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学历论文

音乐学历论文

时间:2022-07-11 15:4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学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学历论文

第1篇

6月17日晚,青年扬琴演奏家史将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个人扬琴独奏音乐会。史为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这场音乐会由中国音协民族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北京亚太精英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协办。

在南京独奏音乐会上,史将演奏不同风格的扬琴作品,其中部分作品是为音乐会而创作改编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创作的《灵动》,运用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曾在史北京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好评。扬琴作品《竹林涌翠》,描绘了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由于加进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打击乐而显得别有趣味,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有了传统意义上的突破。作曲家杨春林先生创作的一首扬琴与电子合成器演奏的《天空》,想像置身梦幻般仙境的美妙,值得期待。他还特意为此次音乐会改编了传统乐曲《旱天雷》,运用了扬琴重奏的形式,挖掘了乐器深层次的内涵。在音乐会上还有一首由史本人作词作曲的扬琴曲――《弦韵》,表达人世间最真最美最浪漫的爱情故事,把学院派的古典风格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体现了民乐的时代性。史将通过风格多样的演奏,展示艺术追求和教学成果。

史自幼随父学习扬琴,后师从扬琴名家钱方平、桂习礼、黄河、刘月宁教授,并得到了项祖华教授的指点。曾在“星海杯”民族器乐比赛中连续夺得了三个一等奖,成为唯一获得三连冠的选手。1998年组建“林月冉冉”民乐组合,成为这一活跃在乐坛上的最年轻、学历最高的组合成员。2004年,在北京举办“弦韵――史扬琴独奏音乐会”,把器乐、声乐、舞蹈巧妙的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优美的视听享受,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2005年,出版个人首张音乐会DVD。2006年12月应邀赴香港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与当地民族管弦乐团合作,举办两场扬琴与民族交响乐大型音乐会。

史把艺术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倾心培养扬琴艺术的接班人,其学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主要论文《示范演奏在扬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初探》,荣获由教育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论文评选三等奖。出版两套个人扬琴教学VCD、DVD专辑,改编作品《五哥放羊》《Minutes》等,创作《弦韵》,扬琴与MIDI《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新民乐作品。

第2篇

关键词:音乐;研究生;高校;学校管理

一、什么是音乐专业研究生

“研究生”英文为“Postgraduate”,在我国是指专科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研究生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普通民众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本文以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进行分析。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按照学籍管理的不同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研究生按学习方法不同,可分为脱产(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

音乐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与本科一样,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学制一般为2到3年,其中学术型硕士多数都是3年,也有2年半的。一般来讲,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和求职。专业型硕士多数是两年。许多学校都规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按照规定,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一年。

二、音乐专业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很多高校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时常把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混淆,这既不利于理论发展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参与管理与自我管理的主要区别是:管理对象不同。学生自我管理的对象就是自身事务,其在传统上是由学校、教师所管理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而学生参与管理,其对象就不仅仅是自身事务,还包括与学生权益直接相关的学校事务,例如教学安排、教师评价等,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包括与学生权益没有直接关系的学校事务,例如研究生对本科生的管理等。那么,作为音乐专业的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可以提高音乐专业研究生的沟通能力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研究生毕业后必然会走向社会,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工作可以协调好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加强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

2.可以丰富音乐专业研究生的社会阅历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每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就显得格外重要。大学与中学相比,每个人都相对独立。在这里每个人用自己有限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甚至争取自身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各种关系的复杂性。大学里各种职位是有区别的,例如:给校报投稿会得到稿费;当学生会干部会享受各类补助和奖励的优先机遇;参与社团、工作室的学生,有了在社会中寻找更多生存资源的能力。作为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平时把大多数的时间放在练琴和学习上,造成与社会的接触不够,因此,在研究生阶段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可以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为毕业后进入社会提供了实践机会。

3.研究生参与管理相对于本科生的优势

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中,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支持者的一个理由是,当代大学生已经比较成熟和老练。反对者则认为,大学生依然不够成熟,他们还年轻,生活经历有限,行为具有多变性,容易走极端,不善于兼顾平衡。笔者认为:就本科生而言,反对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本科生毕竟刚迈入成年期,在知识、经验、心理等诸多方面并未成熟,因而让本科生广泛地参与高校管理,确是一件值得慎重考虑之事。但是,研究生则不同。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博士研究生还经历了硕士阶段),不仅心智更加成熟、知识更加丰富,而且社会阅历和经验也较本科生有优势,同时,对学校管理也了解的更多,如果他们不读研究生,就已经在社会上承担一份工作了,因而让研究生广泛地参与高校管理,从参与者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上看,比本科生更加合适。

三、总结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是高等院校培养为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知识和专业技巧,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音乐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从事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具有较强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文主要从什么是音乐专业研究生、音乐专业研究生为什么需要参与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程.《心中的祖国―音乐与文学作品欣赏》[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月版

[2]孙涛、崔伟.高师音乐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改革探索[J].大家.2010年10期

[3]王志良.关于研究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理论浅析[J].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第3篇

一、意大利为培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及分析

目前,意大利全国正在贯彻实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是2007年由意大利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的课程体系,是为更有效地提高与加强意大利音乐教师的素质而设置的。该课程体系出台后,教育部要求所有预备和已经成为意大利公立学校教师的人必须在音乐学院修完音乐专业本科课程以后,再进修两年这种教师教育课程,获得相当于中国教育硕士的文凭,否则便无法取得或保留公立学校的教师资格。并且,学业成绩与选修课程都记录在案,供用人单位参考。

意大利为培养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而设置的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普通领域的基础课程、音乐领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四大块。其中,专业课程学分最多,有40学分;其次为音乐领域的基础课程,学分为35学分;选修课程和普通领域的基础课程均为12学分。学生除上课外,还要完成所有的课下作业,分两年修完所有学分,最后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并通过结业考试后,获取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资格证书。

从上表中可见,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 实效性

从具体课程内容上来看,此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主,实践性、可操作性极强;所涉及的音乐教育理论问题也都是可以直接指导音乐教师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问题。应该说,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做为一位音乐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技巧。

2 广域性

从课程的整体构架上来说,此课程体系涉及的音乐领域十分宽广。除了普通领域的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紧紧围绕着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囊括了音乐理论、作曲、器乐、声乐等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对于意大利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种课程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其他学科虽然有所涉猎,但肯定不是系统而全面的。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在教师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攻读阶段,就有必要广泛接触、学习全面的音乐知识,提高综合的音乐素质。

3 综合性

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音乐教师的多种实际能力。上表中除了有很多与基础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音乐专业课程和各类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许多课程看似与音乐教育联系不大,但却是音乐教师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如“身体意识与表现的技巧”直接关系到音乐教师的形象、气质和其非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另外,在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组织技巧”与“交流技巧”课也都是为了加强音乐教师与同事、与学生的合作实践,甚至为了提升音乐教师与社会各机构和部门的沟通、联系能力而设定的。这种注重音乐教师多种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效性强,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二、意大利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的特色

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形式灵活多样。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让学生依次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做各种音乐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即使是枯燥的音乐教育理论问题,教师也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类比等方法将其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和领会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课堂上学生在参与活动与领悟知识的过程中总是能感受到和谐和快乐。

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培养并不把学生完全局限在课堂上,在必须修业完成的教育实习以外,教师还会提供学生到小学去开展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由于意大利的小学音乐课没有专业性很强的音乐教师,因此各小学经常聘请音乐学院的学生去学校上音乐活动课,这样就给了这些在读学生们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们很快就能胜任学校教育的环境。

意大利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分为单科课程的考核和最终的结业考核。单科课程的考核形式不一,有实践教学考试、论文写作考试,以及问卷测验的传统考试等形式。但是,最终的结业考核除了毕业论文答辩以外,所有学生还要进行乐队指挥考试,即现场组织一个小乐队视奏由作曲专业教师刚创作的一首小型管弦乐作品,并在规定时间内指挥小乐队完成演奏。

三、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 课程的构建――应以音乐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基础

意大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针对意大利那些已经在音乐学院攻读完学士学位,具备了音乐表演、作曲及音乐学理论研究能力的学生而开设的。这些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已经在音乐学院接受专门而系统的音乐训练,本科毕业后完全可以做一位独立的音乐人,是由于兴趣爱好加上教师工作性质的需要,而进修此课程的。这与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完全不同。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一般在师范大学的音乐系中开设,学生人学时音乐专业能力与素养都十分有限,即使在全国九所音乐学院里,其师范系招收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与其他系相距较远。更可惜的是,这些音乐师范专业学生的本科课程设置并没有完全注意到音乐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相反,为了凸现其师范性而简化了音乐技能和专业学术方面的课程设置,因此导致了目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音乐性目标的缺失,出现了“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音乐而做活动”这一严重问题。意大利这种专业性加教师教育培训课程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确实可以让我们借鉴和反思―下我国整体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

2 课程的内容――要以音乐学科知识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应用为核心

仔细研究意大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课程安排特别重视了音乐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音乐教育中的适用性问题。如在音乐领域基础课程中所设置的“(音乐教学中所用的)作曲与作品分析基本原理”、“(音乐教学中所用的)合唱指导”“(音乐教学中所用的)音乐史”“(音乐教学中所用的)声乐与钢琴文献的实践应用”这些课程,都注意了音乐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实践的融合。在我国的师范教育里,往往都是学科割裂式的教育方法,曲式课、合唱课、音乐史课、钢琴课的专业教师并不在意学生所学的这些专业知识是否能应用到今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这种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的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现状必须要有根本性的转变。

3 课程的形式――可以活动和实践为主导

课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强是意大利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育,从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到社会音乐教育的所有音乐课程的显著特点,当然教师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历来重视理论学习,实践活动较少,虽然目前这个问题在少数几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中已经有所改善和好转,但在大多数的学校中,教师讲、学生听,参与和实践较少仍然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应当给予适当的变革。

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音乐表演 学业评价

罗宇佳教授是笔者学生时代的钢琴老师,初中开始笔者就师从于她学习钢琴演奏直到大学本科毕业。罗老师的知识面很广,教学中不仅教笔者钢琴演奏的技能技巧,还时常给笔者讲解作曲家的身世经历、人品性格、创作背景以及曲式结构等,甚至还教笔者不少钢琴教学方法。《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2012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著作出版之际有幸得于恩师赠予,笔者也曾细细阅读,可惜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今年年初,正带着女儿在公园游玩,笔者接到了罗老师的电话,邀请笔者参加云南省音协音乐评论学会2014年举办的“音乐学术阅读专题读书笔会”,并指定让笔者写她专著的书评。一直以来,罗老师活跃的学术思想、旺盛的学术精力和独树一帜的学术见解都让笔者佩服不已,这次要给老师写书评,我既兴奋又胆怯。由于能力有限,只有反复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向老师讨教多次。在无数次的沟通、交流、咨询之后,笔者终于对老师专著中的精髓及真知灼见有了深刻的理解,至此,笔者才真正放下心来完成这篇《高等学校学业评价研究新视野――评罗宇佳教授》。

音乐表演专业是高等学校尤其是音乐类院校的传统学科,在我国设立至今已有多年历史。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以及艺术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高等学校音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备受关注。《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是罗宇佳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之上反复修改后出版的著作。该专著立足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对学业评价的本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特征、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起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可以说,该专著是目前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为研究对象的唯一的学术著作,填补了音乐学科学业评价研究的空白,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独特的研究视觉

一直以来,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延续着教师观察和聆听学生表演的评价方式。每个学期期末,学生现场演唱或演奏几首考试曲目就算完成考试,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场考试情形给予一个综合评分。教师们的评价标准也不统一,通常表现出比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问题是一次考试的分数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吗?只有一个综合分数,往往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这样的考试也反映出人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业评价”的概念,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业评价的重要性在各学科已被日渐重视的背景下。也有音乐教育学者和音乐表演专家提出要改革音乐表演专业考试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但这些观点多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总结,缺乏一定的学术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再加之我国对学业评价的研究多为引进和翻译相关著作为主,对音乐表演专业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学业评价定位还很模糊,因此较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罗宇佳教授以独特的研究视觉,首次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厘清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以当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特点,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相关理念和模式,着眼于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课程与教学改革及培养创新型人材的理念与目标,罗宇佳教授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和分析研究,构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内容和途径,特别是提出了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量表,并通过实践检验与完善,基本建立起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框架下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二、丰富的研究内容

《内隐与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全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清晰、论述深入全面,富有独立见解。书中绪论部分阐明深入研究“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缘由和价值,对核心概念 “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给予明确界定。主体部分围绕“如何构建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与实践模式”这一命题,调查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存在功能窄化、方式单一、标准客观性差等问题。发现问题容易,但要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长期的实践调查积累,几乎是不可能的。罗老师以艺术学、教育学、评价学、音乐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外音乐史中有关音乐表演美学思想的梳理以及对部分当代著名音乐家的访谈等,总结出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主体、标准、规则以及评价任务设计等理论框架,并借鉴“演出组评议模式”、“档案袋评价模式”以及“青歌赛式评价模式”,提出音乐表演专业入学考试、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中相应可操作的实践路径。该实践模式在小范围内进行了实施和验证,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可以说,该著作不仅拓宽了学业评价的研究领域,促使学业评价理论深入与学科实践相结合,也对推进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三、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罗老师不断突破自身、积极进取。任教9年后,于2006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学位。为了在学术上获得更大的提高,罗老师在2009年毅然放下刚满三岁的宝贝女儿,脱产去陕西师范大学攻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本来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4年,但罗老师废寝忘食、刻苦攻读,用了三年的时间深入专研,发表了6篇以上的核心论文和10篇重要论文,成功申报了三项省级科研课题,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和博士学位要求,这些都彰显出罗老师宽广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学术眼光以及高深的学术造诣。通过罗老师对学业评价研究的历程,我们能够发现,一直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及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她是一个非常细心且治学严谨的人。罗老师特别注重实践研究,在探究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时,需要用到问卷调查,她运用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问卷,不辞辛苦的多次请教在校博导和统计专家,虚心接受意见并反复修正,力求客观的制定出一份表述确切、内容全面的学生学业评价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时,考虑到样本的均衡,罗老师抽取了全国不同类型的五所高校,分别是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委托同行和朋友把问卷发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手中,在学生做完问卷之后再邮回给她,之后罗老师利用统计软件对获得的一手问卷资料作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学业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的复杂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及评价任务的设计上,也能够看出罗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根据个人经验法、专家咨询法、评价目标分析法,把先期提取出的音乐表演专业学业目标关键词和关键短语进行编码,制成专家调查问卷提交给专家筛选,回收问卷之后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学业目标,再把修改后的学业目标问卷再次提交给专家。反复多次以后,最终确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目标:表演技能技巧、音乐表现力和临场表现水平。之后又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目标进行检验,所得结果成正相关。采用这样一轮轮的统计和方差检验,最终才能确保问卷的客观性及目标的科学性。难怪罗老师有时候开玩笑的说,除了做钢琴老师以外,她还可以教研究方法或者统计学概论等。正是这样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罗宇佳老师的博士论文在2012年还获得了“陕师大优秀博士论文”。

四、丰富的文献资料

更加值得笔者敬佩的是本书丰富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包括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著作几百本、若干篇期刊论文、博士论文及网络资料等。著作中除了中文以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外文原著(记得罗老师曾提起过她的德文资料都是朋友从国外寄回来给她,由于不懂德文,她还花高价请人专门帮她翻译)。罗老师在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业评价和中国传统乐论美学思想作梳理时还涉及到了古文,因此她也阅读了《淮南子・汜论训》《溪山琴况》《闲情偶寄》《乐律全书》《新书・傅职 ・辅佐》《吕氏春秋・古乐篇》等大量古文以及《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通史》等音乐史类、教育学类专著。对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理论做研究和阐释时,罗老师还从Dimensions for Music Education、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Musical Experiences、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等书中借鉴了西方学者的一些常用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罗老师在研究中涉猎到的大量书目《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真理与方法》《国外后现代音乐》《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安格尔论艺术》《美学史》《文艺对话集》《演奏艺术的心理生理学津要》《中国音乐文化大观》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罗老师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面。另外本书的脚注也非常详实,书中一些专有名词在脚注中也都有明确的解释。例如本书第270页对即兴演奏做的详细解释;第79页学生问卷调查时对判断进行的解释等。这些脚注一方面方便读者复核原文,判断资料的可靠程度;另一方面也提供给读者一定的资料线索,为他们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论证是否严谨、论据是否充足,与作者对文献的掌握及分析也很有关系,应该说罗老师的著作在这些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五、恰当的研究方法

罗老师的专著吸取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中,研究采用历史法、文献法,对有关中外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评价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后发现,由于古代音乐教育记谱法尚未出现,教学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因而古代音乐教育学业评价常以师生之间“口试”的形式出现;后随着记谱法、宫廷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教材、师生等诸多教学活动所需因素的确立,“学生弹唱、教师考核”的形式逐渐固定成音乐表演的考试形式沿用至今,其中技能技巧的掌握与否一直是音乐表演学业评价的主要核心内容与评价标准。

第5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Workshop课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2-03

前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Workshop课程是美国大学音乐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Workshop”在此译为“专题研讨会”。

Workshop课程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研究讨论、互动交流为主,课程设置主要以各专业理论研究、各种器乐表演以及声乐表演为主。它形成一种多元化、开放式和立体式的框架。上课形式为每周一次,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愿挑选几位学生做公开表演,主讲教师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和被邀请的一位校外专家组成,由任课教授、校外专家、学生共同点评,上课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周聘请不同的校外专家作为嘉宾参加Workshop讨论会,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式的公开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专业上的各种问题。

开设Workshop课程对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发展师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使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

开设Workshop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学术上的新信息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不同观点,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宽泛、思维敏捷。

Workshop课程经常更换主讲教师和邀请校外专家讲课,不同的专家对音乐本体和音乐教育方面问题的理解不同。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富于想象、富于联想,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音乐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这些专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身份、不同学习音乐的历史背景及经历,因此他们带来的各种信息和对音乐的诠释使学生眼前一亮,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受益匪浅。

在专家点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中,学生受到许多启发,产生许多感慨,视野宽阔,思维活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解构陈腐落后的音乐认知观念。

(二)发展师生创新思维

在研讨的课堂上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疑虑等会抛出许多问题,教师本身不急于回答,引导学生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横向学科等多方面考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向思维模式考虑,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专业相同形式、自由结合等形式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找出准确的答案。通过研讨过程,学生在质的方面有所提升,在量的方面有所增加,在创新方面内因产生积极因素,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敢想、敢说的勇气,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Workshop课程可以说是实践课程。学习音乐的本身,除了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否则便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公开演唱、演奏,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技能水平。聆听专家讲评、同学之间互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胆量、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认知、理解、体验与表现,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的内涵。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国外,Workshop课程是作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音乐系的特色课程开设的。为了便于更多的学生参加,一般情况下在场地比较宽敞的排练厅、大教室、会议厅进行。当众展示技能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四至五人为好,教师对其点评的时间较宽裕,师生相互交流的时间也较宽裕,这样更能将问题说透、点破、指正,学生能够及时领略教师的意图、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改正。

2008年5月15日到19日,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IU)地理系的王法辉(FahuiWang)博士,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开设了为期五天的workshop(教与学的即时体验)。这次workshop的主题是“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中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应用”。

美国北伊利诺伊州立音乐学院虽然未开设workshop课程,但非常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课堂上、课外均组织各项音乐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增强了艺术实践能力。

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我国的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未曾开设此项课程。

(二)需解决的问题

Workshop课程需要每节课换一位主讲教师和邀请新一位校外专家上课,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由于经济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进行。

鉴于此情况,建议各高校结合各自学校的情况将Workshop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师生。首先给教师提供一个充足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感到累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的深切感受。同样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提供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的潜能、潜质得以充分地发挥。

Workshop课程的教学过程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和配合能力,在教师、专家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现Workshop课程的开放性、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自然的和谐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指导教学实践。

正文:

一、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查找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在查找资料中,我们发现国内高校几乎无一所学校开设此课程。为此进行了讨论:既然大家都说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的成长,而且在2009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急呼高校必须开设此课程,至今为什么不开?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未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处于保守状态;二是感到经济方面承受不起。小组成员一致认为:Workshop课程在高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成为我们中国Workshop课程,要积极宣传下去,尽到我们的责任。

(二)课题组成员讲座

课题组成员李慧君于2010年5月25日由音乐学院研究生会《读书会》主办在本院307教师进行了题目为《河北省高师院校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探究》的讲座,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进行调研

2010年4月,本课题组以抽样的方式对河北省3所高校4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来自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的各个教育层次。回收有效问卷322份。

在调查中,按学历层次分为三个组:硕士研究生组、本科组、专科组;按专业分为四个组: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理论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被测试者的基本信息情况,二是关于开设Workshop课程的可行性。

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组了解Workshop课程的占16%,本科组占5%,专科组占8%,说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了解程度较低。

学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的占50.62%;认为当前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发展不够的占31.37%;认为学习中应及时了解前沿学术信息是必要的占92.55%。学生认为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比较闭塞,虽然本学院、外单位经常有艺术交流活动,但学术观点故步自封,不能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

2.专业教师之间存在着学术观点、教学方法的不同,且各自坚持,不能很好地交流与研讨。

3.教师专业理论基础较差,单纯地传授技能技巧,没有理论支撑,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较肤浅。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期研究结果

1.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探索》刊登在2010年10月发表的《大舞台》。

文章主要介绍了Workshop课程的由来、国外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现状及分析、我省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开设Workshop课程的意义、可行性、Workshop课程实施建议等。

2.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调查报告》刊登在2010年10月15日发表的《大众文艺》。

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声乐、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调查得出结论:

(1)Workshop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现了多元化、立体化和开放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给师生尤其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信息,新的艺术观点,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创新意识。

(3)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

3.根据我国高校教学特点Workshop课程的开设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教学方面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1)第3学期开设Workshop课程。

(2)可先以某个专业做实验,然后推广。

(3)按照正常上课时间进行。

(4)课堂人员由校外专家、学生、主讲教师组成。

(5)主讲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及演奏进行点评。

4.教学评价:

(1)首先由主讲教师评价本节课,并具体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

(2)校外专家进行评价。

(3)所任演唱及演奏学生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4)在场的学生任意发言,对Workshop课程进行评价。

(二)最终研究结果

1.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声乐workshop课程的尝试。2011年10月20日上午在音乐学院307教室进行了声乐改革课。

改革课以李燕副教授声乐课为主,邀请本院声乐教师苏娜及她的声乐主科学生、部分声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参加。课后,与参加学生进行了座谈,反映非常好。且全程进行了录像。

这次改革以Workshop课程将传统的“封闭式”声乐课堂转向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以交流、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策略。

这次声乐课的改革,实属Workshop课程,学生积极发表建议,教师及时征求参与者的意见,围绕问题进行了研讨、争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相互得到了学习。

2.撰写研究报告。由课题组负责人成露霞撰写《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作为最终研究成果。研究后期阶段,针对中期研究成果,小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

(1)workshop课程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设时间建议从大学第3学期开始至第六学期。

(3)任何专业均可开设。

(4)主讲教师仍然每周进行轮换,主讲教师的选择在本院本专业范围内,这样一则不涉及经济问题,二则教师之间在学术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5)邀请校外专家可每月或不定期,根据经济实力进行。课堂教学形式要以workshop课程所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允许或邀请本院、校外师生参加。

(6)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号召师生撰写论文,进行科学研究。

三、思考

从教育改革提出至今,几十年来,高校的改革仍处在“漫步”中,动作的迟缓好似老年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单调仍未解决。课程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但我们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强调集中性、划一性。教学模式一直采用封闭式,师生一直处于师徒关系,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互不来往、互不交流,教师始终维护本人的专业观点,排斥他人的观点,思想处于一种极端的自私、传统、保守和封闭状态。为什么会这样?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缺乏改革魄力,优柔寡断

(二)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三)未制定严格的教学规定

(四)教师未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五)教师思想陈旧、传统

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定

(二)学校有关部门需对现任教师不定期的进行各种内容的培训

(三)加强教学督导力度

(四)加强教学评价力度

(五)加强教研活动

结论:

美国的Workshop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教学形式,加强了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校外专家的点评,使我们得到了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解决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多年来存在的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达,陈雅先.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Z].“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学术报告文集.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6篇

通过调查了解了我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基本情况,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音乐教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调查虽然是区域性的,然而调查中所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则具有普遍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现将调查的部分结果作一浅显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初步设想,以期为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和教研员研究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音乐教师配备情况

被调查的307所高中音乐教师配备总数为629人,平均约为每校两名,按人均周课时量16节计算,基本能够满足中等规模学校音乐课的正常开设。

从学历达标情况看,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38%,其中音乐专业毕业占99.04%,确保了高中音乐课的专业性。但从了解到的教师专业结构来看,目前音乐教师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声乐、钢琴和舞蹈三个领域,而能够担当选修模块中的戏剧表演、创作或其他乐器专业教学的比较少,导致目前高中学校普遍存在不缺教师缺专业的现象。

如何改变目前音乐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使教师能一专多能,胜任不同模块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也要考虑本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调配教师。另一方面是改革师范教育,音乐师范院校要根据课程改革和一线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学好声乐、钢琴这两个基础专业的同时鼓励学生选学其他专业,以满足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方面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提倡教师或学生走班上课,甚至可以让区域之间的音乐教师实行跨校兼课,或者聘请社会上的音乐专业人士到校兼课,以弥补本校师资的不足,落实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高中音乐课程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生在音乐课上每完成18学时的学习任务,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每个高中学生须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54课时)。

各校音乐开设总课时数及模块选择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能按规定开足54课时的学校占被调查的307所高中的20.52%,有61.88%的学校开设总课时为36课时。各校选学的模块主要集中在“音乐鉴赏”和“歌唱”这两个模块,另外几个模块开设的相对比较少。这表明,目前高中音乐课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课时不足,选学模块单一,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是为了全面实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而设定的。因此,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把握课程标准,开齐开足音乐课程。在开齐开足必修模块(音乐鉴赏)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快推进选修模块的开发与开设。

浙江省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加快选修课程建设,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根据该方案,我省普通高中课程的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为学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同时,我们也可以基于目前的现状,积极探索高中音乐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促进高中音乐课程的多样化发展。我省广大音乐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如: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最大效能和价值(详见《中国音乐教育》2011第1期《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重组策略探究》);对音乐教学模块进行整合教学(详见《中国音乐教育》2012第6期《以鉴赏为基础的多模块整合教学》);开展高中音乐教学的分模块小班化教学,即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组,由两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不同的模块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我省许多高中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专业特点,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等模块进行了拓展与二度开发,形成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标”化,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结合当地的音乐资源开发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一方面能够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传承和发展了当地的音乐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三、音乐教材配备与使用情况

调查的教师中完全按教材上课的占10%左右,基本按教材上课的约占71.3%,只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占18.6%。学生用书的配发率达到86%左右,还有少部分学校补充使用自编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问卷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造成教师只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或者在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方面比较随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音乐课时数少而教材内容比较多,让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难以取舍;教师自身对教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少;选修模块的教学参考资料较少,教师拿到这些教材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按教材要求实施教学有一定难度等,导致教学的系统性受到一定影响。

我们也对音乐教材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结果如下图:

调查表明:广大音乐教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认同度总体比较好,很满意率为7%,基本满意率达到57%,不满意仅占了5%。

不少音乐老师在调查中对教材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如:增加学生感兴趣和易于理解、学习的内容,不至于过于专业和深奥;教材应该编写得更精练,符合当前音乐课时的实际需求;要从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现有音乐基础出发,重视城乡和地区差异,不能一刀切;多选一些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名家名作编入教材;增加中国传统的经典曲目欣赏,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一些贴近现实生活,顺应时代潮流的学习内容,多一些现代的元素,适当增添近代创作的优秀作品……

四、学生音乐学业评价情况

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对学生的音乐学业成绩评价实行学分制,我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对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调查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校是由音乐教师自行组织评价的,评价内容以“音乐鉴赏”和“歌唱”居多,评价方式多为书面测试与现场表演。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对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工作还不够重视,对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等都缺少明确的要求,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也缺乏指导和监管,导致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业的评价流于形式,随意评价、随意送分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音乐学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建立系统科学的音乐学业评价机制,使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也要成立学生学业评价领导小组或其他专门的组织加强对学生音乐学业评价的指导和管理。高中音乐教师更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中音乐学业评价的方式、方法,如采用现场表演、听音乐答题、问卷调查、论文、报告、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小组活动、课堂陈述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表演或书面测试。要重在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艺术竞赛结果或参与学校艺术活动情况来代替音乐学业评价。

五、学校音乐室配备情况

从各校音乐室配备情况来看,具有一类配备标准音乐室的学校有207所,约占67.42%,基本能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音乐教室硬件配置要求也更高了,特别是对于选修模块所需的专用教室需求更迫切,但从数据显示来看,选修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舞蹈室、乐器排练室或琴房、数字音乐教室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为此,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基本的教学所需。有条件的学校还要为开设音乐学科选修模块提供专用教室,提供网络服务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六、音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调查时,我们也就音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据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音乐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工作压力相比于其他高考学科要轻,但老师普遍感到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不如其他学科教师。一些老师在问卷中这样反映:因为要高考,学校、家长和学生一切以高考科目为主,像音乐学科这些不需要参加高考的学科就普遍得不到重视,教好教坏一个样;还有的学校对艺术教育只看重比赛结果,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学校其他老师对音乐课以及艺术活动或比赛不理解、不支持的也比较多,一些学生也抱着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因此在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发放、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音乐教师明显低于其他学科教师。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舞蹈学院;实践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10-01

一、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

对于音乐舞蹈艺术院校来说,实践教学就是根据目前社会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艺术实践能力。这是音乐舞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基本构建要素,它主要包括了音乐舞蹈的作品设计、创作、表演与比赛等等。一切的实践都是源于理论,因为学生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参加一下艺术设计比赛、创作比赛或者表演等等。这种实践强调的是走出课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为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社会艺术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实训环节。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学而言,实训就是在规定的一些场所进行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如舞台、剧场、演奏厅等,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某一技能。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情况,艺术教育的实训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情况,给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培训,这也是增强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重视实习环节。这是培养艺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舞蹈教育、音乐教育和艺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实习,其实就是走进社会,走进岗位,让学生真正了解职业和工作环境等。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环节,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纪工作中去。

(四)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对自身学习的分析和总结环节,虽然这与实际技能有所脱节,但是它检验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毕业论文也是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舞蹈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1.调整教学目标。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舞蹈院校,其实践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但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呆板、单一、乏味,会使得很多学生觉得无趣和枯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唱歌、跳舞兴趣这一方面下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等,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并激发他们的跳舞、唱歌兴趣,随之引导他们树立学习计划、监督和调整。2.调整培养计划。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互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也应该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要重视其理论知识的考核,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起来,不让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失衡。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的培养,而实现“二合一”,其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文所说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当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还包括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其中,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了教学人员、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等管理,还有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等。而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以声乐教学为例,分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在大学二年级到四年级进行的一周一课时的音乐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加上二重歌唱曲实现音乐教学。还有“小组课”,可以学习一些中外艺术歌曲,“小组课”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课”,这种教学是效率最高、教学质量最高的一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实现舞蹈或者音乐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其包括着多个方面: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但无论是哪个体系,我们都应该重视,因为它们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各方面落实好,才能使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3]程向兰.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J].昭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第8篇

一、找准办学定位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省属院校,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路中段,占地面积134亩,在岗教职工近500人,学生3000余人。现有10个系室,10个科研和表演团体、学社。地域性和音乐专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办研究型、世界一流音乐学院不符合学院实际,追求办学的大而全也不现实。如何找准办学定位?院领导班子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经过多年探索,明确地认识到:我们是一所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等音乐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保持传统学科和发展优势专业;培养音乐基础扎实、人文素质良好、综合能力较强,为地方音乐文化服务的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学院确立了“一个中心”和“五个结合”。“一个中心”即教学与教学改革是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五个结合”,即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效结合,专业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效结合,专业教学与科研创作有效结合,大众教育与应用型教育有效结合,弘扬地方民族音乐与普及世界优秀音乐有效结合。

学院通过对音乐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市场调研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于2000年提出了“1+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理论水平和人文素质与普通文科院校本科毕业生水平相等,基本技能和音乐素质达到同类音乐专业院校本科毕业生水平。

实践证明,只有找准了自身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才能在高校“合并”、“圈地”、“升级”的竞争大潮中,保持一份清醒和走特色发展的新径。

二、突出学科特色

学科是大学基础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学院依托陕西丰富的音乐文化底蕴,积极吸收当地的文化资源,创作出了以陕秦地方乐种为题材的曲目: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兰花花叙事曲》、《渭北叙事曲》、《迷糊调》、《曙光》;扬琴曲《绣金匾》;笙曲《满园春》;笛子曲《遐方怨》;筝曲《秦桑曲》;琵琶曲《渭水情》、《明妃怨》等。这些代表性曲目及秦派演奏风格的形成,得到同行的接受和认可,被编入音乐院校教材。

“西安鼓乐”,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学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这一古老乐种的研究、表演和创作。1991年译谱编印了《长安古乐谱》一书,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正式出版的曲谱集。同年学院长安古乐社应邀出访了欧洲六国,被当地媒体誉为“来自东方的天籁之音”,出版的CD盘获得法国巴黎查理・考斯学术唱片金奖。2000年推出《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研究现状。近几年来,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师生到西安及周边地区古乐社采风、交流,虚心向老艺人们学习;同时,邀请西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古乐乐社相继来我院展演。在此基础上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长安古乐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其成为我院教学内容的一大特色。为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尽一份职责,作一份贡献。如秦胡研制人我院翟志荣教授,花费七年心血,经历上千次实验,成功地将二胡皮膜(蟒皮)发音改制为板质发音,形成了秦高胡、秦二胡、秦中胡和秦大胡系列民族拉弦乐器。在传统二胡基础上改制的琴胡,是当代秦人在秦地创制的,故而起名秦胡,四把乐器在乐队中组成不同声部,因而以系列秦胡称谓。系列秦胡克服了二胡蟒皮因环保和气候影响的局限,克服了皮膜发音与其它民族乐器板质发音的不和谐性,使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实现了“交响化,中国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对系列秦胡的声学特性进行了科学测试,得到了“从频谱图对比出其高音调声音明亮,演奏音域得以扩展,音乐的强弱表现力明显提高”的美称。

传统民族乐器的改革创新是一个极其艰苦的探索过程,也是中国乐器史上的一场革命。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民族乐器研制创新的成果――系列秦胡的声学特性进行全面的测试,这使我国民族乐器的创新有了科学基础。系列秦胡的研制获陕西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校内外著名作曲家为系列秦胡创作了一批音乐作品;以系列秦胡为弦乐基础编制的师生百人乐队――学院东方民族交响乐团,在国内外演出60余场,曾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场音乐会,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赞誉;东方民族交响乐团的排练课――“民族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课”成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民族乐器改革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已经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

三、重视教学实践

学院各系室高度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同专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作曲系每年举办学生新作品音乐会,同学们既有了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同时又给演唱、演奏专业同学带来演唱演奏新作品的机会。同学们从节目排练、编排、节目单设计、海报张贴及舞台布置、舞台监督等实践中,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国内著名作曲家和其它音乐院校专家教授来校对学生新作品的精彩点评、互动,评比,更激活了学生们创作新作品的热情。

声乐系举办周末学生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赛事和到部队、企业、兄弟院校、监狱进行公益演出。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强化音乐艺术为大众服务的意识。为提高学生舞台演唱水平和积累舞台经验,声乐系组织排演了大型音乐会《歌剧精粹之夜》,欧洲经典歌剧《女人心》片段,中国经典歌剧清唱《江姐》,大型交响合唱《绿色的呼唤》、《组歌》、《欧亚大陆桥畅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排演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演唱表演技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美声教学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歌剧素材教学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功能性研究”列入省级高校教育改革项目。

民乐系的合奏课是该系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课,东方民族交响乐团和秦筝艺术团是民乐系教学实践的主要载体。乐团多次与海内外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举办音乐会300余场,演奏了上百部不同风格的作品。管弦系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乐队演奏员”,由学生组建的“交响乐团”和“交响管乐团”,20年来坚持每周排练6个学时,每学期举行2场音乐会。先后演出了不同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中外经典作品音乐会300多场,邀请国内外著名指挥家20余人来校排练演出,为数10部影视音乐及音像制品录音。2005、2006年根据教育部交响乐进高校的部署,“交响乐团”在陕西高校演出了25场。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排练和演出,演奏技能和音乐素质得到迅速提高。20年来通过两个乐团的排演,培养出了数以百计的优秀职业演奏员,分布于国家和各大省市专业乐团,有些还在国外乐团供职。

第9篇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的特性兼具艺术性和师范性,对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直接影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成绩。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入手,通过对问题现状和背景的分析,提出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的几个要素。以此文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现状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师人数已经超过18万。但许多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水平普遍较低,许多教师表现出业务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学历职称未达标等问题,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及体系被引入,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结构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使他们迅速建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充分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学习现代音乐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和研究的设备、方手段,从而有效地运用到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实践中。

二、背景

(一)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它不仅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可持续发展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人在音乐发展的同时,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又凭借音乐学习文化。

(二)“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全球化”是指基于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全球对话,是世界上人类从过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一体化的变迁过程。“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

(三)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规格

从就业情况来看,目前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对本市23个用人单位就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经过认真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小学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多元文化音乐”的观念、较强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

三、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教学能力结构至少应包含以下几点:

1. 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能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专业的学生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对课堂如果欠缺管理能力,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对这种情况,以前我们总是归因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事实上,是否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划、组织、引导、控制教育教学活动,协调教师和学生间各种关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施教。专业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管教结合,循序渐进,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溺爱、纵容、迁就学生。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景”。

2. 教学设计的能力。音乐专业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呈现和讲授简单的知识,而应以学生为应变对象对教学内容作加工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出恰当的安排,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的特殊性,教案设计分理论性和技能性两种。理论性教案要依据课程标准,将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分配进行具体的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各教学环节自然的衔接与过渡,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以及设计好其他各类教学问题,理论教案的设计要体现出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技能性教案,除具备要有的技术理论外,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师还应在上课前进行技能教学设计,它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从音乐的层面上来说,它是种技术性的能力。

3. 教学科研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教师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实践者,还应该是集教书、科研等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断的调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方法,坚持教改实验,重视资料积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得到并将其中成功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尤其是音乐技能课,教师在演唱、演奏中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想法,就要求专业教师把它进行探索和追求,分析、评价和筛选,从而升华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能锻炼科研能力。它们相辅相成,教学的实践能积累科研,科研的成果反过来又服务于教研,这样能极大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音乐专业教师要实现由“教学问”向“做学问”的转变,实现由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4.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组织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的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思、决策和解决,自觉的进行自我评估,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可能有很多浅层,感受型的记录经历,但它不一定是经验,这就要求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应以自身教学现状的反思为动力,以对教育经验的积极整合为内容,逐步积累,系统的梳理,批判性反思,摒弃浅层的一些感受性的记录。形成对问题的决策和解决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丧葬仪式;生存现状;市场竞争;新音乐元素

朝城镇隶属于山东聊城市的西南部,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该镇有市级重点保护文物“齐桓公会盟台”和“孟家谷”,其中后者是传说中“鬼魂神仙”在夜晚经常出没的地方。近年来,除了经济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外,该镇的文化发展也毫不逊色。

一、乐班的生存现状

当笔者还是孩童的时候,朝城镇上就有一批游走于各村各户的丧葬及周年祭祀仪式中的鼓吹乐班,有学者称为“吹打乐班”,而在农村多称为“响器班”或“喇叭班”。铿锵的锣鼓声响起,就会在他们身边围满看热闹的村民,唱歌唱戏、敲锣打鼓、杂耍绝活等都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新奇的装扮,不菲的收入,众人之上的光环闪耀在他们头上,让许多普通村民羡慕不已。

朝城镇的吹打乐班多是以年轻人为主的家庭乐班(2―6名成员)为基础,再根据主家的要求或节目的需要聚合其他乐人,灵活性和流动性较强。当地鼓吹乐最常见于三周年和十周年祭祀中,也偶尔参加婚礼、开业庆典和广告宣传活动。一般而言,每年的冬春季节是旺季,平均每月可达25天以上,夏季活动则相对较少。

该地区的丧葬仪式多在上午进行。乐班表演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有唢呐曲、戏曲、歌曲。其表演内容有一定逻辑性,先是以唢呐演奏为主,算是对乡里乡亲和亲朋好友提醒和召唤,然后演唱戏曲选段或歌曲,内容丰富多变,可以避免审美疲劳。然而,如今大多数乐班的演出内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唢呐曲和吹打乐,为取悦观众,在快要结束时,唢呐手会表演一些杂耍和绝活来“卖卖力气”。为了调动观众的情绪,即使在数九寒天,他们也会上衣卖力表演,而丝毫表现不出冷的样子。此外,诸多的新音乐元素如电子琴、葫芦丝、流行歌曲、动感劲舞、气功、魔术和等也经常出现在当地乐班的日常演出中,而且备受观众的青睐。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乐班“档次”提升的体现,主家为奖励乐班的“卖力表演”往往大方出手以烟酒或现金打赏。但是大多数老年人或思想保守的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因此,鄙视声和唾骂声也是情理之中。

传统与现代的,西洋与本土的同台献艺,相安无事。在笔者采访班主熊永刚时他说到:“现在主要是让观众高兴,让主家体面,怎么热闹怎么来。人这一辈子还不图个乐吗?”朝城镇几乎所有的乐班在演出中既使用民族乐器又使用西洋乐器,既有传统的戏曲部分,又有热辣的歌舞插科打诨,各家各户似乎都争先恐后地表现出这种“文化适应”。我想,这当然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也有他们为谋求自身发展、力图变革以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内在因素吧!

二、田野调查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民间艺人是音乐文化的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以前,农民割麦子累了站起来直直腰,捶捶背,唱的那是山歌、小调或劳动歌曲。如今,高度发达的科技的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弥漫了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变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音乐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面对民间乐班的“现代化改革”,笔者不禁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1.择业原因

当问起他们要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时,从他们的口述中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家族传承。自己的家人及亲戚都干响器班,认为这是命运使然。“咱家里就干这,你不学这干啥去啊?”(2)经济诱惑。高超的演奏和演唱技巧能使他们名声大振,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每场演出不菲的收入、时尚的打扮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别人的轿车、楼房是他们的动力。显然,家庭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是她们选择此行业的主要动力。

2.传统或现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当这些扎根在最底层的草根乐班们不得不弹起电子琴、奏起流行音乐时,我们的传统音乐正面临着一片贫瘠的尴尬。

笔者发现,许多具有家传渊源的琐呐艺人培养孩子时却选择了一种有异于传统的学艺方式――艺校,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代表“正宗”和“专业”,学历可提高自己在村落中的档次和知名度。这群“后起之秀”代表了时尚和前卫,他们为响器班带来了有异于传统的新元素:流行音乐,尤其是动感舞蹈倍受青睐,电子琴、架子鼓乃至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也与传统的笙笛锣鼓竞相争辉。在观看熊家班演出时,班头熊永刚介绍到“咱们熊家这一班改革了,咱不是‘喇叭班’,不是歌舞团,也不是剧团,咱们说什么团呢――‘民间青年综合演艺团’,我们的演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都是在郑州的正规舞蹈和艺术学校毕业的。”

“革新啊,人家革新你也得革新啊,不能按老死板走,人家有了,咱没有,人们就会说咋缺个架子鼓啊?”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熊永刚班主多少还是处于无奈之举。当亲友们哭泣着祭拜亡灵时,热闹的演出与哀悼的气氛显得极不相称。勾人心魂的表演似乎让人们忘记了这是在办丧事,若不是看在旁边的花圈还真以为谁家在娶亲或店铺开业呢!

无论是演唱戏曲、流行歌曲、杂耍绝活、劲舞表演,还是将扩音设备引入乐班,都是为了赢得观众进行的生存竞争。农村乐班这么关注观众的反应,其实已说明观众是乐班表演的重要欣赏者和评判者。当传统琐呐声更多地让位于这些时尚音乐时,当传统吹拉弹唱在劲爆的现代音乐面前败下阵时,可以肯定地说丧葬仪式音乐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为了迎合观众审美需求,娱乐性增强是其发展必然,使传统通过应有的渠道向前发展,走向现代。

3.哀叹或直面。

现在民间乐班之所以会陷入南北交融、中外汇合的境况,社会变迁和市场竞争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文化完全不受其他文化影响,我们不能因为想要保存传统就让人们保留落后的生活方式。面对当今乐班中的这种“文化适应”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去哀叹,传统这条河流必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内容,社会的需要和地方风俗一定会使这种吹打形式在民间长期发展下去。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的曲子不断产生,并成为精品积淀下来,也有些由于种种原因被社会淘汰。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和观众的审美对这些乐班是一种制约,要适应就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世俗的成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接触到真正的艺术。

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每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随着时生变异时,我们一方面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这不正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催生和复兴的标志吗?

参考文献:

[1]项阳.《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

[J].《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13―15

[2]张伯瑜.《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对上海丝竹演奏的调

查》[J].《民族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46―47

[3]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

[J].《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83―87

[4]杨采芳.《响器班的女人们》[J].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年硕士毕业论文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钢琴教学

一、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正处于转型和逐步建立阶段。因此,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比较模糊,大都是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培养目标也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几乎雷同于本科艺术院校的模式,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把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的学制。再次,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大多是大学本科教材的压缩本,目前仍没有一套适合高职音乐学生学习的系统的钢琴教材。此外,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上缺少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指导思想,缺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各相关音乐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综合的教学理念。

因此,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的指导思想,根据钢琴培训产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调整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钢琴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提出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但多是以工科类专业的研究为主。国内外工学结合模式下音乐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为数不多,而由中师转型高职的钢琴课程建设的研究改革则更为罕见。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钢琴课程建设新思路,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理论、技能知识的实用、精炼性和综合浓缩性,强调教、学、做、用合一,学以致用。把钢琴作为工学结合、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体现高职音乐专业职业化发展,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钢琴教学的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工学结合指导下钢琴教学的探索实践

(一)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是音乐教育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属于高等音乐教育层次,但同时又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区别于本科专业艺术院校,它培养的是普及型、实用型的音乐技能型人才,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与具体职业紧密相连。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培养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技能,面向音乐产业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因此,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积极面向钢琴产业的培训市场,掌握实用的钢琴弹奏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职业音乐人。

(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课程新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钢琴课程的应用包括钢琴课程建设方案的开发以及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两部分。开发流程为: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高职钢琴教学岗位定位——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等环节。

1.钢琴培训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高职钢琴教学岗位的定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音乐教育的目的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钢琴已从过去“百姓生活必需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器材。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1990年12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也开始了全国的钢琴考级工作。由此,钢琴考级的培训开始进入中国的大众视野,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已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目前,钢琴考级主要分为三大类:全国钢琴考级(中国音协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和各省级的地方钢琴考级。截止到2009年,仅中国音协钢琴考级在全国已有23个,190多个考点,考生每年达28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从2000年的1.26架,2007年上升到2.36架,8年时间递增了87.30%。据近期音乐周报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学琴的琴童已高达4300万人。仅在上海,钢琴考级人数每年就稳定在两万多人,“十万琴童”更是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数字。20年来至今,全国钢琴考级考生总数已超过百万人次。但目前,钢琴培训教学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但专业钢琴教师却数量有限,而业余钢琴培训教师的水平资质则参差不齐。尤其是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直接面向钢琴培训市场教学的工学结合模式还佷罕见。因此,面对巨大的钢琴考级培训市场需求,高职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根据钢琴考级市场的培训要求,做出合理有效的岗位定位,认真严格地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职业钢琴培训教师。高职音乐专业钢琴学生的市场定位应是合格的陪练老师,学琴儿童的启蒙教师,幼儿园、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妇女活动中心,私立艺术学校、艺术培训中心、琴行等培训的钢琴老师等。

转贴于

2.高职钢琴学生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通过2~3年的学习,应具备弹奏艺术质量优化的车尔尼849以上技术能力,并能够弹奏钢琴考级5 级以上程度的钢琴作品,能胜任相应的钢琴教学活动。学会自弹自唱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在高职钢琴教学上,既要加强学生的钢琴基础训练,又要提高学生钢琴综合素养。钢琴应作为学生综合学习音乐必备的一个学习工具,是学琴、练声、练视唱练耳、练钢编、做乐理、和声和作曲的一个有效学习工具。使学生通过学习钢琴,不但具备基本的专业弹奏技能,而且学会综合分析和应用音乐的能力。学生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专业弹奏能力。具备较好的教育心理学素质、耐心细致的教学表达能力、合理有效的沟通能力。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弹奏和教学水平。

3.钢琴学习情境的开发与应用。这一环节包括众多的具体方面,笔者拟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性论述。

在教学理念上,钢琴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高职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位“多能一专”的“能师型”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强调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实用一致。在强调学生钢琴基本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善于结合钢琴培训的实际需求来设定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表现力来安排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在教学考核上以钢琴考级教材为蓝本,并能获得相应级别钢琴考级证书。在教学思路上,强调学生的积极模仿弹奏能力,逐渐形成会听、会看—会模仿—懂弹—会教的学习实践模式。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听、会看老师正确示范,并能自己独立快速识谱,然后学习模仿老师弹奏,学会理性分析弹琴,提高练琴效率,并为今后钢琴教学打好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综合音乐感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分析、和声分析、乐曲风格分析与钢琴弹奏技法结合为一体化的实用综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弹奏与教学的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在钢琴教学中把弹奏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体会音乐理论、实践弹奏技能;在实践中学到实用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经验,感受一体化的综合教学理念。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钢琴教学中片面强调弹奏技能技法的教学模式,把钢琴作为工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音乐实训平台,作为音乐专业与培训市场结合的有效手段。突出音乐职业化,反复强调学生实用的弹奏能力和钢琴综合素养的培养。钢琴教学与市场要紧密结合,形成钢琴学习与实际应用一致的教学培训模式,并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以有声的钢琴音乐形式,将音乐理论、钢琴技能等综合音乐知识浓缩再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但能准确弹奏而且真正明白其中的音乐内涵,以提高学生整体弹奏能力和综合音乐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钢琴教、学、做、用一体化。

第12篇

关键词:儿童;早期;音乐能力;时间划分;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童年的早期,儿童的敏感性和接受力最强烈,这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它逝去了便不再复现。在这样的一个“早期”阶段,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发展特点,及时地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给予最有效的启蒙和教育,在音乐上也是如此。就如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

我们知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儿童初步地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但是,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具体是指的哪一阶段呢?这一阶段的特征又是什么?在培养的过程中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常常萦绕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心头。

一、“早期”的时间划分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人文进化学的研究成果:“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生物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也就是说,自怀胎之日起,每一个个体就已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之中,并且无时无刻不受到身体之外各种条件(比如社会文明)的影响,以及直接与间接的刺激,同时开始将其‘内化’。当成熟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内化’了的‘体文明’就逐步变为人的一种习得能力,并且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作用于周围的世界,‘外化’为客体的‘对象’,汇入人类体外文明的大系统之中。“就此‘内化’与‘外化’的反馈机制而言,人之童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俗语说:“三岁看老”。人之童年阶段内化的‘体外历史文明’,将对其成熟后一生的‘外化’实践,具有某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自童年的‘史前期’――‘胎儿期’,便开始发生。”另外,日本著名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在其《儿童的性格与心理》一书中也指出:“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个有形无形的文化圈子”。④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一个人类个体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即使他只是一个胚胎,还并没有成长为一个真正“人”的模样),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已经建立了,而且会时时受到他所处的这“有形无形的圈子”的影响。据此推断,笔者认为,当一个孩子出生,甚至还在“胎孕期”时,就可以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一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印刻”现象(就是一种反应),而“印刻”现象发生的时期就叫做“发展关键期”。在之后的研究当中,他又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即: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实施正确的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要花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基于关键期理论,国内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几千名儿童做过实验研究,得出“4至8岁时人类潜能开发的最核心的和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类能力结构及整个心理机制开始形成、建构的关键期。”因此,结合上述理论,我们可将早期教育的年龄阶段限定为胎孕期――8岁。

二、各阶段音乐能力发展特征

1981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罗莎蒙德•舒特―戴森(Rosamund Shuter-Dyson)和克莱夫•加布里埃尔(Clive Gabriel)将儿童早期音乐能力发展的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1.0―1岁 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

2.1―2岁 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

3.2―3岁 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

4.3―4岁 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学生的音高感。

5.4―5岁 能辨识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而且此时的孩子对听故事、编故事、诗歌朗诵等语言艺术显示了极大的热爱,这就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借助语言的直观性、明确性等特征去理解、解释、表达音乐的机会。

6.5―6岁 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

7.6―7岁 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堆砌好听。

在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2―3岁儿童倾听音乐时,喜欢运用各种肢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反应;而4―5岁的孩子在听音乐时,身体的反应明显减少,有意识地听音乐的成分增加。有兴趣地、有意识地听音乐的能力逐年加强,这就为幼儿从倾听音乐到模仿音乐到表现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提供了心理基础。3―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演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突出的发展。其审美发展处于符号运用阶段,能运用语言等符号媒介手段去帮助理解和形成有关概念。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相关,此年龄段儿童已掌握基本节奏技巧,能辨别音的长短与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变化等。到了8岁左右,儿童便可准确的模仿出5、6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的儿童一般都尚未形成审美态度,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的,所以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此时的儿童对待音乐活动的态度基本是以是否好玩,能否吸引其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的,所以新鲜、有趣就成了儿童评价音乐作品优劣的尺度。

参考文献:

[1]欧阳仑.王有智.新编普通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8.9

[2]宋慧华.关于音乐心理与音乐能力的哲学思考[J].第一届

全国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牛龙菲.有关“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Z1

[4]殷红博.成功的潜能开发来自关键期的科学教育[J].现代

特殊教育,1999.12

[5]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

版公司,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