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06:18: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话考试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机辅测试” 培训与测试平台 网络化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中国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成果。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式启动。二十年间,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经历了起步初创(1994年―2000年)、规范拓展(2001年―2006年)、科学创新(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的发展。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辅助测试手段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早在2004年11月,国家语委科研办批准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项目。2006年1月,项目通过鉴定,实现了计算机对“读单音节词语”、“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等三个测试项的自动辅助评分。2007年起,计算机辅助测试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计算机辅助测试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手段的历史性技术变革,实现了现代语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
一、计算机辅助测试背景下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
所谓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相对于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的。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测试员直接面对应试人,由测试员通过现场听音的方式进行评分,这种测试方式称为“人工测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指的是计算机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参与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利用智能测试系统,计算机自动完成对有文字凭借的前三个测试项的测评,对于无文字凭借的“命题说话”测试项,则由信息管理系统分配给测试员进行评分,然后管理系统自动将计算机测评的前三项分数和测试员评判的第四项分数相加,计算出考生的测试总成绩,并评定出相应等级,这种测试方式称为“机辅测试”。“机辅测试”实现了测试手段的部分自动化,提高了测试效率,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一)优势与成绩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开展至今,全国各地高校普通话测试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强调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确保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也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相对于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方式还比较“年轻”。但是,这一新的测试方式以测试环境更优质、测试程序更简便、测试评分更客观、测试质量更科学获得了广泛认可。
1.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测试信度。首先,降低了测试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人工测试阶段,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大都安排在周末进行,因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众多,每学期测试员通常需要连续工作6~8周,工作强度很大,十分辛苦。随着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实施,机器测试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测试员无需集中工作,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完成第四项“命题说话”的测评任务,工作量大为减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其次,对前三项考试项目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评判更准确客观,提高了测试信度。由国家语委鉴定认可的测试系统软件,从试题库的选择到评价体系都是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要求实施的,在全国所有地区推广,评分尺度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全国统一。采用机器测试,无论测试多少人次,都不会出现人工测试时测试员因为体力、心理等因素产生的波动而出现较大评分误差,同时,杜绝了人工打分时可能出现的人情分,使得测试信度进一步得到保证。
2.实现了测试工作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二是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智能测试系统的运用优化了测试手段,规范了测试程序,统一了测试标准,提高了测试效率,体现了国家级测试的客观公正。信息管理系统使测试前的报名组织、测试中的监督调控、测试后的数据整理、考生成绩查询等功能都可以在网络系统中轻松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运用,使普通话水平测试从报名、测试到管理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问题与不足
尽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有诸多优势,但任何一项新事物的产生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一种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新技术时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1.“机辅测试”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不强,对语音的评判模式不佳。目前采用的“机辅测试”系统软件在调试过程中对硬件的依赖比较苛刻,对声卡、耳麦等语音采样设备的兼容性不够,在测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语言识别异常和测评失败的情况。另外,目前各高校引进的测试软件,理论上都是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要求设计的,但在实际评分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根据评分细则实施,对第一、二项测试中的重读现象及第三项中错、漏、增、回等语音现象的评判不够细致、精准。
2.部分高校的“机辅测试”设施不达标。实施“机辅测试”的基本条件包括:先进的“机辅测试”软件系统,足够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及相关辅助设备,固定的测试场地,严格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规范,专业的普通话测试人员和专门的“机辅测试”操作管理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等。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机辅测试”的软、硬件设施尚存在不达标现象,由此给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的准确度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
3.考生对“机辅测试”设备使用及测试及环境的生疏,造成技术性失分。普通话“机辅测试”对广大考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测试模式,考生对这一测试模式比较生疏。由于各高校受设备、场所、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对考生的考前培训多是以开考前培训会的形式进行,利用考前短促的时间给考生讲解测试流程及注意事项等,考生很难有机会在实际考试前上机模拟操作体验,从而参加实际测试时,部分考生依然感到不适应,以至于在测试过程中因设备使用的技术性失误造成一定的失分。
4.测试员采用背靠背评分方式,缺少现场参照和商榷,造成第四项测评分值差距较大,增大了复听率和复审率。在“机辅测试”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前三项内容由计算机完成评分,测试员独立评判第四项“命题说话”时,无法像“人工测试”时那样,凭借应试人测试前三项的表现作为“命题说话”项的评分参考,也不能和其他测试员进行现场沟通和协商,从而加大测试员的评分难度。再加上因为音频录制的清晰度不够及对背稿、雷同、离题、无效语料等现象认知的差异,测试员之间的评分结果会产生较大出入,从而在两个测试员完成的初评成绩差距超出设定的分值时,增加第三人参与测评及复审的工作量。
(三)办法与对策
1.加强组织合作,优化软件性能。优良的软件性能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应该由国家权威部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语音处理技术专家和研究机构,协同语言语音问题专家,包括各地长期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骨干联合攻关,进一步优化“机辅测试”系统对硬件的适应性和软件系统测试的准确性,从而使普通话测试工作从管理、测试、培训到研究全面实现现代化。
2.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机辅测试”设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是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大事,对于在校生而言,是其毕业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各高校应加大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关注度,加大对该项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机辅测试”设施完善与更新,从而为考生顺利高效地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获得较高的测试等级提供支持和保障。
3.加大考前培训力度,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机辅测试”考前培训。考前培训是“机辅测试”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机辅测试”的组织者、技术人员和考务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排除常见故障的方法;其次,加强对考生“机辅测试”考前培训的针对性。在考前培训过程中,一是介绍“机辅测试”模式,包括设备基本特点和实践情况等。二是解析测试题型,介绍操作程序和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是解答疑难问题,包括应对或化解“机辅测试”中可能遇到问题的技巧等。富有针对性的考前培训可以使考生在心理上减少对“机辅测试”的陌生感,增强适应性,从而有效提高“机辅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各高校还应尽量创造条件,在特定时间开辟专门机房,供考生进行考前模拟练习。
4.组织测试员定期展开测试工作研讨,通过磨合,提高人工测试评分的吻合度。在“人工测试”阶段,因为集体性工作的特点,测试员在测试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做到随时发现、沟通、消化和解决。采用“机辅测试”新模式之后,测试员们往往各自为政,缺少充分沟通和研讨。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和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测试员展开“机辅测试”研讨,在理论认知一致的基础上,就“机辅测试”培训及测试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和研究。通过研讨与磨合,强化测试员对测评标准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人工测试评分的吻合度。
二、南京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平台建设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江苏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办学历史悠久,人文传统深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南师大在校生人数众多,普通话水平测试任务繁重,在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组织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很大成绩,一直是同类院校的表率和榜样。自2008年起,南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开始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为提高在校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做出了很多努力。通过近几年的“机辅测试”实践工作的积累,南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正尝试建设一个全面、高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网络平台,为在校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的培训与测试平台。
(一)三大板块的设置
南京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网络平台大致包括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项目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及模拟测试三大板块。
1.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主要是将“普通话语音”及“语言表达”这两门专业课程的主体内容呈现出来。以往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编写的一系列培训教材大都以应试为目标,对“普通话语音”课程中的声母、韵母、声调及语流音变等基础知识点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对于“语言表达”课程中的内部技巧、外部技巧的运用,只在针对测试第三项“朗读短文”和第四项“命题说话”的解析中一笔带过且语焉不详。其实,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四个考查项目中,偏重语音考查的第一项“读单音节词语”和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在整个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总分值是30分,而第三项“朗读短文”和第四项“命题说话”的总分值则达到70分,这两个考试项目除了继续考查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外,更着重于考查应试人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我们希望通过设置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板块,弥补以往普通话培训教材中内容的不足,加强考生对语言表达及运用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践能力提高。
2.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项目板块。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将避免以往培训教材中将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简单陈列的方式,着重对四个考试项目中出现的各种语音现象的辨析及对发生语音失误的原因的分析。如在测试第一项“读单音节词语”中,关于“语音错误”与“语音缺陷”的区分;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中,对“轻声、儿化、变调”等语流音变现象完成不规范的原因解析;第三项“朗读短文”中,阐释“语调偏误、停连不当、朗读不顺畅”的含义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项“命题说话”中,分析“方音程度”、“词汇、语法不规范”的体现及“背稿、雷同、离题、无效语料”等问题的实质及成因。通过对四个考试项目的解析,应试人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在这个板块中,将选取典型测试案例,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三级六等样本予以详尽例讲和点评。
3.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及模拟测试板块。这个板块是针对“机辅测试”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应试技巧指导及考前模拟测试,主要包括“机辅测试”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故障排除等内容介绍与阐释,同时提供模拟测试训练。这个板块的设置可以避免考前培训会介绍“机辅测试”流程、步骤不够周详的弱点,同时让学生通过模拟测试熟悉“机辅测试”模式,保证正式考试时的适应性。
(二)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内容
传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教材大都是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主要内容的浓缩、主要材料的汇编及众多编者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四项考试内容或详尽、或简略的解释与阐发,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最多是附上朗读短文的音频碟片。南师大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平台将综合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手段,突出普通话作为有声语言培训的特点,有效增强培训效果。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口语测试方式进行,相应的培训也应采用有声形式。在普通话语音及运用基础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项目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及模拟测试三大板块建设中,将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生动的图片、声音和影像,保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前培训成效。除了基本资料,如《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单音节词语》、《普通水平测试用多音节词语》、《普通话水平测试必读轻声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儿化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短文》等音频资料可供下载之外,可选取以往测试中的经典案例,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常见的语音失误及三级六等样本一一予以解析,给广大考生提供参考和比对,从而使考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各种可能存在的语音问题展开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在实际考试中取得最佳成绩。
三、实现考生与测试员、测试员与测试员之间的网络沟通
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规定:在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审核中,普通话等级由原来的二级乙等提升为二级甲等。所以,普通话成绩的合格及迅速提高,日益成为广大幼师学生及普通话教师思考、讨论的热点问题。那么考生是否对自己的普通话很自信呢?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普通话老师帮大家总结了学习普通话的几个步骤,希望可以快速提高大家的普通话水平,并对普通话考试有所帮助。
第一步:感受,形成语感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方言区,不同的方言区有不同的发音习惯,词汇、语法用法也不尽相同。尽管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但北京话并非普通话,因此,我们都需要用心去感受规范的普通话。
感受普通话的途径很多,如,课堂上,教师坚持讲普通话。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讲解、提问、回答、讨论等,老师应在讲普通话中起表率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讲普通话;还有,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学生感受普通话还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语文课文的配套录音,这些录音大多经过专家审定,比较规范,是了解普通话比较正规的有声教材。
第二步:模仿,张开嘴巴
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句俗话“跟好人学好人,跟着端公跳假神”,这话虽难听,却有道理,可谓“话丑理端”。
模仿谁呢?一是直接要求模仿专业普通话教师的发音,老师教读,学生跟读:二是利用、模仿正规普通话教材录音(最系统)。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话实用训练教程》(北京出版社),也是普通话测试中心规定的使用教材,都有配套的标准发音材料,多听、多练:需要指出的是,网上普通话学习资源(如视频语音教学材料)可以参考,但不宜作为模仿对象。
第三步:学习,有目的地循序渐进
我们现在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话实用训练教程》(北京出版社),也是普通话测试中心规定的使用教材。它按语言习得的规律,根据方言地区的推普实践,结合学生的特点,以考试为导向,采用了模块式教学及训练。所以,使用好这本书,会使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在授课中在宣传普通话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测试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逐项进行指导;学生则应踏踏实实从语音、词汇、话题谈话技巧等各方面一一练习。
关键词:播音主持;普通话;分阶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43-02
经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普通话语音学只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这就整个人才培养结构来说是科学的,但是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如果忽视普通话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普通话教学不应随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而应贯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始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最高等级是一级甲等,也是该专业学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大多数毕业生都达不到这个等级,地方院校更是如此,当然这与“一甲”考试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但关键还是要自身下功夫。当下,主持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卫视台用人的硬性条件是“主持人上岗资格证A档”和“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这道槛儿拦住了不少人,随着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地方台的用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采用科学的普通话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普通话测试的高分,打好扎实的语音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许多地方普通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较之名校其普通话和专业基础相对较弱。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过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300多所,并且此数字和招生数量一直在呈上升趋势。以广西钦州学院为例,2009年第一届招生29人,2010年第二届招了41人,乐观的是后面几届有所控制。艺术专业有独立招生权,提前录取,对专业面试分要求较高,而对文化分要求偏低,因此一些文化分不太高没把握考上一本的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文化分门槛较低的艺术院校报,考人数的暴增让人有喜有忧,喜的是生源充足可选余地大大增加,忧的是由于文化分门槛低招进来的一些学生文化底子薄很难在往后的教学中有显著的进步。学生水平的良莠不齐也增加了教学和选拔的难度[1]。而类似钦州学院这样的市属地方本科院校则更难招到专业基础好的学生。几年来钦州学院该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广西、山东等地,南方同学占的比重较大,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对南方人来说学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加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考前培训,亦或是只有一到两个月的短暂学习,钦州市又处于白话方言区,对学习普通话来言非常不利。以2012级学生为例,大一结束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有14%的同学通过一级乙等,并且是刚刚过线,这远远达不到要求,普通话语音学课程虽然已经结束,但假若在后续的教学中不加强巩固普通话的学习后果不堪设想。
(二)对普通话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多数同学是以应试的态度来学习普通话,以为结束了普通话语音学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还有的同学勉强通过了“一乙”就沾沾自喜,不再上进,没有从态度上重视起来;二是受到很多港台节目的影响,没有认识到普通话水平对该专业的重要性,创作道路有了偏差。
二、学好普通话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普通话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用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对普通话的要求非常高,省台(卫星台)以上要求其主持人必须通过一级甲等。经调查发现很多已经在省台从业的主持人正在为没有一甲证而烦恼,严重的将面临待岗或失业的危险,所以经常看到很多主持人一次次奔波于北京的各测试中心,为“一甲”而忙碌。相信随着更多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地方台也会提高门槛儿,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在以后的择业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实行普通话分阶段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普通话分阶段教学模式
即把播音主持专业普通话教学分成“入学——乙、一乙——乙高分、一乙高分——甲”三个阶段,这是由该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特点所决定的。
该专业同学入学时的语音面貌大多数处于二级甲等的水平,所以第一个阶段要培养学生达到一级乙等;普通话测试越到高分越难提高,所以第二个阶段定位为一乙到一乙高分,许多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通过一乙的大都是刚过92分,有必要继续努力达到一乙高分即96分以上,然后在冲刺一甲;第三个阶段是一乙高分到一甲。
这三个阶段又具有“延伸性”和“跳跃性”的特点。扩展性指的是部分基础特别差的同学需要把阶段再分阶段,比如有些同学不能一次性考过一乙,或者是提高一乙成绩的过程比较漫长。跳跃性指的是有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省略某个阶段,比如直接考到一乙高分或一甲。
(二)各个阶段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1.第一阶段:这是最基础的阶段,应该在大一学年完成。这一阶段语音教学应结合发声训练进行,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夯实基础,不能为应试而学习,并在普通话测试之前结合各省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当下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在全国推广,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生的考试应用软件,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可以按照测试程序的提示,逐步完成考试内容及相关操作。应对这种测试方法关键是要避免非语音问题的扣分,方法如下:第一,注意试音及音量控制;第二,考生读题时应横向朗读,不要漏行或重复读同一行;第三,注意每题读题时间的把握;第四,注意读音失误的更改次数;第五,看清说话题目;第六,避免无效话语[2]。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摸清哪些学生是需要在本阶段进行延伸学习的,以重点辅导,既不伤其自尊,又能让其安心学习。
2.第二阶段:这是提高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应该在大二、大三两学年内完成。越到高分越难提高,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在讲授其他课程的同时要贯穿和强化普通话语音知识。进入大二同学们开始学习播音创作基础,但把创作技巧落实到文章上的时候也要注意巩固强化普通话的教学,温故而知新。
其次,要把普通话教学和发声训练结合起来,以为以后考一甲做准备。主持人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告知性、交流感,即说话要有对象感和目的性,读字词、文章亦是如此。学习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何况在一甲测试中确实要求语言的告知性,理解了告知性就能很容易的读正确词语的轻重格式,语句的重音停连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式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用内在语的技巧启发学生练习词语和句子。
再次,找出每位同学的语音缺陷,尤其是系统性的缺陷进行单独辅导,逐步纠正。普通话水平达到一乙以后语音错误逐渐减少,更多的是缺陷,对于钦州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是前后鼻音、平翘舌、尖音、声调的缺陷,在教学中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有耐心的辅导。
3.第三阶段:这是攻坚阶段,也是最难的阶段,建议在大四学年完成。一甲最初是用来测播音员主持人的,当前一级甲等已经成为进入省级电台、电视台担任播音主持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必备条件。在北方有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台在招聘的时候也打出了非一甲不要的条件,当然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考一甲的人数增多,在同等条件下即便用人单位不要求,一乙也是没有竞争力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教会学生应对一甲测试的注意事项,目前来说机测难以打出一甲成绩,考一甲主要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台培训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测试站进行“人测”,要给学生讲清楚其注意事项,在准备充分之后奔赴北京进行测试。还要给同学们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地方院校的学生觉得自己和名校的学生在专业上差距很大,其实不然,考一甲自信很重要。
其次,要求学生苦练基本功。比较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级乙等高分段和一级甲等低分段,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吐字归音时唇舌的力度不同。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提到普通话测试的规则中,但它确实是影响普通话水平的关键问题,不论从语音的生理性还是物理性来说,都是一个有显著区别的因素。具体要求是:吐字唇形准确,着力点状清晰;立字舌位明确,动程流畅圆润;归音韵尾弱收,唇舌趋向鲜明。除了以上几种语音现象外,还有一些影响进入一级甲等的因素。比如语音面貌虽好,但是由于对单音节字、双音节词的个体辨读掌握不好,对语音知识不了解,只能形成语流,不能拆开分读;而有的是整体驾驭和个体辨读还不错,但由于对测试程序、规则及内容不熟悉所致。另外,在测试中经常会感到有些应试者从理论上挑不出毛病,但是从听觉上总感到不舒服,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出现在音节与音节之间的衔接连贯上。它也涉及声音的物理和生理控制问题,与一个人先天语流、语感有关系,与人的听觉与动觉的感悟、配合是否协调有关系。科学的训练方法是通向有声语言的必经之路。发声训练的科学性是指在心理状态积极不紧张、各发声器官即生理机能相对放松、稳定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的一种训练状态,并能够正确理解、掌握发音原理,明晰发音过程。当然任何技巧、技能、技艺的掌握,都需要一个训练过程,知道不等于做到。因此,完善语音既要了解理论、讲究科学、强调意识、勤于思考,还要会用耳:多听,听自己的,听别人的;能用眼:多看,看自己的,看别人的;巧用手:用手感受唇部的肌肉走向与力度;肯苦练:要在理解、记忆的前提下通过量的积累进行重新塑造,达到质的飞跃[3]。
四、结 语
分阶段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模式已经在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有所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具体细节还没有尝试,在第三阶段也还没能取得质的飞跃,相信随着此模式的逐渐成熟,教学内容的逐步完善,以后定会取得优秀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罗幸.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学术论坛,2011(5).
关键词:师资力量;教学方案;实用性
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精神文化的沉淀,形成了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目前我国的通用语言,在我国的所有民族中都可以使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普通话的推广,实现普通话的规范发展。在职业院校中进行普通话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促进普通话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水平,需要提升职业院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质量。
一、职业院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现状
1.教师专业性不足,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
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为教学目的,因此,对普通化的口语教学不够重视,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专业性不足,缺乏一定的普通话口语教学经验,不能提升对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教学效果。
例如,一些职业院校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上,或者让现代汉语老师代替,或者直接不设置这门课程。还有部分教师对普通话口语教学中的语音知识和口语课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不能实现职业院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
2.学生普通话口语基础水平不同
职业院校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教育程度、性格和学习习惯等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不说普通话大家也能够听懂,对普通话口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有些学生从小缺少说普通话的学习氛围,对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了解不足,不能掌握普通话的口语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3.普通话口语教学的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普通话教学,但是,缺乏对口语的测试,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普通话口语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程度,无法体现出普通话口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普通话口语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对普通话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提升普通话口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1.扩大职业院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在职业院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扩大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师资质量,才能做好对学生的普通话口语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能力。提升职业院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效果,才能促进职业院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发展。因为普通话口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一定的技巧。扩大师资力量,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例如,保证职业院校普通话口语教学教师熟练地掌握普通话口语中的不同技巧,具备专业的口语教学基础理论,对普通话测试的内容和要求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教学,实现普通话口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2.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
因为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在普通话口语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职业院校普通话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职业院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要求,结合学生之间不同的普通话口语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普通话的使用较少,缺乏一定的信心。教师在普通话口语教学中,改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对普通话口语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使用普通话,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实现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效果,这样既提高了普通话口语教学的质量,又促进了职业院校中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发展。
3.提高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实用性
提高职业院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质量,需要职业院校加强对普通话口语教学的重视,保证普通话口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普通话口语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普通话口语教学。例如,教师在普通话口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我国普通话等级考试的相关知识,多向学生讲解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普通话是我国目前通用的语言,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口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职业院校中进行普通话口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促进职业院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普通话 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24-01
1 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统一,文化的趋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普通话的场合越来越多,对同事、客户的之间的沟通是否可以完整无误的表达具体的思想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语言存在以下几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1.1 方言现象普遍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地域、民族大不相同。其中有多数来自农村或者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他们从小在家乡话的环境中长大,家长、老师全部都是说家乡话,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所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普通话对于走向社会的重要性。
由于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做硬性规定。大多数企业和工作岗位也没有做普通话水平方面的要求,因此许多学校并没有将普通话的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也感受不到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性。
这种对普通话的重视缺乏也表现在学校教书教材的落后,缺乏创新、针对性不强;学校师资队伍力量的薄弱,学校没有高水平、高学历的普通话教师,这些教师可能本身就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普通话水平不合格;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由于资金的缺乏,也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供学生学习普通话。
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改革的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2 高职院校中普通话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普通话改革已经进入教育学家谈论的重要范围。那么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何改革也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2.1 重视普通话教学的时代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学生多数都是兴趣广泛,个性突出
对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普通话的开课应该在了解本班学生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选择开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新的爱好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另外,对于教学方式,应当改变以往老师说,学生只听的教学习惯,鼓励学生课堂多发言,多讨论,多对话,对于读错说错的同学给予更大的鼓励,让学生们找到学习普通话的信心。
2.2 坚持普通话的教学因材施教,分类教学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学专业不同,重点不同,对其普通话的教学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学习历史的,就应该多学习历史方面的普通话,而工科的电子、机械等则应该学习更具专业性的专业术语的普通话,旅游专业则应该加强地点,场景的普通话教学等。其次,由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的普通话水平相差巨大,教师应当在其入学时,对其普通话水平进行测试,了解其现状,并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分组,让高低不同水平的人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加快学习速度。
2.3 提高学校对普通话教学的重视程度,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在硬件、软件设施上的投入以及宣传力度
由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学校的不重视影响了学校在普通话学习中的投入力度。据此,首先,学校应当聘请高质量的语言教学队伍,这些老师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等级的考试,不仅仅是会说普通话,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语音学的教学基础,熟练掌握各种口语的表达技巧,对于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更应该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其次,应该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使学校拥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系统,建造或增加语音教室,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例如贴“请讲普通话”的标语等。
2.4 丰富校园社团活动,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社团多举办语言类的活动。比如演讲、话剧、辩论、合唱团等,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读书会,朗诵会等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进行再辅导,鼓励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出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的学习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必学语言技巧。
2.5 改革现有的普通话评价体系,强调实际运用
普通话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进行流畅的表达。而现有的评价体系将测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使许多学生只懂得照本宣科,不会灵活应用。
3 高职院校中的普通话改革的作用
尽管普通话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普通话也不例外。但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站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利大于弊。
3.1 积极作用
语言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必需的核心技能,在全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之下,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月细致的情况下,个人的人力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越来越被企业、社会看重。所以普通话的推广无疑可以节约市场经济的交流成本,比如翻译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推进国内经济、国内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
3.2 消极作用
尽管普通话的推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普通话的重视的程度的提高,会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淡化对自己本土语言的重视程度,而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亦是我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是我国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是可以采取措施弥补的一部分,即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也不忘记对本土语言的保留,本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考试方式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是总课时量的问题,从学生的专业上看,中文系学生与其他系的学生相比,所学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将来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中文系的学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承担着下一代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口语训练的重任,所以,自身口语水平的高低就至关重要,正因为这种专业上的差别,在教师口语课总课时量的安排上中文专业应安排72学时,其他专业本科的教师口语课可安排56学时。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贯彻四点教学原则:
1、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
2、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
3、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选择现实问题作辩题、开展10分钟口语训练)
4、分层辅导、分类训练。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虽然并入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中,但仍然是“教师口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本校上“教师口语”课的教师基本上也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所以,基本上“普通话培训”和“教师口语”是融为一体的。
由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结成小组练习,适当搭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多听多练,自我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让学生由字的训练逐渐过渡到词的训练,进而到朗读篇目的训练,最后到开口说话的训练,这样不仅训练了普通话,而且为“教师口语”的后两部分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普通话的学习彻底融入到口语表达的运用中去,同时又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普通话运用自如的程度。
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听话技能训练、说话技能训练、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其发现的问题讲授理论,训练技能,学生展开评议、教师指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进行每日三分钟口语训练,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这部分从教学形式的方法上看,采用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并以大量的辅助材料和音像材料的配置使用,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
教师口语课上,适当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并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以锻炼当众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想说不敢说到敢说、爱说,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克服了紧张、胆怯、自卑等心理,逐步建立起了自信,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表达方式训练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等内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教师讲授这些理论问题时要清晰明确,同时要具有示范作用,这一部分的训练可以融入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当中去进行。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的《教师口语》课程在前期阶段基本是沿用着一个老师讲、一群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快,我们就发现,这种教学效果并不好,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指导的效率低,实践的机会少,而且,由于一个教师担任主讲因为受到学科知识的限制,一些其他学科特有的课堂语言有时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因此,我们就要把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教师口语课程模块的设置。在教师口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下,中间穿插四个讲座。分别是:双语(汉英语)教师口语的特色;数学教师口语的特色;科学课教师口语的特色;艺术课教师口语的特色。在此之后,做最后一个讲座,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口语的教育学价值。至此,《教师口语》课将会发生彻底的有价值的改变。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课的口语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就考试方式应进行如下改革。
普通话考试这一部分成绩放在普通话培训中进行,成绩占到教师口语课总成绩的30?%,其他成绩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师口语“课因为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而且班容量相对小,基本采取口试的形式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十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的考核我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1.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平时组织的口语活动、课堂提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非常熟悉,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教材每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考核情况教师都要记录下来,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演讲稿或者解说词、评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可以占到30%。
2.期末考试的重点放在朗读和即兴演讲上,这是检验一个中文教师是否合格的必备的两项技能,试题从教师口语课题库中抽取,这两项成绩综合起来也占到40%。
3.作为全校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即其他专业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部分闭卷考试。因为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班容量过大,采取全部口试有一定的困难,考试形式拟采取平时成绩占到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到40%的方式进行。
4.平时成绩的考试方法除了采用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考核方法外,适当增加朗读和即兴演讲内容,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占到总成绩的30%左右。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教学新模式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通话水平测试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人工测试的方式,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普通话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从机辅测试开展的背景、机辅测试相对于人工测试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在机辅测试背景下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较人工测试的优越性
2009年国家语委提出:加大力度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智能化工作,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力争2010年在全国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标。我市在201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使用新系统和新测试方法,包括我校内的中职学校积极响应并配合市语委的工作。
计算机辅助测试与人工测试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
(一)排除了人工测试中的主观人为因素,不会因为测试员的个人喜恶或者考生的音质等因素偏离正确打分标准,同时也避免测试员打了“人情分”等有违原则但又不得已为之的情况,最大限度保证评分的准确无误。从考生的角度来看,机辅测试可以缓解人工测试时期近距离面对2位测试员时产生的考试压力和焦虑,以轻松心态更能发挥出真实水平。
(二)从组织考务工作的角度来看,计算机辅助测试可以减少人工测试时期的多项经济支出,提高测试效率。
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的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整个评分过程都是由两名测试员在测试结束后当场出分,在打分上更加统一和一致;而机辅测试的评分前三道题是由测试系统直接给出分数,第四道题是在测试结束后由测试员在电脑上单独评分,这样减少了测试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打分更真实有效。另外,机辅测试对于第四题的评分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离题、内容雷同以及无效话语的扣分等,可以更全面评测考生的普通话水平。
正因为机辅测试与以往的人工测试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将给我们普通话水平培训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变化。
三、中职学校校在机辅测试背景下的普通话教学新模式
(一)普通话教学老师的课前培训
中职学校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主要是由学校已经取得测试员资格的教师及部分普通话水平在二甲以上的语文教师来担任,测试第四题评分以及后期的复审工作是由测试员来完成,普通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评分水平直接影响应试者的测试水平以及整个学校的普通话测试水平。因此,在学生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之前先要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和评分任务。首先,对任课教师的R祷础,要不断进行培训、练习,纠正错误发音,不断加强其专业水平;其次,商讨并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国家语委、省语委当年的政策、工作计划以及当年参加测试的学生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要与时俱进,紧跟形势,特别是机辅测试后要将机辅这一新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再次,加强测试员的评分训练、听辨能力训练,以进一步提高其测试能力。
(二)普通话培训教学改革措施
伴随着机辅测试的实施,普通话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方法,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改变原来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将教、学、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多练习,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绕口令、讲故事等练习,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上,要将机辅测试的内容、程序、注意事项作为一个重点来讲,将其贯穿到整个教学内容中去,特别是评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重点、多次讲解,避免测试时出现多次、多人测试失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听一些机辅测试中典型的扣分音频,并穿插到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分析解释,避免学生在测试时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加强学生计算机辅助测试应试技巧的指导
学生在测试中一共需要完成四道题的测试,前两道题主要是考查测试者的语音发音基础,轻声、儿化等词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要注意读音技巧,注意横向朗读、语速控制以及第二题。根据会出现的轻声、儿化音的次数在不确定发音的情况下猜测词汇的发音,根据评分标准清楚如何扣分,才能在阅读时有所取舍,特别是第三道题朗读短文回读和读错的扣分点是不同的,朗读时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再决定是回读还是直接跳过。
(四)引导学生说话练习,避免作弊行为的发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第四题说话题目的练习,说话题旨在考查应试者的语言水平,同时,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自然、准确、流畅的外部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的练习,并培养、锻炼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只要准备充分了,就能避免一些从网上下载文章照读、重复等作弊和扣分行为。
目前,机辅测试已经成为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种有效测试手段和发展方向,而且测试手段还会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因此,我们普通话培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和认识机测的特点,积极进行普通话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去顺应这种变化,认真培训、认真练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机辅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话;改革
一、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方言土语使用广泛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地域性较强,绝大多数来自同一省份,且县乡农村学生不在少数。这些学生有着共同的语言背景,感觉方言土语似乎更能拉近彼此之间的交往和感情。普通话在这些学生平时的交流和沟通中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2.学生学习意识不够
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还未与毕业证挂钩,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没有太大的压力,普通话练习成为可供选择的科目。即使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学校和学生也只是做短期的突击应试训练,当测试结束的时候,对普通话的练习也随之结束,并不持久。
3.学校重视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而普通话等并不作为必修课程,仅作为公选课设置,且开设课程少、选用教材不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不完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效果。
二、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改革措施
1.激发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是学生系统性、专业性地学习普通话的场所,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兴趣、学好普通话的关键。
(2)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要提倡学生课堂多发言,多讨论,多对话。尤其对于普通话发音不准、不愿在公共场合开口说话的学生,要更多地鼓励他们去进行读、说、练,捕捉他们练说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他们努力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
(3)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普通话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探寻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更加灵活的实践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1)加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身教胜于言传。高质量的普通话教师不仅仅是会说普通话,还应具备较强的语音学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口语表达技巧,了解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语音区别等。因此,学校要重视师资建设,招聘或培养一批专职的普通话教师,对学生的普通话语音和表达给予更专业的指导。
(2)加强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普通话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可将校园作为练说普通话的坚实阵地,实行普通话单语制,除规定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这一职业语言外,要求所有学生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讲普通话,将普通话打造成唯一的校园语言。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语言类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
(3)加大资金支持,完备教学的基础设施。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针对性地进行语音教室的建造,充分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为学生学习普通话开拓更广阔的视野。
3.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实用教材
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动态的教师,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结合时代特征和本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和专业岗位的需要,对症下药,编写出针对性强的实用教材,将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趣味横生,增强普通话学习的效果。其次,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密不可分,高职院校要建立自己的教材评审委员会,秉着为学生负责、为学校发展负责的态度,严把教材质量关,在关键因素上提高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
4.改革现有的普通话评价体系
教师行业需有自己的职业规范和高度娴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传授知识的言语技能与教学策略。语言表达尤其是口语讲述,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职业技能。教师口语技能是未来合格教师必备的职业基本功,在师范生各项技能中占首要地位。未来教师口语技能的培养,关系到新世纪一代代人才的语言素质,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全民族的语言素质。教师对教育对象施教,可以采取多种有效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手段必将现代化。但是,无论教育手段现代化的程度如何之高,都替代不了教师通过讲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方式。
“教师口语”课程从开设至今已经走过了18年的历程,但是“教师口语”课从当初开设就一直存在一些误区,严重干扰了教师言语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师口语”课≠普通话训练课
1994年秋季在全国各级师范院校全面增设“教师口语”课程时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才刚刚起步,且只在广播系统的播音员中进行。当时的师范生方言土语浓厚,普通话训练自然在“教师口语”课程中所占比重就较大,有时要占到课时的50%以上。加之最初国家组编的示范教材是在万里先生《汉语口语表达学教程》的基础上改编的,教材框架主体是普通话发音训练和朗读训练,涉及的交际言语和教师职业言语的内容十分有限。有的学校在教学中有关师范教育中教育、教学等口语运用能力的训练与实践一直没有实施。笔者在同行教师中所做的访谈数据也证明了多数学校的“教师口语”课其实是“普通话训练课”。与教师应该具有的善于表达、准确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等信息的口语表达要求相差较远。把“教师口语”课等同于普通话训练课,明显违背了“教师口语”课程开设的初衷,有悖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目标,致使师范生言语技能培养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师范生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明显削弱,教师传道授业的工具——口语技能的培养失去了训练的平台。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师行业从1996年起逐步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这项工作的推广与影响深入人心,但同时也带来了对“教师口语”课程的偏见和误解。有的教学管理部门认为“教师口语”课就是教普通话而已,甚至一些担任“教师口语”课程的主讲老师也以普通话训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的师范教育中最具有教师教育载体的“教师口语”课就名存实亡了。“普通话训练”课不能承担也是不可能承担师范生今后在工作中如何与同事、同行进行教学教育沟通,如何与家长交换意见、交流信息等言语表达技能的培育环节,因此课程标准中“一般交际口语训练以及教师口语训练”的教学任务就形同虚设了。
“教师口语”课是一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以及教师口语训练三部分,三者之间是承续关系,教学中的训练步骤也是环环相扣。根据培养的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或语音现状的差异,在前面所述的三部分教学时数的设置上、各个训练环节的手段等方面都应该做动态调整,但调整的范围不能突破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更不能截取其中的“普通话语音训练”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
2.教学板块的综合性与传统考试模式的冲突
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包括:教学语言表达技能、课堂教学操作技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实务、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教师班级管理技能、教学启发技能、教学评价与激励技能、教学反馈技能、教师的交往沟通技能等。而所有的技能无不与语言有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口语”课的教学必须突出其职业技能,否则就会大大削弱了教师教育的专业特色。
教师言语表达能力表面上看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使用,但实际上教师语言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语言学中的符号性、系统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等理论,都是语言能力训练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师语言是遵循教育规律设计的教学教育语言,对上联系教学内容,对下联系学生的认知效果,是传输教学信息的传导工具。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教师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次,语言能力与美学、伦理学、口才学、声学、交际学、修辞学、逻辑学等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教师语言能力训练应该是一种综合性训练。但是,目前的课程模块,师资配备、教材使用、考核方式都严重地阻碍了该门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与提高,无疑制约了该门课程在理论上的深入研究。用普通话训练取代“教师口语”课,完全远离了教师教育理论的指导,违背了“教师口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有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高校教学的考核更多的是实行A、B卷闭卷笔试的方式,但是“教师口语”课程的特殊性,使得传统考试法不能更好地更加准确地考核师范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应用水平。“教师口语”课从1994年秋季开设至今,很少有学校采用口试的方式来考核师范生言语表达能力,更多的任课教师采用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加理论笔试的方式来完成该门课程的考核任务。时至今日还有教师抱住笔试方式不放,使得该门课程的终极目标——师范生教学教育的口语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检测,不能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和竞争上岗中的“说课”“讲课”提供训练的机会和平台,大大削弱了师范生就业竞争的能力。
二、改革与探索
新疆双语教师的培训目标与我院教育类学生的培训目标基本一致,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联系新疆学员的实际学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凸显专业特点
接受新疆学员来湘培训任务之后,湖南省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教育新疆学员热爱祖国语言,积极主动地宣传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能够掌握普通话发音原理,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及语流音变;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能把握好各种文体的朗读;掌握命题说话、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竞聘演讲的技巧。开阔眼界,感受祖国的伟大及璀璨的文化。提高国家通用语言的说讲水平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顺利通过PSC,成绩要能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其中双语幼儿教师专业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这个目标,结合我院新疆生未来的职业特点,我们增加了“能够使用标准、流畅、生动的语言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这个教学目标,旨在为他们今后的教师职业打基础。
(二)突出培养要求
培训后期,新疆培养办对内地培训学校传达了MHK通知,规定所有新疆维族学员,必须回疆参加MHK,并且达到相应等级才能上岗。通知同时指出这些学员的PSC成绩在新疆无效。鉴于PSC与MHK等级不同,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评分标准等迥异的特点,我们增添了全新的MHK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湖南省专门组织编写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模块:语音、朗读与命题说话、演讲。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语音、一般口语表达、教师职业口语,增添了讲故事和教育教学口语。后期,我们又加入了MHK听力、阅读、写作、说话的专项训练。
三.课程考核的变更
(一)增加考核内容
我省为新疆学员制定了五项技能考核: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说话、演讲。我们增加了讲故事、上微型课。
(二)课前5分钟检测
我们每节课按学号在课前5分钟对学员进行检测,一方面促进学员的课外训练,另一方面锻炼学员上台的心理素质,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员训练中的问题。
(三)模拟考试
后期,为了备战MHK,我们每周定时组织学员统一参加MHK模拟考试,严格按照MHK的考试要求,统一布置考场;统一监考;统一阅卷;统一讲评。事实证明,效果倍佳。前不久喜报传来,我院219名回新疆参考MHK的学员全部顺利通过,而且,还产生了前三甲的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的保障
培训学员绝大部分是维族,为了保障安全,学院特辟了一个封闭的院子,在固定的交际圈内,新疆学员很少讲国家通用语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帮扶措施
我们专门在学院初等教育专业中选取一批品德好,普通话标准的学生和学员成立一帮一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学员提供有利的学习平台,同时也加强了民族团结。
(二)分层级训练措施
我院新疆学员分两个专业和两个批次,人数多,水平不齐整,上课效果不太理想。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又采取了分层级训练,将原有班级打乱,按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分成不同的学习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
(三)以赛促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从进校开始,我们就组织了新疆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竞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以寝室为单位,第一个学期竞赛:寝室成员介绍;朗诵;才艺表演。第二个学期竞赛:朗诵;讲故事;儿童剧。目的是在寝室小集体中,形成讲国家通用语言的良好风气,并以此带动学员们整体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为了在短期内有效提高新疆学员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的策略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陈世安,石达慧.普通话测试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关键词:口语交际 情景创设 语文学习 教学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达,人与人的交往就越密切,而口语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越不容忽视。中职学生是服务、销售和生产行业未来的主力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决定其就业、生存发展、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法,这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中职学校加强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往往重视职业化教育,尤其是专业课程,而对于语文这类基础课,则是被忽视的。学生们认为是可有可无,只有学好专业课才能找到好工作,语文很难和能力培养联系在一起。其实,语文这门课程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丰富文化底蕴都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已成为了衡量基本素质的重要依据之一。再说,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因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对于中职学生,他们将来进入社会,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操作性强的技术工作,或者是从事销售、服务类工作。这都必须要与人打交道,所以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来说不仅体现个人的素质,也决定了他们工作的成败。
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主要通过面试考察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和才华。应聘人员光具备才华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口才把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完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见,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他们成功地敲开用人单位之门的前提条件,更是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中职学校语文口语能力的现状与原因
中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不高,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有些同学语文成绩不是很低,但这只是书面成绩,口语交际能力却不高。表现在:朗读时常出现声音细弱、语速不适、停顿不当、连续音变失误、语调生硬等问题;在被提问或上台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有的同学由于紧张,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很轻松,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观点和看法。这些都是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学校、学生与家长都没有重视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结果。
三、怎样进行语文口语能力训练
1.练好普通话是口语能力培养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要充分器重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我们的学生大都是来自唐山市区和各县,唐山方言很浓。口语交际教学就有了必定的难度,在当地没有以普通话进行交换的习惯,所以导致孩子的普通话程度比较差。因此,要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普通话是必须要攻克的难关。
首先,学校现在都开设普通话课,作为教师我们要施展示范作用,无论是在课上课下,都要说普通话。真正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其次,抓住课堂,面向学生设计多种情势的训练方法。利用普通话课,在课上让学生多练习。从朗读开始,再到说,只有大胆的开口说,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充分利用每学期由语委组织的普通话定级测试,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以定级考试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和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闸门一旦打开,学生的心智,敏捷的思维就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教师可以讲著名的大演说家、雄辩家的事迹,让学生明白了当众讲话时产生畏惧心理是正常的,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消除的。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自然,融洽。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张口说,说得不好,也不要过分地苛责,让赏识教育在训练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口语训练后期,可以让口语交流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比如,模拟一个招聘现场,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为以后参加招聘面试积累经验。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口语训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教师也可通过课堂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给于解决。
(1)朗读与复述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也是口语训练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首先,可以让老师范读,也可播放优秀朗读作品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其次,是让学生“读”。由老师和学生从课内或课外精选一些美文,利用课上,或课下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时有意识地运用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掌握后,接下来就是复述。复述是一种凭借文字材料的口语表达,复述训练对锻炼语感、提高表达的条理性和听说能力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复述训练过后,老师可以变指定的材料为学生自己经历的事,这样学生的口语水平又进一步得到提高。
(2)利用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谈话和讨论能力
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培养他们的谈话交际能力;教师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除了上述开设普通话课程外,可以在口语训练中介绍演讲与口才及辩论的基本知识,进一步锻练提高学生的口才。真正让学生把口才作为自己的一项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期末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等,评出奖项。这也是对我们教学效果的检验。
(3)配合专业课教学,强化岗位用语训练
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口语培训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色,如我们学校开设的市场营销,汽车贸易,物流专业,这三个专业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良好的口才。从求职用语,到工作时需要的文明服务语言,营销服务语言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并且他们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
总之,中职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特色的一大体现。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的表达快、传输方式多,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交际方式还应属口语。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它的强弱对于一个中职生的成长以及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晖,唐健雄.普通话培训测试教程.2004.
一、阅读课和诵读课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让我们从新课标看“朗读”与“诵读”的区别与联系。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朗读”和“诵读”的表述:
第一学段(1~2年级)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3~4年级)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第三学段(5~6年级)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粗略地总结出以下几点:
1.朗读和诵读要求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是小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朗读在各阶段要求区别不大,而诵读要求则随着学段的提高而提高。
2.诵读多是对于古诗文的要求,朗读则不限于文体。
3.诵读比朗读有更高的能力要求。
由此我们明白了诵读的概念之后就能更好地去把握诵读课的核心问题。
阅读主要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来把握作品所包含的相关信息,而诵读则主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读来传达作品所包含的信息。阅读是一种内化,而诵读是一种外化。所以,从需要完成的任务上来看,阅读课主要要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而诵读主要是以理解为基础完成一种声音的表达。同时,就小学阶段而言,阅读课上我们还要从音、形、义的角度进行识字教学,而这一点在诵读上完全可以忽略。
阅读课上我们还要进行一点语法、修辞以及文章的创作方法的教学(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考试不作要求),而这在诵读课上又是可以完全忽略的。但同时诵读课与阅读课都应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否则我们的诵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什么样的课文适合上诵读课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考虑古诗词一类的课文。如,那些生情并茂适合诵读的文章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散文等。其次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低年级可以考虑一些充满童趣的儿歌、短小的童话,如《萤火虫》《小船》等等,还要考虑小学上课时间的特点(篇幅不能太长)。
三、诵读课授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最重要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同时应具备一些必备的诵读技巧如:
情景再现、内在语、停连、重音、语速、句调包含: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另外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名家的朗诵,自己找一些适合朗诵的文章多加练习。
教师具备了一点诵读的技巧,平时认真研读文本、深刻理解文章、勤于练习,自己把一些文章诵读好,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花较短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这样学生的诵读才能做到发自自己的内心,才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诵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