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9 17:5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项目申请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增强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高校教师加强基础性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我委决定实施2010年度*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属“085”工程第三类项目,以下简称“创新项目”)。现将创新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创新项目分自然科学类项目和人文社科类项目,每类设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共设立380项左右,其中重点项目约140项,一般项目约240项。创新项目资助额度为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15万元/项,自然科学类一般项目8万元/项;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5万元/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一般项目3万元/项。
二、申报范围为本市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示范性高职院校。
三、创新项目申请人条件
重点项目申请者需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45岁以上正高级职称者只能申报重点项目;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国家重点项目、部市重大项目获得者不纳入申报范围。每一申请人承担的*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项。
四、项目申报采取各高校择优限额申报的方式。
(校名)的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申报限额为项,自然科学类一般项目申报限额为项,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申报限额为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一般项目申报限额为项。
五、重点项目采取答辩评审方式进行遴选,一般项目采取书面评审方式进行遴选。
六、项目立项后先下达总经费的70%,30%为预留经费于项目结项后拨付。
七、项目申请人按要求填报《*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申请书》、《汇总表》,表格均可从“*教育”网站()表格下载一栏中下载。申请书一式五份,由学校签署审核意见后上报。电子文件发送至:lujin@。不受理个人直接申报。
八、本次项目申报工作截止日为2009年6月22日。
九、本次工作委托*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办理。地址:宝山路251号甲,联系人:王少龙、陆瑾,电话:56627216。
十、为了规范创新项目验收程序,现将《*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验收实施细则》同时下发,请各有关高校按照执行。
关键词:计量标准;信息化管理系统;大数据
计量标准是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的,用于检定其它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它把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将测量结果在允许的范围内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计量标准的管理也从纸版化逐步迈进了电子化,更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计量标准的深层次管理和研究,形成计量标准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系统化的动态管理模式对计量标准实行有效管理[1]。
1建立计量标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笔者单位实验室已建立300多项计量标准,每一项计量标准建立起纸版档案,纸版档案由专人管理,按照使用专业所分类存放。纸版档案的管理符合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对文件集的要求,但存在的弊端是:(1)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不能实时动态地从计量标准档案中获取信息;(2)大量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增加重复性的工作和文件丢失的几率;(3)负责组织申报新建和复查计量标准的工作流程较为复杂,在申报过程中发现流程中不可控的因素较多,质控不容易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计量标准管理的系统软件,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2]。
2建立计量标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建立计量标准管理系统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计量标准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对计量标准进行信息化电子管理。建立网上数据库后,对计量标准的标准名称、使用科室、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开展项目、发证日期、有效日期等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对计量标准信息进行管理和浏览。对每一项计量标准做到实时动态管理,并根据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对每一项新建、复查的计量标准信息进行更新[3]。(2)自动生成必要的文本。利用内网的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资源自动生成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的“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以减少上报“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内容的错误,实现网上把关,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按照JJF1069《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要求自动生成法定机构所需要的考核项目表“B1—检定项目表”、“B2—校准项目表”和“经确认的检定项目表”、“经确认的校准项目表”等;利用网内数据,自动生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申请表”和“社会公用计量考核证书”,避免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失误。(3)建立计量标准管理系统,增加内部质量控制,实现新建计量标准的网上审批流程;实现按类别的导出功能,包括开展检定项目的导出、开展校准项目的导出,计量标准依据的导出等;实现分析功能,对每年计量标准的数量和分类进行分析,能够生成柱状图、圆饼图等分析图。最终实现该系统的预警、导出、分析三大功能。这些需求可以大致分为4个模块,包括审批功能模块、在线提交及审查功能模块、日常维护功能模块、辅助功能模块等,计量标准管理模块示例图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需求的提出和功能模块的要求,可以为系统设计提出清晰的框架,为下一步建立数据库和实现系统审批、导出、分析功能建立基础[3]。
3建立计量标准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
3.1实现自动生成文本的功能
按照JJF103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的格式,有效利用内网的资源,实现生成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word文本和计量标准更换申报表word文本。在内部质量管理中要求,对于新建项目需要有新项目评审记录和监督记录,在设计模块时,把新项目评审表和监督记录表作为必填和点选项,能够增加内部质量控制的严格度,比人为控制提高效率。填写和点击选择完后自动生成“计量标准考核(复查)申请书”。同样地,可以自动生成JJF1069《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要求的“考核项目表B1-检定项目”、“考核项目表B2-校准项目”表。这个自动生成功能的设计大大减少了填表的工作量,减少了去翻找各类量值溯源证书的时间,只要保证内网数据库内设备信息的及时更新,就能保证B1表、B2表的正确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计量人员的重复性劳作。
3.2实现计量标准导出功能
计量标准管理系统的导出功能包括计量标准各种信息的导出、计量标准使用器具的导出、计量标准使用规程的导出、标准开展项目的导出。计量标准信息的导出可以根据所选字段导出不同的内容,如:标准名称、服务领域、使用科室、计量标准考核证书号、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等。计量标准使用器具、使用规程的导出和开展项目的导出都可以按照所选择的字符进行导出,计量标准信息系统导出功能的实现对于数据化统计各种计量标准信息以及开展项目等有着实际意义,能够减少人为统计的失误,为上级主管部门快速、准确地提供数据。
3.3实现计量标准分析功能
计量标准管理系统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对计量标准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并自动生成柱状图、圆饼图、折线图等。计算每年计量标准的增长率和变化。统计全院和各专业所计量标准总数量,计算每年计量标准的增长率和变化,自动生成折线图、柱状图、堆叠图等。并分别统计最高计量标准和次级计量标准的数量,计算每年计量标准的增长率和变化,自动生成折线图、柱状图、堆叠图等,并能够下载保存。同时计算各类计量标准在总数中的占比,自动生成圆饼图。
4结论
通过建立计量标准档案管理系统,提供了完善的计量标准管理数据库,并具有计量标准状态分类管理、计量标准数量统计分析、Excel数据导出、检定周期到期提醒设置、受理通知邮件提醒等功能,全方位的实现了计量标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可以查看计量标准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轨迹,全面提高计量标准管理工作的效率,保证了计量标准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完整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家荣.关于计量标准动态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J].计量和测试技术,2017(10):116.
[2]郭云霞.实验室计量标准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科技之风,2020(1):242.
[3]梁芳,马晓春.计量标准档案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计量及测试技术,2020(8):101.
[4]李梦娣.计量标准文件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6):293.
第一条为了规范区装备制造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科学技术厅、市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三方签定的《市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书》和《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市人民政府每年各安排资金50万元人民币,市区人民政府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人民币,即三年共安排600万元人民币设立“市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第三条成立由省科技厅、市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组成的“市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区科技局。由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区科技局具体协调相关合作事宜,合作专项的日常工作由区科技局具体负责。省科技厅对合作专项进行指导并负责项目指南的审批,参与项目评审、验收及资金监管等工作。
第二章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及开支范围
第四条专项资金主要为申报省级(含省级,下同)以上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培育和储备新项目。专项资金仅支持中小企业申报的科技类项目,对未承担过省级以上创新基金项目任务的企业、未接受过省级以上创新基金支持的新项目给予支持。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中、低压电器元件及成套设备和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两个方向的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研究、试制、中间试验等科研项目以及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方面的项目;区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装备制造和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第五条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开支要符合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开支的相关规定。科技合作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的工作经费在本专项资金中提取,比例控制在总经费3%以内。
第三章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
第七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受理申报专项资金项目;聘请专家对申请资金的项目进行审查、评估;根据专家评审建议提出专项资金年度支持项目意见,报科技合作管理委员会审批;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开发性项目和重大项目进行中期监理与评估,以及项目完成后的验收鉴定;向科技合作管理委员会报告专项资金的年度使用情况并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监督。
第八条专项资金项目原则上每年受理申报和审批一次,项目申报受理时间一般为1月1日至3月31日。申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提交《区装备制造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及相关材料;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由3-7名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的项目,在当地政府媒体进行7天公示后,无异议的项目,报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并签订《区装备制造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任务书》,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2年。
第九条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享有充分的自并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或技术依托单位须提供项目合同中确立支持的工作条件。项目负责人与其所在单位或技术依托单位之间的责、权、利须在项目任务书中予以明确。
第十条项目负责人按要求于每年的11月20-30日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当年的《区装备制造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因客观原因,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对项目的目标、进度、经费进行调整或撤销时,项目负责人应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核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一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等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形成的新技术、新成果需要进行技术成果鉴定的,按照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实施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提交《区装备制造业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结题申请书》,编报项目经费决算,并提供工作总结、技术总结等相关资料报科技合作办公室,由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验收工作。
一、奖励原则:
1. 绩效挂钩的原则。认真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坚决克服平均主义,按绩效计奖。
2. 公平竞争的原则。科技人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在科研攻关、课题研究、新品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引进等工作中,人人平等,允许自由组合,择优招标竞争,以鼓励我院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奖励项目
1. 科技进步奖:主要奖励在科研创新中成绩显著并获各级科技进步奖。
①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奖励20万元; 100万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奖励15万元;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奖励13万元;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奖励10万元;
②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奖励13万元;
30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奖励8万元;
20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奖励5万元;
20万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奖励3万元; 取消
③ 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奖励6万元;
8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奖励2万元;
4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奖励1万元;
2万
获市级科技进步四等奖: 奖励0.5万元。
1万
奖励项目组主要成员奖金额度不低于奖金总的70%,项目第一责任人的额度不低于奖金总额的30%。
2. 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奖:是对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促进医院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且填补国家、省、市、院空白,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① 获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一等奖: 奖励1万元;
1.2万
获省卫生厅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二等奖: 奖励0.5万元; 0.6万
② 获市卫生局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一等奖: 奖励0.6万元; 0.2万
获市卫生局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二等奖: 奖励0.3万元; 0.1万
③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 奖励0.2万元;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 奖励0.1万元;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三等奖: 奖励0.05万元。
3. 创建重点科室奖:创建活动中成绩显著,通过各级重点专科验收。
市级: 科室奖励2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50%);
省级: 科室奖励5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50%);
国家级: 科室奖励20万元(其中科主任不低于50%)。
4. 奖:
(1)报销:
中华级系列和核心期刊:按实报销
国家级:限额800元
省级:限额500元
市级:100元
(2)奖励:
SCI收录的期刊: 每篇奖励5000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核心期刊): 每篇奖励1500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 每篇奖励800元;
国家级(核心期刊): 每篇奖励1000元;
国家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400元;
国家级: 每篇奖励300元;
省级(核心期刊): 每篇奖励500元;
省级(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每篇奖励300元;
省级: 每篇奖励200元。
港澳出版刊物不列入奖励范围(以出版刊号为准)
SCI收录的期刊: 每篇奖励5000元;
专著:每本4000元;
中华医学系列期刊: 每篇奖励800元;
国家级: 每篇奖励300元;
省级: 每篇奖励200元;
核心期刊:每篇奖励1000元;
统计源期刊:每篇奖励800元;
论著:每篇奖励200元;
奖励范围仅限于正规出版刊物。
5. 科技成果转让奖励:凡职务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的,可从转让费中获得不低于20%的奖励。
6.教育奖励:专业对口,在职读书获大专以上学历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
三、奖励办法:
凡申报医院科技奖励的,必须详细填写申请书并附详细资料,每年年底评审一次,由医院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执行,上述各项奖励均记入各有关人员的技术档案。
四、奖励说明:
1. 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新技术新项目引进奖和科研成果奖的奖金为整个课题组拥有,但课题组负责人所得奖金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
2. 奖的奖金主要奖给第一作者。
3. 获得专利权的奖励只奖励第一发明人。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生物科学学科,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然而,目前的实验教学基本停留在验证性实验的层面上,如东北林业大学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核酸提取、PCR反应、PCR产物回收、克隆载体的转化、质粒提取等。这种独立分割的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理解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与理论学习间的关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理念,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概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思维的锻炼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提高都没有帮助。针对这一问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实验教学为基础,提出了与本科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训练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
一、生物科学本科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弊端
生物科学涉及的大多数学科,如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这些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主观上任课教师常会突出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客观上生命科学各级分支学科之间不断发生彼此的交叉渗透,致使在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发生了一定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这些孤立的实验知识无法为学生构筑一个清晰的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知识体系。目前,在生物科学实验教学方面,除了实验内容重复以外,还受到授课课时少、经费不足、学生人数多等因素的影响,简单验证性实验项目较多,且采取独立分割式实验教学策略,不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框架系统清晰的实验课程体系,导致学生不了解一个实验过程在整个实验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综合设计实验的理念,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概念。
二、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变革传统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现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解放思想,变革教学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只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及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易于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一部分,结合学校创新项目,我校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主要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并进行基础实验技能的培训,进入大三后,学生开始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根据教师提出的创新项目,学生自由组合,多项实验技能相结合,进行学习。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中心思想是学校各实验室、学科之间的开放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学科的研究方向,具备的实验设备条件和实验技术特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高端试验设备及技术的感兴趣程度,并结合将来的就业,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教师提供的课题不只局限在本科室所能完成的实验技术,还可以与其他科室的教师进行联合培养,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相关知识。如作者所在的学科为植物发育学科,可以与动物发育学科的教师共同讨论提出植物和动物细胞发育的相关课题。学生创新项目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学校全额资助,最高达5000元;另一条是学校和学院共同资助,学校最高承担2000元,其余由学院承担,具体由指导教师的课题经费支出。项目的资助与否,主要根据研究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研究目的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研究内容和计划是否合理、研究思路是否清晰、研究设备和实验条件是否具备等方面进行评选,专家通过筛选学生递交的项目书,听取学生的项目申请答辩情况。
三、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为平台,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2)学生自主组合,以组为单位,提出解决方案,撰写项目书;(3)学校组织专家讨论,学生进行答辩论证;(4)学生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同时要进行中期考核汇报;(5)项目成果验收、评估。1.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学生在进入第三年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这时候以研究未知问题为基础,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新发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教师以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基础,提出一些切合这一契机的实际性问题,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2.学生自主组合,以组为单位,提出解决方案,撰写项目书在教师提出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后,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安排实验进度,构思实验流程,添写项目申请书。在这个阶段,学生就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未知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查阅资料,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预期研究结果进行论证,最后完成项目书,进行申报。3.学校组织专家讨论,学生进行答辩论证项目申请书递交后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自己制作幻灯,就所申请的课题进行答辩,由一人进行陈述,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全组同学进行答辩。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对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非常有帮助。4.学生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同时进行中期考核汇报项目通过答辩后,就进入到实质性的研究阶段,根据项目书的实验计划安排,开始进行研究。对各项实验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指导下一步实验的正常进行。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在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步骤认真实验,记录各项实验的原始数据及结果,严谨学风。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尊重实验结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在科研进行的过程中,学校要进行监督,组织中期汇报,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利用幻灯进行汇报,或者递交书面报告书,或者做成国际会议惯用的海报形式发表。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截然不同,既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也涉及实验操作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5.项目成果验收、评估课题结束后,要对实验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估。在认真完成实验数据的整理、归纳和分析讨论后,学生准备结题报告,并且按照论文报告的要求,每个组都要制作幻灯,准备答辩,导师予以指导、修改。答辩是在由专家、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答辩以小组为单位,其中一位学生作为主答辩人汇报,每位小组成员均参与回答问题。通过实验过程中与指导教师的讨论和学习,学生从容地回答并与专家教授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克服了胆怯,提高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展现了自己,得到专家、导师的认可。
四、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估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一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开始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同时,学生从查找资料开始就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入创新小组的学生与以往没有加入创新小组的学生相比较,学习热情、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提高。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机会较少相比,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小组的每个学生都亲自操作,负责项目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再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学习制作幻灯并练习答辩,对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帮助较大。三是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独生子女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实践发现,在创新小组学习的学生与正常实验教学的学生相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在动手能力、实验结果分析、科研论文阅读等科研素养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解放教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进而顺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闫海芳 徐启江 周波 李玉花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周海波(1973-),男,黑龙江肇东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牛国玲(197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LA2012-00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佳木斯大学2012年教育科研课题“农业电气化多环节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KC2012-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25-02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经验。下面就结合佳木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加以论述。
一、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工科院校主要是培养聪明的学生,并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成为本专业的人才。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同时又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作为教育部门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高校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科学的、合理的科技创新项目驱动型教育才更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科学技术创新项目开展思路和具体过程
从国内外的本科专业教育现状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模式。美国大学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要求:如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学生在入校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找到专业导师,并投入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国外有的大学为低年级开设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课程,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我国在许多院校里设有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结合地方建设所需的创新科技项目,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创新科技向生产实际应用的转化。佳木斯大学近年来也通过不同方式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结合佳木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的几个阶段进行总结。
1.申报创新项目之初:兴趣为导向,基础最重要
工科一年级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还对专业没有概念。在这期间有必要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一些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听专家的学术报告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听专业介绍更能使学生树立成为专业人才的信心。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并且能够有信心成为专业人才。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将本专业用于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学好。近几年来,学院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每年都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对刚升入学院的新生进行专业介绍。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也能使学生在今后三年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基础课程。
2.申报创新项目之前:目标为动力,理论需扎实
学生只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才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工科二年级开设的课程有一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讲解注重理论,实践内容很少。仅有的实践课程也局限于与理论课程内容一致的实验课。以佳木斯大学农电专业大二的学生为例,大二开设的电路课程配有相关的电路实验课,采用的是一些集成的实验箱来上实验课,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很有局限性。当在大三开设电子元件实习时,学生此时并不能够很好地运用电子元件,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过的电路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电路课程时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就需在开设的实验课上引入目的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所学的知识更扎实。对于工科二年级的学生,尤其到了下学期,指导教师就要把创新项目开展的意义和申报过程、结题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3.申报创新项目之时:思路要清晰,学识要广泛
经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到了大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创新的。因此,要更新和拓展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1]指导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指导教师的引导选出自己所要申报课题的方向。方向一旦确定就要增加知识储备。此时要有清晰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更有效的解决方法,选出适合于自己申报课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突破难点,最终取得最佳成果。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电专业部分学生在大三时就开始投入所选科技创新课题的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学生对企业里的实际项目的兴趣非常大,关注的程度和积极性也较高;然后导师把实际项目稍作改型后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导入将要讲的新的内容,介绍新内容的同时,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边讲边做;学生边学边做;新的知识做完、讲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对应新的知识点和内容的综合项目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加强学习的内容更注意,这样就能够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4.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导师严督促,学生要努力
经过大三一年的积累,学生在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制过程中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过这几年带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发现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在项目刚开始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时会有惰性,面对困难不积极克服困难,而是选择逃避、退缩。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在此时最重要的是克服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指导一定要尽心指导,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困难。
5.创新项目结题之时:内容要完整,形式可多样
结题之前,专业指导老师要严格把关,内容一定要完整,要成体系。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项目专业评估由结题专家组通过对该项目提交的资料、成果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情况进行评定。这个评价反过来可以促使项目组在今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2]
三、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工程类院校进行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是由在读学生申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完成,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在项目执行中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3]以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专业近年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例,在开展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1.精心组织是关键
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毕竟是以学习为主,所以组织学生来从事科技创新项目时一定要以保证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本科学习任务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只能在那些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创新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求组织过程中精心安排,合理选题。选题方式主要以自愿为主,学校开展过程是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探讨后将确立的题目公布出来,学生通过浏览各项目简介,根据项目要求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同时兼顾学生自主立题的情况,专业指导教师会分析学生所立项目的难易程度,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才可申请。通过学生自主选题或是自主立题后提交申请书,请专家对学生所申请的项目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准许学生开展具体工作。为了保证本科学生能够完成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人员配备和学生团队人员确立很重要。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要尽早引入导师制工作,从入学就抓起。教师作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引导者、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执行者和科技创新项目顺利实施的保证者,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指导教师一般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是项目主要负责人,应对项目建设全面负责,认真组织学生申报,明确组内分工,细化实验方案。而学生团队人员确定时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愿组队。二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别进行分配任务。三是严格把握学生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项目中的学生负责人能够有好的组织能力,并且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要求项目分工明确,具体分工合理,队员要团结。同时为了能使学生的创新项目开展顺利,大学各学院的学生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验教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落实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2.过程管理是根本
在学生创新项目启动之时,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开展项目所用资金、实验地点、活动教室等。项目负责人应督促各项目按计划高效实施,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进行。学生由于在创新项目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些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指导教师要耐心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农电专业创新项目从开设课题到结题,指导教师全程指导,既要确保项目的完成,也要兼顾学生的安全和承受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学生参与的农业种子烘干控制系统、精密播种机控制系统、滚动式微波烘干机、农业大棚悬挂式液肥喷灌技术等创新项目都使学生在参与课题的同时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曾参于创新项目的学生的就业情况非常好。
3.总结经验要及时
本科学生在校时间一般是四年,所以能够参与创新项目的时间很有限。为了使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更合理化,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教师要积极开展项目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成果实现的关键是指导教师,而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5]每个创新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应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反馈意见及实验研究成果等材料,在此期间,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重要,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及时更改创新项目实施方案。这种反馈会促进创新项目优化高效的开展。通过项目开展过程及时总结,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所得到的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的,是最适合于学生的,所以也是决定学生开展创新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
四、结论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为将来从事本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通过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达到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效果,就要求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这期间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而且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学术科研能力,促进了优良学风和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敬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02-203.
[2]李军,刘海涛,毕睿华.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60.
[3]李臣学,李丹,刘和勇.关注成效——大学生创新的CDIO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0-92.
[4]宋东杰,任源浩.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47-248.
(1)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网络安全导论的作用,缺少互动性和项目实践。
(2)学生从大二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到信息安全课程,在入学初期没有培养起对信息安全的兴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就业岗位,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学地制定大学4年的学业规划。
(3)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专业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少讲授前沿的网络安全应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并投入到对前沿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中。
(4)缺少网络安全工具实训。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工具都是开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这些工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需要开设网络安全工具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装、使用和定制个性化的开源工具。
(5)缺少安全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能够利用安全工具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外,还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决系统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安全软件开发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设置安全软件设计开发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内大学生的创新性较欧美大学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二、网络安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
结合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我们阐述如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4年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1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积极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网络安全的任课教师可以担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业规划等主题开展学习交流会,在会上介绍网络安全的知识结构、科学背景、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就业领域,并引用前沿网络安全技术和最新的网络安全隐患案例和视频,如利用智能手机安全漏洞和“云”查杀病毒技术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增强他们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兴趣。导师应在易班网上学生活动社区或其他社交网站上建立网络班级,保持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帮助;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同时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在网上班级设置“我的Idea”专题,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创新想法,如要做什么样的系统或软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该阶段学生还没有实现这些软件的技术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某方面的技术以实现这些有创意的想法。
2.2以赛代练,参与国家和市级大学生创新
项目和高水平信息安全竞赛在创新实践中,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业导师都是计算机学院的在职讲师或教授,他们可以把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积累科研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安全大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同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和上海市的创新实践项目申请,学生组团挑选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导师,共同探讨创新课题、撰写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给专家组,学院组织专家评选20多个创新性高且可行性强的课题并给予资助,在大四上学期对给予资助的项目进行结题审核。学院鼓励获得上海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学生将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与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获得专利创新设计的学生还可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创业基金项目的申请或到优秀企业实习。在这些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基于手势识别的文档加密系统的开发、基于Android的动态一次性口令生产器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短信隐私保护软件的开发等。学院每年举办的这种创新性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管理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项目实践能力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实训单位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获得了直研和被优秀企业聘用的机会。
2.3重视多元化实践工程教学,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人才培养
大学生参与科研,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高效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才的培养。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疆农业大学围绕新疆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开展了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笔者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对大学生参加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1.大学生参加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日常本科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做的大多是验证型的实验,学生根据课本或教师给的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在实验中容易出现听教师讲解时被动接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一旦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往往直接求助教师解决。学生在被动掌握知识的同时,操作技能和主动思考能力并未得以有效提高;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以二三年级本科生为主体,目的在于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性实验改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增强学生针对具体科研命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以PCR扩增实验为例,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指导教师给学生讲解引物设计的原则,并结合实例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设计引物,由学生自己查询目标基因序列、设计并预订引物,通过梯度PCR检测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优化PCR反应体系和条件,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时也能做出“教科书”式的漂亮结果。这使得学生加深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增强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1.2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专业领域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有一定基础的,基础来源于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如在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涉及到《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对于很多专业名词和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教师讲解、具体实验的过程,了解了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多态性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子遗传标记在选种选育中的应用等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3大学生参与科研有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参加创新项目,从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实施到结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锻炼与检验。在选题过程中,选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兴趣、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宜过大过难,教师选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选题最好能够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内容或生产实践中的需求,学生要了解本学科发展中某一方面的前沿问题或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题目选定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明确项目的科研价值和实际意义,制定研究方案,合理做好经费预算,撰写申请书。项目评审过程中专家的质询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合理安排时间,完成科研工作。科研工作需要团队协作,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也得以增强。从事科研工作还需要有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实验完成后,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与项目相关的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因此,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工作有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这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组的三名成员中,有两名考取了研究生。
2.存在问题与建议
2.1课程与科研时间上的矛盾
由于低年级大学生缺乏参与科研工作的相关基础和专业知识,大四学生要面临毕业和找工作的压力,大部分参加创新实验项目等科研工作的多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课程学习与考试,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项目实验,往往由于上课与实验冲突而难以有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验室工作,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对本科高年级学生进行学时弹性管理,保证其既能完成学业又能增强科研能力是今后我校开展创新项目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方面。对于大四的学生,可以将参加科研工作与毕业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双赢,这对于有志于考研或毕业后从事相关科研与生产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有利。
2.2经费与成果方面的问题
实验材料费是自然科学实验的主要支出部分,以动物科学专业为例,存在实验动物的购入、饲养、样品采集、药品与试剂耗材等支出费用,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由于试剂昂贵、对实验要求高开支更大,这样由学校教务部门立项予以支持的少量创新项目经费与科研工作实际支出之间就会存在较大差距,多由指导老师自行贴补才能使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科研工作顺利完成,造成谁带谁贴钱,带得越多赔的越多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创新项目原则上是由主持项目的学生负责,项目完成后参加的学生可获得综合素质学分等奖励,项目成果却与指导教师无关,既不算教研项目又不算工作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指导大学生从事创新项目等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开展。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项目资助额度的适度增加、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的优化,无疑会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将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参与科研的工作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也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小结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大学生参与科研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创新项目的实施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重要途径,必将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方式的不断完善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通过不断的沟通、磨合,必将进一步提高创新项目实施效率,使之逐步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能动性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的重要手段。 [科]
【参考文献】
[1]毕保良,孔令富,陈颖,等.大学生参加科研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4-16.
[2]李丽洁,施瑞,陈树森.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62-164.
[3]王翠菊,孟召平.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选题的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8:32-33.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现状 解决途径
本科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相关调查显示,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认知仅为18.7%[1]。针对目前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实施两年来,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主动申请各种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科研实训,并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本文围绕国内本科生科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保障学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和作用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确保更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本科生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1)有利于学生尽早进人科学研究领域,接触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得学校的科研、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因材施教,提高办学效益;
(2)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和思维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打破“在听讲中学、在课堂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参与者需要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综合分析、交流和实践,学生还要经常与指导教师、课题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2]。
二、国内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卷调查,结合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内容,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生对“科研活动”认识模糊,参与科研态度不正确
有高校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超半数学生认为大学生进行的科研活动质量不佳,贪图完成的数量。部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目的具有功利化趋向,有的为了凑学分,有的“为考研加分”,有的“为找工作加分”,也有的盲目跟风、凑热闹,而不是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因此,这部分学生一旦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吃苦,很容易中途退出。一部分本科生科研知识匮乏,对科研程序缺少最基本的了解,甚至有的直接拿着老师的项目申请书去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题,整个科研过程也极少参与,最后拿着由老师或研究生完成的成果去结题交差。有的学生为了应付结题,不得不编造数据。还有很多学生在报告别强调发表了什么级别的刊物文章、获得了什么奖励,这种太执着于成果的态度有点急功近利。形成上述想法和做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目前本科生科研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如有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法,即“重立项和结题,轻过程规范指导”,这种考核方法在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中是非常有效的,但不适用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本科生,这反而培养了学生功利、浮躁的心理,这也与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初衷相违背,应当引起高校的关注与反思[3]。
(2)学生参与数量少,科研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由于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学校多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研究生层次上,对于普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不管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没有把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纳入学校日常的工作轨道,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由于缺乏管理体制上保障,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浓厚的自发性与盲目性,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
(3)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经费依然短缺
经费问题仍然是限制高校科研上档次、上水平的制约因素。同时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科研条件也随之急剧紧张,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维持常规的教学实验支出已经相当困难,所以实验室很少对搞科研的本科生开放。
(4)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
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辨证同一也还未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素质的培养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本科生的科研是经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来完成。而因为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缺乏鼓励性政策和硬件条件的保障,对于老师来讲,由于持续增加的教学任务、愈来愈重的科研负担传统惯性的影响,导致老师没有精力或不够重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对于本科生来讲,由于学业的限制,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只能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承担一小部分研究工作,阶段性很强,缺少系统性,加上有些参与科研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选题缺乏论证,目的不明确,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或东拼西凑勉强结题,即使有研究结果出来,也因经费问题而搁浅,只能等毕业后再作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利益。
三、保障学生科研有效进行的具体措施
(1)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热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新生的专业教育,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专业负责人对新生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专业教育,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目前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方向,是他们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同时应开放本专业相关科研实验室,使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科研氛围,了解本实验室的重大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与引导,学生们从思想层面上提高了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热情得到大幅度提升,甚至主动联系教师要求参与科研工作。
(2)建立公共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场地
为了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有效进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建立公共实验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科研活动需求。在学生中,有很多学生自发的组织实施微小型的科研创新活动,公共实验平台的建立,能有效调动这部分学生群体的科研积极性,当产生好的实验想法时,可以借助实验平台很容易的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3)建立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
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培养制度,依附学院网站,建立本科生科研网络平台。每年秋季开学,学生登陆平台填写科研团队选择志愿。通过平台,学生可以浏览导师的情况、实验室名称、工作内容,可将个人简历,如研究方向、旨趣特长、获奖和相关经历公开张贴,或将申请书投递到导师邮箱,争取参与课题的机会。院方由实验中心公布各个指导教师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学术业绩、带生数量,团队招收学生要求。这种方式使导师间也引入了新型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导师的科研潜能。在开学第一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双方的选择权,导师确定科研团队成员初选[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201043, 51264007);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桂科攻12118020-2-2-1);广西信息材料重点实验室项目(1210908-214-Z);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21225-01-Z, 20121225-10-Z)
[参考文献]
[1]管华,何晓琴,梁鹤.我国本科生科研情况综述[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3):88-92.
[2]吕秋丰.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现状与完善[J].广州化工,2013,41(13):274-276.
[3]金可可,邱晓晓,,陈雷.教学研究型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27-28.
摘要: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提出通过适度选题、合理安排时间、全程监控质量、强化答辩环节等方法,以求解决问题,使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关键词:选题;措施;监控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运用所学课程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重要过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实践操作,将计算机的有关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了解新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中的应用,扩宽工程视野,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都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推进产教融合,衡量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1.选题问题。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及招生制度变化,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在选题模式、题目来源、题目类型与难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2.时间安排问题。由于我院高职学生在大三上学期陆续展开就业工作,这就给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带来很大阻力,能否顺利完成也成为问题之一。3.过程监控问题。毕业设计安排后,如果过程疏于管理控制,设计质量就成为重要问题。4.答辩问题。答辩是毕业设计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不重视,对于整理归档及评估诊断也是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具体措施
根据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按照合理、实用、高效的原则,重点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质量评定考核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改革,提高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促进信息类专业发展。1.确定合适的选题。选题适合是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的基础。针对高职学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较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毕业学生在企的岗位任职现状来考虑毕业设计的选题。①教师出题与学生自选相结合机制解决选题。要求所有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在第四学期末按照研究方向及所授课程填写课题申请书,同时鼓励初级职称教师也积极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为了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毕业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及所学课程申请题目。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采取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及特长,结合指导教师授课情况和研究方向选报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如有较强开发意愿及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电子产品与信息系统开发类课题;对图形及设计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类课题;对网络及信息处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网站及信息处理类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确保学生依据兴趣选择,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潜能得到发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级实施后,经过讨论最终决定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共计46个,其中教师出题41个,学生自选题目5个。②题目来源多样化。要求指导教师按照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提高。课题来源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和企业需求,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需求、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成果转换、大学生创新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其他项目。2013级选题中10个题目是解决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需求,21个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质量提升问题,2个是教科研成果转换,3个是大学生创新项目,2个是技能竞赛项目孵化,3个为教师专业研究实践项目。③设计制作与创新型题目相结合。高职生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课题中去除仿真验证性题目,题目以设计制作类为主,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创新型题目。2013级毕业设计题目其中设计制作题目共98%,2%为创新型方案设计。④难易适中,大小适宜。选题大小、难易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相适应。题目难易适中,既要保证学生“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使学生能“量力而行”,根据学生特点、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设计大小难易程度合适的题目。2013级其中28个题目是难度比较大,工程量也比较大的题目;13个题目是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题目。2.提前设计时间、柔性合理安排答辩时间,使毕业设计具有可行性。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大三上学期每年10月底举行,如果毕业设计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无法顾及毕业设计任务。因此,把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安排提前在第四学期末,采用工作提前安排、任务提前通知、设计(论文)提前完成、答辩安排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和进行时间适当向前延伸的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的实施时间。实施毕业设计任务通知后,7日之内教师、学生提交选题申请表,学院将最终设计题目于14日后通知到学生和教师,教师于7日内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课题过暑假,学生在假期确定内容框架和任务要求,开学后统筹安排设计时间,指导教师在假期在线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书写规范、资料查找方法、开题报告的撰写、论文提纲的提炼、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基本工作,在90日前大部分学生完成所有毕业设计系统及论文。同时信息学院在就业洽谈会前对部分学生安排一次答辩,洽谈会后安排第二次答辩,在第六学期安排第三次答辩,以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冲突的问题。3.通过全程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毕业论文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实践课程,是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应用的必要环节,为培养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通过全程监控,加强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实行学院、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的三级管理,从宏观控制、专业指导到课题指导,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任务,毕业设计管理过程完整、准确,课题实用、创新,教学管理规范、有效,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并且,在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条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及模板格式要求》文件指导下,信息学院进一步补充《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选题申请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选题申请表》、《毕业设计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记录》、《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表》等文件,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题,审查开题报告、定期通报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两周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必须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并填写相关文档记录。②有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切实提高指导效果。由于提前安排设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非常重要。要求指导教师每两周会见一次学生,了解进度并进行纸质签名,同时充分运用微信、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现代通信交流手段,切实提高指导效果。教师通过微信或短信及时通知学生各种相关信息,相互交流探讨,快速解决问题;通过电话预约指导时间、通知相关信息,解决必须通过语言交流沟通问题;通过建立QQ群,将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建立辅导群,可以随时在线交流,适时采取视频、文字留言等多种聊天方式发现并解答学生疑问;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传输工具实现文件在线或离线传输,以方便传输毕业设计相关资料;通过QQ群文件系统给学生发送相关文件及通知,极大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4.加强毕业答辩、成绩评定工作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成绩的客观性,成立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统一毕业设计考核与评定标准。答辩委员会根据专业设置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答辩小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答辩及成绩评定。答辩过程中主要考核学生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专业及实际操作水平、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考核,注重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量大小,答辩小组采用集体评分的方式给出学生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审定指导教师给予的论文成绩及答辩小组的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总成绩。在答辩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物化及原创性提出了特别要求,帮助学生总结毕业设计中的成熟经验和不足。为了让全体学生知晓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制定了低年级的学生旁听毕业答辩过程的政策,让学生提前体验到毕业答辩的环境氛围,以便自己进行相关思考,进行毕业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同时使正在答辩的学生在展示自己设计成果时有成就和满足感。
三、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就信息类专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从时间安排、选题、过程监控、答辩及成绩评定等四个环节入手,在严格实行过程监管后,已经达到了初步成效。毕业学生在技能竞赛、企业项目设计及学生创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肯定。该方法已经作为陕西工院信息类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规范标准,同时该成果也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作者:夏东盛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性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77?02
创新性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笔者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药专业学生“地黄叶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的项目训练为例,介绍项目人员的选择、选题、实验设计、组织实施及其效果,以期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
一、项目人员的选择
学生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实践的首要主体。指导教师只是起着指导作用的辅助主体,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指导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理论和导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在学生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求指导教师在一定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才能胜任学生创新实验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指导选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笔者作为指导教师,所选题目“地黄叶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与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一致,和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交流后,学生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该题目上已经有预实验,可以总体把握实验的设计、实施和结果。指导教师,从“项目”的选题开始到完成给予全程指导,以求通过“创新项目”的申请和实施,支持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既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实践的首要主体。参加项目的学生所在专业要和研究问题紧密相关,针对“地黄叶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所需的专业知识背景,笔者认为从中药专业的本科生中选择学生比较合适。创新性项目一般要在1~2年内完成,考虑到大四学生考研或找工作,所以学生从大二或大一学生中选拔。由于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在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以及思维上比大一学生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最终决定从中药专业大二本科生中选择。对学生个人的要求是要对科学研究和实践有浓厚的兴趣。因为科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本人对科研没有兴趣,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去参与实验。创新项目中,对项目主持人的选择尤为关键。笔者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表现、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最终选择了2个男生,作为项目的主持人。
二、选题设计
创新性研究实验的选题设计要体现创新性。选题时要注意结合科研条件及实际情况,题目和研究内容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选题也不能太大,研究内容要具体。地黄是河南的大宗药材,然而,对于地黄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还不够清楚。传统上地黄用药利用的是地黄的根,梓醇和多糖是地黄的主要有效成分。然而,根据文献报道,叶中的梓醇和多糖含量很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但是,梓醇和多糖在叶中的储存位置仍是空白。所以,“地黄叶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研究”都符合这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题后,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重要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撰写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特别是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包括实验技术路线、实验方法、所需仪器、实验进度安排等。
植物制片是观察植物组织结构的重要技术之一,在研究植物形态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对地黄叶的结构进行研究时,必须进行植物制片,包括石蜡切片、徒手制片等。制片技术结合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确定植物组织中某类物质的存在部位。 实验中用石蜡切片对叶进行横切来研究地黄叶的组织结构,用新鲜叶片为材料直接撕取表皮来研究叶表皮的结构。用徒手切片和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确定梓醇和多糖的存在部位。所需主要仪器是一台石蜡切片机用于石蜡切片,一台普通显微镜用于照相。
三、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地黄叶的解剖学及组织化学实验”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会遇到技术和实验条件方面的困难。
在创新实验中,以学生为主来实施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验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解决,必要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创新性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型的思考和实验技术改进。笔者团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技术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石蜡切片染色技术的改进
石蜡切片技术过程比较复杂,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粘片、脱蜡、染色和封片等一系列步骤,实验周期较长,影响实验成败的因素很多。虽然在以往的实验中针对草本植物叶的结构特点以及石蜡切片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了可以快速有效地制作地黄石蜡切片的方法,但是在对地黄叶片的染色中还是出现染色效果不佳的问题:利用番红-固绿染色番红难以着色,容易脱色。在笔者的指导下,经过查阅国外的文献,重点查看石蜡切片的染色技术及其图像效果,经过对比后,学生选用0.5%甲苯胺蓝染色,染色2~5 min就可以达到最佳效果。这种从文献中学习实验技术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查阅文献的重要性。
2. 叶表皮观察技术的改进
观察叶表皮特征,过去学生最初用Jeffrey溶液(10%铬酸和10%硝酸混合)放置12~24小时,直至叶上下表皮与叶肉分离,用蒸馏水冲洗后剥离上下表皮;用1%番红染色,水封片后显微照相。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发生由于解离时间难以把握引起的解离不够或容易破碎的问题,染色时间不当造成图像清晰度问题。在笔者提示下,学生利用地黄上表皮比较厚,表皮上的气孔、腺毛位置和表皮细胞在同一水平位置上的特点,比较容易用镊子直接撕下上表皮,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所以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容易撕下来。通过地黄叶表皮的研究,学生对于什么样结构特点的叶表皮可以用镊子直接撕下观察有了总结和深刻的认识。这种实践体验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3. 组织化学技术的改进
组织化学实验中,要证明多糖在地黄中的储存位置是在海绵组织。对多糖在地黄叶片中的组织化学定位选用0.02%的钌红染色。但是徒手横切切片较厚,效果很不理想。笔者给学生讲了显微镜透射光的原理,提示可以利用地黄叶片较厚,表皮容易撕下的特点。学生最后对这个实验做了改进:在取新鲜叶片后,切成小片,用镊子撕去下表皮,留取无下表皮的叶片。检测多糖,用0.02%的钌红水溶液染色5 min后,水封片观察,然后用显微镜摄像,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引言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1]。把学科建设与科研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地听讲转变为主动地学习,不仅能够激励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也能提前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科研工作的认知和兴趣[2]。在求真创新、协作互助、严谨规范的科研精神实训中,形成积极探索、勤奋负责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信念,培养学生对社会进步和学科研究的责任感,从而为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3]。在教师科研活动中,积极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在科研项目中分层次、分模块地设置开放性小课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参与入口[4]。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大胆思考、大胆创新,敏锐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根本上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固定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5]。
2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的功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几个方面。教学活动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环节,课堂教学主要依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和课堂互动为主。高水平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是保障高质量教学开展和学生培养的基础,科研实践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教师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会有助于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6,7]。如何制定有效的机制,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与研究生能力提升的互通互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8,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研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高校考核过分重视科研,教师科研教学双肩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项目考核上,导致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很难协调进行[10,11]。因此在坚持学术发展学科进步的基础上,建立科研项目实际应用的导向位置,牢牢把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核心思想、完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奖惩制度、加强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促进保障机制,是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必然路径。
3研究生培养的新举措与效果
3.1以科研案例融合促进学生科研思维培养。传统的专业知识的讲授主要以课程章节或专题的形式分散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以科研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一方面,会更好地建立学生基本的专业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以理论为起点,搜索学习学科科研文献,将所学知识点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科研案例融合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会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感情,为以后更快地融入工作实践打好基础。采用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式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善以理论为主要内容、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枯燥教学状况,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3.2以创新小组实训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开放,构建学生课外科研实践项目库;积极引导学生组建科研小团队,进行主题式训练环节。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主设计研究方案,自发开展项目研究工作。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补充理论”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拥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3.3以学科竞赛活动加强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主动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组织和引导更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项目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在完成项目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结题报告等,根据项目进度安排,开展分阶段的项目工作,合理控制经费使用,并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发表学术论文,这一系列全新的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从文献中学习创新思维,从实践中训练创新意识。3.4以机制建设促进科研与教学并重发展。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研究生培养教学素材,通过教材建设、课堂改革、学生科研、学生创业、竞赛设计等多元融合,构建层次化教学资源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创新意识的高级专业人才。学院层面建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保障机制,将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成效等作为职称评审、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教学和科研能均衡协调地发展。
4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学和科研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学院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针对研究生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研项目参与等不同环节的具体特点,提出并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建立有效的实施方法,推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水平发挥最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