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06 22:0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未雨绸缪;准确诊断;亡羊补牢

去年全镇开展了一次统测,我班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其实我教得很用心,也很辛苦,为什么教学效果如此差呢?这令我不得不深思,问题出在哪里?左思右想后,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未雨绸缪”和及时地“亡羊补牢”.

一、未雨绸缪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1. 以学定教

要想教学质量高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双基情况,认真揣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了正面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 学生课堂要做的练习,教师首先做好,及时发现难点,以便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引导,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教师平常还要熟知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利用学生喜欢商量着做这一特点,放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2. 瞻“原”顾“远”

备课时要按教材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环节,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参中的教学思路. 找准了教材的重难点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得去关注新授课后相关知识点的后续学习要求. 教师要先做相关练习,理清教学思路,促进于学生知识学习具有梯度发展. 如果教学前没有做好瞻原顾远,那么课堂上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练习任由学生做. 有时学生做到难题,也没有及时点拨,这就延误学生想解惑的最佳时机,也就增加了学生做数学题的难度,降低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 定准“角色”

课前,教师要提醒自己,课堂上教师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课堂练习设计要有递进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使全班同学都有所得.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每名学生都亲身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 课堂上老师少说,让学生多说思路和多动手总结,特别是新知教学,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让学生带着一知半解到下一个环节,这样为学生做相关练习制造了难结或死结.

课堂上教学的成效如何,就看教师是否做到了课前的未雨绸缪.

二、准确诊断,及时补救

尽管课前能做好未雨绸缪,课堂中有时总会出现一些小意外,那时候我们就只有准确地诊断和及时地补救.

(一)如何准确地诊断

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学活动,发现并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症结. 如何进行准确地诊断,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去做.

1. 诊断教案

课前,教师要分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一切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以及训练内容的设计等,是否都符合教学目标. 思考如下问题:教学设计思路是否清晰?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了吗?能够有效的达到体验激情、探究悟理、合作提升、实践内化的目的吗?课中,若有学生出现与你预设的不一样的情况,你就要赶快寻找原因,进行准确的诊断.

2. 诊断学情

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观察学生的言行外,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诊断.

(1)提问中进行诊断

课堂提问一般都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冲突或偏离时,教师应进行诊断原因.

(2)练习中进行诊断

数学课中,常见的练习有新知尝试题、巩固题、复习题、深化拓展练习等. 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及时分析错误原因,作出有利地诊断.

(3)活动中进行诊断

安排一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应当积极巡视,当面给予指导,参与其中,并在其间对学生不恰当行为活动作出诊断,以提高效率.

(二)如何及时地补救

诊断的目标应是系统地提出矫治策略和方法. 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诊断后,应当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有以下几种措施:

1. 再次教学

再次教学不是单纯地将知识再重新讲一遍,针对教材内容太难或学生缺乏旧的经验基础,以至于班上多数学生不能掌握教材,教师要重新讲解一遍,在讲解时要注意习题内容要接近生活,要做到一题多用,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当地提升.

2. 跟进练习

学生的学习困难,有时是由于缺乏练习所致. 如学生概念混淆、数量关系不清晰、计算不熟练等. 教师在发现了学生此类困难后,就应跟进类似的练习材料. 教师可以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搜集起来,加以编排,编成判断题、改错题,作为练习材料.

3. 建立互助小组,共同进步

建立互助小组,进行一对一帮扶,发挥优生作用,能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地帮助学困生. 如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内又进行结对帮扶. 我要求学生对于简单的题目必须独立完成,不会的题目可以向小老师请教,小老师在在教完同学,都要再举一个例子来考请教的同学是否真懂.

4. 关注学困生,个别指导

第2篇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行,新课标已深入人心。新课标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自主性学习就成为了探究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就表演艺术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希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学和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式教学表演艺术

一、表演艺术的运用背景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可塑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文字不是简单的组合和堆砌,在不同的语境和环境中同一个字词表达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具有很丰富的涵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小学语文的常规教学中,朗读是最常规的教学方式,虽然还有播放教学视频和简单的小游戏等辅助的教学方式,但对于生活经验还不太丰富,缺乏语感和语言积累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很难理解和感受得到文章和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大多需要课后反复的练习和运用才能较好的接收,因此在语文教学任务里,学生的作业量非常大,大量知识性训练和重复性训练的作业非常的多,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感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获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体悟,但通过潜移默化的反复练习,其过程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语言运用的情境,让他们在互动和参与中获取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表演艺术与探究式教学的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探究式教学也引入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辅助教学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运用为中心,老师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和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玩是孩子的天性,表演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艺术表演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合作与参与性高,能充分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语文课程是一门可塑性很强的学科,艺术表演在语文课程的教学里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对表演艺术的自觉投入因势利导的引导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语文课程的课文朗读中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同时要求将人物的感情、语气和性格读出来,这其实就是表演艺术的运用。表演艺术中的吹、拉、弹、唱、跳总能激发起孩子学习的潜能,比如朗朗上口的儿歌跟着唱上几遍就能记得住,欢快的舞蹈跳上几遍也能跟着跳上一段,动画片里经典人物形象说过的台词,孩子在课余的角色扮演中都能倒背如流,这就是表演艺术在孩子们自主学习过程中最明显的效果。表演艺术在语文的探究式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创设字、词、语句和文章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揣摩、分析、理解和运用课文知识和学习目标,让他们通过艺术表演的方式,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演绎,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编排,不仅提高会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

三、表演艺术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课文中穿插表演艺术前应先明确教学目标,不能为演而演。语文课程中的课文大概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还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还有字词、语句的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穿插其中。例如:寓言故事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读写寓言、认识和学写生字词以及培养阅读的兴趣。《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表演短剧,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和转折性的剧情会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表演时正确掌握“羊圈”、“窟窿”、“叼走”、“后悔”、“劝告”、“硬要”等生字词的读音,通过小组讨论和分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讨的过程中主动对课文和人物角色进行简要的学习和剖析,最后各小组将寓言故事重新呈现出来。通过短剧的演绎,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组间的演绎对比和点评更能让学生查漏补缺,并从中培养他们的协调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探究教学的内容可以是字词的音义,可以是课文的思想主旨以及文章的体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艺术表演的形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将字词形象的表达出来,通过想象和动作的设计达到加深学生知识印象和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单个字词读音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模仿表演进行学习,教授平翘舌的读音时,“南(nan)”和“蓝(lan)”,可以通过手掌模仿读音时舌头的动作,平舌就伸直手掌,翘舌就卷握手掌,同时将字音读出,直观的模仿和学习能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学习成语时,由于成语一般都出自典故,因此也可以设计单人演示或多人配合的短剧,学生们通过演绎和学习加深对字词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察言观色”、“道听途说”等成语时,教学设计可以创设词义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探讨词义,了解字词由来的文化背景,并将观察别人说话或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意的“察言观色”和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没有根据的话,通过分工简要的演绎出来,从而对知识有所感有有所悟,促进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三)教学过程的实施。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程度越高则教学的成效就越大,因此,如何调动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参与就成为了探究式课程的关键。例如在学习《静夜思》的教学时,可以将民族歌唱家雷佳演绎的歌曲《静夜思》结合教学,让学生感受诗歌演绎的形式,以此为引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如学习《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借助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的演绎,让学生一起演唱或对唱的形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致,从而顺利推进诗词歌赋的学习。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表演艺术的运用还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符合探究式教学要求的艺术形式开展课程,不能为形式大于内容,艺术表演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学生的兴趣正确的引导到学习中,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艺术表演只是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形式的其中一种,和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灵活穿插使用,相信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3篇

―、精心预设,防患于未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有了哪些知识的铺垫?学生会对哪些知识点特别感兴趣?哪些知识点需要降低难度后循序渐进?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教师要怎样灵活应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心中有数。

如教学“探索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前,为了更好地研究好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在班上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如间隔规律、搭配规律、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等,也经历了“找”规律的过程,加上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电影票并不陌生,对游乐园的一些游乐项目比较熟悉,因此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着重从数学活动入手,引导学生在操作和想象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其中的规律。如从10张连号的电影票中找两张相连的票入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我预设了多种方法,如画一画、连一连、圈一圈或者写一写,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种取法,最后点明共性。在拓展练习时我精心设计了“五一”长假上海两日游、西安四日游的日程安排,电影院座位安排,游乐园大摆锤的坐法,等等练习找规律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想出了很多方法,我课前的精心预设“防患于未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操作,从而有的放矢地找准新的切入口,突破了找规律教学中的难点。

二、巧妙渗透,润物细无声

如果说教学预设只是教学的准备阶段,那么教学中的巧妙渗透则是动态生成中的智慧,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上的资源。因此在研究每一课时要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领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可能蕴含着哪些知识、方法和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把教材中隐含的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能经历过程,感悟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与设计。

比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设计了让学生“猜笔袋中的笔有多少”的环节:①教师出示一个红笔袋,分别放入一支、两支铅笔。学生用具体的数表示。②将红笔袋放到桌子下面,装入几支铅笔,出示红笔袋并提问:“孩子们,现在你还能用一个数表示出红笔袋中铅笔的支数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经历了由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再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与交流中,初步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课堂生成巧妙地调整教学环节,把“练一练”的题目改编为让学生“写式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介绍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规则时,我对教材中内容较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文字介绍进行了整理,编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学生自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对于字母表示数你已经了解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从而巧妙渗透数学史,给较机械的预设增添一份灵性与智慧。

三、善待意外,亡羊后补牢

一节好的真实的数学课总会有些不顺利的时候,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成”现象,作为教师要善待意外,亡羊后补牢,课堂上才能依旧演绎精彩。

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在感受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后,我进行迁移拓展:出示一根米尺,提问:“这是什么?数数看,将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用这把尺帮我量量两根彩带的长度。第一根0.9米,第二根超过1米不足2米,怎么办?如果彩带再长些怎么办?再长些呢?(把尺延长为2米尺,3米尺,等等)”学生手里拿着尺,一时想不出怎样用这把米尺去量更长的彩带长度。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是想不出来,教学在这里“卡壳”了。这时,教师在把握了学生思维“卡壳”的原因后及时引导:你们现在想不想用更简洁的方法来测量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数轴的介绍”。

第4篇

【片段一】再现情景,激活表达欲望

师:从小到大,我们沐浴过多少爱呢?数不清。你对一直疼爱、呵护你的爸爸妈妈表达过爱吗?昨天,我让你们回家做一件事情,想想爸爸妈妈有多爱你,看着爸爸妈妈的眼睛,认真地对他们说声“我爱你”。说了吗?你有什么感受,他们有什么反应?

生1:我勇敢地对爸爸说……

师:勇敢之前呢?小脑瓜里想些什么?

生1:您刚布置作业时,我没觉得太难,可离家越近越觉得做不到。一路上,就像揣着小兔子似的,脚步重极了,脑袋在不停地翻腾:他们有多爱我呢?连吃饭都是心不在焉的……终于在临上学的时候,凝视着爸爸关心的眼睛,我的眼睛就莫名其妙地湿了,不由自主地说:“爸爸,我爱你!”

师:爸爸有什么反应啊?

生1:我转身跑掉了,不知道他的反应,我是含着泪水跑出去的,那一刻,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师:为什么?

生:歉意,突然觉得对不住爸爸……

师(顺势煽情):是啊,父母之爱最无私,会让天地动容。因为只有爸爸妈妈的爱才会让你肆无忌惮地索取,永无止境地享用。然而正因为它从来都不求回报,所以我们往往会心肠有点粗糙,有点冷,会忽略了它的存在。你的眼泪就是最动人的细节呀。(板书:我的小细节)

(该生眼里有泪花闪烁,教室里的深情弥漫开来)

师: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2:妈妈很惊讶,愣了一两秒钟,笑了笑:“今天怎么这么肉麻,说吧,有什么事,我可不吃你这一套。”天哪,妈妈怎么会这样想!我做了个要晕倒的动作,说:“在你心中,我只有有事的时候才会说‘我爱你’吗?”我转身走了,边走边嘀咕:“妈妈怎么这么不可理喻。”我又悄悄转回去,扒着门缝往里看,隐隐约约竟然看到妈妈在抹眼泪。我这才知道,妈妈刚才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她开心着呢。

师:你的亲情是咖啡味的!它与众不同,就因为这是只属于你们俩的小秘密呀!(板书:小秘密)这是最昂贵的财富!(听阎维文的《母亲》,呈现歌词)

(悠扬婉转的旋律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几个感情细腻的孩子泪眼婆娑,举起的小手多了起来,动笔的时刻来了)

【评析】这样的设计一石三鸟:学生如果没经过必要的情感唤醒,就不可能体验到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学生没有想清楚就写,就必然东一榔头西一锤,因此,执教者安排了学生说话的情感再现,借以锤炼他们的口头功夫,培养他们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同时,因势利导,将写作方法的指导融汇在彼此交流里,不着痕迹;此外,当音乐使他们的表达欲望变得浓烈时,交流却戛然而止,写作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需要了。

【片段二】借得柔情抒我心

师:这首歌为什么打动你?

生:我觉得歌词里唱的就好像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爸爸妈妈也是这样关爱我的。

生:这首歌表达了我的心声。

生:听着歌,使我想起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师:这就是细节!这就是亲情的温度!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随意的动作,一句最平常不过的叮咛,一件小小的琐事,一次委屈的争辩,就是最美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才会触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就是写好文章的第一件法宝。(板书:小事情 真感情)写文章说白了就是说话、想心思。把你对爸爸妈妈真实的心思用笔轻轻地“说”出来,说得像吃饭、穿衣一样真实、自然,你的文章就感人了。

【评析】以往的习作指导,往往都是在学生尝试片段之后进行。这就像等到学生从悬崖边掉下去再告诉他“你不能这样走”一样,亡羊补牢,事倍功半。把方法融进生活、音乐、诗歌的再现里,通过“小秘密”、真感情凝练地体现出来,从技巧层面上唤醒了学生的自我心灵,改变了写作千人一面的局面,发现了学生“不一样”的发现。

第5篇

关键词:五环节教学模式,高效化学课堂

一、五环节教学模式与高效化学教学的契合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1.“导”,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

“导”是指学案导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案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他们探索发现新知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学案时遵循问题启发式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必须在学生“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不能将学案变成课本知识的填空题.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设计问题呈现梯度性.

③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除此之外,在学案中还应重视对化学学科思想的渗透,例如,对于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对于物质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降低接受新知的难度.

2.“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

“展”,即学生课堂展示.有效的化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课堂中,教师要起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我们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常为活动而活动,让学生板演完之后再给大家讲解,问题一提出就开始小组讨论,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表面上看似热闹,整节课好象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但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收获却甚少,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更不要提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开展活动,而教师对学生的开展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这样的活动才起到了活动的作用, 才是有效的活动.

那么在展示这一环节可以再细分成小组交流——组间质疑——师生评价的小环节,先是组内成员交流本节内容的疑难点,相互答疑解惑,接下来老师分派任务进行成果展示,然后在学生的讲解中安排组间质疑或者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进行知识总结归纳,最后互评各组展示成果,让学生检验学习达标程度,激励其在下次更深入的预习好学案内容.若涉及实验探究课,也可以组内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其动手验证,然后进行组间交流,探讨实验过程的得失,得出结论.培养其动手、协作和细心观察能力.

3.“练”,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练”,即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设置练习题进行巩固或拓展提升.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若无恰当的习题进行训练,就如纸上谈兵,没有效果.在习题的选取上遵循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相结合,紧跟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所有所得.

4.“测”,是有效学习的检验

“测”,即当堂课临近结束时安排5至10分钟的限时检测,检测题在设置上应该着重于基础题,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的集中精力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让老师检验了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盲点.

5.“馈”,是有效学习的提升

“馈”,即对学生限时检测内容的反馈.这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老师可以当堂批阅学生的检测题,学生的情况就直接反馈给了老师,老师就有重点的对学生存在的认知错误进行纠正,把一节课的内容再重新梳理一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拓展就有了宏观认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以上五个环节中“展”这一环节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费心劳神的一环,既不能把学生卡的太死,也不能放的太开.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老师应努力点拨学生以问题为指路灯,在灯光的指引下阔步前行,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彻底激发出来,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新知更快的建构在头脑中.当然知识的及时落实是最关键的,“展”,“练”两环节并不是界限分明,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同行,不愁学生掌握不好.“测”和“馈”也应是并行的,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评价,才能做到“亡羊补牢,尤未晚”.

二、正确对待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推进高效教学

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手段,以上环节不是静态的,是可以交叉使用的.也就是说一堂课究竟用一种方式教学还是几种,是由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决定的,例如,化学实验探究课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练和测的环节就相对薄弱些或者直接省去.教无定式、促使课堂高效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要用辨证的眼光来对待模式.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将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的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反思的,但目标是确定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既锻炼自学探究能力又能将知识高效落实.

第6篇

关键词:问课;教学反思;课堂效能

1.课前且问且思,舒展美妙画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教学的必要准备。课前的预见性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也是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问与思,可以熟悉知识,预习教学,提前预设,促进生成,统领课堂,那么课前问,问什么?反思,反思什么?

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前准备阶段想一想: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怎样设计才能最高效地达到课堂目标?大到教学方式的灵活变化,小到一个核心概念的导入处理,深到教学方法的再思考,浅到教学细节的再设计,还要充分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经过学生探究会有哪些偶然性问题出现,等等,预设的这些问题都要能为启迪教师做好学生的思维引导。

【案例分析】我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做诚实的人》这一课之前,我针对目前社会大量的“诚信缺失”现象,思考了让我们的学生增强诚信意识的方法?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搜素诚信”“践行诚信”环节,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例作出评价,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发出倡议建设诚信校园,践行需要你我他。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因开放性设计而找到学生生活与教材的结合点,从而使课堂显得朴实而精彩,灵动而智慧,更加能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前主要是教师自我的内在思想交锋,我认为还应该和别的教师讨论教学方法,问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活动,教材中或预习作业中还有哪些知识或问题不清楚、不明白。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前预设中自己也可能碰到疑难,教师也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咨询,会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课中且思且行,演绎灵动画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中问,课中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课堂是动态的,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完美无瑕的预设往往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课中问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扪心自问”,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学会“随机应变”,从而适时地调整难度和节奏,才能游刃有余地调控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自问并思考这些问题:学生能否积极投入所设计的活动,思维是否活跃,发言是否积极,精神是否饱满,自我的教学流程是否流畅,等等。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通过在课中及时自问与反思,因势利导,把突发问题生成课堂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案例分析】在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一课中,我用“中华二十四孝”故事,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和《常回家看看》三个视频片段的对比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教给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时,有位高个子男生回答:“我现在可以去赚钱,减轻父母在经济上的负担。”有几个学生也点了点头,这是我在课前没有想到的。我首先非常肯定地赞赏了这位学生的孝子之心,马上问学生还记得之前学过的受教育权吗?它除了是权利还是什么?利用义务的强制性特征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并且还对之前的知识进行了回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可问问学生的意见,使课堂有效推进。例如当我们在剖析难点时,若发现学生眉头紧锁,就应该停下来问问学生是否听懂,具体到哪个问题,蹲下身子问问学生希望老师怎样讲,然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样既体现老师的引导,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营造更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课堂上学生思想出现偏差时,我们应思考用怎样的观点或者例证帮其纠正;当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毫无兴趣时,我们应思考用怎样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等等。

3.课后且行且思,柳暗花明又一 “春”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构建出完美的课堂,再多的准备,也无法完全应对充满个性思维的学生生成的各种问题。教师要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在得失中不断丰富自我素养,逐步完善教学艺术。课后首先不断地询问自己: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把握是否得当,在应变课堂方面是否有闪光点,等等,接着要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在哪里?对于成功之举,精益求精,对于败笔之处,引以为戒,“亡羊补牢”,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教学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案例分析】以教学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节公开课为例,课后我是这样反思的,我截取了奥运会开幕式有关历史文化的部分视频进入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整个课堂渲染了一层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课上在讲到历史文化遗产时,我用了一则公益广告激发学生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情感,在学生情感升华的基础上马上对“埃及刻字”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是成功之处。但是在讲自己姓名内涵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我也没有及时调控,这是败笔之处。及时反思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思学生见解,师生共同成长。以学生为镜,可以明得失,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于是课后我先问了学生,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学生不敢发言。这给我很大启发,在课前应该预设学生的情绪,掌握方法及时调节。课后教师可采用对话、书信等方式咨询学生老师在课堂上的缺点与不足,以便以后更能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的角度去预设,增强课堂实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很多时候,一节课上完后,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可能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应多邀请同行参与听课指导。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且与他们对话交流,在合作中迸发出智慧的火焰,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别的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的,他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从其教学过程中我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如果我上这节课应该怎样设计?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学习比较,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与提升。

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所做的一些认为行之有效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既是探索者又是思考者,愿我们的每位教师都能养成反思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正确认识自身优势,积极寻找自身不足,努力探究创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赏识教育的特点

(一)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

新时期,在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本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的语言和评价,促使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关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赏识教育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增加教师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法,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模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用赏识教育,能够通过语言及教学模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拥有更高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卡片、比赛等形式,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将自身的特长展示出来,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断树立坚定的自信。这种教学方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而新时期,在积极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都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还能够在班级同学面前获得教师奖励的大红花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赞美。

二、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应注重方式方法,应保证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小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对其进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进行《我是男子汉》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收集小男子汉的成长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赞美和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将自身生活中的实例讲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必须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还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判定,也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刺激,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3]。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等多种模式。例如,在进行《亡羊补牢》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进行成语比赛,通过努力尽量描述,让其他组成员猜,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教师的奖赏。在游戏环境下,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学生关系

第8篇

中低段孩子的认知领域狭窄,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学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应对策略:放开想象试改编

第9篇

关键词: PBL《性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这种特殊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客观世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 年于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迅速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传入中国以来,除在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外,在《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实践中也发现有一定成效。

一、《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高职院校及大专院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迫切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性健康方面的知识也是他们欲了解的内容,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健康教育就具有重要得意义。性健康教育从公认的定义上来说,包括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知识、性道德知识、性法律教育等多个方面,其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拥有责任感、社会感、使命感,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使其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情感与有关的法律意识,促进身心健康,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性健康教育也可以让他们安全地度过叛逆的青春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进行性健康教育应是现阶段国家教育的最佳选择。首先,我国的大学教育已步入大众教育的行列,在大学中开设性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正规的性健康教育;其次,大学生面临的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更多,更需要科学的性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来加以引导;再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相对中学时期比较轻松,也相对主动,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逐渐加强,迫切希望接受正规的性教育;第四,大学阶段正是年轻人世界观成熟的时期,补充完善中小学阶段性健康教育的不足可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对已成年的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家长也不会成为阻力,反而容易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共鸣;最后,综合性的大学拥有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雄厚师资力量,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拥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借阅的图书资源,并且已有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教材问世,可将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使学生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性健康教育》课程虽已广泛开设,但效果不佳,教学方法也较落后,必须探索新的互动型的教学法,来使这门课程真正达到开设其应有的目的。

二、PBL教学法在《性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过程的设计

采用PBL教学法,关键环节就是要将《性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过渡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问题的答案与解决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来上课,成为课堂活动中的对应主体。在实际授课中,由于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机分组来分别讨论课程设计中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指定一至五名小组长组织讨论。在课堂教学进行中,教师应尽量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在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常常有问题、有疑惑,但却羞于提出,而他们却恰恰需要教师帮助。

在课堂上,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资料参与讨论,如果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可尝试采取辩论赛的方式进行,将整个班级分成甲方和乙方,座位也可适当调整,以便在辩论中达到提高授课效果的目的。如果遇到分歧很大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纠正。在讨论或辩论完成后,每个小组长要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最终结果和尚存在的分歧,教师可随后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并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与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对学生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精讲和专练,对学生仍未理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来自行解决,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相关指导和提示。

三、PBL教学法在《性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PBL教学法作为一种“问题型”“创新型”的课堂教授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了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方面,首先是教师的问题,教师是课程推进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但限于自身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对课程的把握与理解存在差异,常常出现课程设计不合理或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的情况,这种方向性的错误会使学生失去参与课堂讨论的信心,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是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的情况经常发生,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地安排小奖品来鼓励发言积极的学生,表扬认真预习、准备充分的学生,两种奖励方法有机结合可以适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是PBL教学耗时较多的问题,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要有“度”的把握,使讲授课和讨论课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是单独辅导的问题,对一些对本门课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和有疑惑需要教师帮助的学生,教师要热情主动地帮助他们。

总之,PBL教学法在《性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创新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成其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快速提高,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本一致,值得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兵,蔡闽.大学生性知识调查及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29,(3):110-102.

[2]Lohfeld,L.,Neville A.,Norman,G.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J].Adv Healt 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3]Price,K.J.,Eijs,P.W.,Boshuizen,H.P.et al.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2005,39,(4):394-401.

第10篇

关键词: 下岗 阅读课 自主学习

下午第二节课铃响了,03级涉外导游一班的学生们从体育课的活动场地懒懒散散地走进教室,我也很不情愿地对他们说着那句永不变更的开场白“Class begins.”每周四下午的这节课都令我头痛,(哪个老师都不愿接在体育课后上自己的课,由于我是该班的“老班”,所以教务处刻意将我的课排在体育课后)加上今天的授课内容是每个单元的最后一部分Supplementary Reading,这部分内容在省电大统考卷上占5分的比重,同时也是和每个单元的第三部分Reading密切相关的一个话题,可以说是Reading部分的一个延伸。这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自学的,可是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都是由我用一个课时来讲解课文,核对练习答案的。今天也不例外,除了我的声音以外,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后,下面没有人响应,正当我刚想点几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时,我发现他们中有的人正在打盹,还有的人回答:“Sorry,I don’t know.”我顿时火冒三丈。(凭着我对他们的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不会难倒他们的。) 于是一节英语课就被我上成了思想教育课,临下课时我生气地对学生说:“以后的Supplementary Reading我不再包办了,还是以你们自学为主。今天回家好好自学,明天我‘下岗’,由你们来代替我上这部分内容。” 底下的学生顿时炸开了锅:“老师下岗? 我们上岗!”学生们有的很兴奋,有的满面愁容。接着我又补上一句:“每个人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会随意抽取几个人上来做‘小老师’的,本次的成绩作为期中成绩(因为高职班没有期中考试),评分标准为板书20分,语音语调20分,教态30分,教学设计30分,总分100分。”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

在三尺讲台上劳累多年的我,总算可以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暂时“下岗”了。我开始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分别邀请了三名英语基础不等的学生做“代课教师”,他们分别承担2―3个段落的授课任务。

第一位“教师”江同学,平日里学习刻苦,成绩较好。今天的她有备而来,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她首先处理生词:先将阅读材料里的生词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标上音标,请学生拼读,自己领读,并一一对词汇进行讲解、处理;接着梳理课文,读一句翻译一句。碰到复杂句时,对其进行句子结构分析(其间也有一些错误),有侧重点地为学生划出一些词组并造句(后来我发现这些例句全是字典上的例句)。最后核对阅读材料上相关练习题的答案。她在上课期间,也恰当地使用了一些简单的课堂用语,语音语调较好,但教态不自然,很少和学生互动。

第二位“教师”黄同学,头脑灵活,但在学习上,属于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类型的孩子。我原以为今天的她会出洋相,可是她的表现却让我大吃一惊。她的教学过程和前面的江同学如出一辙,但是错误率明显少于成绩比她好的江同学。她的板书工整、清晰,教态自然、大方。

第三位“教师”王同学,在学校鼎鼎有名,除了我这个“老班”以外,几乎和每个任课教师都有过“较量、争执”,头脑聪明,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习基础较差,脾气暴躁,平时学习不努力,上课喜欢起哄,但真正到了考试她还是能认真对待的,应该说是比较识时务的。她的上课过程和前两位有雷同,但是错误率比较高。当她在教授生词时,不但板书有错误,而且自己读单词结结巴巴,逗得同学哈哈大笑。当她碰到连她自己也搞不懂的句子时,她就把任务交给成绩好的学生,请他们回答问题。因为她的课实在很“烂”,于是便有几个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学生趁她抓耳挠腮之际,打开话匣子了,她立马摆出一副“严师”的模样开始训斥他们,甚至还动用教师的“权威”让一个学生罚站,对方不理睬她,她便转向我求助,我笑着对她说:“现在你是老师,你看着处理吧!” 她反应比较快,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对那几个不听讲的学生说:“下课到我办公室来!我们继续上课吧,希望大家能互相尊重。”她倒是学以致用,将我平时的口头禅用来抵挡了一下,逗得全班哄堂大笑。

她们三人整整用了一节半课时完成了Supplementary Reading的授课任务,于是我开始扮演“记者”,拿起手头的一只钢笔扮作“话筒”采访学生,了解她们对这三位教师的评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大致内容如下:江“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详细,语音语调较好,但是有点紧张,不会组织课堂活动;黄同学教态自然,板书很好,有点老师的模样;王同学发音、板书都让学生难以理解,但是管理学生挺有一套的,如果三个同学加以互补将会是一个不错的教师。采访完学生后,我又拿起我的“话筒”采访三位“老师”。

“江老师,今天是你第一次走上讲台上课,请你谈谈你的体会。” “平时坐在台下听老师上课觉得很容易,自己真正尝试后,才知道自己有很多考虑不到的东西。”江同学说道。“比如说……”我赶紧接过话头对她加以引导。“我有点紧张,手一直在发抖。” 她说这话时似乎还在发抖。“你们的专业是涉外导游,大家知道吗?作为一个导游仅仅会背景点的导游词还远远不够,导游具有多重角色――主持人、 演员、组织者、管理者、协调员、服务员等,所以我希望通过我暂时的‘下岗’,能扶持你们更多人‘上岗’。” 说完这话时,我感觉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了些什么。

“黄老师,你今天有点超常发挥呀!”我戏谑道。黄同学显得有点不好意思道:“我昨天晚上找正在读大学的表姐帮忙了,所以……”其他同学一听她这么说,都用怪腔怪调哄起来:“哦!难怪!” 我赶忙打起圆场:“这也未尝不可呀!自学可以借助字典、网络,也可以借助于其他人的点拨,勤学好问是件好事,再说今天表姐也没有站在你身边指点,说明我们的黄老师昨晚没白学。” 有个同学叫道:“这样也可以呀!” “可以,只要你能主动去学,终有一天你不用找别人帮忙自己也可以做到的。不信,你也可以试一试?”

最后轮到王“老师”了。“王老师,当老师的感觉怎样,是不是很过瘾? 还可以整人?” 我开着玩笑说道。“老师,你不要再笑我了,我知道我错了。” 王说这话时脸有点红了。(她这样的学生很少脸红的,我心里顿时有了一种成就感。) “你有什么错?正当管理学生,维持课堂纪律!”我还是不饶她。“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就猜到,我今天会‘中奖’,被老班点中,所以我昨天也做了些准备,还请教了班长一些问题,可是本人英语基础不太好,所以讲得没有她们两人好,但是我对我的表现还是蛮满意的。”王同学又像平时那样滔滔不绝起来了。我赶紧打断她的话:“当有人打断你上课,不服从你的管理时,你有什么感觉?” “我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没人听,心里很不爽,就想惩罚他一下。”王同学义愤填膺地说道。“那你想过平时你做得怎样?除了我以外所有的任课教师你都不放在眼里,经常顶撞老师,幸好老师们的课比你的课要强得多了,否则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你’在咱们班出现了。” 说到这儿时我发现王的脸上露出了悔意,于是立刻掉转话头:“当然,也不是像大家讲得那样,你的课还是有亮点的。比如说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都比较强,知道怎样应付这样的局面。如果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板书再细心点,那将会更好!”

采访完学生和“教师”后,我又将Supplementary Reading材料做了些点拨,纠正了先前三位“教师”的一些错误,并将他们的本次得分加以公布。从此以后,我定期让自己“下岗”,为我的学生提供施展的舞台。为了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我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我有“政策”,他们就有“对策”。这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故事,直至有一天他们主动提醒我:“老师,别忘了,今天你下岗,我们上岗哟!”

反思:

1.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所持的阅读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方式,从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我的三位“小老师”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罪魁祸首便是我这个持有陈旧阅读观念的老师。从他们授课的环节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一直沿用我的老师的那套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这已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要想使学生逐步由“教师依赖型”转变为“学习自主型”,首先要从我做起,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阅读课的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几个单词、几个语言点、几个句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阅读课的教学不应理解为“喂饭给学生吃”,而应理解为“边喂边教”。今天的“喂饭”是为了明天学生能自己“动筷子吃饭”。

2.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把教材学习和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语言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学生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不做详尽的讲解,以一个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使课堂气氛轻松、自然。鼓励学生互相提问,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兴趣,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刺激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

3.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职业教育是提供就业服务的教育。”这两年,也有人呼吁职业教育的文化课应为专业课服务,在我看来,不管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应该为学生的就业服务。针对我班学生涉外导游专业的特点,我认为我的暂时“下岗”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这些能力对他们今后走上导游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

4.将德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是我本次活动的一个意外收获。“理解”不是苟同,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通过这次活动,王同学体验了做老师的不易,切实理解了教师。对于她这样的“钉子户”不能硬碰硬,对她进行纯理论的说教远不如让她切身体会来得有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适当把握契机,将德育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最大效应。

5.这节课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何谓反思性教学,平日里我们过多关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而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学习过程。其实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盲点,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其作用绝对不容忽视。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学习过程,找出自身的强项和薄弱环节,使其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一个综合而全面的评价,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我的这次“下岗”,让我和学生们看清了我们各自存在的不足。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呀。

参考文献:

[1]彭定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15-16.

第11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于ESP教学与EGP的争论就已经存在。2004年,蔡基刚在其文章中,再次对ESP的理据提出支持,指出由于中小学教育对于英语的重视,语言的基础已经在大学前打好。继续在大学阶段进行普通概念的英语教学,是一种重复性建设。同时他也指出,提出专门用途英语决不是要替代或削弱基础普通英语教学。它们不是对立的或互不相容的,基础英语教学和ESP教学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的通用英语教育,以考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双方都产生了极其功利的学习态度。以ESP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没有脱离开功利目的的学习预期之下,就难以达到良性的产出。同时,现有的外语教学模式,基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基础,将语法、词汇、逻辑表述等分块割裂开。传统的EGP教学都是以词汇语法的习得输入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少数的科技英语相关课程中,也只是以相关专业文章作为教学平台,注重词汇讲解和翻译训练,难以达到全面的技能提高。盲目进行ESP教学,只能是将EGP的教学模式代入,简单停留在词汇和翻译阶段,学生获得的更多仅仅是词汇压力和考试压力,于专业几乎毫无帮助。“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虽力图培养外语全能,其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往往外语不能,专业没学好,对国家和个人来说实在得不偿失”。

2逻辑数理智能与语言学习

2.1逻辑与语言

逻辑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蔡曙山通过对数学及逻辑的发展,认为“就逻辑与数学的关系而言,逻辑不必假定数学,而数学却需要假定逻辑;就逻辑、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言,并非所有学科都要使用数学,而所有学科都必须使用逻辑。”也正因为逻辑学时众学科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逻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于各学科之首。金岳霖先生曾说,为了工业化不可只注重工程学和经济学,一定要同时发展纯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金先生主张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展逻辑学。国内逻辑学者提出,逻辑学的研究要注意结合自然语言,注意语言的表述意义、表现意义和激动意义。形式逻辑要联系实际,就必须结合自然语言,结合自然语言不单是用逻辑翻译自然语言,而且要研究丰富的语言中的逻辑形式。语言逻辑的研究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导致逻辑学的研究发生了语言转向。近年来,逻辑学又发生了认知转向。当我们将这三个要素放在一起,就可以发现,逻辑、语言、认知,实际上就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三个层面。以逻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既符合逻辑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更符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大脑认知能力的各种理论和假设。

2.2逻辑数理智能与语言智能

霍华德•加纳在其著作《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到智能的多重构成。其中,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典型的逻辑类型中,最常见的是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科学方法会综合运用两种类型的逻辑:假设通常由演绎推理发展而来,而结论则是建立在归纳思考的基础上的”。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和解释英语语言中的形式逻辑,主要应向学生解释逻辑检验中的论证是如何建构。在教授逻辑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了解逻辑的各个环节是否有效,证据是否充足。事实上,逻辑数理智能和语言智能是智商测试的主要基础,传统心理学家对这两种智能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这两种智能被认为是可以跨越不同领域或专业解决问题的“原始智能”。在其他智能的开发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都是基本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谈及的智能还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认知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智能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作为基础的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作为语言教学,首先注重的是语言智能的开发培养,并注重逻辑数理智能的同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辅以其他智能的开发。例如,通过团队合作,就可以很好的开发人际关系智能;通过个人演讲和表演等形式的任务布置,则能够将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进行提升。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逻辑教学设计

鉴于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密切关系,语言教学中进行显性逻辑的相关教学即成为必须。在初高中阶段,具备基本的词汇积累之后,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达到自觉输出和惯性反应的前提下,可以在英语课堂中进行逻辑教学的补足。事实上,也只有在足够的心智支撑和语言积累的前提下,逻辑教学才称其为可能。当高考入学为教学指挥棒的前提下,在初高中英语课堂开展逻辑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客观难度。而在大学中开展相应的课程,既能使大学英语教学脱离“空心课程”的怪圈,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术思维训练和专业实践提供基础的智力保障。大学英语在目前阶段要求多数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必修,是在大学基础教育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人文学科课程。在语言教学中,有目的的导入逻辑教学,可以对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判断,对热点事件做出自己的分析,而非盲从书本和权威。鉴于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逻辑思维培养的忽视,在大学阶段以相关性课程进行逻辑智能的培养,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强调大学英语中的逻辑教学,并非是要用英语进行逻辑学授课。多数逻辑学的论文及著作中都存在大量的公式,而这会让文科背景的教师产生认知恐惧,且缺乏足够的数学基础,阅读此类文章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更遑论进行教学。将逻辑带入英语教学课堂,主要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实际语言使用中存在的逻辑问题。由于在中国逻辑的发展中,各种类型的逻辑混杂,界限不明,且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对于语言结构的形式逻辑没有独立出来,而这才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解释的重点。基于以上讨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积累,笔者提出对大学英语课堂的逻辑训练可做以下尝试。

3.1逻辑判断测试训练

英联邦国家通行的雅思考试(IELTS)中,其判断类题型在很大程度上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对于NotGiven的概念模糊,其根源在于逻辑能力的欠缺。此类题目曾经在四六级考试中出现过一段时间,遗憾的是现在已经被剔除出测试体系中。这种题型,即可作为基本的语言输入教学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例1:(原文)Manylecturesfindtheirjobveryrewarding.(题目)Themajorityof/all/someofthelecturersgetsatisfactionfromtheirwork.此例中涉及对于全称量词(universalquantifier)和存在量词(existentialquantifier)的差异理解问题。most和many的问题如果独立出来,从数学集合的角度,是很容易理解的。虽然这一概念在数学集合概念中已经习得,但是学生显然没有将其转移到语言分析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很快的跳入后句的词汇含义的比较,或依旧无法摆脱翻译式阅读的定式,缺乏对基本的集合和逻辑概念的思考。例2:(原文)Inthebusymodernworldwelivein,itisveryeasytotakeforgrantedmanyofthethingsourforebearshadtostruggletoachieve:adequatelyheatedhousing,andsufficientfoodonthetable,tonamebuttwo.(题目)Ourlifearebetterthanthoseofpeopleinthepast.此例中如果对于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的概念模糊,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进行形而上的逻辑判断,将温饱简单等同于生活质量。此例也比较典型的反应出学生在进行判断时,缺乏对比较信息的构成分析。这种错误的逻辑思维,即使脱离开语言教学的环境,学生也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误导同时缺乏逻辑判断而被谣言欺骗。国内学者研究中发现,在二语句子加工过程中,词汇意义的激活和提取先于句子意义的建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子意义和词汇意义的交互过程中遵循词汇优先的原则。藉由类似测试训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建构起逻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体会语言逻辑严谨的魅力,和多数人所存在的常识误区。

3.2语篇逻辑训练

国外语篇分析学者认为,英语语篇的思维模式有三种,即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Pattern),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Pattern)和匹配-比较型(MatchingPattern)。王墨希在上世纪90年代的调查发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语篇思维是“一般-特殊型”,而对于问题解决型的语篇模式掌握较好;语篇思维模式与英美本族人相比,带有隐伏型思维模式,即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而用采取多种暗示,最后才回归主题。该调查的时间距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其揭示的问题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依然存在一般-特殊型的语篇是英语中十分普遍的语篇类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论说文中常见。可以说,这是在学生脱离英语课堂教学以外,最可能接触到的文体类型,也是他们在以后各自的专业领域中要大量接触到的文体类型。赵崇华认为,由于学生的语篇思维模式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稍长的文章时,对于段落间的内在关系不能有效辨识,影响阅读效果。具体表现为虽然词句不存在理解障碍,但是对篇章结构不熟悉,失去方向感,抓不住文章的重点。此类语篇在段落与段落间,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大体表现为因果,排序,分析,例证,对比等,环环紧扣主题。在教学中,对语篇逻辑的侧重,可以采取以下循序途径:a.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逻辑结构方式的引导词寻查,训练学生对于此类结构的敏感性;b.归类段落功能,就上下段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认知;(参考IBT阅读同类题型)c.在乱序的段落主旨中,要求学生对各段及相应主旨进行配对分析。(参考IELTS阅读同类题型)通过对语篇逻辑的训练,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应可以较快把握篇章的逻辑结构。同时通过发现特定语篇内在的逻辑漏洞和证据缺失,让学生养成批判性阅读的思维习惯,不再拘泥于权威知识,形成独到见解。

3.3语言逻辑输出训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慎思明辨”。对于现代的语言教学而言,不外就是以清晰的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思考、辨析,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输出教学中,大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言之无物。虽然通过专门的应试训练,尤其是CET序列的考试模式训练,学生的写作可以套用不明所以的模板,写出在语篇逻辑结构上基本合理的文章,但是切合到具体的观点、论据等问题,又是一头雾水。究其根本,语言逻辑、思维逻辑和知识与文化的逻辑这三要素的缺失,导致输出失败。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口语输出上。金利民就提出,在辩论中的论点(claim),论据(evidence),论证(warrant)三个环节中,学生最弱的就是warrant,反映出来的就是思辨能力(analyticalability)的不足。而经过一年的辩论学习后,这种情况有很大的改观。同时,文秋芳指出,教师的命题视野和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如果还囿于教材或教辅材料提供的时效性较差的话题中,学生的参与度自然较差。90后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同时又通过社交网络,频繁接触各种热点话题,却在课堂上缺乏类似的释放平台。基于此,用学生关心的热点来进行语言的输出训练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下例为美剧《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中的一个片段:Sheldon:Allright,I'mreadyformynextquestion.Amy:Inaworldwhererhinocerosesaredomesticatedpets,whowinstheSecondWorldWar?Sheldon:Uganda.Amy:Defend.Sheldon:Kenyarisestopowerontheexportofrhinoceroses.ACentralAfricanpowerblockisformed,coloni-zingNorthAfricaandEurope.Whenwarbreaksout,noonecanaffordtheluxuryofarhino.Kenyawithers,U-gandatriumphs.Amy:Correct.Myturn.这种纯粹为达到戏剧效果而编写的对白中,暗藏了逻辑与思辨的最基本要素:立论、证据、及证据对立论的支撑。藉由类似话题的导入,教师可以重设讨论话题和讨论场景,由学生与教师讨论设定话题;由学生为主导,对话题进行深入的资料寻查,主要是阅读输入;进而根据热点话题抽象为辩论话题,分组进行辩论,在整个辩论过程中,个体学生通过对论点的把握,认知,进而产生个人的书面或口头语言输出。

4结语