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11-06 15:4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改革

[作者简介]周丹(1976- ),女,山东荣城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辽宁 葫芦岛 125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8-01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有着其他本科大学、职业培训等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特性。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是最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典型专业,更应受到重视,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职业特色,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

一、室内设计专业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专业是从建筑专业分流出来的,是空间、色彩、造型、照明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一体的典型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建筑行业的影响,是在建好的建筑物基础上进行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就业范围很广,能延伸到其他设计学科,涉及职业有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建筑工人、技工等,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严格。在美国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聘的先决条件是经过3年教育,毕业后应具备3年或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而4年本科毕业的学生需有2年或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可见非常重视人员的实践能力。我国当代文化形态的转变同样对高职室内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创新、合作的意识,有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的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与现行的社会经济相脱节,教学体制不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率是影响高职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现行高职3年制室内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合理安排课程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承担一些实践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求。

二、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

1.确定培养目标。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室(舱)内设计专业学制3年,主要培养具备美术设计基础、设计创作与研究的能力,能够从事相关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平面设计与制作、装饰工程监理与舱室内设计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跟上时代步伐,让学生更好就业,培养毕业生的方向应该是在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室内设计创作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独立进行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各种实践工作,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了解国内外同行业的发展动态的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一是安排好专业课程科目和课程顺序。新生入校后,大一要安排上素描基础课、色彩基础课,上素描基础课的同时插入速写基础课,学习色彩基础的同时插入构成基础课,还要加入制图基础课,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科学学习,业余时间入厂进行实习,以了解室内设计专业、舱室设计专业人士工作的环境、工作方法和状态,感受将来要想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掌握的技能,带着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主动性,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给予学生最实际、最先进的教育,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完成理论教学课程基础上,重点安排实践教学科目。首先,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鼓励在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组织在校学生独立开展各类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师课题研究等;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型实验活动,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在校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好每一次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我院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周或两周,安排有资历经验的师傅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将相关专业的培训、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美工证、平面设计师证、CAD证书等),参加社会化的设计比赛,在培训和准备考证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使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装饰美工证、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焊接技术证等。再次,建立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培养在校期间就能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开发和建设学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室内设计专业的相关科目多,涉及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家具制作、沙盘制作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如按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并设置实验,有限的课时安排必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无法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培养方式。在设计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院自身行业应用背景优势,在原来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或者自建。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建立设计专业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设计展示厅、舱室设计模拟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设计专业专用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邀请装潢公司有名望的设计师现场授课,支持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支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做到教学信息与市场同步。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开展对外短期技术培训,为各单位职工进行软件技术培训,向社会招收培训对象,增加创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考取相关专业的双师资格,我院每年利用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到名校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还要增加外聘教师的数目和提高外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建立任课教师严格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秩序,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对实践教学细化分工,把实习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实习课前研究制定细致的实习计划书,清晰地指出实习目的,实习实施的具体过程,并在每个实践科目结束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对学生考核结果、实习过程进行详细总结,以督促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4.确立新型定向培养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我院与招聘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采取定向培养模式,设计专业依托船舶,有自己的特色,毕业生就业单位范围除了装潢公司、平面设计室、建筑公司、工业设计单位外,还能到船舶类行业的舱室设计等多个部门上岗。因此要进行充分的研究探讨,在专业领导的指导下,使学院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调研,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接收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前提,以企业的现任岗位任职标准为纲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毕业生接收协议,在加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深入合作,确定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2007年我院第一次与大连STX船厂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让在校学生在学校设置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韩语,考试合格后派往韩国进行实习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国直接安排到厂里设计管理岗,薪水比正常招收的毕业生高一倍,工作环境也不同,这种定向培训协议一直持续5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我院还与葫芦岛住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飞天公司等多个装潢公司签订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直接到公司进行实践,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后场,毕业后学生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选择工作单位、顺利就业。

从社会行业需求出发,组织调查研究,根据当今社会对设计专业人才的类型、能力要求,研究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的途径,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找出现行的不足,重点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我国应用型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照方案指导教学,必将推进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祥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9).

[2]张阿霞.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2009(16).

第2篇

1 培养公司内训师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内训师基本上来自于公司的业务骨干。当前,公司内训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内训师自身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技能过硬,但授课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内训师培养的思路主要分为四点:一是内训师选拔与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制管理思路推进内训师培养工作。二是课程开发需求“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的思路,使内训师课程与培训需求紧密结合。三是课件开发与授课“专业化”。通过对内训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课件开发与授课的专业化方法。四是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表单化”,制作一系列的标准表单,支撑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确保标准作业。

2 建立职业导师制

在已有的“导师带徒”培训模式基础上,建立公司“职业导师制”,加速人才培养。“职业导师”应选择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家型人才,对新员工进或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业指导,使其快速胜任岗位、提升业务水平。根据个人能力、专长特长,培养对象技能水平,主要采用“一对一”个别采用“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职业导师制”:

①成立“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各部门主任组成。办公室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建立、维护职业导师人员库;制定职业导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负责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

②选聘把关。职业导师的聘任资格为工作业绩良好,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公司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可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审核成为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聘任后,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为所培养的员工提供指导,使其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发展。同时,要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提升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等。

③灵活配备。新员工、青年员工、确有需要的员工根据本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可以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老员工如果轮换到新的岗位,也应配备职业导师。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在这个领域业绩表现突出,就可以成职业导师。

④就近辅导。根据就近辅导的原则,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培养对象一起工作,通过现场授课、工余辅导、操作演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为培养对象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⑤体现激励。《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职业导师提交培训总结;培养对象提交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培训次数、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等内容。参照培养对象的公司的普考及技能鉴定成绩,进工作效果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职业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 调考常态化

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应按常规竞赛调考专业类别成立相应的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项目组设一名项目经理,由相关专业部室负责人或专责担任;设一名教练,由资深专业带头人或兼职培训师担任;参赛队员若干;设两名工作人员,由相关专责担任。

①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负责与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培训内容、竞赛内容,向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及时反馈竞赛调考信息。

②教练的主要职责:负责组织编制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依据竞赛调考内容,提出参赛选手选拔条件和方式,并承担参加竞赛调考选手的培训任务,针对每个选手建立素质模型,提出相应培训策略,切实做好强化培训,有效提高选手参赛能力。

③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负责按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购置本项目专业竞赛调考所需资料、书籍,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④基层单位的主要职责:按照专业竞赛调考项目制工作方案,落实好竞赛调考专业的全员培训及选手推荐,关心和支持参加竞赛选手,并积极承担下达的教练任务。

引入刚柔并济的竞赛激励约束机制。各部门、各单位、班组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进展状况,并通过竞赛调考检验培训效果。将专业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常态化,每年定期举行。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全部岗位、工种的统考,检验员工岗位工作情况。统考结束后,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调考,每年抽取5个左右不同的工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员工参加,检验各岗位培训工作实际效果。通过调考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加速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储备,并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使优秀技术人员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4 体验式培训

近几年,培训在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重视。效益好的企业都能够增加员工培训费的预算,把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一种投资,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来完成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沉淀与积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购置新型专业设备作为培训器材,促进员工技能跟上设备更新速度;将老旧设备维修组装,供新员工、参培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同时,多开展体验式培训增强员工的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 (2015)02-0010-02

如何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资源短缺的现实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全依靠学校教育是不现实的。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雇佣性,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界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日趋多样,但主要集中在科研和生产服务等方面。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当前,对于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上还是过多地强调高校的责任,忽视了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缺乏可操作的关于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三是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运作良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企业与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培养等模式合作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更高层次的本科和硕士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规模。而且,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校企双方人员相互兼职等短期、松散型的合作形式。

二、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为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受益者,企业应当承担起相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责任。虽然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价值目标,但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平理论,作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应当承担其“共同但有差别”的培养责任。同时,企业是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就业单位。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直接使用者,企业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且要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潜在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要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

1. 介入人才培养过程

企业应介入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也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尤其是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避免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根据介入程度和合作模式,可以将企业介入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发展需求,选择合适高校的个别专业或某些(类)专业实行全过程、全方位介入。这种类型一般适合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高校与企业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第二种类型是企业嵌入培养。嵌入培养的方式灵活,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能及时地反映到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这种类型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企业提出需求,在企业人员的适当参与下,主要由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培养;二是在培养过程中将部分环节直接嵌入企业的需求中,在高校的适当参与下,主要由企业负责实施;三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嵌入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施培养过程。第三种类型是松散型参与。一种是企业通过委托项目的形式与高校合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开发等;另一种是企业通过资深专家参与高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参与高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制定、新专业设置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参与高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讲授课程、辅导实验等。

2. 共建人才培养平台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需要企业合作共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即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打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使企业成为学生和教师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学生就业创业训练的基地。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实验室等创新能力提升平台,为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将培养平台建在高校,由高校提供场地、企业出全部资金或部分资金进行共建,高校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二是将培养平台建在企业,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资金,高校主要以人才或技术支持的方式参与平台共建,由企业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

3. 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不够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适应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要。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企业实践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消除学生对社会的陌生感、恐惧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迫切感,强化其成才感等。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际训练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创新。企业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发挥企业自身真实工作环境和先进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4. 参与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面向生产实践的实用性人才,其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应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企业参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企业要通过提供考察交流、技术开发、课题研究和短期工作岗位等方式为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二是企业要为高校提供兼职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整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同时,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兼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5. 增加人才培养投入

根据成本分担理论,企业作为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人之一理应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成本。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分担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本,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成为普遍的模式。在美国,一些大公司通常将其利润的10%左右捐助给高校,或是每年定额划拨给合作高校。在加拿大,社会捐赠已成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国内企业在投入高等教育方面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很多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资金和教学设备捐赠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投入高等教育。但从总体上看,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直接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还很有限。经费等资源短缺是制约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要把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

三、高校要加强企业参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建设

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明,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教育情境、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强化实践训练,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雇佣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是由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缺少或弱化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现实决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而不只是教育界的任务。全社会应树立“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观念,全面、客观地思考所有主体的责任,把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当作企业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同时,要营造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责任共担”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促进和保障企业共担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责任的首要条件,即使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也不例外。美国、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教育立法完整、系统且指导性强,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如为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德国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企业、学校和个人在协同完成实践教学中的任务和义务,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为了提高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明确企业等社会主体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保障企业等主体的合法权益。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3.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政府要积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制度,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使高校能够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各级政府要建立类似于校企合作办公室的管理组织,协调产学合作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建立和规范全国性的、地方性的和行业性的产学合作教育中介机构,形成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的产学研结合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纽带作用,提高产学合作教育的效率。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建立有利于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利益驱动机制、介入培养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评价约束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运行的高效性。高校要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适合企业介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 如校企联合培养制度、企业嵌入培养制度、外聘兼职教师制度、校内教师企业实践培养制度、完善学分制和实行学分互认制度等。企业也要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为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同时,要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相关人员参与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时明,石正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0(02).

第5篇

为全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发展规划部工作总结)

时节如流、居诸不息,又到了总结一年过往,明晰思路与目标,坚定信心再出发的时刻。回顾一年的工作,发展规划部在集团业务部门及公司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与配合下,基础业务能力更为扎实,“务虚体系”业务更显实效,精细化管理与全面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下面针对一年来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做如下汇报:

一、2019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强化战略规划引领,为企业持续发展明方向、划路径。

按照集团公司编制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指导意见以及专业化建设项目调研等相关文件要求,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掌握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形势,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目标,规划战略路径,制定保障措施,高质量完成了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坚持高站位、强管控、保落实的战略思路,扎实推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在公司落地落实,为解决影响公司整体改革发展的经营、经济、施工生产、专业化建设、亏损治理等重点工作打下了战略基础。

2、健全制度体系建设,为企业改革创新添动力、激活力。

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政令不清、执行不力、奖罚不明,企业经营活动将陷入僵局直至衰亡。为重塑制度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制度引领、规范、保障作用,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公司制度建设管理办法,并于四季度开展了制度评估及制度档案信息收集工作,共收集制度类、管理类问题五十余条,作为制度体系改革创新的方向依据,同时建立了制度信息档案及有效性制度目录,为公司制度信息系统集成夯实了基础。通过一系列业务改革举措,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创新实效,为公司制度建设合规性开展及制度学习宣贯强化了基础保障。

3、强化执业资格人才培养,为企业经营拓展强基础、作保障。

建造师人数紧缺、业绩不足、证件不匹配等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企业经营承揽的痼疾顽症,如何为公司经营承揽获取更多投标资源,如何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人证合一”,成为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过去的实践经验总结得来,正向的宣传引导与做好配套服务已收效甚微,必须在完善执业资格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方能取得实效。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部门结合集团公司相关办法与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制定了公司《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针对执业资格人才供给与需求两端矛盾,制定差异化、阶梯式津贴补助原则与标准,使无证者渴望取证、持证者期盼价值实现,价值贡献者真正受益。

4、实现资质证照有序管理,为企业经营活动力保驾、强护航。

一是积极响应集团战略,助力新产业发展。近年来,建筑行业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各级行政审批核查力度也日趋严格,今年资质平移工作可谓一波三折,大体可以概况为“四进住建部、五访省建委、六跑市建委”,最终在对人员、业绩等各项资料反复推敲、细致修改的基础上,于10月份完成了房建、市政两项一级资质的两次平移工作,及时解决了集团建筑装配科技公司“准入不准营”的现实困难。

二是强力清理分支机构,营造良好经营生态环境。前些年受地方政策限制,公司经营承揽遗留的分公司达13 个之多,其中大部分被强制吊销,此部分分支机构因面临超出公司业务布局、负责人离岗、注销手续繁杂等因素影响,清理难度大,同时给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部门经细致研究后,积极协调单位人员及社会中介机构,采取就近原则,分头办理,并持续跟踪,逐个销号,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基本清理完毕。

5、聚焦全面风险管控,为企业健康发展找症结、开良方。

风险防控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长远角度看待。年初,部门在与集团业务部门充分对接,深入学习外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风险内控、风险评估、风险问卷调查等一系列风控工作,系统梳理了公司当前面临的重大重要风险8项,并制定了专项防控方案,作为公司风险防控的指导性文件下发执行。针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探索建立完善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着力提升企业治理能力与合规性管理水平,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

6、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快进推、见实效。

“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系统性与复杂性。部门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积极与地方各接收单位对接协商,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制定各阶段任务与目标。在积极清收回款,确保改造支付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预算上报、资产评估、资产移交、审计清算等工作。全年共回收资金629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新都职工家属区也成为集团内首个完成分离移交的基地,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下一步将重点完成审计清算及剩余补助资金回笼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战略规划的执行、监控、纠偏、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

2、国内形式、行业形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认识、分析判定能力还很欠缺。

3、风险管理形式大于实质,风险防控体系尚未成形,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三、2020年工作安排

在做好部门日常工作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强化战略引领,增强核心竞争力

强化战略管理,做好五年规划编制工作,规范战略执行、监控、纠偏、评价与考核等各环节管理流程,建立保障机制,保证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研判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以合规管理为标准,以内部控制为着手点,建立、健全各部门协调联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风险跟踪与防控体系,保障企业经营稳定。

第6篇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ize and function, the structure of college is more complex, so management team must is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raining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培训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nagement team; professi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13-01

作者简介:裴纪平(1981-),男,江苏常州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师资建设,人事管理。

1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现状

1.1 主管部门对管理人员培训不够重视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在方方面面都受到重视,而管理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教学、轻管理”的观念一直存在。以我省的教师培训中心来说,组织的统一培训只有每年一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基础理论培训”。另外一个规模较大的岗前培训也只是针对教学单位及教学辅助单位的人员,不适用于所有管理人员。从管理人员业务工作对口上级主管部门来说,其组织的培训具有比较高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基本上都是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大多数是对某一软件或程序操作上的学习,并不开展系统性的管理知识的学习。与普遍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培养相比,管理人员的培训一直停留在低水平上,因而管理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型管理层次上。

1.2 管理人员自身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工作的特点导致众多管理人员对培训重视不够,管理人员更多是被动地执行政策,而不是创新。日常性的管理工作无需进行过多资源分析、市场调查和科教研究,管理人员形成了按理性照章办事的定势思维,行动逐渐积淀了惰性,缺乏工作创新和竞争的激情,容易埋头于眼前繁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而忽视提高,从而造成自我封闭状态和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管理人员普遍认为管理知识与理论的培训与所从事的工作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无法直接应用于工作中,“学了没用,学完就完了”,因此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意义

2.1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管理队伍比较薄弱,管理专业人才比例偏少,高学历人才较少,很多管理人员是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为解决家属问题而安排进来的,还有的是无法胜任专任教师要求而转岗的;应届毕业生虽然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但缺乏管理经验和专业业务能力,组织观念意识淡薄;老同志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工作中往往是被动执行,缺乏创新。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必然要求队伍成员的专业化,只有在管理人员成为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后,管理队伍才能实现专业化。

2.2 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好坏的依据,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升。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作为后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短板”。与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所追求的管理效果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对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必须以其专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和帮助教育教学工作造就高水平人才,圆满完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3 高职院校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的思考

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促进管理工作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具有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具体做如下思考:

3.1 建立领导机制,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高校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实践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理论作指导。想要使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专业化的调整,就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引入学校专门的领导机构中进行管理。上级主管部门应将管理人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范畴内,把管理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加管理人员培训开班次数,提高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比例,扩充管理人员培训内容等。

3.2 建立培训机制,健全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和教育提高到事关教育事业成败的大局来认识,学院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部门,应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培训政策、制度制定出本院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级别、作出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性内容的培训安排。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目标,并且能够及时、科学地更新培训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保证高校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内容先进性。

3.3 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管理人员的各自特点,根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级、年龄、工龄、专业发展方向、拟用情况等综合因素安排合理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一是以常规的集中性培训班、讲座作为培训的基础方式,通过集中学习,听取管理经验介绍来获取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二是以参观访问、挂职锻炼作为培训的重要方式,通过到国内外名校参观访问、挂职锻炼,打开管理人员的眼界,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第7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高职教师;专业带头人;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27-02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得完成教师的职业化发展,教师队伍职业化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未来和发展。

一、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有余但“职业”不足,体现为以下几点。

1.操作能力差,实践经验少。我国高职在教师选拔培养时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忽视了教师的专业考核,加上近几年高职教育侧重于毕业生的就业研究,忽视了高职教学人才的考核与筛选,多数教师专业教学知识不过关,缺乏基本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在高职教学中难以做好课程基本内容的阐述,缺乏基本的教学实践引导。高职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场所,必须做好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但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缺乏与企业的联系,自身实践技能与动手技能不过关,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此外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承担着巨大的教学压力,多数教师忙于理论课堂教学,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并且多数教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多数高职课程也局限于理论教学,理论偏重、实践不足使得高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高职教师实践技能亟待提升。

2.缺乏系统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理念。大部分教师是原中专或技校的教师或是大学刚毕业前来任教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高职教育的不断调整与改革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更为迫切,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其在高职教学中的优势也日趋明显,在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中,高职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提升自己的职业教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教学原有的教师结构决定了高职教师老年化趋向明显,多数教师难以接受计算机等新兴教学辅助软件,而且当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对应的教师培训,因此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掌握不到位,一度成为制约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之一。

3.对高职培养目标认识不足。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高职院校也加入到扩张的队伍中,但是高职教育的定位初衷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方面的教学引导应该是高职教学的侧重点。但是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往往基于理论层面进行引导,多数高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高职学科教育与一线生产关联性不大,多数高职教育学科过于倾向于理论教学,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训练。而走访调查显示,多数参加调查的高职教学没有认识到教学定位不准对高职教学的负面影响,在日常教学中也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关注意识,加上教学实践环境的客观制约,多数教学不愿意开展教学实践。高职教育与教学实践脱节严重,高职教育始终停留在理论表层,实践性不足。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化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即与社会密切结合,将各行各业职业化的规范要求向学生进行灌输和教育,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上岗要求。将以上教师要完成的两项主要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化的内涵。

1.尊重教育,献身教育,具备“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指教师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个人基本素质。关键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体现,也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能实现的前提,而我国多数高职教师关键能力不足,在面对教学窘境时往往无从着手,缺乏冷静分析能力,在公关与合作能力方面也十分欠缺,这些非技术性的个人基本素质成为高职教师职业化内涵不足的硬伤。

2.理论知识扎实,注重应用。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面向对象是高职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只有扎实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做好课堂讲解,才能更好地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论疑惑,使得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此外,高职教师还应该熟悉一线的工作内容,对基本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

3.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高职教师,任何人都应该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步,将生活与工作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总结、积累经验,在工作中做好生活的反馈体验,实现生活的工作化与工作的职业化,在自身定位上从普通的教学工作者实现向专业职业教师的定位转化,借助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储备及实践技能。

4.用教学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职业化的内涵还体现为职业教学水平的提升,体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高职教师在教学生活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发现,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并将热点话题付诸阶段性的研究中,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以研究的专业化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5.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因此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保持学生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研究教学方式,以期借助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理念的更新做好教学模式改进与突破。职业化的教学理念更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教学中高职教师应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现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回归。

三、实现高职师资队伍职业化途径

1.树立和强化高职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类型之一,更注重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与大专教育及成人教育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培养目标都存在自身独特性。因此要想实现高职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必须从增强意识做起,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训,通过定期的业务考核提升高职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高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并实现生活向工作的转化,在日常的学习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高职教师在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更应该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借助教育观念的强化,做好职业化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服务对象为高职学生,教师在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职业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合作交流的协作关系,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获取相应的教学回报后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提升高职学校整个师资队伍职业化水平的提升。

2.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职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第一,针对原中专或技校、普通高校引进的教师进行实践性内容的补课。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派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和方法。二是和企业共建搞项目开发,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建设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让教师在实训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将教师直接派到企业一线工作是培养教师职业化最快的一种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客观条件难免受限,如企业不一定积极配合、教师本人有畏难情绪、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难以控制,等等。如果想要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学校必须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教师要端正态度,虚心学习,把实践当成自己的工作来完成。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定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第二,针对从相关企业引进的教师应重点培养其教育教学能力。他们有企业工作经验,可以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但他们的教学能力相对落后,因此,应该注重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养。

四、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

专业带头人作为科研方面的主力军,是高职学校中的专业优秀教学人才。而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可以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以小范围的职业化提升带动更大范围与层次内的师资队伍职业化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培养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结合起来,理论学习积累知识储备,实践锻炼提升实战能力。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培养必须引入企业生产管理体验,让专业带头人深入一线,参与一线生产作业,让其在总结一线生产体验的基础上获取专业教学指导。此外优先推荐其参与国家级培训,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的活动。给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借助实践技能的提升与专业理论的充实实现职业化的培养。

五、结束语

职业化作为高职教师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提升的评价标准,随着高职教育的推广普及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立足高职教育的实际,从师资队伍及专业带头人的职业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其职业化程度的提升提供策略指导,我国高职教育将迈入发展创新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宇苓.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93-95.

[2]刘红星.职业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4,(12):128-129.

第8篇

文章标题:研究院副院长竟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下午好!

我叫***,我今天参加竞聘的是负责院经营管理、人事等工作的副院长岗位。首先,非常感谢党委给予我这个展示自己、参与竞聘的机会。我将客观地说明我自己的应聘能力与优势,及我的主要工作思路。并将心悦诚服的接受各位领导和各位代表的选择。

我63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市,84年7月毕业于**大学,同年8月分配到**。先后在****工作。现任院长助理,兼综合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并分工主管经营管理部、人事部、物资部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我得到了各级领导、师傅和同志们的亲切关怀和帮助,在大家的殷切期望下,一直勤勤恳恳,不断进取,在思想和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今天充满信心的走上了这个竞聘的讲台。为此,我也借今天这个机会,向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和支持的领导、师傅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我今天竞聘的岗位,我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经过认真思考,我觉得多年来的工作磨砺,使我具备了承担这项重任的条件。

一、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

在***的工作经历,使我了解了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深刻体会应如何为他们打造平台,创造条件,这个体会为我从事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一直是我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

进入机关以后,在企管科、经营管理部工作期间,通过组织负责内部经营管理、整章建制、岗位责任制检查、国家计量认证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管理工作经验。特别是97年,通过组织完成院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使我对各单位的工作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我更好的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99年到院长办公室后,正赶上全院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院里的激励机制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工程、课题制管理、绩效考核工作都走在了**的前列,这期间作为领导的参谋助手,协助领导在方案的制定、文件的起草和经验的总结等方面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文秘部落可以说,从93年起我参与了院各项重大改革和管理工作,使我全面了解了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了解和掌握了全院重要管理环节及其流程,特别是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二、具备应有的综合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近年来,院职代会、党代会、工作会、表彰会及先进典型推出、经验总结等重大文字材料的起草,使我的综合能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并得以不断提高,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与鼓励。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使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发挥和锻炼,近年来,院重大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均取得了良好的成功,在组织协调中没有发生不应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到了政令的准确传达及基层信息客观真实的反馈,保证了全院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

三、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观念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观念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一直注重管理知识的学习,注重自己思想观念更新,建立了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管理思想和行为观念,这就是:一是学会自我管理,树立了反思的观念,通过反思,认识自己的差距,确立更准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学会系统管理,树立了分析的观念,通过分析理清各种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的办法;三是学会文化管理,树立了合作的观念,通过合作实现最高的效率和效能;四是学会变化管理,树立了行动的观念,通过行动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实现既定的目标。

这些思想观念的确立,使我在工作中,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了系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了如何与同事们结成良好的团队,学会了既扎扎实实又快捷高效的做好工作。

此外,多年来,我一直以正直坦诚作为我做人的基准,以扎实勤奋作为我工作的准则,这使我养成了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上述是我参与竞聘的优势条件,但与此同时,反思自己,在个人修养、工作风格、与人沟通等方面,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的综合知识、理论水平,与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我相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一定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予以改善。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一名普通知识分子逐步走上管理干部岗位,我深深的懂得,一份权力,更是一份责任。我深知员工利益高于一切这一道理。如果有幸得到大家认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我都要以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将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带领我们的团队,致力于打造“三个平台”,全心全意地为员工服务,回报大家对我的信任。一是要通过绩效考核办法的完善,建立好管理沟通机制,为各级管理干部打造一个证明自己、展示自己、全面施展管理才能的平台,使管理工作变得没有不好,只有更好。二是要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广

研究院副院长竟职报告第2页

第9篇

关键词:CDIO;教师角色;工程实践;制度机制;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28-03

Abstract: Under the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idea of regressing to engineering practice,it sets off a new wave of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a new era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to change the educational ideas activel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plays its role. This article are discussing four aspects about the CDIO reform background, the CDIO demand of teacher's standard, the role of teacher dem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troop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s teachers as an example in transition period are analyzed in detail,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active role transformation.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pecific analysis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target,which will to b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DIO; teachers' role; engineering practice; system and mechanism; education mode

在全球范围内社会对新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要求日趋完美。世界工业必须以更创新更快的发展速度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才的期望,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工程教育进行了改革[1]。我国的经济和工业在经历了三十年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我国工业已从低成本、低创新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技术、高创新的技术密集型转变,需要更多更好的创新工程技术人才来推动经济转型。

过去传统的工程教育方式与工业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CDIO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中融入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大工程观,以积极主动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3]。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中国培养工业界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符合工程教育改革要求的“国际化、工程化、系统化”等理念的要求[4-6],中国引入并加快实施CDIO理念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适应新形势下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 CDIO之教师标准

CDIO教育模式是为工业生产、建设、管理和社会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情、劳全方位发展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师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工程教育模式,关键在教师。工程教育改革更需要教师队伍发挥智慧作用。CDIO的12个标准中标准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行动,提高教师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流程或系统建造的能力。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采取行动,提高教师在提供一体化学习、使用主动经验学习方法以及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能力[7-8]。

2 教师角色需求

新形势下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9-10]。优秀的师资队伍无疑是实施这一教学改革成败的核心力量[11-13]。CDIO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和积极推广须首先改变专业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师能力,调整角色、重新定位[14-15]。CDIO模式下,教师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善用资源的专家,从单一讲授者到以实际项目为主导的课程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者,从单学科和单课程教学的“独奏”到跨学科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教学的“合奏”、从专业型到双师型等多重角色转型。教师必须重塑自我作出全方位的转变。

为了达到CDIO对教师的标准要求,教师需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1) 学习教育理念,思想与时俱进。

坚持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人文素养相统一,坚持将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和工程技术相和谐的大工程观。

2) 更新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前沿。

现如今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教师应以勇于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加强学习,成为合格的现代教师。

3) 改变教学方法,促进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主思考少,且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改进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评估。

教学内容强调工程应用,在学习效果评估方面要采取丰富评估形式,建立和完善评估系统。

5) 加强职业素质,构建和谐关系。

努力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将职业素质修养与CDIO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工程价值观。努力营造民主、协作的教学氛围,把学生进行团队划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进行学科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提高双师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积极深入企业锻炼,加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3 教师队伍现状及应对之策

实施CDIO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须要具有CDIO 工程教育理念,具有从事 CDIO 工程教育教学的能力。首先,高校大部分教师本身就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教育理念滞后,授课模式固化、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中与学生缺乏互动,授课后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单一。教师的角色转变,无论是教学理念的接受还是教学方法的改变,都处在过渡时期,各种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其次,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习从业经历,他们缺乏实际工程实践历练,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其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成为改革的薄弱环节。

针对目前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亟需提升的现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做法经验总结,从以下五级探讨应对之策:

1) 政府因势利导,强化政府责任。

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正处在的过渡期,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研究制定能充分调动高校、企业、行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发挥各自效能的有效机制。发展高等教育需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放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加强教研产合作、校企共建,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搭建立体式改革环境;

2) 学校建立机制,加强培训推广。

我校是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立足培养适应我国及地方发展的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目前正从外延式发展走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中心两者并重的发展道路,为了提高教师对 CDIO 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度,一方面学校积极的采取各项措施加强教师对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宣传和推广。如,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等活动、引进相关图书及各类资源等,加深教师对 CDIO 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形式将教师CDIO能力的提高常态化、具体化。如,制订CDIO教育改革相关文件及教学模版,包括一体学生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对优秀课程改革项目进行立项并组织研讨、论证,逐步推广,逐步提高教师对 CDIO 教育模式和理念的适应;创造条件,制订鼓励政策,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践期间对教师进行合理的课时补贴。培养教师关于产品、流程或系统的建造工程能力,同时拓宽他们的工程研究视野。让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与企业工程师之间建立联系,为学生实习和实现校企合作提供条件。

3) 院系完善体系,提高教师能力。

完善培养体系,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首先,建立“新进教师导师制”,签订协议对导师及新进教师进行双向考核。一方面促进导师各方面能力更进一步,另一方面通过有经验的导师指导,使新进教师能够尽快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其次,建立“引进校外专家讲座”机制,营造校内良好的学术交流范围;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办学,共享资源,系部可以从企业中邀请人才,实施实践教学,聘请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企业高技能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建立“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培养保障机制,在待遇上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比如教师在工程实践期间的食宿、生活补贴、交通等费用,应优先报销。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并经考核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院系予以一定奖励;最后,建立“教师工程能力的评估机制”,通过教学指导小组对教师课程项目操作能力的评估;

4) 教研室具体落实,提升整体效应。

负责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开展各类教学比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校内外比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软件、课件等教育技术比赛;通过与企业工程项目的合作和项目团队快速成长;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ACM、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技能大赛,通过指导学生比赛“做中学”体验工程教育培养方式。支持教师进行新技术培训。教研室定期安排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培养有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把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年终考核指标,即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作为教师的重要考核和评价指标。

5) 教师合理定位,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只有在制度、机制、规范的激励和约束下教师才能积极学习思考,勇于实践探索;只有在教研室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为才能有充分的认识;只有通过自身对专业角色的认识,了解角色转变对适应CDIO工程教育的作用,懂得角色转变的价值,才能成为自觉的创新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通过以上策略,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双薪制”、“双岗位”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快速角色转型,保证 CDIO 人才培养模式的又快又好地实施。

4 总结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实践作为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观念,符合我国培养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而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实践CDIO成败的核心因素。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快速进行角色转型,重新自我定位,以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能力和水平,达到工程教育改革标准要求。

我校在实施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下工夫,改革常规制度、分配制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从教师地位和作用宏观出发,针对我校教师队伍的现状,积极主动的探索并实践应对教师角色转型之策,切实提高了教师工程教学能力,目前我校是全国高校就业50强,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实践证明,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积极应对教师角色转变,对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改革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CDIO在中国(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2] 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 教研究,2009(5):86-87.

[3] 熊和平,岳爱臣.CDIO工程教育模式误解的澄明与风险的规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69-71.

[4] 雷环,汤威颐,Edward F. Crawley.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9-35.

[5] 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7):41-43.

[6] 张凤娥,薛健飞,李定龙,等.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8-10.

[7] 丁桂芝.本土化应用标准9――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 2013(1)1:101-108.

[8] 丁桂芝.本土化应用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J].计算机教育, 2013(7)4:107-110.

[9] 牛丽.软件高技能人才CDIO工程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3):107-108.

[10] 凌芳,吕恬生,范成杰,等.以CDIO模式推进工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10:141-142.

[6] 王旃.基于约束条件的CDIO渐进部署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44-47.

[11] 胡志刚,江林,任胜兵.基于CMM的教师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26-31.

[12] 曹淼孙,梁志星.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专业教师角色转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88-91.

第10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前言

目前,工学结合培育人才的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培育人才的教育模式,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理论课程学习时间相对减少,但实践的时间相对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开始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的数学学习时间相对之前有所减少。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分析,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提出一些改革创新观点。

1目前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的困难

随着时展,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对一些相关课程进行优化,但是并未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依旧沿用纯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缺少互动和交流,使得课堂了无生趣,同时学生也缺乏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机会,对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以此同时,因人们传统观念认知存在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得不到提高,生源的数学理论知识掌握相对不足,基础较差,使得高职数学教学存在困难。由此可看出,目前高职数学的教学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二是,学生对数学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低迷;三是,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教学的顺利展开相对困难。因此,必须摸索出高职数学教学新理念,新模式,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相结合,对高职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促进高职数学学科发展。

2关于改革和创新高职数学教学的方法

2.1提高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

数学知识在工作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数学在提升个人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职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身缺乏的数学理论知识有着更深刻的了解,从而针对自身理论知识短板进行强化。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成才。

2.2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元化教学

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解决工作生活遇到的问题。虽然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实战经验有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增加讲解实用例子,深入分析数学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呈现高职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对数学应用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数学相关问题,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解答,体现数学在职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电脑等现代科技,结合学生职业性质,引导学生了解与数学相关软件等实用工具,例如软件专业常用的C++/C语言编程软件,统计专业所需的GAUSS,工程设计专业常用的绘图软件MathCAD等软件都是与数学息息相关的,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树立正确成才观,培养多样化人才

高职院校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才方式多样化,人才类型多样化。要相信只要充分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相结合,人人皆可成才。高职数学作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基础学科,应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职业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模块的需求存在差异,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之间基础掌握的差异性以及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性。因此,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让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不管是学生选择掌握基础或是继续深入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为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给予帮助。

2.4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因此会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高职数学是一个庞杂的学科,如果要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教导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从实际出发,根据职业的特点和需要对数学模块进行针对性的筛选、整合,再进行教学,以此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和老师教学的负担,老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针对性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时间和机会。同时由于在同专业中不同学生的基础有所差别,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2.5建立健全的考察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察评价是以最终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偏差。因此,改革考察评价体系,使用全新的考察评价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原有的考察评价方式基础上,增加考察方式及内容,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模块进行考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分开进行考察,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等主观能动性进行考察,将所有考察成绩按比例进行整合,以最终整合成绩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以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察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进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3结语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最终目的旨在培育人才,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从自身教学经验中进行总结思考分析,结合工学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的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试验、总结,提升,不断进行优化,以便能更好地完成高职数学教学任务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温九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87-89.

[2]朱国权,关鲁玉.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6):108-109.

第11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目前在国内高校倡导和实施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针对除英语公共课之外的专业课进行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我学院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一直以来承担着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任务。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及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选择性的针对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认识到,探索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是这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精心挑选全英文教材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历史已经超过一个多世纪。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工商管理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其理论基础跨越经济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研究对象涵盖了社会经济现象、企业经营运作中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要求。可以说,来源于欧美的英文原版教材浓缩了时代工商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华。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无疑等同于可以与当代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工商管理理论实践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和最前沿性的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最为流行的工商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我们选择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都是世界著名的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汤姆森学习集团、约翰威立出版公司等权威机构畅销全球的工商管理教材,被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所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界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作者皆为美国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教授,这些教材经过了美国和世界各地数千所大学和管理学院教学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论述精辟、视野开阔、资料丰富、通俗易懂,又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经典之作。考虑到学生对原版教材的价格承受能力,我们主要使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内商引进的原版教材影印版。虽然这些教材不是原汁原味的最新版本,但除了印刷效果略差以外基本保留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如(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所著的《管理学》(第8版)、 (美)弗雷德·R.戴维(Fred R.David)所著的《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12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所著的《经济学原理》(第4版)、(美)加里·德斯勒(Gary.Dessler)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著的《营销管理》(第12版)等。这些英文原版教材的使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广国际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质量。从目前我们学院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很多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而具备系统的管理专业知识的教师中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佳的较多。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中又有一些毫无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所以我们一方面严格遴选授课教师,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1.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我们一般会挑选既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有较高的英语技能水平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精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专职授课教师。从授课效果来看,大部分从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纯熟的英语口语和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从校外聘请了一批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绝大部分有过海外留学背景并且有在外企工作的经验。此外我们还聘请了一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外籍教师来校不定期进行交流和讲学。

2.对于愿意从事双语教学,但目前还不具备相应教学水平的教师我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方式。例如每年我们会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学习。参加由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由外籍工商管理专业的英文教师或高水平的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师授课的培训班。参加各高校不定期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研讨会。此外,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某些教师我们也会选派他们去外企进行挂职锻炼。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水平的众多措施中,定期组织教师观摩由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知名高校为代表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已成为我们组织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这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正在对我国大学的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思维方式和质疑精神,为我们推广双语教学提供了可资对比、借鉴的生动案例。

三、实行分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学好任何课程的前提。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英语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所以我们刚开始在推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工商管理专业中对双语教学抵触比较大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英语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够多了,继续开设专业核心双语教学课程无疑会加大同学们的学习负担。上双语课程,由于外语的原因变得艰深晦涩,同学们往往会将课本当成外文阅读材料,学习的重心不知不觉偏向了外语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这样就造成了本末倒置。此外,有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连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难以通过,让他们也来上双语教学的课程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一般说来,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均达到较高水平时,双语教学的效果才会很明显。

通过借鉴国内同行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经验,我们发现目前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英语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授课教师直接用纯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学生。第二种方式是中英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虽然直接采用的也是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授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当学生无法理解某些内容或者教师觉得有必要的时候穿插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种方式是直接采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但授课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英语基础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根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推行双语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做法是将专业核心双语课程暂时设置为选修课,对于选修了本课程的同学在开课之前进行英语测试,然后按照英语基础的不同根据测试的成绩实行分班教学。

四、重视案例教学,充分挖掘本土化案例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已历经百年,不仅遍及美国,也被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思考和探索未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英语上课,也不仅仅是指老师讲英语,学生听英语,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双语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创造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此外,同学们为了更好的参与案例分析,必须在课下提前阅读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课下准备更拓宽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范围,变课堂教学的被动读为主动读,也创造了课外英语使用环境。

在进行双语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用于案例教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原因往往觉得这些国外的案例离自己很“遥远”,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给学生读懂这些国外的案例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进行双语案例教学的时候有30%选用的是英文原版教材中的国外案例,70%是经过授课教师自编的“本土化”案例的英文版。所谓“本土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包括参观、实习和派相关人员到课堂讲解)。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根据我们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主要为适应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的发展需要,按“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打造适应地域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特色。

五、结论

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不仅因为英语是当今世界交往中的重要语言工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更是新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帮助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坚实基础。推动实行双语教学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企业家能够具备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的交流沟通和对抗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步伐,不断探索和完善科学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得英语不仅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更应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0).

[2]任荣.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0).

[3]黄磊.工商管理专业全英教材建设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5(6).

第12篇

关键词 师资培养 学术梯队 系统

教师作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所在。能否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的高校师资队伍,是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新的世纪我国高校迎来全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如何定位好重点学科的发展,如何办好特色专业以及适应社会需求开拓紧俏专业,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在产学研的作用,这对高校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单一的高校教师培养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要求,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师资培养工作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的新形势下也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师资培养的中的观念和体制问题

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有赖于良好的育人氛围,更受制于现行的用人体制和机制。多年来,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培训更多与地与职称评定、晋升、检查评估等紧密相连,而不是因地制宜的制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职务教师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更新力度不强、方式不够灵活,使得培训效果难以保证。同时高校在用人制度上存在:人才封闭管理,单一使用,不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务和待遇没有打破终身制,教师缺乏危机感,竞争意识欠佳,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创新意识受到限制;强调论资排辈思想起主流意识,阻碍青年教师的发展,优秀教师很难脱颖而出。津贴分配上的“大锅饭”倾向,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些也导致高校师资培养目标和教师参训意识不强的失衡。

2.师资队伍知识更新的问题

教师队伍中现有知识结构以及更新调整速度不适应科技进步的新要求。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后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由此带来教学师资资源,教学设备等方面相对不足、教学管理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在保证教学的需要时显得力不从心。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还没有完全适应讲台就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应该按周期进行知识更新或培训的老教师因此而没得到及时知识结构调整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当前高校中75%的教师都面临知识更新和水平提高的问题,而大学教育正是汲取文化知识素养的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高校教师往往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按照自己的成长道路和模式来引导和塑造学生。因此教师的素质、知识、能力水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也可想而知。

高校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和国内知名度,都要求我们在教师培养工作中真正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全盘的系统的研究高校师资培养工作,并与国际接轨。

二、高校学术梯队建设与教师培养体系

学科建设是教学研究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学科又是凝聚人才,科学实验的基础,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它关系到高校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但目前高校学科建设都存在盲目追从现象,如不顾校情地进行所谓“全面综合化”;只重视引进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等,大体而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学术梯队结构调整问题

从学科结构看,学科分的过细、覆盖面不宽,学科发展不平衡,教师知识面过窄,无法承担跨学科的教学工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和市场紧悄专业开设的需要。从职称结构上看,全国高校教师副教授仅占40%;从年龄结构上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老中青的数量比大体是:1.5:2.5:6.0,是一个“宝塔型”,这不符合新教交替的规律。从学缘结构看,我国高校教师中“近亲繁殖”的现象严重,有些省几乎每年高校50%左右的教师是留校生,这样既不利于学术的交流,也不利于教育创新。从年龄结构看,高校学科梯队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老教授们正担任着学科带头人的重任,而他们的年龄已接近退休,但后备学科带头人还没有准备好,在现有的学科带头人退休后,就会有一些方向或学科点没有带头人。

2.学术梯队稳定问题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留不住人才,骨干教师队伍不稳,这是所有高校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主要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就是知识和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相互聘请知名教授专家成为主要现象,其根本原因还是高素质人才、学科带头人偏少。

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有一支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学术造诣深、能使学科持续发展、团结协作的学科带头人队伍。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要求我们在引进和培养的机制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并把学术梯队建设纳入高校教师的培养体系。

三、高校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思考与实践

建立高校师资培养体系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作为中部新型工业大学,我校为实现建设国内知名、省属先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在建立高校教师培养体系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建立特色鲜明、针对青年教师的高校内部培养制度,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学术团队建设工程,完善激励导向机制,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等工作,逐步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营造你追我赶的学术氛围,构建教师全面发展,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的和谐校园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建立特色鲜明、针对青年教师的高校内部培养制度

我校的是一所年轻的新型工业大学,我校师资队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较大,约占40%。为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学习力强、充满活力的优势,学校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内部培养体系。

(1)开展高质量的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有关数据表明,在近几年的人才引进中,高校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填补高校扩招后教学上的空缺,而对整个师资队伍中的教育素质、队伍结构和层次考虑有所欠缺。从高校引进人才的来源上来看,一是直接从高校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中录用,二是高校间的流动,三是从具有关专业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的非教师专业人员中选用。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两年引进的高校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中,没有教师教育经历的人员约占引进教师的60%左右。高校岗前培训是初任教师走向岗位的第一次培训,对自己今后的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师德素质有决定性影响。作我校每年的岗前培训设在9月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聘请教学水平公认的教授主讲。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领导、学校主管领导、主讲教授等均出席。形式以授课、座谈、教学名师、教学新秀经验交流相结合,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球类比赛,文艺交流。由于成效显著,附近几个学院均委托我校一起进行岗前培训。

(2)以人为本的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我校传统的培养形式,在积累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非常人性化的做法。一是遴选出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都是院部专业精湛科研能力强,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对院部老教师来说是非常高的肯定和荣誉,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二是导师制的指导时间具有弹性化,一般设为1至2年,适应能力强,进步很快的一年后考核合格就可结束。三是每年都进行检查、考核,并评选出优秀单位和导师。通过导师制的培养,保证了每一个新进教师都顺利通过了教学、科研、师德关。

(3)有声有色的教师业务技能素质培训。一是双语教学英语提高培训,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可从一个侧面反应学校教学质量和层次。为提高教师国际交流水平和教学水平,我校精心组织了双语教学提高培训,培训内容为口语和听力,授课以学校外教为主,精心组织教学,严格管理,确保了培训质量,成绩合格者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同时强化考试结构的使用,对未取得培训结业证的,出国交流培训访问不予选派,双语教学课程不予立项,双语教学教师国外培训不予推荐。二是以普通话过级考试为契机,扎实办好普通话培训班,对于普通话达不到二级乙等水平教师要求每年参加培训学习,直到符合为止。三是计划每年开展一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培训,并组织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赛,使提高教学素质技能水平真正深入到每一位教师心中。

2.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学术团队建设工程

(1)启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为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启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一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二是要在青年教师中营造一种良好的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三是能够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目前我校每年遴选30名培养对象,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培养,推荐选拔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并且有科学的考核检查指标,学校每年都组织专家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量化考核,检查考核合格方能获得培养经费,检查考核不合格则终止培养计划。以此为平台,带动整个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2)启动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学校计划在省级青年骨干教师、优秀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中选拔出杰出对象作为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学校为培养对象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由国内知名教授指导,培养期限三年,每年进行考核,三年后验收。验收考核优秀的培养对象可以作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更高层次学术梯队建设的优先考虑对象。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培养对象终止培养。

(3)认真做好省“121人才工程”、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的推选和培养工作。学校以推选工作为契机,在全校广泛宣传,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推选出在教学、科研工作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并按要求配备科研经费,改善科研环境,以此带动学校重点学术团队建设。

(4)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国外培训,以其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与国际接轨的青年学术骨干。重点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并在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有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学者、出国攻读学位者三种形式。高级访问学者应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后备人员或是教学科研骨干;访问学者和出国攻读学位者应在学科领域内取得一定成果。

3.完善激励导向机制,营造你追我赶的学术氛围

(1)实施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培养政策。学校鼓励、支持专职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和学术水平,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历培养,专款专用,教师学历培养的经费根据需要上不封顶。现在我校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30%,大批教师通过再学习具备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为提高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互派力度,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学校非常重视国际交流,每年国外高校和团体来访达几十次。同时与国外高校联合进行师资培训工作,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教师到这些学校进行学习、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目前主要是互派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和英语骨干教师,计划逐年增加数量,争取以十年为周期让具备条件的专任教师都有机会出国培训。

(3)颇具影响的教学新秀、教学之星、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这是学校营造校风、学风和学术氛围重要传统举措。学校每年新任教师中进行教学水平比赛,参赛者首先经学院初赛进入前三名后方可进入学校决赛,比赛反映出各学院新任教师、新任教师导师的整体水平,学校给予荣获教学新秀的教师和集体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教学之星和师德标兵则在全校教师中评选,以此为导向,树立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学高为师的专业进取精神。

4.尝试与知名企业公司合作培养产学研型人才

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所从事领域的前沿发展、研究现状的了解决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我校积极尝试与知名企业公司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和设计开发新产品,培养科研人员,与公司、企业联合培养工科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开辟教师实践锻炼平台。现在与我校有合作的主要大型企业有南车时代、湘谭钢铁股份公司、株洲化工集团、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资兴焦电股份有限公司等。这项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给教师有一个科研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平台,而不是终生的理论学习;给教师切实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动态,而不是闭门造车;学校产学研成果也显著增多。

四、结论

建立和完善高校师资培养体系是每一所高校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我校师资培养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中,怎样更好提高培养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师培养评价机制;怎样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终生培养制度正是我们探讨的课题,也是高校师资体系建设以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