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3-02-17 18:06:10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科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守旧

在中考压力之下,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注重段落划分、中心思想、人物特点和字词的教学,忽视了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下降。

(二)教师的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有些教师备课不认真,马虎应付,没有为阅读教学准备好丰富的材料,就应付式的将课本教材的内容作为阅读教学材料,或者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随意地制定阅读的教学目标、确定阅读的教学重难点,导致教学目标的空泛,教学重难点偏离。

(三)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够科学

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填鸭式教学,以讲为主,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只注重完成课本课文的教学,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丰富。使得阅读变成了枯燥、机械化,少了乐趣纷呈,使学生觉得阅读索然无味。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前预习的作用,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几个课前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课前预习,在完成任务中感觉到预习的快乐。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找到哪些段落是在描述根据云的光彩和形态来预测天气情况的,然后运用课文中介绍的看雨识天气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第二天的天气等等。通过这些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二)积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如,阅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下载《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视频给学生们看,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人民“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常常将时间安排在教师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但是一味地讲课剖析教材,没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只有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将课堂时间合理的划分,让学生拥有自主阅读时间,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效率。例如,在讲授《塞翁失马》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阅读,如果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就打上标记;接着,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由老师引导、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学生们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再细致地把《塞翁失马》这篇文章进行讲解,将文章的中心意思讲解给学生听。通过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由传统的被动型转为学习知识的主动者,使得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完善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的重点对象是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如何,是我们对学生是否掌握阅读能力的判断依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练习才能慢慢显现。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评价观念,以多样化、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积累人文精神和阅读知识。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高中提升阶段的重要过渡,因此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时展的需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邱丽芸.浅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

第2篇

一、关注后进生的内在潜力

喜爱优等生,每个教师都很容易做到,而喜爱后进生,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后进生是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或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在品德、学习、纪律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信的力量,人总是在自信力的推动下,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并鼓励自己不断努力,直至取得成功。每个孩子无论天资如何,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因此,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学会欣赏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努力为他们创设可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能力。爱迪生曾说过,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智力的差距并不大。智力超常儿童我们不否认,但毕竟是少数,那么差别就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非常重要,在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和机构的情况下,科任教师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经常找学生谈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加以辅导。现在教师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体罚明显减少了,而动辄施以恶语变相体罚性的“语罚”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信心,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和身体,还有可能毁灭他们的未来,何谈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和“语罚”学生。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对后进生要多关心、严要求、不偏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才能真正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

二、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师讲得过多,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就少,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我们把弗氏的这个观点称之为“再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导的作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动脑、多探究交流,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在上新课时教师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大部分学生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如果学生在一堂课中老是被教师训斥,早已心灰意冷,哪还有心思去学习;不仅如此,还有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会讨厌教师和厌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再充分肯定;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讽刺挖苦,而应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在课堂上应常用:“你回答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噢,还没想好呀,没关系,继续想。“”你能再想想吗?“”不要紧,我会帮助你的。“”成功了,祝贺你。”等语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现在,有些地区仍以“两率一分”(优秀率、及格率、人平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这些地区的教师也就只能以分数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考好了,表扬加奖励;考砸了,批评加惩罚。为此,学生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包袱,为分数而奋斗,而失去了学习真正的含义和乐趣。学生整天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肯定提不高。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必须做到淡化分数意识,不在公共场合公布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展示自己的才华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是物理教师的中心工作,它始终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多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办法,来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作者:徐亚君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鱼市中学

第3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将开展全面推广使用新教材,同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也逐步到位。教师如何使用好音像教材,最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这是电化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根据多年生物学电化教学的实践,我们对音像教材的备课谈几点看法:

一、“通读”(通看)音像教材,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存和特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备课必须做到3点: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教师备课比较重视文字教材(主要是课本),而忽视音像教材的备课,因而在电教课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读”有关音像教材(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碟、影片、录音等),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方法、片长、编者意图。录像片、科教片必须多播放几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备课时才能全面考虑,精心设计教案,为保证上好电教课作好充分准备。

二、选择使用音像教材,发挥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选择合适的音像教材是保证电教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考虑使用音像教材时,就必须对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内容的)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若是表现植物体内水份运输、有机物输送及动物体的血液循环等,还可以来用线条动片(即摩尔条纹片)。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目前可用来教学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题库,教室的硬件还没到位),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套音像教材的时候,有的内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没有,这时教师可考虑在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中选择、剪辑,填补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现有的配套音像教材,在内容选择、时间编排上不尽人意,同样需要教师、电教教研员一起研究音像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剪辑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为电教所用。例如,初中生物学“动物的摄食”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水螅、青蛙、啄木鸟的摄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结构和与捕食方式相适应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配套录像片是没有的。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以上3种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的过程。教师可在其它录像片中进行剪辑:“水螅的捕食”可剪辑上海教育学院摄制的《水螅》录像片,“青蛙的捕食口可剪辑福建电教馆摄制的《庄稼汉的好朋友》录像片(原为小学语文使用的录像片),“啄木鸟的捕食”可剪辑南京电教馆摄制的《啄木鸟》录像片。有关“血液循环、消化和吸收”可剪辑深圳电教馆引进的《生命的奥妙》录像片。有的内容还可以从收集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节目上剪辑下来,用于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剪辑有关录像片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有效地发挥音像教材这种电教媒体的优势,提高电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教师备课时,在了解音像教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剪辑好音像教材(录像片)后,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精心设计好教案,考虑最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电教媒体——音像教材与其它传统教学媒体一一挂图、模型、标本等的有机组合运用,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特有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

 

伴随着对学科建设的关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成为其学科建设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1]一种观点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柱性学科,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初等教育专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再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开放融通、共同支撑的复合结构,其中,教育学科和任教所对应的某一相关学科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作为主干学科,与任教相关的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支撑,两者融合交叉形成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那么到底应怎样认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呢?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及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一)基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分析

 

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既是制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根本因素,也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基础的重要依据。虽然受应试教育与社会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教育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但回到小学教育本身,还是可以认清小学教育的特性之所在,进而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

 

小学教育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的特性。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中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教育的特性,如全民性、全面性、基础性、义务性、启蒙性等,但这并没有区分开它们之间的不同,因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小学教育连接着幼儿教育与中学教育,具有衔接性、过渡性。学前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保育,是小学教育的前奏;中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乐章。因而小学教育的低学段具有一定的保育性,高学段具有一定的学科教育性,这也同时表明了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既不可能是保育性,也不可能是学科教育性。因此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既不是学前教育学,也不是“学科+教育”双学科(或简称学科教育学)。

 

那么,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从终身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的任务看,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养成性。当代小学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在于把握儿童成长的方向,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为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进一步追问,能够支撑人一生的基础是什么?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良好品德、良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小学阶段是人之生命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最易受影响的阶段,一个人在此阶段形成怎样的品德与习惯会影响其一生。故小学教育促进小学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由此而言,养成性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特性。

 

养成性承接小学教育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小学儿童的养成教育既要遵循小学教育的自然性又要体现小学教育的社会性,是在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要求培养、形成小学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小学儿童养成教育需要借助一些生活事件、生活常识、各学科综合知识等,为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支持性条件。

 

可见,对小学教育性质的认识,离不开对小学儿童生命特性的认识、对养成教育的认识以及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认识等,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恰恰属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范围与任务。

 

(二)基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的分析

 

从小学教育的特性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养成性、综合性。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是相对于学科教学性而言的。小学教师是小学儿童的教育者,不是小学学科的教授者;是以小学儿童的教育为己任,而不是以小学学科知识的教授为己任。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后者为前者服务。小学儿童教育的重心在于养成教育,小学教师应有明确的养成教育意识,懂得养成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并能促进小学儿童良好品德、良好习惯的养成,促进其生命的健康成长。

 

小学教师专业的综合性是相对于分科性而言的。小学教师若要胜任促进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工作,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对此,国外全科小学教师即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英国小学校长认为,如果只教一门课,那么教师只会关注孩子在这门课上的表现,这会导致“割裂的评价”。比如说,一名学生在数学课上表现很差,那可能是因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点欠缺,但这不代表他其他方面有问题一如果没有全科教师综合观察,他可能会被认定为“差学生”。全科教师的职责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孩子的潜能。这种潜能,往往不由学科界限来粗疏划定,一名细心的全科教师会发现“爱做火箭的学生”、“擅长拼写单词的学生”…[4可见,小学教师对小学儿童生命潜能的发现与培养,必须得凭借自身的综合性素质、综合性知识与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性体现为综合性。

 

从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升格为高师培养的旨趣看,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在于文化性,而非单纯的技能性。顾明远先生指出,以往中师培养重视教师的技能,相对忽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们不是知识不够,也不是技能上的问题,而是对教育的认识不够,是观念上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重视小学生的优点。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151小学教师专业的文化性凸显的是小学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小学教师对教育和小学儿童的认识与理解是支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根。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专业的养成性、综合性与文化性,均指向小学儿童的教育,而对小学儿童教育的研究恰恰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

 

二、基于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

 

尽管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社会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创建伊始及其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明确的学科建设,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事实也是如此;尽管学界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认识多元而模糊,但从对全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窥见其学科基础之所在。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独立专业,而不是某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从教师学科标准的角度看,小学教育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独立学科。如美国教师学科标准中,将“小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等其他学科并列。我国“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科专业,应当建立自己的本科水平,而这个本科水平不是简单的'学科+教育’,即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本科层次的学科教育,再加上教育理论与技能类的课程,应当有适应小学教师需要的具有小学教育独特性的本科水平”。161可见,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类专业,其学科基础不可能是“学科+教育”,而应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础。

 

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有“双专业模块式”、“3+1”或“2+2”双专业双学段、“4+2”或“4+1+2”双专业双学位,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是“单专业教育学位”。171尽管小学教育专业在具体的培养模式中形成了综合型、大文大理型、先综合后分方向、分方向等四种,或为综合型、分科型、中间型三种,16但其实质皆是试图超越中师培养模式和有别于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合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这就表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有着不同于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即不可能是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

 

从小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看,缺乏初等教育学理论的支撑是其症结所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教师持续接受了学历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一定意义上不乏各学科的知识,但面对现实问题,仍感束手无策。我们认为,小学教师许多教学困惑无法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应有的初等教育学理论。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小学教师入职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弥补中师培养之不足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小学教师对小学教育的理解对小学儿童的理解具备对小学教育问题进行思考、价值判断和实践行动的能力,这正是初等教育学理论学习的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与小学儿童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对象,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是小学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初等教育学成为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三、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学的关系

 

如果确定了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那么就需要廓清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这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提。

 

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似乎无需证明,前者是后者的下位学科,后者属于前者的上位学科。但事实并非如此,至今初等教育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学独立的二级学科,不过,不论是基于教育学学科体系,还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实践探索,以及教育学界及初等教育学界的理论研究,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都是毋庸置疑的。伴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分化与发展,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扩展,教育学学科体系也需要完善,初等教育学的建立也是对教育学学科体系完善的一个贡献。问题的关键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如何摆正自己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需要开拓性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也不意味着无从参照的任意构想。既然教育学是初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那么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就必然要以教育学为基础。虽然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是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产物,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但对初等教育的研究则不仅出于此。研究初等教育现象,揭示与解释初等教育规律,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认知的需要。虽然目前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也没有形成初等教育知识体系,但它己存在于教育学学科之中,所以建立初等教育学科必须以教育学为基础。

 

同时,构建初等教育学需要警惕简单套用教育学框架与内容的做法。这是己有一些小学教育学教材存在的一个弊端。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说清楚初等教育学的框架是怎样的,但它与其他学科的一些区别还是比较清楚的,如初等教育学不是普通教育学的“小学版”,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再有,教育学框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教育学界对教育学自身的反思也为初等教育学的构建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所以初等教育学的建设应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但不是简单地套用。

 

四、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

 

毫无疑问,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服务的,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研究小学儿童。但研究小学儿童与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并非同义,那么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儿童研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儿童,另一是初等教育。笔者认为,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儿童学,初等教育才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儿童的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初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也必然要研究儿童,但并不能承担起对儿童的所有研究,只能是研究6~12岁的小学儿童,而且是立足于小学儿童教育生活的教育研究;而初等教育主要是对小学儿童实施的教育,它不同于其他阶段、专业的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与规律,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成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我们把初等教育转化为以小学儿童教育来表达,那么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儿童教育,也不是儿童。

 

但小学儿童在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学说、流派)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181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往往以起始概念的形式来表现。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其一,有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其二,此逻辑起点是构成该理论的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其三,其内涵贯穿于理论发展全过程;其四,其范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191小学儿童恰恰是小学教育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小学教育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且满足了逻辑起点的四个要件,因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儿童研究成果(或儿童学)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基于儿童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小学儿童的研究成果。正如有学者指出,初等教育的建立必须认清小学生的特点,必须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成果来建设初等教育学。15如果离开了小学儿童研究成果,所构建的初等教育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学。

 

五、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其他多学科的关系

 

除了明确与教育学、儿童学关系之外,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还必须明确与其他多学科之间的关系。

 

从学科含义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学科一词有多种内涵,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教学的科目;二是学问的分支;三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在此所言的学科(discipline),相对于教学科目的学术分类,指的是由某一类知识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一定领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以初等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的一个有关初等教育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从研究对象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要立足于教育立场、基于小学儿童生活来研究小学儿童,然而要研究小学儿童的教育、小学学科教育、小学教师、小学校等,不仅需要教育学及其理论基础的学科知识(如人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有关儿童学学科知识(如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儿童哲学、儿童文学等),而且还需要管理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知识。

 

从学科构成看,初等教育学学科必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以学科标准衡量一门学科的独立地位,其关键在于它是否形成独特的概念系统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1101这就意味着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形成自己特有的概念系统以及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命题,构成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多学科知识罗列、叠加、汇聚与融合。

 

六、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是一个学科群建设

 

确定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还需要明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并不是一门初等教育学的建设,而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群建设。

 

“许多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构成一系列学科,有人称之为学科群。”1111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学科发展是这样,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是如此。同样,初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从而构成学科群,如初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哲学、初等教育原理、初等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学、初等课程教学论、初等德育原理、初等教育研究方法等。

第5篇

一、 师德表现:

拥护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践行xx“三个代表”,牢记xx“八荣八耻”,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政策法规,依法执教,依法教管。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努力做一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追求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又重视辅优培尖。关爱学生,从未体罚或变相体罚过学生,决不放弃一名思想后进生、学习困难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坚守职业道德,廉洁从教,从没有乱订资料、乱补课、乱收费等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3年来,年年师德考核都被评为“优秀”,XX年年9月9日教师节被仁寿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2010年1月被中共仁寿县教育局委员会评为“XX年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二、专业发展:

身为语文高级讲师,特别注重练好内功,现为眉山市中语会会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普通话二级甲等。

三年来,我共参加县、市、省集中培训9次26天208学时。每次都按时参加学习,从未缺过勤,从不迟到,从不早退。课堂上认真听讲,笔记详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与参培学员沟通,课后整理笔记,按时完成每次培训布置的作业。三年来,收获颇丰,学以致用,在青年教师中传播,在教学中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XX年7月14日到眉山一中参加眉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XX年10月28日—29日参加了仁寿一中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XX年12月20日参加眉山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XX年度工作会,XX年年4月15日在仁寿一中参加仁寿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骨干教师培训,XX年年10月25日参加眉山市优秀教师事迹和学术报告会,2010年7月31日—8月4日参加仁寿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三新一德”培训;2010年4月8日,参加眉山市2010年优秀教师讲学活动(初中语文),2010年5月16—18日参加四川省省级骨干教师送教到县培训活动,2010年7月5—15日参加四川省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三”培训。

认真读书,勾画重点,做读书笔记7本4万多字。学过的专著有:《新世纪教师素养》、《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新理念》、《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指南》、《20世纪中国文学》、《明清小说》、《论短篇小说创作》、《峨眉山诗文选注》、《作文教学论集》、《中外教与学方法精粹》。学习过的报刊:《教育导报》、《四川日报》、《眉山日报》、《语文学习报》、《语文周报》、《中学语文教学园地》、《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中国语文》、《新课堂·语文》、《四川教育》、《教育与管理》、《校本教研》。

创建网络博客xiongliyuwen,上挂自己撰写的教研文章和文学作品共44篇,博客访问4693人次。

三年发表语文教研文章9篇:XX年年5月,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站上发表《教师要读书》;眉山市中语会“语文苑——眉山语文人博客”上发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令人堪忧》、《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古诗词总复习》、《试析XX年年眉山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文中考研究系列一~七》、《重读课标,回看课堂,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说明文总复习》、《试谈新课程初中议论文总复习》、《文言文教学探微》、《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

获奖论文4篇:XX年年7月,《浅谈新课程初中语文古诗阅读》在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眉山市XX年年语文学科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5月,《反思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初中版举办的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论文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010年12月,《班主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护航人》在仁寿县教育学会举办的“仁寿县第二届班主任论坛活动”中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年10月,《试谈中职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在四川省二00九年中等职业学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三新一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96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92分。

三、工作业绩:

我主管初中教学工作,兼上电大和初中语文课程。我的教育教学思想端正,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按部颁计划和省教厅文件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办学行为规范,强力推行素质教育,初中教学秩序井然,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期期学区和县上教学动态检查均受到肯定,2010年10月仁寿县教育局授予:熊立同志在2010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中荣获二等奖。

所任教的电大汉语言文学专科《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和本科《汉语专题》、《语言学概论》,学员期末考试过关率大100%。近三年本科毕业论文全由我一人指导,论文答辩过关率100%。

所教初中班最好成绩是:2010级1班在七(上)期末县统考中语文平均分93分(全县平均83.9),在34所二类学校中名列第2名,优生率80%,名列第2名。

我积极参与学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工作,XX年8月在小天使报社举办的全国创新文艺作品大赛优秀辅导员资格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10年5月15日在指导学生刘敏参加全县中职生综合素质表演赛中荣获“演讲组”二等奖,2010年5月26日在眉山市首届“文轩杯”中职生综合素质表演赛中荣获指导教师二等奖。

四、发挥作用:

作为中层干部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上课,大大的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作为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对同事决不保守,而是积极扶持。每次参加上级培训返校都要详细传达学习内容,复印有关资料,共同学习提高。深入语文教师课堂,观课研讨;对承担公开课的教师特别关注,进行课前指导,帮其出谋划策。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科学;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93-01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最为活跃、行为最为叛逆的阶段,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使他们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科学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同工业、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对我国的四化建设能否迅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初中科学课作为初中生入门理科的基础课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而不应该只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单一传授。

1.初中科学教学问题分析

1.1教学方式单一。当下,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常常只重视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忽略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倡导探究、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备课和面向全班讲解,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通过做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注重个人领悟和记忆,缺乏互动、合作与交流。在某些初中的科学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是否能过记住科学知识,而没有对学生的理解、学习过程加以重视;另外,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在提问,学生在回答。这样的教学是枯燥的,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的分层教学未实行,对于优差学生一概而论,极大地损害了差生学习科学的信心与积极性。

1.2教师思维难以适应。传统的初中理、化、生、地教学内容,涉及到的自然关系基本上是因果关系,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单因子分析,呈现给学生的理论基本上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出现。科学课程则不同,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综合的、千变万化的自然图像,由此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方案、收集证据、作出判断、进行评价和表、达交流。而这,也对教师思维能力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挑战。

1.3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在某些科学课堂中,教师几乎一直在讲,学生没有机会来提问,或者说学生不敢提问。在一些没听懂或者没学会的问题上,学生往往因为不敢提问而造成知识点的错误或者遗漏,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下降。长此以往,学生将会越来越不会提问,不敢提问,这是及其不利于学生的科学课程学习的。

1.4教材墓础性不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初中科学使用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这套教材的表格和图片比较多,而文字信息太少,许多关键性的结论都以留白的方式出现。编者的意图是好的,想充分体现科学的探究性。但由于过于强调探究性,而忽略了教材的基础性,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2.1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大量与科学内容有关的素材,如燃烧和燃料,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又如:在做馒头时,为什么面发酵了要使用纯碱,而面不发酵要使用面起(小苏打),/新购买的铝壶在烧水时,为什么水接触的地方会变黑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素材。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教会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2.2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育人理念。教师要站在提高民族素质和加速四化建设的高度,确立新的教育思想,转变育人理念,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与教好科学课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育人作为自己搞好科学课教学工作的立足点。服务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做到教为学服务;其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学会,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最后,教师要运用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观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实验和各种教具,课余时间积极辅导学生,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3融合式课堂教学。当今社会讲究可持续发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同样可以渗透可持续思想,促进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在融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巧设学习榜样,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与竞争意识,争相向榜样学习。这样,学生将会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外,还可以利用游戏和创新型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科知识。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依托的学科,教师可以创新地利用游戏与实验来帮助教学。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治简易的传声装备,便于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在讲解生物链问题时,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进而理解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教师要不断充实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关注初中科学教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成果,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不断总结和丰富教学经验,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科研)创造型的高素质教师。参考文献:

[1]张晶莹,胡兴昌. 提高初中科学课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A].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大学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大学工作委员会:,2009:4.

[2]钱彩凤. 关于初中科学课教学的思考[J]. 考试(教研版),2009,07:65+53.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工作是整体化化学教学事业的开端,有鉴于此,做好初中阶段的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化学学科学习实践行为具备着深切的准备性支持作用。本文将针对初中阶段化学教学实务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对策展开简要的论述,预期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一)初中化学教师群体人员配备明显不足

伴随着我国当代教育事业基本指导思想的逐渐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实务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逐步确立,从这个角度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实际具备的自身素质状况对教学工作实际效果的影响极其深远。

然而,如果针对现有阶段我国初中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状况展开考量,可以比较真切地感知到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师队伍配备和建设层次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地域相对偏远的农村中W,缘于化学学科任课教师整体数量的有限性,使得单名化学教师有时需要同时担任多个自然班的化学学科教学任务,在增加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注意力、体力,以及精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如果长时间在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以及工作压力背景下展开工作,势必很难保证教学工作具备较好的实践开展水平。

(二)实验教学设施配备有欠齐全

化学学科是典型的实验性教学学科,初中化学课程现行教材版本中绝大部分内容都会配备实验演示教学环节。通过在初中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实务过程中引入实验元素,能够提升中学化学学科知识内容教学工作的真切性和生动性,能够有效助力中学生实现对化学学科理论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

但是,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仪器的配备状况展开分析,有较大数量比例的中学在基本化学实验仪器的配备方面展现出明显的缺位性,有些中学甚至在化学试管、酒精灯的配置方面都有所不足,给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造成了明显的阻碍,并且给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工作良好效果的取得造成了明显的阻碍。

(三)初中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动力不足

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出发,可以将学习兴趣的建立和发展视作学生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准备元素,只有充分发挥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知识内容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助力学习在学习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内容的过程中,产生充分有效的知识获取与探究愿望,但是,在现有的化学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初中学生,未能对开展化学学科的学习实务工作建立充分的兴趣,部分学生处于对化学学科抽象繁复的知识内容的抵触心理,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学习成绩偏科现象。

二、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工作现存问题的改善对策

(一)切实开展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

针对现阶段部分中学生在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不足现象,应当积极开展化学学科基本教学方法的创新实务工作,要通过对学生实践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充分解决学生上课过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水平与其最终取得的化学学科考试成绩之间的重要联系。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开展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学习对日后的长期化学习成才的重要意义。

举例而论,在运用人教版教材开展中学阶段的化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第一学期的导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视听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的查找和运用,大量列举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化学事件实例,帮助初中学生初步认知化学科学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的密切联系,从而初步形成开展化学学科知识内容学习行为的主观愿望。

(二)切实加强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基本辅助设施的建设工作

基层学校要对化学学科在整体化教学学科构成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展开真切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切实加强化学学科教学工作基础辅助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力度,并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辅助教学资源引入与运用力度。

为切实保障初中阶段化学学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效果,要切实加强在基本化学实验设施购买与运用过程中的资金支持,初中化学学科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创造充分有效的物质支持条件。

与此同时,初中化学学科任课教师要切实做好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实务过程中的安全性控制工作,为化学学科教学事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构建充分的环境支持。

(三)切实提升现有阶段初中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

第一,要有效突破和改善初中化学任课教师人员数量配备有所不足的瓶颈,不断壮大初中学校化学学科任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

第8篇

关键词:实践;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42-01

在过去的30多年中,教师发展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教师发展的研究中,反思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反思性教师观的学者认为,成熟的教师应是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可见行动与反思紧密相关[1]。

1.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英语课程设置与本科其他院校基本一样,并没有按自己特定的目标去设置相关的课程,显然是不合理的。归纳起来,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1 内容陈旧,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课程更新速度太慢,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有些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的内容与初中英语衔接不上,甚至还落后于初中的知识内容,这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滞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负面影响严重。

1.2 内容的实用性不强。初中所开设的大多课程实用性不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差甚远,知识脱离实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运用于实践。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于课堂教学,还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国外一些初中的实践教学几乎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鉴于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内的一些初中,尤其是应用型或职业型院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如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开放办学、半开放式办学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对于师生的付出来说,收获仍是不尽人意[2]。

1.3 人文素质类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应为教育之本。初中所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性格完善、敢于担当、团结合作等品质。可是,一些初中设置的课程有"知识结构单薄,综合素质较弱"之倾向,设置了专业知识类课程之后,文学课等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就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再有,文理专业课程处于隔离状态,相互间似乎两个世界。现在许多初中教学计划中规定文理科能互选课程的现象很少,尤其是理科学生,几乎没有学习文科课程的机会。

2.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2.1 知识与技能教学

真实运用任务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与能力准备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务的要求与他们目前的知识与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学生就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后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通常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3]。

2.2 在实践教学找线索

初中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拓展学用渠道。教师除了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材料,还可以就我们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学生由于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通过巧用信息差可以将阅读材料变为很好的口语练习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听和说的机会。当然,阅读材料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阅读有障碍,口语交际就有困难。而且,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不能看对方材料的前提下,用英语提问来获取信息。否则,要么没有信息差,失去交际的真实性,要么达不到真正练习口语的目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要善于总结所接触语言材料中的语言规律,在学习中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4]。实施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领略数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主要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途径。

2.3 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与过去死气沉沉的教学形式相比,许多教师很享受现在的教学形式。不用再整天对着黑板念教材,不用再看到满堂课上没有人听课的现象。教师不用再为了应付教学而劳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制而是能过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所学内容,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能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的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中心位置。通过学生的良好反馈,教师更有信心去实施研究型教学。原来只懂理论知识的教师也愿意去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也会主动地邀请英语高级教师给学生讲解实践知识。生活与教学是流水而不是镜子,它们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必须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支撑,而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生活化课堂教学包含着诸多的方面、层次与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足以应付新的教学需要的,生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体现。论文以承德市上板城初中(以下简称为承上初中)为个案,运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访谈法,对承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讨初中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为促进初中英语生活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论文具体分为六部分: 绪论,介绍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说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我国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及其它相关理论。 第二章承上初中英语课"生活化教学"设计思路。生活化教学体现人文关怀,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任务的体验与探究中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第三章承上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初中英语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包含六层意义:①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4 表明,良好的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学反思,旨在促进和提高教学实践。在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了解初中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保证长期有效的培训措施,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秀翠.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2:68.

[2] 陈秀英.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2:182.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综合素质

一、陕西省初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

为了研究陕西省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状况,2015年的下半年,我们课题组在王奎群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设计了《陕西省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现状调查问卷》,然后,课题组成员分成三组对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区的初中学校教师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80份,有效率达96%。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您对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对自己教育科研宿的满意度、您认为教育科研的作用大不大、目前存在那些困难和阻碍因素有哪些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认识不明确

在对这一方面的问卷调查中,笔者给出了初中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对工作的作用:有作用、有一些作用、没有作用、不清楚、有负面影响,这五个选项让调查对象选择。城市初中教师的调查结果依次为57.72%、32.45%、6.03%、3.8%、0;农村教师的调查结果为49.45%、30.42%、9.43%、10.7%、0。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大多数教师认为参加教育科研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作用,城市教师认为参加教育科研的作用更大。但是深入问参加教育科研对工作有什么具体作用时,不少教师认为对评职有用,其它作用则说不清楚。正如有学者所说:“许多教师还是习惯“跟着感觉走”往往凭借以往多年的工作经验,抱着陈旧的教育方法不放,满足。”[1]

2.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缺乏基本的专业理论

在对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区初中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时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的调查中,笔者给出了自身理论水平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文献资料不足、缺少必要的经费四个选项让调查对象进行选择。调查数据统计陕北依次为40.56%、31.12%、16.07%、12.25%;关中依次为51.13%、28.24%、10.33%、10.3%;陕南依次为44.46%、31.26%、14.26%、10.2%,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陕北、陕南、还是关中地区的初中教师认为参与教育科研最大的障碍不是经费问题,而是是缺乏专业理论。在调查你读过的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时,80%以上的教师只是填写了一些学科教学杂志、教育杂志、教师杂志等。与教师交谈,他们认为教育理论著作过于深奥,读起来不感兴趣。正如有研究者所说:个别教师读“教育学著作也基本应属于应景之作,非理论原著。”[2]

3.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陕西省初中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质量不高。在调查您是否发表过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或专著时,有近70%的教师回答没有发表过。即使教育质量一直很高的关中地区,发表过论文的教师也仅为48.3%。丰富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名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调查中,发现有78.45的教师不能够对自己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有94.32%的教师不能遵循研究程序进行课题研究;有95.21%的教师不能够独立进行教育科研。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陕西省初中教师教育科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教育科研区域差别明显

陕西省初中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对陕北、关中、陕南不同地区的初中教师是否发表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或专著时,笔者给出了两个选项:发表过、没有发表过。陕北的数据统计结果为13.8%、86.2%;关中为48.3%、51.7%;陕南为21.2%、78.8%。由此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初中教师教育科研的质量明显高于陕北和陕南。再如对您认为您所在的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和图书资料这两个问题的调查,关中地区与陕北、陕南也有明显的不同。

二、原因分析

1.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重视度不高

在调查中,有87.48%的初中教师反映学校领导对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并不重视。学校领导一直强调的是学生的安全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地加重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有80.48%的教师感到有心参加教育科研的教师但是没有时间和力量投入到教育科研的工作中去。其次,学校从来没有召开过全校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动员大会,也没有专门请过教育专家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研究。不少学校虽然各学科大都成立了教研组,但教研组在教师科研中的作用不大。然而,要提高军事的教育科研水平,学校建教学科研网络以科研室为纽带,各年级、各职能部门更具各自的实际情况成立教学科研实验小组[3]。此外,不少学校没有设立专项教育科研资金,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没有任何奖励措施,导致许多有意愿参加教育科研的教师因得不到学校的大力支持而打消念头。

2.教育科研缺乏制度的引导和鼓励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教师反映,教育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没有肩负起对学校负责科研人员知识与能力进行培训的重任,使学校缺少教育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并且教育机构没有整合科研力量,没有组织区域间的科研活动;另一个重要因素教育机构没有设立专门奖励资金和项目研究支持资金,从而不能鼓励初中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育科研的工作当中去。

3.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城镇一体化发展缓慢,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调查中发现农村和城市初中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城市初中学校基础设施较好,好多农村优秀教师走进了城市学校,教师队伍人数多质量高,大多数教师都积极参加教育科研,非常关注初中教育改革和创新,但是农村初中学校学生较少,学校资金少,基础设施简陋,好多教师都不愿意留在农村学校,因此导致在校教师人数较少,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够明确,不懂得教育科研的真实目的,对参加教育科研不热心。

1.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陕西省被自然地理环境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陕北主要以黄土高原为主,生存环境艰苦且比较恶劣、交通不发达、工业化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关属于陕西省贫困地区,导致陕北地区初中学校师资队伍严重匮乏。调查中发现,有90.73%的年轻一代的高材生或者优秀教师不愿意去哪里从教,这里有89.62%的教师都是陕北本地教师,并且72.24%的教师年龄都超过45岁,因此这些老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度不高,并且学校用于教师教育科研的资金较少,不足以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关中主要以平原为主,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环境优美舒适、交通发达、工业化发展速速、陕西省十几所著名高校齐聚这里,为关中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科技人才,共同铸就了关中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因此关中地区的初中学校几乎拥有陕西省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教师大多以年轻一代的优秀师资力量。他们具有创新思想和意识,更具有献身教育的力量,因此关中的初中教师对教育科研有正确的认识大多非常愿意参加教育科研项目;陕南主要以秦巴山地和秦岭山脉为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导致大多教师不愿意去哪里从教,缺少优秀教师,学校科研投入资金不足,教育科研没有真正的起来。

参考文献:

[1]姚建萍.教师新概念[J].教书育人,2013.(6):5-6.

[2]窦才.宗树兴.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7(56-57),

[3]赵虹.初中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

第10篇

关键词:验证; 推理; 质疑;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21-001

初中科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用科学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教师要大力研究科学教学,以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跨越”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围绕这一思想,我们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大力改革,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着借鉴意义。

一、从实际出发,对实施验证

科学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对事物进行验证然后过渡到对比观察。我们知道,经验事实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所有的事实都是从验证开始,但是,这并意味着科学的本质就是事实。科学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已经有了的,是已知信息的一个单元,它可以看得见、是具体的,而不是存在于理论上的形式上的。初中科学课程就是注重事实,以事实为基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9.8m/s2,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力加速度,还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可燃物的燃烧离不开氧气等等。所以,我们科学老师在对科学事实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所引用事物的典型性与生活性,还要考虑它的基础性,是具有一定科学代表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所举的这些例子,激发他们去验证、比较与观察,让学生更好的达到验证事实的目标,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

二、把逻辑推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他不是凭空就产生的,科学课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严格的自身的体系结构,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的事实,只能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只有这样,才能系统的掌握初中科学课程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初中科学课程里所包括的所有内容,如对物质、能量的认识,还有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等科学不是单一的,它还包括物理一般的概念,诸如压强、对物体施加的力、物体的密度、物体组成的最小单位分子、原子,也有生物的新陈代谢与生长,还包括化学反应等。我们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思想的传递并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比如对科学概念的解释要逻辑推理,对知识的归类要推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时,笔者拿了两种不同的物质:蔗糖、松香粉,在做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不断的强调他们的溶解是不同的,这是笔者用了知识性概念为主线逻辑推理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事物证明,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都会起到很了不起的作用。

三、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敢于创新

知识的学习是在“疑”的情况下进行的,提出质疑是一种创新的表现,是发挥主体性的表现,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在初中科学教学时,要对这一点引起重视,不间断的对学生要多质疑,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积极的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要有主见,这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在初中,科学学习刚刚开始,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所以,概念成为教学的重点,这一点是科学学科的特点。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什么是原子与分子,我们只要知道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部分科学知识被称为“理论”就很少有人问起,为什么有些称为“定律”,为什么有些称为“原理”呢?那些教科书上列出的结论和知识,更少有人问起。说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缺陷,学生已经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是正确的,是要无条件相信的,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教学,这样,学生对理论、对课本的盲目信从,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对于书本中的思想教条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性的学习。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课程包涵了很多种事物,这些事物是繁杂的、系统的、全面的,这些都是教学的要素,教师首先要坚持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的跳跃式转变,以验证科学事实为前提,以逻辑推理为主线,以质疑创新为动力,对初中科学课堂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内涵,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蔡培阳.解读我国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高洁,胡继飞.初中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04)

第11篇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78-0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学科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运用,充分展现了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在具体开展体育学科日常教学环节之前,体育教师通常会指令学生开展预先性学习体验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提升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学习掌握效率,提升初中体育学科的教W质量,助力初中学生体育学科教学工作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1."先学"环节分析

1.1通过课前互动形式完成课前准备环节。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引入初中体育学科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在本身具备气氛活跃和形态多样特征的初中体育学科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取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简单指导或者是提示之下,对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实施预先性的理解和体验,并借助书籍、电视以及网络视频等教学资源完成对将要学习的有关体育运运动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学习体验,确保在实际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取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效果。

1.2通过沟通探讨实现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目标。在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开展的预习体验环节过程中,通过小组内不同成员之间的观点交换和互相启发,通过集合小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解决课前预习过程遇到的问题,为之后开展的课堂教学环节提供准备条件。与此同时,在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师体育学科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开展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学习讨论过程,并以此实现最佳的教学目标。

2."后教"环节分析

"先学"环节是"后教"环节的重要准备条件。在初中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针对体育许可知识内容的"先学"环节基础上,借助"后教"环节能够实现的之前"先学"环节获取的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而在优质完成"后教"工作环节基础上,往往能够具体获取"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为初中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构筑和提供支持条件。

2.1重视重点知识内容和体育运动技能的讲解分析,突出教学重点。由于初中体育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在时间资源层次具备鲜明的有限性,因而要求初中体育学科一线教师应当积极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和重点环节,并以做好重点知识环节的教学工作环节为基础,循序渐进,并遵照预先制定的教学工作规划和日常工作进程结构,顺次完成初中体育学科日常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

举例论之,在讲授《双手头上向前抛掷实心球》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环节的重点放置于抛球过程中腿、躯干以及上肢部位在发力过程中的协调性方面,借助平实朴素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获取关于特定体育运动过程的知识认识和动作练习,并以此实现对教学重点的充分领会。

2.2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体验和尝试。体育教学学科本身同时具备理论知识性和应用技能性,因而指导初中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展示已经学习掌握的体育运动知识和应用技能,一方面能够充分展示初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知识内容学习过程,同时还能确保不同的初中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知识项目和运动技能方面实现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构筑集思广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实现对特定知识内容的深度理解,建构和提升初中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2.3疑难讲解。教师在日常开展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解答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面对或者是遭遇的具体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及时突破在体育学科日常学习实践过程中遭遇的的限制和瓶颈,为初中学生开展体育学科学习体验水平创造了支持条件。

3."当堂训练"环节分析

初中学生想要在体育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顺利取得最佳效果,应当积极运用体育学科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开展运动实践行为,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现和总结自身在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掌握层次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身在改善和提升运动技能放的努力方向,为自身的未来发着创造条件。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课堂上的应用问题,择取"先学"环节、"后教"环节以及"当堂训练"环节三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阐释,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试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兼谈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J].江苏教育研究,2011,31:11-16.

[2]周德藩.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J].江苏教育研究,2013,20:11-14.

[3]刘金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谐教学思想的精彩演绎[J].江苏教育研究,2012,22:8-13.

第12篇

初等教育本科专业中的人文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问题分析

(一)初等教育本科专业的内涵和特点初等教育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从事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就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而言,直接面向基础教育的小学层面,主要在课程目标、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和特点。初等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包括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也涵盖了深厚的人文教育,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可见,初等教育本科专业的现代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面向基础教育、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

(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相互协调是初等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方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体现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的,体现的是科学教育,实质是成才教育。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主要注重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和人性教育,在根本上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实质就是成人教育。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体现了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关系。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即具有从事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科学取向。人文教育则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即培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等,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三)初等教育本科专业中融合人文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长期以来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了人文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尊重学生,但都忽视了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如: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潜能,在教学中过于忽略了自我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得不到尊重。此外,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一般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分组活动的时间较少,而实际上互助学习能给予学生在尊重别人、宽容他人、与人交流、配合及自信等诸多方面的锻炼,互助、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2.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中缺乏人文理念。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的初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中,忽视人文理念的主要表现为: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陶冶,缺乏文化熏陶,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理念及师范教育理念,过于注重某一领域的专研忽略了其他知识,导致学生学术视野狭隘学术起点过低;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及大学阶段过重的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影响下,学生对人文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在这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育理论脱离了教学实践。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课程文化建设上着手,从根本上转变课程文化观念,调整教育理念,选择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加强人文教育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注重专业技能忽略人文教育。我国关于初等教育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从50年代起,一直沿用旧的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在课程文化观上强调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门性、对口性。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为单一化、缺少灵活性等。期间虽经历了一些改革尝试,但依然没有改变这种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大多数学生在中学的精力主要用于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应对各种考试,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而当前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主要是数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专业性课程,涉及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较少,在如何引导学生在课余参加人文讲座、文化活动或者有计划地选读一些人文方面的典籍等方面没有合理计划,也造成初等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薄弱。4.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课堂中有许多教师自身就不关注教育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完全是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习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把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科当成专业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学了哪些知识,而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多数老师在平常教学中还只能是一如既往地“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呆板的知识”,多数教师仍然是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关注的不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忽略了。

初等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围绕核心人文理念,注重人文精神传播知识是无限的,但是受教育者受教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对初等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文教育中应该注意避免旧有的知识导向的教学理念,只注重对专业术语的推介以及知识识记的考察,而忽略了人文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传播人文理念,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冲突时,应当取“解惑”而弃“句读”。因此,初等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核心人文理念进行调整,改变原有的“知识本位”模式,在“能力本位”模式的基础上,实行“人格本位”模式的转变。具体目标是: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既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艺术素质,又具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培养较强的多媒体开发制作与网络应用能力以及现代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初等教育教师或管理人员。

(二)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课程结构改革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2)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4>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2.课程结构的设置改革。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改革,应改变以往重文轻理的偏向,注重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体现文理平衡。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不同于普通的文科学生,因而我们不主张把通常的文科教材删减、压缩一下就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人文社科课程的关注主要不是表现在对学术流派、人文课题等的研讨上,更重要的在于从人文教育中获得对于生活、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深刻启示,进而成为教师自身的人文积淀。在具体课程的选取上可以参考国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安排,注重课程安排的民族性、国际性、导向性和综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循序渐进中走向规范和深入。

(三)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倡导学生实现从能力到奉献精神的跨越初等教育本科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全面、优秀的小学教师。因此,专业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渗透人文教育,通过课程目标、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来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他们所学知识去发现规律,形成价值观,热爱教师这份神圣职业。具体来说:1.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提倡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奉献等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专业课程的内容整合,注重从教师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和渗透人文教育;2.应改革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必须避免人文教育中的压抑人性因素的灌输性、说教性和训导性等呆滞的教学方法,而大力开展综合教学方法如运用实验法、调查法、行为引导法和探究法等。具体来说,一是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如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等教育方式的教学;二是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三是正确引导学生课外人文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开设人文主题讲座,邀请各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讲学、互动,以培养学生人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总之,应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由氛围,让他们在4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有敬业、奉献的精神;看待问题的视觉不仅着眼国内,还能放眼全球;在对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地球以及自行检验自己在伦理道德上的选择,所形成自己的信念等观点上有着清晰的认识。

(四)打造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时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自觉培养与效仿,其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在教学过程中应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初等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应注重教师的人文素质,尤其在教师进修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如果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则会导致学生在形成自身综合能力时缺少了关键的一环,从而无法实现培养优质的综合素质初等教育本科人才这一最终目标。

作者:彭国昌 郭君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