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0 17:4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机构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5月26日,由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华夏时报》、《CM华夏理财》联合举办的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峰会在中国上海召开。
开幕仪式上,来自海内外专业的家族管理机构和研究家族管理传承的专家学者,借FOTT这一开放性智库平台,共同探讨了家族企业传承和家族财富延绵永续的破局之道。
海内外专家云集
为了更全面地解读家族传承和家族办公室模式,会议邀请了海内外诸多的财经和家族研究与实操的专家和学者。
会上,《华夏时报》总编辑、著名财经评论人水皮,哈佛知名家族研究教授JohnA.Davis,澳洲知名家族企业DKMBLUE总裁DorryKordahi,COOPER家族办公室CEO、耶鲁家族研究客座教授HowardCooper,瑞士德勤策略性成长董事总经理RalfSchlaepfer,纽银梅隆资产管理大中华区负责人CharlesLong,Winterbotham家族信托创始人、董事长GeoffreyHooper,东亚银行财富管理负责人陈柏轩,北京银行行长助理、零售业务总监冯丽华,美国独立财富管理顾问李政,睿璞家族办公室负责人郭升玺,中欧首善家族研究院负责人陈浩,惠裕台湾顾问合伙人李智仁,磐合家族办公室创始人颜怀江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出席并做重要演讲。
针对家族传承和国际家族经验,峰会了两篇重磅报告。
在《中国80后&90后家族继承人群像调查报告》,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联合北京银行私人银行对国内家族继承人的偏好、家族企业继承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而在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独家《美国家族办公室调研报告》,智库为国内家族财富管理机构了解美国家族办公室的发展历史、经验教训及变革趋势,提供了详尽专业的调研数据。
中国家族传承进入高峰
目前,中国家族企业正在进入接班高峰期,企业的过渡、财富的传承,成为中国家族企业最迫切的需求。
在下午的闭门会议中,现场的专家针对创一代的传承安排与全球财税统筹,以及家族二代继承过程中的迷茫与解决之道与到会企业家代表和二代继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方面,中国家族产业面临治理结构缺陷和转型压力、对企业继承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培养,家族精神缺失使企业继承遇到重重挑战。另一方面,国内的家族办公室等为家族提供综合的财富管理机构在中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专业能力、规模及服务内容与强劲而复杂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
面对现实矛盾,惠裕全球家族智库CEO范晓曼表示,为企业顶层家族的财富滚雪球,帮助企业家在传承中重新认知自身的价值,让社会真切感知到企业的匠心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得家族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机结合,这些既是全新的课题又是必须克服的难题。
据悉,惠裕全球家族智库(FOTT)由《CM华夏理财》联合多位家族办公室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从业人士发起成立,是国内首家面向本土家族办公室提供专业服务的咨询机构。
FOTT力求将海外老牌家族财富传承及成熟家族办公室的管理经验引入国内,为中国家族办公室、顶尖财富管理机构及高净值家族,提供具有前沿性的家族财富管理理念与解决方案,并搭建基于会员体系和闭环家族社交平台。
国际知名家族经验解惑
在峰会上NYU斯登商学院金融教授MatthewRichardson介绍,当下全球家族办公室的资产配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家族办公室跨区域比较大,其投资角度也是跨界的,这些资产拥有较高的流动性,回报也不错;第二,大部分的家族办公室多样性还是不太高,可能某个著名的家族办公室投资某个领域,其他办公室也做类似的业务;第三,财富保值成为这些机构最重要的任务。
一、围绕经济主战场,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机构编制工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仍是全县的大局,是全县工作的重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方面。服务县域经济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紧密围绕经济园区、重大产业和重要项目等重点经济领域,调整优化机构编制,合理分配工作力量,将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一)理顺服务发展的体制。先后实施了园区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招投标制度等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激发创新活力。打破“镇园合一”的管理体制,整合健全嘉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嘉祥经济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和体制,强化嘉祥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园区的领导力量。针对“镇园分离”后,高新区和开发区管理区域重合、机构重叠的情况,实施高新区和开发区“两区分离”,将经济开发区调整到县城南部,管理新规划的济宁市生物产业园、临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推进铁水联运物流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在不增设机构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理顺管理体制满足新规划园区和重点产业对机构编制的需求,从而保障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二)优化服务发展的机构。坚持“撤一建一、总量控制”的原则,整合盘活职能弱化、消失的机构,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机构的需求。根据园区、产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服务园区发展的综合性常设管理机构。嘉祥高新区和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属于这类机构。突出园区建设特点,在嘉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设置投资促进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等内设机构,强化高新区发展经济的职能。第二类是服务产业体系建设的单一性机构。围绕大豆食品、机械制造、物流产业、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通过更名、挂牌、撤一建一、转为内设机构等方式,建立了县大豆和食品产业办公室、县装备制造产业办公室、县物流产业办公室、县新能源产业办公室等机构,有力支持了全县重点产业发展。第三类是服务重点项目的临时性非正式机构。全县确定的40个重点项目,通过建立指挥部、抽调人员、明确包保领导等方式,建立临时性的项目建设服务机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保障服务发展的编制。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向园区、产业和项目等重点领域调配编制。结合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加强编制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调配编制。撤销棉办等7个机构组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撤销园林、环卫、市政3家单位,整合成一家园林环卫管理机构;规范整合水利局、畜牧局等部门的事业单位,减少机构数量,盘活空闲编制,用于经济建设,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二、围绕行政事业改革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协调推进改革的积极作用
当前,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情况下,改革的任务艰巨繁重。各级编办在编委的领导下机构编制部门承担起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的重任。研究拟订机构改革方案,协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成为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服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县机构编制部门先后实施了以大部制为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了园林环卫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完善了园区管理体制,推进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进一步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界定了行政职能,规范了组织机构,强化了履职督查,推进了职能转变,使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及社会自主发展的新形势,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出有益探索。
(二)服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机构编制部门围绕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大调研。对县乡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核查,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总结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改革分类奠定坚实基础。深入开展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活动,撤并、整合一批事业单位。同时,推进事业单位登记,强化事业单位监管,加强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严格分类依据和标准,准确界定事业单位性质和功能,科学进行了事业单位模拟分类。在此基础上,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落实党的十提出的“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营性和行政性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体制,努力构建基层公益服务新格局。
(三)服务重点领域改革。近年来,机构编制部门参与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文化管理体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县乡财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与建设。在创新体制、界定职能、整设机构、盘活编制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力支持了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改革。
三、围绕群众关注的民生福祉,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发挥机构编制工作保障社会民生的支撑作用
(一)健全服务民生的保障体系。整合高级中学教育,实现高中进城目标,推进嘉祥第二实验小学、祥城中学建设,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方便学生上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机构编制资源向社会保障倾斜。健全完善城乡低保、新农保、就业服务、医疗救助等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管办分离”,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切实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整合环卫、园林、市政等城市管理资源,组建县园林环卫管理局,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保障了“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构建了城乡一体的环卫长效机制,生态宜居嘉祥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嘉祥获得“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整合县长热线、书记信箱等机构,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不论是在教学的质量还是人才的培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取的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的发展以及高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的一些弊端日益凸显。接下来将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转型的新理念、新对策。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2010年10月,以广东、江苏、重庆、浙江、福建和湖南六个省共计15所独立设置的公立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考虑到对相关情况的熟悉程度,调查对象以副处(或副高)以上高职院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为主共计248名,其他行政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3名。被调查学校,包括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非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具体情况见表1-1。[1]
1: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
2: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3: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
4:强调人治,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
5:办学指导思想较落后且非常不明确;
6:其他。
通过上表清楚的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内部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并且他们彼此的影响程度也各不一样。如表1-1所示,高职内部管理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不能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人治而不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协调”等。[2]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最初的办学定位上存在很多问题。办学定位一般有三种倾向:①在办学理念的定位过程中没有做好职业性与学术性合理定位,从而导致专业设置的功利倾向;②很多高职院校过多的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导致教学定位的不准确;③众多的高职院校将目标定格在将高职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因此学校主要心思以及精力也都放在这上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具体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如下:
(1)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官位本”思想还是比较重。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取的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关政策仍就缺乏充分调查研究,同时也缺乏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冶缺乏透明和公平。
(2)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庞大复杂,行政办公效率相对较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行政相关的管理机构很多,同时各个相关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也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彼此间的职能交叉重叠,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使得服务意识变得相对薄弱,行政办公效率底下。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的原因分析
一是办学定位的不明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所采用的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没有结合自身的需要制定管理体制,从而导致办学定位不准,即在办学理念的定位方面没有做好职业性与学术性合理定位。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的落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他们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高职学校大多必须遵循国家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指令,严格实施按照行政部门规章办事的运行机制,这也使得高职院校“官本位”的思想严重,严重阻碍了管理体制的创新。[3]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新对策
1加强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
当今社会,服务都成为一种科学,因此当下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也必须要有服务型的理念来发展,彻底的放弃以前的官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目的、实际的运行体制的过程中都不需要加强服务意识;本着办学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态度。
2.增加学术相关机构的权力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术氛围不强、办学定位不准确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就需要增加学术相关机构的权利。通过一些学术机构、专家指导组织的成立,从而实现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而学术权力做决策的高效的管理模式。增加学术机构权利的同时,行政管理机构也要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做好自己的定位,本着服务的目的去管理,从而实现学校有效的合理化管理。另外一系列的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改善学术氛围不强和办学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以便更好提高学术质量、服务水平。当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专家或者是教授治校来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4]
3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的改善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的考核基准不明确的现状,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实现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自身价值、提升自我、查找不足就显得尤为重要。改变原有的行政人员考核机制就必须要对考核方式、考核指标、评价指标的改变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的干好干坏都一样的思想,要详细的制定一套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从而把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更为有效。
4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针对生源的不断减少、就业形势的愈来愈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应该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的改革。这种体制的转变不仅仅是在办学定位、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方面,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尤其是在管理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实现管理效率的可视化,信息化、高效化,为学校的管理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办学水平
要将现代科学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引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去,在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意识的同时也要加强院校服务质量的意识。在办学的最初就应该将办学的定位定格在服务质量上,从根本上提高办学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的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办学的水平。
结语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办学思想也变得越来越明确,院校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办学定位、服务意识、学术与行政之间的问题等,高职院校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董仁忠.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2]董仁忠.公立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标准档案管理办法完整版第一条 为了加强标准档案管理,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有关标准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标准档案系指在制定、修订标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音像制品和标样等)。
标准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标准的制定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标准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达到标准档案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有计划地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标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四条 标准档案按保管期限,分为永久的和长期的两种。
下列文件材料需要永久保管:
(一)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
(二)标准报批稿;
(三)标准编制说明及其附件;
(四)意见汇总处理表;
(五)标准审查会议纪要或函审结论;
(六)标准报批公文;
(七)标准申报单;
(八)标准本;
(九)标准正式出版本;
(十)标准修改通知单及其附件;
(十一)标准作废通知单。
下列文件材料需要长期保管:
(一)论证报告;
(二)调研报告;
(三)试验验证报告;
(四)标准征求意见稿(最后一稿);
(五)标准送审稿;
(六)等同、等效采用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原文或译文,主要参考资料(只归难得的,一般的只列目录和出处);
(七)标样。
第五条 永久保管的,按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长期保管的,应当是现行的和最近两次修订的标准的档案。属长期保管的废止标准档案,继续保管十年。标样在保管期限内已经失效的,按保管到期的规定处理。
第六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国家标准档案。工程建设、药品、食品卫生、兽药和环境保护国家标准档案,分别由国务院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国务院行业标准归口部门负责管理其主管范围内的行业标准档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标准档案。
企业单位负责管理本单位的企业标准档案。
第七条 本办法所列部门和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或人员,具体负责标准档案管理工作。其职责:
(一)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统计、保管和提供利用标准档案;
(二)编制目录、索引、卡片等查询工具和参考材料;
(三)负责组织和承担标准档案的鉴定和销毁;
(四)监督检查标准档案的修改、补充和复制;
(五)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办理永久的标准档案的移交手续;
(六)认真执行档案管理制度。
第八条 标准档案由标准起草单位负责收集有关材料并加以整理,向相应的标准档案管理部门或单位负责提供。
第九条 标准起草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单位或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以及参与制定、修订标准的其他单位,在制定、修订标准工作中所积累的标准文件材料,交本单位档案管理机构按长期保管的要求管理。
第十条 标准档案的文件材料,除标准正式文本外,在标准审批、后三个月内,由审批部门或单位的主办人员按规定向档案管理机构一次归档。标准正式文本出版后,及时补充归档。
第十一条 标准档案的文件材料,由审批部门或单位的主办人员负责整理,标准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立卷、登记、上架。
标准文件材料归档时,标准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检查、核对;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审批部门或单位的主办人员补充、更正。
第十二条 标准更改或废止后,由审批部门或单位的主办人员负责将更改单或废止单的原稿、出版稿和审批文件及时归档。
第十三条 标准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按GB/T11182-89科学技术档案构成的一般要求执行,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各类标准文件材料一般归档一份,使用频繁的各种报告、标准草案各稿、正式版本以及意见汇总处理表可以归档两份。
(二)归档的标准文件材料是原稿或打印稿、复印稿。
(三)永久保管和长期保管的标准档案分别装订立卷。
(四)标准文件材料的幅面大于A4(210297mm)的,按A4幅面折叠;小于A4的,粘贴在A4幅面的纸上,并留出装订线。
第十四条 保管标准档案,应当有档案柜和库房,并有防火、防潮、防晒、防虫鼠、防尘、防盗等安全措施。
第十五条 保管标准档案,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一般每两年检查一次,如有破损或变质的档案应当及时修补或复制。
第十六条 管理标准档案的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标准档案借阅制度。
标准档案一般不外借。特殊情况需要外借时,应当经主管领导批准,并限期归还。
第十七条 任何个人不得将标准档案占为私有,凡损坏、隐匿、丢失或泄密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 对标准档案的保存价值,应当定期进行鉴定。鉴定工作在有单位主管领导、标准化人员和标准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下进行。
对已经超过保管期、失去保存价值的标准档案,应当编造清册,经主管领导签字后销毁,并注明销毁时间和处所,由监销人员签字后,将清册归档。
第十九条 对标准档案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应当给予奖励,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执行。
违反有关档案管理规定,给标准档案工作造成损失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档案工作标准化档案工作标准化是以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为对象而制订或修订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
种类:按照标准的性质可分为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实际法定效力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照标准的相关程度可分为正式标准和参照标准,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或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
属性:工作程序有专门规定、有固定的代号、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法律效力、时效性较强、内容相对专一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
【关键词】“4.5+0.5”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开发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47-01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从2013年起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时间9个学期(4.5年),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0.5年)。同时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内容框架包括以下内容:专业(专门化方向)、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教学时间分配表、教学时间安排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实训条件、编制说明。按照以上要求,笔者完成了五年制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现以该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收获进行总结。
一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思路
1.打好基础
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首先就要进行行业企业调研,这是打好基础的阶段。调研主要可以采取问卷调研、访谈、专家座谈等方式进行,不同的学校可依据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只有明确了企业行业的需求分析,才能知道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
2.分析提炼
根据企业调研的结果,就可确定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即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和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当把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分析清晰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可以提炼出来形成课程,这就为后续制订教学时间安排表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专业开设的课程最主要是为了培养出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学生。
3.后续完善
当课程分析提炼出来后,就可以制订教学时间安排表。这个表格确定后,专门化方向也就定下来了,课程结构与教学时间分配表、专业主要课程教学要求、实训(实验)基本条件、编制说明也就迎刃而解了。
4.专家研讨
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制订完成后,就要请专家尤其是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专家的角度与教师的角度不同高度也不同,专业教师只有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才能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完美。
二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总结
1.企业调研十分重要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之前,我们首先完成了一份江苏省生物制药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的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对生物医药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上,企业对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责任感、吃苦耐劳与质量意识要求很高,表明这些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制订的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这一部分的内容就以此为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职业资格标准制定
目前,生物制药行业没有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我们就依据前期制定的地方职业标准,以期培养出符合资格标准要求的学生。所以,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职业能力分析就要围绕职业资格标准来制定。
3.专业面向凸显地方行业企业特色
经过企业调研得知,江苏省的生物制药企业以小型企业居多,其中从事疫苗生产和基因产品生产的企业最多,这些医药企业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方面的技能比较重视,这些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应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新形势下生物制药行业需求的必备技能。因此,在高职的职业面向中我们就设立了疫苗生产方向、生物工程方向,以顺应行业企业的需求。
4.课程设置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
除了利用好本专业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外,还要和别的专业进行资源共享。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实力以及实际情况来选取或确定合适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考核要求等方面,充分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5.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让更多的教师包括非专业教师参与进来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修订工作,同时由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管理机构,负责方案的开发辅助、贯彻执行和执行结果的检查监督等工作。在开发过程中,一些专业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就需要物理老师、无机有机化学老师商讨后来制定。这些均需要教务处和各院系相关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管理机构的统一协调,以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调研重点及成果:构建信息工作网络的途径和方法,创优途径和方法,健全、畅通网络。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办公室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如何做好督查督办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创新督查形式,完善机制,提高督查工作水平,推动局党委重要决策和工作要点的落实。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办公室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现状及思考
调研重点及成果:以我局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及管理现状为重点,摸清现状、发现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引发思考,提出管理模式及改革方向。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人事教育科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4.*市房地产开发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重点及成果:目前*市房地产开发市场现状,房地产开发市场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房地产开发市场发展的对策,并对房地产开发市场进行预测。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房产与住宅建设科
完成时限:*年7月1日前
5.浅析我市低收入家庭住有新居的关注
调研重点及成果:我市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有所居的途径,包括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现状,找出解决的方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房改科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6.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区
调研重点及成果:建设和谐社区离不开物业管理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物业科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6.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情况调研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对局党风廉政建设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局党风廉政环境。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局机关纪检监察室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7.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行确保工作圆满完成
重点及成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起科学前后方衔接运行机制,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力争群众满意、展示房管风采。
课题负责人:
负责单位:行政审批服务科
完成时限:*年10月10日前
8.规范程序,完善规则,实现房屋登记工作平稳衔接
调研重点及成果:根据《房屋登记办法》的要求,调整岗位设置,强化受理和审核环节功能,建立预告登记、异议登记、更正登记、地役权登记等新的登记业务的操作规程,完善各项房屋登记业务类型的操作规则,理顺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不断提高登记质量。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处
完成时限:*年7月1日前
9.统一标准,精细管理,逐步完善房屋登记簿填制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按照《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统一的电子房屋登记簿,并明确登记簿在业务流程中的次序及作用。对于以前登记的房屋,探讨如何通过对既有房屋登记档案信息的分形和加工,逐步完善登记簿。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市房屋产权交易管理处
完成时限:*年12月底
10.转变观念,多渠道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加强辖区内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做好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理论。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郾城分局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11.浅谈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调研重点及成果:物业管理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合理解决对策。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郾城分局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12.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调研重点及最终成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要着力健全制度,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成立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做好廉租住房的建设、经营、管理,解决好“建”与“管”问题,廉租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像其他公用事业单位一样,担负起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建立严格规范的廉租住房承租审核制度,确保公开公正,制定科学人性化的《廉租住房制度》,廉租住房申请标准要及时更新,籍以推进我区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与实施。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源汇分局
完成时限:*年12月底
13.变管理为服务管好管活房屋租赁市场
调研重点及最终成果:加强部门协作管理,积极维护房屋租赁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房屋租赁管理工作中努力探索,在管理方面开创新路子,特别是在规范租赁市场的同时,以服务为载体,实行部门协作管理,建立房屋租赁管理机制,挖掘房屋租赁税源。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源汇分局
完成时限:*年12月底
14.关于乡村产权办证探索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乡村产权办证探索,积极开拓乡村办证新途径,力争实现乡村办证新突破。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召陵分局
完成时限:*年10月15日前
15.如何做好办公室工作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办公室工作调研,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更好的发挥办公室职能,服务单位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召陵分局
完成时限:*年10月15日前
16.经济开发区物业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调研重点及成果:开发区物业管理的现状,物管企业建立菜单式服务体系,清楚明白地告诉业主什么样的服务是什么样的收费标准,让业主自由选择。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开发区分局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17.如何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创新营销思路
调研重点及成果:通过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开拓营销人员的工作思路,从而使中心的营销业绩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房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日前
18.新形势下房地产项目成本的控制
调研重点及成果:根据建材市场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进货渠道和方式,降低开发成本,争取利润最大化。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房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日前
19.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的探索
调研重点及成果:了解、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创新管理模式,激发中心全体职工干事创业激情,促进中心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经济房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日前
20.关于*公共场所的房屋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研重点及成果:车站、宾馆的安全现状,提高人们对公共场所的安全认识。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市房屋安全鉴定中心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1.我局自主经营发展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机统一
调研重点及最终成果:着重对未纳入统管单位及项目等法律主体或会计主体与我局的组织关系,责、权、利关系,及其经营状况进行调研,把握其发展态势,为我局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帮助,使我局整体经济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房产资金管理中心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2.论行政执法
调研重点及成果:行政执法中的思考,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课题负责人:
负责单位:房产监察支队
完成时限:*年11月底
23.房屋特殊情况的层次应如何看待
调研重点及成果:几种特殊情况对照规范对层次的界定,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解决方法。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测绘队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24.商品房的销售与面积计算
调研重点及成果:商品房面积计算过程,面积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明确重要公有部位的权利归属。
课题负责人:
负责科室(单位):测绘队
完成时限:*年10月底
25.剖析我市房屋维修资金的问题与对策
调研重点及成果:深入分析和调查我市维修资金现存问题,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洒,促进中心维修资金监管工作的长远发展。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中心
完成时限:*年10月12日前
26.房管局系统在沙澧河开发建设中应该大有作为
调研重点及成果:局系统相关单位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借助政府职能部门的优势,内引外职,筹集资金,大上项目,在沙澧河一、二、三、期开发建设中大显身手。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房地产市场服务中心
完成时限:*年9月底
27.调研题目:倡导社区多层消费,丰富物业管理内涵
调研重点及成果:把握住“人”这个生动的主体,从物业管理的特性出发分析服务主体的构成物业管理、服务是以人年龄的差异形成的不同的需求做基点,研究不同年龄段服务对象的消费价值观及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来确定物业管理工作的内容。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综合开发公司
调研时限:*年11月底
28.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调研重点及成果: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强,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难预见,决策日益复杂和困难,对决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题负责人:
责任科室(单位):综合开发公司
调研时限:*年11月底
29.立足职责努力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调研重点及成果:以中低收入家庭和个人如何有效解决住房需求为重点,分析总结中心开展业务以来住房置业担保在群众购房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其他需求,拓展中心业务,推进中心发展。
课题负责人:
[关键词]天津市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71-01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科技产业发展,本文作者联合和平区科委,围绕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多方位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探析与实地调研,形成了相关领域的调研报告,现分析如下:
一、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发展现状
近年来,和平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产业发展,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到2015年底,全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2600家,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50家。2016年1月至7月,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3亿元,占总体税收的33%,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达16万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体。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佳
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资源总量偏少,企业人才需求仍然有很大缺口。民营科技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集中,比如画国人动漫设计公司、参目堂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等企业虽然通过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吸引了一批人才,但这些企业在动漫设计工程师、管理经理以及建筑设计、土建、电气工程师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上仍然非常匮乏。
(二)引才不力,资源短缺
引才难是民营科技企业当下最棘手的难题。一方面,受传统择业观念影响,高端人才首选往往不是到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绝对值仍然偏少,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层次较低、发展空间较小,对人才集聚力不强。在调研中,企商科技、博安医用有限公司等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在销售、财务、操作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招聘却很困难。
(三)教育培训不够,形式单一
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对人才教育培训投入有限,重视不足。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都表示,企业培训只有内部培训一种形式,企业老员工或是中层管理者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内部培训更多地是以岗位技能、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为主,而对企业人才在整体素质、领导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够促进人才提升的领域培训触及较少,关注不够。
(四)人才机制落后,用才不利
民营科技企业在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机制上还不完善。在调研中,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反映,企业对人才使用起到重要作用的系统管理、激励方式、薪酬福利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完善;企业在激励方式上太过单一,缺乏系统;只重视工作成绩,忽视人才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三、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资源作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更是十分珍贵。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资源的集聚开发,不断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各类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和平台。
(一)广开思路,切实丰富人才智力集聚载体
进一步深化“项目引才”、“以智引智”、“柔性引才”理念,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引进人才,用招商助招才,用引资促引智。充分发挥引进人才智力的交际圈和人际网,把智力人才作为联络员,更多地带动大批人才流入民营科技企业。
二是以形式创新丰富引才载体。在调研中,民营科技企业会选择更大的招聘会,更信任熟人推荐方式招聘人才,他们更注重可靠和高效。这也为人才引进形式提出启示,要在以往举行招聘会、网络对接等方式基础上,探索研究更能够方便民营科技企业引才的渠道。比如,可以在年初人才需求调研的同时专门建立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需求专题,对调查整理的需求信息在各高校和媒体进行。
(二)举智举力,深入构建政企人才开发模式
一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训开发投入力度。每年定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为企业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使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得到及时培养开发。同时,还要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扶持机制,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为辅助,民营科技企业投入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二是进一步形成人才培养开发科学体系。研究建立起民营科技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利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引入高级咨询管理机构,借助创新创业人才力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领域的人才培养开发模式。
(三)革故鼎新,着力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服务,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全覆盖”。要针对民营科技企业不同需求,认真完善更为贴心、便捷、精致的人才服务项目;研究开发更为科学、系统、高端的人才服务品牌;树立打造更为突出、明显、卓越的人才服务亮点。
二是深入实际,实现人力资源服务“零距离”。全面建立企业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针对高层次急需急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快速便捷地帮助高端人才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异地人才,开辟一站式服务,由人才引进服务专员全程领办好户籍档案等相关手续接转;针对特殊人才,享有优先协调机制,及时优先帮助人才解决好家属子女就业上学以及职称评审等问}。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民营科技企业腾飞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协同共进,通过全方位的配套政策,高品质的服务平台,广覆盖的培养网络,多渠道的保障体系,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提供更有为的天地,更有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杜玉兰.论人才流动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的新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2012年06期
[2]杨思璐,胡俊卿,杨满心.当前我国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8年07期
[3]齐振宏,喻宏伟.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以武汉市人力资本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谢洁,商亮.新形势下湖南省科技人才战略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关键词:中国;教师教育体系;特征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013-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这一体系,必然要基于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现状的深入调研和科学研判。这是明确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及其政策框架的必要前提。那么,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哪些特征呢?本研究旨在通过对G省和s省的调研,就我国当前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与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调研的基本状况
1 调研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与目的性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考虑抽样省份教师培养政策的特点,最终确定了位于东部地区的G省和中部地区的S省作为调研对象。
教师教育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体,是教师教育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幼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事业。基于此,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有3类:一是教师教育院校的校长及其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和部分教师代表;二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教处、人事处、师资处的负责人;三是部分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为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本研究在教师教育院校的选取上,覆盖了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以及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地方综合学院、高职高专等主要院校类型。
2 调研内容
为确保访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设计了3类访谈提纲。对教师教育院校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院校的教师教育理念及其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术治理结构,师范生培养的定位及其招生录取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结构、实习实践模式以及就业情况等;对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该省的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规划、院校布局以及该省在教师培养培训、教师编制、教师资格认证、教师聘用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对中小学校长的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小学在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并通过对中小学教师招聘、专业发展培训、薪酬制度等方面的调研,间接了解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及特征。
本研究共赴12所院校,访谈教师教育院校相关负责人94人次、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13人次、中学校长及教师代表5人次;分别完成了G省、s省教师教育体系调研报告。
二、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若干特征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开启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进程,至今已形成由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并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多类、多层等特征。本研究通过对G省与S省的调研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当前教师教育体系的若干特征。
1 构建起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调研结果显示,G省与S省均已构建起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具体可以从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就院校数量而言,G省的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数量分别为师范院校的2.2倍和2,6倍;S省的综合院校数量是师范院校的1.4倍,高职院校数量达到了师范院校的71.43%。因此,从院校数量而言,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已成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学生规模而言,以2010年为例,G省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师范类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分别占到该省当年总规模的34.98%、17.31%、47.71%,以职业院校规模最大,师范院校次之,综合院校规模最小。S省的情况与之不同,其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师范类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分别占到该省当年总规模的38.85%、54.67%、6.48%,以综合院校规模最大,师范院校次之,职业院校规模最小。两省师范生规模在院校结构上的不同与其省情的不同密切相关,但二者又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两省师范院校的师范类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已经低于各省总规模的40%,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师范类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所占比重则超过了各省总规模的60%。这表明,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已经承担了60%以上的本专科层次的师范生培养任务,形成了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2 教师教育仍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省属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突出
关键词:高师院校 创新学分 内容 必要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8-02
1 高师院校创新学分的定义
高师院校创新学分是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设立的一种获得学分的标准。其具体定义是: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根据师范专业的学科特点,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修满教学计划内必修、限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科研、课外实践、专业竞赛等相关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经学校相关部门审定后给予任选性质的学分。
2 高师院校创新学分的内容
2.1学生的科研成果
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术论文、科技创新、调研报告和其他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而师范专业学生的科研成果则更具有本专业的特点,多与教学技能、理论基础等方面相关。以笔者所在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为例,学生的科研成果中,关于师范技能研究的学术论文占科研成果的48.5%,关于中小学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占20%。
2.2学生课外实践成果
师范院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模式、班级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操守。师范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中小学教育见习、暑期教学培训、教学类考级考证等方面,这些实践类的创新成果对学生个人教学素质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3学生竞赛成果
师范专业学生参加竞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专业知识类,如英语类竞赛、计算机类竞赛、理工科学类竞赛等;教学技能类,如硬软笔书法竞赛、说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文艺特长类,如歌咏比赛、体育竞赛、辩论赛等。学生在取得竞赛活动成果的过程中,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 高等师范院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必要性
3.1设立创新学分是深化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
当前,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深化各项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内容。如何培养、开发和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可以通过创新学分来实现。目前,高等师范教育已经认识到创新学分的作用,虽然进行了探索实践,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做法不一,尚未上升到成熟完善的机制制度,创新学分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必须深入研究,规范各项措施,提升工作效果,推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3.2设立创新学分是培养创新型师范类人才的需要
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即中小学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双基”的重视,使得学生能扎实稳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和熟练运用基本技能,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教育结果,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最大原因就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够。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培养输出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师范类人才的重任。而高师院校设立创新学分的初衷便是为了在做好基础性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教学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个人创新素质,从而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师范类人才。
3.3设立创新学分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的需要
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稳步加快。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①,此数据表示我国早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近年来,教师岗位逐渐趋热,高等师范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却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师范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此形势下高师院校设立创新学分旨在使师范生学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适应性,提升教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性。
4 高师院校施行创新学分的对策
4.1突出技能培养,设置创新学分的评定标准
高等师范教育的创新学分设置,必须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重点要在培养师范技能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和成效。一是必须紧密结合高师院校教学内容设置创新学分项目。学生的专业教育主要是通过科学合理设置教程来实现的。创新学分,作为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课程来设置,重点突出教学课程实践中的创新性,达到教学课程的深化和应用,从而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必须设置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师范技能创新学分项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创新学分必须体现在师范技能上,例如,听、说、读、写以及教育方法、思路,甚至可以包括课件制作、书法等教学手段方面的理论创新和经验总结,都可以作为创新学分设置的项目。三是评定参考标准要科学。创新学分可以设置很多项目,但每个项目的分数及比重要根据创新价值来评定,对教育教学有重大推动引导作用的要予以突出,但也要鼓励边缘性、以及其他方面的成果创新,因此在设置创新学分的评定参考标准时,必须全面涵盖,重点突出,统筹兼顾,注重实践,科学合理设置。
4.2把握基本要素,完善创新学分管理模式和机制
创新学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的教育需要引导,需要基本要素来保障。创新学分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完善,必须优化基本要素,发挥最大效能作用。一是建立创新学分管理机构。机构的建立,可以发挥指导、引导的作用。可以以系或二级学院为单位设立创新学分管理机构,专门从事创新学分工作,便于结合学科,掌握创新学分情况,从而也有利于学科建设。二是建立创新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某种程度上超过学校规章制度、教学大纲、学校各种组织的作用和影响,直接引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因此,建设一支创新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深化创新实践认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学分的基础。三是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必须要重视和培养,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创新学分的投入力度,把创新学分工作作为学生实践课程、走入社会的一种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创新学分工作真正受到学生欢迎,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学分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3合理利用资源,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
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其参与创新性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的。所以,师范类院校要努力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更优的环境。一是要提供充足的专项经费。学校每年应划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师范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学生创新科研的辅导经费、取得成果的奖励经费、技能训练的环境建设经费等,合理的经费投入是创新性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二是要注重校内硬件建设。为了满足学生创新活动的需求,学校应在校内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活动室、实验室。而针对师范专业的特点,高师院校还应设立专门的语音、微格教室,安装成套的摄录、测评设备,为学生的创新性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三是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主要还是要加强与校外中小学的联系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课堂观摩、模拟授课、经验分享等方式,使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张连玉(1995.11-),女,汉族,河南泌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毕晨磊(1994.07-),男,汉族,河南许昌鄢陵人,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专业。
车国帅(1993.0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摘要:信阳是个农业大市,由于发展基础较落后,目前信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总体规模偏小,当前信阳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出租、转让、互换、转包、入股、抵押、代耕等形式。但是现有的几种流转形式在实践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土地流转为个案进行研究,因其普遍性和代表性,深入剖析土地流转的现状,探索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因此,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流转;流转模式;形式
个例分析――以淮滨县为例
(1)淮滨县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淮滨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淮河中上游,豫皖两省交界处,南望大别山,北接黄淮大平原,淮河干流横贯其中,享有“淮上江南”美誉。全县总面积12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万亩,人口75万。自2009年信阳地区推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全县上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中介和服务网络,目前已成立乡镇土地流转中心17个。截止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3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3%。100亩以上流转面积大概有9万亩,100亩以下散户流转土地30万亩。
(2)淮滨县土地流转主要模式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县情实际,科学把握土地流转的趋势和规律,探索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四大土地流转模式”:
①“自发流转”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个人出去打工了或者移居他乡了,把地交给亲戚、朋友、邻居种植,这种模式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70%以上,这就造成部分土地向一部分村民手里集中,现在全县每个村都有几户种植50-60亩的农户,其特点:面积小,几亩或者十几亩;手续简单,一般不签合同,口头承诺;费用低,一亩地100-200元,甚至不要钱,给几袋粮食就行。
②“企业拉动”模式。把土地流转工作与龙头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初步实现了农村土地由分散性、小宗地、亲邻间流转,逐渐向整体性、大宗地、区域间流转过渡。
③“土地信托”模式。信托公司主要依托它的经济实力和信誉,将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再转包(出租)给具备农业经营资质(经验)的大户或企业,并以此收取开发收益,最后将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和受益人。这样既可以提升土地的潜力,拓宽土地的增值空间,也可以实现土地、资本要素的最佳配置,达到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的分离,更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户“有地无力开发、有力无地开发”的弊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④“大户流转”模式。一些种粮能手、种粮大户也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推动力。
(3)土地流转中存在具体的问题
①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是高风险、高投入、效益低的一个行业,经营农业需要大量投入,特别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在进行大田整理、低洼田整治、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都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对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制约比较大,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配套有关基础设施。
②土地流转程序和形式不规范。其主要表现在农户之间的流转只有口头约定(协议),没有书面合同,不利于承租方长久经营规划;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书面合同内容不完整,在某些方而缺乏法律效力;有些未经过有关管理机构的审核,使得经营方心存顾虑。由于流转方式的不规范,导致受让方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权益纠纷埋下了祸根。在淮滨县的一些村庄中,一些农民围绕着对土地利益引发的争执甚至造成局部的暴力冲突事件。
③经营主体实力不够强。种植大户、专业农村合作社组织,企业业主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但是大多数经营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缺信息等问题,因此拉动土地流转的动力较弱,导致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信心也不足。
④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普遍不足。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土地是农民的保命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即便是现在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或找到一份固定的谋生职业,土地仍然被他们视为“活命田”、“保险田”,所以说他们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
(4)对土地流转的有效性建议
①政府完善土地流转规划,规范运作确保有序流转。立足实际,政府应修订土地流转工作方案,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路,大力开展空心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耕。加大对废弃地、低等田的综合整治力度,提升土地利用效果。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要引导、指导、规范、服务、要有所作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切实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多种途径、多角度从土地上要效益、谋发展。
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重要性认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和土地流转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大放规模流转效应”,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从而“提升土地经营水平”。
③筑牢土地流转平台,规范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所、乡镇两级流转站(点)的作用,畅通土地流转信息渠道。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县级政府财政奖补资金作用,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对具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项目重点扶持,确保专项资金规范使用,专款专用,发挥应有作用。
④完善农村社保机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增强农民离开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试行农民土地经营权推出补偿机制,鼓励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或稳定工作的农村人口主动退出土地经营权。
⑤引导工商资本涉足农业。外来资本的介入能带来农业管理方式的变革、技术的提升、市场的开拓,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淮滨县农业跨越式发展,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加速土地的流转需要工商资本的介入。要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农业建设、参与土地流转,规范资本用途,使其真正用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上。
本文通过深入对信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凝练出信阳市淮滨县土地流转的方式、模式,探索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因地制宜提出推动土地平稳有序流转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监管提供依据和参考,促进该地区农村土地的规范高效流转,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世军.“信阳土地流转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信阳社会科学》 2010/5.
[2]河南省信阳市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中国农经信息网.
[3]张文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动力机制探讨―以河南省土地流转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3,1.
**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东经98。41`—99。02`,北纬26。28`—27。32`地处怒江州中部,东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交界,南与怒江州府六库所在地泸水县相连,西与缅甸接壤,北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相邻,怒江从北向南贯穿全县,境内地势以山区和峡谷为主。**县人口约10万,其中农业人口9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县,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地方财政收入于20xx年才突破1000万元,现地方自己率仅为6%,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按国家标准,已经散失生存条件,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三位一体”的全国26个特困县之一。县域内现有省道107公里(四级),乡村道路391.2公里,受全县地理环境和经济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的道路运输业具有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发展很滞后。
一、基本概况:
(一)、道路运输业发展概况
道路运输业是**县经济基础产业之一,在县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先行官作用。特别是自国家通达工程实施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道路运输系统上级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使**县的道路运输业逐步发展壮大,全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道路运输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将为**县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的交通事业的腾飞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县现有客运经营业户3户,客运站点两处具体从人员数见附表1、附表2
附表1:
从业人员合计
人数
持证上岗
道路旅客运输
601
401
货运从业人员
247
116
道路货运运输
269
200
站(场)经营从业人员
200
200
客运站
11
11
货运站
机动车维修
56
56
技术负责人
32
32
质量检验员
15
15
当地维修技术人员
9
9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人员
其他相关业务经营从业人员
18
18
附表2:
**县道路运输业产值(20xx年)
月份
旅客运输量(万人)
客运产值(万元)
平均运价(元/公里)
货运产值(万元)
1
2.87
101.02
0.22
99.07
2
3.16
111.23
0.22
120.74
3
2.97
104.54
0.22
80.97
4
2.21
77.79
0.22
94.03
5
1.87
65.28
0.22
60.28
6
2.11
74.27
0.22
79.75
7
1.39
48.93
0.22
85.52
8
1.05
42.94
0.22
67.85
9
1.31
46.11
0.22
96.82
10
1.68
59.14
0.22
105.85
11
0.96
33.79
0.22
111.75
12
0.64
22.53
0.22
125.76
合计
22.22
787.57
1128.39
产值总计:
1915.96
(二)、县交通运政管理所设置现状
**县交通运政管理所是由民间运输站演变而来的,1957年成立民间运输站,站址设于**县上帕镇,隶属于县工交局;1985年3月**县工交局交通运输管理站成立,工作人员有三人,1989年交通运输管理站改名为交通运政管理所,同年工业交通分设,**县交通运政管理所隶属于县交通局。1997年**县运政稽查大队成立,与县运政管理所一套班子“挂”两个牌子。20xx年机构体制改革后,**县交通运政管理所隶属于怒江州交通 局,由怒江州交通运政管理处垂直管理。20xx年怒江州运政系统人员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经费由云南省财政厅提供。运政的执法依据主要是20xx年7月1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20xx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云南省道路运输条例》以及其他交通部颁布的运输市场的相关规定。
我县运政管理所现有职工6人,上级部门核定编制人数6人,4男2女,其中大专及以上5人、中专1人,平均年龄36岁,新职工的招录要统一通过云南省公务员考试。
详细情况见附表3:
机构设置
管理人员
办公设备
学历
县级
35岁以下
36岁—54岁
55岁以上
汽车
计算机
办公面积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2
4
1
4
470m2
5
1
二、费改税后道路运输工作调整
(一)、费税改革前的运管工作
以前的运管工作主要以收费为主,运政工作感觉是为收费而收费,而且很多时候由于人力等各种客观因素制约,使每年大部分的的工作时间都用在收费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而且由于我地方经济条件滞后,使征费工作难度加大,所以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征费任务后,用在行业管理上的时间相对较少。
今年是国家实行燃油税改革的第一年,和过去的人员征费相比,燃油税的实施是奉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公平公正原则的结果,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征费问题,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运政工作从单纯的收费中解放出来。同时,燃油税的实施也是运政工作改革的一个开始。我所运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要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工作职能转变。从注重征费到以行业管理为主,提高服务质量过渡。
(二)、今后的运管工作
今年实施征收燃油税后,我所决定在加强上路稽查的基础上,以行业管理为主,提高运政服务质量,完成县级运管所的职责。
1、准确定位我县运管所职责。
首先是明确工作职责:县级运管所是承担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业监管、源泉管理等具体工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市场的培育和监管上,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在工作中实现四个转变:从以规费征收为主向全方位行业管理转变,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从突出事务性管理向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转变,从重审批轻监管向轻审批重监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
2、突出以人为本,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要将“文明执法、精细管理、优质服务”融于各项工作之中。在文明执法中体现程序严谨、公正透明,准确无误;在精细管理中体现熟悉下情、精通业务;在优质服务中体现耐心细致、周到主动。奉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下,我县所职工一定能完成好工作职能的转变,尽好运政部门的职责,加强运输市场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
3、认真学习《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并坚决贯彻执行
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是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履行道路运输管理职责,严格道路运输管理程序,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道路运输管理水平而制定的,是我们运政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在今年实行费改税后,在转变工作职能的大背景下,道路运输管理工作成为运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规范》是实现道路运输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基础性文件,只有学好了它才能履行好道路运输管理职责,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管理工作质量。
三、我县道路运输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二十年来,经过了几次的机构改革后,我县运政机构配置和经费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员配备不足,一人兼二职以上;
目前我所的人员配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员不足,三个领导(所长、两个副所长)之外就只有三名职工,办公室的工作任务有时候也比较繁重,还有行政审批,建档……等工作,光会计、出纳、统计、驾驶员、办公室、办政厅、稽查一个行业一个人就需要6个人,加上三个所领导,至少需要9人的配置。而且一般上路稽查人数不能少于3人,所以最少也得有10人的配置。在全省很多发达地区的运政系统内,稽查队伍中聘请了很多的协管员帮助维护运输市场秩序和查处运输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的查询所以不好做明确说明)
(二)、道路运输机构基础设备落后
我县所目前的办公室设备、办证大厅的相关器材、设备都相对不足,拥有的一些电脑设备都已经比较陈旧。上路稽查的相关配备,皮带、钢盔、对讲机、笔记本电脑、扣车锁等没有完善。
四、运管工作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建议和改革措施
(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和改善装备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内的道路运输市场发展越来越快,从业人员和相关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等越来越多,县内行业管理机构也需要适当的增设一些站点和聘请协管人员协助管理。再加上今后一些通村油路的建成,农村客运、货运管理和旅游景点的客运管理任务越来越多,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所以建议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道路运输市场情况核定编制人数,并由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聘请协管人员,由省上核定批准后,由省财政给予协管人员经费保障。20xx年7月1日重新修改颁布的《云南省道路运输条例》第十一章第56、57条中明确了道路运输协管员,经培训合格后,可以协助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和查处道路运输违法、违规行为;道路运输协管员经费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办公装备和稽查装备希望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机构建设
一是对全州的交通运管机构的建立和设置情况组织进行调研,在找出问题和亮点基础上,从全角度出发,制定出既便于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运管机构衔接,又便于全州运管机构统筹管理、相对保留地方特色,从而保证交通行业管理执行层机构的基本职数,强化培训和人才输进,不断培育和发展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运政管理队伍,促进交通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推动现代交通运输业健康、安全、和谐、顺畅发展。
二是切实转变道路运输管理职能。道路运输管理“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已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我们的行政职能一定要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把营造良好的运输市场环境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切实把职能从直接干预转换到为运输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从被动的事后处理转变到加强市场预测和调查研究的事前控制上来,从重事前许可转变到重事后监管上来,从以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新时期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职能,尤其是省级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是做好发展战略研究,做好政策规划,制定技术标准,搞好市场调控,市场信息,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监督考核,做好价格调节,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一步简政放权,将市场准入的职能尽可能放在基层,充分发挥属地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是努力塑造良好的队伍形象。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抓好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促进队伍建设上水平、上台阶。通过教育培训,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适应运输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全一盘棋的思想,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杜绝各行其是,维护好行业整体形象。
(三)、进一步强化运政信息化管理
希望通过上级部门的部署、安排,进一步与电信部门联合开展交通信息化建设。我县所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建立起政府部门的公众信息网站。
内部局域办公自动化信息网希望在原基础上,争取将来能够与省内各州、市交通运政单位与州内三个县运管部门等三级运政信息系统的专线联网业务操作,有效地提高服务窗口办事效率。
(四)、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督机制
在当今社会的政府工作中,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重要,中央和国务院也一再强调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需要着重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基本思路与做法是在继续落实交通部“把好三个关口,搞好一个监督”要求的同时,结合县内实际,制定具可操作性的《道路旅客运输安全监督管理规范》,明确所领导、所业务相关股室、各基层交管所(站)、队安全监管责任,把安全监管任务层层分解,着力建立起标本兼治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做到预防为主、责任分担、关口前置、重心下移,从“属地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入手,层层落实监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对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全方位的行业监督。
[关键词]物资采购管理优化
加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给企业比价采购创造了条件,如果企业不对采购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由此造成隐形资金流失有可能比生产环节的损失还要大,并且难以补救。企业在采购环节上以资金、成本管理为重点,将全面预算管理、采购计划管理、采购质量控制、采购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
一、企业物资的合理采购
1、物资材料价格变化的特点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材料的定价权属于国家,由国家计划统管,国家在核定材料的原价基础上加上材料的运杂费、运输损耗费、采购及保管费等,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成为地区材料价格标准,如有价格变动,国家下达调价文件,作为日后结算的依据。
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市场的竞争是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前提,其核心是价格,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必须服从价值规律,材料价格主要由材料销售单位确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随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材料价格的多变,给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带来一定的困难。
2、材料采购及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材料的发票价格与实际价格不相符。有些管理部门以发票价格控制可调材料价格,按发票价进行调整,某些采购单位的发票价高于实际价,在调整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材料采购渠道不同,价格差异也较大,用发票价控制价格,根本无法控制质次价高的材料;材料采购回扣比较严重,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回扣费”已纳入发票价中,国家利益被某些不法采购人员或所谓的“关系单位、关系人员”以“合法”的形式拿去了。材料发票管理混乱,材料经销部门给他们一定的好处费就可任意开发票,甚至个别经销商、个体户利用自己手中的空白发票,随意填写单价,并且虚开发票已成了个体工商户创造经济效益的工具,防真手法更加严密,给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单单用发票价控制和调整价差,必将造成材料价格的不实或失控。
(2)企业随着安全管理工作压力的逐步加强,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上,而物资的采购则多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质量、价格不一,规格型号不一,采购空间大,加上当前物资采购处于买方市场且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备,这就给某些不法采购人员创造了很多的“有利条件”,如当前社会上经常出现的舍近求远现象,打着“照顾关系”或“领导授意”的旗号随意订货定价现象,为了照顾个人关系,人情关系,质量好的价格低的不买,反而采购价格高的质量差的产品,这样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带来安全隐患,而且增加了成本。显然,有些旧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因此,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管理规定,制定和完善材料采购的管理方法、制度,规范运作程序,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对物资采购及控制的几点作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配备政治素质高的采购人员,把那些经验丰富,事业心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采购队伍中来,提高采购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对采购人员进行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杜绝在材料采购中拉关系拿回扣。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对发现劣的迹象,要发挥组织部门关心干部、教育干部职能,引导职工上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购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站稳脚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立市场调研制度,确保价格的真实性
在市场调研中,价格的浮动比率很难掌握,电话咨询是一种价格,现场与供应商洽谈又是一种价格,钱货即时交易和期货交易又是一种价格。掌握市场行情建立信息网络,在市场信息中优选价格,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首先,要有重点的和一些经销商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利用经销商掌握的信息资源来了解市场,间接地了解其他物资的市场价格,做到统筹兼顾。其次,积极主动的开展营销策略,广交天下朋友,新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打开市场,同等材料比知明度高的企业价格要低,因此,在抓住新企业的上市心理,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胆降低材料价格积极与之协作。最后,为了更加准确的掌握市场物资动态,订阅物资传真快迅,并由专人分析总结,定期向采购人员指导价格,指导采购;利用信函和电话征求价格,优选价格,如生产用的钢材、木材、水泥等物资把规格型号、材质、数量等内容向周围供应单位发出求购信函或电话,请供方单位报价,从几个单位的报价中优选价格,再进一步与供方洽谈降低及购买事宜,达到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目的。
3、材料价格实行限价控制
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科室到材料供货地点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材料的原始价格,加上运杂费、采购保管费来确定材料最终结算价,根据调研情况一季度公布一次材料价格,半年一次材料限价。节约部分纳入生产考核,超出部分由采购单位自己承担。
4、成立专门的验收小组,组建专家库
设备、材料、工器具的验收专业性比较强,从表面看是看不出实质性的问题的,有时还要借助一些工具作一些实验。成立验收组,组建专家库,成员独立性的开展工作,不受任何组织和团体的干涉,谁验收的物资,谁对质量负责任。对于降低采购成本业绩突出的采购人员、严格履行职责的物价管理人员、质量监督人员采取加大奖励的措施。对于利用企业采购业务、贪污受贿、损害企业利益、造成企业资产流失的直接责任人及主管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处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