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11:0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实习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政助理必须能够熟练地准备统计报表、书面报告以及做管理方面的演说。要求熟练掌握个人电脑技术、MS Word、Excel和PowerPoint,以及创建多种专业文件的经验。分析性思维很重要,因为他们经常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轻重缓急的判断,并且要对公司的发展和表现进行逐步地监控。还需要有非常好的组织能力,传播公司的正面形象并很好地反映在组织工作中,熟悉如何进行控制。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 -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潮州 身材: ***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3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行政/人事类:行政助理,人事助理、文秘/文员、 工作年限: 1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XX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深圳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环球互易咨讯集团
起止年月:XX-03 ~ XX-05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业 担任职务: 部门助理 工作描述: 拟写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以及总监的工作报告,协助总监日常业务的展开和进行。统计分公司业绩相关的数据.与公司合作商沟通联系,保证公司部分业务的有效进行。部门费用报销,上交各类内勤工作,向部门和其它部门传达、传递工作信息等,上交业绩日报表,月报表和制作产品培训的PPT。 离职原因: 寻求更好的发展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华南师范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XX-06-01 所学专业一: 商务文秘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XX-06 XX-06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 商务文秘 国家秘书四级证 0719000000446582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XX年在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实习 担任新闻电脑编辑,主要负责每天节目的采编和制作,更新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丰富自己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 XX年11月至XX年1月在广州青年报专栏部的广东博学道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实习 担任记者和助理,主要负责采访各高校的招生就业情况,拟写采访稿。并负责公司日常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充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XX-XX年分别担任系学生会副主席兼学习部部长 负责系活动及晚会的策划,执行, 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拟写活动的计划书和活动的工作总结,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XX年担任院学生会秘书部干事 负责活动简讯的撰写,拟写学校刊物的文章和编辑,充分提高了写作能力和编辑能力。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细心谨慎,对工作热情负责,能吃苦耐劳.在新华通讯社广东分社实习,担任新闻信息编辑,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在广东博学道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实习,担任助理的工作,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有处理文书等行政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010年4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同年5月教育部再次下文《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通过以上文件可见国家对创业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2012年8月教育部下达《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文件认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是创业教育的目标。2015年全国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这个词出现了38词,位列第一,“创客”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庆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创业教育,根据2013届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重庆市2013年高校自主创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5%,其中研究生占3.4%,本科生占76.9%,专科生占19.7%。文学和工学类研究生创业比较较高,艺术学类本科生创业毕业较高,电子信息大类专科生创业比例较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
(一)创业教育的现状。
根据2014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年终就业方案数据显示,院校2014届毕业生创业人数12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3.9%,根据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初次就业率就业方案数据显示,2015届毕业生创业人数50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2%,学生创办微型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54家,未注册12家。目前学生对于创业的激情很高,但是缺乏创新性,不能够正确区分“创业”、“创新”和“创意”,对创业精神理解不到位。
(二)创业意识的培养。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开设的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SYB创业培训班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仅仅开设在经济与贸易学院大三年级。目前学校每年开设各类创新创业讲座、沙龙数十场,平均每一个月一场,但是这个数量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且能够请到的讲座老师一般都是理论派的教师,或者是刚刚开设企业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政府官员为代表的官员派,要么是理论派,要么是实践派,没有理论派和实践派结合的专家。
(三)创业氛围的营造。
目前学校拥有SYB培训师2人次,创业指导师6人次,并先后派3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学校每年投入10万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大约为16600余人,这么多学生的需求,教师人数和教师素质、教学课程量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从2012年到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共组织近5000人次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创业大赛,学校曾两次获得省部级“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我校麦藕动漫创业团队在2012年8月在台湾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自主命题组团体一等奖,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三等奖。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结
(一)转变教育理念,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为鼓励我校大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造、创业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习。“翻转课堂”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通过学生自学获得知识,老师只是协助同学完成。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课程,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进行“翻转课堂”的创业教育,是今后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决,一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小班制教学,课堂人数控制在80人左右,这样上课的老师能够更好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创业知识,该课程主要开设在大三年级。二是把创业课程改成公共选修课,针对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才是真正想创业的学生。三是把创业课程改成网学课程,这样可以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教室教师不足的局面,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
目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业师资主要由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等组成,SYB培训师并未在我校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其他的创业教师都基本上是兼职构成。所以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学校成立创业课程教研室,把全校所有的创业课程纳入该教研室,教研室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设计。二是SYB培训师、创业指导师、各级各类的创业培训师、辅导员这几类教师不能进行通篇的创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每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板块的教学方式,这个教师就专门针对这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活动。
(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关心创业基地建设、师资的建设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新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拓展和保持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它成为创业教育的铺垫。二是在大二期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刻理解思维的过程,参观学校的孵化基地、合川当地的创业园等,掌握一些基本的创业思维方式和技巧。三是让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开始尝试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去相关的公司实习或见习,了解创业的过程。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需要,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不能无目的性、无系统性,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通过文化、创业榜样、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要特别重视质量和影响力,制定创业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和激励措施等,加强创业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以创新意识带动创业意识,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学生创业,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基地条件和环境,优化创业资源,着力提供一个多功能创业平台。在基地运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大厦,形成一个综合型大学生创业就业综合孵化区,提高创业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收益性,打造示范性创业基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基地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大力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授予徐州创业园“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N].中国教育报,2010,4,27.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现状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从此中国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人才急需,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机遇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在就业环节受到了冷遇。据有关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当中有60%以上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大专生。①面对严峻的事实,高校也开始反省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提出了全国旅游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强旅游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这无疑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改革的一剂“强心针”。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现实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计划不合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问题。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每年的专业实习,尤其在实习初期,从各实习岗位上普遍暴露出学生“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明晰,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准确,缺乏服务意识,客人满意度差等突出问题。专业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低的第一个爆发期;第二个爆发期是在学生毕业择业时,部分学生由于实习时不愉快的经历而放弃进入旅游行业,或者由于自身职业能力受限在就业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些被边缘化的学生大部分迫于就业压力最终也选择了转行。所以会出现地方上旅游行业人才急缺,学校培养的学生却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2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的宗旨是服务地方,作为地方上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源,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并不能结合地方需要和特点,老师缺乏实践经历和定期培训这些是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行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毕业后也不能较好地为企业所用的主要原因。
2.2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中,校内实训基地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就贵州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中职或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往往比本科院校更完整和专业,并且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老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实践,而本科院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相对于实践的经费支持较少,很多应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相对陈旧落后,实训基地功能简单,使用率低。
2.3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就目前安顺学院旅游学院的师资构成来看,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既缺乏系统的酒店、旅行社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行业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因此在教学上也只能立足于课本,缺乏实践指导。学生最终学习的结果呈现两个特点:要不就是对本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要不就是发现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实践中并不适用,导致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因此,师资上的不匹配是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实训教学任务的。
2.4企业、学校、学生在各自诉求上不统一
旅游酒店企业方面:一方面,实习生能有效地降低劳动成本,另一方面,从员工管理来看,相较老员工,学校能分担企业对于实习生的1/3或者更多的管理压力。基于这些考虑,企业希望学生实习期越长越好,大多要求在10个月以上,这样学生基本能蜕变成固定岗位的熟练员工,为企业所用。学生方面:由于实践机会少,普遍希望能够分次实习,轮岗实习,以此接触更多的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并得到合理的报酬。学校方面:主要的诉求是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实践的内容,希望在实习期间学生不出问题,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安排。由此可见,企业、学校、学生对于实习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出现问题往往会表现出各自为政的棘手局面。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针对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改革传统教学体制,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研讨职业能力提升的新方法,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1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发展规划
学院领导应该转变思想,意识到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上去调整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本着专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宗旨,做好职业能力的长期规划,如旅游管理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规划、旅游管理见习实习规划、旅游管理校内专业活动开展规划等。并且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各项计划的执行和实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操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实践技能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
3.2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
积极搭建从校内到校外的专业实践技能平台,校内平台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全校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和服务工作。校内专业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就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曾多次举办过“导游之星评选”“旅游日宣传活动”“导游与餐饮服务技能大赛”等大型赛事,在学校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旅游学院组织训练的“礼仪队”也长期服务于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这些都一定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并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仅为专业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校外实践平台主要以教学基地为中心,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三个方向(景区、酒店、旅行社)实施建设,与星级酒店、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大型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双方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3落实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内容
3.3.1校内专业实践活动项目
建设专业导游队。立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及专业实训平台。常规活动:①在每年的迎新期间,为学生及家长导游讲解安顺及学院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宣传服务的重要窗口;②开展导游模拟大赛:主要为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精神风貌。建立餐饮与客房实训兴趣小组:小组由专门实训老师负责指导,以现有校内实训实验室为中心开展实训活动。①定期开展酒店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大赛,以赛代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②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去合作酒店进行参观和学习;③选取优秀代表参加省、市举行的酒店行业的相关赛事。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同时提升服务技能。
3.3.2校外实践活动项目
景区方面:目前旅游学院已经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市兴伟石博园等作为教学实践见习基地。围绕见习基地主要开展以下活动:一是了解和熟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提升审美能力;二是做好沿途以及景区现场导游模拟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导游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三是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学术水平,完成见习参观心得。酒店及旅行社方面:以现有的黄果树迎宾馆、安顺市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天凯悦酒店、天瀑酒店、天悦旅行社、激情旅行社等实习基地为中心,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是了解酒店的基本经营管理情况,酒店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服务技巧;二是通过旅行社去实际感受“导游”“计调”等工作的主要内容,学习如何招徕客人、制作行程单、对客服务、旅游讲解等具体的实操工作。
4提升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完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实训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在目前实训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来提升实训师资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是“请进来”,引进“行业精英”,或者积极与已有合作的实训单位、实习基地联系,邀请专家“进课堂”,现身讲解工作中的案例和体会,同时对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实训师资应该定期去进行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培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还应定期去合作的实训基地挂职学习,接触实际的服务工作,进行实习调研,了解实习生情况,不断完善专业的实习环节。通过这种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其本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企业和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实习期的雇用关系,企业本身也扮演着教学的角色;学校和企业也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互相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走访,而不再是实习期间单纯的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关系,学校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便于企业发现更多的人才,便于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便于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是一件“三赢”的事,三者之间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必须采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式。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把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己任,①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综合性人才,真正成为地方旅游行业人才资源的供给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 美术教育 课程改进
2007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至此,终止了10年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开始恢复。实施办法规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回归沿袭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是基于中国教育国情制定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旨在增强农村基础教育,充实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质量,并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一、美术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分析
在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1972年)中明确提出了成为“完人”的条件,其中有一项就是美感经验。对美的兴趣、识别美的能力、把美吸收到一个人的人格中去以及其他美感经验的组成部分等。①
自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并开设了“画法”科目开始,我国美术教育开始得到重视。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日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从对全国美术教育特别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美术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美术教师的缺乏。一般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是非美术专业的教师,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显然对美术学科重视度欠缺。
美术教育具有视觉情感性、启发创造性、情感享受性与治疗性等功能②,通过情感与技能的培养能够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所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其他教育的辅助部分。
二、首届美术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显现的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教育部6所院校共招收首届免费师范生10933人。各校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结构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并且建立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基地、建立基础学校之间的导师制等一系列的措施。但从首届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学习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首先,是学生本身。第一,由于生源60%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自己的专业及其他能力会表现出不自信,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大学生活。第二,由于免费师范生毕业就业目标明确,工作岗位有一定保障,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出现不思进取、麻木及盲目的学习状态。第三,由于美术专业高考的特殊方式,导致一些本身不热爱美术专业的学生为了能够考取学校而学习美术,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第四,由于协议上的支教政策,使得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农村美术教育的了解而担心自身以后的发展问题,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学院课程设置方面。第一,课程的单一性。尽管对课程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整,但还缺乏美术专业知识的多样性和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性。第二,理论多于实践。课程中理论学习在比例上远远大于实践教学活动。尽管学校在中小学建立了一定的实践基地,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及实习基地自我保护意识严重等原因,实施比较困难,而且效果并不如意。
三、免费师范生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进思路
由于当今文化的多元性,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认同程度不断攀升,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使得美术基础教育一样需要培养出适应素质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基于以上原因,在课程改进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教育的关注性
美术专业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美术教师,其美术教师角色定位正确与否,事关师范生自身的成长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落实,所以在课程中加入一定课时的心理教育课程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至关重要。第一,加强美术教育观念。使他们认同美术教育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内心真正接受自己的教师角色,树立为美术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终身服务的学习目标。第二,加强师德教育观念。在固定的心理课程外不定期加入优秀美术教育者的成长经验报告及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方面的讲座来提升学生“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通过心理教育课程能让学生把积极主动投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真正热爱美术教育专业。
(二)专业素养的多样性
因师范生有特定的职业方向,所以对其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有针对性与适应性。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中小学课程中所涵盖的美术专业内容题材包罗万象。要做好每一节课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厚的美术知识。因此在美术专业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中应适当添加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民间美术课程。设置民间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各地区所拥有的民族艺术,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弥补乡村教学资源缺乏的状况,能够尽可能地挖掘乡土教材。第二,现代美术知识。新课标中不仅包括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如素描、水粉等,还包括一部分紧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流行的大众文化,这就需要课程兼顾传统和现代出现的各种新的美术门类与表现形式。第三,中小学画材课程。由于新课程的全面性与灵活性,在中小学的课程中还会应用到许多在以往课程中接触不到的材料与制作工具,在课程中设置此类科目,既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心应手,也会起到舒缓情绪与提高创造力的作用。
(三)文化素养的全面性
美术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当拥有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及较丰厚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分析好教材、处理好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在不断探究和追问中体验美术所表现的丰富内涵,理解美术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尽量增加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交叉学习,即对音乐、戏剧、文学等门类的了解与欣赏。通过增加此类选修课可以激发学生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兴趣,同时也会为本身的创作及教学提供偶发灵感。
(四)美术教学理论的融汇性
美术教学理论课程主要是针对美术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这类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完整的教学过程、形成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学会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对美术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以往的美术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通常为考查课,但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尽早接触教育理论知识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美术教学研究水平,同时能使他们在走上教师岗位后的教学活动得心应手。因此,应将此类课程提前至第二学年,在以后的每一学期中尽量增加一些课时来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并将重要的科目如“中学教学法”等设定为考试加考查科目,以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
(五)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贯通性
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技能。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美术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在课程内容弹性加大的情况下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科学、灵活、熟练地运用教材。所以实践活动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现行课程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集中在第四学年的一个学期显然是不够合理的。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教学实践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中。这种实践活动可以以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校外实践。学校应尽量多地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培养基地,在每一学期的课程中设置一定的课时带领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中去观摩、实践,进行实地教学活动。第二种是校内实践,也可称为美术教学模拟活动。在每一学期设置一定的课时,通过教学设计、模拟课堂、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③成功的高校美术教育能够确保未来的美术教育家在教学过程完整性的前提下提高全民的美术兴趣、审美能力及艺术创造力。相信通过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努力,美术专业免费师范生会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为美术教育做出贡献。
(注: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青年教师教学研究项目)
注释:
①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②高明主.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就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转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2-02
1 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校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转型试点院校,各项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方案设计如何改,没有好的方案与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
2 我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现状
我校虽已启动转型发展的改革之车,各种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及制度也相继出台,也于2015年部署实施了转型发展新形势下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已初步成型。对于我校来说,转型不光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具体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配套支持。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虽已初步完成,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相应配套措施还未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如何转,如何改,仍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3 现有课程体系及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校以前定位的问题,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还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对本科学生的培养仍然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几乎照搬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两张皮”。致使学生毕业后面临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同样的竞争形式,造成简单工作不愿干,复杂工作干不了,动手能力差,缺乏职业资格证,就业困难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教的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脱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急需改进。正值我校改革之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
4 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课程体系建设
4.1电信专业就业岗位群
2014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于以上背景,近年来相对适合本专业及就业较好的岗位有:
1)信息处理技术;2)专业硬件设计;3)PCB设计与应用;4)嵌入式硬件开发;5)FPGA设计与应用;6)通信设计与应用;7)电子信息专业从教;8)工业生产及自动化;9)创新创业。
4.2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1)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证书
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举办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全国通认,含金量高。
2)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证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Electronic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简称edp)是中国电子学会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设计工程师的需求而推出的一项专业认证。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的国际互认。
①目前进行的认证考试主要有两项: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
② 目前进行的初级认证考试主要有: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
③2012年开始试行的电子设计中级、高级认证电子设计中级工程师;电子设计高级工程师。
3)网络工程师资格证
网络工程师考试属于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简称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中的一个中级考试。网络方面共有三个等级:初级为网络管理员;中级为网络工程师;高级为网络规划设计师
4)ARM工程师资格证书
ARM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后,获得由ARM公司统一发放的AAE认证证书,行内认可,含金量高
5)通信工程师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及对象:各通信运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所有从事通信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分为:助理通信工程师、通信工程师、高级通信工程师。
6)电子信息工程师资格证
经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试合格者,颁发加盖全国职业资格认证中心(JYPC)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钢印的《注册职业资格证书》。权威证书,全国通用。政府认可,企业欢迎。网上查询,就业首选。该职业资格共分三级:助理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师。
7)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教师资格证考试从2015年开始,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8)自动化工程师
自动化工程师资格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由于自动化工程师的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因此该职位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此外,其还可以从事教学或是研究工作。
9)创业咨询师
此证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和网上查询,全国通用。其可作为招聘录用、考核晋升、岗位续聘、职称评定、加薪的重要参考依据。 创业咨询师目前等级分二级,依据《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等级,本职业共分两级,分别为:二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三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4.3“三位一体”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突出我校非外语专业的“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外语类课程坚持了几乎是4年不断线。为了适应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本着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但又不能等同于高职教育,认为此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在35%左右比较合适,本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34.72%。
5 小结
我国部分高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已拉开序幕,各个高校都在摸索着前进,试图找到符合各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学校也已基本完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设,经由校内外专家的审定,都觉得较符合我校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以此建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定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杜希宙,韩伏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 衡水学院学报,2016(4).
[2] 李平,张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
小县城崛起教育城
崇阳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距武汉约三小时车程,在崇阳车站下车,可见公交车前悬挂横幅“祝贺新一中乔迁之喜”。“新一中”、“新城关中学”的车牌清晰可见。司机介绍,崇阳一中是崇阳最好的高中,七月中旬搬迁至教育城,所以称“新一中”。公交驶向县城新区,约半小时后,一栋栋红色楼房映入眼帘,司机说这就是教育城,是县城最美的建筑群。校园内,道路宽阔干净,路边是几个大运动场,绿树和路灯整齐排列。周围有青山相伴,县政府、法院也坐落于此。表面上看,教育城的规模不逊于武汉的大学。
这个位于盆地西侧的教育城,占地约1200亩,由崇阳县斥资5亿多元建成,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职学校于一体,可开设260个教学班,今秋开学,将容纳2万名学生在此就读,成为鄂南规模最大的教育“航母”。正值暑假,教育城内比较冷清,只有高三学生补课,职校新生试课。
“现在孩子们都放假了,平时校园里热闹。”城关中学校长罗火林介绍,09年搬入教育新城后,在校学生人数由原来2000多人增至5000多人,新城关中学在原基础上,合并了9所农村边远薄弱的初中。
一大批正在读初中的农村娃,涌进新城关中学,而且许多是留守儿童。“这群初一的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他们所需要的关心更多。他们很喜欢老师查寝的时候和他们聊天,每次去寝室查寝,他们都会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水果、零食分给我吃,他们会告诉我今天我不在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在城关中学实习的华师学生方新婧说。为此,崇阳县城和各个乡镇建有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在每个托管中心设立亲情室、视频室、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组织“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给留守儿童温暖。“人性化的管理,亲情化的服务”教学楼上悬挂的标语诠释了这种关爱。
学生三分之二来自农村,管理难度加大,城关中学在总校下面设立三个年级分校,方便管理。师资力量也要同步跟进。09年,华中师范大学在城关中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实验区,每年选派大量学生来此实践。王潇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免费师范生,今年6月17日,全国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她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参加,并与总理合影。总理勉励王潇说:“到基层一线当老师,要准备好吃苦。”如今,她放弃了留华师任教的机会,决定到崇阳山区服务两年。城关中学已建成多功能的数字化学习港,开通可视教室,与华师和华师一附中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培训教师1200人次;每年接纳华师100名免费师范生到崇阳支教两年。 “我支教的同时,可以读研。”王潇表示,这里远程教育设施完善,可与母校联通,在这里工作学习两不误。另外,学校与汉阳区教育局、咸宁学院都有合作计划。
教学楼后面,伫立着一栋栋红房子。“这是为支教生建的住宿大楼,两室一厅。”县教育局相关人员介绍,像这样的教师周转房城区有280套,农村320套,由县政府于2009年筹资2100万元兴建。其中,为特岗生建起了“两个家”,一个家在县城,一个家在农村学校,让他们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另外,相关教学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现在我们用电子白板教学。”今年春季开学以来,该校90个教室新安装的“班班通”教学系统全部投入使用。罗火林说,老师用电子笔可以在白板上即时对学习重难点进行勾画,迅速删改,还能保存板书。据了解,崇阳县是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近年来,该县通过国家投资、县教育局拨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近300万元,投入该县实施的“班班通”工程。该县计划至2012年在全县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
打工大县的职教路径
教育城里最先落成的学校是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打工大县,崇阳48万人口中,有近10万人长年在外打工,如何让年轻一代更有竞争力,县政府一直在思索。“崇阳县农业人口占80%。每年应届初中毕业生都在9000人以上,普高招生规模不足3000人,中职招生规模不足300人。全县没有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提及2005年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现崇阳县县委书记、时任崇阳县县长程群林说,5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因为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直接流入社会,不仅成为家庭的负担,社会的包袱,更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巨大阻力。程群林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办好职教当作为民办实事、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
经研究,县政府筹建县职教中心的可行性报告得到了批准:在县城新区划拨175亩土地,用于新建职教中心。崇阳是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当时县财政年收入不足一亿元,于是尝试教育产业化。县政府牵头整合崇阳县阳光电脑学校、先锋职业技校、阳光中专等全县民办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招商引进温州企业家投资6000万元,以股份制形式与三所民办职校合作创办职教中心。2006年,职教中心建成。
“当时只是把几所职校搬到了同一校区,学校之间是简单的物理组合,办学上各自为政。”崇阳职教中心办公室干部陈国清介绍,同一校区,三股社会力量办学,专业设置重叠、专业师资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低下、招生秩序混乱、办学特色难以形成、办学资金短缺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依然存在。
2007年6月15日,县政府对职教中心资源进行了优化组合,将三所学校组建成股份制中职学校,实行“多元投资、一元办学”的股份制办学模式。县委、县政府明确表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只参股不分红。整合后的职教中心,招生人数迅速由2006年的600人上升到2007年的1100人。
然而,重组后的职教中心欠债1700多万元,直接影响着职教中心的稳定和发展。县教育局局长龙志凡说:“民间资本参与的股份制办学模式,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成为阻碍崇阳县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同时,2007年7月调任职教中心担任校长的甘集体在当年的一份报告中这样写道:“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不明确,教学处于‘教师教无目标,学生学无收获’的状态,师生都极不稳定。社会力量办学已经两年,赶上整合的不稳定时期,2005级学生的实习安排一时又找不到出口。各种消极因素增大了招生难度。”
民间资本办学的趋利性与政府投入办职教的初衷相去甚远。2008年,崇阳县委、县政府出资4000余万元买下了职教中心的股权,通过股权置换实现了职教中心的公办化,使崇阳职业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3月29日,县委常委会形成第一号会议纪要,决定从2009年起,城镇教育附加费全部用于偿还县职教中心的建设债务;2009年崇阳职教中心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重点中职学校;2010年,在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急剧减少,只有不到5000人的情况下,职教中心招生2300人,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5800人。
为缓解财政压力,也为了解决中职教育的三大问题:与企业无缝对接,设备资金以及对口就业。校长甘集体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据他介绍,学校的专业都是和企业共建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目标,有些专业甚至是企业派人来培训,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学生毕业后直接进企业。
2011年,崇阳职教中心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被国家确认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甘集体说国家政策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社会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他对职校未来发展有信心。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采访中,县教育局领导反复强调“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表现为职业教育、高中、义务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全面重视,更表现在城乡教育均衡。“以建设教育新城为引擎,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梯级提升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程群林曾在教育局会议上总结。
而随着教育城的落成,围绕它进行的各项教育改革也日见成效。今年,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出炉,崇阳县在121个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独揽5个,包括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队伍建设、乡镇小学“1+X”联校一体化、学前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获批项目数居全省前列。
“所谓的‘1+X’,“1”是指中心校或片区中心校,“X”是指中心校或片区中心校的下属学校或教学点。” 崇阳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黄跃飞介绍联校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一个中心完小或相对优质的完小为核心,与相邻地域的若干小学(含教学点)联合办学,实现各校间的资源重组和实质性联合,解决因师资缺乏而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问题,着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崇阳,诸如此类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不少。”
目前,崇阳已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个样本监测县、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全省中小学后勤保障工作十大先进县、武汉城市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谈起改革初衷,黄跃飞说:“外出打工的人赚钱回来,在镇上买房子,孩子就留在镇里上学,城镇教学资源不够了。”他介绍,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城镇负荷加重,农村学龄人口剧减。为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整体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大胆的改革方案被拿到县委常委会上:在县城建设一座教育城,一次性撤销9所农村边远薄弱初中,与老城关中学合并,迁入教育城;撤销的初中办寄宿制小学,撤销的小学办公办幼儿园,实现梯级提升。
2008年,该县力排众议,推平荒山,扩地千亩,兴建教育城。公开拍卖原城关中学,取得土地收益9980万元投入新城关中学建设。通过土地置换,由投资商在城北新区新建崇阳县城关中学校区,中学老校区地块提供给投资商作房地产开发。其中政府以成本价出让土地150亩,开发商享受《崇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原本9亿才能办成的事,我们只花了5亿,而且没给学校负债,也没转嫁到学生身上,可以说是没欠一分外债。”程群林说,若按照当时“乡乡办初中,村村建小学”的旧格局,2007年全县有141所学校,共需投入资金9亿元,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势必造成新的浪费。
教育新城进一步扩大,周边土地和房产大幅升值,在梯级开发中,获取土地收益1.3亿元,投入新一中建设。“可以说,通过拍卖一所设施陈旧的老初中,新建了一所现代设施的新初中和一所普通高中。通过组合连锁开发,先后获得土地资产收益2.4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新城作为一个功能板块,带活了崇阳经济发展的全局。”黄跃飞说,教育城建成后,不仅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而且使交通、餐饮、商贸、物流等众多服务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新增许多就业岗位,成为推动崇阳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2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22-02
一、印度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一)智力开发的经验
1.实施扫盲计划。印度政府通过向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提供黑板、地图、图表等基本教学工具的“黑板行动”开展扫盲运动,还动员社会上层的志愿者帮助那些没有机会入学的人扫盲。随着“黑板行动”的展开,印度国民的识字率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到2004年为止,全国已有四分之三的男性人口和一半以上的女性人口能够识文断字,男女受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此外,印度的扫盲计划还包括“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等。
2.普及初等教育。主要包括:普及教育设施,即为所有6至14岁的儿童提供就近入学的教育设施,使学校与家庭住所的距离保持在初小(1至5年)步行1公里之内、高小(6至8年)步行3公里之内;普及入学率,使所有6至14岁的儿童全部入学;普及保持率,使所有学生从1年级起就按部就班地完成小学8年学业;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大纲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对所有的学校从1至5年级全部实行免费教育,除北方邦之外,其它所有小学中的6至8年级也是免费教育;为在学儿童免费提供午餐、校服、课本、文具以及为女生提供出勤奖学金;通过大力开展对教师的培训活动和编制出高质量的《十年制学校课程大纲》的方法来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
3.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印度高等教育的规模一直在稳步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2%,其中有两点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实行低收费政策发展高等教育。印度把高等教育视作社会福利事业,因此印度的公立高校一直实行低收费政策,收费标准上调幅度很小,有的学校则几十年没有调整标准。以尼赫鲁大学为例,2006-2007学年,尼赫鲁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年学费仅为216卢比(约合37.24元人民币)、杂费114.5卢比(约合19.74元人民币)①;印度理学院2006-2007学年硕士生年学费为4000卢比(约合689.66元人民币),但该校每个学生每月都享受5000-10000卢比(约合862.07-1724.14元人民币)的奖学金,所以缴费也只是象征意义的了②。(2)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完成学业。其一,专门为弱势群体学生保留了较大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如印度中央所属高校52.5%的大学入学名额都保留给弱势群体学生了;其二,免除学杂费和住宿费;其三,发放教育贷款。
(二)生存和劳动能力开发的经验
1.普通教育职业化。为了使普通教育与学生日后的两种需要(继续深造和直接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印度政府在1978年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是着重帮助学生准备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相关课程,另一套则是帮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以便顺利实现就业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以及实际需要自主进行选择。
2.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印度政府非常注重通过多种专业技术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如工业职业培训学校招收受过8年教育或11年教育的学生,在学校进行工程和非工程专业的脱产训练,工程专业学制为2~4年,非工程专业的学制为1年,主要培养技术工人以及各种水平的手工艺工人和工匠。技术高中或多科技术学校招收学完两年普通初中的学生,修业3年,培养手工艺工人,发给技术员证书。在高中顺利完成工业科目的职业科学生也可以提前毕业,直接进多科技术学校的最后学年学习。
3.推行学徒培训制。适应印度上个世纪60年代工业迅速发展、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制定了《学徒法》并在大中型企业中执行。该法规定:在140个专业中必须实行学徒制;学徒期限一般为1~3年;不同的工种,技术工人带培学徒的比例不同,如机械工要求10名技术工人带1名学徒,工具模工和餐饮服务业每2名技术工人带1名学徒③。
4.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的目的是培养从事高等和尖端技术的技术员和高级技工。印度政府先是在马德拉斯创立了高级职业培训学院,随后各地纷纷建立了上百个高级职业培训机构从事培养技术员和高级技工的工作。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主要是指专门针对妇女和残疾人提供的职业培训。印度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为妇女提供高级技术培训,各邦政府还有专门面向妇女推行的123项工业培训计划,培训的专业主要是服装、缝纫、刺绣、针织、秘书和电子操作等。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由政府机构、私人团体和企业各自筹办。
(三)其他相关经验
1.注重师资培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期限一般是两年,受培训的小学教师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学习的课程包括教育理论、与社区共同工作、教育内容与方法及教学实践;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在教育或师范学院修满一年师范课程并取得教育学士或教育硕士后方能担任中学教师,这一年师范课程的内容包括教育学理论、教学法和教育实习、参与社区教育工作;职业技术教师资格由全印度职业技术教育理事会规定,地区性的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多科技术学校教师,中央训练学院培养工业训练学校和艺徒训练学校教师,还有一所中央教育培训与研究院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培训教师。印度还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各地的教育学院和其他师资培训机构都承担对教师进行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培训任务。
2.把培养软件人才当成国策。印度软件业的成就举世瞩目,其IT领域创造的辉煌首先应归功于被誉为“计算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他于1984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正确思想的引导下,从1998年起,印度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国家信息化的政策,其中下大力量培养软件人才的政策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制订了加速培训和吸引软件人才回国的具体政策、从儿童开始普及计算机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软件应用人才、通过高等学校培养出类拔萃的软件工程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等。
二、印度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智力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有效提高整个民族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各国的基础教育既有普遍适用的相同之处,又有各具特色的差别之点,而正是这些差别之点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印度下大力量实施扫盲计划,其“黑板行动”和从“普及教育设施、普及入学率、普及保持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四个方面普及基础教育的经验,对我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世界各国均把“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目标。印度实行低收费政策发展高等教育和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完成学业的做法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虽然我国在发放教育贷款方面已经做了多年的尝试,但在专门为贫困群体学生保留较大比例的大学入学名额和免除学杂费、住宿费方面尚未起步。
(二)生存和劳动能力开发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印度的普通教育职业化,使得初中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以及实际需要,自主选择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这一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出现中国这种“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现象的发生;注重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推行学徒培训制和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可以有效解决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严重缺乏的状况,这对解决我国面临的相关问题至关重要;实施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可以有力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的顺利实现,从而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三)其他相关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师资培养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力保障。印度为了加强对师资的在职培训和保证培训质量,全国师范教育委员会提出,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应保持一贯性,职前教育的目标和奖励办法在在职培训计划中应有所反映,凡经过学习又获得证书者,其证书需经过邦政府或雇佣单位认可方能有效。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印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为印度进行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2.法律支持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保障。适应工业迅速发展和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实际需要,印度政府制定了《学徒法》并在大中型企业中执行,此举有效地培养了大批适应印度实际需要的合格技术工人。《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规定,享受政府拨款的大学不得超标准和超范围收费。为规范私立院校和不享受政府拨款学校的收费行为,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和技术教育包括管理教育的私立和不享受拨款的教育机构收费标准的规定》。这些法律和规定为印度有效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晓梧、张小建、陈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第555页.
[2]李建忠:《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2日.
[3]王鑫、吴先球:《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7日,第四版.
注 释:
①据印度2005-2006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印度人均年收入为17823卢比,学杂费仅占人均收入的1.8%.
关键词 互联网+;虚拟现实;技能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58-03
Abstract Based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 a skills training mode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Internet+. It is provided not only online and offline theoretical learning, but also skills training. At the moment, taking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 the teacher is the leading role in classroom positio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skills training.
Key words Internet+; skills training; skills training mode
1 引言
随着我国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理念从2012年首次提出,到2014年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主题,已渐渐与传统中的各个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发展的新生态,在工业、金融、通信、交通、医疗、旅游以及教育等各行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应用。目前如火如荼的MOOC、SPOC、微课等都是“互联网+”教育的成果。
虚拟现实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高新技术[1],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多种技术组成[2],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自主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众多领域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娱乐产业的虚拟现实电影、虚拟旅游,汽车制造行业的“虚拟装配线校检”技术、销售汽车时的虚拟现实选车服务等,有学者认为2016年将成为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元年。在职业教育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技能都可起到促进作用。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中,具有提高安全系数、提高实践效率、激发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学等优势[3],同时存在易养成不良训练习惯、影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造成学生生理等劣势[4]。笔者将其结合“互联网+”理念,以期发挥技术本身所具备的优势,通过构建“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的技能训练模式来降低或避免劣势所带来的影响。
2 “互联网+”虚拟现实的技能训练模式设计
训练模式设计 在职校技能训练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互联网+”理念,将其优势与劣势有机融合,即将虚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虚拟现实技能训练模式。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减少学生在虚拟训练过程中身体产生的一些不适感,降低虚拟训练与现实训练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训练效果的影响。现实的理论学习与虚拟的实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作技能,通过做中学巩固其技能。线上师生的交流协作与线下教师的监督指导相结合,既能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互联网+”学习的热潮下,将训练的形式拓展到线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形式。
该模式能够充分体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原则,如图1所示。该模式共分为三层,分别是O2O层、学生层以及教师层。
1)O2O层。该层为此模式的核心层,主要包括理论学习、虚拟练习、现实实习以及拓展迁移4个阶段。该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各个阶段循环往复,使学生逐步提高其技能。
2)学生层。该层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层,主要包括传统学习、“互联网+”学习、明确任务、熟知设备、融入环境、观看过程、练习技能、实践操作、反思以及移动学习。
其中,传统学习与“互联网+”学习对应O2O层中的理论学习部分,学生既可以在传统课堂上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获取理论知识,也可以利用MOOC、微课等网络学习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任务、熟知设备、融入环境、观看过程、练习技能对应O2O层中的虚拟练习部分,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明确虚拟练习的任务目标后,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熟悉所要操作的各个设备,融入技能训练场地的虚拟环境中,通过观察总结在训练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观察虚拟人物进行模拟操作的具体过程,最后学生进行虚拟的技能练习。实践操作对应O2O层中的现实实习部分,在该阶段学生进入实训场中进行真实的实践操作。反思与移动学习对应O2O层中的拓展迁移部分,学生通过对比虚拟练习与现实实习两个阶段的学习,总结出二者在技能训练上的主要区别并进行反思:如何在虚拟练习中降低二者的差异性,利用移动学习终端进行技能的巩固,以便随时练习?
3)教师层。该层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层,主要包括讲授知识、上传资源、交流协作、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任务、分析技能点、监督指导、评价反馈、交流协作以及上传资源。
其中,讲授知识、上传资源与交流协作对应O2O层中的理论学习部分,教师通过线下讲授知识以及线上的上传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协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上的支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技能点、确定任务对应O2O层中的虚拟练习部分,教师利用当前的虚拟环境创设某一具体的情境,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确定本次练习的具体任务,分析任务中涉及的技能点,让学生进行练习。监督指导与评价反馈对应O2O层中的现实实习部分,在此阶段中,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操作,教师监督指导,对学生不正确的操作予以指正,最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交流协作与上传资源对应O2O层中的拓展迁移部分,学生针对教师的评价反馈进行反思,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协作,分享训练心得、解决问题,并提供相应资源让学生进行技能的巩固与迁移的练习。
师生活动流程 该模式下的师生活动流程如图2所示。
1)教师活动。教师首先制定教学目标,确定知识点、技能点进行讲授,根据学生的学情收集、整理并制作、上传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资源,制定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训练任务单,在进入虚拟训练环境时,让学生参照训练任务单进行操作练习。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后,教师再制定现实训练的任务单,并适当地增加难度。教师在学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实时的监督指导,并纠正不当行为进行评价反馈,同时提供自评表让学生填写。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以及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难点、易错点,制作并上传学习资源,供学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的知识点、技能点讲授完成后,回到制定教学目标节点,进行下一阶段知识技能的教学。
2)学生活动。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是否组建学习小组。随后进行知识点、技能点的学习,下载并学习教师提供的资源,与学习小组交流探讨。进入虚拟训练环境后,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训练任务单,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虚拟的技能训练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及完成虚拟练习任务的前提下,进入真实的实训场地进行实践操作,操作时对教师评价反馈进行反思,填写自评表总结掌握的技能及不足之处。学习教师上传的资源,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知识,与同组同学协作交流。
3 结语
本文将虚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构建“互联网+”虚拟现实技能训练模式,并说明在该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活动。笔者相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虚拟现实在技能训练中的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劣势得以转化,进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动作技能培训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史铁君.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王红兵.虚拟现实技术:回顾与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48-51,82.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培育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苏维(1991-),女,湖北红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资助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研究”(编号:2015A103),主持人:杨红荃;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编号:A2015003),主持人:杨红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27-06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体现了国家现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工匠精神”这种隐形知识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实际的工作之中,依赖于师傅的“口传心授”。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学徒制,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学徒训练”,是指根据一种规定有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条件的合法契约来进行的一种技术或工艺训练。学徒制是传统技艺传承的载体,主要由师父指导学徒学习传统手艺,内容主要包括技艺的背景知识以及实际工作时的经验。师父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师父在技艺和道德方面对学徒的影响非常大,师父必须教育学徒成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合格公民,所以学徒制教育是从业和做人全方位的教育。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则是通过古代学徒制来进行的。
(一)古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
古代学徒制在中国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学徒教育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雏形。在古代学徒制中,师父所传授的内容还未形成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学徒只能通过观察并依靠不断的实践训练去体会、感悟与总结。师父不仅是教育者还是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人,其使命就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将职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工匠精神”便是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历史传承。古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尊师爱徒的传统道德。古代学徒制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师徒关系展开,师父作为徒弟的模范和榜样,影响并激励徒弟,因此古代推崇“师道尊严”。《荀子・修身》中将“尊师重道”上升为国家意识层面,认为尊敬师长是国家安国兴邦必须遵循的道德法度。师徒关系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与现代组织关系不同,古代师徒关系在工作之外会以友情或者父母子女的关系维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最好的体现。师傅对于徒弟的爱护表现在对其工作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照顾。徒弟在进行工艺制作时,需要师傅在一旁指导徒弟不断改进、提高,并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徒弟则从师傅的反馈中总结出操作经验并通过重复性动作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操作技能。古代教育形式主要采用小班教学,师傅在进行教学时经常运用教育技巧来进行因材施教,师傅根据徒弟不同的个性特征来调整教育策略。在工作之外,师徒关系表现为一种非正式的一对一互动,师傅依据个人经验对其行为处事进行指导来帮助徒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因此,古代“工匠精神”表现为工匠尊师爱徒的道德精神。
2.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古代学徒制中,除了生产生活之外,师父平日的工作就是教授学徒。师傅主要通过示范、训练和隐退三个步骤进行教学。首先师父进行动作的示范让徒弟仔细观察并模仿,之后开始加大对学徒的训练,最后师父隐退由徒弟独自完成产品的制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傅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徒弟,通过“做”和“教”将技艺知识和生产经验传授给徒弟,并通过自身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来影响徒弟,最后达到德才兼施的目的。教学最后,通过实施评价和考核来择选出德才兼备的徒弟作为下一任技艺的传承人。师父的言传身教,让徒弟全面掌握每一道工序以及工艺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详知工艺技术技能操作的经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工匠不仅对所学的技艺,对与其相关的技艺操作也能积累到一定的经验。另外,师父通过教学来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满足感。因此,古代学徒制中的“工匠精神”还表现为言传身教的育人精神。
3.惟精惟一的尽善境界。古代学徒制中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工匠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1]这些描述性的文字都体现了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反复雕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中国古代工艺制品之所以享誉世界,正是由于工匠对于技艺及产品品质制定了严格近乎苛责的标准。古代工匠从构思、选料、制作、装饰等环节都反复斟酌和对比,对于细节的处理更是细致入微。古代工艺都是纯手工制作,因此,工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件作品,并且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另外,古代工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不断进行推陈出新。工匠们根据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从工艺配料、装饰,甚至程序、操作手法上进行大胆革新,将传统技艺与自己的灵感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精美实用的作品。因而古代“工匠精神”还表现为工匠对于技艺尽善尽美境界的追求。
(二)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
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的师父进行“双导师”教育。与古代学徒制相比,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操作,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使其认知技能得到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随着国家主流媒体对“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的播出,中国在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工匠精神”一时风靡全国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当代“工匠精神”是在古代“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
1.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现代工匠不再是传统作坊里的伙计,而成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当代“工匠精神”继承了古代工匠们对技术以及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现代工匠对仪器的检查、数据的计算、工具的打磨、产品的制作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甚至达到了一种技术美学的追求境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还是工匠们的审美创造。德国制造业非常发达,创造了大众、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德国工匠在追求技能品质的同时,还将现代生产方式与产品进行高度融合,所打造的品牌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我国每年举行劳动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其中也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基层技术工人,他们都是该行业不可替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追求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对产品进行人性化设计。
2.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创新要以实践为基础,创新产品和工艺最后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工匠们往往都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员工,积累了很多实际操作经验,技术技能经过磨练也相对过硬,这为实现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在充分实践基础上工匠能随时迸发出创新的冲动,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技能。除了拥有高超的技术技能之外,工匠们还要具备能够大胆革新,刻苦钻研以及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的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经验与创新相结合。因此,当代“工匠精神”还体现为工匠们根植于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
3.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社会生产过程中,科学创造及理论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最终实现科技进入平凡老百姓的生活中,还是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来实现。从社会劳动分工来说,工匠虽然工作在产品生产的最前沿,但却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完成人。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所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是现实中的物质产品,更多体现为一种文化产品,饱含了“工匠精神”的产品。通过反复打磨以及精心制作出来的产品能最终为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这让工匠感受到一种成果实现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又进一步激励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甚至持续创新。
二、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提升
“师徒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年龄更大的、经验更丰富的、知识更渊博的员工(师父)与一个经验欠缺的员工(学徒)之间进行的一种人际交换关系。”[3]在当今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中,办学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现代学徒制发展较好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是否能作为主要办学一方是决定现代学徒制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企业教学过程中主要由师傅来完成教学。因此从师徒关系理论出发,对学徒“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徒弟、师父以及对组织三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徒弟技术创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代学徒制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徒弟的积极影响上。“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可以让徒弟获得师傅经验的指导以及工作上的支持,得到师傅的鼓励和关怀。对于职业精神的教育能让徒弟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环境并完成角色的转换。然而现如今,智能化生产系统发展迅速,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高度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体现在需要掌握横跨具体工业领域与软件领域的学科知识,还体现在需要具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需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与完整的复杂生产系统的知识原理[4]。这表明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让学生拥有更加坚定的意志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而帮助学生完成技术的创新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在重视学生技能水平培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
2.有利于师父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5]。在现代学徒制中,以企业为协同办学主体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师父充当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角色,对于师父来说,教育学生的过程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收获。当师父在帮助学徒成长的过程中,看着学生技能的增长,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未来事业充满向往,成为企业乃至社会所需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师父会从中体会到满足感,这样有助于师傅形成较高的个人成就动机。个人的高成就动机反过来又能提高师傅工作绩效。同时,对于师傅来说,除了劳动生产之外,教书育人也是一种社会贡献,也能体现一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对学徒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师傅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
3.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企业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价值。首先,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首先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学生学习期满时企业会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来判断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跟他签约,从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在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让其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企业形成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组织价值观和组织宗旨,并外化为一定的组织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最终达到创新企业文化的作用。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来引导和塑造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使企业达到现代科学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主,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较为欠缺。现如今社会迫切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为了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我们必须让“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以现代学徒制为体制基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及社会各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企业――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实习规范及考核标准
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内化,那么企业便成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力量。企业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通过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工作规范、制定最终考核及企业录用标准等。
1.充分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在师徒关系中,师父对徒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社会心理以及角色模范三个维度。职业生涯维度是指师父给予徒弟学习上的指导,从而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师父在对学徒进行职业技术技能操作教育时,会逐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教育过程之中。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师父就要执行严格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于操作设备时的每一个精小零件,产品生产时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社会心理维度是指师父帮助徒弟建立一种身份认同感、胜任力和效力的心理职能。”[6]自古以来,师徒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在工作之外还会以友情甚至亲情关系来维系,因此师父可以通过社会心理维度在生活中给予学生认可和关怀来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以及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角色模范是师父作为具有知识与技术专长及积极职业精神的人,可以作为徒弟的模范和榜样。通过角色模范维度,富有“工匠精神”的师父可以通过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
2.制定学生实习规范及学业考核、企业录用标准。首先,通过制定学生实习工作规范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实习工作规范主要包括对学生工作作息时间的规定,对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的规范,对工作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对实习的奖惩制度等。学徒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先要对学徒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精神。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生实习工作规范,学徒通过对实际工作规章制度的了解,对于实际工作环境及组织纪律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例如在作息时间上要严格要求学徒,不准迟到和早退,养成守时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于公司设备的操作及维护要认真细致,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于工作任务完成的评价标准也要专业规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给予奖励,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于懒散、粗心大意的学徒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其次,学徒完成学习之后要接受最终的学业考核,表现优秀的学徒企业会与他签约成为正式员工,因此在制定学业考核及录用标准时要注重对学徒“工匠精神”的考察。考察学徒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考察学生对于工作是否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精神以及刻苦钻研、学而不倦的工作作风。
(二)学校――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
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中以培养学生通识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在教育过程中也能通过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等方式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与企业共同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1.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目前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着眼于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突出工作本位的学习,以学生就业为教育目标。根据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7]。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期间,学校就应该以各种方式开展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来培育“工匠精神”。首先通过开设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育并弘扬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思想品德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目标及内容之中,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再次开展“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个人事迹”等专题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学习报道以及展开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
2.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是从感性上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实施“工匠精神”的培育更要在实践活动中来历练和强化。只有当面临具体任务时,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工匠们坚守岗位、刻苦钻研的不易。实践教育活动是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开展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或是单个项目,学生需要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步骤来一步步完成,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个体对实践过程的主动探索,教师则起指导作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体会真实工作的状况,培养耐心、仔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并将这些隐形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之中,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三)政府――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工匠
政府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和政策的制定者,能够给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以政策支持。首先应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倡导职业平等。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对在平凡岗位上有重大贡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1.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中国自古崇尚“学而优则仕”,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代社会中,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存在着类似偏见,职业选择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并且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也存在偏见,认为只有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技术技能,职校生的工作出路也只是当个普通工人,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国家想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引导并扭转社会对于就业的偏见,倡导职业平等。只要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倡导职业尊重,引导社会尊重工作在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相关就业部门还要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进行科学引导,转变其就业观念。
2.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工匠。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来进一步激励工匠,引导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有重大贡献的工匠的奖励政策,消除工匠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起到激励其他工匠的作用。奖励政策包括提高个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额外的表彰奖励等。通过政策激励,使社会对于工匠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学习,消除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后顾之忧,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工作,努力成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创新创造的新时代工匠。
(四)社会力量――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信息平台提高职业尊重
“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助力。通过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现代化公众平台等提高工匠职业尊重的方式,来营造全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崇尚。
1.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继续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形成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工匠精神”进行系列报道,让公众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认识。对年轻一代工匠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念。对于在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果的技能人才及职业院校给予高度肯定和足够关注。
2.搭建信息平台提高职业尊重。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关注社会动态,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建立社交关系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移动互联网上搭建宣传“工匠精神”的公众平台,将工匠们的个人事迹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故事在网上宣传,让新一代优秀年轻工匠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工作时的一些故事,向人们展示自己独特的技术技能,与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年轻人进行交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展示提高工匠们的职业尊重。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5.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
[3]韩翼,周洁,孙习习,杨百寅.师徒关系结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7):56.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第五批江苏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性研究课题“江苏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江苏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6ZD005)阶段性成果。
摘要: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则需要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虽然工匠精神诞生于古代,但其仍然是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包含以下内容: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环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勇于担当、有所作为。澄清现实对于工匠精神的种种误读,研究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构成,寻找人才培养对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主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才培养目标: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全链条”式、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战略:特色战略、差异发展;人才考核方式:质量为重、力求科学;人才培养队伍:德艺双馨、言传身教。
关键词:工匠精神;当代价值及其误读;实现路径
在现代科技时代,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慢条斯理精细工作的“工匠”似乎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哲学思想视野,然而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3D打印技术、个性化订制似乎重新唤起人们对工匠精神的怀想,重新引起人们对工匠精神的哲学反思。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则需要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一种技术可以被复制,而一种精神却不能被复制,工匠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培养工匠精神,教育是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目标锁定于“专业教育”,是连通“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桥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灵魂所依。工匠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东方的工匠精神和西方的工匠精神不同,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表现德艺双修、心传身授、体知躬行、精益求益、强力而行,即:“向善”的价值追求、“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西方文化中集中体现为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这一观念来自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以及基督教的新教伦理精神。但是古今中外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创新、求精、卓越、担当都具有相通之处。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具体包括: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审美之维、创新之维、求精之维和卓越之维。工匠精神的四维意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意识,源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憧憬,源于本能和一种天生之爱。古代技术与艺术是不分的,统称为“技艺”;而机器生产造就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导致技术与艺术的分裂,技术的异化和工具理性泛化,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失落。工匠精神呼唤技艺一体化,强调技术的审美之维,强调用审美的眼光来制造产品,用审美的情怀来改造世界。“求新的理念”是工匠精神尚美情怀的保障,“新”也是“美”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古人的创新理念。“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这是的创新理念。创新的理念是一个优秀工匠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唯有创新方可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方可在百舸争流的浪潮中经久不衰。“求精的精神”用成语表达就是“精益求精”。《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的精神风貌,这种谦逊精神是匠人能够独立潮头的动力所在。“求卓的格目”是匠人精神的最高境界,追求卓越、登峰造极、成就不凡是一种牵引力,匠人围绕这种格目展开创新与求精活动,达到“道技合一”的和谐之美、创新之美、卓越之美。“炉火纯青”是对高超冶炼技艺的赞美,“庖丁解牛”是对技术出神入化的表达,“匠心独具”是对技术特色的夸奖。可以说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求真、向善、至美的统一。
二、工匠精神人才的现世误读
其实,对于工匠精神,现世存在种种误读。
第一,对于工匠精神时代意义的误读。随着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传统工匠逐渐从历史舞台中退出,有观点便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事实并非如此,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它包含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信息时代、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并没有过时,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有这样一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日本长寿企业的数量全球第一,百年企业50000余家,二百年企业3146家,五百年企业39家,千年企业9家。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2]然而在中国,止于目前,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5家。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探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传承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理论探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
第二,对工匠阶层社会地位的误读。受传统思想影响,“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误认为具有工匠精神之人具有的是形而下之技,工匠阶层是社会低级阶层。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分工,但经过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成为官本位思想的文化土壤和合法化依据;“恒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真知的寓意,但最终演变为庙堂之下匠人社会地位低下的象征。虽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但传统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学而优则仕思想并没有完全消除,仍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第三,对工匠能力素质构成的误读。人们传统观念认为工匠“唯技能、轻理论”,其高超技艺具有经验性,不需要理论知识,只需“知其然(what)”,无须“知其所以然(why)”。的确古代匠人的技能都是从实践中“心领神会”或者通过师傅“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得到。其实,这仅仅是工匠能力素养在科技和教育不发达年代的表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个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需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不断创新、求精、求卓越。另外,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技艺层面,更有做人层面;除了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对创新、变化的表述,更有追求永恒的人文精神对责任、道德的坚守。
第四,对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误读。误认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事。其实,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到宏观整个社会工匠精神、敬业文化的培育;中观到一个地区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微观到教育系统内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职高专、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不同层次间的教育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突出和强调自身的“应用型”定位,身体力行、先行示范,共同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真正破除职业教育的“玻璃门”。
第五,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人才培养规格的误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使命,一流的大学当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阵地,传统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轻实践,轻理论、重技能”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素养不足。其实,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工匠与高职高专培养的工匠应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强调解决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另外,工匠也不是仅仅掌握一技之长的人,而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怀、崇高的社会担当和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人。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认为:“几乎普遍被认可的本科教育目标是:批判性思维、交际能力、种族宽容心、道德观发展、全球视野以及广博知识。”[3]“大学教育的主旨不在于传输某种实用的知识,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心智。”[4]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认为:“如果学生只掌握某一专门技能,只能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他的生活是缺乏情趣的。”[5]其实,在秋山利辉那里,品行和情怀及审美则占更多份量。秋山利辉评价人才的标准是40%技术、60%品行。他认为教育培养的不是“会做事的”的人,而是“会好好做事”的人。“属于21世纪的新工匠,应懂得关心他人,知道感恩,能为别人着想……也就是拥有一流人品的人。”[6]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人才的规格应定位在学生品德、能力、情趣的协调发展,根本旨趣在于润泽学生生命、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如果学生仅仅会知识复制或技术操作,具有知识偏狭性,这是“单向度”发展的人,也与本科教育的本质相悖。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为地方输送大量高水平专门技术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转型发展、提升内涵的时期,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公民责任感、道德情怀和创新精神上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期待。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路径选择
工匠精神生长于企业,却萌芽于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结果。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忽视教育支持,“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7]。“创新过程中有效知识和人才所发挥的真正重要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创新组织内部,也包括其他机构,而且大多往往是在大学内完成的。”[8]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对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担负着重要使命,但其人才目标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克服误区。
(一)人才培养目标:以德为先、全面发展
有一流的心性,方有一流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正如哈瑞・刘易斯所说:“失去灵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具有工匠精神的教育旨趣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追求学生精湛的技艺,更追求道技合一的和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马斯洛提出“人的本质即自由”的命题,“人成为目的本身,成为一种完美、一个本质、一种存在”[9]。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最高层,它是一个人充分展示自身,使自己成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10]他对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高扬,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的价值目标。“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1]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能力方面、需要方面和社会关系方面,“需要方面”又包括情感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拥有50多年木工专业的秋山木工创始人秋山利辉老先生将“为天命而活”作为自己的企业信仰和人生追求,他认为“一流的人才首重一流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我的时间95%花在教育人品,只有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这与我国古训“己成,则物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教育智慧是相通的。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绝对是一个“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是一个真正的追求生命尊严和价值的人。爱国、诚信、敬业、奉献、创新等品质,是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岗位上重复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精神支撑。爱自己的工作,才会有创新的灵感;爱自己的工作,才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爱自己的工作,技术不是技术而是艺术;爱自己的工作才不觉得辛苦,而是在辛苦的工作中体会幸福。大道至简,成功的关键在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在“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前面加上“具有较强职业道德”的限定。
(二)人才培养体系:“全链条”式、协同育人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好比某种产业,只有相关主体间形成相互需求、相互支持、环环相扣的“全链条”,发展才具有竞争优势,竞争才具有比较优势。“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生源供给侧(高中、高职高专)和毕业生的需求侧(企业)之间的有效互动,体现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注重生源“供给侧”,在工匠精神培养上从娃娃抓起,从大学前抓起;又要注重生源的“需求侧”,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相应人才。具体是:一是生源“供应链”。工匠精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应加强与大学教育前端学校的互动和交流,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早传递给非高等教育端。切实与高职高中展开合作,实行“3+2” “3+4”分段培养模式,要不断研究克服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基础不强的劣势,打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和“玻璃门”。二是学生“培养链”。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文精神,与企业加强互动,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制定;建立行业和企事业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评价调整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课程超市,增加实践课程和课程中实践的内容,增加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通识课程,鼓励校企共建特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同时,要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工匠精神的特质,实行分类培养、分类评价,建立大学四(五)年立体化、全面化的教育方案,校内各部门形成合力,达到同向同力同作用,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行双导师制,就是学生既有其在学校的基础课老师,也有其在联合办学的企业实习单位导师。双导师制既有师徒制经验优势,也有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可选途径。三是毕业生“需求链”。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接触前沿技术和最新设备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业务技能。开展“订单式”服务,避免供需失衡现象出现,减少人才培养费用的浪费。
(三)人才培养战略:特色战略、差异发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各专业、多样化的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的关键因素。人才包括有一技之长、专擅某个领域的特色人才和全面化、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这也是其与高职高专和研究型高校的区别所在。社会多校化的人才要求应用型高校走特色发展战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化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性,尤指其出类拔萃之处”[12]。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准确定位、服务地方、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清华大学以理见长,北京大学以文著称,武汉大学以法领先,这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特色和发展特色;南京邮电大学以信息与通讯人才闻名,淮海工学院以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自豪、盐城工学院以机械、材料人才骄傲。由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类化、多样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多样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要找准方向、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四)人才考核方式:质量为重、力求科学
求新不求稳,重质不重量,对学术崇敬,对抄袭零容忍,大学生毕业对论文几乎没有数量要求,只看论文的内容和行业影响力,这是瑞士“纯粹”的治学态度,让这个只有1/3学生走“学术之路”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教育大国,欧洲科教强国的后起之秀,这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改变传统单一考试考核的方式,力求全面多维考核学生,注重能力、注重实践、注重德行。可以采用实践考核、专家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考核评价学生,不唯分,只唯实。可以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学生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动态性、科学性和过程性。
(五)人才培养队伍:德艺双馨、言传身教
实际上工匠精神已经超越了“工”本身的范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工匠精神,而不是某一种职业需要的精神。“在日本,最普通的宾馆服务员也有工匠精神,对于从宾馆开出的每一辆车,他们至少都会目送到自己看不到为止。”[13]在美国,良好的道德比以前更重要。“从1990年到2005年间有75%的教授被取代,代替者的质量和他们融入学校生活,极大地视现有教授的公民品德质量而定。”[14]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在中国古代教师职业并未社会化,教师的称呼是“教书匠”,似乎有贬义之称,其实教师属于文人,当处于三教九流的上九流,“匠”字体现了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造诣,工匠精神也当属教师这一群体所具有。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言传身教”,教师的职业信条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论是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还是高尚的德行,都应当为学生之楷模。德艺双馨的教师是针对个体而言,对于应用型高校整体教师队伍而言,而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体现在:一是教师人才多样化,有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人才,个体可以是双师型人才,抑或某一方面人才;二是教师来源多元化,教师可以来自企业,可以来自科研院所,也可以来自高校,特别是相当数量的拥有业界经历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7]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6-03-18.
[2][6][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1,3.
[3][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0.
[4]“Original Papers in Relation to a Course of Liberal Education”[J].15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1829).
[5][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8.
[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5.
[9]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962:37
[10][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11][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2]胡弼成,张卫良.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5-9.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实践能力
中职创业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德育课的重要内容。中职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培养中职生在校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素质,挖掘其内在的潜能,促使其形成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将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创业实践当中,成为新世纪的创业创新人才。【1】200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鼓励中职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2009年,教育部启动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用职业生涯规划课来取代原先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突出培养中职生的创业实践能力。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采取各项政策优惠鼓励毕业生创业。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中职创业教育,调整中职生培养目标和方向,实现创业与就业相接轨,是中职学校应当重视的客观问题。
一、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既定国策,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2】当前社会已经全面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的焦点愈发集中在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方面。因此,只有大力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开发自身潜力和智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中职学校通过对中职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使中职在校生增强创业意识,牢固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提升自我创业知识和本领,积极参与社会创业实践。中职创业教育唤醒中职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斗志昂扬地在社会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努力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善就业形势缓解学校危机
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预计可达699万,将要创下历史最高值。应届毕业生规模的不断膨胀,加上往届积累下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上的待就业人数相当庞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职生不论在学历上还是在知识水平方面,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劣势,这样使得当前中职生的就业前景愈发不明朗。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激发中职生的创业热情,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潜能,规避他们的缺陷和不足,使学生从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创业,有利于改善当前中职生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由于生源紧缺和就业困难等原因,许多中职学校面临着招生困难的窘迫困境。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善中职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局面,树立社会公众对中职学校的信心,缓解学校危机。
(三)中职学校创业教育有利于中职生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创业过程需要具备各项知识技能,包括: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社交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内容。创业的过程需要团队的经营和管理,因此创业者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等。中职生投入创业人潮的同时,自愿组合成富有生机的创业团队,有效地解决了自身就业难题,创造良好机遇贡献社会、报效祖国。与此同时,中职生的创业活动催生了许多就业岗位,为就业市场上的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和便捷,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服务了他人。中职生的创业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和其他高学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有利于他们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树立,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服务社会的活动中。
二、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当前,尽管许多中职学校的组织机构里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这些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职责集中于就业信息的搜集和。这些就业机构对于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指导与培训较为欠缺,对中职生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则更为缺乏,严重影响了中职生就业形势的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师范类院校,偏重于理论上的学习,忽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脱离了社会的现实需求。由于当前中职创业教育的教学大多由德育课老师负责,其缺乏相应的经济学背景和管理学知识,不具备相应的创业经验和技能,不利于将创业知识传授给在校中职生。此外,由于中职学校缺乏对教师的系统化培训,致使创业教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未能及时提升,难以满足中职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缺乏正确指导理念
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缺乏正确的指导理念,过分强调创业活动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创业活动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片面追求功利化的结果。【3】中职创业教育不注重从创业理念、创业素质和创业知识等方面提升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而是寄期望于急功近利的速成方法,往往出现学生误入歧途的情况。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常常偏离实际条件,对学生制定出不切实际的创业目标,误导了学生的创业计划和安排。由于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缺乏正确指导理念,导致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对自身创业的素质和能力条件没有正确认识,不注重基本功的夯实和社会实践的磨练,面对挫折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严重打击了中职生创业的热情。
(三)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内容不科学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经过数次改革,逐步加强了创业教育内容的比重和份量,对中职生的创业道路起到了指引作用。但是,目前中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脱离了社会实际,忽视了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诸多难题,未能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应对困难的实际方法,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科书中,对创业的相关内容只是进行概念性的阐述,对自我创业能力评估、创业环境分析和当前创业扶持政策等,缺乏系统性的详细论述。目前,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只是以德育课形式出现,未能和中职生所学的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学校教育缺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创业平台,导致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相脱离,创业教育可操作性不强。
三、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完善对策
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对于提升中职生创业能力,改善中职生就业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尽管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已经联手进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但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创业教育意识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仅仅依靠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和政府强制性扶持的做法,已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加快制定创业扶持计划。创业意识决定着学生创业的态度和热情,支配着其行为的方向和力度,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中职学校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创业教育意思,认识到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创业有为、创业光荣的观念,搞好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中职学校要从学校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诉求等因素考虑,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适度适时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形成多元化就业的理念。
(二)加强中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中职学校德育课中的创业教育仅仅是思政课的一小部分内容,还未形成全面的、系统的、专门的一门课程,中职创业教育对中职生创业意识的影响还较为有限。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考量,教育部门应该明确中职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创业者甚至是卓越的企业家。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方面应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和创业心理等模块,从纵向和横向优化设计课程内容,全面培养中职生创业素质。中职创业教育的内容应当和中职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专业技术有机结合,在实际案例的分析中让学生深刻了解创业的步奏和系统性过程,加强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打造高素质的创业教师队伍
中职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中职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实践能力优势,成为产业市场上的高级人才。要实现创业教育目的,打造一支专业本领过硬、思想态度端正、深受学生广泛欢迎的教师队伍就变得十分迫切。首先,要实现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当从单纯的德育课老师扩充到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师,另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当中老师应当有选择性地把创业知识和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其次,教育部门要定期组织中职在校老师进行创业知识培训,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创业实践水平,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深刻领会创业的本质内涵,进而吸收构造独创的创业知识体系。最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教授相关创业知识,指导相关创业实践活动,充实中职学校创业教师队伍。
(四)加强中职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业教育贵在理论结合实践,任何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育都缺乏足够的应用性,在实践中提升中职生的创业能力,是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首先,要积极搭建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完善和改造原有的实验室、产业园、校内车间,组建研究所或研究院等机构,强化校内创业实践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亲身感受创业实践的内涵,达到教学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其次,要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和强化中职创业校外基地的建设。【5】中职学校要积极邀请社会企业参与中职创业基地建设当中,不断引进企业项目和合作基金,努力争取技术和人力上的支持,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创业实习。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应当大力举办各类创业计划竞赛,努力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在拼搏奋斗中掌握创业本领,为今后创业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逢杰.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7.
[2]张素霞.中职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实践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32):13.
[3]姚梅芳,葛宝山.生存型创业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80—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146-03
收稿日期:2011-11-2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09SJB880061)
作者简介:郝其宏(1968-),男,江苏新沂人,副教授,博士,硕导,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高校创业文化指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由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表现为高校师生积极创业的价值理念、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加强对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使其更好地发挥导向、引领、凝聚作用,能够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兴起
(一)中国民众自主创业蓬勃发展是高校创业文化兴起的社会基础
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作为社会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结果”[1]。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儒家学说占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统治地位,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关系,重视抽象的道德道义,忽视现实的经济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民众不敢大胆地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社会文化整体层面缺少创新创业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创业的力度逐步加大,人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认可创业、尊重创业的价值观念普遍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民众自主创业的实践不断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局面。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0至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中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40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经济总量已超过200,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是我国吸纳扩大社会成员就业的主要渠道[2]。
高校创业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民众自主创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是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兴起的社会基础。
(二)硅谷创业文化辐射效应是兴起的现实诱因
硅谷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为依托,以高技术公司群为基础,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应用为一体,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全球前100家大的高科技公司,有20%在这里落脚,全美三分之一风险资金倾注于硅谷。2010年,硅谷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占全美的6%,相当于中国的四分之一。
其实,论人才和科技实力,硅谷不如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论资金,不如华尔街所在的纽约;论学科水平,不如拥有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匹兹堡。但硅谷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这三者,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硅谷快速发展的原因,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探询目光。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令硅谷与众不同的不是这里发明的技术,而是以创业为核心的硅谷文化,包括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理念,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良好的游戏规则,高质量的流动劳动力。”[3]
硅谷的创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创业文化对国家振兴、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兴起的现实诱因。
(三)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兴起的外在压力
就业乃民生之本,发展之源,稳定之基。让有工作意愿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充分就业、获取报酬是民众安居乐业的基本前提,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机制健全的基本体现。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明显增加,毕业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化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政府和高校逐步加大了创业文化建设的力度,鼓励具有年龄和知识优势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开拓创业,希冀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成为新岗位的开拓者,而不仅仅是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成为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的人,而不仅仅是需要就业机会的人。
二、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创业文化建设进步明显,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1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国第一个引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文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这两份报告从更高层面提升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系统阐述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创业扶持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截至2010年,各级政府为大学生设立创业资金达16亿元,建成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2000多个,面积330万平方米[4]。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致力于打造公共创业服务平台,给予创业者优惠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目标是每年培育15万名大学生作为引领计划的种子,三年之内在全国引领45万名毕业生创业,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帮扶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如辽宁省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引导计划”,争取在4年的时间里,建成省、市、县三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0个,孵化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总数不低于2000个,获得资金扶持和小额贷款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不少于3000个[5]。
3高校创业教育持续推进
1999年以来,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高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仅2010年,各地高校就举办了创业大赛、论坛等活动2万多场,参加学生超过300万人[4]。据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的《创业教育中国报告》:2010年参与KAB项目的高校新增了250多所,达到850所,开设基础课程的高校达600多所,成立KAB创业俱乐部的高校达到100所,累计有20万大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近百万大学生参加了活动[6]。
4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长
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呈上升趋势。麦克斯公司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总计达到109万人,比例为15%,比2009届的12%高出了03个百分点,比2008届的10%高出了05个百分点[7]。
(二)创业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差距诸多
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只经历了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创业文化的理念在高校缺乏普遍的价值认同。一些高校认为,创业文化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背离了学术高地的本质,有将大学教育庸俗化的嫌疑;还有些高校认为,创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只要能保证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创业文化建设就不需要从根本上予以重视。就学生而言,不少学生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忽视了创业对学业的带动作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一项针对北京市12所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表明:在1 318份有效问卷中,有402名学生考虑过创业,占样本比例的305%;真正落实创业的为10人,仅占样本总数的076%;还有257%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愿意创业[8]。
2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师资建设、创业实践展开,目前这几方面都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还没有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和完善;其次,在师资队伍上,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经历,没有经过专门的创业培训,甚至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只能讲授理论知识,无法进行实战指导;再次,在创业实践上,高校开展的活动往往集中在创业计划比赛和创业论坛方面,参加的是少数学生,没有覆盖到大多数学生,而参加人员也是以纸上谈兵为主,创业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大学生创业效果不显著
首先,创业人数少。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2%,与美国大学毕业生20%至30%创业率相比差距巨大。其次,创业成功率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2%~3%,不仅远低于西方国家,而且低于国内普通人群的创业成功率。再次,创业层次低。大学生创业往往选择启动资金少、项目风险小、容易操作的行业,如复印社、服装店、小吃店等,没有体现出知识和智能的优势。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分布最多的三个行业依次是:零售业(192%)、教育培训业(136%)、制造业(101%),而在金融、法律、信息产业的比例相加起来不足11%[7]。
三、深化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们认为,先进的高校创业文化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在精神层面,高校师生的创业意识普遍提升,社会民众对创业的行为认可尊重;在行为层面,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日益普及;在内容层面,知识智能在创业中的价值地位凸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创业的主要领域;在制度层面,自主创业的保障扶持体系健全完善。为了把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引向深入,需要政府、高校和师生共同努力。
(一)政府要建设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引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
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为代表的创业型大学,它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致力于和政府、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确保大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经济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创业型的发展模式为大学带来了丰厚回报,这些高校通过知识的商业化创造、积累了财富,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增强了基础研究实力,提升了学校的地位。而学校地位的攀升,又成为吸引优秀生源、联邦拨款和社会捐助的重要筹码。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它过去在美国只是一所很普通的私立大学,现在该校的医学、法学、工程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已经稳居美国前五位,学校的综合排名也位于全球高校排行榜的前列。1991年,斯坦福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更是创造了收到捐赠12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文化的发展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建设。培植一批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对于加强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创建世界一流高校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建议政府从重塑大学文化入手,以激励评价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大学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一方面要强化高校师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使之成为普遍的有意识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立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把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开展情况纳入评价高校的指标体系,促进高校创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以创业为重要特征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无意识体现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广大师生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行为追求。校园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它的形成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校园精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和时代结合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以创业为重要特征的校园精神。
1.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
通过举办创业论坛、树立创业典型、制作创业标志、传唱创业歌曲等活动,打造创业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校园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感召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强劲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加入创业阵营。
2.建立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普及基本知识;面向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管理、小企业创建学、网络创业指导、新产品开发、公司法、证券投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财务分析、市场营销学、项目管理、风险投资运作等选修课,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的专项知识;面向准备创业的学生,开设SYB、KAB等实战课程,同时通过WKB团队训练、沙盘模拟训练的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必要的创业技能。
3.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师队伍
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4.加强创业文化的理论研究
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经验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归纳、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措施、文化。
(三)学生要提升主体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要想获得成功,既需要外部环境的帮助,也需要自身具备优良的素质。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创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提高。
创业者的基本素质由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创业意识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理念,表现为理解创业、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积极创业的行为取向。创业的知识和能力是主体的智能要素,决定着创办企业的方向、内容和层次,并对创业效率发挥重要影响。创业品质包括不怕挫折、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公平交易、遵纪守法的商业道德,思路清晰、不断创新的经营头脑。大学生的创业道路充满艰险与曲折,要求创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能够以积极、沉稳的心态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