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

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2-11-03 10:5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电气工程人员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了粗浅的探讨。

1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1.2 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2.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基础及外语综合能力。

1.2.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1.2.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2.4 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1.2.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2 实验、实践教学的安排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的分析,并考虑学院所在地区大量水电站的修建及工业园区的兴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西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几经修改,最后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如下:大学一年级除了公共实验课以外,专业实践课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原理实验;大学二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电路原理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机练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实验;大学三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PLC实验、PLC设计、微机原理实验、运动技术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发电厂实习、单片机控制实验、专业英语读写训练、数值计算方法上机实验、项目管理案列分析、自动检测技术设计;大学四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变电站(所)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仿真技术上机练习、电力市场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3 科学合理性的分析

3.1 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为公共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选修课。这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应用于某个学科方向或学科方向的分支形成体系和系统,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如学生将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数电模电与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单片机和自动检测技术这几门课程相互联系起来就能向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

3.2 分层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年级为公共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外语视听、计算机上机、体育、社会实践等,还有专业实践如普通物理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基础。二年级为专业基础或专业技术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常用电子仪器使用方法以及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使用方法。三年级为学科专业主修及专题设计性实践训练阶段,如PLC实验和设计,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同时还安排学生到发电厂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及其在发电厂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四年级为专业综合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将前三年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各门课程相结合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各教学层次均有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从基础到专业、自底向上可形成体系,从单一实验到综合实践环节,分模块、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落实《西昌学院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中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4 其他强弱电结合能,强电包括了电机、继电器等,弱电包括了单片机、自动检测技术等,他们的结合能向控制方向发展;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向电力电子方面发展;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专业宽,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

3.5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证。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和其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实现了“递进式”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运行体系。

第2篇

电气自动化这个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它涉及的权威期刊有《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源技术》、《中国电力》、《电气系统自动化》等等。新能源的发展是本专业的发展热点,其重点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内容。中国的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沿海近海岛屿两个带状范围内,分布区域的自然环境较恶劣,且远离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因而获得人工检查维护的机会较少,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及时获得修理的可能性也较少,因此这篇文章的选题就相当重要,它体现了选题的价值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科学性原则。

作为制造大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中国着力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的紧缺专业之一。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测控系统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公司的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楼宇智能化及交通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

电气自动化课程一般都开设《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技术、装置与器件有脱节。显然,这样的教学,无论是内容、方法及水平、都已大大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脱离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产业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在办学过程中,电气自动化专业逐步构建起了“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模式校企共同培养本专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方向的学生。既突出岗位技能,又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及电子线路的设计与维修等3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适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课程组织模式。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反馈,毕业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调速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PLC、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等都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的内容,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专业”结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学改革新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学校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固化学校已经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借鉴、吸收外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充分结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创新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30%以上;五是第二课堂.着重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主要有各类大学生竞赛、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校院两级各类科技学术节活动、文体竞赛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利用实训室先进的设备,进行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重点培养学生对现代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每学期末设置综合性的实践应用型项目,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设计、仿真、装配、调试、检测、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开放“创新实训室”、定期举办“电气技术设计竞赛”,以及创新激励制度的实施, 使各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蔚然成风。从“技术改造和小发明”为起点,到内容复杂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气自动化就业发展前景:“自动化”一是属于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高,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作为信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自动化专业同样有着光辉的前途。二是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目前,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可以同自动控制挂上钩,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三是本专业对于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本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广,所学的东西与其他学科交叉甚多。这也与本专业的来历有关,自动化专业大部分源于计算机或者电子工程系的自动控制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使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市场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尤其是广东地区,自动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自动化产品不断普及,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的应用,智能交通的不断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控制电器及电气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生产线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确立自己在国内该方向的领先地位,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3篇

题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上位机

1.毕业设计(论文)综述(题目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及研究意义)

1.1 题目背景

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我国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如何高效、实时地获取水环境参数、研究开发水环境监测新方法,已成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将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采用规则或随机方式部署在监控区域,通过无线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分布式网络。它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现代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于一体,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目标区域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它具有可快速部署、无人值守、功耗低和成本低等优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在世界上我国属于水资源贫乏国家, 对水资源的优化使用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对水资源环境的监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常规水资源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利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人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式。该方式仅限于对河流、湖泊的几个断面采样,采样频率从每月数次到每日数次。(2)采用由一个中央控制室和若干个监测子站组成的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对水环境参数进行自动连续监测, 数据远程自动传输, 可以实时查询所设站点的水环境参数[1]。前者由于无法对水环境参数进行远程实时监测, 存在水质监测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数据采集速度慢等问题, 不能很好地反映水环境的连续动态变化, 不易及早发现污染源并预警。后者能很好地解决水质监测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数据采集和传输速度慢等问题, 但由于有铺设电缆和建立监测子站的施工要求, 因而存在对监测地点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大、系统投资成本高、监测水域范围有限的缺点, 同时无法进行大面积布设监测子站、对每个小水域实施多点远程实时监测。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 比较典型的国外代表有美国Heliosware公司的EMNET系统和澳大利亚CSIRO 的Fleck系统[2、3]。上述两种系统可采集参数种类较少、不提供对水资源的视频监测功能且通信速率低、产品体积较大、功耗较高, 目前仅适合用作研究, 尚不能作为实用系统在现场使用。国内已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4]。与传统的监测法相比, 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系统成本低等优点。

近些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国际上非常关注的、涉及到多个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采用MEMS技术设计微型节点,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智能埃及SmartDus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WINS。第二阶段是研究网络问题。国外设计了很多套演示系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外,Intel公司于2002年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新型计算机发展战略,主要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医学、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内,很多科研机构和大学队无线传感器网络都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业内专家指出,中国掌握了物联网(WSN的实际应用)的世界话语权,不仅表明我国在该领域上的技术领先,同时也在于中国式世界上少数能将WSN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1.3 研究意义

水资源是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楼兰古城的兴起是由于丰富的罗布泊湖水的滋润,富庶的楼兰11万平方米,人口达万人,是楼兰国的首邑,是我国古代一重镇,也是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水资源衰竭,繁华的古城衰落,直至湮没在茫茫的荒漠之下。

水资源危机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论。但是水资源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不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水资源绝对数量较高而相对数量较低的缺水国家。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正式实施后,确立了每年水法宣传周(简称为水周),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向公众集中灌输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政策法规,以增强公众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我国的水资源价值理论受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造成了水资源长期被无偿地开发利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宝贵水资源浪费和对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尽管近几年来对此有所认识,采取了相应的行政或法律手段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但是,由于对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致使所采取的措施缺乏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最终结果是政府干预行为过于集中和强硬,市场行为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又过于薄弱,导致期望与现实相差甚远。因此,水资源价值研究在持续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持续发展战略一个组成部分,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水资源监测的实际需求,设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在线实时测量温度、PH 值、电导率、浊度等参数的水资源监测系统,此系统在监测区域内采集相关数据,利用监测区域协调器节点和远程监测中心(PC 机)之间的通信,把经过处理的测量结果动态地显示出来。本课题完成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由串口接收协调器节点送来的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数据解析,提取出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

2.2 研究方案

关于本次研究的课题,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由于本次课题的研究只涉及上位机部分,即图一中的虚线部分,主要设计上位机的软件界面的设计部分,其中包括有串口接收数据,解包数据,以及显示部分,其中的解包部分包括,将PH值,浊度,在线实时温度,电导率和它们各自对应的数值一一对应起来,这部分主要涉及用Visual C++语言将其用软件编程,并实现功能,其流程图为图2:

实现过程为:先初始化软件,再设置软件编辑界面,设置好界面后,开始接收由协调器经串口发送过来的数据,进而解包数据,接着处理数据,将PH值、实时测量温度、浊度以及电导率的各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要求计算好,显示各组数据,最后结束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串口接收数据,解包数据,处理数据以及最后将数据动态的显示出来,完成了本次研究的要求。

3.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要完成这次课题,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的设计上位机,需要完成的内容有: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接收由串口协调器节点发送过来的水资源监测数据、进行接收数据的解析、提取出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并且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其中重点以及难点有: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由于对上位机不是很了解,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上位机,对它的功能,使用不了解,也没有接触过Visual C++语言,属于初学者,会有一定的难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要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数据分析,是一个关乎本次课题成败的重点;将提取出的数据通过界面动态的显示出来,要通过一定的平台来显示,即要通过一定的硬件设施显示,这就需要能够正确的,有效的连接到所用的平台,是研究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重点。

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的工作有,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以及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上位机的功能,以及它所需要的编辑工具-----Visual C++,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现在已经开始看有关C++方面的书,开始学习使用它一些简单的使用方法。

4.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1-3周:查找借阅相关书籍资料,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第4-9周:进行上位机软件编程学习,软件界面设计

第10-11周:进行软件设计、进行数据解析;

第12-15周:系统调试,验证系统功能;

第16-17周:完成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注:

1、正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22磅。

2、开题报告装订入毕业设计(论文)附件册。

参考文献

1、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学报,2003,14(7) 1282--1291

2、于海滨,曾鹏.分布式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研究.通信学报,2004,25(10).

3、Jesse Liberty Pogers Cadenhead 著,袁国忠,朱永正译,C++入门经典(第五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年10月

4、武万峰, 徐立中, 徐鸿.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综述[ J]. 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4, 22( 1) : 14-18.

5、吴金平 等编著 Visual C++编程与实践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6、龚道礼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研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2011

7、赵丽花、樊俊青 计算机与现代化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010年第八期

8、高峰,俞丽,张文安等 农业工程学报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作物水分状况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 2009年2月第25卷第2期

9、高峰,俞丽,王涌等 农业工程学报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物水分状况监测系统的上位机软件开发 2010年5月第26卷第6期

10、武万峰,徐立中,徐鸿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综述[ J]. 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4, 22( 1) : 14--18.

11、但德忠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测试技术 2005 31(5):157--161

12、孙利民,李建中,陈瑜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5--16

13、康绍忠,蔡焕杰,冯绍元.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阴.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l一6.

软件技术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工资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原大化仪表公司是一家省属大型企业分支单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公司下在发生着日益的变化,职工流动速度在加快,工资增减幅度在加大,员工,职称,绩效评定等信息也随之越来越多 ,作为工资管理和发放单靠传统的手工处理已显得力不从心,手工发放需要反复进行抄写,计算,不仅浪费时间,还常因抄写不慎出现张冠李戴,或者由于计算疏忽,出现工资发放错误的现象.同时工资的发放具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必须严格按照公司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正是这种重复性,规律性,时间性,使得工资管理的计算机化成为可能.

使用计算机进行工资发放,不仅能够保障工资核算无误,快速输出,而且还可以利用工资数据库对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服务于上级财务部门的核算与账务处理.从而提高工资管理发放的效率,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计所达到的要求,技术指标,预计的技术关键,技术方案和主要实验研究情况

预计达到的要求:

技术指标

(1)开发环境:visual foxpro6.0

(2)运行环境:windows9x/windowsXX

技术关键:

采用foxpro编程思想,利用其强大而完整的功能开发这样一套职工工资管理软件,其主要技术有:foxpro数据库技术,新类的设计与应用,系统容错性的处理,组合查询技术的实现等.

技术方案和主要实验研究情况:

(1)开发职工工资管理系统

(2)职工工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与实现

(3)职工工资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

课题研究进展计划:

月28号:毕业设计选题

月10号:开题报告撰写

月19号:对开题报告进行改进

月29号:对系统整体设计

月15号:中期报告

月21号:论文撰写

月28号:系统检查

月4号: 论文答辩

现有在条件,人员(姓名,职称)及主要设备情况

已有软件: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winXX平台

设计人员:樊利清

主要设备:计算机(intel pentium 4)一台,激光打印机 一台

参考文献

(1)开发使用手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2)数据库系统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个人电脑实用基础教程 宁杭出版社

(4)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5)数据结构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6)操作系统工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

现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渐提升,从居民对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上即可看出,现在的人们对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这就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与智能化电气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骤如下:①对整套配电柜和其调控设施进行安装;②对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进行安装;③对架空线路以及上步装置的智能化电气设备进行安装;④对变压器进行安装;⑤对配电以及动力装置进行安装;⑥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安装;⑦对持续电源进行安装;⑧对低压电动机进行安装;⑨对电加热器以及电动执行部分进行安装并接通其线路;{10}[10以后的符号跟之前的不一致。]对以上安装的智能化电气动力装置进行调试运转;{11}对开关插座等装置进行安装;{12}对接地设备进行安装;{13}对裸母线、非开环母线等母线进行安装;{14}对电缆线路进行铺设并且对电缆头进行安置制造;{15}对导管、线槽、穿管进行铺设;{16}给槽板、钢索配线;{17}对线路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18}对照明设备进行安装;{19}对照明设备进行调试运行;{20}对避雷设备进行安装;{21}对接闪器以及定位点进行安装,对环境的变化及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内外温度的变化,监视建筑物内人员流动及大门的启闭等。传递、处理感知到的信号及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把传感器获得的有关温度变化的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分析建筑物内温度的变化,与系统温度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变化趋势;{22}验收工程,及时修改调整。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

1、智能化建筑概念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在控制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几个方面,智能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发展也日新月异,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一半,而现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厦,因此智能化大厦的弱电系统研究及实施,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现代大厦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并保有今后进一步的扩展性。

2、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导致有些工程无法如期完成,从而拖延了建筑整体的完成,难以保证效率;另外,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故障率很高,而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为一些业主青睐。其次,我国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从1990年开始,智能化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我国的智能建筑已经大有普及之势,实际应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办公场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的需求都将智能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五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将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1、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少系统规划理念。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第二,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2、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与此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日渐提高。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对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环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施工项目,与智能化电气相关的装置、设备等的建设工程管理都属于此类。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随着高科技逐渐引入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在其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将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集中一体应用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引用,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且这种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缩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监督检测。

参考文献

[1]杨东辉.关于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的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170-171.

第5篇

[关键词]报名系统;招生;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108-03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规模也随之逐年扩大。以北京市为例,其博士生计划招生规模已经从2002年的9634人增加至2010年的18064人,增幅约87.5%。分析北京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不含在京单位)近十年的博士生招生数据,形成博士生招生情况统计图(见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历年的实际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当年的计划招生人数,且报考人数的增幅远大于招生规模的增幅。

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及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规模,一定的招生质量也构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报名是博士生招生工作中面向社会的第一个环节,报名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招生工作的后续各个环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效采集报名数据已经成为各招生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博士生报名数据采集效率,论述基于Web的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 建设自动化博士生报名系统的必要性

与硕士研究生相比,博士研究生招生有以下特点:

1 招生单位自主性强

与硕士研究生招生由教育部组织全国统一报名不同,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一直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包括确定报名时间、采集报名信息、确定考试次数、设置考试科目、命题、印刷、评卷、划定初试分数线、复试及录取等工作。教育部不组织统一的博士生报名。

2 选拔方式多样化

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方式主要包括公开招考、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四种。其中,公开招考是各博士生招生单位必须采用的选拔方式,是否实行提前攻博或硕博连读选拔方式由各招生单位自定,直接攻博方式则需招生单位报教育部批准后才可实行。四种不同的选拔方式对报名信息采集的要求和时间不尽相同。

3 报考生源广泛

据统计,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生源近一半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而博士研究生的报考生源则呈现地域分布广泛,年龄跨度较大等特点,他们在学历、经历、科学实践以及研究能力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对于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也有高下之分。

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研制博士生报名系统;各种选拔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博士生报名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报考生源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决定了博士生报名系统的操作界面应当简洁明了、操作方式应当符合大众习惯;报考生源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博士生报名系统的安装维护模式以采用集中式为佳;维护人员的非专业性决定了博士生报名系统的维护工作应当傻瓜化。二 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的需求分析

1 基本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北京邮电大学历年博士生报名的实际经验,博士生报名系统一般至少包括如下基本功能:

(1)报名信息采集功能

报名信息采集是博士生报名系统的核心功能。博士生报名信息的采集量比较大,仅教育部要求就有八十余项,涉及考生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报考信息、联系方式、备用信息五部分,为满足各招生单位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进行适当扩充。

教育部要求的报名信息最终必须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格式进行汇总上报,其中多数信息都有严格的编码要求,部分信息具有上下文关联要求,少数信息还有格式要求。

(2)照片采集功能

考生的报名登记表、准考证、考试座签上都需要贴照片。往年博士生报名,北京邮电大学都要求上交实物照片,待制作准考证后进行粘贴。这种手工方式效率低,易出错,且很难发现错误。由博士生报名系统直接从考生处采集数码照片,由考生自己核对照片的正确性,既能有效降低出错概率,又便于直接将电子照片打印到准考证和座签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报名费网上支付功能

报名费网上支付功能利用开通了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实现网上自助缴纳报名费,可以为广大考生提供更为自主、快捷的缴费渠道。考生缴费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招生单位也不必再配置专人管理报名费的收缴。

(4)报名登记表打印功能

博士生报名系统应当在考生网上支付报名费后将考生报名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印输出,形成报名登记表,由考生确认签字,用于招生单位存档。

2 扩展功能需求分析

为了让博士生报名系统正常运行且有效发挥作用,通常还应具备如下扩展功能:

(1)考生注册登录功能

从保护考生隐私的角度出发,博士生报名系统应包含考生注册登录功能,为每一位考生分配唯一的账号和密码,考生凭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只允许考生查看或修改本人的信息,拒绝其查看或修改他人信息。

(2)查询统计功能

博士生报名系统不仅要面向考生,更要面向招生单位。对考生信息进行查询统计是招生单位的重要需求之一,应当根据招生单位的招生特点,提供按照不同条件查询或统计报名信息的功能,并具备一定的无效信息剔除能力。

(3)其他功能

根据博士招生工作的特点,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还可以提供招生通知、博士报考说明、相关表格下载等功能。三 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的技术设计

1 架构设计

根据博士研究生招生特点,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博士生报名系统,形成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的架构。见图2。

(1)采用基于Web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架构实现报名系统

博士生招生是面向全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能有效降低远程招生成本。基于Web技术的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架构能够实现博士生报名系统的本地集中管理,系统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小,考生只需利用Web浏览器,通过网页录入数据,操作简单明了,无须专门培训,是实现博士生报名系统的理想选择。

(2)采用ASENET2.0和SQL Server提高报名系统的性能

第6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EDA技术

 

1.引言

在信息社会中,数字化是电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中也越来越看重数字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及相关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也是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EDA(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技术作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延伸,已经引入到电子信息类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摘要的意义。

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教学手段单一,实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EDA技术。在教学中仍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课分离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数字电子技术》内容大多抽象难懂,教师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授课,不仅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只需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数字电路的设计仅是“纸上谈兵”的设计,学生自然对这门课的实验毫无兴趣。

3. EDA技术及其功能

3.1 EDA技术的含义

EDA即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程发展而来的,它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设计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通过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电子系统的一门新技术。它可以实现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与优化以及逻辑布局布线、逻辑仿真,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最终形成集成电子系统或专用集成芯.它不仅为电子技术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科学而便捷的平台。

3.2 EDA技术的功能

EDA技术的开发平台QUARTUS Ⅱ是Altera公司推出的新一代FPGA/CPLD开发软件,适合于大规模复杂的逻辑电路设计。它是Altera公司的第4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从输入设计到器件编程的全部功能。“自顶向下”设计方法从系统设计人手,在顶层进行功能方框图的划分和结构设计。在方框图一级进行仿真、纠错,并用硬件描述语言对高层次的系统行为进行描述。在功能一级进行验证,然后用逻辑综合优化工具生成具体的门级逻辑电路的,其对应的物理实验级可以是印刷电路板或专用集成电路。

1)EDA软件平台中具有各类元件设计数据库,同时EDA能够进行元器件的创建和编辑。为学生掌握各类电子元器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EDA软件平台中可以完成电路原理图的设计,通过这一功能可以完成各类元器件构成的电路原理图。

3)EDA软件平台中具有综合仿真模块,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波形图显示出来,直观、清晰。

4 应用EDA技术授课的好处

4.1 提高授课质量

有些内容选用EDA技术授课,传授方式更直观,教师感到得心应手,学生也容易接受。例如,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EDA技术。,EDA技术。在组合电路中,当输入信号改变状态时,输出端可能出现虚假信号---过渡脉冲的现象称为竞争冒险。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信号的延时只能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但初学者对这一概念比较模糊。现在,我们只需用QUARTUS Ⅱ模拟功能进行仿真,就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分析结果以波形图显示出来,丰富直观的数据不但为学生提供方便,而且其得出的结论接近实践性,同时节约了时间。,EDA技术。显然,对某些章节中存在的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内容,这种授课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教授方式符合客观认知规律,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4.2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EDA软件的实验环境是一个虚拟环境,可以避免使用种类繁多的专用集成芯片,简化实验电路。学生用硬件描述语言编写程序,可以在同一可编程逻辑器件上完成各种不同的数字电路实验,避免了连线的繁琐,丰富实验内容。同时,可在实验设计构想的指导下开发一个通用的基于EDA的硬件平台,来实现所有的实验内容,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掌握所学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动活泼,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大为增加。

4.3 以实验教学为载体。构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采用EDA技术,那么学生必须自己在充分掌握实验理论的基础上自己编写程序,这有别于传统实验,学生仅仅只需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甚至不需要了解原理也可以完成实验。这将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同时EDA工具能给学生创造优良的环境,强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做实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做,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也可以在计算机上主动、反复设疑和实验,由不同实验结果,选择最佳设计或实验方案。通过验证、测试、设计、纠错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EDA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设设计性实验,进行电子实习、电子竞赛、职业技能取证培训等。

5 结论

在《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引入EDA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电路的相关原理和工作过程,还可以通过修改电路的形式或参数,与学生一起讨论电路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应易学、新颖、有趣。,EDA技术。同时理论和实验结合紧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赵刚,张志亮,张菁等.EDA技术简明教程[M].成都:四川I大学出版社,2004.

[3]刘爱荣,王振成.EDA技术与CPI.D/FPGA开发应用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贾海瀛.《数字电子技术》课应用EDA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第14卷第3期.

第7篇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外围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施工技术;施工技术创新

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在前期的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的生命线。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提高了建筑质量,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整体上提高了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年来,土木工程各项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由于一些保守的思想和周围环境、条件的问题,一些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一、关于在土木工程中实施的传y性的施工技术

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备的特点一般是固定与流动性以及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的选择上,通常选定施工地点大部分时候是不会变动的;流动性是指土木工程中的施工队流动性强及同个工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工作的空间一般为流动性;多样性一般是由于建筑类型与施工施法不同而使各种工程有所不同。

二、现今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的表现情况

1.工程验收标准不规范 在控制施工领域方面缺少意识形态并且没有足够的运用科研成果作用于工程中。工程在施工控制中标准不是很明确以及涉及可操作性有所问题。因此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控制没有经验借鉴的工程从而避免错误决策的发生。

2.工程理论与实际施工情况不适合 施工控制基本上涉及面与领域很广,在非线性和材料的分析中以及最优控制与反馈进行分析等相关领域有一定的重要性。应用性理论及基础理论的研究一般为现今主要研究的方向。而土木工程内部存在着弊端以及没有相应的系统性集成运用与有价值方面的应用。

3.工程施工管理不够规范化 管理体制中存在着多方面的管理以及管理责任并未全面落实以及未做好特大型工程的前期研究与忽视施工控制等等的问题。那么解决此类问题就要采取实现设计以及施工总承包的管理思想相关的的措施进行共同统一管理。

4.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方面广泛 土木工程所涉及到的一般都是多种类型的工程建设而不同的的工程,质量要求不同,但是都需要实用与安全有效的施工技术。

5.在桩基工程中 桩基施工是地基基础施工的基础技术,必须重视桩型选择,对每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包括单桩和做好桩基定位放线以及钻孔灌注等方面工作。

6.在钢结构工程中 要做到螺栓连接无误从而保障焊接牢固,确保钢结构的稳定性。

7.在混凝土结构中必须严格遵循施工顺序精确把握模板的尺寸,保证混凝土结构安全稳定性。

三、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的技术创新方式方法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中的新型预应力

更好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预应力施工技术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性的体系关把实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由传统预应力向现代预应力方向改变作为发展目标。相应的新型的预应力施工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土木工程中建设跨度大以及结构复杂性而采取的技术。而体外预应力的创新一般体现在有无粘结体上。

2.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需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是影响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工程施工的效率的主要方面。就必须选择专业强的网络方面的人才并相应的提升他们的专业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而使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发挥其能力。

3.完善管理方面的体制进一步促进施工技术的创新

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下才能更全面的发展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进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发展。深基坑技术的创新需要专业知识的引导。利用深基坑支挡技术就可以更好的完成支挡与承重及桩与锚的一体化结构体系的建立了。

4.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设计创新

施工设计的人员依据不同工程及施工特点进行培训对施工设备及材料等专业知识,这样可以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更好的在施工现场发挥作用。

5.新型预应力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创新

在大跨度土木工程以及预应力混凝土道桥施工或是特种结构施工中,相关的体外预应力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体外预应力一般在管道结构外与传统的预应力小的摩擦方面运用。

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性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有效发展一般都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动力。只有施工技术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以可以更全面的提高在土木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从而在保障工程质量前提下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2.自动化已经成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今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一般为自动化作业。科技的提升会推动建筑行业的自动化发展,因此建筑活动中也逐渐渗透了互换性。推动企业变革式的生产的方式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3.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逐渐向生态化发展

土木工程节能全新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施工建设阶段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脚步以及有效的发展中国的土木工程,就需要科学合理提升土木工程相关的施工技术,并不断的对其技术进行科学创新,新土木工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和涉及工程内容多以及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土木工程相关施工技术及技术创新方法等并阐述了相关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保障土木工程质量的同时,科学合理的发展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从而更全面的促进土木行为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臻.水泥土桩深基坑支护设计探讨与施工[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

[2]杨孟林.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浅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4).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高等院校  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38-02 

高等院校的工作重心是人才培养,容易忽视日常的教务工作。随着生源扩招、学校职能范围扩大,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高等院校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需求,这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契机。 

一 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含义 

计算机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以及计算机组装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运算的基本原理、运算器设计、CPU设计等,在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中主要应用的是计算机系统技术。 

计算机系统技术包括系统结构技术、系统应用技术、系统管理以及维护技术等。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的作用是根据工作目的设定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例如,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设定完整的工作流程,通过计算机终端输入学生的基本资料,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技术将学生的基本资料进行处理和分类。计算机系统应用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核心意义是将日常工作自动化。例如,大学校园的食堂打卡系统与网上成绩查询系统都属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对现有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例如,高等院校校园网的维护、校园网信息的更新都属于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技术。 

二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作用 

1.减轻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基础信息管理、日常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资源管理、考试流程安排等。计算机技术的快捷性、方便性符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有效地减轻了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在为高等院校节省人力的同时,也间接保证了高等院校日常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2.有助于规范高校教务信息的管理流程 

高等院校教育工作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暂时不需要的教务信息进行储存,也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处理当前迫切需要的信息资料。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有助于规范高校教务信息的管理流程,也方便了师生快速提取所需要的基本信息,为行政工作提供了便利。例如,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学校出版的刊物进行统一的编排;按学生户籍将学生材料进行分类,为相关资助工作提供便利;将教师的考核情况和学生的平时成绩长期保存,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3.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 

计算机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了学校各教学主体之间的联系,方便各专业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也有助于学校后勤工作与实践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例如,将各专业学生的成绩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各专业教师通过成绩对比,分析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学校的评奖评优结果,进行奖金发放安排。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联系,也有助于学校与外部社会进行联系。例如,计算机技术可以将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将实际的教学信息反馈给学校就业指导处,学校就业指导处根据计算机系统所提供的基本信息为学生安排就业实践活动,或联系相关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 

4.减少高等院校对学校教务管理的投资 

传统的高等院校教务管理模式要为教务管理人员安排固定的工作场所,一旦进行有关统计数据的活动,资源消耗巨大。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只需为教务管理人员的电脑安装必要的软件系统,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务管理工作。在进行统计活动时,只需将调查问卷或相应的表格通过计算机系统下发给各专业的学生,等待学生的反馈即可,大大减少了高等院校对学校教务管理的投资。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开放性以及实用性,高等院校可以建立一种使教务管理工作自动化的网络系统,通过安全可靠的信息获取手段,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提供原始的工作资料。 

三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要求 

1.不断开放和完善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 

先进的网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是建立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的重要基础。对高校教务管理的用户登录入口不仅要严格审核用户信息,也要为用户提供浏览指引以及搜索引擎。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与外部社会的数据联系,不断完善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 

2.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高质量的计算机硬件是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各高校应加大对教务管理网络系统硬件投资的力度。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高配置的计算机,改善校园网络环境,保证教务管理信息的有效传达。及时更新电脑配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等。工作人员应注重基础设施的保护,有效延长电脑及其附件的使用寿命。加快相关数据库与高校教务管理网络系统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为运用计算机技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主体是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践发现,很多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应用计算机技术之后,呈现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不负责的状态,甚至利用学校所提供的计算机玩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要想改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不仅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培养其岗位责任感,举办计算机应用技术座谈会,促进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建立完善的绩效评判制度,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改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四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应用的实例 

1.课件设计 

应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教学课件的过程如下:(1)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坚持“把握重点、勇于创新”的原则,明确CAI课件主题。(2)制订课件流程。根据CAI课件主题,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制订课件流程。(3)课件制作阶段。课件的具体制作工作由任课教师进行。根据设定的设计流程,嵌入课程知识,融入图片、视频等素材。制作过程中可应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制作软件丰富课件的内容。 

2.高校师资管理系统 

高校师资管理系统包括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教师教学信息系统以及教师评比系统。把教师个人信息录入高校师资管理系统中,将各个教师的教学成果列入个人信息,通过高校师资管理系统完成评比工作,评比项目包括教师的教学成果、研究成果和进修成果等。 

五 总结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校工作的运行节奏,还有助于师生适应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同时,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要求师生拥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各高校应深入开展计算机使用技能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德宇.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4)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胡嘉译.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8) 

[3]王翔、邱芬.基于ASP. NET的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科技广场,2015(11) 

[4]冯红婵、常学军、邢士宾.关于河北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 

第10篇

关键词:智能家居;STM32F4;GPRS;嵌入式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240-03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lligent home environment for people. Smart Hom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TM32F407ZGT6 carried Cortex-M4 has been designed.The GPRS and nRF24L01 are used to mak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onsole、the Home Appliances、the Protection and the Handheld Device achieved in this system, so it can control the Smart Home. The results from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the system has convenient control, stable running, strong extended ability, suitable for normal household use,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Smart Home; STM32F4; GPRS; Embedded

1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家居逐渐成为现代家居生活的发展方向。当今正处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智能家居以迅猛速度聚焦于人们的视野,我们物质追求价值的提升,对智能家居的渴望也越演越烈[1]。文献[6]提出利用RS485总线设计智能家居系统,虽然解决了传输距离短的问题,但具有布线困难和比较难维护的缺点。文献[7]和[8]提出利用WiFi技术设计智能家居系统,虽然实现了无线组网,但是功耗比较大,不实用。针对以上出现的布线困难、难维护、功耗较大的问题,本系统采用STM32作为控制器,该控制器功耗低,价格低廉,功能实用,能够让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在以STM32为控制核心的基础上,将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相融合,通过分析各个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信息、GPRS模块接收到的信息以及用户通过人机界面接收到的信息,从而将危险报警信息由GPRS发送短信到用户手机上,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2系统总体结构

为了用户方便操作,系统控制部分采用本地控制和远程控制两部分。本地控制部分主要有传感器模块、无线模块nRF24L01、显示模块和电源模块,通过设置每个模块的状态,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就会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就可以实时了解并查询家里的信息,远程控制部分主要是通过GPRS模块发送信息,并由移动终端通过短信的方式来控制,从而达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3]。根据功能来看,该系统可以分为防灾模块和家电控制模块。防灾模块所要实现的功能是当室内燃气传感器检测到有可燃气体存在时或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的浓度高于安全值,就会通过GPRS模块向用户手机发送报警信息,用户可以第一时间消除危害。家电控制模块所要实现的功能是用户可以通过短信随时随地查询家里电器的信息,或者可以随时打开或关闭家中的电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3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控制器

本系统主控芯片选用STM32F407ZGT6,它是以ARM32的Cortex-M4为内核的处理器,与STM32F1/F2等Cortex M3 产品相比,STM32F4 拥有多达 192KB 的片内SRAM,STM32F4最大的优势,就是新增了硬件FPU单元以及DSP指令,同时,STM32F4的主频也提高了很多,能够达到168Mhz,可获得210DMIPS的处理能力,这一点使得STM32F4非常适用于需要浮点运算或DSP处理的应用,也被称之为DSC,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3.2 无线模块nRF24L01

nRF24L01是一种世界通用ISM频段的单片无线收发器芯片,它工作在2.4-2.5GHz。无线收发器包括:频率发生器、增强SchockBurst模式控制器、功率放大器、晶体振荡器、调制器等功能模块。它的输出功率、频道选择等可以通过SPI接口来进行设置。它具有极低的电流消耗:当工作在发射模式情况下的发射频率为-6dBm时,电流消耗为9mA,接收模式时电流消耗为12.3mA。在掉电模式和待机模式这两种情况下电流消耗更低。在这个模块中,无线模块nRF24L01与STM32F4通过CSN、SCK、MISO、MOSI、IRQ、CE这六个引脚完成无线数据通信。其引脚图如图2所示。

3.3 GPRS模块

GPRS模块选用ALIENTEK推出的ATK-SIM900A。ATK-SIM900A模块接口丰富,功能也比较完善,板载SIMCOM公司的工业级双频GPRS模块:SIM900A,该模块可以工作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段,还可以在较低功耗情况下实现语音、短信、数据和传真信息的传输。GPRS模块还支持RS232串口,并且带有硬件流控制功能,支持5V~24V的超宽工作范围,使得本模块可以非常方便地为智能家居系统提供包括语音、短信和GPRS数据传输等功能。

GPRS模块与主控制器是通过杜邦线连接,连接方式如表1所示。

3.4 传感器模块

传感器主要包括燃气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所有传感器都与无线模块nRF24L01相连,无线模块将接收到的信息发送给主控制器,从而实现与控制系统通信的目的。

3.5 TFT触摸屏显示模块

该模块选用3.2英寸TFT真彩触摸屏,功耗低,支持8bit、16bit总线接口,模拟I/O控制,触摸屏上配置有ADS7843触摸控制器,支持一个SD卡,支持一个SPI的DATE Flash,构成人机交互图形界面[4]。TFT触摸屏的硬件连接方式很简单,通过4根数据线与STM32F4连接就可以实现。

4系统软件设计

该智能家居系统支持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写。系统软件由系统主程序、nRF24L01无线模块子程序、GPRS无线通信模块子程序等模块组成。软件流程图如图3所示。

该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方式有两种:在户外时,如果家里出现煤气泄漏、火灾等危险情况时,GPRS模块可以发送报警信息给用户,其次用户还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控制命令给GPRS模块,从而达到对家电的控制;在家时可以通过触摸屏完成对所有家电的控制以及应对发生的煤气泄漏、火灾等危险状况。

智能家居系统接通电源后,首先需要对系统初始化,包括nRF24L01无线模块的初始化、GPRS无线通信模块的初始化以及串口的初始化[2]。接着通过主控制器STM32监测GPRS无线通信模块是否收到短信,如果收到短信,系统就会通过GPRS模块中的AT指令把收到的新短信传输到主控制器,进而主控制器发送控制命令实现对家电设备的控制。远程控制的报警系统通过中断服务子程序完成,当接通电源后,从无线模块对与传感器连接的I/O口不断进行监测,如果发生煤气泄漏、火灾等危险状况,各个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息发送到I/O口,软件获得这个信息之后会立即启动中断响应,同时进入中断服务子程序进行处理并向用户手机发送报警信息。

4.1 nRF24L01组网实现

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基本组成包括4个基本单元:传感器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以及电源,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具有自组网、低功耗、低复杂度、低成本等优势[5]。nRF24L01的工作模式有收发模式、配置模式、空闲模式和关机模式。收发模式有Enhanced ShockBurstTM收发模式、ShockBurstTM收发模式和直接收发模式三种。该智能家居系统采用Enhanced ShockBurstTM收发模式。

发射流程:首先,需要把接收机接收到的地址以及即将发送的数据按时序送入nRF24L01,其次配置CONFIG寄存器,使它进入发送模式,微控制器把CE置高10us以上,激发nRF24L01进行Enhanced ShockBurstTM发射:首先给射频前端供电;其次给射频数据打包;最终高速发射数据包,发射完成之后nRF24L01进入空闲状态。

接收流程:配置本机地址和准备接收的数据包大小;配置CONFIG寄存器,使之进入接收模式,把CE置高; 130us后,nRF24L01进入监视状态,等待数据包的到来;当接收到正确的地址和CRC校验码,nRF24L01自动把字头、地址和CRC校验位移去;nRF24L01通过把STATUS寄存器的RX_DR置位通知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把数据从NewMsg_nRF24L01 读出;所有数据读取完毕后,可以清除STATUS寄存器。

4.2 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实现

短信功能是智能家居系统中实现远距离控制功能的核心,GPRS模块采用AT指令,从而实现度短信和写短信的功能。AT指令集是从终端设备或数据终端设备向终端适配器或数据电路终端设备发送的。用户可以通过AT指令进行呼叫、短信、电话本、数据业务等方面的控制。GPRS模块用到的AT指令有以下9种。AT+CMGR用于读取短信,AT+CMGS用于发送短信,AT+CMGF用于设置短消息模式,AT+CNMI用于设置新消息指示, AT+CMGC用于发送一条短信命令,AT+CMGD用于删除SIM卡内存的短信,AT+CMGW用于向SIM卡内存中写入待发的短信,AT+CSCA用于设置短信服务中心地址,AT+CMSS用于从SIM内存中发送短信[2]。

GPRS简易测试:发短信

u8 si900a_sms_test(u8* msisdn)

{

u8 status=0;

char cmd[20];

status=sim900a_check_status();

if(status) return status;

if(sim900a_send_cmd("AT+CMGF=1","OK",200))return 4;//设置文本模式

if(sim900a_send_cmd("AT+CSCS=\"GSM\"","OK",200))return 5;//设置TE字符集为UCS2

sprintf((char*)cmd,"AT+CMGS=\"%s\"",msisdn);//命令格式:AT+CMGS="XXX"

if(sim900a_send_cmd((u8*)cmd,">",200))return 6;//设置短消息文本模式参数

u3_printf("%s","Dear user,This is a test message from atk-sim900a module."); //发送短信内容到GPRS模块

if(sim900a_send_cmd((u8*)0X1A,"+CMGS:",1000)) return 7;//发送结束符

return 0;

}

5结束语

文中智能家居系统采用低功耗的STM32为核心,通过无线模块nRF24L01与各传感器相连,无线模块将接收到各个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发送给主控制器,然后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显示所采集的信息,并由GPRS无线通信模块发送报警信息到用户手机。主控制器与无线模块的传输距离为15米,相邻无线模块之间的传输距离为20米,经过调试和测试,该智能家居系统运行稳定,在执行时反应灵敏,达到了家居智能化的效果,具有控制简单、节能环保、移动性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钟其源, 许锦标. 探讨智能家居的未来[J]. 电子世界, 2016 (3): 67-69.

[2] 蔡红娟, 翟晟, 蔡苗. 基于 STM32 的 GSM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3 (8): 37-40.

[3] 张逢雪, 王香婷, 王通生, 等. 基于 STM32 单片机的无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1 (8): 98-101.

[4] 陈致远, 朱叶承, 周卓泉, 等. 一种基于 STM32 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J]. 电子技术应用, 2012, 38(9): 138-140.

[5] 宋霞萍. 基于 STM32 的小型智能家居系统设计[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6] 陶莉. 基于 RS485 总线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实现[J].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34-01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及应用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在设计中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和比较,以决定最优方案;各种设计信息,不论是数字的、文字的或者是图形的,都能存放在计算机的内存或外存里,并能快速地检索;设计人员通常用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的繁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由计算机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可以快速作出图形,使设计人员及时对设计作出判断和修改;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与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CAD系统一般分为二维CAD和三维CAD系统。目前,CAD应用系统已将设计、绘图、分析、仿真、加工等一系列功能集中到一个系统内,且已经广泛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其应用也使规划效率大幅度得到提高,图纸文件更加规范、直观。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点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外兴起后迅速传人我国设计领域的一项高科技手段,此前我国的工程效果图表现方法主要以水粉渲染为主,喷笔谊染为其次。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脑效果图在我国刚刚出现不久,在1991年的“第三届全国建筑画展”的参展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有用电脑绘制的建筑画作品,不过数量比较少,而且水平也不算太高,这与当时电脑硬件价格昂贵,设计软件的水平较低,电脑绘图的普及率不高是有很大关系的。此后一些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学校逐步开办了电脑绘图课程,电脑硬件和软件也迅速发展,这方面的人才才逐渐多了起来,水平也比以前要高出很多。计算机辅助设计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能够得到大多数从业人员和业主的青睐,是因为它具有一下几个优点:

1.方便快捷、效率高,大型设计可以数人同时操作;2.它易修改,后期处理方便,数套设计方案可以同时推出;3.它的表现手段丰富,视觉冲击强烈;4.能较真实地体现环境(运用恰当的话)。上述特点与现代工业社会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是相符合的,这也正是其能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功能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具备的图形功能来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它可以提高设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缩短设计时间。CAD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它帮助设计人员交互式输入与绘制二维与三维图形,并可以对图形进行编辑修改。目前,规划编制和管理业务已经普遍采用计算机输入设计图形和文字,以人机交互方式编辑修改设计图,建立室外场地、背景物和建筑物的三维设计模型,产生透视图、渲染图。

3.2 CAD数据存储与管理。

设计图和描述设计产品的其他数据可以在CAD数据库中储存、管理,计算机能够快速检索设计图和描述设计产品数据。

3.3 图形计算与分析。

CAD可以对产品的不同样式、尺寸、结构等设计参数进行计算,对设计产品进行评估分析,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

3.4 可视化表现与景观仿真。

可以利用CAD软件,产生二维与三维设计图。进一步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多种图形、图像、文字资料综合到一起,进行编辑,使设计成果的表现效果更加丰富、吸引人。还可按某种预定的视角、方位、运动路径产生连续的渲染图,给观察者以动画的感觉。景观仿真比动画更进一步,观察者可以自己选择视角、方位、运动路径,即刻产生三维景观,戴上立体眼镜,配上操纵杆,使景观的模拟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受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人机交互等项技术的影响,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的日常业务。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规划业务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六方面:

4.1提高修改、编辑设计成果的效率。虽然方案草图还以徒手画最方便,简单的成果图用熟练手工绘制也可很快完成,但对稍有复杂程度、需要反复编辑、多次修改的设计成果,和手工相比,采用CAD技术而提高的效率是很显著的。

4.2使规划设计成果、建设项目申请与审批的成果更精确、更详细。定坐标、注距离、量长度、算面积、平衡土方等工作用手工完成和用CAD相比,后者的精确性、详细程度明显好于前者(这些工作也可借助GIS来做)。当然,上述成果的精度受到地形测绘信息准确性的制约。

4.3减少差错和疏漏。以数字为媒体的设计,往往可以自动避免某些差错、疏漏,也可利用计算机程序来检查设计成果中的某些逻辑差错,并提醒用户改正。

4.4使设计成果的表达更加直观、丰富。计算机的渲染、动画、景观仿真技术使得到的图形、图像具有特殊的表现力,给人以直观、甚至是身临其境的感受,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使一般用户交互式地、动态地体会景观。虽然手绘效果图、实体模型还会长期存在,但目前来说,难以实现计算机所达到的效果。

4.5便于资料保存、查询、积累。以数字为媒体的设计资料的保存介质比纸介质体积小、存储密度高,便于查找、积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外。

4.6突破传统设计上的某些局限。某些具有特殊造型的建筑物、道路、场地可利用CAD技术设计、表达出来,而用传统手工方法很难做到。

五、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5.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涉及多个学科,需要规划师系统、全面的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优化方案,计算机辅助部分包括用地评定、用地分析、方案评价、辅助计算等内容。即对现状资料加工、存储后,结合城市用地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分析、交通分析、景观分析、地质灾害分析等)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用地布局,同时利用计算机完成人口预测、地块面积计算、用地平衡等辅助计算和图表设计,最终通过计算机内部的评价软件对方案整合确定。

5.2在详细规划中的应用:除了对用地的影响因素分析外,包括方案设计、三维造型、景观渲染、日影分析、数据统计等,还可以对规划区域进行高度仿真的动画演示,使规划区的整体风貌和配套设施、景观节点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可最大限度地还原城市现状面貌,并契合未来的规划三维模型。

5.3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到地形图测绘中,它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为城市规划的落地、生根、实施起到了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云飞,芦艳萍.《浅析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今日科苑》,2008年04期.

第12篇

计算机技术是新世纪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其高效性、便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其中,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普及。目前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已经应用在文理科学科教学当中,但作为高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学科却应用较少,其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本文从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在高校体育学科的应用现状分析出发,阐述了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并分析了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为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体育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体育 计算机管理系统 开发 应用

1 引言

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和分配,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高效性、便捷性以及开放性,解决了教学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闲置,让教学、管理、练习等各个环节得到合适的调配,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体育课程是高校除文理学科以外的重要课程之一,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办学方针、资源分配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场地设施有限、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索如何高效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方法,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就是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 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开发思路

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充实,通过网络、书籍、专家座谈等方式将体育相关的资源进行整理,并以统一的格式存进数据库当中。数据库资源确定后就要M行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每个功能模块都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绘制系统结构框图,从系统管理、课程选择、强化练习、用户登录等各个方面的功能进行设计开发,设计时遵循模块化设计理念,方便系统在以后的拓展和维护。最后,应该在高校内普及网络技术,毕竟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平台,学生和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都是基于平台进行的。

从功能模块上来看,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采用了多级菜单选项方式,学生和教师在使用各自身份角色进行系统后,可以通过点击不同的选项来完成信息的录入和打开,从系统中获取相应的资源。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采用了B/S结构进行设计,并利用MVC设计理念将展示、控制、模型进行分离,同时结合ASP网页技术设计人机交互页面,将体育教学和网络有机整合,形成完善的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在数据库中引入了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学生在系统中的操作和平时练习的结果分析等数据,挖掘出学生的体育兴趣方向和薄弱环节,精准推送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资源以及能够给教师制定差异化地辅导策略做出参考。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充分结合了互联网的海量资源以及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实时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成果,为学生掌握自身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师制定教学提升方案提供了依据,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用户主要分为三个权限,即管理员、教师、学生。不同权限的用户进入系统后会有不同的权限内操作,比如,管理员是整个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维护者,他可以对课程管理、人员权限设定、场地设施管理、数据增删改查、群公告信息等进行操作,拥有最高的权限;学生进入系统后,可以查询自己所能选择的课程、修改个人基本信息、体育教学资源浏览、成绩查询等主要涉及学生本人相关的操作,也能够在讨论区向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体育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教师则是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学生,进入系统后,教师能够查看本班学生在各阶段的体育学习进度、测验报告、体检健康情况等,也能够将锁收集的体育教学资源、课件、视频等上传至系统中供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教师能够在系统中实时地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制定差异化教学提升方案,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全面发展。

3 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应用分析

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开发出来以后,真正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给体育课程教学带来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转变高校体育教学中各组成部分的展示形态和认知途径。例如,教师进行的体育理论知识讲解可以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辅以生动形象的动作分解动画,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项目所需要的肢体动作及要点,掌握该项目的技术要点,同时,利用互联网中的海量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扩充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形成完善的体育理论知识系统,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实现体育水平的提升。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的出现,教师也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的目的,只需提前将所需的教学课件挂载到系统中,学生登陆进系统网页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可以在家里、户外随时进行练习和锻炼,大大弥补了体育课程教学时间少、场地设施局限的缺陷,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

(2)教师利用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地掌握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地学习情况,并针对差异化地学习程度来制定出科学合理教学方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薄弱环节等来进行体育教学资源的编排,以兴趣为导向,实现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

(3)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还能促进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的动作要领,体育课程不像其他文理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它最重要的是实践,但由于场地、师资等局限性有时不能让学生掌握某个体育项目的正确要领,如动作规范性、体育水平提升等,通过高校体育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整合互联网资源,获取最新最全的体育资源,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来,能够给学生提供最权威、最标准的体育展示,让学生清晰地掌握该项目的要点,从而真正提高自身体育水平。

4 结束语

信息化是21世纪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高校体育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和调配,将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当中,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让信息化教学和自动化办公有机结合,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统一管理,完成新课改下对高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段芙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场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03).

[2]任平社.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处方系统研究现状及构想[J].体育世界,2011(06).

[3]施家瑜.普通高等院校体育学科多校区网络化管理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