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06:2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知识转化率;就业理念;择业观
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择业的过程中,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可是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
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加上往年待就业毕业生人数,2007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600万人。
自1985年开始,大学生的分配制度开始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渡,尤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极大的挑战,上大学不等于进了就业保险箱,大学生也必须接受市场的选择。在2006年底人们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现在我们大概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了,所以当代大学生更要拥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就业心态,下面笔者就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对其就业进行分析。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知识转化率低
把知识物化为高效创造生产力的能力才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真正要求。然而,据统计,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对所学专业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根本无法转化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总体表现在: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即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可见此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就业理念滞后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就业理念主要存在四大误区:
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考虑家庭的承受力的大小和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合等因素,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2.“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4.“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是兴趣,但还是选择了再学习之路[1]。
(三)价值判断盲目
1.攀比与求高心理。在攀比心理影响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自己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存在些许差别,有些大学生就盲目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另外,单向考虑自己的择业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各个方面都十全十美,从工资、福利、待遇到住房到地理位置到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这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2]。
2.自卑与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使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退化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自身素质的建议
(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归位现实的心理反映。
这种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传统观念,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而言,是绝对明智的选择。社会是发展的,而发展靠什么来促进呢?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然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毕业生和非紧俏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受专业限制以及工作经验和户口等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所以,不妨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以后,获得较好的市场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实提高,羽翼丰满后,实行第二次“就业(择业)”,从而找到理想的单位。在先就业之后,不但可以积累经验,更可以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这并不是说把起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个跳板,而是把它当成一个积累财富资本的原始股,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增值,增加竞争的砝码。
(二)树立自主心理——“量体裁衣”“凭实力说话”
以前通常流行着一种大学生“五靠”的说法,即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这种依赖心理,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青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少数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当然,对就业择业这样的大事,适当的征询意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本人一定要有成熟而理智的思考。俗话说“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毕竟,工作是要我们自己长期亲自去体验参与的,若是缺乏兴趣,势必会影响创新,不利于日后发展。若是对工作有所抵触,后果更为严重。总之,不舒心的工作,对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害无益的,所以我们更要“量体裁衣”。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或因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自身社会背景缺乏,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个时候往往不正确归因,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其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不利于大学毕业生以后的就业及生活。相反,有不少大学生利用自身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等手段,在不断的打拼下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这种自主创业的心理,非常符合
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
总之,大学生在正确地评价自己之后,要树立自信心,要摆脱依赖和不平衡心理,用积极的态度和努力来取得用人单位的认可[3]。
(三)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像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大学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3.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5.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四)树立继续学习的心理
用句古话说“学无止境”。就业之后,仍不断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
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小的学校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在就业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问题,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三、关于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生活,毕业就业与继续深造,往往使大学生手足无措。其实很简单,如果真的想继续在科学的殿堂里学习,而且具备相应的物质等条件,不妨安安心心地学习,但同时不要脱离社会。但如果是因为就业的压力而选择考研,这种选择并不可取。考研可以使我们增长更多的学识,但是不纯粹的求学心理也会影响今后的生活。
大学生就业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难免会由于时间仓促,导致准备不足,而显现出捉襟见肘的情况,最终不利于就业。所以,大学生入学就应做职业生涯规划。如果选择了就业,就应该在大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4]。通过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给了当代学子们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展示空间。看清形势,摆正心态,以积极的心境和行动去面对,感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而且家长的支持、学校的努力、国家政策的协助(比如今年教育部人事部出台的五项举措、劳动保障部的四大措施),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就业形势虽然并不乐观,但是大学生仍有理由相信自己——微笑着面对一切!
参考文献
[1]孙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C].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关键词: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改革开放之后,“一职难求”的现象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就业难成为高校学生和家长最头痛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发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市场的需求。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造成了现代高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特别注重人才的竞争。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与此同时,市场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很多怨言,例如刚毕业的应届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对自己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其中还有一些企业出现了招聘困难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主体,是整个经济社会市场的主体。大学生能否具备较好的就业能力和正确的择业观,去努力适应市场的真正需求,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甚至决定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所以当代大学生就业跟市场需求是紧密相连的,二者配合得好,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合作得不好,就会给大学生和企业带来困难。
所以,如何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改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十分重要。大学生只有对社会大环境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进而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二、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
1.大学生自身应提高就业能力以满足对市场的需求
哲学告诉我们,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要想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满足市场的需求,就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第一,注重培养思想品质。思想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要想学会做人,好的思想品质十分重要。当代大学生要注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在以后漫长的工作道路上,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二,当代大学生要注重诚信,诚信是全世界最好用的通行证。如果诚信待人待事,爱岗敬业,面对功利浮躁的社会能踏实行事,必定能够得到企业的信任,得到客户的信任,得到同事的信任,得到竞争者的钦佩,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走得更长远。
第三,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从学校一路走来,没有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所以当代大学生要迈出大学的校门,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四,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当代大学生高效率、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有效地把信息成功传递出去,不仅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完美表达出来,还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2.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高校来讲,不能仅仅把传授课本理论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各个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发生的巨大改变;当代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天之骄子,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教师还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定位,认清了当代社会的大环境,才能够思考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进而去思考市场的真正需求。学生只有摆正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够积极努力地了解市场需求,进而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除对当代高校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之外,高校还应该多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与企业、其他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当代大学生只有多接触市场,才能够了解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伦理教育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迅猛增加,从而导致了近年来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显而易见,高校扩招虽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充分条件,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就业伦理观缺失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有关大学生履历造假、证书掺假、随意毁约等系列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表现
为了准确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现状,进而揭示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原因,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7.3%。从调查对象的分布范围来看,既有正在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又有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伦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利益至上
当前,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意愿,过于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忽略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忽视了回报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其功利性显而易见。当调查中问到“您选择职业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仅有4.91%的大学生回答是“社会需要和贡献”;在被问到“您认为最能留住员工的因素是什么”时,36.14%的学生回答是“待遇”;在被问到“如果有猎头公司找到您,请您去另外一家单位供职,您的做法是”时,70.18%的学生表示“会去”,而“待遇高”则是选择去的主要动因,选择“不去”的主要原因则是“待遇不理想”。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经济利益,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种就业观与讲理想、讲奉献、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截然相悖。
(二)职业定位功利化
当前,有些毕业生能根据专业特点择业,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真正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应有的价值。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量等因素,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的专业不匹配,就业仅仅作为个人谋生的手段。大学生这种主观上的追求再加上择业中受到社会世俗观念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导致择业价值观扭曲,在择业中盲目追求哪些环境舒适、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的热门职业。在调查中问到“您选择职业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选择“待遇”的人占到41.05%,选择“社会地位”和“工作地点”的分别占15.79%和27.19%。由此可见,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急于把就业单位所能够带来的眼前的物质利益作为就业求职的评判标准,过于讲求实惠,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特点。
(三)诚信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在求职中诚信意识淡薄。在对“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你对自己的基本信息是?”的回答中,只有17.19%的人选择“如实填写”;35.09%的选择“基本属实”;而选择“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的多达47.72%。在问到“您对简历或证书适当拔高的态度是”的回答中,表示“赞同”的有16.49%;表示“不太赞同”的有36.49%;而表示“可以理解”的高达47.02%。在被问到“您在面试时对自己的工作经验或是知识能力会”的回答时,选择“实事求是”的有18.42%;选择“基本属实”的有34.74%;而选择“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的则达到46.84%。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现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毕业生身上,每个求职的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求职履历进行包装,以期在求职中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印象,这一点本无可非议。但目前产生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擅自改动成绩,或者复制他人的荣誉证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原因
(一)就业压力的加剧
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庞大,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今后一个时期新成长劳动力增长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八五”期间,我国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16岁)为1952万;“九五”期间增至2022万,比“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多增约70万;“十五”期间增至2391万,比“九五”期间增至369万。如此大规模的新成长劳动年龄人口自然递增,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目庞大。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1996年只有86.7万人,1997年为90万人,2004年已经有约280万人左右,到2008年已达到532万人,预计2011年的毕业生为800万左右。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据笔者对100名大学生的访谈,只有41%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找到自己较满意的工作,59%的学生表示没有信心或说不清。大部分学生反映,“现在好难。就业压力太大”。“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就业歧视造成的求职困境
据统计有54.9%的人在就业中曾经遭受歧视,其中身份歧视据首位,其次是性别歧视[1]。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加之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机制不健全,社会歧视得以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一般有以下几种: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当前就业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更为离奇的血型歧视、姓氏歧视和籍贯歧视。
(三)教育观念的偏颇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力很强,理论研究很成熟,但问题是我们的理论明显的落实于时展的需要,德育有一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原理、原著的分析上,与现实结合的并不密切。思想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再加上功利主义之风盛行,功利主义之风的盛行必然影响到大学校园,校园不是孤立的,而是随时随地与外界发生着信息交换。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重组、升级,竞争愈加白热化,功利主义的浮躁风气在高校中蔓延。另外部分教育者道德形象的失范以及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就业伦理的负面影响。
(四)“强求公正”的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们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除积极地展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外,有的还动用方方面面的关系,个别出现了违背政策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干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不公平的竞争现象,一部分大学生恨不能接受,在他们的意识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与就业状况的好坏成正比的,但现实有可能并不是如此,这种现象对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在就业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埋怨上天不公,恨自己“出身”不好,怪社会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条件。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重构的途径
(一)营造道德生长的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涌现出大量道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作为整体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是不能缺少的。我们必须提倡一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核心道德价值。同时也要加强法制建设,法制的完善,从制度上保障了道德观念的重塑能够顺利进行。也只有在“德治”和“法治”的互动中,道德才有了信仰的基础,道德重建才成为可能。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信用体系
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就业信用档案,就业信用档案建立的目的是对大学生“伦理缺失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在参加工作或其他各种社会竞争时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激励在校大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发挥就业信用档案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注意保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防止不合理的或者侵犯到学生权利的情况发生。
(三)改变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足。数量不足,就业困难,这也彰显出我国人才培养的弱点,即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改变现有的大学教育模式,培养适合市场的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减少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行为。
(四)完善大学生的自律道德人格
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依据的。然而,对专业课的过度重视往往使大学生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诸如人文知识和道德知识。自我修养的学习还应虚心求教、勤于积累。同时还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在就业中,不管是最终有档案查询的学生干部经历,还是无从考证的各种实践和兼职活动、个性品质、爱好特长等等,都应遵从实际的情况,据实对待。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代的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主体,他们的专业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甚至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就大学生的个体而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的道德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道德素质的缺失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产生的危害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而且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稳定。总而言之,关注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及时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省略.2007.3,27.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XX年的83%降到了XX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海淀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海淀区辖内
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海淀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海淀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XX年年7月对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海淀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海淀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海淀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海淀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海淀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素质 拓展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17-02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了更加深刻的定位,同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着广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多元化发展且又无序性的人才用人市场,造成了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现状。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难于就业的问题不断凸显,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为大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考验。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设置模拟场景,安排挑战项目,组织感悟分享,让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心理素质考验,激发自身潜能,在团队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就业素质。本文针对我国当前普遍面临的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探究性的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工作的创新落实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分析
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
1.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修养。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人格修养,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化性体现,大学生就业的身心素质以及性格修养,成为很多现代企业人才引进的选择基础。
2,坚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高尚的爱国素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前沿,大学生坚定地政治立场以及高尚的道德素质,是现代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思想道德,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前提条件。
3.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引进,往往注重人才的事业责任感,把人才敬业态度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首选条件,大学生就业选择时,事业心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备受欢迎。
4.具有坚韧吃苦的开拓创业精神。新形势下,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缺乏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经验。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具备吃苦实干的奋斗进取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在事业上获得长远发展的创业素质。
5.专业的基础技能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知识结构,是现代人才用人机制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不少企业会看重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生,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构架,不可能高效发展。
6.本位的动手能力和务实的实践意识。实践出真知,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更青睐于那些有过实践经验和实践思维活跃的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实践素质。
7.具有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共创精神。现代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企业的团队协作精神,很多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共同协作。那些没有集体荣誉感、缺乏合作意识的大学生人才在应聘时会受限。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及现状剖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
1紧张焦虑心理。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过度焦虑引起的紧张、不愉快乃至恐惧的期待情绪,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的自我封闭状态。由于对前景无法准确判断,因此在择业时缺乏理性思考,行动上漫无目的,造成精神上紧张压抑、消沉茫然现象,严重影响着求职状态。
2.自负自大心理。自由择业的人才交流模式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毕业生因自身的些许优势而在内心深处存在睥睨自诩、夜郎自大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择业时“挑肥拣瘦”,不能正确审视定位自己,在瞬息万变的求职竞争中迷失方向,造成了择业难的被动局面。
3.自卑怯弱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不敢肯定,不能正确定位。部分大学生由于择业初期受挫,在求职过程中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怀疑否定自己的能力,由于心理羞怯自卑原因,从而在择业时往往不能充分展示、推销自己,对前途失去信心,持消极逃避态度。对大学生求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盲目从众心理。长期的学校群体生活,促进了学生处理事情的从众原则导向。因此,不少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坚持“群帮性”原则,“鸭子过河随大流”,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跟着去找什么工作,根本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更不去分析社会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盲目从众,贻误了良好的求职机会。
5.依赖被动心理。有的大学生自立能力较差,习惯于“农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况,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一味的依赖学校、家庭给联系就业单位,而自己总是被动的在期待中“守株待兔”,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作出极端行为。
(二)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素质问题
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具备较高的自身就业能力素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就业发展潜力不足。很多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科间的纵向引导。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就业面窄,对口专业少。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考研、考证现象导致了专业学习精力相对不足,这种舍本逐末的状况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综合能力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在知识运及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技能的实践。大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创新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就业导向存在偏差,职业素养教育欠缺。由于各种社会因素误导,就业观念偏失,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导向措施不足,缺乏职业化素养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因此,高校应在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其职业素养的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现象
1.影响了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的快捷发展。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高校大学生高昂的学费及生活费用大都靠家庭为后盾,毕业后的就业难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民家庭陷于困窘,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种高投入、无回报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误导了社会对高校教育改革动机的质疑。现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其初衷是面向全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新形势下,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和收费的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
难的现实,促使了社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质疑。
3.造成了社会财富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群体,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社会特别是农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养出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并非真正的体现出大学生的人才价值,这是对当今社会财富和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导致了社会边缘化待业大学生群的弱势。农民是当今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而严峻的就业现状又使毕业后无业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经济上难以自主,前途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公,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侵蚀着大学生的心态,导致了社会对大学生的很多弱势现象发生。
5.生化了读书无用论的再现及严重辍学现象。严峻的人才竞争现实,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重新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再现,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农民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学生的厌学情绪日增,教学质量下滑的趋势难以遏制。生源不稳定,学生生源流失辍学现象严重。
三、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总体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存在相对滞后现象,现代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扩招剧增的生源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的失衡,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
2.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大多数毕业生匮乏竞争综合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偏执、自负等不良心理。
3.家庭因素。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因素,促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学生择业时急功近利,虚荣心理严重,缺乏职业责任意识、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
4.个人因素。面对现代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发生转变,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比较浅,不善于甄别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心理承受力差,所以会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训练,是缓解现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措施,通过模拟实训,让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素质考验,激发潜能认识,释放就业压力。
1.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智力、文化和自尊心强的青年群体,有着较高的报复和追求,新形势下的人才体制,致使大部分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热爱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挫折应对能力,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感知接受力。当今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时将无所适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挑战精神,完善健康人格,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塑造学生团队意识和精神。沟通与交流是生存的重要方式,而合作则是确保生存质量的关键。当代大学生虽然与时代潮流接轨较快,但主动合作交流意识不强。就业素质拓展训练教育,蕴含了沟通、写作、配合的哲理,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拓展训练,采取双向交流、亲身体验、共同分享的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提高就业竞争力,对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的实施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矛盾与趋势,突显素质拓展教育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培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落实:
1.调整专业设置,拓宽择业渠道,适应市场导向的社会需求。要优化高校专业课程,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延展学生择业岗位,保障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稳定。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提升综合能力,强化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就业是参与理论实践的过程,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创业欲望,有利于大学生争取就业主动权。
3.培养良好素质,整合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现展论认为,生存是发展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学会竞争。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精神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生存能力的重要环节。
4.拓展素质训练,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陶冶情操。高校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接轨,全程化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现代职业的责任意识,转变职业观念。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
5.倡导创业教育,落实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创业所必备的素质条件,经验积累等相关方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
六、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人才交流供求机制,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就业择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创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工作,缓解疏导大学生就业素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拓展大学生素质实训教育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有待于社会的共同携手关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中国科技信息,2005
2.王秋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
3.肖潇,张光旭.拓展训练在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作用.青年探索,2008(2)
4.陈斯祁.关于高较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和就业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设置网上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当今大学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情况,探究现今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解决途径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方法:设置网上已设计好的调查问卷150份以及派发纸质问卷150份并回收,整理后处理数据分析总结。结果:大部分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定位不清晰,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毕业后会先就业。结论:大学生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锻炼各方面能力,注重社会实践,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就业方式; 就业观念;调查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12402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和就业观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作为大三的学生在不久以后即将踏入社会,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择业。选择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应该量体裁衣。在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然而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将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正确判断自己有哪些潜能和特长,力求做到对号入座。而如何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铺路,将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1对象和调查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大学生共30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表
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1.2.2方法
(1)网上邀请在校大学生做调查问卷。(2)走访大学城高校发放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填写后统一回收问卷。(3)针对调查的不足,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1.3资料分析
人工统计各题选项例数后,将数据录入Excel,并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归类与分析。采用方法:将选择题逐项统计,列出各题数量,并算出百分比。问卷中全是空白或未答5题及以上者,为无效问卷。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100%。(注:回收率和有效率都达100%,原因是在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前,我们会向他们简单介绍这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2 数据和分析
被调查的对象中,一二年级学生占7%,三年级学生占49.l%,四年级学生占30.9%;五年级学生占13%。医学生占65.l%,非医学生占34.9%;从性别看,男生占46%,女生占54%。本次接受调查对象所属专业囊括了医学类、信息与科学技术类、经济与金融类、建筑设计类、管理类、社会科学类等等四十余项专业。因此仍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1关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对如今严峻就业形势所持的态度
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有清晰规划的属于少数,多数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还是非常模糊,经过我们后续访谈调查发现,多数同学反映,平时虽有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但却少有这方面的指导,也无从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的技巧。
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这一选项,对将来的就业持乐观心态的学生占32.67%,选择“不知道”的学生占6%,感到悲观的学生占4.67%。面对严重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看待就业问题。然而也反映出了不少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不知道,甚至是悲观。消极心理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清晰,以及对自己专业历年就业情况不够了解。
2.2.2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对工作待遇、环境等问题的期待
在回答“毕业后,您能接受的最初工资待遇(月薪)是多少”时,22%的大学生能接受1000-2000元的最初月薪,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就业环境差的背景下,这种观念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最初薪酬的期望仍是偏高。在物价日益增加和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大多数大学生期望自己的最初月薪是2000-3000元甚至是3000元。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偏低的平均就业率以及激烈的竞争,一些工资待遇较好的公司不是很青睐没多少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在一份工作对受访者最具吸引力的因素的调查中,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是个人发展机会,当今大学生追求的是个人发展机会,他们重视个人的提升,并愿意选择能锻炼自己能力的工作。而以往比较热门的工资待遇现在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有了下降的趋势。
在关于就业优先地的调查当中,绝大部分人还是会优先选择国内发达城市,小部分人会优先选择西部发展地区。至于优先考虑出生本地的,可能是由于他们是出生在东部发达城市或沿海经济发达的一、二级城市,在众多发达城市中,会优先考虑出生地而非周围的的发达城市。另外,有不少的调查对象专业是与中医相关的,他们就业优先地是中医行业发达的广东省,而非其他中医并不是很流行的省市。
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待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志愿影响较大。由调查数据可知由于国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门的报酬与工作环境相对更有吸引力,多数同学将这些单位当作 就业首选,然而必须指明,这些单位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建议多数同学初次就业应该放低期望,选择民营企业等单位作为就业目标或者作为更好发展的一个跳板。
2.2.3关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看法
从数据上看,考研、读研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但是毕业后继续继续读研对一些经济较困难的家庭来说,他们所承担的高昂学费令人担忧。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直接上岗就业,毕业后读研也许并不是大多数人最佳的选择,工作赚钱对于一些身处经济能力一般的家庭的学生来说才是当务之急!此外想过自主创业的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18人,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加强,但很多学生心想创业而力不足。有10人选择报考公务员。报考公务员尽管竞争激烈,但仍有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报考,原因是比较稳定,有保障,这种想法也大部分是出现在女生身上。现代就业难,许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并不能一次到位,对于此问题,我们54%的调查对象认为会多积累工作经验,38%的调查对象认为要先就业后择业,而仅有8%的调查对象会试着适应目前工作。
2.2.4关于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和素质的看法
在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关系的调查中,还是有近83%的人觉得工作还是要跟专业对口的,只是大部分人觉得刚开始工作时必须“不择食”,待有机会了,才去吃“本家饭”;其他的小部分人坚决只吃“本家饭”。剩余的受访者就可能觉得现在有工作已经很好了,没必要跟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由此反映出,大学生择业还是以专业为方向,毕竟对工作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熟悉,而对不熟悉的工作要不少的时间去熟悉与适应,而且犯错的机会也比较大。
而在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我们当代大学生反思自我时,对于会造成自身竞争力偏低的第一要素的见解各有不同。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44.67%的答卷显示都认为缺少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是其就业时最为欠缺的素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在本次调查中以22%的比例仅居第二;16.67%的调查对象认为沟通协调能力是他们所最为欠缺的素质;还有10%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能力的欠缺。此外,有个别调查对象认为英语能力的低下是其自身最为欠缺的素质。
当提及到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时,大部分大学生都是认为工作经验是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多实习,积经验,是就业的不二法门。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大学学习对于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明显帮助,自身能力全面发展是提升竞争力的法宝。经验、能力、态度这三者,均被大学生所越来越重视。
2.3意见和建议汇总
2.3.1给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1)面对如此严峻又充满挑战性的就业形式,我们当提高忧患意识,及早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旦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就应该通过多途径获取相关职业的就业前景信 息并做好分析。
(4)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2.3.2给家长的意见与建议
(1)家长在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但必须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
(2)家长在指导学生择业时不要强行要求学生选择职业,对于学生自己选择的职业应给予支持。
2.3.3给政府,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企-校联系,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让学生们更能学以致用。
(2)政府应多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地区扶持就业的宣传,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区域就业选择。最好取消限制学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高专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跨省地市就业。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3)政府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等,免费为毕业生快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
(4)国家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行为的主体,减少中间环节,强化监督,提高制度效率。
2.3.4给学校的意见与建议
(1)学校有关部门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必须加大力度组织各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宣传画等手段传播有关该专业的就业方向等信息。学校除应针对大学生各自的特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
(2)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以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就业基地,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又增进就业双方的了解,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3)学校应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大力提倡和采取措施如设立专项奖学金,选修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并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等,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将其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4)加强就业指导合力,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本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认识与对策思考[J].中国人才,2010,(1).
[2]朱明星.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卢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
[4]袁颖.构建大学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J].江苏高教,2010,(1).
[5]姜莉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张宝敏.大学生就业亟需调整自我认知[N].中国教育报,2007,(8).
[7]刘余镇.转变就业观念创建和谐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6364.
[8]赵月华.制度完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4).
>> 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现状分析与就业指导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启示与研究 大学生就业途径及形式分析 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对策研究 女性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缓解途径研究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刘 丹,崔 健. 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的构建与推广[J]. 华章,2012(9):118.
[3] 谢 刚.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渠道机器拓展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09(7):57-59.
[4] 齐嘉琳,芦爱江. 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07(4):92-94.
[5] 岳 燕.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4(2):62-64.
[6] 余 彬,潘 烈. 基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81-82.
[7] 鲁凤宇.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压力源的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7(2):107-108.
[8] 薛玉霞. 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2013,4(2):111-112.
[9] 张 宇. 现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08(6):67-6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自从我国高校的扩招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步入大学。同时大学生也变的普遍起来。这就使大学生的数量远远超出社会的需要。并且,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以后并没有学到专业知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毕业生人口基数远大于社会需要,这与社会发展中的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又增长过快,就业岗位不足,使劳动力长期出于就业难问题。其次,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发达,同时大学生的普及也随之带来了相关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的大众化,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但素质却没有太大的提升,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低
首先,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无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普遍没有高素质,能力不足,经验全无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应征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在学校里学习课程很难与外界接触,没有与社会成功接轨,交流能力不足与胆识不够都成为问题。另外,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总认为大学生是高高在上的,对于一些工资低的工作看不上,而工资高的工作却没有能力,从而有了低不成高不就的现状。因此,大学生对自身的清晰认识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社会的现状给大学生就业带来阻力
近年来,大学生多是自助择业,北漂,上漂成为其中的主流,然而在北京、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户口户籍成为了把这些外来大学生的应聘的门槛。就是:不是当地户口的不与录用!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被拒之门外,与辛苦找来的工作失之交臂。
(四)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真是越来越高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真是越来越高,对求职者的外貌、学历甚至家世都有要求。但是,对大学生来说最致命的就是要求工作经验,敢问,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又怎么可能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如果工作经验成为应聘的第一道门槛,那么会有多少大学生在这道门槛上栽倒?显然,用人单位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使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五)大学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学校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很多学校还很落后,在办学方法和观念上都很落后,缺少实践调查,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不相符,从而导致了矛盾。另外,现在大多数学校以教育知识文化为主,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就业辅导问题,多是在大学生毕业前的突击性的辅导,并且大多是理论指导。有调查显示:需要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往往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甚少,其中非常了解的只有三分之一,有近百分之十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机构。这就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工作还有待加强,为就业的大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就业指导。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所致,说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从多方面来努力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解决
(一)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要有吃苦锻炼的意识,挖掘自身潜能,树立健康实际的就业观。其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全方面的准备。大学生只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三,大学生创业,运用自身的财力,各方面的能力来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要了解市场需要,找准商机,在失败中寻求经验实现自主创业。而自主创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大学的推陈出新
其一,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多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需要,从而让大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从而有利于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其二,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问题真正的做些事情,为学生指明方向。其三,大力的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辨别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三)政府部门积极调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首先,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严厉打击违法单位,用态度表明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消除就业是在户籍,人事上的歧视问题,打破以往的裙带关系风。其次,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大学生做出家门,为西北部等落后城市贡献智慧。鼓励大学生从底层做起,千锤百炼方能成才。另外,政府应该完善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大学生毕业生是一大批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运用得当,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改善社会风气的一股重要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n)04-0224-02
0、引 言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精英人才意识,被动就业观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残留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首先,当代大学生普遍自我期望过高,大都认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过高而追求高待遇。在大学生追求高身价的同时,企业提供的岗位工资明显低于期望值,从而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出现畸形的供大于求。其次,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行业、地点倾向性,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动态就业观念淡薄,创业意识薄弱。
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难发现,表面上传统的就业观念,却隐藏着对利益的追求,无论是追求高工资,或是到大城市、国企单位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表面上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观念问题,其本质上是利益选择问题。
1、对利益的追求形成就业观念
一个人的择业行为是就业观念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出发点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体选择某个岗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岗位能够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可以说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当然这里的利益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方面。因此要改变就业观念,就要先从就业利益追求上入手,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决定就业观念的利益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工资和补贴的多少,大学生普遍希望到高工资的单位上班已是不争的事实,公务员和国企也正是他的高福利才导致了大学生的积压,另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及城乡发展不平衡性的事实存在,各地区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这容易导致发达地区人才高度聚集乃至人才过剩。
(2)社会利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体现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社会利益也是他们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社会利益又包括制度因素所产生的利益,政策因素所产生的利益。
首先在制度因素方面:①户籍、档案制度制约毕业生的择业。我国的户籍制度与住房补贴、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社会福利有很大联系。与户籍制度相似,档案在人事调动、选拔人才、评定职称等事务中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仍然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中小城市和西部偏远地方就业,户籍、档案制度会对毕业生的再次择业带来阻碍。因此,大学生一心想到发达城市的就业观念也就不难理解了。②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欠发达地区的保障制度远远落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更为完善。保障体系完善与否也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就业时存在地区选择倾向。
其次在政策因素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性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利益,如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时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另外各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所产生的隐性利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各地区的人才引入政策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人才储备政策所带来的未来预期利益也会决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3)家庭利益。大学生就业不单单是个人利益的选择,家庭利益也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决定。特别是对一些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大学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使家庭总体利益最大化,此时,他们的职业也许不是对自己最优的,但是他可以帮助家庭其他成员提高收益。
以上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各种利益的均衡考虑是他们就业观念产生的根源。
2、实现利益协调。转变就业观念
既然利益决定了就业观念的形成,就业观念的转变就不仅仅应该是大学生主观意识上的转变,它的关键应在于实现利益之间的协调,处理好了利益协调,就业观念自然会发生转变。我认为,实现利益协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实现国家机构人员与非机构人员之间的利益协调。国家可以对国家机构人员(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福利进行改革。一方面适度降低公务员的待遇,公务员高稳定性、高待遇的特点使得大量大学毕业生积压于此,适度降薪可以给公务员热降温;另一方面国家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禁止公务员灰色收入的存在,一旦灰色收入消失,这些大学生必然会流入其他部门。
(2)实现发达地区就业者和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农村和西部偏远地区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工资和社会保障力度,吸引大学生到此就业。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在2007年提出了“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方面提供保障”的举措,这一举措应该加大力度实施,使得与在发达城市所获得的利益达到相对平衡。
(3)实现大城市就业者和中小城市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应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吸引大学生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就业压力,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吸收的大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4)实现国企、三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效率工资理论,提高员工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这一高素质群体,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公司的发展,同时缓解就业压力。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它的潜在发展空间和容易产生成就感难以吸引大学生就业。因此,提高员工待遇可以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局面。
(5)实现就业与创业的利益协调。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大学生贷款额度和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加大大学生创业时税收优惠力度,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结 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才刚起步,大学生依然是人力资源中的稀缺人才,大学生的失业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于就业观念的陈旧,转变就业观念的关键是实现利益协调。因此实现利益协调,达到利益公平,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散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
[5]韩经,尹兆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航海教育研究,2008,(4):35-38
[6]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枝学报,2006,(3):55-58
[7]许传红,我国弱势群体度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6):596-597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 内涵 问题 对策
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未就业人数是144万人。预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多万,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44万,实际将在2008年就业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94万人。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2009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加上近两年沉积的大学毕业生,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作为社会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学生更应该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如何具备这种能力,关键是调节好自己的就业心理,发掘自己的就业心理潜能。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内涵
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隐私,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自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了“就业心理”的概念,开始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探讨。美国哈佛大学首开先河,于1919年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从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心理测试和就业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从而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用人单位都开始面对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不管是从学历还是各个方面,用人单位都开始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而求职者随着竞争生存压力的不断加剧,对以后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谨慎和细化各项标准。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我、自负心理。
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准确把握自己是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毕业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认为能力尚可的占72.9%,比别人强的占12.4%,不行的占14.7%;对自己兴趣、爱好了解程度:很了解的占38%,比较了解的占47.8%,说不清的占14%;对自己气质和性格了解程度:很了解的占38.4%,比较了解的占50.7%,说不清的占10.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很了解或比较了解,自我意识较强,对自我的个人期待值很高,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相对美好的设想和规划,这一系列的期待让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中的过程当中自然会按照自己内心设想好的一些条件和要求去衡量,过高的期望值必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产生一些过于自信的心理。
2.自卑、失望心理。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评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贫困生、女生中也有表现。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面试中不敢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3.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这是一种没有主见的心理。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许多毕业生赶时髦,喜欢围着别人转,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就把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实际上是在择业时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为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1.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毕业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已由国家分配转变到供需双方自主选择,在观念上要积极地适应和接受。面对分配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的意识,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竞争。择业是自主的,但又是双向的,择业的自主性正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之中。毕业生已没有了传统的一次性定终身的分配,在未来可能还会面临很多次择业。
2.普及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毕业生提供心理帮助,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引导这些毕业生走出错误的自我认知,从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不良就业心理带来的后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就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为求职就业提供一个内在依据。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还要掌握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翠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对策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教育上的成果,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而另一方面来说,随着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等方面的问题。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来到699万的峰值,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每位毕业生极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增大,毕业生数量也是迅猛增加。据统计,200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114万,到了2013年达到了699万,达到了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一个峰值,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了一个最为严峻的考验。而我国历经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也就意味着自2007年起我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进而造成学历含金量下降,毕业生就业能力下滑的现象:博士毕业抢硕士生的饭碗,硕士毕业跟本科生抢工作,本科毕业生就只能跟大中专生竞争,乃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等滑稽现象。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的供需结构也随着相应调整,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将来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会让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无所适从;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并存,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明确的就业观,纠结于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的矛盾中,耽误了就业时机;我国目前的劳动保护机制尚不成熟,劳动力市场的管制也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在高等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方面并没有做到结合社会实际,与社会的需求并不接轨,在某些专业上并未做到科学的设置,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并不能了解到市场需求,只是一味地接受单一的知识灌输模式,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不能展现出足以胜任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从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说,他们往往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太高,过度地追求收入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的职位,有些毕业生甚至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从基层和基础性的工作做起。而这也导致了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效益稍差的单位更是无人问津的情况。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缺乏信心,认为自己非名校出身,所学专业并非热门,自身能力有限,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就业要求表现出担忧和焦躁的情绪,这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在大学期间并未培养出完善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经济的增长对拉动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态势放缓,使得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用人单位掌握了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情况之后在就业市场上呈现出更加强势的地位。用人单位尽量用更少的成本招募到更优秀的人才,而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仗着自己的优势地位肆意延长实习时间,降低实习工资,并用工作经验作为提高就业的门槛,这些对大学生就业都是非常不利的。
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机制来看,虽然已经有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是就业渠道仍不够完善。当前大学生就业平台主要是在高校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直接进行校招、学校网站进行配合宣传等方式,虽然正在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但服务效率仍不免显得过于低下。尤其是当应届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的时候,在工作经验和求职心里上都处于明显的下风,不得不说是就业机制的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棘手问题的时候,适当控制高校招生规模首当其冲。众所周知我国高等院校目前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的发展跟不上规模扩大的步伐,教育投入也跟不上高校的发展速度,所以导致了高校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高校应该把市场的需求当作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风向标,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相应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而大学毕业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期间掌握好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同时,改善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消除就业的盲目性和屈从性,通过自己设置的职业规划来指导求职方向。保持好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就业方面的挫折的时候不要气馁,调整好心态和就业期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学会在艰苦的条件下敦促自己发展。
政府在对待大学生就业的态度上应该更加重视,想尽办法为大学生开拓就业渠道和岗位,并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充分的保证和支持。通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支持来保证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能力,进而以保企业带动保就业;其次要为大学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招聘会,确保供需双方的信息互通。与此同时,通过对中西部等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大学生人才的引进,既能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也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来释放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第04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式;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15-02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也标志着中国由以前的长期"精英式教育"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根据人社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00多万,创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今大形势下想要做好大学生完善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发展。
1.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毕业生大学生自身因素。高中寒窗苦读考上大学,同学们对自己的毕业期望值普遍比较高,就会出现就业选择与社会需求会错位,造成结构性就业难。
根据学校调查问卷显示,针对500 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表明: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们都希望留在大城市工作,中小城市的毕业生44.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是不愿意回偏远地方就业。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涌进经济发达城市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的中小城市的人员相对短缺。出现这种现象导致不同地区之间人才市场供与求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使得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太高,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工资和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眼高手低,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纳。还有些同学对工作单位选择过高,只看重国家大型机关单位,不喜欢去一些小企业,以致高不成低不就。
1.2 市场对人才的优化选择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对应。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推动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存在不少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许多高校为了赢得新一轮竞争,部分高校会开设一些热门专业却忽视教学质量,尤其是增开热门专业的师资条件并没有达到高校的标准。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多也导致该专业的人才在经过短短时间的发展转变为人才过剩。
高校里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是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重视专业知识,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3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同学们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传达政策,为毕业生收集相关就业信息,帮助办好就业手续这些简单的琐事,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阻碍了就业工作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招生而忽视了就业,没有加强对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明显存在着就业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就业指导时间相对滞后,以短程化为主,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没有贯穿整个大学,仅仅是在学生毕业阶段开设。近年有人做过调研,52
.9%的高校在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仅仅只有17.6%的高校从刚入校就开始进行指导。
就业指导课程与大学生需求差异较大。本身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是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其自身素质不一,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内容贫乏,形势单一,也没有针对各个专业进行针对性指导,以致学生认可度不高。
2.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牢牢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说白了是自身素质与能力的竞争。首先大学生应把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的追求国家行政机关、重点大型企业,可以尝试些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才能在哪都可以发挥好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进取,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好人际交往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2.2 调整专业设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就业是人才结构和质量的原因,检验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是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加强学科类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高校的领导管理部门要经常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加强沟通,拧成一股绳,虚心接受意见,摸清供需潜力,缜密筹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规划,改变高校的人才供需模式。
二是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设置,缩小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改变当前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比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学改革,保持主体专业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实习基地,拓展非主体专业的就业空间。
三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高校课程设置,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建设,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3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就业,可以将大学教育过程分时段确定工作重点,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细分,做到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
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工作队伍,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建立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学校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一些优秀企事业工作人员作主题报告会,利用企业资源开设模拟招聘会,有利于学生了解招聘情况。将就业指导通过日常活动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提前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
3.结语
就I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是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想圆满解决就业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群策群力,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郭嘉.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0): 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