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00:4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师音乐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声乐理论教材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声乐教学的集体课教学改革,学院未经过重新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也未重新整理和改编相应的声乐教材,只是在上课形式上进行了调整,教材也是各取所需。
二、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化,招生数扩大,原有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育,因此声乐教学在原来单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改变了授课方式,但学生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没有看到集体课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方位性,课堂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从期中、期末检查中可以看出,集体课学生的独唱能力明显不足,集体课学生歌唱的曲目重复率较大。原因很简单,集体课声乐演唱技巧的个别指导时间不够,大课形式小课上,曲目量相对减少,这种情况是教师无法改变的,因此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缺乏固定的声乐集体课师资队伍
学院担任声乐集体课的教师不固定,每一学期根据课时临时调整,课时量少的教师担任集体课。许多教师对于集体课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在课堂上很少讲解理论,有的甚至大课形式小课上,逐个辅导,声乐集体课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声乐歌唱示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发声理论、训练声音,还要传授声乐教学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声乐教学理论实践。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成立教研室。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不断地改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使声乐集体课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为了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集体课声乐教师经过教研室讨论,提出问题:声乐集体课应该以什么理论为指导?以什么理论为依据?如何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是声乐教学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充分吸取教师的合理意见,最后确定对声乐教学课程模式改革进行试点,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教学条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改革模式的完善和顺利进行。结合声乐集体课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相应的教材。
将个别教学形式变成集体教学形式,在教材上进行了相应的选择,采用自编教材,其内容重点分为三大部分:声乐基本理论指导、声乐基础训练法、声乐教学法。在一、二年级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以声乐基础理论为重点,结合声乐演唱实践与声乐教育教学实践。声乐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化、理论化、概念化,扎实地打好声乐理论基础,保障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质量,对三、四年级的声乐个别课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二,成立声乐集体课教研室。
由于集体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经验不足,学院的声乐集体课由指定的几位声乐教师担任,没有固定的集体课教师队伍,集体课的教学、教研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的成立即声乐集体课教研室,对一、二年级声乐辅修学生开设集体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课试点,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非常必要。教师集体选编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第三,改变集体课考试、评价方式。
教师授课有学期教学计划和授课教案,同时建立声乐集体课教学习题库、试题库。随着声乐集体课教学特点的形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考试形式、评价方法也应从简单的声乐演唱改变为理论笔试和声乐演唱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期中考试以声乐演唱的形式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期末以笔试的形式参加声乐基础理论考试,学年成绩的分数比例由教研室讨论确定。
经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模式试点的实行,声乐集体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声乐理论研究水平,用科学的声乐理论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使歌曲歌唱技巧的内容逐步由理论上升到具体实践,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易秀华.从《音乐课程标准》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08(15).
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钢琴教学 问题 方法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育随着最近十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教学的方法与理念上也在努力的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在钢琴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例如:面对钢琴演奏水平程度各异的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上好钢琴课,将教学的思路加以调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规范掌握钢琴弹奏技巧,增强音乐表现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一些教学方法。
一、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的钢琴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从目前高师音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水平来看,在钢琴演奏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高校之前没有接触过钢琴,对于钢琴的学习只能从零开始,但是却在声乐和其他的乐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一部分学生,自身拥有初步的钢琴水平,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较短,弹奏不够规范,在演奏上存在较多的错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自身已拥有较高的专业演奏水平,但是依然存在基本功不扎实、音乐缺乏表现力、练习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对于高师的钢琴教师来说,如何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二)学习中,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敏锐的听觉
其一,学生缺乏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音乐理论学习,就算弹奏钢琴小品,也存在大量读谱方面的错误。另外,很多学生缺乏速度与节奏的意识感,刚开始学习曲子时,无法在统一的速度上练习,就算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也常出现时快时慢或越弹越快等方面的错误,尤其在考试时,紧张的心态使他们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二,学生在听觉意识上较弱。音乐属于一门“声音的艺术”,所以,听觉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在如今的高校存在“以眼代耳”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是依靠眼睛视谱进行弹奏,完全没有用耳朵来分辨音准、音色和聆听自己的演奏。此外,由于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古典音乐很少接触,也降低了学生耳朵对音色的敏感度。
二、钢琴教学方法的探讨
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学派奠基人涅高兹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多少的音乐存在,就会出现多少的技术问题”。由于钢琴技术的种类繁多,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弹奏技巧时,应该像修建一栋大厦那样,先要打好最下面的“地基基础”。
(一)熟悉钢琴,热爱钢琴,规范基本弹奏方法
对于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在学习初期,最好是第一节课,就让他们去熟悉、去感受钢琴这件乐器。教师在一旁先讲述钢琴的基本构造和发展历史,然后在琴上给学生示范乐曲,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音色与宽广的音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用单指发出各个不同音高的音,教师及时阐述音高的具体概念,通过键盘教会学生七个基本音级的唱名和音名。另外,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状态也要在第一堂课教授,例如:弹奏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要放松,要求沉肩—坠肘—落腕,手型端正等;接下来规范断奏、跳音、连音等基本弹奏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养成良好的触键习惯,并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带着这种标准与情感去演奏。
(二)养成精心研读乐谱的习惯
“窥探作者内心奥秘最主要的途径是精心研读乐谱。” 这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首作品是否能够弹奏好,最关键在于乐谱的掌握。乐谱的精心研读能够让我们充分的了解到作曲家想要表述的音乐语言,从而正确的解释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意境。
让学生从心底明白正确识谱对于钢琴演奏的重要性。老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分析读谱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对读谱有一定的了解。看清乐谱上的记号,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这里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看清谱表。让学生区别同一位置的音出现在不同谱表上的明显差异。第二,看清楚调号与拍号。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到新曲的时候,就匆匆忙忙的弹奏,从而导致不是漏了这个降号、就是忘了那个升号的情况出现。为避免这种随意性的练习,在学习新曲之前,我要求学生将调号和拍子分析清楚,再让他们弹出这首曲子的音阶,将乐曲中的升、降号完全记在心里;打出拍号的强弱节奏,用较慢的速度统一练习。第三,分析乐曲的结构,正确区分伴奏与旋律部分。对于乐谱上的各种表情符号与外文标记,都要求学生明确意思,并在旁用中文标注清楚。例如:演奏方法、指法和表情术语等,教会学生使用《表情术语字典》。
(三)养成聆听自己弹奏的好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绝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时,都没有倾听自己弹奏的习惯,就算是手放错了位置或者是弹错了升降号也没有丝毫察觉。由于没有进行听觉能力的训练,就算学生能看懂五线谱,也不能准确的将五线谱上面的音符转化为音响效果。其次,让学生建立起“好声音”的概念,能区分“乐音”与“噪音”,让良好的听觉监督触键的优劣,从基础的发音就具备优美的音质,防止任何的砸琴、压琴。再次,应让学生严格遵循乐谱上的力度及表情记号演奏,做到强弱分明,层次清楚,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与声音控制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比较,因为只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比较才会有进步。所有的音乐家都有一个共识“仔细聆听自己弹奏的音乐,耳朵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听觉训练必须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的过程。
一、音乐学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
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四周或六周不等。内容是教授初中一、二年级的音乐课,高中音乐欣赏课。实习项目包括:见习、试讲、授课、组织课外活动、实习班主任等。一般程序为:一至二周的见习、备课和试讲,上课四周,最后一周成绩评定、总结与上课同时进行。期间可穿插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和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内容会根据实习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实习效果也与学校的实习管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安排管理有直接关系。因此,各校的实习效果是会有一定差异的。虽然目前的教育实习还不够完善,但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仍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他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就其作用而言,可归纳为三点:1. “桥梁作用”,即由知识接受者――知识传授者――教师过渡时的连接作用。经过这一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学生们身临其境,深入中学教学工作实际,对音乐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由接受知识向传授知识过渡。2. “检验作用”,即对学生所学到的理论与技能的实际检测作用。在走上讲台、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对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更清楚地懂得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程度。3. “定向作用”,即为今后学习明确方向的作用。通过教育实习,学生们会深切感受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所负有的责任,会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知识的不足,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并自觉地修正和补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育实习的实践过程,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1. 时间相对集中且时间较短,每名实习教师一般仅仅能上4―6节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实习时间集中安排在临近毕业的第七学期,不利于教育实习中所发现问题的及时纠正。2. 形式比较单一,以课堂教学实习为主,课外活动则因校而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在此期间得到充分地施展和锻炼。3.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4. 对于实习基地的选择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实习学校在条件和师资方面与要求有距离,直接影响实习效果。5. 对教育实习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很薄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教育实习的作用。加强教育实习的理论研究,对其内容、步骤、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育实习改革方案的构思
(一)时间安排
增加见习时间,把原来时间相对集中的“集中式教育实习”改为时间相对分散的“分散式教育实习”。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见习活动,组织学生到音乐教学搞得好的中学去听课,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了解中学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认识、调整自己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机会,明确学习的方向。见习过后,一定要认真地组织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切忌走过场。实际实习的阶段仍要保留,在时间长度上可以适当调整,要保证学生实际上课时数,每位实习教师最好上8节课左右。这种实习方式在国外一些大学中早已实行,如美国迈阿密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教育家尼古拉斯教授来华时曾介绍过该校的实习情况,他们的教育实习就是以这种“分散”的方式进行的。
(二)内容更新
教育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标准》对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几方面赋予了新理念、新内容。内容标准是《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由此可以看到新的教学思路。教育部随即编写推出了新的音乐实验课本,在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试验区试用。新教材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教材改变了以往“音乐知识、视唱听音、学唱歌曲、思考练习”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难度虽没有增加,但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更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共同参与,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来完成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些更新和变化,对音乐教师和实习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师范音乐学专业的音乐教法课程,应该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教材的内容融入其中,尽快与其衔接,以便在实际教学实习过程中使实习学生能够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课外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是锻炼实习教师综合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实施新《音乐课程标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应提倡并大力开展。实习教师可以帮助实习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例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合唱团、舞蹈队、小乐队的排练、演出等,他们可以担任策划、导演、创编、伴奏等多项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但极大地锻炼了实习教师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对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大有益处。通过帮助实习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可以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突出实习教师的个性化能力,与教学实习基地的教师、学生产生互动,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实习基地的稳定亦会起到良好作用。所以,组织课外活动对于实习教师来说,是锻炼他们综合素质、展示他们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
班主任工作
实习班主任对实习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复杂的班主任工作,可以增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路,为搞好班级工作和音乐教学打下基础。这是锻炼实习教师全面能力的良机。因此,应该尽量给实习教师创造完成实习班主任工作的机会。
(三)步骤方法
教育实习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即:校内实践、阶段见习、实际实习。教育实习应提前进入,分布在三年(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实践―体会―再实践―再体会”这样一个不断实践和反馈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校内实践是实习的“先序”活动,可在校内进行,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与实习相关的活动,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阶段。通过观摩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学资料,举办学生的教学技能竞赛,组织各种学术报告、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阶段见习是到中学或职高去观摩音乐教学,每学期1―2次,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基础教学实践。实际实习是相对集中的实习,仍在第七学期进入实习学校,真正承担教师的角色。
(四)相关课程
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这就涉及到实习教师对相关课程的掌握,特别是实践性很强的几门课程,如: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和声、合唱指挥、即兴伴奏、舞蹈编创、曲式与作品分析、小型乐队编配等,学生一定要学深、学透,熟练掌握。在教学中要确保这些课程课时量的饱满,根据需要可增加某些课程的时数,并重视课程中实践环节的实施。同时,还要注意这些课程的相互衔接、搭配和结合。例如:自弹自唱技能是声乐与钢琴课的结合;即兴伴奏能力是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与钢琴课的结合;合唱排练是声乐与合唱指挥课的结合;乐队的配器和组织排练是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同小型乐队编配的结合。学好这些课程,着重理论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对将来承担起音乐教师的工作会大有益处。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师;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17-01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学科。高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应交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在高等师范音乐学科中。声乐教育历来都是高师音乐教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
相对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高精尖”,师范类声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教育既有演唱能力和声乐知识,而且还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范生。
如何做到以上的要求,笔者认为高师学校应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师范教育”为主,我们对声乐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计
师范类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要突出师范性,改进高校的课程设计。师范教育要以教书育人为基础,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形成各自的重点、但是又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要在保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避免课堂学习和就业脱节,培养出更针对中小学需要的音乐人才。
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音乐的教学教法课程只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这种课程安排不符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我们改革高校课程设计的重点就是更为合理安排教学教法课程,避免声乐专业机器和知识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声乐教学脱节。
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范类音乐人才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高师院校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要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参与演出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得讲台、登得舞台”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借助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探索学演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平台通过学校内部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形成逐层的教育实践设计,主要有“试讲与教学观摩”、“学术讲座”’、“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平台是通过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以保证地方高校的教育不与之脱节,也能为毕业生提供教育实习的场所。
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及实习基地的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类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师范类应用型音乐人才要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第二课堂及实习基地的锻炼,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以做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坚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培养服务于本地文化建设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发挥当地各级教育主管和一线教师的引导作用。任课教师要坚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实际,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服务于本地文化建设服务,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本科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声乐教学对于音乐专业教学来说是一项主要课程,如何拓展他的教学内容,就成为了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考虑我们的学生的特点,在音乐基础、专业技巧和培养塑造等各个方面,下功夫研究,考虑出最因材施教的方法。这是最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这些相对复杂的因素使得声乐教育不得不进行积极改革,来使我们适应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目前的社会要求的“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也就是指不仅仅能弹、能唱、能跳舞,还要能上讲台讲课,还能组织校内文艺活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要培养出色的歌唱家,而是要培养更多适应于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为此我们不仅仅要通过科学的办法充分提高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还要更多的顾忌其师范性的特点,如果我们要进行的声乐教学改革,尤其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一项很复杂的多样性系统工程,它很需要大家的努力,这个努力不仅仅是各位一线的教师,还包括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我们不仅理论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还要实践中摸索的进行创新,把科学的理论知识与长期的实践经验进行充分地结合,培养出合格的青年教师。
课题名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Q147022。
参考文献:
[1]钟丽娜,王志凌,王恒.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在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11).
[2]蔡忠兵,罗三桂,郭碧乃.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3]张艳军.琼州学院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研究――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为例[J].黄河之声,2013(02).
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钢琴课程 结构调整
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是一门专业性、基础性、适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技术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琴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进步和长远发展,对此,课程教学的研究及其方法、内容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学科专业,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直接影响整个音乐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长期以来,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需要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要驾驭中小学课堂授课实践,教师具有娴熟的钢琴弹奏技术就显得更为突出。钢琴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及其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工具,无时不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长期受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钢琴学科专业知识的口径比较窄,尤其是只重技术而忽略专业理论及应用技术理论基础的学习,学生有些高技术、低技能,应用能力就相对较弱。面对如此困惑,笔者认为,调整钢琴课程的结构,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高师钢琴教学的状况分析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改革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在学术界、教育界对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上展开了全方面的讨论和艰辛的探索,寻求适合中国高师钢琴教学的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高师钢琴教育者和学术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研究曾先后举办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改革座谈会”“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等系列的钢琴教学研讨会议,在高师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为高师钢琴教学提供指导。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以突出本课程的师范特色,在巩固钢琴弹奏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琴伴奏这一实用技术的内容,这一教学模式在高师得到推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进入21世纪,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因此,传统的钢琴学习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钢琴教育仅仅围绕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不能满足钢琴教学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课程结构,如:钢琴弹奏技术学习、钢琴伴奏技术学习这两大模块的内容更应该充实和拓展,增加钢琴理论课程学习的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二、钢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构想
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问题,专家、学术界已广泛地研究和探讨,传统培养模式提出的“一专多能”与“多能一专”只是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论是“一专多能”还是其他“多专多能”,最为实际的是高师钢琴教学使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能做什么的问题。高师的钢琴教学与音乐院校专业钢琴教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从中小学音乐的实际及普及性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为了将来的实用和运用,高师的钢琴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包括:钢琴技术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教学法课程、钢琴文献及史论课程、钢琴鉴赏课程等几大模块的学习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的技术技能,又具备全面的学科专业的人文素养,从而形成以钢琴基础知识为支撑,以过硬技能为核心的钢琴教学课程综合体系。应该从观念、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心诸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革、调整和设置,以长远的目光,关注未来钢琴教育的发展,把学生的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养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 音乐学专业 舞蹈课程 教学现状 抽样调查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是以专业文化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修养、掌握音乐、舞蹈教育基本规律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其中舞蹈必修课是音乐学专业中的主要课程。近年来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式下,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上都普遍进行了改革、完善与创新,我对全国13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中18名舞蹈教师和部分4年制音乐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希望对师范院校舞蹈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设备、学生对待学习的认识与看法等问题进行普遍了解。
一、问卷调查中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现状
1.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开设情况
依据对音乐学专业开设舞蹈公修课情况的调查问卷发现,高师音乐学专业普遍开设有舞蹈必修课程,并且课程开设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具体列表如下: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开设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公修课程多由学院、系部、舞蹈教研室承担,形式以必修为主,开设年限较短。同时对音乐学专业学生期望的课程形式调查中也呈现出学生们对于舞蹈学习的强烈愿望:3%的同学赞同以选修课形式开展;7%的同学赞同以限定选修课形式开展;90%的同学赞同以必修课形式开展。这组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舞蹈必修课程对于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蕴涵着巨大的潜力。
2.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设施与师资条件
调查发现在硬件设施方面,大多院校含有舞蹈专业,如:舞蹈表演、舞蹈学或舞蹈编导等。标准舞蹈教室和相关设备基本上与其它专业实现资源共享,并能够保证舞蹈教学的正常进行。图书、音像资料80%以上可满足学生阅览,只有个别学校是在较低标准上维持教学。
问卷中了还解到在师资力量方面,进行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学时多数院校选用专业舞蹈教师进行兼职授课,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师资配备情况表
由此可以看出:在任课教师队伍中以舞蹈专业教师为主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优势明显,多数任课教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毕业于舞蹈专业院校或高师舞蹈专业,个别教师是后进修的舞蹈专业或仅具备舞蹈特长;在教师的年龄结构上分布还比较均匀,中青年教师占80%,45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符合当前舞蹈教学的要求,总体上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普及舞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
首先,在音乐学专业教学目标及大纲的制定上:各师范院校舞蹈必修课中5%的教师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大纲;20%的舞蹈教师属于各自定制;10%的教师参照了高师音乐学专业教育目标;65%的教师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大纲。可见教师们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大纲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理解与执行,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自主随意性较大,课程内容参差不齐,同时各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大纲也难免存在着对课程定位不清、教育理念模糊、与专业市场需求不符等现象,因此针对音乐学专业特征把握舞蹈必修课教学急需有可参照性的依据。
其次,在教材的使用上:舞蹈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教材大体分为专业性大纲教材、文字性理论教材、影像资料类多媒体教材等,它的选择与实施是进行教学的基本手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调查情况表明:目前无全国统一的音乐学公修课教材,教师教材的使用仍然大多依附于舞蹈专业的教育培养框架下,未能充分把握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程的定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向学生提供课堂使用的现实教材,只能局限在课上聆听、实践,课下记录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收集所学资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最后,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舞蹈必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握与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与各师范院校舞蹈教师的访谈与交流中了解到:目前走访的18位教师中多是沿用舞蹈教育的传统专业授课方式口传身授法,对舞蹈动作与理论的讲解采用直接灌输方式居多,具有启发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也普遍存在,但总体适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方法还有待于继续发掘。
二、学生对舞蹈必修课程学习及认知情况的调查
1.学生对开设舞蹈必修课程的评价与主要原因
调查问卷中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四个等级,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表示很满意;47%表示满意;39%表示不满意;6%表示很不满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将近1/2的学生对于目前所开设的舞蹈课程形式与内容表示不满意,在众多不满因素中,除少数同学对课程形式的开展有意见外,大多集中在课时安排少、课程内容不完善这两方面。
2.学生感兴趣的舞蹈课堂内容与形式
调查将学生所喜爱的舞蹈种类按照风格划分,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兴趣入手制定教学内容,为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教材内容的选择提供参考,具体情况如下。
其中最喜欢的舞蹈种类排行是:流行舞39%、现代舞6%、中国民族民间舞20%、中国古典舞12%、芭蕾舞23%。在问卷中我还设计了三种课程内容的类型,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学生选择形体训练的占31%、舞蹈综合型课程的占52%、舞蹈欣赏课的占17%。根据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高师院校中学生对于舞蹈课程的内容更偏爱于现代社会的新生舞种和综合型课程。
此外,对于参加学校组织舞蹈相关活动和比赛意愿调查中,69%表示愿意参加,5%不愿意参加,不好意思的占23%,无所谓的占3%。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音乐学专业学生大多数愿意而且希望参与到舞蹈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这种愿望,目前学校应予以充分的满足,多创造机会举办与舞蹈相关的文艺活动,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平台。
目前,通过开展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抽样调查,我对当前舞蹈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1)生源大多以音乐专业为主,多数学生未涉及过舞蹈艺术的学习。
学生在舞蹈必修课的过程中受到未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制约,普遍基础薄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舞蹈公修课教学应遵循大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制定相应的训练与教学计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阔思维,建构学生之间的情感链条,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等来增强表现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格理想。
(2)舞蹈必修课程在高师院校中开展的情况不统一。
开展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的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相对闭塞,直接影响了教学信息的更新与教师经验的提高。虽然师资多以舞蹈专业教学为主,但大多是量课较少时被临时安排担任,且课程管理机构各异。由于管理者专业的差异,导致他们很难站在舞蹈教育的立场上,对教学的各方面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判断。同时不易形成科学的专业监管制度,起到推动教学、进行专业指导的效果。诸如此类的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与科研。
(3)没有形成统一的舞蹈必修课程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其专业涉及的领域应是一专多能。当前高师的舞蹈必修课教育虽以专业舞蹈教师为主,但教学过程中多沿用舞蹈专业的训练模式,并以此作为评判标准,考虑到音乐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方向,应保留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的传统优势,主动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教学上除必须的专业基础训练内容外还应涉及舞蹈欣赏、舞蹈教学法、演出实践或以集中讲座等形式普及舞蹈教学理念,使学生不但能提高审美感受、拓宽知识面,而且能提高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全社会对于舞蹈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高师舞蹈教育发展迅速,音乐学专业普遍设有舞蹈必修课程,学生具备极大的学习热情,教学多样化与多元化的要求应运而生,目前教学实施上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它们的被发现和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必修课在今后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阳文,张素琴.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发展策略.舞蹈,2008,(7):19.
[2]陈林宜.高校公共舞蹈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舞蹈,2006,(7):45.
关 键 词 :音乐教育 集体课 教学实践
培养多元化、全方位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音乐人才,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及学科建设的核心。钢琴教学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它具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钢琴课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个别课为其教学的基本形式。
“一对一”的传授方式体现了钢琴教学的特点,为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但从今天看来,“一对一”的传授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
一、适应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在基础教育中,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而,导致高师音乐专业的招生数额逐年扩大。目前教师编制小,钢琴专业教师更少,由钢琴“一对一”传授形式所带来的巨大的教学工作量,使目前钢琴教师不堪负荷。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上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效益,已不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能体现师范特色,实现高师培养目标。
师范类钢琴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尖子和演奏人才,而是要培养掌握钢琴这件乐器、为将来教育工作服务的人民教师。因而在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不是解决学生在钢琴学习上的“个性”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掌握钢琴正确、科学的演奏方法,具备在中学教学活动和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教学与伴奏的能力,并从钢琴的学习中丰富与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做一名音乐教师必备的艺术修养等等这些属于基本的“共性”的问题。
当前,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在钢琴学习上大多数从零开始,基础和起步的一致性,为钢琴“集体”教学统一安排教材和掌握教学进度提供了可能,也为我们改革“一对一”传授方式提供了契机。这将大大降低钢琴教学在教师数量和教学时间上的成本投入,这对缓解学生多、钢琴教师少、教学负担重的矛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授课形式是让20至40位学生同时在音乐教室里上课。在钢琴集体课的课堂里,教师讲解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要求每个学生在钢琴上实践和练习,并加以指导和纠正错误。教师在新授乐曲和练习曲后,每个学生都要当场视奏新谱。教师分析乐谱后,乐曲的每一声部分别让部分同学弹奏,在教师的组织下合奏新谱,学生还可以轮换地视奏乐曲的各个不同声部,通过集体学习,学生在课内就能对新乐曲有一个全面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听觉、视觉、手感与手指运动)。课后,学生再反复练习就能很快地掌握布置的功课。它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课后练习容易产生的各种错误和毛病。在集体课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可以即兴弹奏各种重奏、合奏与卡农的钢琴曲,每一组学生弹奏一个声部,边弹边唱,这样,集体课教室就会出现多声部的合唱与小乐队的组合效果。学生能当场感受和体会到多声部音乐的内涵和美感,学生的音乐内在听觉能获得很大的提高。通常,在集体课的课堂里,教师讲授新课后,还安排一个创造性活动的机会。目的是巩固新授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完全服从教师的观念。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一个让学生即兴想象和创作的练习。应该看到,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的创作和表达可以比教师的预期做得更好、更富有想象力。这种课堂内容是传统教学无法安排的。
通过以上分析和介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钢琴集体课是由键盘学习、基础训练、视奏练习、练习曲与乐曲、合奏练习、创造性活动所构成的一门综合、先进的音乐钢琴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钢琴与音乐学习有机结合;
第二,自我与集体学习有机结合;
第三,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
它以教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将视唱、乐理、键盘和声、伴奏及其他音乐基本知识,有机地渗透在钢琴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听觉、记忆、视谱、视奏、即兴弹奏和创编等音乐素养的全面训练,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音乐思维的音乐写作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钢琴集体课还具有“竞争性”,能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每次学习新课、复习旧课,谁演奏得好、正确,学生有目共睹,再加上教师的表扬鼓励,常会激起学生的荣誉感和好胜心。这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鞭策,能使学生在课后抓紧时间练习,力争下次上课时取得好的成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因此,在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需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转贴于
大班课—— 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源远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开设即兴伴奏课
“即兴伴奏”这一课题,随着社会音乐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由于它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与广泛的适应性,所以很有必要列入钢琴课必修课程。所谓“即兴伴奏”,就是一定的钢琴演奏能力与一定的和声运用能力同时结合的临场弹奏。而这种能力需要按照一定的教与学的方法通过不懈的实践才能取得。所以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基础及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需要,从即兴伴奏的入门开始,向纵深发展,力求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层次分明、线条清楚,开设即兴伴奏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掌握即兴伴奏的一般技能,又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与能力,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以及胜任广泛的社会需要。
3.开设观摩实践课
定期安排学生及教师聆听、观摩另几位教师的课,不定期安排个别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在系里上钢琴公开课,便于学生和教师接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互取所长、互补其短,大大增强学生对“教与学”的直接感受。
4.增设重奏合奏的教学内容
这是在原有钢琴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实施四手联弹、齐奏、联奏、双钢琴合奏的教学手法,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演奏形式更为多样化;使学生有效地锻炼音准、节奏感、增强集体演奏的默契和配合能力;使学生加深对钢琴作品的整体效果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丰富学生对艺术多种形式的鉴赏力。
5.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高等师范音乐专业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是社会发展与钢琴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一项崭新的课题。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地探索高等师范钢琴教学的新路子,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从单一的钢琴教学方法中走出一条多元化、全方位的钢琴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
[1]蔡翠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
[2]华茂.浅析高师音乐系钢琴集体课教学[J].音乐探索,2001,(4)
[3]牛冬阳. 钢琴集体课教学刍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4]邵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钢琴艺术,2004,(1)
[5]胡东亮.论高师钢琴教学的集体课与个别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自弹自唱;协调能力;配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36-01
随着社会上对就业人才的需要与能力的综合性要求,结合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课程设置,对自弹自唱课程的开设觉得势在必行。因此对此课程的开设目的和课时安排进行一系列阐述。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一般针对中小学。现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授课方式虽然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和音乐欣赏课,但歌曲的学唱仍旧是中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的主体部分。这就要求教师要能达到自弹自唱的水平和能力。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不能马上投入教学,而是要占用工作之余练习自弹自唱的能力。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增设自弹自唱课。这门功课的课时安排与内容设置既要根据在校学生的总体专业水平出发,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符合社会上中小学音乐课本的进程与脉络。
首先,自弹自唱课可以根据每届在校生的总体专业水平开设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而且尽量将这门功课安排在毕业实习前的半年或一年间。在这个时段安排自弹自唱课程,一是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随着即将毕业和步入社会的新奇感,让学生们对毕业后所能接触的工作环境和职能的衔接有个全新的了解与适应,便于毕业后快速的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
其次,自弹自唱课的授课计划如果按一年安排,第一学期以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为主体,辅助添加一些幼儿园里学习的学龄前儿歌。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们自弹自唱能力基本奠定,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选择中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然后在第二学期尾声阶段再安排两三首通俗歌曲的自弹自唱,以满足学生们青春活力的体现。
自弹自唱课是一件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极难协调的一种技能。
自弹自唱课首先要完成分部分练习,即把单独弹和单独唱练习流畅。所谓单独弹就是通过所学的即兴伴奏的知识,让学生独立给学唱的作品配和声,选择伴奏音型,由于采取有旋律伴奏方式,学生们还要编配右手旋律音符的具体指法,这些都是自弹自唱实践操作之前必须准备的。因为中小学的音乐歌曲几乎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因此歌唱环节完成的时间不会太久。此时,应该让学生到琴房去练习双手即兴伴奏环节的练习。要求学生弹奏的时候不要经常停顿,或是由于旋律指法变化无常、左手伴奏音区的不确定而频繁出现错误。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对自弹自唱的配合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做到精益求精。
当双手能自如、准确地弹奏出主旋律和伴奏音型,而且歌曲的演唱部分也能准确把握时,就要进入两部分技巧相结合的环节了。
自弹自唱最难的环节就是要求学生的大脑要对自身肢体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及多项功能同一时间同时配合好的调控能力。首先同一时间,左手和右手上的5个手指都在弹不同的琴键,运用不同的手指,而且双手的运动轨迹截然不同,有的作品还需要右脚踩钢琴的延音踏板,这样,本应该是双手的配合,凭空又增加的脚与双手的协调。那么,这个时候在双手弹奏的同时加入歌唱部分,笔者建议要求学生不要在最初的配合中唱出歌词,而是采取唱啦啦啦或啊啊啊的哼唱。因为这个的哼唱,比直接唱歌词的难度系数减小了许多。采取这种方式也是考虑到自弹自唱本身的难度大,如果教学方式不选择“迂回”,会让学生在学习这门功课的最初,由于难于驾驭而产生不自信,更由于努力的练习而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而最后选择放弃。双手的弹奏部分没有改成简单的可能,因此可以将歌唱部分降低难度。而且要求学生以乐句为单位进行练习。也就是说,练习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从头一直弹唱到结尾,因为这样练习首先没有很好的连贯性,其次就是缺失了重要的完整性。但在选择了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弹唱的话,可以在学生的刻苦练习后将这个短小的音乐片段完美呈现,即增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肯定了自己的能力,同时有信心完成到结尾。
因此,课程本身有难度,但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点与难点,找出一种学生既能接受,又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方案。学生们如果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一部作品的自弹自唱,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大脑协调能力和手、嘴、脚配合能力。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就容易开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小型音乐会的方式,让每名学生都成为表演者,既提供了学生们的表演机会,又增强了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最重要是为学生们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上工作环境和能力的需求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艺术表现力 情感 实践
舞蹈艺术不同于杂技、体操,不仅仅是肢体动作技巧的展示,更是“美”的艺术享受,因为它是人们身体和心灵的结合,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内心情感的抒发。舞蹈的灵魂是情感,一个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重要的就是看它有没有情感的表现和感染力,能不能触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由于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的,舞蹈基础薄弱,甚至存在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其广泛性,声乐、钢琴、舞蹈、艺术理论等等课程的学习,而舞蹈课程的安排就相对于专业的艺术院校少了很多,只是高师院校课程安排的一小部分。针对这样的现状,舞蹈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一、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情绪去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让学生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欣赏舞蹈。老师在舞蹈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多交流,消除学生对舞蹈厌烦和抵触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感受舞蹈的乐趣,进入到舞蹈的情感世界。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经典的舞蹈作品,在解析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贯穿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舞蹈艺术,什么是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只有对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才能很好地诠释舞蹈的寓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二、注重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舞蹈艺术是肢体语言艺术,基本功训练是舞蹈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个舞蹈作品完美的演绎和肢体动作的极致表现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助于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外在形态。但基本功训练是一个枯燥而又艰辛的过程,通常是要由量变才能到质变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大多因此不能坚持练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没有经过专业舞蹈训练的学生,要因材施教,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没有“软度”、“力度”、“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支撑,是不可能完美的演绎舞蹈作品的,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不只是表情的表现力,也是肢体的表现力,内心情感的抒发需要肢体动作的极致表现。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克服自然形态,很多舞蹈演员让观众叹为观止的技术技巧,都是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基本功训练才能够掌握的,因此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是要坚持不懈的。
三、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舞蹈的种类有很多,依其风格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风格的舞蹈,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艺术表现力。但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枯燥的动作组合,外部形态模仿等等都不能适应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课的教学,因此,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表演性的组合,而不要选择过于有难度、技巧性高的组合,在教学中,将动作呼吸和表演融合在一起,注意舞蹈情绪和表演的训练。如:中国古典舞的特点是“形”“神”“劲”“律”,而神韵是古典舞的核心精髓,在身韵组合的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内心的情感,“以神领形”,注重眼神、神态和表情的训练。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地方特色。蒙族舞蹈的豪迈奔放,东北秧歌的哏俏泼辣,维族舞蹈的热情大方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特点的舞蹈训练,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实践课程的安排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学生表现的再出色,没有艺术实践的检验,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积累舞台经验,也很难将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有了舞台、有了观众,学生才会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因此,多实践是对学生艺术表现力最好的锻炼机会。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舞蹈课很少,所以课余的实践排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排练中,可以侧重选择技术技巧相对低的,而表演性强的舞蹈剧目进行排练。这样,学生能够相对完整的完成舞蹈作品,增强了他们舞台表演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总体设计的针对性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存在声乐教学认知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受教育者并未做到真正的声乐教育,而且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中,受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较短、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固定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声乐教育和现实需求之间断裂。现实需求属于外因,而声乐教学的理念及模式是内因,内因无法彻底转变,则外因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设计一套专业性强、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总体教学设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了解各中小学所需的声乐人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迎合社会的需求。中小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青睐于配有歌词且语义清晰的声乐作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解读出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多元性有一定了解,以开阔学生视野。在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课外演出和校内比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能将审美体验直接渗入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中,而且能将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三者的互动中取得平衡,使抽象的音乐教育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在高师教育阶段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并接受音乐美的训练,同时高师阶段声乐教学需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和素质培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论文内容摘要:近几年,由于生源质量下降,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没有突出“师范性”,所以,造成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以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高师音乐教育应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师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进措施。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到中小学以后,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他们很难适应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这与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全面素质和全面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两点:
一、生源质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有的在增办新专业,有的开始申报硕(博)士点,还有一些中等师范也升格为高校,成立了音乐系科,不少师范大学的音乐系还升格为音乐学院。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系列扩招,考生的录取比例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以往高师音乐专业的考生,大多是本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才报考高师音乐专业的,专业素质相对好些。如今,由于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一部分文化课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专业突击,就能考上高师音乐专业;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接受能力和悟性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导致了教学质量滑坡。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青年进入高等学府学习音乐的迫切要求,也使办学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它的负面效应势必会影响到生源的质量和未来音乐师资的水平。
二、 教学目的存在盲目性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一直受着专业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按专业院校的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学生,课程分类太细、太专业化,并且学科间缺乏相互渗透;在教师和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主修”,轻“副修”的不良倾向;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师范性”;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严重脱节,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不能很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的原因。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从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师资人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为此,应该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未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招生规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因此,提高生源质量,必须要提高艺术类文化课分数线。
(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
声乐课和钢琴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两门必修课,是基础,没有主次之分和“主修”与“副修”之别。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只注重声乐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不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只肯在钢琴上下功夫,很少开口练唱。这样就形成了嗓音条件好的以学声乐为主,嗓音条件差的以学钢琴为主,使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变成“主修”与“副修”课,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能唱不能弹或能弹不能唱。
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弹琴和唱歌是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只会弹琴不会唱歌或只会唱歌不会弹琴是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因此,在声乐和钢琴这两门必修课之间杜绝存在“主修”和“副修”现象,对学生来讲,“主修”是钢琴和声乐,“副修”则是在学好这两门课程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其他乐器的演奏技能与技巧。在教学中,要把个别辅导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以及声乐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基础课同专业技巧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要重视合唱指挥课、器乐课、乐队编配知识课以及形体舞蹈课。这些课程虽然高师音乐专业大多都开设,但往往不被重视。事实上,合唱队的组织、舞蹈队和军乐队的训练在中小学课外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在课时上,按大纲规定只开设一年,每周两课时,这些远远不够,应多增加课时,延长开课时间。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还应参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当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在总结我国新时期音乐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等一系列新的教学规范和要求,是一个具有纲领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导文件。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要局限于音乐及音乐教学本体,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增开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含量,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未来的音乐教育者能更好地胜任音乐教学工作,真正起到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作用,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小红《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针对过去某些程序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供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其他阶段、类型的音乐教育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师范性。
基础性。指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虽然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相比较而言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是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单位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因为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中,除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之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打好宽厚的基础。
专业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对于普通学习音乐教育来说,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其目标是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如果说,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专门人才(即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理论、音乐创作专门人才(即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作曲家)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以培养中小学的教师为主要目标。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必须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计划。在这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包括三大部分。即:素质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1、素质教育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指的是一般大学本科生。包括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在以往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称之为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课、文化、教育课程、体育和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等。由于在高等师范院校中,从培养中小学和其他学校师资这一目标出发,从教育部到各大学都有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统一规定,各院、乡专业没有太大的自主权,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专业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大致有如下类别:①音乐审判类课程;②音乐表现类课程;③音乐创造类课程;④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⑤音乐教育类课程;
音乐审美。是音乐艺术和音乐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人类的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音乐美和接受音乐美的活动。为了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中。也必须以音乐审美的理论作为统领。
音乐表现,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实践性特点的一种方式。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中,必须重视音乐表现类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在声乐、钢琴、合唱与指挥、民族管弦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合奏、艺术实践等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创设的教学领域。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充分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应当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两个方面,使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类别,成为促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腾飞的两扇金色的翅膀。
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与自然社会民族等。此外。应在其他课程中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的讲授。一方面从文化脉络中来介绍音乐。另一方面注意音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讲授。
音乐教育类课程,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课程。这一课程类别应当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材教学与教案写作、教育实习等。
3、专业选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