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设计专业

建筑设计专业

时间:2022-03-30 09: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设计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设计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协调统一系统工程结构选型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and society to building function, modelling and beautiful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civil building design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only each professional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can let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not only a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an economic, safe and applicab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practice,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fessional design is harmonious and unified experience, for everybody study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harmonious and unified system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lec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及社会对建筑功能、造型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但是建筑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不仅仅包括建筑设计,还包括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电气专业设计等,这些专业就像是一个机器的各个零件一样,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运行起来。由于各个专业都有各个专业的特点,若仅仅考虑建筑工程的造型美观,而忽视了结构专业,这样就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外观造型成为一种空中楼阁,难以实现,而若仅仅考虑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而忽视其他相关专业,这样的后果是直接造成了材料的大量浪费,不适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下面根据笔者从事设计行业的经验,总结建筑设计专业与其他各个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之用。

一、建筑设计与结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都是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极大的影响着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及结构稳定性。

部分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认为结构专业就应该服从服务于建筑专业,一切以建筑设计为先导,这一观念分割了建筑工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片面地追求建筑美感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给建筑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

建筑设计方案对结构方案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材料、理论及科技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结构设计的水平,对建筑设计来说,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很好的设计方案,但是由于结构设计水平的有限,在目前无法实现。所以,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不能设计些海市蜃楼样式的建筑,应根据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并应了解一定的结构设计知识,与结构专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创作出的建筑设计产品才是真正体现时展潮流的。在现实的设计中,对于建筑师来说,不应过于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而应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对总体造价的控制,尽量运用有限的资源将建筑设计的更加美观漂亮。因为有些确实很漂亮但是很奇特的建筑,在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同时,也隐藏着其背后巨大的造价。因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自重荷载、水平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如果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平面设计及竖向设计的时候,不依据基本的结构受力原理,也不征询结构工程师的意见,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

结构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需要务实,建筑设计需要创新。但是两者又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项目设计都必须要协调好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只有协调好双方的关系,一个建筑工程设计才能完成,所以说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是协调统一的,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偏向建筑专业亦不能偏向结构专业,要在两个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用最少的投资设计尽量美观的建筑,能为业主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设计与给排水专业的协调统一

由于有设备和设备基础,像水泵房、消防水泵房、水箱间及水处理间等组成了给排水专用房屋,而且这些房间的荷载远比一般房间大得多,尤其是高水位水箱间需要设在建筑顶部,荷载比较大,这就严重影响了建筑的造型美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高水位水箱,最好将水泵房设置在地下室或者半地下室。

由于给排水管道的直径粗且数量多,针对这个问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如果不设置专门的管道井,就应该结合建筑设计,使功能用水的房间尽量保持上下一致,从而达到避免给排水管道在房间内乱设置的目的。另外,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水平管道,并且结合结构专业设计,使水平管道尽量不要穿过梁以及柱,以免对结构专业造成不利影响。在建筑布置方面,要做到避免管道绕梁绕柱带来的增加水阻力或满足不了水平管道坡降要求的弊端,而应该为管网系统创造有利条件。

在进行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同事,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还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协调统一

有空调的建筑物,建筑设计与暖通空调专业的关系就更密切。对于高层建筑的竖向设计中,暖通空调专业与给排水和电气等集中布置在设备层。针对建筑空调设备的以上特点,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核心区以及设备层的楼面荷载大,预留管道附件多,设备层高于标准层层高等特点。目前建筑外墙设置的室外空调板大多数仅仅是为了造型的美观,一旦业主入住装修的时候,空调摆放位置很随意,导致了楼房使用后墙面造型的错落凌乱。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考虑造型的美观,更应该考虑到设施的实用性。

四、建筑设计与电气专业的协调统一

电气设备用房包括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等。由于高、低压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所占用的面积较大,且对周边的功能用房使用有干扰,所以一般设置于地下一层。建筑专业在布置平面时,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电气竖井,电气设备用房应避免设在卫生间、浴室或其他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相贴邻。选择合理的机房位置,节约设备成本。

建筑层高应考虑电气专业室内敷线的影响,应该尽量避免绕梁、穿梁。当梁上有管道需要通过的时候,为了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预置梁进行打孔而影响结构强度,就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从而合理解决各系统的缆线敷设通道,保证系统安全和缆线的传输性能。

五、建筑设计与各专业设计的协调统一

由以上可以知道,建筑工程设计不是指的某一个专业的设计,其是由多个专业,进行多道程序设计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参与建筑设计的人员都会体会到,若仅仅力求满足本专业设计的最完美,必将对其它专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最好的设计不是哪一个专业设计的最好,而是各个专业相互协调,找到一个相对其它专业来说都相对比较合适的一个结合点。比如,一根电缆肯定是直线最短,最省钱,但是若碰见一根梁,在这种情况下,是将梁开洞还是电缆绕过去呢,这就不是一个专业能够解决的事情,需要建筑结构电气等专业相互配合,共同研究找出对于整个土木建筑来说是最合适的一种处理办法。在各专业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优势,这就在各个专业之间产生了矛盾,各专业之间的矛盾如不妥善处理,就无法设计成为一座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的建筑。所以,对一个房屋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是各个专业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各个专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过程。而要提高整个房屋的设计质量,不是依靠哪一个专业水平的提高,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专业的相互协调,只是在设计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设计侧重点,比如,在初步设计阶段,一般以建筑专业进行协调,而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则应以结构设计牵头进行各专业的协调工作。

三、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各个系统又有各自系统的特点,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的问题,只有各个专业相互配合好,这样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建筑工程。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这个专业,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了解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给排水设计的知识,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多和大家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设计师。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设计中的知识管理》季征宇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2篇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改革

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青海省建筑设计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设想是: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基础够用,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确立了本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2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1)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结合建筑设计职业岗位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围绕职业岗位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围绕建筑师岗位人才成长的规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以美术系列课程、计算机系列课程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穿插互动、相互支撑、配合,培养学生综合岗位适应能力的全新课程体系。美术系列课程包括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建筑绘画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训练学生徒手表现设计方案的能力;计算机系列课程包括AutodeskCAD,SketchUP,3DMAX,PS等,这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穿插互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协同设计及图形表达的技术能力;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建筑设计与表达、城市规划、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编制、建筑节能设计与计算等,培养学生建筑设计核心技术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以三大系列课程为核心,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障。(2)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的教师们大胆改革创新,采用了多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边讲边练、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与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加趋近于“职业建筑师”的岗位标准,拟将建筑设计职业领域的“工作室”这一典型工作模式,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转换成学习领域的典型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社会化,使学生能够做中学,教师能够做中教,协同推进教师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共同提升,达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增加三赢的良好效果。

1.3教学内容的改革该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毕业生近期岗位是建筑师助理、施工图绘图员、效果图绘图员、建筑企业现场技术员。3~5年后可发展成为职业建筑师,远期可考取国家注册2级建筑师,承担中小型项目负责人、技术骨干等重要岗位。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无疑是核心。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适应高职适度、够用,满足相关岗位的知识及能力要求,并与建筑设计市场的技术需求密切相关。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我们认真梳理教学内容,弱理论,强实践。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由浅入深,依次递进的大课程体系。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与表达、建筑节能设计及计算、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编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小课程。这些课程中,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与表达课程,偏重设计思维及手工表达能力培养,课程的完成应加强与美术系列课程的互动、配合,建筑节能及计算、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编制课程,偏重建筑设计技术与计算机协同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完成应加强与计算机系列课程的互动与配合。

2结语与建议

总之,应密切关注地方建筑设计技术人才需求,紧贴地区建设市场发展现状,大胆创新,扎实推进改革进程,把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建设提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为地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在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中,确定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构造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新模式的基本保证;打造一支高素质、校企共建的教学团队,是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重视建筑师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探索和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专业改革获得完胜的关键。

作者:王延存单位: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egree more and more high, a good engineering design is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To design a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building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 Beautiful modelling, and will make the safety of the structure, economy, reasonable of the building is every architect and architects must pay much attention. S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closel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s ke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概念区别

1.1建筑设计的概念界定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设计仟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使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建筑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几个工作阶段:搜集资料、踏勘现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循序进行,这就是基本的设计程序。

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深入,设计工作涉及建筑学专业、结构专业以及给水、排水,采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但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建筑师除了精通建筑学专业,做好本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善于综合各种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地解决建筑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的矛盾。

1.2结构设计的概念界定

结构设计,即:建构筑物的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

上部结构设计主要内容及步骤:(1)根据建筑设计来确定结构体系、确定结构主要材料:(2)结构平面布置:(3)初步选用材料类型、强度等级等,根据经验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尺寸:(4)结构荷载计算及各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5)荷载效应组合:(6)构件的截面设计。此外还包括某些必要构造措施.需要依据结构专业相关规范、图集等。

基础设计:(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部结构类型及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及材料供应情况确定基础的形式,材料强度等级,一般有浅基础(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和深基础(如:桩基);(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及地基承载力验算:(3)基础内力计算及配筋计算。(4)考虑必要的构造措施

结构设计的成果体现在绘制的结构施工图上,该图纸是结构工程师的语言,是直接面对施工现场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

2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分析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汁是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中,少数建筑师总是把结构放在从属地位,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一切以建筑公司为先导,这一观念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片面地追求建筑与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这样往往给某些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质量隐患和不安全因素。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都会对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影响,而有限的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又制约着建筑设计层次。因此,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应具备有一定的结构方面基础,能与结构设计适当结合,相互调协,使二者相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在现实工程实践中:(1)许多建筑设计师,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将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载和活载、水平风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构思时,不依据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征,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比如将建筑物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其抗弯矩力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截面要小得多。(2)还有一些建筑师缺乏对结构力学方面的基本常识,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

3.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结合的对策与建议

3.1系统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计算

通过上文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对于一个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设计就是设计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内部功能.外在形象.细部构造等的设计。满足人们修养生息、活动和审美需求的愿望而创造的一个空间环境。设计的成果主要有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还有必要辅助的效果图等。结构是能够承受荷载并且维持几何不变的构件体系,那么结构设计就是设计能够承受建筑荷载的结构。主要设计房屋建筑的承重构件的布置,构件形状,大小,材料,构造等,其设计成果主要有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结构平面图和钢筋混凝上构件详图,节点钢筋构造详图等。在构思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该系统、全面地了解各方面的工程数据、信息,科学地进行建筑设计,同时进行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结构设计。考虑外观造型对材料、承载力、剪力、延性、刚度、抗压、平衡、抗震等的实现难度,整体构思结构总体方案,明确结构总体系与水平分体系、竖向分体系间的关系和设计要求。有必要通过概念性的近似计算进行探索优化,确定结构分体系及其结构分体系及其构件的基本尺寸,确认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确保建筑空间形式与结构受力特征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2同步进行质量控制和监控施工过程

在具体的建筑项目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两者的设计都事关建筑安全性、稳定性,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个集概念、经验、计算、表现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创造。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同时,应该提前预测性地考虑施工开始后的质量控制和监控跟踪问题。

建筑设计的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这五个方面各有所重,又互为矛盾,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是这五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往往设计人员注意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而忽略了便于施工的实现与质量监控的难易。应该在建筑设计的同时就考虑结构设计的成本,以及考虑到以后施工中可以对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跟踪。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改革、课程构架、实践单元

中图分类号:TU201-4

《建筑设计原理》是高校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核心课程。课程开设于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规律,掌握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准则,了解建筑设计中外部环境与规划、空间的功能与形式以及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经济等多方面综合知识。本课程教学课时数虽然不多,但却是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理论总则,也是建筑设计入门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伴随建筑设计领域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及相关建筑技术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世界顶尖建筑学院及我国各传统建筑名校纷纷展开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基础实践改革。如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出版了教材《探索:建筑学教育的试验》(Inchoate. 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提出了“一种更富实践性的学习建筑学的方法”。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褚冬竹教授在《开始设计》一书中阐述了建筑学教育的“创造性过程”,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起点,试图探讨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设计理论基础之间的逻辑联系。传统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仍旧还在沿用有着数十年历史的旧教材,无论是设计理论与手法,还是引用的资料、数据与案例,都已经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建筑设计领域发展的速度与潮流。

2.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

目前该课程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图解分析、课外资料收集与抄绘等教学环节。考核方式通常以论文方式为主,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停留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阶段,虽然可在课件制作、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改进,并增设了课堂讨论、资料分享、课外抄绘等教学环节,但是并未改善理论课沉闷冗长、不易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的常态。

二、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通常,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满足功能需求,如何研究场地环境,如何符合技术经济要求等基本技能。通过这些基本设计技能的训练解决大量的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在本科阶段学习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来说,还必须具有能力将定位精准的概念、控制自如的灵感以及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注入到每一个设计之中。为了完成一个优秀且富有意义的建筑设计,建筑师必须挖掘出项目中的想象力。否则,建筑就会流于平庸,仅仅是可以接受,或者是达到了平均水平而已。概念、灵感与想象,这是一个具有更高要求的设计进程,它意味着建筑师必须持久地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我们对该课程展开课程改革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调整与完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方法与构思能力,寻求创作的灵感与思路。

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解决普遍性矛盾的哲学方法,来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即通过“分析事物本质的共性――运用一般性原则――解决普遍性矛盾”这一过程。对应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则反映为“研究建筑的本质――掌握一般性的设计手法――获得新的创作思路”的过程。(图1)设计的过程本身是难以言传身教,但建筑教育则本能地要求我们将设计过程描述并传达出来。这也是高校建筑教育亟待解决的普遍矛盾。

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整个五年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本课程开设于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刚刚完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对绘图基础与表现技法的基本训练,处于为期四年的《建筑设计》实践课程训练的伊始,即上述两个转化阶段的衔接处,迫切需要打下坚持的设计理论基础,帮助他们培养专业的思维方法及构思能力。本课程的的教学目的正是衔接这两个重要的转化阶段,解决这个突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学生向专业人士的转变。

三、课程教学设计改革模式探析

通过《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学习,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要点包括:建筑学基本问题,包括建筑的角色、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的分类、建筑的发展概况;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包括建筑设计的内容、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设计的程序、建筑设计的深度;建筑外部空间及群体组合设计,建筑的功能与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组合设计,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材料构造与建筑设计,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中的经济问题,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理念;建筑设计总体构思与设计手法,包括建筑创作与构思的特征、建筑创作与构思的过程、建筑设计深化流程与方法、建筑设计方案的获得及成果表达。

通过整理、分析、比较与归纳上述的学习要点,我们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概论篇、设计篇、技术经济篇和构思创作篇。四个部分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建起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图2)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不要带领学生从外部来认识这门学科,而是经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已经熟悉的、已经掌握的内在的东西开始,开始他们的设计之旅。因此老师的角色是挖掘这些东西,然后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根据已经获得的经验,设计出特定的过程。这些过程的逻辑是合理的、可控的,其结果是不可估量的。

以此教学内容为基础结构的框架下,我们还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之相适应。本课程32课时分16次课进行讲授,将每次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展开实践。每个单元又由大小两个单元组成,大单元即是我们的课堂讲授部分,小单元是内容与形式均不相同的16个小练习。这些小练习可以是一次与当次大单元主题相关的激烈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一次课后的案例收集、抄绘与图解,还可以是一次实地调研或者一次模型制作。所有的小练习以两条路线铺开:一个是关于“如何”的问题,另一个则是“为什么”的问题。两条路线同时进行,最初并不相互介入,它们维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相反。第一条路线侧重于建筑设计中会用到的过程、工具、技能和方法。它可以是一个图表、一张设计图、一种模型制作的技能、一个组织战略,或是一个空间布局的方法。第二条路线每个练习都提供了一个用以讨论明确的观点、概念或理论的平台,根据大单元中由讲授内容引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建立起批判性的框架。我们的教学提倡讨论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参与关于方法的辩论。这样我们的学生将获得双重的能力: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四、结语

对于《建筑设计原理》的教学目标,传统的理解是,提供一个庇护场所把业已存在的学科规范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方法主要侧重于通过传统的授课与练习来发展空间形式和正规的思维模式,然后结果背道而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学习这些技术之后运用它们,而是要理解它们之后进行创作。因为我们强调一个通过研究和讨论,在掌握和运用这些规范的基础是进行设计的过程。形式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被允许通过实践进行创造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要依据作者自己设立的标准而进行评估。因此,评估与考核的重点在于创新性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运用。

改革后的《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将由一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课改头换面成为一门以鼓励创造性过程为主以实践性练习为手段的课程。贯通整个课程的16个实践性练习是整个课程的灵魂主线,每个练习完成的设计或者作品将成为本课程最后评价与考核的依据。我们将以作品展、公开评图、建筑年会等方式,邀请兄弟建筑院校专家、相关专业师生、设计院执业建筑师等广大师生人士作为评审、指导,并在每次评审结束后展开总结、讨论与交流,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修正与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素养;设计;交往

一、前言

一般来说,由于建筑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之间的学科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中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通常会开设一些具有建筑学学科特色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些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科的差距,学生在价值观建构和学习方法问题上常常产生困惑,“如何学”和“学了有何用”这一问题深深地困惑着学生。与此对应的是,“如何教”和“教了有何用”这一问题也值得教师思考。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一名建筑师所必需具备的专业素养、建筑设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开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建筑学课程教学谈一些体会。

二、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它是建筑师开展建筑设计实践活动的基础,很难想象专业素养欠缺的建筑师能够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专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工作以后,直至终身,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于表现素养、审美素养两方面,下面分别阐述。1.表现素养。相对于建筑学学科的学生而言,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对于建筑表现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这种现象使得美术基础原本十分薄弱的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时对于建筑表现的基本概念与要求不清,建筑表现技巧也十分欠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开设专题讲座:讲解美术学科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基本常识。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建筑实例讲解具体的绘画应用技巧,再布置一定的练习,这样既不枯燥,又使学生具有感性体验,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与绘画表现技巧。开展美术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外美术实践环节的开展也必不可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2.审美素养。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具有审美素养的创作主体来完成。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的理性与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而在需要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互动的建筑形式设计方面,他们经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勉强设计出的建筑形式,通常也很平淡,缺乏艺术气息。上面的情况表明:通过一定的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给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建筑实例图片,在图片赏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和热情。提高审美层次。对于学生而言,应根据教学要求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余时间,可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既拓宽视野,又提高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歌德说过:“我们在投向世界每一瞥关注的目光的同时也在整理着世界。”[1],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课堂获得的审美知识去观察身边的建筑现象,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为以后的建筑形式设计打下基础。

三、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建筑设计充满创作激情,但是由于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原理的陌生而时常陷入困惑之中。从学生的设计作品来看,在平面功能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对以系统论和整体思维方法为基础的建筑平面功能设计方法的陌生,始他们在平面功能设计开始时体现出设计起步不对、过程中设计效率低下、完成后的图纸逻辑概念不清,缺乏艺术性与美感。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问题也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于两种设计倾向。其一是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感性思维能力不足,设计时常会孤立地研究平面功能关系,而忽视了建筑的艺术性要求,或有一些形式创作欲望,但是在形式设计时,却不知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表现设计构思,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设计的作品也就平淡无奇。其二是另一些学生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敢于主动大胆地运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设计构思,但是建筑形式的建构不严谨,最终的设计成果缺少逻辑和条理。其实,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有章法的事物总是美的,做设计也是一样。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章法的方案呢?下面从平面功能设计和建筑形式设计两方面分别论述。

1.平面功能设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建筑设计的过程也不例外,也有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设计脉络。能否掌握“捕鱼”方法—设计脉络,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以后能否胜任建筑设计实践项目。那么,究竟设计脉络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它是一种以系统思维方法为基础的设计程序。这种设计程序要求设计者按照系统论的要求,从整体到局部,有条理地开展设计活动。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应进行环境分析,通过对基地内外各种环境条件的分析,合理地确定基地的主次出入口、各类人流进入建筑的出入口以及“图底”关系这两个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接下来进行功能分区设计,为了简化设计问题,在这一步通常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设计任务书中所要求的各种房间分为使用、管理、后勤等三个大的功能分区,再根据前一设计程序所确定的各类人流出入口条件,把这几大功能分区放在“图”中与各自出入口相对应的位置。接下来,再对使用、管理、后勤三个大的功能分区中的房间再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细分,直到把所有房间全部合理地纳入“图”中。由于这种分析方法顺应了方案的生长规律,因此不会发生房间“串区”现象。解决了功能分区设计以后,下面就可以进行水平与垂直交通设计,通过走道与楼梯的联系使三大的功能分区中的房间成为流线清晰,联系紧密的系统。

2.建筑形式设计。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建筑形式设计的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其原因在于建筑形式设计涉及到对于形式美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认识,主观性很强,由于现代的很多建筑在形式设计上摒弃了传统美学原则而出现审美变异,光怪陆离的造型手法体现出多元化的设计倾向,其背后突显出设计者各不相同的价值倾向。面对这种现象,初学者由于艺术修养的欠缺,往往会一片茫然,或者是盲目模仿。因此,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不走歧路,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建筑形式设计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哲学倾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式设计观,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形式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章法———建筑形式的逻辑,这种设计逻辑主要在内部功能、外部环境、几何构成、美学价值等方面体现出来,下面分别论述。

(1)内部功能。“在追求建筑意义的同时,应兼顾建筑的功能,欠缺的功能减损着建筑形式的光辉,完美的功能与富于表现力的形式相得益彰”[2]。在建筑功能设计时,不同的功能分区空间性质不同,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设计应客观真实地反映不同的内部空间组合关系。有时,会有一些学生先设计一个造型框架,把功能硬塞进去,这不仅仅是形式与功能相脱离的不当设计方法,也是一种不良的设计态度,教师要予以及时纠正。

(2)外部环境。在具体的建筑形式设计实践中,建筑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是客观而真实的。从微观层面看,场地内的地形、地势、树木、河流、古迹,场地外的景观都形成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从宏观层面看,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城市风貌等条件都是建筑形式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建筑形式设计的目标与环境设计的目标是统一的。

(3)几何构成。从几何构成角度看,建筑是几何体块构成的实体形式,几何体块的构成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几何性明确,这是对单一几何体而言,要求几何体块的形状明确,具有可识别性,例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这一要求可以使他们在几何构成时避免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几何形式。其二是几何关系明确,这是对组合几何体而言,要求几何体组合时,相邻几何体之间的关系明确,这种关系一般是相离、相切、相交、相含等。

(4)美学价值。在设计之初,当设计者的设计构思确立以后,下一步就面临着几何形体的选择和形体之间几何关系的建构问题。由于建筑形式属于艺术范畴,艺术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可能象数学那么精确。因此能够体现一种设计构思的几何形体和形体之间的几何关系通常并不是唯一的。哪么如何选择几何体块的形状以及建构几何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呢?这里不但要考虑上面的几个要求,还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美学价值。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否对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关系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选择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要求、几何构成、美学要求之间取得平衡的几何形式无疑是具有一定挑战意义的,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设计综合分析能力、一定的三维空间想象力、以及一定的审美素养。在建筑设计课程开始之前,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形式美的构图规律,让学生了解对立统一的古典美学要求,以及现代建筑的一些手法变异。其次,教师应结合一些优秀建筑实例,讲解这些艺术法则在建筑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最后,教师要发挥主体性地位,在解读建筑实例过程中,总结建筑形式的构图技巧。同时让学生运用描述、分析、比较、评价、判断、质疑等一系列思维方式对建筑作品进行认知与解读,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造型构思,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建筑的自身特色。只要学生能够说出一定的理由,哪怕并不充分,都可以让他们试探,但不鼓励没有任何道理地随意玩弄形式。在建筑设计课程后期,尤其是到了立面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形式美的构图规律,同时能够综合考虑平面功能、结构与构造、材料与色彩、施工技术等角度,尽力表现立面设计的效果,体现立面设计的意图。

四、人际交往能力

建筑设计活动的工作性质和方式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要求建筑师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避免不了要与各种人往,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埋头苦读,学习圈子封闭而狭隘。当他们进入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建筑设计教学环境中,一下子很难完成角色转换,因此教师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经常性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帮助学生破除中学封闭的学习习惯,在相互交流与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与进步。在改图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向教师表达设计意图,从方案的构思、功能与形式设计、结构与构造等各方面介绍自己方案的设计特色。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从各种角度对学生方案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进行质疑,以实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的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使建筑学教育既要保持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作者:叶建功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水暖专业;有效配合;发挥作用

Let a professional plumbing professional with effective play the biggest rol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u Yu

(Zibo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people meet the basic functions of living space not only have unconventional appearance, but also have sound internal facilities under the premise of quality comfort and ancillary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re gradually high. While the heating system,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s,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s are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 cozy building not only the needs of each professional designers carefully designed to do their job, but also depends on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Due to space limitation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oretical study and learn from experts in my many years of engineering experience, expand HVAC professional with effective drainage Analysi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Plumbing professionals;Effective coordination;Role

1. 正视建筑设计中暖通与给排水存在质量问题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的定义已从最初的“能挡风遮雨的处所”被提升为“放松心情、蓄锐养精的舒适港湾”;作为暖通、给排水设计人员,我们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新课题去面对,碰到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去解决。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给排水工程与暖通工程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而取得了很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首先,从给排水工程方面看,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安装管道支架不够牢固、给水立管同墙距离不够、水质不合格、采用不合格的龙头、按照前未进行消毒处理等问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房屋工程在给水施工时多采用PPR管,而这类管材在使用中的缺陷主要是刚性差、易变形,从而易引发给排水管道的渗漏。而排水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则是漏设管道支架、错误安装或漏设伸缩节,从而导致的一系列渗漏现象。同时,我国的建筑工程在进行给排水安装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都没有设置检漏井,通常只有检查井,这样不仅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巡检,还会引起卫生洁具的牢固性不足和平整度不高的外观问题。

(2)其次,建筑暖通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则主要表现为风管漏风量大、无直角、风管表面不平整、安装质量不高、观感效果不佳等。除此之外,暖通工程中的空调管道还经常会出现漏水和渗水的现象,给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检修人员的维修都造成了不便。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则主要是法兰、垫片、风管之间的闭合不够严密,以及丝口拧紧不到位等。

2. 有效暖通与给排水专业配合策略探究

2.1 与建筑专业的配合。

2.1.1 对于一个功能健全的暖通给排水作业工程而言,由于吊顶净空空间着实有限,加上不同技术工种专业的施工要求也略有不同。因此,在处理暖通专业涉及到的新风管、回风管、排风管、冷凝管等管路或管线问题时,应确保其余给排水作业中设计到的给水管、污水管、喷淋管的管网布设交叉作业时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在必要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相关工程设计师或者技术设计人员应当对施工作业内的各安装构件尺寸、构件标高、主要安装工艺等要特别加以详细标注,其目的是保障作业质量的同时,能够为各个专业工种间的作业进行提供技术配合、协调的空间。此外,如果各技术工种、专业施工出现矛盾时或者不能及时协调时,也应当按照业主设计意图、施工图设计意图进行合理协调,最好由业主出面作为协调人,同时在协调过程中要按照设备及构件安装说明、土建作业施工规范、暖通给排水专业技术规范等内容加以对照分析,以保证最终协调过程中的设计及施工结果得以匹配,避免后期重修、返工或者施工临时变更等的发生。

2.1.2 对厨房、卫生问布置的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平面设计上应注意竖向功能,尽可能地做到:(1)上、下层建筑厨房、卫生间位置一致。(2)避免卫生间位于厨房上面,当条件限制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3)厨房、卫生同等用水设备不得布置在变电室、备用发电机房的上面。(4)要注意让排水立管留有适当位置 。(5)地下室为人防,上部尽可能不设卫生 间等。如需设置,底层地面与地下人防顶之闫应加垫层 。如:空调冷凝水排放问题的解决。现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更加注意空调冷凝水排放引起的问题。多采用每层室外空调机板加冷凝水排水立管的设计,为室外机设置单独的排水立管,排水并散流至附近雨水口。空调排水管常选用PVC-U类型排水管,为每层室外空调机预留排水用接口三通,利于空调排水软管直接接入。

2.2 与结构专业的配合。

(1)结构专业可以是一栋建筑设计的“生命”专业。这就要求与结构专业的配合必须周密 、慎重。作为暖通、给排水专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应在方案成形后,尽快给结构专业提供所有设备的重量及基础,尤其是较重的大型设备,更不能遗漏。例如:制冷机组 、水泵等设备的基础;设备层内设备问空调机组等设备的重量;水箱间内生活水箱、膨胀水箱 的重量等等。

(2)在设计进行中,在系统范围划分完毕,管道走向明确以后,就要在需要穿梁楼板、剪力墙处,为结构专业预留孔洞。一般楼板上的孔洞可在DN >200ram 以上的预留,其余穿楼板的小孔洞,可以在土建施工过程中,水暖工作人员与土建人员协作预留。现在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很多,剪力墙上的所有的孔洞均要预留,这就要求设备专业人员要认真配合,避免因为遗漏剪力墙及梁上的孔洞给施工带来困难,甚至出现问题。因为剪力墙内的暗柱及结构梁有些地方是不允许开洞的。若遇此问题我们设备专业的管道走向只能改道而行。引自(至)室外的管线,需预留进(出)入孔洞;需在地沟内敷设管线的建筑,要及时给结构专业提供检查井及地沟的位置、尺寸。需要吊顶安装的设备,例如:大门热风幕,吊顶空调机组,要向结构专业提供所需设预埋件的位置。

3. 总而言之

对整个建筑工程来说,暖通给排水施工作业涉及到的每项工序都是保障现代建筑基本功能、安全价值得以发挥的基本操作单元,它们之间设计安装工程有效配合对整个建筑物的运行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非常有必要加强和暖通给排水有重要关联的技术专业内容研究,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存在的常见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技术以提高暖通及给排水工程质量,促进整个建筑工程更好的运行和工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 素描 造型能力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发展十分迅速,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专业点数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伴随着社会发展对这一专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建筑素描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建筑造型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学生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养成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建筑素描教学中,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在学科的角度,把其作为绘画造型相关学科的一个分支来思考并组织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在不自觉中向绘画造型学科方向看齐,追求素描教学的绘画学科价值。素描教学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不强,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果不佳。虽然近年来有不少院校也在进行建筑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全新状况下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是一个十分必要并且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根据社会对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职业能力构建的角度,笔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期引起更多的专业教师关注素描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素描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的重要意义

按照通常的看法,建筑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素描也是一门关于造型的艺术。①素描以其精谨的造型要求、简单的工具材料、丰富的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专业造型素质的构建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成为了在造型艺术学习过程中进行造型能力训练和审美素质养成的首选。素描与建筑艺术设计有着造型和审美上的密切联系,也成为建筑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之一。

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基础课程是从认知三维世界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筑艺术设计的空间造型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素描可以培养学习者精准的形态观察能力、活跃的空间思维能力、严谨的形态构造能力和丰富的绘画表现能力,还可以对学习者起到开阔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学好素描可以增强学习者敏锐的视觉感受能力,完善学习者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的空间建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形态表现能力,顺利地表达设计理念。

正是由于素描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显著作用,使得素描课程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职业技能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课程教学要以职业技能素质养成为核心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应该把握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这一关键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学应该为人才的职业技能养成服务,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教学要求。

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建筑设计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包括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以及视觉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②空间造型能力是由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所构成的。空间形象的构想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构思,思维活动成果的形象外化表达能力我们称之为绘画。简单地说,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构思能力和绘画能力。构思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空间构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绘画能力的素质要求指向外化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审美能力包括审美主体对形式美感的认识与评价能力以及创造与表达能力等,认识与评价能力包括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判断力,创造与表达能力包括对美的想象力、对美的外化表达。这三种能力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素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素描教学和训练有效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视觉感受能力、空间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这三者中,空间造型能力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技能,也是课程教学的重心所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应以空间造型能力养成为最基本核心,兼顾视觉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课程还是参照传统的绘画类专业教学模式确定的建筑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来说素描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教学课时大多控制在80至96个学时之间。教学内容大致是作为三部分安排:石膏几何模型写生(几何模型单体及组合体的写生、浮雕柱头花饰写生)、静物素描写生、建筑与自然风景写生。从这些内容来看,大体上是延续以绘画学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价值取向,以明暗(光影)写生为主要表现手段,以研究其形体结构、透视关系、质量感觉为主要目的,大量的时间用于探索如何真实地再现对象和相应的表现技巧上。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是不恰当的。

建筑的三维空间展现是其最基本的形态特点,这一点和雕塑艺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与绘画相去甚远。即使是雕塑,与建筑对三维空间的塑造形式也是不同的,雕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在形体的空间存在形式上,注重的是形体的外在形式,而建筑对空间塑造的重点是形体空间存在状态和的内部空间构建并重,甚至更注重内部空间的构建。“虽然绘画中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艺术规律,但将它作为建筑的基础还是应有所选择。”③传统的素描教学力求造型诸因素的全面和完整,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在不到100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内,让学习者掌握全面完整的素描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更是没有必要的。作为建筑造型基础的素描教学,在内容上更应该凸显空间结构以及美感教育的重要地位,基于专业特点和职业技能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把握建筑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门类的特点,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以形体特征、空间结构、透视规律、形式美感为核心来组织素描的教学内容,形成以结构研究为主的结构素描和以视觉传达为主的表现素描两个内容模块。结构素描训练以几何体和几何体组合为主要内容,研究形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形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研究不同形体组合结构的构造关系;表现素描训练以多种表现形式为主要内容,探索光影色调、质感表现、肌理感受、特征速写、精细描绘、意象表达、抽象表现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特征。通过两个内容模块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空间造型能力、形象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根据学习者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偏低,美术基础与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对新生入学美术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这就需要从事建筑素描教学的教师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时间少、学生基础弱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第一,把形体和结构、空间与透视、体量与质感、光影和明暗等造型各要素分解开,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专题性研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解决特定问题。第二,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之后,进行不同表现形式的尝试,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调节光影表现。对同一表达内容,寻求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是即兴速写式的寥寥数笔,也可以是写实式的精致描绘,还可以是兴之所至式的大笔挥洒等。教师要引导学习者观察并体会不同表现形式产生的不同情感变化和心理印象,促进学习者主动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第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器具作为教学的辅助,可以加快学习者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如讲解几何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就可以用画框绷平一张丝网,直立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透过丝网观察几何体,丝网纤维空隙构成为一个个的坐标方格,学习者马上就对透视现象有了最为直观的印象,并很容易就能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第四,对于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临摹练习,通过临摹优秀的素描作品,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一些素描的表现技法并开阔视野。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并“创造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④,能够有效地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具体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专题式的课题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背景为出发点,以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养成为目的,借助但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型的素描教学。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大胆进行尝试,探索适合建筑设计要求的造型能力养成与艺术表现能力养成的素描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和革新,才能真正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注释:

①③郎绍君,刘树杞,周茂生.中国造型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④王中义,许江.中国美术院校教材: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30-02

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建筑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及房屋结构的相关知识。[1]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将学习建筑绘画、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作准备。本课程一共64个学时,每周8个课时,教学时间共历时8周近两个月。其中包括了两周的园林建筑抄绘,两周的一次草图构思及设计模型构公开讨论,一周的两次草图定稿,两周的正式成果图绘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

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

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

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

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2]

[ 注 释 ]

第9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给排水;电气专业;水位报警

Abstract: in the design of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s, to the combination of drainage design and electrical design more closely. In the electrical design, to be capable of binding to drainage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provided to realize active design, many aspects of the water level alarm, water pump, valve and power supply monitoring and fire control system, described in detail to the drainag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 for carrying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Keywords: civil construction; draina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ater level alarm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在现代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中,给排水设计与电气设计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工程上常有水电不分家的说法,即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专业领域,但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的。很多电气设计师在进行有关给排水方面的设计时,常常是根据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被动设计,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出现漏项现象。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出色的电气设计师,要适应现代化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本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同时也要涉猎横向的其他相关专业,在其他专业进行资料提交时,能够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或者漏项,能够及时反馈个相关人员,确保设计工作的高效。

2、给排水总体提资要求

给排水总体提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有明确的规范,比如每层层面标高,有立管的地方还要标明平台面高度;只要是有水泵的图纸,都要详细标明电机型号,并交代电机是否备用以及台数;给水系统如设有水箱标定出止回阀的位置;消火栓要交代水柱的股数、龙带口径以及喷枪口径;依据城市自来水压力情况确定是否要设置加压水泵;详细的水泵、消防按钮等等。本文不做赘述,只是针对特定的电气专业提供一定的资料。

3、给排水对电气专业提资要求

给排水对电气专业的提资要求,主要集中在水位报警、水泵的启停和供配电、阀门的监视以及灭火系统等方面。

3.1水位报警

在高层民用建筑中,不管是高层用户以及防水箱,还是底层用户以及消防水池,都需要装设水位报警装置。因为,进水阀在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现无法将水闭死的现象,这样自来水就会出现溢流,不仅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是会形成诸多不便。因此,就需要装设一个水位报警装置,在水出现溢流之前,能够及时检测到溢流情况,通过控制器将报警信号传达到值班室,及时进行抢修。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排放消防废水或者洗车用的废水的集水坑不用设置水位报警装置以免加大投入,因为集水坑的水位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通常情况下也是处于人们的监督中,如果集水坑由于管道堵塞或者水泵异常而出现水位上升或者无法下降时,可以停止冲洗汽车,如果是因为消防原因所致,在集水坑溢流之前,消防队员早就到达事故现场,所以对于集水坑的抢修不需要专门设计水位报警。但是粪便集污坑则需要设置专门的水位报警装置,因为集污坑一旦出现堵塞或者潜水泵无法工作情况时,不容易被人及时发现会产生难以估计的后果,因此要设计水位报警。

3.2水泵的启停

电气设计师在进行水泵的启停设计时,要注意消防水箱稳压泵和消防主泵的联合控制。通常情况下,当水压要求高压力时,就要将消防水箱稳压泵进行关停,当水压要求低压力时,就要将消防水箱稳压泵开启。当水压要求超低压力值时,说明发生火灾,这时肯定需要大量的用水,消防水箱稳压泵已经失去了稳压作用,因为稳压泵起到稳压作用的条件是水压的降低仅仅是由于管路中的泄露引起的,这时就需要开启地下室的消防主泵,同时关闭稳压泵,并利用控制器将火灾信号传送到消防值班室。对消火栓泵进行启停设计时,其设计要求一般是,所有的消火栓泵都可以利用一个启动按钮进行单独控制,同时进行报警,而且消防值班室能够对消火栓泵进行远距离控制。对喷淋泵进行启停设计时,同样要求可以通过消防值班室进行远距离控制。喷淋泵一般是自动喷水系统的动力装置,在对其进行启停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湿式报警阀上装设的压力表,如果压力表持续下降,而且达到某一值时,则通过控制器自动开启喷淋泵,同时对水流指示器进行误动作保护,只用于进行报警不能因为水流指示器的动作导致喷淋泵自动开启。此外,还有潜水泵以及生活泵的启停控制,地下室潜水泵在进行启停控制时,一般的控制逻辑就是:高水位,泵开启;低水位,泵关闭,控制装置一般采用水位继电器。给排水专业在给电气设计师提供的资料中显示供水方式是地下水泵与屋顶水箱的联合供水,而且泵是工频泵,那么就依靠装设在屋顶水箱中的水位继电器来进行控制,跟潜水泵相反:高水位,泵关闭;低水位,泵开启。如果采用的是变频泵,则利用压力表来控制,压力表的数值一旦处于给排水给定资料里面设置的一个压力范围,那么水泵就关闭或者开启。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建筑中采用的是哪一种供水方式,如果生活水池处于低水位,就必须将泵关停,避免水泵空转烧坏电机。

3.3水泵的供配电以及等电位设置

在对水泵进行供配电时,消防泵、潜水泵以及喷淋泵都必须是两个电源,即一个作为正常供电电源,一个作为备用电源。而对于生活泵、粪便集污坑和淋浴废水坑内的潜水泵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说建筑的设计标准等确定电源,通常情况下,一级负荷要设置两路电源,而二级或者三级负荷可以仅仅使用一路电源。在民用建筑的卫生间内,电气设计师要根据给排水专业人员提供的资料设置等电位,一般情况下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会强调卫生间水管多为塑料管,但是电气设计师不能要考虑到其他金属构件,安全起见,要预留等电位连接件。

3.4阀门的监视以及气体灭火

在对阀门进行监视时,如果建筑单位没有特殊的要求,给排水专业提供的资料主要在自动喷淋系统上要求进行阀门的监视。因为自动喷淋系统自动化程度高,阀门一旦出现无法工作的情况对于其他零部件的工作影响很大,这就要求电气工程师能够对阀门的监视进行控制。如果阀门无法关闭时,能够及时将信号传达到消防控制室,派相关人员立即进行抢修。

在一些不能用水进行灭火的地方,比如柴油发电机房、配变电房、图书馆档案室以及电子计算机控制室等,通常情况下使用气体灭火。一般的气体灭火系统中,采用的灭火介质为七氟丙烷和二氧化碳。不管气体灭火系统采用何种气体,它的启动方式一般都要同时包含两种:气动和应急机械手的联合启动,电动和应急机械手的联合启动。灭火系统的控制原理一般是:火灾探测器(包括感烟式探测器、感温式火灾探测器等)检测到火灾,然后发出报警信号的同时关闭排风机并开启门灯;然后延时30秒后,开始启动灭火。

3.5水炮系统

在现代高层民用建筑中,有时也会用到水炮系统来进行灭火。因为建筑空间太高,简易的自动喷淋系统已经起不了作用。水炮系统在进行灭火时,对于探测报警装置和定位装置是非常依赖的,这就给电气设计工程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可靠的实现水炮系统的开停是十分关键的。电气工程师需要根据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的资料对水炮系统进行设计,一般在前段探测部分使用双波段火灾探测器或者线性光束图像感烟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曲面式覆盖的特点,对于干扰光源就有很好的辨识作用,而且响应时间短。对于信息的传输,最好能够选用视频同轴线缆,这种线缆传输速度快而且耐用。水炮系统的控制流程一般是:火灾探测器检测到火灾已经发生,然后将检测信号通过线缆传送到控制中心,同时做出声光报警,开始实时录像,然后根据控制中心反馈的指令,启动消防水炮,并自动扫描瞄准火源点自动灭火。

结语

在现代化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排水的自动化控制越来越广泛,电气工程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时,往往根据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被动设计,从而产生诸多不合理设计。本文结合笔者的经验,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排水对电气专业的一些提资要求做了分析,希望能够对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给排水或者其他专业与电气的结合会更加紧密,各个建筑单位应该对电气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新星. 对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探讨[J]. 四川建材. 2009(02).

[2] 何卓均. 影响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相关因素[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01).

[3] 陈大栋. 浅谈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5).

[4] 刘金平,张敏,姚海峰. 建筑室内给排水节能的几点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4).

第10篇

关键词:剖面设计;与结构、设备专业的关系;

1导言

楼梯作为竖向的公共交通空间,对住宅户型设计的影响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经济合理的竖向关系,因为楼梯的平面布置常会成为影响层高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带核心筒的楼梯间;二是满足各专业合适尺寸的设备管井,因为设备管井的大小会影响楼梯平面的布置;三是尽可能的减少公共面积,因为这个面积会进入公摊面积。特别指出的是,楼梯平面的调整会引起户内平面的相应调整,这就需要建筑师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及时比较并定案。

2.1剖面设计

a) 因竖向交通牵扯建筑层高的确定,单纯的住宅因层高相同楼梯设计比较简单,但对于带剪力墙核心筒的高层商住楼,笔者建议应进行楼梯竖向分析和楼梯平面排布,特别是带核心筒的剪刀楼梯,要让各种功能的不同层高都在核心筒内解决其竖向交通,这就需要建筑专业在第一次给各专业提作业图时提前校核楼梯是否能跑的上去,如不能话就及时调整层高,以免给各专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笔者在2004年做的 “深圳龙华锦绣江南E区”项目,地下汽车库4..1米高,1层商场5.4米高,2层、3层为5.1米高,4层屋顶架空花园5.2米高,5~32层住宅为2.8米高,楼梯为剪刀楼梯(图一),以上不同层高的竖向交通均在此核心筒内给予解决。

(图一) (图二)

b)对于出屋面的楼梯间,因为室外屋面一需做定厚度的面层而造成出屋面的门洞处会有门槛出现,如果出屋面楼梯间的高度控制不好的话,扣除梁高和门槛高度,往往会造成洞口高度小于2米的情况。建议将出屋面楼梯平台结构标高抬高至少400高,确保出屋面标高高于室外屋面标高至少不小于100高。

c)对于地下室带人防口部的楼梯间,如果人防门设于楼梯平台之下,则需要注意平台的高度应满足人防门的吊装要求,除考虑人防门门槛的高度还需考虑安置吊勾的高度,考虑到楼梯平台面层的厚度笔者建议平台达到2800高度为宜。(图二)

d)对于有些建筑的不同层高让核心筒内的楼梯不好排布的话,可以尝试使上下楼层的楼梯门左右对调,笔者在做“南京昆仑沃华置业有限公司中央金地”项目A栋的核心筒设计中就采用了这种做法,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不受层高的限制,梯段做成二跑或者三跑均可。(图三)

(图三)

2.2与结构专业的关系

楼梯的结构设计,一般有梁式楼梯和板式楼梯两种做法,对于板式楼梯,一是因梯段板太厚会影响上下梯段之间2200高度的规范要求,二是造价不经济,所以设计中采用梁式楼梯居多。

a)在楼梯设计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碰头,这取觉于梁的高度和梁的平面定位。大多数住宅梯段梁的经验值是400高左右,对于梁下不满足高度要求的梯段梁须让结构专业特别处理。但大多数楼梯碰头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梁的定位问题,特别是对“踏步前缘300”的理解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建议梯段梁尽量离踏步前缘远些,因为梯段梁是通长的,须校核没剖到的踏步前缘距梯段梁的距离,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请结构的同事校核建筑楼梯图。

b)楼梯大样的比例一般为1:50,笔者认为面层线和粉刷线图中应有所表达。接触了很多年轻的设计人员,一是画详图时30厚构造面层图中不表达,二是画楼梯板厚时,不论梯段多大跨度,梯段板的板厚统统按100厚画,住宅梯段板厚结构一般取值120,三是不画20厚粉刷线。笔者曾在电脑上按实际构造层次画了4.8米层高的四跑楼梯,结果发现梯段之间高度为2048高, 5.0米层高的四跑楼梯梯段之间高度为2140高,5.1米层高的四跑楼梯梯段之间高度为2186高,5.2米层高的四跑楼梯其梯段之间高度为2232高,画完无语了。(图四)

(图四)

c)楼、地面面层的厚度结构一般预留50厚,但设计中楼梯平台和踏步的面层预留30厚,这样在户门入口处正好有20高的门槛。不知大家发现没,建筑图画的上下梯段的台阶在平面上是左右是一平的,但实际中你会发现贴地板砖的楼梯踏步台阶左右不在一条线上,是因为结构设计常左右做一平,贴面层时就会造成左右有几公分的差距,但如果刷地板漆的话则看起来会基本一平。

d)对于地下室楼梯间消防上需要做地上与地下之间的防火分隔,因楼梯疏散净宽有要求,所以常采用在梯井位置砌筑墙体,墙体可以砌筑在地下室底板上,但如果地下室层高比较高,就需要在下地下室的第一个梯段挑个“耳朵”来支撑防火隔断墙体,因为建筑图上不好表达,这就需要建筑专业及时同结构专业提前沟通。

2.3与给排水、电气专业的关系

住宅建筑的水管井和强、弱电井大都设置于竖向交通附近,水管井常常和电管井一并设置。对于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消防原则上是不允许设立管井的,对于不带电梯的开敞楼梯间管井的位置一般设于入户平台处(图五),对于带电梯的开敞楼梯间管井的位置大都设于靠入户门梯段侧墙处(图六)、楼梯半层平台处(图七)或设于电梯井两侧(图八),但无论那种设置方式都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户型的平面布局,到底设于何处需要综合判断、比较和取舍。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a)水管井:井内主要布置供水干管和水表,水专业一般会要求提供不小于面宽800x进深600的管井,面宽墙上设检修门,而实际上进深做到400也可满足施工要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消防栓位置和水管井相结合,消防栓下部安置水表,连同消防栓的供水立管也设置于水管井内。

b)消防栓箱和立管:箱子和立管的布置仅对开敞楼梯间的平面布置有影响,消防栓的位置常有两个地方选择,一处是候梯厅附近,一处是楼梯间半层平台。消防栓箱的安装有明装、半明半嵌、嵌墙和暗装四种方式,明装和半明半嵌的方式无论消防栓箱安置于何处,其厚度应不影响消防疏散净宽的要求,完全嵌墙则需要考虑局部墙体加厚到300厚,采用暗装的方式会增加公共面积,却带来了美观。消防栓的供水管一般采用明装的方式。

c)电管井:井内用于桥架和电缆的敷设,另外还有端子箱和配电箱等,复杂的高层建筑往往强电井和弱电井分设,但对于住宅建筑往往强弱井合一。一般情况下强弱合用电井的净尺寸不小于面宽1000x进深500,前提是在面宽墙上设检修门,影响电管井尺寸的最大因素是检修门开在电管井的短边还是长边上,如果检修门开在短边墙上其短边净宽要求不少于1000。因电管井要求的尺寸比较大,建筑和电气经常会讨价还价。

2.3与暖通专业的关系

a)采暖管井:寒冷地区的采暖住宅需要设立采暖管井,设计中常采用的是采暖管井和水管井合而为一的做法,管井面积要比单独设立要大一些,经验值是约一个平方米左右。与水、电管井一样,对于住宅建筑采暖管井同样常设置于竖向交通附近(参图五~图八)。

b)加压风井:住宅的楼梯间与防排烟有关的是防烟楼梯间加压风井,需要注意的是加压风口应避免门开启后被遮挡,这样加压效果会大打折扣。

最后说一下管井的布置最好在正层位置,这样管线的进出会方便的多。

3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整合思想;问题;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整合思想常被应用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对于一项完整的建筑项目来说,包括多方面复杂的系统、甲方以及复杂的多专业协作。如今建筑项目的复杂性使得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整合的思想使得在整个前期策划一直到交付使用甚至到养护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专业问题,需要建筑设计师运用整合思想来对各个系统进行权衡调控与平衡,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1多维整合思想是建筑发展的需要

目前建筑项目中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伦纳德・R・贝奇曼的《整合建筑》中将工业时代前后建筑的发展趋势分为了五类,分别是:从手工制造的建筑到成套工具系统;从形式限制到技术限制;从结构问题到环境问题;从感觉到最优化;从纪念性到可持续性。总的来说,如今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本身所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建筑师独自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项目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进行有机的运作。如今的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是需要对整体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权衡调控和平衡,并导向各个子系统向建筑项目的目标前进,而这种能力所需要的则是建筑师运用“整合思想”来整体考虑建筑项目这个有机系统,协调各个子系统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多维整合思想

2.1什么是多维整合思想

本文所说的“多维整合思想”是指用整合的方式把本来无序的事物通过系统的方法使其各自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并使其彼此之间产生联系,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有机整体。对于建筑项目来说,将项目本身的参与方:甲方、策划、设计、施工、使用五个方面组织联系在一起,作为建筑项目这个有机系统的五个子系统,彼此协调控制的考虑。最终综合各个子系统的影响,达到建筑项目有效的成果,便是在建筑项目中的“整合思想”。

2.2“整合思想”在建筑项目中的分类

建筑项目所需要的整合可以分为两类:1)建筑过程的整合。即将前期策划、建筑设计(包括所有专业)、建筑施工、使用养护这一系列建筑全周期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别于目前大多数建筑项目中将各个过程独立处理的方式,以避免产生各过程缺乏联系和一体性造成的资源损失;2)建筑设计(包括所有专业)的整合。这类整合则是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暖通设计、室内设计等所有专业的整合。目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进程中通过获得其他专业角度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在设计过程中整体考虑解决建筑的问题,避免出现设计过程中的不合理和返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使得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更多是向目标协同并非其他专业来被动补救建筑设计专业造成的问题。

3建筑设计专业如何应用“多维整合思想”

3.1与建筑全周期过程互动

建筑设计专业在对建筑项目全周期的过程中仅仅参与了建筑设计这一过程,这使得建筑设计在对整个建筑项目的考虑方面难以全方位地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建筑的前期、设计、施工、使用这些过程,这也是目前建筑项目建设中的不足。“整合思想”则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作为整个建筑项目的全周期这一个有机整体作为设计对象,而非原有的建筑体本身,这样带来的优势则是建筑师能更好地理解在建筑体和建筑学专业之外的建筑价值,如甲方利益,养护成本,使用者的实际情况等,并对专业之外的这些因素做出反映,这正是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在建筑项目过程中所缺乏的。这个缺失使得建筑设计方与甲方产生矛盾,与施工方产生矛盾。

遵照“整合思想”,设计出这样一个模型,建筑设计过程参与前期策划过程,并对前期策划进行专业建议和修正,产生影响。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前期策划过程中产生的建筑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得以避免,使得建筑设计过程更加顺利。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过程参与前期策划过程,使得建筑师对项目的内涵有更全面的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减少与预期目标的偏差(见图1)。

图1 建筑项目过程的互动模型

3.2建筑系统的整合

在建筑设计本身的这一层面,为了使得建筑师对建筑本身的考虑能涵盖其他专业的视角,使得建筑的设计进程属于各专业有机合作的结果而非各个专业独立工作后的拼贴,建筑可以按照“整合思想”,将建筑的各个要素间的功能,视觉,结构系统整合成为5个系统,这5个系统分别是:

1)围护系统。即主要以墙,窗,屋顶为对象。这个系统扩展其在建筑设计专业中的围护要素这一特性,是将其所具有的围护、结构、热工、照明包括声学等属性整合到一起,是具有关注多专业的综合系统。

2)结构系统。结构系统则是将传统由结构专业负责的建筑的主要基础、梁柱、屋顶结构等支撑建筑物的系统与视觉空间、管道机械这些其他专业所重视的要素整合到一起综合考虑。例如仙台媒体中心的空心柱子,内部成为机械设备管道通风和交通空间,同时也成为建筑物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筑思想的重要表达。

3)机械系统。机械系统是指将暖通、水电、照明等平衡建筑内部环境的设备和管道网络整合到一起的系统。

4)室内系统。室内系统则是指在建筑基本结构竣工后,对建筑的室内装修和内部隔墙布置,空间划分的系统。这部分目前往往是在建筑物竣工之后才开始的设计和施工,室内系统概念的提出则是将室内的设计和装修加入建筑设计这一过程,与整体的建筑项目有机结合,使得内部的设计与整个建筑协调,减少各方面造成的问题。

5)用地系统。用地系统则是将影响建筑设计的环境元素如地形、朝向、风向日照、市政管网等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在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环境要素,协调彼此的重要性,同时在建筑本身的设计中综合对环境要素进行考虑。

3.3建筑设计过程的模式

建筑设计的对象被整合为5个建筑系统,而每一个系统的问题都并非单一专业能够全面应对和解决的,这就需要原有的建筑设计模式改变以对其适应,是“整合思想”下的建筑设计过程的模型。建筑从方案设计开始,就必须让其他专业参与其中,建筑师作为主导,综合考虑了前期策划的要求和方向,并为建筑设计任务定出模糊的方向,在一开始的过程中,结构专业,设备专业就可以在方案上提出本专业的建议和所预测的问题,建筑设计专业则将这些其他专业视角所给出的设计方案和建议作为其考虑的要素。也就是说,从建筑方案开始的部分,就是多专业协作的共同设计(见图2)。

图2 建筑设计过程的互动模型

以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代表作品仙台媒体中心为例。在仙台媒体中心中,建筑空间、结构、设备、管道等被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无法分割。中空并且弯曲的束状结构既是竖向的空间联系,又充当了结构的竖向与横向承重作用,设备和管道与楼板和束状结构整合到一起,使得整个建筑类似一个有机体,各部分共同作用于功能方面和艺术方面。而在内部的设计方面,各个楼层均呈现性格特异而又与整个建筑协调的面目。其最终成果水平之高,正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运用了“整合思想”将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这一模式。从而能从最全面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整合空间、视觉、资源。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复杂的客观情况必须使得建筑师在今后的设计中灌输“整合思想”。对于不同的情况,同一种模式是不适用的,但其根本的“整合思想”是不变的。只要把握住这一思想,就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化操作的方法,更优化的利用建筑项目过程中的资源和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美]伦纳德・R・贝奇曼.整合建筑―――建筑学的系统要素[M].梁多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日]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的非线性设计:从仙台到欧洲[M].慕春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12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153);西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09gjy03)

作者简介:刘煜(1968-),女,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研究,(e-mail)liuyu@nwpu.edu.cn。

摘要:在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效启发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设计策略和措施,成为引发更多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传统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观念”和“方法”教育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课中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对相关建筑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能源;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3704随着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包括建筑学专业在内)众多专业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研究显示,建筑的生产和运行能耗占各国总能耗的30%~45%,其排放的污染物占各类污染物总量的10%~20%,因此,建筑对全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兴起的“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方向。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在高等建筑教育领域,如何将“能源”与“环境”问题与 “建筑设计”有机结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比较

(一)设计内容的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涉及建筑的尺度、色彩、质感、流线等方面,同时也兼顾与建筑使用者相关的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其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例如: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提出“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其中前两项原则与“功能”直接相关,后一项原则与“形式”直接相关。西方社会在现代建筑发展早期,也出现过“形式追随功能”等主要围绕“功能”与“形式”特征,影响深远的设计理念。

与传统建筑相比,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更加强调对“能源”和“环境”因素的关注,并且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等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新的设计理念及表达[1]。根据中国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 ,所有绿色建筑必须考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方面内容。比较而言,在传统建筑设计中,是否考虑上述内容,以及考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建筑师的个人认识、意识和偏好。

(二) 设计过程的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一般由建筑师主导。其主要流程包括方案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初步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设计过程基本上可以描述为单一方向的工作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虽然项目立项之初就会组建由建筑、结构、水暖、概预算等多专业人员构成的设计团队,但只有建筑师的工作自始至终贯穿项目设计全过程,其他领域专业人员大多直到施工图阶段才会真正加入设计团队,展开具体设计工作。同时,在线性工作流程下,各专业领域人员加入设计团队开展工作的程序、方式和深度都基本固定并可预期。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刘煜,等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能源与环境教育探讨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与传统建筑设计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通常都是由建筑师主导设计过程。其不同之处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首先,在设计团队中,除了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等专业人员之外,一般还需要能源工程师、环境工程师、生态咨询师等更多特殊专业领域专家加入设计咨询团队;第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并非单一方向的线性流程,而是螺旋式推进的非线性流程。它是基于多专业参与的多因素复杂决策过程,相比传统建筑设计需要更多的检查、评价和决策支持;第三,从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开始,就需要多专业领域人员的密切配合。随着方案的进展,在不同设计阶段可能需要咨询不同领域的专家,而所需咨询的专业领域,以及不同专业加入设计讨论的时机,可能随着方案性质的不同和具体进展情况随时发生变化,并无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可以参考,有时很难预期。

二、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特征的课程教育

>

既然绿色建筑设计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在针对绿色建筑的教育和教学中,必然需要探讨新的、更加适应这些特征的理念和方法。鉴于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于“能源”和“环境”问题,下文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分别探讨如何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中开展能源与环境教育。

(一)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能源教育

1.关于“能源”的观念教育

要做出好的设计,首先必须具备好的设计观念。关于绿色建筑,目前在社会上存在不少错误的观念。例如:节能建筑就是采用了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技术的建筑,绿色技术多的建筑就是好的绿色建筑等。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能源”领域的相关概念,在其主干专业课程(建筑设计)中很少接触。学生平时从网络、报纸、期刊等不同渠道接触到大量与节能相关的概念和信息,对这些信息如果不加分辨地接受,也有可能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

根据笔者多年主讲绿色建筑设计课程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中开展与“能源”相关的教育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理清基本观念。

(1)建筑能耗的基本构成。建筑能耗的基本构成包括“运行能耗”(operation energy)和“隐含能耗”(embodied energy)2个部分[3]。“隐含能耗”也称“含能”,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需特别探讨的是 “隐含能耗”的概念。将学生的视野,从建筑建成后的“运行能耗”,扩展到其建成之前各种建筑材料和部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安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以及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其从节能环保角度,具备选择建筑材料的“独到”眼光。 (2)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建筑节能有“设计节能”和“技术节能”两大基本途径。在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中,首先,需要强调“设计节能”的重要价值和巨大潜力,并将其视为建筑节能的首选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设计途径和方法,探索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自然调节室内温湿度等目标,进而达到经济节能的目的。其次,需要使学生明确,节能技术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只有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此外,鼓励学生在探索设计节能途径的同时,从集成设计的角度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3)建筑节能的全生命周期经济分析。经济性无论何时都是决定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传统建筑和当代绿色建筑同样适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课中,有必要使学生明确,虽然节能设计及节能技术都有可能增加建筑的初次投资费用(造价),但同时也会减少建筑的运行和维持费用,因此,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其总体费用往往更低。也只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2.关于“能源”的方法教育

“节能”是绿色建筑关注的重要议题。在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除了建筑物理课程的热工章节内容以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建筑节能理论和设计计算都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教育,至少可从以下3方面进行引导、加强和拓展。

(1)基于基本原理的逻辑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是任何科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在以“形象思维”培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建筑学教学中,其重要性往往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学实践证明,绿色建筑课程教育中,在具备建筑热工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和“逻辑”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设计节能的各种可能性,相比课堂讲授而言,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设计节能领域深入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设计成果往往也具有更多的新意。

(2)建筑能耗的模拟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不同,当代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借助软件分析和能耗模拟,对设计方案的能耗表现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能耗模拟软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并鼓励其探索和初步掌握简单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建筑能耗的实验方法。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往往借助工作模型,推敲和完善建筑的造型及功能;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用“造型软件”进行造型和空间分析;在当代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模拟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和分析。然而,现有能耗模拟软件大多是针

对工程专业开发的,对于大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掌握模拟软件的原理和背景,并熟练应用其进行能耗模拟分析的难度比较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基于对热工原理的基本理解,通过工作模型的制作,结合简单的实验方法,实现对节能设计效果的初步比较和分析。例如:利用电吹风、蜡烛、锯末、碎纸屑等工具完成的简单吹风实验,就可以在模型中初步验证和比较不同设计方案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实际效果;使用手电筒、纸板、布帘等工具完成的简单照明实验,也可以初步验证和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自然采光效果等。实验与软件模拟的结果,可以互相验证其有效性,并共同为设计方案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环境教育

1.关于“环境”的观念教育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主要为建筑设计与“环境负担”的关系,以及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这2方面建立正确的观念。

(1)建筑设计与环境负担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一般不涉及“环境负担”的概念,但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议题。在绿色建筑教育中,必须使学生建立并明确“建筑有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负担或危害”的观念,并引导其分析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的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担或危害的各种潜在途径,以及避免和减少环境负担或危害的各种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

(2)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与当代绿色建筑设计都涉及“环境质量“的概念。前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分析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空间的功能利用、流线组织、视觉表现等环境质量的关系;而后者则从定量角度,强调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空气质量”“热舒适度”等物质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包括建筑设计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大范围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

可以说,建立从宏观(全球环境)到微观(建筑内环境)综合全面的环境观念,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正确理解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是当代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中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关于“环境”的方法教育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环境”质量是与“节能”同等重要的问题。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提高环境质量的方法教育,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

(1)环境分析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更加强调设计初期的多学科环境分析,包括从场地环境的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群落、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角度,分析其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包括潜在的相互影响和利用的可能性等。对不同环境的分析,既可以采用基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采用相关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在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并探索多种不同的环境分析方法。

(2)环境模拟方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常常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建筑设计方案的热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进行模拟。和能耗模拟一样,环境模拟已成为常见的设计辅助方法,因此,在绿色建筑教学中,同样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环境模拟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及模拟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3)环境评价方法。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已经建立一批绿色建筑的环境评价体系或工具。其中包括breeam(英国)[4]、leed(美国)[5]、casbee(日本)[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2],以及被称为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dgnb(德国)[7]。这些体系或工具中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权重,对了解“绿色建筑”概念、内涵以及环境与能源问题重要性等国际建筑界的共识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现有国内外主要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引导其在设计中正确理解并科学参考和应用这些评价体系或工具。

三、结语

“能源”与“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需要面对的两大主题。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相关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课中“能源”和“环境”主题下需要特别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学科教学的授课水平、多学科教学团队组建能力,以及多学科教学团队管理机

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绿色建筑教育所倡导的多学科集成化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如何突破限制,使绿色建筑在“能源”与“环境”等多学科领域的教育主题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还需要在今后的绿色建筑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006.

[3] 方仲贤,刘煜. 浅论建筑能耗构成之建筑含能[j]. 新建筑, 2012(4): 57-60.

[4] r baldwin,a yates,n howard,s rao, eds. breeam 98 for offices: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for office buildings[s]. 1998, construc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ltd. by permission of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ltd., uk.

[5]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leed rating system (version 2.0)[s]. 2001.

[6] institut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bec).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casbee)[s]. 2002, 2004 edition, jap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ortium.

[7] 卢求. 德国dgnb——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j]. 2010(1): 105-107.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

liu yu, li jing, liu jinghua

(school of mechanics,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nowaday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orldwide than ever b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inspire students to develop relevant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s a research task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ntemporary green building design, we discussed some concrete issues in views of both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s and related to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opic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levant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