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0:4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院校学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共27个问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背景因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调查;第二部分是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包括独立自主意识、学习能力、领导才能、风险承担能力和抗压能力、接受创业教育情况等.本文研究样本来自华南地区3所农业高校的本科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1份,回收率87.8%。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96.6%。采用EXCEL2010进行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运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本研究对问卷作信度分析,结果发现测评项目的信度系数(标准化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04,表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信度,问卷调查的数据可靠。
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研结果与分析
1.个体背景因素与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密切相关
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创业人文环境较差,到农村创业更具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在农村开展种植、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创业活动有很大的风险性。这要求到农村基层创业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挑战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坚定的学农爱农兴农的信念。而性别、年级因素、专业、心理素质等可能对农科大学生基层创业意愿的形成带来深刻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明显,男生有创业意愿的占25.0%,女生占18.0%,男生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不愿意创业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14%(见图1-A)。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更加追求事业成功,风险承担能力更强,更富于冒险精神;另外男生更加相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改变命运,取得创业成功,同时还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追求工作稳定、男性担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有关系。持无所谓态度(观望)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7%,反映男生一方面追求事业成功,同时对创业更加慎重,更显犹豫。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大三>大一≈大二>大四,其中,大四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大幅低于其他年级,而大三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于大四学生17.3%)。相应地,不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见图1-B)。大三学生经历过创业憧憬和创业教育成功案例激励后,创业冲动和意愿激增,而大四学生历经了找工作、毕业论文、考研等诸多压力后,变得更加现实,甚至有些消沉和疲惫,创业激情被磨灭,创业意愿大幅下降。依据专业特点,将受访学生分为两大类:传统农科类和非传统农科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传统农科类学生创业愿意(23.5%)明显高于非传统农科学生(14.7%),无创业意愿的传统农科学生比例(45.0%)明显低于非传统农科学生(56.3%)(见图1-C)。其原因可能包括,传统农科学生较多来自农村,受家庭和自身条件限制,就业相对困难,就业质量不高;所学专业比较对口,凭借专业知识更容易自主创业;农科学生由于专业“冷门”,更具危机感,更加懂得努力拼搏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农科毕业校友中成功创业的案例较多,对农科学生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2.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风险承担与挑战
意愿以及事业心等对创业意愿形成有重要影响采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对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样本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即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见表1)。样本的KMO值为0.881,根据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原变量适合做因子(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0.6作为纳入标准,运用正交旋转方差最大法提取因子,旋转在7次迭代后收敛,共提取8个因子(见表2),这8个因子共解释了17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77.396%,说明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贡献率较高,该分析结果可以接受。最终提取的8个公因子,涵盖了所有17个变量,根据载荷最大的变量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各原始变量的载荷、公因子的命名、解释变量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假设一个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家庭、年级、专业、社会兼职与实习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创业相关经历等不变时,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主要受到8种因素的影响,依据重要程度由高到底依次为:人脉和资金支持(14.081%)、财富与地位的追求(11.502%)、政策了解(10.261%)、自学能力(10.201%)、创业氛围与教育(9.062%)、事业心(7.571%)、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7.494%)以及就业形势感知(7.494%)。将因子分析中所得出的8个因子作为变量,分析其与受访者创业意愿的相关关系。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的Pearson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即所提取的这8个因子与创业意愿极显著相关。为探明各因子对创业意愿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其中,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创业氛围与教育、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以及事业心这5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概率p值均小于0.05,因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资金和人脉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强。据此建立回归方程:y(创业意愿)=-0.291+0.398*x1(人脉和资金支持)-0.183*x2(自学能力)+0.286*x3(创业氛围与教育)+0.264*x4(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0.202*x5(事业心)。观察所有个案的残差数据,标准化残差呈正态分布,并且从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标准P-P图(见图2)可以看到,散点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说明变量之间呈线性分布。由此可以推断,回归方程满足线性及方差齐性检验。
3.兼职、创业教育或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密切
调查发现,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愿意创业的占28.6%,无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具创业意愿的占20.1%,两者之间相差8.5%;有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不愿意创业的比例(40.2%)比无兼职经历学生的比例(53.6%)低13.4%(见图3-A)。表明大学生课余到校外兼职有利于促进创业意愿的形成。积累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1]社会兼职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振了创业的信心和愿景。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创业意愿无明显影响。担任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创业意愿分别为23.5%和22.9%,不愿意创业的比例分别为51.4%和52.2%,均无明显差异(见图3-B)。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创业兴趣,提升创业意愿。[2]本次调查发现,创业实践和参加创业大赛活动对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参加过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学生其创业意愿(40.6%)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学生(13.5%)高出27.1%,处于观望状态的比例也高出12%,不愿意创业的比例(19.4%)比未参加创业实践或创业大赛的(58.5%)低39.1%(见图3-C)。表明通过亲身参加和创业有关的活动,接触与创业相关的事务,对于了解创业、激发创业热情有积极的影响。洛达克(Roudaki)指出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和强化有重要作用;[3]李(Li)研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和印度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发现,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意愿形成影响很大;[4]大学期间关于创业的学习经历有利于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如何运作,对他们预测创业能否取得成功,评估是否做出创业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意愿,应该强化创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让学生了解创业,掌握技能,勇于创业,热爱创业。
4.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
家庭创业背景对创业意愿形成有较大影响。本次调查发现,亲友中有成功创业案例的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23.1%)比无亲友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14.0%)高9.1%,前者无创业意愿的比例(46.0%)比后者(55.6%)低9.6%(见图4-B)。这可能是因为如果处于亲友经营企业的环境当中,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会有一定了解,或者对企业经营产生兴趣,这样也容易激发创业意愿。这些影响可能在于创业氛围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这种支持能够激励具有创业潜能的大学生坚定创业理想并朝着创业目标前进,从而提高创业的可能性。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创业氛围对学生创业有重要影响。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必要的资金扶持和贷款优惠,这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无明显差异,即生源地(城镇或农村)对创业意愿无显著影响。
三、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路径
1.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创业理想
首先,应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将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目前农村条件艰苦、就业岗位少、薪酬低,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去农村基层发展。因此,农业院校应站在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基层创业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明确创业教育内涵,培养学生从事农业类创业活动所必备的挑战精神、自学能力和事业心,核心是要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自觉适应社会需求,将目光转向农村和农业,树立面向农村自主创业的观念。其次,在创业教育中应渗透“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一些农业高校把创业教育视为提高就业率的无奈之举,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把回农村基层创业视为求职不顺之后的选择。学生创业意愿受事业心的追求影响较大,在创业教育中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基层创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价值与地位的提升。农业院校必须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一批立志学农爱农兴农的优秀学子。如袁隆平院士早年读书期间在学校组织的园艺场参观时,对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立下了学农爱农的志向。再次,创业教育应与农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农业现代化知识是农科大学生创业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此,要特别注重农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高度结合,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农科教育为特色,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的融合。既要突出专业知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要加大创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强调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尽量扩大创业教育的受众面,不仅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更要将创业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尤其要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普及,培养她们的创业意识。在普及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分类指导,统筹兼顾,保证农科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要求。还可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专门有针对性地研究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探索农科学生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创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重视大学生农事训练与实践,积累创业技能
首先,建立农业院校农事训练与实习基地。调查表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创业实践经历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措施和制度还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薄弱。相对工业类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农业企业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等问题,这些都导致农科学生创业缺乏平台和载体。因此,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主动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以科技创新、课程实践、就业实习等为目标的农事训练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践。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大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培养了一批立志农村基层创业的学生。另外通过农业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其次,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农业技能实践内容。农业院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操能力,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激发其创业意愿。定期举办农业文化节、农业实验技能大赛、农业知识竞赛、生态沙盘制作大赛等活动,强化农业技能和农事实训,畅通科技创新和创业探索的渠道,让学生在参与式的教学中感悟创业。还可尝试举办面向农村的大学生基层创业计划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在比赛中接受农业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整合社会资源指导创业实践。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需要与多个部门发生联系,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农业院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其创业教育具有特殊意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师资缺乏。一方面需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规定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必须到企业完成;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也可作为创业教育的师资,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和实践。对愿意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的学生,重点开展帮扶和指导,尽量使其掌握一技之长。
3.营造惠农兴农的良好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意愿
一、通过专业介绍和任岗实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生源上。高职学生的生源一部分来自于高考成绩较差的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部分都是属于教师、同学容易忽略的对象,加之学习基础差,进入高职教育后,学习专业课程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学生热情不高,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高职生的另一部分生源主要来自于成教较好的“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由于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就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加上学习较扎实,因此在进入高职教育后,这些学生中有部分往往比较轻浮,认为自己在三年中职教育阶段,对专业已十分了解。但高职教育毕竟不同于中职教育,在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上明显不同。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准确理解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两类学生在高职教育中缺乏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论是哪种生源的学生,被录取的专业也许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可能是被家人和老师所强迫的;或者是被社会上的“热门专业”所诱惑而填报的;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专业字面意思的理解来选择的,总之是在不完全了解专业的情况下填报的。在进入高职教育的学习中,他们发现该专业与自己的爱好、特长、职业理想等相差甚远,结果出现了“入错行”的情况,于是学习热情降低,学习态度十分消极。针对高职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而高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服务于各个行业一线岗位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职业前景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并根据职业目标和现实以及未来社会的要求进行职业素质分析和专业能力分解,面向职业群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培养高职业素质的自觉性,有针对性地、不间断地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要做到这点,完全指望刚入学的高职新生自己主动去认识是不可能的,这时学校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填报的专业。这种专业介绍几乎在所有的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是一项必要内容,但这种专业介绍在大部分院校的做法通常是:由各系部或专业教研室召开专业介绍大会,会上将由专业专人或者学科带头人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的专干专业课程,就业前景以及适合哪些学生就读等内容,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显著。再加上很多学校考虑到专业的录取率和开设的专业班级数,往往只进行专业介绍,而忽略了学生听完专业介绍后能否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所向往的职业理想去重新调整专业的需求。据访谈,很多新生听完专业介绍后对本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等仍然十分迷茫;即使能深刻认识到该专业的种种益处,但是更多的是对自己不喜欢该专业后深深的无奈。接下来的三年高职教育,这些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可想而知。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经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对新生进行详细的专业介绍时,除了要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个完整、深入的感性认识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任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岗位上去体验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环境和职业要求。通过任岗实习,既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岗位有了清晰的理性认识,又可让学生对以后的专业学习不再盲目,提高了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以及职业需求来充实和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
二、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作风的培养
现在在校的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而且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家得到长辈的百般呵护,养成了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习惯。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间的互帮互助,喜欢独来独往,“唯我独尊”的意识也比较浓,往往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但当今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很看重学生的这些非智力方面的素质。因此,作为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合格、优秀的实用性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在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把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的作风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曾经就职的一所民办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管理系除了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外,还有一条硬性的规定,那就是对即将离校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甚至是中学对新生进行军训不足为奇,但对毕业生在就业之前进行军训的做法,据调查了解,在我国高校中还是很少的。毕业前的军训旨在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再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磨练其吃苦耐劳的作风;其次是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现在有许多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在招工后会集中对新员工进行军训,而学校把毕业生的岗前军训提前了,减少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笔者还清晰地记得,军训后的学生虽然个个都被晒得黑黝黝的,但是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在实训课的学习阶段,学生们的表现带有军人的气质,上课纪律好多了,学生间更团结友爱了,举行班级活动也一条心了。回访已毕业的学生,他们也提到毕业前的军训让他们受益匪浅,认为军训中锻炼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工作,加上过硬的职业能力,让他们出入职场十分顺利。用人单位也对该系的毕业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希望该系能继续保持这种做法,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实践证明,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军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磨练其吃苦耐劳的作风意义重大。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致使职业岗位的更换与更新不断加剧,这对求职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教育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满足社会需要和高校自我发展的双重目标,培养出具有全面职业素质,受用人单位肯定的人才,从而获得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高度认可。
作者:聂莉君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一、奉献精神有待提高
现代社会是新型的社会,同时也是服务型社会。如果学生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奉献精神,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对从事的岗位不能通过寻找窍门来完成工作。“利益至上”“贪图享乐”不应该成为部分学生的职业追求,不能把赚钱看做一切劳动的目的。要勤勤恳恳劳动,富有奉献精神,带着这种思想走上岗位后才能认真对待工作,否则常常是不断跳槽,一事无成。
二、改善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几点建议
1.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整合职业道德的培养内容
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在职业道德的教育理念上,比较超前,且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英国的通过学校管理完成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美、日为代表的完全市场化操作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德国的学校与企业双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知识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开发,既要与行业岗位紧密结合,又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
2.调查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状况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要想顺利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首先要从与专业对接的各企事业单位,搜集相关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并了解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在职业道德方面学生的缺失,制订详细的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计划书。
3.开展专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
职业道德的培养要贯穿高职三年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在第三年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才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情况,开展专题讲座。学生可以通过讲座学习,了解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各项道德要求。这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4.建立相关职业道德素质档案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面广,且专业方向较多。如笔者所在学院(渤海船院)船舶工程系最初只开设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后来增设舱室设计专业方向、船舶舾装专业方向、船舶涂装专业方向、船艇设计专业方向、海洋平台装备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要求的职业道德也不同。这就需要各专业教师贴近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本专业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并且将该职业需要的道德素质,记录在职业道德素质档案中,为学生提供了入厂顶岗实习的第一手资料。
三、小结
1.1学校难以高质量实施毕业实习过程管理
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最大难点,实习过程能否管理到位直接决定了毕业实习质量高低。而高职院校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学生实习单位分布过于分散,在指导力量、指导时间、指导方式和手段上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也因工作任务而忽略了实习的学习任务,这些因素容易造成毕业实习环节成为学校管理的最薄弱环节。
1.2专业所学与岗位所需不匹配
教师的观念中仍然大量存在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了解高职生在企业岗位中的具体应职应岗能力的教师比例较少,具有培养高职生有效形成应职应岗能力的专业教师更为缺乏。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也使得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学生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仍有较大差距。
1.3国家相关政策落实率比较低
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习方面作出了规范性的引导,对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相当多的规定和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一是毕业实习中的企业、学校、学生等法律主体关系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规定不明确,界限模糊。三是在相关规定中缺少具有明确强制性的条款,法规常变异为“倡议书”。四是调节工作不力。政府部门之间缺少配合,发挥作用不明显。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各方的参与缺乏约束,对各方应切实承担的责任缺乏激励和监管制度,对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也缺乏平衡机制。
2毕业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企业缺乏参与实习的内驱力
除了大型企业对新员工有专门的上岗培训外,中小型企业基本上都在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对新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因为这方面的投入相当于提高了企业的成本,短期内实习生又不能给企业带来明显效益;另外,如果企业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培训实习生,形成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后,部分实习生却会选择跳槽,这对企业来说,相当于给其它企业培训新员工,甚至可能是为企业的竞争对手培训员工。在劳动力供给大于企业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宁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也不愿意招收实习生。因此,企业就缺乏对实习生进行高质量培训的动力,而高职院校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将得不到保障。
2.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实习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分布地域广,实习单位多,又多在中小型企业,学校教师现场指导的机率极大下降,一般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联系指导,再加上办学规模的扩张,师资力量的紧张,教师指导的学生数多,而且教师在校内的教学任务繁重,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对远在外地的实习生指导工作往往被忽视;而学生处于企业中,接受的是企业制度的约束,完成的是企业的生产任务,所以,实习生在这期间不太愿意再接受学校的管理约束或以应付的心态对待学校的管理,这往往导致学生管理制度在管理毕业实习工作上失去效力。
2.3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融合
第一,校企双方没有找准利益结合点。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校企没找到对两方都有吸引力的共同目标,学校主要希望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难度,企业接受学生实多是希望为此能够带来劳动成本的降低,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共建、开发教材等方面开展真正有深度的合作确实存在现实难度。第二,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机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已经得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校企合作的水平也是评估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从目前来看,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所以校企合作表面上虽然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存在的风险还是不容小觑的。第三,校企没有形成可靠的工作机制。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方至今未找到一个可靠并有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利用,无法发挥整体合力的优势,导致出现各方都有意愿却又各自感叹独枝难秀的局面。政府部门对职业院校用行政指令指导,让学校感到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压力;政府部门对企业优惠政策的力度并未引起企业的兴趣,又让企业感到社会责任的压力;反过来学校的期望和企业的现实又让政府部门感到压力和无奈。
2.4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突出
行业协会除了为协会成员提供服务外,还通过制订并监督执行行规行约来规范行业行为。行业协会居于社会和政府之间,一方面在政府监督下协助政府管理行业成员,另一方面代表行业成员的利益对抗侵害成员利益的行为,同时加强政府和协会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行业协会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职业院校通过加入并利用行业协会这个媒介,实现与企业高质量合作的并不普遍。
3解决毕业实习问题的制度对策
3.1建立完善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存在明显不足。在修订和实施过程中,尤其在法律制定的技术上要特别关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效力级别、层次以及内容上完整性、协调性和适用性。尽量减少以政策性文件代替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政策性文件在职业教育领域所起的作用往往大于相关的职业教育法律,并且成为指导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依据。但政策并不具有法律特定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国家意志性,应该尽可能地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不是多变的政策性文件。只有及时地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推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满足改革的客观需求。完善地方法规,落实条款,才能真正起到推动职业教育的作用。2009年,全国首部职教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促进条例》)出台。在《促进条例》的推动下,截至2011年年底,宁波各职业院校与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在路径、方式、内容都不断创新,原来合作培养为主,合作育人,现在已经变成合作就业、合作创业,校企合作形式也多种多样。”陈文辉说,宁波市把校企合作作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突破口。经过努力,现已初步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发展机制,为宁波职业教育继续在高位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宁波政府推出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宁波校企合作进入立法深水区。宁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也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由学校主动转变为校企互动;二是由校企双方合作转变为政府部门、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方协同;三是由“求企业合作”转变为“为企业服务”;四是由学校“关门办学”转变为“开放办学”;五是由松散型合作转变为紧密型联盟,构建起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像宁波这样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建设经验,应该得到全面推广。
3.2修改税收政策
目前,国家未有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税收方面的法律性文件。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这两个政策性文件,对具体税务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调查发现企业一般都没有实施,规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引起企业的重视,甚至一些企业根本就不太清楚有这样的优惠政策,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税务部门、学校、企业都要广泛宣传和落实这些优惠政策;国家还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尽快修改税收政策,提高企业持续参与毕业实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3完善实习合同内容
高职院校实施毕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建立在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三方确认的联合培养合同的基础之上,尽量保证实习岗位与学习专业的相对一致性,实现工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避免工学脱节;要保证学生的实习工作不违反国家《劳动法》;要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三方认真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让三方共同找到一个真正合作的利益切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展。在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先在实习合同上寻找比较可靠的保障性制度,以便为毕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3.4完善高校毕业实习管理制度
1.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主体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言行举止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因而,教师必须转变填鸭子式的灌输教学方式,树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主动学习的好表率。任课教师、教辅人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通过行为、制度、观念的灌输,引导要转变学习观念,明确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个人自主发展的意识观念。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独生子女占据相当一部分,而高职院校中又是相对综合素质较弱,学习主动性、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引导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等,让学生在三年的高职生涯中学会自主学习,以应对毕业后出去社会的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1.2创建自主学习条件,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被随时随地的的学习环境所取代。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积极推进和改善学生自主学习场所的环境,例如通过设立学习小包间、计算机室、饮水间、建立无线wifi或局域网等,构建一个现实的学习场所和虚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优越的自主学习条件。同时,学工和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本部门主管的职能,考虑将学习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适当在品德分和学业分上给予奖励,如学生参加的mooc学习和其他相关考取的证书者给予加分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在校时的自主学习,逐渐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为人、学会处事、学会技能,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基本素质。
1.3构建师生互动课堂,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部分章节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或者翻转教学,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作业或者将实习实践中学到的带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互动,鼓励和辅导学生对相关作业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引导,全体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即可有效的达到课程教学的任务,又可激发和学习兴趣和学习创新.发挥尖子生的带动作用。邀请专业学习尖子或者优秀校友为学生做讲座,讲述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成长经历,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学习借鉴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4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需求对接,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以催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对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结合本校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不断的完善和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寻求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完成校企完美对接,实现“校企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当前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2结语
职技高师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他们对善恶美丑、公正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有较准确的定位。在巨大挑战和巨大机遇并存的当下,他们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有明显的紧迫感,但由于转型社会中各种现象、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职技高师院校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职技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遍缺少抱负,没有远大理想,遵循“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投机原则。部分学生存在信仰危机,荣辱观扭曲,如对考试作弊表示理解持无所谓态度;“一些漂亮女孩依靠外表获取经济利益”,认为是“个人自由”;不按时上课的大学生”被认为“可以理解”、“无所谓”等。部分大学生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淡薄,或知行不一,缺乏诚信;强烈的自我意识,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决定其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缺乏严肃认真的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笔者注意到近年来,职技高师院校因心理健康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明显增多,而大学校园内自杀、杀戮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原因分析
职技高师院校学生道德素质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方面的原因,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又有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一是社会因素。当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原则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宽松的开放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元化文化和观念冲突强烈;不良媒体为夺人眼球,获取利益,对价值取向暧昧的影视作品和新闻事件进行不恰当传播与报导;为获取工作经验等,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打短工,受道德素质低下的从业人员影响等。二是学校因素。职技高师院校教育功利化,导致高校道德素质建设无所作为。重就业、轻管理;重人情、轻处罚;重教育,轻制度的运行模式加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据笔者观察,诸如考试管理暂行规定、课堂考勤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行为引导和约束,不少学生对规章制度视若无睹、形同虚设。三是教师因素。高校教师行为偏颇,在授课等环节带有消极情绪(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当言论)都直接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职技高师院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法制不健全,学校政策不规范,无法切实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屡屡出现教师管教学生而被处罚,甚至开除事件;加之职技高师院校学生评教系统功能的异化,部分教师为避免事端、升职加薪等,而迎合学生,讨好学生,考试作弊不敢抓,课堂不到不敢问。四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偏失从根本上阻碍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家长的功利性、官本位教育,使不少大学生急功近利,强调索取,身处大学校园缤纷诱惑,更是将道德抛诸脑后。五是自身因素。大学生从众心理强,容易随波逐流。面对日趋多元的道德观念,许多学生无所适从,面对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不能正确地、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而产生错误的道德观念,竞相仿效,甚至明知故犯。
3.对策思考
笔者认为,加强职技高师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需要全社会形成思想合力,共同探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方法、途径和工作机制。
3.1加强社会大环境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不仅要通过树立正义礼善的先进典型,从正面产生积极的引导教育作用,更要对背离社会道德建设的错误言行,实事求是地大力批判,从反面发挥积极的“约束”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甄别辨析能力。当前,尤其要加强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阵地建设,健全法制,加强监督、问责机制,严厉阻止各种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腐蚀。建立诚信档案机制,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开放平等、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
3.2切实发挥职技高师院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引领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推动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理解、认同,推动其自觉实践与行动。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和显性作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贴近”师生为原则,以常规教育为起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体验主题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实现实践育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信”与“行”的问题。再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能部门间配合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职技高师院校要认识到,新形势下,面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规范的管理措施作保证,及时查漏补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使职技高师院校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不断提高实效性。
3.3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只有先为学生树立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对学生起到感召熏陶作用和人格示范作用,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及时发现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进行道德观教育是最富实效性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素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以师德建设为基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教师品质;二是切实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权利;三是改进和完善学生评教系统,客观求是地对教师能力做出正确评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4重视家庭德育教育,家庭是社会文明教育的起点。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使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家庭教育要把对子女的教育当做社会的需要,给子女创造民主、和谐、进取的家庭环境,向孩子灌输爱国爱家、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帮孩子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一、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剑桥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英语学习模式的探索,剑桥商务英语强调了口语练习对商务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了口语练习的核心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了学生的思维引擎,向学生传输知识。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对商务情景的分析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并在口语练习中指出学生的口语问题。当前,很多学生虽然具有扎实的英语听写基础,但是他们对于英语开口说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学校常常过于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必须要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与思考,继而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完成英语阅读之后,通过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对语境的分析能力,培养较强的逻辑能力。教师通过对阅读文本的讲解,学生对剑桥英语教材里的情景对话分析更加清晰,学生对剑桥英语情况对话中的内容获取与语境分析做到了全面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推断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对语境的分析理解力,因而在口语训练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基础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商务英语口语来说,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具备对英语较高的理解分析力。但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训练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英语语境理解力的培养。在此,可以归结为学校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考试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检查具有一定的作用,口语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提问,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剑桥商务口语能力。但是即便这样,很多学习者还是会遇到诸如,不能够每天进行剑桥口语训练的问题。学生对于剑桥教材的理解还不尽如人意,因为教材里的片断对话,让学生很难理解教材对话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外语教学中,通常使用外语来进行讲解教材内容,所以,这也让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堂讲解存有疑问。所以,必须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能力,必须要较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商务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应变思维能力。在商务英语交流中分析得出合作方的核心需求,继而抓住对方的心理需求进行商务谈判,才能够获得成功。商务英语口语交流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有很多新词汇与新长句都是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以自学的形式进一步在字典中找到详细的词语解释。在注重口语练习的过程中,同时注意加强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材料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逻辑能力。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出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商务英语的猜测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学生在英语练习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学生分析语法结构与文章中的词类形式,并快速的抓住文章的基本思想,顺利的完成阅读任务。猜测文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综合性阅读能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必须要通过词的结构与上下文的关系进行理解文章的词义。
四、总结
像很多口语练习中常见的口语语境练习都需要理解对话材料中基本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快速的抓住对话语境中的主要思想,把握住对语语境情节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对话里的本质内容,围绕文章最突出的核心内容进行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兴趣与口语能力的提高,此举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商务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自学与分析通常也不能够得到练习意义。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商务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必须要注重说与写技能的结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判断通常都是由主观的思维来完成的。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需要进行有效的理解分析之后进行得出,学生在理解对话之后才能更好的得出对话最终中心思想。剑桥商务英语往往追求学生在学习和口语实践练习的成绩,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的考试模式在中国当前英语水平考试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做好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引导,才能够有效扎实的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能力。
作者:祁璐 单位: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具体表现在:第一,在价值取向上,功利主义严重。据笔者对238名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75%以上的大学生找好工作的标准不是提供好的学习平台而是工资福利待遇,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部分学生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敬业精神的缺失,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第二,在职业道德判断标准上,不少学生观念模糊、庸俗甚至十分错误。奉献意识淡薄,过分看重工作待遇,不少学生认为在职场当中升职不靠能力靠关系,认为关系是职场发展的法宝,从而忽视了对自身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敬业精神,更谈不上爱岗敬业。第三,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上,缺乏基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和独生子女政策问题的显现,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自我的环境中长大,从而造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反映在职场中就是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优越的物资生活又同时造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薄弱和个人为中心意识的强化,使得大学生在工作中稍遇挫折就离职而去。第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还表现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法制观念、责任意识等方面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
2职业道德素养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
2.1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型人才的基础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方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的基础。人是技术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人对社会贡献程度大小的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职业道德水平越高的人,技术水平越高对社会的贡献度越大。反之,职业水平越低的人,技术水平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度反而越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而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标准由技术转向更加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核。根据笔者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最看重大学生品质的前五项排名分别是:第一,优良的个人品质;第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第五,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完成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
2.2大学生职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人本素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价值体系日益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的价值取向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中国当下社会变革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势必会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造成深刻影响和改变。特别是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物质观、过分强调关系弱化能力的人际观泛滥等等,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职业成长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时代的变化,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代企业判断一名出色员工的标准应具有忠诚、敬业、勤奋、正直、工作主动、尽职尽责、宽容、感恩、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等十大职业素质。这十个方面正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优秀的职业品格将是未来大学生在职业成长中必备的人本素养。
3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抓好“就业指导”理论教学,切实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
就业指导课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理论课程。高校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内容的更新与转变,“就业指导”和“两课”内容应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紧跟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对人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及时反映时代的变化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二是“两课”教学方法要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前提,以开展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三是在做好大班上课教学的同时,认真做好一人一事的经常性教育活动,把大学生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2以顶岗实习为依托,强化实习期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充分利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中完成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实习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下领悟、体会和感悟职业道德,在实习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爱岗奉献、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意识培养,通过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指导、实践完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同时,实践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工作认真负责的品德。大学生只有不断地融入社会,才能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同时正确地审视自己的不足,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
3.3以校园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诸多因素,作为大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校园起着主阵地的作用。大学生正是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的重要时期,“三观”也是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载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积极向上、人文情怀浓厚、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文明、卫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文明宿舍”、“优秀班级”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邀请优秀校友为学生做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事实证明,校园文化不仅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而且直接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发展。
3.4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和家庭也应肩负起应有的教育职责。学校教育应侧重于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社会教育应侧重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家庭教育侧重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的职业道德问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只有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三方面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4结语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不足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智育的附属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对空”的观点还有相当的市场,造成很多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无明确规定,更缺乏长远的经费投入规划。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制度建设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得较少。还没有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题讲座、宣传栏、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日等有助于营造增进心理健康良好氛围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应对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调试”和“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应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心理医生。个别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给学生进行药物治疗或仪器治疗。这种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医疗单位专门心理医生的区别,而且背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多数大学生中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作疾病对待,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倾向
医学院校中,许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时,不去认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而是寄希望于心理健康教育包打天下,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医学院校德育工作体系中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较高层次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亦受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诸品质的引导,但是二者绝不能互相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出发点、工作立场、实施方法、应用手段上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学校要在认真总结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针对存在问题,寻找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积极探索新思路,求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更好地完成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的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中心任务,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作者:张盛男 焦宏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
一、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学生工作最主要的是能否摒弃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而走向精细化管理模式。本世纪初,各高校办学规模扩大,校区扩展,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但学校管理成本也随之增大,存在着浪费现象,而精细化管理是适应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连年扩招,高职院校学生数明显增加但生源质量却下降。同时,社会又要求学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这使得高校原有的育人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大学生的问题也愈来愈多的凸显出来,如旷课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问题等,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工作涉及面变广,工作压力剧增。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重在通过制度完善规范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同时强调解决问题的针对性,这样能够使学生工作有章可依,忙而不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随着90后逐渐成为学校的主体,学生工作对象价值观多元化。加上现代网络技术的影响,他们思想活跃,信息渠道多,看待问题简单片面,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平时注重实际,以自我为中心,愿奉献的少,讲求回报的多,对自身的目标和成功评价也多元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跟不上,90后的节奏。同时,我们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存在问题,如工作随意性大,同一件事在同一院校不同系部,处理过程和结果可能就不一样,缺少统一标准、缺少制度。学生工作管理者缺乏专业背景、缺乏经验。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由学生工作人员兼任,他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重管理、轻服务,以管压说教代替引导服务,不能采用现代化手段贴近学生,了解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精细化管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在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问题时要提前精心“备课”,主动收集相关信息,以提高学生满意度为宗旨。学生工作涉及面较广,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属于学生工作范畴,例如学生座椅损坏,就需要学工口统计反馈给后管处。切忌将有些工作边缘化,或者是各部门相互推诿。精细化管理模式则提出责任明确化。学生管理无小事,我们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见管理。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现代企业管理,后被欧美高校运用于学生工作管理。在我国已有部分高校把精细化理念用于学生管理。这给我们高职院校提供了借鉴。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为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1.管理制度精。党的十六大指出,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需从学校领导学工处院系负责人到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共同努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精心完善各级各岗工作制度,通过层层制定目标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的,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有效杜绝管理死角,把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规律化、定量化、科学化。学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繁多,处理相关事情时,我们不能凭着感觉办事,更不能看人办事,必须按章程办事。这要求我们须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完善(学生手册)和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使学生工作人员办事有章可依,本着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和规范化的思路,不断改进和优化关键业务流程,提高结构性效率,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要求各个班级宿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班风学风建设。为保障学生工作得以高效落实,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条例就是调动学生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性的指挥棒,所以考核条例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能够细化、量化,能够有效衡量学生工作的优劣。精心制定学生工作考核制度,使学生工作有布置,有开展、有检查,并通过分别对职能部门、系部分管人员、班主任辅导员定期考核和及时反馈。考核条例的制定及实施是学生工作得以保质完成的制度保障。
2.“备课笔记”精。根据上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战略,借鉴以往工作经验,把握学生工作规律,用发展的思维精心“备课”,把学期工作任务细化。精心做好工作计划,就可以减少工作失误,不怕意外发生,因为意外的发生也在计划中考虑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及解决措施。精心备课不仅要备工作计划,更要精心备工作对象。随着新时期社会的变化,科技的飞速进步,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也发生变化,他们呈现出新的特点,对学生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工作的开展要从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和需求出发,要有的放矢,要因材施教,解决工作对象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缓解工作对象心理上的压力和思想上困惑。近年高校学生工作对象发生系列变化,如招生方式多样化,出现提前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注册入学等,导致教育对象差异性较大,学生的能力、知识基础不一样,学习也自主性不一样,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甚至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大学生个人价值观革新化趋势,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个人感受,做事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关心他人感受。他们常出现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团队合作集体荣誉感差等。所以,我们备工作对象时要精心细致,要带着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安排工作,做好计划,提前开展针对性的教育。不仅备好工作对象,也要备好工作条件,不仅是硬件还有软件。学生管理工作要结合管理人员的学历专业等自身特长合理分工,做到人岗匹配。
3.管理过程精。首先,学生管理要严格遵守管理规章和工作程序,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事情要按照工作规章制度执行,不能随意随心处理。其次,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和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善于利用现行的网络技术,利用校园网、贴吧、QQ、飞信、微信等现代化手段信息,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开设论坛、开放邮箱讨论区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声。同时将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在校期间奖惩情况、学生的贷款情况、党建信息、学习成绩、智育德育成绩以及各项检查评比结果等建立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使其比纸质档案能够更加方便快速查询、帮助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学生工作无小事,学生管理过程要求学生大小事都有人管理,避免出现真空,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管理的过程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制定详尽的学工处、团委、系部、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等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要求,使每个人的责任具体、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保证管理环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上传下达及时有效。
同时,继续推行辅导员工作的分工负责制,针对辅导员不同的特点和特长,让他们具体担任一项分工,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此外,在系部和班级中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继续开展学生干部培训。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骨干队伍,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走上良性循环,在落实管理责任的同时加强督查。加大学生常规检查力度。及时评比总结。使精细化管理逐步向纵深层次发展,我们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事情要求决策精确。过程精心。细节精致。结果精品,纵观任何一个知名企业或历史悠久的知名高校。都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以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及追求卓越的精神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传授技能。也要管理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同时也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骆红平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38-02
一、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最具创造性、综合性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而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一直都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现状及原因,并结合各高等院校自身情况及教育教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开始逐渐被各高等院校所重视。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的核心环节,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许多高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
1.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被过度强调,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检索、搜集文献的手段单一,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弱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较差。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过快,一名指导教师带多名学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指导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许多高校的教师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研究和自我充实,使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对较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较差,指导水平低也是造成学生科技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3.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尽管各高等院校对于科技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规定,但贯彻落实工作通常受到忽视,缺乏督促教师的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使论文撰写质量日趋下降。由于管理不严,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
三、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科技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不单只是检验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也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准备工作。科技论文的撰写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如果管理与控制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对科技论文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影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造成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面原因是社会的大环境变化,但从管理学角度去寻求解答,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论文的管理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组织松散是影响因素之一。各式各样的指导组织很多只是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实则上下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如有的学校以系为主,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但真正抓论文指导的是各教研室,评审委员会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指导队伍也缺乏统一标准及要求。学生按人头分摊给老师,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特长、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在指导质量、指导程序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2.缺乏有效计划是影响因素之二。很少有高校平日将论文写作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进行培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语文类课程,但也很少涉及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相关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日渐单薄。这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3.领导层思想、方法、手段的滞后是影响因素之三。部分领导思想观念滞后,认为学生的科技论文只是一份作业,领导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最后过程形式化。思想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领导方法、手段的滞后。实际情况中,因知识老化,个别老教授对学生选择的前沿课题感到力不从心,但有的高校却有明文规定对指导教师的资历资格进行了限制,使部分对前沿课题颇有心得的教师爱莫能助。
五、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科技论文设计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的全过程,以保障科技论文质量的提高。
1.保障体系分层管理。通过建立指导教师、教研室、院、校这四层质量管理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对论文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教师负责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及论文的学术规范审查工作。教研室负责监督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学院负责确定指导教师及论文程序的细化。学校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如一些关于论文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规则以及指导教师在各阶段论文指导中应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的相关制度。二是规范文档格式,明确各类型科技论文在各阶段的各项文档书写规范。
3.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科技论文监管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各项已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同时,在学生科技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到全面的监控,督促学生规范论文的内容、格式、学术规范,及时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级质量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论文形式、格式及学术规范进行审查。
4.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态度、数量及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对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写作环节的淡化,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改进高校科技论文写作,首先应该从管理角度着手,把握住各个流程环节的控制,从管理的几个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和改进。我们可以从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着手,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我们高等院校的科技论文写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6).
[2]李百齐.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120).
[3]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7).
[4]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谈[J].教育与职业,2007,(4):180.
[5]易清霞,杨春凤.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44):499.
[7]高玉华,丁涛,李刚,刘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
[8]杜道流,邓道贵.高校扩招后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问题探索[J].文教资料,2009,(1):103.
关键词: 公安院校本科生 毕业论文 改革措施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考核,也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本科层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能使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公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一、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
目前,以我院为代表的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虽然在学院和教务主管部位的监管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各教学部门在实施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学院各系部毕业论文工作通常开始于学生第七学期末,要求学生在寒假放假之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查阅等工作。但是,这段时间也正是学生刚刚结束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将进行各省公务员考试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并未将主要精力用于毕业论文工作,而是忙于奔赴各地参加考试和联系用人单位,势必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收集资料信息、设计研究方案和方法等的前期准备工作。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与毕业实习同时进行。虽然,学生五月初即可结束实习,返回学校,但此时距离毕业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而毕业论文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研究型论文还需要准备实验药品,熟悉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最后还要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期间,有的学生仍要前往其他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有的学生还要考虑毕业分配问题,等等。因此,学生真正投入论文工作的时间非常短暂,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影响。
(二)教师精力投入有限,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教学、科研和办案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在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此外,有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公安实战经验不足,指导实践型毕业论文时自身能力不够,使毕业论文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三)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完善。
尽管各公安院校均有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不尽完善。学校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评价多注重论文格式、字数和查阅文献数目等指标,在过程管理和论文本身质量等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选题、收集资料、试验(调研)、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等多主体质量评价相比,毕业论文监控措施并不健全。
二、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在实施毕业论文改革时,应紧密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计划、管理体制、深化理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根据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间上应当给予充分的保障。因此,论证新的教学计划时,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时间规划作为重点议题加以论证。我认为,可以结合刑侦、刑技等各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将专业课程授课计划在学期安排方面适当提前,以便在第六个学期即可开展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给学生更多的毕业论文学习时间。第七学期可以适当安排专业选修课和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课程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及时补充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备考。论文工作时间充足,学生才能得以兼顾,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时间条件上的保障。
(二)深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指导教师和教务管理部门的关注度。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在于提高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重视程度,应该从理念上深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论文工作是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理念上引起重视和关注,从而在指导思想上保障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应当将毕业论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实训必修课程对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强化论文各阶段的过程管理,为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和健全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需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的质和量的要求,加强毕业论文准备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三个重要时期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准备阶段监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审查论文题目及其类别、指导教师资格、学生的开题报告、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和收集情况,抽查各专业系部的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等;研究阶段的监控管理内容主要是对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完成情况与任务书中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核对和检查,从而督促教师定期指导检查学生论文进展,减少学生出现抄袭行为的可能性;验收阶段的监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格式内容规范性、答辩组织情况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进行评价性监控,同时,也要听取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