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科技小论文

初中科技小论文

时间:2022-09-09 22:0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科技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科技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课改研究;科技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如今的语文教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类范文的收录,为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语文课堂同步实施科技教育成为可能。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学科渗透科技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彻

纵观中学教本中的课文,有不少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如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挑战者”号追思》两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历史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同时联系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航天飞机概况,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中学课本中,像这类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课文还很多,如《向沙漠进军》《漫话小行星》《月亮上的足迹》等。

(二)在课外阅读中普及

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报刊

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安排中,笔者非常重视科普报刊的纳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依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奥妙》等报刊,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电视

当前,电视已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目的性就更强了,效果也更佳。

(3)网络。

我校校园网的建成,城区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使学生的网络阅读成为可能。笔者就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国内以及本地知名的科技网站网址,如、.cn、(科技日报电子版)、kepu.cc等,让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科技世界的精彩纷呈。

(三)在写作训练中提高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侧重于科技小品文的写作。确定与科技有关的主题,如《我在月球的一天》《我家的保姆――机器人BIBY》《我的一次化学实验》等。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着实让人吃惊,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奇思异想令人惊叹。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文化节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实践活动中科技知识的渗透更是学校科技实践活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可以结合学校科技文化节,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做科技专题手抄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与科技零距离,实现双赢。

二、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分清主次

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实践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度的问题。教者应明确语文教学是主,科技渗透是辅。实践中,要依照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技课,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要注重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要选择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课文,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语文学科中科技知识渗透,切不可不着边际的牵强附会。

(三)要注重针对性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差异决定着在进行科技渗透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针对性,这将直接决定着渗透的效果,如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激励;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079-02

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的经历,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过早地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探究能力较弱。这部分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后进生”。 如何激励学习后进生的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学习后进生往往是自尊自傲又自卑自弃的。其实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有自尊心、上进心和好胜心,但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否定性评价,因此常有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有进取心,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加上意志力薄弱,往往是决心有余而恒心不足。部分后进生为了补偿学习上失落的尊严而挖空心思做一些违纪的事来满足表现欲,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励后进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爱上科学探究呢?笔者为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理解与关爱是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习后进生是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群体,由于学习成绩差,往往一见教师就害怕,但是内心却急切地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爱。面对他们,教师要做到真心实意地热爱、关心、体贴,充分尊重、信任他们,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消除距离感,使后进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树立信心是关键

信心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对于还处于混沌之中并屡战屡败的孩子来说,尤为如此。所以,对于初中科学教师来说,最关键的是一开始就给后进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这一科。

1.重要的第一印象。虽然小学也有科学学科,但作为非考试科目,一般没有系统地教学,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印象是模糊的。因此,面对初一刚入学的新生,第一节课不应该马上讲授新课,而是应该用以介绍科学这一学科。应该首先给学生这样的第一印象:这是完全不需要小学基础的学科,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小学无论取得多么骄人的成绩,现在都是从零开始;小学哪怕总考零分,现在只要认真学习,都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然后简略地介绍一下第一册的内容,逐章逐节地介绍,中心思想是每一章节都很简单。总之是要给后进生的第一印象是:他们是完全有条件学好科学这一科的。

2.化整为零的激励。尽管有了美好的第一印象,每章书学完后还是会有这一章节的后进生。这时候需要教师化整为零的持续激励。因为科学学科的特殊性,每册书有四章,每章之间的内容相关性较小。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每章书之前,用一些时间介绍这章书的有关知识结构,中心思想还是简单。如此可激励后进生,让他们觉得虽然前面的章节没有学好,但这一章可以学好,后进生内心的自信之火再次熊熊燃烧。

3.目标激励,体验成功。目标激励是让后进生的学习激情得以持续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让后进生树立长期的信心不容易,一般以一单元的学习为期限给后进生一个近期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后进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并且要求他们在这一期限内每天的作业都达到这一目标。然而对于基础太差、学习能力太弱的后进生来来说,面对整章书他会觉得面临一座大山,并且是自己无法逾越的,那么就要求教师把这座大山变小。教师可以一节课为期限来给这部分学生定目标。在每节课前给这些学生定一个他们要本节课可以达到的目标。教师要重视后进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适时给予激励性的积极评价,使后进生体验成功愉悦,维持更长久的学习动力。

三、产生兴趣是内动力

学习后进生都有个共同点: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后进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1.因势利导,激趣生效。科学学科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的有利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科学新知,让后进生有效地从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2.学以致用,体验成功。学习后进生在学习成绩上很难取得成就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后进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个科学知识的有心人。并且鼓励后进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创造科学小发明等。

3.设计实验,自主探究。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后进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

四、严格要求是阶梯

教师必须对后进生严格要求,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大部分后进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效果都很难保证。简单地要求后进生认真听课是没有效果的,必须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执行。要求后进生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课过程中必须手里拿着笔,桌上摆着书,要眼到、耳到、手到、脑到。要后进生达到这些要求需要过程,关键在一开始要坚持要求,重复提醒,不要担心完成不了教学内容。磨刀不误砍柴功,习惯养成后接下来的教学就得心应手了。

严格的要求对后进生来说都是阶梯,每跨出一步就上了一个台阶,但其实每次抬脚都很辛苦。为了后进生能坚持,教师要给足动力。最好的动力是老师适时地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后进生尤其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当后进生取得明显进步时不但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还要告诉家长,这样,学生更会倍受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五、密切关注是良方

后进生的努力大都是不会持久的,他们的坏习惯是很难根除的,常常会反复出现。因此,要像医生对待慢性病人一样,做好长期治病救人的准备。长期密切地关注是最好的药方。不忽视他们的每一次怠慢,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时时点燃后进生希望的火花。长期关注着他们,对于后进生来说,是一种约束,也是鼓励。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建筑工程 教学现状 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处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结合部,是市场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快速持续的发展,以及建筑业成功的走出国门,对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剧增,这也推动了我国高职建筑专业的发展。

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对比国内外高职院校对建筑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的职业教育中尚存在很多不成熟的部分,尤其是学生的专业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建筑专业课教师,笔者就五年一贯制建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1 目前高职建筑专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学生方面

我校建筑专业为五年一贯制高职,培养对象是初中起点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足且自控能力不太强。虽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却没能力接受过于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

选择建筑专业的高职学生,其社会关系多与建筑行业相关,就业压力较小。同时,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不需要参加任何升学考试,能比较轻松的拿到大专文凭。这两个因素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学习的动力不足。

大部分高职学生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长期的挫败感造成了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严重缺失,在学习过程中不敢积极地表现,害怕犯错。同时,学习方法不太正确,只单纯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无法对知识点熟练的理解应用。

1.2 家长方面

从社会的整体环境来看,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只有当自己孩子的成绩实在无法上高中时,才会选择职业学校[1]。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消极的认识,促使相当一部分家长并未指望他们能在职校学到什么,而是抱着“花钱让学校去帮他们管孩子”的心态。另外,学生家长多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普遍较忙,一味满足孩子的经济需求,而疏于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1.3 教师方面

在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为非师范类,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虽然个人的业务水平较出色,但缺乏教育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无法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2、3]。

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料表明[4],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人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很多专业课教师身兼数职,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指导学生参加或自己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工作,也无法与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氛围。

1.4 学校方面

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分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制的培养模式。多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不能覆盖全体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与德国的双元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国内的校企合作趋于表面化,没有深入到课程层面[5]。

学校选用的部分专业课教材仍旧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编写的,注重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3]。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陈旧滞后,仍大篇幅介绍一些已过时施工方法,对早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熟应用的施工新技术却只字未提[6]。

2 建筑专业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而且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更新相当迅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施工、设计经验,还要求教师能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同时,学校需要有计划性地选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到高校中继续深造,并选派骨干教师定期到国内外进行培训,以获得前沿技术信息和先进教学方法[7]。

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无实际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跟班实习或技术咨询服务,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另一方面,聘用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第三,有针对性地聘请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来校做专题报告或指导。从而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2.2 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主探究的和谐课堂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6]。根据该目标的要求,建筑专业的理论教学应删去理论性强且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知识点,内容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结合,专业课教师要加强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围绕一个相对独立、典型的项目,以独立的合作小组的形式,通过资料查阅,群体研讨和协作交流的方法自行制定计划和方案,最终完成项目实施及评价的教学方法[8]。同时,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实物演示、现场参观讲解、多媒体教学等形式进行情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要改进考核形式,改变以单纯的知识考核为主的传统模式,代之以知识和能力兼顾,并突出技术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如辩论、小组讨论、撰写专业小论文等形式。

2.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筑实训基地须按照专业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动态示范教学和全体学生操作实训的需要,如砌筑、给排水、楼宇、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

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和资源,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另外,最好能摈弃学生五年级集中实习的成规,分散实习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冬芹. 职业教育需要激情——谈职业学校有效教师的培养[J]. 科教导刊,2011(4):87-89.

[2]李白芬.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教师[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7):263.

[3]杨小芳. 试论我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J].神州,2011(11):125.

[4]易元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