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13:1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航天员在太空授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左右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翟志刚、王亚平等人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左右
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时隔8年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此次“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和8年前一样,今天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未来还将拥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课程表的内容更丰富了——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航天员老师们也热情地给同学们送来太空祝福。翟志刚:“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左右
“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从1963年6月至2012年6月的50年里,世界上已有55名女航天员,134人次出现在太空舞台。她们不到全部太空航天员的十分之一,但却红遍“半边天”,在太空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巾帼飞天的辉煌业绩。
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 捷列什科娃
苏联的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也是唯一一位单独进入太空飞行的巾帼英雄。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独自驾驶东方6号飞船升空,在距地面大约231千米高的轨道上飞行约71小时,环绕地球48圈,航程197万千米,验证了妇女完全能够适应太空的生活环境。
她后来回忆自己这次破天荒的飞行经历时,曾十分感慨地说:“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曾有幸成为人类最早开拓航天道路的一员。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看到那么多人踏上我们开辟的道路,真让人欣慰。”
20年后,1983年6月18日,美国的女航天员萨利·赖德和4名男航天员一起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并担任了操纵机械臂协助在太空施放和回收卫星试验的任务。1984年10月5日,赖德再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实现了她两度遨游苍穹的理想。赖德是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妇女,开辟了美国女航天员的飞天之路。
各国女航天员的太空壮举
曾在太空飞行195天
1994年10月4日,俄罗斯女航天员康达科娃乘坐联盟TM-20号飞船上天,到和平号空间站进行长期生活,直到1995年3月22日才返回地面,创造了女航天员太空飞行169天的纪录。
1996年3月22日,美国女航天员露西德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到俄罗斯和平空间站上开展长期的空间实验工作,直到这一年的9月26日结束这次飞行,共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康达科娃保持的女航天员太空飞行169天的纪录。从1985年6月17日乘“发现”号航天飞机首次飞上天,到1996年第5次去太空飞行,露西德创造了女航天员五上太空的纪录。
2006年12月9日,美国女航天员威廉姆斯乘“发现”号航天飞机飞赴国际空间站,
作为考察组成员在站上长期参加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直到2007年6月22日换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创造了女性太空持续飞行195天的最新纪录。
太空中的女指令长
巾帼不让须眉。女航天员不仅能同男航天员一样同上太空飞行,而且还能担任航天飞机或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指挥一个乘员组或长期考察组执行太空飞行任务。
美国女航天员科林斯是第一个航天飞机女驾驶员和女指令长。1995年2月3日和1997年5月15日,她两次担任“发现”号和“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驾驶员上天飞行,她深知自己挑战航天飞机驾驶员的意义,说:“我希望取得成功,因为我知道此次飞行对其他航天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们也希望能从宇航局那里获得驾驶航天飞机的机会。”
女航天员的生活
美国有6名女航天员参加了5次以上的航天飞行,分别是露西德、邓芭、埃文斯、杰尼根、海尔姆斯和沃斯。2011年5月,埃文斯到中国访问时,向高校学子讲述了太空有趣的生活,她说:“由于空间站里很难供给饮用水,在上面喝的水其实是经过处理的尿液。”她还说:“在航天员这个职位上男女并无差别,只要自信就能成功,女生可以做任何男生能做的事情。”
杰尼根在1991年6月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参加空间科学实验活动时,还有另外两名女航天员富尔德福、塞登结伴同行。这是航天飞机首次有3名女航天员在一起工作。
海尔姆斯在回忆这段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时说:“这里没有飞驰而过的汽车,没有开着的收音机和电视,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基本上,我们在这儿的生活方式相对简单一些,这减少了很多压力,使我能在太空中过着较为宁静的生活。”
为航天事业牺牲的女航天员
太空飞行潜藏着巨大的风险。美国有4名女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由于航天飞机失
事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6年1月28日,美国7名航天员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不料航天飞机却在升空74秒发生爆炸,机毁人亡,其中有两位女性葬身太空。一位是太空女教师麦考利夫,其原定到太空为350万学生讲授两次太空课,但“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她的英雄壮举却永远留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2003年2月1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16天的太空飞行任务后返航,在仅差16分钟就要降落到地面时,突然发生爆炸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其中也有两名女航天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在为他们举行的悼念仪式上说:“他们中每一位都知道,重大的贡献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然而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他们每个人都情愿甚至乐于承担这样的风险。对于他们7位来说,这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女航天员的航天史纪录
“妈妈级”航天员
美国女航天员安娜·费希尔是1978年第一批入选的女航天员,在此之前已与同是航天员的威廉·费希尔结婚,但为了参加航天飞行一直没有要孩子。后来,由于航天飞机计划改变,安娜的飞行日期推迟,1983年生了一个女儿。安娜在怀孕期间仍然坚持训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愿望,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妈妈级航天员。
第一位太空女教师
2007年8月8日,中学教师出身的女航天员摩根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她把国际空间站变成课堂,对地面爱达荷州的中小学生讲了一堂25分钟的太空课,回答了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摩根和麦考利夫都是从教师中选的女航天员,而且一起接受训练。1986年麦考利夫升空遇难后,上天计划受到影响,一度要取消“教师太空”计划,但摩根仍然坚持训练,20多年都没放弃努力,最终圆了自己的飞天梦想,也圆了22年前第一个太空女教师麦考利夫的“太空授课”遗愿。
中新社内蒙古四子王旗6月26日电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26日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安全着陆,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顺利出舱,身体状况良好。至此,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当天明确表示,以此次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神十”在为期15天的太空飞行中,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按预定计划,圆满完成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
其中,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出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
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中,神舟十号飞船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旨在验证航天器绕飞及多方位交会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王兆耀指出,通过15天的在轨飞行,“神十”任务进一步考核和巩固了交会对接技术,验证了航天员在轨驻留保障技术。通过在轨维修操作、太空授课和飞船绕飞等一系列空间试验和活动,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三步走”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也为后续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积累宝贵经验、奠定良好基础。
他透露,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下一步将开展空间实验室工程的研制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与其同步进行的载人空间站工程也在按计划顺利推进,计划在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性核心舱,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在此期间,根据需要发射一系列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向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提供物资补给和成员往返。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载人航天总体技术水平和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和广大民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王兆耀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应坚持着眼国家整体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并持续推进,“为探索太空、造福人类,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乍一看,这些悬挂在墙上的照片色彩斑斓,有的如桥,有的如花环,有的如陨石,每件作品散发出神秘的气息,殊不知,它们原本都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均置身于纳米世界。创作者使用了特殊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精雕细琢”,制成了一个个特别的艺术品,如纳米桥、纳米陨石、纳米星球等。
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宜方介绍,纳米技术的诞生,给整个人类的生活和活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手机、iPad、DVD、卫星导航系统等的应用,都是在纳米尺度(1纳米至1微米)下,不同结构所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所决定的。原先非常粗大笨重的一个元器件,通过纳米加工技术,被改进为肉眼无法看见的纳米尺度的半导体晶体管,使其放大率和灵敏度大大提高,同时功耗大大减少。这不仅是一种科技,也是一门艺术。
(摘自《新民晚报》)
【运用点拨】将科学技术以如此美妙的形式呈现给世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科技艺术展能让普通民众在获得新奇、美妙的体验的同时,走进科学的世界,对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一改沉闷、单调的呈现形式,让人觉得科技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该素材适用于以“科技与艺术”“别样的科普”等为话题的作文。
中国首次进行太空授课
在迄今为止最高的中国“讲台”――天宫一号上,三名航天员20日向地面上的千万名师生演示讲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物理原理。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太空举办科普活动,让高端神秘的航天工程走近普通民众。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
10时许,授课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两名担任地面课堂教师的中学物理老师先播放了一段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短片。
之后,地面课堂与太空讲台连线。王亚平演示了太空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实验。
在演示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测量质量时,她让“助教”聂海胜固定在仪器上,启动机械臂拉他向舱壁运动,仪器测出机械臂的力量和聂海胜的加速度,计算出他的体重为74公斤。另一名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
地面课堂上,330余名中小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不时回答地面和太空老师的提问。全国有8万多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收看了电视直播。
(摘自新华网)
【运用点拨】在太空中授课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从社会反响来看,效果十分理想。在太空环境下演示物理实验有许多新奇之处,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探求真理的欲望。此外,太空授课也反映出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该素材适用于以“探索太空”“探求真理”“关注教育”等为话题的作文。
辨别信息真伪,考验人的理性
时下有一类电视节目挺受人欢迎的,就是邀请专家讲解怎样鉴别各种伪劣产品。比如,就在我写这篇评论时,一位专家就在北京电视台某频道上,在一堆瓶瓶罐罐旁边,告诉观众怎么鉴别好酱油和劣质酱油。
这类节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其原因地球人都知道,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混入市场,几乎影响到我们每天吃喝拉撒睡的各个环节,人们不得不靠提高自身的鉴别力来重建安全感。
而有一种东西,不像这些日用产品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却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法割离,那就是从不同的媒介、渠道涌进我们生活的各种信息。在媒介愈发多样、日渐发达的当下,信息就像货架上的商品一样琳琅满目,却也时常混入各种劣质货甚至假冒货。伪劣酱油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或许还有害健康;虚假信息则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往往有害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质量。
有些信息的背后隐藏着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的利益团体正当或不正当的目的和诉求,有时甚至是操纵之手。在一个利益多元、人人都应拥有正当言说权利的社会,如何甄别、判断、接收、利用媒介传播的信息,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素养;而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越来越多的人从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这种理性的甄别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鉴别那些虚假信息,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在看到各种能让你瞬间眼睛瞪大、嘴巴张圆的消息时,留个心眼儿,问一句:“真的吗?”说难也难,你如果不能核实,至少也得推敲一下它讲不讲论据和逻辑,看论据是否站得住脚,论证过程是否遵循逻辑。如果凭一己之力难以鉴别,那么至少可以选择多听几种声音和意见。在追求理性这件事上,至少可以做到反对狂热、抵制煽动、提防偏激、警惕激情。
1 太空授课强力后盾――现代信息技术
中继卫星实现数据中转,2兆网速保障视频顺畅。为天地对话牵线搭桥的,是被称为太空数据“中转站”的中继卫星。一位多年从事卫星导航的专家称,中继卫星就是中国太空数据的“中转站”。
神舟十号测控通信系统仍采用陆、海、天基测控网。与神舟九号任务相比,新增加了2012年7月发射入轨的天链一号03中继卫星。03星与01、02星共同构成中国太空数据“中转站”,进一步提升了神舟十号任务测控通信覆盖率。
中继卫星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率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中国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受带宽限制,航天员在太空中只能听到声音却无法看到地面高清画面。中继卫星建立“空空地”传输链路后,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天地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为确保太空授课活动顺利实施,航天员们进行了认真的备课。航天员也在神舟十号内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实验项目也让学生增长了不少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了太空。
2 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了难以实现的太空实验
实验1:打开“箱子”测质量 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这两招专属武林高手的功夫,经过3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演绎,引来了学生的阵阵喝彩。航天员表演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等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该如何测量质量呢?”
天宫一号上配备有质量测量仪,就是设置在天宫一号舱壁的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看上去像飞船舱壁上的一个箱子。拉开“箱子”后,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在给学生解释了应用原理之后,王亚平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解读】在地面上,弹簧秤提供的弹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的伸长不一样,即重量是不一样的。在太空,因为微重力环境,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弹簧秤上,两个弹簧指标是平齐的。因为没有重量的概念,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据了解,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比较常用。例如,航天器在运行中会耗损,质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可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准确掌握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2:神奇单摆做圆周运动 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受力后是左右摇摆还是圆周运动?这个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太空就变得超乎想象了。
在第二个实验中,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这就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单摆。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细线呈弯曲状静止,将其拉高后,结果并没有发生变化。
接下来,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小球就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即使中心轴的角度发生改变,小球仍然做同样的运动。而在地面做对比实验时,就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解读】小球单摆是一个经典的运动模型。在地面上,小球单摆具有等时性,比如摆钟。在太空中,由于小球失重,只剩下一个绳子的拉力,理论上说,单摆上的小球无论放在哪个位置都不会动,小球会飘浮在空中。
但在实验中看到,小球提高到一个位置时,发生了晃动。即在太空中,如果给小球一点儿初速度,小球就能在绳子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如果摩擦小,这种圆周运动是匀速的。据了解,太空中的一个小动作,甚至呼吸,天宫一号设备的运转,都可能造成小球运动。
实验3: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 为了证实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定轴特性,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然后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轴向也发生了改变。期间,聂海胜也对陀螺进行干扰。
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通过道具让它旋转起来并悬浮在半空中。这时候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只是轻晃一下,并不翻滚,而只是保持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解读】旋转的陀螺体现出很好的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即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据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子弹从枪膛里出来时高速旋转,这样保持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论是在太空还是在地球,都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
在地面上,陀螺需要支撑物实现转动,而陀螺与支撑物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最终停下。在太空中,给静止的陀螺一个初速度,就会向前翻转;给正在转动的陀螺一个初速度,轴向几乎不变。
据了解,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实现卫星的定向控制。而有些轿车上,就安装了测量车身纵向和横向摆动的陀螺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身稳定度的控制。
实验4:“水膜”内嵌入中国结 在水膜实验中,王亚平拿起一个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但是甩出的水珠必须用吸水纸迅速收集起来,避免乱飞影响设备安全。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解读】在地面上,只有经过处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现比较强的张力特性,因为地面上的液体表面张力无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是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
在太空中,表面张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属环里,并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时间更长。据了解,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
实验5:普通水变身“魔法水球” 为了进一步证实液体在太空的表面张力,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小气泡。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小气泡。
研制航天飞机的缘由
人类在掌握了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飞船技术之后,就追求像在大气层中多次飞行的飞机一样能在太空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以降低发射成本和便于载人航天。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苏联、法国、日本等国相继研制航天飞机,由于技术、经济等问题,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苏联制造了航天飞机,而真正投入使用的仅有美国。
航天飞机是载人航天器突破一次性使用的惯例而进入可以重复使用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创新成果。它的突出特点是综合运用了火箭、航天器和飞机技术,形成一种新型飞行器,既能载人载物升空入轨绕地球进行航天飞行,又能像飞机一样下滑和着陆。
航天飞机外形类似于普通飞机,在完成航天飞行任务后,能在一般机场滑行降落。这种有翼式载人航天器,在起飞和入轨的上升阶段使用火箭技术;在轨道飞行阶段运用航天技术;而在再入大气层后的滑翔飞行和水平着陆阶段却采用航空技术。它是当代最先进、最复杂的载人飞行器。
198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架完全自主飞行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它在航天员约翰・扬和罗伯特・克里平的驾驶下进入距地面277千米的近地圆形轨道,环绕地球飞行了36圈,航程160.9万千米,历时54小时30分钟。到1982年11月11日“哥伦比亚”号的第5次飞行时,它便开始执行商业搭载任务了,把美国和加拿大的两颗总重6吨的卫星送上了太空。
继“哥伦比亚”号之后,美国依次投入使用的航天飞机是:1983年首飞的“挑战者”号、1984年首飞的“发现”号、1985年首飞的“阿特兰蒂斯”号和1992年首飞的“奋进”号。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爆炸,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坠毁,目前只剩下其他3架航天飞机。
由三大部分组装而成
美国的航天飞机由轨道器、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推进剂外挂贮箱3部分组成,起飞总质量为2022吨。飞机全长56米,高23米,通常可乘坐6-8人,飞行时间为一周至一个月。它竖立在发射台上时,两个助推器和外挂贮箱像3根巨大的立柱,贮箱位于中央,助推器分列两侧,轨道器像个庞大的飞蛾趴在柱子上。
轨道器是进入轨道飞行和返叫地球的装置,形同飞机,长为37.2米,翼展为23.8米,重68吨,从前至后分为驾驶舱、货舱、动力服务舱3段,能把29.5吨重的有效载荷送上185-1100千米的绕地轨道,并可以从太空运回14.5吨的货物。着陆时,轨道器一般重约96.2吨。后舱尾部装有3台液氢液氧燃料的主发动机,它们每次工作约8.5分钟,要求使用50次以上。轨道器其他部分要使用100次以上。
挂在贮箱两旁的固体火箭助推器,高45米,每个重585吨,由4节直径为3.66米的柱形无缝钢管筒连接而成,里面浇铸着固体推进剂。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3台主发动机一起点火,总推力约3140吨。两个固体助推器为轨道器的垂直起飞和冲出大气层提供78%的推力,要求使用20次以上。它们点火工作两分钟后,同时关机并与轨道器和贮箱分离,然后靠降落伞徐徐掉在大西洋海面上,由回收船回收,重新充填推进剂后供下次再用。
推进剂外挂贮箱,直径8.4米,高47米,是一个庞大的固体柱,用铝合金制造。它分为液氢箱和液氧箱,依次装有100吨液氢和600吨液氧,同时分别为3台主发动机提供推进剂。航天飞机起飞约8.5分钟后,3台主发动机关机,贮箱即与轨道器分离,成了太空垃圾,随即坠入大气层烧毁。然后轨道器在自身携带的变轨发动机、姿态控制发动机的推动下,进入预定轨道运行。正因为推进剂外挂贮箱是一次性使用的,故称航天飞机为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优越性能和主要贡献
航天飞机既是可载人载物多次往返于地面与太空之间的飞行器,又是能够进入近地轨道执行多种任务的航天器。与载人飞船相比,它具备着更多的功能:一是能在太空直接施放近地轨道卫星;二是可捕获并修理发生故障的近地轨道航天器,修复后予以重新释放;三是可回收出了问题的近地轨道卫星,送回地面进行修理:四是可将高轨道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然后启动卫星本身携带的火箭发动机让它进入高轨道;五是可在近地轨道释放深空探测器,使后者依靠本身携有的动力装置进入预定轨道远航;六是载人数量多,单独飞行时间长;七是可运载多种精密仪器,在太空开展科学试验;八是可将太空舱段送入近地轨道,并进行在轨组装;九是可与空间站对接进行联体飞行,接送航天员和各种物品等。
5架航天飞机的轮番飞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共向近地空间运送了近150万千克的物资和633人次的乘客。在载人航天器中,它是运载航天员进入太空人次最多的一种。航天员共计在航天飞机上拖放和回收了上百颗不同用途的人造卫星,向地球轨道发射了哈勃、康普顿、钱德拉3座太空望远镜,向深空发射了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等,还进行了绳系卫星的发电试验。它们6次运载组件飞赴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使空间站具备了航天员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航天飞机在太空特殊条件下开展了地面无法实现的多种科学试验。由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的,意在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的阿尔法磁谱仪,于1998年6月3日至13日搭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太空遨游了10天且工作正常。按照发射成本来说,航天飞机把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的费用仅是地面起飞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费用的1/3或一半。如果将发射故障的航天器在太空予以捕获、修理和重新释放,那还可节约从地球上再次发射的费用,并避免了大量周折时间。
两次机毁人亡的大悲剧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进行第10次飞行时,开始一切正常,谁知升空73秒后,突然一声爆炸,出现了机毁人亡的悲惨景象,7名航天员全部丧生,成千上万的观众痛哭流涕。这一
可怕事故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深沉的烙印。
经过仔细调查分析,最终确认是由于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连接处的合成橡胶O型密封圈性能失效而引起爆炸。这种密封圈,因设计上存在缺陷和当日发射环境气温过低,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致使助推器两节钢套接口处出现裂缝,让固体推进剂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漏射出来。温度高达3000多摄氏度的火焰越窜越长,最后加热了推进剂外挂贮箱,引起了液氢箱和液氧箱剧烈爆炸,航天飞机瞬间被炸成碎片,造成了空前悲剧。本来计划在太空授课的女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夫也一同罹难。
事过17年之后的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第28次飞行的返回地面途中,于德克萨斯州上空63千米处突然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事故发生在它邀游太空16天后,离回家仅差16分钟的时间。
经事故调查委员会的全面分析认为,造成“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直接原因是该机1月16日发射升空81.7秒后,推进剂外挂贮箱表面脱落一块泡沫材料。这块材料撞击导致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系统形成裂孔。“哥伦比亚”号在太空运行时,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裂孔无关大碍,可到返回途中再入大气层时由于摩擦产生的气动加热使受损部位温度高达1300~1600℃,造成内部线路和金属部件熔化,终致结构破坏而解体。
接受“哥伦比亚”失事的教训,美国航天专家对外挂贮箱的泡沫材料作了改进,但仍未取得理想效果。为解决这种材料脱落问题,虽花了13亿美元,但收效不大。这在此后的两次“发现”号飞行、一次“阿特兰蒂斯”号飞行和一次“奋进”号飞行中都表现了出来,只是脱落的材料未直接击中航天飞机要害部位而己。正因如此,今年8月份搭乘“奋进”号巡天的女教师航天员芭芭拉・摩根才完成了21年前麦考利夫未能实现的夙愿。
“暴风雷”号的悲惨命运
1988年11月15日,苏联耗资100亿美元研制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腾空,在距离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上绕地飞行两圈历时3个多小时后顺利返回,完成了原设计载人而未载人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暴风雪”号与美国航天飞机比较起来,功能相同,形状和大小相似,有效载荷和起飞质量也很接近。不同的是,“暴风雪”号轨道器未装主发动机,服务舱携有两台小型火箭发动机,帮助其自身最终进入预定轨道飞行。它的主发动机是安装在能源号运载火箭上的。
能源号运载火箭由芯级和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组成。4个以煤油和液氧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助推器组成第一级,工作完毕分离后乘降落伞坠地,可以回收重复使用。芯级为第二级,由4台以液氢和液氧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组成,仅能一次使用,其作用相当于美国航天飞机轨道器携带的3台主发动机。回收的第一级重新加注推进剂后,再配上新的第二级,不仅可以再次发射总质量为2400吨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还可以发射其他大型航天器,能够一箭多用,这是优于美国航天飞机之处。
“暴风雪”号能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进行绕地飞行,说明自动驾驶控制方式与美国航天飞机不同,其技术难度要大得多。它在返回地面时,假如第一次着陆失败,还可以启动两台小型发动机重新拉起来再次进行着陆,安全系数比较高,这也是美国航天飞机做不到的。
航天飞机造价昂贵,耗资庞大,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难以为继的。俄罗斯虽然有技术水平,却无财力支撑,致使“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终未能逃脱被废弃的厄运。1996年7月,一架“暴风雪”号样机被运到莫斯科高尔基公园建成了娱乐中心,但因管理不善,还遭遇过一场火灾,最后变得破烂不堪。
“奥赖恩”将代替航天飞机
美国航天飞机推进剂外挂贮箱表面包裹的泡沫塑料绝缘材料,是为保证液氢和液氧的低温必不可少的保护层。由于航天飞机发射时这种材料脱落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极易撞坏轨道器外表面的隔热层,致使其在返回途中有可能出现危险情况,故而目前的飞行仍具有一定的冒险性。有鉴于此,美国宇航局已经决定,在2010年建成国际空间站之后,让已有的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在此期间,3架航天飞机大约还要进行11次飞行。
代替航天飞机的载人航天器,将是名为“奥赖恩”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的乘员探索飞行器。这原本是美宇航局根据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1月14日提出的最早于2015年载人重返月球、2020年左右建立月球基地。2030年后派人登陆火星的进军太空计划而研究的载人航天器,在其载人登月之前,先作为近地轨道载人航天器使用。
早在2005年7月23日,美国众议院就通过议案,要求尽可能接近2010年的时候发射乘员探索飞行器。但美国宇航局透露的消息说,这种飞行器首次载人飞抵国际空间站的时间将不早于2012年。今年初,美国宇航局“奥赖恩”项目科学家同主承包商洛马公司一道完成了系统技术要求评审,为这种载人飞船的设计、研制、建造和安全飞行奠定了基础。该飞船将用于向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运送航天员。
2021年12月9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一天,傍晚我们迎来了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在太空中讲的第二堂课。我再次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的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空间站舱内的手持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王老师美若天仙,像似嫦娥来到了天宫来做客。这是王亚平老师第二次上太空,她和翟志刚老师,还有叶光富老师,乘坐神州13号飞船对接到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在第一次出舱活动中,王亚平老师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王亚平老师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王亚平老师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蓝色带有泡腾片的水球,中国第二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叶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空间站上怎么转身,翟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服装的特异之处。在王亚平老师说“在空间站中,他们可以每天看到16次日出,每隔90分太阳就会升起。”在做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时,她将水膜周围放水,让这个水膜变成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随后将她和女儿在地面准备的折叠小花放入其中,花朵瞬间绽放,精彩极了,美丽极了!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王亚平的这两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老师的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课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老师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而我们也期待中国航天能將我们的梦想带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我们会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等的梦想实现!
教育之爱生,必为之计长远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舟十号”的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内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此次授课由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主要讲解,聂海胜辅助授课。
当日,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的全体师生观看了从“最高讲台”带来的实况直播授课。这是一堂有趣的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课,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们开展了基础的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观看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了其中,没有开一点儿小差。一名同学在聆听完太空授课后兴奋地表示:“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和航天员直接进行互动,但是通过这节课,知道了许多太空知识。”虽然这次太空授课的时间有限,却拉近了孩子们与外太空之间的距离。
一些教师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些物理现象是新奇的,这些物理知识是新鲜的,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理解其中的奥秘。况且临近期末,大伙应将更多的时间置于复习迎考,怎么还能在这些超越孩子认知、分散孩子注意的活动中“浪费时间”呢?压力当前,大伙的心是沉重的,然而,梦想是可以播种的,希望是可以接力的。虽然这堂物理课、天文课,离小学生还有些远,但飞向天空、探索科学却能为当代儿童在迷茫的求知生活中树立一个目标,且这个目标已有前人的铺垫,站在一个个航天巨人的肩膀上圆梦,不再遥远。
带着这样的理念,承载如此的期望,老师们在忐忑中打开了电视,参与了此次全国青少年共同分享的“太空课程”的实况授课,孩子的表现让老师们惊讶了,期末的临时决定,收获了非同寻常的效果。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教师从实际中得到的是孩子们“长远的发展”。
教育教学非一蹴而就,学生知识的积累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强加灌输。真正的学校教育需要帮助孩子寻找一个获得知识的契机――兴趣点。
社会大课堂的作用
“苏州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可如今水质正遭受污染,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苏州河。”这句话出自笔者所在学校一群小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中。2013年寒假后开学伊始,五、六年级孩子上交的寒假作业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洋洋洒洒7000字的调查性报告详尽地阐述了他们寒假里的工作――勘察苏州水质情况。拿着这份报告,大队长小陈同学显得无比自豪:“通过自己深入实践和调查总结,收获了很多,所以这份报告比任何寒假作业都要有分量!”
时间倒退到一个月前,在上个学期快要结束时,小陈同学在学校里张贴出一份倡议书,才有了这次调查苏州河水污染的行动。“走在我家旁边的小河时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清澈的河流不知从何时起变得黑漆漆的,走近还能闻到阵阵恶臭。”小陈回忆着说道,“前一阵子小河整治,工人把河水抽干,结果从河底挖出了一大堆淤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如果再这样下去,苏州就要变成‘黑水之乡’了。如今各种污染情况越来越多,被污染物也各种各样,有空气、土壤、水等。我们一定要为苏州河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如就来调查一下水的污染情况,看看水的‘健康程度’,也让同学们认识污染,认识水污染,让大家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倡议一发出,立刻引来不少学生的积极响应。第二天,就已经有50多个同学报名。小陈把报名学生分成了9个小分队,包括抽水样、实验、记录、查阅资料等,每个小队都分工明确。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孩子们不仅实地调研了护城河、养蚕里新村、木杏新村、杨枝新村附近的河流,还把自己的这次经历和调研结果整理成7000字的报告,尽管还有些稚嫩,但过程中的每一个实验,各条河流污染的情况和如何保护水资源,都描述得很详尽。
关于这个报告,大家都还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总结。拿着这份沉甸甸的作业,老师们心里清楚――它融入的是孩子们亲自实践后的体会和感悟。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得知平直实小学生有这样的调研,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宣传教育中心的周老师也很感兴趣,双方通过电话连线,再一次深入探讨了关于水的问题。电话中,他对学生们的调查方法和总结赞叹不已。周老师还进行了讲解,护城河具有流动性,所以护城河河水的自净能力较城区里部分小河道要强,另外城区河流沿线基本都是居民生活区,以老新村为主,有些沿河居民将洗衣机放在阳台上直接通过雨水管排放生活污水,还有生活垃圾的倾倒,加上一些小摊贩将污水污物直接倾倒在河里等许许多多的原因,造成城区一些河道底下的淤泥很严重,这就是同学们通过沉淀观察的方式得出的结论。而水中的鱼儿能吃食腐烂物、净化水质的结论也是正确的,从保护河流区域生态环境的角度上说,当然还是希望朋友们能够减少垂钓,保护环境。一时间,孩子们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调查引起了不少师生的兴趣。
3月6日午休时间,苏州河道管理处的水利工程师姜伟专程来到了苏州平直实验小学,与小学生们一同就“姑苏水文化”这一课题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以及论证。姜伟带着学生们来到离学校不远处的薛家河,告诉孩子们苏州的每条河都有名字,希望孩子们与河水做好朋友,好好保护苏州水。在现场,姜伟告诉孩子们河水清淤的方法,孩子们则提出了保护苏州河水的若干建议。大伙表示,准备向附近的居民发放倡议书,建议不要将洗衣水倒入河水中等。
学生们通过亲身的实践,在这个水质勘察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学习不再被动、不再辛苦,而成为了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与任何一个寒假作业都不同,调查能够锻炼孩子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孩子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有兴趣、有目的、有指导、有感悟、自觉地学习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结束语
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教材所涵盖的知识不足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日益渴望。在假期里,撇去单一而乏味的抄写作业,让孩子们围绕一个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深入其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主、合作、创新。当然,这些素质是书本难以养成的,恰恰是社会的大熔炉,给了他们契机、压力与帮助,因此,教育需要适当放手。
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称,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居住在淮河以北的五亿中国人由于室外空气污染将总共丧失25亿年的预期寿命,即中国北方人的预期寿命平均比南方人少5.5年,原因是北方普遍使用煤炭取暖导致空气污染,对人体心肺功能造成破坏性影响。研究报告是由来自美国、中国和以色列的学者共同完成的。
报道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格林斯通说,在中国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1980年前数十年实行冬季居民取暖用煤分配政策。这项政策虽然在1980年后不再继续,但中国北方大量烧煤的状况仍在持续。
格林斯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这一研究中说,此种长期做法导致中国北方比南方空气污染程度高55%,而居民寿命缩短的幅度超过5.5年。对此,刘志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虽然煤烟污染所排放的重金属、细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物质一定会影响人体健康,但至于对寿命时间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国际上就该数值算法存在较大争议,且需要长期观察。
“这项结论有失偏颇,没有大量的样本得出这个结论不可信”,刘志权说,该研究需要长期实地调查取证,结合大量样本进行。目前环保部正在会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暴露影响评估体系以准确界定污染的损害。 文/中国新闻社
“神十”航天员结束医学隔离亮相、
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11日结束了医学隔离,各方面状态良好。他们当天身穿蓝色航天员训练服在北京航天城中国航天员公寓亮相,并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邓一兵介绍说,“神十”航天员在隔离恢复期内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身体恢复符合预期目标。这3名航天员精神状态良好,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体重已恢复到飞行前水平,静态心功能恢复正常,立位耐力恢复较快。同时,他们生理储备功能仍在恢复期当中,还需进一步的康复疗养。
在与媒体的互动交流中,“神十”任务指令长聂海胜表示,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步伐一定会迈得更加从容、更加坚定。“神十”航天员张晓光说:“为祖国争光,为军旗增辉,是我的理想和信念,我的飞天梦将永不停歇。”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回忆太空授课经历称,“那是我第一次与同学们进行直接交流,第一次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提出的问题,让我感到既激动又幸福”。
文/人民日报
广西贺江发生
水污染事件
7月6日6时许,广西贺江上游发生铊、镉污染事件。后经调查,贺江水污染事件主要肇事企业是贺州市汇威选矿厂,这一工厂涉嫌私自改变生产工艺并偷排含镉、铊废水。目前,5名事件相关责任人被停职。
7月1日至5日,贺江贺街至合面狮水域陆续出现死鱼现象。经广西环保厅检测,在贺州市与广东省交界断面扶隆监测点水质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导致西江水质受到威胁,下游贺州市信都镇、广东肇庆等地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
7月7日,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于6日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全力确保沿江及下游地区群众饮用水安全。
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副主任虢清伟表示,已在该河段附近进行投药,絮凝河水中的重金属。并通过从下游爽岛水库调水稀释,力求在广西境内解决污染峰团,减少对下游广东的影响。
文/新京报
“蛟龙”号
招募“准科学家”潜航员
7月初,国家海洋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启动了中国第二批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学员选拔工作,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招聘包括2名女性在内的6名潜航员学员,为“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由试验转入应用储备潜航员人才。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网站列出的报名基本条件显示,潜航员学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且必须来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这6类专业,并具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以及大学英语六级或同等的外语能力。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学员招募工作负责人对此解读说:“潜航员不仅仅是潜水器的驾驶员,对潜水器进行保养、维护和技术升级的工作,也需要由潜航员来承担。另一方面,潜航员也需要具备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潜航员是一个具有‘准科学家’素质的群体。”文/记者 马之恒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初评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73项(通用项目57项,专用项目1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191项(通用项目139项,专用项目52项)。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评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57项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39项在科技部网站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上公布。同时公布的另有2012年度初评通过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项(因异议处理推迟至2013年提交评审),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布。
记者在科技部网站上发现,包括“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城市交通智能路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等课题项目已经通过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文/科技部、
国产奶粉
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国标
就有香港媒体称内地婴儿奶粉含反式脂肪酸引起消费者关注一事,日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称,香港检测的内地婴幼儿奶粉反式脂肪酸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中反式脂肪酸不超过总脂肪的3%的要求。同时,王竹天介绍,为严格控制反式脂肪酸含量,防止外源性带入,目前我国配方奶粉中不得使用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植物油。
针对此前有香港媒体报道称内地三款国产配方奶粉被检出反式脂肪酸,含量每百克是0.4至0.6克之间的问题,王竹天解释,内地的奶粉被检出含有反式脂肪酸是很正常的情况,对于一些反刍类动物,特别是牛,反式脂肪酸是天然产生的,但根据新的国家标准,每100克婴儿配方奶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不得超过总脂肪的3%,因此香港媒体检出的含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此外,为防止人工添加反式脂肪酸,目前在配方奶粉中不得使用氢化植物油,因此可以阻绝外源性带入。
文/北京青年报
卫计委将强制使用
捐献器官分配系统
日前,有报道指深圳红会作为器官捐献的第三方机构,掌握捐献者资源,移植医院如果想要通过其获取该资源,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捐款。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在表达震惊之余,更对捐献器官的去向以及医院“捐款”的用途提出了质疑。
面对媒体质疑,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承认,自2010年3月至今年7月8日,全国共有公民器官捐献918例,获取大器官2495个,其中进入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执行自动分配的捐献器官为720个。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超越自我,放飞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更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梦想就像混沌天地中的曙光,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没有梦想的人生是空虚的,人生没有梦想就如同飞机失去航标,船只失去灯塔,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超越自我,去追逐心中的梦想。
合:有梦想就有动力
女航天员王xx曾这样讲述自己的“飞天梦”:十年前,杨xx首飞当天,她在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冲出大气层,去看看太空中那个神秘的世界。十年后,她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我国的女航天员,并首次在太空授课。王xx老师鼓励我们:“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所以,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动力!
合:有梦想就要坚持
XX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惊动国际的地震发生了。这次地震中,“最美舞者”廖xx老师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和双腿,她痛苦不已,但她并没有中断对舞蹈梦的追逐,在疼痛面前,她选择了坚持,对梦想的坚持!是坚持给了她一次重生,她忍受巨大的疼痛,十天学会穿假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跳舞,并做了许多在自己健全时都没做过的事。廖xx老师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一旦你不再恐惧害怕,困难也不是那么难以战胜。所以,我们有梦想,就一定要坚持!
合:有梦想就能出彩
知名钢琴家郎朗15岁出国学钢琴,当时作为替补,演出机会非常渺茫,但他立志做一名最勤奋的替补。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得到参加芝加哥交响乐团世纪演出的机会,从而一举成名。同样拥有钢琴梦想的还有黑龙江xx的单亲妈妈郑xx,为了给自闭症的儿子开发智力,她在XX年里坚持看视频自学弹钢琴,再手把手教给儿子。如今,当初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威已经能弹多首中外名曲,还自学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了妈妈。
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梦想,是一架高高的桥梁,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拥有梦想,并去追求它,这已经是一种成功,一种荣耀。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是在成长。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追梦少年,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梦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也许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进,记住不抛弃、不放弃。
同学们,让我们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点燃梦想的蜡烛,闪亮不变的情怀,放飞我们的梦想,描绘灿烂的人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使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
最后,我们想邀请所有的同学,请伸出你们的双手,让我们为了明天的大学梦而鼓掌喝彩吧!
我们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改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演示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信任度和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一些现象不太明显和不能完整表达物理知识或结论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改进,使得实验效果较为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和能够完整表达相关的物理内容.
如人教版教材楞次定律的教学,通过对演示实验的探究,总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教材中是通过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来说明感应电流的有无和方向的,实验前要先确定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与通入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实验操作时因感应电流大小和惯性的影响,指针的偏转有点混乱,实验现象并不明显,不直观.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其发光的特性可以判定电路中有无感应电流,因此,笔者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做了如下改进:用红色、绿色发光二极管代替灵敏电流计,如图1,当磁铁在靠近、远离螺线管的过程中,通过红色、绿色发光二极管是否发光很容易观察到感应电流的有无及方向,实验现象一目了然.笔者在做自感、互感等许多电学演示实验时都是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灵敏电流计来做演示实验的.
又如通过如图2所示,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后,A球沿水平方向抛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A、B两球同时开始运动,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说明了两小球竖直方向运动相同,人教版教材通过这个演示实验说明了平抛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能否通过实验说明平抛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笔者思考后,设计了如图3的实验: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倾斜滑道固定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最下端水平,滑道2与光滑水平板吻接.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钢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观察到两小球相碰,说明了两小球水平方向运动相同,即平抛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笔者进一步思考:能否对教材中的这个实验做一些改进,使它能同时探究平抛运动水平、竖直两个方向的运动性质?于是笔者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P1、P2、P3是电磁铁,S1是电磁铁P3的开关,S2是电磁铁P1、P2的开关).实验过程:(1)闭合开关S1、S2,让电磁铁P1、P3吸住小钢材球A、B,断开开关S2,A球下滑,撞开开关S1,使B球自由下落,观察A、B两小钢球是否同时落地;(2)闭合开关S2,断开开关S1,让电磁铁P1、P2吸住小钢球A、C,断开开关S2,A、C两球同时下滑,观察A、C两小钢球是否相碰.
二、拓展教材中的学生实验
高考实验题大部分是从教材中的实验演变而来的,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适当的变换情境、改变条件、转换角度等方面的拓展,从而达到纵向深化、横向拓宽等效果,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提升实验能力.
例如,图5是人教版3-5教材上《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
拓展1:利用该装置如何探究A、B两球的碰撞是否是弹性碰撞?
拓展2:如图6所示:
①在木板表面先后钉上白纸和复写纸,并将木板竖直立于靠近槽口处,使小球A从斜槽轨道上某固定点C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O;
②将木板向右平移适当的距离固定,再使小球A从原固定点C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上得到痕迹P;
③把半径相同的小球B静止放在斜槽轨道水平段的最右端,让小球A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与小球B相碰后,两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M和N;
④重复实验步骤②和③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点用刻度尺测量纸上O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y1、y2、y3.请你写出用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拓展3:如图7所示,将木板放在水平槽末端与水平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斜面,斜面的顶点与水平槽等高且无缝连接.重复上述实验步骤②和③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点M、P、N.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点到M、P、N三点的距离分别为x1、x2、x3.则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三、探究教材中的课外实验
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手、眼、脑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实验不能仅仅限于课本上要求的实验,我们可以对实验教学做一些大胆的创新,如对高中物理教材涉及的科技前沿中的一些与中学物理有关的课外实验做进一步的探究,给实验教学更大的空间,为学生能力的展现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舞台,留给学生更多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多种探究的方案,不知不觉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如人教版教材必修2《牛顿第二定律》“科学漫步”中介绍了“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的思想.笔者在复习实验时,结合“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的话题,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太空中测量物体的质量,激发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导入: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于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我们知道在失重的太空中,物体和砝码对天平两臂上的托盘压力为零,天平始终平衡,无法测量物体的质量.太空教师王亚平问:“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
原理: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中,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呢?请每个学生至少设计一个测量的实验方案.3天后,物理课代表收齐了学生的设计方案,笔者仔细批阅了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每一种方案选定一位代表,并与他们一一做了交流,分别给他们提出建议和要求,让他们下一节在课堂上做交流.归纳起来主要是利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动量守恒三种方法测量太空中物体的质量.
四、开发教材中的铺垫实验
朱正元教授曾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验看一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欲望,笔者在物理教学时,通过开发一些“新”“趣”“奇”“巧”的铺垫实验,为物理教学做情境的创设和有效铺垫,缩短物理概念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于情感与认知学习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1989)将其鲜明地比喻为两个并排的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可见,情感与认知学习相互促进,课堂既是认知活动的发生地,也是学科情感培养和练就的重要场所。
一、 何谓积极学科情感
夏雪梅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将积极学科情感界定为: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对特定的学科学习产生积极的行为倾向,对学习活动的发生、维持具有积极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扩张性,消极的情感体验将约束学习行为[1]。
积极学科情感在具体的学科课堂中体现为,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课堂总是抱有某种程度的期待,预期在课堂上会获得较为舒畅、愉悦的心理体验,并由此伴随产生对相应学科在课堂外的迁移态度的可能,更主动完成这类学科的作业和翻阅与之相关的资料或搜集相关的信息。根据积极的学习情感的界定和实践中学生学习表现,可进一步归纳出积极学科情感的组成要素(如图1所示)。
二、 学科情感水平的划分及其典型观察工具
1.学科情感水平的划分
表1是处于不同学科情感水平的学生表现,这对于课堂观察具有很高的借鉴和评价意义。
2.学科情感的观察维度
针对中学实际课堂,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描述和分析学生的学科情感水平,笔者在实践中设置课前知识预备、课堂注意力、课堂问答、作业4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下面以“入迷”学科情感水平为例给出学生行为的参照单(见表2):
与此同时,仅观察学生的学科情感水平是不够的,教师掌控和促进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状态对于教学来说必需而且必要,笔者在实践中设置沟通、学习激励、任务设计与反馈、学生表现4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提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需要注意的各种言行。其中,沟通包括对学生的称呼、课堂气氛的调节、口头和肢体语言的合理应用;学习激励包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眼神和神情、回答问题后继续学习行为的促进、课堂纪律的正面表述和期望、个别谈话时积极对话策略的运用;任务设计与反馈包括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为可能需要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材料的准备、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和环节的搭配、课堂作业时的课堂巡视和指导、合作学习和表现成功的机会的创设;学生表现包括学生投入度和神态流露、课堂提问和理答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结束后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成功归因和自信度。
从以上学科情感的4+4观察维度来看,对教师而言,基于积极学科情感视角课堂观察的核心是通过自我的监控和反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三、基于积极学科情感视角的太空授课课堂观察
1.4+4维度的积极学科情感课堂观察
(1)学生4个维度的学科情感课堂观察
课前知识预备:地面主讲教师播放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先让学生对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有初步了解,为后续的太空授课做铺垫。地面主讲教师并用投影和视频解释了失重与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尤其是电梯加速向下和自由落体时台秤示数显示形象而生动。
课堂注意力:笔者在教室里和班级学生一起观看了现场直播,授课过程中无论是演播室里的学生还是看直播的学生都全神贯注,生怕遗漏哪个细节。
课堂问答:授课过程有当场作答互动问题,也有作业类开放性问题,共计师生理答20余次,其中学生提问和回答10余次,可谓踊跃且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一节受视频传输和时间控制的太空授课,实属不易。
作业:本次太空授课的作业颇具开放性,如“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具上)两个物体的振动频率明显不一样,可不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设计出测质量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来慢慢思考吧。”从授课结束后笔者在任教班级的询问情况来看,学生对完成该作业的热情很高,普遍想到甚至娴熟地运用到,并设计出测质量方案,两名学生还上黑板板演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2)教师4个维度的学科情感课堂观察
沟通:教师在课前、上课的过程中亲切地称呼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笑声、亲切的语调营造安全而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中熟练运用肢体语言和学生进行沟通。
学习激励: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提供较长的等待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伴随期待的眼神和微笑的神情,耐心、认真地倾听以示尊重和鼓励,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教师使用有意义而非评论性的口头表扬,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行为。
任务设计与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学生感兴趣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或设计教学活动;为可能需要的学生准备个性化学习材料,比如“(教具上)两个振动频率明显不一样,可不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设计出测质量的方法”显然是为高中生设计的学习材料;通过不同认知方式的教学环节搭配,维持学生较稳定的注意力,比如本课“接受-验证”与“发现-探索”两种教学方式交叉使用。
学生表现:整节课学生都保持较高的投入度,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神情与姿态流露出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对课堂提问的参与度高,始终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乐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内容结束后,愿意继续学习或主动练习。
2.课堂价值取向上的积极学科情感:“中国梦”
课堂价值取向,一定不能否定教学的育人价值,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善、进取的思想道德品质,体现一定阶段国家之于教学的意志。本课也不例外,“中国梦”的积极学科情感凸显了爱国情结和国家意志,赋予了课堂更为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意义。
课堂上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基础物理实验,明显而又富于震撼力的实验效果,对诸多物理规律和原理的演绎和诠释近乎达到了极致。而宇航员“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等激励语,又一次将国之梦巧妙地与个人梦、科学梦融合,并诠释“中国梦”的科技内涵和国家意志。
3. 辩证处理教学关系中的积极学科情感:“学生好学”与“教师好教”
(1)正确处理授课者“主导者”角色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关系
45分钟的课堂,宇航员自信的微笑和激励性、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贯穿全程,比如当学生被问及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案时,出现了4名学生、7种方案,小学生有之,高中生有之。授课者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那么这些在地面上测质量的方法在太空中还好用吗?”这样的应答既优化了师生关系,又平添了几分思维魅力。授课过程共给予学生4次提问的机会,如学生问及“能否看到UFO”, 王亚平的回答在陈述事实的同时表现出了幽默和智慧:“我们没有看到过UFO。但可以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这样的回答完美演绎了促进者的角色。
(2)合理把握教师教学效能和学生学习效能的关系
首先看教学效能,课堂伊始,王亚平的“飞”入教室,聂海胜的悬空打坐,王亚平的“大力神功”,这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武林高手”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学习效能也自然喷发,45分钟 20余次的师生理答,主动而和谐,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地得到激活。因此,两个效能关系得到了积极而辩证的统一:教师的教学效能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效能基础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4.教学方式协同实施的积极学科情感:“接受-验证”与“发现-探索”
“接受-验证”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知识传授的准确性,而“发现-探索”的教学方式强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即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内化知识。
太空授课有效地综合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教学思想。整个过程分为“创设情境―体验过程―演示验证―自主发问(深入探究)”四个阶段,授课者一方面发挥了教师主导者作用,即把太空失重的物理知识正确传授;另一方面教师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提问、发现、评价的权利大胆地交给学生,形成了物理现象和蕴含原理呈现的链状、循环的连续教学过程。在两种教学方式的协同实施中实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共振的积极学科情感目标。
5.时代特色的积极学科情感:远程、共享与STS教学
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学的固有模式,呈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基于太空探索的远程教学,而且可以通过卫星直播、教育部网站回放,或是以课件形式供反复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举国学生共享,这既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亦是改善民生和播撒科学的一种形式。
课堂展示了多个地面无法实现的实验,比如单摆竖直面内匀速圆周运动、水膜实验等,自然引发学生追问其中的“为什么”,从而唤起他们探索太空现象背后实质、追求真理的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太空授课和物理等科学知识的不断学习,逐步知道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不同的,不同尺度的地球引力下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规律必定还有很多未知规律等待发掘,这对学生的世界观、宇宙观和思维辩证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非常有好处。
另外,宇航员在5个实验结束后的点睛之笔也关注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学科情感:从材料科学到冷原子钟频率再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高精度……这些前卫STS介绍无疑会让听课的学生对相关知识和应用充满了期待,投身于科学研究的种子已悄悄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