法,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时不妨抓住“霜”字,继续引发学生的联想,将学生引入诗境,引导学生由霜的白色想到月光的皎洁,秋的寒意,诗人独处异乡的凄凉。然后抓住“疑”、“望”、“思”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想想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诗人的动作、神态,体会诗人的感情,揭示月夜思乡的主题。
一首诗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独运的王国。教师应在学生提出疑问和关键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知美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固然是重要,但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与钻研精神则更为重要。因此,在诗文教学上,我们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徐州市贾汪区建平实验小学 江苏】
禅宗有个词叫“体露金风”,这四个字真有诗意。秋风乍起,一叶铿然,不必瞧日历便知道时令的变迁。古人不住有冷暖气调节的公寓房,肌体与自然没有隔绝,所以能从星月风露和动植物的变化中体会到大自然的意志和气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人看到鸭儿自在凫水,便也探知了春的消息。秋天呢,“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发现原本在野外蹦Q的蟋蟀迁到屋里来了,就晓得一年已到岁暮。
蟋蟀,又名促织、寒蛩,在古典诗词中,它是深秋最具代表性的昆虫。白居易“野秋鸣蟋蟀,沙冷聚鸬鹚”,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皆由蟋蟀秋意萧瑟,而《诗经・唐风》 中的 《蟋蟀》,大约是最早的一首关于蟋蟀的诗作了。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蟋蟀在堂屋,一年将结束,再不寻欢乐,时光去不返。
“日月其除”的“除”乃光阴逝去之意。人生百年――太短,流年似水 ――太快,这是亘古以来困扰人类的无奈。陶渊明感叹“宇宙一何悠,人生 少至百”,“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古诗里亦常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句子。《世说新语》 里讲大将军桓温北伐,路过金城,看到自己年轻时栽种的柳树已有十围之粗,慨然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尚且如此,人又哪里经得住岁月消磨呢! 时光的无情竟让这位战功赫赫的赳赳武夫“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眼泪挡不住光阴的脚步,那如何是好呢?“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抛开烦恼及时行乐才是出路。李白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老杜也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他们俩的这杯酒是有出处的――西晋时候,张翰在洛阳为官,秋风乍起,他忽然想念起苏州老家的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来,连辞职报告都没打,就卷起铺盖回家吃鱼喝汤去了。张翰有句名言:“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人生短暂,必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蟋蟀》 诗里“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也与“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样意思。
可这首诗并没有停在及时行乐这层意思上,语气紧接着就翻转了过来:“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莫要沉迷享乐,本职工作还得承担。享受生活而不荒废生命,好男儿当有此警惕之心。这位诗人真是有趣,一面强作旷达嚷着要行乐及时,一面又放不下雄伟志向不甘沉沦,这种态度看似矛盾,却颇能反映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老杜嘴里说“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心里念念不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陶渊明虽有“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快意时刻,也有“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的壮志豪情。这种态度前后不一,却矛盾得极其真实。
“日月其除”教会我们不执迷,“好乐无荒”则令我们不至堕入虚无。“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想到我们只是光阴里的匆匆过客,就不可不“乐”;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毕竟还要“行”,要一步一个脚印活出有分量的生命来。
(常朔摘自《文汇报》2016年9月9日)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一】
各位听众:
你们好!我是xxx。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二】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 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啊,原来孩子们在防风筝呀。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啊,春天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
啊,春天真美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吧。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春晓》;英译本
Witter Bynner,美国诗人,中国文学史学者。他与中国友人一起翻译了不少中国诗歌,其代表作之一便是《唐诗三百首》。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是我国诗歌翻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的“三美”理论是许渊冲先生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诗歌翻译理论,并且一直指导着他的诗歌翻译实践。
1 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译者的意识形态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必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其又会影响翻译策略。翻译就是改写和操纵文本以使其符合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目的。翻译中的删减就是典型的社会意识对翻译的影响。
1.2 译者的文化立场
译者的文化立场总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面对不同文化,译者立场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同。即译者的文化取向可能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文化,通过翻译来维护现行的文化,如19世纪对苏联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可能通过翻译来批判现行文化进行改革,如梁启超翻译的一些政治书目及中西方冷战时期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时的删减和改写。
1.3 译者的动机
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没有目的。翻译是一种动机性很强的跨文化活动。翻译动机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策略。梁启超翻译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期,梁启超认为翻译是一种振兴国家的途径。他认为中国最需要关于西方法律、政治、历史、教育和商业等等的作品翻译来改革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
1.4 译者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和个人经历
译者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和个人经历也会对译本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是同一个人翻译的不同作品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2 从译者的主体性来对比研究《春晓》
《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做的一首五言诗。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这首小诗共有四行20个字,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写景,描写了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通过描写夜间的潇潇风声,渲染户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转为惜春。然而惜春即是爱春,爱极而惜,全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这首小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其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更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将其译为英文,广为流传。下面对《春晓》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原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一: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Witter Bynner 译)
译文以第一人称的描写方式,即诗人本人以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景,并以自身的感受作为描述中心。也就是说,在译作中,外在情景全围绕抒情主题自身展开。这种译法满足了英文语法表达习惯,但汉语古诗极重诗的抒情性,诗人常常不漏痕迹的消融于客观事物之中达到物我交融。原诗中诗人写春之声,处处蹄鸟、潇潇风雨,都只是诗人在室内耳闻,而这阵阵春声透露的无边春色则留给读者去想象,去体味。因此,全部采用第一人称过于直白,把原诗中隐含的意思说了出来,这不利于含蓄之美的创造,也难于构筑特别的意向,无法扩大读者的审美参与意识。
译文二: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awake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许渊冲译)
译文让原诗作者作为出现于作品中的叙述者,从他的主观视角来描述,抒发感情。在译诗中第一句中用第一人称代词“I”做主语,虽然这样看似使译诗的意境变得狭隘了,但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伤怀,更具有美学的感召力。译者将原诗中第三句处理为介词短语,充当下一句的环境成分,并选择“the fallen flowers”作为参与者,隐去了诗人和体现诗人心理过程的动词,不但与原诗协作风格吻合,而且较为含蓄简洁。可以说,该译本融合了汉语古诗以少取多,词约意丰及英语诗歌受形合特点影响突出人称代词两方面的特点,再加上译者的个性解读,将原诗译得出神入化。
3 结语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是难上加难,汉诗英译中不同的人称确定会产生不同的情景联想和不同的抒情效果。《春晓》一诗是汉语重意合的高度体现,这首诗四句话中的主语,即“我”全部省略,属于典型的无主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自己对原诗意境的理解,从自身主体性出发来诠释这首诗歌。但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原诗意境的正确理解对古诗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展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译文中的抒情效果和意境的再现又是判断译文优劣的主导因素。这就说明要想真正翻译好古诗,我们不仅要加强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要全面正确地分析研究原诗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情趣,从而确定恰当的英文人称,以使英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查明建,田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
[2] 刘玉娟.译者主体性研究[J].群文天地,2012(6).
[3]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和真空式“无菌”人工环境说NO!
投进大自然的怀抱!
让宝宝带着你!
一起亲历大自然中的美感事件!
向华:大自然的免费美育课
向华,鸟英雄,鸟老师,汉苗创想园创始人。做过十多年动画片编剧和影视编剧,写诗,写文,编菜谱,搞过平面设计,当过商场美工,户外运动爱好者,自行车旅行达人,家里藏有各种类型自行车十几辆,以及一些“难看”的奖杯。致力于做中国的儿童创想教育,深受孩子喜爱的教育实践者。
我们有的时候带着背着画夹的孩子,匆匆走在去往美术班的路上,我们只顾着走路,却忘了欣赏沿途的美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免费美育课堂处处都有惊喜,为什么不停下来,看流动的云朵,端详飘落的黄叶?
妈妈疑问:为什么我怎么努力都没法让孩子热爱画画?
鸟老师:有些孩子会拒绝画画,这没什么,无论是喜欢摆弄小树枝剪纸还是捏个橡皮泥什么的,对于美感教育来讲,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孩子不喜欢画画,和家长的急进心理有关,导致孩子拒绝,比如孩子明明在涂鸦期家长却偏让他画具象的小人。还有些是被应试目的的兴趣班搞坏了。若把这些原因都剔除掉,依然有一定数量的孩子不喜欢用笔和纸表达,挺好啊,许多玩法都可以达到美育的目的。我在汉苗课上从不说画画,如果孩子说不喜欢画画,我会说:“好哇,鸟老师不会画画,那我们就做东西玩吧!”
妈妈疑问:给孩子最好的美育环境可以怎么做,是带他去美术馆和在家挂“世界名画”吗?
鸟老师:有很多家长有“世界名画情结”,以为买来上百张印刷品挂在家里,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美感教育了。我的建议是,有条件带着孩子看原作是最好的,那些劣质印刷品会伤害孩子的眼睛。但我们的确没有西方国家的美育条件,在那儿的美术馆里常会有老师带着成队的小朋友观展。我们的家长是否也可以带孩子去美术馆或者798艺术区看原作呢?当然可以。但是很可惜,中国当代艺术大多数作品都是功利之作,在家长没有一双分辨的眼睛时,我建议,还不如去地质博物馆、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接受常识教育,接受大自然的美感教育。一块矿石,一个蝉蜕,一片星空,细品起来都非常养眼。所以说,大自然才是最好的美感教育基地。
妈妈疑问:如果带着宝宝去大自然中是给他最好的美感熏陶,但在现在的都市,钢筋水泥丛林,我们总不能天天带着他去爬山看海吧?
鸟老师:大自然无处不在,不一定非得跑很远的路。你认为抬头看到的树叶、低头踩到的石子儿,就不是大自然吗?当然都是。只要有心,砖缝中的小草,水洼里的苔藓,绿地里的枝桠,都很耐看。甚至连厨房的蔬菜和废弃物,都可以带给你无穷乐趣。我希望家长首先要做一个“自HIGH”型的大人,每周上一堂兴趣班才短短几个小时,但你和孩子朝夕相处,你对生活和自然的态度一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任何老师任何课堂都无法替代的。当你走在路上,和孩子一起感叹“碧蓝的天空”或者“秋天的山像调色板”时,这都是美育。最好的教育都是“感同身受”。我从来觉得“一个好家长胜过十个好老师”,所以我才把自己用那么多时间和心血做的课,放到网上,其目的就是打开家长的思路,变成在家里也能复制的亲子游戏,这样不论你在哪个城市,你都可以带着孩子玩。好教育都应当是免费共享的,而不是关起门来收费。
妈妈疑问:我有的时候觉得孩子鼓捣的东西都特别“丑”,在给孩子美感教育的事情上,家长该放在成人的审美范围内引导吗?
鸟老师:成人世界对美的认识,源于各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孩子们的认知和大人不一样。并不是你将所有的你认为美的东西堆在他面前,就是美育了,那样有强迫孩子接受成人世界的审美惯性的嫌疑。美育并不拒绝成人看起来“丑陋”的事物。大人对美与丑的判读很像把昆虫分成“益虫”和“害虫”,这种人本位的分类并不科学,对生物也不尊重,因为昆虫不是为人而生的。孩子认为好的东西往往很真实,很“过分”,不加粉饰,大人看起来不习惯也很正常。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看世界的眼睛,他们的手和眼创造出来的东西散发着原始张扬的美感。美育不是以大人的认知改造儿童。我认为应该相反,家长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平面之上,而不是俯视他们。信不信,在创造力、想象力、美感认知方面,孩子一定是你的老师!大人唯一比孩子强的也许只有技术经验,这些在艺术创想中并不重要。在汉苗,没有“错”这个词,画“错”了就要再拿一张纸重新画吗?当然不!为什么不换种方案继续画?树长得歪斜便要砍掉让其重长吗?种子遇到石头压在头顶就要放弃生长吗?大自然中便没有“错”可言,而是有许多条路可以走。我们只需换个角度换种方式,这便是“师法自然”的道理。
李洪伟:大自然的美感进阶
李洪伟,
国际沙盘游戏学会(ISST)认证治疗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CAAP),美国艺术治疗师学会注册艺术治疗师,美国叙事治疗合作组织成员,中国台湾叙事治疗中心辅导员,中国地区首批认证后现代艺术治疗师。
美育,这两个字,如果分开解读会如何?美,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定义都不同。不过没有人会否认,美的事物能带给人温暖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会让我们的身心都得到丰富的滋养。“小美始于精致,大美始于自然”,因此,充分让孩子感受到自然之美非常重要。育,有教育、培育之意。培育,有点像养育植物,给予阳光、水分,给予一个滋养的环境,而不是说教,是营造一个环境,而不是一味去做技巧的学习,儿童从小过多学习画画技术或技巧,会影响孩子的创造能力。
对儿童美育和美感的培养,要采用“外美内松”法。“外美”,指的是环境,特别是自然的环境,特别是0~6岁的儿童,不要去接触太多的人工制作的景观和环境,这些人造景观色彩对比强烈,对儿童的感官发展刺激过大,会降低儿童的感觉敏感;“内松”,指的是儿童内在心理的放松,所有的活动或学习,都要让儿童在比较放松的情况下去做,或抱持一种娱乐心态,不对学习的结果做过多的要求,这样孩子会有轻松快乐的心态,然后保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0~1岁:被动教育
这么大的宝宝会经历由爬到走的过程,正处于儿童生理发展的速生阶段,他会对对任何事物都比较好奇,是时候给他初始的美感教育了。你可以给宝宝柔和色彩的玩具、材质最好源于天然,比如波浪鼓、布娃娃、木制手枪......另外就是多去户外活动,特别是公园、树林、河边,也可以让宝宝自己玩泥巴,和小动物接触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户外与户内活动,柔和色彩,倾听自然,了解自然,会促进儿童原始情感的发展,特别是对自然的,鲜活的生命力的感受为1~3岁的更大范围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1~3岁:主动模仿期
宝宝1岁了,我们给宝宝营造一个唯美的环境吧。比如,家具布置中,注意色调搭配,儿童房颜色也是淡淡柔和的暖色调;而衣服、床上用品等,尽量保持天然的棉布式地毯。
模仿期的教育在户外,我们带着宝宝进行自然之旅吧。比如了解社区、乡村、镇周围山上的植物动物,四季的变更,自然景物观察与描述,这些户外玩乐会为他带来更多美的体验。到户外采野果,收获季节去农家做客......这些都能使宝宝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所在。自然之中的景色是和谐无修饰的,有着原始的原发能量,而只有体验过原始之美,将其内化,才有可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来源于体验。当儿童经过模仿的涂鸦期之后,就进入到了下一个带有主动创造的阶段了。
3~6岁:全面学习阶段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的宝宝,可能会变得更加固执、犟、不听话,和你对着干?其实,这是因为他的活动范围、思想、对事情的看法都带有了“我”这个特别的概念,“我”开始在这个幼儿心灵中滋长了。而这种表现越强烈,长大以后的他则越坚强勇敢。因此这时候如果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注意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做事情时千万不要硬性强制。
他开始想用艺术表达更多的内容,会更喜欢动手。女孩子可以尝试刺绣、手工艺,男孩可以尝试木工或泥塑。这些更强调动手的艺术活动,让他们有更自在、更舒服的感觉,更能自由发挥创造力。用色上他们更大胆,更对比强烈,有时候作品中会呈现死亡等主题,但你不要担心害怕,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这都是正常的。3~6岁的宝宝可以多练习细线画,这有助于他们学能发展,线条是以后学习几何学、数学的基础。带孩子去户外时,父母要培养他与人接触交往能力,比如社交能力、社交礼仪等。
李老师提示:儿童美感培养原则
不干预原则:6岁以前是保护儿童内在创造力基础阶段,尽量不指导干预,让儿童自由发展其对艺术的兴趣。
自然原则:太多人工方法如上应试目的的美术班、艺术班会影响儿童的内在创造力和兴趣。只有在自然之中,儿童充分放松,才能激活其内在潜能和对艺术之美的兴趣,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浓厚兴趣之上的。也许兴趣才是成功之母。
四季VS美的感官课堂
汉苗创想园的鸟老师,铺展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奇妙的创想世界。我们可以从创想活动中体验美,想象美,创造美。但是,美感教育不是只有去各种早教班才能实现,对于没有充足条件的家长来说,鸟老师的课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怎么样,带着孩子去吧!
春季篇
关键词: 风筝 花朵 树 风 小草
风筝在天上飞
春天来了,鸟老师最先想到的就是,春天,怎么能不放风筝呢?需要先准备好材料,从潍坊淘宝来的风筝骨,是用竹皮的部队打磨而成的,轻而有韧性。纸张是温州皮纸,又轻又韧。不需要要求孩子做太复杂的风筝,不管是菱形的还是正方式的,只要掌握基本形状,就由孩子们自己自由发挥。
最开心的时刻,当然是放风筝的时候,无论是小鸟还是小鱼儿,都飞到了天空上,孩子们奔跑与尖叫声里,他们的快乐是最多的。
给小树做装扮
为了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鸟老师在工作室的窗户上,贴了一棵用纸板剪出来的树。孤单,没有色彩的树,正需要孩子们来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这个游戏适合在室内做。准备好彩色笔、纸张和小剪刀,把你想为小树添上的东西都画出来。
把宝宝带到有真正的树林的公园里去。让孩子看看真正的树上都有些什么?再来做什么。最棒的创意就是,在树上做上小鸟窝,给无家的小鸟们安一个安全又温暖的家吧。
链接:那些属于春天的美感事件
到植物园里去认识花草。红黄蓝绿青蓝紫,再也没有比大自然中的植物表现出来的色彩更有层次感了,教他们感受色彩的神奇搭配。这对于开启孩子对绘画的灵感大有帮助。
感受小草的力量。带孩子寻找小草的力量,在那些石缝中,悄悄成长的小草,有一种生长的力量。
去种花。带上一把花种子。在小区附近的空地上,在街道的绿化带上,悄悄地跟孩子一起种下花种子。就像撒播着属于春天的秘密。
拓花朵。当一夜春风春雨过后,总有树上的花朵掉下来,捡回家,把它们“拓”起来,用最自然的色彩拼一幅画。
风里的小风车。跟孩子有彩色的硬纸卡做一架小风车,在洒满阳光的春天里,奔跑,让风车转出美丽的风轮。
在大自然里学古诗。“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谁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优美的古诗营造出来的画面,带孩子寻找这些画面,在诗里学习到美感韵律。
去写生。带上画板,带孩子去户外公园去写生。树木、花朵、小嫩芽,截取到画板上,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比在家里凭空想像更有渲染力喔。
去菜园子里玩。带上各种不同的蔬菜种子,去菜园寻找它们发芽出来的样子。每天吃的青菜,在孩子心里才有更好的概念。
相机里的春天。给孩子一台小相机,让他通过镜头找春天,这也是对美感的一个最佳的捕捉过程。
夏季篇
关键词: 夏虫 石头 彩虹 野营
做一个大大的蜘蛛网
只要按照蜘蛛结网的标准程序操作,编出来的网结构就非常结实、合理。然后呢,我们用泥巴做昆虫身体,用卡纸和画笔做翅膀,用铁丝做腿脚。大蜘蛛网是烘托气氛用的,孩子们并不需要给蜘蛛做食物,当然你做好后愿意挂在上面,蜘蛛肯定欢迎:)综合材料的运用考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这堂课他们可以增加一些昆虫的感性认识,一些基本知识,甚或开始喜欢上虫儿。
用小石子拼贴出一幅画
小石头的形状各异,有的像星星,有的像眼睛,有的像树叶,有的有美丽的波纹,有的光洁像宝石,还有的粗糙得很有岁月感。交给孩子们一堆小石子,让他们按自己的想像去拼贴出各种各样的画,依据每颗小石子的特点,然后再加上水彩的帮忙,想想吧,就像《查理和劳拉》里的动漫图片一样,真实的物品加上动画的效果,看起来是不是特别生动呢?不单可以画出一幅画,画出一个有趣的故事也不成问题啊。
链接:那些属于夏天的美感事件
做小纸船。夏天里来的一场急雨,小水洼就是一个小湖泊,准备旧挂历,广告纸,也可以先用白纸做好,再来涂上各种色彩。把它们放进水里,小船就可以出发了。
端午节的香包。妈妈准备好硬纸板、各种颜色的线,针、双面胶和香料,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香包了。妈妈一定要记得把关于端午节的来历,香包的蕴意,在游戏中得长知识,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雨滴声,风声,呼呼呼,刷刷刷,流水声,夏夜里的虫子鸣叫,青蛙的呱呱声。妈妈有时间有耐心带着孩子去倾听去发现这些自然界里的美妙音乐。
去乡下。夏天的乡下是孩子的乐园,玩泥巴,在小溪水里趟水,看小鸭子、小鸡们自在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这是动画片里看不到的生动又优美的动感画面。
爬树。夏天的树就像一把绿色的伞,选一棵又大又结实的树,试着爬上去吧。
去海边。带上玩沙土的小工具,把沙滩当作一块巨大的创作板。不管是堆沙堡还是画沙画,都是最快乐的事。
观察彩虹:夏日的雨后,当天空出现彩虹时,和孩子一起捕捉这个美丽的瞬间。看彩虹的三分钟时间,也会变成宝贝梦想里的一幅画。
去野餐吧。带上好吃的点心,选一个美丽又安静的地方,全家人去野餐。美味的点心,快乐的心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跟平时在家吃饭时不一样的感觉。
在院子里搭帐篷。夏天的夜晚,搭个帐篷在院子里,跟孩子一块看星星。欣赏浩翰夜空下的美丽。
贝壳里的秘密。去吃海鲜时,记得把贝壳留下来,各种形状的贝壳就是一幅完美的作品。
秋季篇
关键词: 落叶 果实 树枝 圆月
树枝做小动物
在汉苗创想园里上课的时候,让孩子自由选择树枝,看你喜欢哪根,反复琢磨像什么,然后来做。比如有些树枝像四蹄动物,可是只有三条腿或者两条腿,我们就来用零散树枝补上其余部分,连接的地方用到橡皮泥,报纸,白乳胶。大自然不会在树上天然长出一头树枝大角鹿的,她总把鹿头、鹿头、鹿蹄、鹿角分别长在不同的树上,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化零为整,做出一件完整的树枝作品来。
树枝搭小屋和做树灯
还记得吗?每个孩子对空纸箱子都有一种房子的小情结,他们喜欢把它装扮成一个可以跟朋友在里面玩游戏聊天的小家家。而在树枝里搭出的小屋里,孩子的心情是否会更喜悦与开心呢?没错,找一些稍大的,笔直的树枝做支撑。如果选择一些带有树叶的树枝,会让树屋看起来更生动。另外,一个小桔子可以做成一盏灯,几根小树枝也可以做成一盏灯。就像是树屋的缩小版,不同的是,要准备小小的蜡烛台,还有薄薄的拷贝纸。只要把灯的形状用白乳胶稳固了。你想做成什么样的都可以。
链接:那些属于秋天的美感事件
落叶贴出的画。去捡各种各样的落叶回来。红色的枫叶、像巴掌一样的鹅叶掌、像细雾一样的柏叶。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拼贴出不一样的图画来。
创意中秋月饼。把各种不同的饮料瓶底来做模子,压进带馅的面团,磕出来,就是很别致的月饼了。孩子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把每个月饼都做成是独一无二的。
万圣节的南瓜灯。小南瓜灯,是万圣节的必备宝物噢,去菜市场购回大小适中的小南瓜,不光是为南瓜灯刻出眼睛鼻子,也可以为南瓜灯画上各种面具,增加一点小恐怖的气氛喔。
桔子变身记。秋天黄澄澄的桔子,画上笑脸,它是笑容可掬的小娃娃,把桔肉挖空,放上小蜡烛,它就是一盏小桔灯。不错,这就是孩子的创作过程。
豆豆作画。黄豆、绿豆、黑豆、红豆。把它们当作原料,可以做成一幅怎样的作品。
松软的干稻草。去有农田的地方买一两捆干稻草回来,可以编成绳索,也可以将它们做成小垫子。
蓝天里的白云。秋高气爽,蓝天里常有白云飘。引导孩子把白云幻化成各种小动物、小花朵。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吧。
吹蒲公英。当雪白的蒲公英已经综放时,摘一朵,吹吹它,看看小伞们会飘向哪里去。
冬季篇
关键词: 雪花 雪雕 圣诞节 小雪人
剪纸游戏,一张纸片的异想世界
虽然剪纸任何时候都能玩,但是,冬天最适合剪纸游戏。这大概跟中国民间传统的冬天剪窗花、过年剪福字有关吧。玩剪纸游戏,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把小剪刀,剪出一个他们眼里的世界,他们想像的故事和人。只要是他们想得到的,都可以剪出来。不用局限他们,非要讲究造型和对称。花花绿绿的彩纸,就像一块块期待着被开发的小世界。只消等着孩子们开始行动了!
用树枝树叶做圣诞屋
做一个圣诞小屋,装满节日的祝福也很有趣啊。去公园里捡一些枯枝、松果和柏树叶回来,用树枝先搭出房子的造型,然后用柏叶和松果、小红果子装饰起来。而且可以挂上你所想得到拿得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哟。是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圣诞小屋呢?
另外,妈妈可以准备好材料。当然并不仅止于超市里漂亮的小装饰品噢。而是,淘宝快递的包装盒子,过期的旧挂历,爸爸的空烟盒子。一切不相干的东西,经由孩子的小手,都能创下奇迹。
链接:那些属于冬天的美感事件
用手套做兔子。给孩子准备几双最简单的劳保手套,然后填充满手套,用手套的五个手指就可以做成兔耳朵、小腿、小尾巴。一只只不同的可爱小兔就诞生啦。
给小动物一个温暖的家。寒冷的冬天,我们都有温暖的家,用废旧纸盒,一次性纸碗,动用想象力,为小动物们建设一个好得连自己都想住进去的家,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去了解雪花的秘密。寒冷的冬天里,雪花是一件神秘的礼物,它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覆盖在地上,松松软软。但它们也会变成冰,坚硬无比。带着孩子去体会雪的不同状态,可以让孩子更了解冬天。
去喂鸽子。准备好面包和小玉米粒,和宝贝去公园里喂鱼或鸽子,这是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快乐方式,他们天生就是朋友。
用雪堆出各种建筑物。雪不光能堆出雪人,也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造型喔,加上用牛奶盒、饮料瓶这类道具,就可以用雪完成建造大楼的奇迹了。
用冰块雕刻。带上小铲子和工具刀,在冰块上雕刻。喜欢的卡通人物,毛毛虫、小蝴蝶、小雪花。就像作画一样,是不是很有趣?
逛庙会。庙会不光有很多好吃的小吃,还有很多手工作品,鲜艳的小面人,绣得精致的香包,就是一堂色香味俱全的美感启蒙课。
有个性的饺子。过年了,包饺子是全家人都可以一起做的事。不管是包成月牙儿,还是小兔子。让孩子去发挥想象力,包出个性饺子,也是对美的理解。
妈妈心得
从大自然中生发、发掘宝宝自身美感,妈妈们又是怎样实践的,各家又分别有着怎样的心得体会?
帮助孩子在大自然里挖掘出艺术气质
我们家就住在山下。这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儿。我们家附近就有不少游乐园,但我们选择更多的是带孩子上山玩。在爬山的过程中,不管是木栈道还是山路边默默绽放的小野花,还有红红的野果子,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总是会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感受这些美丽。“妈妈,你看那朵花,像不像蝴蝶啊?”“妈妈,山上的风吹过来,比电风扇的风还舒服。”“从山上看我们家,原来好小啊。”
山上就像一个大宝库,春天花儿天,夏天风儿吹,到了秋天,一路可以捡到松果和枯树枝,这是孩子最开心的事了,淘到这些宝贝,带回家里来,松果子拿来跟小朋友玩小松鼠摘果子的游戏,树枝的用处就更多了,有时拿来当剑,有时拿来当拐杖,有时拿来挂上他心爱的小挂件。
我们每周至少会去爬山一次,每次都会带上相机和小袋子,总能让孩子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孩子在山上,他的视野与心情也会变换,他的眼睛也变得更专注。没有玩具的干扰,他发现更广的世界。在幼儿园里的画画课,他笔下的世界,也总是比别的小朋友更多了几分大自然的气息。
到大自然中上色彩课
宝儿妈,27岁,人事经理
不管是12色还是24色的水彩笔,都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对色彩的感受。宝儿对色彩的认知,都是从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坚持做一些跟色彩有关的启蒙。比如,我会带她去郊外的农场玩。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就是现成的教材。紫色的茄子、紫色的芥蓝菜,红色的番茄和甜椒。在公园里,色彩就更美丽了,落叶的颜色为什么跟树上的绿叶不一样,在那些灌木丛中,层次渐变的树叶,像不像一个水彩画盘。
来来来,咱们看它能做成什么?
小薇妈妈,30岁,老师
我们家几乎没有什么新的玩具,要么就是别的哥哥姐姐用过的二手玩具,而更多的,则我们和孩子一块想出来的玩具和游戏。比如,家里的的空盒子和瓶子,我们从来不急着扔掉,而是清理干净后,给孩子玩。大纸盒成了小房子,小盒子里装着小秘密。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家以外的地方玩时,那就是收集各种宝贝的好机会。像落叶、别人丢弃的鲜花、小玻璃球儿、羽毛。都会被我们看作宝贝。起初,对捡回来的宝贝,孩子并没有太好的眼光,但是,随着经验的累积,悟性的提高,她总能从一件看似非常普通的东西里,找到她感兴趣的。这让我很讶异和惊喜。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公园里玩,捡到了一块黑不溜秋的长条的小石块,她宝贝似地揣在手上,回到家后,拿着彩笔,给小石块画了几笔,竟是一条小鳄鱼。虽然画得很稚嫩,可是却也很生动,兴奋的我,马上把她的作品传上了微博,让大家欣赏她的杰作。
树枝小动物的手工作业
科罗拉多大峡谷区总面积接近3万平方公里,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看遍这条大峡谷,即使是坐飞机从高空俯瞰,也未必能完整地欣赏这条“大地的裂缝”,因为有太多的景观被隐藏在“这条裂缝”两侧的悬崖峭壁之间,只有沉到峡谷的谷底才能看到。而真正身临其境的人,从峡谷的南缘或者北缘进入峡谷,能够看到的也只是大峡谷极小的一部分。这倒应了咱们中国的那两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一览科罗拉多大峡谷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全貌,对于每一个来这里探险观光的人来说,至今都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美国作家约翰・缪尔在1890年游历了科罗拉多大峡谷之后写道:“不管你走过多少路,也不管你看过多少山川,你都会觉得科罗拉多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颗星球上。”这话一点儿也没有夸大。科罗拉多大峡谷如同是造物主留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奇迹,是大自然装点这个世界的一处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它让人感到的除了惊心动魄还是惊心动魄。到了这里,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抑或是人类在大自然和造物主面前的渺小。站在大峡谷的边缘,你会从内心发出这样的疑问:大地怎么会就这样活生生地劈开在你的面前,露出里面斑斓的层层断面,如同是大地的血管和肌肉。峭壁下的谷底更是深不可测,那来自深渊般的魔力不由得令人胆寒。你或许会疑心自己是不是来到了地狱的门口,而冥王正在谷底冷笑着端详着你的一举一动;你还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孤零零地把整个世界都抛在了身后。科罗拉多大峡谷,带给你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有厚重,有沧桑,似乎人类的历史、时间的流逝,在这道鸿沟面前最终都只能归于一粒沙尘。
难怪有一位美国画家说:“我来到这里时还是一个无神论者,离开时却变成虔诚的信徒了。”这位画家所虔信的是大自然的造化与神奇。确实,大峡谷突兀地横亘在人们的面前,实在很难让人用常规的理由解释它的存在。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全世界最长的峡谷之一。它起自亚利桑那州北部的马布尔峡谷,止于亚利桑那州与内华达州州界的格兰德瓦什崖,全长349公里,最深处达1800米,平均深度超过1500米。峡谷顶部宽8―25公里,谷底水面平均宽度不足千米,最窄处仅百余米。峡谷谷壁呈阶梯状,悬崖、峭壁、险峰比比皆是。自谷底向上,从几个亿年前寒武纪的古老花岗岩、片麻岩到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岩层都清晰地以水平层次出露在外。各岩层不仅硬度不同,且色彩各异,阳光下变幻莫测,景色十分美丽。科罗拉多大峡谷又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
大峡谷的山石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尤其是在夕阳的映衬下,大峡谷周围的荒野显得格外壮观雄浑。从这里放眼望去,看不到任何生命和人工的痕迹。其实,生命是有的,人的活动也是有的。岩边有飞鸟,河里有鱼虾,洞中有虫兽,峡谷里还生活着在此居住了千百年的印第安人。但是,大峡谷的境域实在太大了,一个人来到这里,就好像是从万米的高空鸟瞰世界,除了高山和大海,什么都被“抽象”了。
大峡谷的谷底是汹涌奔流的科罗拉多河,但科罗拉多河却被峡谷内错综复杂、鳞次栉比的岩壁所遮挡,什么也看不见。人们能看到的只是岩石。这些岩石随着时代、性质、位置和角度的不同,表现着丰富而协调的层次,在蓝天、白雪和绿树的映衬下,大峡谷内红色的岩石呈现出形形的奇观。它们像石林,像城堡,像海岸峭壁,像黄土高原,像想像中的外星世界。一种使人难以置信的宽广幅度,逼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大峡谷的特点,不在于它的高(这里平均海拔一般为2300米左右),而在于它的深、远。大峡谷的最大特点是让人们可以通过它的岩层探知地球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大峡谷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就蕴藏在其鬼斧神工的地质地貌中。
大峡谷并不寂寞。松鼠是科罗拉多大峡谷最重要的主人之一,它们随处可见,攀援跳跃,煞是可爱。大峡谷里还有一些主人,分别叫沙漠大盘羊、驯鹿、蜥蜴、响尾蛇、林蛙等,资料上说这里共有400多种动物和超过1500种的植物,真的是匪夷所思呀!在这看起来应该寸草不生的地方,居然有这么多的生灵快乐地生活着。这些大峡谷中的生灵让我们相信,只要是生命,在我们的地球上总能找到自己的安居之所。
置身子科罗拉多大峡谷,对大自然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一种敬畏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敬畏感,使得世居此地的印第安人与大峡谷始终保持“天人合一”的状态。千百年来,他们悉心保护着大峡谷的各种生物,使得大峡谷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持完好。据这里的印第安老人说,在历史上,科罗拉多大峡谷曾多次爆发大洪水。所以居住在大峡谷一带的印第安人认为,是人类做了错事,天神才会惩罚人类,天神用发洪水的方式要将人类罚做鱼鳖。当地印第安人不吃鱼鲜的习俗即源于此,这既是对上天的赎罪,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地势险峻、河流湍急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生来就是探险者的乐园。一百多年前,它被独臂探险家约翰・韦斯利・鲍威尔所发现,98天的科考活动让鲍威尔经历了木船被暗礁撞碎、同伴被激流卷走等诸多惊悚磨难。其实,大峡谷本身也是历经“磨难”才有了今天的气魄与规模。早在20亿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时,地层就开始在水底沉积,后来逐渐隆起成为低洼和浅海岸地区。其间出现过火山和熔岩流。那时的空气里充满着碳酸气。除了海岸边浮游着蓝绿色的藻类和各种微生物以外,陆地上还没有诞生任何生命。到6亿年前,这个地区再次被海洋吞没,直到7000万年以前,才又逐渐露出海平面,逐步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
大峡谷的主要塑造者是科罗拉多河。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北部的落基山脉,流经美国7个州,一直流到墨西哥入海,全长2320公里。从高山到大海,河的落差达到三千多米,是科罗拉多河把它所流经的地区切割成深谷,这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科罗拉多河流经地区,虽然属于沙漠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60毫米,但全部集中在这里的雨季和雪季。每逢雨雪骤至,各条径流迅速汇集成凶猛的洪水,奔向科罗拉多河。1966年10月,大峡谷北崖在36小时内竟降雨350毫米,形成十几米高的河水激流,以每小时130公里的速度冲刷着大峡谷,形成了科罗拉多河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为惊心动魄的场面。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正是雨季和雪季所形成的洪水,使得科罗拉多河河床在几千万年间下落了1600米,因而最终“创造”出了一条深邃神秘的科罗拉多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