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06:5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抗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在我身边
有人说,想要学习各门课程,首先要学好语文。因为它是基础中的基础,十分重要。
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许多文字,其实这也是语文的一部分,不一定只有语文课本才是真正的语文。
我们都爱看电视,就拿广告吧,它的文字也是语文。例如我们爱看的节目《联合对抗》、《幸运52》、《正大综艺》等都是语文类的。一些电影也是语文。它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人类,这些都是语文。
我们去买衣服,店门口的广告牌上都有一些口号: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匹克:我能,无限可能。
特步:非一般的感觉。
NIKE:Just do it.等等
语文不难学,因为它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影响我们,所以不难学。
人是唯一追问并追求生存意义的动物,人们普遍不喜欢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混沌状态,人们的追问和追求总是在寻找基本的事实和相应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基本的价值指向。语文有其工具性这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有其人文性这也是没有争议的,语文教学应该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当然地没有人反对,但怎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有难度的,也是有争议的。
宋运来提出“张力语文”的主张,这是颇有内涵、颇有思想深度的语文教学主张。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生物世界中,只有人类才会出现秩序的理性化进程,而且只有人类社会的秩序才会相辅相成地出现两个理性化进程的系统,社会理性与伦理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之间有着充满张力的发展机制。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语文教学,必然地包含有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多种利益诉求的纠葛与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这种矛盾和碰撞,既造成某种割裂、对抗,又孕育各种成长的因素,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的潜能。正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事物的发展与转化,构成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活及儿童的生命成长。所以,使各种冲突构成一种张力,制造一种落差,创设生机勃勃的教育情境和场城,这是教育的属性,也是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学如何制造张力,保持教学的弹性,张大教学能量,追求最佳的效果,则是教师的教育科学与艺术水平的呈现。
宋运来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制造张力又不断消除和解构张力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其实就是释放、扩大存在于两个主体之间的张力的过程,张力存在于所读文本和教师、学生以语感为主体的前理解的落差之中”,“张力的释放、扩大过程其实就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即“精神碰撞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潜能、想象力、理解力和感悟力在对话中被激活,被激发”的过程,“张力”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动力”。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关于语文教学的视角。杜威说:“张力可以产生能量,完全失去对抗性则无法促进正常发展,这是两个相似的事实。一般说来。我们都认为,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之间的平衡构成了事物的理想状态――但前提在于不利条件和被阻碍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并不是十分随意,毫无关系的。然而,产生的不仅是数量上的,或者说更多的能量,而是质量上的从能量向表达思想的行为转化。”(《艺术即体验》)杜威关于张力是如何源自对抗,又如何产生能量转化为思想行为的论述,似可以作为宋运来“张力语文”的理论支撑。
“张力语文”作为一种新的视角,使我们可以从一种积极的、乐观的、主动的态度来审视语文教学,自觉、从容处置各种教学中的矛盾和对抗。人类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理性包含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极端是把手段当作价值目标,价值理性的极端则有可能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当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工具价值时,于是我们看到以标准化考试作为唯一检测手段,这是一种比八股文还要机械刻板的检测手段。由此,应试成为教学的目标,语文教材的理科化、语文训练的习题化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语文成为没有内在冲突和对抗的冰冷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即是对知识体系的分解和剖析,语文教学以灌输和记忆为特征。这种语文教学既无智力的挑战,又无情感的共鸣,必然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觉得力不从心。
语文教学如果片面强调“人文性”,则丢掉了“语言”这个核心,抽掉了语文学科的本质规定性。文本的架空分析,精神的拔高彰显,意义的虚夸,价值的虚构,虚张声势的政治说教,使语文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诚然是“人文”的学科,但此“人文”是语言的人文,而非其他。“文以载道”“文以言志”都不错,但前提须为“文”。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是思想的家,语言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与人的生命成长血肉相连。而且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它的思想性及文学性均无法体现,语文教学也就没有必要。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当语文教学中没有知识性的训练和累积,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学校教育倘没有考试作为检测评价的手段和反馈导向的信号,一厢情愿的理想和一哄而上的热情只能催生空想虚夸的大话和精神思想的泡沫,结果是语文教学事实上的消失。
宋运来的“张力语文”,揭示了语文教学中丰富的内涵: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人文与工具,预设与生成,多元文化与主流价值,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顿悟与渐进,思想与文学,规训与陶冶等。他正视这些矛盾和冲突,不回避,不掩饰,不执于一端,也不期望冲突终结。他以一种大视野和辩证思维,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理想而不理想化,现实而非实用化,驾驭这些矛盾冲突,组合教育的资源,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情感伴随礼会化的进程,在这些矛盾和冲突的碰撞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
宋运来的“张力语文”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文化自觉走向教育思想成熟的过程。因为有其过程,而非灵感一现的结晶,所以“张力语文”有其丰富的内涵。语文首先是一种生活,源于生活中的感觉并在生活中丰富和深化这种感觉,从而构成人们的精神生活。同志认为,文科应以整个社会为工厂,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尤其是数理学科的根本点。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已有知识体系的接受,而是在“面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交流和表达中学习和感悟着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往,如何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宋运来的“张力语文”起步于感性语文,他使语文教学基于感性而不是基于知性,这符合语文学习的认识规律和儿童心理发育成长的特点。宋运来由“感性语文”过渡到“体悟语文”,这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导人本质,知识教学推动人的成长,让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章福人生。这依然是一种感性的活动而非理性的灌输,他把这种感性上升为美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成中英说“美的经验是一种感觉经验,但不是任何的感觉经验,它是一种能引发个人喜悦的感觉经验”,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感性的,又是通过体悟而达到审美的感觉,美感的重要标志即是“个人喜悦”,享受阅读的幸福,从而激发成长的潜能。
宋运来说,“若基础教育阶段的同仁们都在操着唯有‘过度’学习才能取得优良成绩的法宝,却有意无意扼杀了学生未来学习潜力的发展”,则“师将不师”。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求知’是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求知’不等于‘成人”’。宋运来痛切地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积弊:语文不能给学生以兴趣,甚至泯灭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不能给学生幸福感,语文教学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补于未来的自主学习,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构建、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的丰富没有多少关系,与学生生命的成长、人生意义的追寻没有多少关系,语文教学完全陷于盲目性、缺乏自觉性。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它的教学是通过美感直接作用于心灵的,杜威指出“它所引发的喜悦美感对象是直接在我心中引发的,而不是我的心智基于实用或道德的要求而引发的”,因此,语文的学习是体悟的。杜威进一步指出认知是基于范畴来决定特殊经验的合法性,故为决定性判断;美感则由特殊经验来寻求普遍性,显示心灵自由反思的能力,故属于反思性判断。杜威的论述可以启发我们看清科学与人文的分野,进而明白语文学科的“体悟”性。
语文教学要“带领儿童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要“回归儿童绚丽多彩的生活世界”,宋运来认为“无论哪种语文教学”,“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则是第一要义的”。杜威发现成人世界之外有一个儿童的世界,这一发现被称为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发现。儿童既然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师怎样对儿童的语文学习提供理解和帮助?儿童心理既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的引导怎样才能契合儿童的心灵成长需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儿童的思维特点,尊重儿童的情感需求,培育儿童的审美趣味,提升儿童的道德水平和语文素养,放飞儿童的彩色梦想,关怀儿童的生命成长与进行主流价值的导向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儿童心理有什么特点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的。”语文学科有什么特色呢?同志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科学家用三段论,文学则用图画说话。显然,语文教学一定要用形象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用想象丰富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在培育和提升学生审美感觉和能力的同时,促进儿童左右脑思维功能的平衡发展,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为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必然是形象的,它使语言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表达。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言语的习得,要使学生语言的运用恰当和得体。所谓“得体”是要考虑语言表达的对象、目的和环境,语言要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无论是口语或是书面语言,都要注意措词的分寸和特定的语境,以及不同文章体裁的不同风格。同志曾说,语言这东西不下点工夫是学不来的。他提倡学点儿语法、修辞、逻辑,要求语言的表述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当代高僧茗山法师有两句名言:“最好文章是恰当,最高人品是自然。”这两句话或可印证宋运来“人体语文”的主张。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较为主张儿童写出“真情实感”。这固然不错,但我们是否忽略了“真知灼见”?要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合乎语言的规范和思想的价值性,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重点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因为这是儿童不能自发生成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育,并通过语言训练使之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语文老师叫文人,以“书”为生命,以“文”为符号,屹立三尺讲台,耸立做人的骨气和文人的精神;为人师表,一生平凡,诚然卑微如蚁也要美如神,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土地上。“一指粉笔任平生,两袖清风照古今”,在古朴厚重的先秦文字里,在美丽典雅的汉赋里,在激越高歌的唐诗里,在轻灵悠扬的宋词里,语文人站在精神的高地,仰察天地,俯瞰生命。
纯真看屈原、傲骨数李白、忧国是杜甫、至孝读李密、旷达唱苏轼、忍辱司马迁、无悔王安石、正气文天祥、愤激有鲁迅……当今社会最缺“德”,“灵魂工程师”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语文教育者的身上,我们要“像个太阳照亮学生”,给予他们精神的食粮、生命的营品。
这个时代,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是物欲的泛滥,人性的凋敝,道德的滑坡,精神的失落。“若是无法逃遁尘世,何不如莲花一般不蔓不枝,在污世浊流中独善其身呢?”
书生之学以美身,以此精神事语文!在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风气中,语文人应该有中流砥柱的文人骨气,保持独立清洁的人格,坚守最后的净土,静心读书,尽心育人,呼唤飘泊沉沦的灵魂回归人的精神家园。
语文如此多娇,可是引无数老师学生竞折腰啊!“误尽苍生是考试”!语文似玉如花,但被我们一天天地屠宰、糟蹋、蹂躏、猥亵,她正在日渐失其生命的灵性和美丽,变成风干的尸体和栩栩如生的标本,在一张张试卷上展览示众。“以数据论教学”、“以分数定成败”,我们总是在“被语文”、“被阅读”、“被考试”,语文坠落风尘成为纯粹的考试科目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然而语文被切割成考点,变成试题在纸上“练兵”,语文哪还有生命的本真和本色?
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一张张大同小异的试卷,难道不觉得乏味?出题者刁钻狡黠、古怪精灵,很多题目如同患了更年期综合症的半老徐娘,歇斯底里、半死不活地强撑着一张含嗔显威的粉面老脸。大家记忆死角中极容易混淆的多音字,难道真的神圣到不可侵犯?而语境中的成语运用正误,靠语感判断一点也不靠谱;语病题真的很偏执很神经很有病,却一点让人瞧不出病;逻辑排序的语段不讲逻辑,只能用中国逻辑和高考逻辑;文言文阅读一定是你从没有阅读过的,让你陌生到死;古诗词鉴赏如同古董鉴定,让你一直找不到北;古诗文默写就写那三句名句,却能让你再小心翼翼也能写错字;论述类文本很文化很学术很专业,你读后心一定堵得慌慌;文学类文本很文学,答题一点都不能文学,所以大多考生选择不做;实用类文本阅读,你就实实在在袭用政治类答题手法,分条缕析吧;语用题你必须像个专业技术人员,精密分析、准确报告;作文再好的话题,最终也得戴着项圈,落入窠臼。
语文遭遇上高考,犹如戴上了镣铐,“戴着镣铐跳舞”,跳得何其悲切,舞得何其悲情,语文最终只能走向末路,即便是“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只能无奈地说“语文味”是在风中凋谢着摇曳了。
复旦附中的特级教师黄玉峰在《“人”是怎么看不见的》一文中谈到“教育的五条绳索”: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科学主义横行,技术主义助阵。五条绳索绑架了教育教学,经年累月雕琢“人”为听话的“考试机器”。当考试代替教学,代替教研,“考人不倦”只能是“毁人不倦”了;当语文学习变得像学理科一样,语文就不是语文了。
语文能力水平用考试分数量化,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错误!而我们做老师的,做着别人的帮凶和刽子手,还自以为拯救了人类有了大功德,这更是悲哀中的悲哀了!
现在风行试题研究、考点分析,动辄大张旗鼓来个试题征集、命题比赛,夺冠者如中奖般欣欣然、呜呜然,而后俨然一资深专家,就可以对语文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了。这难道不是语文的本末倒置和缘木求鱼吗?难怪现在的学生书生意气阑珊,轻视语文,缺乏读书激情,因为他们被考试扼杀了灵性,窒息了思维,被我们“教愚”成一个个“呆子”或者“考试机器”了。
寒窗十载学语文,可“冰雪融化”变成的只是“一潭死水”,而不是“春天”啊!
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心不死、血犹热。拯救语文,从救赎良心、对抗功利语文开始;拯救语文,从本真出发,解放语文好了!
走语文本原的路,习字、听话、演说、句读、吟诵、背诵、阅读、写作,语文其实很简单。在语文本真的路上走,让功利者去以分数、数据论,让试题专家失宠、失业。
你过目成诵,是语文素养;你博闻强记,是语文素养;你激扬文字、谈笑风生,绝对是语文素养;你文质彬彬、张扬思想,还是语文素养;你书生意气、诗意盎然,更是语文素养。
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让语文纯粹干净一些!
语文就是阅读和写作,练习应该是一种得意的言语表达训练啊,它应该诗意而有趣。现行的语文练习,只是一种考题训练,伤身丧趣,少做、不做也罢。
为考试而学语文,语文只会乏味和异化,语文需要减负净化。语文如此纯粹,只许我们轻舞飞扬;语文就是语文,经典悦读,心之所练,本心写作。采语文菁华,亭亭而净植,语文只是一种“寂寞开无主,无意苦争春”的人类诗意栖居方式。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诗句因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诠释而广为流传。程少堂先生倡导“语文味”,也说语文是有趣的、好玩的,更是诗意的。诗意是对物欲的抗拒,是与世俗的抗争,是对“考试模式语文”的质疑,是要让人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语文充满了疲惫,语文应该是片净土。诗意栖居语文,养书生意气,唱诗者之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之语文。
现行语文的应试模式,和所谓新课程的课堂形式,使得语文异化和泛化起来。对抗功利化,从本心出发,返璞归真,“文”的本真、“语”的本色,让语文是语文。这种采语文菁华,在净植“六文”本真、“三元”本色中固本培元,使人知书、怡情、达理、得趣、入境的语文,是为“净语文”。
当语文遭遇考试,语文不由考试和分数做主,语文由语文素养做主;语文的教育教学从“人”和“文”出发!文字煎熬、文采训练、文学浸染、文章得意、文化涵养、文人精神,是为我的“六文”语文教学观。
语文之“语”是指语言、语感和语用,就是积累语言,形成语感,进行语用。我倡导“六文、三元”“净语文”,其中的三元素为“读、习、写”,它是飞一般“书生氧吧”、非常“语文味玩吧”、斐然“文人歌吧”,最终达成“读经典、习语言、写我心”三重境界,用数学式表述为:读吧+(言+意)习吧+写吧=“三元”语文学习观。
总之,拈定“六文”,用“三元”概念,在经典悦读中形成积淀;在玩味中习得语言,诗意语用,形成语感;在人情练达时知书达礼,明理达情,本心写作。不为考试分数学语文,而为幸福人生学语文,有趣有味地读书、练习和写作,最终有了语文气质和语文素养。“净语文”包括“六文”“三元”两个概念,有“读语文、玩语文、写语文”三重境界。“精神和言语共生,人与文齐飞”,用诗书喂养心灵,用语言驾驭心思,用写作调养身心。
一、参赛班级:××小学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二、参赛内容: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一年级
一级1-4
一级5-8
一级9-12
一级13-16
一级17-20
一级选四
二年级
一级1-5
一级6-10
一级11-15
一级16-20
二级1-4
二级5-8
三年级
一级1、3、4、7、8
一级10、11、13、14、15
一级16、17、18、19、20
二级1-5
二级6-10
二级11-15
四年级
一级4、7、10、11、13
一级14、15、17、19、20
二级1-5
二级6-10
二级11-15
二级16-20
五年级
一级4、13、15、19、20
二级2、3、5、6、8
二级10、11、12、13、15
二级16-20
三级1、3、5、6、8
三级11-15
六年级
一级4、13、15、19、20
二级2、6、10、11、12
二级13、15、17、18、20
三级1、3、5、6、8
三级11-15
四级1、2、3、5、6
三、参赛形式:
1、每班选择评( )委两人,检查学生的对应情况,统计每班学生总数和胜出人数。各班人数如下:
班级
101
102
201
202
301
302
401
402
501
502
601
602
603
人数
50
50
46
46
46
50
45
46
57
53
48
48
48
2、每班学生排成一排,同年级之间进行一对一对抗。(六年级每班分成两组,三个班交换对抗。1-3,2-5,4-6)
3、两个班中有不对应学生站在场外水泥场边。
4、篇目见各周参赛内容。
5、一对一对抗后,赢方举手;两个都全对都举手;两个都错两首以上,都不举手。
5、每首古诗背诵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
四、比赛时间:每周五早操时间(7:50——8:20)。
五、比赛地点:操场
六、评委:全体语文教师、每班两名学生。
七、奖励办法:
将各班集体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各年级设优胜班级一名。
八、十四周后的比赛内容另定。
九、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一年级
一级4、7二级1、2
一级8、10二3、4
一级12、13二5、6
二级1-4
二年级
二级9-11三级1、2
二级12-14三3、4
二级15-17三5、6
二级18-20三7、8
三年级
二级16-20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年级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级1-5
五年级
三级11-15
四级1-5
四级6-10
四级11-15
六年级
四级1、2、3、5、6
四级12-15
五级1-4
五级5-6六级1-2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一年级
一级4、7二级1、2
一级8、10二3、4
一级12、13二5、6
二级1-4
二年级
二级9-11三级1、2
二级12-14三3、4
二级15-17三5、6
二级18-20三7、8
三年级
二级16-20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年级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级1-5
五年级
三级11-15
四级1-5
四级6-10
四级11-15
六年级
四级1、2、3、5、6
四级12-15
五级1-4
五级5-6六级1-2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一年级
一级4、7二级1、2
一级8、10二3、4
一级12、13二5、6
二级1-4
二年级
二级9-11三级1、2
二级12-14三3、4
二级15-17三5、6
二级18-20三7、8
三年级
二级16-20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年级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级1-5
五年级
三级11-15
四级1-5
四级6-10
四级11-15
六年级
四级1、2、3、5、6
四级12-15
五级1-4
五级5-6六级1-2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一年级
一级4、7二级1、2
一级8、10二3、4
一级12、13二5、6
二级1-4
二年级
二级9-11三级1、2
二级12-14三3、4
二级15-17三5、6
二级18-20三7、8
三年级
二级16-20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年级
三级1-5
三级6-10
三级11-15
四级1-5
五年级
三级11-15
四级1-5
四级6-10
四级11-15
六年级
四级1、2、3、5、6
四级12-15
一、 要有平等开放的教学观念
要想激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怎样才能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呢?
积极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安全和自由的学习气氛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先决条件,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现的前提。老师要信任学生,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图式,有一定的言语经验和能力,我们应坚信学生有表达的能力。还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所表露的情感和想法,理解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评价、正确引导。同时,教师应调适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的语气、态度、表情、动作,用自己的热情、激情去感染学生,以避免造成学生心理紧张,从而增加学生的安全感,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
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表现的环境氛围。课堂是学生表现的物理空间,这种氛围是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同伴学习、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几个好朋友自由选择的商量、全班围坐成“马蹄形”、让学生自由选择座位等形式,或欣赏同伴的表现,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突破传统的座位模式,利于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表现自己。
恰当地延伸、开放课堂。在新课程中,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地,教材的知识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材料和内容,而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与媒介。因此,要激活课堂,还要开放课堂,教材中的不少文章和学生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这类教材在教学中,都可以把学生带到教室外,边看边讲,边观察边体会。作文教学也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自然情境中进行技法指导。还应进行课堂延伸,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如学习古诗,就让学生搜集有关古代诗人的治学、生活资料。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把课堂与社会融为一体,打破课堂、校园的围墙,拓宽课堂的空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使学生“学”上,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使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要搞活课堂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主动学习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分地展开。语文学习中只有对文本的充分感知、把握,课堂对话才能真正有意义地展开。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
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为学生把握文本作准备。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了解他们的生活态度等。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唤起探究文本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再塑生命》时,课前可设计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海伦・凯勒。”(1)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知道她的传奇的经历吗?你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吗?这样的设问,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中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感叹海伦・凯勒的传奇人生;有的赞美她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有的惊叹于她坚强的毅力……这样课堂上,一个向来为学生厌烦的教学环节,顿时充满了活力;同时也为文本的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学生只有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熟悉文本,课堂上才能有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美读课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对盲孩子的快乐可采用反复的朗读来体会、理解。再次,还要引导学生有良好的习惯。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会思考、勤于动笔、圈点、批注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读中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课堂上才会有讨论、交流的基础,课堂教学才会有气氛,有活力。
三、 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加强诵读,使语文课堂书声朗朗。从中国语文教育史来看,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中国传统语文课堂,多的是诵读之声,几乎没有先生的讲析,可现代中国语文课堂,多的是语文教师的分析之声,少的是学生自我的吟诵之声。这样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就极力主张诵读法,并且他在运用诵读法进行课堂教学上总结了一套方法:“正已意;准其音;放其声;理其层;揣其义;摹其情;想其景;演其形;熟其文。”不仅详尽地说明了诵读在解读文本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搞活语文课堂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诵读能够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情感、感受语言的美妙、提高朗读水平、增强语感,诵读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用诵读调控课堂,要注意形式上要富有变化,个体读,分组读,集体读,续读等灵活运用。每堂语文课都应有朗读训练,可全文读,也可局部重点读。
巧用各种媒体来激活课堂教学。多媒体很值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要改变只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来主宰课堂的局面。例如:利用录音机在朗读教学中播放音乐,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运用幻灯片投影加大课堂的容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置身于声、光、电的情境中去感受课堂、理解课文,不仅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更易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利用分组竞争合作的方式激活课堂。培养竞争、合作的品质是新课程教学目的之一,竞争、合作的品质只能在竞争与合作活动中培养,竞争合作既是目标,又是课堂活动方式,而且是能调动课堂情绪、集中学生精力的有效方式。
采用对抗、合作方式,一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各自有了自己的立场,才能构成对抗与合作。分组方式有既有分组和临时分组两种,既有分组指班级结构中现成的分组,临时分组指某节课教师根据需要临时划分的小组,课完了,小组也就散了。别小看分组的作用,它也是教学资源,教学中利用好分组的作用,会大大提高效率。如,古文单元背诵学生感到枯燥,任务难完成,采用分组对抗来激励,利用班级原有的四组分三轮进行背诵比赛。任务布置后,大家背书积极性陡增,同组同学相互督促,课堂检查十分顺利,学生兴致大增。
课堂上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促使人人参与,相互学习,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而且还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学友之情。学友之情有助于克服学生课堂上的畏惧心理,有认同自己的学友的存在会倍增学生课堂表现的信心,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 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励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表扬,善引导,多倾听,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挖掘利用好教材中有异议的材料,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内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认识。例如,人教版教材《背影》中父亲爬铁道的行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父亲殴打孩子的行为、《敬畏自然》中作者对人类能力的态度、《桃花源记》中的桃源社会等都是很好的质疑材料,“尽信书,不如无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质疑,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以多样化方式来表达。新课程要求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做中学”,课堂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每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属学生活动,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直接参加课堂个体活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至少占课堂讨论的问题的三分之二,这样课堂的主要角色当然是学生。但如果几十名学生在课堂上以相同的方式来表现,必生单调之感,自然会使课堂的活性受损,因此课堂应让学生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活动,这与学生丰富的个性是一致的,符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活动多样化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但要达到这一效果,责任却在教师,需要教师的启发、鼓励、及时的肯定赞扬。例如,分析文章结构鼓励学生绘出树状结构图,分析文章人物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来表演,朗读诗歌鼓励学生唱诗,等等。将说、唱、演、画等熔于课堂一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且能使学生学得深透。
一、核心素养为目标,集中一点解难题
结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生活必备语文素养阶段的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方面内容,笔者确立了《雨巷》的三大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二是抓住“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特殊意象,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言说,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三是结合背景,赏析作品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诗歌的思维能力。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意向含蓄,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只是对每个意象进行碎片化解读,不加引导,甚至将主题讲出来,必将使这首诗歌的教学流于形式,以至于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笔者所教某班级,以女生为主。她们热情、情感细腻,平时喜欢诗歌朗读,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缺少诗歌学习的有效方法,朗诵水平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创造思维能力更是不足。
基于学情,笔者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突破,紧紧抓住“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作为教学内容,紧扣一个“闻”字,形成了“闻香寻人品雨巷”的“动态合作课堂”设计思路,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和生活对话的过程中找到阅读诗歌的有效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言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动态合作搭框架,闻“香”寻人增素养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笔者采用“动态合作课堂”的教学方法,以“闻香寻人品雨巷”樯杓扑悸罚通过初闻香、再闻香、品诗道等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经典中阅读生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言说能力,让学生在想象和对话中实践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突破。
1.任务清单做引领,合作学习打基础
课前,笔者设计了“闻香寻人品雨巷”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雨巷》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丁香这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内涵,在此基础上初步诵读诗歌,完成学习任务单。
2.诗中寻香设情境,教师朗诵激兴趣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笔者以寻香导入:“生活中我们都爱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香味,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诗歌的字里行间闻到花的香味,下面,让老师来朗诵一首关于花香的诗歌,请你来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出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3.朗诵“PK”初闻香,充分诵读品诗情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设置了朗诵“PK”初闻香的活动项目。首先让学生在教师朗诵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寻找诗中体现诗人情绪化的词语,为开展小组诵读“PK”赛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通过个人“PK”、小组竞赛、班级诵读等环节,针对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技巧指导,感悟诗歌节奏美、韵律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朗诵积极性,笔者还设计了“吟唱”诗歌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吟唱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实现对第一个教学目标的突破。
4.解读意象再闻香,互动言说抓重点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解读意象再闻香。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诵的基础上,解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特殊意象。这一环节笔者设置了闻“香”寻人的活动项目,利用课前发放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首先是再闻香,在朗诵基础上结合诗歌说说诗中的丁香花是什么香味的,提升对诗歌情感的体悟。接着是寻人,主要是围绕诗中“我”在找谁,循着香味,“我”有没有找到,她最后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诗歌要把她描绘成这样一种形象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闻香”和“寻人”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和主题的把握,实现对教学重点的突破。
5.合作“闻香”出成果,展示评价促言说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围绕“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在“闻香寻人”的基础上开展“闻香识人”的小组活动,即在课前学生预习收集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和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基础上,讨论“丁香一样的姑娘”与雨巷意境之间的关系,这是怎样的一位神秘人物,诗中为什么选择“丁香”这个意象,而不选择桃花、荷花这样的意象?结合中国古典诗词和雨巷的特殊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丁香”的真正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由象入境,真正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和主旨,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知道诗歌“说了什么”和“怎么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为什么这样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在活动评价环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闻香寻人”小组活动评价表》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的方式来评价活动的效果,提出作品的改进建议,为课后完善小组活动作业做好了准备,同时评出了本次活动的最佳诵读小组和最佳成果展示小组。
6.读诗言志又闻香,品诗悟道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部分是品诗悟道再闻香。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笔者适时地将学生引导到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对生活的感悟与实践中去。诗人难道仅仅是在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吗?如果不是,他又在寻找什么?结合背景,请说说诗人在寻找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与诗人相似的经历?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有什么收获?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次对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延伸到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文学作品的魅力不在于我们找到了作者内心的答案,而在于每个人都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
三、素养提升要总结,教后说教明得失
一、“我爱古诗文”硬笔书法比赛。
三、四、小五年级每班选出三名选手,进行古诗文的书法比赛,各年级评出一、二、三等奖,比赛时间为第十八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
二、古诗文绘画作品、采蜜集评比活动:
1、二、三、四、五年级每班选送三份以古诗文描绘的场景或意境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式样统一为8K绘画纸,每个年级评选出个人一、二、三等奖。
2、三、四年级每班选送5本以古诗文为内容的采蜜集,学校根据收集编绘的质量评选出个人一、二、三等奖。
注:以上两项学生作品请于5月14日前送交教科室。
三、“古诗文诵读”对抗赛:
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第十七周的星期四、星期五下午按一~~小五年级的顺序进行古诗文诵读对抗赛,学校聘请^专~家打分,每个年级评出第一、二、三名。(星期四 一————三年级比赛 星期五 四————小五年级比赛)
四、“古诗文默写”比赛:
1、参赛对象:二————小五年级每班选5名选手参赛。
2、比赛内容:默写内容为各年级段的语文课本、校本校材中的篇目;二年级低年级分1册————100页,三年级低年级分册,四年级中年级分册1————100页,小五年级中年级分册。
3、比赛方法:二年级采用诗句连线,三————小五年级采用指定篇目默写的形式,在规定时间(20分钟)内,比谁默写的篇目多,同时要求书写正确、工整。
4、比赛时间:暂定为十九周的星期二————星期五(即星期二为二年级比赛
星期三为三年级比赛……)
5、评奖办法:评各年级个人奖若干名,并根据各选手得分情况评选年级团体优胜奖。
附:古诗文诵读对抗赛比赛办法。
比赛方式:每班参赛人数要达50人以上,采用和广播操比赛进出场类似的方式上场表演,一个年级表演,同年级其他班级观看。
诵读要求:流利、有感情,能体现出古诗文的韵味,感染力强。
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预习的内容有:自学生字词;运用读、疑、思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提出疑难问题;运用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或搜集资料收集课文有关背景材料;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自主探究等。总之,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导读探究激趣
激趣导入,营造探究氛围。教师有时引用诗文佳句;有时设疑造成悬念;有时巧用故事幽默;有时音乐激发联想;有时结合时事要闻……力求通过巧引的导读,先声夺人,创设美的意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激情。
三、师生重点探究
对于课文的重点段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精读,探究求解。在教学中,不仅仅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注重学习方法的示范,这种示范指导体现在巧妙的点拨上,即点拨在要点处,点拨在疑难处,点拨在规律处,点拨在学法上……并让学生由模仿走向独立运用,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师生重点探究”的流程是:同座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四、生生自选探究
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也是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同桌讨论、4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分组对抗等,展开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共同探究。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所有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探究
当今社会正飞速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单靠教师和课本,造就不了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刘国正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还突破课本的束缚,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消除学生对阅读的厌倦情绪,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在学习中感到困难。例如学生觉得某篇课文难以理解,不愿去阅读它,这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导入部分,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如果想知道答案就必须去课文里寻找,这样学生为了满足好奇心就不得不主动去阅读学习,从而将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
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立足点。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充当教师的听众。
以《麻雀》这篇课文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导入,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麻雀是一种胆小的动物,可有只老麻雀却敢于和猎狗抗争,并将猎狗震慑住,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听到后肯定会非常好奇,这只麻雀为什么有勇气和猎狗对抗呢?这样可以很快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通过导入语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之后,老师再接着提问:风猛烈地摇晃着梧桐树这句描写有什么特殊作用?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掉在地上的麻雀是刚出生不久的?猎狗看到小麻雀是怎样做的?老麻雀是如何与猎狗对抗的?什么力量让它从安全的树枝上飞了下来?(母爱)。通过这些问题再一次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然后将学生们带入课文的学习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接着让学生们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对其进行情感教育。这种通过提问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非常的重要。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它还包括人的思维养成、学习习惯养成、生活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理论上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简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促使学生去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在小学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进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一,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勤动笔,遇到不明白的立即划出来做上标记。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查资料的好习惯。遇到不懂的成语就查成语词典、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查新华字典,促使学生养成遇到难点不退缩,积极主动找答案的好习惯。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效率立马就会上升,随着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上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也会逐渐提高。
三、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教师万万不能把学生当成教育工作的附属品。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认知和情感,无论是谁,如果想用自己的想法与感情去替代他们的想法和感情,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必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以最宽容的心态来接纳他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表现为: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安排一些难度较大量较多的内容,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安排一些浅显易懂、篇幅较短的内容。
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增强主体能动性
以《海鸥》为例进行教学分析。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逐层设计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首先,教师让学生们观察海鸥的照片,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海鸥的样子(白毛、翼尖黑、小眼睛、机灵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友人和海鸥的友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霍然而起、绕室徘徊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大家表演出来?它属于大海是什么意思?(结合全文主题思想来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再一次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在景点一线从事服务工作,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既要向游客介绍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又要讲解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还要面对游客们五花八门的提问,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善于倾听、能说会道的能力,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朗诵会、演讲比赛、采访活动、专题辩论会、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来进一步加强训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课堂讨论、答问、朗读、演讲、口头作文、写作采访等形式,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功夫,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快速阅读、抢答、对抗论辩等形式的练习,以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分析:朱自清 《荷塘月色》
1.课前准备
(1)结合地方特色(扬州),扬州有一个景点――荷花池,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请各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游览荷花池”路线,准备好导游词,成文后上交。
(2)资料查询:①荷花的各种寓 意;②荷的功用、形态、习性、栽培知识;③历史赋予荷塘的人文底蕴。
2.教学过程
(1)各小组交流比较“游览荷花池”行程安排的策划。
(2)模拟导游: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扮演导游,戴上导游证,手执队旗,其他学生扮演游客,听完后大家评价线路的设计和导游词的设计是否合理。
(3)交流体会:请“导游们”说说, 怎样才能成为优秀导游。
(4)由荷花池的荷花切入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以学生准备的导游词和朱自清笔下对荷花、月色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以突出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撰写导游词时多运用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导游词的艺术性。
(5)课后作业:将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优美描写以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游荷塘”导游词。
本次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现“专业”,凸显“语文”。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从学生的专业出发,模拟学生专业实训场景,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成功结合,效果较好。课例虽然着眼于学生的专业,但始终在努力彰显着“语文”味儿。通过创设做“荷塘导游”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情境中,提高了听、说、评的能力。同时又成分利用了扬州地方旅游资源,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扬州旅游文化,感悟荷花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立足“主动”,激发学生兴趣。本篇散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写作欣赏能力,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整节课学生是知识、技能、能力等的主动获得者。学生通过课前的查阅资料及课堂上“模拟导游”、相互评论等实践活动,体验到了主动获得资料、创意表达、角色表演所带来的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知识面宽,针对不同的问题共同解决,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比较轻松自由,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同学善意的笑声和帮助中逐一改进。在活跃、欢笑的课堂氛围中,口语交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又一次得到提升。
第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这次学习中,同学们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讨论、自由表演、相互评论,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学习者,既是导游又是游客,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我曾走进过天南海北的语文课堂。说实话,语文课堂上那些程式化、功利化、技巧化、浅俗化、综艺化、超市化的远离“文学味”的东西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但是,我要说,与某一样致命的创痛比起来,这些刺痛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致命的创痛是什么呢?是“假”。
假课文
从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到初中课文《羚羊木雕》,再到高中课文《道士塔》,都被质疑存在虚假不实的成分。这些作在明处的“假”我们一望即知,而那些作在暗处的假则很难辨识。例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原文明明写的是连鸭妈妈都嫌弃丑小鸭,一次次地驱逐它,而我们的教材公然把鸭妈妈塑造成了一个始终将丑小鸭视如己出的伟大母亲形象。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抗语文》(作者叶开)一书中写道:“现在的语文教材,更多的是道德教化,是无趣的崇高理想,缺乏的恰恰是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作者说,他要为女儿的《语文》教材进行“消毒”处理,他认为“语文教育,喂给了孩子们很多垃圾”。这本书有个副标题:“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按照叶开博士开出的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当下的语文教材,就看出了许多遗憾。这也是今年台湾国学教材大规模进入内地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
假讨论
为了让课堂显得热闹,老师要给出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而讨论的“四度”(参与广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生成高度)却被老师轻易忽略掉了。为了讨论而讨论,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最爱。有的老师太依赖讨论,指望课堂上所有的难点、重点都能通过学生讨论得以解决。这显然是一个认识误区。老师永远不能轻松地指着对岸说:“请你们谈谈置身对岸的感受吧!”老师要做的,是先将学生摆渡过去。我曾经对我校的语文老师说,优秀的老师应该做到“勇于放手、乐于示弱、精于梳理、巧于点睛”。最近看熊芳芳老师的新书《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感觉非常解渴。她在讲授筱敏的《捕蝶者》时,对课了精妙的深度解读,她没有像别的老师那样一味谴责捕蝶者的残忍,而是站到更高的高度,将捕蝶者看成一个追求卓越却注定平庸的悲剧人物,她巧妙地用庄子的“山木自寇,膏火自煎”以及赵鑫珊的“上帝爱鱼,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人也爱鱼,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来引领学生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作深度探究。熊芳芳老师的课,既不是感性的,也不是理性的,感性太烈,理性太寒,她的课是知性的,是温性的,凛冽中裹着暖意,恰是我欣赏的那种。
假表扬
受“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说法的影响,我们太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廉价地甚至是肉麻地表扬学生。学生回答的问题未必有多出色,但老师毫不含糊地对学生大加赞美。我曾经走进哈尔滨一所小学的语文课堂,老师问大家:“什么是幸福?”第一个学生回答说:“幸福就是得劲儿。”第二个学生说:“幸福就是实现愿望。”第三个学生说:“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实现愿望。”面对这三个优劣度如此分明的答案,老师的夸赞语竟没有丝毫区别,一律是“你真棒”。其实,第一学生的回答尚处于弗洛伊德所谓“本我”层面,而第三个学生的回答则达到了弗氏所谓“超我”层面,老师怎可以将它们等同视之呢?如果要深究“假表扬”广泛存在的原因,我以为不外这样三个方面:一、辨识力欠缺。二、认真性不够。三、曲解了“激励性评价”的真正内涵。鲁迅说:“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这里的“骂”,不是骂人,是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假精彩
有的老师在讲公开课之前,就给学生一一分配好了角色,正式上课的时候,师生合伙作假。人大附中的王君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瑕疵的真课比完美的假课可爱一万倍。”我赞同王老师的观点。我曾对我校的老师们说:“教师上假课,那是在自取其辱。”在我看来,一节假课,贻害无穷:一、丢掉了为师的尊严。二、对听课者构成了软伤害。三、给学生做了个坏样子。真课不回避小瑕疵。我现在就很害怕听到过于精致、过于精巧的课。粗糙一点、粗砺一些,我以为才更能彰显语文课堂本色。李绅有诗道:“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我希望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以本色示人,我希望大家都能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上假课的成本过高,付出这样的高额成本,获得怎样的收益都得不偿失。
除了以上四假之外,尚有“假民主、假质疑、假思考、假碰撞、假作业、假评课”等等。这么多的“假”觊觎着我们,能够“守真”真成了做教师的特别值得夸耀的职业操守。我愿每一个从《诗经》中款款走出来的“语文人”都善于自省、善于吸纳、善于借力,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真味、厚味、情味、趣味、文味、韵味……让我们的心永远住在离“文学”最近的地方,让真纯、柔软的文学,拯救我们虚假、僵硬的语文课堂,进而拯救我们百孔千疮的教育吧!
(作者单位:开滦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